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资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15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1

任何企业和组织必须抓好以考核、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供电企业是以电力生产、经营、销售为主的企业,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供电企业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其他行业的工资分配制度,企业性质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成为供电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制度的首选。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供电企业都进行了工资制度上的改革,以绩效考核的模式来决定工资的分配,在电力企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

1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概述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指在岗位测评及其他配套改革基础上,确定各类岗位薪资水平的新型工资制度,它坚持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岗变薪变、岗薪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般设岗位工资单元、绩效工资单元及其他配套单元。岗位薪点工资是固定部分,绩效工资是浮动部分,其他部分为辅助工资。员工收入可随企业经济效益、单位业绩和个人工作绩效等考核情况而上下浮动,存在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一,岗位薪点工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岗位工资设置有基本的步骤。(1)对岗位进行一个合理评价,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工作中的强度,工作中要负的责任的多少,工作的具体环境和工作的一些要求等条件对这些条件来评估,以此来衡量岗位的价值;(2)对岗位进行横向的职系分类。现在供电企业一般会按照人员性质将岗位工资设置为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岗位,这两个岗位工资序列设置的工资等级有重合,也有交叉。每个岗位再根据岗位技术含量、员工工作熟练程度及其他因素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结合评价结果进行纵向的岗位分级。由于不同岗位级别的重叠幅度,对岗位进行分级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职位之间的岗位上的平衡关系,还需要考虑同职位的岗位上的平衡。

第二,绩效工资,一般指奖金,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并结合职员劳动贡献进行考核发放,属于岗位绩效工资构成的浮动部分。绩效工资发放时间不固定,有按月,也有按季度或年度考核。其中月度考核发放的为月奖、季度考核发放的为季度奖,而年度考核一般会结合年度出勤及贡献程度在年底兑现,发放年终奖。

2电力企业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原则

2.1按劳分配原则

这个原则此处不进行细述。

2.2个人绩效与部门效益原则

绩效考核制度是对个人工作价值的考核,也是对整个团队在工作方面取得成果的考核,所以绩效考核要考虑到个人绩效和集体绩效考核。

2.3可操作性原则

电力企业的岗位的绩效考核相对比较繁杂,因为很多岗位的考核并没有固定的考核模式,在考核时很多因素不可控,很多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量化,以形成具体的一个指标,这导致考核难度加大,但是考核必须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需要具备可操作性。

2.4竞争性原则

竞争是每个岗位都存在的,同一个岗位绩效工资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岗位竞争的状态,也就是说,满足何种绩效标准、划定何种工资水平或是部门中业绩最佳的员工能够达到怎样的薪资水平等。

2.5战略性原则

在构建这种考核模式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绩效考核对员工的积极推动效果,要全方位地考虑其作用,要为满足企业长久发展与市场竞争做出支持,这就要求在绩效管理的时候要从战略的方向去进行设计。

3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绩效考核和工资不完全统一

员工工资其实就是按照绩效的考核情况来进行分配的,然而,当下存在很多电力企业,其在工资分配时仅注重与岗位相结合,却忽视了绩效的作用,如此一来,便难以通过工资分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即便是相同岗位,不管员工完成的绩效是多少,所得到的报酬都是相同的,这时便存在一部分员工积极性降低,工资效率下降,甚至会存在一些员工对工作分配有意见。

3.2工资发放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

工资发放时所进行的考核也就是对工作和工资情况的一个对比的考核,这类考核大多应用在难以量化工作内容与工资的岗位上。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岗位上的职员,其工作量一般差别较小,但工资待遇往往差别较大,这种差异化的存在使得很多员工心态受到影响,进而对其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3.3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绩效考核的范围针对的是全体员工,它是与员工工资息息相关的,更与员工职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对于绩效考核较为优异的员工,其应当面临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所指定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存在考核对象设置不合理、考核标准存在漏洞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岗位不同的职员,其考核标准仅仅是以工资效率与工作量来进行评判,这固然会表现出很多不合理情况,岗位性质不同,便无法采用相同标准来进行考核。

3.4工资分配存在不公平问题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在工资分配表现出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分配原则不公平上,一些电力企业在工资分配时,对绩效评价等因素不重视,对于技术岗位上的职员,不去依据技术难度与技术水平实施分配,使得一些高水平、能力强的职员难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体现出较为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4电力企业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

4.1根据阶层差异设置不同标准

对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时,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在绩效工资分配标准制定时,需根据阶层差异来进行划分。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其工作的性质导致没有办法对其工作的绩效进行一定的量化,只能够对长期的工作状态考察来确定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多采取的是年薪和年终奖的方式来制定工资的标准,这类工资分配标准,可以使管理人员待遇和企业经营状况做到有效联系,企业所获收益越好,则对应人员获得报酬也越高。对于企业部门管理人员来说,其绩效考核应当按照部门责任与效益来制定标准,不同的部门应当制定对应的工作目标及任务,进而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责任,从而能够使报酬与责任相联系,使绩效工资在整体报酬中所占比例得以增加,使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而对于基层职员来说,其在绩效考核方面较为简单,但是在标准制定时,也会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技术与技能水平产生的差异。对于基层职员来说,其虽然与企业绩效联系较多,但受到岗位影响,其工资却难以直接以绩效进行评定,另外因为其收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其岗位基层工资比例需要做到不断提升,并通过绩效考核来对其工资待遇进行调整。

4.2岗位薪点工资与福利挂钩

岗位薪点工资中从基层到高层基本是越来越高的,这是因为不同基层的管理行为对公司效益关联的程度强弱不同,而岗位工作是据岗位技术标准与操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的。另外,在同一部门,需要考虑到部门的总体效益和员工效益之间的关系,有的部门绩效相对较高,这就使得员工都想加入该部门,以便可以获取更多的部门绩效。员工在其他的一些工作方面的优秀表现也可以纳入绩效的考核之中,比如对公司的安全和节约成本上所做出的一些工作,也应该在工资和绩效中体现出来,提高员工的节能和安全意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依据工作年限来完成年工资标准的制定,能够使企业老职员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也是分配公平的体现。除此之外,企业福利可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来评定,对于不同阶层的职员其对企业绩效提高的贡献多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公司不同阶层的管理人员对于公司管理贡献是不同的,所以在给予管理人员的福利等辅助薪酬时可以体现出来,在保持公平性分配原则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绩效分配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对福利划分出不同的标准,根据岗位与企业效益分配。

4.3工资结构组成的比例设计

对于绩效工资中存在的差异部分,需按照其对企业绩效造成的影响程度实施划分,对于绩效考核来说,年限龄、技能、岗位、部门绩效这四项基本绩效内容,应是考核标准的核心内容,对于安全、节能、年终奖等内容造成的影响,应当适度降低。对于年限、岗位来说,其是随着职员工资年限与岗位表现来实现的,与企业效益联系并不是很多,因此对于这两项内容来说,其对工资造成的影响较为稳定,这之间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工作的时间可以很好地进行区分,在对工资的比例进行确定时薪点工资应该占到30%左右,辅助工资通常都小于15%。技能、部门的绩效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这些绩效工资的占比应该在40%左右,这样的工资结构可以对基本工资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又可以大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2

(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三个退出”企业退出国有系列、资本退出国有经营、职工退出国有身份,其中:年商贸企业改制面达到90%部门企业改制面达到80%改制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全部退出。通过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二、重点内容

(二)明确改革形式。全面放开放活各类商贸企业。出让范围、出让形式不受限制;各类大中型优势企业加快产权流动,搞好资产重组。

1整体出售。对资产大于负债的可由购买人买断净资产。一次性付款有困难的可实行分期付款;对资债相抵为零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可由购买人全部接受企业职工、承担企业债务,采取“零资产”负资产”方式出售。

2分拆出售。对难以整体出售的企业。既可采取实物形态分块出售,也可采取价值形态分股出售。

3先租后售。可先出租后出售。双方约定时间内对租赁的国有资产买断的其已交纳的租金,对暂时难以出售的企业。可抵扣购买金额。

4职工持股。由职工按自愿原则共同出资购买国有资产,推行职工持股或股份合作制。组建新企业。鼓励改制后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业务骨干在新组建的企业多持股。

5股份制。产品有市场的国有企业,对资产规模较大。可按照国有不控股和产权多元化的原则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已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通过股权重组,退出控股地位或实现国有股完全退出。

6解散注销。对产品无市场、无经营业务、扭亏无望、处于停产或基本停产状况的企业。

7关闭破产。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闭;对严重资不抵债、长期停产、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

8其他方式。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其他改制方式。

(三)规范改制程序。重点是抓好方案制订、审批、实施。

1方案制订。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评估结果报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脱困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企改办)核准或备案。企业在评估、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制订改制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在工作专班和企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企业内部决策程序进行,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拟改制形式、债权债务处理方式、职工安置办法,合理测算职工安置费用、明确改制资金来源和组织实施步骤等。

