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16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1

内容摘要:依据契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联合体”,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则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特征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问题,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第三方强制履行机制和第三方社会履行机制则对解决我国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构建“企业自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契约企业社会责任失衡履行机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究其内涵却大致相同。在卡罗尔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层次,形成了目前较为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有效率的“契约联合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外,还包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以及社区和公众投入的经营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向企业投入了资源的主体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一系列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将资源投入到企业这一“契约联合体”中进行优化配置并实现自身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多纳德和邓菲(1994)认为:企业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利益相关者正式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企业与社会提出一个契约:企业为对它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应对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

企业的契约本质: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根源

现代企业理论围绕企业的性质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现代企业理论学派。詹森和麦考林(1976)将企业的性质定义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他们看来,企业只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不过是为资本、劳动等各种要素的个人所有者之间、产品的供求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提供一个联结点。张五常(1983)在其《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了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的一致性与区别。他认为企业不过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契约代替了产品市场的交易契约。哈特等人则将企业契约理论进一步完善,将企业的性质定义为“企业是一组不完全契约”,他们认为:企业是由于不完全契约而出现的,企业本身也是一组不完全契约。尽管不同学派各自站在自身理论的角度来定义企业,但是,他们都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定性,即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现代企业理论又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依据契约理论对企业本质的定义,企业成为一个“契约联合体”,这里的契约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如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雇员之间的契约,也包括了与企业有相关利益的外部行为主体如供应商、客户、银行、政府、社区等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在这种复杂的契约系统中,契约的主体是一系列目标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成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目标的“契约载体”,所以,企业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易”等企业行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即企业必须履行契约责任。

企业的这种契约本质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因为在企业这个“契约联合体中”,每一个契约参与者都向企业提供了特定资源,并期望通过企业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这被称为契约参与者的“契约要求权”,“契约要求权”的存在使得企业行为必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应,即按照公平互利原则执行契约―这成为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的雏形。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必然产物,其内容是由一系列的契约所规定的,其本质也是一种契约。

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企业社会责任失衡原因的一个理论解释

当企业的本质被定义为一个“契约联合体”之后,企业的行为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组复杂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在这组复杂的契约系统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其中,显性契约是一种以明确的书面条款约定缔约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法律作为强制实施基础的契约。而隐性契约则是指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条款,主要是缔约方关于未来交易的默契安排的契约。显性契约是基本契约,它的缔结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它的履行主要依靠法律等外部强制性力量。而隐性契约是显性契约的衍生契约,是对显性契约的补充,它的存在降低了显性契约的缔约成本,它的履行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缔约方的信用。

相对于显性契约而言,隐性契约一方面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即契约的履行与否和履行方式随缔约方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隐性契约的履行缺乏第三方强制性力量的保障,主要依赖于缔约方的自我约束,即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正因为如此,作为基本契约的显性契约更容易被履行,而作为补充契约的隐性契约则更容易被违约,从而造成契约关系的失衡。

将契约理论与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相结合,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契约划分为经济责任契约、法律责任契约、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其中,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常是以显性契约的形式存在。但是,由于缔约成本的限制,企业社会责任不可能全部通过显性契约来约定,其中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则更多的以隐性契约的形式存在。由于显性契约明确并且具有强制性,所以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契约中,经济责任契约和法律责任契约成为基本契约,对企业构成了基本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基础地位而重点履行。而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则成为补充契约,由于其不确定性和缺乏强制性,对企业构成了高一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次要地位而被企业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从而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

契约的履行机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路

(一)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

契约自我履行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契约的功利性,即契约的缔约方在签约时都认为契约对自己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契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契约的这种功利性是契约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缔约方自动履行契约的原始驱动力。契约自我履行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源于违约成本的约束,即当违约对缔约方所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的成本时,“理性的契约人”会选择主动履行契约。契约本身的功利性和违约成本的约束成为契约自我履行机制形成的引导力和推动力,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得以形成。而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是契约三种实现机制中最基础、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机制,是保证契约履行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契约的一部分,其功利性和违约成本的约束成为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虽然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但半数以上的实证结果都证实了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即履约)不仅可以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如企业因重视环境保护而获得政府的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从而直接提升企业经济绩效,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良好声誉等形成企业的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绩效。而企业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即违约)则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如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遭受罚款)、客户流失、声誉贬值、资本投资者撤资等,从而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直至企业终止(如三鹿奶粉)。

(二)契约的第三方强制履行机制: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强制力量

在契约的履行过程中,缔约方总是在履约与违约之间进行重复博弈,当违约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履约所获得的收益时,“理性的契约人”就会选择违约,从而造成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因此,契约的自我履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当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时,必须要引入外部力量,来强制性的执行契约,从而形成契约的第三方强制履行机制。政府是契约的第三方强制履行机制的执行主体,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力量来保证契约的履行。

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虽然从长期看,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自身利益的增长是有利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短期看,履行社会责任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与企业的短期利益目标相冲突。因此,在经营管理者的“近视效应”下,企业丧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需要借助于政府这一外部强制力来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强制力量,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来强制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和政策惩罚如行业准入、强制关停等政策措施来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三)契约的第三方社会履行机制:社会力量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参与

在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时,仅仅强调政府的强制性履约机制的作用还不够,还需要引入社会力量。社会力量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和效率优势,可以改善契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契约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交易的效率,从而监督和保障契约被更好的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履行除了依靠企业自律和政府的强制,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虽然不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强制性约束,但可以凭借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参与方式的灵活性等优势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无形约束。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媒体、工会和审计部门等都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企业自律、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

