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22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经济法问题;分析和研究

智慧城市不断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智慧城市的建立可以对不同城市运用情况和管理进展、城市发展进程等等进行优化和完善,改变城市和人们群众以及土地资源关系,提高城市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一、智慧城市主要含义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归属体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和生产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紧密联系,其是伴随生产和生活方式进步而进步。智慧城市建立理念,起始于iBm机构,智慧城市这一理念的源起具有事实理论依据,而不是凭空产生,智慧城市和是现代化可学技术和时展整合而成,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总的来说,智慧城市的产生首先要符合几个必要条件:物联网技术手段、云计算技术手段。

二、智慧城市建设活动中,经济法律问题

(一)信息技术体系经济法律弊端体现

在当下构建智慧城市活动中,信息技术体系法律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智慧城市的构建具有狭隘性,没有站在全社会以及技术总体要求的角度出发。我国不断颁布的国家标准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法律章程等等法律体系,对于传统城市建设活动还较为适合。伴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智慧城市构建活动脚步加深,互联网和物联网体系的不断发展,当下众多信息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不能和实际运作缜密结合,进而对我国智慧城市构建带来弊端影响。其二,由于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造成我国法律体系对信息资源保护具有片面性的主要原因是:当下我国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没有核心技术手段。尽管伴有一系列可利用信息技术,但是其服务主体是外国企业,进而严重阻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立。再者,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采购条例中,不具备严禁法律管理章程,依据我国采购条例的其中一条给出,当下信息技术和智慧化城市的发展脱轨严重,阻碍了智慧城市发展。

(二)市场建构活动弊端体现

在市场构建和和实际运作活动不相符,市场计划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等等问题,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造成这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包括下文价格因素。其一目前我国物联网管理规范的松散性,其没有合理化管理章程。依据我国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给出,虽然其对产品的性能给予相关要求和标准,但是物联网技术产品和传统产品具有不同性,进而原始的质量管理章程不符合对物联网的等新型技术产品的管理和规范,将影响智慧城市建立。其二,电信管理章程的弊端体现。自2014年开始,国家领导和相关部门就对电信产业发展进行信息的规划,以促进电信产业发展。但是站在整体角度来看,其针对电信产业服务环节完善具有瑕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信产业广泛应用,服务范围狭隘性对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也带来不好影响。伴着数字鸿沟弊端发生,这一弊端将会恶化。其三,对于消费人员讯息的保护弊端体现。在二零一三年初期,我国出台了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出台后,在对我国消费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方面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全社会来看,并不能就整体维度进行管理,且不具备强有力约束性。

三、智慧城市建立活动中,经济法有效运作

(一)增加调控职责性,建立计划法

在智慧城市构建活动中,建立计划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计划的建立,首先要对计划主旨内涵、计划运作主体、管理个体、编制环节、和计划运作活动中,相关体系和环节的关联性等等,建立相对法律章程,降低法律管理效率低下现象发生。其次,要增加法律的责任性,增加法律规范性。对于触犯法律和违反契约的行为,给予相应制裁和惩治。对于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和制裁,是法律庄严性和权威性体现,增加法律威慑力,是确保法律条例有效原作和发挥最大约束力保障。经济法法律承担具有多样化形式,包括责任制度、经济责任、信誉和诚信体系、刑事责任。

(二)物联网系统的行为管理规范

市场责任管理条例的一则给出,市场的发展在于法律体系的管理和规制。在市场管理活动中,规制法章程和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进行简短辅助和直接管理,加快了经济法的发展,完善了经济法规制功能。在当下物联网技术属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市场体系还没有大规模运作,进而需要建立一个灵活和积极的管理环境,为其构建科学环发展目标。所以,对于物联网产业的运作模式,要给予足够灵活运作空间,来促进经济法在物联网主体行为管理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

(三)对消费主体隐私进行保护

对于消费者主体隐私进行保护,首先应依据我国实际市场运作情况和国情,构建一整套个人信息保护条例。我国的法律是体系,其在对消费者信息保护条例构建时,可以依据西方国家紧凑型立法形式,建立一体化个人信息保护章程,增加对消费者主体保护。其次,也应该对于当下消费主体信息保护条例进行完善。假使单一依据当下消费者隐私保护法的第九款,无法对消费者进行全面隐私保护。应该依据实际市场运作活动和我国国情,增加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利用经营人员和消费人员的不同行为构建整合的法律规制,对消费人员和经营人员共同管理,达到消费者信息保护最大化,为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性做保障。

四、结论

城市是社会和国家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建立的城市群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被提起。智慧城市构建活动,是一个缓慢和复杂任务。因此,在构建活动中,需要对不同环节和弊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改善智慧城市加努力活动中不足,特别是要关注经济法问题,将极大影响智慧城市建立进程。进而,在智慧城市建立时,要把经济发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法律经济发积极意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刘兰英,季胜男.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9(23):191-192.

[2]邬明罡,张桂芳.美国智能电网优势显著政府、法律起关键作用[J].世界电信,2015,26(14):88-89.

[3]罗海林,赵冬臣.论产品标准制定的消费者参与机制———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4):281-282.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智慧物流;供应链;制造业;大数据;物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出现,智慧物流也应运而生。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交流、企业及时获取货物的多方位信息,掌握货品的物流状态,监控货品的品质和物流活动。智慧物流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反馈、分析处理,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分为基础层、感应层、传递层、分析层、决策层。基础层包括物流仓库、运输车辆等,这是物流最传统的基础设施;感应层是安装在车辆、货物外包装和仓库中的各种类型感应器,比如,光感器、远红外线、监控摄像头、湿度感应器等,能够将感应转换成数据;传递层是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设备传送到企业供应链物流控制中心;分析层是利用各种云计算软件和测评系统来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决策层是根据分析层的报告对企业战略做出具体的部署决策。其中基础层、感应层和传递层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而分析层和决策层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了制造业物流的智能化。

1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智慧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扩大。智慧物流能够最大化地将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供应链作业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中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数据后,能够利用机器人手、光感应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地实现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将客户信息、订单信息、货物信息、运输车辆定位信息、承运车辆的运能、物流网络等汇总到企业物流供应链数据技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经过云计算数据分析,得出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供应链的物流方案、调控物流运力、物流路线规划和物流承载力预测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物流的智能水平持续上升,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从头到尾的管理,确保了供应链整个流程的数据可以查询,可以追溯。

