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十篇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十篇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22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1

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草案完整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预算、预算调整方案、决算,监督预算的执行,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预算审查监督应当坚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和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财经委)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承担预算审查监督方面的工作。负责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会预算工委)协助本级人大财经委承担审查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和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可以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进行预先审查,提出预审意见。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在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时,可以聘请专家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第六条在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召开时,各代表团推举二至三名代表作为本届预算审查监督联络员,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协助本代表团开展预算审查工作,闭会期间听取和反映关于预算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组织的关于预算审查监督的相关活动。

第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采取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在出台财税政策后,应当及时报送本级人大会备案。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就重大财税政策提交本级政府前,应当征求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意见。

第九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部门、单位的预决算应当依法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单位的预决算应当按功能分类公开到项,按经济性质分类公开到款,并对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说明。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关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责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本条前三款规定的公开事项,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公开应当选择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官方网站应当建立专栏,并做到统一规范、易于查询、持续公开。

第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可以依法向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

接受检举、控告的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为检举人、控告人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第二章 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一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和讲求绩效的原则编制预算,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本级预算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第十二条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市政府应在国务院批准的年度限额内,确定市本级和各区县(自治县)的年度限额。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上级政府下达的债务限额内,合理确定当年债务举借额度,并纳入本级预算。

第十三条部门预算应当包括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预算。本级财政安排给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拨款、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合法取得的其他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应当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规定编制预算草案。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应当按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相应科目,项目支出应当细化到预算单位和具体项目。

第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之前,将预算草案编制的原则、依据、标准、重大政策调整等情况报告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应当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对本级预算编制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对编制预算的意见建议,并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意见。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并将采纳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

第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三十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同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及有关说明: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表;

(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表、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表、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转移支付表;

(三)重点支出预算及绩效情况;

(四)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及绩效情况;

(五)预算收入安排的依据、重点支出的政策依据;

(六)政府债务情况,偿债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七)部门预算编制情况;

(八)初步审查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在收到预算草案初步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处理。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的处理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

初步审查意见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反馈的处理情况报告,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印发全体人大代表。

初步审查时,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邀请本级人大代表、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会有关工作机构、有关专家参加。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税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说明情况,回答询问。

初步审查前,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可以对本级部门预算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交被审查部门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研究处理,被审查部门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研究处理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

第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七日前,将预算草案正式文本送达本级人大会。

第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根据本级人大代表的审议意见,结合初步审查意见,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经大会主席团通过后,印发全体人大代表。

第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大会主席团、人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依法联名,可以提出本级预算草案修正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或者是否提交大会审议、表决。

列入会议议程或者提交大会审议、表决的修正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大会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修正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本级预算草案表决前,应当先对修正案草案进行表决。修正案草案通过后,本级政府应当按照修正案修改本级预算草案,大会再对修改后的本级预算草案进行表决。

第二十条预算草案未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应当对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并在三十日内将修改后的预算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第三章 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二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预算执行监督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三)部门预算及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

(四)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五)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保值、增值情况;

(六)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

(七)政府债务规模、结构、使用和偿还情况;

(八)结转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情况;

(九)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十)预备费、预算周转金及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情况;

(十一)其他与预算执行相关的重要事项。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会分别专题报告前款第四、五、六、七项内容;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可以对专题报告进行审议,并进行满意度测评。

第二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对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政府研究处理。政府应当在三个月内,特殊情况可延长至六个月,将研究处理情况向本级人大会提出书面报告。必要时,本级人大会可以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提出的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第二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可以采取听取报告、专题调查、委托专项审计等方式,开展对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检查。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可以委托第三方对重点支出资金、重大投资项目资金、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结果报告。经本级人大会主任会议同意,评估结果报告交由本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会主任会议报告。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可以与本级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督。

第二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税务、金融、统计、国资、人力社保等部门应当及时将下列预算相关资料抄送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

(一)预算支出政策的相关文件;

(二)每月预算执行分析情况;

(三)部门预决算和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批复情况;

(四)半年及年度政府采购情况;

(五)年度绩效目标编制、执行及评价情况;

(六)预算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处理情况;

(七)预算信息公开情况;

(八)国有资本管理和营运情况;

(九)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

(十)税务、金融、统计方面的资料;

(十一)其他与预算执行相关的重要资料。

第二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可以要求本级政府责成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本级人大会报告。

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将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及时向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通报。

第四章 预算调整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在本级预算执行中,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依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按预算编制的要求予以细化,列明调整预算的原因、项目、数额、管理措施及有关说明。

第二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在收到预算调整初步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对预算调整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处理。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的处理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向本级人大会提出关于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七日前,将预算调整方案的正式文本提交本级人大会。

第二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包括下列重点内容:

(一)调整的理由和依据;

(二)调整的项目、数额;

(三)收支结构调整情况;

(四)收支平衡情况。

第三十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会议期间,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人大会主任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会组成人员依法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会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的修正案,由本级人大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会会议审议。

提请会会议审议的修正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本级人大会主任会议同意,会议对该修正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预算调整方案表决前,应当先对修正案草案进行表决。修正案草案通过后,本级政府应当按照修正案修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会议再对修改后的预算调整方案进行表决。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三十一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大会提交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的报告,以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决算草案及其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

第三十二条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以及决算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决算草案的报告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预算收支执行总体情况;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和本级人大会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决议落实情况;

(三)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

(四)分地区、分项目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五)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本年结转结余资金情况;

(六)政府债务的余额、限额,当年新增和偿还债务情况,债务风险防范情况;

(七)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备费使用情况;

(八)超收收入安排情况;

(九)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三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将本级决算草案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在收到本级决算草案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并交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处理。市、区县(自治县)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七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的处理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应当向本级人大会提出关于本级决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初步审查前,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可以对本级部门决算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交被审查部门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研究处理,被审查部门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研究处理情况反馈本级人大财经委。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七日前,将本级决算草案的正式文本提交本级人大会。

第三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向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提交对本级预算执行、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以及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和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七日前,将审计工作报告的正式文本提交本级人大会。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全面、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

(二)对本级预算执行、决算草案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做出的审计评价;

(三)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并详细列出清单;

(四)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情况。

第三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时,有关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并接受人大会组成人员的询问。必要时,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本级人大会报告。

第三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后的六个月内,应当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可以就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应当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市、区县(自治县)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应当组织开展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调研,提出跟踪调研报告。

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的三十日前,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提交本级人大财经委、人大会预算工委征求意见。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在本级人大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的七日前,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报送人大会。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应当与审计工作报告揭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相对应。审计查出问题的单位的整改结果情况应当作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的附件,提交人大会会议审议。市、区县(自治县)人大会在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时,有关被审计单位和政府审计部门有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并接受人大会组成人员的询问。

第三十八条决算草案未获本级人大会通过的,政府应当对决算草案进行修改,重新提请下一次人大会审查批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大会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一)未按规定程序、时限和内容编制、报送或者提交预算草案(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情况报告、部门预算、部门决算以及相关材料的;

(二)未按本条例规定向本级人大会报告、备案的;

(三)对本级人大会在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意见不按要求研究处理的;

(四)不按要求到会听取意见、回答并处理人大代表或者会组成人员就预算、决算、审计查出问题等提出的询问或者质询的;

(五)对检举和控告违反预算法律、法规行为的单位、个人打击报复的;

(六)其他妨碍人大会依法行使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大会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属于本级人大及其会选举或者任命的,由本级人大及其会责令其作出检查,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或者罢免职务:

(一)违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预算、决算、预算调整的决议或者决定的;

(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预算调整的;

(三)对本级人大会就决算、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提出的审议意见不按要求研究处理的。

第四十一条对于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三条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政府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查监督。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20xx年5月30日经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条例》同时废止。

两种制定预算的基本方法(1)定期预算:在这一预算中,为下一财政年度制订一个随时期推移而改动最少的计划。一般来说,每年度的预期总费用是按月、按要素成本的活动优势分摊在全年中的。这样月工资作为预期成本的1/12简单分摊在各个月份上,而销售的季节性波动,要求多一点关注营销和生产成本以及在波动的过程中成本的变化。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2

现行《预算法》于1995年施行,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国务院提请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

这是《预算法》施行17年后的首次修订。财新记者获悉,与现行《预算法》比较,修正案草案的体例和章节变化不大,仍为十一章,各章名称与原法一致,包括总则、预算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监督、法律责任、附则。但条文有所调整和增加,由现行《预算法》的79条增加至96条。一位参与修订讨论的专家告诉财新记者,虽然是首次修订,但是,从国务院提交的修正案草案看,这次修订是“小改”。

重点是对一些已执行多年的公共财政改革成果和已取得的共识,在修订后的《预算法》中将得以体现。比如,对部门预算,修正案草案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对国库收付制度,草案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对国务院提请审议的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会照单全收。人大常委委员和专业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会部分吸纳进去。”一位参与全国人大修法讨论的专家对财新记者说,《预算法》修正案是重要的法律案,而且各方面意见分歧比较大,至少要经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才能交付表决。

按《立法法》规定,常委会会议“一审”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二审”要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三审”要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去年“一审”《预算法》时,对增加预算修正案条款、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规范超收收入使用等问题,常委会委员争议较大。但“一审”后人大并未透露任何有关审议的情况和意见。

“本次修订《预算法》,保持低调,不公开讨论草案和对外宣传。”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位官员对财新记者说,本次修订《预算法》,没有考虑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通过前也不会公布修正案草案。

多位参与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修法讨论的财税专家表示,政府部门和全国人大对本次修正案草案内容严格保密,主要原因是《预算法》修订内容和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较大,“政府部门不希望各自的行政权力受过大的约束”。审计署科研所所长崔振龙却认为,不能只征求政府各部门的意见,还应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预算法》修正,应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预算公开原则入法

现行《预算法》施行了17年,要求政府预算公开透明的呼声日益高涨。

对此,《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教授陈共认为,预算中的确有些涉及国家秘密,但是需要明确,哪些属于国家秘密,国家秘密不能由政府部门自行随意决定。“本次修订《预算法》,主要由政府主导整个修订进程,修订《预算法》不能公开讨论,如何保证预算真正实现公开透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在条例列举的十一项需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其中之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俞光远认为,财政收入来自于民、用之于民,因而预算从编制、审批、执行到决算的全部过程,除了个别确需保密的数据外,都应向社会公众公布。