首先,企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长远和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政府应加快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建设工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加大宣传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并通过各种行政监管手段和激励机制来敦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后,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来,媒体的宣传报道、行业协会的监管、中介机构的监督评价以及审计部门的审计等都应该积极主动的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监督和约束力量。基于此,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Donaldson,t.&t.w.Dunfee.towardallnifiedConceptionofBusinessethics:integrativeSocialContractstheor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4(2)

2.michael.C.Jensen,william.H.mechling.the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eructure[J].Fin,eCon,1976(3)

3.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J].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Clarkson,m.aStakeholderFrameworkforanalyzingandevaluating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4(1)

5.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6.李淑英.社会契约论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2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现象本质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理论界、政府监管部门、企业自身等都对社会责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上海证交所2008年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并于2009年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环保部与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共同了《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通过信贷杠杆促进企业重视环保问题。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对社会责任问题日益重视,自1999年壳牌(中国)了第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中石化、宝钢等国内企业纷纷开始社会责任报告,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交通银行、中化集团、百度等企业都已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央企中也有近50家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在企业捐赠方面,据2010年度慈善排行榜统计,上榜慈善企业707家,合计捐赠超过百亿,名列榜首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2010年捐款达10亿元。但在看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开始积极回应的同时,仍然无法回避的是社会责任领域仍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企业一方面表现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如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慈善捐赠,但又同时发生损害社会责任的行为,如忽视食品安全、克隆社会责任报告、忽视员工精神健康,这一系列互相矛盾的现象同时存在于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反映了实践中存在诸多盲目和混乱的地方。实践的混乱根源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社会责任概念理解上的模糊,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社会责任概念,理论研究尚未准确抓住社会责任概念的本质,实践上就更容易陷入迷茫,因此,必须从理论上认清社会责任概念的本质,才能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社会责任的界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方面。(1)超越盈利说。在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中,侧重于超越企业的经济目标即盈利目标,而同时追求公平、道德、伦理等社会目标。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企业是生产函数,是经济组织,其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弗里德曼,1962),而企业责任概念则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种突破,基于对盈利目标的突破,形成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Davis(196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家的决策和行为,至少要部分的考虑企业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以外的因素。Daniel(2001)从法律和经济学的角度解构了CSR概念,将其分解为四个方面,即超越利润、超越正式法律条文、超越市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超越传统经济学。李淑英(2007)指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社会利益。(2)超越股东说。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强调企业并不仅仅为股东的利益考虑,而应同时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elaineSternberg(2009)认为不应将社会责任理解为与股东利益相冲突,而应超越股东利益的局限。Jones(1980)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除了股东外,企业对社会中的相关团体负有法律和工会合同描述以外的责任。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2001)在细密梳理和回应传统的企业主流理论基础上,指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曾小青、张恭杰(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和责任关系的体现。(3)社会互动说。该定义思路侧重于从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主流经济学理论采取个体主义研究方法论,把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对其行为进行独立研究,忽略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也造成了“社会嵌入不足”的问题(Granovetter,1985),特别是对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忽视影响了对企业的全面理解。基于对传统经济学中“社会嵌入不足”的突破,从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也形成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如Griffin(1999)认为CSR(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针对位居其中的运作的社会,为了保护和强化该社会所必须善尽的一套义务。Gordon(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解决由企业活动引发的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的责任或义务。porter&Kramer(2006)提出应从一个更广阔的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必须从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虑对方。台湾学者刘连煜(2001)认为:“公司社会责任者,乃指营利性的公司,于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之意图,俾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陈宏辉、贾生华(2003)通过综合社会契约概念,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从这一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二)其他相关界定除了在概念界定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之外,还有学者从层次上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卡罗尔提出的著名的社会责任体系中,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形成了一从低到高的金字塔形责任体系。与金字塔形不同,恩德勒则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放在了同一个层面,用同心圆概括了他的理论模型,称之为“恩德勒同心圆”(乔治・恩德勒,2002),三个同心圆由内到外表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分别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道德责任。陈迅、韩亚琴(2005)构建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的关系、保护环境;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现有的社会责任概念研究,反映了学术界从超越盈利、超越股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责任分级等多种角度对社会责任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从各个角度完整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然而现有研究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现有概念界定大多集中在具体行为层面,而忽视了对本质的把握。现有文献中无论是超越盈利、超越股东、还是企业与社会关系等角度,最后都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如捐赠行为,被理解为是对除股东以外以及利润目标之外的考虑;环保行为,被理解为是对企业和自然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考虑;赞助社会公益事业,被理解为是对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考虑。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企业提到社会责任,就理解为捐资助学、慈善捐款、环境保护、改善职工福利等行为就是履行社会责任,认为只要实施了上述活动就是履行社会责任,反映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中也主要集中报告企业实施了哪些具体行为上。然而基于行为层面的社会责任理解与界定,并没真正抓住社会责任的本质,限制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三、基于现象与本质的社会责任理解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3

一、缺少社会责任的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员工录用方面,一些企业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拒绝招聘残疾人、肝病毒携带者等一些弱势群体及缺少经验的毕业生等行为。在员工培训方面,目前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大多侧重于技术性培训,目的在于企业的短期收益,往往将对员工进行操作安全等培训视作对企业成本消耗。在员工任用方面,几乎所有员工都最关心薪资、保险、以及未来的发展等等在工作时能够获得的收获。然而,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却让人担忧。在越来越推崇社会责任管理的环境下,长期建立在盘剥员工基础上的“高利益”,将会出现员工忠诚度下降、积极性不高等各种劳工问题。在员工解聘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处理解聘问题,企业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是将问题统统抛给政府和社会。

种种问题说明,对员工的管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本就密不可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企业是否对自己的员工履行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与员工管理整合的必然性

