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7:32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切实做好合作社财务管理,依法建账,是维护合作社成员物质利益的根本措施,也是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重要保障。农业资产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特殊的资产项目[1]。

一、农业资产的种类特点

1.农业资产的种类

农业资产一般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那些牲畜或者禽类和树林木头方面的资源,站在形态的角度上看,农业资产主要的活的动物和植物等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存性生物资产。

牲畜或者禽类资产又可以分为产役畜和幼畜以及育肥畜。产役畜的意思就是产畜和役畜,产畜的意思是指供繁殖剪毛和产奶以及牲禽家禽;役畜主要是指供劳动役用的牲禽。产畜和役畜在性质上都属于劳动资料,所以都属于生产性的农业资产。幼畜以及育肥畜指的是未成年的小畜禽,它们可以直接提品,幼畜以及育肥畜是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都属于是消耗性农业资产。

林业资产可以分为经济林和非经济林两种。林木资产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把林木资产作为生产的工具,同时可以不断的生产出产品,比如说苹果树上的苹果。这种林木资产也被称之为经济林木。它的特点是可以不停的重复生产出相关的产品,同时它的成本还可以通过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卖掉以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它的性质和固定资产比较雷同类似,因此也把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生产性林木资产。另一种是在砍伐了林木以后把它卖出去,实现成本的补偿。这样的话是不能够重复的提供某一种产品的,而是只有通过砍伐树木卖出以后获得的金钱补偿,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非经济林木。它的性质就和存货有点类似了,很多时候也被称之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林木资产成本补偿方法,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必须要把两种林木区分严格开来,单独的进行核算。

2.农业资产的特点

农业资产的特点一般是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农业资产是自然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相互统一的有机体。农业资产有自我发育生长和繁殖衰退的规律,能依靠自然生长而获得自然增值,与此同时,它也有人的劳动附加而形成的价值,这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第二,农业资产的生长发育和衰退死亡都具有多样性。农业资产的涵盖范围很广,种类也繁多,不同类型的农业资产也是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和衰退规律;第三,农业资产的生命周期也有着多样性。比如说,林木可以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是更长,但是也有的生命周期比较的短暂,不足一年的情况都有;第四,农业资产的后续费用也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的农业资产的投入之后,为了可以更好的维持农业资产的存活和高产稳定,都需要在后续的整个生长和存活期间进行不断的持续投入。

二、农业资产的核算管理

1.牲畜和禽类资产

可以设置好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科目,以此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培育的牲畜或者禽类的成本。下面可以设置二级科目为幼畜育肥畜和产役畜。它的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接受的投资以及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幼畜育肥畜的饲料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和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牲畜或者是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役畜的成本摊销。

2.林木资产的核算

林木资产的核算需要设置林木资产科目,这样可以用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营造的林木的成本。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营造或者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林木资产的成本,还有经济林木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前的培植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或者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林木资产的成本,包括非经济林木的成本摊销。本科目也可设置二级科目为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两种。

3.资产负债表

生物资产在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会具有类似存货或固定资产的特点。存栏待售的牲畜具有存货的特点,应属于流动资产,而生产性林木具有固定资产的特点,应属于非流动资产。《制度》将合作社的牲畜资产和林业资产都计入农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长期资产,显然不够恰当[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特殊性较大,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财政部应及时不断修订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逐步缩小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合作社与其他企业在平等基础上互相竞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运行,以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邓军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考察[J].财会月刊.2011,(4).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2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3.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2.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2.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3.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

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正确的实施,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对于农民的利益,也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来讲进行维护,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讲,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如果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并对内部业务进行准确的核算,从而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

1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生产性合作社是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性质。

1.1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足

农业合作社的诞生,最初是由农民自发创建的,而由于农民缺乏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也使得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对于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比较缺乏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没有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进行聘用,而现有的管理人员又缺乏培训,这就使得在经济核算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常会出现核算不够准确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如今,虽然我国已经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财务制度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建立,但却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度,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的人员也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还存在着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问题并不了解,而在一些农业合作社当中,其分配主要是领导说了算,财务分配不够透明,这些问题都是的社员的积极性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打击,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制约。

1.3资金较为缺乏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主参与的组织,但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是比较缺乏效率的,因此在实际的投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往往缺乏融资渠道。现如今,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信用社的投资来对自身进行发展。而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政府也很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得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需要依靠社员的会费来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维持,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很难得到满足。

2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的认识,使得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合作社当中成立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内部资产进行管理。

2.2对员工进行业务、制度培训

第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应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制度培训,使得员工能够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明确,并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农业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此外,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内部财务管理的透明性。而在对财务人员进行聘用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进行考察。

2.3建立安全分配制度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当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核算工作,并对全年收入进行细致的核算,核算结束之后,还应对理事会提交盈余分配方案,得到方案之后理事会开相应的会议,对分配方案进行公布,在听取大家的意见之后对方案进行完善,在最终审核通过并由社员大会审批之后才能够将分配方案进行实施。

3结语

对于农业合作社来讲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很多的管理人员却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重视,也因此并没有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眼中的制约,这就需要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并加强对合作社当中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得到促进,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荐。

参考文献

[1]周玲玲.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5,(5):37-38.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4

【关键词】烟农合作社用工管理

近年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和烟草行业基地单元建设的推进,在烟草行业的扶持、引导下,全国烟农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在合作社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用工管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有效借鉴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使其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一、劳动用工管理概念及重要意义

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是指为规范合作社和劳动者的用工行为,维护合作社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用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合作社是一个重要载体、重要平台、重要抓手。合作社建设既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点,也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难点。要抓好合作社建设,首先抓好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者就是种烟主体即烟农,还包括专业化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素。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形成良好有序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这有利于烟农合作社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有利于保障各方的权益不受侵害,有利于体现劳动者价值。

二、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缺陷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各烟区烟农专业合作社管理定位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劳动用工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烟农合作社和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从合作社方面分析,有些合作社对遵守劳动用工管理相关法律的观念不强,在使用劳动用工时,从合作社的利益出发,签订违背法律的合同,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从劳动者的角度分析,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认知水平低,没有认识到劳动合同对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存在短期试试看的心理,部分劳动者拒绝签订相关合同、协议,签订合同的违反约定也时有发生,对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烟叶生产技术员充实合作社力量,考核管理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清。部分烟区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以烟叶生产技术员充实合作社力量,提高烟农合作社服务水平,但烟叶生产技术员聘任、使用、考核、管理不是同一责任主体,用工管理不规范,不利于调动烟叶生产技术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三)合作社用工多样化,劳动用工管理有待规范。烟农合作社劳动用工主要有劳务派遣用工、长期用工、季节性用工、业务外包用工等,劳动用工协议签订欠规范、合同内容涵盖不全,社会保险缴纳不足。季节性用工由合作社招用,薪酬由合作社直接发放,聘用程序不规范,形成临时性劳动用工关系,存在工作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死亡等用工风险。

