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风建设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2:37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1

老翁镇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现将经验做法汇报如下。

一是加大氛围营造。老翁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细化领导责任,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村(社区)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官伟为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办公室负责人及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延伸到村(社区),形成了完整的工作网络。对各村(社区)精神文明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人,要求各村(社区)积极配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夯实基础建设。对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广场,同时对照村级点位要求完善各村文化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硬件建设,为镇、村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以各村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多种形式载体深入开展贴近群众的创文宣传活动,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做好环境整治。镇区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家家户户门前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各村环境整治结合公共秩序管理、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居住区建设,探索和建立“村委会实施、保洁员承包、广大农民普遍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美丽乡村,持续不断对镇区环境洁化、序化、美化。

四是常态志愿服务。由老翁镇党委牵头,各村(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常态长效化志愿服务,在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上取得长足进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镇党委高筑“红色防线”,组建临时党支部2支,临时党小组10个,合计125人,每个村(社区)建立“五支队伍”(即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党员宣传队、党员劝导队、党员监督队),合计324人。各村(社区)均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自愿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2

2020年,我镇按照旗委和旗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上级纪委全会精神及部署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照执行《廉政准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认真履行职责,严明党的纪律,全面改进作风,积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涵养拒腐防变的政治生态。始终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常学常讲,笃信笃行。一是强化组织,切实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我镇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主要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调抓的“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开展各项工作,明确了各村社区、各站办所负责人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的职责,年初与村社区、站办所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抓责任主体,实施有效监督,为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重大决策监督。镇党委会严格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注重会前充分酝酿征求意见,会上班子成员各抒己见,派驻纪检监察组、纪委列席会议,坚持民主决策、集体领导。畅通言路、民主议事、接受监督的政治生态更加清明。三是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请示报告、谈心谈话等制度机制。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过双重组织生活,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更加坚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不断增强。

(二)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加强学习教育引导,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始终把学习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紧抓不放、常抓不懈。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14次,专题研讨3次,广大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进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先进模范引领和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制度,定期学习中央、自治区、市、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对廉政警示片、革命教育片组织集中观看,全年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1次。

(三)以落实责任制为根本,层层压实责任,履行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始终扭住落实责任制这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做到明责知责,负责尽责。一是严肃“讲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年初专题召开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提出目标要求。全年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进行1次集体廉政谈话,找问题、讲责任、提要求。开展“党风廉政面对面”活动,全年党委书记与各部门负责人分别进行1次廉政谈话,面对面讲廉洁从政责任,全体党员干部严守党规党纪,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严格“定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容进一步明确。严格按照旗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要求,层层分解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领导班子和站办所负责人各自肩负的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进一步明晰。结合各党支部重新调整,明确纪检委员及工作职责,纪检工作责任更加明确。三是严以“履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镇党委领导班子落实主体责任“不松手”、落实监督责任“不缩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坚持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履责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更加健全。班子成员每季度听取分管部门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每半年与分管部门负责人进行1次廉政谈话。

(四)以日常监督检查为抓手,抓早抓小抓常,严格维护纪律。始终把日常监督检查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是纪委履行专责,积极开展督查检查。紧盯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印发廉洁过节的通知,重申纪律规矩。坚持每月明查暗访,每季督导检查,重点查究党员干部违反工作纪律以及“慵懒散漫”等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反馈、督促整改。二是党支部发挥监管职能,履行直接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职责。各党支部坚持运用“三会一课”等制度,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监督教育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严肃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全年,党委书记讲廉政专题党课2堂,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把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在讲责、定责、履责基础上,探索述责、评责、考责办法。

(二)注重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进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为契机,深入开展党纪法规学习教育。深入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强化自律意识,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3

一年来,恩乐镇在县纪委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大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规定》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稳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突出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特色,突出工作实效,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责任,确保党风廉政落建设落实

恩乐镇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召开领导干部职工大会,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群众积极参与”的总体思路,明确各级责任,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出台了《2016年恩乐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2016年恩乐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解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与各中心站所、村(社区)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党(总)支部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党(总)支部书记、各中心站所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镇纪委积极开展对党政班子成员、中心站所负责人和9村1社区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工作,牢固树立了全镇领导干部“思廉、学廉、倡廉、促廉”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意识,为营造全镇风清气正和勤政为民的良好政治生态奠定了基础。

(二)狠抓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廉政意识

一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在全镇干部职工中广泛宣传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村书记例会、镇班子会等形式和平台,教育和引到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一系列讲话精神,筑牢思想防线。一年来,共参与、组织各类学习40余场次,参训1000人次。二是营造勤政廉政浓厚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办宣传专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廉政文化,以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一年来,悬挂各种党风廉政宣传幅24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00余份,以团结村和城关社区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党风廉政宣传墙一面,党风廉政宣传专栏两块,营造勤政廉政的社会氛围。三是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规网络测试活动。为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内法规的自觉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使全体党员干部熟知熟记党章党规知识,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执行党内法规的自觉性,深入践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恩乐镇845名党员参加了全省党章、党规知识网络测试活动,对党章、党规有了进步一步认识。

(三)狠抓作风,强化制度建设。一是镇党政领导班子带头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各项规定,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严格按规定执行,无违纪行为。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规定》及省、市、县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恩乐镇重大事项及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集体议事制度,规范公务接待及公务用车等,全面推进反腐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人。

(四)强化效能建设,不断完善工作督查机制

围绕镇党委工作安排,镇纪委按照年初的目标任务加强督查,使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在各村、各部门得到全面落实。一是加强对集体“三资”产权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村组集体重大资产的处置,推动了全镇“三资”管理的规范化运行,特别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对换届以来各组各种账务未移交现象进行清理督促,让组干部清白做人,使集体“三资”政常运行并发挥效益。二是督促村级财务公开、便民服务等日常管理工作,把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落到实处。强化公开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增强党务、政务、村务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按照《恩乐镇开展“强监督、严问责、促落实”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恩乐镇开展坚决纠正和防止“不作为、乱作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一年来镇纪委分别对文旧村扶贫攻坚工作、恩乐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恩乐镇蛮寨山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农业综合直补核实发放工作、草原补贴核实发放等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切实推动全镇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大转变、工作激情大提振、行政效能大提升、经济社会大发展,为我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和群众来信来访排查,坚决惩治腐败对象

弘扬时代新风,把惩治腐败与扶持正气相结合,加大源头治理及案件查处力度,坚持有案必查,严格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拓宽案件线索渠道,把依法依纪办案贯彻到立案、调查、审理、处分、执行等各环节中。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约访制度,及时化解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一年来,共排查整理答复来信来访3件,使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处理,来访人比较满意;处理农村党员违纪案件2件,分别给予1名党员开除党籍处理,1名党员留党察看1年处理;无腐败案件发生和干部职工违反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行为。

(六)进一步严明纪律规定认真开展“小金库”问题整治工作

根据县纪委、县监察局要求,我镇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纪委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监察局关于进一步严明纪律规定认真开展“小金库”问题整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镇纪委和财务所牵头的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对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各类帐户、帐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查。我镇财务管理均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收入、支出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帐目统一核算,未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没有单独帐户,未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七)健全信访接待机制,群众诉求得到正常申诉

一是建立党政领导接待接访制度。明确领导接待接访日,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健全信访登记、信访报告、信访反馈工作,切实做到来信有登记,来访有记录,转交有回音,调查有笔录,处理有结果,查阅有存档,保证做到查处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一年来党政领导共接访22起,完成答复22起。二是利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五级联动”平台,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今年来接到诉求4件(来访3件,来电1件),办理诉求4件,所有诉求都得到及时办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党员干部党性观念还不够强,对勤政、廉政意识不到位;

