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检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48

网络环境检测篇1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网络异常流量检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许多公共场所布设移动wiFi接入点,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捷条件。人们应用网络服务时将个人信息、银行账户等敏感数据存储到网络中,重要数据传递带来安全隐患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突出。本文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数据下网络异常流量进行检测,并测试检测效果。

1大数据下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方法研究

光纤网络利用光在玻璃纤维实现光波通信,大数据集成调度,然后通过交换机分配ip。光纤通信传输距离远,云计算环境通过波分复用技术使光强度变化,通信中受到干扰导致通信信道配置失衡,需要对云计算光纤网络大数据异常负载优化检测,提高网络通信的输出保真性[1]。云计算光纤网络中大数据异常负载检测模型研究需要提取大数据负载异常特征,实现异常负载检测。

2网络异常数据检测大数据分析平台

网络异常流量分为DDoS、networkScan等类型,异常流量类型可从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字节数等特征区分[2]。DDos异常流量可通过特征二四五七检测;networkScan异常流量可采用多个网络地址对主机端口扫描动作;FlashCrowd异常流量由异常用户对访问资源申请动作。本文以影响网络安全异常流量检测为研究内容,运用现有数据样本对建立检测模型训练,对训练后识别分析模型检验[3]。研究异常流量类型包括U2R攻击类型、probing攻击类型等,需要对数据特征提取分析,对入侵事件进行分类[4]。应用多种入侵事件特征数据,包括离散不间断协议、离散常规行为、离散接点状态、不间断数据源到目标数据比特数、持续创建新文件个数等。为避免两种衡量标准相互干扰,需对离散数据采用连续化操作。云计算平台迅速占领市场,目前应用广泛的是apache开源分布式平台Hadoop,Hadoop云计算平台由文件系统、分布式并行计算等部分组成[5]。mapReduce将传统数据处理任务分为多个任务,提高计算效率(见图1)。mapReduce编程核心内容是对map函数进行特定动作定义,map核心任务是对数据值读取,inputFormat类将输入样本转换为key/value对。发现tasktracker模块处于空闲状态,平台把相应数据Split分配到map动作中,采用createRecordReader法读取数据信息,tasktracker处于工作状态程序进入等待。

3大数据分析模型

随着待处理数据规模剧增,单台计算机处理数据速度过于缓慢,云计算系统以Hadoop为平台基础,提高计算效率。基于Hadoop平台对网络异常流量操作,向平台提交网络流量检测请求,工程JaR包运行,通过JobClient指令把作业发送到Jobtracker中,从HDFS中获取作业分类情况。Jobtracker模块执行任务初始化操作,运用作业调度器可实现对任务调度动作。任务分配后进入map阶段,所需数据在本地磁盘中进行存储,依靠计算机Java虚拟机执行实现JaR文件加载,tasktracker对作业任务处理,需要对文件库网络流量特征测试,map动作结果在本地计算机磁盘中存储。系统获得map动作阶段计算结果后对网络流量分类,中间结果键值相同会与对应网络流量特征向量整合,Reducetask模块对maptask输出结果排序。Reduce动作完成后,操作者通过Jobtracker模块获取任务运行结果参数,删除map动作产生相应中间数据。Bp神经网络用于建立网络流量检测模型,mapReduce平台具有高效计算优势,最优参数结果获得需多次反复计算优化,mapReduce平台单词不能实现神经网络计算任务,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网络流量检测模型会加长计算时间。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网络流量检测模型。支持向量机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达到经验风险最小目的,算法可实现从少数样本中获得最优统计规律。设定使用向量机泛化能力训练样本为(xi,yi),i=1,2,…,i,最优分类平面为wx+b=0,简化为s.t.yi(w⋅xi+b)-1≥0,求解问题最优决策函数f(x)=sgn[∑i=1lyiai(x⋅xi)+b],支持向量SVm把样本x转化到特定高维空间H,对应最优决策函数处理为f(x)=sgn[∑i=1lyiaiK(x⋅xi)+b]。云计算Hadoop平台为建立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模型提供便捷。mapReduce模型通过Reduce获得整体支持向量aiiSVs,通过Reduce操作对SVs收集,测试操作流量先运用map操作对测试数据子集计算,运用Reduce操作对分量结果Rs统计。

4仿真实验分析

为测试实现云计算光纤网络大数据异常负载检测应用性能,采用matLaB7进行负载检测算法设计进行云计算光纤网络中大数据异常负载检测,数据样本长度为1024,网络传输信道均衡器阶数为24,迭代步长为0.01。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异常负载统计特征量进行大数据异常负载检测,重叠干扰得到有效抑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负载异常检测,随着干扰信噪比增大,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所以设计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大数据中异常负载,并且输出误码率比传统方法降低。单机网络异常流量检测平台使用相同配置计算机,调取实测数据为检验训练源数据,选取典型异常流量200条数据样本用于测试训练。采用反馈率参量衡量方法好坏,表达式为precision=tp/Fp+Fn×100%,其中,Fn为未识别动作a特征样本数量;tp为准确识别动作a特征样本数量;Fp为错误识别动作a特征样本数量。提出检测方法平均准确率提高17.08%,具有较好检测性能。对提出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耗时对比,使用提出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方法耗时为常规方法的8.81%,由于使用检测方法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检测任务分配给多个子任务计算平台。使用KDDCUp99集中的数据进行网络异常流量检测分析,选取R2L攻击,probing攻击异常流量数据用于检测分析,采用准确率参数衡量检测方法宏观评价网络流量检测识别方法:r=tp/Fp+Fn×100%。使用单机平台下SVm算法建立网络异常检测模型对比分析,本文研究检测模型平均识别率为68.5%,研究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模型检测准确率提高28.3%。多次试验对比检测耗时,使用本文提出网络异常流量检测耗时较短。

