土地征收安置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46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1

关键词:房屋征收安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1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房屋征收量也迅速递增。大规模房屋征收工作的开展,如不能妥善解决征收安置的问题,必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并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主要问题

1.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征收工作需要,项目启动、推进困难

一是建设进度滞后。拆迁计划量大、时间紧,而安置房建设则由于建设用地、资金等要素到位滞后,由此影响拆迁项目的推进和计划的如期完成。二是区位不合理。许多安置房区位差,远离市中心,生活成本激增,群众不满意。三是户型设计不合理。没有统一的户型规格,中小户型缺少,各类安置户型面积跳档过大,使被征收人难以在政策和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四是建设机制不完善。首先非住宅安置房和安置土地缺乏。许多项目无法预先安排好安置土地及商业安置房,尤其是小面积安置土地落实难度更大,操作中一般通过货币补偿方式解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被征收人的选择权,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一旦被征收人提出调产安置的要求也往往使工作难以推进。而被征收人也充分利用这种情况,提出调产安置要求,以期获得更多利益。同时,安置土地和商业安置用房的缺乏也往往使裁决不能及时有效跟进,征收项目扫尾工作难以如期完成。其次是融资难度大。大量房屋征收项目的实施,使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加,但与此同时,信贷融资政策却越来越紧,项目资金难以及时到位,致使征收项目不能按计划启动和完成。实际工作中,项目实施单位为此不得以采取垫资的办法解决,若资金链不能很好衔接,在影响项目进度的同时也易挫伤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2.政策突破多、平衡难,调控难度大

国有土地房屋征收政策的执行中,对被征收企业无证土地和无证建筑的处理、对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处理,以及对停业及搬迁安装过渡补助、安置面积扩大和结算标准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政策突破,同时,评估公司所依据的安置房市场比准价格与真正市场价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货币补偿方式失去优势。集体土地政策差异和突破更为突出,如在房屋的确权、安置人口的认定及安置面积的确认、安置房款的结算、非农业户口或农非混合户等情况的处理方面各地或各项目差异性较大。

由于征收项目计划时间紧迫、考核任务繁重,使项目实施单位在严格遵从政策前提下如期完成征收项目难度极大,如此,尽管政府征收管理部门出台诸如审批制度、备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等,还是难以有效杜绝基于各自利益导致的政策突破难题,征收政策的统一掌控困难较大。

3.群众对立情绪强烈,诉讼大量发生

群众有强烈要求征收的愿望,但由于利益驱使,一旦真正实施,便采取各种方式予以抵触,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调查、评估、签约等工作不予积极配合,或拒绝或采取拖延战术,并穷尽各种理由要求更多补偿。二是大规模的联访或抱团。被征收户采取大规模上访方式施加压力,甚至工作尚未实质性开展,便有大量发生,并多采取抱团的方式。三是诉讼不断增加。对征收过程中每一个可以提讼的环节、程序均提讼,甚至刚开始许可就马上提讼,以法律手段达到拖延、增加砝码的目的。四是各种极端事件例如安排老人留守抵抗、以各种方式的人身安全相威胁等屡有发生。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当前房屋征收工作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二、原因分析

1.安置房保障方面。

一是当前随着现代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征收方式从以前的点、条变为块、片,使征收量大量增加,由于安置房存量不足,且安置房建设本身需要一个过程,致使安置房建设无法同步跟上。同时,在各项手续办理方面部门配合问题也是导致安置房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二是对安置土地和商业安置房尚需要加大力度妥善落实。三是宏观调控等因素导致融资越来越困难,大量延续项目未能及时完成扫尾工作,也使得土地不能及早挂拍,资金不能及早收回。

2.政策制度统一平衡方面。

一是房屋拆迁和城市建设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政府管理日益加强,管理模式日趋完善,而期间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各地或各项目各自为政出台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已是既成事实,如取消难度很大,考虑到征收政策前后、横向的衔接性,使得当今征收政策的统一难度较大;二是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情况复杂,有些问题尚缺乏法律依据,这是造成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政策差异性大的最主要原因;三是部分征收项目实施单位或工作人员追求项目进度,或者牵扯到各种利益关系而开口子,也使政策不断被突破。

3.抵触对立情绪方面。

一是目前整体拆迁氛围差,舆论宣传不断强化被征收人的弱势状态从而置征收管理部门于不利局面,拆迁近乎成为“为民争利”的代名词。二是房屋征收涉及利益巨大,导致被征收户有抢抓“机遇”的心理。三是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党员干部“争当”滞留户现象严重,普通群众观望效仿现象严重,使征收项目推进受到阻力。四是行政综合手段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房屋征收尤其是企业房屋征收难度较大。五是各区块政策执行不统一、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被征收人的对立情绪和期望值,这是征收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六是房价、物价在短时期内的快速上涨,也导致征收户对政策不满意而产生大量和诉讼。

三、对策建议

1.加大房屋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力度

一是公开招标带资建设单位建设安置房,二是挂牌出让土地使用权再统一回购安置房,三是安排出让地块中的安置房建设规划,杜绝安置房滞后于房屋征收拆迁。

2.建立健全补偿政策,严肃征收政策执行

汇总梳理现行各类征收政策,对各地政策差异情况进行比较,统筹考虑制订各方都能接受的统一政策,纠正现行不合理政策。

严肃征收补偿政策的执行。一是严格做好征收补偿方案的审核和审批,杜绝政策突破;二是加强对征收实施过程的监督;三是加强群众的监督,公示征收协议,允许征收范围内的被征收人互相查阅,做到公开公正。四是加强工作联动,及时协商调处具有普遍性的、确实有调整或完善需要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六是严肃处理私自突破现行政策的工作人员。

3.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消除矛盾

完善政策,切实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注重政策的统一平衡及执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对于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可设立明显标志,铭刻为该项目作出贡献的普通市民的名字,激发市民的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2

关键词:国有农场;使用权;补偿安置;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17-02

引言

2009年,南京农业大学浦口校区国有实验农场拆迁了80户职工宿舍,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标准,对房屋进行了补偿,对人员进行了安置,当时对于补偿政策和补偿标准并未有异议。2016年3月,校区进行第二次搬迁补偿,由于要把整个校区全部搬迁,涉及国有农场试验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总面积约6200亩。此时,对于国有农场的拆迁补偿政策到底是适用国有还是集体,出现了争议。因此,本文对于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收回中补偿政策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国有农场土地性质划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地按照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按照利用现状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那么显然,国有农场的土地性质属于国有,现状里可能是包含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地征收报批程序下,只有涉及到集体土地才需要进行征收报批,但是,对于国有农用地有这样的规定:“因国家经济建设或地方公益性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农场农用地的,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同时,依据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政策精神,收回国有农场农用地应按照征收集体农用地的相关补偿原则进行补偿,即将收回国有农场农用地的补偿分为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所以,从土地的性质上,虽然决定了国有农场是国有土地,但是进行了农转用报批程序,并且征收补偿政策也适用集体土地征收政策。这种既按照土地性质又按照土地现状的双重划分标准,使得国有农用地的征地拆迁补偿比较混乱。