(二)在工作中,一些村(居)、部门及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足,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不及时;

(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4

上半年以来,根据区委总体部署和区纪委2019年度工作安排,我镇纪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全镇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抓手,以深化“三转”为动力,以纪律审查为重点,更加聚焦主责主业,认真践行“四种形态”,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

一、强化学习教育,推动“两个责任”落实

1.严格落实各项学习制度。上半年以来,通过镇党委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机关干部会议、镇村干部大会、党员大会等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共20余场次,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交流2次,领导干部每人撰写心得体会2篇,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专题传达学习3次,我镇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是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有力。镇党委始终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放在首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全镇党风廉政建设总体目标任务,年初研究制订了《清水镇2019年度党风廉政建设暨反腐败工作安排意见》。根据班子成员职责分工、村级党组织和双管单位党组织工作职能侧重点不同等,细化制定了相应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共签订责任书41份,36名机关党员干部根据个人岗位实际作出廉政承诺81条。半年来共组织廉政考试1次、警示教育1次,科级干部重大事项和廉政档案报告及时准确;二是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履责到位。镇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委会议、领导办公会议、镇村干部会议上常态化研究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工作,主持开展了第一、二季度集中约谈,共400余人参加会议,约谈工作做到了常态化、规范化;三是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主动。班子成员主动担当作为,10名班子成员对各自分管领域内的党风廉政工作分别召开部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按照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开展工作约谈2次,累计约谈90余人次。

二、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源头治理

1、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以权力运行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了对各风险部门和风险点的跟踪监督,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实施风险防控,形成了内部管理有制度、岗位操守有标准、事前预防有举措、综合考核有依据的风险防控管理体系。一是紧盯权利集中的部门和岗位,紧盯侵害群众利益和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坚持把防控重点放在惠农资金发放和“三资”管理上,尤其加强对镇民政办、新农办、农业服务中心等涉及群众利益较多部门的风险防控;二是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组织党员干部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三个方面,通过自己找、互相提、领导点、大家评、组织定的方法查清找准风险点,由在岗人员做出廉政承诺,广泛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三是严格落实“四级约谈”机制。领导班子成员能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对干部存在的问题能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苗头性问题能及时约谈、诫勉,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切实提高了反腐倡廉工作水平,至目前警示提醒约谈1人。

2、狠抓村务、组务公开。按照“三固定一注重”的基本要求,固定公开内容、固定公开时限、固定公开形式、注重公开效果,对镇村年度重点工作、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事项、党费收缴情况、民主评议党组织和财务收支、惠农补贴发放、救灾救济评议发放、村级重大事项和便民服务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等内容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

三、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切实转变作风

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建立完善刚性约束的长效管理制度。一是严格遵守各项规定。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双十条”规定和《清水镇党员干部六条禁令》,严格落实坐班制度、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坚持领导带头,强化督促检查;二是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扎实做好了春节、“五一”、端午等节日期间的有关工作,严格落实节日期间各项工作纪律,倡导文明勤俭的节日新风,借助“清水之窗”公众微信平台,在关键节点廉洁提醒信息4条,要求各村、各部门认真抓好关系群众利益问题的整治工作;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不断加强督查力度,上半年针对环境卫生整治、党建等重点工作开展督查检查6次,镇纪委在节假日前后共开展督查检查3次,对12个行政村、13个镇属部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抽查,经过检查,未发现违反工作纪律现象,有效杜绝了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的发生;四是结合2019年“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每一位机关干部作出了岗位承诺和党员承诺,并要求在工作期间佩戴党徽、岗位公示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聚焦主业主责,严查信访违纪案件

一是认真受理问题线索。严格按照《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区纪委要求,认真开展执纪审查,1至6月我镇共受理问题线索4件,其中初核4件,立案2件,涉及党员2人,正在核查2件;二是严格落实办案安全规定。我镇纪委以办案安全“零事故”为目标,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理念,坚持做到了严惩违纪违规与安全执纪审查调查相统一,确保了执纪审查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规范化谈话室1间,配备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和必备的办公用品,制定了谈话室使用规定、安全检查、登记备案、批准审核等相关制度,严格落实谈话前、谈话中、谈话后的安全规定,全面确保了被谈话人员的稳定安全;三是持续深化“三转”工作。严格落实“三转”要求,纪委书记只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按照职数要求配备了2名纪检专干。

五、积极配合区委巡察,确保巡察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镇党委高度重视,区委第四巡察组从4月12日至5月30日,顺利完成我镇及所辖1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巡察。一是保障有力。自接到巡察通知后,我镇迅速行动,专门召开党委会对巡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巡察组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设立了巡察工作联络组,确定联络领导1名、专职联络员2名;二是配合到位。积极筹备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及其他有关会议,协调全镇各村、各部门配合巡察工作,主动提供开展巡察工作必需的有关文件、资料、财务账目、档案、会议记录等;三是整改迅速。5月28日区委第四巡察组将巡察情况对我镇进行了反馈,指出边巡边改问题共70个,其中镇党委政府涉及8个,12个村共涉及62个,梳理并反馈线索1条(已核查清楚并向区委第四巡察组上报了核查结果)。对巡察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纪委积极配合、迅速行动,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存在问题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逐项进行研究,逐条制定整改措施,涉及镇上和12个村的整改方案及台账已上报区委第四巡察组领导审核。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5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年初,因领导班子分工变化,我乡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落实了专人负责抓好此项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顺利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了《××乡2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乡党委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驻乡各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应担负的责任进行分解细化,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到了领导,落实到了每个部门,落实到了每一位干部,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完善制度,严格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目标管理,与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部署落实,同检查考核,进一步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加强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动力。

二、抓纪律,严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化

1.认真落实中央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执行中央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五不准”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治理,继续组织开展“过廉洁节”、“家风建设”、“廉政承诺”等专项活动。

2.深入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廉政承诺制。一是开展科级领导干部签订廉政承诺书活动。为深入推进全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营造反腐倡廉齐抓共管、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我乡科级领导干部签订了廉政承诺书。二是党政“一把手”年内廉政承诺,向社会公开作出廉政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有效促进全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3.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选拔任用和培养干部工作中,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同时对新发展的党员也实行公示制,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抓教育,筑防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

1.大力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以营造党风廉政宣传“大氛围”为目标,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之中,纳入工作目标量化考核中,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拓宽宣传渠道,在全乡范围内着力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即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进医院,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敬廉崇洁”的良好社会氛围。

2.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等党政纪条规,进一步筑牢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和调研文章。科级领导进行专题辅导,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县反腐倡廉方针政策、任务、形势和成效,大力传播廉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有效增强反腐倡廉宣传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3.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组织干部观看警示教育主题片,以《触网的代价》、《廉政瞭望》为教材,及时提醒,长敲警钟。组织干部职工认真讨论,对腐败案件进行剖析,总结教训,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政绩观,构建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加强廉政建设。

四、抓制度,立机制,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稳步推进

1.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下发我乡《实施方案》和《安排意见》,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举各方之力共同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2.深入开展治理专项工作,巩固自查自纠工作成果。重点围绕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土地改造等领域,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回头看”工作,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并研究制定了长效机制。

