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数字经济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45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1

中央政府近年提出,在“十二五”时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即反哺农业。在中央红头文件和“白皮书”的指引下,坚决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乡镇财政管理要强化收支管理,搞清楚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来龙去脉,切实保证将资金落实到有利于“三农”的政策上来,杜绝资金浪费、资金闲置等得不到资金最大价值的现象,更要将腐败贪污的思想遏制在摇篮里。另外,“以人为本”,心系百姓,扎扎实实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责和头等任务。近年来,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型成为服务型政府,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入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收入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收入为21715.3亿元,在其后的几年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的38760.2亿元基本实现翻番;10年后的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7253.3亿元,是2003年财政总收入的5.4倍,财政总收入突飞猛进的速度影响着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加;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只有9850.0亿元,历经10年的时间,迅速上涨到2012年的61078.3亿元,增幅高达520%。虽然乡镇财政收入在近十年间拥有比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略缓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作为基层财政收入部门,应当为财政总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5.36%;随着十一五时期的到来,使得乡镇财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作为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7.22%,比2003年的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59%,超过半数;2012年又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升到52.09%。同时,这个比重相对于2003年来说,增长了14.84%。虽然乡镇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十年间的数据并不稳定,乡镇财政收入应该有更多在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2、财政支出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支出为24650.0亿元,在此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时隔五年的时间,财政总支出实现翻番,并在2007年一跃达到49781.4亿元。财政总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稳定趋势,历经十年的时间,在2012年财政总支出达到2003年的5倍有余,实现125712.3亿元。与此同时,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为17229.9亿元,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80000亿元左右。自2005年起,乡镇财政支出增长的环比比率均在20%以上,2012年此比率降低到15.59%。乡镇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基本态势相同,增幅相似。第二,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9.9%;在今后的十年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始终没有低于该比值,并且,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起至2008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起,此比值达到80.01%,比照2003年的比值超过了10个百分点。2012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顶峰85.26%,是2003年所占比重的1.22倍。虽然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所增大并呈上升趋势,但是,乡镇财政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乡镇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3、财政收支对比分析

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数据来看,除个别年份财政总收入略大于财政总支出外,财政总收入基本是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差额在9000亿元以内。这并不表明政府在财政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而是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同时这又体现了政府“赤字财政”的财政手段。但是,这个赤字在乡镇财政收支中显得有些庞大。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的乡镇财政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平均赤字水平达到22163.54亿元。尤其是2012年,乡镇财政赤字达到46110.0亿元,是同期财政收支差额的5.45倍。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转变乡镇政府财政职能

按照当下乡镇农民、乡镇经济对财政的需求,财政服务是相当不充分的。即使在很多乡镇中,财政部门已经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但是大多数人还难免存在“金饭碗”不怕丢的想法。如果要使得财政职能符合当地需求,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政府人员观念。一方面,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引导政府行为不偏离“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将贪污的丑陋行为控制在萌芽中,或将腐败的嘴脸撕下使其真面目在媒体中曝光,同时受到广大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使政府更好的为“三农”进行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展现处在新时期的我国新农村的全新面貌。

2、与一、二、三产业对接,合理预算乡镇财政收支

合理预算并不等于充分估计,而是应当与乡镇经济状况相吻合。以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管理能力。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收相对较少;第二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发展潜力有限;第三产业是新兴产业,相关利益者没有认清其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盲目发展只能带来资源浪费。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来讲,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一定收益后,应当反哺农业,才能使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丰厚的物质基础,最终换来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财政管理是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细胞,乡镇财政收支只有按照《预算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掌控、灵活使用,才能使财政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

3、平衡乡镇财政收支,采用适宜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如果过大,可能会给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财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其强制性受限;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低于县级财政,所管辖的税种数量少、税源范围狭隘,都会造成财政管理困境。赤字财政作为财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实行的,对乡镇经济的投入加大但期初没有投资回报,一但渡过这段重点在于基建的时期,就要转换新的财政政策。如果乡镇听从党的号召、按照党指明的路线,在乡镇实施适宜的财政政策,如同产品适销对路一样,乡镇经济也在财政政策带来的效益中获利。

