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机构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36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1

增量改革

三门峡的大纪检组制改革可以归结为增量改革。

2008年9月,三门峡市完成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派驻的机构改革。按照性质相近、便于监督的原则,在市委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市人民团体、市人大、政协机关、市政府设党组工作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等63个部门派驻10个纪检监察组,名称为“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第n纪检监督组”,俗称“大纪检组”。

与此同时,撤销市直28个纪检组,26个监察室,相应取消原相关局委纪检监察编制及领导职数,核减人员编制59名(其中行政编制48名,事业编制11名)。

“在大纪检组改革中,人员安置是改革能否稳妥推进的关键”。

大纪检组制改革没有触动三门峡市原有各局委纪检组长、纪检监察室主任的级别和利益。三门峡市委的基本政策是原属各单位纪检部门的纪检干部、工作人员愿意到纪检组的可以平级调动,纪检组组长,从各市直机关领导职务副处级以上符合条件的干部中选拔。

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一部分为原市直单位纪检组、监察室符合条件愿意到纪检组工作的人员,一部分是按照“第一学历本科以上,年龄35岁以下在编公务员”的基本条件,由纪委监察局统一组织考核、公开选调的。

最终,大纪检组核定派驻纪检组编制为50名,每个大纪检组编制5名,组长、副组长、组办主任各1名,纪检监察员2名。

派驻的大纪检组成为市纪委监察局下属的组成机构,人员编制、行政关系、党团组织关系以及工资福利、后勤保障都由市纪委监察局统一管理。大纪检组的规格也由原来的副县级提升为正县级,与所驻单位一把手平级。

大纪检组成立以后,派驻机构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开展工作是面临的新问题。

为此,三门峡市纪委边实践、边完善,于2009年4月制定了《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暂行办法》,对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工作职责和任务、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纪律和保障等,都进行了具体规定。

同时,还建立了三大配套制度。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专项监督检查制度。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办案工作制度。一个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巡查制度。

突破与绩效

三门峡大纪检组制改革的一个明显突破之处在于,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改变了原来“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

一方面,大纪检组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纪检组长和单位利益相关度很高。“有的单位出了问题,纪检组长来回跑,想办法摆平。甚至有的时候摆不平还要挨一把手的训斥。”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局委一把手监督的可能性。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一把手监督的困境。“所有工作都得围绕单位‘一把手’转,一些纪检干部想与局长搞好关系,平时在工作上总给领导唱赞歌,领导的旗帜打到哪里,纪检干部的足迹就踏到哪里。现在纪检组也是正县级,和被监督单位平级,完全改变了以往‘看别人脸说话’的被动局面。”

大纪检组长正县级配置以及“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大纪检组制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来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所驻单位“不对称”监督的权力格局,变“不对称”监督为制衡监督。

其次,大纪检组制改革,也使派驻纪检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督职能得到了强化。

过去一对一派驻,纪检组长主要是配合党委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承担的更多的是党风廉政建设政策执行相关的行政事务。大纪检组制使纪检组长超脱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监督成为大纪检组主要的职能,由政策执行的行政事务职能转向监督和惩处职能。

当前,三门峡大纪检组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对所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运行重点环节与部位的监督上。他们工作的方式主要是参加驻在单位研究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决定大额资金使用、对违纪政纪人员进行处理等会议,以及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以履行监督的职能。

统管以来,三门峡派驻纪检监察组参加驻在单位民主生活会109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135次,涉及“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党组会议156次,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都很明显。另外,大纪检组通过开展每年两次的集中巡查、专项监督检查、设立意见箱、接访等措施,畅通渠道,强化了监督的效果和力度。

最后,大纪检组改革,还使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得到了重大变化,和一对一派驻相比,在监督方式上,大纪检组的惩处功能开始得到有效地发挥,以惩处促监督。

2010年l至10月份,三门峡10个纪检监察组共收到举报案件和案件线索47件次,一一进行调查了解,初核9起,立案9起,办结4起。第六纪检组被称为“重案六组”,该纪检组成立两年来立案6起,办案3起。

各纪检组办案环境、力度和效果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办一个科级干部的案子要征得单位一把手的同意,现在是通报单位一把手。而一对一派驻纪检组基本上多年都没有办过一个案子。

问题与困境

大纪检组制作为纪检派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其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在改革与运行中也面临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

大纪检组制改革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有体制如何对接。

首先,是改革后的相关的驻在部门和单位如何适应新体制问题。大纪检组改革撤销了原派驻纪检组驻在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但纪检工作并没有带走。在与相关单位座谈当中,他们也谈到了这一问题,虽然编制抽走了,但没有减少工作,这些单位又分别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此,该市纪委为了转变驻在单位的观念,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纪委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党风为主要内容,由市委书记和各单位一把手参加,强化一把手的责任主体地位;第二阶段是由纪委书记和大纪检组以及各单位分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干部参加,以反腐败为主要内容,在监督和政策执行、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分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其次,是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大纪检组制改革使纪委一下子成了一个庞大的单位,从人员上来看,虽然整体上编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但纪委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

在领导分管方面,纪委内部的领导分工是按业务以“条条”的方式进行分管的,成立大纪检组以后,大纪检组是按片进行管理的,如何分管、由谁来分管也成了一个难题。

另外,大纪检组和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之间关系也有待于理顺。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分别分管某一项工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大纪检组和机关各室的关系不能理顺,就很难树立

真正的权威。在调研期间,三门峡市纪委正在出台文件着手解决这一难题。

这些问题说明,大纪检组制改革不仅仅是涉及到纪检组和派驻单位的问题,也涉及到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和优化问题。

大纪检组制改革过程中另一个问题就是职能定位的困惑。

实行大纪检组制以后,大纪检组和原来的一对一派驻纪检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职能和定位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从目前三门峡大纪检组的制度规定来看,其职能是全方位的。

从内容上来看,党风和廉政建设都在大纪检组的职责范围之内,从监督手段上来看,教育、制度、惩处都是大纪检组工作的方式方法。这种全方位的职能定位一方面造成纪委监察局科室与大纪检组的职能交叉;另一方面,使大纪检组也面临“如何融入,两张皮”的问题。

虽然大纪检组参加了很多驻在部门、单位的会议,其监督的力度和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目前,三门峡市纪委就统管后纪检监察组在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如何做到对驻在单位监督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了巡查制度、参加民主生活会等等,纪检组长的发言也肯定了三门峡在探索中的这些好做法。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大纪检组的职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从大纪检组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和一对一派驻纪检组相比,大纪检组查办案的功能得到了很大强化,日常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改革的方向

大纪检组制改革并不仅仅是纪检组上收的问题,它涉及到纪委内部机构的整合问题、纪委反腐败的专业化问题以及大纪检组的职能和定位问题。三门峡市大纪检组制改革为我们思考中国纪检派驻机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纪检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从三门峡来看,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关键,应该是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完善。

纪检委的职能十分庞杂,与之相应的是庞杂的机构设置。除此之外,检察院、审计局也承担着行政监督的职能。

要充分发挥纪检派驻机构的监督职能,一方面,从结构科学配置的角度来看,要提升纪委的监督地位,强化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探索对同级党委监督制约的新机制。

