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十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十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38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1

“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用‘6+6+8’概括,‘6’是6大理念,再加一个‘6’是6个原则,‘8’就是8个支柱,即8个制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表示。

6大理念是指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6个原则是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8个制度是指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总书记强调提高方案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什么是由中财办牵头制订,这有什么不同?

杨伟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长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副组长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和环保部前任部长周生贤,由于周生贤部长已于年初调任全国政协,现在正在办手续,由环保部现任部长陈吉宁接任副组长。为什么由我们牵头做这件事?本来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督促、检查,但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意味着,有些改革方案的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怎样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次制订方案由中财办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相关12个部门组成一个起草组,经过激烈讨论、辩论,最终形成共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组织架构必定是总体性的框架,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不像单项改革。

这次改革有10个方面的问题整合,可能要触及某些部门的利益和奶酪。让这些部门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刀很难下去,切下去以后恐怕也不一定能切到位。中财办作为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可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该切就要切,该整就要整,如果不切、不整合,就不叫改革,叫维持现状。另外,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污水防治,好几个部门管,让谁牵头都不好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组成了跨部门小组共同做,有利于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请介绍一下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

杨伟民:当前,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国际社会,十分关心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转型问题。我们觉得,增长速度换挡是中国经济向一个更高形态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也是必须要承受的压力。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

但是向哪里转,向哪里调,有很多方向,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是转向绿色低碳。可以想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十万亿美元规模这样一个经济体,转向绿色低碳,前景十分广阔,空间十分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其中一个信心就在这里。

这次推出“1+6”改革组合拳,也是落实去年中美两国元首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履行承诺,做好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碳排放相关的工作。

经济如何转型,对这方面有明确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依靠法治。总书记还说,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方向非常明确。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年初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中央改革办指导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和中组部、环保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推出了这个“1+6”生态文明改革方面组合拳。

填补体制机制空白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杨伟民:总的来讲,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填补空白、整合统一这十六个字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鲜明特点,是中财办在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之上,概括出来的思想方法。

首先是理念先行。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当中的雾霾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也很难根除。体制是人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都是人制订出来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体制设计的好坏,最后决定着减排减霾这样一些行动的成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2

此次方案的出台切中环境治理要害,从根本上建立制度,从体制内发动改革,将极大的重塑我国政治、经济д狗绞剑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选为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会上指出在学习领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对总体方案总结出四点思想1、理念先行:首先要去除思想上的雾霾,才能去除体制机制里的雾霾,最后才能去除空气中的雾霾,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体制设计从而决定了治理成效;2、顶层设计: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总体上是滞后的,至少是滞后于经济体质改革的,原因是跟缺少顶层设计有关;3、填补空白: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缺少基础性的制度,比如自然资产的产权制度,产权不清,所有权人不到位就会带来生态的破坏;4、整合统一:现存的体制和机制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一件事可能有很多部门进行监管,这次方案中有大概十个方面属于整合统一的改革。

国务院8月中旬Р剂恕兜痴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要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其中提出“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双重追责“,我们认为这些史上最严格的环境追责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国家从体制内进行环境保护、转换发展方式的决心。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高选民在会上指出《办法》的颁布从制度上使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正确使用自己的职权,不能在环境问题上再越雷池一步。

两项全新的基础性制度试点工作同时展开,为保障《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要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基础。审计署副审计长陈尘肇在会上介绍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署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评价标准、责任认定、审计结果运用等,将全面推动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介绍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研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为完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信息基础。

此次的顶层设计由中财办牵头,12个部门参与,要进行10个方面统一整合,《方案》总共有8项制度、47个具体改革任务。整合必然涉及利益切割,单个部门较难彻底进行自我改革,各种不同意见由中财办协调达成最后共识。我们认为多部委合作形成跨部门小组,提高改革质量,可有效解决“九龙治水”问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进行各部门间十个方面的统一整合也体现了国家此次改革的力度和决心。

此次《方案》从经济的角度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说明,明确了既然有价,使用者就必须付费,所有者就必须收费,才能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预计自然资源将进入使用者付费时代,这将有效增加地方政府的自然资源收益,从而投入到由地方政府买单的公用事业项目中。