绝不能以保密为由,搞变相的暗箱操作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遵循这样的原则,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应尽量公开透明,以便加强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从根本上遏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而预算公开要有实际意义,要以预算完整性为前提。为此,修正案草案规定,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俞光远认为,按照完整性的要求,政府所有收支都要纳入预算,包括税收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债务收入、预算外收入等所有政府收入都必须纳入预算。而目前,后几项政府收入尚未纳入预算。

陈共指出,财政部称,去年政府预算外收入已全部纳入了预算,“这是偷换概念”。目前,真正纳入预算管理的,还是原来预算内的公共预算收支,至于政府性基金收支、土地收支、国有资本收支、保险收支等,依然是由各政府部门自行管理,并没有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统筹安排,依然是预算外运行的方式。各级政府目前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也是按公共预算的收支口径。

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但并未明确复式预算有哪些部分组成。修正案草案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陈共认为,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了复式预算的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纳入复式预算的收支,就自然变成了预算内收支。因为政府性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社会保障收支依然是由政府各部门分割管理,并没有统一通过政府预算统筹安排。

对目前没有纳入统筹安排的收支,要通过逐步改革尽可能纳入,但在现阶段财政部门不应混淆预算内、预算外收支的概念,“如果认为全部预算纳入了预算,那么政府就应向人大提交全口径的政府收支预算”。

除了规定预算公开为政府的法定义务,修正案草案还规定,对细化预算编制,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政府公共预算一般收支至少编制到款,重点支出至少编列到项。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何振一认为,预算只有细化了,预算公开才有实质意义,目前公开的政府预算都是汇总的大数,人大和公众看不出名堂,没办法提意见,这是人大审查预算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公众也无法进行监督。“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应该尽可能细化编制。”但从修正案草案看,仅对公共预算一般收支提出了细化要求,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细化到哪一级没有要求,而这几块预算中,项目支出比重很大,更应该细化编制。

俞光远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应按类别和重大建设项目编制,社会保障预算收支按社会保障和补助的类别编制,转移支付收支按一般转移、专项转移的类别编制。“对编制支出预算,应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作出细化要求。”支出预算只有同时编制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才能从中看出钱花到了哪些方面、是如何花的,“三公”经费支出的透明度也相应提高了。

中央债放宽用途地方债有限放行

本次修订《预算法》,是否直接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实践中,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2009年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采取由财政部发行的方式,地方政府债券收支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地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截至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券将累计发行8500亿元。

近四年地方债发行的实际操作,由国务院确定每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各省份和计划单列市上报申请发债额度,再由国务院权衡调整各地申请额度后,向全国各地政府下发分配的发债数额,再分别经各省份或计划单列市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作为对既有实践的认可,《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中,删去了现行《预算法》第28条“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表述,修改为“除了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这样规定,意味着地方政府发债没有立法限制,而是由国务院决定是否发、发多少。”陈共认为,对地方政府发债问题,应该由立法机关明确作出规定。修正案草案的规定,将地方发债与否交给国务院决定,这不合适,“这也显示出政府部门主导修法的特点,人大的权力被弱化了”。

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预算法》时,受欧洲债务危机扩大蔓延的警示,许多委员倾向于收紧地方政府发债权。

据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修正案草案没有直接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草案还规定,对中央预算中举借的债务实行余额管理制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对中央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管理。

相较于对地方政府发债仅开“小口子”,修正案草案扩大了中央政府债的使用范围。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

而修正案草案规定,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门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控制适当的规模,保持合理的结构。对中央预算中举借债务实行余额管理。

“这样规定和国际上的一般做法一致。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债务不仅可以用于建设投资,也可以用于弥补公共预算支出。”陈共说,实际上,中国公共预算也一直有债务的存在,比如,高校、医院等债务。建设性债务可以通过项目收益偿还,而公共预算债务的偿还就是一个问题,比如高校、医院债务可以用收取的费用部分偿还,如果用于义务教育或公共卫生,偿还债务只能用一般预算收入。

因此,发债为公共预算支出筹集资金,需对债务用途、规模做严格界定和控制,要明确规定公共预算债务如何偿还,应通过更为严格的审批程序,否则政府会借此扩大行政性支出规模。

本次修订对地方政府发债依然严格限制,但对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和财力不匹配问题,则明确规定了解决原则。修正案草案规定,各级政府之间应当建立财力保障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由国务院决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为主要目标。

使用超收无需人大审批

自1997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逐年持续高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其增速约为GDp增速的1.5倍。与此相伴,政府每年的实际收入超过预算安排的数额也居高不下,政府年底突击支出导致的浪费和腐败也引起公众不满。本次修订《预算法》,社会公众呼吁,对超收应先报人大审批,然后才能安排使用。

但本次修法,并未改变目前政府“先支出、后报告”的做法。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年度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安排支出外,可以用于冲减赤字,或者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补充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显然,政府还是不想受到立法机关更多限制。”陈共认为,《预算法》的本质就是限制政府各部门的,但目前《预算法》修订由政府部门主导,限制政府部门的做法,很难在法律中得到体现。

近十年来,超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高于5%,有些年份甚至超过10%。俞光远建议,若年度超收收入追加支出超过原预算总支出的1%时,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若安排超收支出低于1%时,则按现行做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安排使用情况。

此外,对解决超收收入过高问题,必须在《预算法》中明确要求政府财政部门不断提高预算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修正案草案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而现行《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财政部以此为据,每年编制的预算收入增幅与GDp持平或略高。但收入预算按低增幅编制,实际却按高增幅执行。1996年-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预算增速平均是10.43%,而执行结果平均是19.00%,远高于GDp增速,预算误差高达82.17%。

预算修正案草案,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并增加了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民主监督因素。多位财税专家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预算编制不科学、超收收入居高不下的问题。需要明确规定人大在审批政府预算时,有提出预算修正案的权力。

人大修正预算无规可循

据悉,本次修订《预算法》,未对人大提出预算修正案做出规定。但实际上只有明确规定了人大的预算修正权,才能实现人大审议政府预算由程序性审查转向实质性审查。专家建议,修订《预算法》应明确规定人大修正预算的程序和表决程序。比如人大审议批准预算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几个代表团或一定人数的人大代表联名可对政府预算草案提出修正案。

同时,将目前一揽子表决方式改为逐项表决。对具体项目的预算收支,会议期间按程序提出的修正案,大会应在整体表决前,先对预算修正案逐项表决,最后再整体表决。

在今年全国人大全会对2012年政府预算案的表决中,人大代表投了438票反对票,为有效票数的15.3%;131票弃权,二者均升至近五年来最高。

“现在的做法,虽然预算整体表决通过了,但人大代表对预算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采纳。”一位参与修订讨论的专家说,未来政府预算不能通过的情形有可能发生,对如何处理这样的结果,本次《预算法》修订应做出规定。

陈共表示,预算修订自2004年开始,一直拖延到现在,关键问题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立法机关审批预算有多大权限。表现在目前修订《预算法》的过程,究竟是政府部门主导还是立法机关主导。“人大修正预算的权限没有明确,以后人大代表对预算投反对票的人数可能还会增加。”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3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加强新《预算法》学习宣传。县委中心学习组安排了专题学习讨论。组织召开了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县级部门和一级预算单位负责人、乡(镇)长、县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县财政局中层以上干部共350人参加的新《预算法》专题培训会。二是加强对外学习。先后组织参加了全国人大、广东深圳、广西南宁、厦门会计学院等地组织的《预算法》《监督法》等专题培训班,还先后组织人员前往浙江温岭、内江威远、重庆九龙坡区、云南昆明和四川省开江县等地学习考察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通过加强对新《预算法》的培训学习和外地取经学习,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加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三专”建设,健全体制机制。为了适应新《预算法》的需要,宣汉县人大率先在2008年建立预算工委(与财经工委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基础上,按照全国、省、市人大的要求,2016年1月在县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建立了县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再次明确了预算工委的监督职能,预算工委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5人。2014年成立了“宣汉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在经济和预算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9名同志为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咨询员,同时,确定了常委会每个工作机构由一名副主任担任预算审查监督联络员,同时,对人大聘请的专家咨询员预算了15万专项经费,切实解决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在预算审查监督无机构、人员少、不专业的具体问题。

(三)争取党政重视,注重沟通协调。一是切实加强请示汇报。在新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开展之初,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动就贯彻新《预算法》,搞好预算编制涉及的一些重大事项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请示,与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协商,为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新《预算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二是加强事前工作沟通。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往年财政预算审查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当年预算编制政策要求及新《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就做好当年预算编制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向县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制发了《关于及早做好2016年预算编制工作的函》,将预算重点审查的8项内容拓展为35个具体审查要点,使人大常委会与政府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三是加强事中工作沟通。常委会分管预算工作的副主任,在预算编制中,多次召集财政、国资、社保、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就如何贯彻新《预算法》,妥善处理好有关具体事项进行交流探讨,达到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推进工作开展的目的。

(四)规范基本程序,提高监督质量(即“五步工作法”)。第一步是预算工委初审,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专家组成员分成5个审查小组分别就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交的四本预算、部门预算、重点项目预算安排方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意见建议,财政部门进行了修改完善。第二步是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组织召开了人大代表、社会各界座谈会,就县人民政府提出的2015年、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征求意见,并梳理成条提请主任会议研究。第三步是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常委会会议分别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结合主任会议形成的初步查意见一并提请常委会会议进行了审议,并形成了常委会审查意见。第四步是将常委会初审意见提交县政府研究办理,县人民政府认真采纳了县人大常委会的初审意见,对预算草案报告和四本预案算以及部门预算编制草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第五步是正式提请人代会审查批准,在县十七届人大四、五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提交了“四本预算”草案,2015年189个、2016年89个部门预算草案以及县人大常委会初审意见和县人民政府采纳初审意见的书面材料,受到全体人大代表的高度评价。

