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45

教育改革计划篇1

年我镇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教改实验镇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围绕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和多元投资机制、优化教育管理机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四大改革重点,全面实施和完成《镇建设教育改革综合实验镇三年实施规划(-年)》工作任务和目标,使全镇基本形成优质的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为优质均衡地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重镇打下坚实基础。

年我镇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是:全面总结教育改革三年工作成效,继续加大全镇学校建设和扶持优质教育的力度,完善全镇学校布局、设施和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主线,制定和出台一批推动全镇教育现代化和学校发展的框架制度,进一步优化全镇教育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一、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一)加大全镇学校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全镇学校布局和设施

进一步完善全镇学校布局,根据全镇学校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未建学校布局及规模,进一步满足本镇居民就近入学的需求。同时根据学年已建学校招生情况以及各校班额情况,继续加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公建配套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建学校交付使用进程。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充实和完善区域内原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

1、加快新建学校工程建设。年5月广海花园幼儿园、春莘花园幼儿园交付使用,7月底之前,完成装修及设施的配备。

2、抓紧落实小区规划公建配套学校的建设。年年内争取宝仪花园幼儿园开工。

3、加大对学校重点项目的投入,继续优化我镇各校办学硬件环境。

⑴年5月,完成对二中演播室的设施改造和配备,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⑵年7月,完成二中2号楼教学楼整修工程,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同时争取年内修建镇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为进一步推广航天科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提供高品位场所。

⑶年7月,完成黎明小学天然气改造、校舍整修工程,进一步改善学校硬件条件。

⑷年7月,在部分学校建成一批远程教育教室。

⑸年7月,完成对明强小学、市西实验中学、中心幼儿园等部分教学楼整修工程,进一步改善我镇各校办学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全镇终身教育框架体系,加大扶持优质教育的力度

为构建优质的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以“引进、扩展、撤并、延伸”为原则,继续引进教育品牌,继续扩展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撤并薄弱学校,继续延伸基础教育以外的教育事业、加强0-3岁早期教育及社区教育。

1、继续引进品牌,增加全镇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办学体制。引进和扩大品牌优质教育资源,开办春莘花园幼儿园,年9月正式开学。

2、加强并优化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广海幼儿园建立独立的镇早教指导中心站,同时继续扩大我镇早教基地园范围,全面推进我镇学前教育进程。

(三)加大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全镇教育环境

确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为深化全镇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任务的有效载体,发挥政府及教育部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各项有利于促进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机制,继续优化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1、进一步创新我镇各项教育制度,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⑴继续加强学校——社区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校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区域内设施、人力、组织信息等的共享。

⑵进一步完善《镇公办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提高镇辖区内各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品牌知名度,全面提升全镇教育整体水平。

⑶进一步加大我镇各校名校长、名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强各校名教师的培养力度,年出台《镇名教师评定和培养方法》。年拟评定若干名名教师,借助中学名校长、名教师培训基地,为我镇各校培养一批学校后备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

⑷年5月完善《镇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和补助办法》,加大评优和奖励力度,进一步鼓励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⑸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力度,加大我镇各园所“三大员”队伍建设,提高各园所保育员的福利待遇,加大“三大员”奖励力度,为我镇各园所完善和稳定保育员、营养员、保健员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

2、进一步理顺建校办学机制,保障我镇教育发展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⑴进一步加强关于镇公建配套学校新办学校会审制度,规范区域内办校程序,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

⑵督促万科房产商对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内就读的万科户籍学生实施义务教育,进一步理顺万科城市花园适龄学生入学问题,规范学校招生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我镇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打破围墙”,全面推动我镇区域内各校优质均衡发展。各校在依法办校、以德治校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品牌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年继续加强校际合作,加强各校品牌特色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和改进学校薄弱学科,促进区域内各校办学水平有较明显提升。

1、加强校际合作。继续扩大中学教育集团优势资源的辐射力度,促进中学和二中等学校的合作取得实效。继续加强各校间的学科互动,实现公、民办学校间的交流合作。筹建明强小学教育集团。

2、加大专家指导力度。

年由教育专家、区督导室、区教育局有关科室对B类学校和a类学校薄弱学科会诊,指导B类学校升级,推动a类学校突破薄弱学科瓶颈,年年内二中督导水平争取上a1级,实验小学、星辰幼儿园督导水平上a2级,同时加大对市西实验中学的督导指导力度。

促进幼儿园上等级,协调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加大对我镇幼儿园园所上等级的指导力度,年5月中心幼儿园申报市一级幼儿园。

3、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和专家之间的交流平台。年成立镇教育论坛,筹建镇教育网站,进一步推进全镇区域内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整体提高全镇教育水平。

4、全面总结教育综合改革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制作镇教育汇编及年鉴、镇电视教育宣传片,为后三年我镇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二、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改革创新是推动我镇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我镇教育事业新跨越的根本前提,更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全镇人文环境,优化投资建设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全镇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和支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胆探索我镇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推动我镇各项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增强全镇综合竞争能力。

教育改革计划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计划;学分制;课程模块化;课程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2)02―0044―04

前言

定位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网络教育面向的学习者大多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不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是更重视实用技能的提高与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本专科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原有学历补偿性教育正向提高性教育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正向成人素质教育前行,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教育及素质的教育。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应该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多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升的专业教学计划。本文在反思现代远程教育现有教学计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计划改革思路。

