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26

电子支付概述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课程一般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适应信息时代对电子商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法一般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诸多课程的一门综合反映学科,所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影响非常广泛。

故而该类教材的编写必须紧密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其编写应当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操作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思路,依据实际任务操作流程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设计要求确定编写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充分体现实践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以实践为驱动,探索教、学、做的互相结合。

现有的《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类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教材实践任务指导方面涉及的东西极其有限,内容大多以文字性理论陈述为主且部分讨论深度过高,这对于理论素养相对较差的高职类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高职类《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的编写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案例的选取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理论内容以必要、够用为度,突出实践实训。教材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教材理论与实践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并确保与本科类教材有所区别。

《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教材编写内容结构体系上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学习单元板块,包括: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电子支付工具、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与微支付、网上证券保险、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概述。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1)了解电子商务;(2)电子商务与金融业的天然适应性;(3)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基础。(1)传统支付结算方式;(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3)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3、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1)中国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2)国外电子支付结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单元电子支付工具。讨论内容包括:1、支付工具的演变发展。(1)实物支付;(2)信用支付;(3)电子支付。2、电子货币。(1)电子货币的含义、属性和特点;(2)电子货币的种类、职能;(3)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3、信用卡。(1)信用卡的定义、分类、特点;(2)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4、电子钱包。(1)电子钱包基础;(2)电子钱包的使用。5、电子支票。(1)电子纸票的定义、特点;(2)电子纸票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单元第三方支付。讨论内容包括:1、第三方支付基础;(1)第三方支付的含义、产生和基本原理;(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2、支付宝。(1)支付宝的基本情况;(2)支付宝的功能和特点;(3)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四单元网上银行。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银行基础。(1)电子银行的含义、特点和发展;(2)电子银行产生和发展。2、网上银行概述。(1)网上银行的概念、产生和特征;(2)网上银行的种类、功能和发展;(3)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关系。3、网上银行的申请和使用。(1)网上银行的申请流程;(2)网上银行的具体应用;(3)网上银行安全工具。4、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管理。(1)网上银行的风险类及其识别;(2)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五单元移动支付与微支付。讨论内容包括:1、移动支付。(1)移动支付的含义、特点和基本要素;(2)移动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2、微支付。(1)微支付的含义、特点;(2)微支付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网上证券保险。讨论内容包括:1、网上证券。(1)网上证券含义、特点;(2)网上证券优势与存在问题;(3)网上证券的交易模式与发展趋势。2、网上理财。(1)个人理财基础;(2)网上理财的含义、特点和方式。3、网上保险。(1)网上保险含义、特点;(2)网上保险的优劣势;(3)网上保险的产品和流程。

第七单元电子支付安全技术与认证。讨论内容包括:1、信息加密技术。(1)信息安全与加密技术概述;(2)主要加密技术;(3)网络通信安全措施。2、网络安全协议。(1)SSL协议;(2)Set协议;(3)pKi协议。3、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1)数字签名的含义、原理和作用;(2)数字证书的含义、作用、存放和使用。4、Ca认证中心。(1)Ca中心概述;(2)Ca中心的功能和组成框架。

第八单元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安全和法律保障。讨论内容包括:1.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概述。(1)电子商务结算与支付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相关法律问题。2.电子商务法律环境建设。(1)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立法要解决的为题;(2)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的主要法律机制建设。3.网上纠纷的处理。(1)网上纠纷的产生原因和特点;(2)网上纠纷的处理流程。

电子支付概述篇2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电子支票;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一、前言

所谓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支付的要求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子支付形式主要由三大类组成。第一类是由五大商业银行主宰的网关支付服务。第二类是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支付工具。第三类是以快钱为代表的、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作为目前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电子支付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目前国内第三方网上支付的模式可分为支付网关模式和平台账户模式两种。

二、电子支付工具

电子现金(e-Cash)又称为数字现金,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它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通过网络支付时使用的现金。电子现金具有货币价值、可交换性、可存储性、不可重复性的属性;电子现金具有协议性、对软件依赖性、灵活性、可鉴别性的特点;电子现金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前的使用量小、成本较高、存在货币兑换问题。

目前,基于银行卡的支付有四种类型:无安全措施的银行卡支付、简单银行卡加密、Set银行卡方式、通过第三方人的支付。

电子支票(electronicCheck)是一种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的电子付款形式。

电子钱包((ewallet)是电子商务活动中购物顾客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是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新式“钱包”。电子钱包就象生活中随身携带的钱包一样。持卡人将这种电子钱包安装在自己的微机上,在进行网上安全电子交易时使用。

三、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SSL协议是一种保护weB通讯的工业标准,是基于强公钥加密技术以及RSa的专用密钥序列密码,能够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电子商务提供较强的加密保护。SSL协议的整个概念可以被总结为:一个保证任何安装了安全套接层的客户和服务器间事务安全的协议,它涉及所有tCp/ip应用程序。目前我国开发的电子支付系统,无论是中国银行的长城卡电子支付系统,还是上海长途电信局的网上支付系统,均没有采用SSL协议。主要原因就是无法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性。

安全电子交易是基于因特网的卡基支付,是授权业务信息传输的安全标准,它采用RSa公开密钥体系对通信双方进行认证。利用DeS、RC4或任何标准对称加密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并用HaSH算法来鉴别消息真伪,有无篡改。

四、网络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www技术,通过建立自己的inteRnet站点和web主页,对客户提供开/销户、查询、跨行转帐、信贷、对帐、行内转帐、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安全便捷地管理活/定期存款、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支票等。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网络银行的特点:全面实现无纸化交易。原来的纸币被电子货币,即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所代替;以前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大部分被电子支票、电子汇票和电子收据所代替;原来纸质文件的邮寄变为通过数据通讯网进行传送;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用,使用网上银行的服务不需要特别的软件,甚至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培训;服务方便、快捷、高效、可靠。