目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被认为是形成积极社会反响的一种方式,是企业维护和提高社会、组织自身福利的一种责任表现。但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仍有待研究,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问题还亟待解决。因此,这也是作为组织管理核心之一的员工管理应将企业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随着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出现,传统的人员管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了瓶颈。这就要求对员工的管理要创造新的价值、扩展新的职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原来支持性部门转变为与企业战略价值相匹配的核心部门。而企业社会责任又恰好可以为它提供了实现这种新价值的途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以为企业计划和实施社会责任活动,并可以成为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的一个常设部门。当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广泛结合时,人力资源将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不仅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做出努力,更在雇主品牌、员工参与、生产率提高和环境友好型工作环境的构建和发展上具有更多的战略意义。

三、整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首先是企业的短期成本上升。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重视员工发展,因此要求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培训力度。

其次是员工管理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社会责任整合的员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变革的反作用力,将会给整合带来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企业要做的就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由此推动员工管理模式的变革。

第三是管理层理念的转变。管理层的理念,对于社会责任与员工管理的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责任观的内部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责任观在企业上下逐步深入人心,形成管理层的自觉行为,让管理层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稳步提升企业责任履行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员工管理

1.员工录用管理。在录用员工之前,企业要首先对员工的就业负责,保障能够提供持久稳定的工作岗位。企业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在对员工进行选拔录用、以及任命的环节中,企业要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员工招聘筛选的程序。此外,企业还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2.员工培训管理。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提高扩展其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避免就业转换的刚性,同时也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企业培养优秀员工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成员,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以人力资源测评与员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开发体系,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

3.员工任用管理。在任用员工之后,就要为职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要关心每名员工的身心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企业应紧跟国际最新社会责任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令法规,及时收集和分析本行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预防”机制。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和忠诚度。

在绩效管理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公平的、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反映员工的价值体现。对于绩效管理,要制定明确的量化目标,定期回顾,加强对员工绩效评价的反馈和辅导工作,以此帮助员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在薪酬管理及福利政策方面,应建立公平的、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应当提供与员工价值、业绩相匹配的薪酬,为保障员工的生活需要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支持,同时也促进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这样做,不仅会提高员工忠诚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还会大大地减轻社会的压力,而且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将为个人在未来某时失去工作或不能工作提供强大的保障,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发展趋势

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缩写为iSo)正式了iSo26000。iSo26000采用非常规开发方式,400多位专家历经6年的时间,经过8次会议修改,最后得以。iSo26000是第1个关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的制订,涵盖了已有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各个议题,是最全面的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作为一个指南标准而非第三方认证标准的角色出现,旨在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术语、原则、核心主题等方面的全球认可,以及为企业组织全面实施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提供国际性的理论指导。iSo26000标准的开发及其自身的特点都体现了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标准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iS026000探讨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标准的发展趋势。

一、iSo26000的结构与内容

(一)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的性质

iSo26000为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则、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核心主题、问题以及社会性负责任的行为与一个组织的战略、系统、实践、程序相整合的方法提供了指南。该指南的目的是向组织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社会责任体系和系统化实施社会责任的路径,推进社会责任从理念转向实践行动。该指南,既不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又不用于第三方认证、监管和合约性质的使用;也不作为任何国际、国内或其他程序中法律诉讼、投诉、辩护或其他的要求、索赔的基础。iSo也不阻止更加具体、更加符合需求的不同类型的各国标准,其目的是提供协调的、具备全球相关性的指南,并且以此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社会责任领域最佳作法的实施。

(二)iSo26000适用范围

iSo26000有着较强的适用性,适用所有类型的私营企业、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机构,无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既适用于那些刚开始着手处理社会责任问题的组织,也适用于在这方面有较多经验的机构。

(三)iSo26000体系结构

iSo26000包含7个部分(Clause)和1个附录(annex)。其中第四至第七部分构成该指南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第五部分阐明了社会责任实践的两个基础:识别社会责任主题及相关的问题和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之沟通;第六部分概括了社会责任7个核心主题、36个相关议题;第七部分则阐述了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将社会责任与组织管理相整合。(详见图1)

(四)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第四部分社会责任7项原则包括7大原则:受托责任原则、透明性原则、合乎道德行为原则、尊重利益相关者原则、尊重法律规则原则、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原则、尊重人权原则(见表1)。

(五)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与相关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责任究竟应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iSo2600将社会责任的内容概括为七个核心主题,每个主题又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议题(见表2)。这些内容是对一个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一个经典归纳和规范。7个核心主题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其中组织治理对其他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产生影响,一个有效的组织治理可以促使组织对其他社会责任主题和议题采取行动,并履行社会责任原则。一个组织应从整体上考虑所有的核心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不是仅仅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对一个社会责任主题的改进不应对其他责任主题产生负面影响(见图2)。

每一个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都阐述了它的范畴、实施原则、可行的行动和期望,并通过附录列举了一些自愿性社会责任倡议和工具,使得每一个主题都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和操作性,每一个组织都能通过iSo26000明确负责任的决策和行动应是怎样的。

(六)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程序

1.了解组织的社会责任

(1)识别相关的主题与问题

(2)评估问题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3)评估组织的影响范围

(4)确定处理核心主题和问题的优先顺序

2.实施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整合到整个组织中

(1)将社会责任构置于组织的系统与流程中

(2)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组织远景、使命、战略和目标中

(3)提升社会责任的意识

(4)创建社会责任的竞争力

3.组织内外沟通社会责任

(1)沟通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社会责任信息的特征

(3)社会责任的沟通手段和方法

(4)与利益相关者就社会责任展开对话

4.提高组织社会责任的可靠性

(1)提高社会责任可靠性的方法

(2)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和声明的可靠性

(3)解决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5.审核和改进组织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行动和实践