现有教学计划问题分析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主要参考和借鉴了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其特点是以阶梯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严谨,理论性强,这对于传统院校的精英教育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网络教育院校与传统院校相比,面临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定位与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为其主要目的,所以,全盘照搬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不合适的。调研发现,试点院校80%~95%的课程为纯理论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根本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业内比较普遍的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也显露出一些弊病。各试点院校在借鉴传统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着人性化、民主化原则,大力推行学分制。以网上人大为例,学院采用基于互联网教学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课程,这样做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学力强的学习者可提前结束学业,学力弱的学习者可以推迟毕业时间,这给了远程学习者最大的自由与灵活。但完全学分制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效率低,学习过程监控不力,因传统学习习惯影响而严重依赖教师的学习者常常在一大堆课程面前无所适从,会出现随意选择课程、不顾课程关联或逻辑关系、将必修统考课程安排靠后影响考试和毕业等问题,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习信心;更有部分学习者(比如专升本)在一年内修完所有课程,学习质量无法保证。从管理角度考虑,由于选课太放任而导致相应的教学辅导、学习支持等工作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工作安排。完全学分制并不完美,如何根据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特质和成人学习特点来有效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计划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学计划改革目标

教学计划应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调整课程结构,以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应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安排,提高远程学习效率。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针对网络学习者90%以上是在职成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从两方面实施改革:一方面,课程设置向职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压缩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各项技能培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更“专”更“精”;另一方面,大力增设各类有益于拓展学习者视野、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人文、健身、财经、生活类课程,开展广泛的通识教育,使学习者所学知识更“宽”更“广”,这也是未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上,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有些试点院校采用统一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通过统一学习计划、集体选课和集体预约等方式实现学习者的高交费率、高选课率和高预约率,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保持较快速度。将学分制与学年制、学期制相结合,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行为,但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领域可合理应用。

教学计划改革探索

1.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他们更期望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当前参考全日制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性很强,实用性不足,缺乏职业针对性,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体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实用课程是成人学习者更需要的。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尤其在专科阶段,更应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比例技能型课程,降低理论课程比率;而在本科阶段,则逐渐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理论素养,适度提高理论课程的比例。总之,需体现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一体化设置课程的原则。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的教育应根据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设置课程,以分别达到各自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学习者从中等教育起步完成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育提供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计划。

当然,课程的全面职业化和实用化要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职业和岗位分析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社会需求反应迅速,要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让社会参与职业类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这些当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纲领。

2.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地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比如,与市场营销专业最贴近的职业方向有营销师、管理者、市场销售人员和市场调研策划人员,可设置各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兴趣或未来职业方向自主决定选修相应等级模块课程。目前试点院校的课程服务普遍提供到专业为止,没有针对职业方向进一步延伸。

课程模块化优势明显,首先是各模块培训目标明确,都以掌握专项技能为目的;其次是学习者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便于教学计划更新,以后在该专业大类范围内,开发新专业时只需对专业教学模块作出修订即可,从而使新专业的开发周期缩短,效率提高,适应市场的需要。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相关职业群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被划分为核心课、加深课、加宽课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尝试将全体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通识教育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些公共基础学科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政治课等;职业技能模块是根据职业分析而建成的职业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拓展类课程,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可以包含的内容有:职业规划、法律普及、文学素养、理财知识、电子商务等。

3.学分学期制相结合

学分制是现代社会中各高校努力追寻的方向。完全学分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习者的自,但无限制的灵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和学习效率低下、选课逻辑混乱、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等,学习课程的系统性难以保证,势必影响学习者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还会出现凑学分现象,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等资源容易造成浪费。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完全的学分制并不存在,像美国最早实施学分制,但也广泛结合学期制、学季制、三学期制等,英国高等教育一般是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日本在本质上也是实施学分学年制。我们要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在保障其学习自的前提下,综合其它办法来提高远程学习效率,学期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的行为,但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合普通课程一般需要4个月的学习周期,综合分析当前部分院校实施的双学期制和四学期制弊端,笔者提出“三期三考”设想,即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学期,一年举行三次集中课程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期含四个月时间,学期末举行课程考试。这种“三期三考”设想不同于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三学期制。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采用春、夏、秋三学期制,其中春和秋学期为长学期,一般为16~19周,夏学期为短学期,一般为8周左右,普通课程在长学期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小学分课程等在短学期开展,国内的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从2005年起都陆续实行三学期制,这有利于实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而网络教育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本身就身在实践岗位,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需额外的实训教育,三学期制设想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学习周期、全国性考试组织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而提出的。

三期三考不是单纯的学期制,而是学期制与学分制的结合,思路是对必修课采用学期制和固定的教学计划,对选修课仍然采用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任意选择课程模块或课程,只要选修课学分达到该模块要求的总学分即可。这一方面可保证必修课的逻辑教学,使教学、辅导与考核统筹安排,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针对选修课的选课制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照顾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取向,有助于实现充分的个性化教学与服务。

当然,从个性化、人性化角度考虑,学期制的安排并不是死板的一刀切。学习者由于个人情况如出差、怀孕等无法按时学习和考试时,可申请取消学期中某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学习者自主选择的选修课,选课后一段时间内也可以退课。