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在网上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包括:商业银行传统服务、商业银行新增业务、在线支付、新的业务领域等。网上银行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运行机制,另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业务模式。根据网络银行的构成及运行方式,从技术和业务的角度分析,网络银行面临的这些新的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网络银行的监管,要有效控制网络银行带来的新风险,必须针对各种风险的特征建立起国家、行业、企业三层次的网络银行监管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达到对风险强有力的预测、控制、化解的作用。

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一种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得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等)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交易的一种现代化手段。移动支付作为通信技术和金融服务结合的服务方式,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新亮点。

移动支付系统为每个手机用户建立了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现金的划转和支付。移动支付处理中心是整个支付处理系统中的核心,它负责联系系统中的其它实体,提供支付处理服务。同时,移动支付处理中心还维护用于认证的用户信息及认证服务。

移动支付应用――手机钱包:“手机钱包”是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签约商户负责提供客户购买的各项产品或服务,“手机钱包”移动支付平台负责处理支付信息。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特点,接着重点讲述了电子支付工具――电子现金、电子钱包、信用卡、电子钱包,介绍了电子支付安全协议Set协议和SSL协议,对网络银行的概念、特点、基本业务类型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做以阐述。通过本文,让客户对电子支付和网络银行有了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电子支付概述篇3

【关键词】银行法支付制度网络支付

一、银行支付概述

(一)支付的概念

支付(payment),又被称为结算(settlement),是指参与商品交易的当事人在获取财产或享受服务时以一定的支付工具对其所负债务的清偿。[1]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自然人和法人都是支付行为的参与者。银行则是最大的支付主体,支付是银行的主要职能,同时也是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通过支付来实现货币在市场中的自由流通,并对这些资金流进行清算,从而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支付的分类

以是否使用现金为标准,可以将支付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两种[2]。

现金支付,是指交易主体直接用法定货币对其所附债务进行支付的清偿行为。现金支付是最传统、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其具有简单、快捷、直接、实时、成本高、安全性差等特征。非现金支付,又被称为银行结算,是指交易主体用除现金以外的支付工具,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对其债务进行支付的清偿行为。非现金支付包括使用票据、信用卡、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方式进行的支付[3]。

(三)支付系统

支付需要通过一定的支付系统来完成。支付系统主要由支付工具、支付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支付管理监督系统组成[4]。支付工具包括上文提到的现金及非现金支付工具,支付中介服务组织主要是银行,而支付管理监督在国内则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大支付系统,即商业银行之间所使用的大额支付系统和规定起点在2万元以下的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逐笔发送处理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主要为各银行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大额或者时间紧急的小额跨行支付清算服务。小额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地纸质凭证可以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以及批量发送支付指令,轧差净额清算资金。

(四)支付法律制度

支付法律制度是指调整支付法律关系的各项法律制度的总称[5],支付法律制度是由规范支付系统的所有规章制度所构成的。支付法律制度中所包含的法律关系主要有支付管理关系和支付民事法律关系[6]。支付管理关系是指人民银行及银监会与各种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监督管理关系。支付民事法律关系则是指各银行、金融机构、储户之间以及它们自身相互间因支付而产生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

二、电子支付概述

在支付领域,人们的支付方式实现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货币,最后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资金能否在网上顺利的流通,取决于是否存在合适的电子支付工具,是否存在有益的法律规则分担电子支付的风险。

(一)电子支付的概念

中国政法大学的高祥教授认为,电子支付是指支付主体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支付命令的方式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过程[7]。

也可以认为,电子支付是电子交易的当事人,依靠各种电子终端直接或授权他人支付指令,所进行的有实时支付效力的支付行为。

(二)电子支付的形式

电子支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钱夹(electronicwallet)。电子钱夹是一种包含经过认证的信用卡、身份证等信息的www(worldwideweb)浏览器或与www浏览器结合使用的程序[8]。电子交易当事人可以通过电子钱夹在因特网上随时随地进行支付。

2.电子钱包(electronicpurse)。电子钱包是一种具有存储值的智能卡,它可以装有电子钱夹的数字现金,并可以在特定的终端进行消费,还可以直接在网上的银行账号下载现金和直接在网上进行小额的电子支付[9]。它在英国和美国适用都比较广泛。

3.电子支票(electronicCheck)。电子支票最先出现于美国,它拥有普通支票的一切功能。电子交易当事人可以采用电子的方式开列支票、支付账单,还可以从网上获知有关于货币的各种最新消息,做出决策。

4.信用卡网上支付(CDCardpaymentinnetwork)。信用卡网上支付是指当电子交易当事人利用信用卡中存储的现金和可透支额度,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易,最后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完成支付过程的行为。这种支付较为常见。

5.智能卡支付(SmartCardoriC)。智能卡也称“iC卡”,是一种内部嵌入集成电路芯片,能独立进行信息处理与交换的卡片式现代信息工具[10]。它可以用来储存、解释私人的密钥和证书,是最常用的一种电子支付方式。

6.电子资金划拨(electronicFundtransfer)。电子资金划拨是不以支票、期票或其他类似票据的凭证,而是通过电子终端的命令、指示或委托金融机构向某个账户付款或从某个账户提款[11]。

(三)电子支付的特征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电子支付形式,可以发现,电子支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电子支付的数字化特征,是电子支付的首要特征。相较于传统支付方式的现金流转性特征,数字化,可以突出电子支付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2.电子支付的开放性特征。电子支付是在一个极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之下运行的一个系统平台,相较于传统支付的较为封闭性支付平台而言,电子支付更为方便和快捷。