二、初步成效

(一)实现了全口径预算审查监督。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宣汉县2016年预算编制,县人民政府及财政、人社、国资办等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编制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草案,并按规定时限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初审和县人代会审查,体现了全口径预算管理与监督的要求。同时,在全口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重大项目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草案分别提请常委会、人代会审查批准。注重部门预算、政府重大项目预算与县级一般预算以及其他三本预算的相互衔接,做到科目清晰、逻辑严密、一目了然。

(二)实现了早编细编预算。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精神,县政府及财政部门2015年10月下旬,就启动了2016年预算编制工作,确保了在县人代会召开前1个月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初审。同时,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收入与支出,做到支出按功能分类编制到类、款、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为类、款,为普通人大代表都能看得懂预算草案、认真审查预算创造了条件。

(三)实现了全部部门预算提请人代会审查批准。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有关精神,2015年县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首次将全县189个县级部门预算纳入人大审查监督范围,并于县人代会召开前1个月提交县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初审,然后提请2015年初召开的县人代会审查批准。全部部门预算提请人代会审查批准,对全县每一个部门一年究竟花了多少钱,这些钱将去做什么,不仅让人大代表知根知底,也为人大代表优化部门预算提供了发言权,还为人大代表会后监督部门预算的执行打下了基础。

(四)实现了对项目预算的单列审查。依据新修订的《预算法》的有关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在编制2015年县本级预算时,在细编预算的基础上,首次将公共预算资金、政府基金以及国债资金用于项目支出在预算草案中进行单列编制,并在预算报告中单独作出说明,提请县人代会审查。不仅使人大代表对县本级财政支出的“大头”究竟有多大,去做了什么有了明晰的了解,也为人大代表优化项目预算提出意见建议,以及今后加强对项目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实现了在线监督。县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主动接受监督,为了便于县人大掌握情况,依法开展监督,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以县党政网(金财网)为平台,经省财政信息中心授权或同意,实现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与县财政国库支付中心计算机联网,同时联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将县级412个(合并后89个)一、二级预算单位和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上级转移资金和超收收入等纳入“在线监督”的内容。配备了电视(65英寸大电视1台)、电脑4台、一体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办公桌、椅、档案柜等设施设备,目前已采购到位,正在安装调试中。

(六)实现了债务限额管理或预算多批次调整。加强政府举债和预算调整,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一是落实了2015年政府举债按法定程序由省审批,并纳入本级预算调整。二是县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年初预算执行支出,基本杜绝了未预算先支出的现象。三是建立了每年多批次进行预算调整的机制。通过多批次的预算调整,既确保坚持了无预算不得支出的原则,又确保了未纳入预算的重大支出能及时到位,既体现出贯彻《预算法》的严肃性,又体现出人大常委会寓支持予监督中。

(七)实现了人大审查意见和政府采纳意见印发人代会。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县人大常委会在严格按照程序对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进行初审的基础上,对2016年预算草案提出了3大类7个方面36条具体的初审意见。县政府认真采纳了常委会的初审意见,对不能采纳的都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将县人大常委会的初审意见以及县政府采纳人大常委会初审意见的情况,均印发给了人代会全体代表,既接受了人大代表的监督,更得到了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八)实现了预算向社会公开。按照新《预算法》规定,2016年1月22日,县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批政府预算草案后,县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进行全面公开。各部门预算分别于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的20日内由各部门先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并对其中的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了说明。把政府预算,特别是各部门预算全面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按照全国、省、市要求,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建设滞后、顶层设计滞后、预算编制的精细度不够、实质性审查乏力、预算追责难落实、“三专”(专设、专职、专业)能力滞后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改进预算审查的监督方式和内容,努力构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新常态,不断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预算审查“三专”能力建设,切实解决保障问题。由于预算审查监督特定的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特点,支持地方人大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机构建设,具体来讲,在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当设立“单独的预算工作委员会和审计工作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加专门编制,增加专业人才”(市级至少配备8名、县市区一级至少配备5名)。

(二)科学设置收支科目,支持地方政府提高年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加以细化。主要是要尽可能在年初编制预算时,省上能够全面告知当年中央、省转移支付数额。把中央、省转移支付编入年初预算草案。为什么《预算法》规定了收入科目设置到类、款、项、目,而支出科目设置却按功能分类编制到类、款、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为类、款,在法律层面设置本身就不细化,而人大监督却要求细化,不科学。每年国务院财政部门出台制定的下一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并没有要求细化,支出无目级科目设置,全部合并在项级科目。如人大事务支出中只有9项,另加事业运行和其他人大事务支出,包罗万象,如换届选举、人大在线、专家咨询员、工作机构运行等项目都未列入,怎么监督?

(三)加强预算多批次调整,切实解决预算变动事后追认问题。由于人们对预算审查监督的认识等种种复杂原因,过去的预算调整是一年调整一次,更多的是政府用了钱后,不调也得调,人们俗称的是“放马后炮”,典型的事后监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以来,着力改变了这一现状,由每年一次调整为每年3至5次。多批次的预算调整,让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预算的变动增减情况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了解,既体现了财政预算的刚性和预算调整的依法性,又充分体现了人大常委会审查批试に愕娜ㄍ性。

(四)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查监督制度,切实解决经济监督工作中的核心问题。随着公用经费、“三公”经费预算编制的标准定额化、规范化,这方面的违规和漏洞将会大大减少。但财政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如何科学决策,如何有效监督实施?目前在制度层面还存在重大缺陷。个人拍脑袋、少数人决定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现象仍很突出。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加快制定政府性投资重大项目审查监督的决定或办法,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项目的资金额度、来源、项目选址等权限和程序。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项目,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权,促进提高项目决策的积极性。

(五)建议强化预算债务管理,切实解决基层人大债务监督不好操作的实际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规模大、举债渠道多元、举债成本高昂、显隐织、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虽然政府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上对下的债务可限额,但贫困和落后地区发展不相适应,对如何确定限额仅有原则性表述,如何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没有提出明确意见和具体的管理细则。

(六)自上而下开展《监督法》《预算法》《决定》《预算法实施办法》的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要加强对《监督法》《预算法》《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新预算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七)加强在线监督,创新预算审查监督方式。“在线联网”监督系统是以党政网(金财网)为平台,经省级财政信息中心授权或同意,实现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与财政国库支付中心计算机联网,工作人员登录查询,实现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在线监督”政府及财政部门支出执行情况的全过程,对本级财政预算总体执行情况、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实施在线监督。

(八)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切实解决顶层设计问题。为确保新预算法全面贯彻落实,建议尽快修改《监督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关于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决定》《预算法实施办法》,及时修订省、市《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真正解决以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预算编制和预算调整“党委(书记县长)定盘子、政府(财政)编册子、人大监督不敢监督或者监督做样子”的突出问题;二是人大常委会“机构人员弱,监督工作力不从心”的突出问题;三是“审计的问题年年都是那些,审计监督刚性弱”的突出问题;四是“预算执行中,行政权力过大,随时随意追加预算以外,财政支出甚至少数人签批‘条子’的财政支出,把‘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调整’变成了‘人大常委会事后追认’”等突出问题。建议增加预算审查的方式和路径、预算多批次调整、债务及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绩效考核、预算审查责任追究、预算公开、预算审查监督保障或自身建设能力(三专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4

一、坚持在民,预算编制要“全面详细”

人民原则是近现代各国宪法公认的基本原则。“人民”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说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才不得不放弃部分权利,订立契约组织国家[1]。根据“人民”理论,资产阶级创造了代议制的形式,意思是让人民选举代表机构,由它来行使人民委托给它的权力,即由它来制定法律,并促使其他国家机关执行法律[2]。其目的是保障公民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权利,并为公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在诸多公共政策中,最需要民意基础的无疑是公共财政资金的征收和使用。因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3]。由人民代表组成的“国会应拥有权力来决定如何以及何时应为这些目的而运用资金”[4]。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正是在与王权不断争夺公共财政的控制权中,最终确立了议会的政治地位。1215年的英国《大》就国王与臣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立了税收须经纳税人批准的原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确定了财政支出必须由下议院批准的原则。近代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是通过效仿英国而走上代议制模式道路的,而它们所遵循的议会与行政的分权也都贯穿着议会对国家财政给予监管的原则[5]。目前,几乎所有的民主政治国家都十分强调议会对政府预算的控制权。正是因为议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控制,从而保障了资产阶级目标的实现。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宪法和预算法也都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有权代表人民“审查和批准”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草案[6]。这是人民原则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各种因素,现行预算法对于政府送报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草案没有提出明确的编制标准,使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限变得模糊不清。而实际结果是,各级人大的审查批准仅限于收支总额和笼统的大分类数额,缺乏具体详细的支出说明。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少了点“刚性”,多了些形式,有时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各级人大代表很大程度上是在迷糊中举手表决为预算履行合法手续。

应该说,财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利,审议预算是民主国家议会最重要的权力。我国作为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有权知道征什么税、征多少,征收的钱如何花。为此,就有必要细化预算编制。现行预算法的修订已经几易其稿,一些新的精神也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在今后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各级人大要秉承在民的理念,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的预算草案,既要包括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又要包括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既要包括本级政府预算,又要包括本级政府所属的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同时,各项收入支出要细化,真正保证预算让大家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促使预算成为人大议事的中心议题。

二、坚持过程控制,预算执行要实行“在线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在完成对预算的审批以后,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西方议会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管得比较严,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公职人员,没有预算就没有支出。正是因为这种严格,奠定了西方民主理财的基石,较好地保证了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对我国各级人大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可以在现行的体制框架下,就工作中的一些具体程序进行探索,通过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保证预算严格按照人大审查批准的方案执行。

多年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都在不断探索预算监督的有效形式。监督法规定了听取和审议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上年度财政决算报告两种形式,但这两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粗线条、程序性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否意味着各级人大应当加大监督力度,改进监督方式,对其批准的所有预算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呢?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当前,各级人大尤其是基层人大现实的机构人员状况很难对更多的预算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这项工作应该由审计部门去完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执行可以不闻不问呢?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上,各级人大首先要监督预算的批复程序和预算执行进度。预算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后,财政部门和有二次分配资金权力的部门应当在法定时间内批复预算。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执行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减少专项资金预留,避免到下半年甚至年底才拨付专项资金,克服“跑部钱进”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国库集中收付的“在线监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从2001年开始试行,根据具体国情,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管理部门在办理支付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对各预算单位支出实行全过程监督。这种全过程监督为人大更加有效地开展预算执行监督奠定了基础。当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考虑通过与国库集中收付部门计算机联网的方式,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督,即实行人大“在线监督”制度,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目前,我国广东、四川等地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7]。我们要积极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让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国库这一渠道来有效行使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努力避免政府在财政收支上的随意性,真正管好人民的“钱袋子”。