4.提高选修课比例

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在目前的试点院校中,虽然学分制被广泛采用,但各院校选修课程比例仍然偏低,专业理论等必修课仍占绝大部分比重。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在随机调研的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上海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基本在15%~25%之间,各学校选修课比例不高、跨度较大。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在随机调研的西南大学网院、浙江大学网院、衡阳技师学院、四川大学网院、南开大学网院等院校,选修课比例仅在0~20%之间,有50%的院校选修课比例竟然在5%或以下徘徊。这对于学分制的开展是不利的。

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大幅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是重中之重,目前,人大网院各专业各层次的选修课比例在18%~35%之间,若实施改革,选修课比例将整体提高到40%以上。

5.增设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全方位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活跃校园氛围。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习者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这可促进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建设虚拟校园、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降低学习孤独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在具体实施方面,创新学分可以附加学分的形式呈现,总学分的小比例部分(比如5%)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不交学费,不增加学习者经济负担。没有获得创新学分的学习者,需要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获得相等于创新学分的学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新旧教学计划比较

根据课程职业化、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学期制相结合的设想,新的教学计划可包含以下课程模块(以原教学计划中专科80学分和本科150学分为例):

总体而言,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大幅提高,将占总课程的20%以上;选修课程比例也有较大提升,基本占总课程的40%以上,而原有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例一般在15%~35%之间。新教学计划中,专科阶段强调技能教学,必修课比例最低,专业理论课比例最低,而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比例最高;本科阶段强调一定的理论素养,所以专业理论课比例提高,选修课比例降低;跨专业层次由于有先修课,所以必修课比例最高,包含15%的必修先修课。原有的专科阶段、专升本阶段总学分由80学分全部调整为85学分,这5学分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而高起本阶段的150学分中,增加了分的创新学分,课程学分降低,以减轻学习者学业负担,同时有利于鼓励学习者多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建虚拟校园。

讨论

学历教育是目前远程教育的主体部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远程教育很可能将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型,课程的职业化、模块化不仅是满足在职成人学习者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远程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但教学计划的改革牵涉到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改革中难免遇到各方阻力,尤其是职业技能课程的全面建设、与证书认证机构的合作等都将是庞杂的大工程,是教学计划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结合院校教学目标,在培训市场广泛考察成型的相关课程,出资引进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思路还有待实践检验,同时也旨在抛砖引玉,希冀与同行共同探讨网络教育教学计划该如何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等.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与方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2]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DB/oL].省略/y-jxgg/kcgg/11696.shtml

[3]刘重庆,徐国庆.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1,(3).

[4]张生明.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2-28(3).

[5]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教育改革计划篇3

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我校教育工作中的先导作用,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和落脚点,以课题为载体,大兴校本教研之风,积极推进我校教育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围绕课程改革,继续强化校本研究,推进科研创新。

1.强势推进校本研究,要通过校本研究,优化校本管理,开展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营造校本文化,开创制度化、科学化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校本研究要形成校长为主帅,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的格局。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学的需要;研究的过程贯穿教学的始终;研究的目的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在加强课题项目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中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3.继续举办好教师教科研讲座,构筑学校学术论坛。做到定内容、定教师、定时间、定领导负责,保证质量。

(二)围绕科研兴校,规范教科研管理,形成科研网络。

1.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2.抓好重点课题研究,力争多出精品。

(1)做好“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的结题工作,主要工作有:整理、撰写网络课题的理论文章;选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典型案例;整理、制作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完成课题的实验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的成果评比活动,对前阶段的网络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提升,举行网络课题的结题报告会。

(2)强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主要工作有: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拟定合作实践课题,制定基地实践计划,扎实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做强、做大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设计烹饪、木工、园艺等各系列典型教学案例,举办劳动课题*市级研讨展示活动。

(3)进一步推进心理课题的研究,特别要做好心理教育的个案研究,主要工作有: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人轮流值岗,了解学生中的心理困惑,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收集教师中间积累的心理辅导个案,形成心理辅导个案集,作为全体教师提高育人水平的参考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理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使心理辅导渗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4)“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方面的主要工作有:认真完成总课题组的任务,上好两堂课题实验课,积累经验,进一步研究探索,在此基础上完成总课题报告中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编写。

(5)“动手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做好结题准备工作:收集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对前阶段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提升,撰写实验报告等。

(6)进一步开展“充分利用虞山文化资源,丰富少先队教育活动”,本学期在这方面应作为一个重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有关领导对此课题的中期评估。

3.加强课题全程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积极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要根据实验方案认真实施,期初部署各课题本学期研究重点,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初步成果展示等活动。严格执行课题台帐制度,记录好“课题组工作手册”。

4.重视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应用推广,重视发动教师,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论文,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在省、全国获奖、发表,利用好“教海探航”在常熟举办的契机,组织好老师撰写“教海探航”征文。

(三)开展行动研究,加强教学反思,营造科研氛围。

在上学期进行网上教学反思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反思的撰写、交流活动。本学期教师在“*论坛”发表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故事不少于10篇,杜绝抄袭现象,提倡互相学习,积极回帖,特别是对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要加强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结合市电教馆“博客教学反思”的评比,青年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故事同时贴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用博客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