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要对当前的多头监督机构进行整合。笔者在对派驻大纪检组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纪委虽然是反腐倡廉的领导机构,但包括纪委以及派驻大纪检组在内,它们监督的手段很有限,纪委在办案过程中,往往要从外部门抽调人员。另外,纪委和政府审计部门、检察院反贪局也缺乏相互的协作机制。

因此,应该着手从理顺政府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隶属关系入手,将其作为强化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将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与任期内定期审计、离任审计等结合起来,将其作为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的重要手段。派驻大纪检组也可以通过对驻在单位和部门的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纪检派驻机构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是反腐败的专业化建设。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国的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的作用,中国的反腐败职能主要由纪委承担。但由于纪委主要是党内监督机构,因此,它虽然承担了反腐败的领导角色,但一个突出问题是反腐败的专业化严重不足。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2

这项举措让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也为当前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样本。

改革的三大亮点

廊坊的改革探索既是形势所需,也是问题倒逼。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纪检组组长担任驻在部门党委(组)成员。作为驻在单位副职,纪检组长难以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再加上“决策权与监督权混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未能在反腐中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派驻模式下,派驻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生活津贴、住房、医疗等事宜均由驻在部门负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利益决定立场。如果工资、福利由驻在部门发放,驻在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利益来拉拢腐蚀派驻人员。比如,通过增加出国机会、公费考察、发放补贴等手段,变相地拉拢派驻人员,使派驻机构人员与驻在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同体监督导致派驻人员失去独立性,监督职能弱化、虚化,不但不能履行监督职责,甚至充当“消防队员”,为驻在部门腐败问题“灭火消灾”。

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强调“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面对问题倒逼,廊坊市纪委主动改革,开创了一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新模式,具有三大亮点。

其一,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该模式首先在组织领导上完全垂直管理,派出人员由县纪委直接领导,纪检组长不再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不参与部门业务分工。这对原来“寄人篱下”的派驻模式是颠覆性的改变,增强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确立了派驻机构的监督主体地位,实现了工作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的有效分离,完成了从同体监督到独立监督的转变。

这次改革正是从体制入手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消除“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想监督”的土壤。正如香河县纪委驻食药监局纪检组长白艳华所说,现在纪检组的地位比较超然,监督起来自然有底气,也有力度。

其二,从利益关联到完全剥离。此次改革在后勤保障上实行统一管理,派驻人员的工资福利、考核奖惩、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由县(市、区)纪委负责,与内设机构人员一视同仁。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对一派驻所形成的利益共谋机制。因为不管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单位整体利益的角度,过去的派驻纪检组和驻在单位利益关联度很高,而现在的情况则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这样有助于切断派驻人员与驻在部门千丝万缕的工作关系、感情关系、利益关系,使他们能够站在利益超脱、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监督。

其三,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廊坊市纪委对派驻人员进行了充分授权,可列席驻在部门各种会议、随时调阅驻在部门的各种文件资料、全方位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这一改革实现了对驻在部门“一把手”的监督。过去“一把手”和纪检组长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对“一把手”监督的困境,“居高临下”的体制安排,使派驻机构从不敢监督转变为敢于监督,从不能发力到完全发力。用香河县交通局局长苏宽的话说:“纪检组是真监督,真检查,真不讲情面呀!”

本次改革形成的新模式,设计更为科学、运转更为有效,派驻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更强。这次增量改革实践,最终成为推动基层清廉政治风气的发动引擎。

如何完善

廊坊改革的成效和优势是明显的。但是,任何一项改革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在运行中必然会面临一些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如:这项改革是否存在政策法规的结构性冲突,是否考虑政治大生态与机制小生态的关系,内部机构人员如何整合优化,专业化团队如何塑造,如何自我监督,是否需要配套措施等。

首先,建立开放互动监督机制,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

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的占41.8%。许多案件都是由群众举报、网络发酵、舆论冲击的情况下,才被动回应。比如,网络上报道的“季建业岳父举报杨卫泽因其为女婿落马主要推手”,以及大量的情妇举报案,这种“利益关联人”式举报,昭示了纪检监察机构在监督中的被动和消极,没有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要完成从“被动出击”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必须抛弃“守株待兔”式的侥幸,学习扁鹊兄长“治未病”之理念,变被动为主动。要“沉下去”、“走出去”,善于通过调研走访,发现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要开辟信息通道,完善信息反馈。借助新兴网络媒体,进行反腐信息交流与互动,掌握民情、民意、民怨、民盼,有反馈、有答复;要惩防结合,以防为主。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将监督的关口前移,提升反腐预警功能;最后,完善协作机制。纪委监察机关应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审计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增强反腐合力,使腐败行为无可遁迹、即刻显形。

其次,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打造“火眼金睛”。

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不仅需要高度的工作热情,还需要符合职业特点的专业化本领。2009年《河北日报》刊载:“近年来全省95%以上的县级派驻机构基本没有查办过案件,基层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调查处理。”原因何在,除了体制原因外,监督者的能力不足、本领不强,缺乏一双洞察问题的“火眼金睛”,也是关键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期以来,由于纪委监察系统职能庞杂,并以行政事务为主,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打虎本领不强。这就需要培养或选拔一批掌握政策、法律、经济、审计、心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补充纪检监察队伍,补强纪检监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从细微线索中发现问题,对所驻单位一些重大事项、干部任免、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进行腐败风险控制。

再次,完善对纪检人员的监督机制,解决“灯下黑”难题。

纪检监察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也不具备天生的“免疫力”。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纪检监察干部被拉拢、腐蚀的危险越来越大,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

同时,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模式还面临着“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考验。县级机构是行政层级中的一个基层单元,派驻人员与驻在单位人员难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亲戚、战友、朋友,等等,这些因素对派驻人员的监督工作构成干扰,难免不出现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这次改革虽然从组织遴选和干部任期对派驻人员进行了界定,但对于如何防范“私情私心”对监督的干扰,制度设计明显不足,成为这次改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3

一、乡镇和部分县直纪检监察机构改革情况

2008年4月,针对基层纪检监察职能弱化问题,按照上级纪委有关规定,我们探索实施了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改革,撤销了8个乡(镇)党委纪委,成

立了祥顺镇和富林乡2个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撤销了7个县直部门纪委,成立了教文卫和农业2个县直纪工委、监察分局。

2、创造条件强化管理

保障。二是分局,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创造条件创造创造条件。县政府先后拨款30万元,为4个纪工委监察分局解决了办公场所、电脑、电话等办公办案装备和设备。统一标准,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制度,明确规定了纪工委监察分局干部与纪委干部在福利待遇、评优晋级、纪律要求、学习培训上四个一视同仁,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根据有关规定,赋予了派驻机构检查权、问询权、制止权、建议权、谈话权、考核权、问责权和督办权。同时明确规定派出机构受县纪委、监察局垂直领导,协助各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等重大事宜,做到指导不指挥,督办不包办。通过改革工作体制,有效解决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虚位、协调缺位、办案失位等体制上弊端带来的问题。

