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十篇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十篇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57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1

关键词: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74-03

随着人民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行员年度考核工作与中央银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评周期过长,缺乏客观全面的考评依据;二是考评管理落后,缺乏技术操作性;三是考评结果约束无力,缺乏激励作用。[1]因此,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立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趋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组织研发“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员绩效考评系统”(以下简称“行员绩效考评系统”),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行员绩效考评管理体系。但是原来研发的“行员绩效考评系统”没有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细化考评指标和分值标准,缺乏具体的量化和细化指标,考评过于简单,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2]为了弥补“行员绩效考评系统”的缺陷,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根据近年来行员绩效考评工作实践,提出依据岗位职责与典型工作相结合而设计的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一、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干部考评结果是否准确和客观,是否与其实际情况相一致,关键在于是否有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3]因此,应按照“分层分类、量化细化”的原则,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

(一)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调控、管理和服务部门,其绩效考核无法运用传统的经济量化指标实行绩效考评。此外,由于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性质各异,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央银行绩效考评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人行海口中心支行依据当前中央银行职能和部门的专业性质按照全面性、针对性、操作性、适应性的原则设定考评指标。

1.全面性。科学合理的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力求覆盖机关全部岗位工作,无论其岗位工作性质如何,考核指标均能对其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不失偏颇,并在操作过程中,运用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考评指标体系的相对公正性,使所有行员处于公正、公平的平台上实施考评,实现对行员履职情况的综合考评。[4]

2.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切合基层央行机关的工作实际,体现基层央行各部门工作的性质、对象和特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对所有行员在一定周期内的典型工作进行具体分析与考评,体现行员在考评周期中的不同履职情况、工作成效,为行员晋职晋级、人员调配、岗位轮换、培训需求等提供依据。

3.操作性。基层央行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像企业一样进行完全的量化考核,无论是对业务部门,还是对支持部门,其考评指标设计都必须力求明确、实用,便于考评对象和考评者操作,而且要求评判用语精练,力避歧义,因为这关系到考评的效果。[5]这是对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4.适应性。人民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决定了基层央行职能及岗位职责将会适时进行调整,而相对于基层央行岗位职责的变化,考评指标应能根据工作变化作相应调整,并能不断地细化,保持相关指标的延续性,确保考评指标体系在应用中能适应工作变化的需要。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机关工作性质不同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行员担任的职务与应履行的责任(岗位职责)各有不同,职能各异。因此,在行员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上,应坚持“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的基本思路,以机关各部门岗位职责为基础,依据全面性、针对性、操作性、适应性的设计原则,细分、量化考评指标,分层次构建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一是将所有行员的履职情况分为具有同质可比的品质、纪律、能力、绩效4个第一层次的一级指标;二是对行员的品质、纪律、能力、绩效进行再次分解,分别得出第二层次15个左右的二级指标;三是对第二层次指标进行详细分解,分别得出第三层次近50个三级指标,形成机关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四是制定相应的考评流程和考评规则,分别对行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效率等进行考评,判定其在考评周期内的绩效考评等级。(考评指标体系逻辑结构见图1)。

(三)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要求

1.考评指标要强调科学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对于干部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只有根据具体职位的特点,科学地选择考核指标合理地组合,才能有效避免干部考核中的“失真失实”问题。

2.考评指标要突出实效性。考核要坚持绩效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作为了解和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着重考核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以及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考评指标要体现适用性。指标的设定要考虑全面性,要通过长期量化考核分析,描绘出干部的成长曲线,为干部选拔、交流、培训提供依据。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指标构成

考评指标体系根据部门岗位工作职责特点,以品质、纪律、能力、绩效为基础,逐项将考评指标分解成量化指标和细化指标。细化指标细分为准常量指标和时变性指标(具体如图2所示)

1.量化指标。指可通过数学模型或数学公式计算的三级指标,一般由行员绩效考评系统依据行员的表现情况自动生成。如出勤率、工作时间、请销假、专业调研、日常工作质量、工作成果等指标。

2.细化指标。指无法使用数学模型或数学公式计算的三级指标,包括准常量指标和时变性指标。准常量指标指在一定考评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或极少变化的质量指标,如学历指标等,由人事部门根据行员人事档案信息定期修订,系统自动生成。时变性指标指在一定考评周期内因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或变化较频繁的质量指标,如工作态度、材料报送质量、内部风险评估、行领导评价指标等,由考评人根据被考评人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考评。

(二)考评指标内容和权重

根据上述原则,将部门的整体履职能力和综合管理效能确定为横向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用最少的指标控制最大的绩效结果的要求,设计了包括品质、纪律、能力、绩效四大类的行员绩效综合考评指标,四大考评指标继续分解成15个二级指标和50个左右的三级指标(具体的内容和权重见表1)。

三、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鉴于考评周期内,并非所有的考评指标内容都发生明显变化,在实际操作上不需要对全部指标逐一进行考评。因此,考评中仅以考评周期内行员的典型工作事件为主要考评内容,采取对行员典型工作指标进行评价的操作规则。

(一)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操作方法

1.考评主体的确定。机关成立绩效考评办公室(简称考评办),考评办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考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部门行员考评。

2.考评指标的选择。在考评指标体系中,按一级指标必选,每个一级指标中至少选择2个二级指标,在被选择的二级指标中至多选择2个三级指标的规则对考评对象进行考评,细化指标中的准常量指标由系统自动生成,时变性指标由考评人根据被考评人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评价。

3.考评等级的判定。考评等级依据行员当期考评得分,按考评系统事先确定的等级比例自动判定考评等级。评分主要采取两极加减分法,即表现一般的以基准分为准,表现“好”的则在基准分的基础上按相应的指标分值进行加分,表现“差”的则在基准分的基础上按相应的指标分值进行减分。

4.考评结果的使用。行员考评结果与行员职务晋升、干部交流和业绩工资挂钩,并按相应的等级工资标准进行业绩工资分配。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操作流程

设定基本分值(一级指标),以一级指标基本分值为基准,以二级指标为链接,选择三级指标进行考评,如图3。

四、进一步完善行员绩效考评系统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有效分解考评指标,细化考评标准

如“品质”可以分解为品格修养、工作态度、服从度和责任心等二级指标;“能力”分解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又分解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三级指标。各类指标均可按需要继续分解到三级、四级指标,并细化评分标准,细化后的考评指标要基本涵盖各业务部门、各岗位的业务考核的各个方面,防止因考评指标过于简单而出现考评结果可比性差。

(二)结合部门和岗位特点,科学设定考评指标

明确岗位职责,编制职位说明书,使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繁与简、责任的轻与重、强度的大与小能够充分体现,为业绩考评的量化提供依据,有效消除考评的盲目性。