(四)培养师资队伍,凝聚科研人才,促进教师提高。

1.做好我校市级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工作,上好展示课,记录好带头人手册。

2.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培训及研讨活动。

3.以课题组活动为抓手,每学期各课题正常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研究,提高。

(五)编写成果专集,扩大学校影响,提升科研水平。

编写《*小学心理辅导个案集》。

编写《“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题研究专集》。

编写《*小学教学案例与反思选粹》

教育改革计划篇4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人口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存在问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居老人数量增多以及劳动人口数量下降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颁布的《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中指出,要从我国的根本国情入手,决不动摇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样不仅与国家的持续发展相适应,而且还利于群众效益的提升,一定要坚持下去。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该工作会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努力克服。本文以计划生育为重点,对其宣传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具体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背景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情况一直处于第四次高峰期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超生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生人口的性别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上升以及总生育率持续上升等。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强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良好建设。

其次,我国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处在水平比较低的阶段,能够对人口问题进行统一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1]。

再次,因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大力宣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时,还要注重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引导,在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使人们更加注重我国的人口问题,并积极参与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当中,有效解决我国计划生育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我国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完成。

二、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改革思路

(一)各项计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在划生育的统计方面,一定要将各种报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汇报,做好“三账一卡”工作;在计划生育的药具方面,一定要做好孕情和环情的控制工作,将报表定时上报,对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管理,及时进行随访工作,促进优生优育。另外,帮助人们做好避孕工作,定期发放避孕的药具;在计划生育的宣传方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一定要落实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定时出宣传报。对已婚育龄的群众进行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以及更年期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使计划生育的工作切实得到落实。

(二)行风建设方面的改革

对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来说,一定要加强行风建设,不断完善行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各项考核工作和工作流程进行有效规范,做好计划生育干部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确保不会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提高群众对该项工作的满意率。

(三)宣传内容的改革

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改变群众的婚育理念,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还应该做好群众的生殖保健教育。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本质上应该是集思想、行为以及政策为一体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对我国的国情政策和人口理论进行宣传,还应该向人们灌输晚婚晚育的思想,从而将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2]。

(四)加强群众参与性

其实,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科学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的工作,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它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而不断完善的;而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不是从个人主观意识来进行各个环节的宣传的,而是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以群众为主,对群众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教育,从而使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落实。因此,一定要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群众参与度,这样才能对群众进行计划生育方面的知识的传输。

三、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现阶段,大部分领导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都不是特别重视,因为他们认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将计划生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很有可能会遭到群众的抵制。所以,领导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将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工作重点有待明确

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时,有很多宣传人员缺少责任意识,领导让做什么,他们就按部就班,对工作重点没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而且,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内容与群众的实际问题也不是特别符合,导致群众对宣传教育中的内容不感兴趣[3]。

(三)缺少专业的宣传教育人员

在我国,虽然计划生育部门已经建立并运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计划生育中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对计划生育的知识不是特别掌握,缺少专业的宣传教育人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进行讲解,也不能将计划生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准确无误地传输给群众,不利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新时期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

对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来说,政府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其引起高度重视。要想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新闻、广播或者是板报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4]。另外,面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有关部门还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再有,还可以创建高效的监督机制,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宣传教育人员的责任意识,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

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对其内容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原则,在宣传时采用无界限的宣传模式。通过分析群众的实际需求,可以将计划生育的政策和理论知识、关爱女性健康、生殖保健以及避孕节育等知识融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将其作为宣传的重点。另外,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群众进行讲解,进而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灌输优生优育思想和观念。为了能够使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发挥最大化的效果,在群众中增强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定要将宣传教育工作做精做细,并且还要分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优生优育的理念。

(三)建o专业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

宣传人员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宣传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计划生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专业宣传人员的引进,建设一支专业性较强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宣传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5]。而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对计划生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宣传人员首先应该具备这种意识,这样才能对群众进行良好的教育。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定要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效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婷.在新时期如何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8):154-156.

[2]张瑞玲.在新时期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相关讨论[J].办公室业务,2013(4S):247-248.

[3]陈金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2015(5X):61-62.

教育改革计划篇5

1随着改革的不时深入,少儿教育呈现了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乡镇中心园缺乏保证机制,整体水平和效益出现滑坡,民办少儿园亟待清理和规范。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少儿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福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少儿教育是人类启蒙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少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市区及一些乡镇正在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迈进。

2少儿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扩大优质示范园,提高农村乡镇中心园,规范民办园,形成以公办少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举办的少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少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少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少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市少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年市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园,中心园达标率在6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0%以上。年,市区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5%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理顺少儿教育管理体制。

3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少儿教育管理体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少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制定少儿教育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少儿教育健康发展。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办少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少儿园的管理;市区各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少儿教育的发展规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少儿教育;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少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保证中心园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法保证少儿园治安、平安和合法权益。

4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少儿教育工作机制。少儿教育是涉及全社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研究解决少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证少儿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发展。

制定相关规范,教育部门是少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少儿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各级各类少儿园的审批注册和业务领导。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建立健全少儿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培养、培训少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指导和推动家庭少儿教育。

监督和指导少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及饮食卫生平安工作;对0-6周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少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规章制度。

制定各类少儿园收费规范,教育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根据培养本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接受能力等情况。并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财政和物价部门负责颁发收费许可证,提供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

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少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城镇改造和市区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建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有关规范。要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少儿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用途,也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少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民政部门要把发展少儿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社区逐步推行。