二、乡镇和县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工作情况和成效

为保证新的工作体制规范运行,通河县纪委坚持指导不指挥、督办不包办、参与不干预、监督不对立的原则,保证了纪工委监察分局独立履行职责。通过对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分片派驻统一管理,达到了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

1、积极开展了廉政教育工作。积极协调党委把廉政教育纳入了党委的学习计划,定期下发学习要点,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理论、方针、政策。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各纪工委普遍组织辖区内党员干部观看了傅丰志案例警示教育片。驻农业纪工委紧紧围绕提升党员干部廉洁意识,组织开展了廉政知识测试,组织开展了对145名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教育。驻教文卫纪工委紧紧围绕医德医风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举办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广场文艺专场演出活动,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3、积极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制度。从纪工委书记到委员都确定了各自联系单位,深入各自联系点,进行面对面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重点查看工作方案是否制定,组织机构是否落实到位,活动记实、会议记录是否规范,责任制是否层层签状,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等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明确了整改时限,并帮助所辖单位完善了反腐倡廉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制度汇编。建立了8个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对各类图版、阵地、档案、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建设,有力的推进了院务、校务、村务公开工作。

5、坚持了依法执纪办案。4个纪工委成立以来,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37件,初核案件线索25件,立案18件,结案16件,处分党员干部17人,收缴违纪资金15万余元。立案案件占全县的50%,收缴违纪资金占全县的70%。在惩治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未进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县直纪委情况

工委管理的县直部门共有党员2388名,涉及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约270人。

2、行机构改革的纪委工作情况。近年来,县直纪委、纪检组、监察室能够按照县纪委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本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能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学习会等一般性教育活动,能够配合县纪委开展各类监督、检查和纠风治乱工作。总的来说,能够完成规定性动作,但工作创新不强,没有特点和特色。未实行派驻管理的纪委、纪检组、监察室作用发挥较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查办案件力度小。从去年办案情况看,全县共办案29起,其中纪委和纪工委办案27件,基层纪委办案2件,在查办案件工作中作用不大。二是常规性工作质量低。从日常工作上看,个别基层纪委只是在上级检查时临时装档、补充材料,应付上级纪委,极个别的还存在压案、瞒案现象。三是有影响、有震动的教育活动少。从开展大型活动情况看,纪工委辖区内党委都能够积极组织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像卫生、教育等部门,都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行风教育活动。未实行派驻管理的党委,往往重业务、轻教育,几乎没有开展有影响、效果好的集中教育活动。

3、关于对县直纪委改革的初步设想。持分类归口,整合力量,集中派出,统一管理原则。在试点基础上,对属地管理的党委纪委进行撤销整合。撤销党委纪委、直属总支和纪检组20个,纪委、监察室、纪检组撤销后各部门设一名专兼职纪检委员,具体负责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立2个县纪委监察局驻部门纪工委监察分局机构,即:驻政法纪工委监察分局(办公地点在检察院)、驻财贸纪工委监察分局(办公地点在财政局)。根据部门工作职能相近,业务相关原则,划分纪工委监察分局管辖部门(含常设机构)。新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编制为4人。设书记分局长1人(正科级职位配置),副书记、副分局长1人(副科级职位配置),副科级职位委员1人,科员职位委员配置1人。驻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驻农业纪工委监察分局、驻教文卫纪工委监察分局人员职位职级配置按新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职位职级配置理顺。

四、派驻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施纪检监察派驻制度以后,个别党委领导以为撤消了基层纪委就是取消了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对基层党纪检监察工作不重视、不过问,严重影响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2、派驻机构的级别没有明确定位,造成了干部选拔、人员配置等方面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3、派驻机构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在多数干部为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业务不熟悉,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欠缺。

4、还有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乡镇水利、教育、卫生、林业等上管的企事业单位还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按照《派驻机构责任区划分办法》,这些单位日常监督检查应由上口所在纪工委负责,发生案件则由属地辖区纪工委负责查处,实际操作中却常出现两不管现象。

五、关于对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相关建议

1、基层党委反腐倡廉能力建设。明确党委主管领导,配齐配强基层纪检监察委员,改变上重下轻的工作格局,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要加强基层纪委的人员队伍建设,理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职级、待遇等问题,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作风教育,经常性的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改善基层纪委的办公条件,在经费、设备上倾斜基层纪委,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责创造必要条件。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4

中国将设立新的反腐败机构监管所有公务员,这是中国打击腐败的最新举措。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8日援引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公布的一份方案称,将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这三地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报道称,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这种监察委员会。

报道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共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报道称,将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省(市)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

在中国,公务员包括所有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各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机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各级政协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各级检察机关等的工作人员。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监察部门原来需要向本级政府和上级监察部门汇报。在一些情况下,政府也管理监察部门的人事和资金事务。”

“现在,这个监察委员会将由人大产生。这意味着其将向人大汇报,从而解决了内部监督的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9日援引中纪委官网报道称,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这三地将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方案强调,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

境外媒体猜测,联系到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将监察机关史无前例地与人大、政府等并列提出,国家监察体制势必改革,“国家监察委员会”呼之欲出。

中纪委网站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为了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方案指出,中共中央决定在京、晋、浙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根据方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省(市)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中共中央成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市)委书记担任组长。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表示,由人大产生监察委员会,有利于强化监察职能的独立性,破解“一把手监督”以及“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曾指出,中共体制内有六个监督主体:中纪委、监察部、审计署、预防腐败局、反贪局、巡视组,这六个主体都可以监督公权力,但对各个层级一把手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上述方案的正式公布,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舆论关切,提出资源整合方案,以助统一事权。

早在7月,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就已刊文提出,将检察机关的反贪局机构和审计机关并入国家监察机关,实现监察对象全覆盖。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8日报道称,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目前的反腐机构资源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形成相对统一、独立的监察职能。另外这些机构在职能上也有重叠,整合这些职能,能够提高效率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降低行政成本。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5

为平稳顺利做好我局机构改革、人员定编定岗等工作,根据《省市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机构改革的意见》和《省局关于印发<省市、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及省编办“三定”方案,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实现机构设置科学规范,人员编制配备合理精干,自我约束及活力不断增强,为全区质监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事相宜、优化结构的原则;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坚持工作需要、组织决定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基本要求: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组织决定。工作需要,即在“三定”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重新确定的职位和优化人员结构的要求,择优配备合适的人员任职,达到因职配人、人尽其才;群众参与,即增强机构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组织决定,即对拟定岗人员,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任用程序,由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依照规定程序任命。

二、机构改革内容

(一)职责调整

一是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是将食品生产企业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职责划给卫生部门。

(二)内设机构调整与设置

新增设法制科、计划财务科。原质量管理科与监督科合并,设立质量管理与监督科。本次机构改革后,我局设7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办公室、法制科、质量管理与监督科、标准计量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食品生产监管科、计划财务科。