(四)烟草员工定位不准确,角色转换不到位。烟农合作社聘用的个别烟草职工,角色转换不到位,在宣传合作社政策时往往以烟草公司的名义进行,容易使劳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认为给烟草公司工作,而不是给烟农合作社工作,易引起劳务纠纷。

(五))劳资纠纷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合作社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造成合作社与劳动者矛盾激化,使一些比较激进的劳动者采取罢工,影响合作社对烟农的服务水平,给合作社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危害,给烟草企业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合作社建设,先后出台了不少文件,对合作社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合作社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要处理好烟草公司、合作社和劳动者的法律关系,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烟农合作社的性质,准确定位,依法管理,理顺聘用关系,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合作社工作。

(二)加强聘用烟草人员的管理,提升主观能动性。将合作社聘用烟草人员的工作业绩纳入考核,与薪酬挂钩,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社聘用的烟草公司在职人员,要转变身份和观念,改变代表烟草公司的思想。烟农合作社开展的工作要定位准确,特别是劳务用工方面,都是合作社用工,而非烟草公司用工,雇主是烟农合作社。

(三)规范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一是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严格控制劳务派遣人员数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凡能够进行业务外包的业务事项,原则上实行业务外包,减少劳务派遣人员数量,降低劳务用工风险。二是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协议内容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协议签订要及时,不能出现断档、空白期,确保协议严谨、规范、有效。三是符合缴纳社会保险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要求劳务派遣公司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不符合缴纳社会保险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要求劳务派遣公司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降低劳动用工风险。

(四)控制使用长期用工。烟农合作社原则上不能使用长期劳动用工,可结合合作社实际,采用业务外包或劳务派遣等形式使用劳动用工,降低劳动用工风险,防止发生劳动纠纷。

(五)规范使用季节性用工。烟农合作社要本着科学业务外包、全面监督到位、考核环环相扣的原则,对符合外包条件的业务要科学外包,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协议,合作社根据业务考核、验收结果,向承包人支付劳务费用。承包人负责组织劳务人员完成承包业务,并向劳务者支付劳务费用避免形成劳务用工关系,降低用工风险。合作社机械农机手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本人必须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签订规范、有效的安全协议,安全协议需经单位聘用律师审议,降低使用农机手的用工风险。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5

关键词: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

一、江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近年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江西省财政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优惠政策扶持。得益于省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稳步、快速发展,其辐射领域已经遍及各个产业及环节,为江西省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江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省市级财政的专项拨款和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构成以及县政府临时增加的项目资金。从2003~2008年来看,全省共争取财政资金达到

1,480万元。从2009年起,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江西省年均拨付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超过2,0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实行品牌化经营。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支持,自2009年起每年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超过2,000万元。除此之外,省国税局也加强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并依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抵减。还有部分财政实力雄厚的市、县,对专业合作社也有一定的补助和配套。

(二)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投入取得的成绩

1、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与壮大。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合作社户数达43,926户,同比增长24.34%,全省每个行政村平均拥有合作社数量达到2.97户;出资总额达1,012.86亿元,同比增长31.91%;成员总数达76.30万个,同比增长18.58%。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0户,同比增长62.16%。

2、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序引导其进入市场,这不仅降低了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改善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交易环境,提高了农户对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且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参与,这不仅促进了农民产业化链条的完善,而且改善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条件。如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光荣称号的江西顺发白鸭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省财政厅下拨的15万元帮助合作社解决了资金困难,并且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资源优势,推动养殖专业户经营,销售收入获得迅速的增长,现在顺发合作社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和养殖户共同致富。

3、有效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财政资金支持各地专业合作社开通各地营销网络和信息渠道,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扩大了种植养殖规模,加快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形成,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的农资供应和统一的产品标识,提高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情况。为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合作组织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财政从资金的申报、下达、拨付及项目申报验收环节都做了严格规定。从合作社项目资金的申报角度来看,省财政要求严格审核项目申报材料,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合作社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来确定是否入围,并采取抽查方式对入围的合作社进行核查,确定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其相关资料交由县农委负责整理归档。在资金管理问题上,省政府要求部门集中管理,市政府要求区县报账,县政府确定报账单位。到达农经站的财政扶持资金,根据省相关条例及管理办法,按照项目的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经农经站审核后项目单位要做相关核算,要求独立建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同时,为提高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当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并完成报账,单位将项目资金的来源、使用数量以及投入方向及时准确地公布在网络及乡镇显著的位置,采取相应的监督方式,接受群众咨询和访问。采取县市自评、市级审核、省级抽查的方式对每个完成的合作社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对项目实施效果好的合作社在以后项目申报予以优先考虑,而对项目效果实施较差的,甚至截留、挪用资金的项目,将对合作社处罚和停止受理当地主管部门对其他合作社项目的申报。

(二)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监督难度大。由于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覆盖面广,审批程序多,资金管理涉及的层级也比较多,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链条长、环节多、层层上报和审批、资金再层层下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实施和资金到位的进度。各监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没有确定好各自的职责,这种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对资金的运行过程与资金管理的监督上出现严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财政预算,使国家财政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制定出强农惠农的政策。

2、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方式不科学(1)财政资金投入不合理,重点不突出。就目前的投入情况而言,中央及江西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上有所增长,政策覆盖到合作社的各个领域,但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范围和投入内容上,存在一定重复和交叉,对同一个合作社向不同的管理部门申报,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导致重复申报,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资金投入领域分散,突不出重点,是很难聚集资金办大事的。(2)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尽管江西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且通过法律文件规范其使用,加强其监督、提高其效益等,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达到理想模式。首先,财政支农资金在投入上的不及时、跨年度拨付是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将阻碍其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其次,项目配套资金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根据相应的比例配套项目资金,而是集中精力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导致资金配套不均衡,无法完整投入和使用财政资金;最后,由于在绩效目标考评中,对财政支农资金目标考评细则没有做系统、全面的规定,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的制约,无法合理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效益。

3、财务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总体上是农村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一般是由种养殖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担任,由于缺乏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合作社会计人员由村组会计或其他人员担任,且受学历和理念等综合素质影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合作社不能建立完善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调查显示,从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等问题,很难承担起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部分合作社内部资金审批制度不够明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审批制度。当发生经济业务需要支取资金的时候,合作社的出纳在没有得到相关授权人的盖章和签字情况下直接支付现金,这种不能及时准确记账的行为造成账实不符、账目混乱的现象。

三、江西省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江西省财政绩效考核制度的缺陷。现行的财政绩效考核体系中,考评税收入完成情况和招商引资工作占较大比例,而在农业上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分散到了各条线上,平均下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在绩效考评中,所占比例是极少的。因此在现有的考核机制下,其项目评审机制的局限性只提到争取项目给予加分,而对于项目实施的成效、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没有做明确规定的,这种考核制度会导致重分配、轻管理,从而不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农民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的缺陷。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主要是行为性绩效和产出性绩效,在开展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的情况下,由于多数合作社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与绩效相关的统计数据也比较缺乏。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考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来实现。这种考评方式主观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社绩效考核的可靠性。而且考核结果,一般作为存档使用,很少将其应用到项目管理上,降低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

