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20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1

新媒体语言艺术直观性下的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时间非常紧迫的时代,这就要求媒体在传达信息时尽量直白、易懂,这在传统媒体很难实现,因为传统媒体要求语言要非常严谨、谨慎。而新媒体则不同,它处于宽松的环境下,可以使用简练的口语、表情与符号来传递信息。新媒体语言艺术的这种直观性对视觉传达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视觉传达向符号化、形象化发展。视觉传达的符号化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经常使用符号、数字和字母来传递信息。视觉传达的形象化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图片和视频而非老旧的、单一的文字语言来传递信息。

新媒体语言艺术流行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新媒体是流行的代表,使用人群多为位于时事前端的青年人,他们喜爱使用极具流行色彩的语言,因此新媒体语言艺术的流行性是其一大特点。新媒体语言艺术的这种流行性使视觉传达呈现了时尚化、新颖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视觉传达更倾向于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内容上,视觉传达多选择新颖、时尚的题材;在形式上,视觉传达多采用立体化、多维化与动态化的形式来呈现信息。

新媒体语言艺术混杂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在当今社会,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十分高。而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只有中英文和些许符号,因此,为丰富信息内涵,人们创造出了许多新媒体独有的语言,有用纯数字表达文字含义的,如“512”利用谐音表达“我爱你”的意思;有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如“卡拉oK”(唱歌的场所);也有用数字和字母搭配来表达特定含义的,如“3Q”利用声音相似来表达“谢谢”的意思等等。

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的视觉传达特点分析

新媒体为当今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它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视觉传达这一领域。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呈现了如下特点:

1创作虚拟现实化

新媒体之所以在21世纪如此盛行,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将创作虚拟现实化,这一优点在视觉传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视觉传达利用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以文字、符号、图片与视频等新媒体语言为载体,力图使视觉传达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使受众在虚拟的世界里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临场感、真实感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点。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为虚拟现实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内容基础与形式基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视觉表达更加立体化,贴近时事的内容使受众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使受众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具有了创作虚拟现实化的特点。

2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它是新技术、新思想的产物。因此,新媒体艺术是极具新兴观念的,而视觉传达是在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下取得重大发展的,它不免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利用新的媒体、新的语言与新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在它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没有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它以数字化的观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

3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是新世纪的产物,新世纪最重要的便是人际沟通与相互交流。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不再局限于设计室与工作室,而是倾向于人际化、个性化,使视觉传达具有了极强的交互性。近些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例如,在欢乐中国行的节目中,主持人常常在介绍完当地特色食品、风俗或活动后,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或比赛,极大地体现了视觉传达的交互性特点。

4设计多元化、综合化

新媒体艺术为了适应快速、紧张的现代生活,满足年轻人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趋向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为适应新媒体,吸引现代人、青年人,只能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打破原有传统艺术的局限,将多种艺术、技术门类融合,变得愈来愈多元、综合并且自成体系。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趋向多元化、综合化。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影响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他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1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1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

连接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互动性: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1.2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他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联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并产生新的社群。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会有所影响。

2新媒体艺术与中国

有关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研讨对于推动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面向新媒体艺术的本土化梳理,对新的艺术观念的延续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观念上看,新媒体艺术本无国界。在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它虽不乏本土化的特质与闪光点,但毕竟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及艺术观念,对中国的艺术界来说都是一个(在影响的基础上)不断认识、理解、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算起来不过二十几个春秋,但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的起点。”

3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考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为“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追求,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联结性与互动性。联结并融入其中,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鲜明的血液。

5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虽然新媒体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们依然要建设自己的新媒体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国际热门专业,各设计艺术学院都有数字媒体和新媒体专业,新技术还将迅猛地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变成科学,或者让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但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我们应该欢迎新媒体艺术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汤时宇.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08).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手机数字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12-02

一、绪论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近产生并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艺术门类和形式。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都是在高科技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的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那么,它们二者之间有何种联系,在先进技术条件的背景下是以何种方式共存的,各自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字内容产业

(一)概念

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组织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但从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内容看有一点是得到共识的:都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和融合。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数字内容产业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国务院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数字内容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背景下,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资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凡是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于信息产业。在我国政府目前的界定中,数字内容产业归属于信息服务业。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出版与印刷、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储存、传播和利用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

