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工程年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44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

电力通信工程以其自身的独特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正常通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对电力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的强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但是我国在此领域的各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相关人员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1电力通信工程建设和管理现状

一般情况下,电力通信工程主要涵盖土建工程和网络工程两方面工作,是电网系统和通信网络的生存发展的根基,所以人们难以想象这两个方面所负担的巨大责任。就当前的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而言,主要存在下面的几个问题:一,工程建设工作实施过程复杂。就电力通信工程的工作流程而言,建设实施过程相对复杂,工作开展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多,不同建设环节的跨度也比较大,导致需要不同环节施工队伍的密切合作,不同管理结构的良好配合。二,建设管理资金需求巨大。电力通信工程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建设环节复杂,需要各种专业化的队伍,所以在进行建设管理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这也是导致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滞后问题和不全面的现象。三,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电力通信网络快速更新,给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这也需要相关建设管理的同步发展。综上所述,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基本情况就是:投入非常大,效果却较差。

2强化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策略

目前,电力通信工程领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十分紧急。本文主要提出了几方面的措施: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于一个通信工程项目而言,不管它的生产规模、设计等各方面各方面如何改变。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相似工程都具有参考性。建设单位要充分参考借鉴既有的经验数据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管理。要想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与管理,第一步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原则上应实施负责人制度。将每一项建设管理的责任分放到具体的人员身上。避免出现一些建设管理任务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和责任“空洞”。所以落实责任人制度将有利于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

2.2完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缺陷、落后将会影响工程建设管理,所以完善管理模式以迎合现代电力通信工程需求显得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模式的完善有以下4点要注意: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工作方向。其次,要划分管理范畴,将工作进行分类,便于项目化管理运作,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制定工作计划并据此安排具体工作,按季度安排工作和人员调配。最后一点,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并且模式化,使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简化,协调运转。

2.3优化管理人力资源。正如上文所讲述的,电力通信工程的管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加强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都难以想象,所需要的人力也必将是一个较大的数字,所以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就要合理的优化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点,选择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力资源的定岗定责定编,这种模式在当下先进的运行模式下很难体现他原有的优势,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难以满足需要,所以需要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胆优化管理制度。

2.4改善进度管理。进度管理是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的关键部分,其对电力系统工程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下面本文将从两大方面对进度管理的改善提出建议: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工程项目的进度总计划。即在项目开始之前,旨在方便工程建设,对项目进行的总体规划。进度总规划需要注意几点:1从实际出发,多维度考察,保证项目进度的可行性。2计划安排要有科学的依据,并依照实际情况进行,也要随机应变。第二个方面做好阶段性的进度安排计划。简单来讲就是说如果要很好地完成进度管理,除了总进度的安排,还要有各阶段详细的进度安排。需要注意的是阶段计划也要严格服从项目总规划。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将阶段进度计划细致到月计划,周计划,甚至于每天的计划的详细安排。最后一点就是在完成项目计划的基础上,也要保证计划的周转空间,进度计划的安排不应该过于密集,要考虑到各种天气,人为因素的耽搁,确保计划有一定的余地。

2.5完善沟通机制。对于电力项目的建设管理的总体情况,沟通机制的不到位也使得工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加强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工程。首先项目内部相关人员要及时的沟通,其次不同项目之间的负责人也要及时沟通。这样才能了解已经取得的成果,掌控进度的适当。此外,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项目推进会将强沟通。总总项目的各个子项目负责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了解项目的落实情况,方便及时调整项目进度。

2.6确立评估机制。加强建设管理一方面需要注意外部影响,另一方面还需对人员进行强化的管理,即建立人员评估机制,管理和评估员工的绩效,并可为奖励机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样在确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点,确认评估的内容,评估包括的内容以及具体细节问题。第二点,要确定评估的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第三点是要建立配套的奖励方案。这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这一点也很重要。

3总结。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协作真正的实现目标,本文经济与实际情况综合其现状总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电力通信工程的建设管理有帮助,为社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永玲.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的研究.《无线互联科技》.2012年11期

[2]李彦.如何加强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通讯世界》.2014年15期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

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

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

总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呈逐步上升,进言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极具潜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与环保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政府投入等途径,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加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契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是完成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刚,赵莹,李红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5(01),25-26.

[2]徐媛,高有堂.实践教学体系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有效教学改革途径分析[J].时代教育,2015(01),33-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4]RobertC.Johnson,Guillermonoguera.accountingforintermediates:productionsharingandtradeinvalueadded[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1(2).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水电工程项目总控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

1引言

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已普遍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建设公司作为业主代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同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及材料和设备供货单位共同完成水电站这个特殊产品的生产。由于这个“产品”的特殊性,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如何快速、有效的建设好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成功的组织与实施,已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建设工程管理的项目总控模式,并合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提出了快速、成功实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和保障措施。

2项目总控模式与管理信息系统

2.1项目总控模式

建设工程业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多种适应不同工程条件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总控模式就是适应大型和特大型建设工程业主高层管理人员决策需要而产生的,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德国首次出现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德国统一后的铁路改造和慕尼黑新国际机场等大型建设工程。

大型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形成工程的物质流,另一方面,在建设工程参入各方之间形成信息传递关系,即工程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流可以反映工程物质流的状况。建设工程业主方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目标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及时掌握信息流来了解工程物质流的状况,从而进行多方面策划和控制决策,使工程的物质流按照预定的计划进展,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基于这种流程分析,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在组织上可分为两层: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和具体项目管理执行层。项目总控模式的总控机构处于项目管理信息处理及目标控制层,其工作核心就是进行工程信息处理并以处理结果指导和控制项目管理的具体执行。

项目总控模式有两种类型。

(1)面组织模式

业主方只有一个管理平面(独立的功能齐全的管理机构),一般只设一个项目总控机构(简称pC机构),称为面项目总控模式。

在面组织模式中,pC机构方的任务就是向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其工作内容首先是协调和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组织,确定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信息的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把信息处理结果提供给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以使其掌握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2)多平面组织模式

当项目规模大,业主方设置多个管理平面时,pC机构方也设置多个平面与之对应,如图1。

此时,总pC机构对外服务于业主项目总负责管理机构;对内则确定整个项目的信息规划,指导、规范并检查分pC机构的工作,同时承担信息的集中处理。分pC机构则服务于业主各子项目负责管理机构,且必须按照总pC机构所确定的信息规则进行信息处理。

pC机构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具有丰富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员,另一类是掌握信息技术且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而且能组织开发适应特定业主要求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业主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项目总控模式为我们建设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信息系统实施组织结构。22.2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有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组成的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使用的系统。分析工程管理信息流,可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企业中的人、财、物等,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工程项目中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的规划和控制,是以建设工程系统为辅助工作对象,涉及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目前,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建设公司组织建设和实施,其内容和功能已拓展并包含了公司办公自动化等公司管理信息系统。

3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同国内其他行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一样,早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独立自主开发,真正成功地全面投入应用的较少。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硬件、软件及开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标准化,以及长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产生了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一些国外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也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应用。

3.1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原型应用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是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ami公司mpmS系统原型进行再造与开发而形成。系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组织实施,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

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较好应用。

3.2公伯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公伯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公伯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以工程管理为基础,以投资控制为核心,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开发实施的。系统分计划合同、工程管理、施工管理、企业辅助管理(企业网站、视景仿真、工程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等五个子系统共三十四个功能模块。

公伯峡工程管理系统开发工作从2001年8月开始,于2002年3月开发出原型系统,2002年7月份部分模块逐步开始试用,目前系统已全面投入运行。

3.3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

常用的专业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综合进度控制管理和合同及费用控制管理软件两大类。

综合进度控制管理软件有:primavera公司p3和p3e、microsoftproject、welcom公司openplan等等。p3在大型和特大型建设工程中应用最多,国内一些大型发电集团已要求其工程承包单位必须采用p3进行工程施工的进度计划管理。

合同及费用控制专业软件主要国内自主开发,如水电工程概预算、合同管理、财务软件等等。

4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和实施

建设工程一次性的特点又决定了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必须及时有效。为快速、成功地组织实施,应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有三种模式:自主开发专用系统的开发应用模式、购买标准商业软件使用模式和引进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原型)与开发相结合的实施模式。

自主开发系统首先要建立起基于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的信息结构和管理模型,建模工作需要各级领导、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调研、讨论和需求分析才能完成,加上软件的设计实现、开发、修改、稳定、成熟等工作阶段,这种方式需要众多的人力资源配合和较长的开发周期。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商业管理软件大都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如:财务软件、工程进度管理软件、人事管理、工商业进销存管理等,它们不是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系统,不能从整体上满足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业务和数据处理需求,在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数据操作标准和数据共享关系,不能达成协同工作和管理的要求。