(三)上级主管部门重流程、轻管理。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采用报账制度,由于项目多、资金量大且渠道广,所以实施单位利用发票作假手段套取资金,而财政部门在报账过程中未能实地了解的情况下就认可发票并拨付现金,这样对合作社的运营产生更严重的损害。另外,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完成任期考核指标,盲目增加合作社数量,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却忽视了监管财政资金的使用,从而形成了政策的漏洞。据调查,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很快,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而且有些合作社就是为享受国家在税收、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成立的。这些合作社在成立以后,并不重视经营,就是为套取国家补助,使财政补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乡镇财政所是资金的具体经办机构,由于资金到达和项目实施的进度不一致,根本无法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及时监督。财政所作为一个受财政局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的站所,就算知道资金是被套取出来的,也不好行使财政的监督职能,只能帮着想办法把程序做完美,以备上级检查时能过关,这种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缺乏管理和规范性程度的做法,完全丧失了财政的基本职能。

四、完善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1、强化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的国家监督。将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所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由财政部门带头的联动机制,分别从审计、农业、商业等部门抽调业务精通的工作人员组成专业的监督组,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机制,专门针对该项资金进行一对一的核查,加大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范围。从检查形式上,可以实行异地交叉检查的方式,从而避免人际关系影响检查的结果,严肃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查,如实将查处的情况反映上报。

2、强化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全程监督。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对问题的处理主要是“见洞就补”的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是难以挽回的,监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甚理想的。因此,要从源头上堵塞财政资金漏洞,从主要监督资金使用到主要监督资金申报的真实性,将监督变被动为主动,强化监管职能专项资金管理逐步深入。各地乡镇财政应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主动参与专项资金检查,以查促管,规范管理。从资金的预算分配至资金的投向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实施审查,对资金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坚决杜绝资金虚假申报、重复申报、挪用套用的现象。加强内部职能部门监督的严肃性,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做出整改意见,并实施相应的惩罚。协调各部门的沟通能力和服务工作,各级政府可下派专员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考核和监督。

(二)规范资金的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健全财政支农资金考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总结报告机制,完善考核体系。项目实施单位应定期向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和落实情况,并以反馈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为基础,作为对今后项目资金安排的依据,同时完善支农资金使用反馈制度,建立统一的考评指标体系。财政资金投入以后,加强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实地检查、做出评价,保证合作社经营效益最大化。对于不合理的财政资金使用,要求限期改正,并拨停资金。为进一步强化县级财政管理责任,保障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健全合作社资金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合作社在指标预算时,应严格明确资金的使用用途,控制资金的使用去向。根据江西省合作社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社内资金,并且加大资金在指标预算环节的约束力。针对合作社的成员收益,要做到主观绩效和客观绩效兼顾。在确定度量指标变量之后,合理地改善下一年度的资金投入计划,保证合作社的资金使用效益。

(三)构建江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现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指标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评价内容不完整,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的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以及档案保存,导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将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相结合。可采用aHp法,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级指标,包括效益指标、效率指标和有效性指标;二是二级指标,按照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过程来设置,即分为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三是三级指标在四个二级指标下面根据前述原则设置若干个三级指标。同时,还应将影响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的因素考虑进来,避免设置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客观衡量资金的实际绩效,又能为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战斗力。合作社对财会人员实行聘用制,从而选出不但业务素质高而且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作为财会工作人员,力求做到持证上岗。财会人员不仅要公平公正的处理会计事务,还要在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具备处理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殊要求的能力。因此,财会管理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对知识更新,具备处理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的不同要求的能力。因此,财会管理人员要加快知识更新,建议县级财政部门、经管站加强对合作社财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创新培训机制。省市县应该每年定期组织乡镇财务人员进行集训,培训计算机软件应用,及时学习新时期财政财务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扭转经验主义,使乡镇财政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2、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报账的程序。对每一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资金都要建立专账进行单独核算,不得设置账外账,更不可投机取巧套取财政资金。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对经济业务不真实、票据不规范、手续不完善、开支不合理的业务一律不报账。要求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归集项目收入、支出,健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

作者:李琴陈祥云单位:上海神农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敏.财政支农资金的低效化成因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6.

[2]胡卓红.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府支持[J].现代财经,2011.4.

[3]刘珉,茹广明.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6

第一条为了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申请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以下简称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未经依法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所在地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规模较大或者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辖做出特别规定。

第二章登记事项

第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成员出资总额;

(四)业务范围;

(五)法定代表人姓名。

第六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并符合国家有关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第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成员的出资额以及出资总额应当以人民币表示。成员出资额之和为成员出资总额。

第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可以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由其章程规定。

第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章设立登记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以及成员身份证明;

(七)能够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住所使用证明;

(八)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含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内容的,登记机关应当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相应修改。

第十三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十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

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第十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农业人口户口簿;无农业人口户口簿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不属于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证明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登记证书。

第十六条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是否登记的决定。予以登记的,发给营业执照;不予登记的,应当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日期。

第十七条营业执照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营业执照正本应当置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八条营业执照遗失或者毁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申请补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文书格式以及营业执照的正本、副本样式,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四章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住所、成员出资总额、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做出变更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变更决议;

(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

(四)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第二十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业务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或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一)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的;

(二)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的。

第二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本财务年度终了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其中,新成员入社的还应当提交新成员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采取吸收新的农民成员入社等方式使农民成员达到法定比例。

第二十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修改章程未涉及登记事项的,应当自做出修改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变更登记事项涉及营业执照变更的,登记机关应当换发营业执照。

第二十五条成立清算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由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出的解散决议,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的文件,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

(三)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营业执照;

(五)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因合并、分立而解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做出解散决议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解散决议以及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经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终止。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

重的,撤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第二十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一)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二)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满6个月的;

(三)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的;

(四)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第二十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一)未依法将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二)未依法将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第二十九条登记机关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予以登记,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并比照本条例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规定,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有违法行为的,适用本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登记机关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得收费。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7

论文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农村有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法人应当具有法人财产权。此处的财产权是一个权利的集合,包括了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财产性利益等内容。但是有一些财产权,则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权利能力的限制不能被其享有。