(二)产业结构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体系的支持,这个体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落。花建等人所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书中提及了创意产业的结构,这个创意产业结构所描述的创意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该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创作及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了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

三、新媒体艺术

(一)概念

媒体也叫媒介,是指用以交流与传播信息的材料与工具。一般说来,媒体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媒体特指负载信息的介质,即记录、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而广义的媒体泛指一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设施和机构。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可称为新媒体艺术。

(二)艺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媒体依赖性、强调现场感。在此,对以上六个特征中与数字内容产业息息相关的几点加以阐述:

第一,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然而,这种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二,虚拟性。虚拟性以新技术为基础,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虚拟即非实体,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和心理生活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这种“虚拟现实”的作品,部分是借助于网络实现的,而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存在的环境,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它的超越空间性、超越现实性更是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第三,媒体依赖性。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作手段是“媒体”。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其次,“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第四,现场感。强调现场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现场”是作品的延伸,包含了人的在场和行为。“现场感”可以理解为人处在“场”中的身体经验。强调现场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一种此时此刻的身体经验。只有有了参与和互动,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够真正完成。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目前处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给数字内容提供了可能,对内容的创作、收集、存储和传输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3G技术与手机数字内容产业

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3G通信产业的发展必将依托于数字内容,而3G技术下形成的高速宽带网络则为数字内容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传输平台。因此,3G通信产业的发展是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之一。虽然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我国仍在普及阶段,3G通信产业也刚刚起步,但信息产业部的“十一五”工作早已将它们列为重点。2006年制定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和《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工作要点》中都体现了对数字传输平台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的关注。然而,硬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逐渐成熟和作为“内容”及“文化性”“艺术性”的软实力却远远没有跟上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这样的状况,也会在3G技术广泛引用的大环境下,成为手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桎梏和瓶颈。因此,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与优势,运用文化创意思维,对手机数字内容的艺术性、文化性进行有效地整合和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手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

首先,新媒体艺术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掌媒”载体,更是随时随地体现着与使用者和内容受众者的互动。在这一特性上,手机这一传媒载体与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共通性,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和传播可以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在手机数字内容的开发上,充分挖掘和体现其文化特性和艺术特性,并以新媒体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突出其互动性的特点。

其次,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征,而手机数字内容也是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给了手机数字内容无限的可能,也给了新媒体艺术无限的艺术表现空间。手机可以成为新媒体艺术的艺术表现和传播载体,将新媒体艺术作品置入手机数字内容中,使手机数字内容的繁荣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再次,新媒体艺术具有“媒体依赖性”的特征,媒体既作为其创作的手段和方式,又作为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然而,手机这一“掌媒”是当今社会携带最方便,受众和传播最广泛的媒体。因此,新媒体艺术因其“媒体依赖性”的特征而尤为适合以手机作为载体来加以表现和传播。手机数字内容融入新媒体艺术,可为新媒体艺术提供表现空间和展现、传播的平台。新媒体艺术与手机数字内容的整合,也可对手机数字内容数量的丰富,质量的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手机数字内容和新媒体艺术可共生共存,共融共享,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最后,新媒体艺术强调其“现场感”的特点。然而,手机作为受众广泛使用的掌上媒体,无疑是随时随地“在场”的媒体。如今的手机,也早已不仅仅是只拥有通讯联络功能的工具,而越来越快地往“全功能”和“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手机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手机使用者必不可少的服务。然而,无论是下载铃声、视频,还是使用手机软件进行音乐创作、演奏,或是更多便捷的,能够满足手机使用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服务内容,都是为了让手机受众更多的感受到“现场感”。手机的这些数字内容增值服务与新媒体艺术在其创作、完成过程中接受层面的“现场感”“参与性”,和受众参与新媒体艺术的完成过程和传播过程中的身临其境之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手机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以及其弥合互动的整合效果,就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与互动

对于数字内容产业来说,要在其内容上跟上技术的发展,使“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与新媒体艺术进行整合是一种有效方式。内容的创作和规划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源头,把源头问题解决好,才能谈到后面要形成的机制,才能促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看,其发展方向、承载方式、传播方式、展现平台及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手机数字内容乃至广泛的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有效结合,可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另外,通过手机各种新媒体的媒介传播和展示,也能激发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使更多更好的新媒体艺术品被创作出来,从整体上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发展,是二者的有效发展方式。将数字内容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可使其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修玲.新媒体艺术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5(7).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观念;趋向