三、坚持依法调整,预算变更要经过“严格审批”

政府预算生效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无权随意改变。但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整预算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从定性上讲,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8]。关于预算调整的审查监督,在监督法中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由于限定的范围较窄,实际工作中,给政府预算执行留下了自行调整的空间。现实工作中,如超收收入的使用,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政府只是向人大专门委员会备案,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一并向大会报告,这种做法违背了预算监督法定性的基本原则。监督法第十七条第三款中提出的初步审查或征求意见,有关主管部门如何对待和处理,也没有明确规定。从法理上分析,这一条款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这种不全面、不完整使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的初步审查意见难以得到重视,影响了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

为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在出现变更的情形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定审批程序。按照预算管理权限,中央预算调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地方各级预算调整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提请人大常委会审批的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按照预算科目详细列出调整项目、调整部门、调整数额、调整理由,并且要有详细的说明材料,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审查和社会公众监督政府预算资金的去向。

实际工作中,需要明确初步审查的法定程序。这是因为,既然预算调整要完成一个完整的预算编制审批程序,那么,对预算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也应当明确为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方案送交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并赋予专门委员会修正预算调整方案的权力。专门委员会经过初步审议,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修改预算调整方案的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究该建议,并积极做出回应。当然,专门委员会也可以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批准或否决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或者提交由专门委员会修正后的预算调整方案,由人大常委会决定是否批准。

四、坚持绩效评价,决算审查要彰显“资金效益”

决算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决算包括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个部分,它通常按照我国统一的决算体系逐级汇编而成[9]。简而言之,决算即预算执行结果。决算审查要求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方案以及转移支付项目分科目编制,列明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并作出说明。各级人大按照政府报送过来的决算草案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决算的决议。

客观地讲,决算的审查和批准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主要是程序性审查,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因而谈不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有效监督。这是因为,预算法规定,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但实际情况是,决算草案需待上级财政部门批复后,才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批准往往流于形式,而且等到批复下来时,在省级已经是6~7月份,省级以下则要到8~9月份。而法律规定要在6~9月份审批本级决算,省级以下人大常委会需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决算审批工作,其审查的质量可想而知。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决算也不够重视,编制决算草案时不认真不细致,很多地方政府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决算草案只有表示收支平衡的几类大数,没有明细表和说明,透明度较低,常委会组成人员难以进行审议,对预算进行事后监督的效果难以体现。而作为财政部门自身,对究竟要向人大报告什么样的决算内容往往也不太清楚,要么参照上级财政部门的做法,要么根据自身多年的做法进行,随意性较强。

笔者认为,决算作为预算执行的法定结果,必须经过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批准。有专家归纳决算具有技术上的算账功能、制度上的评价功能、政治上的追责功能和管理上的决策功能[10]。人大常委会审查决算时应当体现这些功能,在此基础上,尤其要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评价。效益性评价就是看纳税人的钱花出去后,有没有用在刀刃上,有没有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鉴于当前人大工作的实际,可以借助审计机关的力量,对决算实行绩效审计评价监督,以此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这是因为,从定性上讲,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审计财政资金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当前,一些地方在改进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推进绩效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12]。尽管这种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它无疑是一种进步,是对纳税人负责的表现,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有裨益。为此,各级人大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并认真总结绩效审计的经验,不断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绩效审计成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坚持阳光理财,预决算信息要“公开透明”

美国著名法官布兰狄西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路灯是最有效的警察。”在现实生活中,阳光具有除菌、消毒的功能,它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让万物充满勃勃生机,是最好的防腐剂。具体到预决算信息来说,让预决算信息在阳光下照射,保证预决算公开、透明、公正、合理,这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群众对财政预决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权力滥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预算经历了由“国家机密、不得向社会公开”到“部分预算向人大代表公开”再到“预算向社会公众公开”三个阶段[13]。各地对预算公开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2000年河南焦作成立的“财政信息服务大厅”、2005年温岭市新河镇进行的参与式预算试验、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组织的预算听证会、2010年四川巴中市白庙乡在网上公布公务费用等,都是对预算公开工作的有益探索。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预算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上大有进步,但由于认知偏差等原因,各地预算公开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预算公开的内容不细化。从这几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公布的预算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大类”预算、笼统预算、原则性预算,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支出用途。二是预算公开的项目不全面。很多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预算公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尤其对于公众感兴趣的“三公”费用没有明确的公开时间表。三是预算公开的内容不易懂。各地公开的预算信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四是预算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各级人大通过年度预算、决算后,各地并没有及时公布相关预决算信息,有的延后数月才公布,有的甚至不公布。

为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笔者认为,各级人大要针对预决算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化认识,更新理念,从民主政治和公共财政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预决算公开的重要性,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拿出足够的诚意和智慧,扎实做好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真正让公共财政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具体工作中,要结合各地实际,制订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的具体方案和相关制度,明确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的责任主体、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和时间要求,保证财政预决算公开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同时,要建立预决算公开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预决算公开后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也要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督促和检查,确保预决算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注释:

[1]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22~26页。

[2]参见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第4版,第78页。

[3]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4]参见【美】约塞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08页。

[5]参见魏建国:《代议制与公共财政》,载《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

[6]参见宪法第六十六条、第九十九条;预算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7]如2011年1月24日南方日报报道,在广东省级及全省地级以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联网的基础上,至2010年11月,省级及全省地级以上市审计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也实现了联网。2006年9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从2005年8月份开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与四川省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计算机系统成功实现联网后,凡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省级预算单位划拨的每一笔资金,都处在人大的监督之下;每个部门的支出都会在计算机联网系统的账户上显示出来;人大对各部门的集中支付情况基本上都能实时掌握。

[8]参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编:《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手册》,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45页。

[9]参见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9月第5版,第132页。

[10]参见李卫民:《决算工作的不足与弥补》,载《人大研究》2011年第11期。

[11]参见马俊、李黎明主编:《为人民看好“钱袋子”——一本有关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的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12]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自2009年开始,率先推行由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开展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审计监督。2011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保障房建设绩效审计情况。2012年10月,湖北省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就推进部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情况进行了探索,并由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了相关专项工作报告。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5

对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预算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预算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依法改进和完善预算审查监督既是一项法律责任,也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问题。现结合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开展预算监督工作的实际,谈谈本人对加强此项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做好预算监督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

财政预算,简而言之就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表明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由于预算收入来自纳税人,其分配和使用涉及到社会公民和国家的利益,因而必须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进行必要的审查监督。由议会对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预算审查监督既是权利,更是责任,如果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不认真地进行审查监督,或者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那将有愧于人民的重托。近年来,我县把财政预算审查监督作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克服畏难和消极情绪,敢于对财政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勇于担担子,积极协调解决人大在行使职权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了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严把“五关”是规范预算审查监督的必要环节

预算管理的任务是准确编制预算、顺利执行预算、真实进行决算;人大预算监督即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到决算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构成预算监督的链条。

把好预算初审关,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初审主要是为人代会批准预算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预算初审中,我们主要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预算的结构是否合理;预算收入是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是否把一切该纳入预算的收入都纳入预算;预算支出是否体现量入为出和保工资、保稳定、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资金安排是否得当。

把好预算批准关,增强预算审批的法定性。每年人代会前,财政部门除提供文字报告之外,还要附相应的表格,将收支项目尽量列细。对项目设置和统计口径,作出注明或附说明,对专业术语,作出通俗的解释,避免预算太粗、太专业,以致看不懂报告情况的发生。在大会期间设立触摸屏,向代表公开预算草案及部门预算的有关内容,便于代表参政议政。然后在广泛征求各代表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审报告,报大会主席团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全体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把好预算执行关,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认真执行。财经工委根据常委会的要求,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一是每年至少听取两次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检查预算是否达到序时进度,增强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完成预算的紧迫感。二是审阅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报送的资料,财政局按月向人大常委会报送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三是建立人大财经工委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制度,出席政府及有关部门召开的财经方面的会议,掌握财政工作的动态。四是开展财税工作的调研,了解预算收支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把好决算审查关,注重结果的真实性。财政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结果,是对全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和反映。一是着重看财政总盘及各预算单位执行预算情况;农科教等重点支出完成及绩效情况;超收收入的来源及安排使用情况;转移支付、专项拨款等上级补助款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二是决算审查一个月前,主任会议预先听取同级审计情况的报告,并就审计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同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进行沟通,督促相关问题的提前整改;三是常委会审议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形成审议意见书,送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逐一抓好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把好预算调整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预算调整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的原则,要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在调整预算之前,依法向人大常委会提交预算调整方案,说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和保证收支平衡的措施。2008年县政府提请关于追加民生工程配套资金等五项议案,人大常委会依法审查,认为预算调整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同意并批准预算调整方案。

三、突出重点是增强预算监督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随着社会公共资金、项目资金的逐年增加,财政监督的外延不断扩大,只有突出重点,提高监督的针对性,才能达到以点带面之功效。

突出部门预算初审监督。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实现阳光预算的有效途径。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方向和着力点。2008年我县开展公安、水务、卫生三个部门的初审试点,按照细化预算、零基预算、全口径预算的要求审查预算科目是否细化到类、款、项、目;是否编报了非税预算、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执行了项目预算的论证、审核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内容。部门预算的初审使得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向公正、透明、效益方向迈进。如初审指出县卫生局零级预算执行不彻底,人员经费难以定编到人的问题,根据初审建议,该局将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医保979万元实行统一打卡发放,解决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问题。

强化对非税收入的监督。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去年县人大常委会调研非税收入征管情况,针对征管领域、征管质量、监督稽查、综合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财政局在打造“阳光非税”、挖掘增收潜力、规范收支行为、加强效能建设、注重资源整合下功夫。对此,县财政局十分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落实。

深化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加强项目监管、规范其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县人大常委会注重围绕重大建设项目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去年常委会视察了开发园区建设情况、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情况,专题视察了县城大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听取了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就上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建议,促进了政府投入资金的规范运行。

