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54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77-02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骨创伤及其系列疾病在疾病谱排列中已名列前茅。特别是交通、高空作业等出现的高能量创伤,以及电脑前工作,缺乏训练、营养饮食混乱造成的慢性颈肩腰腿痛疾患,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的发生率急剧上升,随着骨伤科疾病的发生率及病种分布的变化,治疗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度崇尚坚强内固定,器械昂贵和过度“崇洋”等方面,因而出现了骨科过度治疗的现象。

1何谓“过度治疗”

那么目前骨科界存在那些“过度治疗”现象呢?一句话:或多或少,无处不在。我们认为骨伤科的“过度治疗”应当包括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一是指相关的辅助检查超过了某一骨科疾患在诊断方面的应有需求;二是指没有合适地选择适应证进行手术或多重固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技术定势,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骨科治疗主要在“开放手术”上取得了技术优势,发明了一系列创伤骨折及骨病的手术疗法,且新型固定器械及替代装置层出不穷,越演越烈,因而,出现了一种“越昂贵越代表先进”的误区。二是盲目崇尚、缺乏创新思维,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类似“崇洋”现象,他们以引进欧美新器械为骄傲,因而导致器械越用越贵,手术费用越做越高,有的国家骨科医疗界甚至将本国的“骨关节置换率”当成了这个国家是否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骨科界中曾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出这种现象。内容如下:有一个国家的首领将其国度内的一位市民全身置换了12个关节(双肩、双肘、双膝、双髋、双腕关节再加一个踝关节,一个椎间盘假体)作为其每次演讲的现身材料,以代表其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现他在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

2“过度治疗”的特征性表现及其弊端

为了说明过度治疗现象的存在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我们选择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来说明,这些病例不只是发生在国内,而是从整个世界骨科范畴筛选出来的,谨以示之,想以此提醒我们在诊疗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尺度,造福社会及患者。

2.1案例1

一位年青腰痛患者,体检时没有明显的神经压迫体征,也没有相应的症状,Ct显示腰椎间盘膨隆,结果某医师积极地为该患者施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手术――这是腰腿痛专科范畴的过度治疗,是没有选择好手术适应证的过度治疗。据统计,很大一部分正常人群行Ct检查都会存在不同程度椎间盘膨隆退变现象,该患者腰痛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推拿保守手段达到治疗目的,而手术摘除腰椎间盘不但不一定解决得了患者的腰痛问题,甚至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治疗副损伤及后继不良现象。

2.2案例2

一位45岁女性农民患者,膝关节时有酸痛,尚能行走,但不能耐受久行。经X线片显示:右膝骨性关节炎,内侧关节间隙轻度变窄,关节面良好。就诊某大医院,医生给予告知非人工关节置换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又给予昂贵的多联抗生素使用,结果该患者几乎倾家荡产――这是骨关节科范畴内的过度治疗。自从各种人工置换假体发明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甚至有的医院以关节置换率来代表医院“先进”技术的程度,因此,人工关节置换越做越多,患者所承受的医疗费用也越来越大。可是,巨大的医疗费用是否物有所值?事实并不是这样。

2.3案例3

一位70岁高龄患者,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某医院给予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手术治疗,术后骨折端得到短暂的对位及固定,1个月后出现内固定失败,并致腕关节功能大部丧失――这是创伤骨折范畴内的过度治疗。分析该病例,有以下三个因素可以质疑:高龄手术风险大;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内固定难以成功;关节内骨折内固定,如无法达到解剖对位,早期关节训练,功能恢复难以奏效。故这个手术某种程度上注定要失败。而传统的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就基本能使该患者达到治疗目的,既简单又价廉,为什么我们还要让患者承受如此的身心痛苦及巨额的医疗费用呢?

上述病例从多角度折射出目前骨科界的“过度治疗”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区域化的,也不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

3坚持中医药本质特点,开辟中医骨伤微创之路

骨伤科“过度治疗”现象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我们国家表现还不突出,为了防止“过度治疗”冲乱了我们的阵地,必须提高警惕,加以防范。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有着无数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医骨伤学的先驱者和后继者。尚天裕、孟和等一大批优秀的忠实于中医骨伤事业的学者孜孜以求,探索着突破传统医学的局限,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孟和教授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吸取现代物理学及生物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中医骨伤微创技术,这一理论和技术是东方人特有的思维理念的产物。它具有绿色的、人文的、哲理的特点,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点,为我们防止过度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同时也是近百年来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之一。

其实针对“过度治疗”这一现象,我国四大中医骨伤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广东佛山中医院、山东文登正骨医院、辽宁海城正骨医院等已在不停地寻找一些创伤小、费用少、疗效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绿色疗法”,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治病的理念和要求也在改变,因此以损伤最小,痛苦最少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大多数患者的欢迎。反之“巨创”及“大创”手术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如案例2患者年纪不大,关节置换后有寿命期限的“假体”代替肢体,假体坏了还得换,出现了这种状况,病患的躯体、心理能否承受创伤和打击,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承受,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思考过了吗?如果她知道具有微创特点的“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支架固定术”,她一定会选择这种“关节置换”的替代疗法。因为这种替代疗法无论是治疗效果、预后,还是治疗费用都有不容置疑的优势。目前,国内知名中医骨伤基地都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和发展新的技术,成为中医骨伤特色疗法的前沿阵地,努力摆脱中医的局限和区域局限,撇除己见,融合众家之长,使“中医骨伤微创疗法”朝着专科特色方向发展,为振兴我国的中医骨伤事业而努力工作。

中医骨伤学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传统医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新的理论的出现。以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适宜技术,避免过度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呼吁中医骨伤界的朋友们,克服中医科研的“模糊观念”,加强信息沟通,互取长短,融合传统及现代骨科技术,寻找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医科研和诊疗规范,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疗法推陈出新,福祉大众,造福社会。

