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新年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57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1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一定有不少可以计划的东西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1一、工作总体思路

20--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注重一个转变,确保两个稳定,完成三个突破,实现四个延伸”。

(一)注重“一个转变”,即:经营思路的转变。

20--年是《物业管理条例》重新修订、实施后的第一年。新条例的实施,不仅为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们企业工作提出新的准则。因此,我们要在认真贯彻和领会《物业管理条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公司经营思路由“量”向“质”转变,即由过去战略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益化的方向转变,实现公司可持续性发展。

(二)确保“两个稳定”,即:确保公司各项目运营安全稳定,确保公司员工队伍的稳定。

项目的安全运营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控制和减少各类责任事故发生,建立常态安全控制机制是我们的首要工作。20--年我们仍将把安全运营工作列为各项工作之首,并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以确保项目运营的稳定。

确保公司员工队伍的稳定是我们实现工作目标的基础。公司多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物业优良的人文环境和人才培育、发展氛围。今后,我们仍将发扬光大,形成稳定的人才培育和生长环境,造就具有安华特色的人才培养、任用、使用机制,让有志于为安华效力、服务的员工在这里得到发展和成长。

(三)完成“三个突破”,即:第一、管理工作要有新突破;第二、用人机制要有新突破;第三、成本管理要有新突破;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突破是创新的基础。--物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就要有突破。因此,20--年我们要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需求,结合当前物业管理行业新形势,研究我们的管理工作,研究我们的用人机制,研究我们的成本管理,突破现有模式,实现新的创新。

(四)实现“四个延伸”

第一、“精细化”服务向“零缺陷管理”延伸;第二、业务能力培训向专业能力培训延伸;第三、设施、设备管理向健康型管理延伸;第四、公司规模拓展向效益目标延伸。

1、按照“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企业发展目标,20--年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服务环节,完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把我们现已推行的“精细化服务”模式向“无缺陷管理”模式延伸;

提升我们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准。

2、进一步加大公司培训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20--年,公司要在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培训管理机制基础上,加快员工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培训工作进程,加速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机电设备、设施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培训向专业能力的延伸;

3、基于我们在设施、设备管理上仍处于基础维护状态,20--年公司要加大重点设备的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减少和消除设备隐患,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以设备健康确保运营安全,实现设施设备管理向健康型延伸;

4、20--年公司将继续以整合资源,优化公司内部产业结构,追求效益化为工作目标,正确处理规模和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性拓展企业的管理规模,合理维护企业生存空间,实现向效益目标延伸。

二、20--年七大重点工作

1、以服务业主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服务工作质量,通过推行“精细化服务”,促进“零缺陷”管理的工作进程。

2、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管理,抓好教育和培训,继续提升项目经理层面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准,继续提高员工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准,确保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3、以安全运行为基础,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预警能力,有效控制、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4、加强对设施设备的养护、维护和可靠性分析工作,狠抓设备的治理、改造和完善工作,提高维护的专业水准,确保设施设备运行正常、健康。

5、以深化内部资源,整合外部市场为目标,继续做好人员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能、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6、培育全体员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深化企业的绩效考核、成本考核,继续拓展企业增收、节支,减员、增效,节能、降耗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7、继续做好服务费欠费的追缴工作,加大诉讼力度,通过降低应收资金环节的损失,实现企业新的增收、创收。

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2根据广州市物业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司在管楼盘的实际情况,为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修养和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及合作,不断增进与业主之间的了解,满足业主的需求,不断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以最小的成本为公司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特此,管理部拟定20--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严格例行季度检查制度;

根据我司服务宗旨的要求例行季度检查制度,严格按照各项标准对各个管理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未达标准的项目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向管理处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对未按照要求及时整改者,将根据公司的有关规定严格作出相应的处罚。

二、认真贯彻执行我司的iSo9001:2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各管理处的档案资料;

各管理处按照全国物业管理优秀小区(大厦)的标准完善档案资料,管理部对管理处的档案资料做出定期检查制度(季度检查),对未完成的管理处提供指导和协助。

三、做好迎接“市优”、“省优”评比的准备;

随着我司工作日新月异的进步,我司将于20--年度上报部分项目参加“市优”、“省优”的评比,“市优”、“省优”的评比将标志着我司服务工作步上一个新台阶。所以,管理部将协助参加评比项目做好一切迎接评比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公司的预定指标。

四、提高管理费和停车收费率;

管理费是支持物业管理工作运转的根本,服务再好,评价再高,如管理费收费率低下,一切都将是空谈,同时,管理费的收取率高也是服务工作效率好的标志。上年度我司的物业管理费收费率相当不理想,故在20--年度里,管理部将把收费率列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管理部将协助各个管理处把收费率提高,催收物业管理费的计划有:

1、对各个管理处汇总的管理费收费情况进行分析;

2、对催收费人员进行催收费技巧的培训;

3、协助管理处上门催缴管理费;

4、通过停水停电等措施促使钉子户缴纳管理费;

5、通过法律途径追讨。

五、跟进工程维修和外包合同的实施;

及时了解和跟进外包工程和合同的落实情况,对未达标者采取强硬的措施促使其达标完成,确保我司的利益。

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3斐然的20--已经过去,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们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发展和进步,都与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也有一些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打造“--物业”服务品牌,树立良好的服务口碑,我们满怀信心,将每件事做的更好,迎接我们的将是灿烂辉煌的20--。现对20--年的工作展望如下:

一、全面推行品质管理体系,构筑--物业服务品牌

为了让--物业品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健全各岗位工作手册,完善管理职能,实现规范化运营。打造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物业服务队伍。品质部根据--物业20--年物业公司服务战略方案,制定了20--年品质管理体系运行方案。主要目的是:第一,为岗位员工工作提出岗位要求和提供工作指引,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第二,作为各岗位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对岗位员工工作完成量、工作质量以及岗位目标是否实现,来判定员工工作是否称职和素质能力级别;第三,为公司物业服务积累经验财富,每一项管理工作,都会有其自身管理特点和关注焦点。

为了更好的全面运作质量管理体系,品质部将做好各岗位工作手册的培训指导工作。为了全面运作标准化作业手册,品质部继续编写物业公司的《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装修管理手册》《物业服务手册》《培训手册》等作业指导书,使得各项管理工作更趋完善,确保公司内部的管理既无交叉又无漏项,职责分明,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将公司运行体系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品质部品质体系督导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品质部将要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抽查和内部审核,并认真做好记录,从记录中找到体系运行过程和工作管理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开出问题点和不合格项,并提出纠正和预防性措施,对问题点和不合格项进行纠正,限期整改,以达到标准要求,并进行跟踪检查,并对检查情况予以记录。品质部将通过检查和审核,及时了解各部门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在部门经理会议上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予以公布,对不合格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体系正常运行,促使工作不断完善,物业服务得到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

安全生产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各项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确保安全生产当作首要和重点问题来抓。在20--年,为了更好的贯彻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文件精神,坚持“五同时”的原则,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进行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落实公司的三级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为业主/住户提供安全环境,保障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应变能力和安全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工作,使其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物业服务中心自保互控体系,以自保为主,互控为辅,不断增强员工保安全、反违章的内在驱动力。三是要突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围绕安全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跟踪追查等方法,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建立安全档案,追踪整改。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事故。加大对工作现场、生产设备、有毒有害作业岗点以及员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整改力度。总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要做到措施落实、考核到位,严格奖惩兑现,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安全。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避短,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励精图治,为公司的明天描绘出绚丽的彩虹。