引进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原型)与开发相结合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三峡等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由其构成的原型成功的应用为采用这种模式提供了可能。系统原型的建设人员通过长期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践,已是掌握信息技术又有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而且能根据工程管理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发适应业主要求特定功能子系统。

4.2建立合理的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组织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是实现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是由业主方建设公司和多个专业监理公司组成的多平面管理,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以建设公司为主体并成立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在建立实施机构、明确目标、确定职责和人员中应将其提高到工程管理项目总控模式的作用来考虑,并进行:

(1)确定实施组织内人员组成是业主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实施人员、工程参建单位专业人员;落实对组织内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明确有关人员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职责。

(2)合理组织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3)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编码体系,在参建各单位中强制使用。

4.3建好互联网络平台

现代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系统内不同子系统应用的集成,在实现进度、质量、投资目标控制和合同管理等主要功能过程中强调了工作流管理与项目的沟通管理。因此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建立统一的覆盖工程现场参建各单位并能接入inteRnet的互联网络平台,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可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在线项目管理、工程多媒体信息交互以及电子采购和电子招投标等电子商务功能的应用。

4.4进行交互式培训

培训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功一个重要步骤,应在提交系统原型后进行。培训方式采取交互式,培训的对象分三个层次: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

(1)决策层的培训

对决策层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系统能做什么,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决策者的需要;系统对工作流程定义是否符合实际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管理思想能否符合或被接受;提出系统实施难点和实施方案,以获得领导者的支持。

(2)执行层的培训

对执行层的培训应按功能子系统分组进行,主要讲授本功能子系统对工程项目的专业管理是怎么做的,看是否符合或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认真听取工程管理人员建议,不断增加和完善系统功能。

(3)操作层的培训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全员的,对操作层的培训是在系统操作使用层面上对全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相关功能子系统操作使用等。另外还要及时对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安全、数据备份等系统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培训,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未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随着三峡等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原型的不断完善和商品化以及由其原型系统应用的成功,以后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会主要采用由原型系统组织实施的方式。因此快速、成功地组织实施尤显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4

基层供电企业生产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供电生产技术的实践,在本文中围绕基层供电企业生产管理这一课题,并仅从生产指挥系统、生产计划管理及电网建设与规划这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基层供电企业生产指挥系统的要求

生产指挥系统是基层供电企业根据生产任务具体组织生产活动的计划、协调、控制、指挥,实现生产所要求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的组织管理和保证体系。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指挥系统,制订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做到职责明确、信息畅通;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使安全生产能够得到统一的指挥、调度、安排和调整,保证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任务的完成。

县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应建立经理(主管副经理)为主体的领导层、各职能部室为主体的管理层以及班组(供电所)为主体的执行层的生产指挥系统。为充分发挥该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功能,要编制生产指挥系统网络图,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层层抓管理。

领导层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生产任务及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负全面责任;管理层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管理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工作,对企业生产任务及各项生产技术指标的完成负直接管理责任;执行层是执行生产指令的具体操作单位,对完成生产计划和分配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负直接责任。

生产指挥系统制订有关生产工作的各项考核办法并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办法之中,对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考核,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基层供电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网建设及技术更新改造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设备预防性试验、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定期检验计划等内容。计划的种类按计划的长短可分为月、季、年三种。生产计划由生产技术部门归口管理,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加强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任务。

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上级下达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上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电网规划等内容确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各专业工作计划。并分解到各月(季)度,各生产部门、班组、供电所应围绕企业生产计划制订本部门本单位的相应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加强生产计划的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流程应包括制订、批准、执行、反馈及调整、总结五个环节。计划的编制应满足全局性、先进性、可行性、灵活性、可考核性等原则。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应按原审批程序重新进行审批后方可执行。对计划外的临时性工作,应在工作计划管理制度中明确指出下达方式,并应做好记录;防止无准备工作和多头下达指令,避免执行单位无所适从。年度生产计划通过月度生产计划实施,应加强月度生产计划的执行管理,对月度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确保年度计划的完成。每季度、半年应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及时提出调整建议,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年终应编写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要加强计划实施的过程控制,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miS)等现代管理工具,使生产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各种生产调度会和分析会,以促进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如月末、季末、年末等。考核的标准要依据企业制订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来制订;考核的内容要根据计划完成情况、符合程度及工作的努力程度去进行;考核细则要尽可能量化、细化,体现出先进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检查考核对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肯定,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造,不断巩固提高。

基层供电企业电网建设与规划

以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为重点,加快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长期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电网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总体规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提高电网规划的系统性、先进性、协调性和经济性,满足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电网规划包括输变电规划、中压配电网规划、低压配电网规划,规划年限应与当地社会总体规划年限保持一致,一般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和远期(20年)三种规划。

电网规划的编制原则

电网规划是社会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社会的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电网规划内容应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

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的电网规划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县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科学合理进行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分析,向上级电网提出电源点布局及供电需求,以保证上级电网与本区域电网之间合理衔接。

电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调查电网现状,根据客观需求,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及时滚动修编,协调发展、适度超前。

电网规划的组织建设

要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工作,企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规划主管部门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制订工作制度,加强电网规划的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一次研究电网发展的会议,分析电网薄弱环节,检查规划实施情况,搜集反馈意见,研究调整或修编规划,安排布置任务。

电网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过程控制

电网规划由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负责编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后进行实施。电网规划实行滚动修编,一般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编制电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每年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负荷变化情况对规划项目进行滚动修编。电网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与本企业年度基建、大修、技改计划相结合,电网建设项目应是电网规划项目的具体体现,应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中未包括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建。

电网规划编写的具体内容

一是现状分析。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现有电网状况在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以及网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搜集当地电网、电源、各类用电负荷性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资料,整理负荷预测、电源规划、电网布局、规划评估及编制规划文件等相关资料,为电网规划科学制订提供比较充分的依据。

二是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设计的基础,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两部分内容。负荷预测工作应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和积累本地区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以及县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相关因素与电力需求的关系,尽量使负荷预测结果更合理、更准确。

三是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期末电网在电源布局、供电能力、网架结构、各项运行指标、以三率为核心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自动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四是技术原则。明确规划的电压等级、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容载比、变电站负载率、变电站主接线方式及规模、各级电力线路、各级高压电网结构、短路容量、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五是分期规划。根据电力电量的平衡,确定电源建设项目及规模。通过对电网现状、负荷预测等部分的分析,经过科学计算校核,提出新建变电站的位置、线路路径方案,对多种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分期末及各规划水平年的目标网架,绘制各规划水平年电网地理接线图,并绘出电网现状及各负荷水平年电网规划地理接线图,根据无功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方式、容量等,满足规划期内无功补偿发展的需要。按规划水平年确定调度、通信、继电保护、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等专项规划的规模和要求。根据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企业技术装备的现状,确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项目,积极组织实施。

六是确定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根据规划期末的电网总体建设规模和分年度建设的工程项目,确定相应项目的投资水平以及各电压等级的投资规模。汇总各规划水平需要的静态投资,得到电网规划的总投资,并对规划期末的建设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分析规划项目的可行性。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5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 策略

abstract thelessonsandexperiencesintheconstruction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forelectricpowerenterprisesaresummarized.thecoordinatedconfigurationbetweenhardwareplatformandsystemsoftwareofmis,therelationbetweentheconstructionofhardwareplatformandthedevelopmentofapplicationsoftwareareanalyzed.theprincipleformisconstructionwhichshouldbefollowed,i.e.,constructionbystages,effectivenessforagivenperiodandendurance,isputforward,thebasisoftheprincipleandtheresultofapplyingitinpracticalworksareexpounded.

keywords mis;construction;strategy

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工程的组织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www.133229.com探索一条符合我国电力企业特点,能满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电力信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路,是从事这一系统工程的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本文在结合组织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工作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建设原则,并用以指导东北电力信息网络及mis建设实践,带动各基层单位的mis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 正确认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利用图1所示的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提出的“诺兰(nolan)模型”来分析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单位所处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大部分单位处于初、中级阶段,少部分单位处于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之中。其表现是:

(1)分散的、独立运行的事务处理(tps)较多,应用之间交换数据多数是采用手工方式,只有少数单位设有数据转换口或共享数据库。

图1 企业mis发展阶段的诺兰(nolan)模型

(2)少数单位有小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还没有中等规模的(即能覆盖几个职能域、信息共享的)mis,而且单位内部的数据还缺乏规范化。

(3)全系统的信息联网困难很大,除了通信和计算机设施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全系统的信息标准化管理。

(4)人们的信息观念、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

图2为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米歇(mische)模型”,它进一步指出,企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这些阶段的特征不只表现在数据处理工作的增加和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而且涉及知识、哲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及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的实时性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从5个方面来衡量发展阶段:

(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支撑力度;

图2 分析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米歇(mische)”模型

(2)企业核心业务应用和集成程度;