(三)人员编制调整

质监局行政编制为20名(含纪检监察机构编制),另核行政附属编制3名。

领导职数为:局长1名,副局长2名,纪检组组长1名;正副科长(主任)10名,其中正科长(主任)8名(含纪检监察员1名),副科长(副主任)2名。

三、实施步骤

质监局机构改革工作从4月11日开始,6月中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4月22日前)。深入做好全局机构改革的宣传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4月21日召开全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我局机构改革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4月22日-5月15日)。按照省编办和省局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内设机构调整、职能职责划分、人员定岗分流安置、档案资产移交、建章立制等工作,完成本次机构改革目标任务。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和总结上报(5月16日-6月15日)。组织对本次机构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并将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归档,迎接省、市局检查验收。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6

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区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举行区委巡察机构揭牌仪式。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我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刚才,清林同志宣布了区委有关人事安排,润润同志就改革工作进行了说明,请大家务必认真领会区委的意图,结合自身职能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抓好这两项改革,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要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在零陵“说到做到”、“做得更好”,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次改革,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更加认同、认识上更加深入、工作上更加主动。

1.这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根据规定,结合对形势的判断,作出了将纪检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将加强派驻监督作为深化纪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以上率下迅速完成了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为彻底打通党内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十八届六中全会修订了《党内监督条例》,今年7月1日中央又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进行了修订,两个条例就建立市县巡察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央全面加强党内监督,持续推进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就是要深刻领会中央指示精神的内涵要义,自觉对照既定的方案部署狠抓落地。

2.这是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前,零陵正处于巩固和提升良好政治生态、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时期,扎实做好纪检派驻机构改革和巡察工作,将对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供更加坚强的纪律保障。在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区上下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工作模式和方式方法,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但问题依然存在。从今年上半年查办的违规套取、侵占、截留私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系列窝案等严重违纪案件和第一轮专项巡察的情况看,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廉洁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出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建立区委巡察工作制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这是创新的具体体现。这次我们统筹考虑派驻机构改革和巡察机构建设,就如何全面落实好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结合零陵实际想了一些办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就强化监督进行了探索创新。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都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这次改革表面上看是机构和职能的调整,但深层次考虑的是方式转变和内涵发展,只有把监督突出摆开,把巡察全面推开,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抓早抓小。二是就整合力量进行了探索创新。这次改革,在将派驻机构改革和巡察机构建设同步推进,通过综合考虑、划清责任、完善机制,达到了中央关于“两个全覆盖”的要求。三是就理顺职能进行了探索创新。针对派驻机构在覆盖范围、职责定位、日常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执纪审查方面不愿、不敢、不会的问题,这次改革,通过加大综合派驻力度,实行全面派驻、统一管理,增强了派驻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聚焦改革任务,精准精确发力

派驻纪检组是常驻不走的巡察组,巡察组是流动的派驻纪检组。这次改革,关键是要通过协同推进派驻机构全覆盖和党委巡察全覆盖,进一步整合党内监督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因此,各位纪检组和巡察组的成员要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理清职能,真正做到精准、精确发力。

1.要擦亮派驻的“探头”。派驻机构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看纪检组、纪检组长强不强,硬不硬,严不严。要严格选派干部,严把推荐关和提名考察关,真正把那些热爱纪检工作,具有较强专业素养、敬业精神、道德操守、政策水平,符合忠诚干净担当“健康指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纪检干部队伍中来。要把准角色定位,这次改革后,区纪委派驻纪检组较以往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领导体制转型。派驻纪检组由区纪委直接领导,对区纪委负责并请示报告工作,不再接受驻在部门党组(党委)的领导。二是位置角色转换。派驻纪检组是区纪委职能的延伸,代表区纪委行使纪律检查权、开展监督执纪问责,与驻在部门和综合监督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三是人员管理转轨。派驻机构干部由区纪委负责选任、管理、考核、奖惩,派驻机构的办公条件、后勤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但工作经费由区财政在驻在部门预算中单列。希望大家要坐正身子,站稳立场,进入角色,聚焦主业,真正把“派”的权威树起来。要明确职责任务,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就是要不留死角、杜绝空白,管住管好区一级党和国家机关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鲜明导向、作出有力示范。作为区纪委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驻纪检组要主动对表、照方抓药,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那些触碰了纪律底线的人和事,绝不能温、良、恭、俭、让。

2.要高悬巡察的利剑。4月中旬开始,我区按照市纪委“巡察工作要先开展起来”的要求,就启动开展了第一轮巡察工作,发现和解决了一批问题,形成了有力震慑。但是巡察发现的问题大多是表面的,层次不够深、质量不够高,巡察结果运用及整改落实还未完全到位。这次巡察机构和人员到位后,必须着力改进和加强,做到见微知著、警钟长鸣,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推动巡视工作向基层延伸。要突出政治巡察,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三大问题”,紧扣“六大纪律”,着力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提升巡察水平,认真总结巡察中形成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定,充分运用并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健全完善巡察工作机制,做到常规巡察、专项巡察和巡察“回头看”相结合,着力提高巡察发现问题的质量和效果。将巡察监督和派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要制定巡察工作规划,确保本届任期内实现巡察全覆盖。要强化问题整改。坚持实行销号管理制度,确保问题“条条要整改、件件要落实”,加强问题线索管理,对重点线索进行跟踪督办。压实问题整改责任,进一步明确被巡察单位主要领导作为问题整改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责任,定期对巡察单位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确保问题真正得到全面有效整改。

3.要加强自身建设。这次改革后,纪检、巡察队伍得到大大加强,肩负的职责也更显繁重,要真正发挥出监督作用,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把“讲政治、忠诚不二心”作为第一位政治要求,做到忠诚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纪律检查和巡视巡察事业。要把“讲纪律、干净不出事”作为必须恪守的工作底线,牢固树立“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自律”的意识,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坚决杜绝“灯下黑”。要把“讲担当、敢为不推责”作为应有的精神境界,崇尚实干办实事、勇于担责敢碰硬、直面矛盾不躲闪,体现务实担当的好作风,真正让党规党纪发力生威。要把“讲学习、进取不懈怠”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思践悟,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努力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要把“讲作风、务实不漂浮”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倡导“工匠精神”和精细化工作态度,不断提振精气神,强化执行力,使各项工作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

三、强化使命担当,恪尽职守履责

改革推进到这个时候,比认识更加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两个全覆盖”作为全面深化纪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对深化改革真心拥护的政治智慧,尽心尽力尽责,全力推动两项改革落地、落实、落细。

1.要全力支持改革。改革就是要动体制机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关于派驻机构改革,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所有派驻纪检组进驻到位,编制划转到位,对改革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妄评乱议的,对履行责任不到位、推进工作不力、违反改革纪律的,区委将严肃查处、坚决问责。各党委(党组)要牢固树立管党治党不力就是严重失职的理念,紧紧扭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促进党委(党组)全面监督与纪委专责监督、派驻监督的互补互促、无缝对接。涉及岗位调整的党员干部要端正态度,坚决服从和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关于区委巡察工作,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当好区委的参谋。区委巡察办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协调搞好配合,指导巡察组开展工作,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2.要正确对待监督。信任不能替代监督,从严监督是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要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高度来认识派驻监督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要求和省、市、区委的部署,自觉主动地接受纪检组和巡察组对自身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督。党委(党组)书记要强化自我约束,经常对照党规党纪检查自己的言行、校正自己的坐标,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终生加强党性修养,做到自身干净、过硬,为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敢于接受监督的气魄,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使接受监督成为常态。要大力营造人人敢于监督、人人参与监督的政治氛围,让监督的“探照灯”照得更亮、照得更宽。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7