农业合作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默拉比大帝时期(公元前2067—前2025年),汉默拉比法典就允许获得了经济自由和独立的农民在合作的基础上管理土地。但是真正被称作合作制之父的是威尔士人罗伯特·欧文,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起源于1844年,一帮英国的纺织工人建立的RochdaleSocietyofequitablepioneers,这个协会还在吸收其他协会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Rochdale原则,如今美国的合作社还是在这个原则的修正版指导下运行。我国在建国之初也曾经讨论过合作社的引入,并且在1950年7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后来随着一系列的政治变化,我国的合作社逐渐发生了异化。合作社运动和化运动让现在的人们一提起合作社就想到那个令人心有余悸的年代。本文所讨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同类农业生产者或者同类农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组织,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所说的合作社不具同质性。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称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各地专业合作社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纳的农户数量也占据了可观的比例。目前全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成员的数量达到2363.5万,占全国农业总户的9.8%,占农户总数的23.3%,接近1/4。如此众多的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一股全新力量。然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并没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规范,甚至连部门规章都没有,有的只是《农业法》中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多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活动。但是,农民合作社是不同于商事公司的一类组织,在登记、税收、反垄断的豁免方面都应有不同于普通公司的对待方法,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主体需要特别的对待。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浙江省2004年出台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并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我国首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文件。该条例的出台使得浙江省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组织运作和解散等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全国人大农委从2004年9月开始在《农村经济管理》上发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系列立法专题研究报告。2005年8月4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征求意见稿)》(草稿)出炉,2006年6月,初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该条规定了合作社的法人地位,采用列举加概括的方式规定了合作社可以行使权利的客体,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合作社对这些权利客体所享有的权利。这种规定方式回避了对合作社法人在财产方面享有的权利的概括性规定,没能给合作社的财产权以适当的空间,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合作社法人在财产方面的权利,以期在理论上完善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避免实践中因理论不清而出现无谓的争论。

一、合作社的法人财产权

合作社作为一种法人,已为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明定,此即意味着合作社应当具有法人所具备的权利能力。“在财产法上,法人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范围是一致的,即它不仅可以作为财产权的享有者,即权利主体,而且也可以作为承担着,即法律义务的归属主体。在履行义务时,它以属其所有的财产,而且仅以其财产承担责任。”这是法人在财产权层面一种当然的状态。然而,仅此并不足以回应本文的题目,也没能对我国理论上一个特别的概念——法人财产权进行准确的解读。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理论上十分明确的法人所享有的财产权概念因我们将其合并成了一个词而有了别样的内涵。

(一)法人财产权的解读

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和性质的争论是随着我国提出“企业法人财产权”这一概念而展开的。与该概念相伴相随的则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面对“国有企业中的资产属于国家”的政治性前提下,理论界曾就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内涵和性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用益权说、经营权说、结合权说和双重所有权说等等观点。可以说,过去这一争论在理论上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2005年《公司法》的修改,已经将其蒙上了历史的尘埃。新修订的《公司法》第3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删除了原有的《公司法》第四条第3款“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规定,使法人的财产权利得到了回归,对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和性质的认识不必再受国有资产归属的掣肘,解释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和性质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

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权利以其标的物为标准,可分为非财产权及财产权。后者指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可再分为债权、物权及无体财产权(智慧财产权:着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就财产权而言,除以人之身体劳务为给付之债务外,法人均得享受权利,负担义务。因此,法人自可享有财产权无疑。而法人财产权,即为法人所享有的财产权。这种理解,即避免了解释的随意性,保障对法人财产权的解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致出现学者所批评的“法人财产权的概念是一个很不准确的法律概念”;又保证了对法人财产权性质认识的一致性,不致出现理论逻辑上的混乱,使“法人财产权”制度成为一种“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制度”。至此,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也就明了了:“它不是一项具体权利,而是一个权利束,是具体法律权利的上位概念。”它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就外延上法人财产权应当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以及财产性利益。这里的财产性利益指的是具有财产的性质而又无法归入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范畴的利益内容,例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等等。

(二)合作社的法人财产权的内涵与外延

合作社作为法人,当然应当享有法人应当享有的财产权的全部内容,即合作社应当享有法人财产权。此法人财产权的内涵应当符合前述法人财产权的内涵。有学者尽管也认为,“随着合作社法人地位的确定,合作社当然拥有法人财产权”,但是理由却是“法人财产权是一种物权,且由合作经济组织直接支配”。该观点与本文就法人财产权的内涵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论者认为,“从内涵来讲,法人财产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经营管理权)是一致的”。首先,作者的论述有自相矛盾之处。两个概念的内涵一致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具有等同性,按论者的说法,“法人财产权即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是物权”。此种说法显然违背了物权法上十分重要的一项原则——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定主义系物权法构造重要基柱之一,切不可轻易违背。无论如何进行物权的分类及细化,我们都无法找到企业经营管理权这一内容,因其从本质上即不符合物权的特征。其次,认为法人财产权即为企业经营权过于武断。最后,若认为法人财产权是一种物权,则物权成为财产权的上位概念,理论上的困境无法摆脱。

合作社的法人财产权,当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性利益,易言之,凡是法人财产权所包括的内容,都应当为合作社所具有,从抽象意义上应当这样认识,也只有这样认识,才能让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不致让该项规定成为一纸具文。但是,合作社作为法人,总是无法避免权利能力的限制,并由此导致有些权利不能被合作社所享有,后文将予详述。

二、合作社的财产归属

合作社的法人财产权作为权利的组合,包括了物权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非所有权莫属,而就合作社的法人财产权中的所有权部分,立法及理论都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

(一)立法上的认识与评价

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发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业研究报告(五)》中,就合作社财产归属的认识十分混乱。该报告中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员仅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财产享有所有权,而且不能任意支配与转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属于组织所有,任何一个社员都不是财产权的所有者,依法分配的财产才可以归到社员名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一般来源于社员股金、积累资金和银行贷款,也有少部分其他资金,这些财产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独立支配的财产,并以这些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员不得拒绝以这些财产对外清偿债务。”

现在来理清一下这份报告的逻辑,首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来自于社员的股金等。既然称为组织的财产,就应当说承认了财产的所有权主体是组织。因此,说“组织的财产属于组织所有,社员不是财产权的所有者”是正确的。但是,“社员对自己投入的财产还享有所有权”,则纯粹是将法律关系变得飘忽不定,社员既然将财产投入合作社,就意味作为出资,该财产属于合作社了,社员如何还会对这部分财产享有所有权,果然如此,那样就出现了一个物上有两个所有权的局面,这与我们传统民法上的“一物一权”原则相悖。在阐述了社员对财产享有所有权后,使用了“而且”这样的词汇。“而且”一词表示递进的意味,后句的程度应该比前句更加严重,既然享有所有权就应该可以任意支配和转让,这是所有权制度应有之意,“不得支配和转让”是对所有权制度的限制或者说违反,此处绝非递进的关系,而应当是转折的关系。如此显见的语法错误出现在这份报告中,只能说反映了报告撰写人对于民法上所有权理论的认识尚待加强。另外,如果出资的形式是货币出资,货币的所有权是完全以占有为判断依据,怎可说他人控制下的货币为自己所有。