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4作为一个物业管理员,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小区环境,带领居民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是我的责任。以往的工作中我带领全体工作人员顺利将工作展开,并在小区居民的配合下有效实施了各项业务工作:

一、三个小区公共事务方面

1、全面推行租赁经营服务工作,召开全体工作人员总动员会,明确租赁服务意义目的,统一思想,集体学习相关业务推广内容和业务办理操作流程,确保工作正常进展。

2、为提高费用收缴率,确保财务良性循环,以专题会议形式组织各物业助理、前台人员、领班级以上人员进行学习《各种费用追缴工作流程》。

3、以专题会议形式,组织三个小区管理骨干及相关工作人员集体学习《案例通报管理制度》、《案例通报操作流程图》及相关作业表格,明确责任关系,杜绝各种同类负面案例再次发生,全面提高管理服务质量,这也是20--年工作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4、制定《保安器材管理规定》,包括对讲机、巡更棒、门岗电脑等,并认队真贯彻实施,明确责任关系,谁损坏谁负责,杜绝各种不合理使用现象。

5、回顾三个小区从去年7月份以来各方面情况,以对比分析、寻找差距,为下一步工作提高作出更可行的具体措施。

二、--项目

1、全力抓好30—35幢物业移交工作,确保业主满意。

2、督促管理处及时做好26—29幢摩托车位车牌的制作及安装;

并督促管理处及时颁发通知,要求业主在5月20日前到管理处办妥租赁停放手续,该区域摩托车从6月1日起全面执行收费。执行前协调保安做好落实工作。

3、继续跟进26—29幢绿化种植工作。

4、督促及时做好部份绿化带残缺空白补种工作。

5、督促工程部做好30—35幢相关附属工程,如:道路、园林绿化、监控中心、仓库、车位规划等。

6、做好个别岗位人员调整和招聘工作(如:绿化组长到位、管理处负责骨干到位等),确保项目工作正常运行。

7、拟定"--首届业主委员会成立方案"及筹备会一系列工作措施,为创建"市优"工作打好基础。

三、--项目

1、对第三期部分摩托车不配合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发挥标识识别作用,强化凭办理租赁手续方可停放,加强收费工作。

2、加强第四、五期摩托车租赁办理管理工作,杜绝各种长期免费停车现象,维护秩序正常。

3、与财务协调,及时做好坏帐处理。

4、督促全面检测该项目红外报警系统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并做好相应改善,确保系统的灵敏度和正常运行。

5、对个别业主在私家花园内乱搭乱建的屋棚动员拆除,以免影响整体观容。

6、督促完善该项目小区商铺的资料管理。

7、督促做好第一期、第二期部分楼梯个别部位的朽木处理,维护物业的完好。

8、督促做好第五期共7幢对讲机故障检修。

四、--项目

1、督促整理好第12—15幢(共36户,已收楼32户)房屋档案资料。

2、做好红线报警的使用与维护,包括内两侧绿化植物遮挡的修剪等工作。

3、制定安全警报现场跟踪与核实,并明确解除警报及记录操作相关要求,避免作业疏忽。

4、跟进落实好会所泳池的开张营业,并做好相应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包括门票发售、泳池水质处理等。

5、督促做好12—15幢相关附属工程,包括架空层车位地面栏杆的安装、车位产权面积的明确(公司要求架空车位出售)、园林绿化、保安室、监控室、仓库等工作的完善。

6、跟进做好小区健身器材的安装。

7、督促做好各种费用的追收。

8、跟进第7幢破裂玻璃门扇的安装。

9、跟进部分绿化植物的补种和改造等(如:大门入口处即将枯死的大叶油棕树3棵,应该更换)。

五、其它事项

1、--"士多"招商登记等工作配合。

2、按公司《议事日程》要求开展各项日常工作。

3、协调相关部门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2022年物业公司工作计划最新520--年上半年,在开发区管委会及总公司的支持和领导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完成营业收入230万元。20--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上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响应市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号召,进一步加大业务投入,争取引进更多的工程项目,重点开拓物业管理业务。同时还要找问题、找差距、找不足,为此,我们制定我公司20--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一、总的工作目标:

1、稳抓环卫,提高道路保洁质量,确保开发区环境卫生在全市领先。

2、发展绿化,确保完成开发区下达的绿化养护及绿化保洁任务。

3、积极拓展其他工程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4、确保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意识,尤其是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及道路保洁工人人身安全。

5、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

6、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

7、力争完成全年营业收入520万元,创利税20万元。

8、积极拓展物业管理新业务,拟承接高铁国际商务区一体化物业管理。

二、具体措施:

1、加强政治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全体干部员工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意识。

将开发区的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传达给个职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2、加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

尤其是物业管理人员,分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秩序维护员(保安)、保洁员等不同部门、不同工种要定期进行物业管理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对驾驶员定期进行安全思想教育。

3、继续在各部门推行承包责任制,由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内部的所有事务,部门负责人对公司经理负责。

(1)公司拟正式成立监管科,隶属于公司办公室,向办公室及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监管科于20--年初成立试运行以来,对公司的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大,离公司领导对监管科的期许,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公司拟于下半年正式成立监管科,加强对各部门的检查考核,量化考核指标,每天考核两次,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怕得罪人,如实填写日考核表,月底总结考核情况报办公室,根据考核情况按公司奖惩制度进行奖惩。

(2)对环境卫队酝酿进行重大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环卫队实行队长负责制,队长签定承包责任合同,全面负责环卫工作。同时计划分路段进行承包,由监管科对各路段进行考核定奖惩;垃圾中转站(车队)实行队长负责制,队长签订承包责任合同,职责范围包括垃圾中转站、车队、安全保卫、渣土办;与驾驶员签订责任状,明确驾驶员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发生安全事故后公司和驾驶员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对原垃圾站进行改造,新上压缩机组一台;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力度,拟增加封闭式保洁车、吸粪车及洒水车各一辆;拟接管经七路垃圾中转站。

(3)办公室加强内部管理,对公司各部门劳动纪律及业绩的监督考核;负责仓库、汽车等事项的综合管理;组织经理办公会及班组长会议,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并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安排监管科每天考核各部门工作;进一步加强物资采购、仓库管理、用油管理,材料进出必须有领导签字;油票由办公室统一开具经总经理签字后方可加油,并由办公室安排专人随同;汽车维修及购买配件由专人负责,办公室统一安排。

(4)绿化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管经理签订承包责任合同,负责绿化队内部所有事务。在确保完成开发区下达的绿化带养护及保洁任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绿化工程业务。

(5)继续加大物业管理力度。做好安全培训及管理,定期对安保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消防培训,定期举行技能竞赛和消防演习;继续加强科技创业园服务区的管理,对服务区食堂卫生及饭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宿舍楼住户财产及人身安全,确保园区环境美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园区车棚建设;继续做好怡园市民广场窗口单位物业管理,拟申报广场绿化工程为徐州市精品园林工程;承接清洁技术产业园绿化。

4、开源节流,节约各项经费开支,加强财务审计力度,尤其是工程审计,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5、加大物业管理房租、水电费收费力度,确保费用及时回收。