环保行业的公司将迎来更大更广的市场空间及政策性绿色金融支持。《方案》提出将通过建立市场体系如碳排放、水权、排污权等,培育更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方面的市场主体,让这些企业成长壮大。同时提供金融支持如绿色信贷、绿色股票指数、绿色д够金等。

国家经济д苟ㄒ甯谋洌赋予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生态环境就是GDp。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说: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来讲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GDp是金山银山。现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实际上就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放进了发展本身的内涵。自然资产赋予价值,青海、的GDp就不会和广东差距那么大。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3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现状与改革走向

 

(一)“刑事为主、民事为辅、行政短腿”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格局

 

回顾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内部体制在过去已形成“刑事为主、民事为辅、行政短腿”的基本格局。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在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了进行大幅修改,降低了污染环境犯罪的构罪标准,同时罪名也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变更为污染环境罪。2013年6月8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等4起环境污染犯罪典型案例,向社会表明了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刑事犯罪的决心。随后,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机构开始集中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和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农用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产品资源的行为。根据2014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查办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新闻会的数据,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5013件7237人,起诉20969人。®又据中国法学会2014年6月17日公布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3)》,2013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破坏环境资源保护一审刑事案件13210件、环境监管失职一审刑事案件12件、民事环境一审案件1906件、行政环境一审案件1090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刑事司法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主干部分。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8章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司法得到了强化。为了便于各级法院受理环境侵权赔偿案件并顺利开展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2月18日制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将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由列为第352种案由,并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将其细分为大气污染责任纠纷、水污染责任纠纷、噪声污染责任纠纷、放射性污染责任纠纷、土壤污染责任纠纷、电子废物污染责任纠纷、固体废物污染责任纠纷等7个四级案由。根据统计,《侵权责任法》实施后2010年、2011年全国法院审结环境民事一审案件分别为2033件、1883件。®尽管依然存在审理时间长、举证难、执行难等问题,但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司法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强大的活力。

 

有学者搜集了2002~2011年全国法院审理环境案件的数据,计算出全国环境案件中环境刑事案件占69.86%,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占16.67%,而环保行政案件仅占13.47%,从而得出了刑事案件占大多数、民事案件次之、行政案件总体比重最小的结论。®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1997年《刑法》、2009年《侵权责任法》分别针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污染责任所做出的集中规定,正是这两部法律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民事司法的迅速发展,从而也使得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内部体制形成“刑事为主、民事为辅、行政短腿”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成为后续的以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为目标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大得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要艰巨,因此,若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梦,势必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而从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的现状来看,其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心,但并未成为司法关注的重心,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还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均未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置于司法工作的中心位置;第二,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解释工作远未完善,尚有许多空白领域需要填补,尤其是生态保护司法基本上处在无可操作性规范可依的状态;第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1988年算起已经走过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历程,®从整体上而言我国的生态保护司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甚至连生态犯罪、生态损害赔偿这一类名词都未能成为主流的法律用语;第四,由于行政权过于强势,司法权对于行政权的行使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明显感到无能为力,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司法成为了一条短腿,远未形成规模和气候;第五,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属于非常专门化的技术型司法,但我国的司法鉴定组织体系中尚未见法定的生态环境鉴定机构的身影,专家证人制度也未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中的常态化制度。这些不足均需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加以克服。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

 

2014年发生的以下三个法律事件,引起了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赢得了法学界、法律实务界和环保组织的普遍叫好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而言颇具里程碑意义。

 

2014年发生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事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该法第58条规定,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连续五年以上专事环保公益活动且无违法记录、不通过诉讼牟利的社会组织,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使得《民事诉讼法》第55条构建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落地,从而拓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空间,并极大地刺激了环保组织推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热情。

 

第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事件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7月3日正式对外宣布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成立,使近年来我国地方法院先行先试的地方性司法改革成果终于修成正果,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司法制度,宣告我国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审判组织正式载人中国司法制度史册。这一事件又一次引发和推动了对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讨论。

 

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事件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14年12月8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针对《民事诉讼法》第55条、《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的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提起的公益诉讼如何适用法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营造了制度环境。

 