2方案审批。企业制订方案后。涉及债务处理方式报主要债权人征求意见。企业改制方案初审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决议,其中国有控股、参股的公司制企业须提交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经职代会(或职大会)股东会(或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预案,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向市企改办提出申请。市企改办对报送的企业改制方案进行审核、论证后批复,对涉及资产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和市企改办认为有必要上报的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预案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批复。

3方案实施。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改制工作专班(或破产清算组)组织、协调企业实施改制、进行资产处置、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企业改制方案经批复后。

(四)严格产权交易。国有企业改制资产处置应严格实行“进场交易”制度。转让方应根据转让标的额度大小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按照有关要求选择公开拍卖、招投标和协议转让等交易方式,涉及协议转让的报经省有关部门批复后进行。产权交易完成后,省、市产权交易机构办理交易鉴证手续。改制企业凭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资产处置批复和产权交易机构鉴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产、车辆等过户手续。

三、扶持政策

(五)资产处置政策

1非生产经营性资产。改制企业所占用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实行整体移交,或实行托管、改制转为民营。

2出售职工住房和置换公房产权所得。改制企业出售职工住房和置换的公房所得资金。其余部分可用于抵减企业负资产和安置职工。

3土地资产。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处置。以出让方式处置土地资产的企业职工安置资金有缺口的按市政府办公室黄政办发〔〕116号文件规定申请土地出让金的先征后返”以租赁方式处理土地资产的按有关规定收取租金。

4无形资产。对企业改制前除土地使用权外的无形资产。应评估作价。

企业改制资金有结余的经主管部门申请,上述各类资产处置中。财政、国资等部门审核并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可在系统内职工安置有缺口的其他企业调剂使用。

5企业产权转让或资产出售价格及付款方式。企业产权转让或资产出售以资产评估确认值为基准。按照合法程序进入市场,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实际转让价格低于资产原值或评估值的须经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数额较大的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批准。购买方未付清价款之前,无权处置企业资产。

(六)职工安置。企业要依靠职工推进改革。解除国有职工身份。可采取付现安置、资产安置等多种方式转换职工身份。

1依法处理劳动关系。企业对职工进行全面清理。对职工身份、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等进行认定,并以此为依据,依法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2分类安置。根据企业职代会确定的企业改制基准日。按“内退”方式处理。内退期间生活费按不低于下岗职工第一年的基本生活费标准一次性清算。内退生活费连同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段的养老保险费,企业改制变现收益中一次性提取,并全额拨到市财政社保基金账户。生活费在扣除个人同期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后一次性发给个人。

采取发放一次性安置费的办法处理。计算到职工个人的安置费按职工个人实际工作年限计算,除上述外的职工。安置费标准按照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破产、重组改制标准执行。职工安置费原则上以付现为主,企业资产暂时无法变现的应由购买者与职工协商一致,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后分期偿付。

职工个人自愿到新企业竞争上岗的应聘后可将一次性安置费划给新企业,对于重组改制企业。作为职工对企业的股本投入或新企业对职工的负债;不愿到新企业竞争上岗或落聘的安置费一次性发给个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职工不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企业改制前。已经离退休的和改制时按“内退”方式安置的人员,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参加医疗保险手续。

4企业改制后。原企业职工个人档案移交劳动保障事务中心管理。

四、组织领导

(七)切实加强对国有商贸、部门企业改革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商贸、部门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商贸、部门企业改革的统筹规划,研究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负责企业改革方案的审定、企业改制方案实施的检查和落实,协调处理企业改革中的突发事件。要坚持面上抓督办、重点抓市直、突出抓商贸的工作方法,着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3

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一家由混合所有制经股权收购而变为纯国资的电力工程设计企业,国资企业的种种限制,已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情已无法阻挡。下面就从政策支持、改革动力、改革实施要点路径、风险控制等几方面做研讨。

一、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3年11月15日表决通过,明确提出“(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国务院2015年9月23日下发《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明确提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建立依法合规的操作规则,营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环境。

2017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若干政策的意见》发改经体〔2017〕2057号,对国有资产定价机制、职工劳动关系、土地处置和变更登记、员工持股、集团公司层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联动、财税支持政策、工资总额管理制度等做了明确指导。

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三、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中提到: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等制度。将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改革的动机和必要性

1、电力设计业务市场萎缩严重,转型发展压力大

受宏观环境影响,经济放缓,电力能源投资热情降低,电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根据行业专业咨询机构的数据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勘察设计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均步入下降通道,“十三五”期间也不会有增长。虽然有一带一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因素,但行业整体的市场发展空间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十三五”时期,工程设计企业推动业务结构和业务布局以及内部运营管理的转型显得愈发紧迫。

2、业务拓展的模式比较单一,资本运作困难

电力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在转向新兴市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身经营团队或新组建市场团队等内生型手段拓展多元化业务,运用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外部优质资源整合的模式还未成为主流,一方面受制于国有企业层数的制约;一方面受国资限制,资本体量和运作也不够灵活,缺乏创新,通过股权交易战略推动业务拓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的需求增大。因此,国有设计企业有必要探索推进引入具有较强资本运作能力的民营企业,利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使公司降低国有控股带来的诸多束缚。

3、受制于国家刚性政策,企业活力不足

作为国有电力工程设计企业,需执行国有资产管控框架下对组织设计、薪酬考核、商业模式、业务开展等各方面的管理政策,具体如工资总额、薪酬体系、企业层数、法人数量等,因此,国有工程设计企业根据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态势进行调整的自由度较小;此外,国有企业在合规性上要求更加严格,决策流程相对较长,对企业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提升造成一定影响,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愈发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三、改革路径及实施要点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流程,一般包括制订改制方案和内部决策、混改方案审批、财务审计及资产评估、挂盘交易阶段和投资者遴选、协议签署与交割阶段、办理变更登记等六个主要环节。

1.制订改制方案和内部决策

国有电力设计企业完全处于充分竞争行业,且同质化非常严重。已改制和整合完成的中能建和中电建设计企业。背靠大树,航空母舰,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而笔者所在的企业,规模小,但好在有根据地市场,也有集团业务的支撑,具备开展混改的最基本条件。目前混改分为三类: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国有资本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三是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笔者所在的企业,可以考虑引进相关行业非国有资本增资+员工持股的方式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保障国有资本控股50%以上,员工持股10%左右(单个员工不超总股本的1%),而非国有资本则可以设置在40%左右,最终方案以此进行设计。核心是拟引入的资本情况,拟引入的规模,基本操作路线、员工持股方案(可考虑个人通过第三方持股平台代为持股)等编制。在完成增资扩股的方案论证后,混改企业应当针对增资扩股方案进行内部决策,形成董事会决议和/或股东会决议,员工持股方案还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混改方案审批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第34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增资扩股方案需要报送国资监管机构审批;根据第35条的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下属子企业的增资扩股方案需要报送国家出资企业,即“一级央企/一级地方企业”审批;有权单位对增资扩股方案作出的批复,是混改企业进入产权交易所增资公告的前提条件。笔者所在的企业,属于“一级央企”的三级企业,根据增资扩股比例方案设定,则需要将混改方案按照三级--二级--一级的路径上报审批即可。

3.财务审计及资产评估

根据32号令第38条的规定,增资扩股的方案获得批准后,增资企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审计和资产评估。笔者所在的企业,资产情况多种多样,既有重资产的办公房产持有,亦有机器设备等轻资产,还有工程合同在手。所以在资产评估时,需接受上级管理单位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双重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以切实防止因为改革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挂盘交易阶段和投资者遴选

此阶段根据交易所规定,提交相关交易申请资料。交易所《增资公告》,对意向投资者进行资格审查,同时接受意向投资者对拟增资改革企业的尽职调查和混改企业对投资者进行的反尽职调查。在对符合条件的意向投资者进行充分了解后,则进入投资者遴选。通过竞价、竞争性谈判或综合评议择优确定投资者后,混改企业应当对谈判小组及评议小组确定的最终投资者名单进行书面确认。这个时候,代为员工持股的平台公司持股资本一并进入增资结果,形成《增资结果通知书》交产权交易所。

5.协议签署与交割阶段

在收到《增资结果通知书》后,混改企业和最终投资者在各自履行完毕内部决策程序后,便可签署《增资协议》。并根据《增资协议》的约定缴付出资后,产权交易所将对增资结果进行公告,公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投资方名称、投资金额、持股比例等。

6.办理变更登记

在最终投资方与增资企业等相关方签订《增资协议》并支付增资款后,需由增资企业相应修改公司章程,并完成注册资本及股东情况的产权变更登记及工商变更登记。

四、改革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1.法律风险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权制度。然而,实践中的国企改制往往涉及多方法律关系,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1)国有资产交易行为无效