【参考文献】

[1]林昕,吕峰,姜亚光,等.网络异常流量智能感知模型构建[J].工业技术创新,2021(3):7-14.

[2]武海龙,武海艳.云计算光纤网络中大数据异常负载检测模型[J].激光杂志,2019(6):207-211.

[3]农婷.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研究[J].科技风,2019(17):84.

[4]马晓亮.基于Hadoop的网络异常流量分布式检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网络环境检测篇2

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发展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并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旋律。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受到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网络为学习者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悄然兴起,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这是在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步确立,教育向终身化、大众化、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出衍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同时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已逐渐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是指合理安排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组织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教学控制与管理过程。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为例,该课程是电子信息、电气、测控、自动化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电气类、机电类及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训项目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建立非电量与电量的转换思想,从而检测相关物理量。并且目前该课程的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都采用项目教学法,所学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即为就业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

2研究内容

2.1教学模式研究

现有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看不见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也不进行传感器检测电路的设计,更谈不上形成传感器产品[3];考核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以试卷得分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在传统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发展,它继承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很多特点,但在网络教学中,完全照搬弊端凸显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研究。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资源时结合当下热门的项目教学法,同时结合工程学科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性”[4],从而让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锻炼,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2.2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传统学习环境的教学理论依据有所不同,传统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或者是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在遵循这些理论的同时,还应关注基于网络环境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3教学设计主要构成要素研究

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学生、教师、交互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因网络环境不同于一般传统环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等特点,其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也不一样,而在教学设计中,对主要构成因素进行合理安排是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实施中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尤其在目前网络学习环境发展还不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对各要素进行合理规划。

3.资源的主要特色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各单位、企事业的在职人员,其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没有老师的敦促和指导。因此要学习掌握该课程,必须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本项目在完成网络教学资源时,除了合理设计教学模式之外,还建立了丰富的交互式动画实验,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次研究的资源建设集中体现了电大的“技能型”和高职的“开放性”,并且资源建设结合工科特点,对实训进行教学重点设计。

4.结束语

网络环境检测篇3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农田土壤;温湿度检测

1.前言

要改善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法就要对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改革,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方式对农田种植进行全面推广,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稳步提升。采用优秀先进的现代化科技研究成果,有效地提升农业种植的精确性,这样的方法被称为科学种田[1]。科学种田的主要特点包括精准管理、精准收获、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播种等,所以要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行改革工作就要做好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精确农业技术机制的工作。要着力于这方面的开发,既要具备宽阔的市场前景,又要拥有长久的经济价值,特别是要推广和研究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的方法,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未来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般农田土壤温湿度检测方法

因为相对于其他环境结构来说,农田土壤环境具有复杂性,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存在不均一的特性,同时耕种植被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土壤中温湿度、水分含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梯度产生差异性,所以要采用多点分布和分层测定的方式来测定土壤环境的温湿度,还要做好周期性测定工作来掌握土壤温湿度与时间变化的存在规律。以下三种检测土壤温湿度的方法是一般人们常用的方法。

(1)直接测定法:

①分离土壤固体部分和水分的方法称作土壤湿度检测,这种方法还包括酒精法和重烘干法,它具有简单、直接的优点,缺点是由于人工取土进行实验研究而造成劳动强度大、测定过程复杂等。

②直接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方便理解的优点,缺点是无法保障其精度性。

(2)GpS田间定位法和遥感法:

当采用这两种方法时,要把土壤样品运送到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分析工作,它只能研究某一段时间内土壤的温湿度,无法达到连续检测的目的。

(3)间接测定法:

测定土壤中气体体积或物理参数和水分含量的方法,电测法常用于这种方法中,它主要通过土壤溶液导电性和土壤水分的相关联系来对土壤湿度进行测定;或者通过流经热敏电阻的电流和土壤湿度变化的联系来测定土壤温度[2]。电测法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设备价格低廉,同时可以进行连续定点测试。缺点是精度较低,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失准现象,而且在测定时需要人工进行观察,造成布点量减少。

3.采用无线传感网络的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系统

在采用电测法对农田土壤温湿度进行检测时,结合了现代温湿度传感技术,这种检测方法不仅拥有客观性,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原因少,而且还具有可重复性,能够实现连续测定。同时这种方法与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自动化检测进行实时监测,是实现智能化农田耕种的前提条件。所以,人们要改革创新电测技术,把传统电测法中运用的温湿度传感器调换成拥有先进信息加工、采集、传递一体化的无线智能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和ZigBee技术来进行多处布点,以实现全面的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检测系统。