原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征求意见稿)》(草稿)中的表述,与上述全国人大农委的报告有着一脉相承的默契。该草稿中既承认了社员对出资的所有权,又认为合作社对合作社财产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最终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这种错误的认识被纠正过来。法律中没有了一个物上两个所有权的表述。该法第4条第2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关于社员对出资所享有的权利已经被删除了。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避免了一个物上有两个所有权的窘境,但是还是未能彻底的将合作社的财产归属厘清。就上述所列财产,恐怕不是无主物,那么它们究竟属于哪一主体所有,合作社、社员、还是其他?该法中回避了所有权这样的概念,也没有就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作出规定,而仅仅列举了合作社对财产所享有的三项权利。可这三项权利正是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中的三项,最能体现所有权特点的处分权也被包括进来,既然如此,三项权利的列举又和《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的所有权有什么区别呢?法律没有列举收益权,是不是合作社对于这些财产没有收益权?显然不能这样认为。收益,指收取所有物之天然孳息及法定孳息而言。尽管法律上没有认可第4条第2款的各项财产为合作社所有,但是对于这些财产的收益恐怕很难认为不属于合作社。因此,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能规定合作社对于第4条第2款各项财产享有所有权,但是实际上所规定的恰恰是所有权的内容。其实,完全可以直接规定合作社对于第4条第2款所列举的各项财产具有所有权,退一步讲,如果实在不愿意如此,也可以如《公司法》那样,使用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而不必采用如此迂回的方式。也许法律起草者们担心如果写成合作社对这些财产具有所有权,就是剥夺了农民对这些财产的所有权,会引起农民的疑虑和抵制。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时展到今天,能够团结起来组织或者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思想观念上早已经不再停留在法律起草者们所设想的那种不肯放弃任何自己的财产的状态了,既然他们能够加入合作社,就应该对加入合作社所带来的财产关系上的变化,自己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取的收益有所认识;而对于那些本来不打算参加合作社的农民,这样回避法律关系的界定意图拉拢也是枉然。这样的规定只会带来法律关系上模糊,一旦就财产权属发生纠纷,解决起来必然面临法律规定不完善的问题并进而引起法律解释的巨大困难。

(二)理论上的观点与探讨

理论上,有学者认为,为了一方面维护合作经济的特征,一方面使其产权制度有现代性,满足建立现代合作制经济的需要。立法中,可作以下制度安排:第一,在产权所有制形式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民有”原则,这种“民有”应该是一种“联合所有”,即约定共合所有。资产一旦进入到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就享有集体的终极所有权。组织成员可以通过虚拟量化比例和数量来获取利益。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实质上应为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所有,形式上则有合作经济组织依法依章程行使,本质上要明确“联合所有”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上述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商榷:第一,所有制形态上论者主张“民有”、“联合所有”,即约定共合所有。作者并没有具体解释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教科书和民法通则的规定上,无法找到作者提出的概念。作者应该就所提出的概念给予读者基本的定义。农民合作组织法作为一部商事组织法,创建一种民法上没有的所有权制度,似乎有些难度。第二,作者一方面认为合作经济组织享有集体的“终极所有权”,另一方面又认为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应为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作者没有说明“终极所有权”、“最终归属权”所指为何。按一般的汉语意思,所谓终极所有权就应当是财产的最终归属权。论者在这里将这两种——从文义上看是一种——权利赋予不同的主体,并没有给出任何说明或理由。第三,作者强调“联合所有”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通过考察《民法通则》第74条可以发现,该条所称的劳动群众集体组织和村农业生产合作社都不是今天立法上所讨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而该条正是集体所有制在民法上的根据。今天所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资源联合、民主控制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可以跨越村、乡,甚至县等行政区划而组建,另外法人也可以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这些特点都无法归人到《民法通则》第74条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当中。至此,我们很遗憾的发现,论者将现今立法上讨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改革开放前合作化运动以及时代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混为一谈了。

综上,既然承认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就应该尊重现行合作社的活动实践,尊重民法财产和所有权理论的结构,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等所有以合作社的法人面目获得的财产,在未分配给社员之间,都应该归合作社法人所有。

三、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的其他外延

除了所有权外,法人财产权还包括定限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及财产性利益。分析合作社法人财产权中所有权以外的其他内容,即将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的外延加以细化,对于补充立法的不足,清晰的确定合作社在其他财产权上的可能性和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助益。

(一)定限物权

定限物权系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具体包括用益物权及担保物权。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应参与民事交往,能够对外签订合同,在对外签订合同中如果为确保债权能够得到实现而设定担保物权或因债权关系而产生法定担保物权,应无否定的道理。问题在于合作社能够享有用益物权。对于合作社法律并未限定其出资方式,而是将此项权力授予合作社章程。因此,对于农民以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合作社法未予反对。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此提供了制度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应当承认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获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能,因此,也应当承认合作社用益物权的主体适格性。而对于我国目前农村而言,很多地方的合作社正是采用此种方式,实现大规模土地的集中耕种,以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这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力低下问题的一个可资参考的思路。

(二)债权

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了合作社以“上述财产”(内容已如前述)对债务承担责任,认可了合作社承担债务的可能性,这也就没有理由否定合作社享有债权的资格,合作社不能仅承担债务而不享有债权,因为在大多数债的关系中,债权债务都是双向的。此外,合作社对外从事交往也是合作社生存不可或缺的,对外民事交往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债权,如果否定了合作社的债权人地位,将会使合作社法人地位失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知识产权

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商标权、专利权和着作权。对于这三方面的权利,合作社也应当具有。商标权是合作社保护自身及成员产品的重要标识,是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上海老港瓜果蔬合作社就拥有“田乐牌”注册商标,为自己的产品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标识。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技术探索,研究出了新的动物和植物产品的生产方法,申请专利的,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可以授予专利权,合作社应当具备专利权人的资格。着作权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不大可能被合作社享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其主体资格,因为合作社作为法人成为着作权人的能力已被着作权法所认可。

(四)财产性利益

法律上总有一些权利和利益不被既有的分类所包含,于是就产生了诸如“财产性利益”这样的兜底性概念。就公司股权究竟性质为何,争论良久也未有定论。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社员权,但股权当中有财产性的内容是没有争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享有股权(股份)?本文认为,合作社不能享有股权。合作社虽然作为法人,财产权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也要受到合作社权利能力的限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条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此即表明合作社的本质是互经济组织,其宗旨在为成员提供服务。这便将合作社对外投资限制在了合作社的权利能力之外。因此,合作社不能享有股权及合伙企业中的份额这样的因对外投资而产生的财产性利益。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完全否定合作社法人财产权中财产性利益的内容。我们的法律和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而我们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又必然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如果有新的财产性利益出现而又不违背法律的规定和合作社的性质的,就应认可其能够成为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的外延之一。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8