4结语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实践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09-0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时代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院的特色文化,是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医院实力的提升和竞争力加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院管理者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医院管理界的重视,并被逐渐引进到医院的经营和改革实践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院的应有作用,在2009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并于多次在全国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继承和创新,最终达到提升中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1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辨证论治、平衡调节、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而且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因而在现阶段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包括有:医院宗旨、院训、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战略以及中医院外在形象标志、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成立于1961年,具有五十多年的建院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院。近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团体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医院建立了以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医院宗旨;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质量建院、特色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2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部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最后在精神文化上,坚持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要弘扬人文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药王孙思邈认为医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始终以追求一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因而,医院提出了“六声”(来时有迎声,走时有送声,治疗时有称呼声,接电话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合作后有谢声);“六心”(接待病人热心,解释工作耐心,护理工作细心,听取意见虚心,改进工作诚心,病人家属放心);“九主动”(主动迎接入院病人,主动自我介绍,主动了解检查结果,主动收集资料,主动落实护理计划,主动汇报患者病情,主动巡视病房情况,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和“感动服务十个点”(爱心多一点,冷漠少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解释多一点,埋怨少一点,宽容多一点,苛求少一点,沟通多一点,距离小一点)的服务要求。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3

“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站启动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卫生部等22个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安徽站于9月8日上午在合肥胜利广场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专程来皖参加启动仪式。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副省长谢广祥、省政协副主席赵韩以及省长助理花建慧等出席启动仪式。王国强、谢广祥分别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安徽省政府作了讲话。

出席启动仪式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中药中国行”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为宗旨,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进入农村、社区和家庭,为维护人民的健康服务。王国强在讲话中还指出,安徽人文历史悠久,道家思想影响深远、内涵丰富,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有华佗的华祖庵、汪机墓等不少中医药文化景点,安徽中医学院建有新安医学文化馆,“南新安、北华佗”影响深远。要充分挖掘安徽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中医药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卫生和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安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掀起一个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同时,统筹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协调发展,让“北华佗、南新安”福泽江淮,为服务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广祥副省长在致辞中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将对安徽中医药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他希望安徽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特色优势,推进中医“三名三进”、中药“三名三保”工程,让中医药真正地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惠及千家万户。

启动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代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向安徽省赠送了医疗物资和图书,安徽省高开焰厅长代表政府接受赠送。活动现场,近百名中医药专家向安徽广大市民提供义诊、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活动现场还举行中医药知识竞答、中医药文化体育表演和“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等活动。据悉,活动将持续7天,涉及全省17个市,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论坛、中医大篷车进社区、中医药技能大比武、基层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等。活动期间,全省将有400个中医医疗机构参与,有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对2万名群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近6.7万份,赠送图书2万多册。

活动现场,来自安徽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多位中医专家正在为群众进行义诊咨询,不远处百米宣传展廊展示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药谜语、针灸小人套圈游戏、知识问答等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组委会还向市民发放了中医药科普资料,有关专家指导群众如何辨识中药材的真假伪劣。参加仪式的领导和医务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纷纷在“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墙上签名。

启动仪式结束后,王国强在谢广祥等陪同下前往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调研。在安徽中医学院的新安医学馆,王国强仔细询问新安医学的特点,了解了新安医学的历史沿革。他提出,要从哲学、文化等层面向大众宣传新安医学,挖掘新安医学在理论、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特点,把握精髓,更好的发扬新安医学。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名医堂,王国强指出,要把多名老中医的经验理论进行整理挖掘,做好继承工作,同时老专家可以指导年轻医生,提高年轻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在针灸医院,王国强察看了该院的病房和门诊,对医院以针灸为特色,大力发挥中医药服务群众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希望今后多注意积累病例、总结经验。

据了解,活动期间,全省将陆续开展中医从业人员培训及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讲座;设立中医药科普展廊,举办中医历史文化展览,开展中草药辨认、中医经络、中药炮制知识讲座,教授中医保健操和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等。其中,中医大篷车将深入到亳州、六安、黄山等地的农村、厂矿和社区,送医送药,慰问军烈属、贫困户。同时每月举办一期新安百姓讲坛健康讲座,在省、市电视台开设“名医讲堂”“我爱健康”等栏目,请中医药专家开办中医“治未病”健康讲座。活动期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将派出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并对5000名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向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和群众赠送2万册《乡村中医实用技术》和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医中药中国行”携手医药企业向安徽捐赠防治手足口病药品和设备

针对目前安徽省出现的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紧急联系有关中医药企业为安徽省捐赠防治药品和医疗设备。各企业对于此次捐赠活动迅速做出反应,纷纷表示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疫区人民并肩作战,预防病毒感染,防止疫情蔓延。短短两天之内,共有7家企业捐赠价值人民币125万余元的药品和设备,日前已抵达安徽。

此次捐赠活动显示了中医药企业的公益爱心和心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此,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代表安徽省卫生厅向此次积极参与捐助活动的医药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医中药中国行”捐助安徽省防治手足口病药品、设备清单

发展中的安徽中医药

活动期间,记者就安徽省中医药发展专访了该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

记者:高厅长您好。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发展都有哪些成就和特点?

高开焰:安徽中医药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

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中医医院达99所,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一所中医医院的目标。截至目前,全省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3所,中医医院总床位达到11794张,中医类执业医师17062人,房屋建筑面积120

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6.7亿元,业务收入达15亿元。据2007年卫生统计,全省中医年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全部诊疗人次的18.5%。全省中医院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和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30%和27%。中医药的低成本优势,在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措施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5年开展了第二批中园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确定了93名中医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省的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39名学术继承人合格出师;选派了200余名中青年中医技术骨干赴省外进修学习中医专科专病技术;3名“优秀中国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完成学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免费对近千名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资助1700余名无学历的中医乡村医生接受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

三是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安徽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建设,于2006年6月确定了第二批特色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对5所中医院,36个中医专科、24个中医专病进行重点建设。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的针灸科、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豆病等4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并全部通过验收。2007年,我省又有11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四是中医药科研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我省共获准立项的中医药科研项目有500余项,其中部级31项、省部级113项,6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免疫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并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五是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省政府出台了鼓励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优惠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积极鼓励中医药进社区;在参与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我省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份之一,利辛县中医院是全国9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之一。几年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扬。

六是中医药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王金山书记曾就中医药工作专门批示,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今年,王三运省长、孙志刚常务副省长、谢广祥副省长先后赴京,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会商安徽中医药发展;7月,王明方副书记、谢广祥副省长到安徽中医学院调研,王明方副书记提出了“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的要求。省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并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并于2003年和2008年组织了两次执法调研活动。省政协积极为我省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省各有关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我省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记者:安徽中医药工作近期将有哪些新举措?