三、小结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2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化发展方式公共服务均等化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平坦。然而伴随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技术的拥有和使用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且在不断扩大,一条条数字鸿沟让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平坦。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的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②。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可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现实

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城乡数字鸿沟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见图1)。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CnniC《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29.2%的占比。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特点导致农村网民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程度以及效率远低于城镇,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CnniC《报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尤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而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见表1)。这一特点可能与农村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表明农村网民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存在着误区,互联网以及电脑在农村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娱乐工具,而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商业机会。

二、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技术占有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十分突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不仅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一)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城乡数字鸿沟成为了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难题。

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信息化的工具可以便捷地储存和迅速地传播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步伐。同时,互联网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也需要通过信息化工具来转变为经济收益,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大有可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无疑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3

以湘西州为例。目前我州普遍实行"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分级包干"体制,从执行的情况来看:

一是体制不稳定。各县在确定乡镇体制时原规定一定3年(或5年),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实际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乡镇基数,尤其是永顺、花垣、保靖几个贫困县,一年调整一次基数,大大超过乡镇的承受能力。

二是超收分成比例过高,乡镇可得财力小。目前我州乡镇超收分成大部分按zh或3:7分成,而对烟叶特产税等大宗收入又实行单项分成。保靖县对迁陵镇1997年起基数2:8分成,1998年起基数4:6分成,1999年起基数又实行单项分成,致使乡镇可得财力小。

三是分成款难到位,挫伤了乡镇的积极性。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实行收入上解、支出下拨、年终结算。但从实施的结果看,到2000年4月底止,龙山县拖欠乡镇分成款380万元;永顺县1997年乡镇超收分成款仍未到位,1998年的尚欠44万元,1999年的尚欠12万元。花垣县1999年乡镇分成收入114·5万元,年底结算时,县政府决定只拿出的万元兑现乡镇超收分成,其余的54·5万元一笔勾销。

四是体制不规范。部分县没有按分税制要求分税分级,收入范围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明确,责任不到位。

五是收入基数偏高。全州各县市在确定乡镇基数时,普遍采取以前3年实际完成教为基数,再确定一个递增比例。现行增长比例最低为5%,最高达20%,过高的比例,抑制了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总之,从体制上说,各县都抠得太紧,挖得太苦,乡镇没有奔头,好差一个样,致使部分乡镇领导对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抓得不紧,挫伤了乡镇理财积极性。

问题二:乡钝甘域走设举步单衣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财源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尤其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乡镇无所适从。如永顺龙家寨镇,"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比较红火,财政收入上得较快,总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近年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到1999年时,乡镇总收入只有89万元。

二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乡镇的工作是上头布置检查什么就搞什么,很难做到按规划办事。即使少数有财源建设规划的,因投入等问题,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没有得力的措施。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财政部门的力量难以搞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州乡镇企业不大景气,支柱产业很难形成,部分乡镇财源税源萎缩。

四是没有明确的筹资渠道。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而乡镇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州在财政对乡镇的支出中,98%用于个人和保运转,其中:68%用于个人部分,30%用于公用经费,只有2%用于其他。可想而知,财政用于农村生产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商业银行实行资产比例贷款后,其手续十分繁杂,乡镇一级很难拿到贷款,因此,乡镇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三:农村税收征自求·付费轻键十分产宦

1、转引、买卖税收行为屡禁不止。垂直管理的征收机关表按经济区域(行政)设立征管机构,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征管,形成了转引、买卖税收的"空间"。而乡镇政府为了确保基数,确保任务,亦采取"协税"、"引税"的形式招揽税收。这样,将税收作为了一种"商品"不仅使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形成"小金库",而且扰乱了征管秩序,严重破坏了政府问的分配关系。

2、征管环境差,征管手段弱。农业税制远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可操作性不强,农业税"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现象普遍,造成上清下不清,特产税据实征收不到位。征管办法滞后,仍以行政推动为主,没有上路稽查的权力。州、县市出台减免税政策多,涉及征管的所有税种,造成相邻县(市)、乡镇之间征收政策不一。纳税意识淡薄,依法治税难,集中表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此二税涉及千家万户,税额小,纳税人明拖暗拉,提高了征收成本。如砍戎镇一户茶农欠特产税"80元,几道程序下来,花去了1亿多元,最后卜强制执行也难到位,征收机关承受不起。如此造成欠税越积越大、越积越多、越积越广。