6、改革公司工资分配体制。

进一步提高临聘人员工资待遇以及改革驾驶员工资制度,宗旨是使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不劳者不得,尽可能使工资分配趋于合理化。

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包括保安职责教育、消防知识培训、车辆行驶安全教育等,特别是行车安全管理,通过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思想教育,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确保20--年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

8、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细化奖惩条例。

做到奖优罚劣,使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3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4

中韩两国都是从制度上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放在同等位置的国家之一,因此,传统医学在两国占据的比重及作用比较大。最近,全世界对于传统医学特别是天然药物的认识逐步升温,借此,中国和韩国试图向外扩展传统医学。两国都发表了天然药物开发相关的中长期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如中国发表了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开发、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等具体的项目;韩国则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并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笔者在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天然药物开发政策,从而挖掘有合作潜能的领域。

1中国中药新药开发政策[1]

中国是传承并不断发展其传统医学的典型国家之一。但是,在世界传统医药市场上中国所占据的比重却很少,部分传统药物还需靠一些跨国企业倒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实施了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尤其加强了中药现代化工程。1996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九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之后,1998年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得到了“九五”计划的优先支持。1999年,国家科技部发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实施方案,同年仿制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也被反映到“973”计划里面。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后来此专项被选定为“十五”计划优先扶持项目。2002年,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把中医药产业视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需得到包括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等的中医药现代科学证明,为此,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表了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化等计划。

2韩国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2]

韩国从制度上同样重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重视天然物新药的开发。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是在如下情况下实施的:第一,在传统医药领域拥有相对的优势;第二,相比新药开发主流趋势的化学合成,基于天然物成分物质的新药开发成功率更高;第三,利用天然物的新药开发属于高附加值领域,有利于确保国家竞争力。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主要在天然物科学研究所、药学大学、企业研究所里进行,最近,韩医科大学和韩医学研究院也开始了部分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然物研究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科学技术部的“G7项目(先导技术开发事业)”和保健福祉部的“保健医疗技术研究开发事业”等成为了其典型。韩国政府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2000.1.12)和相关实施令(2000.8.17),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2000-2005)”。

韩国的“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至2010年开发5种以上的天然物新药,实现天然药物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产业化。其最核心内容还是天然物新药开发,而天然药物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产业是新药开发的最终目标。“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确定了第一阶段(2001-2005)、第二阶段(2006-2007)、第三阶段(2008-2010)、最终(2010以后)等4个阶段性目标,见表1。表1“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略)

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领域重点课题可以概括为培育天然物科学、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等。其中培育天然物科学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扩建设施、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天然物成分D/B、制定政府相关制度、实施国际规格化等建设天然药物平台相关的领域。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部分主要集中于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体研究能力、毒性试验、临床前试验、创新新药开发技术等实质性的新药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部分包括持续开发新药候选物质、剂型研究及具体的工程研究、临床试验、新药开发、开拓世界市场等新药产业化所需的具体程序。

以上天然物新药开发工作主管部门为保健福祉部,而合作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部、产业资源部、科技部、海洋水产部、农林部、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等。实质性的研究参与机关包括各级大学、研究所、企业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关包括汉城大学天然物科学研究所等;事业管理机关为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

3中国和韩国的相关政策对比

中国的中药新药开发通过中药现代化工程来实现。这个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建设事业,它贯穿Gap-GLp-GCp-Gmp-GSp等认证体系,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领域。在这种巨大的平台建设过程中,中药新药开发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中国的中药现代化过程远远超过了单纯意义上的中药新药开发。

韩国尽管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却不像中国系统规划的发展计划,只是聚焦于新药开发;也没有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样独立的政府部门,只是在韩国保健福祉部内设立了韩方政策处,因此,大部分的天然物政策包含了很多一般性新药开发的概念。在韩国,实质性的新药开发事业由汉城大学药学院下属的天然物研究所主导。

中国和韩国各自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计划都能如期推进下去,相关政策的适用也非常活跃;相反,韩国的考虑因素太多,很难按照计划完成。实际上,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如期完成率仅为整个计划的32.7%。

Swot分析是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的非常重要的先行工作。从两国天然物新药开发Swot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传统知识,国家也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创新;韩国则善于利用it、Bt等相关技术进行融合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见表2。表2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新药研究开发Swot分析对比(略)

4结语

目前,世界大部分的传统医药市场被拥有跨国企业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占据着。中国和韩国在传统医学领域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不仅形成了竞争关系,也意味着诸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中国的研究开发规模比较大,但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能力比较差,所以很难开拓市场。相反,韩国拥有应用化、产业化优势。所以,两国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关系。最近,中韩两国政府在天然产物新药开发领域开展了一些示范性的合作项目,这预示着双方合作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电力;物资;计划;管理

1概述

作为整条物资供应链的龙头,物资需求计划报送的准确、及时,是推进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黑龙江省位于边疆。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所属单位24个,代管农电单位131个。与先进省份相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制定出了“科学化管理;建立常态化、多种类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机制;发掘自身潜能与时俱进”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物资计划管理道路。

2科学调整物资计划管理指标计算方法

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是物资计划管理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对全省所属各单位进行指标考核排名的依据。原计算公式:

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1-*100%

一条物资计划、一本技术规范书要经过省物资公司初审、省审查会复审、国网审查会三个阶段的审查(简称a、B、C阶段)。计划报送准确率的原计算方法不能区分出三个阶段的相对重要程度。因此,首先将三个审查阶段按重要性程度升高进行排列,结果为a、B、C。然后聘请五位省内专家按百分制对三个阶段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接着计算每个阶段评价因子的平均分数,并以此作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最终得出了调整后的计算公式:

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

计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的前期工作是制作考核明细表。a、B、C三个阶段分别按错误原因进行统计,以a阶段为例,如图1所示。

从图1能够直观地看到各单位计划申报的错误原因,进而使改进做到有的放矢。考核明细表中,对每个基层单位都是分专业统计,比如基建、生产、营销等,然后汇总成此单位的总成绩。做到每个基层单位内部责任明确,指标层层落实,逐级考核。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详实的数字和精练的文字进行客观地说明和分析,深入挖掘影响计划提报质量的原因。同时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做到追根溯源、见微知著。统计分析报告能够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解决黑龙江省总体指标靠后的问题。

3建立多样化的培训体系

多年来国网审查会的中立专家队伍中没有黑龙江专家。计划部从我省专家中挑选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去国网审查会进行学习。渐渐地,黑龙江省选派的学习专家得到了国网的认可。现在黑龙江省已经有国网中立专家了。从无到有,是一种飞跃,对于黑龙江省技术规范审核有非常大的帮助。

送出去,请进来。2013年6月计划部邀请国网三名线路装置性材料中立专家来黑龙江省对省专家、计划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2015年10月国网物资公司来黑龙江省督查,计划部抓住这个机会,请检查人员给全省计划管理人员、本部各专业人员、设计人员进行了《物资计划审核要点与管理要求》和《物资标准化应用》的专题讲座。

每次召开省内招标文件审查会,计划部主任和专责都要将上批国网审核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从国网带回来的会议精神、本批初审意见和总部最新审核要点给省内专家进行集中讲解。做到不让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使省审核专家及时掌握总部计划审核的最新变化,更好地指导黑龙江省计划及技术规范的审核。底子薄,就要加倍努力,这样才能使计划提报的准确率逐步提高。