(3)数据库和存取能力;

(4)信息技术组织机构和企业信息意识;

(5)全员文化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未能按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办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例子不多,因而使一些企业领导心有余悸,从事这项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信心也不足。

2 企业mis实用化困难原因分析

在我国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工作的难度大,成功率低。经研究分析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人类经济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农业型经济阶段,工业型经济阶段,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型经济阶段,同时向信息(知识)型经济阶段过渡。信息化起步较美国晚25~30年,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晚10~20年。我国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观念、意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较明显。

(2)自从1946年美国应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布线,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从生产到网络协议、规约、规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软件投放市场、更新开发不断升级、不断改进等,几乎全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而研制和开发应用的,并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这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写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在应用开发、网上信息交流等方面困难很大,加之我们对此认识较晚,汉化的工具开发研制没跟上,信息交流的难度就更大。

(3)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对象或服务对象是人与运行机制,这与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其它方面如调度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火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cs)、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计算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信息化诸方面的研究对象和设备或系统相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呈现多变性、随机性的特征,因而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4)我国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是世人可见的。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适应,企业组织机构、机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虽然一些单项应用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大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用于生产实践的范例很少。

(5)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没有进行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没有按照自上而下、面向数据的方式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和建设企业数据环境,进而指导自下而上,面向对象进行mis系统集成开发。一些mis扩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就难以运行和管理,数据加载难度大,应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及时交流。

3 坚持mis建设“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的原则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遵循信息工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采用信息工程方法,科学地实施mis工程控制策略,是作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原则,并以此较好地指导了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mis建设的阶段性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开发工具在不断升级,而人们对信息网络系统及mis的认识与需求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网络设备与信息资源开发组织也还不够协调,在此情况下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系统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是不可能的,应分阶段进行。在初级阶段,采用集成与开发相结合,或先将原有设备与信息资源进行集成,为第二阶段实现统一标准、较高的数据共享打下基础。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大型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包括企业全面业务信息过程管理也是不可能的,要集中精力解决企业领导最关心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效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突出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和内容。例如mis实用化验收的必备子系统就是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此阶段内所建设的项目不必多,但要用好,以提高企业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认识。在资金投入、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可以逐步加以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要应用,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急需。一旦目标确定就应在总体数据规划指导下,尽快组织开发,形成成果并迅速组织应用,成熟一个应用一个,使繁杂的日常工作不断地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所取代。调动和激励业务技术人员主动参与mis建设的积极性。衡量阶段性成果好坏的标志,就是集成开发的系统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逐步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

(2)mis建设的时效性

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新、旧机制的转变,机构、人员变动较大,因此一个mis开发的周期越长,成功的概率就越低。这就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内抓紧工作,在短期内实现阶段性目标并尽快投入实际应用,待用户需求提高后重新起动,保持经常性的使用。这样,企业领导就会感到投资效果好、见效快;应用者就会感受到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对开发者来说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增强了信心。这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3)mis建设的持久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实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各级干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信息工程开发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是这一工作成败的关键。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参与程度,直接影响mis形成后的可用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

2)有一批热爱这一工作,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具有较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能力的骨干,以不断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使mis得以不断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3)企业进行mis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较大,约束条件较多。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快,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以保证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固定资产发挥作用。否则投资虽较大,作用越来越小,将造成前期投资的浪费。4 实践与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以及信息资源网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实现更困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编程人员与各专业部门的专家相结合,互相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mis的集成开发成果。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信息主干网络与广域网建设的关系,系统软、硬支撑与应用软件系统应用的关系,原有子系统的集成与新系统的开发的关系,总体数据规划与应用子系统开发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基层单位mis实用化的关系,近期mis建设与长期mis建设目标的关系等。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于1998年初适时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百日工作,抓住机遇,全面组织培养信息化意识,努力压缩“起步”、“蔓延”和“控制”各阶段时间,采用领导动员与专业技术讲座相结合、系统分析人员与业务代表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交流相结合等方法,配合总体数据规划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局范围内进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整个工程经过22名系统分析人员和36个部门的70多名业务分析人员奋战100多天,产生了由47个主题数据库和280个基本表组成的13个系统中的全域数据模型。

在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中,注意了系统网络的建设与机关干部、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步进行。根据原有子系统的应用情况和工作急需程度,选择一部分子系统进行先期集成开发。在集成开发工作中,充分利用总体数据规划阶段性成果,减少后期修改。在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工程中,强调了总体数据规划成果对后续应用开发的指导作用,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以及业务专家组成56人的集成开发队伍,各个子系统开发小组结合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每周的工作计划,多次滚动修正,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面协调与检查。1998年9月底,东北电力集团公司mis的20个子系统中已经部分或全部投入试运行,平均数据加载已达60%,初步应用效果已经得到用户的肯定,完成了第二个100天的工作任务。现在东北电力信息网主干网络已联接38个部门1050台桌面计算机和82台网络打印机。广域网络联接国家电力公司和吉林、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有关单位的82个局域网,联接桌面计算机达28000台,基本构成了跨省、跨地区的超大型企业信息网络系统。

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注重企业数据环境的建设,在总体数据规划的规范下,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集成了办公自动化、计划统计、电网实时信息等20个子系统,积累了3至10年的主要历史数据,运用internet技术,建设了internet站点和“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信息的浏览查询,利用先进的系统平台与软件实现了对系统资源及网络系统的在线监视管理。1998年11月18日,中国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并被授予mis实用化达标单位的称号。

5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组织的各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的成败。

(1)前期准备粗、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总体方案。由于因素影响多,现状调查和业务目标分析只能作较粗的处理,但目标与任务必须明确,资金与进度要有一定的裕度,以利于实践中进行修正。

(2)服务器、网络设备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选择要匹配,否则就影响其中某项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优先选择当前市场主推产品、成长性好的厂家,软、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良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

(3)进行企业总体数据规划是搞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总体数据规划过程也应成为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提高信息意识、观念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总体数据规划与数据库设计及子系统应用开发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总体数据规划对应用系统集成开发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用开发也要不断补充与完善总体数据规划。

(4)一旦工程项目确定,则应尽快组织网络建设。网络水平是通过应用来检验的。网络建设可分期进行,只要具备条件就应立即运行公共网络信息,例如intranet浏览器、e-mail、ftp、办公自动化等,这样既可检验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又可以起到计算机应用人员在网上自我培训的作用,增强使用者利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支持数据库及子系统开发的数据加载、系统调试等工作。

(5)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主干网的建设,适时开通广域网,使网上信息资源尽快交流。通信网络建设也要尽量超前,如果专线通信条件不具备,也应使现有通信信道联网运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6

济钢变电站之行

7月8日该变电站作为济钢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的动力中心,位于济南市工业北路北侧,济钢新建高炉、4号转炉及连铸、中厚板等工程的中心位置,担负着以上所有在建项目的电力供应任务。因此,变电站能否顺利建成投入使用,直接影响到其他在建工程的工程进度,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工序都受到甲方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

自开工始,天津二十冶电装济钢项目部就明确了该工程的重要性,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精诚协作、全力以赴保施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工作目标。在施工中,项目部人员克服技术、设备资料不全,部分信息不明确等困难,主动与设计部门、设备供货厂家沟通,及时获得了高压设备所需的详细资料,充分了解了即将到场的设备。当发现由外单位施工的高压柜槽钢基础不合格,达不到电气安装的技术标准,会给高压电气设备将来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隐患时,该项目部本着为工程负责的科学态度,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积极协调各施工单位的关系,主动为协作单位出谋划策,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案,使设备基础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设备到场后,及时组织施工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安装方案,按事先规划的路径使设备顺利就位。

plc实验室之行

7月9日我们主要参观了,济钢plc实验室控制系统,济钢第一烧结厂2×90m2烧结机1994年10月投产,电控系统使用4台美国modicon984系列plc,控制器型号984-785e,根据烧结工艺分区域控制生产设备和部分仪表,分别叫做1pc、2pc、3pc和4pc。每台控制器有一个本地站(即主站)和若干远程i/o站(即rio),本地站与rio之间使用modicon的s908,实现主从轮询方式lan通讯,本地站作为s908的主节点,rio站使用j89x、p89x等通讯模块,通讯介质为同轴电缆,分双缆冗余总线、单缆总线和分布式等几种结构。由于生产需要,XX年底的“济钢2×90m2烧结机工艺优化和自动化改造工程”中,将其中2台plc控制器升级为schneiderquantum系列plc,保留原有远程i/o站不变。

