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55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1

欧洲的自然环境,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欧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钾盐比较丰富,欧洲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也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欧洲是世界面积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积为1017万平方公里。

欧洲的人文特征,欧洲居民中绝大部分是白种人,百分之九十九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是种族构成比较单一的洲,欧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语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负增长。

(来源:文章屋网)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2

关键词:地域;自然景观;风景园林文化

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以及推进城市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往往能够充分展现出地域自然景观特征,而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要求。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设,对于提高风景园林设计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

1概述

1.1地域景观

地域景观是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景观形式,带有一定的区域色彩,并且通过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作用,因此可以将地域景观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地理因素。地理环境以及地理资源是地域景观中的重要内容,为更好的反应社会群体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认知,地域景观以地理形态方式存在于社会发展中,以便于在地区条件下深化社会群体对地域环境的认知和合理应用。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时代逐渐到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群体对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由于景观类型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景观设计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加以全面分析,将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机融合,深化对地域景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人为景观建设思路与模式,景观园林文化得以形成,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景观园林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地域是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地域景观是带有一定地域性特征的基于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景观特征,在阶段内具有稳定性,不同地域景观存在各自的独特性。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被是主要设计的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

1.2风景园林文化

在社会群体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文化,可以说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面貌,并展现出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包含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务,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财富。而风景园林文化则与社会中的其他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其不仅包含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还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风景园林文化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反映出人类群体对地域自然环境的认知,从而充分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吸引社会群体的眼球,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风景园林设计与建造的要求也发生一定转变,对文化底蕴的要求更为显著,此种趋势下使得风景园林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大多以文化品牌为重点,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邓京园林创作中更加注重表现地域文化,以深刻体现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2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设方法

2.1充分体现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

在风景园林文化设计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地域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结构等诸多要素,端正工作态度并深化对各项要素的了解和认知,以促进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在风景园林文化中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下,社会群体的生产活动日趋频繁,不可避免的会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的风景园林中自然景观几近丧失,严重影响城市小气候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效果。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地域之间自然景观特征的差异,充分跟体现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征,进而凸显出风景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文化的展现需要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协调配合,尽可能满足社会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社会群体在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自发保护自然环境,并在风景园林文化创设过程中突出风景园林的独特人文气息和意境,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将这一人文理念作为风景园林文化创设中的重要因素,从而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目标的实现。

2.2再现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

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文化能够最大程度上凸显出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性,展现出我国地域景观风貌的人性化,在提高社会群体审美情趣的同时,能够加深社会群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当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来凸显风景园林的景观文化,将具有艺术性的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展现出来,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在提高风景园林观赏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能够促使社会群体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保护环境,从而切实提高风景园林的人文艺术价值。

2.3再现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记录,是地域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地区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历史风貌加以合理再现,以充分体现地区风景园林建设的文化气息。以湖北荆州古城为例,大部分去荆州旅行的人都要去古城墙感受一下蜀国情怀,荆州在设计与建造风景园林的过程中,就将蜀国历史风貌加以再现,充分展现出了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为风景园林设计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应当基于地域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气息,充分展现出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与人文特征,结合当地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提高社会群体对地域自然景^的审美情趣,并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3

关键词:环境决定论英吉沙小刀色彩意涵

检索:.cn

abstract:Yengisarknifecolorapplicationformismainlycomposedofthecharacteristicsofitsshape,itreflectstheUygurnationalityofnaturalcolorattitudeandaestheticinterest.theauthorthroughrealinvestigationofdetailedandassociatedwiththeformerstudyresults,the"Yengisarknife"regionalimitation,culturalsymbolic,decorativeperformanceofthethreeaspectsareintegrated,sothepeelingnationalpsychologyandcultureenvironmentinaparticularcolorapplicationsthatareincludedinthe.

Keywords:environmentalDeterminism,YengisarKnife,Colormeaning

internet:.cn

一、命题研讨的缘起及理路

民族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不同类型,在我国也存在具有多样化地域、民族气质的“色彩文化丛”,其中“少数民族色彩文化丛”是既丰富又具特色的庞大体系,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彩。极富盛名的“英吉沙小刀”以色彩装饰艳丽、表现手法多样、整体和谐却不失激情的艺术形式,诠释着人口数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近半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在民族色彩艺术方面的卓著表现。

民间文化与环境息息相关形成独特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必然也是应然,因此对于文化的解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因素,尤其原著民所创造出的文化样式更是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这种文化特质是不可消磨的。因此对于英吉沙小刀艺术色彩的独特表现,便是基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现实地域环境进行整体考析,即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下,以“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为例逐层剖析:维吾尔民族美术色彩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英吉沙小刀”色彩的解读

民族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体现,存在于生产生活的点滴积累,其传承的方式多以口传身授,加之历史的阶级制约及文化受教程度的限制,文字记载甚少,民间铸刀师傅对于色彩相关的文字数据更少之又少,对其色彩研究只能从物、人、环境等现实进行推演考析。英吉沙小刀由“环境决定论”出发进行审视,应是特定的地域文化与特有民族色彩审美意识的一种承载方式,是对其所在“环境”的分析。系统的外在表象与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因此,色彩表现形式来自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且以此延展,不同工艺品在表象的相似代表其形式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因素,形成互证关系。