3、垫交税敌现象较为普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日先垫后补。乡镇为完成均街入库目标,在收入没有实现的持况下暂肘垫交]年底再补。二日长期垫交。农业税空挂"越来越多,乡镇为保基教年年垫交。资金来源一是挪用预算外资金等各项暂存款垫交,二是借贷敌垫交。垫交税款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税收政策法规不允许;其次是虚增财政收入,掩盖矛盾,为领导决策提供不真实情况;再次是新增了乡镇债务。

4·费大于税,费重税轻。费大于税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村提留乡统尊大于农业税。团结镇农业税只有24万元,而教育费附加达纳万元;龙潭镇教育费附加20万元,加上村提留乡统筹8万元,比农业税多6万元。这种情况,各县都很严重。在征收过程中,部门的费易收咱家的税难征。社嬉坡乡199年200m3的木材采伐指标,"一金两奸能全额收足,而木材特产税收到不足2om。

5、税收征管权、责脱节。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应该是财权与事权统一,但国、地税收征管权力在主管部门,权、责脱节,这种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即税收的大士流失。同村乡镇政府和财政不清楚自己的家底,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全凭国、地税县局一张报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国、地税收入账。体制基教与收入任务也不相符,财政体制基教仅仅是对乡镇政府的一个空头指标,征收机关只认上级部门的分配任务。例如:技箕乡

地税基数为6.7万元,而地税任务只有3.2万元,齐抓共管实为一句空话。

6财源匮乏,税源枯竭。多数乡镇没有支柱财源,税源不稳固,收入波动大。

问题四:乡镇赤字负债量,债务风险已转化为财政风险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州乡镇财政赤字负债5143万元,其中:赤字1255万元,负债3888万元。就全州而言,三年消赤五年偿还债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困难重重。

问题五:乡镇财政管理函待加强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4

学生回家乡自行联系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返校后,必须交回在本社区或乡镇卫生院(站、所)签章及部门领导进行成绩评定签字的实践鉴定考核表一份。实践内容与要求包括:

1.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或以后发展的方向,到相应的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卫生院(站、所)进行医疗实践活动,其中在药房和治疗室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半天,每天不少于6小时。

2.总计诊治疾病不少于20人次。

3.书写门诊病历不少于10份、医学留观病历不少于3份。

二、实践调研报告内容

城市社区或农村乡镇卫生院(站、所)医疗实践活动结束后,必须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医疗活动调研报告1份。每位学生必须认真、如实的完成。调研报告须经当地有关部门签字、盖章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学校才给予成绩评定及获得的学分。各班组织对本班调研报告进行评分,并按本班级学生人数的10%推荐优秀调研报告到学校进行交流。

医学本科生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医疗实践调研报告提纲如下。

要求:(1)每份调研报告的内容为1项(下列4项,任选1项);

(2)每份调研报告立题要新颖,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一定要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说明问题。

1.了解本社区或乡镇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结构与疾病谱的关系;XX年本地区前10位常见病与多发病(一一列出病名)的发病原因以及与人口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的分组对应关系,本社区或乡镇疾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你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2.了解本社区或乡镇卫生资源结构与现状——包括组织结(!)构与现状,人员年龄、学历、执业资格、医学技术职称结构与现状;本地区卫生区域规划及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其本地区解决问题的办法,请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其对策。

3.城市社区或乡镇卫生院(站、所)在治疗本地区常见病与多发病(一一列出病名)中:

(1)中医就诊率(含就诊原因)、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各为多少?