每个批次都要召开电视电话总结会,总结上一批次的同时,宣贯总部的新精神,对新批次提出要求。电视电话会议覆盖面广,不仅是物资计划人员,基层单位计划提报人员和项目管理部门专责也能接受到培训。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基层计划提报质量。

计划部对于全省排名连续末尾的单位,要求其计划专责到计划部进行学习。各地市公司的计划专责有时会有人员调整,让兄弟单位专责负责人和新人一对一交接,帮助其尽快熟悉业务。

4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

物资计划管理的重点是计划和技术规范书的审核,计划和技术规范书的内容涉及到企业各专业。国网公司对于同业对标的考核日趋严格,这就对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物资计划管理人员从物资的角度审核计划和技术规范书,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工作要求。计划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物资计划管理的经验,还迫切地需要具备企业各专业知识。电力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省物资公司计划管理人员与时俱进,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1)购买了《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金具分册》《智能变电站实用知识问答》《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等书籍,下载了《物资供应线路、变电知识培训》课件,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电力相关专业知识。将国网下发的文件、审核要点逐项分解,分析透彻,领会精神,融汇贯通。(2)邀请黑龙江省电力勘探设计院的线路和变电的资深专家进行有侧重点的电力设计专题培训。尤其是高压开关柜、组合电器、变电站监控等设备的技术规范书都附带图纸,专家针对这些图纸进行了详细地讲解,重点讲述了物料描述中的设备参数与图纸中参数的对应。(3)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在2014年末参加了两期省调度中心组织的智能电网与继电保护培训班。其在结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将所学知识带回来,在部门小讲堂时间进行了讲解。(4)计划部员工在主任带领下每年参加六次国网审核会,与会期间,虚心地向国网各个专业的专家请教,向先进网省学习经验,受益匪浅。(5)部门每周进行一次集中业务学习,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全员积极准备国网的物资调考。老员工传帮带,帮助新员工快速地成长起来,尽快胜任工作。计划部员工做到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逐步成为复合型员工。尽量避免“三个不一致”,努力争取“两个无误”,确保物资计划审核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为了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在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方面,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摸着石头过河,结合地域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同业对标在国网排名稳步提升。借助国网标准化进程推进的契机,将继续精简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6

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兵团十四师,坚持“首善标准”和科学、全面、真情援疆原则,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2.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引入京企39家,实际完成投资24亿元,30多个产业援建项目相继投产,带动近万人就业致富。开垦3.1万亩沙漠戈壁荒滩建成洛浦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促成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展销。援建《人民日报》南疆分印点。北京市30多个单位与受援地相关单位结对帮扶。完成受援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免费婚检、妇女“两癌筛查”等额外援助项目使数万名群众受益。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4亿元。

天津市

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效益”,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77个。实施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使超千户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实施的手工编织和地毯织架援助项目,促进5万多名妇女就业,上万家庭增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68个,其中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实际到位资金50.7亿元。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余万元。

河北省

河北省对口支援巴州和兵团二师,突出抓好援疆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合作,强化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9个。与受援地签订重大产业合作协议63项,已开工建设项目20个,1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涌现出了“最美援疆医生”余文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完成了三批受援地迫切需要办理的“10件实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多万元。

山西省

山西省对口支援昌吉州阜康市和兵团六师,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山西特色,全面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9个。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阜康。两年多来,山西籍企业仅在阜康市的投资就达95亿元。立足文化优势,举办了专题文化讲座和书画展示,促进交流交往交融。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千万元。

辽宁省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及兵团八师、九师。坚持围绕“产业合作、规划实施和智力援疆”三条主线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16个。依托巴克图口岸,打造产业援疆平台――辽塔新区,组织“辽宁塔城月”等招商引资活动,促成签约项目114个;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万余人次,柔性引才400多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丹东援疆医生李兆奎,辽宁省党代表、营口畜牧专家孙书等优秀援疆干部典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4000多万元。

吉林省

吉林省对口援助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坚持“民生民利、科技‘造血’、生态主线”的援疆理念,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83个。实施“长白计划”培训三批971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613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实施“灯塔计划”支持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受援地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引育科技示范基地,将哈萨克医药产业纳入《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动喀纳斯与长白山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5000万元。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及兵团十师,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的理念,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71个。超额完成自治区确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计划”、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等培训任务,组织开展了“传帮带、共提高”活动和柔性引才工作,为受援地培训干部人才超过1.6万人次。注重实效,认真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一对一”结对,一批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落地实施。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7亿元。

上海市

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8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04个。支持54万农牧民改善了住房条件;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援疆工作,加大设备与技术支持。协调21所上海高校定向在喀什招生,在沪学习、培训的新疆学员超过1万人。累计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县乡村三级干部等2.3万余人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累计30万人次两地市民观看演出和展览。促成上海企业与受援地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62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4亿元。

江苏省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工作按照“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的要求扎实推进。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0.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405个。组织实施172个干部人才培训项目,为伊犁州直培训干部人才16万余人次;组织3389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江苏培养。实施“百企千亿”产业援疆活动,共签约和对接在谈项目219个,已开工项目154个。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三园城市发展规划和合作中心产业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已有69个项目与开发区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5个项目已入驻,1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3亿元。

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工作以“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为目标,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7.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为克州培训干部人才70批近万人次,柔性引才269人。进一步完善“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签约项目30多个,已落地建设项目8个。实施的创业引导工程类项目征集创业项目26个,43人获得创业专题培训证书。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5000多万元。

浙江省

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及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浙江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合作项目98个,已到位资金84.2亿元。推动中国浙江省分行、浦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宁波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受援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计授信350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8万余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8亿元。

安徽省

安徽省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皮山县,坚持“紧扣一个目标、围绕两大任务、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翻番”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5.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0个。已累计建成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房1万多户,解决高山地区1万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产业援疆签约项目累计超过50个,已有30多家安徽籍企业入驻皮山开发区,改造建设了1万多亩高效节水示范农业、沙漠治理、生态林及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000万元。

福建省

福建省对口支援昌吉州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智力援助三大重点,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引进产业援疆项目92个,已到位资金111.8亿元,项目履约率100%。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6000余人,援疆医生累计诊疗受援地群众超过20万人次,开展手术超过2.5万台,帮助昌吉州24家医疗卫生单位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福建省20多个单位与昌吉州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000万元。

江西省

江西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克陶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就业为先、规划为纲、人才为要”的思路,做到“三超前三突出三明显”,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6个。完成县城总规、控规、近期规划、7个专项规划、55个村级规划、8个两居示范点规划编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2个,已到位资金34.5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6000多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000多万元。

山东省

山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贯彻“以政府资金保民生、以社会资金促产业”的援疆理念,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9.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4个。推动落地产业援疆项目240个,已投产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1万多人。从山东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72人次,组织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3200多人次到山东考察和培训,结对培训受援地急需人才2600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700多万元。

河南省

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及兵团十三师,坚持“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1.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0个。促成产业援疆项目62个。协调中行河南分行与哈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100亿元。全面推进“市―县―乡”、“市―团”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组织开展“河南万人游哈密”活动,开行旅游援疆专列6列、旅游援疆专厢210个,3.3万余名游客赴新疆旅游。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3600多万元。