(一)英吉沙县环境辑要

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系公格尔峰的东北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东南隔戈壁滩与莎车县接壤,南靠昆仑山,西接阿克陶,东北部与疏勒岳普湖县毗邻。维吾尔族原为游牧民族,由于部落的战争之后迁徙至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后以农业为主,区内以干果晾制与民族手工艺为主,尤其英吉沙小刀最为出名。相传,英吉沙城南卡尔瓦西村中有个叫买买提・吐拉洪的铁匠,生产出第一把带有木柄的小刀,其制作的小刀雕刻各种点线图案,并将彩色的漆料涂于刀柄。继买买提・吐拉洪铁匠之后,卡尔瓦西村后人对工艺不断进行加工,直至今日美观且具有实用的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小刀的名声传遍全国以及周边邻国深受青睐。

法国学者丹纳表示:文化生态环境归纳为“自然气候”和“精神气候”,“气候”的“更替”催生了与之相应的艺术精神与艺术价值的嬗变而成为物质与精神相依共生的“生命式样”。[1]新疆英吉沙地区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形成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色彩风格,同时对当地审美需求产生了直接影响,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体系即为一种特殊环境下“生命式样”的独特诠释。

(二)英吉沙小刀色彩解析的环境视角

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英吉沙小刀上的展示,应是基于其在地域模仿、文化象征、装饰表现上的特殊体现。

1.英吉沙小刀色彩的地域模仿性体现

维吾尔族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受地域性影响,及地缘因素、生产生活因素的影响。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表现要素概述着维吾尔族的生活地域缩影。以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草原为特征的新疆是维吾尔族人艺术的源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的并存使缤纷色彩的奇境成为现实,激发了当地人与生俱来对事物色彩的审美敏感。寄托着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的艺术品――英吉沙小刀,展示给世人的是黄沙与绿洲、深蓝色的夜空与篝火、冰川与白雪、黑色土地……多样的环境融入这艺术载体。(表1)

英吉沙小刀的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褐色、绿色、蓝色以及黑色和白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搭配装饰在刀柄与刀鞘上,寄托着当地人对环境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客观环境的反映,生活实践对环境的审美观念延伸出一种表象,维吾尔族在颜色的使用上激情艳丽,色彩纯度极高,基本不使用灰色系的色彩。干燥的气候中潜藏着激情似火的红,沙漠、戈壁以金黄色与褐色为主,展示着维吾尔族对广阔天地的豪迈情怀。当地环境中对绿色的色彩缺失,心理的寄托就成为了必然,绿色也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成为情感的传达。维吾尔族是一个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种植的民族,天山脚下逐水草放牧羊放马的时代,白雪皑皑的雪山至山脚下的黑褐色土地,这些历史的痕迹因素给这个民族留下了铭记于心的记忆与审美体验,为此黑白两色的使用大于其他颜色。所在的环境中诠释其传承艺术往往反应的反映的仍然是环境。

光使自然界中一切变得丰富多彩,色光通过人类的感知系统传达至大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对自然的摹写也从此开始,这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全面交流的过程和方式。西方认为“模仿”是任何时代的人类必经的过程,并且从古希腊时期即开始对此进行研究。辩证唯物论提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在维吾尔族的色彩中,自然界中对于环境色彩常态的模仿也是同样的道理。基于此种对环境的模仿,英吉沙小刀做为维吾尔族的日用器之一,亦在其色彩谱系下再现着当地环境的风土地貌,点缀着维吾尔族人的生活,陶冶着维吾尔族人的心灵。

2.英吉沙小刀色彩的文化象征性体现

英吉沙小刀在色彩的运用中体现了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文化是自然环境以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总和,文化象征性即也存在于地域的环境特质。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在象征性中应包含两个阶段:在特定地域文化的象征性与文化间交融的象征性。

维吾尔族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于无法抗拒的自然威力保持着敬畏之情,在情愫的作用下本能描摹了具有自然象征性的色彩谱系。英吉沙小刀作为日用生活器的色彩象征也附带着这份崇拜,色彩谱系中的象征意涵在其传承发展中不断的升华凝练,成为与众不同的地域性色彩象征形式。

维吾尔族和当地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至今,在与各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心理也掺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早在唐朝维吾尔族称为回纥,红色被当时贵族确立尊贵的颜色;维吾尔族婚礼中新娘也与汉族一样穿着红色婚服或穿着红色主调的艾德莱斯绸婚服象征吉庆美好;现代英吉沙小刀多以金色或红色为主色制作刀柄和刀鞘作为馈赠礼品。虽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化相互交融,但在英吉沙小刀的色彩象征性中任然保留着当地原有的审美需求,只在传承中发展并未丧失维吾尔族色彩谱系中的文化象征内涵。

3.英吉沙小刀色彩的装饰表现性体现

色彩装饰形式往往能够反映一种风格或文化,长期对特定的“环境”的描摹与深化造就了理想艺术形式,维吾尔族的民间艺人在色彩装饰表现上也同样符合此程式,故而维吾尔族色彩的审美情趣在英吉沙小刀色彩中亦保持着对环境的模仿、与再现,以此进行艺术修饰;维吾尔族的其他艺术品,如艾德莱丝绸、花帽、地毯等设色艳丽且丰富鲜明。不仅仅是维吾尔族的工艺品,如藏族的唐卡、黎族筒裙绣花、苗族刺绣色彩搭配皆大胆、艳丽、夸张,这种广泛的色彩风格在不同地域相似的出现,也反映出人类在模仿环境的中原始质朴的心理,各民族民间手工艺面对自然时相似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环境”的构成要素决定着与之相应的文化艺术品类,其系统内只“接受”和强化同其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品种,淘汰或弱化其他类别。[2]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区域内,不同工艺品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是旁证环境关联性的基础。以草原生活的保安族腰刀为例参与比对,二者刀具均为少数民族的日用器、自卫冷兵器,在自然环境中作为工具发挥着共同的用途。由此演绎:产于新疆荒漠戈壁草原的英吉沙小刀与草原地区的保安族腰刀为一种“源流”近似关系,即英吉沙小刀与保安族腰刀均是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存在的工具,在其色彩的装饰中也会存在对于环境的浓缩再现。当某种意识长期存在于相类似的多个区域内并影响其生活,此类区域内逐渐会形成类似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丛,也就同样影响区域内人们的思想活动。在艺术的审美加工过程中相类似的环境只会衍生出相类似的艺术品,关乎色彩的意涵因民族文化信仰等存在略微不同。(表2)