(三)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业绩评价权重应体现各自工作特点

在量化考评上应依据部门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实行权重比例计算。以调研工作考核为例,金融研究部门考评的权重应大于任何一个部门,调统、货币信贷等部门又应重于其它业务操作或行政管理部门。

(四)考评指标体系要与考评系统累积的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

如行员的考勤刷卡、工作登记质量系数、工作时间、工作成果等信息可由系统自动转化成具体的量化指标,行员的学历、培训等信息可自动转化成准常量指标,行员的日常工作登记内容将作为行员考评的细化指标,增强考评客观性。

(五)制定科学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

考评指标体系要立足于系统性、层次性、规范性、操作性,要根据部门、岗位工作职责的变化,随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考评标准,提升绩效考评系统的信息技术含量,以线条清晰、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的管理模块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机关正在运行的“行员绩效考评系统”为视角,充分考虑内设部门特点和岗位职责,主要以行员履职表现和典型工作表现以及行员的自身条件为内容而设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考评指标体系在海口中心支行机关行员绩效考评中得到了可行性验证,对开展员工绩效考评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道顺,王江波,朱本桂.基层央行行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海南金融,2005,(9).

[2]虞兴华,陈宜.对完善基层央行行员绩效考评工作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5,(2).

[3]廖泉文主编.人力资源考评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2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

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

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3

关键词:精细绩效管理;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47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加,医院各项管理中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旧有的工资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兼顾,很难体现不同科室部门的真正价值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医院系统对相关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兴未艾,医院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医院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已在较大范围铺开实践。

1精细绩效及其量化考核体系

“绩效”由业绩和效率两个部分组成,是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绩效考核或绩效管理,就是依据相关原理,借助于系统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在既定的目标下,制定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测评对象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考量,以此引导并促进对象的工作。其要素包括管理部门、目标和任务、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体系、考核对象、考核内容等。按照考核层次主要有部门内部考核和单位整体考核,相应的分配体系也包括单位一次分配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两个层面,兼顾一般与特殊情况。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与统一,实现绩效考核与管理的根本目标。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首先其涉及的主体部门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由于绩效管理的结果以绩效考核为基础,而考核应当以各部门作为评价主体更为妥当。其次,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绩效管理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再次,绩效考核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绩效考核的目标是系统内部根据其职能与权限所确定的,实行绩效管理所以达成的目的,是评价标准确定的依据和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目标一般可分为不同的层级。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随着测评单位职能、任务以及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具有动态性特征。

目前较为流行的绩效管理体系普遍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与缺陷。首先,绩效管理普遍被作为内壁薪资管理来使用,缺乏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关联至少是关联度不高。绩效管理的目标缺乏根本的依据与明确可操作的长远规划。其次,绩效管理体系的制定,缺乏系统性。其管理过程相对静态孤立,难以获得系统内部其他组成部门的支持与协作。再次,现有绩效管理模式过多的看重绩效考核,甚至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过多关注静态的结果。绩效管理仅仅作为传统薪酬考核制度的翻版,是一种新瓶旧酒的形式。这种简单将绩效管理定位为薪酬管理的简单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再有,目前的绩效管理模式制约了劳动人事管理的转型。现有绩效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方式的确实造成了工作与管理方法的简单粗放,造成上下级之间仍然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方面也存在明显问题。薪酬制度是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是绩效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的基本工具。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杠杆和基础。现有绩效管理的薪酬制度普遍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薪酬标准过于单一化,绩效奖金平均化趋势明显。一般薪酬制度实行岗位一致原则,同岗位薪酬标准基本一致,很少区分工作负荷、工作难度的差异。其奖金也相差有限。另一方面薪酬等级体系僵硬化,缺乏竞争导向。

此外,医院系统现行的绩效考核方法大多源自于企业。这类体系在目前的医院日常管理中的效果已有较满意的显现,但同时也其问题也日渐暴露。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之于医院管理的特殊性,以往对绩效管理的引入缺乏必要的调试与专门性改革。医院绩效管理较之企业等更应当注重量化程度的精细化问题,提升绩效考核体系精细化程度。

2现有医院绩效体系的特点与弊端

现有通行的医院薪酬体系主要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以及福利四个部分组成。医院根据工作及职权需要进行岗位设置,根据条件聘任相关人员组成相关科室部门。一般将岗位工资作为主要的薪酬分配方式,再根据其出勤与工作具体内容分配绩效工资,根据特殊岗位或临时性需要分配各种津贴,辅之以必要的生活福利待遇。

现有医院分配制度多沿用根据1997年的国家政策制定的方案。这一方案中,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由岗位工资加奖金分配构成,其中奖金由收支差额乘以提成比例来确定。这一分配模式是早起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初产物,曾经在管控成本、调节劳动报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管理工作为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分配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弊端日渐显现。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对外则原有分配体系缺乏社会效益。其次,对内则混淆“经济价值”和“工作价值”,分配难以体现工作业绩,不能体现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再次,由于医院的特殊性质,政策性亏损科室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这些科室一般劳动量较大而经济效益不高,由此造成收入分配的显著不公平。

造成上述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管理机制问题。体制问题涉及面较大,受到上至领导层面的认识,下至医务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从科室部门的执行能力到医院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说,绩效管理应当更为细化,且各个科室应差异化管理。而在具体方面,相关科室一般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的主体,缺乏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衡量标准,医务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作性质与责任以及贡献大小难以差别对待,难以体现不同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和劳动价值。因此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绩效考核缺乏应有的合理公正性。这方面最具代表的问题是相应监理岗位考核制度的缺失,有待完善。医院与医护工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内部系统较为复杂,造成医院绩效考核制度难点在于量化指标的确定与实施。规范医院具体岗位的量化考核标准十分困难。再有,一直以来,医院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员工工作多与医院整体目标相脱节,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总体目标;科室与部门职能划分过于刻板,而在绩效管理中的界定却不清晰;有效沟通方式的缺失,既是现有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原因,也是其不足之处所在。

总体而言,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分配为主要内容,存在明显的价值偏差,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以病人为本”的理念十分淡化,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制定符合医院工作自身特点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量化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建模,并将其贯彻于医院管理的整个系统中,而不能仅仅作为工资发放的简单凭证。

3以科室为单位的精细绩效改革

因事置宜的动态精细化绩效管理是现有绩效管理体系改革的方向。独立于财政拨付,建立量化精细的规范绩效考核体系。公立医院是我国医院系统的主体,其基本分配来源于财政开支。但是由于当前财政系统对医疗系统的财政拨付实行补偿机制,不能承担医疗事业的全部费用且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医院系统实行的是有限的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医院具有相当的自我补偿能力。进行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的绩效管理模式下,这种分配体系或可完全取消。