国有资产交易行为的法律效力是企业改制成败的关键。而国有资产的交易行为中又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如交易行为未按规定经有权机构审批、交易行为未按规定在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除经国资委批准采取非公开协议转让等方式外,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均应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否则转让行为无效)。上述任何一种资产交易行为都可能会被法院认定为无效,从而导致国企的整个所有制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2)国有资产流失

国企改制难免会牵涉到企业管理者利益,国有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关系人很可能向审计、评估人员施压,恶意评低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评估时,仅评估其实物资产,忽略对其中中标所有权、合同所有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由改制后的企业无偿使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职工持股权利得不到保障

员工持股问题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如员工持股是通过第三方持股平台来间接持有企业股份,这样可以方便地管理员工的股权变动而不影响集团自身的股权结构。但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员工持股工会,其大多被定性为社团法人,因此根据相关轨道不得从事盈利性经营活动,进而无法通过工商登记成为法律认可的股东,职工作为股东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至于隐名股东委托持股的做法,法律风险可谓更大,作为隐名股东的员工其处置权、表决权很难实现,法律风险较高。

2.财务风险

随着国有企业进行混合制改革,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在当今特殊的国内外背景下,我们应该了解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制改革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1)投资不确定性的风险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加速企业的发展,一般都会采用引进投资或者对外进行投资的方式,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很多投资者预期的投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总是差距很大,而且投资的效果不仅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还和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系。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国有企业在寻找投资的对象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种风险存在的情况时,可能会使得企业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最终使得企业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反而还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回报率。因此,国有企业进行混合制改革时。应该考虑到投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经营决策失误的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的一系列生产活动中,由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决策时考虑问题不周全或突发政策性影响等各种因素导致决策失误进而使得资金流动不畅,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严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处理办法

1.法律风险防范

为减少国企改制带来的上述法律风险,建议重点考虑和审查以下内容:

(1)首先分析、确定国企改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适用法律依据错误。

(2)明确改制实施方案、职工安置方案是否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必要时可进行法律见证或者公证手续。

(3)是否对被改制企业经过严格的清产核资和资产审计评估程序,有关结果是否经过所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确认、核准或者备案,并在被改制企业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4)被改制企业所占用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合同产权、引申中标产权等是否纳入改制范围,经过中介机构的审计和评估。

(5)是否存在重大的债权债务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

2.财务风险防范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但是完全消除这些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制改革时必须加强防范,本研究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确立科学的投资策略

企业管理者的投资风险意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果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时没有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风险,会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素质对于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素质的领导者能够科学理智地进行投资,而且在投资之前,不仅分析企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还对进行投资之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进行了分析,这样的理性投资者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报酬。

(2)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对于经营决策的制定者,应该根据积极慎重的原则,充分了解相应的政策、规定等相关信息,制定合理合规的经营决策。在保证经营决策可行的条件下,还要对这种决策的前景进行分析,并且要时刻关注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制定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重大风险来临时的应急处理预案。因此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对于防范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董事会决策程序和制度来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4

一、我国集体企业现存问题剖析

由于我国集体企业长期被当作“二国营”,管理上按国有企业的方式进行,又没有得到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支持,所以集体企业既承袭了国有企业的体制弊端,又遇到了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制度障碍。目前我国集体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有:

1、产权主体模糊不清。产权高度清晰是资本所有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产权主体的模糊导致集体企业产权归属不明,一方面损害了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一方面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集体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持续下滑。近几年来,我国集体企业普遍采取了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的方法来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然而改革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与改革脱节,产权主体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2、产权结构单一。我国集体企业存在产权结构单一的弊病。产权结构的单一与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目标相背离,也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不相适应。其直接影响就是企业中出现一股独大的情况,大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决策选择具有随意性,不能代表职工的意愿,有时甚至于严重损害职工利益,给企业持续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企业改制过程中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由于产权主体不明晰,产权结构的单一,使得集体企业的资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改制前集体企业受相关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会受到行政上的干预,造成集体资产的平调流失;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集体资产的保护措施,使得集体资产在改制中被低估,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改制后,集体企业资产管理与监督水平的低下,经常出现企业经营者侵吞集体资产的情况,进一步造成集体资产的损失。

我国集体企业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产权不明晰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清算破产。通过对于产权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当排他性权利界定不完全时,如果此时产生政府管制的漏洞、企业管理者的缺位,集体资产可能变成事实上的“公共财产”,这时,怀有私心的管理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漏洞,而将集体资产据为己有。

二、我国集体企业产权博弈分析

从经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集体企业出现目前的困境,是由于其产权不清,造成权力的缺位,出现了“搭便车”行为的后果。正是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使得无组织的大众(即名义上为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广大劳动群众)和组织严密的小团体(实质上掌握集体资产的管理层)之间的斗争,总是后者得胜。

“搭便车”模型的前提是参与博弈的人都是只为自己利益打算的“理性人”,集体企业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不知道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要想打听清楚并与其他的相关者达成协议的高成本,使得主动去取得所有相关者的同意,达成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成为不符合理性的行为。在这一模型中,集体企业的管理当局作为集体资产的实质控制者,在博弈中占有先发优势,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则是集体企业职工,原因是职工搜集信息,管理资产的监督成本过高。对既将采取的一项改革方案,管理层和职工都有两种选择(改革,不改革),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管理层付出的代价是以企业的收益增加或损失来衡量,具体到管理者个人的身上,只可能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而职工则要少发工资,甚至有可能下岗,可见双方承受的风险并不对等。假设这一方案管理层与职工并未达成协议,管理层改革将从中获利为U1,付出代价为C1,职工从中获利为U2;职工通过各项措施促使改革实施,获利为U2,付出代价为C2,管理层获利为U1;若双方都将这一改革方案否决了,则都不得利;若双方都同意实施该方案,则管理层获利为U1,职工获利为U2,都付出代价C3(见图)。这里所说的代价是指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等,并且管理层为一项改革方案实施所提前付出的代价少于或等于职工的付出的代价,因此约束条件为U1≥U2;C3≤C1≤C2;U1≥C1;U2≥C2。管理层实行改革的概率组合为(p,1-p),职工支持改革的概率组合为(q,1-q)。

假设双方的股权比例为6:3,则双方的最佳反应函数为:

解出唯一纳什均衡(3,3)。所谓纳什均衡是指相对优势策略组合,处于纳什均衡状态的双方,任何一方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是双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果。因此,管理层在以往进行的改革中,总是极力推进对他们来说收益最大的改革,并常常能够得逞,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造成集体企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我国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改革的需要,把现代企业制度归纳为十六个字:“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将此作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改革内容中首当其冲就是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产权的问题,其他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我国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如下:

1、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全国性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产权明晰、产权界定、产权结构设置、资产置换、产权出售、资产评估、机制转换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强化集体企业产权的监督运营,为了防止“搭便车”情形出现。只有加大对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监督成本,才能保证集体资产在改革中不会流失,产权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由于集体企业中人数占多的职工处于博弈的弱势地位,因此要明确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的政府部门,加强政府对企业改革的监控。

3、明确产权改革的目标,为改革方案的制定确定方向。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界定、产权收益、产权定价、产权交易、产权重组、产权结构、产权信用等内容,目前我国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主要是针对产权界定及产权结构的重组上,其目标是要建立产权高度清晰、结构高度合理、管理高度科学的现代化企业。

4、明晰产权主体,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产权主体是否明晰直接关系到集体资产的保全问题,只有将产权界定工作做到位,才能使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其他工作进行下去。在产权主体明晰的基础上,还要将目前单一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放开对资本结构的限制,吸引各界投资者,为集体企业的重组,获得大量的资金,为改革提供物质保证。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5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组工作总结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省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召开的,是在省属企业改革指导组即将完成省委、省政府派驻任务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最近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改革指导组工作成果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省属企业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章猛进常务副省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稍后还要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讲四个方面内容:

一、改革基本情况

**年6月23日,书记主持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与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组、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改革,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改革指导组按照“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八字要求,不辞辛劳,不辱使命,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家知道,改革启动之时,正值省国资委组建之际,工作千头万绪,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为完成改革任务,我委采取“边组建、边改革、边完善”的办法,按照“推进省属企业改革与构建国资监管新体制两条主线并进运行”的思路,迅速启动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重点是推进集团公司本级在内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国家对国企改革优惠政策减少、国有产权转让不断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多年来对省属国有企业多头管理、多龙治水的体制,日积月累形成了深层次的改革难点、管理盲点和利益焦点,各种利益职权、攀比心理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且涉及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敏感而又绕不开的改革难关,改革难度极大。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决策正确,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工作突破了一些难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由发展、金温铁路整合重组而成的省铁路投资集团,农发、粮食整合而成的新农发集团已正式运转;能源集团改革重组省国信控股集团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耀江集团已整体公开挂牌退出,轻纺集团改革正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省盐业集团公司已划归我委管理,成为国资委出资的直属企业;萧山机场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的合资公司已于12月正式挂牌成立,合资后杭州萧山机场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24.94亿元人民币(其中68.08亿元人民币用于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注册资本为56.86亿元人民币(其中香港机场管理局认购19.901亿元人民币,占股35%);丝绸、三狮集团按照批复的改革总体方案,正在加紧实施;杭钢重组宁波建龙的工作已完成并已全面复工,将在**年上半年投产出钢,杭钢集团本部引进战略投资者洽谈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水利水电集团正在与战略投资者洽谈和完善改制总体方案;中大、荣大、东方等3家集团的改制基本思路省领导已原则同意;商业、交通集团的内部改革方案已报省领导审阅;建设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制方案已报省政府领导审定;长广集团的改革脱困工作进展明显,一矿已经停产关闭,七矿正在安全整改,统筹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方案已正式上报省政府;巨化集团等其他企业的改革思路基本上都已明确,正在进一步讨论完善改革方案和做改革的基础工作。各省属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已批复改制方案或随集团公司一并改制的下属企业总数达到了146家。省属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前全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一些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内部资源重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可以说,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国资营运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改革方案落实后,省属企业将从改革前的27家,减少到17家,减少37%。其中,通过合并重组减少6家,国有资本的整体退出3家,清算歇业1家。通过资源重组,一批企业集团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市场经营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省属企业本级改制前都为国有独资企业,按照改革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落实后,将有35%成为产权多元化企业或民营企业。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各集团所属子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省属企业3级以上子企业近年来产权多元化的户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底3级以上子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为291户,到**年底为448户,已占3级以上子企业总户数的47.31%。

三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初步完善。各企业在改制中按照新《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作,进一步理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压缩内部管理级次。特别是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省属企业,由于新投资者的引入,有利于企业内部真正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目前,交通集团和商业集团2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已经展开。

四是通过改革重组,实现了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年末,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国有资产达到500亿元,较**年底增长60%以上。能源、交通、杭钢、机场等4家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占省属企业总量的71.1%,较上年提高4.3%。**年,有8家省属企业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占省属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五是通过改革重组,有力地促进了省属企业的发展。与**年相比,**年25家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2413.4亿元,增长40.1%;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52.7亿元,增长18.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828.6亿元,增长49.4%;利润总额108.1亿元,增长27.8%。**年,省属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概括讲就是“六五四三二”,资产总额全国第6位,净资产全国第5位,所有者权益、年末国有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利润总额全国第3位,净利润和销售利润率均居全国第2位。今年1-11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24.4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105.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际上缴税金98.9亿元,同比增长17.1%。

同时,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的组织架构体系、制度架构体系和保值增值责任体系都已基本形成。目前,除舟山市不单独组建外,其他10个市均组建了国资委。县级国资监管的形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部分县市区单独组建了国资委(办)。我委成立以来,结合浙江实际,先后制定了30多个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和近50个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财务事项、企业内部审计和专职监管人员等4个报告制度,出台了改革方案审批、企业清产核资、国有产权处置、经营业绩考核等7个内部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制度较为健全、财务监督管理逐年加强的国资监管新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我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对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历来十分重视。**年6月23日,书记在前期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主持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明确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年6月,准确把握改革形势,提出了“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三宜”原则,为改革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吕祖善省长亲自担任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部署改革工作,并多次对改革作出重要指示。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经常深入省属企业考察调研,非常关心各阶段各企业的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直接的指导和协调。周国富、夏宝龙副书记和斯鑫良部长等省领导,也多次到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调研,指导企业的改革、发展、党建等各方面工作。省委常委会、省委财经领导小组、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听取各企业改革总体方案汇报,研究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省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为加快改革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改革始终处于迅速、有序的推进之中。

(二)构建的政策框架符合实际,为改革增强了动力。新一轮改革规范要求高、优惠政策少、政策突破难度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委始终将政策和制度建设作为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来抓,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大胆突破,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改革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加快推进改革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年6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办〔**〕66号),明确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年8月,省政府转发了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80号),明确了我省国有企业改制的程序、相关职责和责任追究。**年8月,省政府转发我委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69号),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上述3个文件的出台,形成了改革大的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我委认真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制定了包括80号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浙江省国有产权转让业务资格管理办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管理试行办法》等20多项具体办法,实现了改革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细化和完善。

(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稳定,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面对企业改革全面铺开、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委始终按照“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企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始终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维稳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我委通过规范改制,在政策层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职工权益的制度办法,如职工安置承诺制度。从已改制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实施方案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90%以上的原有职工与企业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职工经济补偿金也基本得到足额发放。同时,我委切实加强维护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畅通信息反映渠道,做好维稳机制建设和矛盾纠纷调处,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改革两年多来省属企业始终处于整体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四)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为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有效指导和推进改革,我委实行了委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多次到各家省属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改革面上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工作新路子。针对原来省属企业多头管理、家底不清的实际,我委成立后立即着手开展9年来的首次清产核资工作。通过一年多工作,对符合规定的资产损失进行了处理,基本摸清并核实企业资产家底,强化了企业资产管理意识。同时,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对22家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和130名领导人员进行全面考察,掌握了企业班子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两项工作,为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翔实的财务资产和企业领导班子资料。针对新一轮改革产权转让规范要求高的实际,我委从源头入手,以强化产权监管为重点,开展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的“阳光工程”,严把资产评估关、审核批复关、资产定价关、产权转让交易关、资产处置关等“五关”。据统计,到**年11月底,我委共核准资产评估项目162个,净资产评估值总额110.71亿元,评估增值87.88%,完成省属企业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转让73项,挂牌成交价14.06亿元,增值11.96%。针对资产评估报告时效短与加快企业改革之间的矛盾,我委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资产“预评估”的创新做法,这对动态掌握企业真实家底,统一职工思想,制定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协调发挥各方力量,进一步形成了改革的合力。改革是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两年多来,我们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省属企业的主体作用,依靠省级有关部门和改革工作指导组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企业是改革的主体。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启动后,各企业统一上下思想,克服诸多困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各省属企业相继成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与省国资委和改革工作指导组反复沟通、协商、修改,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研论证,做好方案测算、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资产预评估等相关准备工作。各省属企业立足发展,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改革主体作用。省委、省政府派出的7个改革工作指导组到企业后,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迅速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省委组织部、省经贸委等省有关部门和衢州市等相关地方政府,也对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正是由于各方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一轮省属企业改革才能够取得如此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省省属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资监管新体制基本建立,国有资产总量和运行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省属企业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也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的指导组各位同志、省属企业各位负责人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已经在多个场合对大家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在此,我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对大家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三、改革指导组的主要工作情况

根据**年7月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年8月,省委、省政府从省级机关和省属企业抽调了一批熟悉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组成7个改革工作指导组,派驻到18家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组每组人数为3人(派驻长广的指导组为4人),各组组长均为省级机关厅级干部,组员为省属国有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省国资委、省经贸委机关工作人员。在指导组的组建过程中,省委组织部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省经贸委、省质量技监局、省统计局、省安全监管局等有关部门,省旅游、轻纺、铁投、交通、农发、杭钢等集团公司,省国资委企改处、预考处、统评处、法产处、办公室等处室,都为改革指导组输送了骨干人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指导组得以顺利组建到位并开展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委在对指导组的日常管理服务上着重做好了制订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培训、建立例会制度、编发信息简报等工作。指导组、国资委和省属企业三方之间形成了一股合力,有效地推动了改革进程。回顾指导组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加强小组自身建设。各指导组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属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和省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深入了解掌握中央和我省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吃透政策,明确方向,提高把握政策、指导改制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浙委办〔**〕56号文件精神,各指导组按照“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工作要求,对四项任务和职责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小组内部进行了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各自工作,做到心中有谱、工作有序。有的组还专门制定内部工作制度,对本组职责、工作要求、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安排。比如沈强同志带领的第二指导组在一开始就制定了7条工作职责和27条工作规则,细化任务,明确分工,为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自身建设的完善,对指导组团结协作做好改革指导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为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掌握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各指导组进驻企业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是向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发送调研提纲,全面了解集团的经营情况、财务资产状况、组织结构和前几轮改制情况,并进行汇总整理,有的指导组还专门编制了基础数据库。二是深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实地调研,分别与企业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职工群众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个层面的思想动态。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改革各阶段的实际需要,就改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比如叶昌文同志带领的第一指导组在一年多时间内,分别就企业基础情况、基本改制思路、股权设置等问题进行了4次大范围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几乎走遍了建设、水利水电、石化建材3家集团下属的40多家子公司,及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深入、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使指导组对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帮助企业制订改革方案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为改革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督促企业推进改革,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各指导组在进驻企业后,迅速向企业传达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阐述集团公司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员企业齐心协力推进改制。同时,指导组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改革的部署,指导和督促企业排出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程序,落实分管领导,按计划抓进度,切实贯彻落实改革指示。沈强同志带领的第二指导组制定了三大集团改革工作流程图,并在每月工作结束后开展“回头看”的检查工作,根据流程图和月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从而保证了改革在每个时段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同时,第二指导组加强对各集团的总结、报告、请示等文件及活动方式的检查力度,对操作不规范、不符合文件规定的督促重新报送、修改,使企业在改革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叶昌文同志带领的第一指导组在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公司推进改制试点工作时,采取主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集中力量联合会审的方式,帮助企业拟定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制步骤,确定股权结构和资产处置方案等,有效地加快了改革进度。**年12月,我委批复了浙一水建的改革总体方案,成为全省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中首家批复改制方案的子公司。