3.全面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重点对人民群众关心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等事项进行公开,不断拓展政务公开内容,推行“阳光政务”,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以及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效实施。

五、抓查处,惩腐败,案件查办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加强与司法机关、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实行案件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办案工作领导责任制,突出查办案件重点,注重举报,畅通渠道,捕捉案件线索。一年来,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做到了依法办事,没有出现班子成员违法违纪等现象。

六、抓纠建,刹歪风,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1.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扎实开展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教育收费申报制度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组织力量在全乡小学开展教育收费大检查。目前,没有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2.切实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促进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3.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工作。教育系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粮食支补惠农资金全部以“一卡通”的形式及时兑现到农民手中;家电下乡活动及时将补贴发放到群众手中;加强对涉农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

4.加强对扶贫资金、民政救灾资金的专款专用和资金的监管,紧紧围绕截留、挪用、虚假发放、出借、挤占等违规违纪行为,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目前,我乡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未发现违规违纪行为。

5.狠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切实转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了工作人员,在具体办事中态度“冷、硬、横、推”和“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热情服务、文明执法。

七、强化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严格规范干部行为

以乡、村主要领导“勤廉双诺双述双评”制度建立和实施为重点,将廉洁自律与廉洁从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党政班子成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向全乡人民作出“坚决拒收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坚决反对和严肃处理行为;坚持严格教育、管好配偶、子女、亲属和分管的工作人员;坚持依法依纪办事,带头遵纪守法的承诺。严格执行乡、村主要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一是严格报告制度,党政领导副职外出开会或办事,事前必须向党政主要领导报告,否则,视为缺席;各办公室主任和工作人员外出开会或办事,事前必须向分管领导报告,否则,视为缺席。

二是热情接待办事群众,严格首问责任制,有顶撞办事群众的言行,在机关会上进行通报批评。

三是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认真执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增强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做到有法可依,按章办事。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是狠抓党内工作,及时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党内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了案件的落实。20**年以来全乡接到党内来信、来访16件次,上级转办件2件,所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案件办结率达到100。

五是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督查力度,乡纪委和乡党政办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乡党委报告。

六是实行“一票否决”制,被区委、区政府“一票否决”的工作,分管及协管领导扣全年目标总分的三分之一,相应部门的负责人扣全年目标总分的二分之一,经办人员扣减全年目标分。

七是推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制度,围绕“人、财、物”管理重点,结合全乡中心、重点工作,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权力运行、思想道德等进行认真梳理、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做到警钟长鸣,关口前移,降低廉政风险。

八是继续落实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目前已完成公子庙村书记的审计工作,预计在三年内完成11个村经责审计工作。

3、加大村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6

一、工作做法及成效

(一)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始终坚守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与班子成员签订“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目标责任书9份;在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上下功夫,定期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全年办理案件4件,信访件16件,书面诫勉10人,批评教育、责令检查17人,追缴违纪资金1.2173万余。

(二)强化廉洁教育学习,不断筑牢廉洁根基。我镇始终把坚持学习,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网上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每周三定期组织镇干部学习,每天开展“学习强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年学习了《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和《蒲波、侯晓春、彭宇行、刘亚洲严重违纪违法案和赵自学履行主体责任不力案》。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干部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认真开展检视剖析和批评自我批评,筑牢了全镇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扭住暗访监督检查,保障重大决策落实。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党委关于转变作风有关要求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有力抓手扎实推进,完善印发了《云峰镇机关干部管理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文件、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有硬性约束、有责任制度、有监督检查、有惩戒措施。二是实行政务公开、收费公开、办事流程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定期通过平台、橱窗、专栏、会议等形式公开公示。三是加强人财物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内部财务审批制度、预算审批制度,确保财务工作规范化开展;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考勤、请假、签到等日常管理制度,规定上班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严格控制单位公务接待、出差、用车等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使用好项目经费,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履行节约,全面推行廉政建设。

(四)注重日常风险防控,有力体现组织温度。在全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和谁行使、谁清理及流程清晰、程序合法、权责明确、操作简便的原则,清理各站、所、办和个人岗位权利,逐项审核确定权利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查找风险点,向社会公开,接受干部职工和社会监督,有效杜绝党员干部不廉洁行为发生。积极组织开展水利资金和扶贫项目专项清理。加强对工程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建设管理、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各个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未发现擅自改变规划或投资计划、未批先建、违规审批、设计粗糙、报大建小、不按程序变更设计和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年来,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少数干部四个意识不强,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没有细化落实在具体行动措施上,有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够坚决不力,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缺少担当精神,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依然存在。二是部分干部在执行上下班制度和纪律方面不到位,不按党员亮身份的要求佩戴党徽,个别干部存在不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和外出不报告的现象;三是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的力度还不够,监督还不到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从思想深处对“党建引领全局”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深刻;二是从制度高度来抓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识还不鲜明;三是从方法维度来破解党建工作现状的畏难情绪还未消除。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更加注重廉政教育。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工作业务技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严守规矩约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依托报刊、网站、短信、微信等载体,宣传党纪党规知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推行分层分岗差异化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预警教育。

(二)广泛体现组织关怀,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县相关制度、办法、方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本单位总体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把责任制延伸到业务工作中去,把日常性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阶段性工作与目标性工作相结合,扎实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建设和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7

一、查摆工作情况

__镇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查摆剖析阶段时间为3月1日—3月31日,查摆的采取方式为召开座谈会、设立征求意见箱、组织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查摆的目的是深入查找我镇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意见,改进不足,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在查摆中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查摆的重点:

一是查执行县党、县政府重大决策的力度和措施情况,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

二是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行政效率情况,看是否存在服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行政效率低等问题;

三是查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服务情况,看是否存在公开不到位、假公开、行政审批吃拿卡要等问题;

四是查依法行政意识、执法程序和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情况,看是否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

五是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解决的力度和措施,看群众是否满意;

六是查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机关规章制度情况,看是否存在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

共发__镇机关作风建设征求意见表30份,回收30份。召开座谈会、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

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干部对照部党纪法规和机关工作制度,开展了深刻自检自查,对每一条、每一款进行了梳理。

二、自检自查中出现的问题:

(一)精神不够振作。部分干部创业激情开始衰退,负重拼搏的__镇精神有所弱化,工作中患得患失、得过且过,有的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无所用心、不思进取;不求质量、不讲效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思想保守不进取。思想僵化,凭经验办事,不愿动脑筋,没有独到的见解,怕风险,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个别同志不说真话,不讲原则,对待错误观点不敢驳斥,对待错误行为不敢批评,对待腐败现象不敢斗争。

(三)学风不够浓厚。有些同志不注重学习,不钻研业务,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对本职工作不求甚解,存在“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难以独挡一面开展工作。

(四)工作不够扎实。有些站室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安排部署多、检查督促少。部分同志对群众的意见不了解,对基层的情况不掌握,对群众和基层的呼声和要求不清楚。用会议贯彻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敏感等问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难就易。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吃拿卡要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五)纪律不够严明。有章不循、循章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在一些站室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对整改工作的领导,从班子成员到各站室负责人均按工作规定要求严格律已,领导率先垂范,自我约束,落实责任,认真实施,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切实整改、不留隐患。

二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形成爱岗敬业、勇于奉献、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岗位工作责任追究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思路,提出新颖的工作举措来提高工作效率。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优美乡村;生态理念;本土风貌;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现状与问题