英吉沙小刀色彩出自维吾尔族艺术,其特殊的表现即从环境的模仿到象征至艺术升华,展示着工匠们自觉的主观意识能动。在色彩处理上惯用纯度高对比明快、强烈的方式:比如将红绿、玫红与黄、群青与橘黄等几种色彩构成形式运用在刀具的装饰,维吾尔族的色彩中浓缩符合人的色彩审美的补色规律,同时在艺人们看似没正经的色彩中,传达了其质朴而又富有活力的内在精神,英吉沙小刀所诠释的维吾尔族色彩艺术,其外在形式所表达的内在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理念。

三、余论

对于民间美术的归纳与整理是对其地域模仿、文化象征、装饰表现上独特形式的研究,是“文化生态环境”的考析。正如文化人类学中所述: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特殊化,且呈现“特殊进化”与“多线进化”态势,必须承认,文化必须采取自己的环境所要求具备的形态。[3]英吉沙小刀的所体现的维吾尔族色彩特征,是建构一个民族民间色彩谱系与环境关系的结构模型:在环境内以时间轴发展的文化形式,考量空间范畴内的色彩谱系,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色彩谱系与英吉沙小刀为代表所诠释的维吾尔色彩谱系的相互关联;以具体事物所承载的环境内的文化形式,来区分相似区域的色彩谱系。每个民族的色彩谱系的建立都承载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的反映,即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意涵。故对于英吉沙小刀所代表的维吾尔族色彩谱系的解析,是对于一个民族从历史、环境、社会,宗教、风土的分层剖析。那么,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每个民族在现存的环境中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谱系。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的艺术形态不仅是象征意义,还是文化发展的特定诠释。正因如此,民族民间艺术形态是地域环境发展、文化交流进程和风土人情的独特表现。

注释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4.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4

关键词:合唱风格题材体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民族个性、语言结构等因素对不同的合唱风格形成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其实形成合唱风格的因素并非仅此,一些音乐题材、体裁,甚至看似与合唱风格不相关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通过分析研究,进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合唱的风格。

二、不同题材、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

题材的内容与体裁的形式对合唱作品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1.题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题材的不同直接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单一题材的风格也具有单一性,但许多作品却存在着题材交错的特殊性。比如:爱情题材的缠绵成分当然多于战争题材,但并非爱情中就没有抗争,战争中就没有柔情。这种题材交错的特殊性起初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合唱中的借用,使合唱风格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分析这一特殊手段,有利于把握其影响合唱风格的诸多因素。

在把握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方面,对只会指挥的综合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曾经拥有军旅生活的指挥,自然对战争题材的作品认识相对深刻,风格把握相对准确;而在爱情上曾有波折甚至有着“梁山伯祝英台”式的经历者,自然对爱情或生命题材的把握上,可能相对略胜一筹。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风格把握与生活阅历并非一定成正比,一个指挥如何在不同题材面前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是他感受各类题材所涉及到的生活体验及遐想能力的体现,所以,指挥横向知识的间接获得和拓宽,是这种体验和学习十分重要的。对生活不同侧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获得、总结和深层感悟的能力,是指挥在把握不同题材和风格上的重要手段之一。

2.体裁的影响

体裁是音乐的形式表现,体裁的特征表现在它存在的形式中,这种形式存在的本身一旦融入合唱艺术时,就成为合唱风格上的表现之一。作曲家在创作中采取某种体裁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带有该种体裁的特征,因此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是肯定的。比如:以步伐节奏为创作基础的进行曲体裁,其特征表现在强调重拍、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偶数拍、三段体(中段较抒情)居多等。而这些固有的体裁特征,已成为进行曲的先期风格,作曲家在遵循这些风格的同时,再去表现后期的个性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创造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一体裁也并非风格完全一致,就进行曲而言,按其性质、内容又可分为军队战斗类和仪式典礼类(婚庆、检阅、葬礼等)。因此,在把握进行曲体裁的风格的大前提下,还应注意同一体裁下内容和个性的区别。至于舞曲体裁的合唱作品,首先要具备可舞性的风格,无论是典雅稳重、文质彬彬的小步舞曲,还是欢快、华丽而活泼的“华尔兹”,舞感的把握是表现风格特征的关键;另外,根据民间秧歌、阿细跳月、东北二人转和安塞腰鼓等素材而改编创作的舞曲体裁的合唱,热情、奔放、粗犷的风格极富民间个性,在认识了解该地区舞曲风格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区别作曲家的创造个性。体裁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既是同为舒缓的小夜曲、船歌和摇篮曲体裁,也有小夜曲的委婉悠扬、船歌随波悠闲摇摆和摇篮曲女性呵护般的细腻等风格上的不同。

体裁的特征有时就是风格的直接反映,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首先应是尊重体裁特征,其次才是自身风格个性的展示。所以,指挥在合理地认识同一体裁的不同方面与情绪相近的不同体裁时,首先应把握体裁的个性特征在合唱中的反映。