高开焰:一是省政府将于9月8日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徽中医药发展大计;二是省政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三是省政府将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今后5~10年安徽中医药发展作出总体安排;四是省卫生厅、省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将联合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名院、名科、名医的大文章。

记者:今后安徽省中医药发展将有哪些新思路和新目标?

高开焰: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中医药工作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中医药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今后5年,将建成2个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代表性学科居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建成20个中医主体地位突出、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效益较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中医院,50%的市级中医院将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70%的县级中医院将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8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60个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学科和中医专科专病,培养100名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在全国和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知名中医专家;重点建设20个全国和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成10个全国和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服务量同比增长50%以上。

大篷车开进新安医学发源地黄山

在9月13日的“中医中药中国行黄山站”活动上,黄山市副市长叶长荫介绍,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医学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黄山市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委、市政府着力力将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新安医学”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精品。黄山市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基层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注重发挥新安医学贴近百姓且“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弘扬包括新安医学文化在内的徽州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活动的大型义诊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前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当天,中医大篷车还在休宁县等三个地方分别举行了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医生培训和针对市民的中医药健康讲座。

黄山市卫生局局长毕普民告诉记者,除了在市区举行义诊、讲座等活动,他们还将定期去乡村举行中医科普活动,并配合安徽省的统一部署,将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下去。此外,黄山市教育局还专门发文,要求全市各区县所有中小学开设新安文化课,其中有专门一章专门介绍新安医学。

叶长荫副市长希望黄山全体中医药工作者抓住这次活动的机遇,努力成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宣传队,成为中医药服务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播种机,真正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普及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的科普培训宣传下去,立足黄山,着眼人民健康,让广大群众得到健康实惠。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4

摘要医院文化是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管理模式,是医院在长期经营活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社会所认可的由医院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理念、信仰、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关键词医院文化医院环境医疗行为

医院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全新的人本管理理念,它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表层的物质文化由院容院貌、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等硬件外表所构成,是医院在社会上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浅层的行为文化由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和医务人员之间交往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所构成,是医院经营风貌和职工面貌等的集中表现;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一种观念在形式上发生了转变,而成为医院表层文化和浅层文化的支撑点,是一种强制的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才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医院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人们常说,三流的医院做广告,二流的医院做品牌,一流的医院做文化,足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怎样构建医院文化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渗透,并日渐形成它独特的文化结构层次,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医院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管理包括“以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追求人的真、善、美等崇高的理想,全力打造人文医疗的服务模式,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一、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医医院应在全院职工中加强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服务民众的信念,端正职业价值观,淡化金钱至上的意识,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倡导“大医精诚”精神,使其内涵深入人心。同时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中医药技能的培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坚信中医药文化的社会价值,牢固树立“学中医、爱中医、一辈子干好中医”的理念。让医院到处洋溢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培养一大批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和技能,决心干好中医的中青年接班人,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保障。

二、让医院环境建设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主要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例如,在建筑外观上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从屋顶、门楼、窗户、梁柱和色彩等方面体现传统特色;在庭院建设上借助主题文化墙、塑雕、山石、盆景、地面文化造型等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在医院内部装饰上通过平面、立体装饰,营造和传播“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和医院宗旨,崇尚“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中医传统美德。同时选定合适的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指示标牌、胸牌服饰等医院标识,集中体现医院精神,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让老百姓走进中医院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并被深深吸引。

三、将中医药文化建设渗透到日常医疗行为之中

有人说,中医师的就诊台就应该体现中医药文化,着眼处却细小实在,从就诊台开始,一点点找回中医医院正在流失的中医药特色。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明确诊疗行为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缺西补、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同时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奖惩办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考核结果,让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在日常服务行为中,真正将医院打造成中医一流,西医不错,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四、让中医专科品牌文化助推中医药文化建设

特色专科的优势品牌是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的主要宣传亮点,重点专科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和中医药特色最能体现中医院的实力,在扩大中医影响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行“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打造中医品牌文化是快速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中医药影响的有效途径。中医医院应该根据当地医疗市场需求特点,结合本院中医诊疗特色,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中医专科,积极打造中医药品牌文化。对内做好内功、规范管理、贴心和优质服务病人,对外积极“吆喝”、大力宣传,使老百姓能了解和乐于接受中医药特色服务,让政府部门重视并支持中医院发展。

五、注重做好社区工作,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百姓家庭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5

关键词: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

中医药文化生态是中医药文化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或人文空间,是由置身于中医学体系之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中医药文化共同构成的宏观文化体系,它为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的建设提供了宏观文化环境。

1研究现状

1.1成就

中医药文化生态思想古已有之。先秦和汉代有关著作中就已涉及到中医生态医学思想的论述,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及发病的影响。在“天人合一”生态观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说”、“人体五行说”和“自然诊治”、“养生保健”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如《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陶功定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此外,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卢焯明、陈诗慧、梁兆科等学者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近年来,刘典恩教授则从生态医学模式建立的价值基础、生态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医学模式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文化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1.2不足

历代学者在医学文化生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然毋庸讳言的是,其研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有:①受特定学科视角的影响,只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生态医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缺乏特定区域间的比较和整体性考察;②对闽台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过去较多集中在对其历史形成和现状发展的探讨,较少对闽台中医药文化由历史积淀而来的生态属性进行考察。③研究方法局限,未能及时汲取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先进方法,缺乏对素材进行时间上、空间上有机的组织、串联和分析,研究总体呈离散型。

2核心价值

面对全球化浪潮,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研究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闽台中医药文化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闽台医史医家、流派演变、学术特点与中医药发展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加强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研究,可以把握闽台中医药区域发展的规律性。

闽台中医药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健康的主要医疗体系之一,是构成闽台人民深层的健康文化心理结构。在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进行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研究,对于沟通两岸医学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台中医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既具备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属性,又具有闽台的民俗性特征,体现了闽台中医药发展同出一源的历史渊源。生态环境对闽台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研究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对认识闽台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编著闽台医学史、医林人物传记、各家学说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基本内涵