1.1背景现状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六大原则、九大要点”,“以人为本,生态低碳、节能环保,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等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未来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而“科技兴民、科技强国”()的战略变革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尤其对加强乡村风貌保护,注重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具有积极引导、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已步入大都市圈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时期,过去的快速城镇化所造成的千城一面、乡村风貌破坏、文化传承断裂等文化与文明冲突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社会转型、产业升级、资源统筹、城乡一体、特色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综合解决的大问题[1]。

1.2概念观点

乡村概念在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中,需要从以往的建设思路中规避各类“城市问题”,总结、萃取并创新本土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模式,推进“民生为本”、“化城入乡”、“坐地入城”、“多核聚居”、“绿野分隔”[2]等新型城镇化风貌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理念与模式。同时,把“天人合一居,聚落耕读画”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生态意象的合理内核相融合,探索“城市文明下乡、乡土文化入城”的交互城镇化路径。

1.3范畴途径

根据各地“十二五”乡村总体规划建设纲要[3],从城镇化视角切入空间形态,研究“乡村肌理、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的要素与特色,探讨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途径:(1)注重对欧美、日韩等城镇化发达国家的城乡考察、调研资料作“历史演进、现状问题、模式途径、文化传承”的系统分类解析,形成对乡村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正确认识与全局观念。(2)基于本土乡村环境条件,把生态低碳、人性化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消化、凝练成为乡村风貌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规划理念、设计模式和建设途径。(3)围绕乡村现状问题,梳理乡村系统结构关系,在对本土乡村进行不同形式的实地调研,分析汇总问题后,推进模式创新并以点带面地解决乡村辖区中人与建筑空间、自然生态环境的本质问题。

1.4问题研究

通过国内外调查的对比研究,汇集的主要问题为:现代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与传统乡村空间依然存在文化错层(传统国学尚未现代化)、文明错位(西学东渐并成为我国城市文明的主导)、审美异化(城乡审美价值取向的巨大反差――技术与消费美学取代传统自然美学),从而导致现代许多村镇“历史肌理无文,建筑风貌无脉,民俗尚美“崇洋”、城镇形象雷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系统控制、重点突破”的建设模式,对“乡村空间、建筑风貌、环境氛围、民生意象”做综合考量,用前文提到的“概念、观点”去统领“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

2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

2.1国内外乡村风貌建设动态

2.1.1发达国家城乡村风貌演化

2012年8月,通过对“英、法、瑞、德、意、美”等欧美国家的城镇化演化历史、现状、问题进行的实地考察、对比研究看到:世界现代城镇快速发展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约1775年)、经历工艺美术运动,形成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思潮、模式、方法,迅速演变成为国际化城镇体系并不断拓展。可以说,现代城镇化是以现代工业化为动力,以现代设计为推手,从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到后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世界性的工业化浪潮推动快速城镇化,以多维的特性助产业激聚并伴随着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促使城镇化以相近的模式“撤村并镇、小城变大市,大市变都市并向都市圈的巨型城市”蔓延。

这其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现实是,在推进城镇化中,各个国家均把城镇化率作为富民强国的目标放在国家之间社会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竞争、博弈中去。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借鉴,大多采取的是“先破后立、先污染再治理”――速度至上的策略,其建设过程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掠夺浪费、对本国历史遗迹损毁以及对乡村风貌、地方民俗文化的破坏程度几乎是灭绝性的。

2.1.2国内快速城镇化发展状态

由于借鉴了英美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又有毗邻日韩等国家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这使得中国现代城镇化起点高、速度快并呈跳跃性发展。有学者称其为“用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走完了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模式走的是“拿来、照搬、借鉴、改革”的创新建设路径,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跨越,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9.4%,提高至2013年的52.57%(2012统计年鉴);目前已形成以“京津塘、沪杭宁、广深珠”三大都市圈为辐射的区域城镇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这个“速度至上”的发展过程也同时为我国在世界的城市建筑业界创下若干个城镇问题的世界第一:城镇建设规模世界第一;建筑用钢,装饰耗材,建筑垃圾,建筑耗能,碳排总量等均创下世界第一(2011统计数字);同时城市风貌趋同、民族文化式微、传统文明消隐等问题已经成为伤及本根,到了乡村聚落――本土风貌与文化“细胞”存亡抉择的危急时刻。

2.1.3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建设

从2013年随机抽取的国内“四省、一市”的城乡建设动态来看:(1)黑龙江省提出“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和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城镇[4]。(2)浙江省在总结十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围绕“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目标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质量,着力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5]。(3)广州市站在“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高度,采取规划先行、全面普查的模式与途径,拉开广州全市1142个行政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序幕。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乡村目标,开展“改造、复垦、置换”等盘活存量土地试点工作,达到集约节约、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互补,保持农村风貌元素和乡村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特色美丽乡村的目的[6]。(4)江苏省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提出七个方面20条举措。强调形成聚焦“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便于转移人口入城、入籍的市民化、“同步协调”的城镇化、“生态优先的城镇化”、“空间文化特色突出的城镇化”。实现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7]。(5)苏州市在乡村风貌“保留、保护”原则和城镇总体规划引导下,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选址进行村庄布点优化,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需求。提出村庄原则上不得新布置工业,现有工业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重点从产业发展方面考虑分为农业村庄和工业村庄[8]。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乡村体系和城乡空间格局[9]。

各省、市优美乡村建设、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策略规划,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原则、目标和方法,根据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点”,为今后新型城镇化在传承国学传统文化、保护乡村风貌,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乡村现代城镇生活质量、注重本土民俗文化传承做好“提升、修复、再造”的准备。

通过调查、对比、分析后得出,苏州下辖的某些中小城镇和乡村除了出现现代城镇建设中的通病之外,尚存发展的共性误区:(1)“土地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观念依然残存;(2)追求时尚的“民宅西洋化”依然盛行;(3)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逐渐加剧;(4)在治安、教育、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及时跟进城镇化的步伐;(5)进城入职的农民未市民化,外来务工人员无身份、无归属感;(6)城乡土地与人际关系复杂化等等。

这些看似与风貌、文化无直接关系的因素,却是风貌和文化的载体,它们以各种有形、无形的态势呈现在乡村与民俗生活中,同样会深刻影响乡村风貌,阻碍甚至割裂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2.2城乡一体的文化传承思路

优美乡村建设的思路是:用更新的观念来创建属于本土地方的“田园、生态”城乡风貌,达成“天人合一居、聚落耕读画”幸福生活的人居意象[10]。要求站在城乡总体规划的高度,通过保护三风:“保持自然风采、延续乡村风情、维育人文风尚”,重视传承三态:“创新建筑形态、丰富建筑情态、健全建筑生态”,强调营造三新:“竖立新民风、打造新民俗、创建新民生”,对传统文化做系统化的传承。

本土文化传承的理念是:(1)拓宽基础。“关注农民生存的权益保障、关心农民生计的优化便利、关怀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完善乡村社区文化生活与公共设施条件、治理村镇环境的“脏乱差”,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创建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2)更新模式。把现代城镇文明建设的条件、机制引入乡野农村,坚持“保护、传承、包容、和谐”四项原则;综合“空间规模、空间层次、空间形式、空间内涵、空间组织”的内容,做好城乡一体统筹建设,使苏州市下辖的城乡村落能够在各自的中心辐射下,形成“布局均衡化、层级合理化,空间人性化、风貌差别化”的内涵建设特色。(3)创新路径。梳理乡村的自然、人工与人文历史资源,在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明晰城、镇、村历史街区、地段的肌理保护。控制大、中等城市,拓展小城镇、中心村、大聚落等城镇体系的级差。控制乡村规模、延续乡村文化。