二、国有农场使用权收回补偿安置政策执行中的法律障碍

(一)土地补偿政策的法律障碍

对于国有农场农用地土地收回的补偿,《南京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经批准占用国有农场、林场、果牧场等农用地,导致原单位受到损失的,应参照征收集体土地标准,由征地主体单位支付征地区片价补偿费、青苗和附着物综合补偿费。”

那么实际操作中,国有建设用地补偿应该按照哪个文件来实施?在2009年,南京农业大学国有实验农场拆迁中,依据的是《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国有农场土地使用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202号)》:“需要收回国有农场建设用地的,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保障农场职工的长远生计。”

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对于国有农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都建议采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政策。在土地管理法上,按照征收土地的原用途予以补偿是征地补偿的一个原则,那么,看起来国有农用地参照集体土地补偿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国有建设用地的补偿跟《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是否是相违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是适用本条例的。因此,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收回适用集体还是国有政策,这是土地补偿方面的法律障碍。

(二)房屋拆迁补偿政策的法律障碍

在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不同性质上盖的房屋,造成了补偿安置的高低不一。对于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通常是基于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在宅基地范围内建设房屋。非农业人口的认定、房屋产权面积的认定以及安置房的性质和面积等,同国有土地上标准不一致。就南京而言,集体土地的房屋补偿安置标准比国有的要低。

以南京为例,集体土地上的房屋补偿,是在“拆一补一”的原则下进行,即拆迁1平方米的农民房屋补偿1平方米的安置房,使得农民原有住房条件不降低。最终,拆迁房屋的单价通常跟安置房价格持平,保持在5000~6000元/平方米,价格基本是安置房的建安价格,相对比较低廉。除此之外,被征收人有一部分搬家奖励费、安置过渡费等现金补偿。如果被拆迁人去市场上购买商品房,通常商品房价格较高,与安置房价格相比差价较大,所以不会选择货币补偿,选择保障房的居多。

国有房屋拆迁的补偿,主要是根据国有房屋权证面积计算,相比集体土地房屋更加简单透明。所以,评估的价格也是参考周边的国有商品房,基本上能够达到周围商品房的补偿价格,选择货币安置和保障房的都有一定比例。

因此,不同土地性质的房屋,导致了不同的补偿安置政策。国有农场的房屋拆迁,涉及的宿舍、实验用房或者管理用房,都面临一个选择集体政策还是国有政策更划算的问题。由于补偿切实关系到国有农场每一个职工的利益,选择何种政策也是房屋拆迁补偿上的法律障碍。

(三)人员安置政策的法律障碍

《南京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经批准占用国有农场、林场、果牧场等农用地……其人员不列入被征地农业人员社会保障范围。”但是,在国土资发[2008]20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依法收回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应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计算,并安排相应的社会保障费用。”

国有农场的编制一般都是国有企业工人性质,不是农业户口,但又是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事业单位,农业管理,人员复杂”。到底社会保障费用有还是无,国有农场的人员性质如何界定,最终导致了安置方面的法律障碍。

三、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政策建议

国有农场所在土地性质上属于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归农场使用。但是依据现状,属于农业生产用地,如果参考部里的文件,对于国有农场的征地补偿,应当按照农村集体土地性质补偿。对于人员身份,农场人员也有工人,也有未招工农民身份,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有差别,由此带来补偿安置的差异。因此,对于国有农场的土地使用权收回中的补偿安置政策有几点想法:

第一,理顺政策,做好衔接。由于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性质不同而导致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条件,对于基层执行政策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但关系到国有农场全体职工的利益,更是对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严格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和国土部门,应当对于国有农场政策的适用深入研究,以使用权和现状为基础,以不损害农场权益为前提,做好政策的衔接。

第二,保障农场权益,做好长期规划。对于国有农场转用后,没有其他劳动技能,需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安置人员,征收单位应当预留部分土地,作为生产安置留地,用于解决就业人员生活、生产用地,或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等。

第三,专款专用,补助救助。对于安置费用,应当予以列支,专款专用。对于未满16周岁的应当发放一定数额补助,对于满60岁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其他人员尚未进入社保的,可以自愿选择,进入社会保障。失地后自谋职业并与农场解除劳动关系的,给一定的安置补助费,也可以由国有农场重新安排就业岗位。

第四,尊重历史,差别化管理。各个地方的农场有其历史原因,通常涉及到农场转型发展和体制改革。在各地方政府的调查和完善基础上,切实加强国有农场的权属管理和职工安置。根据地方国有农场的发展,尊重历史,切实地制定出补偿安置政策。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3

关键词:土地征用;征地补偿;补偿监管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01-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化发展在我国也进入高潮阶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征地是必然的,出现失地农民也是必然的现象。出现失地农民并不可怕,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关键是我们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理念,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赋予农民以国民待遇,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处理农民问题。

一、土地征用政策及补偿状况分析

(一)土地征用政策的简要分析

土地征用是国家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其他民事主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为,在我国,主要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政行为。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仍基本保持了原有做法,难以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尤其是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以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004年8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第六款规定:“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在我国,征地补偿是以被征土地的农业产值作为补偿依据,土地的年均产值作为计算标准,采用“产值倍数法”进行测算的。这种补偿测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科学性。“产值倍数法”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X=a×B。其中,X为土地征用补偿费;a为该被征地块前3年平均年产值(元);B为补偿倍数(6≤B≤10)。Y=a×B′×C/(C总/D)。其中,Y为安置补助费;a为该被征地块前3年平均年产值(元);B′为补偿倍数(4≤B′≤6);C为该被征地块的面积(公顷);C总为被征地单位的总面积(公顷);D为被征地单位的农业人口数。其中的年均产值和补偿倍数都是人为制定的,没有科学依据。

(二)土地征用补偿的现状分析

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的农民难以维持生计,成为普遍的问题。有些地方在确认平均产值时,往往以一种农作物的价格来确定补偿标准,补偿不足以同代价相抵,严重不公平、公正,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更有甚者,这一标准也适用于对非公共目的的土地非农用途的补偿。如果被征用的土地用于商业,则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市场方式运作。超过申请费用和征地补偿费用之和的收入,归地方政府财政所有。这种操作方式,使地方政府有可能故意压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同时又把土地使用权以市场高价出让,为地方财政谋取利益。政府成为征地政策目标群体中的获益者,而被征地农民作为征地政策目标群体中的代价群体,其代价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其原因不言自明。

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占有,使用权归承包土地的农民。虽然国家对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有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由于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组织的负责人对给予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费有很大的分配权,而且补偿分配过程中又缺少透明度,国家给予的征地补偿费多数被乡镇政府和以农村集体组织的名义拿走,农民个人获得的补偿只是很少一部分。更有甚者,某些乡镇和村集体的负责人利用负责分配补偿费之机,采取种种手段把一部分国家给予征地农民的补偿费据为己有。农民最终拿到手里的补偿费已是被层层截留后的劫后余额,所剩无几。