2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物流要素资源共享协同程度低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将物流新兴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所带来的竞争性优势,因此都建立起了物流智能化项目。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需要进行多方产业协调,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企业共同参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企业合作协同才能共赢。如果盲目草率启动,缺乏相配套的物流优化环境,发展单一会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企业引入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但是企业的文化理念跟不上,战略先导不能带动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不能够顺利推进和贯彻智慧化物流。企业之间B2B领域的物流环节,配送活动涉及众多因素,运力、车辆调度、路线优化、运输成本、路况等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但是企业间缺乏协同,联系不足导致发展效用差别很大。在智能化仓储领域同样也存在入库、存储、分拣和保管、配货要素之间相互割裂,物流协作优势受到制约的情况。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化和协同化水平低,使得企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2.2智慧物流标准化不到位,监管不足

企业制造对商品信息化标准建设不足,这样商品信息的输入就会受限,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互相割裂,产生信息孤岛,导致智慧物流的数据共享没有统一的标准。智慧物流中有很多新兴设施设备,但是设备的型号、规格缺乏统一标准,这样设备和设施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影响了物流供应链作业的效率。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实力情况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在选择标准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导致标准差异给物流活动带来了制约性影响,难以发挥优势。智慧物流下,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等it技术的普及,使这个行业内涌入大量的物流行业参与者和利益参与者,所以急需继续健全企业的征信体系。当前物流行业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存在真空地带,政策法规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现行的监管制度在智能货柜、无人机等无人化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智慧物流的发展产生了制度性障碍。

2.3新兴技术人才不足

智慧物流在制造业中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比如,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图形图像、财务金融等,所以建设智慧化物流供应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复合人才培养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人才队伍的需求。对于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是一项急需的重要任务,影响着智慧物流供应链的建设。

3智慧物流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建设策略

现今企业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快速反应和环保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现在的企业需要将众多it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等重要的物流环节中去。结合智慧物流中的机器设备,比如,机器人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RGV、无人驾驶配送机、自动配送车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的物流体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物流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产业链,物流企业、行业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3.1建立智慧化的仓储中心

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机器人手进行拣货和堆码作业,aGV、自动拣选机等设备,配合传感器、光感器等电子技术,对货物的入库、在库、堆码、拣选作业进行自动化的高效无人作业。通过空气传感器和光感器对空气中气体进行检测,当空气指标超标时发出警报,对不正常货物出入进行提示,提高了仓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产品的入库、出库数量进行记录,汇入企业大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汇总,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对接匹配,这样企业能够及时掌握真实的库存情况,了解存放时间、存放数量、批次等,合理地调节仓库的库存量,达到经济库存量水平。仓储过程实现智慧化仓储,能够对物流作业信息和库存货品信息全面掌握,协调管理。

3.2大数据下产品的物流监控

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故障,为了能够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对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生产,产成品入库,到最终商品销售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同样追溯产品需要企业从采购、物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从产成品入库、包装、装车运输,到送货完成这些物流环节都需要保证信息是可以追溯的。产品的追踪可以双向进行,一方面产成品完工后,拥有自身对应的唯一编码,登记入大数据库中,对其后续的物流仓储、运输、销售和送货等环节进行记录登记,收集相关数据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追溯该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商等信息,包括入库记录、库存保管记录、验收报告等。这样就保证了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信息能够一一对应,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所在,实现对每一环节异常情况能够提前预警、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企业风险。

3.3物流供应链流程可视化

将摄像头、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技术与企业物流技术相融合,比如,物流的GpS卫星定位系统、RF技术等,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从采购原材料、仓储储备、配送车辆运输调度、物流在线调配等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进行实时传输和监控。比如,在货物运输过程中,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监控显示在企业控制调度中心,可以实现产品运行轨迹的及时调配和监控,当某地区对产品有紧急需求时,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对产品的目的地进行及时调换和更改。如果在仓储中心或者物流中转站建立这样的可视化系统,能够配合视频检测系统,更好地对产品的质量、状态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监控。比如,在产品的外包装上、运输车辆上、集箱上安装监控设备、光感器、红外线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器等,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图形、字符信号传回企业,这样企业就能监控产品。

3.4供应链上下游控制智慧化

智慧化的供应链涉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在信息的传输上,上下游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在信息的传输、共享上达到及时、准确。因为当今的供应链数据信息数量大,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传统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所以,需要利用新兴物流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合,实现整条线的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从物流需求、原材料采购、产成品运输、货品仓储、市场销售、财务分析、战略决策等全方位地进行整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下游销售商的共享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分析出市场的销售情况、客户的需求情况,从而改善产品,调整产能,改进工艺,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计划分享给上游供应商,原材料商能够据此精确地预测原材料供货量,从而明确交货期、制定合理的工业计划,尽量做到Jit生产和零库存,确保了整条供应链上生产的稳定性。

3.5智慧物流采购活动智慧化

原材料采购品质是企业面临的问题,采购品质难以控制,企业不可能对全部原材料进行检验,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大宗货物的价格变动频繁,一旦价格变动过大,企业会面临被违约、以次充好的困境,采购环节信息也不对称,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采用了智慧物流后,我们可以利用智慧物流的监控功能,在原材料仓储和运输过程中,运用感应器智慧物流实时监控采购的原材料货物的状态、温度、湿度和出入库情况,防止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差异和在库原材料因为保管不当导致的变质和毁坏。在采购价格方面,运用大数据系统,将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和市场上同品质、同地区的价格相比较,能够控制采购的价格,防止采购中舞弊的风险。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推进,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不仅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也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活力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自主参与意识,都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说,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构建1个经济充满活力、社会管理高效、大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和谐的城市生态,是当前国家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最佳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城市将从工业制造中心、商业贸易中心,逐步转为信息流通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标志之一。作为信息时代的1种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等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还反映出社会对建设更智能、更绿色、更协调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景,是对城市转型的1种积极探索和对城市发展新模式的不懈追求。

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各地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明显加快,世界经济逐步融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

在此背景下,加快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增加综合国力、谋求发展主动权的主要途径。城市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握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而形成更为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使我们的城市更聪明、生活更美好。

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大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而应紧扣“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坚持走以“两化融合”为支撑的综合现代化发展道路,赋予工业发展以信息化时代特征,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渗透实现后发优势,才能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接轨,并最终实现超越。

解决资源环境压力及转型升级问题需要智慧理念和实践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以要素聚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治安、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需要用“智慧”的理念和实践加以解决。而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更准确快捷配置资源、更大程度降低能耗,从而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最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市民幸福感的目的。

智慧城市建设以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有效支撑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以及卫星定位和卫星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智能提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化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的技术手段,为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撑。