积极建立城市少儿教师社会保证和农村少儿教师养老平安机制,劳动保证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少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少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推动少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5强化少儿园的规范管理。根据我市少儿教育发展实际。加强对少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审核少儿园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条件,规范办园行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少儿园举办资格,颁发办园许可证。完善少儿园定期登记注册制度,每隔三年要重新登记注册,并按规定规范收取登记注册工本费。实行少儿园撤销演讲和年检制度,年检不合格的少儿园,限期整改或吊销办园许可证。整改期间不许招生。未料理登记手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兴办少儿园。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社会办园秩序,坚决取缔非法举办的少儿园,确保少儿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深化少儿教育改革。

6切实加强公办少儿园的建设。发挥公办少儿园的示范作用,带动少儿教育的整体发展。要加大少儿教育的投入,少儿教育经费要在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公办少儿园的主办单位不得以转制为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少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少儿园和乡镇中心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少儿园转制必需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少儿园。

7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少儿园。社会力量举办少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8深化少儿园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少儿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且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进一步活化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少儿园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多种需求的社区、家庭和少儿园一体化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激发少儿园的办园活力。提高少儿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少儿园采取多样化办园形式、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逐步完善少儿教育利息核算,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的少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9各级各类少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少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少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少儿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省级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相结合的少儿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实施少儿素质教育,坚决纠正少儿教育的保姆式”小学化”和“成人化”等违背少儿教育规律的错误倾向。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实验园(班)举办实验少儿园(班)必需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10加强示范性少儿园建设。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少儿园。要切实发挥示范性少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以示范少儿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少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实行示范性少儿园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定期对示范性少儿园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坚持示范性少儿园的先进性、示范性,推动少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少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上岗培训制度。

12加强对少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将少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依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经费,提高少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六、加强领导。

13市政府将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少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认真研究解决少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改革计划篇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在发展中要始终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实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卓越计划”根据国家新时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明确提出了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型工程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好的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而现行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方面,还有着种种的不足,高校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2]。

2“卓越计划”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指出:“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3]目前国内大学生在毕业后暴露出的问题归结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多方面积极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机会,例如科学调整课程设计内容,创造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以及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是学校内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同时实验室也是学校可以自主掌握、充分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实验课程应当在学生日常实践能力锻炼中打下扎实的基础,为进一步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在日常实验教学时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实验课堂上存在“不愿听、不细看、不会问、不敢动”的现象,既不能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完成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良好锻炼的结果,从而减弱了实验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经过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学以致用理念,后续的多种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其训练效果,达到“卓越计划”要求的目标。所以,实验课程需要结合当前新形势进行改革和探索,力求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上发挥最大作用。

3“卓越计划”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改革内容

根据“卓越计划”的新要求,结合常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课程需要在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课程创新、服务社会企业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改革和探索,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培养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出色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熟练的理论基础之上。传统的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学时较少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安排,造成课后留有疑问、困惑不能及时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卓越计划”所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对理论掌握熟练,并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实验课程教学,必须注重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对实验课浓厚的兴趣爱好,才会将“要我学”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思维,从而在实验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规的实验课程教学,存在内容难懂、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时代性不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新时代、新目标下的实验教学,容易造成诸多不利因素。所以,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积极性,是新时代下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良好,大量的科技革新,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有效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同步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贴和实际,创新思维,校企合作”变成了实验教学的新要求。实验课程如何科学合理设置,让学生的锻炼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校园与企业的优势如何有机结合,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这些都是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4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4.1加强基础理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充分保障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时间需求。根据师资力量,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实验教师负责基础理论实验的教学工作。并根据实验室教学设施的水平,将理论教学走进实验室的方式,逐步摸索应用到理论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验证”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堂消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资源的作用,安排实验教师值班,多时段的向学生开放基础理论教学实验室,这样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及时化解理论学习难点,培养良好的夯实理论基础促进能力发展的思维。

4.2充分调动各年级学生兴趣

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爱好。低年级新生刚刚进入校门,对学校的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这个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兴趣的一个有利时间段。利用学生闲暇空余时间安排新生参观实验室的结构组成、简要了解实验课程内容,同时结合高年级实验课程教学进度,让新生对实验课程有选择的进行观摩体验,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与兴趣爱好,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实验成绩评价等形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调研。力求形成长效机制,便于及时掌握新时代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以学生兴趣特点为参考,结合实验教师教学经验,调整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做到以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教学引导兴趣发展的良好循环。

4.3坚持实验教学创新思维

为了达到以实验教学服务“培养计划”,以实验教学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需要将实验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创新。这些年,全国大学生竞赛项目不断丰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以竞赛为契机,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既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锻炼,也能将科技发展中的大方向和新技术让学生有最直观的了解。

在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学生性格特点的普遍性因素,可根据兴趣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方法初步设计,对照实验教学目标按学生学习成绩水平进行实验教学对象抽样分组进行试验性教学,需要抽样学生能够真实反应教学效果,并结合自身提出对实验教学环境及方法的感想和期望,教师根据反馈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在实际教学前确定一套适用的实验教学方法,力求学生听得明白,学的清楚,练的扎实。