政府对待被征用耕地的农民,多数采用货币补偿的安置方法,也就是一次性买断。这是一种不顾及被征地农民失去耕地以后生计问题的安置方法。其他国家在处理土地征用给予补偿的标准和方式虽然并不一致,有的是按照市场价格补偿,有的是按照裁定价格补偿,有的则是按照法定价格补偿,但是,不论哪一种补偿办法,其中的根本性原则是必须确保被征地者不至于因为土地被征用而降低原有的生活水准。而我国不是按照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的,征地补偿费因此明显偏低,不仅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使得农民在失去耕地之后,生活水准下降,被迫进入城市务工,从而使得农民工的数额增加,工作机遇变少。

二、土地征用补偿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征地补偿过程不透明

对于征收土地的程序,新《土地管理法》对此没有严格规定。《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程序的规定含糊不清,导致地方政府征地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透明度不高。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不按审批程序,擅自占用、买卖、出租等非法转让土地和越权审批,先征后批,少征多占,以合法征地掩盖非法占地等违法现象。我国土地管理部门没有相关部门裁决征收中的争议及矫正征收双方行为。县、乡、镇政府部门是所有者主体的代表,同时又是征收土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土地管理部门在重大决策上需听从政府,政府集多种职能于一身而无监督,致使政府部门产生大量违法侵占土地的不法行为。

(二)征地补偿方式简单化

补偿的标准过低是指受损主体得到的补偿低于其受到损害的利益,这是目前补偿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补偿缺位,即公共政策没有对受到损害的利益予以补偿;一是补偿低于损失,即公共政策给予利益受损人的补偿低于其受损的利益。近年来爆发的各种矛盾大都是由于利益受损人不满补偿标准太低引起的,如河北定州群殴事件、湖南嘉禾强制拆迁案、重庆钉子户事件等。

补偿方式,也就是承担补偿责任的各种形式和方法。采用何种补偿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对受害人合法权益提供适当的补偿,使用正确的补偿方式,对于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补偿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货币补偿,即公共政策损害了个人的财产权等其他权利,给予利益受损人一定的金钱补偿。而其他的补偿方式,如实物补偿、安置就业、社会保障、政策优惠、实际权利补偿等都运用不足,从而造成利益受损人对补偿方式不满,因为虽然货币补偿有方便、快捷的优点,但是有些损害是不能直接用金钱来代替的。

(三)征地补偿费用不及时

在我国目前的补偿中,征地农民在征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补偿,严重影响了征地农民的生活,也给公共权威当局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一般来讲,征地农民相对于征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来说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且土地对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受到损害的利益得不到及时补偿,一方面会给征地农民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会给以后的补偿带来麻烦,比如说补偿标金额的计算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情况下,财产都会升值。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主体和受益主体一般都不会按照现在的标准补偿,但是如果按照原来的标准补偿,势必会引起被拆迁人的不满;此外,由于补偿的滞后导致的财产的利息、利润等在补偿过程中被忽视,这样也会导致实际补偿低于应有的补偿。

三、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的措施

(一)明确征地补偿具体项目

法律规定土地补偿费是因国家征用土地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损失的补偿。安置补偿费是为了安置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的生活所给予的补助费用。地上物的补偿费,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如房屋、水井、道路、地上地下管线、水渠的拆迁和恢复费用,被征用土地上林木的补偿或砍伐费等。青苗补偿费是指农作物正处于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的,因征用土地需要及时让出土地而致使农作物不能收获而使农民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以经济补偿。由此可知,土地补偿、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对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补偿。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土地所有权补偿、土地使用权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

(二)明确征地补偿留存比例

全国可以统一将土地补偿费留存比例规定在10%―30%的比例范围内,再由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并最终由村民大会在法律规定的比例范围集体讨论、自由裁量。对于村办企业效益好的地方,如果村农民集体的公积金已经达到相当高数额,就可以按比例的下限留存;而对于公积金数额较少的,则应当按比例的上限留存。由此,既可以保证村农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的必要经费,同时亦可有效地防止任意留存而损害被征地农民的个人利益。

(三)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应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同时,按照以上“三个一点”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总额的5%,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风险准备金,以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上述四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及时足额转入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并抄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到位。

参考文献:

[1]陆益龙.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4

征收(征用)和补偿基本理论

征收、征用是政府因特定公用目的或公共利益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舍强制而无他途必须采取的一种权力,是政府拥有的超越市场自由财产交易的特别权力。

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且给予合理补偿,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灭失的制度。而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强制性取得土地使用权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制度。

补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致使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失,或者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社会公益、协助公务而使自身权益受到特别损失的,依公平和保护人权原则,对遭此损失的相对人给予填补、回复的一种行政救济行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包括了征收、征用土地补偿,征收房屋补偿,征收地面附着物补偿,征收设施设备补偿。国务院以第471号令颁布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的法律依据。

尽管征收、征用并给予补偿均是法治国家普遍拥有的超越市场自由财产交易的特别权力,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体,征收征用及补偿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确定补偿标准用公权,补偿标准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进行规定。将补偿标准通过公权确定,是我国征收(征用)和补偿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是征收的最终决定权或者裁决权在政府。政府既是征收的发动主体,也是决定征收的最终决策主体。

三是对“公共利益”认定宽泛,“公共利益”难以成为“征收”的前置条件。

四是征地补偿标准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补偿。

征地移民的主要特点

水力发电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来发电的方式。为了形成水的势能,一般在河流上修筑挡水建筑物,也就是大坝。抬高坝上游的水位,在上游形成水库,使大坝上下游形成水位差,即水头,利用水头发电。一般来讲,大坝越高、淹没面积越大,库容越大。因此,水库淹没带来的征地、移民,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淹没集中连片,面积大。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水电站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水库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淹没2座城市、11座县城、27个建制镇、89个场镇。

二是淹没耕地面积大,迁移人口多。三峡水电站水库淹没耕地42万亩,移民125万人;四川瀑布沟水电站水库淹没耕地5万亩,移民10万人;浙江滩坑水电站水库淹没耕地2万亩,移民5万人。

三是淹没对象多,涉及城市、集镇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以瀑布沟水电站为例,该水库淹没汉源县城1座,集镇12个,淹没二级公路80公里、四级公路40公里;35千伏电力线路85公里、10千伏电力线路365公里和122个工矿企业。浙江滩坑水电站淹没集镇7座,淹没公路150公里、电信线路600公里等。

四是影响深远。由于水库淹没面积大、移民人口多,就近后靠环境容量不足,移民需要外迁、远迁,移民原有的社区被解散,社会结构解体,社会关系打破,生产生活习惯也需要调整。移民面临诸多新的挑战,部分移民产生次生贫困。而且,由于水库淹没破坏了原有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城市集镇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这些体系必须重新规划、建立和逐渐相互适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五是一次征收,分年用地,用地时间跨度长。水利水电工程从筹建,到建成发电,少则三五年,多则十余年甚至更长。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溪洛渡两电站,于2004年前后筹建,2012年、2013年分别蓄水,建设时间将超过10年。

现行水电征地移民政策体系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独特性,为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原则批准,1982年5月14日国务院公布并施行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就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家水利电力部门会同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一法律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1991年,国务院以第74号令公布了第一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2006年进一步修订并以第471号令重新公布了移民条例。

在土地管理法基础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政策经历了探索、建立、修改和完善,到现在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体系。这些与移民安置有关的政策体系,既有移民行政管理方面的法规,也有技术标准和规范,移民政策涵盖了前期工作、实施管理和后期扶持等各个方面。