一、主要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纪检监察工作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一)关于思想方法、思想观念方面

1、思想有所松懈,不思进取。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纪检监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机制、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市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受到了上级的肯定与褒扬。面对成绩,一些同志认为该“歇一口气”了,产生了松懈麻痹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由此,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

2、缺乏前瞻意识,观念滞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纪检监察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研究问题,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3、主抓、协抓职责错位,有“大包大揽”倾向。一些本应是政府或其他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如行业纠风、厂务公开、工程招投标等工作,纪检监察机关也“事事牵头、样样参与”;纪检监察机关被当作“开山斧”、“救火队”,哪里阻力大,哪里问题多,哪里就让纪检监察机关去抓。这种“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时发生。

4、个别条规(规定)陈旧,操作性不强。现有的一些条规原则性的规定多、操作性的规定少,而且与国家法律条款不衔接甚至相抵触,没有及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改完善;有的政策规定界限比较模糊、弹性较大,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有隙可钻。目前违纪案件的领域和种类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些违纪问题已超出了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范围,定性量纪时依据不足,造成工作被动。

5、服务意识不够强,在政绩观上存在片面性。个别单位仍存在单纯办案思想,没有贴紧经济建设和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办案,案前、案中和案后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片面追求初核线索和查办案件数量的所谓“政绩”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关于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方面

1、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全面。个别纪检监察机关认为“惩处”是“硬”指标,而“教育”、“监督”、“保护”职能是“软”指标。存在重惩处、轻教育,重事后追究处理、轻事前预防监督的现象。此外,某些本属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职责范围可以决定的事项,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向同级党政领导多头请示、报告,因而不利于职能作用及时地充分发挥。

2、办案方式方法和手段不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出现涉案金额大、窝案串案多、渗透范围广、作案高智能化等特点,被调查对象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反调查和对抗能力越来越强。而我们目前的调查方法和查办措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要求,对涉案非“两规”、“两指”对象,存在办案手段覆盖面上的部分空档,增加了办案的难度。同时,在办案人员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查办涉及面宽、社会影响大的复杂疑难案件的风险和成本加大;“两规”中的意外事件防不胜防,也增大了办案风险。

3、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考核、检查和评议等活动,不仅加大基层工作量,而且浪费人力、物力;一些统计表格设计不科学、要求上报时间紧,个别基层往往是“统计加估计”、“应付了事”。

4、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力度。一些纪检监察机关在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任务、政策规定、重大举措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报道会议多、正面典型宣传多,利用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少、对自身的性质和职能作用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

(三)关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工作作风方面

1、体制不够合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由于领导体制、管理架构等因素的影响,纪检监察机关作为重要的监督主体之一,对同级监督难。在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和省对县、镇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人员编制以及派驻(出)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文件来规范、明确。由于目前基层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受市(区)纪委、监察局和部门双重领导,其人员组成、经费来源等要依赖部门,因而在执纪执法过程中难免受部门因素影响和左右。

2、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工作难以到位。镇一级党委、政府只设纪委而不设监察室,纪委的办事机构与组织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普遍存在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关系不顺,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市纪委各派驻纪检组长大多数也同时分管多项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在很多时候反而变成了配角,结果是“耕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以设置纪检监察岗位为由,变相给待遇、搞照顾,影响了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3、知识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市现有的专职纪检监察干部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仍占21.1%。一些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面不够宽,而且缺乏了解国际法律法规、国际经贸规则,熟悉经济、法律和财会知识,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办案方面新手多,专家型的办案能手少。现行的工资分配也不相适应,较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年龄梯次搭配不够合理,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市现有专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市和县区两级纪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个别纪检监察机关没有高度重视培养年轻干部以及对外交流、内部轮岗工作,没有形成老青梯次搭配的合理结构。培训机制不完善,全国没有一所设置纪检监察专业的高等学校,地级市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又不准设立培训中心,纪检监察干部培训渠道相对较少。

5、机关内部管理不够严格,个别同志作风粗劣。有的纪检监察机关虽然制定了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不到位。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管理抓得不严格;个别干部以管人者自居,盛气凌人,影响了纪检监察干部的整体形象。

二、对策思路

为适应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思想方法、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增强创新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及时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增强服务意识。要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把惩治腐败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为经济发展排除干扰阻力;摆正纪检监察工作位置,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增强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规范有序的法制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要讲究法制原则。纪检监察工作要树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执纪意识,对党员干部严格监督、管理的同时,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纪检监察工作和反腐败斗争在法制范围内规范进行。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促进经济发展、严肃党纪政纪与调动积极因素的关系,克服强调办案惩处、追求案件数量而忽视发挥监督、教育和保护等其他职能的思想,做到打击惩处和挽救教育并重,保护预防和监督检查齐抓,全面履行纪检监察工作的四项职能。

树立国际协作观念。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违法行为空间的扩大和涉外案件增多等情况,要学会利用国际组织及其规则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拓展与国际反腐败组织相互协作的渠道和途径,主动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要加大反腐败斗争舆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有利于国际协作的环境和氛围。

第二、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进一步理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关系。建议由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对地、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派驻(出)机构以及镇级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问题作专项调查后,联合发文给予理顺、解决。同时,要明确和规范派驻(出)机构的任务、职责、考核、奖惩、任免和调配等,加强对派驻(出)机构的管理,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不规范,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一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的方针,加大从源头治理工作的力度,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从管权管钱、管人方面进行改革和寻找治本措施,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工作内容。二要充分发挥纪委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深入研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形成强有力的反腐败整体合力。三要严格依法办案,并注意运用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取证成果推动办案;加大资金投入,用先进科技设备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突破大要案件的能力和办案效率;推行查办案件协作区(组)和其他协查形式,统一调配和使用办案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攻坚、突破。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监督的科技含量,提高防腐保廉工作的效率和层次。二是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强化效能监察,保证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坚决制止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三是各级纪委把反腐败具体任务及时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加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力度,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反腐败的局面,决不能把纪委从一个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主体变成一个执行主体。四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抓紧清理过去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解决个别条规、文件滞后问题。五是讲究办案策略,变过去只重调查案件、不重剖析发案原因的工作片面性。充分发挥办案成果的综合效能,促进反腐败工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意把握查办案件与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结合点,选准选好办案时机和切入点,尽量避免出现因查办一个案件而影响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改革中涉及的群众问题,要区别对待,分清界限,澄清是非,支持鼓励改革者,帮助教育失误者。