加强对专项基金、资金的监督。专项基金(资金)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只有规范使用,才能实现政策目标。县人大常委会历来关注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要求财政同级审要延伸此类资金的审计。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提出了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付率低、年末结存比例大等问题的建议。县政府积极回应,在第二轮“城保”政策的调整中,提高了城镇参保居民的报销比例。县人大常委会还注重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在资金归集扩面、强化内外监督、防范资金风险、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

关注政府债务的监督。举债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是资本运作、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如何防范债务风险,提高举债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应把政府举债纳入预算监督范围。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2009年县政府投融资议案,会议认为通过政府适度举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吸引企业、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县流动聚集。会议要求县政府加强对融资资金的管理,严格投资项目的审批与拨付,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四、创新方法是强化预算监督的活力所在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资金运行的状况愈来愈复杂,人大预算监督只有不断创新方法,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建章立制,规范监督流程。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了《**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点及流程》,工作要点及流程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各个环节应把握的程序、原则、内容、方式及时限要求等做出分解细化,使人大的监督更具操作性、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推动人大财政监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提前介入,初审关口前移。由于人代会会期短、时间紧,要实现预算草案审查的有效监督必须提前介入了解情况。在工作中,我们督促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提前编制预算,为人大常委会初审提供宽裕的时间。积极了解掌握预算编制的信息,或要求财政部门通报预算编制各阶段的情况;在政府预算盘子初步确定后,听取财政部门关于预算安排意见的汇报;对部门预算初审单位提前做好相关资料的调查了解。这样,使得人大常委会变被动为主动,审批预算时有的放矢地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增强预算的执行力。

跟踪监督,紧抓审议意见落实。人大常委会注重在财政预算审查意见的跟踪落实上下功夫,实行跟踪问效。如2008年同级审发现的四个方面29个问题,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逐一梳理,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对接,督促整改落实。此后人大常委会又听取县政府关于同级审所发现主要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促进了22个问题的及时整改,剩下的7个问题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将逐步得到解决。又如部门预算初审时对县水务局“水利兴修”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存有疑议。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现场查看项目建设进度、了解资金拨付情况等措施,对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了有效地跟踪监督。

借助外力,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借用审计机关的力量是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的“审计风暴”在维护法律尊严、严肃财经纪律方面,彰显了威力。我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同级审在内容上做到“两个全面”、“三个延伸”,“两个全面”是全面地审计财政收支、全面审计税收收入;“三个延伸”是延伸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延伸审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延伸到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使审计更全面,结论更准确。在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审计报告不遮不盖、原汁原味地反映问题,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为人大批准决算提供翔实的依据。2008年同级审开展的对61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审减金额2087万元,平均审减率18%,节约了大量财政建设资金。

五、解决存在问题是深化预算监督的破题之需

预算监督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还有一些法律上、体制上、工作上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预算科目的细化问题。详细的预算草案及有关参考资料是提高审查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以来,预算编制有所细化,但与法律要求报送“四表一书”,即预算收支总表、收支明细表、收支分级表、各部门基本数字表和预算草案说明书,还有差距。建议预算报告要实现通俗化,力求表格、数字更加具体、细化,使代表看得明白,从而达到审查的效果。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6

时隔将近两年之后,2014年4月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在二审稿的基础上,此次三审稿修改了十个方面的内容,涉及法律条款将近30条。三审稿对于预算法的立法目的、预算公开、地方债务管理等方面内容,都做了调整。

有业内人士认为,三审稿相比二审稿有很大进步。但由于争议仍然较多,在诸如是否赋予人大修改和调整预算的权力,央行究竟是“经理”还是“”国库,公众如何参与预算,地方债风险管理等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之路仍然相当漫长。三审稿最终未能通过。

自此,从2011年12月首次审议至今,预算法这部重要的“经济宪法”修订,业已成为旷日持久的修法“马拉松”。毋庸置疑,现行预算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法律修订具有很强的紧迫性。然而与此同时,修法也面临很多不同的意见,一时间难以权衡。修法紧迫性和各方意见的统一,两者一时难以兼顾,立法机构必须从中作出一个选择。

从实际来看,天平正向搁置争议尽快出台法律的一方倾斜。重申立法宗旨

预算法三审稿,仍然是修法过程中的一个博弈呈现。只不过这一次修法的主体有所变化,呈现出来的修订内容也因此多有变化。

自1995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现行预算法。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2012年6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相比一审,二审稿在多个方面出现了倒退。审议后二审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短短一个月时间,竟然收到33万条修改意见。

不同于前两次审议由财政部牵头起草,三审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完成。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飞,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了三审稿内容。

李飞指出,三审稿吸收了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吸收了二审稿公开征集的意见,以及预算法修订过程中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表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

但预算法三审,显然是一次匆忙的矫正。按照全国人大此前的考虑,如果预算法中有些问题不能获得突破就先不审议。而人大内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如果一部法律的修订超过两年没有再行审议,往往就要另起炉灶进行大改,但三审稿匆匆上会,显示出现行预算法很难适应现实、亟须有可替代的法律进行规范的迫切性。

另外,此次三审之前预算工委或财政部也没有像以往那样,专门召开专家咨询会征询意见。这从侧面说明,三审稿并非较为成熟的,吸收过各方面意见的审议稿,它的审议只是在走一个过渡性程序。而且,三审过后也没有像二审后那样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此前曾参与预算法修订,他对《财经》记者表示,预算法的修订,横向上是对全国人大、国务院和财政部三者的权力进行配置,纵向则包括调整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全国人大频繁在多个部门征询过意见,各方分歧很大。

施正文认为,在二审稿的基础上,三审稿有一定的进步,但有些可以做出突破的方面并没有形成突破,有些方面相对于二审稿还出现了倒退,与整个社会对预算法修改的期待,以及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开宗明义,在立法宗旨方面,三审稿将预算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对此施正文表示,从立法宗旨来看,目前的预算法是管理法,规定政府如何收钱花钱,修订后预算法就成为人大控制政府的控权法。三审稿在立法宗旨上指明预算改革的方向,只是以下的具体条文还达不到控权法的标准。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预算法的定位必须首先认清,它应该是约束和引导政府管理好公款的法律,在中国没有第二部法律能够代替预算法发挥这样的作用,而三审稿的立法宗旨中还包括“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说法,显然此次修法并未全部到位。

王雍君说,政府公共资金的收取、分配和使用的规模,在最近20年急剧增长,如何有效地引导政府花好纳税人的钱,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中国政府成为富政府之后,预算法应该履行好守护纳税人钱袋子的使命,因此它必须是一部充满法治理念的法律,法治表现在财政上,就是政府拿钱和花钱,必须获得明确的授权,在授权基础上,应该实行严格的问责。

王雍君说,预算法必须是一部财务授权的法律,财务授权就是授予政府拿钱、分钱、花钱的权力,所以预算法的基础非常明确,就是未经代表纳税人的立法机关的明确授权,政府不能拿钱和花钱。这就是法治授权,遵循这个法理,预算法修订才算成功。

人大代表纳税人授予行政部门以合法的财政的权威,行政部门就拥有了很大的权力,其中也蕴含着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它可能滥用这项权力。为对权力进行制约,就要以责任制约权力。问责还需要得到财政透明的保障,当责任很脆弱的时候,透明就变得无比重要。如果透明度不能得到保障,就要有救济的办法,那就是预见性。如果预见性也不能保证,那就要参与,在预算过程中发展各种参与机制,让公民通过预算程序表达自己的声音,政府作出适当的回应。

“授权、责任、透明、预见、参与”,王雍君认为这是预算法修订的重要任务,从目前的三审稿来看,这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和漏洞。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认为,不管是千条规矩还是万条规矩,预算法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政府的钱必须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花。“家庭理财如果脱离了主人的愿望,这种理财一定是糟糕的,同样政府理财如果不符合社会公众的意愿,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蒋洪说。如何公开透明

预算公开是预算法修法宗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预算如何公开、公开到何种程度上,有关部门与修法主体的杯葛仍然未了。

在预算公开方面,三审稿删去了预算公开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决定的条款,规定了应该公开的内容,还明确了公开时间,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其报表,部门预算、决算及其报表,应当在批准或者批复后20日内公开。

对此一改动,施正文认为预算公开方面三审稿比二审稿有一些进步,但还有较大的修改空间。三审稿立法主旨中强调的公开透明,应该体现在政府预算活动的各个环节,而草案规定的只是将预算的结果公开,而且还是概括性的公开,预算编制的过程人大和公众都不能参与,这仍然不是真正的公开透明。

这也使得20天的时间规定显得意义不大。其实公众要求的不只是时间的快慢,即使5天后公开,而公开的只是公众并未参与意见的结果,也没有实质性意义。即便是结果公开,也应该更为细化,比如重大项目资金需要公开,公开到项这一级。预算公开的真实性也应该加以保障,审计部门要对预算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

要做到公开透明,政府的收支分类必须进行调整。不管分为多少层级,其分类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财政资金使用的去向和使用效益为导向设置指标。而目前的收支分类设置也避重就轻,便于政府管理而不便于监督。

三审稿还强调了全口径预算,规定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本预算的定义,并且明确了后三本预算的编制原则。

蒋洪认为,至少从形态上看,这比目前的预算法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这种所谓“全口径”,并没有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比如目前为数不少的财政专户,并不在这四本账本当中,也就是说在预算之外。

再比如,其中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仅仅是国有资本经营成果的一小部分,小到不及10%,换言之,九成以上依然在预算外游离。另外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也没有体现在四本预算中。

对此王雍君也表示,预算的完整性,在三审稿中表述为预算的全口径,这实际上将预算完整性这样的重要原则,矮化为一个统计口径,令人匪夷所思。

另外,国库的“经理还是”之争,在三审稿后依然延续。

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而二审时这条规定被删掉,三审稿仍没有恢复。

施正文认为,中央银行经理国库,这是国际上的惯例,国库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单一账户,一级政府只有一个存款账户,由中央银行国库管理集中收支。现在财政上有财政专户,国库账户只管一部分资金,所以这不是单一账户,很多资金根本无法管理。目前情况下作为过渡措施,如果财政专户确需设立还可以保留一段时间,但设置权必须上收,需要经过全国人大批准,不能只是国务院同意。