征地补偿政策的特点

水电和水利工程的征地补偿安置基本思路是将移民安置分为三部分来研究,一是生产安置,二是搬迁安置,三是城市集镇、专业项目等基础设施、企业等迁复改建。生产安置的方式主要是农业生产安置,二、三产业安置,自谋职业安置(一次性货币安置),养老保障安置(养老保险,集中供养),逐年货币补偿安置,逐年货币补偿加少量土地安置等。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在我国,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构成与建设工程项目的费用构成有区别,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由补偿补助费用、工程建设费用、独立费用、预备费等4部分构成。一般来说,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征地补偿费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征收土地的补偿补助费用标准是按规定计算的,由国家统一定价。

(2)线上财产的补偿。移民远迁后,其在建设征地红线范围之外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域之内的房屋、附属建筑物、零星树木等私人财产应当给予补偿。

(3)困难户建房补助。贫困移民获得的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给予适当补助,补足缺额。

(4)移民建房期补助费,是对移民建房期间需要发生的临时性补助。

(5)农村移民居民点、迁建城市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补偿费用,按照新址迁建规划设计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列。

(6)被征收、征用土地上的附着建筑物按照其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补偿。

(7)不需要或者难以复建的对象,可予合理计算补偿费;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适当补偿后依法关闭。报废的对象,不予补偿。

(8)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标准并不是越高,移民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安置。

(9)遗留问题处理。对于电站征地移民遗留问题,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同意,一般由地方政府会同项目法人申请遗留问题处理,并拿出资金专项规划处理。

移民生产安置政策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人口指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需恢复生产或居住条件的农村人口,分为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安置人口两类。生产安置人口,一般指土地(耕地)被征收而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口,大多按人均耕地除以被征收耕地面积计算。

对于生产安置人口,需要拟定移民安置区,并进行移民环境容量调查研究、论证分析。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是制定农村移民安置方案的依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由近及远的方法进行分析。

移民生产安置具有以下特点:

(1)移民生产安置,只针对农村移民中土地被征收的移民。地方政府根据移民区社会经济特点筛选出供移民选择的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作为主体设计单位开展移民生产安置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

(2)必须由主体设计单位进行环境容量调查和分析。

(3)采用有土从农的农业生产安置方式的,一个项目按一个标准(人均耕地)配置土地,或者规定一个低限值,按安置区人均耕地水平配置。

(4)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由主体设计单位在移民自主选择生产安置方式基础上编制。

(5)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涉及建设项目的,必须编制初步设计文件。

(6)生产安置人口也可享受后期扶持政策。

(7)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通过生产安置规划,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相应的资源予以恢复生产,使其生活有着落,基本上可以做到“征地不失地”。

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涉及的农村、城市集镇需要进行迁建,必须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编制规划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原则。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

总体来说,移民搬迁安置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移民安置点或者城市集镇迁建规划,在迁建规模、标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房屋等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技术规定要求。

(2)进行城市集镇迁建规划,以城市集镇现状为基础,遵循国家的城镇规划强制性政策规定,本着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合理布局,结合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规划和城市化发展方向,合理确定迁建城市集镇的性质和规模。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后新建或重建的居民点、城市集镇,不仅仅是移民的搬迁和安置,而且还包括了社会功能的恢复,基础设施、水电路等网络的建设、改善等。

(4)迁建城市集镇的补偿投资,就是按原标准、原规模、恢复原有功能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的概算。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5

关键词:土地审批;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征转分离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增值、征用与经济飞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建设用地骤然紧张。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是提供可建设用地的重要手段,这两项工作的审批也是土地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土地审批制度现状、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审批制度的现状

1、土地审批模式和权限

一是现行的土地审批是复合式审批模式。在农用地转用审批时,须将征地方案和农用地转用方案、耕地补充方案等一并报批。报国务院审批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还须将规划调整方案及供地方案一并报批。城市批次用地的农转用和征地审批程序完成后,再进行具体项目的供地报批。之后,还要履行征地的方案、“二公告一登记”等相关手续,建设单位方可按批准文件使用土地。

二是横向部门参与多。不同项目还须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核。例如,有项目的批复,还须有城镇规划的许可;涉及基本农田的,须经农业部门的审核;涉及农业、林业部门的,须按不同权限,报各级主管部门核准。涉及征地安置问题的,还须由劳动社保部门审核。另外,对于国务院批准的农转用和征地审批项目,其批文还须由国土资源部下发给省厅,再转发给市、县人民政府。

2、土地审批程序

第一,征地方案审批阶段。征地方案的审批,由下而上,应分别报县(区)、市、省或国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除征地方案审批外,还应同时履行农用地转用、耕地补充等方案的报批手续。

第二,征地方案实施阶段。首先是“二公告一登记”手续。二公告是指县级人民政府对征地方案和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公告。补偿安置方案公告时,权利人要求听证的,土地行政部门必须组织听证。一登记即土地补偿登记,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被征土地的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等与权利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情况记录及确认的过程。其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上报同级政府履行请示和批复程序,然后将征地补偿款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现行土地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土地审批制度施行10多年来,对当前建设用地和土地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其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土地审批环节多、时间长

现行土地审批过程,从申请项目用地开始到把建设用地落实到具体项目,至少要等县(市)人民政府到省级或者国务院“三上三下”(往返三次)审批才算完成,而且涉及多个部门,导致了土地审批报件繁多,相关人员及领导签字盖章重复等现象。

2、建设用地审批受其它前置审批制约较严重

一是林地先行审批与用地需求急存在矛盾。根据相关规定,单独选址项目涉及使用林地的,须在林业主管部门批复使用林地手续后方能上报。二是先行出具社会保障方案审核意见与征地实际程序不符。目前报批土地前需要社会保障部门制订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方案,并经市社会保障部门或自治区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审核意见,之后才可报批建设用地。

二、阳朔县“征转分离”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趋势的发展,近期一种“征转分离”管理模式迅速在土地管理和研究领域受到推崇,国家也在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区开展了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土地“征转分离”,是指土地征收和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将重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再根据开发需要和年度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情况,适时实施农用地转用,以供建设项目使用。

阳朔县在“十一五”期间,土地征收和转用审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显;二是开发项目随机落地、零散布点,导致产业集聚水平低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三是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阳朔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

2011年1月,阳朔县政府在全市率先实行以“村组整体征收、整体安置,整体保障,分批转用;农村集体土地征转分离、先征后转”为核心内容的“征转分离”试点工作,以实现征收、安置、发展同步推进。

(一)主要做法

1、政策先导。运用“征转分离”模式,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实施土地功能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报批、土地征收、土地转用、农民安置、社会保障等诸多政策问题。在土地征用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指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征转分离”的原则、对象、范围、规模及程序进行了明确,申报土地征收面积应当控制在当年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批准面积的2倍以内,这就为“征转分离、先征后转”提供了政策依据。