三、不同自然环境对风格的影响

1.合唱作品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自远古到今天,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人类在领略了自然丰富多彩的风貌和无穷复杂的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征服着自然,改造着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总是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唱艺术的风格当然也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生物界,面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和秘密、现象和本质、规律和变异、现在和将来,音乐家们在作品中描绘着不同的地表风格、高原海洋,不同的名城风光、气象风云;合唱中反映自然环境风格的作品不乏其例,形形色色的湖、绵延起伏的山、各种各样的海、源远流长的河、星罗棋布的岛以及缥缈离奇的自然奇观、广阔无垠的原野风光;小到显微镜下细菌精灵的舞蹈,大到宇宙空间的天体运行,近到歌唱眼前每时每刻的生活,远到远古广袤的土地和无际的海洋、未来遐想的宇宙、天体的运行,可谓举不胜举。这种合唱作品对自然环境的本身反映是生活于其间的民众或作曲家自觉的创作,作品中自然环境超出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赋予它人为的升华意义,使人性本身所寄予的感情有所宣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合唱艺术形成和造就区域风格的根本之一。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自然环境;设计理念;审美特征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学科多且复杂,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发挥其实用功能,给社会群众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指引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渗透现代化的艺术设计理念,保证小到室内设计,大到城市规划都能发挥影响作用。

1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理因素是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地理因素,我国幅员面积辽阔,在南方一代,气候温和,花草植被丰富,自然与人文的相融合在我国南方环境艺术设计中处处体现,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追求的是人与自然更为贴近,在南方古代建筑中假山非常常见,利用层次分明的结构,建造花园池塘等,使得我国南方化境艺术设计独树一帜,但是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就有呈现出另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了,我国北方地势辽阔,气候较为干燥,在建筑外观上通常表现为气势磅礴,逐渐形成了以整齐为主的艺术审美特征,环境衬托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如故宫,自然景观加以辅助,使得故宫在整体上显得更为气势宏大。另外,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环境艺术设计受地理制约的同时,也利用地理环境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比如在印度北部地区,由于印度地处赤道附近,北面高山影响了冷空气的进入,但是三面环海的地理形势,使得生活在印度北部地区的人民利用海运的形式出行和运输,在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西欧文明的开端。

1.2经济发展现状因素

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农业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表现出以人为的干预为主导,希望与自然贴近的同时,能够掌控自然的发展,人民希望通过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通过工业生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对环境的破坏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在资源的利用上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忽视态度得到了重大的转变,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1.3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因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大自然是一种既定存在的美,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审美特征,如我国的故宫,正是由于皇权制度的影响,使得故宫在艺术表现特征上呈现出壮观、威严的全貌,由社会制度产生社会文化同样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古代人文思想中追求的是从容洒脱,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在对自然的设计和艺术审美上更多的是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美,不去刻意的创造,而现阶段我国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设计上要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由于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因此,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上侧重点考虑的环境与发展[2]。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2.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城市的绿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也顺应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人们真是的需求,来设计整体的环境规划,在设计中既能方便于人们的活动,又能体现自然美,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尊重民俗文化,要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丰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立生态型城市国际倡导的一种城市发展趋势,环境的破坏,治理工作的难以落实,地球资源的枯竭,成为当今最为棘手的难题,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破坏离不开人类的发展[3]。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理想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时也能提高人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宣传环境保护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要求在设计上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整合利用,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改善城市的环境,同时注重对外在自然条件如空气、阳光、水资源和人工科技如现代化的浇灌系统等的协调配合,要重视对环境的治理和维护,只有在科学发展的环境观上才能真正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理念

环境设计的参与主体众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不再仅仅是环境、建筑等部门,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环境的检测等工作,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多方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以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安排保证现代艺术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要重视环境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再设计过程中,应当要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环境设计工作不再是社会群众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设计项目过程中,社会群众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受益主体的需求,这对于完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的特征

3.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层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强,艺术设计的受益群体还是社会群众[4]。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满足社会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使用上要方面和舒适,要根据受众主体的不同,设计方案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城市广场中,要选择适宜的花草,在建筑上要以雕塑为主,方便人民群众的休闲活动[5]。其次,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要考虑美观性,在设计中不能将各种感官因素相重叠,而是要注重点、线、面的统一,注重色彩和建筑的搭配,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享受,最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要给社会群众的思想得到升华,要能够体现城市规划的理念。

3.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性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多,无论是在居室还是在城市规划中们都有体现,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关联性,不仅仅要注重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还要重视空间上的统一,要在空间的多样性上进行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要避免急功近利,如杭州西湖周边的建筑过于复杂,给城市规划埋下了隐患,给杭州西湖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而我国江南地区的园林设计就是空间统一设计的典范,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营造了园林特有的意境,因此,正确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各要素的关联性是发挥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方面。

3.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是美的表达手段,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必然要考虑其实用性,只有满足了社会群众的需求,才能在功能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艺术实用性随处可见,比如公园的长凳,在设计上既符合了公园的主题,又能方便与人民群众的休闲,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里存在的垃圾桶,在设计上既要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观上也要体现含有当地特色的造型设计,既能合乎了人机,又能发挥实际的实用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只有更加科学的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思考.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4,02(02):302.

[2]晏杰雄,陈国雄.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考察[J].文艺争鸣,2011,10(08):18-20.

[3]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11(03):38-41+46.