中医学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中医学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天即天文气象,地即地质地理,皆为自然生态环境,它的变化对人的健康和发病起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环境的剧烈异常变化往往是导致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闽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它传承了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在文化的不断交融、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闽台地域特征。

3.1闽台中医药文化特征

闽台人民所推崇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生态。它以中医药文化为主,同时涵盖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对健康认识的理念,其特征自然首先表现在传统医药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即以人的健康价值观念为主要指标的民族性特征上,并且形成了以民间风俗、、饮食习惯和语言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这些健康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从历史进程来看,闽台的主要居民都是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途径迁移的汉人,并以之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在其开发进程中,首先表现为宋代之前大量的中原移民涌人福建,植入较先进的中原文化,实现当时福建社会跳跃式发展。宋代以后福建在经济、文化、医药、海外经贸交流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明末清初,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南徒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又大规模地迁入台湾,开发台湾,于是形成了当前台湾民众80?的祖籍都在福建的血缘关系。在此迁移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也就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传人台湾,受到了闽台人民的认可,并作为维系一个民族健康理念的精神纽带,以及行为模式的认识,由此形成了密切的医缘与药缘的文化生态关系。

3.2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内容与目标

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的内容十分丰富。本研究以历代相关文献为对象,结合田野调查,从事闽台中医药文化传布的传统性、地域性、宗教性、民俗性的特征考察。具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2.1从生态伦理思想在福建古代医学理论中的重要体现,来阐述闽台中医药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汉唐以来,福建、台湾一带文化逐渐昌盛,名医辈出,东汉建安时期的“杏林始祖”董奉、宋代建阳人“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著名医家,都为闽台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人民的繁衍和保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3.2.2从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来阐述自然诊治与现代生态伦理在思想上契合的一致性。对生态环境与中医起源、人体体质、疾病特点、药物利用、治病特点、医学流派、方言民俗的关系做专题研究,从文化地理学和生态社会史角度,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探讨闽台中医学实践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2.3从自然因素、地理因素两方面阐述台湾、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六个文化分区的中医药文化生态状况;从中医药文化生态问题的成因,维护闽台中医药文化平衡的可能路径等方面,进行中医生态医学的研究,将传统“三因制宜”治则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和系统化,从而丰富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的内涵。

本研究从中医药文化和生态医学相结合的层面,用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视野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在生态环境与中医起源、人体体质、疾病特点、药物利用、治病特点、医学流派、方言民俗的关系等层面,进行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研究,进一步弘扬闽台中医药传统文化,推进闽台中医生态医学体系的建立。

3.3研究关键与创新

本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

3.3.1闽台中医药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生的地域性差别,及由此归纳出的闽台中医药文化分布的生态特征。

3.3.2民俗材料的分析、疾病类别的选择和药物来源的考察,涉及到民族、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3.3.3如何透过有限的文献资料,客观进行闽台中医药文化生态的综合论述,阐述生态地理因素对闽台中医药文化及中医流派形成的促进作用。

如实收集、整理、研究现有的闽台中医药文化分布的社会生态环境,从生态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闽台中医药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的形成、分布、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生态伦理思想在福建古代医学理论中的重要体现、生态伦理思想福建古代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闽台中医药文化分区的生态状况等三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探讨闽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发展趋势

如果把中医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内、外、妇、儿各科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等,则是其分枝、花叶与果实。从历史与社会学角度上讲,中医是名木,中医药生态文化是沃土。因此复兴中医学术,提升文化精神,完善中医管理,都必须从复兴中医原生态文化做起。实现海峡西岸文化复兴的梦想,呼唤着闽台中医药原生态文化的真正复兴。

闽台中医药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健康的主要医疗体系之一,而闽台中医药文化更是构成闽台人民深层的文化生态结构,这种联系既是生理的、血缘的,又是心理的、文化的。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增强大陆的吸收力、聚集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兆量.中国民俗地理探幽[J].经济地理,1999,19(1):1-5.

[2]刘德荣.福建医学史略[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肖林榕,林端宜.福建民俗与中医药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于秀萍,刘典恩.生态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14-16.

[5]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40.

[6]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123.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6

引言

将瑶医药文化旅游归为开展生态专项旅游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依托,辅之以瑶族文化区域为场所,在瑶药的开采力度上有所克制,即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既合理利用了代内资源,又对代际的资源开发留有余地,可以说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了解、认识、体验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对自然资源既利用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一、瑶医药的演变历程

瑶族人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根据史料研究,强悍、旺盛曾是这个民族的标签。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甘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隐居深山老林,毒蛇猛兽作伴,恶劣的生存环境诱使百病缠身。为了本民族的繁衍生息,瑶族先民在长期不断的尝试和积累中,总结出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瑶医药体系,“有瑶必有药”以百草治百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范,丰富了中国医药体系,也为现代旅游提供了一个专项特色。

2008年,贵州从江的瑶医药药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了瑶医药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逐渐从民族产业中脱颖而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在发展瑶医药文化的同时,就要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

二、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

卢云亭先生(2001)指出生态旅游既要满足游客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关注地方文化的特种自然旅游。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发展的各利益主体都和谐相处,这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今旅游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内涵

瑶医药文化旅游定义,从经济学上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界定,即以瑶医药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满足人们对瑶医药文化的科研、医疗、体验、观光游览需求的产品。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中的野生动植物的某些部分因具有医疗功效,成为了游客的吸引物,瑶医药文化旅游正是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并将瑶族文化融入其中,在旅游市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产生的背景

1965年,学者贺兹特建议对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深思,并倡导所谓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tourism)。发展至今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保育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绿色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现了医药“养生热”。

在旅游需求方面,出现了市场对产品质量需求的变化趋热。随着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对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于被动式的度假方式也越来越不满足,开始追求积极的旅行方式和对旅游的自主性及参与性。瑶医药文化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支,其出现不能脱离生态旅游出现的背景,人们从关注自然,到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理念的提升和推动,衍生出了“康养”的理念,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亚健康的人们新的追求。

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特种旅游的发展,譬如中医药旅游、养生旅游、探险旅游、生态乡村游等越来越精品化的产品,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中医药旅游和瑶医药文化旅游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特点