(1)监督社会责任活动

(2)审核社会责任过程与绩效

(3)提高数据、信息搜集和管理的可靠性

(4)改进组织绩效

二、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履行标准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责任概念趋于系统性和全面性

自Bowen(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首次提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不同的观点。Carroll(1991)认为社会责任包括4个部分: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责任;Steiner(1971)认为企业应实现除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承担经济和法律外的其他责任。不同的社会责任概念从不同视角对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作了阐述,但是只涉及社会责任的某一方面,也极少提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谁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通过哪些符合期望的行动,实施什么样的程序来履行。而2011年11月的iSo26000给出了最为全面的定义:社会责任是一个组织通过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使其决策及活动对社会和环境所负的责任,这些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一个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福祉方向一致;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法律及国际行为标准保持一致;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各项战略和行动。这个系统全面的概念,即界定了现期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也阐述了远期的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既给出了符合责任的行为标准(透明的和道德的行为),又阐述了实施的路径(融入整个组织活动)。使社会责任的概念更加充实饱满,不是那么空洞,有助于人们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

(二)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范畴显著扩展

iSo26000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因此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写为CSR)。随着民主政治意识的增强,政府机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各方普遍的关注,对政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的社会影响和公平性等产生了极大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的事,也是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义务。iSo26000在指南标题中除去了企业(Corporate)一词,第1次在全球性适用的国际标准中将企业社会责任(CSR)扩大为社会责任(SR),力图在更广的范围内加速推进社会责任的有效实施。

(三)利益相关方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iSo26000明确指出了利益相关者在理解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该指南认为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之建立起双向的交流关系是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基础。组织只有通过识别利益相关者,才能了解它的决策和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恰当地确认与其相关的社会责任核心主题与问题。组织在识别利益相关者时应完整全面、不偏不倚,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有组织式的和个体式的、强势的和弱势的、利益一致的和利益冲突的、组织势力范围内的和势力范围外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和民间组织关注的。组织应与利益相关者展开各种形式的双向对话,通过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以使组织的决策和行动更能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增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持续了解,不断促使组织改进绩效。但指南同时也提出组织应从整体上处理好社会、利益相关者、组织三者的关系(见图3),指南认为尽管利益相关者有助于组织识别它的活动的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不能替代更广泛的社会决定行为的规范和期望。一个事项可能无法识别出具体的利益相关者,但却与一个组织的社会责任有关。有时,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致,但却和法律法规、公认的社会文化、既定的实践和标准冲突,此时组织的行为应符合社会期望。

(四)强调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

iSo26000强调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提高一个组织的责任竞争力。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远景、使命、战略和目标,提升社会责任的意识;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行为规范和标准,将社会责任构置于组织的系统与流程;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评价部门,审核社会责任过程与绩效;也可以自愿性地聘请外部机构审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这些措施促使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管理体系,改进组织绩效。

iSo26000更加充实饱满的概念,更加明确系统的议题,更为广泛的责任对象,更加切实可行的实施程序,使得iSo26000必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广泛应用的社会责任指南,也将很快为各中介、协会等社会责任评价机构认同,必将成为企业和所有社会组织衡量自身行为的工具,也将成为社会监督其行为的工具,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尽快熟悉和理解iSo26000,转变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继荣.iSo26000-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iSo26000的形成过程及核心内容.wto经济导刊,2010(11)43~54.

[2]Bowen,H.R.,1953,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Businessman,newYork:Harpor&Row.

[3]Carroll,a.B.,1991,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inBusinessHorizons(34),July-august,pp.39~48.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和谐社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盈利。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中国目前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的学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有的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经营的某一事项符合社会多数人之希望,为满足与实现该期望而放弃经营该事项的营利之意图。笔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公司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为了保护其他利害关系主体利益所应履行的某种义务。

2.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公司的社会责任是道德上的责任还是法律上的责任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在对其进行探讨的初期,更多的学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道德层次上的问题。公司的社会责任最初是一种道德责任,发展至今,其性质已演变成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两者并重兼而有之。随着公司对社会整体影响的进一步加大,许多本来是道德上的责任将会上升为法律上的责任,由法律对其加以规定。而随着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从前是法律上的责任也有可能不再由法律来调整,而作为一种共识由道德加以调整。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兼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双重性质。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只有各个单位稳定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社会基层和谐工作做得如何,各个基层单位是否和谐,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没有社会基层单位的和谐,社会主义整体和谐就不能实现。因此,公司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

2.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司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公司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贯穿了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都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3.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步骤。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受者,直接担当着社会生产或再生产的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公司改革,我国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生产力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这是不争事实。但是,企业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未理顺等问题,治理任务仍然艰巨。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深化改革、解决体制上的障碍以外,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端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三、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倍受关注,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并不是很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高管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在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他们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社会利益。他们缺乏“企业公民”意识,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企业为社会额外多作出的贡献,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对立起来,片面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容,将社会责任仅仅局限于慈善捐赠行为。

2.政府督导力度不足。企业是我国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一些政府仅以自己的财政收入为目标,只看到了与企业目前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利益,政府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处于被动地位。在我国一些企业也扮演社会角色,在公共事业、教育领域等进行资助,但大多数是处于被动,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并非是企业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更没有把资助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4.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由于历史的影响,我国中介机构大多数仍处于半官方的状态,我们国家的中介组织发展严重不足,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出现真空,没有一个良好的链条将其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

四、解决现实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为了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应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转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众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权力的形式,建立规范的明确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约束体系,从《公司法》、《劳动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

2.完善监督体系。没有全社会参与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没有全社会参与的公司社会责任监督要想不断引向深入也是不可能的。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监督必须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消费者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全社会在经济监督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片面强调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而忽视广大社会组织和1人民群众的重要监督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专门监督机关人员、财力、装备和技术手段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监督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3.建立利益相关者模式。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会等。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要受到其他利益主体的制约,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