2.3乡村风貌系统化传承模式与途径

2.3.1人田合一的有机增长

(1)“民生为本”的人性城镇化

围绕“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重点关注民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问题,降低具有历史风貌传承的原始聚落建筑细胞被替代分离,消除家族、宗族以及邻里关系被拆分、重组的同质化倾向。

(2)“坐地入城”的有机城镇化

“坐地入城”是构筑“资源统筹、农非互助、就近择业、居无迁徙、以业入籍、社保健全”的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体系,与产业互补互促的就地城镇化,形成生态为先、表里如一的城镇化发展状态。由于采取“化城入乡”的新型城镇建设,激发了村镇经济活力,促使社会转型,在产业集聚、从业分流、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乡村社区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之下,形成的生态有机城镇。农民可以在产业集聚与分工中因需入企,随机转型,“坐地入城,就地城镇化”。

2.3.2城乡一体的文明落地

(1)“化城入乡”的交互城镇化

“化城入乡”是自上而下地围绕乡村聚落与小城镇展开的交互城镇化。是经济转型后,“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1],“化城市功能为乡村职能,化科技手段为农业技艺、化城市达人为乡镇能手,化城市文明为乡村传统”。城乡成为能量、功能的双向交流体。乡村建设形成具有包容农田、农村社区和农产聚落的新型城镇、村落。而新建城镇的机体也被绿地农田系统限定和联接,成为田园、产业、聚落协同的生态城镇。

(2)“多核集聚”的生态城镇化

村镇聚落的有机增长与现代文明交互促进,构成新型城镇空间的“多核集聚”模式,是“一城多核,核中有核、核外有核、核核分离、绿环联接”的生态城镇化形态。人城关系中透射出“大聚落、小庭园、微住宅”的原住聚落与保持相对完整的邻里乡情社区概念。以往的城市化“多核集聚”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大城市模式套用城镇化,必然会导致城镇多核在争夺自然资源的扩展中“绿带消亡”而“核核粘连”。“乡邻社区”的民俗风貌建设取决于“多核聚居”的生态化。围绕乡村聚落的“民生、民俗、民风”而展开的产业集聚空间规划,是一种坚持走中国地域、本土特色的生态规划。这种多核集聚因城镇聚落“核的属性”不同而特色发展。

2.3.3绿色优先的生态圈层

“绿野分隔”的自然城镇化

而以绿色边界限定的乡镇“绿带联接”,构成了“多核聚居”的有机疏散城镇发展形态,变身为“无边之城、无城之镇”,农民足不出乡,邻里不散、乡情不减。将因产业和重构的空间关系,化“农民为农工、化农民为工人、化农民为市民”,形成自下而上、自然转型入籍的城镇化。“绿野限定”的城镇建筑空间、形态生态化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维持自然、拓展绿色,引导城镇自上而下的“文明”开发,呵护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承。

3苏州美丽乡村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策略

3.1注重内涵建设的风貌保护

做好苏州城乡一体的文化建设与传承规划,把握乡村的历史演化脉络,通过区域整合、系统分类,对空间形态、村落文脉、建筑风貌进行整体调查研究,建立分类资源库,梳理乡村坊区、街巷肌理特色,有序保护、谨慎推进,突出重点、持续创新。

建立以政令、法规、民间团体的风貌保护与文脉延续的管理机制,保护建筑遗址和遗产,以便在乡村发展中保持建筑文脉的上接下引,使古旧、新型建筑在形态与风貌的对立统一中做到交互对比、形神统一的无缝衔接。

城镇化中的人口聚集、城镇扩容,使得人、建筑与环境构成很强的“瞬时”流动性变动,时事文明尚未沉积、融会成历史传统而化育民众,新的文明成果犹如“碎玉落花”般袭来,令当今的缤纷文化如“雾里看花”。文化传承需要时事跟进,提高对文化价值的识辨能力。这其中的关键是对乡村民众的义务教育、职业培训,提高民众对继承传统、社会责任的信念责任和价值观念认同,促使综合素质提升。

3.2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

风貌保护需要从乡野环境、乡村建筑环境、坊区邻里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控制、重点保护和特色保持的方法,以彰显真实的本土自然、灵动的人工形态以及人文环境风貌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运行“补偿、转换、再造、创新”的管理机制,还原乡土特色风貌的本来面目。

削弱甚至结束“啃资源、收门票、卖手艺”的传统旅游时代,“务实、创新”旅游产业,集“赏游、玩乐”和“体验、收获”于一体的“声闻、情景”旅游互动交流。把乡村农户聚居、乡村地方农产、特色种植养殖、民族手工技艺进行“遗产保护、遗迹追踪、遗物收藏”;推出“时点包租、入住落户、文创投资”等乡村旅游产品新途径,变“走马观花为坐享农乐”,变城市公寓“DiY”为偷得农宅“半日闲”。在蓝天白云下沐浴日光,在野花芬芳中放下思绪,享用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体、清纯的乡情、清洁的农产、清正的手工旅游副业等别具一格的乡土风貌与特色民俗文化大餐。

3.3苏州美丽乡村的特色建设

转变观念,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社会资源统筹规划,避免快速城镇化过程带来小城仿照大城市的尺度规模,村镇兴建大广场、景观大道等不切实际的城镇化,以及“追风、攀比、炫富”等各类弊端。处理好城镇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关系,在生态维育中预测乡村空间、形态变化对地方民俗风貌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好保护与传承[12]。

首先,杜绝城镇化发展中对土地、水体等资源利用造成“无序开发”,避免功能设置的重复建设[13]。在总体规划与综合管理上,确立形态统筹的理念,做到分类保护和创新建设并行发展。其次,村镇聚落必须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区位经济特点,与区域乡村形成市辖之下的“城、镇、村”层级-位差,并做好包含乡村风貌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的上位总体规划。依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沿原有的村落肌理轴向做拓展延伸,空间扩容在规划的绿带限定中止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特色各具的“核核”。其三,多核聚集的新型城镇空间形态由绿野、绿带、绿廊、绿点或绿色界面限定、分隔、联接、沟通和点缀,与水网密布的苏州水乡城镇空间形成层次丰富、功能多样、形态各异的乡村物质形态与空间,对连接大自然、沟通城乡空间关系起到良好的生态调节与装饰作用[14]。其四,采取自上而下、化城入乡的苏州乡村建设模式,更需要自下而上、“坐地入城”的绿野田园层级城镇化途径,变“摊大饼”为“多中心、核集聚”,变人为拓展城镇规模为绿野分隔、因势利导,以期造就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乡村形象。

要做到民俗文化的传承,还必须健全“认同、保护聚落宗族关系,开发邻里乡情,创新建设社区文化风貌”机制,在保护、传承中发展[15]。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形象与风貌特征是因地制宜、因借随机、因势利导的精心规划与设计。这种设计因为具有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同化现代城市文明的特性,根源具足、传承有度且与时俱进,因此是一种“吐纳有序、兼容并蓄”的城镇化开放发展体系。

4结语

“文明向前看,文化向后看”。“文明重创新,文化重积淀”。风貌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却是各种风貌综合动态的人文积累,并以传承的方式反哺、化育民众,让民众通过传统文化,再创新文明、展现新辉煌。因此,文化、文明必须通过物质的、非物质的载体和方式来彰显、弘扬,这样文明才可持续,文化才可传承并发扬光大。