蒋洪也认为,按照公司财务的一贯原则,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国家层面也是如此,人民银行担任出纳的角色,财政部担任会计的角色,两者应当有所制约。地方发债进退

在地方土地财政吃紧前提下,预算法三审稿中地方债方面的规定,引发了公众关注。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草案的第一次审议,提出对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二审稿则了这项规定。

此次三审稿中,对地方债相关问题做了大幅度修改。草案明确举债主体,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对举债的方式、用途、偿债资金等作出规定,限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用途应当是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建设投资,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并应当有稳定的债务偿还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等。

施正文认为,在地方债管理方面,三审稿与现行预算法相比没有实质性进步,依旧是授权于国务院,只是原来为空白授权,现在改由国务院控制,而且只有省级政府才允许发债。发债规模上现行预算法没有人大批准的规定,而三审草案规定必须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批准。

他认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应该有发债的自,至少要有相当的权限,如果发债权限完全在中央,那么地方债与国债无异。而且地方债真正的需求主体不在省级政府,而是市级政府,但按照三审稿规定它们不具备发债权。财税体制的财权过于高度集中,施正文认为,三审稿中地方债等条款强化了这一点。

蒋洪同样认为,三审稿中的地方债规定没有多少变化,不过他同时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到放开地方债的时候。

蒋洪对《财经》记者说,新草案中的地方债管理其实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现行规定是地方不允许发债,但国务院同意后可以发;修改后变为地方可以发债,但国务院不同意就不能发。看似两种规定,实际上是一种含义。

他认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讨论地方自主发债的基本条件。他表示,地方政府举债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财政上独立,自己举债自己负责;二是地方政府应该是理性的。这两个条件现在都不具备,地方官员的举措都是短期行为,不为未来负责。

“打个比方,一个人的儿子财务上不独立,还傻乎乎的,这个人会同意他儿子借债吗?所以地方发债问题,目前是个伪问题。”蒋洪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审议草案时表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要“开明渠,堵阴沟,建防火墙”,其中最关键的是把“防火墙”修好,设定一系列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让地方政府举债阳光化,构建行政控制与规则管理相结合的多层面、有效的债务管理体制,处理好存量债务与增量债务的关系,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举债开“前门”堵不住“后门”的局面。

辜胜阻建议,一要制定严格规则,构建行政控制与规则管理相结合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对地方政府举债实行限额控制,设立多样化的约束性指标,防范“道德风险”;二要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三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多层面、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让地方政府债阳光化;四要处理好存量债务与增量债务的关系,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化解存量债务。

修法宜准还是宜快?

法理基础不明,结构不合理,在王雍君看来,这是预算法三审稿中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草案将修订重点放在了管理措施方面,比如地方债管理等,从而使法律沦为一份管理文件。“相当于立法机关委托政府部门搞一下调研,看看预算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调研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神圣的法律矮化为各种管理措施。”王雍君说。

“三审稿不是终审稿,就算我们有四审、五审哪怕到八审,也可以理解,只要我们没有把预算法的法律性质、定位认知清楚,匆忙出台一部法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王雍君说。

王雍君认为,只有把基本问题想好之后,法律基础明确,结构比较合理,而且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才算一次成功的修订。

财税领域的法律本来就不多,预算法是第一部至少会经过四次审议的法律。

据《财经》记者了解,全国人大一位负责人此前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表示,现行预算法与现实要求差距比较大,预算法修订的形势极为迫切,但同时现在通过修改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共识的难度也很大。如果两者不可兼顾,只能更倾向于解决时间紧迫的问题尽快出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无法解决只能暂且搁置。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7

一、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律规定

有关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以下将上述法律中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预算审查监督的规定,择要加以介绍。

宪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预算法第九条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预算法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以下简称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预算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县、自治区、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预算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预算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预算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预算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预算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预算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二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预算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监督。

审计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二、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部门预算的编制起步于2000年,由于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财政预算监督存在编制粗、下达迟、约束软、审查质量差、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预算比较粗放、不够细化。许多的科目或分类,还是综合性的成份多,未能细化到由此透视政府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公共管理活动的程度,甚至“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难以起到全面控制政府收支以至所有政府活动的作用。

(二)预算外的收支难以监督。提交给人大审查批准的是未能覆盖政府全部收支的不完整的预算。除了列入预算的收支之外,政府部门还有预算外的收支,甚至制度外的收支。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预算既是不完整的,又未能覆盖全部政府收支,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的意义岂不要因此打折扣?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目前从形式上编入了各部门预算中,但没有达到预算内外统筹安排、预算外资金收支脱钩的要求。

(三)预算草案出台滞后,影响人大按时审查批准。预算年度从1月份开始,但预算草案一般到了当年的三四月份才由人大批准。从年初到预算草案批准前这一段时间,财政支出没有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往往难以保证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步审查,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批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采取基数法,按一定的递增比例,拿一个临时预算方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再提出调整方案,交人大常委会批准,造成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预算不见预算,审查批准的预算仍是“草案”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权威。

(四)初审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由于初审机构人员缺乏法定性,初审内容缺乏规范性,初审的效力缺乏权威性,影响了预算草案的初审质量。《预算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如果初审机构是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而初审人员大多不是人大代表,影响了初审的法律效力。加之初审仅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审查,不深人、不细致,缺乏对预算收入指标科学性的论证;初审结果也没有规范的文书,对政府如何修改预算编制要求不明确,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只对人大常委会负责,而不直接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初审情况只提交人大常委会,而不提交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审批预算时的参考,失去了初审的意义。《预算法》的这个规定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草案,应规定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此外,初审人员没有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对国家关于预算编制的新要求和本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缺乏了解,也是导致初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五)审批程序和要求不明确。由于预算法没有规定人大审批预算的程序、内容和审查发现问题如何处理等。实际操作中,重预算支出项目的审查,而轻预算收入指标合理性的审查,使财政作为调节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尤其是税种税额指标分配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产业政策执行等,因缺乏这些环节的审查,影响了财政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

(六)代表审查时间短,难以保证审查质量。如广东省人大审查的100多个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篇幅有上千页,内容丰富,专业性强,但给人大代表审议的时间不到一个工作日,其审查效果可想而知,各地人大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七)预算的法制约束力弱,难以严格加以执行。目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过于随意,预算资金挤占挪用等问题比较突出。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人大常委会只能被动批准预算调整方案,造成人大批准的预算失去约束力,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现有法律对预算执行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慑作用及力度也不够大。

(八)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仅停留在会议听报告上,即人大常委会年中听取一次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二年听取一次决算报告和一次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人民代表大会一年听取一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有些地方把这种监督视为例行公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听报告前不深入调查研究,审议意见作出后落实情况缺乏跟踪检查,导致预算审查监督水平长期提高不大。

(九)预备费的列支游离于监督之外。预备费具体应列多少,有些地方没有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是根据预算支出的宽松程度列指标,支出宽的年份就多列一些,紧的年份就少列一些。人大因缺乏论证,结果是政府列多少就批多少。在预备费的支出方面,不注重对其使用合法性进行监督。一些地方随意动用预备费,没有严格按照预备费的用途进行使用,每年预算列多少就支多少,很少有结转下年的情况。

(十)人大代表审查财政预算的能力不强。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而真正有审查财政预算能力的代表并不多,因此,在审查财政预算时,多数代表往往要么是不发言,要么是人云亦云,难以提出实质性的意见。

虽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批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多少不一、程度不同,但以上多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人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人大代表的知情权,提高人大代表审查预算的能力,走上依法审查监督、决策民主、程序正当、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的发展轨道。

(一)编制完整的政府部门预算,增加人大代表的知情权。“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将部门所有收支都编在一本预算中,一改财政内部相关部门和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归口管理的做法。这样一来,部门预算能综合反映一个部门一年内所有的收支活动,一目了然,不仅公开、透明,并便于审查监督。预算完整、细化、透明度提高,便于预算执行监督,也同时强化了外部监督。预算成为人民观察和了解政府活动的主要窗口。近两年全国各级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对财政的钱是怎样使用的、财政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等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为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的法治性,从2000年起,广州市本级着手实施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在参照中央和省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市市本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2001年选择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技术监督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水利局为首批向广州市人大上报部门预算的试点单位。2002年,广州市本级进一步扩大了编制部门预算范围,试点单位增加市政协、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侨联、市妇联和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总数达10个,并在157个一级预算部门、850个预算单位全面试编了部门预算。为适应部门预算改革要求,市财政局在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门设置;结合当年可支配财力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公用经费定额“两类五档”标准,明确了车辆经费定额标准等事项。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逐步公开化、法治化,初步实现了政府预算从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到决算,都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由功能预算转为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政府预算在编制形式上有新突破;在编制方法上由代编预算和汇总预算转到自编预算和逐级汇总;在编制内容上实行综合预算,在编制程序上实行标准周期预算,促进了广州市预算管理制度创新。2003年广州市直单位继续全面试编部门预算,上报市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试点单位扩大到15个;印发《部门预算编制规范文本》,合理确定公用经费和车辆经费定额标准,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2004年编制报广州市人大审议的30个一级预算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部门预算,为全面向市人大报送部门预算做好准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部门由2003年的15个一级预算单位增至70个一级预算单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增加到86项;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将人事、交通、卫生等部门的一些收费项目纳入预算管理,“收支脱钩”政策扩大到所有执收执罚收费部门和单位。近年来,广东省提交本级人大审议的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是以部门预算进行编制的,100多个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均提交人大审查批准。2004年8月底,广东省财政厅与省人大联网,省人大可以很方便地审查省财政的收支情况,由人大监督政府“花钱”,让政府的财政成为“玻璃钱柜”。

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有利于人大履行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有利于审计和社会各界对政府财政的监督,有利于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防止腐败现象;有利于将政府有限的财力得到优化配置,统筹安排避免分配不公,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促进财政法制建设,依法理财。