控制器之间,及其与下位编程工控机、上位监控机之间使用modbusplus(简称mb+)通讯。控制器用标准9针rs485串行端口,工控机用as-sa85-000网络插卡,实现相互间数据读写。网络用屏蔽双绞线构成总线形拓扑结构。控制器之间使用984梯形图指令集的mstr指令进行数据交换。

plc组态软件用modicon公司dos环境下的modsoft2.1,进行电控系统梯形图编程。上位监控软件用美国usdata公司的unicell,基于windows3.1操作系统,实现集中计算机画面显示、控制与报警等功<能,由组态和运行两种硬件key进行软件和数据保护。

济钢始建于1958年。职工3.8万人。资产总额322亿元。产品以中板、中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为主。

济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XX年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利税31.6亿元、利润19亿元;出口钢铁产品130万吨,创汇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1.6亿美元。济南钢铁股份公司进入了全国上市公司最佳运营绩效50强。

“十五”期间,济钢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集约经营,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5年实现销售收入1034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实现利润59亿元,分别是建厂到“九五”末42年总和的2.1倍、1.9倍和2.8倍。资产总额由XX年的101亿元增加到322亿元,提高2.2倍;5年上缴税金66亿元,加上所有者权益增值38亿元,合计为国家贡献104亿元,超过了“九五”末的资产总额,相当于向国家贡献了一个济钢。

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技术集成与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相结合,注重技术、装备的先进适用和经济高效,走重大冶金技术国产化的路子,先后更新改造设备850余台套,新上装备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中板、中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等现代化生产线,产品结构实现了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转变。

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成了部级技术中心、部级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联合,构筑产、学、研、销开发同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

坚持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追求卓越,引入并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人为本、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XX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先后通过了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国际认证,并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实现了三体系整合和营销服务体系认证,计量管理通过了iso10012认证。造船板获得中、英、法、日、德、美、挪、韩、意9国10个船级社认证。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办公自动化、erp、mes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施“走出去”战略,产品出口到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总量、创汇额在全国冶金行业处于前列,出口中厚板连续保持第一。共3页,当前第1页1

社会实践简报

黄河河务局,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所辖堤防62.384km,河道防护工程18处657段坝岸,涵闸5座。现有职工199人,下设9个科室,6个河务段。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发挥黄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一手抓治黄,一手抓经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齐河县黄河河务局实施公司化运作的内部企业快速发展,所属企业有:德州恒宇水利水电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610万元,具备国家二级资质施工能力;齐河金龙农工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齐河黄河绿洲食用菌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具备栽培生产、深加工、销售、研究推广能力;黄河氧化镁粉厂,注册资本30万元。合资企业有:京福黄河浮桥公司,注册资本1600万元;黄河康力饲料加工厂,注册资本50万元;黄河腐植酸生产厂,注册资本30万元。齐河县黄河河务局充分利用黄河土地资源,对所属淤背区进行规划、开发。现有可开发土地4098亩,已开发4008亩,占总面积的98%。种植适生林1514亩,果林428亩(其中百亩梨园XX年结果10万斤),苗木460亩,经济作物1606亩。不断挖潜利用资源,探索了林禽结合、林菌间作、林草间作四种模式。建有年出栏万只的养鹅场两处,年出栏200头的养牛场两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一处,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链。

一、深入介绍——实践出真知

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对此类仪器的直观感受,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实践,我们主要了解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网络交换机、电话通讯与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等。

数字程控交换机

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由可编程序控制的、采用时分复用和pcm编码方式的、用于提供语音电话业务的电路交换方式的电话交换机。

基本原理:存储交换,即把语音信号数字化以后存在存储器中,另一路把它取走,发给别人就语音形成交换。

主要组成:基本划分为两大部分:话路设备和控制设备。话路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接口电路(如用户线接口和中继线接口电路等)和交换(或接续)网络;控制设备在纵横制交换机中主要包括标志器与记发器,而在程控交换机中,控制设备则为电子计算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程控交换机主要功能:

弹性编码:各分机可编制分机号码。

虚拟总机:代替总机转接来话。

自录语音:录制特殊语音

等级限制:限制拨打国际、国内、市话等7级。

中继热线:提机免拨9出外线。

呼入选择:外线呼入直拨、转接、群呼选择。

强插服务:在特殊情况下总机对正在通话的分机进行强插通话。

代拨长途:总机可代低等级的分机拨打长途。

区分振铃:能区别振铃来自外线还是内线。

征询转接:外线转接实现征询和音乐等待。

计费方式:反极计费方式或延时计费方式。

打印选择:中英文打印选择。

语音信箱:查询自身等级、号码、话费、日期、时间等。

网络交换机

网络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网卡的硬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原理与作用: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电话通讯与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

电话:所经过的由外线部门起点的电话线,分线盒(接线用的),配线电缆(分线盒与交接箱连接用的铜缆),信号跳线,主干电缆(交接箱与机房连接的铜缆),机房电话配线架,机房音频控制传输交换机模版,上层音频交换管理模版,数据交换管理交换机,语音配号平台,最后是系统放号平台,这个是电话的由终端至总交换室的顺序。

宽带:先由宽带放号平台-网络数据开放平台-市级外网服务交换机-上层vlan交换机-最终层网络交换机-信号传输机房-宽带配线架-主干电缆-配线电缆-交接箱-分线盒-进户线-猫-电脑。

配线架

配线架是管理子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是实现垂直干线和水平布线两个子系统交叉连接的枢纽。配线架通常安装在机柜或墙上。通过安装附件,配线架可以全线满足utp、stp、同轴电缆、光纤、音视频的需要。这次我们参观的配线架有宽带配线架和电话配线架。配线架用途主要是用以在局端对前端信息点进行管理的模块化的设备。前端的信息点线缆(超5类或者6类线)进入设备间后首先进入配线架,将线打在配线架的模块上,然后用跳线(rj45接口)连接配线架与交换机。总体来说,配线架是用来管理的设备,比如说如果没有配线架,前端的信息点直接接入到交换机上,那么如果线缆一旦出现问题,就面临要重新布线。此外,管理上也比较混乱,多次插拔可能引起交换机端口的损坏。配线架的存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更换跳线来实现较好的管理。随后,我们又参观和了解了负责供电的蓄电池组、负责转发数据的网络交换机、负责计费的服务器等。共3页,当前第2页2

总结:在此次的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之行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态度严谨,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积极地向指导员询问,指导员也都尽可能详细的用我们可以理解的措辞回答,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实践,我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学习了有关的专业知识,算是踏出了专业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实践过后,同学们相互交流并及时的做了总结。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结合会计核算实际,高校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功能,特点是以会计科目为中心,实现对部门(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横向以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科目核算为中心完成账务处理;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现对部门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专项经费、代管款项等经费的核算,实现对各类经费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以科目核算为主线完成账务处理过程,以项目管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辅助核算手段,为加强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具体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高校会计核算主要反映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以及支出类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一方面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各会计科目与项目、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责任人、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项目、固定资产各科目与项目等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余额累计

=所有项目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收款项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收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付款项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付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所有项目固定资产余额累计。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管理的经验欠缺,使得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中,在初始化处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年终结转处理、与其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初始化处理

传统手工会计管理,重会计科目核算,轻项目核算,难以提高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在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处理中,部分高校存在重参数设置,重科目余额与手工账务(或以往电算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轻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勾稽、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勾稽、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勾稽等问题,不能通过会计科目和

项目核算实现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不利于加强内部考核和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往来款项管理

高校往来款管理,重责任到人。责任人设置主要以内部职工或学生为分户辅助核算对象。在电算会计核算方式下,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金额和责任人信息这种简单的内部责任人分户核算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不利于往来款管理按部门(项目)责任考核,难以进行账龄分析,难以实现向实质责任人进行催款和核对,易形成呆账和长期挂账,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其载体分为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和卡片账。财务部门一般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资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财务部门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批固定资产金额记账后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反映批固定资产价值,但不能反映单件固定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资产部门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卡片信息录入形成固定资产辅助账;使用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形成本部门固定资产辅助账。财务、资产和使用部门没有实施定期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卡核对以及固定资产总价值和单件价值、总价值和分类价值、总价值和部门(项目)价值、实物总量与单件数量、实物总量和分类数量、实物总量和部门(项目)数量核对相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清,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四)年终结转处理

高校事业结余包括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两部分。经常性结余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已完成的项目,应结清账务,并将结余资金先转入经常性结余,再转入事业基金;尚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到专项结余中继续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按收支科目进行年终结转,只能反映学校总结余,不能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不利于对各部门(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四、完善电算化会计管理的建议

高校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存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重核算轻管理、重科目轻项目、重分配轻考核等传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管理。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单一,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低,财务管理中习惯通过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完成工作,制约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现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进行年终结算和结账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高校在进行电算会计核算中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制约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一)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

??表省级期刊,部级期刊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财务利用电算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应同时提供往来款项管理相关信息。编制记账凭证时一次录入科目、部门(项目)、债权债务确认时间、责任人、实质责任人、当笔经济业务还款情况、经济业务性质等相关信息,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向实际债务人进行催收和核对,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以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家底清楚和动态控制