精细绩效管理以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合理的分配体系为基础和依据,以此建立灵活动态的分配与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医院发展目标,构建以个人综合要素确定基本工资、业绩量确定效率分配、成本确定效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三元结构工资体系。首先,根本不同情况确定基本工资分配的额度,全院统筹、统一分配,力求公平。需要说明的是,基本工资分配并非固定的数额,而同样是一个体系。其次,将效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作为科室二次分配的主要依据。这是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收入分配中占据较大比重。将收入分配与实际业绩相挂钩,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具体而言,精细绩效管理体系就是要根据效率、效益和质量等指标建立考评规则与标准,并将其体系化、动态化,将上述三元分配结构所涉及的评价指标量精细化作为最终的分配标准,根据实时的工作重点调整各类指标权重,激励各科室部门人员提高工作绩效。

首先,确立医院发展目标。这是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医院的发展目标首先取决于其在一定区域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同时受制于其自身的各种条件。医院发展目标本身就是个动态体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直接影响绩效管理体系中具体数值的变化。

其次,以发展目标为中心,构建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模型。绩效管理模型是将绩效管理整体概念和总体思路、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具象化的结果和体现。该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相关性分析,以此制定适用于不同部门和科室的考核表。

确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进行量化与精细化处理,制定具体科室考核方案。按照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类别分组,根据职务设置、工作时间、值班时段、出勤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工作态度与有关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分,建立科室内部二次分配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评分因素应当根据医院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灵活调整,以此带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使得绩效管理的终极导向性作用得以发挥。

最后,在实施考核之后要做好沟通与考评结果的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动态过程的主要手段,更是区别于以往静态管理的重要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的根本途径。

此外,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的事实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一方面,要建立起以医院最高行政领导为首,由多名业务骨干人员参与的“绩效管理与分配委员会”,领导和监督相关部门的执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开发标准化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12.

[2]韩翠娥,郎淑敏等.关于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3,(02).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4

1.1推动税务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实施税务绩效管理能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能好地确保税费绩效管理的每个层面和相关环节均能获得有效管治,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三个一流”总体目标,促进税务事业快速发展。

1.2探究税务管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纵观当今国内外行政管理创新改革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追求服务质量和成本核算日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税务管理工作,已有不少省和县(市、区)的国税、税务局积极主动地推行绩效管理创新实践。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实地调研活动,相关行业人员逐渐感受到推行绩效管理带来的实际成效,同时也分享了管理水平提升的成果。

1.3防治税收系统腐化的有效方法

实施税费绩效管理能推动制度规范、执法规范、服务规范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干部的监督、考核和鞭策将会更加具体,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行为保证,防治税收系统腐化。

2目标管理与税务绩效管理

2.1明确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

所谓的目标管理是能够进行组织分工、传导压力、突显重点、追求产出、落实责任,提高组织绩效的手段[2]。在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然后围绕核心目标组织分工、落实责任,齐心协力实现目标。那么,在税务绩效管理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工作性质实行层级管理,明确目标后也应将目标层级化,分别确立市局、各处室和县、区局等部门的使命目标和年度目标。其中,使命目标主要是税务绩效管理中最根本、最能体现价值所在的、最崇高的责任与任务。年度目标主要是配合使命目标进行分阶段的目标确立。

2.2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

税务绩效管理目标评价过程中,应将自上而下将目标进行逐层分解与管理评价,并且应该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以结果为导向,着力过程的基本准则。严格遵守层级、关联、全面、重大、赏罚分明等特殊方针。

2.3选择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方法

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日常评价和集中评价。目标评价周期一般以年份或月份较常见,依据类型实施目标评价。目标评价要先设定指标以评估目标实现结果的情况,指标值或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依据等是构成指标的重要元素。

2.4兑现税务绩效管理的组织目标

税务绩效管理组织目标兑现后应有具体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最终目标继续努力工作。建议实施以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目标管理,以年、月、周的工作时间为衔接,年初定好相关细则,互相学习与监督,产生压力和动力的传导模式开展税务管理工作,能切实做到组织绩效评估的科学合理性,推动目标贴近组织使命和战略,使激励机制的导向性更为明确,最终达到各层级的自我管理。

3完善税务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3.1深化税务绩效管理流程

深化税务绩效管理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促进信息流转和收集处理的顺畅。依据国家税务管理有关细则,逐步完善专用发票税控管治以及普通发票税控管理,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税务局、电业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拓宽涉税电子信息采集渠道,构建信息与税费管理的关系模型,制定信息标准化规则,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法。

3.2优化税务绩效管理方法

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并且实现最大化的产出,达到投入产出最优化。因此,建议应通过设置税费成本绩效指标,还原绩效管理的实际意义。此外,应根据不同地区间的人、财、物等的实际情况而定,仅仅依据绩效数字进行考核而忽视成本核算是不尽合理的,有失公允,也会进一步影响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当面对税务系统中的人手、经费不足的状况,凸显绩效考核的成本意识、落实成本要求,尽可能地优化目标成本,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3.3细化税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5

一、工作原则

(一)从严治政,争先进位;

(二)统筹管理,分类评估;

(三)量化指标,规范考核;

(四)注重实绩,群众认可;

(五)强调结果,兼顾过程;

(六)奖优罚劣,末位淘汰。

二、实施范围

(一)各科室、各村共计39个单位分两类实施

1、各村(30个);

2、镇机关科室(9个)

三、考评内容及评分单位

(1)招商引资工作由镇招商领导小组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2)项目建设工作由镇经济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3)新农村建设工作由镇社会事务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4)和谐稳定工作由镇综治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5)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服务经济发展情况由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镇考绩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6)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由镇党政办、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7)党风廉政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及依法行政由镇纪委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8)全民创业工作由镇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9)精神文明建设由镇社会事务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10)计划生育由镇计生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11)现代农业由镇经济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12)财政收入由镇经济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13)教育工作由镇党政办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评分;

各评分科室要分别就各自负责事项制定详细的评分办法,6月20日前报镇考绩办,经镇考绩办审核把关,报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予以公开。各项评分上报后,报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作为年终奖罚依据。

四、实施步骤

(一)指标设置

1、各类别一级指标为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公众评议、领导评议、第三方评估。

2、各类别二级指标分别为:村19个、镇科室15个。

(二)进展跟踪

1、各村、各科室要严格执行“日记录、周报送”工作制度,每周首个工作日将上周工作进展情况报送镇考绩办。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要随时报送。

2、镇考绩办每周对各单位上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汇总,摘要编发工作动态简报,报送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阅示。

3、镇考绩办每月采取随机抽查、重点督查、跟踪追查等方式,对各村、各科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过程监督、验效问责。督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日志记录、各项制度落实、日常工作完成、重点工作进展、难点工作推进等情况。

(三)季度通报

1、各村、各科室每季度前两个工作日将上季度指标完成情况报送镇考绩办。

2、各评分单位于每季度过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考核评分,并将考评结果报送镇考绩办。

3、镇考绩办根据评分汇总和日常督查情况,对各村、各科室各单位每季度得分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镇大会通报。