3.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无中心节点构成的全范围分布系统,它采用随机投放的方法,在监控区域内密集部署所有的传感器节点。这些传感器节点包括数据处理单元、通信模块、传感器,它们以无线信道为连接点,进行自由相连从而组成了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利用自身内置的多形式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产生的红外声纳、热量、移动物体的速度、大小、方向等人们所需的物理现象[3]。传感器节点通过良好的协作能力运用局部交换数据的方式来实现全局任务。流经网关,传感器网络还能够与现有的网络基础设备连接上,最终把收集到的信号供远程终端传回使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包括自组织、分布式、多跳路由、拓扑变化、动态性强等,因为其拥有这些多方位的优点,所以被广泛运用到医疗、军事、工业、家庭等领域。

3.2ZigBee技术简介

ZigBee是一种先进的低功耗、近距离、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它主要在不需要注册的2.4GHziSm频段进行工作,以ieee802.15.4为基础的ZigBee传输范围在10-75m之间,这是一项被称为ieee802.15.4(ZigBee)的ieee无线个人区域网工作组的技术标准[4]。它的优点有低成本、低功耗、信息安全、网络容量大等,同时存在典型的传输数据类型,主要包括重复性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周期性数据。

3.3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系统模型

农田环境信息智能检测系统模型主要核心部分是无限传感网络技术和ZigBee无线收发技术。通过无限传感器网络传递和收集农田环境信息,结合远程数据处理系统研究分析所采集的数据,最终达到科学耕作的目的。

3.3.1分析系统需求

在创建检测网络系统时,要仔细、综合的研究农田环境的特点和所需要求,有效运用其自身优点,防止运用其缺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特点有通过利用环境的可知性,得知农作物的固定生育周期,利用环境的动态变化性,开发充足的太阳能资源等。此外,在系统模型建立时还需要认真考虑的条件,包括任何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和各种天气条件以及家禽的活动。

3.3.2设计系统模型

通过研究分析以上应用特质,汲取国外研究分析的经验和结果,创建先进的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系统模型结构。由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组成监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再通过位于农田中的多个智能传感器节点构成,进行收集土壤水分,并记录温度参数,以构建mesh网络的ZigBee无线通信协议。所有节点参数最后传输至网关节点,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运用到检测网络供电的所有节点中,远程数据中心主要负责分析、接收、储存数据。

一台具有固定公网ip地址的计算机可以作为远程数据中心,其中采用的基站数据管理软件功能包括:达成数据的分析、储存、决策、接收,从而完成对应的控制过程。它的技能板块包括数据库存储模块,数据接收模块,监测量空间变异分析模块,检测量时间变化分析模块,还可以设置操控其它农业机械的运行模块。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科学耕作必须开发先进的农田环境智能检测技术,本文通过对电测法进行描述,结合先进的ZigBee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进行调试修改,创建出有效的农田土壤温湿度信息智能检测模型,从而进一步提升农田环境信息智能检测技术,最终达到科学耕作、精细种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楠,刘成良,李彦明等.基于3S技术联合的农田墒情远程监测系统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169-174.

[2]庞娜,程德福.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监测系统设计田吉林人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28(1):55-60.

网络环境检测篇4

关键词:无线传感技术建筑工程检测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1无线传感技术简介

1.1无线传感技术概念

无线传感技术是当前在国内外备受关注、涉及到多个学科的高度交叉、知识点高度集中的前沿热点研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项技术,它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下或监测对象的信息,这些所获的信息再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有效链接了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三元世界。

1.2无线传感技术基本简介及应用范围

无线传感网络的总体设计必须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低功耗、低成本、组网模式以及通信模式。无线传感网络的系统结构由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群)、接收发送器、互联网和用户界面构成。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元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这四部分构成。其中,传感器模块的功能为监测区域内信息的采集和数据转换;处理器模块则负责整个传感器节点的操作,存储和处理自身采集的数据以及其它节点传来的数据;无线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通信,交换扩展消息和收发采集数据等;能量供应模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系统,它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在无线传感网络中一般采用微型电池。

基础软件和硬件有:传感器、模数转换功能模块、CpU、存储器、USB接口单元、以太网接口单元、嵌入式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等。

目前无线传感技术因此性能和优势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军事国防、工农业、生物医疗、城市管理、抢险救灾、防恐反恐、环境监测等。

2无线传感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建筑工程监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受到建筑领域的重视。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为了对各种工程参数,包括压力、温度、流量、物位、位移等,进行检测与控制,首先要把这些参数转换成便于传送的信息,这就要用到无线传感网络,把传感器与其它装置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检测系统或调节系统,从来完成对建筑工程的检测和质量控制。