(2)平均治愈或使其好转1人次的医疗费用为多少元?(本社区或乡镇每人年平均收入为多少元)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5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建设规划》的下发,各地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同时,把乡镇图书馆纳入建设规划,并先后新建或改建了面积、藏书、设施不等的乡镇图书馆和村落图书室,图书馆(室)成了农民求知、求乐、休闲的好去处。然而,轰轰烈烈的图书馆(室)建设热潮仅仅过去几年时间,有的便成了开关室,有的成了藏书室,出现了门可罗雀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有多种因素造成,但图书经费后劲不足,藏书资源单一是造成图书馆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乡镇图书馆(室)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在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街道)图书馆调查后,初步得出结论,实行总分馆制,打造“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是镇乡(街道)图书馆(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实行总分馆制后所取得的实效

鄞州区自2007年试行总分馆制至今,已建立分馆13个,其中镇乡(街道)7个,占镇乡(街道)万册图书馆40%。分馆的建立,不仅让读者就近获得了公益文化服务,打造了“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而且使图书资源得到共享,读者借书还书像银行取钱一样便利。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是镇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取得明显实效。

1.1馆室增加,“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初具规模。鄞州区共有常住人口15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8万人,22个镇乡(街道),辖409个行政村,30个社区。据区图书馆2008年统计年报,镇乡有图书馆19个,藏书250165册;村村建有藏书千册以上图书室,藏书750103册;每个社区建有图书阅览室,藏书136180册;全区总藏书1136448册(不包括区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图书馆藏书)。按户籍人口计算,每3.9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超过发达国家图书馆拥有量标准。现在农民去图书馆(室)借书阅览,只要走上十五分钟路程就能到达,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交通工具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居民与图书馆的距离要缩短很多。图书馆,像家里书房一样方便。

回望鄞州区各镇乡(街道)图书馆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各乡镇成立文化站时便建立了图书室,藏书百余册至近千册不等。90年代中期,随着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创建,各镇乡纷纷建起了万册图书馆,一时出现了读者白天借书排长队,晚上灯火通明阅读到深夜的辉煌景象。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和镇乡文化活动项目的不断增添及镇乡财政对图书购置经费的多年不投入或投入较少,图书馆功能逐渐退化,读者数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图书馆只守着破旧的万余册藏书,过着门可罗雀的生活;有的镇乡为了解决村级图书室藏书不足,干脆将这些旧书赠送给了村里,图书馆成了“空壳”。近几年,为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书馆建设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鄞州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文件,对总分馆制设置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经费保障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运行两年多来,不仅90%以上镇乡修建和扩建了图书馆,而且100%行政村、社区新建和改建了图书室,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初具规模。

1.2书源共享,镇乡图书馆(室)虚拟藏书增加。概括分馆的功能,不仅是乡镇图书馆图书借阅与流通的窗口,还是乡镇文化、教育、休闲综合服务的窗口,在多种层面上实现总分馆间的资源共享。从鄞州区已建立的13个分馆运行情况看,一是书源增加。过去新增图书只有一个单位的数量,现在十几个单位一起购置,书源便增加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因为,不仅总馆每年在新增图书,各分馆也在新增图书,总分馆制下的图书是流通的,且总馆每月有一次图书流通车到各镇乡流动点供读者挑选,大家根据爱好能阅览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无形中镇乡图书馆虚拟藏书量增加了。二是解决了镇乡图书经费不足。过去由于图书经费有限,经济不怎么富裕镇乡一般没有图书专项经费或只有少量图书经费,购不起图书。久而久之,图书馆室便成了藏书室。就连经济发达的邱隘、石碶、高桥、横溪等镇(街道),虽藏书几万册,但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个镇(街道)约5个人仅拥有1册书,藏书少而书源也单一,根本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分馆建立后,不但可以网上阅览全区各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而且书源也大大丰富了,可以说每个读者的阅览爱好基本得到了满足。

1.3读者猛增,镇乡图书馆(室)重新燃起读者阅读热情。借书还书,像银行取款一样便利。这是读者们的一致意见。由于镇乡(街道)建有图书馆,村落、社区建有图书室,且这些馆室藏书都统一编目进入网络,读者借书证实行全区“一卡通”,即区中心馆与各镇乡分馆之间的图书证是相互通用的,图书实行通借通还。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预约方式,在分馆或图书流通点就近取书、还书,因此借书还书像到银行提款还款一样方便。不仅如此,通过总馆知识的网络向下延伸,在各镇乡(街道)设置的多个图书流通点,每月就有1000余册图书按需求在图书馆室间流通,让更多人获得了公共图书资源。正因为有便利的借书还书通道,读者办证、阅览人数猛增。据2008年统计,13个实行总分馆制单位就新增读者3万余人,比上年增长30%以上,各镇乡、村落、社区图书阅览室重新燃起灯火通明的阅读景象。