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使用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统一使用管理软件,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分类信息和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经专家组已验收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在终端录入资产相关信息,形成资产部门待提交验收和登记数据;资产部门按权限进行实物验收和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形成财务部门待入账数据;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价值核对、登记入账,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资产变更、调剂、报废、减少等数据和信息变动,程序相同。通过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适时进行资产价值和实物账账核对、账卡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学校资产和部门资产、总资产和分类资产家底清楚。

(四)年终结转分项目处理,有利于部门考核和分析

高校进行年终结转,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应编制科目余额表和科目项目余额表。试算平衡后,各收支科目余额按规定的年终冲账办法,分项目办理结账转冲。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分项目结转分配,结清旧账,记入新账。年终结转分项目进行,既反映学校收支结余,也反映各部门(项目)收支结余;既反映学校结余分配,也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分配,有利于学校、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实施部门(项目)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开放交流部门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各部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部门管理软件和数据接口混乱,使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交流共享。电算化会计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将往来款项、工资、公积金、部门创收、项目经费收支、学生交费、欠费情况等管理信息归集上网,设置网上查询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为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以提高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速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避免校内各部门因信息获取滞后而造成的工作拖延和矛盾冲突,减少会计人员重复处理数据和传递信息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功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tmS320C6455FpGa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97-03

Designofhigh-speeddigitalsignalprocessingsystembasedontmS320C6455

CaoJingzhi,HeFei,LiQiang,RenHui,Qinwei

(DepartmentoftoolDevelopment,ChinapetroleumLoggingCo.,LtdShaanxiXi’an710077)

abstract:accordingtothedesignneedsofhigh-speedreal-timedigitalsignalprocessingsystem.thepaperputsforwardadesignofhigh-speeddigitalsignalprocessingsystembasedonDSp+FpGastructure,adoptingticompanyfixed-pointDSpchiptmS320C6455,thecurrentlystrongestcapacitymonolithicprocessor,forsystemmainprocessor,andFpGaascoprocessor.thispaperdescribstheapplicationanddesignofDSpperipherycircuitinterfaceindetail.thesystemdesignhassimplecircuitandrealizeconvenient,reliability.

Keywords:tmS320C6455FpGaDigitalSignalprocessingSystemDesign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数字处理器(DSp)的出现,使得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合,如通信、雷达、智能交通、图像处理等领域,这些信号处理运算量很大、算法结构复杂,且要求高速实时、高性能、灵活地完成各种处理任务。

本文结合笔者设计的电路,主要从硬件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以ti公司目前单片能力处理最强的tmSC3206455(以下简称C6455)为核心处理器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构成以及各模块的功能,深入探讨了DSp在系统中的功能及其接口电路的应用和设计。

1、高速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构成

高速数据处理算法的运算量大而且比较复杂,若用DSp来完成所有的运算和控制任务,使得DSp的压力过大,从而不能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本系统在硬件设计上遵从系统模块化的设计思想[1],采用DSp+FpGa结构。FpGa本身具有很多逻辑资源,编程灵活,作为协处理器负责预处理以及控制工作,使软件实现灵活的DSp负责主要的运算工作,处理算法程序,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选用ti公司的高性能主频为1GHz的工业级DSp芯片C6455作为系统的主处理器[2],使用多总线并行处理结构,运行速度高、处理数据能力强,同时使用aLteRa公司高性价比的FpGa器件ep1C12[2],作为协处理器和控制器,实现了数字控制逻辑。系统结构框图如下u图1所示[3]。

系统的前端是数据采集单元,是整个系统的“眼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先经过运算放大调整、滤波等预处理后,得到比较干净的模拟信号,再经a/D转换电路变换为数字信号送入FpGa中进一步处理。DSp的外部存储器接口通过FpGa与其数据处理帧存体(SBSRam)以乒乓操作的通信工作方式读取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运算和处理。

同时DSp的emiFa总线上挂接着FLaSH芯片、Can总线和外部控制电路。为了扩展处理器的片外存储能力,提高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为此使用芯片的双倍率动态存储器接口(DDR2SDRam);两个多通道缓冲串口,分别用于输出相关的模拟指令与数字指令;高速串行接口(SRio)主要用于系统的级联和扩展。

FpGa作为DSp的协处理器,完成信号的滤波等预处理、DSp接口和总线控制等工作,此外在FpGa中设计双缓冲先进先出存储器(FiFo),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入FiFo内,DSp以乒乓方式读取和处理,以提高系统实时性。

2、DSp接口电路设计

C6455[4]是ti公司基于第三代先进超长指令字结构开发出来的高性能定点DSp,主频最高可达到1.2GHz。具有两级高速缓存L1和L2,集成有大量的存储空间,都可配置为Cache或SRam。其总线主要以下四种:

(1)一个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a):64-Bit宽度的外部存储器接口,4个Ce空间,可与SRam、FpGa和FiFo等器件快速连接

(2)一个32位DDR2SDRam接口:可以实现与32位存储器件的无缝连接。

(3)两个多通道缓冲串口总线(mcBSp0和mcBSp1);

(4)带有SerialRapidio总线,拥有4个全双工的端口,支持SRio1x/4x串行协议。

本系统主要使用emiFa、DDR2SDRam、mcBSps、SRio四种外设接口,下面主要介绍emiFa、DDR2接口的应用和设计,并简单介绍SRio接口的应用。

2.1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设计

C6455的外部存储器接口,不仅接口能力强,可以与目前多种类型的存储器进行无缝连接,而且数据吞吐率高。如下图2所示。

C6455仅有一个64Bit位宽的emiFa,支持8/16/32/64Bit的数据访问,最高工作频率可达133mHz。它的存储空间是按Ce2~Ce5四个空间来进行管理,并且每一个Ce空间都可以外挂存储器件。四个独立可寻址的Ce空间配置如下:

Ce2―FpGa[0:31];Ce3―Flash[0:7];

Ce4―控制电路[32:55];Ce5―Can总线[56:63]。

时钟模块产生的50mHz时钟信号,送入DSp时钟引脚,通过内部软件配置集成锁相环(pLL1)为20倍频模式,这样可使CpU的主频达到1GHz。DSp芯片通过emiFa接口乒乓读取嵌入在FpGa中的SBSRam内的数据,并进行相关运算和处理,采用FpGa对SBSRam进行乒乓控制操作。这里我们设置SBSRam的使能信号为低电平、片选信号CS0为高电平,可使DSp通过Ce2空间读取SBSRam数据。

系统外部控制输入信号经一级运放后分别输入到经FpGa控制采样的12-Bit双路a/D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DSp的emiFa总线进入DSp中,处理后再通过一路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0)通道及D/a变换后将模拟指令输出。DSp通过Can总线与系统操控台相连,从上位机读取操控台数据信息,送入DSp处理后经mCBSp1通道和RS-422接口转换后输出数字指令,并将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使用Can总线是为了提高通信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抗干扰性和实时性。

FLaSH存储器主要用于DSp程序的存储,保证DSp芯片的脱机运行。采用FUJitSU公司存储容量是1m×8Bit的mBm29LV800芯片,8位数据异步接口连接到emiFa接口总线的Ce3空间上,由于C6455只支持8bitRom的加载方式,这里我们通过芯片外部的上拉/下拉电阻,设置的地址线aea[19:16]=0100b,可将DSp芯片加载模式配置为8bitRom的引导方式。此外还必须将地址线aea[13]设置为高电平,从而使DSp端点模式设置为小端(Little-endian)模式,这与Rom中的程序存储格式一致。为方便与DSp的emiFa20位地址总线接口,将FLaSH地址扩展为20位,即将FLaSH芯片的第10、9引脚设置为emiFa[19:18]后直接与emiFa相对应的引脚相连。taBa0、taBa1引脚串接1KΩ的电阻上拉至高电平,然后再串接33Ω的电阻接至DSp芯片的aBa0、aBa1引脚,分别用于DSp芯片DDR2存储控制器和emiFa总线接口的使能。电路如下图3所示。

2.2双数据率动态存储器接口(DDR2)设计

系统使用双倍率动态存储器接口(DDR2SDRam)[6]存储数据,扩展了C6455的片外存储能力。DDR2外部总线与其他外设接口总线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只能与SDRam类型的存储器接口。

DDR2SDRam是由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JeDeC)开发的新一代内存技术标准,但它不同于上一代DDR技术标准,虽然两种内存技术标准都是都是采用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但DDR2技术标准采用双通道运行机制,预读取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是DDR技术标准的两倍,因此在同样的总线频率下,DDR2的实际工作频率是DDR的两倍。比如,在外接时钟为26.7mHz情况下,数据吞吐率最高可达533mHz。总的存储容量可以达到256mB,可访问的地址空间范围:0xe00000000--0xe80000000。