2、安置先行。为做好因“征转分离”而“迁村(组)腾地”村民的住房安置工作,阳朔县实行了“先安置、后拆迁”的政策。2011年1月,正式启动了阳朔县“征转分离”项目工作。在安居方面,为保障被征地农民买得起房、住得上好房,根据规划需要拆除并符合“一户一宅”原则的主住房屋,给予回建用地集中安置,并实行“用地面积货币补差”,同时执行货币安置、土地返还集中安置政策,在保障被拆迁户“住有所居”的同时,综合考虑群众居住、经商和规划因素,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镇规划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民居旅店商业街,使其“劳有所岗”,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安置房建设的模式、规划、设计、质量、价格、销售、管理等进行了规范,从政策层面有力地保障了安置房建设的稳步推进。“先安置、后拆迁”解决了被征地农民最担心的住房问题,为加速腾地创造了条件,也为村组变城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3、社保有力。为保障“征转分离”被征地农民最大利益,阳朔县大胆突破,对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实施养老、医疗、生活补助等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措施,放宽户籍限制,为“征转分离”被征地农民办理村民转居民手续,比较系统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就业方面,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技能缺乏、就业机会少、就业难度大等问题,由阳朔县各部门联合,专项安排被征地农民的建筑、导游、种养、餐饮、商业、保安、环卫等劳动技能免费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打消了被征地农民“失地以后生活怎么办”的疑虑,赢得了拆迁农民的大力支持,使农民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这一系列政策的配套和完善,为阳朔县开展“征转分离”试点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主要成效

一是缓解了征拆矛盾,降低了用地成本。现行征地拆迁政策已运行多年,征地拆迁成本继续攀升已成必然趋势。适度超前进行征地拆迁,可以有效降低政府征地成本和相关运作经费。与宗地征地拆迁相比较,成片征拆、整体征转无需以路网为片,无需进行二次安置,避免了山地纠纷、二次拆迁等常见矛盾,有效降低了征拆成本。

二是形成潜在土地储备,避免土地闲置。在规划已经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有计划、成规模的开展征转分离,提前变更土地权属,完成补偿安置工作,虽然并未形成直接可用的建设用地储备,但是当招商项目需要落地或其他建设需要用地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转用审批,将潜在的土地储备变为现实的建设用地。

三是加快了审批速度,缩短了报批时间。征转分离工作,大大缩短了项目交地时间,前瞻性的土地集中开发使“土地等项目、熟地招商”成为现实,创造性地突破了发展中的土地供应瓶颈问题。

四是提前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先征地先安置,征转分离为阳朔县人民政府开展补偿安置工作留出了更多时间,安置工作可以充分谋划,周密组织,有利于改善安置效果,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土地征收转为城市居民后的村民,入住高标准安置小区,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实现了“住有所居”、“劳有所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三)结语

阳朔县“征转分离”的实践,突破了“征转分离”旧模式的牵制,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首先,“征转分离”模式就是打破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先转后征,征转同步”的旧方法,对集体土地被征用土地实行“征收与转用分离、先征收后转用的方法”。这种方式省时节力,降低了土地征用成本,提高了土地开发的利用效率。其次,“征转分离”模式在以货币补偿的基础上,实行农户以宅基地换安置房,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从而减少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这是“征转分离”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集体土地征用改革发展的方向。再次,“征转分离”模式通过征转模式创新,实现集体土地向国有转变,农村村组向城镇社区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

当然,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实践的结果也不同,根据阳朔县的经验,在各项政策措施具备的情况下,“征转分离”模式要真正取得成功,我们认为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出资者买单。二是有项目支撑。阳朔县“征转分离”项目实施在征地拆迁领导小组及其项目办的统筹领导下,以工作队、工作组为单位,实行责任包干、成片整体推进的方式。工作组服从征地拆迁工作队的安排部署,工作队员服从工作队长、组长的安排,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征地拆迁工作合力,阳朔县的“征转分离”工作才有了组织保障。

征转分离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管理模式,它并不是否定先行征转同步的审批制度,而是对现行的审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作为一种新理念,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大形势下应运而生,该理念使土地审批制度更加灵活,符合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要求,目前该理念从试点逐步推开,成为土地管理的主要模式,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孙计川,征转分离的土地管理模式探讨,国土资源,2008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6

关键词:征地拆迁;城市化;农民;政策法规;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85-05

x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2004年上半年,x市累计征用土地18.08万亩,涉及失地农民13.1万人,覆盖全市所有的镇和近一半的行政村。特别是从2000年来,随着x市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其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形成征地拆迁的高峰。目前x市正处于大投入、大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大征地、大拆迁的时期,征地拆迁难,已经成全市建设中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由于拆迁征地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完成,直接导致很多建设项目难以落实,有的项目甚至因此而“流产”。2005年x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由于该市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调整、征地拆迁难度大,40%的重点项目受到影响。以2004年为例,经过审批可使用的土地仅有11平方公里,但这一年上报的建设需求用地达50多平方公里,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缺口达39平方公里。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局面,其原因既与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的相对滞后有关系,也与x市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政策执行不协调及工作方式不当有关系。

一、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从宏观层面而言,征地拆迁难题的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国家的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制定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的政策执行缺乏可持续性。实际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其所制定的法规政策都是一种暂时性的政策。这些法规政策本身缺乏长远性,也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以至于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相互抵触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

政策的滞后性和多变性极易导致征地拆迁工作的混乱。就以征地来说,其补偿标准是按照土地的现有“年平均(农业)产值”计算的。如1988年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被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三至六倍”(第27条),除此之外,还另外要支付安置补助费。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却没有区分国家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而是对征用耕地作了笼统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第47条),把耕地征用补偿费提高了近一倍。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目前有的地方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加上安置补偿费两项,实际最高可以达到前三年一亩地平均年生产值的30倍。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相对于工业等其他行业而言,由于农业的弱势地位,土地的农业产出是非常低且相对稳定的。可是,在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工商业用地的附加值却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其间形成的“剪刀差”比一般所说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要高出许多。这点从x市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频繁变动就可以看出。从1999年至2005年,x市平均每两年就对征用集体土地房屋的补偿标准进行一次修订。1999年制定《x市征用土地补偿费用标准暂行规定》,2002年11月8日实施《x市t区、J区、L区、H区台商投资区征用集体土地拆迁房屋补偿安置暂行规定》,2003年4月21公布《x市人民政府关于岛内征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若干规定》(x市府[2003]101号文件),同年7月15日又代之以《x市征用集体土地房屋补偿安置规定》(x市府[2003]173号文件),2003年5月修订《x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x市各级人民政府包干市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办法》。从2005年8月1日起,原来的173号文件废止,在此之后征地公告的,开始执行新的《x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征地拆迁政策的若干意见》(x市府[2005]175号文件)。