笔者在结合生态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的特点,根据瑶医药本身的特征得出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特点。

1.生态性

瑶医药理论讲究“气一万化”和“盈亏平衡”,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而现在的生态旅游讲究的是生态环境伦理观,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它们之间有道德的约束,要求的是旅游者在生态环境面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自己对环境只享受、不保护的片面做法。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外,前者还强调瑶医药供给者在使用瑶药资源过程中的克制和保护,生态性贯穿着瑶医药专项旅游的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的整个过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民族性

“一个族群会形成一个文化,血缘及文化传统相似的族群常常形成一个空间范围很大的文化系统”,这也是瑶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有瑶必有药,瑶医药文化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依托瑶族生存的环境衍生而来的医药文化,自带本民族的行医用药特色,比如动物药和植物药共熬同食,上百种草药煮水泡浴,医巫同源等都是瑶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方面,老瑶医优先考虑本民族的学徒作为继承者,其目的还是在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瑶医药文化的传播。

3.体验性

瑶医药文化不同于观光旅游,其偏向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体验和参与。生活在大瑶山的瑶族人民有泡药水浴的习惯,他们认为药浴可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强身健体。熬煮一大锅药水,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药浴,这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在开展过程中最能说明其体验性的一种方式,其^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就在于其身心的体验度较高,用药浴将身体泡的通红,达到放松活络的效果,在体验经济盛行的市场下,这也使得瑶医药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4.专项性

体验经济是大众旅游弊病全新思考的一个平台,人们对于旅游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体验,产品需求趋向于精品化、细致化、私人定制化。瑶医药文化的专项性体现在中、饮食文化中、民俗生活中。传统瑶医在给病人治病前,往往要点香请神,念咒,求神查病,问卦求神谕等神事活动,从医学角度分析,这其实是用病人的信仰或崇拜对象,用语言和行为诱导病人进入特定的心理状态,身体放松,移易情性,变利血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以及每个节庆瑶族人都会因时用药治未病。

5.狭域性

所谓的狭域性一是指用户市场方面,瑶医药文化旅游因产品特别、针对性强而只能吸引具有医疗养生意识的少数人去体验旅游,身体状况的良好与否决定着人们对于健康旅游的选择,对于瑶医药文化的体验。二是指地理位置方面,瑶医药文化因为瑶族的存在而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医药类型的特点,在瑶族发展的地区将瑶医药作为一项专项旅游,更能突出其民族特色,离开瑶族人民活动的圈子,更多的则是将瑶医药归入中医药文化的大类中,这种兼容性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特色的塑造,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瑶医药文化还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康养性等特点,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能依据大众旅游的开发原则,而是根据其特色,在独具特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品牌,高起点、高品位的创新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的同质化,提高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三、瑶医药旅游开发原则

(一)“双目标”结构体系原则

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双目标”结构体系包括了“保护”、“发展”两个方面。“保护”体现在:瑶药资源和瑶族社会文化资源的维持与恢复。“发展”主要在于:旅游主体、客体与介体的和谐发展,即对于旅游者,要满足其医疗、康养的需求和异邦文化的探索;对当地社区而言,就要注重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个人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旅游相关行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调整瑶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遵循“非零和”的游蛟则

也称为“双赢效应”。在零和游戏中,参与者的机会呈相反关系,“你之得即我之失”,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失败。然而在非零和游戏中,博弈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从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和相互促进作用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双赢”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通过有效的合作达到与对手双方的全部胜利。

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会给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瑶医药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旅游效益作用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将会共同享受旅游带来的效益。

四、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专项旅游的后起之秀,在挖掘、开发和发展阶段都属于探索期,从资源角度分析,无论是其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体现了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的主题和概念,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更高的需求体验。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鼓励“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这一政策基础上,促使了瑶医药文化旅游向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和模式发展。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者的培育

瑶医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民族色彩显著,大众对其还处于试探的阶段,旅游者对瑶医药的了解较为缺乏,这也就需要对瑶医药文化开展较为全面的宣传工作,扩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齐奋进,提高其知名度,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除了扩大宣传还应该进入市场扩大范围了解旅游者的需求,瑶医药在癌症、骨科、妇科、男科等方面的疗效有目共睹,很多人都是奔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接触瑶医药文化,然而瑶医药的“治未病”功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在瑶医药产品的设计方面注重私人化定制。

(二)瑶医药资源开发的“真”和“精”

“真”体现在瑶医药文化的原真性瑶医药资源来源于自然,奉献于生活。通过医疗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平衡,减轻病痛的折磨,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也要求瑶医药从业者秉着求真的态度,移植和仿制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旅游市场上的“伪”品,坚持本民族医药特色,同时也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立本民族医药旅游的文化商标,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

“精”讲究的是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性。根据瑶医药的功效和特点,可在其度假养生类、观光类、民俗体验类、研学类产品下文章,不仅体现在样式外观上,重点还得放在质量上,使市场规范化、品质化,粗放性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被列入旅游市场中的次等品,旅游者追求的是货真价实高品位的产品。

(三)在民族旅游业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封锁闭塞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而相对灵活的旅游业是现在市场的掌舵手,外向型的特点给民族地区输送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破了这一天然壁垒,是一项“造血”式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企业,再到当地社区,层层递进式发展,既要护源保源,即自然资源、客源、资金源,又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规避同质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7

传承中医国粹 共建健康和谐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山东省启动仪式于前不久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仪式并讲话,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宣布活动启动,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马越男主持了仪式。山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包文辉及山东省各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建健康和谐”,作为2008年活动的首个省份,山东省精心筹备,成立了以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为主任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山东省活动组委会。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仇冰玉说,齐鲁大地是祖国医学的发祥地之一,以扁鹊为代表的齐鲁医学,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中医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以临床为核心的中医药不断创新和发展。组委会将抓住“中医中药中国行”进山东的良好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真正办成一次中医药文化之旅、科普之旅和惠及百姓的健康之旅。