由此可见,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凝聚了巨大的势能,而准确把握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融合,通过新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实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也为人民创造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取向

由于智慧城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城市发展理念,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定义,但有一些基本共识,即智慧城市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当前,我国正在确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其目标取向、本质内涵等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度一致。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有效承接这一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实现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推动智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使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载体。

以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创新驱动”环境。现阶段,政府应将“努力夺取科技创新创业重大突破”作为实现“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最重要举措,打造“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而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能否自由的流动及获取,取决于创新创业者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把握是否及时有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信息网络向泛在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目标就是大力提升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及时性和易得性,使创新创业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支持。同时,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突破,将有力推动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云服务模式投入商用,使创新创业者能够更便捷、低成本地使用公共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创新创业的成本,真正形成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以智慧城市建设培育“内生增长”机制。内生增长理论的是指不依赖外力推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的关键是形成足够大的内生市场,保证新技术、新业态等创新产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得以验证和改进,保证创业者能够完成原始积累。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1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市民卡、政务数据中心等一大批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才能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的应用空间,催生新兴服务行业方式和业态,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向集约型、知识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内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支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各类智慧系统部署,使我们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智慧城市中,由于宽带网络普及以及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城市的服务体系达到高度的网络化,把部分实际物流、人流虚拟化,大量城市活动的完成可以通过信息互联网络实现。企业和个人可借助网络交易实现各种消费,以举行网络会议、居家上班、提供远程服务等方式形成轻量化、清洁化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大幅度减轻城市空间及交通系统承担的压力,真正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应在总体目标指引下,聚焦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民生改善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城市级的关键应用、基础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批功能性示范工程,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智慧城市的框架雏形。建议从有关民生的事情作为突破口,先抓好市民卡、车辆智能卡和政务数据中心等项目推进工作。

突出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建设

政务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项目,总体目标是打造1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环境。现阶段,政务数据中心建设重点是引入云计算理念,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外包模式,大力构建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和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整个城市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云、应用软件云、信息资源云和技术服务云”,为各部门信息系统应用、权力阳光运行、以及重点社会信息化项目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大幅提升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利用及业务协同水平,逐步把政务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地下管网、智能交通等信息化系统统一中心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展示,建立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产生质的飞跃。

围绕信息便民惠民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

市民卡项目作为信息化发展惠及市民生活的重点工程,集合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电子支付功能于一体,是服务和方便广大群众生活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城市市民卡已发卡应用已进入社保、医疗、文教、园林、交通、小额支付等多个领域,有力保障老人乘车优惠等重大惠民政策的落实,初步实现了“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建设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方便市民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因此,一方面要会同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提升实有人口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为整个城市范围的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重点依托市民卡建设城市卫生信息平台,加快建立城市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启动“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项目建设,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努力拓展市民卡在交通和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完善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良好用卡环境,让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推进车辆智能卡工程加快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车辆智能卡项目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核心先导工程,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示范项目。主要是采用RFiD射频技术,以环保标识形式为车辆安装电子标签,结合公安、环保等部门需求,在城市各主要道路和治安卡口建设动态信息采集点,并结合城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交通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搭建整个城市道路交通动态实时监测体系,加快交通信息采集交换平台建设,使车流数据能够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城市交通真正实现“感知”,有效解决车辆识别、动态监测、交通流精确分析等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交通信号控制、出行诱导、智能公交等一系列交通管理及服务系统,逐步建成综合智能交通体系,实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畅通有序的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智慧城市的推进机制,特别是信息化建设与各产业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制定切合实际的长效推进政策,让智慧城市在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Cio)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广Cio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由政府首席信息官负责、各相关部门参加的智慧城市建设联合推进机制,负责确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体系。

加强战略研究工作建立决策咨询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1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其框架体系、重点任务等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城市发展战略、技术演进趋势、社会民生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因此,应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机制、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等问题,积极跟踪智慧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加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成立包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现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咨询指导,从宏观上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适时成立智慧城市规划标准研究院,履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决策咨询等职责。

创新政企合作机制扩大资金投入来源

以市场化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撑,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特别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壁垒,有限提供资源,有偿开放资源,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引入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政府部门要制订投资导向目录,安排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用于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推广示范、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相关标准建立和政府购买服务、重点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工作。同时,在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扶持。

培育信息消费打造适合智慧生长的社会环境

出台信息技术产品购买使用的鼓励政策,加快先进技术成果向消费与生活领域转化,促进新型消费的形成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采用外包、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有意识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科技创业者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要立足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本和充沛的科教资源,加快提升全体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市民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信息对称、透明的多元开放的人文环境,夯实智慧城市的人文基础,使全社会都能共享智慧城市发展成果。

结语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4

【摘要】在简要分析我国建筑能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智慧能源在建筑推V应用的外部性以及通过建立智慧能源建筑与非智慧能源建筑的市场配置模型来探讨智慧能源建筑外部性补偿方法。

【关键词】智慧能源建筑外部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建筑能耗总量会进一步攀升,给我国能源供应与碳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加快推进智慧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智慧能源建筑的含义

智慧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通过现场能耗数据采集,对建筑实现远程实时能耗监测、能耗管理以及经济性分析,帮助建筑实现持续能源管理并降低能耗。通过提供建筑设备优化运行方案,协助用户进行设备管理,持续发现和挖掘节能潜力。

智慧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使建筑物消耗的能量大幅度减少,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时为我国的下一代节省下了大量的资源,体现了代际间的公平。随着能源消耗的减少,能源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颗粒等有害物质也随之减少,极大的改善了环境质量,也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智慧能源建筑外部性基本原理与特征

(一)智慧能源建筑外部性基本原理

外部性(externality)又称“外部效应”,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亨利・西奇威克(HerrySidgwick)提出来的,经济学家庇古(arthurCecilpigou)与1920年提出了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等概念,为分析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

按照外部性的基本原理,其实质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二者之间存在偏差。若不存在外部性问题,私人成本就是生产和消费一种产品所发生的全部成本,私人成本也就是社会成本;若存在外部性问题,社会成本不仅包含私人成本,同时还包含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外部影响而产生的外部成本。其含义表示为:SC-pC=±eC(1)。

式(1)中,SC为社会成本;pC为私人成本;eC为外部成本。当eC正值时,说明存在负外部;当eC为负值时,说明存在正外部性。为了进一步分析私人的经济行为对社会造成的额外影响。可以用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表示边际外部性问题:mSC-mpC=±meC(2)。