在不同时期,x市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有很大差异,不过总的趋势是由低到高。1981年,x市岛内征用农民土地,赔偿的只是极少数的青苗费和2500元左右的劳力安置费。之后,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每亩从数千元提高至数万元。再后来,x市调整征地政策,采取“包干”方式,x市岛内每亩地平均的补偿金(含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劳力安置费等)是9.2万元。这个补偿标准一直延续到2005年。2005年8月1日公布施行的x市府[2005]175号文件规定,x市岛内s区的农用地每亩“包干”补偿标准再次提高到12万元(含按期交地给予的1万元奖励)。即便如此,如今x市土地拍卖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远远超过征地补偿标准提高部分,“征地价格”与“出让土地价格”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两者的差价至少已经提升十几倍甚至更多。事实上,仅2005年一年,全市直接挂牌出让土地所获得的收入就高达61.5亿元,而同期全市财政总收入才200多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约100多亿元。2006年,该市土地出让拍卖收入进一步提升为143亿元,与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可见,拍卖土地收入已经成为x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x市目前征用土地的具体操作规则,以现行的x市府[2005]175号文件进行举例说明。按照2005年7月x市国土房产局制定的《关于完善征地拆迁政策的若干意见》具体操作细则的指导意见,近三年x市农用地的每亩平均年产值为2547元。根据国家土地承包法的规定,x市征地过程中,农用地(除林地外)土地补偿费,按不低于同类土地近三年平均年产值的8.5倍计算;林地土地补偿费,按不低于农用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4倍计算,未利用土地补偿费,按不低于农用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7倍计算。至于安置补助费的标准,则是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即按照被征收的农用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农用地,由此得出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依据x市最新的规定,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标准:(1)农用地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不得低于农用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4.5倍;(2)林地的安置补助费不得低于农用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在具体操作中,x市规定,凡是海拔在150米以上山地属于国家所有,海拔150以下的属于村集体所有,不过,征用海拔在50米至150米之间的集体山地时,x市政府一般也不给与补偿。

征地标准的多变性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农民对土地征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由于土地的补偿标准难以跟上“地价”的上涨速度,因此不难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惜征”心理为何愈加明显,对政府征地行为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从长远来说,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根本的症结还在于如何制定一个可持续的法规政策,并保证任何时候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基本上是等值的。目前x市农民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即认为征地是“早征早死、晚征晚死、不征不死”。这种悖论心理说明征地拆迁的关键在于,如何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而不是一次性割断他们心目中的“命根子”。

二、政策执行:缺乏协调

虽然中央和省、市都出台了关于征地拆迁的一系列指导性的法规政策文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政策不统一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不统一,出现了严重的偏离。这一方面直接破坏了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导致了农民之间的相互攀比,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执法偏离现象。政策的不统一容易使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诚信度受到严重损害。

x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政府部门、拆迁公司、镇(乡、街道)、村(社区)等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有关。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的部门、有的工作人员因为怕承担责任,彼此相互扯皮、相互推诿。x市征地拆迁的基本做法是把需要征地拆迁的片区委托给相关的拆迁单位(公司)具体负责实施,而后者本身是企业性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它们的主导目标。2005年,x市全市有拆迁单位28家,从业人员近600名。为了尽快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各拆迁公司根据自身的实力,可以实行不同的报价,加上个别拆迁人员的工作方式不当,在工作过程中引发了不少纠纷和,扰乱了整个征地拆迁秩序。

例如,X市t村的拆迁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村是x市岛内最大的一个成建制拆除的村,共涉及农民约900户。从2003年开始该村拆迁,时至今年10月初,仍然有130多户的住户拒绝搬迁,成为x市最大的拆迁难点之一。该村的拆迁之所以历时两年而未果,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整个村的拆迁是由四家不同的拆迁公司承包,每家公司负责一片。由于各拆迁公司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统一,彼此的补偿标准不一,农民相互攀比,致使整个拆迁工作最终陷于停顿状态。从2005年10月之后,x市S区政府不得不组成五个专门的工作组,进村督促该村剩余住户的房屋拆迁工作。

在实行征地补偿“包干”之前,x市的征地补偿规定过于繁琐,引发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如有的基层村、组在实施补偿安置政策时不够公开透明;有的将农民集体土地补偿费截留它用;有的将市政建设的规划用地改作商业开发;等等。还有的拆迁人员错误地认为,拆迁裁决可以不受条件和时间限制,只要拆不动就可以行政裁决,结果使得整个征地拆迁工作脱离农民群体。

三、农民需求:差距较大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不少农民之所以抵制征地拆迁,除了涉及到深层的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以及对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困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现行的政策供给与他们自身的需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

(一)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低于农民的期望值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农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认为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过低。这里面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和房屋拆迁补偿两个方面。对于征地补偿,x市的过去做法是以区为单位,各区之间因地理位置不同,城市化程度不同,其补偿标准不尽统一,导致不同区之间相互攀比。因此,2005年以来,x市严格要求岛内S区和H区的补偿标准必须统一。2005年8月1日公布施行的x市府[2005]175号文件规定,全市征用的土地分为四类,其中x市岛内S区和H区属于一类区,其“包干”征用土地的每亩土地补偿费、劳力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水利设施摊消费等均与x市府[2003]17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同比增长30.43%,即土地补偿费2.06万元、劳力安置补助费4.7万元、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5.2万元、水利设施摊消费0.04万元,每亩共计11万元。此外,根据规定,按期交地的,另外每亩奖励1万元,合计12万元,这个补偿标准在x市全市是最高的。实践表明,由于土地种类和性质相对比较单一,加上x市岛内统一了征地的补偿标准,因此土地征用中所遇到的阻力比过去要小得多。

相对于征地补偿而言,房屋拆迁补偿的阻力则要大得多。这其中牵涉到的问题可谓千头万绪。首先一点就是关于违章建筑补偿的问题,其次就是具体的装修补偿标准问题。x市2005年8月1日之前拆迁公告的被拆迁片区,其主要法规依据还是2003年7月15日颁布的x市府[2003]173号文件、2003年5月修订的《x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以及《x市各级人民政府包干市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办法》。2005年8月1日之后拆迁公告的,则按照x市府[2005]175号文件规定执行。按照规定,拆迁工作由拆迁人委托拆迁公司进行,后者虽然是经过招投标程序中标,遵照统一补偿规定操作,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不够规范之处。

和土地不同,房屋是属于农民的私人房产,况且x市相当一部分失地的“城中村”农民是依靠出租房屋为生。失去土地之后,房屋成为他们的最重要的生计来源之一,因此农民对拆迁的抵制也就在所难免。在房屋拆迁补偿问题上,目前按照x市的相关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不成补偿协议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裁决。如2005年10月,X市S区组成五个专门工作组进驻t村督促拆迁工作,按照规定,若被拆迁户三次以上不予配合拆迁的,将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法对被拆迁户的违章建设部分先予坚决拆除;二是依法对被拆迁户向市国土房产局申请裁决,在国土房产局受理裁决或是举行听证会乃至裁决生效后才达成协议的,对拆迁补偿方案中的优惠条件部分,将分别扣除30%、50%,直至全部取消。因此,在地方政府的刚性拆迁行为中,农民的谈判余地是非常小的。

(二)住房安置困难不少

如果说土地征用是让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拆迁他们世代居住的房屋,则是让他们脱离现有的依靠出租房屋为生的生活方式。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这点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精神上一时都难以接受。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7

为降低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成本,减轻移民搬迁群众负担,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现将《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转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是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威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改善山区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优惠政策中涉及一系列项目税费的减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移民搬迁建房成本,减轻了移民搬迁建房资金压力,各镇、各有关部门务必认真执行《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规定,促进移民搬迁工作健康运行。