在督促企业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指导组还做了大量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一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及时将省领导的最新指示精神和省国资委的有关部署、要求向企业传达和贯彻落实,做到上情下达。二是及时将企业改革思路、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政策要求等进行整理后上报省国资委,并迅速将上级部门的意见反馈给企业。三是按照省国资委的要求及时提交信息简报和有关书面汇报材料,并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四是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个别集团班子成员之间、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对改革思路和操作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指导组多次找有关人员谈心沟通,帮助他们消除分歧,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保了企业内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改革。

(四)帮助企业理清改革思路,制订完善改革方案。在前期调研工作基础上,各指导组充分利用自身比较熟悉改革政策和改制操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帮助企业理清改革思路,制订改革方案。各指导组认真贯彻提出的“三宜”原则,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因企施策,确保改革思路符合企业实际,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在依法规范、不违背中央和省有关改革精神和现行政策的前提下,指导组鼓励和帮助企业发挥浙江制度创新的优势,在改革方案中进行大胆创新,对改革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探索,推动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何荣飞同志带领的第四指导组经过一年时间的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领导班子、业务骨干及职工群众的意见,在充分分析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实际,提出了中大、荣大、东方3家外贸集团合并重组的改革基本思路,为3家外贸集团改革工作打开了局面。经过省国资委、指导组和3家企业的反复讨论研究,3家外贸集团合并重组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现已获得省领导认可,近期省里将专题进行研究。

改革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各指导组本着将改制指导工作做实做细的精神,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各省属企业的改革方案都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磋商探讨、调整优化的过程之后才最终确定。王昌友同志带领的第三指导组对改革方案进行反复研究,不断深化和细化方案内容,其指导的商业集团先后提出4稿方案。为了拓宽改革思路,第三指导组还远赴江苏、山东两地进行调研,学习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并切实应用于改革实践。如江苏省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面的经验,就对制订商业集团的改革思路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何荣飞同志带领的第四指导组在研究省丝绸集团改制总体方案时,先后召开了6、7次由各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了方案的可操作性,使方案最终获得批复。李新连同志带领的第五指导组参与了省发展、金温铁道整合组建铁路投资集团的整个工作过程,从方案的论证、组建方案的报批到公司章程的制订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服务。

(五)切实加强改革规范,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各指导组在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规范,确保企业改革依法、依政策、依程序操作。有的指导组充分发挥对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指导帮助企业开展改制培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改制操作的规范化。有的指导组还专门撰写了《改革总体方案样本》、《企业改制操作程序》等改制相关资料,发给有关企业,以便企业改革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规范操作。在改制方式、股权设置、战略投资者的选择等关键问题上,指导组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判断标准,严格把关,防止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对企业和改制相关方提出的一些要求,指导组都进行逐一的分析梳理,从既有利于推进企业改革、又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出发,指导企业严格按政策框架制订改制方案。已批复和制定改制方案的企业,在包括股权激励、工资节余量化、补偿金发放、住房补贴等方面,都能够按现行政策执行。徐再生同志带领的第六指导组切实加强对巨化集团改制的规范引导,坚持把好政策关,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巨化改制方案中的政策要求,从原来的8条12款下降到目前的4条,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改革稳妥推进。各指导组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时严格把关,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和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指导组积极向职工群众宣传和解释改制政策,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有效地维护了企业整体形势的稳定,确保改革工作有序进行。李新连同志带领的第五指导组要求企业在制定改革方案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指导的三狮集团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承诺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坚持职工经济补偿金受让必须经过法律手续,充分体现了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丁耀民同志带领的第七指导组指导长广集团利用关闭矿井的闲置土地开展招商引资,就近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同时,努力开展构建和谐矿区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畅通与职工群众的沟通渠道,从而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企业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应该肯定,各指导组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工作成绩,表现出了优良的工作作风。

一是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各指导组深知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在接到指示后迅速移交了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指导工作中。进驻企业后,各指导组不辞辛劳,全年在各企业之间来回奔波,驻巨化和长广的两个指导组更是克服了长期在外地开展工作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各指导组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并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开展调研,表现出了宝贵的奉献精神。每一份改制方案和改制思路中,都凝结着指导组的辛勤汗水。

二是求真务实,扎实稳健。各指导组坚持“三宜”原则,充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基层调研,坚持把改革思路建立在企业实际之上,确保改制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各指导组对所指导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因企施策,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在实践中,各指导组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一解决问题,逐家实施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工作目标。当出现企业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时,指导组没有贸然推进改革,而是与企业各层面反复沟通,耐心了解各方面的想法,做好协调工作,直到企业内部统一认识后才继续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了“成熟一家,改制一家”。

三是团结协作,知难而上。指导组各个组的成员都来自不同单位,人数又相对较少。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指导组靠的除了奉献精神,就是团队协作精神。各指导组根据组员的特点和长处,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团结协作,形成了七个强有力的团队。面对改革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各指导组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中力量对难题进行逐个击破,体现了团结协作、知难而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摆正角色,严格自律。各指导组在工作中不以领导自居,尊重企业自身深化改革的自,与企业领导班子、改制工作人员和谐相处、紧密协作。各指导组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八字职责,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绝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制度,严格保守进驻企业的商业秘密,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律意识,在省属企业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根据日前书记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年要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方向是产权多元化,做强做大做优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多做贡献”的要求,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改革促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一)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革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继续坚持“三宜”原则,分批次加快推进省属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对已经批复改革方案的企业,督促其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加快实施改革。加快杭钢、水利水电、巨化、建设等集团公司选择确定战略投资者的进程。继续做好商业、交通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等。对尚未批复改革方案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的集团,继续按已有的思路,加快完善改革方案,争取尽快报批进入实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使辅业改制与主业改革形成良性互动。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省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制度,为形成国有企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制衡机制创造条件。建立国有独资企业和绝对控股企业职工董事制度,为职工代表参与管理、构造和谐企业创造条件。加大对省属集团下属企业的清理和整合力度,缩短管理链条,推进集团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软实力。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省属企业创造力。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制定完善国有相对控股、参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国有独资、绝对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研究完善非授权经营企业经营班子成员收入分配制度,另外还要进一步探索企业经营者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和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坚持改革促发展,做大做强省属企业。根据《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量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净资产总量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5.5%左右。到2010年,省属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总量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期间,省属授权经营集团的平均国有资产增值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达到5.5%左右。为落实**发展规划,我们将以“三个集聚”为导向,推动形成能源、交通、现代商贸物流、中高端化工、优特钢铁、建筑等六大优势产业板块;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导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切实提高省属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要继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努力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内在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推动企业领导班子全面发展;构建完善国有企业惩防体系,促进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省属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规划,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关于指导组下一步工作安排问题。目前,指导组原定的一年派驻时间已到,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指导组成员希望回原单位的呼声较高,部分指导组组长的退休年龄也已到杠。根据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除派驻长广集团的第七指导组外,其余改革工作指导组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指导组成员先回原单位。鉴于长广集团公司改革脱困工作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又正处在整体改制的关键阶段,指导组暂时不撤,今后视情况再定。派驻工作组的形式是好的,这一点等省领导已经充分肯定,今后企业改革有需要,还可以有重点地再派。希望我们指导组的成员特别是省有关部门的同志,回到原单位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省属企业的改革发展,一如既往地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出谋划策。这里,我再次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对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产权;厂办大集体;改革

一、集体经济发展和厂办大集体溯源

(一)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集体经济最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建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有组织地从一人一户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称为合作经济。1954年《宪法》第七条将合作经济定义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

1982年《宪法》第八条:“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2004年修正的《宪法》第八条中,继续沿用了1982年宪法中关于城镇集体企业经济形式的定义。

至此,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合作经济,是否完全等同,业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对于“劳动者集体所有”这种描述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还是“具体的复数人所有”。就个人观点而言,两者差别主要还在于是否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合作经济若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真正体现了“共同共有”,应理解为“具体的复数人所有”。而我国集体企业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大多渗透着大量公有经济成分,应理解为“抽象的单独体所有”,产权是虚化的。而这一认识将直接影响集体企业资产量化、分配的问题。

(二)厂办大集体企业

本文要重点认识和讨论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集体所制经济体,称之为厂办大集体。

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给全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80~1985年,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约为3700万人,而当时实际在职职工已经超过1亿人,且冗员严重。因此,多渠道、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主要工作。

1980年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肯定了当时已出现的“国营企业利用自己的条件,采取全民办集体的形式,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的方式,指出这类企业借助于国营企业的技术和领导力量,利用了工厂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商品供应,改进了生活服务,成为解决回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后,“在国营企业扶植下,创办集体企业”,也就是厂办大集体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二、厂办大集体产权分析

现在谈到厂办大集体企业,总免不了开篇立论的几句话:产权不清、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那么应该如何分析和理解产权不清的问题?