王国强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山东是我国的人口、经济、教育和中医药大省,是孔孟之乡,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名医大家,中医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实力不断壮大,防病治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明显加快,中医药科研和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实施“5155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中医药工作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中医药服务。这些成绩和经验都为山东省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希望山东省以“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的启动为契机,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抓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制定实施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措施,统筹做好并认真实施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启动仪式当天,在济南市泉城广场举办了大型中医义诊咨询、科普宣传活动。驻济南的中医医院、部分综合性医院的百名中医药专家在现场联袂举行了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宣传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现场还开展了“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群众签名及中药谜语、中医药文化知识互动游戏、中药饮片真伪鉴别、保健操表演等活动。济南市卫生局、山东省中医院、济南市中医院的医务人员表演了舞蹈、中医推拿等文体节目。同时,中医大篷车将走进济南市泉城广场、长清扁鹊故里、泰安和宁阳农村、临沂革命老区、金银花种植基地,举办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当天,“中医中药中国行”烟台站、德州站、东营站、滨州站、济宁站也同时启动,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增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包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山东省近几年来中医药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为山东省今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规划,他指出:近年来,山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正在向着科学发展的目标迈进。当前中医药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努力实现中医药事业发展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扶持中医药发展已被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山东省委、山东省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山东省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任组长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改、财政、人事、卫生、药监等部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齐心协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目前,全省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中医药发展呈现出环境优、势头猛、力度大、后劲足、前景好的可喜局面,扶持和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但还应清醒看到,受历史、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东省中医药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管理体系不适应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行政管理缺乏整体性;二是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中医医疗机构负债率偏高;三是适应中医药特点规律的扶持政策不到位,中医药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和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四是中医药机构机制创新能力不强,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步伐不快,学术研究在自主创新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山东省中医药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求真务实,始终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开创中医药工作新局面。

关注民生 服务群众

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基本国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前提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必须找到一种简、便、廉、验的医疗方式。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恰具有该特点和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建立全民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战略支撑。

山东省各级医疗部门必须按照国家关于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中的作用。一是切实抓好将中医医疗机构列为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和将中药、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比例等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选择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积极开展研究和试点,制定中医药补偿新政策。二是完善农村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好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继续搞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先进县建设,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全面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更加重视推广应用的实效和后期评价。四是认真落

实社区卫生配套文件中中医药政策,合理配置城市中医药资源。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配置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中医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中医药技术支持。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吸引和鼓励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发挥特色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蕴涵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有着个_生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诸多特色。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中医药只有突出特色,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顺应现代科技发展潮流,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的内涵,挖掘中医药特色的潜力,形成新的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可及性。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突出中医药特色,加强省、市、县中医医院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对亚健康人群的临床诊断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二是深入实施“三名三进”工程。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为突破口,在选择一批有中医优势的重点病种进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名科”,带动“名医”培养,推动“名院”建设。以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三是要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并实施好“823”中医药特色项目建设工程,遴选80所中医医院、20个中医专科、30个针推康复中心进行建设,加强国家重点中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研究室建设,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山东省中医医院评审标准(试行)》,在试评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中医药特色评价为突破口,努力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中医医院管理水平。四是实施“人才强业”和“科技兴业”战略,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狠抓高层次优秀中医人才培养,继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强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组织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全员强化学习。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坚持医、教、研、产紧密结合,加强中医药理论、临床、药物继承与创新研究,提高对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治疗、评价、规范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以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为突破口,形成一批临床疗效显著的诊疗规范,并加以推广,全面提高中医药科研与服务能力。

优化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其源于华夏文明的东方哲学思维、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系统整体的养生防病思想、独特的保健治疗方式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杰出代表。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007年始,国家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深入广泛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和新平台。今年山东省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的启动省,为扩大山东中医药文化宣传提供了良好机遇。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广泛宣传,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让全省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在组织好“中医中药中国行”山东省活动的基础上,要围绕优化舆论环境,扩大中医药普及,建立面向全省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六个一”:一是强化一个意识,增强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把宣传工作纳入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二是坚持一个导向,紧紧围绕中医药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服务。三是建立一个机制,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宣传制度和工作机制,创造权威高效、反应快捷、运转协调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新格局。四是形成一个网络,尽快组建省、市、县卫生与中医药管理部门以及各级中医药单位之间高效务实的文化宣传网络。五是培养一支队伍,尽快在全省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六是争创一流业绩,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求真务实 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发展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今年又明确提出了“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立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更好地服务民生,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上半年山东省将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全省中医药工作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资金投入、补偿政策、工作措施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同时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在创新和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支撑建设中,提出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政策措施。在出台文件的同时,省政府还将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布署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工作任务,为实现我省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中医文化走向民间意义重大

2007年7月份,由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联合16个部委局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启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将历时3年完成。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各地地级以上城市参加现场活动的群众达40多万人,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熟悉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

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从而更多地选择中医药,受益于中医药。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大规模政府行为,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这不仅是一次中医药文化之旅,一次中医药科普之旅,更是一次惠及百姓、服务大众的健康之旅。通过这次活动的不断深入,会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机会感受中医、了解中医、熟悉中医,让中医中药更好地服务大众,为中医药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医药属于全世界。在国际上,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国也日益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基础、临床及疗效等的研究。例如2005年,德国公布了全球迄今内容最广泛的针灸调研。报告明确指出,用针灸治疗腰痛、偏头痛、头痛等疾病,效果不是比单纯西医治疗方式好,就是至少同样好。德国闻名的阿伦斯民调研究所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过中医治疗的患者中,89%赞同中西医合治的方式。该调查还显示,只对学院西医有信心的德国人仅占18%。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8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778平方公里,辖5镇4乡,30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6.9万。县是华夏医祖扁鹊行医采药的地方,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2月,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医院先后经历2次迁建,3次易址,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合理。目前,医院新院址占地面积达50亩,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149人,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全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13人)。业务技术骨干均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

医院编制床位150张,设有内、外、妇、儿、急诊、皮肤、眼耳鼻喉、口腔、麻醉、针灸理疗康复、骨伤、肛肠等12个临床科室。中风专科、皮肤专科、疼痛专科、肛肠专科被邢台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设有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脾胃病、哮喘病、不孕症等专病门诊。设有心病、脑病、外科、创伤、妇产、儿科等6个病区。以及化验、病理、超声、心、脑电图、胃肠镜、高压氧舱、放疗、Ct、放射、中西药房、消毒供应等20多个医疗、医技科室。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钴60放疗机、彩色B超诊断仪、肺功能测试仪、彩色经颅多普勒、心电工作站、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500毫安高频遥控胃肠光机、C型臂光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高压氧舱、全自动5分类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血流变仪、血液灌流机、过敏反应测试仪,化学发光仪、骨质疏松测试仪、特定蛋白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2010年门诊工作量89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900人次,业务流水收入2140万元。