第三、干部素质、工作作风必须与时俱进

切实加强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一把手”,要把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常抓不懈;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制度。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利益观;有针对性地举办金融、财会、外经贸、计算机网络和法律法规等专项培训班、专题讲座,或者派出纪检监察干部到高校参加短期的专项培训,不断改善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执纪执法水平。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对市纪委派驻监督全覆盖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召开这个专门会议,把大家请来,讲清楚改革的背景、干部安排的考虑、职责定位和工作要求,讲清楚纪律和规矩,目的就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全市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对标看齐,聚焦主责主业,有效运用“四种形态”,保持反腐高压态势,重拳整治“中梗阻”,深入推行“禁酒令”,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特别是在今年全市村(社区)换届和防汛抗灾“两场大考”中,全市纪检系统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严明纪律,严肃执纪,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既保证了村(社区)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又为夺取防汛抗灾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市委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对纪检干部努力工作、作出贡献是充分认可的。

刚才,XXX同志宣布了有关人事安排方案,向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和市直机关纪工委进行了授牌,市直单位、派驻纪检组长代表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同志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忠诚履职,把派驻监督改革的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派驻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动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要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纪委派驻机构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全面增强做好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改革全面到位。

(一)推进派驻机构全覆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硬性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其中一个全覆盖就是纪委派驻全覆盖,对所有党和国家机关都由纪委直接派驻纪检组进行全覆盖监督。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准则条例0,进一步对派驻监督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中央部署,中央纪委、省纪委分别于2015年底和2016年底完成了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任务,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今年初,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强调,要稳步推进地市一级纪委派驻全覆盖;省委、省纪委明确要求,全省市县纪委派驻全覆盖工作今年要全面完成。党中央的要求是定音鼓,省委的部署是时间表,要求派驻纪检到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纪委部署要求,对标看齐,抓紧抓实,不折不扣完成派驻机构全覆盖改革任务。

(二)推进派驻机构全覆盖是强化党内监督的一大创新抓手。

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章明确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律检查组或纪律检查员”。这个制度从1982年实施以来,已经30多年了,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反腐形势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全国、全省一样,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些年,从信访、巡察、执纪审查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有“雁过拔毛”的,有不作为、乱作为的,有政商关系不清不楚的,有违规经商办企业的,有单位政治生态出问题的,还有“四风”问题树倒根未除,新形式、新变种时有出现,等等。从纪检现实看,纪检组是单位的内设机构,纪检干部“端单位的碗、吃单位的饭”,受单位管,监督的底气、勇气明显不足,不少单位的纪检组几年不办案子。即便是在一些案件查办过程中,有的成了请托说情人,有的成了协调了难者,站到了纪委的对立面;有的纪检组职责发散,“干了别人的事,荒了自家的田”。还有不少基层单位没有纪检组织,党内监督有空白等。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在于主体责任有缺失,监督责任有空白。指出,“实现派驻全覆盖,就是要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推动派驻监督全覆盖改革,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重构派驻机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派驻机构的独立性,把“同级监督”变为“上级监督”,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派驻监督作用。这样一来,通过实行派驻监督全覆盖,有利于推动党组(党委)把主体责任真正扛在肩上,纪检组把监督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切实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全面提升党内监督实效。

第三,推进派驻机构全覆盖是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一大坚实保障。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五个益阳”,需要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干事创业,需要纪检监察工作提供坚强保障。既要对那些不守纪律规矩、不勤政廉洁,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予以惩戒,又要对那些大胆作为、又没有明显过错的干部予以保护,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市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能够更好地实现“贴身监督”,及时有效地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情,从而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优化干事创业生态环境,确保“五个益阳”建设顺利推进。

二、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合力

派驻机构全覆盖不只是机构设起来,人员到位,它本身不是目的,是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加强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体制改革,要看开工、看内容,更要看效果。希望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各派驻纪检组都跟上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转变观念,把准要求,强化担当,大胆工作,不断增强整体合力,提升工作实效。

(一)坚决服从大局。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我市纳入派驻机构全覆盖的单位共80家,各涉改领导干部要坚决服从改革大局。一是尽快到位履职。我们采取单独派驻与综合派驻相结合,以综合派驻为主的方式,共设派驻纪检组25家,也就是今天集中授牌的25家市纪委派驻纪检组。派驻纪检组长的提名考察由市纪委会同市委组织部为主,派驻机构其他干部的选调、使用、交流、培训由市纪委统筹安排。原则要求这25名派驻纪检组长明天要全部到岗到位,并迅速履职,原相关派驻纪检组负责同志要配合尽快做好工作交接,做到无缝对接、平稳过渡。要严明交接纪律,不准迎来送往,不准请客送礼,不准铺张浪费,严格按制度办事,切实做到廉洁交接。干部调动交接要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纪检干部更要严守规定,廉洁从简,高效务实,不要担心没有面子、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这次纪检干部交接,要成为全市干部廉洁交接的示范。市纪委要会同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机构撤并、人员调配、编制划转、后勤保障等后续工作,尽快把派驻纪检组的工作开展起来。二是正确对待安排。市委对这次派驻机构改革非常重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安排问题。根据工作实际,涉改市管干部分两批安置到位,本批次已安排25名派驻纪检组组长。下一批次,将统筹使用空缺市管职位,对其他涉改市管干部作出妥善安置。希望涉改的各位领导干部服从改革大局,正确对待进退留转。这次需要安置的涉改市管干部63人,需要刚性消化38人,尽管市委在人事安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作了最大努力,但现在职位资源管理越来越严,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这是要求,也是纪律。大家都是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相信都有这个政治觉悟和全局观念。也请大家相信市委会对大家做出妥善安排。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各派驻纪检组要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内部管理,狠抓自身建设,做严格自律的标杆。市纪委要全面加强派驻纪检组的管理和监督,坚持用铁的纪律领班子、带队伍,坚持“刀刃向内”,严管才是厚爱,才能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铁军。

(二)明晰职责定位。

指出,“派驻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派驻监督本质是上级纪委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明确了派驻机构的职责定位。一是派驻监督就是上级监督。派驻机构是纪委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纪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纪检组长、党组成员这两个身份,要把纪检组长的身份摆在第一位,要把向市委及市纪委负责摆在第一位。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派驻机构是上级纪委向部门单位派出的“哨兵”,设置的“探头”,是“常驻不走的巡察组”。二是派驻纪检组就抓主责主业。派驻机构不再承担监督之外的工作,党组(党委)也不要再安排其他工作。纪检组的主业就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责就是监督执纪问责,要让他们专责监督,真正专起来。三是抓主责主业就要从严从实。各派驻纪检组代表市委、代表市纪委行使监督责任,必须专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紧跟市委和市纪委的部署要求,牢记“纪委干什么,派驻机构就干什么”,坚决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对照“六项工作职责、八项监督权限”的要求,把党章对纪委的要求在派驻监督中充分体现出来,特别要履行好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监督职责,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问责。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处理不报告是渎职,都要严肃问责。