上述法律事件对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十分明显。首先,如上文所述,此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已成刑事为主、民事为辅之势,因此,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不但将拓展民事司法的范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司法,而且还将对依然属于司法盲区和禁区的行政公益诉讼起到撬动作用。其次,尽管民事公益诉讼实际可操作的规则范围仅限于针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大量开展势必推动针对破坏生态的行为的生态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而且对于大量的影响更为久远的破坏生态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不可能视而不见或者坐视不管,不久的将来也会针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专门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因此,人们对于上述三个法律事件的反映如此强烈,并非仅仅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关注,更多的来自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关注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的热望。

 

上述三个法律事件共同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的大门,预示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时代即将到来。

 

二、“三审合一”审理模式是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设立,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内部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的举动一开始显得十分谨慎,明显带有试水的意图。从最高人民法院最初公布的环境资源审判庭的主要职责可以看出,环境资源审判庭在初始阶段被设计成一个很特别的民事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该庭职责是四个方面:第一,审判第一审、第二审有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民事侵权案件,地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有关权属争议的民事案件,森林、草原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自然资源民事纠纷案件。第二,对不服下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进行审查,依法提审或裁定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第三,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第四,研究起草有关司法解释等。®从这些职责中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将环境刑事案件的审理从刑事审判中剥离出来,也未涉及环境行政违法案件的专门化审理。其原因有二:

 

第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外部体制的下游体制尚未建立,目前难以将生态环境刑事案件的审理从普通的刑事审判中剥离出来。如果要在我国最终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需要有稳固的生态司法外部体制作为支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外部体制可划分为上游体制和下游体制。

 

政法委员会领导体制等是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外部体制的上游体制,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不在本文讨论的技术型司法体制改革范畴之列,这里不加以讨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外部体制的下游体制主要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案件的侦查体制,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的衔接、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案件的起诉等方面的体制。由于我国并未建立与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刑事司法相对应的侦查体制,因此,在一开始难以将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从普通的刑事审判中剥离出来,列人“三审合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之中。相反,在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将环境资源审判庭设计为一个特别的民事审判庭,不但不用去“触礁”,而且还可以强化和壮大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司法。这实在是明智之举。

 

第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立法现状的制约,难以在国家最高法院层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司法的专门化。目前,我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立法模式并未将司法保护作为首选考虑,而是优先选择更为刚性的方式,即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强化政府环境执法权的方式。例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并未普遍赋予每一个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只是将起诉权赋予十分有限的社会组织,同时大幅度地强化了环境保护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又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纳人政府应急管理范畴,由各级政府根据其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加以全力应对。从以往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判断,最高人民法院似乎难以强力承担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职责。®相反,由于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权过于强势,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有赖于行政权的支持,法院更向于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

 

以上两点也可以从地方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得到证实。例如,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忠厚于2012年7月24日向省人大常委会所做《关于全省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环保审判组织、提高司法能力的问题。据介绍,江西省法院针对生态环境案件专业性强、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在审判组织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整合和加强环保审判力量,将法律素养较高、有一定环保专业知识的法官组成环保审判庭或巡回法庭”,如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8月组织修水、武宁、永修、共青城等修河流域四个基层法院成立“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议庭”,专门审理与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另外,面对日益严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法院无法不受干扰地依法独立处理生态环境刑事犯罪案件,需要寻求与环保、林业、公安、水务、卫生、检察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案件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研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研究司法对策与服务措施,然后才能形成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合力。®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步步为营地强力推动和支持地方法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进程,使得地方法院“三审合一”的改革尝试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主张形成上下呼应之良性互动态势。对于地方法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内部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有序推进环境资源司法体制改革”的主张。该主张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张合理设置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在高级人民法院层面,主张按照审判专业化的思路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在中级人民法院层面,主张在高级人民法院的统筹指导下根据审判业务量合理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在基层人民法院层面,主张个别案件较多的基层人民法院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准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

 