我院是全市中医系统首家二级甲等医院,被上级确定为河北医大、河北工程大学、邢台医专临床教学医院,连年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三星级文明服务窗口单位”;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北省深化改革、优质服务百佳医院”、“河北省示范中医院”;河北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临床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得到了加强,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化浓厚,基本达到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要求,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我院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得到落实。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逐项加以落实,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突出中医特色指标和措施,并将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细则,定期对科室进行检查考评,每月通报点评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严格奖惩。此外,落实专人负责基层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院长与卫生局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医院年度工作重要内容,按照相关任务要求与受援单位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积极开展农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与基层指导工作。

(二)人员配备合理,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通知”的要求,全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达到68.9%;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比例达到81.8%;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达93%;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职能科室负责人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培训两年以上比例达75%;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负责人基本符合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相关要求。此外,对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及技能培训有规划、有制度、有考核并积极抓好落实。

(三)临床科室建设步入正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名称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认真进行自查自纠,科室命名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认真学习贯彻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认真抓好科室设置、特色服务项目开展,强化临床病例辨证施治,病例讨论及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24个常见病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认真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书写规定,实行了电子病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38种,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项目64个,门诊处方中中药比例达65.6%,饮片比例达34.8%。

(四)重点专科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皮肤科、疼痛科、肛肠科、中风科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各专科均制定了3个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评价分析和优化总结,探索试行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目前,4个重点专科依托专家以及专科项目支持,医院给予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重点倾斜,目前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初步规模。

(五)中药药事管理逐步规范。根据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扩建了中药房,调整了煎药室、库房设置,药库、药房面积设施达到相关要求,适应工作需要。中药房、煎药室负责人具有主管中药师资格并有2人取得高级中药鉴别师资格。认真执行中药采购制度、饮片验收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使用免煎中药200余种,严格进货渠道,落实煎药室管理规范,制定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煎药操作程序,按要求煎、煮,定期清洁消毒。

(六)中医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计划和措施,明确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每月一培训,半年一考核,床位护士比例1:0.4,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项目2个,按照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每周检查,每月考评,根据不同科室特开展专科专病特色护理,每个病区3个病种并提供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基本掌握本科常见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中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指南”,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及医院宗旨、医院发展战略、医院院训、医院经营服务理念、医院奋斗目标、医院院歌(正在谱曲中)、医院院徽(正在征集中)等体现医院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总体形象定位。制定了以规范员工服务理念、诊疗行为、服务用语、着装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员工手册”并进行培训。为搞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在庭院内塑造了扁鹊像,将“大医精诚”雕刻在门口影蔽墙上,医院走廊、候诊区挂有宣传中医药知识的牌匾,院内橱窗有特色专科介绍,编印《新中医》医院院报十期,5万余份,编辑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2期,1万余册,医院内庭院筹建中草药种植园,部分病室安装闭路电视播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片,制作6个中医专科专病电视片于电视台播放,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起步运行。制定了医院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初步开展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咨询、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活动”工作保障。为加强对中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是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责任人员,为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定期督导调度,将八项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至相关领导和科室,利用质检日、院周会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标准。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员工手册、印发各项“规范”“指南”加大各项培训考核力度,实施质量监督,促进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丰富中医内涵建设。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问题。因此,我们首先是把院领导的思想统一到以抓体现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上来,抓重点、抓特色,先后制定出台了强化中医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规定。一是认真落实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强化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提高中医病历书写质量,定期检查,加强质控;二是要求各临床科室要根据科学带头人的特点至少选定一个以上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加以探索与发展,如内1科选定脾胃病、内2科选定中风病、外1科选定肛肠病、外2科选定腰腿痛、妇产科选定不孕症、儿科选定哮喘病,以疗效和特色培育扩大其专科(专病)规模;三是对重点专科或有发展前景的科室给予重点扶持,医院从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给予重点倾斜,对学科带头人给予其奖励或重用,促进科室发展;四是组织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外出参观考察(先后赴迁安、潍坊、平顶山、西安、柳州、荣成等地中医院),学习借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验;五是将中药饮片的使用列入医院月度综合质量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者扣罚科室奖金,并与科主任奖金挂钩20%;六是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带动西医,使临床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同时不定期召开专科(专病)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专科专病建设经验,相互促进提高;七是在临床科室负责人的配备上、原则上必须是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职称的人员,西医人员原则上要经过中医学习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学历者,方予提拔任用;八是积极开展中医服务项目,皮肤科配制中药香囊防治过敏性疾病、手足口病,开展中药面膜皮肤美容护理;针灸理疗科开展晚间足疗服务方便病人,配置膏剂敷贴治疗面神经麻痹;中药房引进免煎中药方便患者服用。九是增加设备投入,购置配备中医诊疗仪器增加中医非药物诊疗项目的开展,推动我院中医专科专病以及中医特色建设。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9

1.中医药文化内涵是寝室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是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石。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应该吸取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医文化整体上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中医文化体系的诸多理论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如人体的“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提示寝室文化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病理诊疗的“有诸内,必行其外”与“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着高取之”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处理好该外表与内涵以及各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健康观念强调了寝室文化建设应与学校实际、社会主流以及时代主旋律保持一致。

中医文化的辨证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个体性、差异性。如脏腑辩证生理基础中“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指出寝室文化中应有一定文化核心和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表现寝室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中医文化的人文、医术及医德理论强调了一方面要注重寝室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及求真务实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人文、医德精神建设。如对医师的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是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全面整体并体现以生为本思想;医德方面的“医乃仁术”表现了寝室文化建设的道德内涵建设。