4.4尝试校企联合和工程对接

在实验课程的内容做一些改进,承接一些工程应用型实验项目展示给学生,贯彻服务企业行业需求的理念,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将行业中的新技术运用到实验项目中,比如液压支架的智能联控、物联网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并与一线技术负责人建立友好长效的联系机制,及时跟他们做技术交流,了解企业对员工技术能力的需求情况,从根本上把握实验课程改革的方向,科学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做到按照企业行业需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验室,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实验教学,并有主题的组织工程技术讲座,借此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及就业所需能力的认识,帮助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个人能力培养目标形成进一步的规划。

利用校内科研项目的丰富资源,筛选难度合适,与学生专业结合度高的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仪器及实验环境水平,对其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编,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锻炼,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工程能力。针对部分在实验条件不够成熟的专业或者专业上,实验室可以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科研现场,对实际中的工程项目可以进行视频素材拍摄,并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和保密性的前提下,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制作,作为辅助手段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放映讲解,以此弥补学生工程实践锻炼水平的不足。

5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国家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的工程教育已进入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意义。实验教学必须围绕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工程人才这一目标不断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7):20.

[2]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3]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30~32.

教育改革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粉末冶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93-03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高等学校实施“卓越计划”将为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完成卓越工程师需要的基本训练[1]。

2011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实施领域和基本原则[2]。“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各参与高校在培养观念、培养模式、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粉末冶金学”课程是新材料科学中最具发展活力的重要分支,也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分支学科,备受工业界重视,相关材料和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兵器、生物、新能源、信息和核工业等领域[3]。粉末冶金学课程与实际的生产实践紧密相关,属于工程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一致,为了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对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课程建设与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确立正确的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特点出发,树立课程的培养观念:一是强调课程内对学生创新以及工程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加大企业参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深度;三是加强对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的认识,课程进行有目标的、主动的培养。

新形势下,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粉末冶金学”课程从培养目标上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具有全面性;加大课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更具有实用性。确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学习并具备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利用学习到的课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粉末冶金技术是一个复杂、影响因素诸多的材料成型过程,从制粉、成形、烧结到后处理每一道工序都会影响粉末冶金成品的质量。能够完全掌握并灵活运用粉末冶金技术,即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笔者通过长期的粉末冶金教学发现,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缺乏积极有效的参与,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在课时、学制的影响下,无法兼顾新兴的粉末冶金技术;课内实验一方面是简单的验证性基础实验,学生兴趣不浓,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少人数多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评定,考试内容大多以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这种简单的评定方式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优秀工程人才的培养。

2.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面向“卓越计划”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为:服务于企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的力度,强调学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重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因此,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教师为导向,教师做好引导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专业性强、知识面宽”的课程学习体系,扎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作风;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粉末冶金类的科研项目中,实施本科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科研平台或课题组制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中用、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以企业为载体,学校要加强同行业、企业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去,建设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课程建设与新型教学模式探讨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出发,根据工程实际,“粉末冶金学”课程组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多次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很好的学习粉末冶金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学以致用,按照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模板化设计,把课程内容分为不同板块。比如:掌握粉末制取及其性能测定;压坯成形规律;粉末冶金材料的烧结原理;粉末冶金材料制备的质量控制;了解粉末冶金材料及其研究的新进展等等。

2.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围绕“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物法、启发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如在讲粉末的成形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套粉末成形的模具,让学生了解成形时基本概况,让学生在学习粉末成形时可以获得最大的感官认识;在讲粉末制备工艺时,根据制备粉末的特点以启发和诱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粉末制备工艺,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制备方式;在讲压力与粉末成形样品密度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展开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要摆脱传统的板书或者照着ppt宣读等学生积极性不够强的手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通过搜集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和制作简单直观的动画,丰富课程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比如,在讲等静压成形时,向学生展示等静压机的原理示意图,可以让学生充分直观地了解等静压的工作原理;在讲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粉末时,可以通过Flas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械制备的过程和原理;在讲粉末冶金工艺时,可以结合网络上企业的现场视频,让学生能够轻易地接受粉末冶金工艺方面的知识,同时获得工程实践中的一些直观信息。

3.课内实验的改革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拓展。在课内实验方面,改善了原有的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丰富了课内实验的内容。具体的实验包括:球磨法制粉;粉末粒度和表面性质的测定;金属粉末的压制成形;粉末冶金样的烧结;烧结样抗弯强度的测试;粉末冶金样品的密度测定等等。通过这些课内实验培养学生具有合理选择使用粉末冶金材料和初步设计、制备粉末冶金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工程能力。对课内实验的改革,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围绕“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的方针。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对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校内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已有的材料产业化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研究实践单位,建立“粉末冶金学”课程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在校内尽可能地进行工程基础实践能力的锻炼。二是以企业为载体,校企合作,吸纳企业资源。培养工程师是“卓越计划”的目标,而企业环境是工程师培养的摇篮。除了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入企业、融入企业,学习和了解企业的技术,感受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培养方案应该把适合在企业开展的相关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尽可能放到企业去。三是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的教师在进行本科教学的同时,进行广泛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在校内的有关粉末冶金类的科研项目可以和粉末冶金课程建立联系,让本科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了解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学科前沿。在科研项目的带动和熏陶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工程能力。四是通过学科科技竞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类科技竞赛,扩大学生受益面;鼓励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基础的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全国级别的相关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课内课外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对于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科技竞赛获奖给予奖励或者在学科考评中加分。