(三)促进内涵发展。

改革后,各派驻纪检组监督对象线长面广,特别是综合派驻纪检组,不仅单位多,各单位性质和职能又不相同,如何搞好监督,需要大家开动脑筋,主动出击,在工作方法上多作考虑。一是积极创新方法。尤其是要尽快与被监督单位对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作中,基本原则是要践行“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抓住驻在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二是加强组织协调。既要经常与驻在部门党委(党组)书记交换意见,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和问题,协助、督促驻在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又要保持派驻监督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与驻在部门搞成“命运共同体”,不能把自己当成驻在部门的内设机构。各市直机关党委(党组),特别是一把手,要把支持配合派驻纪检组开展工作作为自觉履行主体责任,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监督就是关爱、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促进、监督就是保障的意识,正确对待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要畅通监督渠道,各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要主动征求纪检组意见,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纪检组通报,充分保障纪检组的知情权、监督权,不得对纪检组的工作设置障碍、干扰阻挠;对纪检组指出的问题、反馈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处理,及时整改纠偏,要善于运用纪检组的力量和工作成果,把党组织管理好、建设好。三是推动干事创业。各派驻纪检组要提高政治和思想站位,动真格、出实招、下功夫,强化改革担当,守住管党治党底线,促进全市党员干部强信心、提素质、优作风、敢担当、勇争先。要严格执行市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若干意见》《党政干部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立好用人风向标,撑好人文关怀伞,用好容错免责牌,努力营造全市上下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持续掀起创新开放新高潮。

三、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优化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和最近召开的市委六届三次全会,都要求全市上下投身于干事创业的热潮,推动益阳科学跨越发展。在7.26讲话中,要求全党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的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大家要保持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为我们干事创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大家要看到,好风气就如好空气,洁净清新,惠风和畅,所处其间自然心情舒畅、精神抖擞。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成功举办一节一会,在创新开放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通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在发展基础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成功抗御特大洪灾,在精神斗志上树起了一座新的丰碑,彰显了党委政府的优良形象,凝聚了上下同欲的益阳力量。只有驰而不息地优化党风政风民风,益阳才会处处和暖,事业常青。因此,纪委派出机构对所监管单位的干部作风一定要做到抓早抓小、抓细抓常,真正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向好,以良好的干部作风来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真正做到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社会生态要向上向善,政治生态更要风清气正。

(一)以典型案例为警示,守住廉洁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8月1日,省纪委公示,省统计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跃涛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审查。消息公布后,在全市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反响,主要关注这一案件要牵扯多少干部进去。对此,省纪委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出,杨跃涛涉嫌违纪的问题主要发生在益阳,益阳的干部要切实警醒,坚决守住清廉底线。市委对这个案件的态度十分明确:第一,坚决拥护省委、省纪委审查杨跃涛的决定。第二,积极配合省纪委在益阳的办案工作,将杨跃涛在益阳涉嫌违纪违法的情况彻底查准查清。第三,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凡是自认与杨跃涛案件有关的人,要自觉向组织说明情况,不要抱侥幸心理,争取宽大处理。与杨跃涛有工作关系,交往中没有违纪违规的同志,应打消顾虑,相信组织,相信自己;对这些同志,不要贴标签,更不要随便划线。第四,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杨跃涛案件中汲取深刻教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做到一心干事、一身干净、一腔赤诚。

(二)以提效为目标,建设智慧城市,营造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

干部作风的改进,党风政风的优化,最终要落到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上,双赢共赢的营商环境上。为此,要按照“善政、惠民、兴业”的理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进一步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网络化和群众办事便捷化、高效化、公开化,切实加快智慧益阳建设,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和先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要求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市委对此高度重视。一是要充分整合资源。所有有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单位必须在政务中心开辟窗口,所有窗口必须授权到位,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在窗口能真正把事办成。纪委各派出机构要注意做好这方面的督导工作。二是要深度流程再造。合理压减流程,实施流程再造,强化流程服务,将审批服务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程序化、规范化。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推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办理机制,采取“一门受理、分流承办、集中收费、限时办结”等方式,实现“进一家门、办多样事、解万千难”。三是要对标推进到位。力争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具备益阳元素的“一单统表、一厅统管、一窗统受、一网统办、一号统揽”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初步建立标准统一、体验一致、跨界协同、运转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无差异化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努力让益阳成为同类政务服务先进新标杆。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9

(一)腐败案件的表现形式、特点出现了新变化。

从发案的部位和指向来看,更多地由政治经济领域腐败扩散为社会领域腐败。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政府提供公共品不足及公共品分配不公的矛盾日益突显,社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发生在房地产、证券投资、环保等领域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从违纪违法的内容来看,更多地由收钱敛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出国旅游等“好处”的“软腐败”。从违纪违法的主体来看,更多地由一人出事的“个体腐败”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群体腐败”。腐败群体不再以个人行为为主体,而是遵循“利益均沾”规则,形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腐败链条,“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从作案手段和时间跨度来看,更多地由权钱交易的“即时腐败”转化为日后兑现的“期权腐败”。一些腐败分子不再攫取即期利益,而是转向远期兑现的期权交易。有的利用职权为企业经营提供优惠政策条件,或为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等,以此作为条件暗中交易,安排其亲属子女到企业任职甚至占有干股,或辞职、退休到该企业任职并领取高薪。

从腐败资金的转移方式来看,更多地由就地销赃洗钱的“内陆型腐败”演变为携款外逃的“涉外型腐败”一些腐败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将在内地收受的赃款转移至港澳或国外,一俟案发,即潜逃出境(国)。

(二)防治腐败更多地面临制度和文化的瓶颈制约。

体制性问题引发的腐败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极易滋生权力寻租空间。改革中因制度设计不合理或配套不完善,致使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诸多隐患。如广东省某百货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梁某在公司改制中利用政策制度的空档,大量购买公司内部股份,其因受贿事发被判刑坐牢后,每年仍然享受着股份红利。

不良风气新旧问题交织共生,“潜规则”在一些领域大行其道。当前铺张浪费在一些地方较为严重,违规修建豪华楼堂馆所、摆阔气讲排场、公务消费相互攀比、行政成本逐年提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礼金、礼券、礼卡花样翻新,披上了礼尚往来的面纱,极易导致权钱交易。“亲情”、“友情”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不断放大,法规和原则成为随意欲逾越的摆设,对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起到了催生作用。办事讲关系讲好处,盛行“潜规则”。如保费的高额提成、银行吸储揽存的“运销费用”、公务学习考察中的回扣、商贸领域中的“进场费”等等,严重腐蚀着权力运行和社会运转的肌体。

人民群众对腐败的容忍度不断提高。一是认为腐败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碰到腐败既不抗争拒绝,也不举报反映。三是“臭豆腐”心理作祟,闻着臭、吃着香,一旦有了机会,则贪婪腐败,不计后果。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糟粕已成为腐败公开化的社会土壤。