3.电子支付的低成本特征。很多电子支付都是免费支付行为,与传统的支付方式而言,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支付成本。

4.电子支付的风险性特征。电子支付涉及的交易当事人众多,并且人们的私密信息容易被他人获取,从而影响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三、我国现有的电子支付法律制度

我国规范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公布的《中国金融iC卡卡片规范》和《中国金融iC卡应用规范》,1998年9月公布的poS设备规范。以及一系列的iC卡管理规范如《全国iC卡应用发展规划》、《iC卡管理条例》、《集成电路卡注册管理办法》、《iC卡通用技术规范》等等[12]。还有,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26日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06年3月1日出台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13]。此外,还有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6日实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09年7月1日六部委联合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以上法律法规共同组成了我国目前的电子支付法律制度。

现有的电子支付立法主要解决了以电子支付业务为主线的银行与客户间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针对银行为主体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了监管以及初步规范,最后依靠外部专业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等三大问题。但是,这些立法主要是从监管的角度对电子支付业务进行的一个规范,其他方面并未涉猎。

四、我国现有的电子支付法律制度之不足与完善

笔者将从电子支付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电子支付不能的解决机制和跨国支付问题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电子支付法律制度做出一些补充性思考。

(一)关于划分电子支付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的设想

电子支付的当事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资金划拨人(originator)、接收银行(ReceivingBank)和收款人(Beneficiary)。

1.资金划拨人的权利和义务。资金划拨人是指在电子支付业务中发出支付指令的人,一般是债务人。他有权要求接收支付指令的银行按照指令及时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与此同时,资金划拨人在发出支付指令后。需要及时从其指定账户付款,并配合认证机构进行相应的认证,按照接收银行的指示行为。

2.接收银行的权利和义务。接收银行是指发出支付指令所指向的银行。其在电子支付过程中有要求资金划拨人承担因电子支付而产生的费用的权利、拒绝资金划拨人发出的无法执行和不合规定的指令的权利,还有对因资金划拨人引起的电子支付问题提出抗辩的权利。主要义务有:按照资金划拨人的指令完成资金支付。就其本身或后手的违约行为,向前手和资金划拨人承担违约责任[14]。

3.收款人的权利和义务。收款人是指接受到付款指令的银行依付款指令向其支付款项的人。在电子支付法律关系中,如果在资金划拨人和接收银行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收款人不得基于电子支付关系向二者主张权利。其主要存在着一般的注意义务、及时提取资金的义务以及监督接收银行按时支付资金的义务。

(二)关于电子支付不能情形下的解决机制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世界银行发展史告诉我们:有银行就会有银行支付不能。中国政法大学的李永军教授在《破产法》中说道:“支付不能(有人称之为事实上的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现象,是竞争规则的负面反映和永远的伴侣”。

支付不能(insolvency),是一个破产法上的概念,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银行在金融界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集存款、放贷、汇兑、储蓄、结算等职能为一体。在银行破产法的研究中,银行的支付不能包括了银行破产的支付不能、资金划拨人停止支付的支付不能、资金划拨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的支付不能和接收银行错误的或迟延的划拨导致的支付不能等几种情况。这些情形同时也可以构成电子支付不能。

那么,怎么才能防止支付不能情况的发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建立电子支付的事前担保机制。资金划拨人应当在申请电子支付业务之前,提供相应的担保。接收银行应该在资金划拨人在本行提供了相应的担保之后,才赋予资金划拨人发出电子支付指令的资格。可以降低接收银行和收款人的风险,防止资金划拨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停止支付的情形出现。

2.建立电子支付不能赔付制度。因为电子支付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难以处理,所以可以考虑利用保险的方式来进行补偿性赔付。

3.建立银行的错划、迟划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电子支付行为中,资金划拨人和收款人在银行前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接收其服务时不得不同时接收一些“霸王条款”。然而银行却经常出错,所以在其作出错误或迟延的指令时,应该给予资金划拨人和收款人予以追究的权利,所以建立银行的错划、迟划资金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2]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9月19日的《支付结算办法》第三条.

[4]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5][6]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7]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页.

[8]张楚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9]张楚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10]秦成德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11]秦成德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12]参见秦成德主编.《电子商务法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1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7]第四号,转引自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电子支付概述篇4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56-01

校园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笔者分析了校园电子商务的特征,研究了校园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一)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二)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二、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一)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支付安全和校园网络安全。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

(二)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

三、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一)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二)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校园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入侵者必须首先穿越防火墙的安全防线,才能接触目标计算机,防止来自外部网络对内网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

(三)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又称密码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技术,指通过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将明文转变为密文,而解密则是通过解密算法和解密密钥将密文恢复为明文。数据加密目前仍是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保护的一种最可靠的办法。它利用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实现信息隐蔽,从而起到保护信息的安全的作用。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

电子支付概述篇5

[摘要]当我们把网络营销和支付配送从电子商务中分别剥离出来看时,概念的清晰性使我们对电子商务有了更具针对性的理解,使我们对电子商务也有了更多维的认识。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概念的丰富以及支付配送环节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营销4C新概念挑战支付与配送支付安全

科技力量的推进让现实中大多人对于新产品的出现显示出固有的麻木和默许,从电视到相机,从液晶到数码,这些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新科技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以安逸的态度来等待新科的便利。然而,也有特例,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以前的部分商业活动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移到互联网上,交易体系的网络化使电子商务新概念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一个实体产品,而是一份需要我们自觉摸索和适应优化的概念。