据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13年5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581家,入股资金120.5亿元,部级和省级的合作社共有258家。据海南屯昌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11月底,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918家,与2012年12月统计的695家相比,增长了3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合作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管理水平普遍跟不上的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问卷调查发现,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合作社资金缺口比较大,筹资困难;在财务运行过程中,会计账务处理混乱,没有严格按照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建账、算账和报账;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执行不到位;利润分配随意性比较大,大部分由理事长或者少数人来决定多数人的分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岗位的任职人员不符合相关要求。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合作社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带领社员共同致富,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良好运行的前提,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基础。为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了“财务管理”一章。《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也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定了明确的要求。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有序开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和改进。

1.从理事长到普通社员,加强财务管理意识

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促进合作社发展,首先要加强合作社领导认识和理解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对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提高理事长和监事长的财务管理认识,解决他们忽视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问题。合作社管理者、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合作社必须从建社之初就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合作社理事长既要懂得经营管理,又要懂得财务管理;既要有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又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全体社员服务的心。因此必须加强合作社理事长的财务管理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管理能力。

政府管理机构要积极开展普及财务知识培训工作,强化合作社理事长在开拓业务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合作社成立原则以及各项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合作社相关制度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提升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水平。

通过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加强培训合作社监事会成员财务管理意识,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民主理财知识。提高监事会成员有关财务公开和内部监督方面的业务处理水平,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起合作社的民主监督职能。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是加强思想重视的重要手段。农民加入合作社,克服一家一户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弱、小、散的问题,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提高经济收入,避免单户发展生产销售带来的风险。培训普通社员,让他们清楚社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些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并且能看懂合作社财务公开的资料,激发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热情,关心合作社财务运行情况,发挥社员的监督职能。

增强合作社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重视财务管理的合作社负责人,才能够将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感染给每个社员,把财务管理工作当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从专业化规范化角度经营合作社发展。真正做到人人熟悉财务管理,人人重视财务管理,让合作社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

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的不足

合作社最早的资金来源是社员入社时缴纳的股金,合作社可以在不影响社员积极性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提高入社股金的方式来增加原始资本。留存收益是合作社内部筹资的另外一个重要筹资途径。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点在于其筹资成本较少,避免企业的还债压力和财务风险。在不影响社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合作社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社员将留存收益分配所得继续投资于合作社。或者合作社提高公积金的提取比例,这样都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增加资金的数量。

目前为止,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的财产抵押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考虑放贷风险等因素而没有给合作社足够的贷款。作为政府部门,给予合作社银行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目的是帮助合作社减轻费用负担。但是,事实是很多合作社没有得到银行的大额贷款,政策给予农民的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实际运行起来是很难操作的。因而,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更多实用的措施、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从金融机构等外部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

金融机构要简化审批流程,出台经济适用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定标准,将合作社的信用进行排名和评分,定期公布于网络信息平台或者公示栏,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从而增强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信任。在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政府出台多项奖惩制度,对合作社经营业绩有进步的,管理制度运行好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3.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合作社理事长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逐项逐条公开现金的流出和流入;资产管理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清查财产,保证财产安全;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要具备独立性,按照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尽量使用财务软件,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和会计资料的透明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管理。

规范财务审批流程,建立合理的审批制度,建立详细的财务工作流程,财务审批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上墙,让每一个财务管理环节都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增强合作社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设立财务公示栏,制定财务定期公开制度,把与社员利益相关的经济活动如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合作社的对外销售情况、各项财务收支情况等,以适当的方式向社员公开。还应在财务定期公开制度中明确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定期公开财务运行情况,公开内容要规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社员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情况作为公开内容,防止出现走流程走形式的做法。

年终向政府部门提交财务会计报告等资料,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政府相关机构对合作社的外部监督可以帮助合作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规范内部管理。对于会计核算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而对于财务管理规范,业绩突出、深受社员拥护的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加大财政扶持的同时,进行广泛宣传,使合作社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其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下尽快发展壮大,以其作为典范,激励更多的合作社朝规范管理的方向发展。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013年以来,反腐工作一直是中央领导和国家政府的重要工作,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一股反腐作风席卷全国的各个角落,反腐不仅仅针对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作为企业,合作社,也同样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做好反腐工作。这样才有利于合作社建设一个廉洁的工作环境,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合作社定期公开资金的使用去向,要核实是否存在造假乱用现象。必须把所有的财政扶持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并将审计结果向全体社员公示,以保证财政扶持资金效用的发挥。这样一方面能够监督制度执行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能有效防范风险,保护社员的合法权益。

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就要发挥合作社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监督机构,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的作用。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或者人员,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核实。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账务处理情况进行监督。经常性检查和监督合作社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不够完善的环节,应当及时纠正和改进。

农业部门作为合作社的直接主管部门,除了辅助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监督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监督合作社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这“三会”的职权行使情况,对执行不力的加以批评和引导。建议出台相应的评比措施,对“三会”职权行使有效的合作社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促进合作社发挥“三会”职能,有效促进合作社发展。

5.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为了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由于合作社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合作社账务处理和工业企业账务处理有很大的区别,经常性提供针对合作社财务工作的培训机会,提高其财务业务工作处理能力。对合作社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的建立、会计报表的编制给予详细辅导,重点说明合作社账务处理与一般企业账务处理的不同之处,使合作社财会工作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

目前,合作社面临自身专业人才缺乏,而外面的专业人才又无法招聘进来。在地方政府正式出台合作社人才培养机制之前,合作社要结合实际情况,先立足培养内部人员。合作社要积极派出财务人员参加政府部门提供的财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处理水平。同时,合作社理事长可以牵头带领财务人员到示范合作社进行交流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们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进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合作社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经济业务繁简来决定是否设置独立的会计部门,规模小的可以不设置会计部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即可。除了设置会计岗位,还要设立出纳和财产管理职位,以保证财务运作的正常进行。聘用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持证上岗,明确理事长和监事会成员的亲属不能担任财务人员,会计和出纳岗位不能由同一人来担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明确财务人员工作职责。

6.完善盈余分配机制

合作社作为新型的经济组织,其盈余分配机制同样区别于公司制企业。合理的盈余分配机制不仅增加合作社社员的投资信心,也吸引新成员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从利润中提取部分金额作为公积金分配给每个成员账户,这是合作社财务核算的特点之一。通过公积金量化,明晰产权关系,保护成员利益。建立以社员为主体和以二次返利为根本的分配体系,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这是合理分配盈余的一条有效途经。

除了增加利润分配金额,合作社要构建相应的利润分配奖惩机制。部分社员既不是农产品供应者,也不是农产品销售这,他们对合作社的贡献不能仅仅依靠入股资金来衡量。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等,可采取报酬与业绩挂钩的办法,以此来肯定他们对合作社的价值和贡献。当然,对于不能完成技术服务的,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7.通过示范合作社完善普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

2013年,海南省共评出7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其中,屯昌县共有3家合作社获此荣誉。分别是屯昌旺兴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屯昌枫绿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屯昌永青南吕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示范合作社一般组织机构健全规范,经营规模较大。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专(兼)职的财会人员。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有力。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之辩