(四)年终总评

1、指标评估。各村、各科室于2015年元月1日前将全年工作完成情况报送镇考绩办;各评分单位于2015年元月5日前完成考核评分并将考评结果报送镇考绩办。

2、社会评价。由公众评议、领导评议、第三方评估三项评议构成。公众评议是指依据民主评议和企业评议两项结果对各单位进行量化计分;领导评议是由镇领导对各单位进行评议;第三方评估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统计学方法实施评估。

3、汇总公示。镇考绩办在核实认定指标得分和评议得分基础上,综合加、减分因素,于2015年元月10日前完成得分汇总并公示(5个工作日)。

4、确定结果。经公示、复核,确认评估结果,于2015年元月底前报镇党委会最后审定。

五、评分方式

(一)评估分值

评估实行百分制,各村、各科室均采取指标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评估占90分,其中重点工作为60分,日常工作为30分,按照四个季度计分权重为10:10:10:70;社会评价占10分,其中公众评议(包括民主评议、企业评议)、领导评议、第三方评估分别为3分、4分、3分,社会评价分半年和年终两次进行,权重分别为30%和70%。

1、指标评估。各评分单位以量化的考核与绩效管理指标为评估标准,对各村、各科室工作进行公开考核计分。

2、公众评议。以我镇民主评议和企业评议结果为依据进行加权计分。不在两项评议范围的单位,参照该办法纳入评议。

3、领导评议。由镇领导班子成员采用等级评估划档(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方法,对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作出绩效评估,按不同档次(分别以4分、3分、2分、1分)计分。

4、第三方评估。委托评估机构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采用等级评估划档(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方法,按不同档次(分别以3分、2分、1分、0.5分)计分。

(二)评价方式

1、公众评议由镇纪委负责;

2、领导评议和第三方评估由镇考绩办负责。

(三)加分因素

1、发扬“见红旗就扛,逢第一就争”的精神,所做工作获部级表彰或奖励的加10分,获省部级表彰或奖励的加5分,获市厅级表彰或奖励的加3分,获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门或县委、县政府表彰或奖励的加1分;会议典型发言按获同级表彰加分;获中央、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分别加5分、3分、2分;省、市、县在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分别加5分、3分、2分。加分项目以正式文件、证书等为依据,由被考核单位提供,经镇考绩办审核后予以加分;

2、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由镇招商领导小组、镇经济办拿出加分意见;

3、争取政策资金和扶持资金数额较大的,由镇经济办拿出加分意见;

4、各村、各科室在全民创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由镇创业办拿出加分意见;

5、镇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征地拆迁、造林绿化、城镇建设、农村改造提升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由各牵头科室拿出加分意见;

第2-5项加分项目,由镇考绩办审核汇总后,报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适当加分。上述5项加分最高不超过30分。

(四)减分因素

1、纳入考核与绩效管理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违法违纪受到查处的(自查自处的不减分),每起减2分;

2、所做工作受到中央、省、市通报批评或中央、省、市领导给予否定性批示的,分别减5分、3分、2分;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受到镇党委、政府通报及主要领导批评的,每起减2分;

3、环境建设、社会治安、稳定、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因失误被问责的,每次减2分;

4、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未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根据完成情况,由镇招商领导小组、镇经济办拿出减分意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经考核不实或落实不到位的,上一年度考核所得分数,在下一年度相应扣除;

5、各村、各科室在全民创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由镇创业办拿出减分意见;

6、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分单位不能客观公正评分、影响恶劣的,每次减5分。

第4、5项减分项目,由镇考绩办审核汇总后,报镇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适当减分。其他减分项目经镇考绩办审核后予以减分。上述6项减分最高不超过20分。

六、结果运用

(一)评估得分=指标评估得分+社会评价得分+加分-减分。评估结果经镇考绩办确认,报镇党委会审定后,通报全镇。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其中,每类被考核单位前25%(含)为优秀,25%至75%(含)为良好,最后1名为较差,其他为一般。

(二)评估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被评为优秀、良好的村和科室,其干部考核“优秀”等次的人数分别按2人执行;被评为一般的,其干部考核“优秀”等次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人;被评为较差的,其成员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档次,公职人员原则上不评定“优秀”等次。

(三)被评为优秀的村和科室,给予适当奖励,用于补充办公经费、奖励有功人员。同时,机关科室可优先推荐1—2名副科级后备干部。

(四)被评为一般的村和科室,主要领导向镇党委、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同时,镇党委派出督导组,帮助分析问题,研究整改措施,解决权力配置、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作为下一阶段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改进的依据和方向。

(五)被评为较差的单位,对主要领导予以黄牌警告,通报全镇;班子成员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绩效工资)。下一年度,该科室干部不予提拔重用。连续两年被评为较差的村和科室,对主要领导予以免职。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村和科室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切实抓好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并报镇考绩办备案。

(二)制定方案。要结合实际,制定本村和科室考核与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并报主管镇领导批准后实行,同时报镇考绩办备案。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6

关键词:绩效考核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薪酬

房地产管理中心作为具有管理职能的生活后勤服务单位,工作内容繁杂,岗位材料消耗少。原有的绩效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上级对下级单项的考察与评价,使机关管理岗员工的工作业绩难以量化,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员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管理潜能未被激发。通过实施了岗位价值精细全视角绩效考核,进行高效能的绩效管理,展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共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1.主要内涵与特征

1.1主要内涵

按照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科学制定业绩考核指标,坚持以工作业绩和岗位职责为核心的绩效分配,通过上级主管、中层管理、下属等三个维度的考核,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实现职位、绩效、薪酬一体化,真正实现“员工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目标。

1.2主要特征

1.2.1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实现了岗位指标化

运用全视角绩效考核法,建立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即:主要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的考核方式设计业绩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详细描述出岗位指标和岗位任务,选取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定量考核指标;根据岗位职责分析该岗位对什么工作负责,找到影响该岗位对企业贡献大小的关键因素,综合定性考核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确定岗位任务(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1.2.2优化工作流设计,实现了运行流程化

把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流程进行分析,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分别在中心、科所、班组、员工等四个层面对工作及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从流程机构、流程活动、流程组织等三个方面,对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设计、优化和再造,借助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管控。

1.2.3绩效考核客观公正,实现了考核数据化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多角度评估,减少了主观因素,弥补了定性考核指标主观偏误的不足,增加了考核结果的可信度,让员工的能力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岗位考核标准定量数据化,岗位考核结果通过信息平台流转生成,实现了阳光操作。

1.2.4实施全员绩效量化考核,实现了分配差额化

对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员工全部实行了绩效考核,每名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都与奖金挂钩,按岗位价值付酬,每月都有几元至几百元的差异。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不仅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还与评优、升职等利益上挂钩。