第二,主张环境资源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在案件归口审理方面,主张将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归口到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实行专业化审理;在案件信息共享方面,不能实行归口审理的地方,主张在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机构之间加强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业务的协调与沟通。第三,主张以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为单位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在管辖权的划分依据方面,主张逐步改变以行政区划分割自然形成的流域等生态系统的管辖模式,而从环境因素的自然属性出发,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并结合考虑环境资源案件量,设立以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的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实现对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管辖。®从上述主张来看,“三审合一”审理模式成为了最高人民法院引导地方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调查结果,截至2014年9月16日,我国共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法院设立了368个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环境资源审判庭、合议庭、巡回法庭),包括291个基层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62个中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14个高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1个最高人民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其中,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归口管理涉及生态环境类刑事、民事、行政各类案件,实行“三审合一”的审理模式;江苏省各级法院全面推行“三审合一”集中审判工作,涉及资源环境的案件统一由行政审判庭设立环境保护合议庭或环境保护审判庭集中审理,重庆、甘肃、山东、四川、贵州等法院在本辖区内探索跨流域、跨地区的集中管辖和“三审合一”集中审理模式。对于地方“三审合一”的做法,最高人民法院表现出了积极支持的态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4

成绩单1:专啃硬骨头

【原声】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6月27日)

【言出必行】从财税体制、土地流转,到央企负责人薪酬、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再到户籍制度、足球改革,这份成绩单中,没有一项改革是轻松容易的事。中央深改组都是直接冲着问题而去,突破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也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成绩单2:治党越来越严

【原声】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

【言出必行】从严治党,全社会都关注。这份成绩单中,党建和纪检体制改革的份额吃重。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到省市区和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如何提名,再到制定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的若干规定,制度反腐的笼子越扎越紧。

成绩单3:发民生大礼包

【原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4月18日)

【言出必行】在的改革成绩单中,民生领域占绝大部分。关于群众看病问题,不仅有城市医院综合改革这样的重大改革,也有家庭医生、儿科医生等具体项目;在教育领域,既有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有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内容。

成绩单4:司法公平公正

【原声】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

【言出必行】27次中央深改组会议,有18次涉及司法议题。其中的每一项举措,都着眼于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架上了高压线;在深圳、沈阳设立巡回法庭,使司法审判免受地方干预;出台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意见,律师执业权利进一步保障。禁止干预司法案件正成为全社会共识,呼格吉勒图、念斌、陈满等冤假错案得到纠正。

成绩单5:环保终身追责

【原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6日)

【言出必行】保护生态环境靠什么?得靠制度、靠法治。《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聚焦环保督察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使考核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约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

成绩单6:问责敷衍塞责

【原声】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7月22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5

一、着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目前已完成试点约8万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提升专项行动,2016年完成1300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和3600个行政村的垃圾治理。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二、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改革试验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福建省2016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碳市场于12月正式开市运行,首日成交1822万元,创全国试点省市开市首日成交量的新高,并首创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在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到2016年底累计成交达3.8亿元。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相关产品、政策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研究出台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技术装备创新化的运行机制。实施投资工程包政策,把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一些生态环保项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捆绑打包,充分挖掘市场投资潜力。

三、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通过改革试验构建大生态环保管控格局

福建省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配套制定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在全省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成市、h、镇、村四级网格划分,并加强基础网格力量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网格化体系,解决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实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审判庭全覆盖,实现从单纯的林权保护拓展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从坐堂问案的辩法析理到诉前诉后的源头治理的转变,从对毁林排污的打击惩治拓展到绿水青山的修复培元的转变。提升国土空间开发管控能力,推进空间规划试点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

四、着力发挥地方首创精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改革经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6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五)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六)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七)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八)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承包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河道湖泊等管理机构和国有林(农)场、垦殖场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管理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九)勘界发证。明确承包关系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

(十)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十一)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十二)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农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农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派。

(十三)落实责任。承包集体林地,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并落实承包方、发包方的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四)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十五)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十六)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法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财政困难的县乡,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十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农村林业债务。

(十八)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九)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确保改革扎实推进。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县(市)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改革方案的制定要依照法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操作程序要公开、公平、公正。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取得实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严肃工作纪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决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二十)切实加强和改进林业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改进服务方式。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推广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7

一、单项选择题

1、十八大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部分提到,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位。

a、21B、22C、12

2、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在北京隆重开幕,会期7天。()

a、11月6日B、11月8日C、11月14日

3、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a、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B、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C、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4、十八大报告指出,()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

a、国内生产总值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6、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a、全面发展B、科学发展C、可持续总依据是,总布局是,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填空题