湖北省

湖北省对口支援博州及兵团五师,全力推进“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互动共赢”的援疆机制和模式,形成“省对州(师)、市对县(团)、县(区)对乡镇(连队、街道)、园区对园区、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对口支援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1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55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36个,已投产6个,试产3个,开工建设8个,注册9个。组织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近万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6亿元。

湖南省

湖南省对口支援吐鲁番地区,秉承“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9个。提前完成县乡村干部轮训任务,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5万多人次。文化援疆亮点纷呈,推动衡阳“湘水明珠”讲坛落户鄯善县,积极动员湖南省属高校面向吐鲁番地区对口招生。促成湖南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项目56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1.1亿元。

广东省

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构建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以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疆工作新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4.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95个。引荐800多家企业到受援地考察,签约项目262个,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带动就业9.8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在疆外和喀什培养当地干部和人才总数达2万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8300多万元。

深圳市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7

一、基本情况

1、省市重点项目情况。今年,市考核我区“1346”行动计划项目50个,总投资1197.95亿元,本年计划投资120.23亿元,1-6月实际完成投资64.27亿元,占年计划的53.46%;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9个,实际开工8个(其中有2个预备开工项目提前开工);计划竣工项目9个,实际竣工1个。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项目28个,总投资950.86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62.03亿元,1-6月实际完成投资34.64亿元,占年计划的55.84%。

2、区包联服务项目情况。2014年5亿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领导包联服务项目132个,总投资2818.83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565.17亿元,1-6月份完成投资217.0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0个,总投资2012.53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402.13亿元,1-6月份完成投资206.63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47个,总投资698.02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157.04亿元,1-6月份完成投资10.39亿元;预备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108.29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6亿元。

3、亿元以上项目情况。全区共有亿元以上续建和计划新开工项目225个,实际完成投资269.8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7个,同比增加17个,实际完成投资234.71亿元,同比增长37.21%;计划新开工项目118个,同比增加39个,实际完成投资35.12亿元,同比下降29.62%。

4、项目报批情况。上半年,全区报批项目40个,总投资额130亿元。其中:区备案项目10个,总投资21亿元;审批项目24个,投资总额86亿元;上报项目6个,总投资23亿元。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了解项目信息。建立了“区重点项目企业联系人QQ群”,通过网络平台,项目单位随时反映项目前期工作及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凤凰文化广场项目单位通过QQ平台向我局反映在建设中存在土方外运时间受限、汽车智慧城项目单位反映土方外运无堆放场地和高铁站北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土方清运等问题,及时汇报局领导,并沟通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2、全面推进“九大重点产业”。市全力推动“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我区紧跟步伐,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对全区重点产业进行了梳理,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后,并进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现代金融、现代商务、汽车及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及旅游、商贸物流、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九大重点产业。结商贸物流的产业特点,按照“六个一”的模式暨“一位区级领导”、“一个重点产业”、“一个产业规划”、“一项行动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个工作团队”的要求,推进我局所负责的商贸物流产业工作。目前,主要工作:一是已结合统计产业代码规范要求,对我区在库的商贸物流企业数和投资情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划分;二是收集整理区内在建、新开工和已竣工的商贸物流类项目,针对一部分重点项目,已赴现场进行照片采集和形象进度的记录,制作项目ppt,做好项目的动态管理;三是正依据区里2013年的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以及市里2014年的“1+3+5”政策,做好商贸物流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的收集和汇编。

3、争取各项资金支持。2014年以来,不断加大中央预算、省专项资金、国开行贷款等项目申报力度,特别是围绕环巢湖生态建设,继续推进二期项目工程建设进度,二期项目6个项目批复总投资计5.8509亿元,其中申请开行贷款4.3877亿元。目前二期6个项目均开工建设中,截止目前,共争取开行资金0.7424亿元,1-6月累计完成投资2.445亿元。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建设三期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初步申报环巢湖生态建设三期项目4个,估算总投资17.1亿元,正在组织三期项目单位开展可研编制工作。2014年1-6月份申报各类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个(巨一年产15万台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装配测试数字化车间项目),总投资1.286亿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资金0.4亿元元,目前已上报省发改委;申报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2个(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数字媒体与科技展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投资8.327亿元,目前数字媒体与科技展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

4、开展与央企对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央企合作工作,做到投资进度月报送、工作任务月通报、年考核。积极参与央企对接洽谈工作,加快央企项目落地进程。2014年市下达我区与央企合作目标任务:新签约为30亿元,新开工为5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为50亿元,新竣工85亿元。上半年,新签约项目4个(中建国际创意产业园、中海油LnG加气站项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省分行营业部、中国邮政市邮政局营业部),总投资70.25亿元;新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30.2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9.24亿元;新竣工70亿元(军区星光天地特色街区、中国神华区域总部基地项目、中铁十三局总部基地项目)。分别完成市下达新签约、新开工、实际完成投资及新竣工目标任务的234.1%、55%、58.5%、82.4%,央企投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

5、积极申报服务业集聚区和部级低碳社区。上半年,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申报港物流集聚区,目前方案及申报材料已上报至省发改委。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滨湖世纪社区申报部级低碳社区,精心编制申报方案和ppt汇报材料,目前,申报方案已经过市级、省级两轮专家评审。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8

一、优势生物产业推进计划进展情况

(一)资金投入情况

截止2009年6月26日,*县在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中,共投入资金13717.2万元,其中:省州投入7349.2万元、县级投入1163万元、企业投入5205万元。所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9487.85万元,如:已投入7345万元资金对平远小舍姑二期和回龙新烟区开发建设核心示范项目,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提灌站1座,管网铺设478.75公里、制安灌桩8826棵,机耕道路建设30条70公里,桥涵6座,排涝河道1条5.7公里,排涝沟58公里;烤房群8群600座,防雹站1座(烟水、烟路、防雹站等工程已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3759万元;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02.2万元;产品研发233万元;市场开拓。

(二)培育龙头企业情况

目前,*县生物产业龙头企业26户,其中:三七加工企业3户、辣椒加工企业10户、蔬菜加工企业9户、松脂加工企业1户,花生加工企业1户,畜牧加工企业2户

(三)基地建设情况

截止2009年6月26日,*县优势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情况为:烤烟计划种植面积9万亩,现已全部完成;辣椒种植面积计划30万亩,现已完成30.023万亩;木本油料计划发展12万亩(其中:核桃8万亩、油茶4万亩),目前还未造林;蔬菜基地计划种植面积6.3万亩,现已完成5.32万亩;花生计划种植面积6万亩,现已全部完成;水产养殖计划2.73万亩,完成水产养殖面积2.29万亩;马铃薯计划种植4万亩,完成3.89万亩;畜牧业:(1)存栏数:全县完成生猪存栏29万头,完成年计29.7万头的97.7%,比去年同期的28.27万头增加7423头,增长26.3%;大牲畜存栏13.3万头,完成年计划13.94万头的95.1%,比去年同期的13.15万头增加1161头,增长0.9%;羊存栏6.51万只,完成年计划6.64万只的98%,比去年同期的6.29万只增加2115只,增长3.4%;家禽存栏116.52万只,完成年计划120万只的97.1%,比去年同期的111万只增加55255只,增长5%。(2)出栏数:全县完成生猪出栏166740头,完成年计划330000头的50.5%,比去年同期的156991头增加9749头,增长6.2%;肉牛出栏24303头,完成年计划49000头的49.6%,比去年同期的21784头增加2519头,增长11.6%;羊出栏27755只,完成年计划55400只的50.1%,比去年同期的26909只增加846只,增长3.1%;家禽出栏980774只,完成年计划1950000只的50.3%,比去年同期的957853只增加22921只,增长2.4%。