2.具体实践与主要做法

2.1建立岗位划分评价体系

根据行业特点,将岗位划为三类,即生产岗、服务岗和管理岗。遵循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划分出124个工作岗位(其中:生产岗27个、服务岗21个、管理岗76个)。用岗位说明书准确地描述出岗位名称、岗位编号、岗位目的、岗位材料、工作内容等信息。按照岗位责任、服务技能、工作强度、岗位环境等四要素进行了岗位评价,确定了124个岗位的岗位系数,作为岗位奖金的系数。根据每个岗位的工况和历史同期消耗,确定了岗位材料核算定额45项。

2.2建立岗位价值核算体系

2.2.1对单位的价值核算

中心将每个基层单位做为一个“岗位”进行价值核算,其绩效考核指标为安全指标、工作(服务)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安全管理得分、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得分、成本管理得分和岗位创效结果与基层单位的绩效奖金挂钩。考核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每月打分一次。考核分为100分,安全分、质量分、成本分按4:4:2比例分配。

中心每月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即为岗位收入,实际消耗为岗位支出。成本控制指标由材料费、电费、水费、设备修理费、文销杂品、电话费等6项费用组成,核算周期为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岗位消耗通过信息平台每旬录入一次,每月结算一次。岗位创效=岗位收入-岗位支出。

2.2.2对岗位的价值核算

2.2.2.1生产岗和服务岗的岗位价值核算

生产岗包括保洁员、驾驶员、维修工;服务岗包括收费员和交易业务员。生产岗和服务岗的价值核算主要以考核岗位材料消耗为主,员工月工分、岗位创效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日考核――班组工分核算方法:生产岗和服务岗的月工分为210分,每日10分,其中:安全(4分)、工作服务质量(4分)、成本(2分)。结合岗位特点,各单位细化分解出若干项考核标准,班长按照细则规定,对员工每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日打分。

周点评――单位管理岗人员对负责包片的区域定期进行走动巡查,每周对检查结果进行周点评。

月评价――单位领导根据员工的总体表现进行月评价,对在上级检查或为单位取得荣誉的员工进行加分,否则就减分。员工月工分=日考核分累计±周点评分±月评价分。

中心每月下达岗位指标(材料消耗定额或定量指标),即为岗位收入,实际消耗即为岗位支出,核算周期为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核算员每日在信息平台中录入工分,每旬录入一次岗位材料消耗,每月录入一次管理考核分(周点评和月评价的分数),每月核算一次。岗位创效=岗位收入-岗位支出,岗位价值=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例如:中心小区保洁员岗,2010年5月核算到岗的定量指标由材料费、电费、水费等3项费用组成,材料费包括垃圾袋、笤帚、扫帚、平锹、手推车等常用工具及材料,该月岗位指标为2004元,岗位支出为1918.22元,岗位价值为1.045,岗位创效为85.78元。

2.2.2.2管理岗的岗位价值核算

管理岗主要指两级机关的管理人员。岗位价值核算主要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员工月工分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根据管理岗日常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及标准,共制定了558项考核细则,量化到76个岗位,考核到99名员工。考核内容为两项,即:岗位指标和岗位任务。岗位指标包括财务指标、能耗指标、安全指标、宣传报道指标、消防火指标、走动巡查指标、设备管理等岗位关键绩效指标,共计155项;岗位任务着重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工作效率、团队意识、沟通能力、配合能力等方面制定,把岗位职责分解细化,找出业务联系节点,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共计403项。

由上级、中层管理、同事、服务对象等不同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每月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打分,每项考核可单人,亦可多人。管理岗的考核分为100分,即:科室考评分和业务考评分,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利用权重关系调整两项分数的比例。管理岗考核分为科级和科员二个组别进行,科级的科室考评分由中心领导打分,科员的科室考评分由科室负责人打分,业务考评分由服务对象(相关业务联系人)打分。每月1-10日,考核人对被考核人打分;每月10-13日,被考核人可对考核结果提出申述;每月15日,生成月得分和岗位价值系数。员工月得分=科内考评分+业务考评分+加分,岗位价值系数=月得分÷组内平均分。

2.2.3考核申诉

中心成立了岗位价值考核领导小组,在仲裁会上听取单位及个人的申诉请求。每月10-13日,在考核结果公示期间,对考核出现的偏差,可以退回重新考核或修正;对考核结果有争议的,考核结果公示3个工作日内,直接向考核者说明情况,考核者以书面形式上报企管办修改打分结果,如果被考核人对处理结果仍不满意,可以提出二次申诉,填写《考核申诉表》,向企管办提出书面申诉。考核领导小组受理诉求后,在2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每月15日后,申诉期结束。通过评价――反馈(包括申诉)――调整――再评价的良性循环过程,对考核者给与必要的约束和压力,避免“暗箱操作”。

2.2.4考核反馈

中心在实施绩效考核前,就实施方案、岗位定额、考核细则等制度的出台,与员工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认可。考核结果在信息平台上公示后,考核领导小组每月利用仲裁会的时间,采用与员工代表进行面谈、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形式,及时调整偏差。企管办根据考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得分差异性较大的考核项,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对连续三个月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或员工,考核领导小组会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2.2.5考核激励

在绩效考核上更多地引入了正向激励,按照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行为表现,在考核结果中予以加分。对工作表现突出、为单位取得荣誉的,给予1-5分的加分,加分奖金单独计发;对在年内考核员工个人得满分或名列前茅者,中心将作为与评优、升职重要条件;团队业绩突出的,推荐为先进单位。

2.3建立“一酬多挂”的薪酬分配体系

“442”薪酬分配体系,实行一酬多挂。在单位的绩效奖金中,安全、工作(服务)质量和成本各占绩效奖金总额的40%、40%、20%比例,岗位创效部分奖金每月单独计发。单位月份绩效奖金=安全管理得分/100×安全奖+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得分/100×质量奖+成本管理得分/100×成本奖±岗位创效奖。

在员工的绩效奖金中,员工月工分、岗位创效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核算员每日在岗位价值核算信息平台中录入工分,每月录入一次管理考核的奖罚分,月末录入单位的绩效奖金总额,奖金计算便可自动生成,做到了绩效考核结果落实到岗,分配到人。

例如:2010年8月,新区厅收费员岗因同比增加收费额和“文明窗口竞赛”成绩优秀等二项,组内员工增加工分13分,员工岗位价值为1.02,奖金多收入39元,员工多收入3-12元不等。

2.4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中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房地产管理中心岗位价值核算信息平台。该平台基于B/S架构,网络化模式,集成了考核录入、价值核算、内部通讯、辅助办公、车辆管理、信息查询等6种功能,工分、材料消耗、考核打分等日常考核的结果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相关的统计数据、报表自动生成,可随时查询工分、奖金、岗位消耗、岗位定额、岗位价值等信息,实现了网上审批、实时核算、奖罚公开和无纸化办公。