式(2)中,mSC为边际社会成本;mpC为边际私人成本;meC为边际外部成本。

(二)智慧能源建筑的外部性特征

智慧能源建筑市场具有外部性,其外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外部性。在建筑中应用智慧能源能够大幅度降低建筑物能耗,节约社会资源,改善环境。因此,社会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但是社会并没有人向智慧能源实施主体支付任何报酬,如果仅通过节约的能源的回报,智慧能源实施主体起初的一次性投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智慧能源建筑产生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因此,智慧能源建筑具有正外部性特征。

(2)代际外部性。按照外部性产生的时间维度划分,可分为代内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若外部性对后人也能产生影响就称为代际外部性,否则就称为代内外部性。智慧能源建筑不仅能够惠及当代人,同样也能惠及后代人。比如,智慧能源建筑能够减少污染,不仅可以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同样也对后代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智慧能源建筑具有代际外部性的特征。

(3)公共外部性。按照外部性影响的特征,外部性可细分为私人外部性和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外部性;公共外部性指外部性对在其影响范围内所有成员带来影响,任何受影响的个体都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加以拒绝。智慧能源建筑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在其影响范围内会给所有的成员带来额外收益,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因此,智慧能源建筑具有公共外部性的特征。

三、智慧能源建筑外部性分析

假定用户购买新建的智慧能源建筑或采取措施对既有建筑进行智慧能源改造时,其私人边际收益为mR,私人成本为边际mC,而智慧能源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为边际mSR。由于智慧能源建筑具有正的外部性,智慧能源建筑的边际社会收益mSR大于用户的边际私人收益mR。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用户愿意接受智慧能源建筑的均衡量Q1由边际收益曲线mR与边际成本曲线mC的交点决定;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最优的智慧能源建筑的均衡量应该是由mSR曲线与mC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Q2。因此,在自发的市场机制下用户使用智慧能源建筑的均衡量Q1小于社会最优的均衡量Q2,其差额为Q2-Q1。显然,存在外部收益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低于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四、结论与未来展望

智慧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势必会掀起新的能源革命。在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今天,通过智慧能源建筑来进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成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智慧能源建筑是社会公益性较强的领域,仅仅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是不能够奏效的,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建筑领域内智慧能源市场的形成。但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由于政府补贴存在着无所谓损失,因此政府在对各相关主体进行补贴的时候要注意“度”的把握;②在智慧能源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政策;③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是促进智慧能源建筑市场的形成而不是取代市场,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真正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空间分析

建设智慧城市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公共服务等等,对于解决城市问题而言,智慧城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能提供重要帮助。发展城市经济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智慧技术也可以转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提高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同样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监测分析机制,提高决策能力,优化和智能化生产工艺,这也有利于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建设智慧城市对于节能环保事业、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也有着推进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Hall(2000)提出,一个聪明的城市应该对路桥、地铁、机场、电力、通信、给排水等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监控并整合。智慧城市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并且对于一些预防和维护活动也要进行规划、确保城市安全。Harrison(2010)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充分连接物理、it、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的,并且可以对集体智慧加以充分利用的城市”。他提出不同的基础设施有不同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数据采集系统比如电话、相机、传感器等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这些数据也可以汇集到一个智能的平台中进行交流。

在国内的学者中,张永明(2011)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运用高新技术来实现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电信网、物联网、无线宽带网、广电网等一系列网络进行组合,拥有高度集成的智慧技术、高端发展的智慧产业、高效便民的智慧服务。秦洪花(2010)认为新的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对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精髓,利用这些新一代的技术,城市各功能运作更为协调,企业发展空间更宽广,城市生活品质也可以得到提高。

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1.中国智慧城市空间分析

2012年9月,有96个城市已经将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列入规划或正在建设中。从中国七大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华东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为27个,占到全国总数量的28.13%。华北地区次之,有20个城市,约为全国总量的20.83%。此外,有19个城市分布在华南地区,12个分布在华中地区,分别占到了总量的19.79%和12.5%。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相关城市数量较少,均为6个,占总数的比例均为6.25%。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甄峰认为高速铁路的加快建设、城市区域化的加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技术、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环境

国家的信息化可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体现,“十二五规划”是根据党在十七大上做出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制订的。智慧城市的平台建设可以很好地支撑“十二五规划”,二者中的诸多目标和建设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及的建设内容而言,智慧城市也是一个技术支持的手段,可以为之提供科学化的解决办法。李林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将智慧城市的应用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三个智慧城市的平台,一是智慧城市数字化应用平台、二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三是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三个平台共同支撑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不同内容。

三、国内智城市项目建设运作模式分析探讨

1.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

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就是由政府出钱进行建设和营运。对于一些触及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的项目考虑到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用此类模式。诸如智慧政府、数据库等建设便归于其中。此类模式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直接投资、Bt和Bot模式。在2012年,无锡市拨出每年两亿元的物联网专项资金,区级财政配套提供资金,同时,工信部也拨出5亿专项款用来支持物联网的发展。北京政务物联数据专网的建设则采用了Bot模式,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协议共同完成北京政务物联数据专项网的建设,云南呈贡新区采用Bt模式实践建设云南首个智慧社区。

2.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管理

政府和企业的合资建设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部分并没有触及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建设领域。这一模式使得社会资本被充分利用至建设中来,较为市场化。比较典型的实践就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公司签署的《共建智慧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中国移动三年内投入一百三十亿元与上海市政府合作从多方面建设智慧城市。如,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多种举措并重,提升上海通信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投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无线城市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以“无线城市”提升城市“智慧”。

3.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

同样,对于未触及到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些领域,由政府统筹规划,再由企业来投资建设的模式也比较适用。这类模式完全是由社会资本来建设运作。政府只起到规划和统筹的工作。如在工信部向中移动下发的《关于同意中国移动开展tD-Lte扩大规模试验的批复》中,中国移动公司在青岛规划建设的九百多处基站和五百多座室内分布系统耗资约4.8亿元人民币。在包括青岛市李沧、唠山、四方、市南市北等区域都有覆盖。

四、结语

综上,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涉及现代信息技术、政策规划、建设运营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调查部分内容仅针对了智慧城市的空间分布以及基础设施中公共无线局域网设施的建设分布情况。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初期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后阶段应该是逐步淡化,而更应该倾向于人的影响,公众更多地发挥在城市治理和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做到真正的绿色惠民。本文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对智慧城市中后期发展思路与建设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6