苏州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策略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聚落耕读”文化精髓,与西方“田园城市”意象的适用部分相向交汇、融合,使之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导下,促使传统乡村在建设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充实内涵,保护、保持水乡风貌,并不断传承创新姑苏文化。

参考文献

[1],,.走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R].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12(12)

[2]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3(06):9-20

[3]顾杰,宁春生,季瑞昌等.苏州“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a].2010-2012苏州市委农优秀调查报告文集.2013-05

[4]黑龙江启动实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农民日报.2013-07-04-

[5]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现代化探路.第一旅游网:.2013-01-18

[6]毕征.广州114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一年完成.广州日报.2013-04-10

[7]江苏省下发文件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2-03.来源:新华日报

[8]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政府网站/.2012-06

[9]苏州启动新一轮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新华日报.2013-6-24

[10]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时代建筑.上海,同济大学.2011(5):62-6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中国广播网.北京2013-11-12

[12]邓东.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北京.2004,09

[13]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政府网站/.2012-06

[14]苏州启动新一轮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新华日报.2013-6-24

[15]文剑钢,吕席金等.苏南新农村社区形象特色缺失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2,11:37-43.

ResearchonRurallandscapeprotectionandCulturalinheritanceinthe

ContextofnewUrbanization

Keywords

newUrbanization;Beautifulcountryside;eco-concept;LocalLandscape;inheritanceStrategy

abstract

intheprocessofnewtypeUrbanization,howtoresolvetheemergingurbanissues(resourcereduction,environmentcontamination,landscapedevastation,imageloss,cultureincoherencyandaestheticdissimilation)andmaintainthetradi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townsandvillagesinSuzhouwouldbethefocusstudyofSuzhou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culturalinheritance.Byproviding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urbanandruralspaceinandabroadastheevidence,thisresearchstartswith“welfareastheprerequisite”andsummarizestheconnotation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troducingurbancivilizationtoruralarea,greendivision,multicoreinhabitation.BasedonthecurrentconditionsandissuesofruralareainSuzhou,thesystematicconservationandinheritancestrategyofrurallandscapeisproposed.

[作者简介]:

文瀚梓(1984--),女,助教,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乡村规划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9

邻近城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个别小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其中部分镇区面积已经超过原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各镇镇区规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现状建设用地最大的镇建成面积约181ha,最小的镇建成面积约7ha,相差约25倍。主城小城镇基本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达到25万,全部体现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原因在于主城区是重庆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强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对城郊小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主城区小城镇呈现出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资源向中心城区汇集的单向“外流”式发展格局。小城镇三产结构比例为1:0.5:1,基本上以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形成的农副产品种植、矿业开发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2010年,主城区人均GDp超过6.5万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镇人均GDp基本在1~1.7万元左右,与中心城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有差距逐步扩大趋势。现状镇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约4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约13%,产业用地比例约为18%,用地结构中居住单一拉动特征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镇区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学、水电气和基本商业交易网点为主,公共设施协调和配套程度差,特别是文体、环卫方面的设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丰盛和渝北金刀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外,其余的镇在城镇风貌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导致各镇整体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体现为镇区内的无序化和镇与镇之间的同质化。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之前的2005~2007年编制完成。在此之后,“314”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区设立、两江新区成立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修订、《重庆市“四山”管制区分区规划》等针对重庆市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从相关上位规划层面对主城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原有相关镇总体规划已经与城市发展整体要求逐步脱节,急需对部分小城镇相关规划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修改。

主城区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郊小城镇实现情况,为加强城郊小城镇发展指导与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对小城镇发展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层面研究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根据城郊小城镇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发展现实,将其划分三大总体功能分区,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策略,实行分区特色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格局(见图1)。现状发展较好小城镇主要由两大动力机制驱动,一是在“两江、四山”的主城区总体山水格局下,城市发展依托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跨越城市发展门槛进行扩展型发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碛、巴南的木洞镇等;二是在中心城区槽谷地带,受两江新区功能向北延伸实现的拓展型发展,如渝北的古路镇。该区域的小城镇将作为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备选区域,承担主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与邻近城市功能组团的发展相结合,承载先进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区域基础设施布局、配套产业协调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拓展型发展区将是中心城市功能与小城镇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区域,体现为“城绿相融”。该区域小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区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是重庆主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该发展区重在加强生态涵养,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城郊旅游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农产品观光区。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展现城郊自然风光的重点发展区域,体现为“城在绿中”。优化型发展区位于主城区东南区域,现状发展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较低,生态敏感度不及其他发展区域。该区域内重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资源高效开发,优化城镇发展条件和产业;并结合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该发展区将是突出农业产业化特色的发展区域,体现为“田园结合”。主城小城镇范围内自然生态基质优良,为保护山水环境,构筑主城区生态功能屏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镇建设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主城生态功能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是重庆主城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市政府颁布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其进行永久性保护。将四山管制区控制范围和管制要求落实到小城镇区域空间控制要素中,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管制区控制要求,切实保护好“四山”生态资源,协调镇区建设用地拓展和转换。主城区的五个水库水源保护地均位于小城镇范围内,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相关保护规定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地范围内人口尽可能迁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禁在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主城的次级河流中,流经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共计6条,涉及14个小城镇辖区范围,流经8个小城镇的镇区。次级河流流经的小城镇提出强化河流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较高区域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集中处理设施等保护要求。素除以上三类重点生态保护内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围外的静观、安澜、南湖三大郊野公园,以及安澜自然保护区、东温泉风景名胜区等提出保护管制要求。统筹中心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在主城区,以城郊小城镇为整体,建立起与中心城区相互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该体系分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镇区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相互衔接体系。结合城乡总规相应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布点,充分预留进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镇域范围内优先考虑区域性的港口、环卫、能源转运基地选址布点,并与镇域、镇区规划相衔接。以区域性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重点建立镇区至主城对外交通干道相衔接的道路体系,实现镇区主要交通性道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衔接。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分析,针对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水、环卫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针对性提出以服务镇域为主、城乡衔接的镇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城郊小城镇是主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在三个方面构建城郊绿色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系[3]。以各镇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扩大农副产业基地产能和效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展示、观光基地。结合各镇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建立农业观光基地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基地37个。重庆主城城郊休闲旅游构成要素齐全,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岛、湖、森林、温泉、人文风景资源较为完整,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和可开展的娱乐项目都较多,为城郊小城镇休闲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小城镇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如统景、东泉的温泉旅游、静观花木世界、金刀峡镇峡谷、古镇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各小城镇为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理念滞后,没有把自身的农业资源作为农工商经济网络链条中的节点,丧失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创建若干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主城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以高度整合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的地,构建9条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线。将自然资源、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要素溶为一体,形成1~3天不等的休闲度假游线。按现有户籍人口测算,至2020年27个小城镇户籍人口总规模约为96万人。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郊小城镇总人口规模为70万人。因此,在2020年内,城郊小城镇需向中心城区转移约26万人,基本上与现有户籍与常住人口差额相当。至2020年,主城区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状的64.4万人增加至70万人。通过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速农村地区城镇化,通过逐步搬迁在非城市建设区域内的现有人口的方式,将城镇人口规模由当前的13.9万人提升至30万人,并引导15.1万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总体城镇化率由当前的22%提升至43%。现状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3m2,未超过城乡总规修订确定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9m2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务、产业用地结构偏低、绿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况。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景观绿化环境、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要,高度集约居住用地建设,充分预留提升小城镇核心产业能力的适宜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城市风貌与乡村风貌相互融合的节点。城镇建设中,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加强小城镇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的研究。在镇区重点地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形态分区、空间疏密关系、特色表现、城镇功能协调几个重点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控制要求中。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属于未来城市发展备选区域,镇区风貌按照新城标准建设,其风貌以新市镇和郊区卫星城市为主,镇区逐步减少居民宅基地建设审批,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开发和建设。减少未来城市拓展至小城镇后出现较大的风貌差异性。镇该区域内小城镇结合开发主体、地域特色、旅游发展,倡导“一镇一风貌”,突出多样化与可识别性。该区域内小城镇现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重在加强引导,城镇风貌以川东传统建筑为主,突出地域特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洁统一的城镇风貌,减少未来改造的难度。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的旅游类型,并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乡镇作风建设总结篇10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有效防范因生活饮用水污染引发的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继续完善北京市现有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有效实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及管理;系统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其变化;全面适时有效地开展饮用水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饮水卫生安全隐患,为政府决策和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工作职责