二、分工协作,严格执行。各有关部门要在职权范围之内,尽可能简化工作程序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财政局:对承建单位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列支拨付到承建单位,具体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缴纳的数额,全额拨付到承建单位。应由省、市财政列支部分,年终通过上下财政结算办理。对承建单位占用耕地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的,对原宅基地复垦且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部分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其征用的用于移民搬迁安置的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的,以及搬迁安置移民购买安置房所涉及的契税,予以免征。

地税局:对承建单位承建的移民住房安置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暂不预征;对承建单位在承建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期间按规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水利建设基金,予以免征。

国土局:协调中介机构对承建单位收取的土地估价费、地质灾害评估费等按最低收费标准收取;对承建单位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土地证书费等。

环保局:对承建单位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排污费等。

水务局:对承建单位免收政府性基金;协调中介机构对承建单位收取的洪涝灾害评估费等按最低收费标准或减半收取。

住建局:对承建单位免收政府性基金,包括:劳保统筹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其中需报国家审批的有关基金,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办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协调中介机构对承建单位收取的施工图纸审查费、招标费、工程监理费、房产交易服务费等中介收费按最低收费标准或减半收取。

林业局:免征建房户育林基金;对承建单位免收政府性基金,包括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如需报国家审批的有关基金,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办理。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8

【关键词】城区;征地;拆迁;安置;研究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群众利益最紧密,矛盾最突出,难度最大的就是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问题以及安置善后处置,也是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地拆迁工作的难点问题。征地拆迁工作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地拆迁工作,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江州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基本情况

建市以来,城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扎实推进,市本级共完成土地征收34885亩,拆除建(构)筑物面积10万平方米,提供用地保障233宗;开工建设佛子新园、台村、卜弄、金鸡麦那新村、冲塘、五龙、中渡七个安置小区。其中,2012年,市本级征地9988.097亩,拆除建(构)筑物面积6.5万平方米,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亮点频现。被誉为“崇左第一拆”的友谊大道北段延长线项目是崇左建市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征地拆迁工程。在整个征迁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强拆事件,没有发生一起拆迁安全事故,没有引发一起涉及拆迁的治安案件,创造了建市以来拆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情况最复杂、推进速度最快、工作进展最顺、社会反响最好的六个“之最”,成为和谐拆迁的新典范。

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说,江州区推进土地征用、民房拆迁工作是稳定、有序进行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拆迁安置工作相对滞后。2003年以来,由于崇左市城区扩大和项目建设,共征收土地3万多亩,主要涉及中渡、佛子、五龙、叫何、冲塘、渠珠,江州镇金鸡、麦那、新村、卜弄、台村等11个屯,需要安置群众约1543户4710人。大部分安置群众的土地已于2005年被全部征收,但安置工作相当滞后,直至2009年才开始启动。目前,已开工建设佛子新园、台村、卜弄、金鸡麦那新村、冲塘、五龙、中渡等7个安置小区,还有叫河、渠珠安置点未启动。在已建设的安置点中,仅有佛子新园(205户664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占计划安置户任务17%,与城市发展的要求,与被拆迁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二)征地拆迁补偿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一是融资难,资金缺口大。由于崇左市财政底子薄,加上目前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收紧,融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成本也进一步提高,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经常出现较大缺口。二是征地拆迁补偿费的拨付程序比较繁琐,拨付效率较低。以友谊大道北段延长线项目为例,评估公司对被拆迁房屋进行评估后报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评审结果报市城司会审,市城司向市政府申请划拨补偿款,市政府将申请转市财政局办理,市财政局将办理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将征地拆迁补偿款划拨至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土地储备中心才能兑付给被征地拆迁群众。整个过程快则1个月,慢则2、3个月甚至更长,导致了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抵触情绪比较强烈。

(三)抢挖抢种抢建现象普遍存在。受征地补偿利益驱使,部分被征地村民在政府已经公告拟征收土地范围内,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抢挖抢建抢种,或不同程度的增加地上附着物、附属物、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以套取国家补偿资金,人为制造征地补偿工作难题。目前,江州区石景林卜利屯、江州镇板麦村新村、金鸡屯等群众抢挖、抢种、抢建现象较为严重,抢建的水柜、水池、猪栏共有215个。其他村屯也不同程度出现类似的现象。

(四)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前几年,我市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重视不够,一些农民离开土地后没有其他技能,形成闲散群体,给社会治安埋下隐患。政府在培训就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社会保障部门与征地部门对接不及时,失地农民对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认识也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文明和谐征地拆迁。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员工作。征地拆迁前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做好农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应从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益处上寻找突破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要深入征地拆迁一线,进行政策宣传解读,积极查找问题难点,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同时做好村屯党员干部等有号召力的重点人员的思想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取得群众的最大支持和理解,促进征地拆迁和谐稳定。二是关注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注被征地拆迁农民提出的热点问题,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后顾之忧,既要及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临时过渡住房、子女上学等眼前困难,又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出路和社会保障等长远利益问题。三是坚持文明执法,和谐征地拆迁。增强征地拆迁政策措施配套和部门协调配合的运作意识,做到征地拆迁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完善法律政策规定的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对拆迁补偿有争议的,应在作出行政决定中告知当事人救济渠道,引导农民通过法定救济的方式解决争议。

(二)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一是要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失地待业青年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最好能够与落户企业实行对口培训。同时建立就业扶持机制,制定支持被征地农民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增强被征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新区规划投资建设市场,商贸项目,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靠不动产收益富民强村的有效途径。

(三)加大对抢栽抢种抢建、租赁集体土地和违法建设的打击力度。一是要调整征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按照总体规划,超前谋划,科学制定城区征地拆迁的整体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提高工作预见性,做到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在每次具体征地过程中,对被征地块的青苗、附着物、附属物、建筑物、构筑物等先行清点、登记和核实,并现场摄像,然后再及时征地公告。二是加大拟征地块内的执法巡查力度。由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委、江州区以及相关乡镇、街道等多方联动,强化执法,集中清理整治,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三是要高度统一思想,坚持标准和原则。凡属抢种抢栽抢搭建的行为,一律不予补偿,不得乱开口子,不得妥协了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有效控制抢搭建、抢种植行为,保证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增强征地工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乔桂银.对农村征地拆迁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8)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9

关键词:集体土地;失地农民;土地征收

中图分类号:F30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35-02

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在征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农村当前集体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利益”概念模糊,土地征收范围过宽

《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也就是说,征收土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某些经济组织利益的需要。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设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造成了法律上对“公共利益”的解释模糊,导致许多个人、单位与地方政府打着“国家公共利益的名义”以低廉的价格征用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进而创造商业利润。

(二)土地补偿费用过低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有关规定,我国土地征收补偿中分为四部分:一是土地补偿,二是青苗补偿,三是地上附着物,四是被征地人员的安置。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征用土地的其他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规定。显然,这种补偿方法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以土地过去年产值作为确定补偿费用的标准,不能反映市场对土地及附着物的真实评价,尤其未考虑到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土地价值的升值潜力,该标准明显偏低,而廉价的土地征收补偿费用难以维持失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难以准确体现地块的区位差异及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侵害了广大农民的权益,导致农民对征地的不满,容易引起农民与政府的冲突。

(三)失地农民安置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合理的保障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6款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可见,我国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保障集体土地的财产性权利,而在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存权利。可目前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采用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土地征收后,一部分失地农民由农村涌入城市,但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又没有政府有力的就业培训政策的支持,基本处于失业状态;另一部分实现“农转非”的失地农民,即使安置了工作,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也成为企业单位裁员的首选人员。他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也没有被纳入城镇失业保险保障的范畴,这样就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门的“三无”农民。

(四)征地费用分配混乱,分配没有具体细则

目前我国法律只规定了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分配标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认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于外嫁女、上门女婿、回迁户、空挂户、超生子女户、户口迁出的大学生、服役士兵、劳教人员、死亡人员家属等能否享有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权、享有多大分配权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对征地的补偿安置费缺乏一个分配到农户的具体细则,造成各村、组对征地补偿安置比较混乱。比如在发放的时间上有的一次性发放,有的分若干年发放;在分配对象上有的不分老少按人头发放,有的按被征地面积分配等。这样就导致没有享有分配权或没有享有完全分配权的村民引起对分配制度的不满!