    民主管理作为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一直被国际合作社界所倡导。所谓民主管理,就是说成员们无论是否出资、是否理事监事,都是权力平等的,都是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罗虚代尔原则、1966年原则和1995年原则以及北美的新一代合作社,都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有所要求。国内学者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问题也是各有所见,孔祥智等(2009)认为,“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国鲁来(2010)认为:“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依法建立规范的组织制度,不能实行民主治理,不能有效保护组织成员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那么也就失去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黄祖辉等(2009)指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合作社有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规定性,但又要看到其正在发生的本质规定性的漂移的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不必强制性干预这种漂移的发生,合作社成员可以通过合作社章程自主选择是否允许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这种漂移的发生”;黄胜忠等(2008)认为:“在规范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功利主义’和‘标准规范’双重认定,一方面要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要尊重成员的选择,合理引导”。

    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效率、得到经济利益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有时会导致合作社的决策效率低下,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这样的情况会经常出现。此外,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合作社“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导致的资本回报率不充分的情况,“自愿入社、自愿退社”原则导致的合作社经营不稳定的状态,使得原本由社会弱势群体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天然的益贫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和其他主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必不可少,这就使得外部对合作社的介入成为可能。所谓外部介入,就是合作社成员以外的力量对合作社资本、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干预等。介入行为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对合作社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引导扶持可理解为弱介入,干预则可看作是强介入,但无论是弱介入还是强介入,都会对合作社的营运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外部对合作社介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苑鹏(2009)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直接经济效果和社会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将合作组织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张晓山(2005)认为,在我国当前,政府扶持合作社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是应该逐渐淡化部门和行政色彩。王曙光(2010)认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要适度,并提出了应注意的三点内容和遵循的四大原则。从实践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确实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财政扶持、涉农项目支持、农产品流通、人才支持等。

    尽管从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适用于种植、畜牧、渔业、农机、林业等各个农业产业,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种苗培育、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产品加工、市场信息等各类服务,可以为农民进入市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收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从实践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力量不强,即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人才、缺少资金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

    2011年7月至8月。笔者对黑龙江、四川两省的58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进行深度调研时发现,这些“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无一例外地认为资金问题是合作社发展最主要瓶颈之一,迫切的需要政策支持与外部扶持。合作社的示范社尚且如此。其他一般性的合作社就更是如此。但是,外部扶持的获取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程度。从对58个合作社成员调研的结果看,58个合作社中贯彻执行“一人一票”民主管理的只有7个,有且只有1个合作社的成员认为他的举手(即投票)是有效的,可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程度确实令人堪忧。可见,一方面,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民主管理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现阶段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离不开与外部介入有关的各种支持或干预。

    本文以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对烟农专业合作社中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并存的效应和成因的简要分析,阐明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能够并存的基本原因。

    二、烟农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相并存的典型

    目前,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毋庸置疑,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必备的特征,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的平衡问题,并且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具代表性,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一)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指在烟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烟叶生产者自愿联合、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烟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图1所示)。

    

    图1烟农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二)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按职能来划分,我国目前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可分为生产型、服务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生产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以土地统一生产经营为主要特征;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以提供烟叶生产过程中所需服务为主要特征;混合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则兼有二者之特征。由于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鲜明的优势,因而生产型合作社往往因生产过程中的监督难问题而发展空间不大,覆盖范围较小。在某些小范围内,也可能出现一些以烟农间自发的互助换工为基础的生产型合作社,此类合作社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明显的减工降本效果,尽管这一类型不是主流,但值得支持与肯定。

    

    图2烟农专业合作社类型分布情况

    可以确认的是,为成员提供自我服务或为非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型合作社规模效率明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主流模式。从2010年课题组对云南等7省27个烟农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得出:服务型、混合型、生产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8%、7%和15%(见图2),表明服务型合作社是当前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主流模式。

    (三)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特征

    由于我国烟草经营体制的独特性,烟农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的制度安排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

    1.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比较单一

    我国《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烟叶由国家专买专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烟叶的买卖活动;烟叶收购计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根据国务院相关部门下达的计划下达,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烟草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应当与烟叶种植者签订烟叶收购合同。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等定价的原则制定。因此,烟农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是一个买方垄断的市场,烟农直接与烟草部门签订生产、收购合同,每年一签,价格明确。烟农专业合作社无需像一般大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那样,需要对合作社产品进行营销。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主流形式——服务型合作社主要承担的就是烟农生产环节的服务职能,组织功能比较单一。

    2.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比较模糊

    一般说来,服务型合作社的产权安排比较简单,但烟农专业合作社则不同,通常拥有烟草部门投资的生产服务设施(譬如烤房、育苗工场、农机具等),并且这些资产的价值往往很大。这些资产的使用与产权安排,直接涉及资产的管护、合作社利益的分配、成员权益的分享,从目前来看,烟草部门与烟农专业合作社仍没有找到非常理想的投资资产的产权制度,以至于这类资产的产权比较模糊。

    3.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比较复杂

    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在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生效、烟草部门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之后发展起来的,因此,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应该说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现实中,大多数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确实也比较规范,基本能够按照法律法规来设置,具有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人数较多的合作社),人员配备也比较齐全,但是,组织机构运转的规范程度却不尽人意。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27个样本合作社中,至少有8个合作社的理、监事会成员中有烟站职工,甚至烟站的正、副站长,还有至少5个合作社的理、监事长是由村干部来担任。外部介入的普遍化使烟农专业合作社在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但不难理解,如果没有烟草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很快的发展。目前我国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烟草部门不加以大力引导和扶持,烟农专业合作社难以自发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烟草部门为了加快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得不介入合作社的运营与管理,则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与自我发展是一种隐患。

    4.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比较多元

    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由于其产权结构比较复杂,较大农类的合作社有所不同。在我们调查的27个样本合作社中,有14个存在按股份数分配的约定,其中以云南、贵州的合作社为典型,他们的股份构成里面包括了土地、现金、机械设备、烟草补贴等形式,而其他几个省份的烟农合作社中,不少合作社没有把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进行作价,而是把这些非现金要素单独进行盈余分配,不过,这两种盈余分配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依据多元要素进行盈余分配。