1、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设这条主线。

2、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增强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二是增强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三是增强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四是增强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十八大新党章首次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4、年满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承认党的纲领和,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5、共产党员的党龄,从之日算起。

6、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三、简答题

1、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

3、党章修正案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论述题

1、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了哪些充实和完善?(10分)

2、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作了怎样的阐述?(8分)

一、单项选择1、B2、B3、a4、a5、C6、B7、B8、B9、C10、a11、C12、B13、a14、C15、B

二、填空题1、学习新党章、展示新形象、奋力新跨越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3、科学发展观4、文化建设生态文明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6、20207、先进性纯洁性8、忧患创新宗旨使命9、科学发展观10、十八先进分子章程11、预备专正式党员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简答题1、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对阐述改革开放的自然段作了充实,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8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制定《XXXX市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XXXX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启动组建XXXX交通投资公司,推进与省交投集团深度合作,加快盘活交通系统国有资产。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体系,落实黑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完善“个转股、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二)完善创新发展制度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举措,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承担部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创建建三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制定建三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厅市科技合作会商机制。出台加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落实《关于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

(三)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配套政策。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按省部署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互联网+流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打造我省东部区域物流中心。复制推广XXXX电商产业园建设经验。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落实好省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工作机制。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带动经济圈,融入哈尔滨两小时经济圈,依托牡佳高铁、佳鹤铁路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以XXXX为中心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

(四)完善经济治理体制机制。落实省关于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稳定大宗消费,拓展服务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持续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紫丁香计划”,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支持企业上市。

(五)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省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对俄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推进对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跨合区建设,着力规划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对俄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进黑龙江(中俄)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同江片区创建工作。完善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综合配套功能。持续推进地方间区域合作,实现与中山市对口合作优势互补。

(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巩固扩大“走千企访万户”成果,深入推进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和走流程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深化“一照多址”,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整合机构编制资源。按权限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审批工作,按省有关要求完成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政事权限清单和章程管理的审批工作,高质量完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完善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推行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改革。建立市场主体包容免罚制度。推进“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有序推动政务大数据管理、共享、应用制度化、法治化。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行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多证合一”改革,扩大事项整合范围,提升企业市场准入便利度。推广桦南县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强乡扩权”改革试点经验。

二、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七)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分工方案》,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深化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桦南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部级试点示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个三”示范创建工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类处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政同责抓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亿斤以上。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储备体系。深入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出台《XXXX市黑土地保护指导意见》,探索实施“田长制”,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休耕轮作制度试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出台《XXXX市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以东风区为中枢,以桦川县、郊区为两翼,开展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桦川县、郊区入选部级制种大县,建设东风区建国种业小镇,带动全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种业建设全面提升。

(九)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稳慎推进桦南县部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创新闲置农村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路径。

(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薄弱村”,2021年力争实现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加强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性交易服务,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

(十一)深化农业金融保险改革。逐步推广“农业大数据+金融”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稳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形成多元化抵质押融资模式。扩大大灾保险承保规模,继续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奖代补试点。

(十二)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广兰西模式,制定出台《XXXX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推进实施方案》,培育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力争全程托管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十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创新支持保护工具和实施机制,落实省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落实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求,落实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十四)深化供销综合改革。通过创新供销社组织、服务、经营模式,推进落实供销社“培育壮大工程”,积极打造为农服务主渠道、主阵地,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乡镇基层社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三、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十五)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争10月底前完成挂牌,构建省市县三级融合联动、分级运营、多渠道传播、多终端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内涵提升行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媒体+政务+服务”运营模式,app下载量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20%。

(十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编制《XXXX市文化强市规划(2020—2025)》和《XXXX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东北小延安纪念馆、东北银行钱币博物馆、XXXX文化中心、三江口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合江省委省政府旧址、松花江铁路桥头堡重点文物的保护。落实省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XX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制度》,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十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推进宣传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重要宣传阵地回归公益属性。探索成立《青少年书法报》传媒公司、XXXX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