产权清晰是资本所有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但厂办大集体投资主体模糊,大量占用国有资产,公有经济与个人投资产权交叉。因此各种观点和认知林林种种。

第一,经常有人说“集体企业是集体投资”,但具体地考察,就会发现厂办大集体企业的集体投资尤其虚幻,有主办厂投入、有职工集资、企业贷款,当然还包括企业自己的积累等,因此根本找不到确切的集体投资人,没有哪一位集体企业职工能够说出企业的资产到底来源于哪里。

第二,相当一部份人认定为“主办企业投资”,若按此观点,主办企业应该对该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所形成的资产债务有所关联。但事实上厂办大集体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主经营,其利润与负债与主办企业没有交集。

第三,严重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其产权界定更加困难。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一家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350%,属严重资不抵债,但企业依然照常生产经营。从经济层面上分析,是债权人支撑这类企业的运营,有人说债权人才是这家企业的“幕后老板”,但在理论界,这样的认知几乎没有可行性。

第四,企业产权交叉情况严重。集体企业长期无偿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包括:生产场地、厂房、设备等,虽主办企业当初的扶持资金无法追溯,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在集体企业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大集体企业资产被主办企业平调、挪用、侵占的现象也存在。近年来,各种改革创新又催生了集体企业中有职工个人或社会投资的部分。

第五,国务院“18号文件”第14条、15条明确说明:厂办大集体净资产如有剩余,剩余部分作为主办国有企业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也可向员工和外部投资者转让,转让收益归主办国有企业所有;厂办大集体净资产不足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主办国有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由此,集体企业的剩余净资产是归属主办企业的,若集体企业亏损,则由主办企业托底。

分析厂办大集体企业的产权发现,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经营的成果或者造成的损失,是不归属于集体企业自己的。造成集体企业“不积累”的短期行为,也是导致其经营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厂办大集体企业产权的分析,可以对前文职工关心的问题作以下回答:集体企业职工不是企业的产权人,将集体企业净资产量化给集体企业职工是没有依据的。

三、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历程,包括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兼并重组、债转股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但在这一阶段的改革政策都没有触及到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厂办大集体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就被抛向了市场。不到10年的时间,关停企业超过60%,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保、医保等欠费严重,已引起了大范围的社会矛盾。

2003年10月,国务院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的改革要求。从2005年之后的5年多,经过东北试点改革探索,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法〔2011〕18号),以妥善安置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揭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序幕。

四、探索厂办大集体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晰产权的原则

对于厂办大集体的资产,由于其来源复杂多样,造成产权关系模糊不清。目前,在追溯国企主办厂当年建立和后续对厂办集体企业的扶持方式上,总结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性扶持,另一种是经济性扶持。本文作出这样的认定:凡是主办厂实施的社会行政性扶持行为,包括减免的债务、给予的配套产品资格及优惠的利润空间,贷款担保,技术和人员支持等,均不界定为投资行为。对由此产生的经济积累,不作为产权范畴。对经济性扶持行为则是要做具体分析:例如援建的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受灾捐赠等,凡不属投资行为的资产则不享有产权。对于交叉重叠,确实难以准确界定的资产,应从是否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认识。对于集体企业占用、改造主办企业生产线,实施批量产品制造,是利润主要来源的,虽然难以准确界定资产归属,但不能排除主办企业拥有这项固定资产的产权。

除此之外的债务、职工集资款、所欠职工的各项费用,都不应理解为享有集体企业资产的产权。

(二)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

国务院“18号文件”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中的要求:改革方案由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报财政部备案。重庆市206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中央在渝企业兴办的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改革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由市经济信息委指导,报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审批,财政部备案。由此,可见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政府各部委的职能与作用。

厂办大集体企业多数都面临关闭破产,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改革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关闭、破产的厂办大集体,无法通过资产变现补缴基本养老保险欠费用的,应为支持核销提供渠道。对企业欠职工费用,政府应优先帮助企业清偿,维护改革稳定。对企业外债,引导债权人采取债务打折、债转股等办法加以解决,帮助企业更快完成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对相当一部份大年龄的职工,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条件,在现有政策上有所突破,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这一点,目前没有政策支持,职工反响较大)。

(三)主办企业加强引导

在与厂办集体企业的交谈中,将主办企业戏噱的称为“无冕监护人”,从当年集体企业创立审批、初期厂长(经理)任命、党群组织的管理,到目前改革阶段方案草拟、审核、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向政府部门上报各项改革方案等都是主办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

1.改革方式选择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可考虑人员规模,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2.组织团队研究政策,开展培训,做好调研基础工作。选择和聘请咨询、评估、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作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

3.匡算改革成本,编制或审核改革方案、人员安置方案、资产和债务处置方案。方案必须以政策和法律为依据,不可单纯为提高集体企业职工利益而突破政策和法律的界限。

4.方案沟通,组织监督集体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特别做好沟通工作,包括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工会和职工代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沟通工作是提高改革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5.方案报批,实施。正式方案要按主办企业的管理权属逐级上报审批。实施工作包括向职工兑现补偿,集体企业注销或改制变更登记,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等等。

6.申报财政补贴,国有企业权益核销。

(四)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在破产关闭和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严防集体资产流失,在具体操作层面,应重点做好集体资产清查、评估、交易。

1.要坚持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资产评估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来从事这一工作。

2.在资产的清查与核实中要防止出现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资产清查要求做到账物相符。资产评估要防止漏评、低评,尤其不能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

3.是要建立集体资产运营与监督管理机制,所有资产的交易均应进入政府的联交所,按流程完成,交易过程主办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代表、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监督的体系。

(五)多渠道筹集改制资金

目前重庆市国有央企的厂办大集体改革仍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资金缺乏。“18号文件”虽然明确了中央财政的改革补贴费用,但集体企业和主办国有企业仍然面临高额的经济补偿金,其中较大部份资金仍需集体企业或主办企业先行支付。特别对主办企业而言,大量的抽调资金,将影响主办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当然,在近年来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平台,对土地进行收储;对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集体企业采取“退城进园,整体搬迁”的策略,以空间换资金。

2.借鉴国企化解金融债务的经验,对厂办大集体企业金融债务进行打包回购或债务打折的方式,降低企业债务,吸引社会投资者和资金参与企业改革。

3.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向银行借款的办法,短期补充改革成本缺口。

4.应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弥补改革资金的不足。

五、结语

用国企业改革的经验来审视厂办大集体改革,一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厂办大集体改革的目标,新的法人实体必须是“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二是坚持因企制宜,多形式改制的原则。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改制形式,不搞一步走,一刀切。有的企业集团提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这也是合理的。三是树立边改革、边完善、边规范的意识。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不能一劳永逸,对改制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完善,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奎.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济,2005(05).