(四)推进精深加工情况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发生的影响,我县在发展生物产业中,紧紧围绕我县的优势生物产业推进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以扩大产品市场竞争力,来推动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今年来,我县围绕三七、辣椒两大产业,在推进精深加工方面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六个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其中有两个项目已竣工验收可进入生产,有五个项目正开工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1、已竣工验收可进入生产项目

(1)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年产300吨辣素、150吨辣椒红色素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667万元。项目现已建成投产、年可消耗辣椒(干)原料10000吨,产值可达1.5亿元,可覆盖10万亩辣椒种植基地。

(2)*县丰林花生油厂年产30000吨食用植物油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投资7200万元;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建成投产,年可生产30000吨食用植物油,其中年产南瓜籽油2000吨。预计年产值达32460万元,利润1899.01万元。

2、四个在建项目

(1)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万吨垛红椒、黄姜、洋姜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2000万元,预计年底竣工投入生产。

(2)*县润辉农产品工贸有限公司年产鲜食辣椒产5000吨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77.88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400万元,预计年底竣工投入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生产鲜食辣椒产品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加工增值500万元。

(3)*县同和辣椒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万吨辣椒出口系列产品萨尔萨酱(粉)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960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9000万元,预计2010年3月竣工使用。

(4)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盒三七加力神系列产品加工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997万元,现已经投入资金300万元,预计2010年8月竣工使用。

(五)强化科技创新方面

目前,在我县的优势生物产业中,从产业发展体系可看出,主要是以原料和初加工产品销售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此,我县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我县设立了县级科技奖励办法,县科技局采取对企业申报产品或技术专利,取得专利的给予项目全部资助的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今年来,我县有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新产品开发。其中: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优势产业仍然以辣椒为主外,为增加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投入143万元,成立了新产品研发小组,主要负责产品创新和研发,今年已研发出酸甜藠头,腌泡小米辣、腌泡黄姜等新产品,这些产品已经获得qs产品生产许可、并通过了haccp、iso9000.2001质量认证体系的现场审核,产品在广东、四川等市场受到好评,并畅销市场;现仍有腌泡蕨菜、风味豆豉等创新产品正在试制当中;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采取外聘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对辣椒精深加工产品辣椒碱进行提纯研究,今年4月已获得成功,达到年产500公斤的规模;文山齐氏生物三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80万元,开展直接用鲜三七来生产三七加力神口服液技术研究,今年2月已获得成功,已在6月6日—10日的昆交会上亮相试销并获得成功,现有北京、上海、南京、南宁等地客商试销;公司现已取得三项产品技术专利。

(六)市场开拓情况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发生,给我县优势生物产业产品销售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出口贸易较大的辣椒产业带来极大影响,出口额锐减。因此,今年来我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是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扩大内需和鼓励支持出口等有关政策,做好服务工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出口;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国家和国际性商品交易会或展洽会,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县内企业采取巩固原来的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发展思路,开展市场调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文山华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腌泡小米辣、腌泡黄姜等产品已在广州、成都、南宁等地打开了销路,公司产品销售并比上年有所增加。截止6月26日,我县辣椒出口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然实现出口辣椒800多吨,创汇1500多万美元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财困民贫,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开发资金筹集困难。无论从基地建设或现有开发企业资金需求,还是进一步开发生物资源的资金需要来看,在量上和渠道方面都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导致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产品研发滞后,制约着产业提升发展。如:就目前我县发展较快,已形成种植规模优势的辣椒产业,在种植上有70%的乡村种植户均靠天吃饭,辣椒产量不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各级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力度不够,虽然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产业发展,但在实施中可变因素较多,条件要求比较高,大部份又属于竞争性项目,争取扶持难度较大,就是争取到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企业抵押能力低,取得的资金有限;企业原始积累有限及上市筹资条件又不够,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狭窄,调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开发的程度还较低。

二是由于科技创新不足,从良种培育、优质原料基地的栽培管理试验示范、加工环节上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跟不上发展需要。如云南津渝天然辣素有限公司在收购本地辣椒进行加工,进行辣素和色价检测时发现,含量明显低于加工要求,需要引进优良品种建立优质原料基地问题,需要实施良种引进及选育工程。另外,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科技创新机制,拥有自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这也是我县生物资源开发产品难以形成知名品牌的重要原因。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9

记者: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系统相比,图书物流系统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涵跃: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物流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是非常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库存品种多,新华书店的图书库存品种一般都在十几万种以上。

第二,新书品种多,我国年出版新书的数量超过12万种,与美国、英国同居世界前列,其次是德国、俄罗斯、日本,每年出版图书新品种大约为七八万种,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国的年图书新品种数量约为3万种。

第三,图书物流中心是集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其中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四,图书物流行业订单多、品种多、单品图书出库量少、频次高,每种图书都有不可替代性,一般图书还具有生命周期短的特点。

记者:图书物流系统具有很多特殊性,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特别之处?请以贵公司的具体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张涵跃:进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诸多方面,尤其是图书物流具有许多特殊性,还要特别注意其行业特性。总的来说,图书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物流中心的建设目标。用户首先要明确自己建设物流中心的目的、通过物流中心的运作达到何种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建设任何一个物流系统时都要考虑的问题。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物流系统集成商进行物流中心的总体方案设计,要满足规划处理能力的要求,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速度,减少物动量,减少物流损失,达到降低物流费用的目的。以我们正在建设的江苏省图书物流配送中心为例,规划教材日均发货包件25000件,高峰日37000件,年总发货量28亿码洋;一般图书日均发货包件7300件,高峰日16500件,年总发货量20亿码洋。

图书的特点。图书品种多、批量小、复本少、频次高,同时图书还具有不可替代性,一般图书生命周期短。如浙江图书物流中心2005年平均每天接收一般图书4000件,有4100个品种(不包括教材),其中新书约490种,每天发运图书也是4000件,约有2万个品种。此时,对于拣选系统的运作效率要求是很高的,在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拣选方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拣选系统切合物流中心的实际需求。

与上下游企业的衔接。物流中心上与出版社对接、下与各销售门店衔接,应该实现信息流、商流和实物流的三流合一,还应注重在集团内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作业的优化组合,缩短内部处理时间。

库存图书品种数量分布。根据库存图书品种和库存量的分布规律,进行储存规划,包括:

储存方式规划――按库存量进行a、B、C分类储存,如库存20包以上设为大货位,采取托盘储存,库存3~20包的设为中货位,采取中型货架储存,3包以下的为小货位,采取轻型货架储存;

储存区域规划――以“物动量大的图书设置在最便于拣选位置”为原则进行区域设计,以便于操作;