应用功能突显

湘潭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湘潭市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五成以上,其中产值比重占规模工业的五分之一的冶金产业耗电占全部工业用电的80%以上,单位能耗居长株潭首位。湘潭市未来较长时期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能源、土地等要素供应更为偏紧,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因此,智慧环保应用系统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不能满足城市运行和管理的需要,还不能与新型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城市管理信息化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相对滞后;城市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智慧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缺乏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能支持部门问的业务协同。

基于此,湘潭市将智慧环保工程作为智慧湘潭整体框架下的一个重点应用工程,智慧环保也正在进行优先升级。湘潭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湘潭市环保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湘潭市智慧环保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污染源在线监控。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出现超标立即报警并自动启动现场执法工作流程。以总量控制为目标,以污染源在线监测为核心,以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管理与应用为主要建设内容,实现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高危污染源排放的情况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设施运行状况实行24小时自动监控。

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建设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采用传感设备等物联网技术手段获取各种实时水质与污染、空气与污染信息,实现水质、空气数据自动采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信息查询、空气和水质特征值分析、环境级别评价与查询等。

移动执法系统。实现手机端的现场监察业务管理、在线监控业务管理、应急业务管理,同时强调现场执法的公正、公平。系统实现现场监察工作指派,到达现场后的现场执法笔录,执法单蓝牙打印,用户签字电子扫描棒扫描回传,全程现场取样、取证、录音、录像,以实现高效准确执行。

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包括风险源管理子系统、GpS车辆智慧管理子系统、无线视频监控子系统、应急指挥地理信息子系统、现场指挥调度子系统、污染扩散模型分析子系统。完善日常重点风险源信息、危险品信息和应急专家库建设。

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应用,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情况变化趋势、环境管理情况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和GiS系统中的模块结合,将模型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预警相结合,为领导决策服务。

稳定的技术支撑

在湘潭市环保局的监控大厅内,屏幕上显示着监测仪器实时传来的数据和图像。目前湘潭市80%的污染源企业已经纳入湘潭市环保局的监控当中。信息中心负责人说:“湘潭市环保局的环境信息化技术应用方案由湘潭环保网络信息平台服务器系统,网络与安全系统,存储备份系统,大屏显示系统组成。”

具体来说,服务器系统包括12台服务器及其配套的KVm系统,服务器主要功能为数据传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网管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等。

网络及安全系统由H3CmSR5060路由器,H3C防火墙,FortiGate防火墙,Hp5308核心交换机以及100minternet接入链路一条,10m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接入链路一条,100m政务内网接入链路一条,10m政务外网接入链路一条,2m湖南省环保厅专网链路一条组成,H3C防火墙用来实现办公网的互联网接入,并对办公网的数据流作安全过滤,FortiGate防火墙主要用来对监控服务器端进行保护,根据监控数据流的业务模式,将其划分为服务器、监控客户端、省厅、互联网企业端等数个安全区域,每个安全区域被赋于不同的安全等级,保证监控数据流安全有效地进行传输,路由器用来实现与省级监控中心的互联。并将湘潭市监控中心网段到湖南省环保厅,使湖南省环保厅能实时访问湘潭市环保局,达到两级监控中心双向互联的效果。Hp交换机用来实现整个监控中心局域网的联通。将所有的安全,服务器,客户机系统整合到一个网络中,达到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目的。

存储系统由H3CiX1000和一台H3C5100千兆存储交换机连接组成,iX1000裸机容量为2t,通过RaiD5+1的方式,实际可用容量为1.5t,湘潭市环保局将其中1t划分给数据库服务器,其余0.5t作其它服务器备用。备份系统由同有虚拟带库VtL150G2和同有备份软件组成,VtL150G2裸机容量为4t,RaiD5划分后,实际可用容量为3t,虚拟成aDiC100型虚拟带库,iBmUt2驱动机,13盒Lto磁带,备份服务器安装备份软件主模块和介质模块,通过iSCSi协议挂载VtL150G2虚拟带库,数据库,GiS服务器上安装相应的备份,在备份服务器的统一调度下,根据安全策略,完成数据的备份。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智能交通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共同产物,其融入了大量高端科技,如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将这些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运用于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优势明显,实现了全方位、精准、有效、即时的管理。不但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意识,尽量避免了交通事故和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便捷了出行,间接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与动力

智慧城市概念首先由iBm公司提出,引入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目前,住建部已经推出两批试点城市,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一些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

1、提高城镇化质量,治疗“城市病”

我国目前还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过去我国城镇化所走的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冲击的发展道路,与之而来的是结构性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快速城镇化客观上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来妥善解决交通、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2、聚集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武汉等多个省市已相继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3、均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保障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民生为导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着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以技术革新倒推政府职能转变。而智慧城市时代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思路。

二、智能交通在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需求中的作用

1、智能交通的发展目标与智慧城市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

交通拥堵、交通污染无疑是城市病里面最突出的表象之一。智能交通正是起源于缓解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迫切要求。我国数十年的智能交通发展历程,也正是交通治理与再拥堵的历程。而今,智能交通日益成为化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

由于智能交通突出的现实压力和需求,各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已经自发的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来。而以这两大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智能交通早已成为智慧城市的先行系统,智能交通对新一代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之外早已显现。

2、智能交通系统已经作为智慧城市先行者出现

近几年来,智能交通的建设思路逐步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先前大规模投资所建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大量数据,整合成对市民出行有用的一系列数据,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智能诱导等服务。智能交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如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慢行信息服务等领域,是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智能交通不仅对构建智慧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更是已经以先行者的身份在整个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出现。

三、智慧城市视角下智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智慧城市这个更高的视角来看,智能交通建设和应用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期投入使用和后期投入使用的城市,其系统功能差异不大,少有创新型的应用成果展现,一般后期建设的城市大都是照搬先期投入使用的系统功能和做法,很少有针对本城市特点的应用或有更有效的功能扩展,因而很难真正做到智能交通本地化。

(2)总体来看,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应用程度较低,应用相对单一,系统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智能交通涉及面很广,单就信息采集而言,既有通过线圈的信息采集,也有通过视频等技术手段的信息采集,更有通过手机、浮动车、GpS等获取的信息。从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按条线投入资金分开建设。

(3)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大量获取的文字、图片和图像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分析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智能交通所采集到的数据与相应的数据应用研究都还集中在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面,而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乃至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挖掘分析,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更少见应用成果。有了充足的基础数据,还需要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只有这样,智能交通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化”。

(4)受现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限制,在深度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发挥出智能交通的全部功效。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划,运输管理和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管理和动态交通管理等归属多个部门,各部门均按自己的需求和标准建设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和系统关联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科学与和谐。

(5)交通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还缺乏多样化,尤其在如何应用位置信息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比较有限,在实现多样化的同时较少考虑实用、好用和方便。