(五)地方政府官员滥用权利,利用征地差价创造利润

去年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中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相关人员透露:2000年―2006年,全国因为土地违法违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是8698人,另外还有1221人被追究刑事责任。2007年1―8月,在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当中,仍有893人受党纪政纪处分,24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因土地而滋生的腐败现象非常严重。某些地方人民政府官员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以畸低的价格征用农民集体的土地,然后转手以高价出让给建设单位,他们则从中吃差价,囊入腰包,损害百姓的利益。

二、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完善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土地征收法律法规,正确确定土地征用范围

只有把为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用地严格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被侵犯。因此,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公共利益”作出司法解释,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相应内涵。笔者认为,可考虑逐步将土地征用限定在以下公共利益性用地范围内:(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乡基础设施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如煤矿、机场、大坝等;(4)特殊用地,如监狱、治安拘留所等;(5)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用地,如经济用房建设用地、迁移户用地等;(6)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如学校、医院等;(7)其他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

(二)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土地在补偿的标准上,一般以市场价格作为主要参照依据。这个市场价值要通过规范的价格评估体系公平确定,由于失地农民是整个征地过程中真正的利益群体,相关专家在土地补偿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让失地农民也介入其中,根据土地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以不同的评估方法确定补偿标准,目的是使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致因政府的行为受到实质的损害。对于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除了按价格补偿外,还要考虑为失地农民维持今后生活提供额外的经济补偿。

(三)增加补偿渠道,完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由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土地补偿安置费只够农民维持几年的生活所需。这使得农民就业、养老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为失地农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可以采用在土地转让收益中提高一定的比例,用于建立土地基金,并且把基金的增殖部分用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培训、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的一体化免费就业服务。再者,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利益。

(四)完善分配细则,加强分配管理

关于征地补偿费分配的问题,既涉及法律,又涉及到相关政策;既涉及集体利益,又涉及到公民权益。在制定补偿分配政策与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征地补偿如何分配应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依据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程序,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哪些人享有征地补偿费分配权及怎样分配等事宜,分配方案拟订后要及时向全体集体成员公布,经大家讨论无异议通过后才能形成决议由村委会执行实施。(2)坚持依法公正、加强监督的原则。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首先,指导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而不能一味地遵守风俗习惯;其次,组织联合成立监察组,以检查各镇、村、组对被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加强征地后对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五)完善土地征用监督机制,加强土地违法管理

由于各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在地方政府系列之中,土地行政主管工作人员难以违抗地方政府非法的圈地行为。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对土地征收监管,对土地主管部门系列进行改革,实行由中央政府垂直领导国土资源的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听证制度,做好土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逐步建立起决策有程序、行为有规范、办事有章程、失职有追究的管理体制。当土地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时,让农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使其被侵害的权利得到补救,要加大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惩罚措施,完善对违法批准征地人员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伍利蓉.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中相关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7,(4):2729.

土地征收安置政策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用;现状;对策

这几年,是我县经济加快发展,城市化建设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我县各地出现了征用土地的高潮。这些土地的及时征用,确保了我县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为了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各镇、乡和街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部分镇乡、街道在一定时期内,把土地征用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分片、分村、分户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夜以继日,深入细致地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思想工作,确保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对土地征用补偿存在争议,在集体发展留用地、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土地征用工作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有些土地虽然已经完成征用补偿协议的签订,但也难以及时交付使用,有些甚至在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上访或直接阻碍工程建设的现象。

一、我县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尽合理。我县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区域间差异较大,现行中心城区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根据城市规划路网依次递减的办法,使得同一村、同一地块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各异,相邻地块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悬殊,在实际土地征用补偿中很难操作到位,并且极易造成征地补偿争议和纠纷。

(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几年来,我县在土地征用中普遍存在采用单一的货币处置办法,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要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大片征用土地,往往使农民一夜之间就失去土地,因此使被征地农民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这种感觉和思想情绪也影响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不规范。政府对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分配中“一村一策、一组一策”,分配方案比较混乱。多数村庄在分配中违背了法律和政策的基本精神,常常出现“吃小户”现象,个别农民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规范和约束,各村的土地征用补偿费已趋向全部分光的现象。

(四)土地征用没有依法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先征后批、边征边用边批”现象比较普遍,从而使土地征用工作理不直、气不壮,对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阻挠、干扰行为也不能及时给予依法处理。国土资源部门不直接参与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工作,因此,对统一执行政策,依法实施征地,形成征地工作合力带来消极影响。

二、完善我县土地征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县级有关部门和镇、乡、街道,千方百计抓土地征用政策处理,确保被征用土地顺利按时交付使用。但是,我们也要摒弃单纯的土地征用观,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正确处理好土地征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在土地征用补偿、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工作等方面予以及时完善和健全。

(一)及时修订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政策。土地征用补偿安

置政策最为被征地农民所关心,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使征地补偿政策更趋合理,最大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土地年产值的计算及补偿倍数

应适当给予调高,尤其是中心城区以外的镇、乡。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应有决心缩小中心城区和其他镇、乡在土地征用补偿

上的差距,从而使我县的土地征用补偿在区域间公平合理。同时,对土地出让收益,政府也要切出一块作为专项资金(应不低于年土地出让收益的10%),对被征地农民的培训、转业及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给予支持或补贴。另外,在修订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政策时,对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区片综合价”的办法,并要力求区片划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门路,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1.失地农民应统一纳入城镇就业渠道,要建立城乡统一就业组织体系,建立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在非农岗位上就业。:

2.进一步完善留地安置政策,在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的前提下,留少量土地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就要舍得将好的地块、商用价值大的地块留给村集体,尽量做到不与农民争利。

3.着力推进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征用土地后,多数失地农民将处于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难度大的现状。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4.加强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转业能力。在被征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方面,关键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二是要注重对农民的择业观念教育。

(三)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工作程序,依法实施征地。

1.征用土地必须依法批准。未经批准的土地,政府不能随意征用。

2.土地征用必须统一。《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而具体承办单位是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

3.土地征用必须公告。《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征用“两公告一登记”的工作程序,即土地征用公告、征地补偿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登记。

4.土地征用必须公平。在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对同一片区、同一物类必须实行同一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