拣选策略规划――①订单分割。图书物流中心订单商品品种较多,并要求拣选系统及时快速处理,为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拣选作业,按照订单与工作分区相对应的原则,将订单分成若干子订单,由不同拣选区域同时进行拣选作业。②订单分批。把多张订单集合成一批,进行批次分拣作业,从而缩短拣选行走和搬运的距离。③绿色通道配发。客户自提图书从下订单到拣选完成所要求的时间非常紧迫,wmS将这些订单插入到正在作业任务的前揣,以最快的速度配发。

记者:仓储管理软件是物流系统的控制中枢。请简要介绍贵公司开发的wmS的架构及主要功能,以及能够为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带来哪些利益。

张涵跃:图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图书物流的控制中枢,我们于2003年开发了图书仓储管理信息系统(wmS系统),这是定位于第三方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wmS系统接受企业eRp系统或者货权单位eRp系统的入库、出库等作业任务,根据eRp的作业任务,wmS系统按照优化的作业分解策略,将订单分解成可操作性作业执行指令,指挥物流中心的自动化系统进行作业指令的执行,最后wmS系统把执行的结果反馈给eRp系统。

wmS系统具有入库管理、库区管理、出库任务调度、拣货配发、退书管理、查询统计、决策分析、统一数据接口平台、系统维护等功能,能够全面地满足图书物流中心的仓储管理需要。wmS架构如图所示。

我们开发的wmS系统在图书物流中心的应用能够规范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作业流程,加强作业过程管理,作业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智能化订单拆分组合,实现柔性作业分拣;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人力,也提高了储位利用率、降低差错率;支持第三方物流,有利于企业开拓业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记者: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是何时涉足图书物流领域的?主要参与过哪些项目?在行业中具有哪些优势?

张涵跃:早在2002年,我们就参与了浙江新华书店图书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侧重于规划和流程设计等方面。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对图书物流中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我们陆续参与了江苏新华书店物流中心、安徽新华书店物流中心、河南新华书店物流中心、浙江新华书店下沙新物流中心等项目。

由于较早地进入了图书物流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物流设计队伍。作为我国邮电系统工程建设的咨询、设计、工程监理等支撑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院就为我国最大的物流企业――中国邮政提供咨询、设计、集成服务,承担过200多个大中型物流中心的规划、咨询、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的技术人员非常重视系统规划、设计环节,从项目设计之初就开始系统地进行规划、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向客户提供实用的、可靠的、投资性价比较高的物流系统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图书物流业的发展,我院及时参与到图书物流中

心的建设中,熟悉了图书物流中心内部的作业流程,并针对图书物流中心的作业特点,设计了切合实际的流程方案,还开发了系列仓储管理系统软件。

记者:目前我国图书物流系统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

张涵跃:目前我国的图书销售市场,国有新华书店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70%左右,其他集体或个体发行商的销售额远比省级新华书店要低,对市场集中度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这70%的市场份额分散在各省新华书店,各省新华书店的业务又主要集中在本省内。因此目前的竞争状态是:从全国范围看,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处于激烈竞争的态势,从局部看,各省新华书店又在本省内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相应地形成了过度分散性竞争和高度集中垄断并存的局面。

这种局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极其不稳定的形态,各省新华书店在经过内部调整、改制后,必将形成一股向外扩张的力量,掀起图书市场竞争的浪潮,并逐步整合我国图书发行市场。因此,新一轮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各省新华书店之间,谁掌握了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鉴于这种走势,图书发行企业必须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各省店的连锁经营战略,提升集团的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此时,图书物流系统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需要。

记者:建设物流中心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因此每个用户都期盼着建设的物流中心能够贴身适用。您认为物流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张涵跃:几年来,我们实施了多项新华书店物流中心项目,经过分析总结,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对于图书物流中心建设得成功与否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物流系统要受到新华书店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其重要性要得到充分认可,成为支撑集团业务扩张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次,物流中心要经过良好的规划设计。这种规划设计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满足系统工程的要求,以低廉的运营成本、高效的产出经受住价值工程的检验。在系统规划方面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有完善的设计,统一规划、分期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配置设备,切实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低廉的运行成本,从系统规划上尽可能减少物动量,充分考虑系统运行费用,采用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规划设计要保证系统拥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当顾客发出订货需求时,物流中心能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配送;系统规划要保证库存量的合理性,在保证安全库存的同时,实现经济的最低库存;注重系统衔接的无缝化,即自动化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新华书店集团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重视物流中心内部作业信息化。

物业新年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湖州市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对策

一、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现实基础

1、工业产业

近年来,湖州装备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是产业总量稳步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5.96亿,增长8.4%,工业增加值700.63亿元,增长9.2%(居全省第2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2.4%,占规上工业比重25.3%,制造业税收增长14.06%,全市财政收入增量的64.53%来自于装备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省口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2.4%(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较上年底分别提升了0.4个百分点。三是创新驱动步伐加快。2014年,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1家、市级24家),省市两级较上年分别增长266.7%和26.3%;全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293.66亿元,增长21.1%;全市专利授权量12679件,其中发明专利700件,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34.36%。四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4年,全市以部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2014年全市淘汰428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腾出29.5万吨标煤的用能空间;11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增12家绿色企业,其中省级绿色企业5家。

2、物流业

2014年以来,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较好。一是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顺利。贯彻落实全市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协调县区各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全市物流基地布局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及“全市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各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二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2014年“三园六中心”及新建项目共涉及10个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年内已基本完成。其中,长兴永畅综合物流园区B区工程年计划投资2.24亿元;南浔鑫达集装箱集散中心项目年计划投资5500万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并已启动开展了港口合作相关洽谈。三是水陆联动发展成效明显。开展港航、运管和公管等交通部门联动合作,深入实施水陆物流联动发展,推进湖州富钢、德清升大、安吉川达、长兴捷通等一批港口型物流企业新建场站项目;加强道路运输企业与港口码头、航运运输公司的合作联运,特别是大宗物资的中转、装卸以及联运等,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四是物流外包服务经营明显。成功开展第一批生产型物流外包和分离服务经营的基础上,积极与市经委、市贸粮和市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协作,着力实施第二批物流外包和分离服务,生产商贸流通企业逐步分离内部物流业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外包经营模式,改变了目前全市生产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3、装备制造业

2013年以来,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企业培育发展良好。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德清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加快建设,长兴大学科技城、安吉科教文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共完成省级新产品备案数239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专项24项、省内首台(套)5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目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全自动柔性钣金等先进生产装备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是物流骨干企业增多。近三年来,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明显增多,通过外引内育,涌现出了德马物流、三一重工、辛子精工等一批新的装备制造业行业骨干企业;诺力机械、巨人通力等一批老企业也快速成长,继续保持行业龙头企业地位。据湖州市经信委统计,目前,湖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11余家,其中重点骨干企业有30余家。三是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仓储搬运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30%(欧盟市场占40%);皮革机械市场占有率30%,持续多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水处理成套设备、液压机床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0%、18%。四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湖州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四位一体”提升计划》等相关政策。同时,作为省级现代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地区,为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省政府并给予湖州市试点企业一次性1000万元或500万元的省级补助。