3.取得效果

实施全视角绩效考核后,“岗位有限、价值无限”的理念已经成为员工新的心智模式。通过对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评价,解决了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难于量化的难题,提升了管理水平。

2010年,企业收入计划715万元,实际完成1066万元,增收351万元。通过岗位价值核算,岗位消耗节支3.3万元,其中:材料费消耗较定额指标降低6.5%,水、电费消耗降低4.2%。

结束语

岗位价值全视角绩效考核已经在房地产管理中心成功应用,改变了过去那种粗放管理、劳动效率底下的局面,增强了员工的岗位经营意识,有效地加强了企业管理。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7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其一,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考核为触及实质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单方面重视考核业务工作,多数属于临时拼凑人员匆匆忙忙考核,绩效考核质量低;同时,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奖金,通常年终时由人事部发放年度考核表了事,流于形式,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原本意义。

其二,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严重缺乏量化指标,考核的标准笼统化、简单化,可行性与科学性差,奖惩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且未严格依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讲究平均、平衡,未严格控制优秀指标,且怕得罪人,充当老好人的现象比较普遍。

其三,待完成考核工作后,忽视总结反馈的考核意见,未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所得结果,影响绩效考核作用的正常发挥。此外考核最终结果与奖惩衔接不紧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只是全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绩效考核的结果未与员工的培训、晋升相联系,未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

二、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应用新财务规则的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系统

部门预算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有很强的控制力。部门预算要求具体项目的预算编制必须落实到位,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根据绩效预算的管理进行分类,以单位发展目标为指导,以各部门绩效评估为中心,联合绩效预算管理各项指标,构建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形成‘绩效目标、评价及预算’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设计出各项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全面评价预算决策、配置及使用情况,依据每项指标对系统作用的不同,设定明细指标得分,再将各项指标的得分、权重乘积相加,得到总评分数值,分值越大,说明绩效越高。

(二)推行科学的绩效目标管理

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即目标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系统以促进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包括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科学标准的评价指标系统,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的评定,最终将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与评定密切结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目标可分为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考核目标与整体战略化考核目标,如果将各个部门的目标具体细分,则分成不同的个人目标,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多层次的目标管理系统。

(三)注重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摒弃传统简单、粗放型的考核形式,选用多层次、精细化考核形式。将管理型岗位、技术型岗位区分开来,分类考核管理,以改进传统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不同,以工作实际成效作为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促使考核内容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分层考核,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规范考核制度,明确给出考核的目标、流程,方法,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有所侧重,相互补充,形成完善的考核制度[3]。

(四)科学、有效运用绩效考核成果

完善月考核、季度考核及年终考核的各项相关制度,进一步促进考核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发展,同时促进各种考核数据的制度化、自动化发展。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深入研究员工队伍情况,落实关于执行决策的责任,合理评定员工的业绩贡献,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精准性,实现效益最大化[4]。同时,依照不同岗位目标任务的要求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比较,兑现绩效工资与相关奖惩措施,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使优秀员工不断奋进,不思进取的员工受到鞭策,激发其工作动力,逐渐形成争先创优的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8

所谓绩效,就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行为、工作效率,以及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上的表现。在企业中绩效考核就是企业管理阶层,进一步观察和记录下属员工的日常行为,并基于客观事实,根据企业既定的考核标准做定期和组织评价,其是组织绩效管理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并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目标。不论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采用何种方式方法,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就是从整体上把我绩效考核结果,促使员工积极努力,为企业获取更多有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系统的必要性

在企业中,管理途径各式各样,其中绩效考核是最为有效的,其主要就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效率做详细评价,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企业自身来讲,发掘员工的潜能,从整体上掌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是目前企业绩效考核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是企业科学管理、创新管理制度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核心因素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企业想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以,企业建立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用人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技术人员,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是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和减员增效的实际需要

目前,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实行减员增效政策,这是一项重大、高难度的复杂工程,其直接关系着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这一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员工工作力度和压力。所以,企业想要获得良好效益,并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和兴趣,必须全面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在岗位竞争上,切实做到公正、公平和透明化,切实根据员工的实际效率进行全方位考核,以此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3.是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措施

我国企业改革一直在不断深化,尽管企业领导人员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做了多角度和全方位思考,制定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标准和方式方法。其中还实行了民主程序考核方案,但是大多数企业领导阶层只是进一步确定了考核指标,而实际上并没有深入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其中?饺肓舜罅康娜宋?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员工对考核结果的质疑,从而对职工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健全企业绩效考核系统,既能够大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能够正确引导员工走向正确道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系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绩效考核实际上就是考核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对战略目标的作用。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绩效考核在我国企业中备受青睐,得以普遍实施,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考核理念落后

其中,大多数企业工资标准和考核制度,和员工岗位、工龄直接相联系,但是很少有额外的奖励措施,这就直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其中一些企业并没有给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晋升渠道,员工工作过于机械化,长期下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随之降低,这也是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一大主要因素。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实施,但整体考核理念依旧落后,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2.考核目的存在偏差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只是简单的构建月初报表,在月底考核时,考核结束后,管理人员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并且没有对考核结果实时跟进,从而致使员工过于重视考核结果,将精力放在最终结果上,却缺乏对工作不足的进一步反思。这样的绩效考核模式根本不能实现对绩效考核质量的优化。

3.考核标准合理性不足

因为绩效考核工作一直都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所以,其考核标准的制定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其二,绩效考核形式太过简单化。也就是,其中很多企业在某工作岗位上的考核标准就是简单地划分为几等级,但是并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大多时间都是领导的主观臆断,这样一来,很难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从而就会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兴趣造成严重影响。

4.考核工作的反馈不科学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过于封闭,尽管已经制定了考核制度,但是大多数制度过于重视表面化,流于形式。还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由于担心绩效考核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的稳定发展,就根据主观意志进行考核。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过于表面化,将其简单作为调整员工和薪资待遇的主要依据,这就会进一步影响绩效考核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四、企业绩效考核系统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考核整体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考核标准设计,并实施考核时,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基本原则,其既是构建完善的考核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又是确保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并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所谓的原则主要包含,公开与开放的原则,反馈与提升的原则,定期化与制度化的原则,可靠性与正确性的原则。企业的年度目标业绩考核细则、达成标准和评分等级可以通过企业各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具体岗位的实际情况,加以科学合理制定。其中,工作内容固定的岗位,可以切实根据企业的细化年度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进行评价。由于业务变化过快,年度工作计划不健全的岗位,企业可以通过年度总体工作计划,对其加以分解,结合部门工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部分年度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以此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2.制定客观、明确的考评标准