1.4资源共享,网络成了读者第二居室。实行总分馆后,读者可免费使用区图书馆的网上数字资源,足不出户,可以通过虚拟网络直接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馆海量的数据库让各分馆跨进数字时代。利用总馆数字资源网络,分馆读者在家中可以像在电子阅览室一样登录网站了解活动信息,浏览检索数目,网上办理续借手续,并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查论文、看电影、读电子书,充分使用。因此,总分馆制下的网络资源成了读者第二居室。

2.镇乡(街道)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

鄞州区实行总分馆制两年多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馆资源“配不上”经济实力。鄞州经济实力在全国年财税收入百亿元区(市、县)中名列前茅,但图书馆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发展不平衡,22个镇乡(街道)有3个尚未建立万册图书馆,有的建了万册图书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和图书资源、资金不足等因素,使图书馆有名无实。虽然按国际通行标准每5万人平均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从统计数字来看,已经超过标准,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别,许多镇乡图书馆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在人均馆藏量上,国际最低标准为2册,鄞州区截至2008年底人均仅为1.46册,还不包括外来人口。另外,从实现总分馆制镇(街道)来看,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味道。自从当年实行总分馆制时购置一些新书和必备的电脑、终端等设施后,两年多来基本不添新书和设备。如果这样再继续下去,必定会走“搞时轰轰烈烈,过后冷冷清清”的老路。

2.2镇乡图书馆服务还比较薄弱。镇乡图书馆藏书,有质量的专业书太少了。笔者曾去过鄞州区80%的镇乡图书馆,里面大都摆着“猴年马月”的书籍,而且满是灰尘。有的镇乡自从建立万册图书馆后就没有买过书,有的镇乡年人均图书经费不到1元钱。图书借阅仍以手工为主,许多镇乡把用于图书借阅的电脑作为文化站办公电脑了。图书馆资源与其经济实力实在不匹配。

2.3全区30%镇乡读者尚未办理通借通还借阅证。鄞州区图书馆规定,不管是实行总分馆制的镇乡还是尚未实行的镇乡,只要读者愿意办理图书借阅证,都可以通借通还。区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借还,还在各镇乡设立了图书流通点,每月一次送书到各镇乡。仅管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可就是读者少得可怜,有30%镇乡连一个持有通借通还借阅证的读者都没有。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但没有实行总分馆制和宣传发动不到位是主要原因。

3.实行总分馆制下镇乡(街道)馆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鄞州区实施的图书馆业务管理体系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制”,因为它没有对人的控制,没有全面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但其先易后难,先经济发达镇(街道)后经济一般乡镇,再经济欠发达乡镇,再延伸到村落(社区)的实行总分馆制做法值得肯定。那么,实行总分馆制后,如何使镇乡(街道)图书馆得到有效推进,如何在现有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寻找突破口,创建一个“鄞州模式”呢。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3.1创造“鄞州模式”,将镇乡馆纳入区馆业务范围,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目前,鄞州各图书馆呈区、镇乡(街道)、村落(社区)三级条块分割现状,各自为政,不能充分共享人才、技术、设备、文献、用户等资源,场馆移作他用现象时有发生。而镇乡馆图书管理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有的连最起码的电脑基本操作都不会,难以在总分馆制下工作。纳入区馆管理后,通过岗位培训,向社会招聘等,不但能提高管理员素质,而且能解决管理员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实行“双轨制”的业务领导,使镇乡图书馆走向正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制”。

3.2在资金投入方面,鄞州作为一个经济强区,在保障区馆的运行和人员经费的前提下,对镇乡馆图书经费进行重点倾斜。镇乡馆的经费可以按现有镇乡经济分类和对文化投入的补助政策,实行上限经费按比例补助进行。即:一类乡镇在年8万元图书经费内补助20%,二类乡镇在年6万元图书经费内补助50%,三类乡镇在年4万元图书经费内补助70%。区馆与镇乡馆在业务经费(主要是指购书经费)投入比例上的分配,以区馆占60%-70%,乡镇馆占30%-40%为宜。