4、高新园区建设

2013年,高新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院士工作站4家。2014年,高新区86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5.03亿元、增长18.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24亿元、增长18.2%。目前高新园区建设基础及条件:一是省级创新试点。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13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现代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4.12平方公里,坐落在太湖南岸,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太湖经济圈的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二是重要发展平台。作为浙江湖州市市本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未来十年湖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紧紧围绕争创省级和部级现代物流装备特色产业链高新区目标,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物流装备制造新阵地、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成为湖州发展“加速器”、湖州经济“增长极”,建设长三角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力的产业园区。三是一流规划设计。高新园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委托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开展产业规划,以“高端化、生态化、智慧化”为指针,全面提升园区发展品质、示范水平。目前,已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工业园以及中城建、中交通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国企央企进行战略合作。四是产业基础良好。目前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拥有德马物流、久立集团、三一装备等一批相对领先代表物流装备发展方向的行业骨干企业,引进东风日产风神物流、朗奥自动化、物流绿叶网等物流装备及相关产业链项目。三一装备、德马科技、上电科、锐格物流4家企业成功建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存在问题

一是产品附加值不高,重大装备大型制造商少,产业规模小。据市统计局统计,近三年新增的制造业企业占规上企业数26.1%,但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17.6%,利润总额占比14.3%,户均指标均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有14家,超过10亿元的有5家,占企业数仅为2.1%和0.7%。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据统计,湖州市在装备制造行业,只有小部分属设备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甚少,多数是轻型的机电基础件、器具和配件。产品以中低档次为主,总体质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动化、成套化方面存在问题。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型人才较缺乏。据市统计局统计,近三年新增的规上企业开展R&D活动的有80家,占全市规上有R&D活动企业数的14.7%,R&D经费支出4.5亿元,占全部规上的10.5%,R&D投入强度为0.8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从研究开发投入来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高技术产业超过10%。从技术人员情况来看,目前大专院校培养的方向虽然已经向实用技术型人才这方面转变,但由于湖州资源和条件所限,还是跟不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开发、产能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产业质量不高,聚集度低,服务能力成套能力有待提高。质量与效益方面,据市统计局统计,2013年新增企业工业增加值率15.0%,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5%,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率17.3%,成本费用利润率6.2%。产业聚集度方面,中心城区规模以上企业数仅占市域的2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25%左右,与中心城区应有的地位差距甚大。服务能力和成套能力方面,湖州市装备工业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上都落后于国际上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高水平的服务使进口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竞争威胁,不会小于产品技术上的差距。

四是湖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据中国行业咨询网2013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GDp)的排名,湖州市2013年度排名第15位,仅排在最后一位舟山市第16位之前。排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苏州1―2万亿元;第二层次是杭州、无锡、南京、宁波超7―8千亿元;第三层次是南通、常州超4―54千亿元;第四层次是绍兴、扬州、台州、嘉兴、泰州、镇江超2―3千亿元;第五层次是湖州和舟山2千亿元以下,产业基础相应比较薄弱。从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程度分析,湖州产业的规模和质量都比较落后。

三、加快发展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对策措施

1、培育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集团

当前,湖州物流装备制造业中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是制约产业整体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推动物流装备产业发展中,必须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重要任务。一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含量高、有实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引导和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大企业合作,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二是大力建设重大项目。按照“谋划一批、保障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湖州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按照“建链、补链、延链”要求,科学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业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在土地、金融、能源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深入实施建名企、出名品、育名家的“三名工程”,重点整合资源,选定30家大型龙头企业,100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名企、名品、名家培育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主导产品、优秀企业家。力争在2016年内创建3个超100亿元大企业、30个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

2、集聚壮大一批园区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是造就名企、名品、名家的重要的载体,必须加快建设壮大,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加快发展高新区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形成“一园、二轴、三区”的空间架构,明确我市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三年一规划,制定《湖州市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做精、做特、做优、做强。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市县(区)联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创建省级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德马物流、三一重工、诺力机械、上电科等四家企业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及物流装备重大技术攻关。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湖州产业的活力之源,但中小企业的产业产品竞争力较弱,必须加以集聚提升。按照平台建设保障、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开展部门联合整治和提高门槛倒逼转型方法,加快推进小微企业整合提升,推进产业集约、集聚、集群。重点推进“南太湖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南浔电梯装备制造产业、青山机电制造产业、临杭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优化布局,完善配套,不断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四大特色产业园形成四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三是提高产业协同制造能力。鼓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整机制造企业与制造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分包协作,形成紧密型的长期合作关系。支持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与制造的新型合作体系。按照“专精特强”的发展要求,扶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制造的发展格局。

3、做大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

湖州物流装备产业始终处于中低端市场,提升物流装备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已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当务之急。一是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引导科研院校、团队、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人才政策和孵化体系建设,结合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人才工程,积极吸引一批装备制造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湖创新创业,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设立资助创业投资专项资金等,吸引和集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发挥知识资本优势,利用科技成果创办装备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装备电子、装备设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的培育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专利水平、标准化水平、新产品贡献率、利润率等创新指标普遍上一个台阶。大力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南太湖科创中心、吴兴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推动设计、检测、测试、实验公共平台和机构的加速建立,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依托和支撑。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强化企业外部技术支撑。以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明确建设3个以上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实施100个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机制建设。

4、实施推进一批两化融合企业

加快推动湖州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进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一是提高产品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融合,不断提高智能装备、数字化产品水平。推广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的运用,推动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增强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在机械加工、电梯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行业,突出“机器换人”,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替代手工及半机械化的装备,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制造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展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等“四减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力争每年装备产业技术改造投入不少于200亿元。三是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加快物联网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芯片、嵌入式软件、物联网装备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加大宣传和示范力度,带动更多的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吴兴区工业设计基地、德清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德清微软淡竹国际软件园等项目。

5、建立形成一批智能装备体系

湖州市的物流装备产业普遍是附价值低、能耗大、成本高,因此,必须形成一批与六大重点领域配套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智能制造装备业体系。围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智能化、专业化装备的需求,加快发展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仪表及控制系统、智能关键(大型)成套装备,突破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推进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示范应用推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高档数控加工工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在线监测、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等智能制造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三是提高关键部件及配套水平。支持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大型及关键部件产品研制,提高机械基础件制造水平;对面向行业应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给予支持,带动智能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推进大型铸锻件等配套产品的研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6、积极搭建一批市场交流平台

积极搭建产业发展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发展。一是开展现代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大规模开发我市现代装备市场。全面开展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等“四减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替代手工的、半机械化的、纯机械化的装备,进一步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二是开展售后服务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制订优先采购就地就便开展售后服务的成台(套)装备的激励政策。每年公布《湖州制造重点装备目录》,政府性投资及补助、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目录中的装备。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鼓励县区政府搭建平台,促进市内装备制造企业与政府性投资及补助、国有企业投资等项目业主的对接。三是举办装备制造业展示会引进项目。由市政府主办,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和高新区管委会承办中国湖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展示会,展示和推销湖产先进装备,引进国内外现代装备企业、项目、研发机构和团队。市政府补贴支持中国湖州国际装备制造业展示会,重点支持组展好、利用展会招大引强业绩突出、开发装备市场成效大的高新区。同时,湖州市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在建设和发展中,要以装备制造业先进国家和地区为借鉴目标,以国内装备制造业发达省市为赶超目标,认真学习和研究上海的技术优势、江苏的引资优势、广东的规模优势、山东的结构优势、辽宁的基础优势,充分发挥湖州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全面提升湖州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层次,加快实现湖州现代物流装备产业的计划目标。

(注:本文是国家科技部基金项目“湖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路径研究”(2015CXR1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Z].2010.

[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