外国议会非常重视对预算的审查监督。美国国会具有“掌握钱袋的权利”。总统提出国家预算报告,唯有经国会审议和批准方得生效,行政当局方可获得拨款。而控制预算不但能造成钱财转移,更能影响权力分配。通过掌握“钱袋子”,国会可以衡量政府施政目标的轻重,以鼓励或惩罚的方式,落实国会意志。正是由于1985年国会削减赤字的格拉姆法案的规定,才造成克林顿政府后来与国会的冲突,国会在1995年两度冻结了政府预算,使克林顿政府两度面临“关门”的窘境。英国、法国等国法律规定,政府的财政法案须提交议会两院审议批准。

新西兰政府在预算编制之前,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其下属部门、各种利益集团、议员的意见,还要直接向公众征询意,对预算报告的编写有严格的标准,以使众议院和公众能够比较政府财改计划及其执行结果的情况。每年7月,人们都非常关注财政部长提交给众议院的预算案及其报告。当预算报告宣读时,电视、广播予以实况转播,公众可以在众议院走廊收听收看;第二天,报纸就对预算案进行刊载并评论。众议院要求预算案必须反映国家公共财政及经济的整体情况,特别是下一年度主要的收支。由于预算涉及政府对纳税人的钱如何花销,议员们对预算的审查都非常仔细,以保证纳税人的钱花得节俭、合法。众议院批准预算后,改府及其部门必须受其约束,保证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提供商品和服务。政府要作出新的、不同的决定方式花钱,必须征得众议院的批准才能去做。

法国议会两院在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后,还经常地、紧密地跟踪和监督政府各部门的财政开支,严格审查财政决算,保证财政预算法的贯彻落实。

(二)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是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人大应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使预算外资金审查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笔者认为,要加强和规范对预算外资金的审查监督,还应着重加强对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使用管理情况和执行过程中的审查监督。通过对预算外资金进行全过程的审查监督,进一步提高对预算外资金的审查监督力度。

(三)制定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或办法,保证预算法的贯彻落实。要解决预算约束力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预算审查批准和监督的原则、范围、内容、方式、程序等,增加预算审查监督的可操作性,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实践证明,监督权力能不能得到有效行使并达到目的,还有赖于程序的科学、合理和完善。现代程序正义理论表明:程序是实现和保证实体正义的手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反映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上。程序对于人大监督的意义在于,程序具有定向展开、过程不可逆、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的特性。程序正当要求程序科学、合理、周密、完备。预算按程序提交政府审定和人大审查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和刚性特征。人大财经委或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审查程序进行审查,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都不得随意追加或追减预算。现有法律对预算执行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慑作用及力度不够大,应在今后修订《预算法》时对此加以完善。

(四)提高人大代表审查预算的能力。人大常委会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人大代表进行培训,人大常委会应定期邀请财政部门和有关财经专家给人大代表讲授财经知识。还应增加具有财经知识的人大代表。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8

【关键词】预算法制预算年度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调整

【正文】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22日起施行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对规范政府财政预算起了重大作用,使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的纳入法治轨道。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出与我国现行预算法律、法规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现行预算法制的局限凸显出来,因此,进行预算法制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预算年度法制创新

预算年度是政府预算收支、管理的法定起止期限或预算的有效期限。世界各国的预算年度一般为一年,但各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不尽一致。一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主要是由该国的国情、政治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等决定,但立法的机构召开会议的时间直接影响着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①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预算年度大体上分两种类型:一是历年制,即预算年度按日历年度计算,由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二是跨年制,即一个预算年度跨越两个日历年度,其具体起止时间一般根据具体预算收入入库旺季及立法机构召开会议的具体时间来定。目前,多数国家的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如德国、汉国等,少数国家的预算年度采用跨历制。历年制抑或跨年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当预算年度与预算审批、执行等制度脱节,才会暴露出预算年度制度的缺陷。

我国《预算法》第10条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可见,我国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然而,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要等到每年3月份及以后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后才能作为法律文件生效,造成预算年度以与预算审批、执行的时间无法衔接,出现了预算年度开始时间至预算审批、批复时间之间的空白阶段。因为我国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在每年三月份召开,地方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开完全国人大后的四、五月份召开,导致在预算开始的3-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对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现象,《预算法》第44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一规定使得预算先期执行具有合法性,但在事实上可能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但上年同期未必合理。二是未充分考虑到当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三是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②同时,这种预算先期执行的危害较大,主要是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容易在制度上使上年同期不合理支出合法化,给本年预算平衡留下隐患。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修改预算年度的立法建议,主要观点是我国预算年度采用跨年制,但对具体起止时间,说法不一。一是预算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其理由是此举可与人大开会批准预算的时间基本一致,使全年预算执行有法可依,加强了预算的严肃性。④二是预算年度为每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其理由是此举才能使各级政府在新的年度一开始就执行被批准的预算。⑤采用跨年制的预算年度是对历年制预算年度的一种变革,只是对国外跨年制预算年度的一种借鉴,而非创新。若在修改预算法时,采用跨年制预算年度,则须相应调整税收年度、企业(公司)年度、统计年度,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另外,采用跨年制预算年度,仍然可能出现先期执行现象,如预算草案被人大驳向需要重新修订或做重大调整难以在预算年度开始时批准等。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先期执行,预算法应做出具体规定,即对于一般性支出可按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额安排支出,对于临时性的支出则应做出严格限制。

笔者认为,在保留现行历年制预算年度的前提下,调整预算草案的审批时间、审批主体,在预算执行前审批完毕预算草案。因此,当年预算的草案只能在上一年的下半年审批,由于各级人大的全年会议一般在上半年召开,只好由各级人大的常委会来审批预算草案。与笔者同持历年制预算年度观点的另一种实现机制是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临时法案,作为当年正式预算批准前的执行依据。⑥

二、预算编制法制创新

预算编制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应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我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预算编制的依据、方式、方法、原则、时间等作了明确规定。但有些制度仍需改革。

(一)预算编制时间的调整

我国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根据我国《预算法》第24、35条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第24、25、27条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中央各部门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编制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中央各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和财政部的部置,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提出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的要求,具体布置所属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负责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汇总的本级总预算草案,应当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现在,国务院将下达编制预算指示的时间提前至9月份,比过去约提前两个月,实际的预算编制时间达3-4个月,但仍显得时间紧迫。从西方国家情况来看,预算正式编制前的准备时间普遍较长,如美国联邦预算编制于预算开始前19个月。⑦我国多数学者建议延长预算编制时间至半年左右,等时机成熟,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到一年左右。⑧

(二)预算编制方式的改革

《预算法》第26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所谓复式预算是指将一个预算年度内所有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照预算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收支表上所形成的预算计划。我国各级政府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然而,复式预算编制存在着偏差,只在中央和省两级试行复式预算,且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复式预算;市、县、乡级预算仍是单式预算。因此,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外实行复式预算的经验,全面实行科学的复式预算。

(三)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基数法”,即根据上年的基数加减本年因素来确定本年度的预算收支规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存在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盲目沿袭上年项目、不符合公平规范透明原则、导致单位之间若乐不均、造成资金极大浪费等局限。因此建议采用“零基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⑨这也是多数专家学者的看法。在立法层面上应将《预算法》第二十五条“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的规定,修订为“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按零基预算方法进行编制。”同时按部门预算管理原则设计预算科目,将体现政府职能的预算内外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职能和政府活动范围。《预算法》应对编制部门预算作出一定的规定。

(四)预算收入编制依据的改革

根据我国《预算法》第29条之规定,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依此条法律规定,是无法判断预算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相适应,究竟是以全国平均增长率相适应,还是以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事实上,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不尽相同,每一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又很难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相同。立法中的模糊规定,将导致实践上的混乱。建议将一规定修改为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保持与本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三、预算审批法制创新

预算审批是预算过程的重要一环,然而,我国现行预算审批法制不够完善,过多地流于形式,不利于规范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预算审批法律制度。

(一)调整预算草案的审批机关

根据我国《预算法》第12、13、39条之规定,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预算草案及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只行使审查权,不行使批准权,而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批准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预算年度开始后的3-5个月内或者更长时间召开,同样造成预算先期执行现象。为此,建议预算草案的审批机关由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批时间应在上一年度终了之前。

(二)延长预算审查时间

预算审查分为初审和终审。根据我国《预算法》第37条之规定,我国现行预算初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三是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人常务委员会进行的初步审查。以上初审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对预算草案的审查为终审,审查时间最多为半日。可见,我国预算审查时间较短,难以保证预算科学性、合理性,而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向议会提交财政预算草案的时间,一般都在正式批准前的3个月到半年左右,以便使议会有一个充分讨论和仔细修订的时间,如美国,政府于2月份将预算草案提交国会,国会在7月份最后批准,审批时间是5个月。而我国预算审查批准时间大约为40日。为保证预算审批的科学、合理,则应适当延长预算审批的时间,完善相应的审批机制。具体做法如下:将预算草案至少提前3个月送交人民代表大会负责预算草案审查机构⑩的各位成员审查,提出意见或建议,并由预算草案审查机构组织其成员讨论,汇总各方意见,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要求预算草案审查机构必须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而不能滥竽充数。

四、预算调整的改革

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是我国《预算法》第53条所作出的明确规定。有的专家已透彻地指出这一规定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超收部分增加财力安排的支出可以不通过人大审批;二是预算收入减少而相应调减预算支出不需通过人大审批;三是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支出科目留用;四是在预算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部门或地方预算的追加、追减。[11]可见,《预算法》所规定的预算调整范围较窄,造成预算执行中预算变更、调整随意性较大,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流于形式,人大对预算调整监督职能弱化。针对这种情况,修改《预算法》时,应重新界定预算调整的概念,对预算调整的定义作更严格的限制,将超收安排的支出、短收削减的支出、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的追加追减支出全部纳入预算调整范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注释】

①⑤张丽华、杨树琪、良:预算法的修订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迫切要求,《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1期。

②④⑧唐丽华:关于适当修改《预算法》的几点建议,《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③④⑧李燕:适时修改《预算法》的几点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⑥陈炜、朱大兴、王飞雪:完善《预算法》若干问题的思考,《四川财政》,2002年第1期。

⑦贺飞跃:中美预算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1期。

⑨徐志、林学富:《预算法》编制与贯彻中存在的偏差及其纠正,《现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9