4.制定符合国情的评价体系。地方政府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内容,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经营行为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大力强化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思考与立法建议[m].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6

(一)很多学校没有有效地将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历史课上,教师只是单纯讲解历史知识,而且关注点放在新课程标准上,忽略了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优势无法发挥。

(二)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学习在面对社会责任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做,促进自身修养和行为的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历史教师只是讲解历史知识,忽略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二、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总的来说,历史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言语引导、典型示范和制度规范。言语引导。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引导学生,使学生明辨是非黑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当然,历史教师需要结合时展、学生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言语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唤起他们善良的本性,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典型示范。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剖析历史人物内心情感、优秀品质,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有力引导是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树立一个高素质、高社会责任感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制度规范。有纪律,才能有标准,才能有保障。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强制性地约束学生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深刻认识社会责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觉性不强,自主性缺乏,科学合理地行为规范能够给他们帮助。

(二)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的情感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让他们牢记在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可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要利用现有资源,并不断寻找新资源。传统的课本、习题册是基础,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影音,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来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片或是书籍,让学生有选择地了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观。有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学空间,反倒会促使他们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解更透彻。

(三)培养学生社会行为能力

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充分认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像在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向路人或是小学生宣传纪念日的由来和故事;每个人轮流做值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集体荣誉;参观烈士陵园或是历史博物馆。把学生从课堂上带进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社会责任,从而学习并践行。

三、结语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7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企业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关注、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并将这些行动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以达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彼德•德鲁克(197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里基•格里芬(198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斯蒂芬•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是90年代以后开始的。林坤宏(2004)认为现今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也来自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高巍(1994)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如缴纳税金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李鸿贵(1995)认为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陈炳富、周祖城(2000)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企业到底有没有社会责任?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持三种观点:

1.弗里德曼(1970)的狭隘企业社会责任观所持的论调是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股东利益服务,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超道德(amoral)的实体,它只管盈利,提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社会责任则通过法律法规来实施,而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而非企业。

2.更宽泛的社会经济观(西蒙,1972)则认为企业不对社会造成危害(道德的底线是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造成伤害),制止伤害,做公平合理的事,而不是驱利而为。

3.最博大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应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应合理合法地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该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与道德的责任。弗里曼(198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管理者不应该只对股东权益负责,还要考虑满足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与股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三、国内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评价

陈旭东、余逊达(2009)对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现状分析和评价,他们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逊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企业对法律责任的认同要高于对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出于单纯的利他动机,而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贾生华、郑海东提出应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协同研究,即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企业问题,通过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与和谐。鞠芳辉等学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研究也指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种原因,并强调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过程中信息公开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四、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

2009年,笔者以宁波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实施了“2009年宁波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

1.问卷设计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调查内容的设定。问卷从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程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战略与治理特征等三个方面设计问题,考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选择。我们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讨论中涉及最多的两个基本理论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在问卷说明部分界定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测量受访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

(3)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设计。分别从社会整体的视角来定义企业的责任,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以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所有者、客户、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和竞争者等类别组成)来了解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除经济、法律之外的社会责任。

(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特征设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动机,有出于自觉选择,也有出于行业要求。我们采用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设计对应的测试语句,请受访者对本企业实施这些项目的战略特征做出评价。

2.数据收集

调查队随机抽取了宁波100家民营企业作为样本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填写。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100家宁波企业的样本中,其中制造性企业占97%,服务性企业仅有3家,具体涉及到服装、纺织、电子、机械、塑料、文具、零售等不同行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宁波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及县级市(慈溪、余姚、象山、宁海、奉化),其中慈溪占30%;鄞州区占24%;宁波海曙、江东、江北占21%;余姚、奉化和象山各6家;宁海为7家。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所选择的企业在行业、规模、区域上都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状况。

3.调查结果分析

(1)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总体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法律责任、公益责任、伦理责任。在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环境、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完全没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低的,而国际业务比重达50%以上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没有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和没有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了解程度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度都很低。

(2)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

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仍然十分片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创造就业、按章纳税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慈善捐款就是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政府或者行政部门的责任,和自己企业无关;

•社会责任是大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事,我们企业还没有实力;

•执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无关;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事。

(3)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应采购商的要求,在产品安全、劳工权利、安全与健康、工作场所、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较多的投资,履行社会责任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五、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

1.企业产品安全问题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加工生产,致使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设计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

2.交易诚信问题

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是企业在市场交易中诚信缺失的两种主要表现,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和广告宣传两个方面。

3.劳资关系问题

(1)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据调查,我市因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而存在职业危害的职工在上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些民营企业忽视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时推卸、逃避责任。

(2)劳动合同问题。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员工在遇到如职业病、欠薪、辞退等问题需要投诉时,找不到任何凭据。

(3)工时和加班问题。违法超时加班是民营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

4.环境破坏问题

个别企业以节约成本为由,较少考虑环境保护。有的企业还靠污染环境致富,将利润建立在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城郊和乡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当地居民健康、制约当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近七成的被调查企业家认为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成本。

七、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树立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努力提高企业家素质,推出类似浙江省政府开展的“民营企业家培训课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加强企业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抓企业骨干培训。要对管理层精英、员工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在企业内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灌输和贯彻。企业全体成员都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精神就得到进一步强化。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把责任要求融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企业应该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管理,认真检查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全过程,将社会责任与生产运营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将社会责任真正落到每一环节、每一岗位。

3.完善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的监管是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约束机制的关键和保证。政府应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奖惩机制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产生正确的成本和收益预期。