企业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做出贡献。因此,企业绩效考核必须构建完善的考核标准。健全企业绩效考核系统,必须建立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标准,必须通过真实数据和资料,进一步确定考核结果,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服从。所以,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评分标准,就是目前企业绩效考核的基础性工作。其中考核标准应该包含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工作定额等多项。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对于需要定性分析考核的内容,必须尽快转化成能够通过一定量的数据加以表达。

3.进一步明确清晰组织结构和职责

企业想要有序实施绩效考核,必须具备明确的、清晰的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等。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再加上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岗位管理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而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健全的岗位管理体系,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并进一步明确企业部门、单位、员工的具体职责,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目标,对考核内容加以确定,以此构建完善的、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积极强化绩效考核面谈的沟通与交流

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将企业发展的障碍物清除,并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权限,以此有序开展绩效考核计划。绩效考核的主体就是和管理小组之间实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考核之前,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定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或者通过企业办公系统,公开各项绩效考核结果。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切实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进行面谈,对于优秀人员给予合理的奖励。而对于表?F不合格的员工,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或者与员工面谈,详细分析其需要改正的地方。通过全面有效实施以上措施,对企业绩效管理深层次的内容做深入分析和挖掘,并据此提出更加有效的、有价值的综合性绩效考核改善建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实现优化管理。

5.全面做好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企业绩效考核的良好效果,需要全面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在考核之前,充分合理利用多元化途径,向员工详细阐述绩效考核的规则、标准、方式方法等。而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绩效考核的目的、绩效考核内容的理解、考核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准则,以及员工申诉权利的深入了解等、其中教育与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其一,对绩效考核的程序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其二,强调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臆断,或者徇私枉法。其三,提出能够避免发生偏差的方法。其四,积极鼓励参加培训的员工点评培训过程,提出有效建议,并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正意见。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9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一)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于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明晰、具体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可以使辅导员更加主动、积极地研究工作方法,全面落实教育和管理工作,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并在考核指标信息反馈的前提下,更好地激发内在的驱动力,更好地取长补短,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效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中,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职业指导教育团队、学生事务管理团队、党团建设团队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些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发展,高校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以绩效考核为前提和条件,促使高校辅导员积极钻研业务知识,更为深入地探索专业知识中的新方法、新路径,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三)作为奖罚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可以科学合理而全面地考评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对于表现优异的辅导员根据其实际情况,在职务、职称等晋级、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在辅导员专项进修、培训中予以优先推荐。并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安排教学、论文指导、实习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教师岗位上发挥作用。而对于工作失误、懈怠或重大失职的辅导员,则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直至使其退出辅导员岗位,以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对辅导员奖罚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考核,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在理论意义方面受到了我国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实践运行过程中,我国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尚未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化设计,现有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方式等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一)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科学性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之中,缺乏全国通用的、科学的系统性考核标准。多数高校简单的以辅导员带学生人数为衡量标准,以超学生数作为超工作量的计算标准。表面上看,这一评价,既有定性,又有定量,但无法还原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使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不够真实、客观和全面,降低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效果,也无法在绩效认定上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激励性奖励。

(二)绩效考核评价的指标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具体化

在进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对辅导员缺乏分类认定与评价,不能够根据不同岗位辅导员的工作特性设定指标,不能在绩效评价中有所侧重和区别,表面上看一个标准,整齐划一,但却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也忽视了辅导员队伍进行分类管理的专业化建设趋势。因此,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设计的针对性和具体化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三)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

一是在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目标存在偏差。单纯重视对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与评价,而对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指标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二是绩效考核评价客观性不足。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更多的发生在各类向上发展机会到来时,作为一种人员的筛选而进行,主要采用两级评价:一级是高校二级单位,一级是学校学工部门。评价以两级管理主体为中心开展,以间接、主观评价为主。由于缺少评价的客观依据,难以使辅导员信服,以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三是在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运用中,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评价过多注重于结论性、局部性的评价,而对辅导员工作中的过程化考核和整体性评价不足,存在考核评价维度不够全面、考评信度及效度不高的现象和问题。

(四)绩效考核评价中的交互性不足

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缺乏积极、全面而有效的双向沟通及多向沟通。通常是管理层权威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辅导员队伍的意见、建议,在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考核程序也不够透明,这就容易产生双方之间的隔阂,难以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和沟通,较易出现抵触和不满情绪。

(五)考核结果的反馈度不足

考核结论既是结果,更是改善工作的起点。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单纯反馈考核评价的分数或等级,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有效地发挥对辅导员的绩效激励作用和功效,辅导员无法充分、全面地了解考评者对自己的评价,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改进和完善,难以达到实质上的工作导向意义和功效。

三、构建360度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运用

360度绩效考核法可以全面、真实而客观地获悉辅导员的考核相关信息,在多视角、多维度的绩效考核评价之下,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360度绩效考核法的实施原则在运用

360度绩效考核法的过程中,要依循以下具体原则:(1)准确评价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绩效评价目标,依据不同岗位辅导员的工作特性,细化不同岗位辅导员的工作步骤和流程,用细化、合理的评价标准实施考核。(2)全员参与原则。以职能部门为主体,成立绩效考核评价小组,提升不同岗位辅导员对360度评价体系的认同度和信任度,以此作为全员参与的前提和基础。(3)客观公正原则。要客观、认真地计算和分析绩效评价考核数据,依据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4)及时反馈原则。要对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明确工作改进和提升的方向和空间,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不能简单化,一刀切,除了辅导员带学生数等基础性指标外,还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建设等各类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要求,制定有效的衡量指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确定,通过层层分解辅导员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方式,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着手,运用工作分析的方法,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核心能力,以此作为拟定辅导员职位说明书的依据和基础。并通过对辅导员的工作战略目标的分析,层层分解和细化,生成关键绩效维度,建立相关要素和具体指标,最后将这些细化的指标分解到辅导员个人,生成不同岗位辅导员的关键绩效指标。在采用工作分析方法的过程中,要依照如下步骤实施:(1)做好工作信息分析表的准备工作;(2)采集相关职位信息,通过工作体验和观察、面谈、问卷的方法,获悉不同岗位辅导员的职位内容、年龄、学历等;(3)编写职务说明书,重点说明不同岗位辅导员的岗位名称、职责、内容等;(4)工作规范,说明不同岗位辅导员所应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内容

在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前提下,提取和确定辅导员考核指标的内容,其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级。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关注辅导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指标体系如下。

(四)确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权重

绩效考评体系要确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权重赋值,并重点确定两个方面的权重:(1)评价指标的权重。这是指各项具体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要根据工作战略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如:品德指标、学业指导指标以及能力指标的权重,就可以根据评价目标的不同,加以适当的调整和设置。(2)评价主体的权重。不同层次的评价主体也要有差别性,重点考评辅导员所带学生的就业率情况则要以相关职能部门如就业指导部门为主,重点考评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则要以学生工作部门评价为主。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个性特点,确定“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项目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或有所取舍),在项目比重确定的前提下,确定评价主体范围及分值比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评价理念