(6)智能交通技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应用还很不够,公共交通并没有达到舒适、便捷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知和谈论,并一直期待,却至今未能够得到解决。而公共交通领域正是均化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智能交通理应在这方面更有突破。

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关注重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概念的兴起,城市智能交通作为这些概念的落地者,未来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个方面将是后续市场的热点。以下从4个方面对城市智能交通发展进行展望。

1、轨道交通的发展将持续火热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当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线城市在继续加大轨道交通的建设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上线的轨道线路越来越多。相信随着轨道系统的发展,系统包括的综合监控、综合安防、乘客资讯、自动售票、通信及信号等系统产品,都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2、公共交通的发展迫在眉睫

智能公交概念的提出,让民众对公共交通又多了几份期待。公交智能化系统除了要解决公交数量、公交到站时间可查询等日常要求外,公交的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行业监管与服务都是隐藏在后面的深层次需求,如何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将数据采集和、智能调度、服务做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是值得企业去尝试的地方。

3、更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可期待的热点

理想的智能交通系统,有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信息采集设备收集实时路面场景,一旦有异常事件发生,系统会立即反馈,协助管理员排查问题,将异常事件的监测与发现由“事后”转为“实时”。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应用大数据的第一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较稚嫩,面对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路走得并不顺畅:震惊全国的长春市两岁婴儿被盗事件,案件发生26小时之后,直到发现被遗弃的车辆,警方也未能明确车辆行驶动向线索。无论是何种原因,未能及时查到车辆轨迹,显然说明了我们对视频监控系统采集来的原始视频数据未能及时分析利用。当然,大数据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除了关注居民的安全感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去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比如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给居民提示出安全风险比较高的路段或区域,甚至可以根据路况分析帮助居民调整出行的时间段或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等。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再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在信息的质量控制技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4、针对行业市场,开发简单、实用的功能

城市智能交通领域技术因素还是占据较多份量,客户很关心智能化的前端和中心平台会不会给使用、维护带来麻烦。确实如此,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前端的使用,目前基本上只能交给厂家的技术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原因就是很多的功能在使用方面还是不易于理解和操作。有鉴于此如果针对行业市场能开发出更加简单、实用的功能,相信会受到客户的欢迎。

结束语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带来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运输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质服务的挑战,使得交通系统智能化、综合化、协同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斌.解析智能交通对于构建智能城市的影响[m].北京出版社,2013.

[2]徐天琪.基于数据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m].北京出版社,2013.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8

随着全域旅游的稳步推进和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旅游正成为民众普遍的生活选项,这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把它作为推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可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用智慧化的手段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公共服务的运营和管理,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智慧体验。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别指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智慧旅游的创业发展。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统筹规划,技术资金支持有待加强

安徽省不断深化旅游改革,重视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旅游公共服务三年规划》、《安徽省智慧旅游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一核(安徽旅游大数据中心)集散,一台(安徽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供给,一网(安徽旅游网)联通,一机(皖游通)在手”。通过一系列总纲性规划和具体计划,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但智慧平台建设需要借助云计算、北斗卫星定位、4G、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加大。

(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功能开发有待完善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移动综合服务平台(“皖游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三大块,内容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查询、旅游大卖场、数字体验馆等业务系统。可实现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演艺项目等不同旅游信息数据的查询。但服务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创新性不够,旅游互动交流社区形式单一,游客对信息处理的能动性开发不足。

(三)依托大数据技术初步建成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但平台互通互联性不够,行业监测力度不强

第一,平台对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项目和相关服务点信息进行标准化分类与采集,已经初步实现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全部5a、部分4a景区的视频监控等信息数据的接入。但平台采集的数据更多集中在旅游行业企业内部,与相关单位如气象、环保、工商、保险等部门信息对接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省级和市县级旅游数据互联互通不畅,未能充分实现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展示和服务。第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评价体系不健全。对旅游市场和企业的监测主要体现在游客容量、景区环境等数据的采集和预警,对旅游业态运营的监督力度不够,对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旅游安全等评价体系指标的数据采集和预警有待加强。

(四)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智慧交通开发力度不够

安徽省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旅游通达条件实现新改善,16个市中有13个市通上高铁;高速公路通达16个市,98%的县区半小时内可上高速;依托合肥、黄山两大机场,开通了50多条境内外航班。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到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舒适度和便捷度提高。智慧旅游建设不完善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交通快速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的兴起对智慧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措施

(一)推进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新形态

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信息监测系统和交通安全应急系统三方面抓起。第一,利用GpS定位、语音导航、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和整理安徽省各旅游景区、饭店、购物点等旅游市场各要素的地理位置和信息数据,将其导入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查询分析方法,使得在对电子地图进行信息查询的同时,同步显示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信息,增加距离量算和最短最优路径查询等功能,并根据用户的查询轨迹分析用户的行程安排,为用户提供多种交通行程规划和建议。第二,建设交通信息监控系统,为出行提供便利。以视频监控、车牌识别、泊位引导、无线传感、测速仪等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旅游交通信息。例如各旅游交通主干道车流量信息、路况信息、停车场泊位信息、旅游景区游客容量信息等,实时与游客进行信息互动和交通路线变更建议,缩短旅游交通时间。第三,交通安全是旅游安全的重心环节。将交通部门、保险部门等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单位引入旅游交通体系中,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进行有效处理的交通应急安全系统的建设,实现网上在线办公,能实时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麻烦,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旅游愉悦度。

如今自驾旅游不断兴起,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一种时尚。2012年沪苏浙皖联合发展房车营地,根据《长三角房车旅游发展大纲》,安徽省计划建设40处房车营地,其中合肥15处、黄山10处、马鞍山5处、芜湖5处和亳州5处,芜湖龙山房车露营体验公园和黄山奇瑞房车体验公园已建成运营。利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移动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为安徽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推进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用户交互式体验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已初具规模,可以从平台功能、信息传播效果两方面来加强。第一,增加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运营监管,实现对旅游景区的门票预约和客流预警等。第二,提高服务体系信息传播的效果。新媒体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旅游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但信息传播的效果还需优化。目前安徽省智慧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文字和图片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可以利用三维建模仿真、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将虚拟体验和角色扮演融入到信息传播方式中,增强用户的信息互动。例如,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景区游客量、实时画面数据和宣传片展映。利用GpS定位技术直接进行语音导游导览;进入景区,电子验票即可进入免费wifi全覆盖,点击景区触摸查询屏,可显示附近景点、美食、购物、娱乐场所的实时画面,介绍旅游攻略计划;进入旅游商店,扫描商品二维码可以进入虚拟互动的艺术空间,感受商品的特色和氛围;进入智慧酒店,在取房卡机前自助取卡,以客房电视为人机互动的载体,宣传酒店信息和旅游咨讯,推荐明日旅游计划表等等。