4.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

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一评估结果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从而形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朝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2]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3]段志军:《浅议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J].商业经济2009年第1期

[4]李海英,翟延芝:《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

[5]彭泗清等:《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6]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7]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年01期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8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它在本质上是经济法责任,而不是商事法责任。这一问题在当下有着极大的紧迫性。并且这应当属于多部门、多学科都会遇到、都要讨论的问题。经济法研究对这一前沿课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作出积极的回应,也可说是经济法学界的一种社会责任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

社会责任是指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这个词亦可作广义、狭义理解。但不论怎样解释,社会责任总是与社会利益直接相联系的。因此,社会责任也就是社会义务,或称社会契约义务。

企业以社会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0世纪初,当资本主义世界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之后,企业与社会的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起来。为缓解社会冲突,矫正“社会失灵”,于是敏感的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和理论。比如,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经营者的社会责任》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公司“面向公共服务”。随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引起了积极的关注和响应。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起,从欧美发达国家发端,随着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人权运动和公共治理模式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经济法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政治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整个社会正在日益走向和谐。然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以及过去积存下来的一系列矛盾,现今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协调、不稳定的情况。会就业困难;经济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农民工受歧视;改制、破产和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群体事件;等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对经济法的理念和制度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方学者曾指出,经济法“发展了公共利益这个核心的概念”。企业本身的义务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同时也就是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提供服务。企业为实现资本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运用各种手段,其中也包括可能实施具有负外部性的某些行为,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垄断、不正当竞争、超标准排污,等等。这些负外部性的行为,如果没有受到国家(政府)、其他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制约,则将会使有关社会利益受到损害,这就造成社会失灵。因此,通过制定明确的规范,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更加契合和突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质:一方面,保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权;另一方面,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发挥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功能,并解决企业经营的负外部性所造成的某些“社会失灵”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这样,经济法就能通过以公法因素为主导、公私法因素相结合的路径,协调国家(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更有力地发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谋求社会实质公平的重要作用。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质增添了新的证明,为经济法的权利义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经济法的实际应用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解读

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法定义务,或称法定责任。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规定;《物价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中关于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规定,《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关于生态安全的规定,等等。此即国家法即硬法意义的社会责任。

第二,次法定义务,或称次法定责任。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见;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等。此即国家法之外、具有规范性和执行力的另一类社会规则——软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第三,道德义务,或称道德责任。如扶贫开发、捐款救灾、慈善救济,等等。此即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以上所说,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归根到底,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对社会履行义务。公民本指个人,借用公民这一词来用,企业就是社会公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质上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履行必需的相应的义务。

四、结语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9

律师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与公共机构对抗,在民事诉讼中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和专制,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律师职业是民主审判的柱石之一,是司法民主的重要组成部份。律师通过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践行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是律师职业的主要和社会意义。此外,随着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民主、法治得到生长,律师逐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致力于社会民主治理,伸张社会公平与正义,如参政议政、立法建言、政府顾问、公益诉讼、法律援助、免费法律咨询、奖教助学和慈善事业,[5]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民事调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因此,“当一个国家决意要走上民主、法治道路的时候,最需要建立、发展、壮大律师业。…….律师业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具有其他任何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6]而无论是律师践行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还是在更广泛领域内践行社会民主,维护社会公正,都必须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律师践行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主要不是来自律师自身的权利,而是来自于公众的辩护权,是公众将自己法律上的辩护权委托给律师,律师才有机会参与司法,从而实现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此外,律师广泛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分为针对特定相对人的和针对不特定公众的二类。

践行针对特定相对人的活动的前提是特定的相对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可以或者需要通过法律解决,即相对人需要律师帮助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知道律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法律帮助并寄予信任。二是司法民主、司法公正,更广泛领域的社会民主、社会公正不仅来自于司法裁判、社会治理确实符合民主、正义的价值标准,而且来自于公众的心理感受。而公众心理要感受到司法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公正,就必须理解法律,理解司法裁判、社会治理的正当性。①三是实现司法民主、公正与更广泛领域的社会民主、公正,防止司法和公共权力专权,不能仅靠律师的孤军奋战,而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公众知晓自己的权利,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司法民主、公正与更广泛领域的社会民主、公正,以及实现权利对抗“权力”、监督权力。形成律师的专业参与与公众的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参与体系,律师的专业监督和公众的广泛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监督体系。而上述三个前提条件的实现都必须仰赖于公众良好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观念。只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法治观念,公众才知道也愿意将自己的辩护权委托给律师;也才会产生对律师的需要,而在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信任律师;也才会理解、认同律师在司法和广泛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及其实现民主和公正的作用;也才会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与律师共同推动司法民主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民主,维护司法公正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公正。而公众良好的法律意识,尤其民主法治观念“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必须通过包括普法教育在内的多种手段和措施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才能形成。”[7]

因此,律师职业实现司法民主乃至整个社会民主,实现司法公正乃至整个社会公正的意义需要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律师也可以更完美地完成法制教育,因为法制教育过程中,“案例比逻辑给公众更多法律印象;这对认识是很好的”,可以剌激公众的兴趣,[8]而律师恰恰不仅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运用法律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他善于将法律与生活相结合,能够将法律的概括性规定通过生活化的知识、案例等传播给公众。并且因为律师的地位相对独立和良好的公信力,易得到公众的信任。既然律师职业意义的实现需要法制教育,而律师又可以更好地完成法制教育,那么,律师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由于法制教育,又称普法教育,是指“不以法律职业人而以一般人为对象,进行的理解法、司法及其基础价值,掌握法的思考方式的教育。”[9]因此,律师承担的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是指律师承担的传播法律,促进公众内化法律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间接关系的法律、道德义务。