近年来,人类社会进入全新时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日渐深化。新媒介来源于艺术,使得艺术并不再是贵族文化,逐渐渗透至大众中,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新媒体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当今社会,究其根本是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因此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观念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更好地把握发展趋势,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与特点

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杜尚观念艺术当中,表现为未来主义宣言与达达式行为[1]。其主要是指数字科技等技术相结合后,摒弃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采取新形式传播的艺术作品,如手机电视、数字录像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不仅对传统艺术进行了改革,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领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增强受众对作品的印象,进而达到艺术内涵与本质传播的目的[2]。通过对上述概念分析后发现,新媒体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都能够创造出新媒体[3]。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强了对该方面的研究,且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等是新媒体的特点。上述很多特点都是原有媒体艺术缺少的,如突破时空限制等。总而言之,新媒体艺术凭借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将会成为未来艺术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新媒体艺术观念趋向分析

1、反思主体性趋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往往从主体层面上入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思想弊端日渐暴露,并受到了很多质疑[4]。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行动当中,促使单一、教条式的主体性思维逐渐被淘汰。如今,新媒体艺术实践也是对主体性进行的反思。具体来说,新媒体艺术不拘泥于传统再现性艺术当中,形成了一种交互性艺术模式。如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媒体艺术展上,其中一名为《无声攻击》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观念的内在趋向。相比较传统艺术作品能够发现,新型艺术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如人不再是思维主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物逐渐取代人的主体地位,成为艺术展示的一部分;另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再现性结果艺术,提倡实时交互,且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由原有的单一性转变为双向沟通及交流,在受众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众还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新,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及本质。作品创作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编程,对动植物细胞、基因等进行了新媒体艺术创作,探索出主体性思维外的灵感。由此可见,无论是主客体的转变、还是参与主体的改变,都能够表现出新媒体在艺术观念上具有反思主体性趋向。

2、生态意识趋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性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使得人们内心产生了傲慢心理,认为自身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性解蔽的发展。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在工具通知下,人们仰仗着自身的中心利益,肆意剥夺自然,提出一切不合理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构成了极大的破坏,而这些都被艺术家们看在眼里,发挥媒体传播作用,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势在必行。基于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主体性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生命科技的发展,新媒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灵感与支持。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艺术,促使新媒体艺术观念不仅仅关注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力,还会兼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渗透至作品创作当中,向人们传递环境保护等现念。

3、参与性趋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新媒体艺术已经突破了国家界限[5]。但是这并不阻碍其本土化发展。在新媒体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体理论,对于中国艺术而言都是认识、理解及吸收的过程。从起源来看,我国新媒体艺术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并于1996年举办了画展。在当时受到了国内外艺术领域的关注。由于新媒体艺术创作往往依赖于科学技术,为艺术交互性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因此针对新媒体艺术观念的发展来看,传统观念下的受众成为了主导者,并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意识”。所以参与性趋向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新媒体艺术。公众关注的都是作品创作理念及内涵。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作品内涵的思考,并立足于当前受众审美需求,采取多元方式,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另外,我国在发展新媒体艺术过程中,还应加强对西方国家经验的借鉴和学习,并突出本土艺术特色,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逐渐走向世界,从而赋予新媒体艺术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作者:田甜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世文.新媒体艺术批评的几个概念辨析[J].阅江学刊,2015,(02):114-120.

[2]刘世文.新媒体艺术实践呼唤艺术媒介批评——关于新媒体艺术批评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5-20.

[3]罗虹.新媒体艺术对当代电影创作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14):183-184.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数字数字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数字媒体”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化生存”时代。它使得任何事物都以“数字”来表达,并且不断的美化带有特殊含义的数据,导致了数字化也走向艺术的前端。正是由于数字媒体的全面使用,以至产生很多相关的附属产品。由于计算机、网络、数字通信三种技术的飞快进步,以前的媒体逐步向数字化看齐,这和新时代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两种产物共同组成了新型的传播媒体。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媒体目前的界定还不是很完备,下面列举定义数字媒体艺术的几种观点,以此来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具体含义。