(一)市、区卫生健康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

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管理,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末梢水水质信息。

(二)市疾控中心

负责开展全市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完成全市监测结果汇总、总结和反馈;开展督导和考核评估工作;按要求完成本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

(三)区疾控中心

完成监测任务的具体实施;负责本辖区监测结果的上报、汇总、总结和反馈。

三、工作范围和内容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覆盖全市各区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内容包括水质卫生监测、应急处置、监测信息管理和扩大主动监测四大方面。

(一)水质卫生监测

除经开区外,原则上各监测点沿用《2020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京卫疾控〔2020〕54号)中的设置。各区监测点数量或地址发生变化的,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监测任务的需向市疾控提交书面说明。

1.城市监测点设置

(1)末梢水

监测点设置原则。按照饮用水人口设置末梢水监测点,16区的监测点设置必须满足以下4条:一是每个街道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地点尽量设在街道办事处;二是人口密度较大的街道,酌情增加监测点,增加的监测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并尽量设置在社区居委会或学校等单位;三是每个区包括1个学校校内末梢水;四是每个区总监测点不少于10个。经开区的监测点设置应满足上述前两条的要求。

监测点设置数量。全市城市末梢水监测点共计244个,其中东城18个、西城23个、朝阳27个、丰台22个、海淀35个、石景山11个,昌平13个,通州11个,大兴12个,经开区2个,其它区各10个。

(2)二次供水 

东城区和西城区每区设置20个,经开区设置2个,其余每个区设置10个二次供水设施监测点。如辖区内有学校内二次供水设施,则其中至少包含1个学校内监测点;在所有监测点中,采用无负压供水的二次供水设置不超过2个;不足10个将全部纳入。采样点分别在二次供水设施前后各设1个点。

(3)市政出厂水

包括自来水集团及其下属全部市政供水水厂以及区自来水公司,每个水厂设置1个出厂水监测点。

(4)自建供水

新镇街道自建水厂、大台街道自建水厂、青龙桥街道自建水厂作为监测点,所在辖区的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2.农村监测点设置

(1)集中式供水

监测点设置原则。按照地区和饮用水人口在除东城、西城和石景山、经开区以外的13个涉农区设置监测点,监测点设置必须满足以下4条:一是每个乡镇至少涵盖2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不足2个,应全部纳入,优先选择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供水类型,若辖区内无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选择该地区的4个末梢水作为监测点;二是每个区监测覆盖的饮水人口合计达到10%以上;三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乡镇,酌情增加监测点,增加的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四是原则上需将既往监测中毒理学指标超标的地区纳入监测范围。

监测点设置数量。纳入监测网络的每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分别设置1个出厂水和1个末梢水作为监测点。见表1。

(2)农村学校供水

每个区选择5所农村学校检测末梢水,其中4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的学校和1所采用自建设施供水的学校,不足5所的,全部纳入,应尽量选取不同水源和地域的学校,纳入监测网络的每个学校供水设置1个监测点。原则上同一个饮水安全工程不能既作为学校供水的监测点又作为集中式供水监测的监测点。

 

 

 

表1监测点设置及数量

区   

乡、镇、地区

监测点数

乡镇数

昌平区

14

十三陵镇、马池口地区、延寿镇、南口地区、南邵镇、流村镇、阳坊镇、沙河地区、小汤山镇、崔村镇、兴寿镇、百善镇、北七家镇、东小口地区

56

朝阳区

19

管庄乡、东风乡、高碑店乡、王四营乡、南磨房乡、小红门乡、十八里店乡、平房乡、东坝乡、金盏乡、来广营乡、将台乡、崔各庄乡、黑户庄乡、豆各庄乡、三间房乡、常营乡、孙河乡、太阳宫

76

大兴区

14

黄村镇、北臧村镇、庞各庄镇、榆垡镇、礼贤镇、安定镇、青云店镇、采育镇、长子营镇、魏善庄镇、瀛海镇、旧宫镇、西红门镇、亦庄镇

56

房山区

20

良乡镇、石楼镇、长阳镇、青龙湖镇、闫村镇、窦店镇、长沟镇、韩村河镇、大石窝镇、张坊镇、十渡镇、蒲洼乡、霞云岭乡、史家营乡、佛子庄乡、大安山乡、南窖乡、河北镇、周口店镇、琉璃河镇

80

丰台区

5

花乡、长辛店镇、王佐镇、南苑乡、卢沟桥乡

20

海淀区

7

四季青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温泉镇、上庄镇、东升地区、海淀镇

28

怀柔区

14

怀柔镇、北房镇、杨宋镇、庙城镇、桥梓镇、九渡河镇、渤海镇、雁栖镇、怀北镇、琉璃庙镇、宝山镇、汤河口镇、长哨营乡、喇叭沟门乡

56

门头沟

9

军庄镇、潭柘寺镇、妙峰山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王平镇、永定镇、龙泉镇

36

密云区

18

密云镇、西田各庄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东邵渠镇、大城子镇、巨各庄镇、穆家峪镇、太师屯镇、北庄镇、新城子镇、古北口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溪翁庄镇、檀营乡

72

平谷区

16

平谷镇、东高村镇、王辛庄镇、山东庄镇、夏各庄镇、峪口镇、大兴庄镇、马坊镇、马昌营镇、南独乐河镇、金海湖镇、黄松峪乡、大华山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熊儿寨乡

64

顺义区

19

仁和镇、马坡镇、牛栏山镇、天竺镇、李桥镇、李遂镇、北务镇、木林镇、南彩镇、杨镇、张镇、龙湾屯镇、北小营镇、赵全营镇、北石槽镇、高丽营镇、后沙峪镇、南法信镇、大孙各庄镇

76

通州区

11

永顺镇、宋庄镇、西集镇、潞城镇、漷县镇、张家湾镇、马驹桥镇、台湖镇、永乐店镇、梨园镇、于家务乡

44

延庆区

15

延庆镇、康庄镇、八达岭镇、张山营镇、沈家营镇、旧县镇、香营乡、井庄镇、大榆树镇、永宁镇、大庄科乡、刘斌堡乡、四海镇、珍珠泉镇、千家店镇

60

3.监测指标、监测频率和工作分工

 

 

 

 

表2 水质监测频率、监测指标、数据上报时限及工作分工

类型

监测频率

数据上报时限

监测指标

完成

单位

城市饮用水

末梢水

(含市政供水和自建供水)