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之中,要以业绩和能力为引领,依循“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评价理念,由传统的、封闭式的考核向开放性的绩效考核转变,依据360度绩效考核评价原理,以上级领导、同事、学生、被评价辅导员本人为考核主体,共同构成绩效考核小组,形成规范有序的考核体系,根据岗位类别和职级的具体情况,实现即全面又能突出重点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由传统的奖惩式的考核向奖惩与发展并重的绩效考核转变,不能单纯考核评价辅导员的量化业绩,还要注重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程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核,要以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为落脚点,并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二)营造提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实效性的动力机制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推进涉及社会、高校、个体三个层面,考核评价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各个主体关注、参与和支持,并立足自身职责与能力,营造提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实效性的动力机制。

1.从社会层面来看

社会要支持并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要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其贡献,完善和优化社会支持体系,如:财政部门的经费支持、研究机构专业理论的支持、教育部门的培训支持、辅导员行业协会的管理支持等,全方位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层面的各项支持,将有效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细化岗位职责,增强辅导员的岗位认知与归属感,奠定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顺利展开的基础。

2.从高校的层面来看

高校是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者和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者,高校层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层度以及方案设计的科学层度,将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目标的实现。高校需要在全面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拟定绩效考核方案,全面部署对辅导员的考核方法、考核流程,营造良好的绩效考核氛围和环境,打消辅导员对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排斥心理。注重程序监督,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开展、公平进行,保障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反馈,使辅导员了解自己阶段性工作的考核结果,并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将绩效考核同高校管理制度的优化进行对接,使绩效考核不仅能够实现对过去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的目的,更可以实现不断优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校管理制度的目的,如加强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优质资源的整合,办公条件的提升,辅导员专题网站的开设,激励制度的制定等,使辅导员绩效考核成为促进辅导员个人和队伍成长的有效途径。

3.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层面来看

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加强自身的学习,如思想政治教育、党建、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在管理学生的实践中将学校的规范要求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将教学、科研工作同辅导员工作相结合,关注和关心工作实践的理论化与理论成果的具体化,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中将个人的成长和队伍的成长想结合,关注和关心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自身岗位意识的提升,工作成效的取得,赢得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与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形成良性的互动,提升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在发展,学生群体在变化,工作内容在更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在变化中寻求发展。而变化什么、如何变化,这一指挥棒就是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也势必在这一变动的教育大环境中,以变动的事实为基点,不断调整考核评价指标、权重、评价主体、程序等,这一过程也必然会提升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现实情况,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考核理念,以辅导员的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由传统的、封闭式的绩效考核转变为开放性的、整体性的考核。要注重绩效考核评价的民主、协商和共建,依照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理念和方法,依循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而有原则地实现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实现对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更好地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促进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

作者:张月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108-109.

[2]李战军,诸澜兮.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评价主体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189-191.

[3]黄警秋,刘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Kpi与360度评价集成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87-88.

[4]刘翔.构建多源考评体系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9-30.

[5]施进华,姚冠新.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3(1):77-80.

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篇10

一、实施机关“RmDC”管理法的基本做法

针对机关工作的特点,“做精做实、管事管用”,该公司的基本做法是坚持四条原则,实行两部考核,精细三项指标,规范六个要件。

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基本模式不变,创新操作程序”的原则,二是“结果为主,因果并重”的原则,三是“联系实际、区分重点”的原则,四是“层次考核、多向制约”的原则。突出层次管理,采取上级考核下级为主,并通过民主沟通、民主评议等方式,达到相互制约和控制,在日常行为管理上体现多层面、多视觉设置有效的双向控制机制。

实行两部考核:机关员工“RmD(二”考核分成间接与直接考核两部分。间接考核是员工个人“RmD(二”绩效考核分配的基础,即公司对机关部门整体工作的考核,直接与个人的浮动工资挂钩。直接考核,即个人“RmDC”全月最终考核得分,直接参与刘个人浮动工资的分配。对个人的直接考核在月底确定最终得分时,绩效考核占90%,民主评议考核占10%。

精细三项指标:一是工作绩效,即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确定的量化工作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数量、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内容;二是走动式管理,主要包括走动区域、次数、走动时间、巡查内容、巡查问题处理、管理效果等内容;三是“6S”行为规范的具体量化内容。

规范六个要件:一是填记旬卡,旬清旬结;二是走动管理巡查记录;三是动态排序,结果公开;四是定期恳谈、讲评沟通;五是周期评议、民主监督;六是月积月总,综合考核。机关部门考核小组每月底召开综合考评会议,形成被考核人全月“RmDC”考核最终汇总得分。下月三日,公布财务部下发的员工应得绩效薪酬总额,依据有关公式计划出员工当月实得绩效薪酬,于六日前公布。

二、“RmDC”管理法是一项复杂的探索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公司党政紧紧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变观念,清除三种思想障碍。广大干部坚定了信心,充分认识到实施“RmDC”管理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健全和完善,推行“RmDC”,唐山矿业公司应该义无反顾。

二是精细标准,落实“三化”考核基础。由于机关人员岗位工作内容、性质、责任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多样性,使得推行“精细管理”的定标环节更为复杂和重要,成为首要的关键环节。围绕“定标”,我们坚持重点落实“三化”,即考核内容精细化,考核标准定量化,考核赋分可行化。由于内容细、量化强,使很多标准将分解考核分数细化到0.1分,微小的加减分也有据可依,增强了赋分的准确性、一致性,确保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可比较性,落实了机关“RmDC”的可考核性。

三是不断完善,坚持三条修订原则。推行机关“RmDC”管理首先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健全,在体系中完善。从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我们坚持不间断地调查研究,查找漏洞,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对《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已经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统一修订。特别是岗位考核标准,提倡各部门联系工作实际,在实践中及时创新和调整更具操作性的运行方法和保证措施,不断提高质量。

四是规范运行,强化“三查”保证机制。特别是起始阶段,最容易“一阵风、走形式”。公司的做法是:强化“三查”(公司检查、机关抽查、部门自查)。2004年8月初,公司机关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一次运行质量的自查活动,规定学习内容,明确自点,提出目标要求。自查结束后,又组织了联合验收,大大推动了机关“RmDC”,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初步效果

唐山矿业公司机关实施“RmDC”管理三个多月来,初步呈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管理职责,增强了管理素质。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RmDC”管理考核标准,打破了过去机关工作“原则内容不能细化、泛泛要求、不可量化”的常规,每个岗位、每个人职责明晰,带来了管理素质的提高。

二是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管理质量。过去机关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日常表现,往往是凭领导印象,缺乏一种机制做出准确的评价鉴定。“RmDC”考核与人事考核相融合,依据逐旬打分,确定优劣,落实分配使工资拉开了档次,也使人事职务晋升有了依据,形成了激励机制,优化了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