李四达提出,人的思维方式和感性思考建立在数学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两方面的根本之上,从这些作为的合并,产生新型的艺术表达方式。由此我们能到得到这样的观点,数字媒体艺术是高科技与人类思维的集合体。他还说,就数字媒体艺术的价值来说,既是它本身又是它产生历程的艺术创作。换句话说,李四达觉得,数字媒体艺术及其附属的数字产物都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如此大范围的划分,将会导致数字媒体艺术包含及其大的范围。就像在设计服装时,用电脑画图作业,因为整个创作过程,电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这样也能叫做数字媒体艺术。

许鹏则提出,多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的骨架,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和传播宣扬不受以往的束缚,寻求创新,以至能产生不同与以往形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过程,他没有系统的阐述,只是把欣赏艺术美感后的体验和享受当作数字媒体的最突出亮点来论证。虽然数字媒体艺术带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绝无仅有的,可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书本上看到的小说,它们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享受是同等的。

在我认为:数字艺术就是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以计算机为途径,辅助各种与数字处理相关的设备手段,根据自己的灵感,从而建立起意识的艺术形态,以至于创造出以数字为基础的作品。与上文李四达的观点类似,只有有了数字的铺垫,才能产生出数字艺术。更甚的是,还需要具备完善美感的进程。数字艺术的完成远远不至于单纯的创作出来,还需要经历媒介的宣传与发展,从而让欣赏之人参与其中,互动交流。审美过程是数字艺术的补充,这需要除掉主客体以外的第三方参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

尽管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界定尚未定论,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出现,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即使没有一个明朗的界定也能够通过吸收外界来维持自身生命力的艺术现象,不过,我们仍需要对其作出明确的划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发扬。朱润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是:“数字媒体艺术包括了很多范畴,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它们有一致的方向和工具,可以重复利用,到处宣传,从而建立起一个技术、艺术与传播三方面相结合的新平台。

从前面阐述中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门是敞开的,是多方位的,技术艺术相辅相成,互补共惠。信息和通信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根基,行使着传输、处理两种职责的权利,同样也拥有自身的特质。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要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必须先从“数字”和“数字技术”人手。电脑技术应用和数字技术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数字。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就是数字艺术。“媒体”作为数字艺术的传播工具。可以这样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即运用技巧将技术和艺术进行有机的整合。数字媒体艺术必须具备下列特点:

(一)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成就是以数字技术为蓝本的。

(二)多元化表现。

(三)高效化的制造。

(四)大众化的艺术。

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几点特性,包括奇观性、可变性、交互性、虚拟性、融合性。

虚拟性: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是“0”、“1”两个数字,而且这不是所谓的数学数字,而是一种数字编码,只在模拟的网络里才会出现,这样也就加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通过虚拟的数字编码,创作出虚拟的艺术作品。就像电影中的特技部分,就是有数字技术来完成的;这些都是肉眼捕捉不到的,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虚拟。

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的传导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上流行的弹幕评论就是最好的说明。弹幕评论包含了视频和图案两种形式。参与者在欣赏的同时,将切生的感受予以共享,便于交流。

奇观性:是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根据想像中的物象创造出来。例如《侏罗纪公园》里出现的恐龙,虽然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了数字媒体,就可以实现虚拟的再生了。

可变性:数字媒体艺术不拘泥与格式,可以自由的发挥。有了数字技术作为基础,才有了可变的可能,现实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只要被数字化,就能发挥想像,实施编辑,并且可以从分利用。

融合性: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下,可以变化出多种状态,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没有限制。各种交融都是新的尝试,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

最近几年,数字和媒体之类的新字眼不断撞击着人们的视野,充斥这人们的思想。人们对于数字以及媒体本质及表象的认知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不外乎包含:动画、网络游戏、电信增值、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在线音乐、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等九大方面。一句话来概括,数字内容以互联网为媒介创意出不同形式的数字化来传播文化。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剪纸;新媒体;形式表达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62-01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之一,剪纸艺术在我国各地区有广泛分布。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新媒体技术作为保护和传播途径的运用,改变了剪纸的传播范围、储存方式,还架构了参与和体验的平台,使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和多维化的特点。作为“技术型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更新了民间艺术的传统存在状态,拓展了传播渠道,改变了人与作品的关系,甚至在某些领域改变了创作方式。