(三)推进智慧旅游商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大卖场

围绕安徽省“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形象宣传,利用智慧服务平台为旅游交通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行业产品提供营销的环境。第一,服务平台搭建起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B2C平台,旅游企业与及其他相关企业的B2B平台,为旅游产品网络交易提供便利。第二,服务平台可整合旅游资源,展开联合营销。安徽省推出的以皖南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1+5行动方案”已全面展开,牵头发起中国山岳旅游联盟,沪皖蒙旅游区、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的区域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借力区域合作,推动旅游产品的联合销售。第三,推动智慧“农家乐”,打造安徽特色品牌。安徽省计划创建1000家四星级以上农家罚培育发展1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将各“农家乐”的地理特色、交通路线、消费情况等信息和在线预订和支付结合起来,实现特色产品一体化营销。第四,推进智慧导游。导游员在服务平台上在线注册,游客自由选择导游,旅行社、导游员和游客通过服务平台实现工作互动。黄山市“棒导游”app的率先启用为安徽省智慧导游的推进提供宝贵经验。第五,多种智慧商务系统结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营销。除了服务平台之外,结合移动服务平台、触摸屏、数字电视、12301旅游热线电话等设备,同时利用第三方旅游商务网站资源,共同推进旅游产品的营销。

(四)加强智慧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保障旅游质量与安全

将行业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可加快行业监管的时效性,提高安全应急处理效率,保障旅游各方的权益。第一,建设旅游行业监管平台,完善导游服务监管系统、旅游投诉处理系统、旅游质监执法系统、旅游企业审批系统、旅游诚信系统等。例如,旅游活动过程中采用电子接待计划书和电子旅游合同,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动态采集旅游团的活动轨迹,与电子接待计划进行比对和数据分析,作为导游服务监管和处理游客投诉的依据。第二,建设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安徽省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山岳型旅游景区较多,旅游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覆盖旅游目的地的实时数据和影像信息采集系统,做好客流预测预警,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旅游救援网络。通过智能播报向游客提醒警示,通过定位导航、摄像头等设备实现旅游活动的可视化,通过智能报警设备及时处理游客的求救,通过环境监测及时做出安全预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平台第一时间联动救援网络相关单位,建立远程控制,争取救援时间。

(五)加强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旅游便民惠民服务建设体现出旅游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第一,在市民、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提供无线网络的免费全覆盖。第二,在服务平台上开展门票折扣、旅游积分兑换、免费电子书报阅读等惠民活动。第三,构建虚拟旅游体验和互动交流社区。例如,滁州市可以利用市民对电视剧《琅琊榜》的追捧,在服务平台上打造“麒麟才子游琅琊山”的3D交流社区,并增设景观的3D体验模块,用户可在社区中自主发表合法言论,即对景区进行宣传,又不失为一项惠民的举措。

三、结语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全域旅游;发展办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50-01

旅游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l展是分不开的,而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但是如何发展这种新的模式,如何做好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旅游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以智慧旅游为依托,这样才能够实现全域旅游为游客带来的全过程、全方面的旅游体验。

1对全域旅游重点智慧旅游的分析

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智慧旅游的分析,因为智慧旅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智慧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全域旅游的进步,同时全域旅游又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鉴于智慧旅游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分析,内容如下:

1.1从智慧管理角度分析

旅游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为公共提供服务,所以想要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办公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样即可以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又可以减少办公成本,是一举两得的。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展智慧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构建公众投诉渠道,对市场发展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此来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的服务能力,促使旅游资源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

1.2从智慧营销角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智慧旅游的实施,就应落实智慧营销策略。笔者以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在建设攀枝花智慧全域旅游过程中所采取的智慧营销策略为例进行了分析,首先,想要实现智慧营销,那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营销平台,鉴于当前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应以全域旅游为目的构建营销服务云平台。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智慧营销策略,比如说攀枝花的特色在于冬季较为温暖,所以在营销过程中就以此为切入点,将其打造成冬季阳光度假旅游地。最后,应确定营销手段,在营销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应将营销点和营销面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还应该开展多区域营销,只有将智慧营销落实到位,才能发挥智慧营销的作用,推动旅游这一行业的发展。在智慧营销中,应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电子导游的方式来实现营销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智能卡以及二维码等方式来构建智慧旅游系统[1]。还可以开展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方式来综合推广智慧旅游,以此来确保智慧旅游更好地发展。

1.3从智慧服务角度进行分析

在开展智慧旅游过程中,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旅游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具有针对性的,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来开展订购服务,同时旅游部门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全面丰富的旅游资讯,另外游客还可以通过智慧服务来查阅住宿、餐饮等相关的资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的了解来进行预订。在智慧旅游发展中,游客还可以进行飞机航班时间查询、订购飞机票等。从总体来说,智慧服务为人们的旅游出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智慧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进而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2在信息化视角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应采取的方法

想要在信息化视角下推动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推动旅游的信息化发展,强化信息基础建设,对智慧旅游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顶层设计,以此来确保旅游能够更加符合当前人们的追求。

2.1创新智慧旅游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摒弃了旧观念,采用了创新的技术,旅游行业同样如此。传统的旅游模式正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智慧旅游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甘孜州地处四川省西部,是人们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甘孜州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想法,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拥有智慧旅游发展基础,但因为所处地理环境限制,从而导致智慧旅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鉴于这样的情况,在进一步发展甘孜州智慧旅游过程中,应对智慧旅游的理论进行创新和研究,并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甘孜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决策以及营销等相关问题,并构建新型智慧旅游模型,从而确保智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完善和有效。与此同时,还应对智慧旅游体系进行完善,在完善体系中为其提供新的接口和动力,以此来推动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2强化信息基础建设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的发展,应该强化信息基础建设,信息基础建设就好比建筑工程中的地基,若是地基不牢固,那么工程整体质量就会存在问题,所以说,若是不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势必会遇到问题。鉴于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的应用水平,并获取更多相应的支持,比如说获取中继设备以及无线基站等方面的支持,这样高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可以为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2.3做好顶层全局规划设计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顶层设计。所谓的顶层设计就是指全局规划,对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主体,比如说游客、政府以及企业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旅游业和其相关产业的融合,这样一体化的旅游行业发展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还应站在至高角度对智慧旅游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规划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盲目燥进,要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慧旅游的稳步发展。另外,在进行顶层全局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的技术架构进行重组,对运行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只有全方位落实顶层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整体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视角下,全域旅游的发展要以智慧旅游为基础,在全区域、全社会、全要素的整合上,实现全民的参与,这是全域旅游要求,也是实现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保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智慧旅游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对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拉动和催化智慧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在智慧产业中,很多内容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理念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东营、南京、无锡、昆山、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佛山、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西安、昆明、廊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研制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创新团队围绕珠三角“智慧城镇”建设,以住建部“智慧城镇”示范试点建设为切入点,通过1年建设集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城镇管理的指挥呈现中心和公共安全调度中心,形成示范,并逐步向其他城市延伸和拓展。