2.1基础无线传感网络的建筑工程检测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适用于建筑工程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系统是一个层次网络结构。它的最底层是部署在实际检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一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计算机网络终端。针对建筑工程检测的重要性,在实际检测中必须要获得准确的数据。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建筑工程检测中应用时,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密度一般较在其他应用领域要大,并且要保证部署在若干个不相邻的监控区域内,从而形成一个多维的传感器网络。下一步,传感器节点将感应到的数据传输到一个接入点节点,这个接入点则负责将传感器节点传来的数据经由传输网络发送到基站。其中传输网络是负责协同各个传感器网络接入点节点、综合接入点节点信息的局部网络。基站是指能够和网络相连接的一台计算机,它将传感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建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用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这样使用者可以通过任意一台基站连入网络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

2.2无线传感网络在建筑工程中的检测项目阐述

(1)对建筑工程环境的检测

对建筑工程环境的检测主要分为室内检测和室外检测两个方面。室内检测主要是对室内温度、湿度、烟气浓度、放射性污染、甲醛浓度、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方面的检测。其中,温度和湿度检测时当前建筑工程检测中对建筑节能控制的主要环节。通过对温度和湿度数据的实时采集,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节制冷或制热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室外环境检测主要是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即pm值)和二氧化硫浓度的检测。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建筑环境检测系统是通过放置在楼宇中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以自身组织的方式形成网络,采集到的温度、湿度数据经过多条传输通道传送到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再将这些数据传送到中央处理器,最后,中央处理器再根据收到的数据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检测。

(2)对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的检测

在对一个建筑工程布置实施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通过传感器节点对建筑环境内的各种建筑材料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通过传输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转换为数据传送给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在建筑环境内使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其他大规模网络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具体实现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异。相较于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点:网络中无线传感器节点数量较少,网络规模较小;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选择使用多种形式的电源;网络拓扑结构较为简单;在实际使用中节点能量消耗考虑的权重较小等。用于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形式如下:在不同的实际工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选用的结构有很大差别,在特定的建筑材料定位系统中,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我们要尽量快速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对重要的建筑材料进行实时监测,选择简易的最佳路由算法,将各个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送往sink节点,再由sink节点上的通信模块将数据传送到远程监控平台,从而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各类特定物理量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评价,达到对材料检测的目的。

(3)对建筑工程能耗的检测

基于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建筑能耗检测系统属于无线传感网络与节能的交叉领域,这项技术以无线传感网络和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技术核心,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平台。这项技术在现有的和新建的建筑中都可以应用,系统组网方便,而且不占空间,不需要综合布线施工,实行起来快速方便。

对某个能耗检测测区域而言,无线传感网络包含一个ZigBee汇聚节点和若干ZigBee采集节点。该汇聚节点在通信状态下,每隔一段时间发送一次时标帧,在汇聚节点通信范围内的采集节点在侦听状态下侦听到汇聚节点发送的时标帧,确定汇聚节点为目标父节点,并

在下面的接入状态向目标父节点发送接入请求之后组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已经接入网络的节点通过转发时标帧,向周围节点表明自己的存在,其他未入网的节点在侦听状态下,发现已经入网的节点并作为自身的目标父节点,然后在接入状态下通过这些最先加入网络的节点作为中继加入网络。依次类推,若干的ZigBee采集节点和一个ZigBee汇聚节点构成了无线传感网络。为了延长网络生存时间,降低节点功耗,所有节点都会定时进入休眠阶段,关闭射频收发器,保持超低功耗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省节点能量,在定时器到期后节

点被唤醒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并开启射频收发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定时在通信阶段和休眠阶段交替工作,以保证网络的生存时间要求和通信要求。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再通过无线网由将采集数据推送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建筑功能能耗的检测。

3结论

近年来,建筑工程的检测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老建筑的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这些降低了建筑结构抵抗自然灾害、甚至正常环境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建筑现今逐步呈现工程结构复杂化和巨型化的趋势,这引发了许多新的施工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结构性态进行实时监测,能够避免出现危险和质量缺陷。

总之,无线传感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崔莉,鞠海玲,苗勇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63-174

[2]郑毅敏,贾京,赵昕.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施工阶段远程监测研究.建筑结构,2009(4):883-886

网络环境检测篇5

1加强环境检测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环境检测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对现阶段某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缺乏基础数据,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步步维艰。例如,针对某一化工厂的污水是否存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论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和表面观察去确定,而是需要对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环境检测目前被广泛的用于企业环评、污染事件调查等工作,但从依法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环境检测行为还缺乏依法行政的资质。例如,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检测依法开展、数据合法有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还缺乏完善。在相当一部分工作中,环境监测沦为例行公事和被迫调查,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反应灵敏度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手段。

2提高环境检测基础设施投入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针对一些检测要求严格的区域内,即要求数据的丰富性,有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装备大量高精端检测仪器,提高整个基础队伍的战斗力,将现在的环境检测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目前我国在市级以下的环境检测站中,只有常规的水样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显得十分落后;而日益进步的现代工业排弃物种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并不能实现完全检测,或者检测的更加充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成分,需要更为高科技的仪器和方法。因此,各地各部门的环境检测机构,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科学的装备运用计划。