由于DSp的DDR2SDRam是32位宽的接口总线,为了方便与之接口,在系统设计时并行地采用两片容量为128mB、数据宽度为16位、地址宽度为13位的DDR2SDRam存储器mt47H64m16芯片,扩展成一个存储容量为256mB、32位数据位宽的同步动态存储器。DSp通过DDR2的Ce0空间对SDRam存储器进行访问,两片mt47H64m16的片选引脚都与C6455芯片的相连接,并设其为为低电平;SDRam的数据线D[15:0]、地址线a[12:0]分别连接到DSp芯片相应的DeD[31:0]、Dea[12:0]引脚;DDR2存储控制器的两个输出时钟引脚分别与SDRam芯片的时钟引脚相连,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时,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读取。DDR2的工作时钟直接由内部集成锁相环(pLL2)控制,将其配置为10倍频模式,当外接时钟的频率为25mHz,可使DDR2总线的时钟频率为250mHz,其刷新是由C6455自动控制完成。

2.3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s)

DSp读取来自Can总线的控制数据信息,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mcBSp0和D/a转换器输出出模拟指令;通过mcBSp1及RS-422转换接口输出数字指令给上位机进行控制。

2.4高速串行io口(SRio)

C6455内嵌了SRio模块[7],四个全双工的端口,都可支持1.25/2.5/3.125Gbps三种波特率。全双工工作时,四个端口互连速率每秒最高可达25Gbits,比此前的外部存储器接口快12倍。方便多片DSp的级联及DSp与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8]。

SRio采用的是电流模式逻辑,因此在布线时候特别注意,差分对布线长度须相同,并且要求再串接一个50欧的匹配电阻,这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来自接收方100欧终端电阻的反射。另外,为了隔离直流偏置,应该在接收端再串接一个0.1uF是耦合电容。C6455芯片上电和复位时的引导模式主要有四种种:SRio引导模式、主机引导、FLaSH引导、主i2C引导等。引脚pCi_en和被复用的emiFa引脚emiFa[0:19]以及aBa[1:0]作为配置引脚共同构成C6455的硬件配置引脚。由复位或上电时采样管脚BootmooD[3:0]来决定选用哪种引导模式。结合系统设计,这里介绍两片C6455间的SRio引导模式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为如下图4所示:系统上电后,主DSp自身的FLaSH加载过程完成后,首先其将钟模块配置成1.25G,并初始化配置SRio端口;然后是主、从DSp之间互相发送同步信息,直到SRio链路成功建立;接着主DSp执行基本读操作(nwRite),将所要加载的程序装载到L2SRam中,此过程完成后,主DSp执行门铃操作(DooRBeLL),即向从DSp发送中断信息,从DSp收到中断命令后立即脱离“挂起”状态,程序从地址0x800000处开始运行,至此,整个SRio加载过程结束。图4为SRio引导过程。

3、结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ti公司目前单片处理能力最强的新型高性能定点DSptmS320C6455的高速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方法,结合使用FpGa,构成高速信号处理系统。这种设计方法灵活、在线调试简单、便于多DSp及DSp与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另外也提高了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这为今后算法性能和复杂度的提高和升级提供了保证。该系统对于研究和开发以C6455为核心的高速数字信号系统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在通讯、实时图像、雷达等高速信号处理技术中有重要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明,鲁剑锋.基于DSp+FpGa结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

[2]SanJose:alteraCorporation.CycloneDeviceHandbook,Volume1.2005年.

[3]曹景致.基于高速DSp的电视跟踪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tmS320C6455Fixed-pointDigitalSignalprocessor.texasinstruments.2006年.

[5]tmS320C6000DSpexternalmemoryinterface(emiF)ReferenceGuide.texasinstruments.2007年.

[6]tmS320C645xDSpDDR2memoryControllerUser'sGuide.2006年.

[7]tmS320C645xSerialRapidio(SRio)User'sGuide.2006年.

[8]杜子妮.基于DSp-FpGa的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J].雷达与对抗,2006(4):19-21,68.

作者简介

曹景致,男,1983年出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号采集与处理,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底层设计 总体架构联邦政府总体架构

[分类号]G203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务信息化实践的深入,顶层设计的思想被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并迅速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与这种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极不成熟,中央或地方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顶层设计案例也未出现。通过对总体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ea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尽快推动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1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阐释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从顶层、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在我国,顶层设计现已成为一个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顶层设计代表的是一种系统论思想和全局观念,通常是指从全局视角出发,围绕某个对象的核心目标,统筹考虑和协调对象的各方面和各要素,对对象的基本架构及要素间运作机制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顶层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实际可操作性,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切实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政务和技术方面的众多要素,因而更加需要开展顶层设计,对这些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健康有序运作。我国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什么是电子政务顶层没汁在认识上还不统一、不到位。结合我国国情及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关于国家、某个地区、行业或者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或总体框架的详细设计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效组合运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的模型化设定,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功能调,结构基本一致,资源互相共享,标准基本统一。这一定义的具体含义包括:

设计对象的多样化。顶层指的是概念层级上的顶层,是自高端开始对全局进行总体设计,而非在设计对象上是顶层,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设计对象就不限于国家层面,还包括对省、市、区县甚至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从顶层、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跳出局部环境、局部利益的约束和限制。

所包含的要素内容非常全面。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政务层面的内容,如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及其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设计对象自身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还应考虑设计对象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部门内各种要素之间的运作关系,还应考虑该部门在政府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上的相互协调。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各要素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的电子政务来说,需要探讨如何推动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如何确保工作流程、信息系统、数据以及相应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还缺乏指导电子政务从政务使命、绩效目标、业务规划到技术实现的规范的顶层设计体系,加快顶层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十分迫切。

2ea的基本认识

ea被普遍译为“企业架构”、“实体总体架构”、“总体结构”,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it’规划、管理和复杂系统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ea已经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政府、军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

2.1ea的概念及定义

ea的历史源于1987年,当时任职于iBm的约翰 ,扎克曼(JohnZachman)在iBm的内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文章,提出了“信息系统架构框架”(即Zaehman框架),被认为是ea领域的开创性工作,Zachman本人也被公认为ea理论的开拓者。1997年,经过10年的完善和改进,Zachman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完整的框架,并最终确定为“企业架构框架”(frameworkfnrenterprisearchitecture,又称为Zaehman框架)。最初Zaehman提出的ea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设计。随后,在其基础上,各类ea框架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ea的应用范围也迅速从企业扩大到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和其他组织。此时的“enterprise”一词就不仅仅指企业,而是引申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的集合,可以是政府或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完整的公司或企业、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子公司、一个单一的大型业务或技术部门,甚至可以是一个由具有共同性质但地域上分散的实体连接起来的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对ea的翻译应是不同的。在企业领域,ea可以直译为“企业架构”,但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ea被称为“政府总体架构”更为合适。政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ea体现了整体和全局的规划和设计思想,因此采用“总体架构”更能体现ea之于政府的价值。

目前,对ea概念还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有:①Zaehman的定义:“ea是构成组织的所有关键元素和关系的综合描述。企业架构框架(eaF)是一个描述ea方法的蓝图”。②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颁布的a一130公告中的定义:ea是业务和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当前和将来关系的清晰描述和记录。③开放群组(openGroup)的定义:ea是关于理解所有构成企业的不同企业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怎样相互关联的方法和工具。④美塔集团(metaGroup)的定义:ea是一个系统过程,它表达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以及它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关于信息技术怎样以及应该如何在企业内实施,ea提供了一个一致、整体的视角,以使它与业务和市场战略一致。笔者认为ea是指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将组织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化技术创造性地融合起来,系统考虑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相结合,从而指导信息化工作。

2.2ea的定位及核心特征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根据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目标来制定it规划,但由于使命和战略目标非常宏观,很难具体指导it规划,因而往往造成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甚至是无效项目的产生。ea强调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描绘出一个未来组织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它是组织的战略与it规划之间的桥梁。

“蓝图”的设计是ea的核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对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为此,人们开发出各种ea框架理论用于系统地指导蓝图设计和实施过程 目前影响较大且使用较广泛的ea框架和方法主要有Zachman框架、toGaF框架、FeaF框架、DoDaF框架等详细介绍ea框架和方法的文章很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框架之所以被称为ea框架,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三个共同特性:一是强调架构的设计是基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二是总体架构的组成均包含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即均包含对业务流程、信息、应用系统、技术的描述和综合考虑,要素伞面且构成有机的整体;三是架构设计的原理是从现状向目标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设计、规划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解决方案,可实施性很强。3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美国Fea

谈及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FeaFea即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lenterprisearchite|ure),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亦被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考和借鉴。Fea是在ea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功案例。