律师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路径

律师应当将法制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手段,通过相应的渠道传播给公众,促进公众内化,从而完成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主要是传播法律信息,以促进公众内化法律。传播的法律信息即是法制教育的内容,是由法律知识、法律理性和法律价值观构成的体系。法律知识是实然的法律制度,当它作为公众化活动的客体时,变成为“知识”。而法律理性是指从社会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等方面提示法律制度设计、安排的目的,以及法律思维模式。法律价值观则是法律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而具有的根本态度。一般来说,法律具有秩序、自由、安全、正义等价值观,其中秩序是最基本的价值,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基础。此外,还有次级的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观是指导思想,在法律价值观指导下,通过法律理性选择适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产生法律知识。律师要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首先需要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就是律师作为特定职业者,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制教育任务。律师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应当与律师职业活动特点相联系。而律师职业活动是接受当事人委托提供法律专业服务,是根据法律的已有规定,运用法律对具体行为或活动作出法律评价,一般不能对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应当如何作评价。由此决定了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是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需要法律理性,只有从法律理性才能回归到法律知识本位点上,也才能让公众理解法律制度的目的。因此,律师公众化社会责任的内容还包括法律理性。至于法律价值观,则不能成为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律师业务主要是运用法律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如诉讼,草拟、审议合同、遗嘱等非讼事务,以及出庭辩护或辩论等诉讼事务。律师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不同于律师业务活动:一是律师业务更多是点对点的活动,即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活动。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更多是点对面的活动,即律师对不特定的公众的活动;二是律师业务可分为诉讼和非讼业务。诉讼活动中,律师对法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对方进行辩论,至多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换。在非讼业务中,律师只需要向委托人交付服务成果即可。但法制教育则是律师需要将法律的相关信息输送给公众,并为公众所接收、认同。因此,决定了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履行的恰当手段是传播,可分为传送和解释。其中传送是基础,而解释则是升华。法律的传送是指律师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图示等符号,通过一定的载体、方法向公众传递法律信息的活动及其过程。要达到传送法律的目的,律师运用传送手段时,要坚持“易于传送”和“易于对象接受”的原则。为此,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法规,“律师可凭借其在时空上与群众接触的便利,针对服务对象存在着的个体心理、生理、智力、职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不同特点与水准”,[10]选择适合的内容,恰当的表达符号和传送时间。但公众作为传送对象,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具有自主性的能动主体、理性者,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需要等主动选择、吸收信息。而且由于法律语言具有词语的专业性、句法结构的模式性、表达方式的特定性、语言风格的庄严性等专业特征,[11]而与日常生活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正是这些与众不同之处增加了人们理解法律的难度,若非法律专业人士较难领会法律的全部精神”。[12]因此,律师传送给公众“法律是什么”的信息要为公众主动选择、吸收,还需要律师进行必要的解释。此处的所谓解释是指律师对传送的法律信息进行必要的说明,主要说明法律理性、法律信息与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关联性,通过这些说明最终让公众准确地理解法律制度及其社会生活意义,从而选择、吸收、内化相关信息。律师的解释是实现法律专业话语体系向公众话语体系转变,要在法律语言与生活语言之间进行恰当的切换,将深奥的法律专业术语通过生活化的语言、事例等符号表达出来,换言之,要将法律符号转化为公众的生活符号,才能让公众能从生活中理解法律的规定和意义。#p#分页标题#e#

我国当前律师法制教育活动渠道呈现多样性、随意性、被动性。多样性是指当前律师承担法制教育社会责任主要的渠道是提供参加社区组织的法律咨询、法律讲座,企业法律培训,给中小学生讲法,给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参加电视法制节目,回答记者的法律咨询,等。随意性即律师进行上述法制教育活动是随机性的分散活动。被动性是指律师从事法制教育活动更多是律师“应邀”被动地参与到法制教育活动中。律师履行自己的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应当主动。为此,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具体对象,恰当地选择法制教育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其次,律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渠道。律师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渠道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群体、公众渠道。个体渠道是法制教育的基本渠道,指律师对个体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的载体、途径、方法的集合。个体主要有支付费用接受律师法律专业服务的当事人、接受律师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以及其他不支付费用而接受律师法制教育的个人。其中支付费用接受律师法律专业服务的当事人作为法制教育对象,是律师在正当的法律专业服务之外,所进行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对当事人提出的与委托事务无关的法律问题的解答,对当事人提出的与法律专业服务事务有关的法律的解释。在对当事人的亲属、朋友传播法律的活动。

对个体进行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谈话、信件等渠道进行。谈话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电话、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方式。这种渠道和方式是点对点,相对而言,法制教育活动影响较小。但优点在于个体对律师提出法律信息的具体要求,降低了律师法制教育活动选择法律信息的成本;个体会及时对传播的法律信息作出反应,律师可以根据个体的反应决定是否进行更详细、深入的解释活动;律师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声音、面貌等传播一种法律情感、法律信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提高了法制教育的效率。群体化渠道是指律师对群体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的载体、途径、方法的集合。群体一般是指具有一定同质关系的人所构成的集合,比如同一学校、同一社区、同一企业,同是大学生,同是中学生,等。律师法制教育活动的群体化渠道主要以讲座、图片、影视、互联网等为载体,运用语言、声音、色彩等符号传播法律信息。如到学校、社区、企业进行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与学生、社区成员、企业员工进行座谈,利用学校、社区、企业的宣传空间传播法律信息,展示图片,等。这是点对面的大众化模式,优点是:受众较广,组织性较强,群体可以通过律师的声音、表情、语言等体验到法律情感、信念。但这种法制教育模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并且由于传播同质法律信息,不能满足群体中个体的异质化需要。大众化渠道是指律师对全社会不特定的公众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的载体、途径、方法的集合。主要以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介作为载体,运用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形象等符号面向社会公众传送法律信息。