3加快环境检测网络联动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保护,自然生态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自然因素的蔓延会逐渐扩大。因此,针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地的区域性行政功能,而应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体系来加以确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检测网络,而环境监测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节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的分析整合,即可获得完整的环境检测网络,这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近年来我国针对长江、淮河等大型流域建立起来的专门性检测网络,用来监督河流的水质情况。参考这一模式,可以将更多的数据放在一个网络之中,基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目的,设置出判断参数阀值,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立即通过特定的算法给出蔓延的速度,以及受到影响的区域。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而检测人员是最为基础的构成着。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上岗,因此需要大力吸收高学历人才,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推行环境检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最关键的一点,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与其他职业相比,环境检测工作缺乏吸引力,同时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也更多。

二结语

网络环境检测篇6

关键词:环境探测网络温湿度探测空气质量指数探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01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大气品质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和社会对气体环境探测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环境探测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出现了各种能够实时、连续的检测设备。环境污染的增多,需要探测环境的范围的扩大,单个探测点已很难覆盖这些探测环境并实时的探测被测环境,于是出现了初步的环境探测网络。它们通过有线制传输数据,将各个探测点的数据传送到中心控制平台,实现在线探测。

对于大环境的探测,必须在不同的地点布置探测点,组成一个探测网络。本文即构建了一个这样的探测网络。由于硬件设备有限,以及从经济性考虑,本文仅采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构成此监控网络。

1总体思路

本文研制的环境探测网络,每个传感节点上分别固定若干探测传感器,由计算机实时监控各实验舱内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并在计算机平台上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显示该数据的数值以及变化曲线,随时了解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功效。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构建一个环境探测网络,以模拟实验舱检测环境。

主要分为下面三个部分展开。

(1)测量节点模块设计。

本文研制的是一个环境探测网络,每个传感器节点上分别固定不同的探测器。将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模块化,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极性、大小进行分类,对同类别的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将更有利于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的传输,从而方便对信号进行后续处理。

(2)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建立串行通讯模块,将传感器得到的信号通过串行通信传输到计算机平台,从而方便计算机动态显示。

(3)计算机中心控制平台设计。

建立计算机中心控制平台,实现对探测点、传感器的选择以及测量信号的自动处理。接收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创建数据结果显示人机交互界面,动态显示环境中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同时利于观察者观察。

2硬件电路设计

系统要求能对环境中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值进行实时检测,以便了解空气中各参数值变化趋势,从而随时了解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功效。选用模块化的shit10作为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化的KQ2作为空气质量传感器,构成环境探测网络。两路传感器出来的均为标准信号,其中温湿度传感器出来的信号为数字信号,不需要对信号进行后续处理;空气质量传感器出来的信号为模拟信号,仅需要对其进行a/D转换。系统选用piC18F452单片机作为处理器,此单片机自带10位a/D,因此电路不需要单独接a/D转换芯片。且piC18F452单片机支持RS232和RS485,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串口通讯电路连接。采用LCD显示和pC机显示双重显示方式。系统的硬件部分包含电源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单片机处理电路、人机交互接口电路等。系统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3软件设计

本文研制的环境探测网络需要将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的信号通过有线网络传输到计算机人机交互平台动态显示,计算机又通过单片机控制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形成一个控制循环。环境探测网络程序分为一下四个部分:温湿度传感器信号获取程序、空气质量传感器信号获取程序、LCD显示程序、串口通讯程序、人机交互接口显示程序。

4结语

通过本设计可以实现对环境中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及时了解环境中相关参数的信息,对于实现空气净化设备的更加智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了解环境中空气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工业环境、医院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等环境监测提供十分重要的数据和依据。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检测篇7

【关键词】污染环境监测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我们更加便捷,物质极为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好的因素,尤其是环境不断的恶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健康受到威胁。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既能够给人们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还能对一些违法排污进行监测,防止一些工厂非法排污污染环境。在环境监测中,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对环境监测则显得愈发重要,能够有效的防止和扼制污染的加重。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能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2环境监测技术得到应用现状

我们环境不断的恶化,为了应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我国制定了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而环境监测技术则能够为这些法律法规提供相应的标尺,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能够找出一些潜在的污染因素,能够将这些污染因素排除,具体来说,目前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室分析检测应用现状

实验室是环境监测的主要场所,实验室主要是从室外收集相关的样本,然后将这些样本拿到实验室进行监测,这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监测方法,在我国很多地方运用较为广泛,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我们过去的实验室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来检测,目前越来越转向为运用自动仪器来检测相关的样本。目前主要应用的检测手段包括比色和分光光度分析(包括分子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气象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电化学分析方法等等。而对于目前的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对一些地表水、湖库水、地下水的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和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运用较多,而且现在开发了一些快速检测仪器,使得相关的检测应用更为广泛。

2.2通过网络监测手段的应用现状

通过网络监测手段的运用是随着数据传输技术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通过网络传输,或者卫星传输等技术,将最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远程的控制中心。这种监测有助于环保部门建立大范围的监测网络收集监测数据,以确定目标区域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另外,通过网络监控可以实现全天候24小时监测,防止一些企业偷排污水。在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监测的手段监测环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可以监控城市环境空气和企业排放废气、污水排放等相关的监测工作。水质的监测很多都实现了网络监控,纵观我国的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连续自动监测管理和技术体系,并已逐渐形成网络。