[2]张春凤,贾婧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的难点及解决思路[J].经济纵横,2009(03).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7

(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1、能源交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2、工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3、城市建设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4、财贸流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5、社会事业类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二项:“规范政府核准制。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减《目录》规定的范围。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核准制度,明确核准的范围、内容、申报程序和办理时限,并向社会公布,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

2、《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2号)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外商购并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

(三)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初审

法律依据: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法人(以下称“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境外进行的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的核准。”

二、国家鼓励发展的内资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内资项目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900号)第一款:“本通知适用于下列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投资项目(以下简称内资项目)的免税确认工作。具体范围包括:

(一)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内资项目;

(二)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的内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三)按《国家计委关于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计办[2001]2440号)规定,由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内资基本建设项目;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内资项目;

(五)国务院授权具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但无出具免税确认书资格的有关企业批准的限额以下内资项目;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内资项目。”

三、内资企业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2105号)第一款:“所有限额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包括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其他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限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有关企业集团)审批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由省级经贸委办理;地方机构改革后,有关职能已转入发展改革委的,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的确认职责不得向下或横向转移。”

四、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2、《关于落实国务院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计规划[1998]250号)第二条:“外商投资项目要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国际金融项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农业发展基金)贷款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加工贸易外商提供的不作价进口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他项目(包括利用国外商业贷款项目)一律执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

五、外资企业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初审

法律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规划[**]2105号)第一款:“所有限额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包括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授权或委托有关单位批准的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其他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有限额以下项目审批权限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有关企业集团)审批的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出具工作,由省级经贸委办理;地方机构改革后,有关职能已转入发展改革委的,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的确认职责不得向下或横向转移。”

六、国有土地储备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通知》第一款:“土地储备的范围:

(一)应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主要包括: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破产企业的;旧城改造的;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两年未使用的;土地使用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土地使用者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发期限,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土地使用者违反出让合同规定,依法解除出让合同的;违法占地建设,依法没收的;长期闲置荒废的;市内4区无主的;其他可以依法收回的土地等。

(二)可收购的国有土地。主要包括:因公共利益或政府特殊需要,将出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收购的国有土地。

(三)在企业改制、旧城改造、污染企业外迁,城市规划调整中可置换的土地。

(四)征用的集体土地和政府的土地。”

七、城市建设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八、能源交通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九、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财贸流通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一、社会事业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二、高技术项目(含产业化项目、重大装备和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信息化项目、创新能力项目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备案初审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第二款第三项:“健全备案制。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要对备案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

十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初审

法律依据: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青经资源[**]160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是指对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分厂、车间)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的认定。”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青经资源[**]160号)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

十四、区内集贸市场开办、变更、注销的初审

法律依据:

1、《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国发〔1983〕17号)第三条第二款:“为了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管好集市,当地人民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设立基层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城乡集市,由集市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乡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主持,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商业、供销、粮食、公安、税务、物价、卫生、计量、农业、城建等有关部门建立基层市场管理委员会,监督、检查有关政策执行情况,规划市场建设,共同管好市场。”

2、《山东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行使职能,并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集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3、《**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开办集贸市场,开办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商品流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到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4、《**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第十九条:“集贸市场因变更负责人、迁移、合并、分立、撤销等,需改变集贸市场登记注册事项的,开办者应当在做出相关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登记注册机关申请变更或注册登记。”

十五、区属企业改制(分立、出售、破产、重组)

法律依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规范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48号)第五条:“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管理。**市市属中小型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的,由**市体改委分别会同**市经委、财委、建委等部门审批;各区、市属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分别由各区、市体改部门审批,报**市体改委备案。新设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审批,按上述规定执行。”

2、《**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属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出售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109号)第二条第五款:“企业提出出售申请和出售协议书,经出售方报市经委初审并下达同意实施产权出售的批复,此批复同时抄送市体改委、外经贸委、财政局、国资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土地局、房产局、工商局、劳动局等部门。企业与出售方意见不一致时,可由企业直报市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属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出售试行意见的通知》(青政发〔1998〕109号第七条第三十二款:“市属集体所有制中小型工业企业、各区、市属中小型企业,市财贸、建设等系统中小型企业,出售企业产权,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2009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要求和《关于加快推进清镇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工作方案》精神,搞好本次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规范操作,确保稳定,务求本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功,为我市经济加速提质强后劲,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根据企业实际,按可置换良性资产的情况,争取在200X年至20XX年全部完成改制工作。

三.工作措施

1.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建立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机构,明确职责,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将改革改制作为本企业今年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思广益,积极探索,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吃透政策,夯实基础

搞好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本企业情况,并根据中央.省里有关文件精神和国企改制中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及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障.税费优惠.审批权限.企业领导人员安置等有关政策措施,制订出较为完备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并将方案公布,做到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3.做好“结合”和“确保”文章,促进企业发展

本企业改革改制做好“结合”和“确保”文章,促进企业发展。一是企业改革改制与安置职工.扩大就业相结合,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确保企业通过改制求发展,确保职工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确保改制中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三是通过改革改制促进企业发展。

4.审慎操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大局稳定

本企业改革改制严格规范改制程序,着重把好资产处置和职代会两道关。按照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做到企业的所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场交易,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确保在企业改制实施过程中,职工利益得到维护,同时针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做好预案,认真排查,妥善处置,认真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5.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改制进程

本企业要通过层层发动宣传,在全体职工中营造改革改制的舆论氛围,形成加快推进改革改制的共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和参与改制的愿望,创造改革改制的良好环境,推进改革改制进程。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9

XX县二00五年国企改革安排意见为了进一步加大企改工作力度,加快企改工作步伐,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局面,确保全县企改工作按期完成,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总结去年改革改制中的经验与问题,就全县今年的企改工作提出如下安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企改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全力推动国企改革步伐,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明确工作重点,落实领导的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好攻坚战,确保年底完成全县企改工作任务。二、目标任务纳入今年改制的23户国有企业,7户集体企业,市上要求上半年完成所有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及评估、财务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并出具相关报告,6月份至少完成半数左右企业的方案审批,剩余企业赶9月份全面完成方案审批工作,年内所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按照上述要求提出以下具体任务目标:一是要求30户国有(集体)企业在6月份前完成清产核资及评估、工龄身份核定、财务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其中煤炭局5户(郭家湾煤矿,沙沟岔煤矿,五一煤矿,煤炭公司,煤产品公司),经贸局2户(铁厂,药材公司),粮食局4户(粮油食品综合贸易公司,第二粮油批发公司,粮贸大厦,综合饲料公司),商贸办6户(百货公司,商业储运公司,副食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商贸公司),交通局2户(县运司,路桥公司),农机中心1户(农机公司),外贸1户,水利局1户(水利开发公司),城建局1户(建筑公司),供销社5户(农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畜产公司,废旧品回收公司,工业品供销公司),轻工办2户(轻工供销公司,农具厂)。二是要求5户企业5月份批复改制方案,6月份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经贸局1户(药材公司),农机中心1户(农机公司),水利局1户(水利开发公司),交通局1户(县运司),煤炭局1户(煤产品公司)。三是要求6户企业6月份批复改制方案,7月份完成改革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煤炭局3户(郭家湾煤矿,沙沟岔煤矿,五一煤矿),经贸局1户(铁厂),商贸办1户(百货公司),外贸公司1户。四是要求11户企业尽快启动改革改制工作,9月份前上报并审批方案,10月底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粮食局4户(粮油食品贸易公司,第二粮油批发公司,粮贸大厦,综合饲料公司),交通局1户(路桥公司),商贸办5户(五金公司,商业储运公司,副食公司,食品公司,商贸公司),城建局1户(建筑公司)。五是要求煤炭公司参照市上煤炭企业的改制办法,启动股份制改造,力争年内完成任务。六是要求7户集体企业本着成熟一户,改制一户的原则,不受时限限制,由主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年底必须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其中:供销社5户(农产公司,畜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工业品批发公司,废旧品回收公司),轻工办2户(轻供公司,农具厂)。七是未列入改制调动考核的其它国有企业,由主管部门负责改制工作,可享受改制优惠政策。按程序上报改制方案,但不进行统一的调度考核。三、工作措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维护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国企改革良好态势和职工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配合改革的积极性,迎难而上,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改制收到实效,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强化领导,落实