(十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围绕建党100周年,开展“三江之声”“文化进万家”“社区文化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百场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城乡公共文化覆盖率和服务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基层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

四、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十九)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入额遴选机制,探索建立员额递补机制。完善申诉事项回复、督办机制。加快推进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和涉案财物管理信息平台推广应用。

(二十)深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制定《XXXX市委政法委员会政治督察暂行办法》和《XXXX市委政法委员会派员列席同级政法单位党组(党委)民主生活会暂行办法》。完善“四类案件”识别监管机制,强化审判监督管理数据集约管控,赋能审判监督管理新途径。健全检察机关听证审查制度,探索公益诉讼公开听证案件适用范围,建立公开听证工作方式。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按照全省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完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对戒毒、社区矫正、司法鉴定、公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二十一)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制定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意见。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2.0升级版,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水平。

五、全面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十二)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创新和拓宽技能人才成长路径,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全市新增公租房租赁补贴500户。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落实省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

(二十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平稳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统筹做好高中基本办学条件保障工作。按照规定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制定《XXXX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XXXX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完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落实《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清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三个示范校建设。

(二十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行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省促进生育与社保、就业等相关政策配套衔接的具体措施,按省部署开展取消再生育审批改革试点。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十五)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多层级、立体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方联动疾病防控机制,强化联防联控实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争取省级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六、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二十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乡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建立跨市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落实全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十七)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探索“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监测和确权登记,促进资源资产化,推动自然生态价值转换。建立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落实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政策举措。实施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积极营造碳汇林,谋划推进碳汇经济。

(二十八)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强化河湖长制,巩固松花江XXXX段部级示范河湖建设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出台《XXXX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落实禁牧休牧制度。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管理体制。开展好耕地质量分等定级调查工作。

(二十九)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工作机制,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七、全面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十)健全完善民主制度。深化地方立法改革,制定《XX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工作机制,积极创新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方法路径。持续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三十一)健全完善基层治理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巩固基层政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八、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9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由于员工身份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国有企业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加快建设高素质经营队伍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企业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途径。作为国家垄断的烟草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人员激励相对较弱、用人较死、分配平均主义等问题。如何在兼顾公平和效率,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决策者面对的一个难题。洛阳卷烟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要求,以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

一、顺应形势,推进发展,明确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理顺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人员动态管理机制,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烟草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就行业用工分配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目标和主要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系统规划。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明确要求要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做好方案,认真实施,确保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功。洛阳卷烟厂根据国家局和公司关于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广泛调研、充分酝酿基础上,明确改革方向,积极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

二、深入学习,充分调研,科学制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业领导班子对此工作始终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深入学习行业和企业有关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并认真实践“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发展、早改早受益”的精神内涵,增强员工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本着“多沟通、多汇报、多协调”的原则,主动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汇报工作,坚持做到责任分工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前期,企业领导班子多次召开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分析问题,明确任务,研究对策,确保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保质如期完成。为让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的意义,积极动用各种宣传手段,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个职工。编印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宣传材料,对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要点、原则、步骤、关键环节等知识进行逐级培训,使大家认识到改革既不是涨工资也不是要某些人下岗,而是理顺企业用工分配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用工分配制度,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在岗位考核、方案设计、双选竞岗、工资套改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召开专门会议,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要求,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改革顺利推进。总体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收集职工各种意见建议,科学严密制定用工改革分配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三、公正透明,科学规范,稳步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践

一是明确改革指导原则。在科学制定用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企业决策层提出以现代企业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以六个明确为工作准则的整体工作思路:即确保各岗位在整个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位置明确、职责明确、权力明确、任职要求明确、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办法明确。在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中,重点把握了岗位设置、细化方案设计、岗位评价、中层竞聘、岗位考核、双选竞岗、落聘人员安置、工资套改等七个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及时公开方案,规范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自始至终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加改革的透明度,使整个改革始终在阳光下操作,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科学制定组织架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为了高效地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设计应该能够保证纵横两个方向上指令和信息贯通,通过纵向的沟通和控制来保证效率,通过横向的沟通和协作来保证公平。针对“定岗、定编、定责”工作,配合咨询公司全面开展“三定”工作,理顺工作流程,力争做到职能不交叉,工作无盲区,力争达到精简、高效、规范的目的。