2.3通过快速监测技术的应用

快速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备主要包括试纸和检测管、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便携式阳极溶出金属离子分析仪、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水质综合毒性快速测定仪等进行相关的监测工作,目前主要运用有两种,一类是超市的食品监测,或者一些气候、污染预报的检测工作,超市对于农药残留等相关数据的监测,这种监测的成本相对来说较低,也能够比较广泛的运用,对于技术含量要求也不高,很多场合都能够使用,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另一类是突发性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发生一些突发性的威胁到公众安全的环境事件,这时候就需要比较快的获得相应的检测数据,就需要运用试纸和手持监测仪器等进行监测,在事故现场快速测定水中各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鉴别水样是否具有生物毒性,为下一步采取措施提供相应的数据。

3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掌握环境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至关重要,了解了相关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将现有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些产品的建设中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国内外的环境监测的文献的研究,和对最新的技术的跟踪调查,我们认为环境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检测仪器向结构单元组合化、多台仪器连用等方向发展。结构单元组合化是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关键元器件的更新,传统的机械、光学部件被许多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所代替,仪器向模块化和组合化结构发展。一套仪器可分解成若干标准单元,然后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积木式”组合,构成单功能或多功能装置。例如,离子色谱仪可分为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控制及数据处理系统,各自可以形成独立单元,用户可按需要配置。

(2)自动化监测工具和远程网络监测。在以往的监测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人工去干预,这就使得监测结果的误差可能加大,导致得到的数据也不够准确,通过自动化的监测仪器就能够消除这些人为的误差,或者人为的干预结果。网络远程监测手段的发展,使得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到实时的监测数据,而遥感技术等运用,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3)快速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说这些监测要求成本相对较低,而这类技术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需要普及,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等都需要,随着人们对所生活环境更加重视,对于环境快速监测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这是快速监测工作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翟宇.现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J].环保资讯,2011,3.

[2]王世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境监测,2011,9.

网络环境检测篇8

关键词: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036-01

室内外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质量,甚至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可以获得相关参数、了解环境状况,为研究环境变化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参考。

1公共建筑室内监测的参数选择、监测条件和方法

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空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电磁环境等,考虑到所选参数的代表性,一般选择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

1.1监测条件

避免在夏季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测试期间,采暖空调系统应正常运行,且外窗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照明测量应在没有干扰光源影响下进行。

1.2监测评估方法

(1)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监测评估方法: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应按照采暖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照系统数量的20%抽检。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监测评估数量不应少于房间总数量的10%。

(2)室内光照度监测评估方法:每类房间或场所应至少抽测1个照度值的评估。中心布点法,是将测量区域划分成矩形网格,在矩形网格中心点测量光照度。

2监测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室内环境监测的功能在于能够对室内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一般情况下,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通信、微控制器系统以及pC机监测系统组成。工作原理:通过前端传感器获取室内环境参数,并通过调理电路处理参数,输入微控制器系统,最后微控制器输出信号,在屏幕上显示监测结果,并实现人机交互。微控制器通过网络接口模块把室内环境参数传送到远端监测pC机上,并在pC机上,实现信号的分析处理。

2.1室内环境监测设备的选择

室内环境监测设备,要考虑可靠性、先进性、经济性。因此,硬件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1)电路简单、可靠,具有一定先进性。(2)尽量选用通用芯片。(3)按照系统功能进行模块化研制。(4)可靠性高,是软件研发的基本要求。(5)实时性好,可以将监测到的参数实时传输到远端计算机上。(6)可扩展性强,系统在硬件扩充或增加新功能时易于扩展。

2.2室内环境参数采集方案

温度和湿度的采集,有多种传感器可供选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融合了微电子技术、自动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温度传感器。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已出现了多种数字温度传感器产品,数字温度传感器内部包含温度传感器、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存储模块和接口电路。

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了电子式湿度传感器,在产品出厂前已采用标准湿度发生器,逐支标定,其准确度可以达到2%~3%RH(relativehumidity相对湿度)。

光敏器件可以实现对光照环境的检测,常见的光敏器件如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二极管等。由于公共建筑室内光照度不是特别大,正常条件下一般在300lux~600lux(勒克司,照度单位,为距离一个光强为1cd的光源,在1m处接受的照明强度。),因此选用的光照度传感器量程不宜过大。

声级计是对噪声进行检测常见工具,其价格不菲,构造复杂,一般包括:衰减电路、放大电路、计权网络、滤波电路、检波电路等。

2.3监测装置硬件电路

监测评估装置属于嵌入式应用装置,共有四个模块:环境参量采集模块、时钟计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通信模块,此外还应包括总线接口模块和aD转换模块,温度、湿度、光照度传感器构成环境采集模块,主要完成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时钟芯片作为时钟模块,主要完成时钟计时功能。