工作责任。企业改革是件大事,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难以推动。这是被去年改制实践所证明了的,今年县委又将国企改革列为十二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之一进行督查,同时充实加强了企改工作组。组长由常务副县长叶兴山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咨询员郭仲伟担任,其余分管企业的副县长为成员,形成企改工作组抓分管县长,分管县长抓部门一把手,部门抓企业法人代表,一级向一级加压,一级向一级负责,任务明、责任清、调度勤、考核严的企改责任管理体系。各分管企业的副县长为企改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在企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对县委确定的企改工作组负责。全权包干自己所分管部门所有企业的改革工作,担任分管企业改制工作组组长,亲自参与、组织、协调、指导、督办分管部门的企业改制的全过程,经常向工作组汇报改制进度,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多做实际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所分管企业的改制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若未按期完成者,一是全年分管工作不视为全面完成任务;二是在年底的公务员考核中,不得参与评优考核。企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企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受主要责任人领导,负责本部门企业的改制工作。要把企业改制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抓改革。按照县上任务目标要求,每个企业组建一个工作组,企业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系统内抽调2名人员和其他综合部门抽调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实施企业改革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改制中的问题,并将情况汇报企改办。细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确定工作任务标准,把责任落实到人。工作组要在“驻”字上下功夫,严格企改工作纪律,坚持按规按纪办事,脱离机关工作,蹲在企业协调解决有关改制问题。此项工作列为部门全年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者,年底创佳评差中不能评优。各企业主要领导为企改工作直接责任人。企业的法人代表是企业改制的主体,在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企业改制的各项工作。各企业法人代表要创造性地大胆开展工作,如实申报国有资产,不得隐报瞒报,争取早日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改制任务,待改制完成后,视改制中的表现可由政府优先妥善安置。2、强化组织协调,确保企改的质量和速度。县委确定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组,在企改领导小组领导下,主要负责督促主要责任人的工作,具体协调、督办、指导五个综合工作组的工作,研究处理在企业改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审查清产核资及评估、审计、工龄身份核定等报告,审核改制方案。未经审查的报告不能出具企业,未经审核签字的方案不得提交领导小组研究。每半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督促、指导企改工作。五个综合协调工作组的职责和工作办法:⑴清产核资及评估组。由财政局牵头,武关心任组长,国土资源局胡昕海任副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于六月底前全部完成所有改制企业的改制基础性工作。在清产核资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操作,防止因企业隐报、瞒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追究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在资产评估中,土地的价格按照低于市场价格、高于地段基准价为原则评估,其地面建筑不得低评漏评。评估报告要报工作组审查后方可出具报告,并监督参与改制企业的全过程(方案制定,资产处置等)。资产核消在100万元以下由县财政局负责审批,并报工作组批准,100万元以上的报县企改领导小组审批。⑵财务审计工作组。由审计局牵头,张外鸽任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终结审计等工作,所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于六月底结束。并监督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方案制定,资产处置等),在审计中要严格、认真、真实的反映情况,

待审计结束后,审计报告要报工作组批准后,方可发审计报告书。⑶社会保障组。由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牵头,张亚平任组长,社保中心王建刚任副组长,负责对社会养老统筹等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并核实鉴定改制企业人员工龄身份等情况。在工作中要严肃、认真、细致、如实的反映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出具认定文件。⑷稳定工作组。由县公安局和局牵头,任玉秀任组长,郁树荣任副组长,负责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必要时配合工作组随时化解企业改制中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⑸企业改制督查组。由监察局牵头,裴新生任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的向工作组汇报。做到鞭策后进,表扬先进,对工作软弱的要通报批评,拖延不动、顶着不办的要追究责任。3、要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改制行为。国企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资产处置、产权变动、债权债务清理解除和劳动关系变更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各工作组和企业主管部门要融会贯通中省市有关企改政策,避免生搬硬套、教条操作,原则上小政策服从大政策,老政策服从新政策,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市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要学政策,懂政策,因企施策,灵活应用好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职工补偿标准不得超过5倍上限、离退休人员不能参与身份置换,资产处置必须分开透明、债务不得悬空等政策一定要执行到位,防止攀比,确保企改平衡过渡。4、要加强配合,为改制创造宽松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政策,对企业改革要少设障碍,多给支持,遇到问题不能回避、推诿,要主动研究解决,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参与改制的有关部门,要在县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力推动改革。财政部门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按照县上的要求,继续做好改制企业有关基础性工作,完成收尾阶段任务,做好企业资产处置等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职工身份鉴定、处理劳资纠纷等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障业务,指导企业规范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协调处理好企业的有关档案封存、移交工作,搞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摸清底子、掌握政策,尽快拿出我县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改制企业土地评估及出让和有关土地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工作力度,指导协调企业盘活存量土地,争取更多企改资金;工商、税务部门要做好改制企业有关税费减免和企业证照变更登记等工作,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金融部门要继续服从大局,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妥善处理企业债务的意见。所有部门都要减少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各方联动配合,全力推进我县的国企改革工作。5、要精心谋划,把住四个关口。一是要把好基础性工作关口。集中力量做好清产核资、评估和审计等基础性工作,为整个改制工作奠定基础。县财政、审计、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组织一批业务强、作风硬的专门队伍进驻改制企业,分别对企业的资产情况和质量、职工情况和企业的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依法出具有关工作报告,作到审计严格,资产评估真实,产权界定清晰,人员状况和类型清楚,为实施企业改制提供详实的依据。二是要把好方案制定关口。方案编制和审批要履行必要的程序,企业的改制方案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审计、财政等部门初后,报国企改革工作组审核,由领导

小组批准后实施。三是要把好方案实施关口。首先要把好资产处置关,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其次要切实解决好改制方案中的所有问题,确保改制方案全面实施到位。四是要把好企改验收工作关口。验收工作要严格按照县上制定出台的验收标准进行,审计部门要参与验收,对改制过程中的财务情况进行验收审计。凡未触动产权、未置换职工身份、未解除债务的企业和遗留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不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企业,要出具验收合格文件,作为企业完成改制和资产过户的依据。

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不足;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1.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尤其是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多样化的经营发展趋势要求会计管理也要具有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会计制度的建设。

2.会计信息的分析需要对会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会计信息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而且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源,这样的复杂性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影响他们的投资者决策的制定,不利于资金的优化流动。

3.投资者对于企业会计的监督需要进行会计管理改革。了解企业是投资者的权利。他们为了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必须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当前了解的途径却具有单一性,它的渠道是固定的。因此,企业的会计管理需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目前,会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及时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中,导致现代会计管理缺少许多基本知识,不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许多的办法与制度,但目前会计管理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显得过于单一,最终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目的。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目前,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要求我们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会计管理的社会环境氛围

企业会计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它影响一系列的社会阶层。尤其是制度改革的初期阶段,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国家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于深化会计管理体制的认识,只有他们的观念中存在了企业会计进行改革的意识以后才能保证会计管理体制顺利的进行。同时,国家也要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专业的法律规则,细化《会计法》的细则规定,尤其是对于促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细则化规定。必要的时候对于《会计法》等中的法律责任要加大社会对于它的了解,利用法律惩处责任的威信提高社会各方面对于会计管理的规范认识,以此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改革。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从约束的角度出发,企业有责任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这是保证会计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提。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缺点,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最后,要注重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地内部监督。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者思考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三)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我国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的信息技术得到许多优化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层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条件已经具备。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依托会计电算化,建立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形成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实行普遍的企业财务管理革命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企业基本管理活动,其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实行普遍的管理革命。要根据企业变革的实践不断丰富和扩展财务管理的理论内涵,以理论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思维方式,树立现代企业大财务观念,面向未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拓宽管理领域,将企业财务管理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扩展、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保证两者职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等管理职能,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目标。广泛采用市场预测、网络计划、价值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国外企业某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大胆吸收、借鉴,并力争不断有所创新,尽快完成企业财务活动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同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正确处理财务活动中的权责关系,落实内部各个层次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责任会计”体系。理顺财务关系,硬化财务活动约束,特别是对企业高层决策者、管理者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自我平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

必须根据企业财力、物力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实现筹资与用资、积累与消费两个方面的平衡。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积极清理债务,引导商业信用,广开销路,加强销售和资金收回工作,减少相互拖欠。建立滚动式三年或五年财务计划,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加强企业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继续推进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建立内部银行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强化财务活动的考核和督促检查,改进经济核算,堵塞漏洞,结合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虚置的状况。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会计的具体管理模式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管理思想与会计手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管理体系是对会计综合管理方面的总体改变,它的改变会对会计管理有关的一切联系方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了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者根据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方面入手,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按照我国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理顺会计档案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出了加强对于会计的时效分析与公布之外,还要加强对于会计记录的保存,也就是会计档案的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制度性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会计档案的法律制度,加大法律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于相关法律的宣传要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对于档案的管理也要规范它的资格,具有档案管理资格的部门才能承担保存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会计档案管理中要建立制度化的案卷目录,重点对于电子介质的档案要注意它的存放安全,不能造成它的数据丢失或者泄密等。

(二)加大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技能

对于会计人员的技能除了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增强他们的处理会计数据的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会计管理能力,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管理的第一人,因为会计的档案信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数据作为基础的记录数据资料,因此会计人员要在各方面进行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的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需要企业、社会制度以及会计人员自身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方面的学习以此保证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素质层次的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加大社会各部门对于会计体制的档案管理监督,提高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

档案管理需要会计部门与企业的多个部门之间的互动或者需要企业与有关部门的互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信息保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关系企业关键发展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很好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就会造成泄密,其结果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建立监督互动机制,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会计档案的移交、存档等也要进行监督,规范档案移交等手续的程序,时刻对会计档案管理进行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四、结语

在经济时代的发展中,任何形式的制度建设都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实践检验,对于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我们就要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改革,所以企业的会计管理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制度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缺点,采取有效地措施积极地对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体制改革,总之我们要以创新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构建会计管理理论的建设,转变我们的工作思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促进企业的立体式会计管理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靖.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商情,2013(4)

[2]马葵,李化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企业管理,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