[4]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06):108-111.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6

[关键词]平方王油田;滨193块;沉积相;滩坝砂

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58-01

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控制着砂体的分布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不同环境成因的砂体其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因此,沉积相研究是开发地质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1单井相分析

沉积相及微相的识别与划分一般分析步骤为系统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区内取心井非常少,本次主要依据录井岩性资料以及曲线特征和实钻情况开展沉积体系特征研究。

1.1岩石组分

岩石组分能反映物源区母岩性质、古气候、搬运距离和沉积环境。

取心井滨193-1井显示,砂岩致密程度中等,风化程度中等,最大粒径0.42mm,一般粒径0.13-0.25mm,分选中等偏差,磨圆度为次棱角状,多为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结构,呈线-点接触。以泥质和方解石胶结为主,含少量白云石胶结物。其中石英含量47%,燧石0.5%,钾长石17%,斜长石15%,岩浆岩2%,变质岩18%,沉积岩1%。岩心命名为含碳酸盐质细粒长石砂岩。

岩石组分石英含量较低而长石含量较高反映沉积时距物源较近,搬运距离较短;磨圆为次棱角状及分选中等偏差同样说明搬运距离较近;粒度较细反映距物源较远或者近物源但后期经湖浪多次改造作用;含灰质成分表明形成于水下环境;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沉积相为近物源的滩坝砂沉积。

1.2颜色标志

颜色是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之一,是沉积岩最醒目的标志,它与自身的成分和形成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泥岩的原生色,可以作为直接判断该岩层沉积时的气候状况、水介质氧化-还原条件和烃源岩品质的识别标志。

滨193井沙四段泥岩为灰色、紫红色及绿色,砂岩为灰色及棕黄色。上述颜色特征反映研究区沙四下沉积时具备氧化与还原环境交替的特征。

本区泥岩颜色特点最为突出,深灰与紫红交替出现,反映氧化与还原环境交替频繁,这正是滩坝砂沉积的典型特征,沉积物伴随着水退水进,时而露出水面时而为水覆盖,典型的氧化与还原环境交替出现。

1.3厚度特征

沉积物厚度特征尤其是砂岩厚度特征能反映水动力强弱,单层砂岩厚往往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河道沉积,而单层砂岩薄往往代表着席状砂或者滩坝砂等沉积。

滨193井砂岩单层厚度较小,介于1m-10m之间;另外砂泥频繁互层,大的互层又分次一级的互层,砂层多但厚度薄,粒序不明显。

滩坝砂体的形成离不开岸流和波浪的再搬运和再沉积作用,其砂体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的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等较大砂体。滩砂体呈现砂层多但单层厚度薄的特点而坝砂具备砂层层数但是单层厚度大的特点。综合上述分析,沉积环境可能为滩坝砂微相。

1.4粒度分析

沉积岩的粒度是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的,反过来这些成因特点必然会再沉积岩的粒度性质中得到反映,这正是利用岩心粒度资料确定沉积环境的依据。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C-m图解和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两种。

1.4.1C-m图解分析

C-m图是应用每个样品的C值和m值绘成的图形,C值是累积曲线上1%对应的粒径,m值是累计曲线上50%处对应的粒径。C值与样品中最粗颗粒的粒径相当,代表了水动力搅动开始搬运的最大能量;m是中值,代表了水动力的平均能量。根据所得图形的形态、分布范围以及与C=m基线的关系等特点,与已知沉积环境的典型C-m图进行对比,再结合其它岩性特征,从而可以对该沉积岩的沉积环境做出判断。

对滨193-1井岩心分析,其粒度特征均分布在QR段,代表递变悬浮沉积,递变悬浮搬运是指在流体中悬浮物质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细,度逐渐降低。它一般位于水流底部,常是由于涡流发育造成的。递变悬浮沉积物的一个最大特点是C与m值成比例增加,即C值与m值相应变化,从而使这段图形与C=m基线平行。

1.4.2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

一般碎屑沉积物包括悬浮、跳跃、滚动三个次总体,它们反应了不同的搬运介质、水动力条件、沉积时流体的性质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

根据滨193-1井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分析,各井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均为两段式,沉积物颗粒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均缺失滚动组分。跳跃总体含量大于80%,斜率较大在60°左右,显示分选中等,悬浮总体分选差。悬浮次总体与跳跃次总体之间的交截点在2-3φ,其跳跃总体含量较大的特点显示了牵引流特征。

1.5电性特征

电性特征是反映沉积物特征并识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由于后续有测井相识别标志一节,因此此处仅从曲线形态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滨193井储层段的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有箱状、钟形、漏斗状及指状,其中漏斗状为坝砂或者河口坝的特有响应即反韵律沉积。

2测井相标志

测井相是反映沉积物特征,并识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不同的沉积相因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不同而造成测井响应特征不同。

沉积相分析最常用的测井曲线是自然电位和自然伽玛,有时也配合电阻率。分析测井曲线的组合形态、幅度、顶度接触关系、光滑程度、齿中线等基本要素,有助于区分岩性及其垂向变化。

滨193块砂岩段自然电位曲线一种表现为高幅度、中幅度-光滑-箱型或钟形特征,反应水动力较强,该类特征砂体厚度较大,与厚层泥岩互层,表现为坝砂沉积环境;第二类曲线特征为高幅-齿化-指状或漏斗状特征,砂体厚度较小,砂泥岩频繁互层,砂层多但厚度薄,粒序不明显,表现为滩砂沉积特征。

结论

(1)滨193块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岩且部分含有灰质成分,粒度较细,为近源沉积经后期强烈湖浪作用形成;