2.4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系统程序各模块的操作通过在主程序中调用函数来实现,在编程时每个模块定义为一个C文件,采用函数的形式操作模块,方便主函数和其他函数调用。

2.5公共建筑室内环境采集应用软件

室内环境采集应用软件的主要作用为:串行通信、室内环境参数的采集、保存、显示、分析等。人机界面管理程序具有的多地址通信、用户人机界面的功能;能使读取来的数据直观的显示和数据查询窗口[1]。端口配置主要是对串行通信的Com口(即串行通讯端口)和波特率进行设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循环、依次发送数据采集指令,各监测装置接受到指令后上传数据。可以利用VB(VisualBasic语言)提供的报表设计器将公共建筑室内环境参数从access数据库中提取出来,组织成一张表格的形式,并打印数据。

3无线传感网络系统构建

网络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彼此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异地数据共享,或异地进行分析,能节约大量现场布线、扩大测控系统所及地域范围,使系统扩充和维护都极大便利,网络介入了现代测量与测控的全过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无人值守、自组织、自治、自适应的特点,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低能耗和低成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平均能耗比现有无线网络能耗更低。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动态性强,网络拓扑结构要便于维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超大规模、动态变化以及易受干扰等特点给实时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无需人为干预,体现了系统的智能性

首先选择网络化实现途径,嵌入式操作系统方案中常见的网络化实现途径有三种:(1)集成有网络接口的微控制器配合实时操作系统,在嵌入式设备内部实现tCp/ip协议处理,使嵌入式设备直接与internet相连,灵活性强。(2)mCU(microControlUnit,微控制单元)配合tCp/ip协议芯片,tCp/ip协议芯片不需要mCU支持就能工作,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的协议处理。该方案中设备接口存在网络速度瓶颈,尤其是在传输的数据量较大时。(3)mCU配合以太网控制芯片。根据具体的应用实现tCp/ip协议族中相应协议的功能;mCU通过控制以太网控制器芯片,实现与以太网的通信。

4总结

随着社会和国家对室内环境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监测技术会越来越智能化、简易化。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检测篇9

【关键词】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设计;实现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世界各地应用网络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通过对网络内部数据访问的不断增加,其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为了保障网络环境的动态安全,应采用基于动态监测的策略联动响应技术,实现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交换设备的实时主动防御。

1动态安全防护机理分析

要实现网络交换设备的动态安全防护,必须能够在保证设备本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进入设备的数据流进行即时检测和行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匹配相应的响应策略,并实时将策略应用于网络交换设备访问控制硬件,达到阻断后续攻击、保护网络交换设备正常业务运行的目的。

2设计与实现

2.1安全主动防御模型设计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通过采用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和传统的静态安全防御手段结合,构筑安全的防御体系模型。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模型是一个可扩展的模型,由管理、策略和技术三个层次组成:

1)管理层是整个安全模型的核心,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措施,把具有信息安全防御功能的软硬件设施和使用信息的人整合在一起,确保整个系统达到预定程度的信息安全。

2)策略层是整个网络安全防御的基础,通过安全策略来融合各种安全技术达到网络安全最大化。

3)技术层主要包括监测、预警、保护、检测、响应。

监测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发现系统或网络潜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预警是对可能发生的网络攻击给出预先的警告,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从开放信息资源搜集而获得的数据来判断是否有入侵倾向和潜在的威胁。保护是指根据数据流的行为分析结果所提前采取的技术防护手段。检测是指对系统当前运行状态或网络资源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威胁系统安全的入侵者。响应是对危及网络交换设备安全的事件和行为做出反应,根据检测结果分别采用不同的响应策略。

这几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共同构建集主动、被动防御于一体的网络交换设备安全立体防护模型。

网络安全预警模块通过网络主动扫描与探测技术,实现网络信息的主动获取,建立起相对于攻击者的信息优势。网络安全预警模块根据数据流行为分析的具体结果,针对有安全风险的设备采用通用的网络交换设备扫描与探测技术进行实时监控,随时掌握这些设备的当前状态信息,并根据其状态的变化实时更新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相关表项,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进行模式匹配时所使用的规则符合当前网络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和效率。

安全管理平台主要由安全策略表、日志报警管理和用户操作管理组成。其中,安全策略表是网络数据流处理的依据,数据流访问控制模块和行为安全分析模块根据安全策略表中定义的规则对匹配的数据流进行相应的控制和处理。日志报警管理通过查询数据流行为安全分析、网络安全预警等模块产生的工作日志,对其内容进行动态监视,根据预设报警级别和报警方式产生相应的报警信息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进行相应处理。用户操作管理实时接收用户输入命令,完成命令解释,实现对安全防护系统的相关查询和配置管理。

2.2动态策略联动响应设计

(1)数据流分类

网络数据流进入时,首先根据访问控制规则对数据流进行过滤,过滤通过的报文在向上递交的同时被镜像到数据流识别及分类处理模块,该模块首先通过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类型五元组对数据流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流识别数据库的预设规则确定数据流的分类结果。在分类处理过程中,为提高处理效率,首先将五维分类查找问题分解降维为二维问题,利用成熟的二维ip分类算法进行初步分类。由于协议类型仅限于几个值,所以可以压缩所有分类规则中协议类型字段,将其由8位压缩为3位,节省数据库空间。由于规则实际所用到的端口号为0-65535中极少一部分,协议值和端口值不同情况的组合数目远远小于最大理论值。