一、形象传播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使用,推进了剪纸的时效性、多元化、全球化。如互动多媒体、电子书、CG插画、动画技术、网络媒介等的应用,使民间剪纸得以凭借新技术,较之以往在更远距离和更大范围内传播,改变了人们与传统剪纸的交流模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创造了数字时代的艺术特色。以网传多媒体作品为例,民间化、个性化的内容与形式,备受网民追捧,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示了民艺自身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充实民艺传播途径的强大平台。利用这些媒介的形态语言展现传统剪纸的新面貌,不仅克服了新媒介对乡土艺术的消解,而且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表达语言。

二、影像保存

传统剪纸技艺根植于农村的手工操作,又因剪刻镂空的创作特点,作品不易保存,是信息时代传播发展的瓶颈,也是传承中面临的难点之一。新媒介环境下衍生的各类物质形态提供了多种渠道和展示平台以及扩大参与、保存作品的方式,如拍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以数字格式图片的资料保存,工艺流程的视频记录,输入各种电子文档存放于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内等。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里的剪纸艺术,首先按区域将本省主要产地进行划分,其次从各自历史渊源、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主要内容三方面进行介绍,并配有视频,讲解艺术起源、艺术价值、艺术欣赏等。

三、设计表现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创意源泉,而剪纸作为最流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造型夸张、形象独特,因工具、材料特点形成特殊的刀味和纸感。平面透空、镂花的制作方法,使得视觉效果虚实相生,想象无限。剪纸动画吸取了民间窗花、剪纸艺术、CG技术等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中国动画片的新概念,在中国动画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口可乐的广告《剪纸篇》运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文化元素,结合中国风色彩,传递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新春如意,合家团聚,成为洋品牌春节营销的经典,也是国际品牌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良好例证。

四、技术参与

(一)剪纸辅助。图形绘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模拟传统艺术媒介如钢笔、铅笔、水彩、水墨画等得到发展,而电脑辅助剪纸还处于初期。创作可通过纹样的可视化绘制及编辑来完成,先以手工剪纸为对象,然后分析造型及构成,构成计算机纹样库。目前,基于纹样的计算机剪纸系统以CaD较为普遍,主要研究元素库构建和形态组合,内容面向通用型剪纸艺术设计辅助,可灵活置换纹样,设计不同图案,也方便对纹样进行修改。数字化技术在剪纸领域的具体实践,开拓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空间,减少了重复劳动,实现了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分离,留给创意更多思考,也以数字技术运用更好地促进民间艺术传承。

(二)互动体验。随着文化产业和媒体技术的研发,新媒体传播越来越多地渗透于生活、艺术及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全民传播特点、开放性信息平台的新媒体语境,传播及时、互动性强,媒体多元化,形成了交互设计的参与性、体验度,也增强了观众和剪纸作品之间的虚拟性、娱乐性,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自身的个性表达,使“乡土味”浓郁的民间剪纸拥有契合时代特征、易于观众接受的传媒形式。如基于交互设计的剪纸投影,观众能近距离用手感应翻页,在光影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交汇中,彰显平面媒体的宁静与数字媒体的韵律,成为跨时间、空间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典范。

五、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人人参与的传播特性,辐射和传播范围之广,让受众泛民化成为可能。利用新媒体优势,探索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策略,克服新媒介冲击下的发展瓶颈,使剪纸艺术的价值扩大化,既弘扬民族文化,又以文化产品振兴经济,是保护、发展民艺的积极措施之一。

作者简介: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9-01

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发展因其特有的艺术与审美特点,成为了我国社会领域中较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由于各类新型媒体技术的影响,社会艺术特别是影像视觉艺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摄影艺术发展研究中,我们以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为核心,开展了艺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

随着当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受到较多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影响。在艺术研究中,笔者将这些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影响了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在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真实性特点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组成部分。在新闻摄影、写真摄影、写实摄影等摄影艺术中,真实性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形式所不能呈现的,也是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元素。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摄影艺术的艺术真实性特点也受到了较大质疑。在新媒体时代中,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处理完成的图像内容与真实拍摄的照片无异。这种对于摄影艺术真实性的影响,是新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发展受到的主要负面影响。

(二)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内容,开展了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研究。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摄影艺术形式,对于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摄影技术的发展包括了三维摄影、360度全景摄影以及有声摄影等多种新型的摄影形式。