电子商务,在剥除电子交易网上支付和商品配送等问题后,我们首先就应该关注网络营销这一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不同的媒介传播方式孕育出不同类型的消费群。电视的普及产生了“影像的一代”,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体,其大众化摧生出第三代消费者,又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或为“e人类”。我们可以说以前的各种媒介途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广告是市场营销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营销的成功与否。电视的普及使得广告寻求到了注目率更高的演播环境。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也在现代市场营销中逐渐发挥出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它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营销的效率,拓展了营销的空间,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引领了一种新的营销观念。

一、网络营销概念的应运而生

从市场营销的理论上考虑,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拥有了技术背景,还有一定的经济环境。现代社会中,追求“个性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消费发展的主流。而这些要求必然要对市场进行更为深入的细分,不同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受限于交易成本,网络营销使得给单个顾客量身定制成为了可能。一个简单的例子,Levis公司就可以收集网上对服装的样式尺寸的各种要求,并为顾客量身打造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服装。仅仅是直观的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网上的营销借助其独特的运行平台,已经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商家与顾客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便是一大利益之所在。它使得商家获得了更强的瞄准能力,依据精准全面的信息做出高效率的营销反应,以此来保证较低的采购成本和较高的销售量;同时,顾客也从原来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逐渐获得了主动性,具有了自主选择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

一些新的营销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使用了营销组合这一概念-4p,它是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的,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以上4p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但它是从营销者即卖方的角度提出的。随着顾客的需求在营销行为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罗伯特•劳特伯恩(Robertlauterborn)从顾客的角度提出了与4p’s相对应的4C’s,即顾客的欲求与需要(customer)、顾客获取满足的成本(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在前面曾提到网络营销具有的种种优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营销这一新型方式恰巧是符合4C’s营销理念的。Customer网络营销使得以顾客为导向、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实现了较高的顾客让渡价值;Cost通过网络建立了一体化的电子商务系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在网上进行的广告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增加了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有资料显示:利用互联网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左右。企业的营销成本大幅度降低,那么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便可以相应减少;Convenience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易途径,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搜寻到必要的信息,完成购买和获得方便的售后服务。Communication由于网络营销具有互动性,企业和顾客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顾客可以获取他们需要的商业信息,企业也可以随时得到重要的顾客反馈信息,这样也为产品的更新和改善提供了思路。

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营销理念,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网络对传统的定价理念发起了挑战。传统的定价理念一般认为分为两方面:一是企业应该致力于把顾客从低端的C类转向为a类,其中aBC三类顾客则是根据其所占比例以其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来分,a类顾客占客户总数的比例很小,但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却占了大多数,这类顾客忠诚度高,对价格不敏感;反之,C类的顾客数量最多,但创造价值少,对价格极端敏感。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营销者得以通过品牌,宣传等手段使商品出现更大的差异化,引导顾客的消费。而网络营销的整个流程都以顾客为中心进行再造,那么在定价方式上也应以顾客需求为向导,这就使得传统的定价理念遭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络平台很大程度影响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权威网站和搜素引擎的出现显著的增加了消费者可获取的信息量,而不再是原来只能被动式的接受商家的自卖自夸。其次,厂商的定价模式也从原来的自主定价发生了转变。同时,一对一谈判的定价方式也在电子商务世界里变得可行而且经济,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C2C。

二、支付与配送

在完整的电子商务概念上来看,它还应当包括网络营销后的网上支付和交易之后的商品配送等问题。目前,其发展环境仍受到限制不够成熟完善。而这些在我国的网络和经济环境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实质上只停留在网络营销的阶段。

总体来说,电子商务的进行开展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可忽略的制约因素。

1.诚信安全瓶颈。信誉问题、伪装和黑客入侵都是威胁网络营销安全等的重要方面,我国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发展的十分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来保护网上交易的安全。目前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初步确立了我国互联网安全法制框架,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互联网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没有为电子商务提供绝对安全的环境。

2.物流瓶颈。网上交易的快捷只是完成了“商流”的过程,即商品的所有权从卖方过渡到卖方。因此电子商务的商流和物流是高度分离的。目前物流的成本降低以及产业化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物流的效率才能使得商流和物流密切配合,高速完成交易。

3.支付方式瓶颈。谈到电子商务就不得不提到支付问题,按说真正的网上购物就应该匹配电子支付的手段,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人都还是采用邮寄汇款和货到付款的传统的结算方式。各种机构都在努力里寻求各种方法来突破支付瓶颈,发展网上业务。2003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与中国银联和Visa国际组织联合推出了中国首张电子机票。2005年全国首个支付结算研究中心在西南财大成立,研究中心配合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建设与发展需要,致力开展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清算组织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中心将利用有关系统软件搭建一套CnapS模拟系统实验平台,注重跟踪和分析国外支付系统最新发展,将适合中国国情新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支付体系建设。

总之,随着交易安全性的完善和支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着技术,管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已迈出可喜的一步。我们只要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勤于学习与开发,努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就能更好融入到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张宽海.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电子支付概述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课程,是了解电子商务概念、模式及发展的入门课程。它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难点:①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多且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关联性不大,这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②该课程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鉴此,笔者拟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程的精髓,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整个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对电子商务学科的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对于电子商务及其它各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体系设置实施难。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但实际上在开设《电子商务概论》时,往往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尚未全部提前开设,这就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②教材中基本原理内容缺乏。该课程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和计算机网络紧密相关的现代化工具作为核心内容来讲解,但诸如电子商务数字产品的经济学特征、电子商务给传统的有形产品和营销带来的巨大变化产生的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问题、电子中介的经济学特征等内容在电子商务教材中往往很少涉及。此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网络支付与结算等都作为一门课程专门学习,从而造成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同时由于该课程涉入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较多,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改革措施:①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据此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时要强调针对性,由于不同教材介绍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尽量使教材的特色与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能充分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此外由于电子商务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授课老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②针对电子商务概论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的特点,设置模块化的授课内容。可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和应用模块。理论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本概念、专业术语以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框架。技能模块是该课程的重点,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等内容。此部分内容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吸纳和采用新技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提取和精练主要内容,同时注意讲究技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应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营销与管理、电子商业与管理、B2B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及网上服务业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以为,传统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不适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遵循仿真性、多样化、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并且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可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综合采用以下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虽然《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大多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或者假想一家网上运营的公司,作为贯穿课程教学全程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公司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例如,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基础、营销问题、计划和开发、电子商务的组件、支付过程、安全问题、客户服务等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家公司的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当然,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各种教材不同的体系结构,有选择地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运用案例法必须掌握好3个环节:选好编好案例、组织好讨论、作好评论。案例的选择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有讨论探索价值的案例。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决定整个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平时一定要坚持收集素材,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制。对于本课程,笔者在每一章都精选了一至两个案例,如在概述部分选择了“海尔的全面电子商务”作为案例,在网络营销部分选择了“汉王公司的搜索引擎营销”作为案例,在电子支付部分选择了“贝宝,专为中国打造”作为案例等,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互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示与网络体验教学法