主要方式有参加广播电视法制节目,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有关问题进行法律解答,互联网中对类似于近年的如陈玉娇案、药家鑫案、许霆案、彭宇案、深圳女工拾金案等一系列公众关心的有关法律的热点案例及时从法律角度进行解答、说明。大众化渠道更象是面对面,因为律师将法律信息初始传播出去后,法律信息还会通过众多的公众传播媒介不断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成千上万次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法制教育效率非常高。但不足之处在于大众化渠道传播法律针对性不强,而且经过广泛多次传播后,律师越来越符号化,而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甚至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失真,律师对法制教育活动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律师应当主动并善于综合运用个体、群体和大众渠道。律师的“主动”主要表现为有计划、主动向个体或群体、大众传媒等表示无偿提供法律传播的愿望,并且能针对对象特点精心准备,选择恰当方式进行传播。“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就是发挥各种渠道的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构建系统化的法制教育活动,忠实地践行自己的法制教育社会责任。

律师践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保障条件

律师职业的意义实现的条件是法制教育,而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履行内容、主体、渠道等多样化,决定了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诸多自身以及社会条件。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践行不同于律师职业活动的“付费———服务”交易模式。由此决定了律师应当将职业交易思维与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思维分立,确立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意识首先是担当意识。任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及其相应的职业,都必须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形成社会完整的生活。律师也不例外,而且律师作为社会精英,他们应当比普通人更勇于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应当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担当意识是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那么,公益意识则是灵魂。诚如前文所言,法制教育社会责任的不以支付对价为条件,是公益性的。律师在履行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时,坚持公益不仅仅是不收取费用,而且为了公益应当敬业、精业、勤业,不能敷衍塞责。传播意识则是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的保障意识。如果说律师职业活动重在运用法律的话,那么,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履行重在传播法律。因此,律师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履行需要律师有运用传播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向公众传送、解释法律信息的传播意识,懂得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统一,了解公众的心理和传播接收机制,等。

律师在许多国家,都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能力都较强。但律师承担法制教育社会责任除律师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特别的素质,主要应当有主体性选择能力、传播能力和特别的表达能力。律师职业活动的叙事方式诚如法经济学者麦乐怡(malloy)所言是:(法律事实)+(法律问题)+(法规和正确的形式)+(判例)+(根据)=(正确答案)±(人为过失)。他解释说,首先律师“从一堆事实中筛选出法律事实;其次,从这些法律事实中发现问题或争议所在;再次,确定适当的法律规则及程序形式,在事实、问题、规则及程序确定后,下一步检验是否与判例一致;最后,通过联系传统和自己接受的文化观念得出结论。”[13]实际上,在“法律问题”与“法规和正确的形式”之间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对“法律问题”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进行认定。只有对法律关系性质认定后,才能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选择适用的法律,从而形成关系性选择模式。而律师法制教育活动的叙事方式是:(公众主体)+(选择法律)+(传播行为)+(公众主体的吸收、整理)=(法制教育目标实现)。由于法制教育的对象———公众作为主体,其出身背景、性别、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个性心理等存在诸多差异,需要律师根据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法律信息进行传播,因此形成了主体性选择模式,即根据法制教育对象进行选择法律。由于律师运用法律与传播法律二种行为叙事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律师要承担起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就应当培养主体性选择能力,而关系性选择能力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律师运用法律和传播法律叙事方式的差异也决定了律师承担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应当培养提高“传播”能力,“运用法律”能力是法律传播的内容。传播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掌控公众的能力等。应当说律师一般都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但作为传播能力之一的表达能力与作为职业素质之一的表达能力不同。作为职业素质之一的表达能力是运用法律符号、严谨的法律逻辑准确、清晰运用法律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而作为传播能力之一的表达能力是律师将法律专业符号转换为公众生活符号,将法律专业思维转化为公众生活思维,在法律符号和公众生活符号、法律逻辑和公众生活逻辑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律师担当法制教育社会责任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和特别的表达能力。#p#分页标题#e#

社会责任的理解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当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责任,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危害时,他们则会采取批评、罚款甚至将企业解体等负强化手段,以使企业反思其行为,直至消除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履行责任。

(三)公平理论

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产出和投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投入比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评价结果是否合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横向比较如下式所示,只有当下式成立时,企业才会认为公平产出(本企)投入(本企)=产出(他企)投入(他企)。

当感觉本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产出投入比小于其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时,本企业就会认为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自己的产出或者减少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投入,也可能会要求减少别人的产出或者增加其投入,以使两边趋于相等。当等式左边大于右边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纵向比较与此类似,当现在的产出投入比大于先前的产出投入比时,则会继续增加投入;反之亦然。实际操作当中一般是增加或减少自身投入。

上面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内外部作用下的企业需要、利益的博弈和比较三个方面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励的过程得到的。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

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

第一,股东和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只有从上到下树立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提高对责任竞争力重要性的理解,并将其植根到企业文化和日常事务当中,营造强烈的社会责任氛围,才能保障其长期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股东和管理者要推动自身和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股东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护其合法权益,生产良心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做好基本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责任产出信心,抛除侥幸心理。正确理解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四,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信息理解的主观性的存在,加上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企业应从自身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责任盈利能力,提高责任产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公平。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员工、社区、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

第一,积极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首先要引导好股东和管理者需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自身需要反应到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以合力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监督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行业年会,新闻报刊等方式全面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并做到公开公正,令人信服。

第三,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部门要及时适当的调节对各种企业支持的,增加对公共物品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的投资,而不能导致差距过大。

结语

2011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承担的,只有整个社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在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和相互之间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环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林.组织行为学与人事心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