3.1 Fea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效益低下等问题。美国国会决策者们一直都在关心联邦政府运作可能产生的低效率和无效能,特别是当其涉及到每年700亿的电子政务投资决策时,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克林格科恩(Clinger-Cohen)法案(又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法案要求各个机构开发和维护信息技术架构从而使得政府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为此,在早期ea理论的基础上,1999年9月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框架》(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Framework,FeaF),旨在为联邦机构提供一个架构的基础性结构,促进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政府实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互操作以及通用业务过程的共享开发。FeaF是一个慨念化的框架(见图2),说明了架构组件的整体结构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发和维护Fea,但却没有包含具体的架构内容。

为使FeaF能够更具体地指导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互操作,2002年omB启动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a)项目,并为此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Feapmo)。自2002年项目启动开始,FeaFmo相继开发出五大参考模型、一系列实施指南和管理工具。经过10多年的发展,Fea已经成为联邦政府住各机卡勾中间发现差距、共享、合作和复用机会的重要工具,成为顶层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方法,在美国电子政务集中统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Fea的顶层管理思路

Fea的顶层管理思路概括为自顶向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匹配。自顶向下的设计,就是omB站在联政府战略全局的角度,运用ea的设计思路提出Fea参考模型,作为通用的业务、绩效、技术的定义和结构,并通过一系列指南指导各机构的架构开发和规划工作。自下而上的匹配,就是各联邦机构在开展自身的ea工作时,需要确保机构架构与Fea参考模型之间的匹配,并且提出的每一项it投资规划均需要实现与Fea参考模型的映射,从而确保顶层的设计能够转化为各机构的具体目标和项目建设。

3.2.1 Fea的顶层架构 参考模型是Fea的核心,分别从绩效、业务、服务、数据、技术5个角度勾画出5个详细的模型,作为联邦政府的顶层架构,这个顶层架构是以绩效为导向、以业务为驱动而设计的,各模型之间的关系见图3。

简单说来,5个参考模型中,绩效参考模型是政府业务目标的导向,位于最顶层,提供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业务参考模型是电子政务“电子化”过程的驱动,从政府职能视角(而非机构视角)提出一种旨在促进联邦政府业务线的框架,避免机构业务之间相互孤立,便于机构发现相互协作的机会。Fea业务参考模型共包含4个业务域、39条业务线和153个子功能,是对联邦政府所有业务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服务构件参考模型用于建立业务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提供了电子政务服务域横向业务线共有或常用的功能模块,便于实现部分业务的重用,共包含用户服务、业务流程自动化服务、业务管理服务、数字资产管理、业务分析服务、内勤服务和支撑七大领域的通用构件。数据是由业务过程产生的,因此数据参考模型与业务参考模型紧密结合,提供一系列标准规范,旨在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识别和共享。Fea参考模型自2002年以来,不断调整更新,并年年用于联邦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

3.2.2 Fea的实施管理 Fea的精髓并非体现在其参考模型中,而是其动态地实施管理。为发挥参考模型在统筹指导各联邦机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2007年11月,Feapmo《联邦政府总体架构实践指南》,指南中为各机构开展自身的ea工作以及与参考模型的匹配提供了标准的流程。同时,为确保Fea方法的有效执行,达到顶层管理的目的,omB不断强化和完善以下工作:

开展定期汇报和评估工作。为了解各联邦机构的ea开发和利用情况,促使各机构利用ea驱动绩效改进,omB要求各机构每季度都要向其提交分块报告和机构ea自评估报告。这些报告既作为评估机构ea工作成熟度的依据,又是omB后期审查it投资项目的基础。在定期汇报的基础上,omB每年都会组织开展ea评估工作,并为此颁布当年的评估框架――总体架构评估框架(eaaF),确定当年的评估内容、指标和评分标准。

提出跨机构协作项目。为进一步促进跨机构协作,omB于2006年6月开发了《联邦转换框架》联邦转换框架是一个跨机构电子政务行动的目录,所列行动既包含了由omB早先发起的电子政务行动和业务线行动,又包含了其他一些政府范围内的跨机构协作项目。该目录每年更新并与总体架构评估框架一起,用以确保各机构的ea与跨机构行动保持一致,并更好地指导电子政务投资的决策。跨机构协作项目的定期有力地促进了联邦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和互操作,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分散化建设。

统筹管理各机构的投资项目。近些年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对it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omB对这些投资的监督工作也在不断改进。2006年6月,omB对其通告a―11《预算的准备、提交与执行》进行了修订,要

求联邦各部门和机构都应向omB证明其电子政务投资符合Fea标准和指南,以便于他们获得投资审批。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将Fea与电子政务投资控制紧密结合,借助Fea的整体性规划来统筹管理各机构的电子政务投资项目。

Fea从顶层和全局的高度将所有联邦机构纳入一个单一、通用的架构之下,促使政府从机构分割走向跨机构的协同工作,从而避免重复性投资并改进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运作的绩效。Fea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4应用ea开展我国电7-政务顶层设计

ea作为将组织战略目标映射到it总体目标的蓝图设计,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广泛使用的it规划和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设计方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目前还较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方法支撑。

4.1 ea之于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价值

4.1.1 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顶层”性“顶层”是强调全局和整体,强调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要有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框架主要是根据目标和任务而设计制订的,在规划与工程项目之间缺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层次――顶层设计工作,从而造成电子政务项目与政府使命及目标之间缺乏清晰连接,跨机构的合作项目也缺乏发现和发起的机制。因此,开展顶层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从顶层和全局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和跨部门协调。ea是一个自顶向下、业务战略驱动的过程,它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和技术,构建业务、信息、系统和技术相互融合、彼此互动的总体架构。顶层设计中采用ea可以确保设计的“顶层”特性,同时确保将与电子政务紧密相关的业务、信息、技术等要素全面、有机地予以考虑。

4.1.2ea能够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提供一种通用框架和共同语言在我国,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在内的大系统,不管是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还是省、市、县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抑或是某个纵向行业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都将面对极其复杂的条块关系,涉及众多部门和机构。ea是设计和开发大型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它自顶向下将系统内的各个对象和要素纳入统一的框架之内,便于达成共识,也便于建立跨机构合作项目的发现和发起机制。我国电子政务是个条块交错复杂的大系统,各个条和块的顶层设计既要确保其内部对象和要素的统筹协调,又要确保条与条的顶层设计之间、块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条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的协调和相通性,因此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更加需要ea提供通用的框架和用于描述业务、信息、技术的共同语言一

4.1.3 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落地实施顶层设计不仅仅强调“顶层”的战略高度,也强调“设计”的清晰和可实施性。既有高度又要能落地实施,这是顶层设计的精髓。ea不仅仅有目标架构的设计方法,更强调从现状到目标架构的实施路径安排或it路线图设定。在国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ea往往将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规划。因此,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有效应用亦需要ea实施方法的指导。

4.2 基于ea开展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

借鉴ea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提出当前我国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以及需要后续深入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4.2.1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首先,国家尽快提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这个框架包含了顶层设计应该考虑的几大要素,作为国家自顶向下的参考模型统一指导和约束各地方和行业的顶层设计。基于ea的四大核心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笔者认为这个基本框架结构应包含管理体制架构、绩效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其中,管理体制架构是整个电子政务有效运行的保障,绩效架构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导向,业务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协同与整合的驱动,信息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基础,技术架构是电子政务目标实现的技术支撑,各个架构相互配合构成统一整体。由于各地、各行业电子政务建设在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这个基本框架重在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内容较为宏观才具有全国指导性,

其次,依据基本框架分层开展顶层架构设计,即将顶层设计工作分成中央和省、地市和区县两个大的层次来开展。中央统筹中央本级各部门和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各省统筹本省各政务部门和下辖各地市、区县的顶层设计工作。这样,既能够确保顶层没汁工作的上下一致,又有效缓解了“条强块弱”的矛盾。

电信工程年度总结篇10

财务成功是epC总包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衡量指标,其中税收管理是项目取得财务成功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的电信设备供应商获得大量的epC项目,尤其在人口大国印度获取的订单遍地开花,本文就印度电信业epC总包项目的税收管理进行探讨,旨在为境外epC项目的税务筹划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印度电信;境外epC;总包项目;税收管理

一、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简述

epC是指总包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要求总包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仅包括具体的设计工作,而且可能包括整个建设工程内容的总体策划以及整个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管理的策划和具体工作;procurement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备材料采购,而更多的是指专业设备、材料的采购;Construction应译为“建设”,对电信业来说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勘查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硬件安装、软件调试及运行等一并发包给一个具有总承包资质条件的承包人。业界也称交钥匙工程turn-key或FtK工程。提到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一定绕不开FiDiC(菲迪克)条款,FiDiC(菲迪克)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简称,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应用非常广泛。以其制订建设施工和机电设备供应的合同文本而知名。在境外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FiDiC合同的主要内容:FiDiC的支付条款、工程清单、索赔、变更、调整、保函、保险、汇兑风险、延长工期、保留金、清关清税的解读、熟悉运用,确保项目的财务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二、印度电信项目背景