2.寝室文化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

寝室文化的核心具有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和潜在性的特点。这些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寝室文化的感染性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寝室文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无意识、不自主的接受。中医药文化通过寝室成员特殊的群体感情、情绪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二是寝室文化的倾向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医药文化氛围充斥于寝室环境之中,寝室成员对中医药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固有认识,并能在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性;三是寝室文化的动态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打开了新的的视角。大学生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寝室成员不同思想的碰撞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四是寝室文化的潜在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文化的渗透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启蒙而非一味的灌输。寝室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院校更应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文化。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寝室文化建设构建思路

高等中医院校大多数寝室呈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寝室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硬件设施,陈列布置,卫生环境较为改善;制度方面有专门寝室制度和考评方案;行为方面能够对相互交织的学习、网络、恋爱、人际交往、参与活动等行为进行引导;精神方面对寝室成员的着装打扮、生活习惯、娱乐倾向以及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绪等因素予以重视。近年来对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也在积极的开展。但是,由于大学生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稳定等特点,高等中医药教育不够完善以及社会不良思想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仍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特点来讲,寝室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有:寝室文化认识上片面,重外表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寝室文化设计上不完整,忽略中医药文化元素;寝室文化研究上单调,不能体现文化的整体性和交融性,缺乏对校本文化研究;寝室文化实施上不和谐,含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校的引导作用,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笔者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中医药院校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功能,提出了寝室文化的构建思路。

1.融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

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寝室文化中应该充分体现和谐精神。一方面,学校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学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通过学校积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创建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硬件设施上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最优最安全的住宿环境,并设立后勤保障反馈部门定期处理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引导学生创造修饰,如:利用公寓大厅创办板墙报,寝室环保装饰等;在管理制度上,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与学生代表成立研究小组,共同制定寝室文化建设方案,共同参与实施过程,共同探讨建设成果,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进行推广;在行为上,各寝室之间组成联谊寝室,开展联谊活动,联谊中互补学习,互相监督,在学生工作管理教师中举办“室情熟知大赛”邀请学生担当评委;在精神上,学生工作管理教师与学生定期交流,了解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方式,传播先进的文化并对中医药文化的寝室传播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性与学校的整体性相结合。寝室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学校的整体环境。

在性别上,注重生理特征差别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特征的差别,做到优势互补。如女生的学习风气往往会优于男生寝室,但融洽程度上不如男生;在寝室管理上,对不同年级的管理应考虑其特殊性。低年级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中间年级应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实践。高年级应关注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就业创业教育以及中医药文化成果的提炼;在班级事务中,应考虑到寝室差别对班级中的影响,如在班干设置时应均衡寝室的分布,在奖助学金的评审中应考虑同寝室同学的了解度但也要区分同寝室同学的主观倾向。在特殊情况中,也应考虑的寝室因素的影响。

2.体现中医药元素与中医药专业特质,厚实寝室文化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应加强文化的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应汲取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一是在精神面貌与环境格调展现中医药文化气质,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良好寝室风气,如公寓楼楼盘设计思路与中医思想相联系,楼号与中医药专业术语相联系,绿化带为中医药相关符号,寝室长廊悬挂中医名家肖像和中草药图谱,寝室的整体布局大方、得体、清雅、朴素;二是在行为方式与符号载体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如寝室配备中医药典籍,在学习中能及时查阅到相关资料,以寝室为单位经行中医药心得体会交流,在寝室中设立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寝室文化符号,如:寝室格言、寝室徽章、寝室微博、寝室信箱等。三是在整体布局上能够彰显地域特色与校本文化。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成立、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校本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予以彰显,如安徽中医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体现所在地域的徽文化与新安医学相交融的产物。

3.探索有效可行的寝室文化载体,引导健康活泼的寝室文化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效应、大众传媒、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变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探索有效可行的寝室文化载体,引导健康活泼的寝室文化方向尤为重要。

一是依托党建工作。中医文化和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一致性。整体而言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与中医文化“整体观”、“辩证观”相结合。在寝室中做到基层党组织进寝室,建立党员示范寝室,明确目标和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中医的和谐理念相结合,如寝室文化建设应在学校与寝室学生的关系、寝室与寝室的关系、寝室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教育公平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党建工作的价值选择与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相结合。如在寝室分配上党员做到带头示范作用,主动协调寝室分配中的问题,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仁爱”精神,在寝室关系处理上引导互帮互助,仁爱真诚思想。

二是引导网络新媒体运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学生的大力追捧,推动和丰富了寝室文化的发展,但网络的负面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应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大力引导。在网络运用认识上,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通过网络获取必要的信息,不沉迷于网络,运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不让网络成为融洽人际关系的屏障;在网络运用内容、方式上,引导健康向上的上网习惯,创建文明有益的网络内容,开展寝室文明上网讲座和培训活动,开通中医药网络论坛,增强中医药文化兴趣、交流中医药信息,以微博、QQ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先进的文化;在网络运用安全上,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增强鉴别信息的能力。

中医药文化特点篇10

1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建立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不断融合渗透发展形成的,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提升中医药院校文化品位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想的最优桥梁。金阿宁与陈川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办学思想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精神;环境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学科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学术活动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社会实践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使命。赵力从中医的东方文化特性出发,认为中医药院校要真正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着力抓好校园隐性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物质环境烘托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其次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灌输“医德”教育理念。徐超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即导向性、主体性和和谐性原则。王萍则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应该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才能走出一条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各位学者一致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这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人文特征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中医药工作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星火车传承之人。

2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造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生活环境等,从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着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相吻合,充分发挥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对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致观点。翁峰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就是要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秦祖杰等学者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精华的沉淀。艾卫平[10]等学者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阐述了江西中医学院如何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文化行为等方面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走出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此部分研究多是在实例中结合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校情,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下来设计和实施,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怎样来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理论、原则,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这对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校园植被作为重要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展现于外最直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这是展现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是从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以及中药材植物园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郭新农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的馆藏资源与声像阅览、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建立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和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王一帆和刘海全两位学者在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方面,着力强调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的科研内涵、辐射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建议将校园的“药化”落实,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药圃,方便学生的中药课程学习,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李上、吕培霖则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校园广泛种植中药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用药材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成为校园中药特色文化建设思路的一部分。此部分的研究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强调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这是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素养与气质。同时,对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们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作用:流连于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医古籍、金石碑帖、器具实物、字画手稿间,往返于清香秀丽的中药材植物园,对牢固其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