每月1次

每月25日前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二次供水

每季1次

每个季度的第2个月

常规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

各区疾控中心

市政出厂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全分析(包括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指标)

市疾控中心

自建供水

每季1次

每个季度的第2个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农村饮用水

集中式供水

出厂水

末梢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学校

供水

 

末梢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注:①常规指标中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指标暂不作要求。

②根据使用消毒剂的情况确定消毒剂余量指标和消毒副产物指标。

    4.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采集的水样应具有代表性,保证从采样到分析,样品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t5750.2-2006)执行。各类监测点水样采样位置:各类出厂水应当位于水处理完成后进入输送管道前的取水口处;末梢水一般应当为用户水龙头处;二次供水应当为蓄水池或水箱出水口处,同时采集进入水箱之前或低层用户的末梢水作为对照水。

5.水质检验与评价

水质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水质评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二次供水同时参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

(二)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指在监测网点中出现的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和监测点水质超标情况。

      监测点水质超标的应急处置

(1)监测数据的复核

当监测点水质检测结果超标时(因水源导致的总硬度和硝酸盐超标样品除外),实验室应首先进行检测数据复核检验(微生物指标除外),复核结果仍然超标或微生物指标超标时,应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现场再次采样复核检验或根据情况直接将不合格结果报送给市疾控中心和所在区的卫生监督部门。必要时可以同时采样送市疾控中心复核。

(2)监测结果的调查

当确认监测点检测结果超标时,各区疾控中心及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可协助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同时将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

2.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的报告

应在每个监测点设置相应的联系人,各区疾控中心及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应保持与监测点联系人的日常联系。当出现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时,监测点联系人应立即通知区疾控中心或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一经接报突发事故(或事件),各区应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协助辖区卫生监督部门开展现场调查。

(三)监测信息管理

1.监测数据上报

按照本方案中规定的上报时限中的要求(见表2)将监测数据上报市疾控中心。

2.监测结果报告

(1)各区应及时总结本辖区监测结果,并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市疾控中心按照监测计划,每月底进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给各区。

(3)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于每年年末对全年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并完成年度总结报告,报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监测数据管理

北京市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资料涉及全市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未取得主管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加强对既往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全面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四)扩大主动监测

鼓励各区根据本辖区内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饮用水监测项目和专项调查,形式及内容自定,并报市疾控中心备查。如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域内新增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总结、分析;针对本辖区内“高氟”“高砷”状况开展专项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饮水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等等,以便能够全面反映所辖区的饮水水质状况,了解饮用水卫生研究前沿及社会关注的饮用水热点,增强饮水卫生监测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监测网的实用性,更好体现监测网的功能,扩大监测网的影响力。

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水质风险指标监测。各区根据当地的历年监测的水质情况,结合水源类型、制水工艺、输配水和贮水等各个环节,筛选本地区可能存在风险的水质指标开展监测,包括可能存在风险的非常规指标以及106项全指标之外可能存在风险的水质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附录a或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

四、质量控制

(一)制定监测工作质量手册。

(二)承担各项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

(三)按照质量手册中的要求完成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及结果审核等工作。

(四)各监测单位应指定专人作为最终上报数据的审核人,严把上报结果的质量,并严格遵守上报的时限。

 

附件:2021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任务安排

附件

2021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任务安排

地区

末梢水监测(件)

二次供水监测

(件)

自建供水监测

(件)

农村饮水监测

(件)

监测数

合计

(件)

东城

216

160

  0

376

西城

276

160

  0

436

石景山

132

80

  0

212

朝阳

324

80

162

566

海淀

420

80

8

66

574

丰台

264

80

50

394

大兴

144

80

122

346

通州

132

88

98

318

顺义

120

80

162

362

平谷

120

80

138

338

密云

120

80

154

354

怀柔

120

80

122

322

延庆

120

80

130

330

昌平

156

80

122

358

门头沟

120

80

8

80

288

房山

120

80

8

170

378

经开区

8

8

16

 

2021年北京市公共场所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

 

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并做好活动保障工作,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公共场所环境健康危害因素主动监测,及时向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提示公共场所健康风险,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阶段要求,适时高效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比赛场馆及相关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重点监测通风换气和生活热水系统;加强全市三级医院冷却塔风险评估和检测;不断提高全市疾控系统公共场所空气传播性疾病防控技术能力;为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二、工作职责

(一)市、区卫生健康委

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市、区卫生健康监督所

结合监督抽检等工作,组织、协调监测场所,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样品采集、现场调查等工作。

(三)市疾控中心

负责制订《北京市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负责全市公共场所监测技术培训和督导;完成全市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和总结上报。

(四)区疾控中心

具体完成本辖区现场监测、实验室检验和风险评估监测任务;负责本辖区各类公共场所(含大型活动保障和监督抽检)监测结果的上报、汇总、总结和反馈;配合市疾控中心完成重点公共场所的督导工作;结合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不断提升空气样本中致病微生物的现场监测能力和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快速检测能力。

三、工作范围和内容

2021年全市十六个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应重点监测大型活动场地,体育赛事场馆、驻地及相关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用冷却塔军团菌病预警技术,开展冷却塔军团菌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其它临时性监测任务,按具体通知要求完成。

四、监测工作要求

(一)大型活动场地,体育赛事场馆、驻地及相关公共场所的监测,包括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集中空调系统。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点应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测点对应。全年各类场所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总监测户数(套数)和监测指标的具体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2021年各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户数(套数)要求

地区

公共场所(户次/区)

集中空调(套/区)

冷却塔风险评估(塔/区)

合计

东城区、西城区

朝阳区、海淀区

丰台区、

120

20

20

800

  通州区、顺义区、

怀柔区、密云区

石景山区、大兴区

延庆区、昌平区

80

10

10

800

房山区、门头沟区、

平谷区

40

4

4

144

合计

1360

192

192

1744

 

表2 2021年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内容及要求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及要求

监测户次

监测点设置

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

温度、相对湿度、风速、Co2、空气中细菌总数(采样:撞击法,检验报告:各级平皿菌落数和总菌落数)

住宿场所、商场超市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20%;

医院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10%;

住宿场所、商场超市、医院每户不少于2个监测点;其他场所每户1~2个监测点

人群健康指标监测

嗜肺军团菌尿抗原检测

宜在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中开展

年度检测总件数应不少于100件/区

空气传播性疾病监测

相关病源微生物的气溶胶检测*

宜在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中开展

年度检测总件数应不少于20件/区

生活热水

水温、嗜肺军团菌**

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游泳洗浴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40%

每户不少于2件

游泳池水

水温、浑浊度、pH值、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氧化还原电位(oRp)、氰尿酸、尿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游泳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20%

每户不少于3件

公共用品用具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总数

住宿场所、洗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30%

每户不少于5件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新风量;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采样:撞击法,检验报告:各级平皿菌落数和总菌落数) 

冷却(凝)水中嗜肺军团菌**

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的集中空调不低于全部监测套数的50%

每户监测1~2套空调机组

 

冷却塔风险评估

辖区所有三级医院

每户不少于1套(塔)

集中空调运行管理风险评估(t/Bpma 0006-2020)

不少于2户

每户应包括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

注:相关病源微生物的气溶胶检测*为建议开展项目;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期间,水中嗜肺军团菌宜采用培养法及快速检测法同时进行。 

(二)采样、样品送检及实验室检验,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执行。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报告及相关记录,应有留档,并指定专人作为最终上报数据的审核人,严把上报结果的质量,严格遵守上报的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