演示法也是该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法之一。电子商务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如数字信封、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纯粹的理论解释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只有结合直观的实例演示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子钱包这一概念时,对于实物形态的modex电子钱包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其外观,对于虚拟形态的电子钱包不妨以中银电子钱包软件为例演示一下其使用方法。

演示法常同网络体验教学法结合使用。由于电子商务是以因特网为主要平台的商务,电子商务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以因特网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例如,在理论讲解网上购物的流程时,可以结合淘宝网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登陆,亲身体验网上购物的过程。具体地,网上购物流程为:注册会员、选择商品、填写订单、订单确认、用支付宝支付、收到物品。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去登陆相关网站,体验真实的网上购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知道了网上购物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边做边学”。最后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评述购物的经历,分析现有网上购物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具体操作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这样一种完全真实的环境,取得了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任务当中。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合作完成项目。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比如:“网上服务业”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网络金融、网上旅游和网上招聘等内容。这些内容理论论述较多,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对于此部分内容就非常适合采用此教学方式。

三、实验环节的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课程,其实践环节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环节可以使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内容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教师可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去完成。其中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是电子商务概论实验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的方法。利用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B2B、B2C、C2C等各种模式的电子商务实训场所。结合电子商务教学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模拟作业系统,领会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真实的业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就同进入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供应商、采购商、市场中介方、第三方认证、银行、仓储管理员、财务管理者、系统管理员、网站设计者、数据库编程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对已经学习过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重复、加深和运用,用实践的形式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把理论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过程,联结成一个具有明显实践特征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指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验证、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十分必要的。典型的软件有“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和“奥派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

四、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环节等方面,是一个长期的研究探索过程。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学术研究水平,及时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前沿技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努力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迎朝.电子商务教学方法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06,(5).

[2]卢华玲.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工业大学学报.

电子支付概述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几种支付方式的对比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

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从而实现商业交易。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实现的重要环节,它依赖于货币电子化、支付电子化、商务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实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处代表同等金额的数据,通过电子化的方法将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实现商品支付。电子货币通常在银行专用网络上传输。支付电子化--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信息网络,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实现商务交易。电子支付采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先进技术的数字流转技术来完成信息传输,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商业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出现的新的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

1、第三方平台支付

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下,付款者和收款者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账户,并提供银行帐号。商务交易前,付款人将资金转移到支付账户中。交易是,付款人发出支付请求,第三方平台将付款人帐户中的相应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帐户中,通知收款人发货,到货后付款人确认,第三方平台将该资金划拨到收款人账户中。

2、虚拟货币支付

虚拟货币支付是商家自己发行的支付工具,用于支付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用户需要通过其他支付方式购买如现金、银行卡等购买虚拟货币,购买完成后资金已经向商家支付完成,后面的消费只是交易的确认。

虚拟货币对于商家的好处是吸引会员、吸纳资金,也便于管理和调整,有效保障了商家的利益。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虚拟货币可以在特定平台上消费和享受一定的服务,但虚拟货币不能兑换成现实货币,通用性差。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比起其他支付方式,有以下优点:1,使用更加方便、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付款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移动支付甚至比银行卡更加便利。2,安全性好。比起计算机,手机对病毒的免疫力更强,使得不法分子获取用户帐户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大于网上支付。但由于移动支付技术暂时还不够成熟,有时无法保证交易的实时性。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规模的庞大用户群、成熟的技术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我国的手机用户群体庞大,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第三是第三方平台提供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方面,移动支付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常将交易费用直接从用户话费中扣除,以减少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2,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用户直接通过扣除银行帐户中的资金进行移动支付。3,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移动支付作为其支付业务的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利用支付宝帐户实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5亿。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艾瑞的统计,近几年移动购物同比增速达到400%,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也不断上升。第二,技术标准不一。移动支付业务技术方面,不同机构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拓展银行卡的使用,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应用状况

(一)国内移动支付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各参与主体都在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应用,除了手机银行业务,还有移动支付功能如网购、充值等。除了远程支付,部分银行开展了手机近场支付应用。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也积极投入近场支付业务,部分运营商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实现金融帐户与移动终端结合。第三方支付也通过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支付软件,涉足移动支付,如支付宝,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使用第三方平成支付。

(二)国外两种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简述

1、日韩为代表的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

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以及用户有着良好的终端消费习惯,这些因素有利于现场支付业务的开展。同时,现场支付发展也依赖于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如日本nttDoComo手机支付,它围绕电子支付,不断丰富手机支付业务,其应用延伸到了信用卡、电子票据如机票和电影票、合作商家会员卡等功能,覆盖了多家餐厅、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带动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全面发展。