(2)泥岩颜色有棕红色、深灰色及深绿色,表明氧化与还原环境交替频繁出现,反映短期水进水退频繁;

(3)砂岩厚度较小,砂泥频繁互层,坝砂层少单层厚度大而滩砂层多单层厚度小;

(4)C-m图主要分布在QR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式反映牵引流的沉积特点;

(5)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存在代表反韵律的漏斗状。

结合上述分析,认为工区沉积相类型可能为滨浅湖亚相,储层为滩坝砂微相。

参考文献

[1]陈世悦,鄢继华,袁文芳.滨南、利津地区古近系沉积相演化.石油大学(华东),2003.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一、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地域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1.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

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四、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葆华,杜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强势文化下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陕西建筑,2008(12).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8

关键词:环境税实践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协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税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将环境税纳入我国的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意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税制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我国环境税制的构建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发达国家环境税的实践概况

(一)环境税的含义

环境税作为一类特殊的税种,是有效调节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筹集环境保护专用资金、增强纳税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生态问题日益恶化环境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从狭义上看,环境税主要是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对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从广义上看,环境税涉及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环境税种本身,还包括与环境税相关的各类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约束纳税人行为的财政补贴政策以及收费政策。

(二)环境税制的特点

环境税具有税收的一般特征,即强制性、非直接偿还性、相对固定性。此外,环境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征收范围广,税种多样化

国外环境税的征收范围涵盖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多方面。例如:oeCD国家环境税覆盖了能源产品、交通、土壤、大气、噪声、生物多样性等十几个方面,形成了以能源税为主,税制种类多样化的特点。

2、将税负逐步从对收入征税转移到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征税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达国家将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把环境税收引入其税收制度,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发达国家进行的环境税制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为代表,根据环保要求改革税制;二是以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为代表,通过增加新的税种为环保提供刺激作用。这些国家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环境税制,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并将环境税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

(三)发达国家环境税制的构成

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制,主要由以下税种及优惠政策组成:

1、对污染物和污染行为进行课税

对污染物和污染行为征税,主要指对工业企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征税,主要税种有:

(1)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税

二氧化硫(碳)税是对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碳)污染物征收的一种税。二氧化硫(碳)是造成大气污染和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征收此税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例如,瑞典从1991年起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征税,对不同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公斤按照0.25克郎的标准课征二氧化碳税。

(2)水污染税

水污染税是对水体污染行为征收的一种税。目前,部分西方国家对污染水质行为进行课税,其中,德国自从1981年起开始征收水污染税,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在全国实行统一税率,税金全部作为地方收入用于改善水质,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3)固体废弃物税

固体废弃物税就是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渣、饮料包装物、废纸和纸制品等)根据废弃物的实际体积和类型征收的一种税,例如: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等。开征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料,并回收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废弃物的遗弃。课税对象包括等。

2、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

(1)噪声税

噪声税就是对超过一定分贝的特殊噪声源所征收的一种税。例如,荷兰政府对民用飞机的使用者在特定地区产生噪声的行为征收噪声税,为政府筹集资金,用于在飞机场附近安装隔音设施。

(2)垃圾税

垃圾税是政府对每个家庭课征的一定量的用于处理各类垃圾的税,是政府筹集专用基金的一种方式。其中,荷兰的垃圾税征收地较早,并且对规模小的家庭提供一定税收优惠。

3、对农村及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

主要税种包括化肥税、农药税和超额粪便税等。此税种在北欧国家征收较多。

4、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而征收的税

主要税种包括开采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开采税在目前有许多国家都已开征。森林税、土壤保护税主要在瑞典等北欧国家开征。

二、我国环境税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我国环境税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税制体系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虽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与环境税有关的税种相对分散,始终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税制。据统计,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具有环境保护作用的税种主要由6种,近年来,这6种税收收入的合计占到税收总收入的10%左右。我国现有的与环境税有关的税收收入规模见表1所示。

除了征税以外,我国还对环境污染行为实行排污收费。自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开始建立。在200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排污收费管理制度,对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的这些税费政策,使我国逐步形成了限制环境污染、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导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税收这一经济手段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用,对环保的促进作用也相当有限。

(二)我国环境税存在的缺陷

1、主体环境税缺位

我国现行的税制中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的主体税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行为的调节作用,也不利于形成环保专项保护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资源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

2、环境税优惠政策单一

虽然在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中,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中包含了环保性质的税收优惠,但多以税收减免和免税为主要形式。同时,其税收优惠实施的范围狭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没有对大部分的污染物实行排放就收费,超标排放就罚款的制度;尚未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其逐步达到略高于治理成本的水平;现有的技术条件不足,对企业排放污染物进行监控的成本过高。

三、国外环境税制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

随着oeCD国家的环境税制的日臻完善,我国的环境税收制度的构建也有可借鉴的依据,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一)税制设计

1、基本原则

由于环境税收的特殊性,环境税制的设计应当遵循有效性原则、经济效率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我国制定环境税制应在不加重纳税人负担的基础上,将税费统一规范征收,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oeCD国家中,丹麦对汽车燃料、煤、电力、水销售、垃圾焚烧和填埋征收环境税,减少对个人收入的征税,税负转移比例达到2.5%。德国和法国将工资作为减税项目,对能源销售、固体废料的污染进行环境税的征收。其中,德国的环境税负转移比例达到2.1%,法国仅占0.1%。