三是严密制定分项实施方案。在整个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期间,洛阳厂制定了严密紧凑的工作计划,遵循严、细、实、快的原则,分层递进,分阶段落实,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和行业发展指导思想,结合企业实际,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完成了《厂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厂绩效考评实施方案》、《车间绩效工资二次分配考评办法》、《厂员工岗位考评实施方案》、《厂员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厂工资套改实施细则》、《厂员工待岗管理办法》、《厂员工内部退养管理办法》等基础方案,并经洛阳厂一届五次职工暨会员代表大会一致表决通过。这些改革配套制度的出台,为洛阳厂搭建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框架,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薪酬体系。

四是严格过程实施监控。《韩非子》主张:“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的落实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保障。洛阳卷烟厂努力通过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践行“言赏则与,言罚则行,赏罚有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改革使员工考核和奖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快速开展绩效考评和岗位考评,为员工设计了更加客观量化的全方位考核内容,不同类型的岗位制定有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考核结果按照岗位分类和层级设置进行分类排序,并按照强制比例分布进行结果应用。

五是突出抓好改革重点。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各种政策都要由他们具体执行,如何有效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提高中层人员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为切实发挥中层人员的重要职能,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积极有效地德、能培养的同时,研究出台了《洛阳卷烟厂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制度》等多项制度,对中层干部调整后的空缺干部岗位进行公开竞聘,通过笔试、测评、面试、考察、公示等几个环节,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督和考核,实施了中层管理人员储备制度和落后淘汰制度两项动态管理体制。

六是做好改革稳定保障。改革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企业改革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后,进行综合考试和民主测评,对全厂中层以下员工进行了综合考评,对总成绩排名后3位的一般管理人员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按照《洛阳厂员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依次组织开展了一般管理类、业务类及生产操作类岗位人员的选聘工作,通过公开竞聘,管理人员落聘后分别安排到服务类岗位。同时按照稳定为主、区别对待、合理安置的原则,对服务类岗位和落聘人员进行了稳妥安置,使他们愉快地配合、支持了改革工作。

四、联系实际,系统规划,不断优化用工分配改革体制机制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洛阳烟厂的决策者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但对企业的整体进行宏观把握,而且把变革的目光也投向了自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在改革的过程中律己垂范并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2009年以来,洛阳厂继续积极稳妥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创新,确保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新提升。从企业实际出发,又修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积极探索了新的考核办法,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班子作风。围绕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出台了《领导班子成员业绩考核办法》,成立了领导业绩考核小组,对领导班子的目标任务完成率、工作职责履行率、领导能力、企业发展贡献率、一岗双责示范率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月度绩效工资挂钩。每周将考核情况在班子例会上通报,并定期在厂内予以公布,使领导班子成员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至此企业管理做到了人人有考核指标,真正实现了“按贡献定薪酬”。这一办法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考核制度的落实,领导的以身作则,使得职工能够正确地对待业绩考核,更加愉快地接受考核结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员工评价机制。在严格执行领导班子业绩管理的基础上,出台了《“3J”量化考核法》,即《员工业绩档案考核办法》,对各层次人员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建立业绩档案,实行动态考核、量化记录。全员业绩档案化管理和月度绩效考核相辅相成,并有所区别。月度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当月工作完成质量的考核,而业绩档案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对工作持续做优者进行业绩档案加分;对厂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做优者实施业绩档案加分;对职责不清而主动工作者实施加分;对在管理创新方面有突出业绩者实施加分。同时对工作出现失误及工作效率持续低下及工作推诿扯皮等情况进行业绩档案扣分。此项措施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树立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工作态度和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营造了共同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入实施企业人才工程建设。将“213”人才储备库中七个模块的人员分类划分出来,利用各种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积极实施后备干部职业生涯设计,不断提升储备库员工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对人才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年末对其业绩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测评不过关的员工退出储备库,表现优秀的员工及时进行补充,使企业优秀人才始终具备机会,始终保持人才储备库的活力,逐步实现各个关键岗位人员的梯队化、专业化,一个“招之即来、来之能用”人才储备机制正在形成,充分激发出企业内部发展潜能。