2、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地区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为主,多用于wap(无线应用协议)业务、电子票务等。近年来,围绕和信用卡的直接或间接合作,欧美地区移动支付有创新发展的趋势,如Square公司,提供小额现场支付的手机刷卡产品,使用Square软件可以将手机变成poS机,接受银行卡进行小额支付,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每次刷卡商家可通过软件查看对方是否自己的老客户等信息。

综上可发现各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结合了当地金融和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四、移动支付发展的挑战及展望

(一)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移动支付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资源整合。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多个主体,终端用户、商户、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产业链极为复杂,对运营商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运营商面临着盈利模式的挑战。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以艾瑞预测数据为例,到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而运营商最多能达到的总收入只有10亿元,且三家运营商之间还需再分配,结合硬件成本与推广费用,运营商的投入与产出处于极度失衡状态。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面临着业务应用模式单一的挑战,以手机刷卡为例,对于用户而言仅仅是刷银行卡形式转变成刷手机的形式,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吸引力使用移动业务。

(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对应上述分析,长远来看,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合作模式方面,产业链各方涌现较多竞争者,在分担营销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出各方共赢的商务模式,为消费者全面提供便捷的应用。其次在技术标准方面,最终出现一种主导的技术标准。再次在支付实现方式上,线上的远程支付与线下的现场支付双重应用整合,提供综合化服务。最后,政策层面更加完善监管,做到市场公平,推动移动支付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强,吴道义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金融实务》,2013年第三期

[2]樊鹏,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

[3]李尤,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电子支付方式比较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6.06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建议,2013年05月22日

电子支付概述篇8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知识转化,实验设计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商务活动的变革,一种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这个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晶,全面改写了市场竞争规则,使成本、效率、资金流动、创新等竞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两个明显的优势:低成本——大大降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传输和处理的成本;高效率——打破地域的分割,缩短信息流动的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两大优势使得电子商务急剧膨胀,很快遍及世界。

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对人才的需求,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这一需求。实践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这也是高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单纯的电子商务书本教学转变到重视实验教学的轨道上来,构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体系,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1]。本文以针对B2C电子商务的教学,设计了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把专业理论课中的知识点化解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使学生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B2C电子商务活动,了解并体会B2C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包括前台和后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到网上购物,训练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让学生发现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实践中进行B2C电子商务知识的再现、综合、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B2C电子商务

B2C(BusinesstoCustomers)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internet向个人网络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方式,即网上零售。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也是电子商务应用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为顾客提供在线购物场所的网上商城;负责为客户所购商品进行配送的物流配送系统;负责顾客货款结算的银行系统[2]。B2C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如图所示:

在B2C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多个角色来参与其前、后台的操作:个人消费者主要是前台的注册、商品浏览选购、下单、查询、选择支付方式和送货方式、货款支付等;网上商城的管理员进行后台的用户管理、商品管理、定单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等;物流公司管理员主要处理运输管理和账款管理;网上银行管理员主要处理账户管理。这些操作中,前台的操作因为是普通消费者可以参与的,比较容易理解,而后台的这些操作是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的,所以抽象一些。仅仅通过课堂理论讲解要能使学生理解整个B2C电子商务的流程特别是后台的这些操作并掌握B2C电子商务技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借助于模拟实验。

三、知识及知识转化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提升能力。何谓知识?美国学者卡尔威格在《知识管理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知识包括事实、原理、看法、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诀窍等,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合得以保存,用于处理特殊的情景并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其可表述的程度,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易于用文字、符号、图像表达的,可以客观捕捉并可供人们交流的,这种知识叫显性知识;另一种是不容易用文字、符号、图像表达的,通常是通过个人的经验、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即隐性知识[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是知识的两个对立面,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创新和螺旋上升[4]。

教学知识转化和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下述四种转化模式[5]:

1.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师生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行描述并把它发展为被大家认知的显性概念的过程。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2.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师生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教育与学习的经历、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过程。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教学知识。

3.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4.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不同的显性教学知识集中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显性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教学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隐性与显性教学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四、促进知识转化的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设计

该实验的内容设计为在微申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系统中的B2C电子商务子系统里以商城用户身份购买一件商品并利用虚拟银行进行货款支付。下面围绕知识的转化过程介绍本实验的设计:

1.知识的外化

首先是教师用语言或书面方式把自己在B2C电子商务方面的经验和技能等隐性知识描述为能被学生认知的显性知识。一方面,将B2C电子商务模式、组成、支付方式、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电子现金、商品编码等作为相关知识列于实验文档中,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的知识准备阶段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描述也是教师知识外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此,教师将B2C电子商务的各个知识点转化为个人用户分别在网上商城和网上银行注册、登录;网上银行管理员审批个人用户;个人用户网上搜索选购商品、下单、网上支付;商城管理员收款确认、发货、付运费;物流中心管理员确认发货单、收款确认等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描述。由于经验技能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因此,实验步骤的描述需要结合背景描述,把经验、诀窍、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操作指示。本实验是以小雨在网上为朋友购买生日礼物为背景的,这一背景是和广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接近的,所以容易被学生所受。转贴于

学生知识的外化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来进行的,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比较模拟实验的各步骤与真实的购物流程有哪些不同之处,用流程框图或表格的形式表示出B2C的整个流程,并对主要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将实验中获得的对B2C电子商务的体验表达出来,供教师作实验教学效果分析时参考。

2.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主要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模仿等手段,利用虚拟实验室、探究性学习等模式来实现。本实验设计为小组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别充当B2C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商城管理人员(经理、采购部、退货部、销售部、财务部)、物流中心管理人员、网上银行管理员和个人消费者角色,配合进行业务处理。