4.建立全新的考核评价制度。粉末冶金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书面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查的都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缺乏对工程实践技能的考核。传统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在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中就不再适宜。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除了对学生理论部分的考核之外,要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采用多部分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为理论部分的笔试考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内实验考核、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科技创新活动考核等几个部分,其中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等属于科技创新活动部分。笔试考试、实验考核、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科技活动考核等几个模块各部分的比例可根据课程开展和改革的具体情况,课程组的成员讨论协商决定。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公平、合理,学生也努力争先、争取获得各类奖励使自己的努力获得承认。

四、课程改革的质量保障

1.师资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取得成功,其标志在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而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这一使命的工科教师队伍[5]。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到“卓越计划”的教师的整体素质。所以,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在师资上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保证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等。同时,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当然,不论通过何种渠道招聘的教师,在理论教育教学、工程实践、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技术创新这五个方面都可能存在某项或几项能力的不足或缺失,都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将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送进企业进行工程培养,将企业的工程师送进高校进行专业的全面和深入学习,通过这些培养方式,打造一支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工程实践技术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适应“卓越计划”在高校的顺利开展。

2.经费保障。从上述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来看,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经费上相较传统的培养模式要高出很多,所以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当保障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一套完整、长效的资金机制。高校在经费方面可以采用的办法[6]有:一是提高人均教育财政拨款标准,具体的拨款数额与学校实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在校学生数挂勾;二是为了确保“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需要,学校经费投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倾斜;三是采取定向的办法,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企业补贴学生的学习费用,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定向工作;四是争取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及校友的资助。

五、结语

本文就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粉末冶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课程建设与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的措施,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文.

[3]李成栋.粉末冶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4,(6):22-24.

[4]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0-101.

教育改革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 高等工程 本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22-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工科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产业发展与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关系,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现场生产服务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后备人才。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核心是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基于此,高等工程本科教改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教师工程素养的提高

由于企业以效益为核心,实施“卓越计划”必须强调学校的主体意识,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可通过以下教改措施协调两者关系,使学校教师和社会企业的主客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1 结合教学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将校外资源建立起核心-联合-辅助三个不同层次,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精细化提供保证条件。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根据校外资源水平、企业实力状况建立校外人才培养资源层次明细图库,针对不同学科与工程实际结合程度,构建校外资源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框架关系图表,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式细则。

2 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深入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将实践、交流和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单位实习的实践过程将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创新毕业成果的完成方式。利用企业实际项目完成毕业成果或者提倡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变被动为主动解决毕业与择业、就业之间时间与精力上冲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另一方面使企业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使得到录用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社会企业与学校教学的双赢。

4 为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一要发挥具有工程经验老教师的实践专长,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二要制定有关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制度;三要采取课堂内外一体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开发社会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二、以实践为基点,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1 加强学习指导。一要加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教育,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二要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三要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衔接。

2 优化教学内容。一要设置体验式教育和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二要增加专业实习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三要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3 革新教学方法。注重社会与企业实践,面向市场,导人实践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在优化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创作的动力与能力,在专业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补充教师参与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获得有关实践前沿的信息和知识。

4 完善教学体系。一要打破以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课程,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能力主线重新调整课程;二要围绕工程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能力体系;三要从社会现实条件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多种实践模式建构“卓越计划”的教学框架;四要根据市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部分课程的学分、课时和教学顺序;五要通过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卓越计划”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1 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为此,要完善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

2 采用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制,树立突出企业、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学校在尊重和重视企业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考评体系,形成可操作的、可持续的、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发展。

4 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邀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制度,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

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发展规划

1 “以生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一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二要让学生明确掌握与工程实践相应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三要从学生的个性品质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人手,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四要关注个体差异,建立层次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卓越工程师长远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计划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测量课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2-02

1.引言

为云南工程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人才,是云南本土农科院校当之无愧的社会责任。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性问题,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能满足云南社会和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在信息化测绘时代,企业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校教育要能够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测绘学发展步伐,培养出具有技术型、应用型及生产第一线型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要重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思维灵活性差现象。

2.《工程测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课程内容庞杂、结构松散,应用面广,对于长期以来适应逻辑推理的学习与思维方法,且对于建造过程又缺乏实际体验的学生来说,会感觉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材版本多、难以统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衔接少。(3)考核内容及形式过于单一,闭卷的书面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对学生考核的形式。由此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4)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灌输、轻自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工程建设单位要求的工程素质

卓越工程师是创新能力+严谨态度+责任意识+积极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测量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数字测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GpS测量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地籍与房产测量能力、摄影与遥感技术能力、测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测绘管理能力,适应土木工程一线技术或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信息化阶段的测绘学要求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熟练掌握测绘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测绘仪器设备、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经典测绘方法和先进技术、传统仪器和现代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全站仪、测绘机器人或自动测量系统等新型设备,进行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逐步推行数字一体化测图。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承担所在单位的生产任务。

3.2测量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对测量教学改革推动作用

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地面点定位,工程测量的确定工程点位技术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基本需要,例如如,施工测量实际上是测定点位的技术过程保证工程优质的重要步骤。

测量新技术,新仪器其导致测量基础理论,技术方也在更新,例如GpS定位技术应用,控制网建立方法的就应更新。控制测量教学改革目的就是围绕GpS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的全过程,系统、全面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提高能力。学生应掌握应用最新测绘技术建立控制网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地球椭球体理论基础,能熟练地操作全站仪、GpS接收机、电子水准仪等,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开发能力。GpS控制网的高程精度低,高精度的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正好解决问题。