    (四)烟农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的均衡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现行烟草产业的体制背景以及烟草部门功能强大、覆盖广泛、干预直接的运营惯性,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合作社企业家供给短缺、烟农缺乏合作社知识和相关资源的情况下,烟草部门的强势介入与影响(特别是在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既是必然,又是必需的。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7个样本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都是在2006年之后,也即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和烟草部门大力推进发展合作社之后,并且随着烟草部门对合作社认识的深入和推进力度的加大,合作社数量迅速上升。此外,根据云南省的调研资料显示,按股份方式组建和经营的云南省禄丰县洪流烘烤服务社服务烟农成员共374户,涉及基本烟田2100亩。合作社的股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发起人投资入股39股,9个发起人投资24万元现金,按1万元/股折算,折合24股,另以出让烘烤工场所占用土地15亩的方式投入,按1股/亩折算,折合15股;二是烟草行业投入烤房基础建设资金补贴240万元,按1万元/股,折算量化到烤房受益的基本烟田(2100亩)的全体烟农,折合240股,由烟农持股入社。烘烤工场产权归洪流村委会所有,由洪流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零租金使用烘烤工场。可见,烟草部门虽然没有像传统的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中的公司那样直接入股,而是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对烟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扶持,对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烟草部门介入合作社创建、运行与管理的过程中,烟农专业合作社一定程度上坚持并体现了民主管理,烟草部门也理解尊重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决策。一般而言,烟草部门为了体现惠农政策,往往严格限定烟农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的价格,导致合作社基本上是基于成本价(还相对忽略了烟草部门资助设施的折旧费用)为烟农社员提供服务,无法产生收益。因此,合作社大多通过涉足大农业生产经营获得收益,多种经营的方向和方式都由合作社成员根据合作社规章制度来进行民主管理。基层烟草部门也允许合作社通过自主经营,或通过承包、转租等形式经营育苗大棚、烤房等设施设备,如从事菌菇、果蔬等生产,并引导、鼓励合作社为非烟类农业提供赢利性的机耕服务等,使得烟农合作社成员能够从中获得收益。这表明,烟草部门的介入是基于成员利益发展至上的原则。

    尽管,只要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特点——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衡性的存在,农民的合作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烟农的联合就必然会产生理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烟叶生产需要大量烤房、育苗工场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设施的资产专用性强,管理维护费用高,单凭烟农专业合作社的一己之力显然不够。从现实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烟草部门的强势介入是烟农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现阶段烟农专业合作社成功运营的前提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是从长远看,烟农合作社在多种经营中体现的民主管理和科学营运,是烟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现在:1)烟农合作社的多种经营由合作社进行民主决策和管理,而民主管理可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学习锻炼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并对合作社产生归属感;2)民主管理下的多种经营使成员获得经济利益,满足合作社既是所有者也是惠顾者的成员受益目标。

    总之,烟农愿意、烟草行业需要是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原因,外部介入是烟农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动力,民主管理是烟农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都必须基于成员利益发展至上的原则,这样才能促成共赢局面。

    三、合作社民主管理与外部介入并存的支点:成员利益至上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了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各省市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法规也明确提出合作社应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服务成员”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原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验,仍然是合作社不可摈弃的本质规定性,固然有其内在性道理。但是在合作社的实际操作中,不应对其进行简单的教条化理解,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农民选择。农民作为市场的参与主体,是理性的,在入社自由、退社自由的原则下,选择加入合作社有其自己的理由,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农民入社的直接动因是获得经济利益。仍以我国现阶段的烟农专业合作社为例,尽管其存在对烟草部门的过度依赖问题,进而合作社的自主性体现的不够充分,但只要广大烟农能从这样的合作社中得到利益,如生产成本的降低、劳动强度的减轻,能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学到技术、增长才干,那么,这种合作社仍不失为一种体现成员利益至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社管理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分散的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组织成立的从事专业生产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合作形式是在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经营形式,对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常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果蔬种植及销售、合作养殖、茶叶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农机互助、农资专业合作社等。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一种股份合作的经营共同体,财务的管理在规范合作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规范的财务管理是确保合作社成员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合作共赢,例如,农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社打造品牌,取得更好的销售收入,共同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明确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及财产关系,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合理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准确和及时地记录合作社的盈利情况,为合理分配利益提供依据。再次,国家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对各种扶持资金更加落到实处,便于监督和管理,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本身尚未健全,尤其是财务组织机构不规范和不健全问题十分普遍。我国农村农民合作社一般规模不大,且以能人带动为主,合作社的成立大都是为了满足合作社成员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因此,合作社目前的发展往往对市场比较关注,而对合作社本身的财务管理有所忽视。尤其是考虑到节省成本,目前诸多合作社没有专门设置财务管理机构,甚至有些农民合作社尚未形成规范的账簿,财务的核算和会计等业务也往往是由理事长或合作社核心成员来承担,财务管理不规范现象十分常见。

(2)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要求合作社应实行社务公开,要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往往掌握财务管理权力,合作社资金的使用均由理事长或少数骨干成员决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内部控制措施。其次,为了节省成本,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出纳、保管等职务都由同一人兼任,在财务管理方面难以进行相互制约和内部控制。再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较大,一些合作社的成立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各种优惠政策,而并非以合作经营为目的来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是十分缺乏。

(3)分配机制不完善。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合作社应该按交易量或交易额比例返还盈余,盈余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60%。按此比例返还以后的部分,以合作社成员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但在现实中,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社员的利益分配难以保障。很多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时比较随意,由理事长或主要骨干制定分配规则,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往往会影响一般社员的积极性,阻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融资难度较大。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来看,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包括:合作社成员入股、国家专项财政补助、银行贷款、发展基金和风险金、合作社盈余累积、社会捐赠的公益金等。尽管来源渠道开始多元化,但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和国家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成员入股金额一般较少,有的甚至是实物或劳动力折价,合作社实际能够使用的资金量较少。例如,茶叶合作社成员常常以劳动力作为入股资金,就会造成实际现金资本较少,需要进一步融资的现状。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支出的成本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收回,因此前期有大量的投资需要,但现有资金量难以支撑,就会出现合作社大量的融资需求。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抵押和担保,大量的合作社在融资时面临着种种困难,难以获得有效资金。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合作社应该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并且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使财务人员做好合作社内部的会计核算,还能发挥一定的会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社经营问题和财务问题,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建立货币资金、经费开支审批、会计档案保管、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等相关制度。此外,合作社应该按照《会计法》《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农民合作社的岗位责任制,实行钱、账、物的分管,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3)推动产品成本核算规范化。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生产型的合作组织为主,例如种植、养殖等,其产品主要为农产品。对于这些合作社而言,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主要有土地成本(土地承包经营费用等)、资金成本(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购买或租赁等)、人工成本(雇工费用等)、设备折旧等。合作社应该合理计算各类费用,规范成本的核算。

(4)建立盈余分配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可以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收益。合作社分配盈余主要包括:一是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或者弥补合作社亏损。二是在盈利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配方式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盈余返还。三是按照合作社成员的出资情况对其进行股金分红。合作社应该建立完善的盈余分配制度,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或合作社成员大会制定盈余分配的具体方案,切实保证社员利益。

(5)加强金融支持。缺乏抵押和担保使贷款难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一个普遍问题,一般现有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可以为合作社提供一定的银行贷款担保服务,使合作社有更多机会获得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合作社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四、结论

财务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尚未到成熟期,合作社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管理不合理和不规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逐步重视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成本核算、盈余分配、融资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