(三)实现了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摄影艺术作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艺术,其艺术表现力既来源于艺术的真实性,又与后期的技术处理有着重要关系。在艺术摄影过程中,后期处理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心理深处的艺术构思,提高摄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处理从最早期的染色、延迟曝光,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摄影后期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种艺术处理带来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整体效果的调整。在摄影艺术性表现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作品主题与风格要求,可以利用光线、对比度等后期处理过程,实现其艺术构思,保证摄影作品达到其艺术效果。二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在摄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干扰性因素(如风景摄影中出现游人等问题),后期则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提高作品的主体性与艺术性。

二、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研究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既受到了负面影响,但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写实摄影艺术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很好地确保写实摄影艺术质量地提升。单就摄影艺术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写实摄影无论在摄影过程种还是在后期处理中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好其艺术真实性尺度,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写实类摄影艺术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摄影艺术出现与进一步发展。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遇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艺术类型中多媒体摄影艺术的出现,对于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当前较为流行的有声摄影技术就是多媒体摄影技术的代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声、光、影像等多种媒体技术,设计出更多的多媒体摄影技术方式,促进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也必须注意,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以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行开展,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得到更多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摄影艺术发展中的技术含量得到不断地提升。随着更多的媒体技术发展,这种对摄影艺术提供的技术支持作用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需求与实践拍摄情况为核心,做好摄影技术发展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摄影艺术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发展摄影艺术,提高其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我们针对新时代中摄影艺术的整体特点,我们结合写实摄影、摄影形式以及后期技术应用等问题对于摄影艺术影响开展了实践研究,为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3.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9

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新媒体艺术特点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新媒体技术

1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定义

新媒体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新媒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从媒体统治的时代来划分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也可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上来区分,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式媒体形态。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随之产生不断变化,并且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广泛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一部分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对自己的艺术进行阐述和表达。这种新媒体艺术借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试图从传统媒体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从简单的叙事变为叙情,从单一的感官感受变成综合性的体验,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新媒体艺术,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新技术赋予艺术家新的手段,艺术形式不再是单纯的平面画面或者是立体作品,而是各式各样新式的表现形式,并且大多具有交互体验。这种体验给受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艺术家传达的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其中,能够更深刻的体验,这种追求即时效果和互动感受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新的表现特点,作为一种结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广阔的视角。作为不停探索人类新想法、不停突破现有界限、走在大众思维前端的艺术家,将电脑科技等新媒体技术与现有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谈到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就需要先了解新媒体所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成本低,制作流程比较简单。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制作相比传统媒体更加低成本高效率。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环节十分复杂,先由记者进行前期采集编辑,然后由媒体公司进行后善总结,再通过各种渠道发送出去。新媒体却节省了其中很多环节,信息大多借助网络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传统媒体需要依靠纸质的大量印刷或电视广告的大量播放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传统媒体人们更倾向于免费的新渠道。

二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传达比传统媒体顺畅。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的传播可以依靠自由发达的网络和受众随身携带的客户端来实现,相比依赖纸张的平面媒体、依赖电视的电视媒体、依赖收音机的广播媒体,新媒体可以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为一身,打破媒体自身的界限,将各种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使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随着互联网及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信息爆炸的现象,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同于以往,更加简洁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

三是受众体验更良好,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交流互动的优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输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和受众交流互动,即使有也不能实时互动,不具有时效性,而新媒体技术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还有双方互相交流的互动,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活跃度、新鲜感。

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艺术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相比以往艺术行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从大工业社会量产的精神需求逐渐转变为强调个体突出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这一前提下,能够进行交互的艺术应运而生。人类不再是生硬地单方面接收,而是富有个人情感的交流互动,每个受众个体的不同都会对信息传达的这个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相比过去,人们更乐意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人的感受,展现不同的样态。

一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主观层面上受众也更乐于接触新媒体。

艺术家在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信息传播的优势,综合各种渠道,在更多的媒体媒介上进行艺术表达,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人们日新月异的感受。

3对新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代也不断的推进,当下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就是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艺术的运用更加广泛更加专业,新媒体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影响,从事艺术行业应当更加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积极主动对现有的生活进行提升和改变,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成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逐渐倡导,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机器也会越来越像人类,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人与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发分离不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结语

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审美观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在客观上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也要在主观上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统一、简单的平面角度变为多样、复杂的立体角度。在对新媒体艺术不断开发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与新技术相依相生的艺术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新媒体艺术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