随着莫迪政府“数字印度计划”出台,印度电信需求迅速升温。目前印度政府已经批准了“国家光纤网络”建设项目将Gpon宽带网络扩展到25万个农村。同时airtel,Vodafone,idea等各大移动运营商开始布局Lte(长期演进,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制定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该标准于2004年12月在多伦多会议上正式立项并启动),对干线带宽的需求也进一步上升。同时,印度电信运营商现有的10G波分网络已经无法满足激增的通信需求。为中国电信设备商扩容带来巨大商机和提供epC项目的机会。

三、印度电信业epC总承包合同的组成及特点

印度电信业epC总承包合同大的层面分为离岸供货部分和在岸服务部分,从合同维度通常由两个独立的合同共同组成:即境外供货与境内服务。对于离岸部分主要考虑企业所得税和预扣税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内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那么需要更多考虑将合同金额拆分到离岸部分。同时尽量将利润转移到所得税率较低的母公司。本文就项目所涉及的印度境内税种做重点阐述。

四、印度税制及印度电信业epC总承包项目涉及相关税种

印度实行中央、邦、地方三级课税制度。其中,中央税: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和赠与税、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社会保障税、节省外汇税、注册税、土地和建筑物价值税、支出税、印花税、关税等;联邦税:交通工具税、土地价值税、农业所得税、职业税;地方税:土地与建筑物税、广告税、财产转让税等。由于每个联邦税制不同,本文以印度Up邦为例从中央和地方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中央税

1.所得税⑴企业所得税分印度本地企业和外国企业同时根据净利润多少对应不同的附加税的比例,再加上教育税附加得到有效税率。⑵个人所得税一个会计年度内在印居留累计超过半年的外国人需要就全部个人收入计个人所得税

2.服务税服务税适用于服务供应在一个纳税境内提供,其基本税率为14%,有服务提供者支付并由被服务方支付时候代扣代缴。服务税适用于提供安装、开通等服务,以及不动产、使用商品权的转让等业务。

3.中央销售税简称CSt适用于洲际出售的物品,或商品转售使用;该税如果货物的买方是制造商或经销商,或者如果它使用该品为科技委法律规定的目的,适用于CSt以2%的优惠费率。

4.消费税(对印度境内每一个生产或制造的应税消费品征税的一种税,纳税人应在中央单独注册消费税,基本税率为12.5%。消费税的法律遵循基于HSn分类,而消费税税率根据产品不同设置不同的税率。

5.关税关税是印度政府对进口货物到印度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征收取决于海关对货物的分类。海关依据HSCode进行征收。印度关税分为基本关税和一些附加关税及。

(二)地方税

1.增值税(Vat)从联邦内销售商品、转让物品使用权、从没有注册增值税号的供应商采购货物要支付增值税,税率按照货物不同通常为12.5%至15%之间。

2.预提所得税(tDS)提供服务时支付方负有代扣代缴义务,其实质为预缴所得税款,国际通用叫法withholdingtaxs。税率区间在0%-25%,最低可以争取到0%。

五、印度电信epC总承包项目的税收管理

(一)项目招投标阶段税务管理epC项目因合同金额大、BoQ内容繁多,从投标、合同谈判、到拿到业主apo,到项目真正落地耗时较长,在项目投标阶段税务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合同价格的确定和合同的税务条款密不可分要在合同中明确界定各项税种的税收缴纳主体和责任主体,包含但不限于缴纳具体税种、缴纳的区域、缴纳时间及形式等。特别是在业主代扣代缴的情况下承包商仍然是纳税人,存在补缴税款和罚款的风险。同时中国企业在项目报价时,可将税金加成到合同总价中,在投标和签约时都予以充分考虑。总之,在规划和招投标阶段要了解境内外税制,对项目的税法进行初步测算。同时对项目的合同条款税务部分应明确业主与承包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离岸和在岸价格有交叉的地方,在合同中应尽量写明,比如设备采购在项目所在国发生的清关费是含在离岸价格还是在岸价格中,以免为后期的成本确认带来分歧。

2.项目利润留存问题与中国25%的企业所得税相比,印度政府无论对本地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课以较高的企业所得税,如果中国企业本身又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所得税优惠。那么准确的将合同总额进行拆分,做好子公司财务平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既要满足子公司日常资金运营需求,又要保持合适的RoS水平避免大额利润留着子公司产生高额税赋。一般以预估的可取得当地税务机构认可的合法当地发票的成本为基础加上当地税务部门认可的合理利润作为合同中的当地部分金额。

3.汇率风险问题由于服务部分签印度卢比,因此卢比作为小币种货币面临贬值风险,需要在合同投标阶段结合合同条款与卢比远期汇率走势进行套期保值等方式来防范汇率风险。

(二)合同签订阶段税务管理

1.签约模式选择在签约模式选择方面优选方案为:合同的供货侧与境内母公司签美金合同,境外服务部分(off-Shore)与境外子公司签约。这样可以避免境内母公司成为常设机构的风险,同时本地采购部分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对于首次进入印度电信市场的中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对印度市场的定位及合同金额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境外机构形式。如果项目足够大,同时为更大程度进行税务筹划,甚至可以考虑在印度设厂进行SKD销售模式,10%的BCD可以规避,同时消费税可以抵扣CVD和SaD,一般早期建议采用projectoffice形式。

2.合同拆分或合并应考虑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境内外合同离岸和在岸部分(off-Shore)的当地税负,一般在签署epC合同时往往需要将当地在岸部分与离岸部分(off-Shore)分开,同时从减少企业所得税的角度还需考虑对epC合同进行更细的拆分。通常来说为更好地降低当地税务成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合同也分开签署。其次,考虑收入外汇的稳定性即需要了解合同额特别是离岸部分(off-Shore)是否能以国际通用货币直接支付到中国。再次,合同的签订是否受当地法律法规限制、业主是否有特殊要求比如项目融资要求。最后,还要考虑当地对外国承包商的特殊税制如业主预扣税或核定利润率等合同执行阶段的税务管理。

(三)合同执行阶段的税务管理

1.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在中国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可以根据《中印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向印度税务部门申请得到其批准后就可以享受税收协定规定的相关待遇。

2.向印度税务部门申请itCC,享受tDS税收优惠与中国企业直接签约的epC项目,为享受tDS税收优惠,根据印度税法规定可以以项目名义申请tDS优惠税率,通过印度税务部门批准即可享受相关优惠税率待遇。

3.境内框架合同与非框架分类管理框架合同应单列tDS因为基本税率是10%但是框架合同的tDS税率为2%。初入印度电信市场中国企业如果不加以分类管理,很容易造成项目利润被吞噬。

4.外派人员管理外派人员在印度停留时间需要合理调节,累计超过半年需要就来源印度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合理安排中方员工来印度停留时间并对签证进行管理。对于已经超过期限人员要坚查是否完整申报境外的全部所得,同时要考虑员工税法不会因外派而增加。

5.发票管理取得印度税务部门认可的合法发票是确认项目成本关键,避免获取的发票不能在税前列支,因发票问题增加成本使利润降低。

6.印度税法复杂多变应及时关注印度的重要税务信息更新印度税法更新很快:2016年印度政府准备开始征收GSt铺平道路。

(四)项目关闭阶段主要税务事项

1.税务文档管理规范问题由于印度实行税务评估制,在项目结束两年后,税务机关将对整个项目的税款进行完整的评估,据以确定实际应纳税额。在取得税务部门评估结论之前,所有的项目利润不能汇出印度。因此,在获取印度税务机关相关完税凭据后要进行存档整理。包含但不限于为客户代扣代缴的纳税凭证、分包商为中国企业代扣代缴的纳税凭证以及与客户在合同中约定了由客户缴纳服务税证明文档。

2.建立国别税务信息档案在项目完结后需要对项目调研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形成税务信息档案,为下个项目税务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项目从线索到回款的端到端全过程,必须做到首尾兼顾闭环管理:在项目前期需要对项目的税务风险进行规划和防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进行税务管理;在项目关闭阶段做好项目总结形成国别税务信息文档。

六、结语

总之,在印度政府对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高举反倾销大棒下和印度电信运营商CapeX和opeX预算日渐削减以及国际电信设备商对印度市场的寸土必争的多重挤压下,印度电信业项目利润日渐收窄。因此,对项目进行有效税务管理和筹划,旨在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对中国企业来说显得极其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延明.浅谈走出去企业海外epC总包项目的税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3(08).

[2]陈明.印度电力epC总承包项目纳税筹划.中国外资,2012年9月上总第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