2、“费”改“税”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以收“环境费”的形式加以规范,比如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等,但“环境费”与环境税,其劣势明显:证收范围狭窄,缺乏灵活性;强制性不明显;规范性不足。因此,适当地进行“费”改“税”具有实施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将特点相似的费用进行整合,并入相关税种进行征收;另一方面,相似度不高的环境费可以另开新税种进行有效地管理。

(二)税款征收

1、分阶段开征

征收环境税可以先开征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再开征固体废弃物税等,循序渐进地约束污染者的行为,削弱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投资计划等有利于环境税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

2、加大环境税收征管力度

加大对环境税收的征管力度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加大力度惩处破坏环境的行为,切实落实环境税收政策;完善环境税收的减免优惠政策,鼓励纳税人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强税收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在制定相应的环境税收政策时做到科学化和合理化;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税的开征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环境税的实施与环境保护政策紧密联系,要将环境税收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建立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运用其他经济手段,如收取许可证费、实行财政补贴等;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三)税款使用

环境税税收收入应当进行专项管理、专项利用。例如,建立环保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同时,财政部门可以发挥其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加强对环境税收款项的预算约束。审计部门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后续的跟踪了解。例如,法国的环境税制,将大部分的环境税收收入用于环保支出,并由法国环境保护部来负责掌握。法国每年的各项环保支出都要编制专门的预算,再由审计院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与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保障环境税收收入的合理有效地利用。

四、结束语

环境税是一种针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出的税种,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征收环境税是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但是,它的实施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环境税的设计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参考文献:

[1]王金南,葛察忠,高树婷,严刚,董战峰.中国独立型环境税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9

一、找准位置――在哪里

(1)地理位置。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半球(南北、东西)位置、大洲位置、海陆位置及经纬度位置等,但没必要面面俱到地去掌握,只需重点从两个方面把握即可:一是经过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二是它的大致范围(重要边界线――多为高大山脉、河流等)。例如,青藏高原:经过青藏高原的重要经线有80°e经线和90°e经线,其中90°e经线穿过青藏高原的中部;纬线重点掌握30°n纬线,因其横贯青藏高原东西全境。青藏高原的大致范围是喜马拉雅山脉和云贵高原以北,昆仑山―祁连山脉以南、四川盆地以西。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动眼看、动嘴读、动手画、动脑记,重点是让学生动手画。可采取如下流程进行: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该区域―查看该区域的重要经纬线和重要边界线―在草稿纸上照着地图边看边画―不看地图,依靠记忆重画―与地图对照,检验所画地图是否正确―修正错误。如此反复令学生记忆深刻。

二、掌握特征――有什么

(1)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这一格主要装地形、气候、生物(植被、动物)、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海洋)、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这一格主要装人口、民族、宗教、城市、历史文化、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青藏高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地势特征――高原地形,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横亘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如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高原内部的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高原上有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河流流向可判断),西北部地形较平坦,东南部地形崎岖(横断山区山高谷深)。②气候特征――高寒气候,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山地垂直气候显著,特别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垂直差异产生了丰富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气候和自然带差异显著。③生物(动植物)特征――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代表动物有体健耐寒的牦牛和西北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④水文特征――一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冰雪融水补给;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高原上有众多的湖泊,多为咸水湖,是我国湖泊数量最多的地区。⑤自然资源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着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水能资源和独特的湖光山色形成的旅游资源。

主要人文地理特征:①城市、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城市小,是全国惟一没有1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省级行政区,最大城市是的首府――拉萨。人口稀少,主要民族为藏族和汉族,藏族多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②农业特征。高原和山地主要发展畜牧业;河谷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代表农作物为青稞,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③工业。主要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矿建设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利用冷湖石油资源发展了石油工业。④交通。公路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和新藏公路;铁路有青藏铁路;航空运输。⑤旅游。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青藏高原近年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⑥可持续发展。高寒气候,环境脆弱,保护环境非常重要。

(2)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只看书、背书,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人文两方面进行分类掌握;二是让学生在草稿纸或填充图上画(地形区、河流、湖泊、重要地理界线、重要农业区、城市、交通线等)、写、记这些特征。反复多次直至掌握记牢。

三、弄清原理――为什么

(1)成因分析。分析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地理能力。“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还有其“理”(形成的原理――为什么)。任何一种地理现象必有其产生的原因。在自然地理特征形成过程中,地理位置是最基本因素,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它们对一个地区的气温(热量)和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气候和地形影响着一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面貌。如对区域动植物类型与分布规律、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土壤类型及其它自然资源环境的形成等,而这些自然地理特征又影响着该区域居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生产生活习惯等众多人类活动。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形成了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高寒气候影响着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分布,影响着高原上的水文特征和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影响高原居民的生活。

(2)学习方法。一是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分析法,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为原因只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施加了积极正面或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作出评价――怎么样

(1)作出评价。一是针对某区域在开发利用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价,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作出评价――有利条件或优势资源有哪些?不利条件或限制性条件有哪些?二是针对开发利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哪些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产生的积极结果,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哪些是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产生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

例如,青藏高原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高原上草原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是本区域重要的生产方式;高原上的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加上高原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及河谷两岸平坦的地形、深厚肥沃的冲积土,临近河流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等优势条件,发展种植业的条件优越――湟水谷地、黄河谷地、拉萨河谷等都是高原上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高原地形、高寒气候、生产方式和等因素影响着藏民独特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影响着交通出行等。

不合理利用――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过度放牧引起草原严重退化,草场载畜量越来越少,草场退化引起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破坏后很难恢复;陡坡发展种植业引起水土流失;旅游资源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分析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找出问题和原因)―学生个体充分探究(书面准备)―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展示学生学习结果―教师点评并作出积极评价―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提出建议――怎么办