全站仪,数字水准仪应用导致地形测图,施工放样,精密高程测量等技术都发生改变,教学中重点讲解全站仪特点和优势是其效率高、功能强、作业简便等优势在工程测图,放样,变形观测等方面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水准仪的优势是高精度、多功能,自动记录等优势主要应用高层建筑沉降观测,高速铁路测量,大坝变形观测。

3.3合理有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以现代化,综合化,个性化,信息化等高效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授课,利用网络课堂,虚拟测量仪器,远程教学建设立体化,全球化,全方位,动态交互式信息教学方式,大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的认知方式。同时教学中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实现高效测量学课堂教学。

4.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现代工程教育观念

4.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就会落伍。我们把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增加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数字化仪、绘图仪、扫描仪、全数字测图系统及测图系统软件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讲解全数字测图系统。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数字测图内业数据处理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数据处理及计算机编程能力,可以胜任数字化测图、GpS观测、地图数字化、土地信息系统等工作。

4.2注重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要有:创能力+严谨态度+责任意识+积极思考。培养“懂测绘、精放样”的一线测量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会现代测绘仪器(全站仪、gps)的使用,能进行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放线,会编制施工测量方案。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有承担建筑工程中施工测量的工作能力。

所以学生将拥有测量仪器使用的能力;地形图测绘的能力;地籍、房产测量的能力;控制测量和平差计算的能力;工程测量的能力;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GiS应用的能力;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等。

4.3产教结合,拓宽实习渠道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性人才,产学结合是途径。为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工科实验技术中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综合机构。强化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卓越工程师要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4.4用现代信息技术讲授信息时代工程测量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把学校建设成以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为目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信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空间,使得现实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从而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3]。实现从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体化校园数字应用空间,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教材多样化、管理智能化、环境虚拟化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化教育环境的构建,如虚拟图书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等。

4.5利用信息社会资源(电视,网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无论是电子政务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估产、病虫害防治、流行病控制、文化遗产保护,还是气象预报、灾害监测、智能交通、网格化城市管理、现代物流、车载导航等,都离不开测绘技术。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灾情评估、救灾部署等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准确地监测、分析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工具。通过网络地图服务,人们可以搜索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方位信息,进行交通路线查询。使用测绘提供的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服务。110报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的建设,都离不开测绘的支持。测绘技术是可以实现各种与空间位置相关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叠加、融合,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因此,现代测技术已渗透到社会方方面,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日常现代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使用,能更好掌握工程测量知识,培养有创新能力工程技术人才。

5.结语

总之,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测量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GpS,GiS,RS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岗位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培养大批与国际接轨的优秀工程测量技术人才。为云南工程建设坚输送合格测绘人才。将会更进一步推动云南全省土木工程建设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计划篇10

关键词: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模式;工程师培养;工程应用性;matLaB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32-001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好的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的能力[1]。而现行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方面,还有着种种的不足,高校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运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集电机及拖动基础、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相关基础知识于一体,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困难多,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所以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一、课堂上建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由单纯的教师讲授方式转化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讲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讲授方式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讲矢量控制系统,首先给出静止三相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为直流电动机物理模型,提出解决方法,引出坐标变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引出矢量控制系统原理。建立矢量控制系统结构,通过仿真实验分析系统性能。使学生不断的思考,思维紧紧跟着课程内容进行,参与到教师的讲课中。

二、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

1.合理安排与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交流调速技术在实际中广泛的应用,交流调速有取代直流调速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交流调速内容应占主导地位,在学时上应占课程的60%以上。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淘汰陈旧落后的调速方法,还要适当补充新的内容。例如在交流调速中,转差功率消耗型系统只做简要介绍,重点介绍高性能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省课堂现场画图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从网上下载实际案例的彩色实物图片和原理图进行讲解[2],使“运动控制系统”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形象化,采用动画技术可以生动地将概念和复杂过程讲清楚。但多媒体课件在需要回顾前面内容时不太方便,这时可用板书来弥补,将一些关键公式写在黑板上,与课件上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地衔接新内容。

3.充分发挥matlab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引入教学活动中,可增强教学效果。仿真实验尤其是用于交流调速系统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如矢量变换仿真、转差频率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等,使学生对交流调速系统变频控制内容感到不再抽象,容易理解。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验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传统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引进开放实验设备,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环节弥补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系统设计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初步体验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课程设计的题目可有两个方向:(1)分析设计:根据控制对象模型和性能指标要求进行方案确定、原理电路设计、元器件参数计算和选择、控制电路图等[3],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仿真验证:如交流调速系统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建立仿真模型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加深对SVpwm控制技术和坐标变换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机仿真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各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设计中计算机类型,选择转速、电流传感器,设计数字pi调节器,完成调速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元器件选型。在实验室对调速系统关键部分进行调试,编制出调速系统程序并调试通过,最终独立设计出一个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调速系统。注重校企合作,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与实际紧密结合,为工程应用性提供保障。

四、结语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课多、综合性强,实验教学手段落后等实际情况,导致教与学的难度较大,本文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秉娟.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突出工程实际应用性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11年9月,pp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