每组学生可以进行多轮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学生之间互换角色。这样的角色轮换安排有利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开展。如果实验角色固定的话,每个学生只有部分体验,不能有效地参与讨论。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讨论,个人的体验被分享,每个角色在上一轮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下一轮实验中被其他成员利用。

五、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内化通常借助教学中的体验、体会、操作等手段,把概念、原理、规则等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达到教学“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的目的,这是教学的价值所在。本实验中,实验小组成员按下列角色分配进行操作体验:

①学生1(个人消费者):用户注册登陆、查询和选购商品、银行账户、订单查询。

②学生2(网上商城经理):商品分类管理、商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公司管理。

③学生3(采购部):商品采购管理。

④学生4(退货部):受理退申请单、查看已处理记录。

⑤学生5(物流公司):商品的运输管理、账款管理。

⑥学生6(销售部):新订单、缺货订单管理、付款未确认订单管理、付款已确认订单管理、查看所有已完成交易订单。

⑦学生7(财务部):账款管理。

⑧学生8(网上银行管理员):用户注册的审批。

分角色的体验因为融入了相应的情境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通过这种分角色的体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那些显性的关于B2C电子商务的书本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技能。

六、知识的综合化

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教学知识集中进行编码、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通过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等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根据B2C电子商务的知识构成,本实验分为银行卡网上购物、电子钱包网上购物和商品管理三大模块,网上商城管理人员(经理、采购部、退货部、销售部、财务部)、物流中心管理人员、网上银行管理员、个人消费者四大角色和几十个操作,通过小组成员中协作进行,给予充分的讨论交流空间。实验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对应有显性的知识描述。通过分解的实验操作将这些知识点理解透彻之后还需要将它们综合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一方面,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用流程框图或表格的形式表示出B2C的整个流程,并对主要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最后总结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种讨论、整理和思考重新形成新的系统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实验后的相关练习是没有操作步骤提示的,要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分解、验证与运用。通过反复的分解、运用和综合,可以对知识进行提炼与创新,使之更准确、精练,更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七、总结

本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设计围绕促进知识转化将知识点化解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使学生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B2C电子商务活动,了解并体会B2C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包括前台和后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到网上购物,训练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让学生发现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实践中进行B2C电子商务知识的再现、综合、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该实验设计基本概括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B2C电子商务的全部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国震:电子商务模拟培训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5.7

[2]宋文官马笑蓉:电子商务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电子支付概述篇9

(一)网络支付的概念

电子支付(electronicpayment),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狭义上电子支付仅指电子货币,而广义上则包括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台机交易等。

网络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主要包括有电子货币类,电子信用卡类,电子支票类。所以,网络支付仅是电子支付的形式之一,二者并不相同。

(二)网络支付的基本模式

第一,网上银行模式。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

第二,第三方支付模式。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第三,二维码支付模式。它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商家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并印刷在报纸、杂志、广告、图书等载体上。用户通过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的支付结算。

二、网络支付风险的的理论分析

(一)系统与网络安全风险

用户在使用网络时,由于系统有漏洞、防火墙有漏洞、网络被病毒侵入或受到来自其他网络用户的安全威胁,导致系统被破坏、数据资料被篡改,进而造成的用户损失。

(二)消费者保护体系不完善,网络支付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

消费者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消费者点击病毒链接导致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黑客入侵支付平台修改资料、划转资金等事件经常出现,而此时消费者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救济。

(三)金融犯罪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经常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非法所得转化为虚拟财产,进而合法化。比如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金融诈骗、信用卡套现、进行网络等。

(四)监管不力,立法不完善、效力等级低

首先,网上支付监管机构缺乏合作,各自为营。在中央,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总局缺乏默契,具体分工不明晰,导致监管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其次,我国网络支付立法相对滞后,现行许多法律都适用于传统金融业务形式,存在法律位阶低、缺乏约束力等问题。

三、网络支付风险的法律建议

(一)完善网上支付法律责任体系

建议建立以过错推定责任为主,辅以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的归责原则。一方面,黑客攻击、木马病毒等非第三方所能控制,在无法定免责事由的情况下,若适用无过错责任,第三方将难以为继,所以应减少适用;另一方面,若是第三人侵权导致的损失,应由过错第三人承担责任,在无法找到过错方时,适用公平责任。

(二)健全消费者保护制度

首先,建立消费者信息保障制度。在操作上,支付平台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应当得到消费的许可;在立法上,明确支付平台泄露消费者信息的法律责任。其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一是建立定期披露支付平台信息制度,二是健全信息披露的方式,利用电子邮件、微信推送等快捷、方便的形式。

(三)完善金融犯罪监管制度

一是要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防范交易风险;二是要加强监管信用卡套现,完善立法;三是要严惩网络金融诈骗,既要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防范风险,又要完善立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账户实名制,这将有效遏制金融犯罪的发生。

电子支付概述篇10

一、电子合同形式的司法认定

(一)电子合同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

何谓电子合同?简单的解释是,电子合同具有同纸质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是纸质合同的替代者。目前我国对电子合同尚未作出明确的法律定义,结合国际通行概念,笔者将其概念理解为: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邮件(e—mai)和电子数据交换(eD)所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由于电子合同是一个新生事物,能否成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合同诈骗罪认定需要证明行为人所利用的合同存在,由于电子合同缺乏有形载体,因而在实践中,认定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以及合同内容,在举证、认证上存在困难,故不应作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

笔者认为,电子合同应当成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在传统商务活动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与真实,一份书面合同要由当事人或其负责人签字、盖章,以便让交易双方识别是谁签的合同,保证签字或盖章人认可合同内容,这样在法律上才能承认这份合同有效。而在电子商务的虚拟世界中,合同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表现和传递的。《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也就是说,不管合同采用什么载体,只要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即视为符合法律对“书面”的要求,这实际上已赋于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合同法实际上已经认可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而刑法对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也没有作具体规定。仅因为电子合同的证据客观可见性问题,将其排除在合同诈骗的合同范围之外,理由是不充分的,既缺乏依据,也不利于惩处犯罪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电子合同作为国家法律所确认的合同形式,应当成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