(三)反腐倡廉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在工作理念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符合改革创新的观念障碍。主要有:一是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错误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硬指标,反腐倡廉工作是软指标,甚至认为反腐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对惩治和预防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强调预防而放松了惩治这一手,导致案件大量下滑。有的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考虑,搞地方保护,有案不报,压案不查,查案不严,处理过宽。二是科学发展理念不牢固。有的地方和单位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不够全面准确,不善于把纪检监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缺乏预见性,防范和治理的措施不力。三是大局意识不强。对反腐败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缺乏远见,习惯于站在局部看全局,“一叶障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纪检监察工作割裂开来,就业务抓业务,就纪检抓纪检。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改革创新的路径依赖。突出表现在:过分依赖于同级党委的领导,履行赋予纪委的任务和职责不全面,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过分依赖于传统教育路数,存在重警示、轻示范,重灌输、轻自主,重说教、轻方法,重形式、轻实效等倾向,教育效果不理想。过分依赖于传统的监督模式,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同级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发挥党员监督主体作用不够。过分依赖于“两规”、“两指”措施办案,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收集证据的办法不多,在非“两规”条件下突破案件的能力不强。

在工作机制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改革创新的制度瓶颈。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破的多,立的少,多年来反腐倡廉在“破”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但是用制度的形式将这些成果定型化、规范化的意识不够;惩戒性制度多,预防性措施少,存在重应急、轻预防,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前瞻性不够强,预防性措施不够多,如住房制度、统一公务员津贴制度等改革,由于预见不够、配套不足,未能有效确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护激励广大干群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对政治、经济领域关注多,对文化、社会领域关注少,如当前环保、教育、卫生等领域违纪违法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研究不够、着力不多;对领导干部要求多,对其他人员限制少,如对少数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情人、不法商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少数基层非党员村干部、社区干部等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措施偏少,监管上存在明显漏洞;对法制的健全强调多,对制度的执行着力少,比如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腐败问题未及时有效解决,致使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等大行其道,从源头防治腐败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队伍自身建设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从组织建设情况来看,纪检监察机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纪委的实际地位下降、职能弱化,制约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调研中大家反映,纪委的地位一直不明确,不算同级党政机关的领导班子,长期被当作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来看待。纪检监察机关的内设机构规格和人员的职级一直未理顺,影响工作效能的发挥。同时,换届后纪委书记由原来的副书记担任变为由常委担任,尤其是乡镇(县直)纪(工)委书记、纪检组长排名在副乡镇长(副局长)之后,不利于纪委履行组织协调反腐败职能,不利于促进反腐倡廉任务的落实。

从作风建设情况看,“疲”、“油”、“懒”、“散”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普遍地存在。有的思想松懈,激情减退;有的上下应付,得过且过;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还有的以管人者自居,不愿接受监督。尤其是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利用执纪办案权谋私枉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影响。彭晋镛、曾锦春之流执纪违纪、贪赃枉法对纪检监察干部形象造成的硬伤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灾难性的。广东的情况虽不严重,但也存在类似现象及苗头。因此,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免疫力”,显得尤为迫切。

从能力建设情况来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理论素质不高,政策业务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构成不合理,制约这支队伍能力整体的提升。此外,纪检监察干部发展进步、交流任用困难的瓶颈始终难以突破。调研中大家反映,纪检监察干部往上发展的通道不宽,向外交流出口不畅,内部循环余地不大的问题突出。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新对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用面向世界的眼光全面认识反腐败工作,用服务全局的意识全面谋划反腐败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

(一)推进反腐倡廉思想观念创新。要营造创新氛围,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引导大家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寻求制约反腐倡廉发展的治本之策。要树立市场意识,努力破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传统观念,坚持用市场机制来规范和制约权力的运行、用市场的办法来公平公正地配置社会资源,同时要强化监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要树立开放意识,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渠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强反腐败斗争的舆论宣传,跳出封闭运作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模式,使纪检监察工作融入社会,牢牢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权。要树立科技意识,主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以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增强对权力监控的有效性为重点,以提高防范腐败能力为目标,以网上、审批、审计、监督为载体,以效能、透明、廉洁为原则,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反腐倡廉各个环节,促进反腐败工作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反腐倡廉机制制度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形成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反腐倡廉建设规范管理的治本之策。推进制度建设,要区分情况,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和“有制度不用”等突出问题。一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要建立利益回避制度,在立法过程中,由人大代表提出立法动议,专门机构负责起草法律。纪检监察机关要提前介入法律制定和制度设计,对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进行廉政审查。要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目前特别要重点完善民主集中制、干部选任制度、信用信息公开制度等带根本性的基础制度建设,真正发挥好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引导、调整和规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廉洁从政、廉洁从业。二要提升制度的系统性。建议尽快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法、财政预算法、惩处集体贪污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等,同时相应提高对资产的刑罚作为配套,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三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要研究制定反腐倡廉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综合考评办法,完善责任机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对违反和破坏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加大问责和查处力度,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在宏观层面,要注重系统推进。要用系统科学与战略思维谋划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注重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和整体作用,并通过多个工作要素的不同搭配和组合,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能动创新和发展。要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之中,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推进人的全面解放的进程相适应,营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要正确处理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的关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

在中观层面,要注重点面结合。坚持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相结合,使各项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特别要注意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整治;对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做出的工作部署要年年抓,持之以恒,不断推进,力求实效。要坚持专群结合,既要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又要发挥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既要全党动手一起反腐败,又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指导与自下而上的推动相结合,加强对下级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加强政策指导,为下级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把中央的反腐倡廉战略部署与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对经实践检验确实能够发挥作用、取得实效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规范和推广。

纪检机构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效率途径

引言

电力企业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转、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纪检监察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保障企业改革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领导的决策水平、执行力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纪检监察的工作效率。

一、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思想举措

(一)树立学习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重要要求。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严格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指示,加快建设学习型示范群体,通过广泛的学习,全面系统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发展的动态信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纪检监察干部的观念和思想意识,确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创新性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积极构筑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制,提高纪检监察机构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新世纪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针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电力企业的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应该坚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始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电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关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把握新形势的发展动态,结合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情况,为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保障。

(三)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大力开展使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对改革的束缚。要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与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的协调一致,严明纪律,从根本上惩治并根除腐败,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打击力度,重视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保证电力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提高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效率的实践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全面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完善廉政建设查办案件工作机制,形成严格依法办案、依法执行政策、加强案件审理的有效纪检体制。要想深入强化办案工作力度、规范案件审查流程,就要深刻剖析案件的来龙去脉,针对电力企业在制度及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建议,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要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内部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严格明确办案纪律。此外,在对违纪违法人员进行惩处的同时,还要深入追究相关责任人,建立责任连带机制,层层把关,公平公正的对失职失察的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和惩戒。

(二)提高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视程度

领导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带头人,对于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纪检监察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涉及多层单位和部门,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协调一致,才有利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以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为中心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壮大国有经济力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全面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构必须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工作,维护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转。同时要深入到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第三线,及时发现并解决消极腐败现象,从根本上处理阻碍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

(四)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要想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效率,形成自上而下的廉政作风,就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树立典范。要加大反腐败的政策力度,依法执行政务,做到内部制度和审查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要对领导干部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权力运行进行严格把关,还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及媒体的监督作用,例如,网络监督、电话举报等形式,管饭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五)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的核心是建立责任制,切实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纪检监察部门应该监督并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当中,层层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深化责任追究,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的贯彻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电力企业作为重要的国有企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师佳.浅谈如何在电力企业中开展纪检监察工作[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