(1)提出措施。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生态补偿;征地生态补偿;生态资本

一、征地生态补偿的范畴界定

1.特定视角的生态补偿

从视角来看,征地生态补偿是从土地被征用的特定视角下的生态补偿。征地的生态补偿具有生态补偿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特定视角下的特殊性。

其共性表现在:作为生态补偿的一种,这种补偿仍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进行的补偿,并通过征收一定的费用或补偿性的措施对生态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进行补偿来实现。

其特殊性则表现在:一般的生态补偿,受到损害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一定的生态区域或一些群体,具有不确定性。而在征地的视角下的生态补偿,土地权利方在转让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其生态利益也直接受到了侵害,在征地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的主体则应包括土地征用方、土地所有方以及相关的区域,在这种生态补偿中,主体明确了出来,使得生态补偿更具可操作性。

2.特定类型土地的生态补偿

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产生了破坏减损以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进行的补偿,而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最高所有者是国家,也就是说,只有国家享有受补偿的权利,国家以税收等形式获取补偿,再用到环境治理中去。

在征地生态补偿中,被征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及草地等,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所有,土地所有者在享有土地的经营收益的同时,也享有土地经营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土地被征用后,土地所者的生态效益受到了直接损害,应该得到补偿。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的生态补偿,征地生态补偿是基于土地所有权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生态补偿,其受补偿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国家主体,更直接的涉及到了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

3.特定矛盾下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的提出,就矛盾来说,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资源的耗费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生态补偿的功能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自然资源的耗费进行抑制,以期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盈,促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征地生态补偿的提出,更多的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征用,在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的背景下,虽然土地是一个逐步征用的过程,但从长期来看,是一个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反差。因此,征地生态补偿更具体的出的矛盾则是我国城市化与征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城市化中生态保护的欠缺与征地地区的生态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特定的矛盾是征地生态补偿的重要特征。

二、征地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及启发

1.土地利用的外部效应比对与补偿的欠缺

征地生态补偿中,土地的利用由土地的普通生产向土地的其它开发利用转变。这种利用方式的转变,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存在着差别。

土地在普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在土地上进行的种植、造林等生产,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对水土保持、空气等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土地上的普通生产行为是一种有益的无偿行为,对生态环境是有益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正外部性。

土地在被征用后,用于房产的开发及一些企业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必然会起来一定的破坏作用,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是一种负外部性。根据外部性的基本理论,外部性的存在对经济活动是有害的,不利于资源的配置和合理使用,也就是说,正外部性应该得到补偿,负外部性应该承担外部不经济后果,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土地在征用前后,是一个正外部性向负外部性转变的过程中,因此被征地的土地所有方因其正外部效应则应得到补偿,而土地开发方因其负外部效应则应承担其外部成本。长期以来,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对那些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的企业等进行管理,然而,对于那些在生产中对生态环境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土地所有者则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相应补偿,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片面性和消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

2.公共产品理论与政府的干预功能

生态环境是公众的生态利益的实际体现,生态环境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一种产品,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生态效益,由全体民众所享有和使用,另一方面其受到损害后,得不到积极的补救,因此生态环境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两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其归为一种公共产品。

征地的生态补偿与一般性的生态补偿一样,被征土地所附带的生态产品也同样具备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两大特征。公共产品理论的出现就是为了国家干预而确定的,也就是说国家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其行政干预的职能,避免政府在生态保护中的“无为”,而在征地过程中,被征地一方往往是农民群体,在经济活动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保障自身的生态利益,这就要求国家在此过程中加以行政干预,切实保障被征地方的生态利益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3.生态资本理论与总体补偿方针

生态资本即生态环境的资本化。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资本,既体现在其本身的物质产出,又体现在虚化的服务价值,为公众提供生态效益。生态资本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具有一般资本的一般属性,表现为它在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中的运行要遵循市场规律的支配;同时,生态资本又因为其本身的生态属性,又要遵循相应的生态规律。

生态资本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特征。一方面,生态资本具有强烈的结构特性,即生态资本内部结构的平衡是决定其盈利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的物质产出和生态效益的保障。另一方面,生态资本具有长期性的特性。即只要对生态资本合理的运用,依照适度的原则,生态资本可以凭借自身的自主性,不断的升值,而达到长期盈利的目的。再一方面,生态资本具有地域性的特性。即地域性决定了其盈利的局限性,这是生态资本的弱点,由于生态资本不具备一般资本可以转移的特点,使得生态资本在盈利上存在着局限性。

生态资本的三大特征决定了生态补偿的方式应该在保障生态资本的最大盈利的基础上实施。即生态补偿的总体补偿方针应该是在保障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平衡的原则上进行区域化的生态补偿,这个补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通过保障生态环境的整体结构平衡,充分发挥生态资本的自主性,兼顾生态资本的区域局限性,以期达到生态资本的最大收益。

根据以上几个经济理论,对于我国征地生态补偿制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以外部效应理论来对生态补偿的内涵加以界定,确定征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各个主体;以公共产品理论确定政府在机制中的职能作用,强化政府的经济干预手段;以生态资本理论中生态资本的特性确定国家的对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以及各种生态结构的调整措施,使生态资本的效益最大化,并采用多种的补偿安置措施对生态利益受损的群体加以补偿。

综上所述,征地生态补偿是在生态补偿基础上,在征地这一特殊视角下的生态补偿的理论扩展。人类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要求。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征地行为,以及依附于土地的生态效益的补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征在生态补偿制度,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