二、研究前景

(一)研究性质

智慧技术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人工智慧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形成机器“智慧”的综合技术,智慧城市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普适应用。本项研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科技服务业,为智慧城市数据呈现应用提供快捷的、方便易用的统一的框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研究的经济、社会效益

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智慧城市更是崭新的领域,但是却是有迫切发展需求的一个产业。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已有成功经验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促进规划园区内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经济、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1.经济效益

①实施后3年内,主营业务的业务量预计可以分别达到1000万、2000万和3000万;

②5年内,创业团队承载企业的年市场份额预期可达1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

2.社会效益

①掌握智慧城镇建设整改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区域内业镇转型升级和幸福城镇的建设;

②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能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培育新兴产业,拉动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

③通过智慧城镇建设示范,利于抢占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制高点,并向全国推广。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国内外对构建虚拟“智慧城镇”环境都有巨大的需求,但都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智慧城镇”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智慧城镇”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

美国,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iBm还提出了未来几年内的一个计划:在美国爱荷华州的小城迪比克开展一个项目,该项目将通过使用传感器、软件和互联网让政府和市民能够测量、检测和调整他们使用水、电和交通的方式,以期打造更加节能、智能化的城市。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将目前的宽带网速度提高25倍,到2020年以前,让1亿户美国家庭互联网传输的平均速度从现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而此前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也曾耗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建成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强国。

日本,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推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该战略是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的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战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包括设置“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产业,以及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使国民安心和有活力的社会,“i-japan”战略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对其进行综合管理,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这一项目要求在2013年完成。日本政府已认识到,目前已进入到将各种信息和业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时代。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要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镇”起步较晚,从国内“智慧城镇”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状况主要呈现为:通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且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企业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更需发展和提高。鉴于“智慧城镇”的建设存在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国外一些企业对国内市场不能构成强大的冲击,而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国外在此方面的长处,改善我们国家在“智慧城镇”发展的不足。

研究重点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镇”相关系列软件平台面向城市导航、规划、应急等应用系统的具体需求,围绕大规模、多源密集型城市可视化数据的融合、分析与交互式呈现等方面的系列关键技术,主要由三个子平台构成:“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各子平台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

4.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

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以逼真的三维效果为亮点,对城市进行三维浏览功能。该平台建立在高精度的三维场景上,承载海量数据,并且要求较高的运行效率。通过该平台可以完成“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实时三维渲染”、“交互式用户操作”等功能。平台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超大数据实时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框架图

(1)三维快速与精细建模

随着国内城市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地基础地理数字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备,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可以采用shape数据自动建模及人工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快速精细的建模。

(2)实时三维渲染

由于平台建设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数据,原始地理数据量非常大。再加上整个城市上万栋3D建筑,三维系统的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为保证虚拟场景绘制的正确性和真实性,需要较大程度地提高场景的绘制效率,主要的渲染优化算法包括可见性剔除方法(VisibilityCulling)、层次细节方法(LevelofDetail,LoD)、点面混合绘制算法等。

(3)交互式用户操作

与传统的城市宣传视频相比,三维城市呈现平台最大的优势之一即是具备良好交互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城市全貌。

4.2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用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智慧城镇”平台的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三维展示方式,充分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的、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透明的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该平台由“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六线规划展示”“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等功能组成。

(1)规划方案展示与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可以对已有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三维展示,对城市建筑、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商业区、高新区、居民区、高校区等各种区块进行实时分层显示和管理,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规划的布局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的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对比。

图2规划方案展示于分析对比图

(2)“六线”规划

“六线”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六线”是指通信紫线、道路红线、轨道交通橙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电力黑线。“六线”规划内容应在总体规划和已有定线的基础上,系统的确定线位、规模及相关规划控制要求。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为“六线”规划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三维平台的工具,包括距离测量、面积计算、矢量图层导入等。

图3城市“六线”规划图

(3)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

城市规划设计辅助平台的地下管线模块是一个基于三维环境的辅助管线GiS系统,主要是将泵站、下水道、煤气、电力、电信、上水、排水系统、街道等信息源,在基础地形图上按特定符号、线型、分区、注记等分层显示出来;对相应的设施信息源,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统计、分析等功能;根据管理业务的要求,定期或随时输出设施统计报告、设施分布图、设施分析结果图。可在掘路执照审批、管线单位施工配合、道路管线紧急抢修等各项业务管理中,提供详实、现势的地下管线管位三维分布图,在辅助设施管理方面,形成直观的辅助决策资料,来提高区域市政设施行业管理和运行水平。

图4地下管网分析与管理图

4.3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

应急预案设计与展示平台将传统的二维应急管理发展到三维平台上,把目标区域进行三维仿真,使其具有真实坐标和地形,同时接入应急资源、危险源等实体三维模型,并将其放置在三维地图上的相关地理位置,更好的实现实时监控和紧急调度。

(1)应急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是应急平台的基础,加强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是开展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急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用于综合、集中、数字化的管理各种专题资源的所在位置、状态与分布情况等信息,并为预案制作、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持。

图5应急资源调度

(2)应急预案管理

预案定制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预案平台,用户通过增加时间节点,指定该时间点(时间段)参与的对象与参与元素,设定完毕后在三维场景里进行反复推演,直到达到合适效果后,再根据系统的最终结果,生成实际的预案脚本,用于后续演习指导。同时,用户还能对已存档的预案进行回放查看,对在编预案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增删,对所有预案进行查询检索。

图6应急图标库图7应急预案定制

(3)协同标会

协同标绘模块可使地域上分离的各个不同部门之间同时以同一角度查看同一三维场景中的同一位置,对事态的发展有同一认识。同时应急各部门在交流过程中,直接在三维地图上标绘,下达指挥命令,实现实时监控和紧急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