(2)深度特征匹配

数据流在进行分类识别后,送入并行检测器进行深度特征匹配,匹配结果送入行为安全分析模块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策略响应。检测器通过预设在数据库中的攻击流检测规则对应用报文中的多个相关字段进行特征检查和匹配,最终确定该数据流的属性。

为了保证检测器处理入侵信息的完整性,每个检测器只负责某一类(或几类)具体应用网络流量的检测,检测器之间采用基于应用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根据各检测器的当前负载情况和可用性状况来动态调节各检测器负载,具体原则为:同一类型应用报文分配到同一类检测器,同类型应用报文基于负载最小优先原则进行检测器分配。

(3)策略联动响应

检测到网络攻击时,数据流行为安全分析模块根据攻击的危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攻击响应机制,对普通危险等级的攻击只报告和记录攻击事件,对高危险的攻击使用主动实时响应机制。主动响应机制能有效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为了避免产生误联动,主要是为一些关键的敏感业务流提供更高等级的保护。主动响应机制将与安全策略直接联动,阻止信息流穿越网络边界,切断恶意的网络连接操作。

3应用验证

通过设计一台基于动态策略联动响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安全网络交换设备来验证该技术在实际网络应用环境中的安全防护能力。安全网络交换设备的硬件逻辑由数据处理模块,安全监测模块和管理控制模块组成。

该应用验证环境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在于:

1)该系统以可自主控制的高性能网络交换芯片为硬件核心,并针对网络攻击特点对网络交换设备系统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交换设备本身的安全性。

2)安全监测模块与网络交换设备系统软件相对独立,保证了网络交换设备在遭受攻击时安全监测和处理任务不受影响。

3)安全监测模块可根据实时网络数据行为分析结果对网络交换设备硬件进行实时安全防护设置,实现动态策略联动应对。

4结论

为了解决网络交换设备的动态安全问题,采用基于动态监测的策略联动响应技术,可实现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交换设备的实时主动防御。通过Snort等常用攻击软件对安全网络交换设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安全网络交换设备能够有效地抗击包括泛洪攻击、ip碎片、拒绝服务攻击等多种网络攻击形式,保证网络交换设备的正常业务不受影响,同时能够正确产生安全日志和相应的报警信息。并且基于该技术实现的网络交换设备已应形成产品,实际使用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检测篇10

(1)硬件系统和网络环境自身问题。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在研究开发的时候为了方便日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自行运用系统的各项功能,总是会留有“插入点”也就是俗称是“后门”,这就使得计算机的系统得不到自身的完善,而引发日后在实际应用中引发的安全隐患。此外,因为计算机独立性的网络环境造成病毒直接入侵到环境内部,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严重的损害。

(2)网络通信协议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网络通信协议设计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屏蔽病毒的措施,这也是造成通信网络安全隐患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网络通信协议自身存在的一些漏洞,这使得网络攻击黑客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漏洞进入计算机系统,利用tCp/ip协议在连接过程中的空隙进入系统内部窃取重要的数据信息,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影响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正常运作。

(3)人为因素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环境,在网上所涉及的信息类型包罗万象,这正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攻击网络的有利条件。他们利用多样化且十分隐蔽的攻击手段获得访问或修改网站数据的权限,窃取他人帐号及密码进入个人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对网络进行窥视、窃取、篡改数据获取机密信息,完成犯罪活动。

二、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措施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在网络安全的角度上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安全实效性的防范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明显、最实惠的防入侵措施之一。防火墙是由硬件和软件设备相结合而成的,它可以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从而保护网络之间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一般的防火墙都可以达到以下功能目的:一是防火墙是通信网络安全的保护层,可以过滤掉非法用户的侵入;二是防火墙可以优化通信网络安全,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三是对网络访问设置权限,只有限定的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对特定的站点进行访问;四是防止内部信息外泄,设立防线防止入侵者接近通信网络的防御区域。

(2)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是对发生在计算机内部或者网络环境中的事件进行自动检测,并将其进行安全性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分布在网络环境上或设置在相关主机的附近,一旦病毒入侵网络或者从网络对主机进行入侵污染,入侵检测系统就会立刻检测到并加以消灭。病毒的入侵必然会对计算机通信网络造成威胁,因此用户要对所有的系统行为进行实时监视,做到“先防后除”,拒绝计算机系统遭受到服务攻击。

(3)加密和认证系统。加密和认证系统分为加密和用户身份认证两大部分。加密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信息外漏,基本思想是通过由明文、密文、密钥和算法组成的密码技术进行信息伪装。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外界非法窃取数据信息,从而维护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性。用户身份认证主要是通过对用户进行身份的鉴别,只有具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数据中心。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可以有效杜绝非法访问,冒充使用者等威胁行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