(二)认定电子合同的证据要求

既然电子合同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但实践中认定时,应从严把握。对双方均认可的电子合同,其打印件应作为证据认定。因为当事人陈述本身就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而这种陈述又可被电子合同的内容所印证,所以,应当认定。如当事人只提交打印件,而原件已从电脑中永久删除的,除对方认可,否则无论对方是否有能力提出反证,该打印件均不可作为定案根据,因为打印件根本无法判断是否就是原件,这时不能以对方举不出反证而确认该证据有效。

对有争议的电子合同,应先核对其电子签名,如相符,应认定系拥有该电子签名的人所收发,因为电子签名就是代表各人身份的电子标记,如同私人印章、单位公章一般,自己应当有保管义务,即使被他人盗用,也应对善意相对人承担责任;如未用电子签名,在目前网络立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则较难处理,对于轻信未采用电子签名的合同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审查不严责任。对于是否认定为合同诈骗的合同形式有一定难度。从证据角度来看,电子合同的客观可见性较差,但并不是完全无法认定。犯罪形态理论认为,通过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可推断其主观心理状态。同样,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客观交易行为,也查推断电子合同是否存在。笔者认为,对有证据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电子合同存在:

1、行为人与被害人长期习惯采用电子合同交易方式,且诈骗行为有其他证据佐证的。

2、行为人与同一被害人采用书面合同多次交易后,又以电子合同形式进行诈骗,且有其他证据证明交易履行地点、方式等与书面合同交易相似的。

3、行为人采用电子合同交易方式诈骗多名被害人,有二人以上被害人指控并相互印证的。

4、被害人对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数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陈述有其他证据印证,且被害人部分或全部履行合同的。

5、上述所称的“其他”证据,是指包括交易双方当事人之外的证人证言;交易付款、转帐凭证;发货、送货、提货单据等言词证据、书证及物证材料等。只要其他证据能够证明交易双方当事人之间以电子合同形式表现的合同关系及合同内容,且诈骗事实成立,即可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二、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区分

从理论上说,合同诈骗是一个刑法上的概念,合同纠纷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界限似乎很清楚,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定与处理,一直就是颇为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认定时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结合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获取财物的手段、有无履约的实际行为、财物的去向、未履约的原因、行为人事后的态度等方面及相关客观事实等方面综合予以认定。

1、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

案例一:余某合同诈骗案,余某在没有履行购销废塑料合同能力的情况下,隐瞒真相,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间,分别与某废旧塑料市场的40多名经营户订立口头买卖废塑料协议,采用先提货,承诺一定期限支付货款的方法,从这些经营户处收取塑料等货物,货款计人民币150余万元,后后销赃他人,赃款用于还债、挥霍和等。①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行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分别不同情况加以认定。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观原因造成,则属于合同纠纷;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诱使对方继续履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可认定为合同诈骗。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以合同诈骗论处;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亦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是合同纠纷;但是,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本意不在承担合同义务而在于诱使对方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或者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而依然蒙蔽对方,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经过各种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又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则无论合同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属于合同纠纷。上述案例中,余某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在与他人签订口头买卖协议后,根本没有履行合同,法院判明其具有非法占有故意,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

2、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

案例二:2003年9月8日,麻某以某建筑公司名义,与某车业公司签订承包合同,承建该公司厂房建筑安装工程,总价款为190余万元。2003年9月28日,麻某将工程中的钢结构工程转包给胡某承建,并签订承包协议,造价为107余万元,后胡某按时完成了该钢结构工程,麻先后三次付给胡某60余万元,其余47余万元未付。工程开始后,麻某陆续向某车业公司领取工程款153余万元,而麻某实际在该工程中投入310余万元(其余部分自己垫资)。对于胡某的欠款,麻某因无资金支付,一直拖欠,而某车业公司又不继续付款给麻某,麻某迫于无奈,在未完成全部工程的情况下,于2003年底逃离。公安机关对麻某以合同诈骗罪移送审查,最终对麻某作不处理。

履约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同义务的诚意,也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骗取财物”目的的重要客观依据。一般说来,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总会积极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在合同签订以后,根本没有去履行合同或者是虚假地履行合同。对于这种情形,不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均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判断履行行为是否真实,应当结合履约能力的不同情形来判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采取积极履约的行为,在尚未履行完毕时,产生了非法占有故意,诱使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继而非法占为已有。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部分履行行为虽然是积极的、真实的,但作为一种骗取对方财物的方法,其先前的积极履行行为已不能对抗其后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应构成合同诈骗罪。行为人在取得相对人财物后,不履行合同,迫于对方追讨,又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用以充抵前一合同的债务。这种连环诈骗在司法实践中被形象地称为“拆东墙补西墙”,实质上是行为人被迫采取的事后补救措施,不是一种真实的履行行为,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上述案例中,有二个合同关系,一个是麻某与某车业公司的承包合同关系,一个是麻某与胡某的转包合同关系。麻某承包某车业公司的工程,有履行合同能力,也实施了客观的履约行为,在只得到该公司153余万元工程款的情况下,自己垫付将近一半的工程款去尽力完成工程,并且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工程。将工程转包胡某,也向胡某支付了大半的工程款,也对胡某实施了履约行为,未付剩余部分的主要原因是某车业公司不继续支付工程款,导致无力支付胡某的剩余款项,故麻某的行为只能认定为合同纠纷,只能用民事法律关系加以调整。

3、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