××年月日南川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预算的监督,,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规范预算行为,更好地发挥预算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对市级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监督市级总预算和市级预算的执行;审查、批准市级预算的调整或变更;审查、批准市级决算;撤销市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或决议。

第三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负责对市级预算草案进行初步预审;负责对市级预算调整、变更初步方案、草案,市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工委)承担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日常具体工作。

第四条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市级预算,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市级预算的调整或变更,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行部门预算,逐步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市级预算、决算草案;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预算和相关决议;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变更方案、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决算;提出对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监督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或撤销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乡镇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市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市级部门(以下简称部门)及其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做到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

市审计部门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市级各部门和乡镇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实行审计监督。

第七条市人大常委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并可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协助、配合调查,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资料。

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定程序,就预算、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变更和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研究处理并及时给予答复或者接受质询。

第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和决算的决议、决定的行为,有权依法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市审计、监察部门检举、揭发和控告,并受法律保护。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为检举、揭发和控告者保密。

第二章预算编制的审查

第九条预算编制要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市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本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

第十条市级预算草案应在预算年度前编制完毕。

市级各部门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部门预算草案编制工作。

部门预算应当综合预算内资金及预算外资金编制。预算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支出、其他支出。

第十一条在市级预算编制过程中,市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财经工委通报有关市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收支初步安排、预算编制中的重大项目变化、预算定额标准变化以及可用财力等方面的情况。

财经工委应当对市级预算草案编制情况、重点收支项目进行调查,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二条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一个月前,市财政部门应将市级预算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市级预算草案应包括以下内容:科目列到类,重要的列到款的预算收支总表和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表;市级各预算单位收支表;建设性支出、基金支出的类别表和若干重大收支项目表;按类别划分的财政返还或补助下级支出表;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表;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报送的其他材料。

主任会议对市级预算草案进行初步预审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步审查。

第十三条市人大常委会对市级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

(二)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三)预算安排是否真实、完整、合理,应纳入预算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预算支出是否保证了政府公共支出基本需要,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四)预备费是否按规定比例设置;

(五)为实现预算拟采取的措施是否积极可行;

(六)其他重要事项。

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步审查时,市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说明情况,回答询问。

第十四条市人大常委会初步审查后,应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日前,向市人民政府通报初步审查意见,市人民政府应在个工作日内,将初审意见采纳情况书面向市人大常委会反馈,未采纳的,应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预算草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预算编制依据及有关说明;

(二)科目列到类,重要的列到款的预算收支表,包括市人民政府基金预算表、建设性支出、基金支出类别表;

(三)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部门支出表;

(四)审查、批准预算所需要的其他资料以及有关说明。

第三章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十六条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市级预算,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市财政部门负责。

预算年度开始后,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前,市人民政府可以先按上一年度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批准后,按批准的预算执行。

第十七条市人大常委会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

(二)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及管理情况;

(三)各类基金的收支情况;

(四)各类转移支付情况;

(五)上年结转资金使用情况;

(六)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支出项目和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

(七)市级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八)国库按规定收纳、划分、留解、拨付预算资金以及退库的情况;

(九)收入超收部分的安排情况;

(十)市级财政年度负债的情况;

(十一)实现预算的措施落实情况;

(十二)预备费的使用情况;

(十三)预算执行中发生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八条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程序和进度及时足额拨付预算资金。

市级各部门应及时将预算资金拨付所属单位。预算资金应按规定用途使用,禁止将预算资金截留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及时将预算执行中的重大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市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月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预算收支和税收征收进度报表等资料。

第二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事项及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一)汇总后上报重庆市财政部门的预算收支总表;

(二)市对乡镇转移支付情况;

(三)乡镇人民政府报送市人民政府备案的预算的汇总。

(四)市级财政的年度负债情况;

(五)重大项目的资金调整情况;

(六)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应当备案的其它事项。

第二十一条市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第三季度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二十二条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必须按财政部门规定报经批准。

第二十三条市级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四条市级预算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算变更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预算变更:

(一)因国家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政策调整,需减少收入或增加支出,又不属于预算调整范围的;

(二)单项建设项目需追加预算万元以上的;

(三)新增重大建设项目的;

(四)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预算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决议中提出确保的其它支出预算需要调减的。

第二十五条市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财经工委通报市级预算调整或变更的情况,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日前,将预算调整或变更的初步方案,包括调整或变更前后的预算收支对照表和平衡表、调整或变更的依据和说明,提交主任会议进行初步审查。

第二十六条主任会议对预算调整或变更初步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后,提出审查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对预算调整或变更初步方案审查的重点是:

(一)是否属于调整或变更;

(二)调整或变更的依据是否合法,理由是否充分;

(三)预算变更是否保证收支平衡。

第二十七条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主任会议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预算调整方案或预算变更方案的议案,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主任会议决定将修改预算调整方案或预算变更方案的议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的,应当先表决修改预算调整方案或预算变更方案的议案,再就关于预算调整方案或预算变更方案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第二十八条市级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应当由市财政部门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市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财经工委通报情况,市人民政府应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第二十九条财经工委根据主任会议的决定,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并向主任会议报告调查结果。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调查结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三十条市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时,应听取主任会议的意见。市审计部门应将市人民政府确定后的审计计划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一条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审计部门就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审计。市审计部门根据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专项审计报告。必要时,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对专项审计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四章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三十二条预算年度终结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上一年度的市级决算,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延后的,最迟不超过预算年度次年的第三季度。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

市级决算的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相差较大的,应当在决算报告中说明。

第三十三条市审计部门应按照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要求,对本级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依法进行审计。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第三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对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三十五条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

(二)市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审计机关依法采取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建议;

(三)市财政、税务及有关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及实施效果的情况;

(四)市人民政府针对审计情况,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五)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应当报告的其它情况。

第三十六条市财政部门应当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市级决算的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决算草案编制情况,并提交决算草案及有关资料。

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日前,主任会议对市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时,市财政、审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对决算草案、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回答询问。

第三十七条对市级决算草案初步审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执行市级预算、预算调整或预算变更的情况;

(三)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内容是否完整,各项数据是否真实、准确;

(四)重点支出完成和资金使用效益情况;

(五)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情况;

(七)预算结余、结转情况;

(八)审计工作报告所提出的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纠正情况。

第三十八条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级决算草案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三十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算草案和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建议和所作的相关决议,制定整改措施,依法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纠正或处理,并在第四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四十条决算草案报告没有获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市人民政府应当查明原因,重新提请下一次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第四十一条市财政部门和市级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对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管理的应当全额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按有关法规进行管理,并按预算年度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

市财政部门应于每年七月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上一年的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表及使用管理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就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组织专题调查或者进行专题审查。

第五章责任追究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责令纠正;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如实编制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弄虚作假的;

(二)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提交预算草案、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或变更方案草案、审计报告,以及相关资料的;

(三)违反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预算调整或变更的决议或者决定的;

(四)不依法征收或者上缴预算收入的;

(五)将预算资金截留或挪作他用的;

(六)将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或者不按规定管理使用预算外资金的;

(七)对审计报告提出的突出问题不予纠正的;

(八)不按规定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事项的;

(九)不及时研究处理并答复市人大代表或者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预算、决算提出的询问或质询的;

(十)对检举、揭发和控告违反预算法律、法规行为的单位、个人打击报复的。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市人大常委会对有本办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责令其依法予以纠正;建议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属于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的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撤销其职务。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由市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

预算调整方案审议意见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鹰击长空”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人大对部门与街道预算情况调查的工作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由**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各委室主任和财经(预算)工委委员组成的调查组,对区政府2021年度区级部门与街道预算情况进行会前调查,集中听取了区级部门预算、街道预算的情况汇报,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初步审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20年11月5日第55次主任会议通过的工作方案,对2021年度区级部门预算、街道预算初步审查,从11月上旬开始,至12月下旬基本完成。

(一)组织审查。11月上旬开始,财经(预算)工委牵头,常委会各委室根据分组情况,分别开展对口部门预算草案审查,逐个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期间为保障细编科学,财经(预算)工委对选定的2021年度重点审查部门和街道及其重点、疑点事项两次协调预算单位、财政局,组织讨论,部分资料送预算专家审查,形成统一意见。

(二)组织公开听证。12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选择区发改局、区卫健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供销合作社、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等5个部门和**等4个街道,开展预算草案公开听证,区人大常委会领导、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各委室负责人、人大代表、社会公众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发言踊跃,提出28个问题和建议,同时,会后还以书面形式提出建议。

(三)反馈审查意见。财经(预算)工委对各工委、专家审查和听证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全面汇总,梳理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交与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求其对2021年部门、街道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整改落实。

二、预算与问题:

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2021年度区级部门预算共70个单位,合计安排预算资金**万元,比上年增长10.4%。12个街道,合计预算**万元,比上年增长168.3%,其中新增部门转移支付**万元(剔除部门转移支付,**个街道预算合计**万元,比上年增长18.8%)。2021年度部门、街道预算总体可行,体现了保运行,保重点,促民生,促发展的要求。但从审查的情况看,还存在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方面:一是部门预算的刚性需求与所用财力差距明显;二是部门预算的完备性有待加强;也有少数预算单位申报预算时项目前期评估不充分;三是绩效评价需进一步完善,结合有待密切;四是执行进度及均衡性有待优化;五是公务费设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细编和绩效评价。

(二)街道预算方面:一是财力收支不平衡;二是超预算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存在;三是街道抓收入积极性不高;四是部门转移支付不完备,部门下达任务时,预算有缺口;五是临时任务多,影响预算准确;六是绩效评价普遍未开展。

三、建议和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部门、街道预算编制、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严格预算执行管理。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与编制精细化,项目支出预算早谋划、早评估,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控预算执行调整与追加,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部门新增任务,原则在日常公务费中列支。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维护预算的法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畅通预算审核流程,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对专项资金运行实行跟踪监督。

(二)优化街道预算机制,提升预算管理效能。尽快出台街镇新一轮财政体制及细化规划,明确街道收支范围,提高街道抓收入积极性。发挥街道预算管理的能动性,规范街道预算执行,防止超预算支出。规范部门预算转移,强化转移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对街道的临时任务要做好提前预估,留有余地,不因临时任务的调整影响预算准确,对街道的绩效评价要进一步规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