四是科学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研究出台了《员工自学成才激励办法》,把员工学历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技能等级鉴定等纳入其中,从制度上鼓励员工岗位成才。针对专业技术岗位,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打通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针对生产操作类岗位,出台了《车间部分岗位操作证认证实施方案》,通过培训学习、笔试、实操考试,每名员工都有机会掌握车间一项或多项关键技术岗位的技能,实现了员工一人多证、一专多能。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做好了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储备。

五是改进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在中层干部考评工作中,洛阳厂总结以往经验,运用民主测评、绩效考核、业绩档案和同类部门评比“四把标尺”较客观公正地完成了中层干部考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既充分尊重民主测评,又不过分依赖测评,使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中层能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加大月度绩效考核得分权重,把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考评的主要尺度;首次将中层管理人员日常业绩档案得分纳入考评,充分体现对平时有突出表现及工作持续做优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部门职能不同,将全体中层分为综合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车间、洛烟服务中心和中层非领导职务五个序列进行同类评比,确保考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不断优化了企业中层骨干力量。

五、总结思考,深入探索,不断巩固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成果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薪酬改革全员参与

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下属有9家水电企业,共同特点是老厂、员工年龄偏大、生活环境好、压力不大、平均分配较多,长期以来形成了员工上进心不强、没有危机意识。根据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关于开展薪酬管理体系改革试点的要求和部署,南水发电公司于2010年起进行了薪酬改革试点,在薪酬改革中时刻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在确保安全生产、队伍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深入,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的参与,没有出现不稳定事件。南水发电公司用了两年时间建立了动态宽带薪酬管理体系,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了全员绩效考核,做到了收入随绩效变动,发挥了薪酬的动态激励作用,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为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其它水电企业薪酬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未雨绸缪,做好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员工思考

在正式进入薪酬改革的一系列工作前,从企业负责人到各部门负责人、各位员工,需要统一思想,知道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成立薪酬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推贯小组、顾问小组等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重大问题经公司职代会表决,从制度保障员工参与的权利。

企业开全体员工大会,及时传达薪酬改革的精神,要求各部门配合开展相关工作。企业领导的亲自讲话,既体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表明企业对做好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又从政策和企业的实际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分别组织各部门、班组进行学习、讨论,对照文件要求和企业原薪酬制度,根据多年来的实际情况,讨论企业薪酬改革的意义、目的和希望解决的问题。这时各部门提交的意见相对分散,需要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出问题比较尖锐的部门,还需要找相关人员进行单独谈话,听取他们对薪酬改革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系列的会议及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找出了原制度的一些弊端,为薪酬改革理顺了思路。

二、调动员工积极性,强调员工参与各阶段的工作

在建立薪酬管理体系前需要对公司的基础资料进行梳理,如管理流程、职位分析等,从基础资料的梳理到制度的编写、体系的试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的参与也要更加广泛、深入。

在优化基础资料阶段,主要是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以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参与职位分析,撰写职位说明书、优化规范管理流程、提炼考核指标等。在绩效、薪酬、任职资格管理方案设计阶段,让员工参与培训活动,向员工传递基本理念、方法,解答员工的问题;顾问小组对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在薪酬管理体系的试行阶段,通过讲解方案、解答问题、宣传管理理念,让员工知道如何实施薪酬改革;通过培训、讨论、辅导,让员工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薪酬改革的具体工作去。

实践证明,要让员工能接受、支持、积极配合,就必须让员工充分地参与,员工参与越广、越深,所做的工作就越扎实,改革就不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改革方案就越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就越小。

三、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接受员工的参与

在南水发电公司的薪酬改革中发现,若想要少走弯路,就要多了解员工的思想、愿望、需求和感受,他们的接受程度是薪酬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依据之一。

第一,调查研究工作贯穿项目始终,随时了解员工得思想动态、诉求、意见和建议,不但要建立员工发表意见的通道,也要强调各部门的调查了解。第二,不同阶段,调查关注点有所侧重,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员工了解的东西逐渐增多,员工关注的重点也在变化。第三,通过多种形式调查研究,可以采用问卷、个人访谈、分析会、讨论会,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第四,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汇总到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报公司批准,分别情况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