3.3在资产管理方面,本着谁投入归谁所有的原则,要分别投入便于区分。区馆重点负责图书配置,这样便于丰富图书资源,各分馆不重复购置;镇乡馆负责报刊订阅,原则每年订阅报刊种类不少于50种。业务管理方面,实现业务上的一体化管理,要统一技术平台,实现通借通还,联合采编,达到资源共享,服务互动。

3.4在具体的操作中,本着成熟一个整合一个,优先整合最好的,起到示范作用;然后视情况而定,切不可一轰而上,否则又要走只注重形式不讲究实效的老路。整合镇乡馆的先决条件是馆舍建筑面积应该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工作人员至少2人以上,每年购书经费要保证投入5万元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整合效果。

从目前的状况看,鄞州区19个镇乡(街道)馆有80%以上具备整合条件。为此,区有关部门要强力推进整合镇乡馆工作,形成区、镇乡(街道)两级合力。区有关部门主要是保证区馆整合镇乡馆的必备资金到位,镇乡政府要保证镇乡馆达到整合标准。只要区政府给予重视并在财力上大力支持,整合镇乡馆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总之,整合镇乡(街道)馆实施总分馆制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间进行协作、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和理想模式。也就是说,乡镇图书馆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打造出强大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及事业经费等绝对优势,便能形成紧密、高效的乡镇图书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区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的整体效应,从松散的图书馆协作网,到最后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总分馆制,这将是鄞州区整合镇乡(街道)图书馆在创新服务方面的一次跨越式发展。

4.结束语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6

一、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

(一)市对区财政体制

2003年,市对城区调整和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宜府发〔2002〕48号)。体制规定,从2003年起,实行属地纳税管理体制,对税收实行中央、省、市、区四级分享,其分享比例分别是:增值税:中央75%、省8%、市10.2%、区6.8%。营业税:省30%、市42%、区28%。企业所得税:中央60%、省15%、市15%、区10%。个人所得税:中央60%、省15%、市15%、区10%。城市维护建设税:市100%。城市教育费附加:市100%。其他七小税种:市60%,区40%。

在该体制下,2006-2008年,区级分得的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4.58%,15.91%,15.08%,平均比重为16%,区财政上划税收的贡献率为84%。

(二)区对乡财政体制

2006年,我区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调整和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核定体制支出基数1406万元。

从运行三年的情况来看,一是规范了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模式,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可以按既得财力合理安排乡镇财政预算。二是有招商引资新增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三年共有3个乡镇按体制政策分得补助收入87万元,占体制基数的6%,相对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对重大政策性增资给予了单项结算补助470万元,占体制基数的33%。

二、现行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行财政体制对××乃至整个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利益和发展的动力,但是,财政体制在一定条件下运行一定时期后,也会出现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税收结构及分享比例不尽合理

由于税收结构及各税种的分配比例不尽合理,使我区财力严重匮乏。现行市对区财政体制规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100%归市级所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我区分享比例分别为:6.8%、28%、10%和40%。我区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分别是:43%、12%、30%、15%。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开发起步较晚,稍高分享比例的营业税收入少;工业经济政府扶持性投入较大,增值税等高税收收入分成却少。我们以新发展一个企业年提供1000万元的增值税为例,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分享750万元,省分享80万元,市分享102万元,区级仅分享68万元。然而,招商引资过程的投入、征地搬迁的费用、三通一平的投资、税费减免优惠等一切前期成本,远不止于此。因此,市对城区实行分税政策,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可持续性,对教育费附加、城建税、水资源费、排污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收入项目,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确定分成比例,而不能依靠行政权力强行决定。

(二)体制在城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不够明显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宜府发[2002]48号)精神,全市城区执行统一的财政体制。但是,我区与其它城区相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的不够明显。

1、城市建设方面。

体制规定各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属市级收入。西陵、伍家、东山享受了主城区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

我区地处江南,属于近郊城区,不能享受主城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建区以来,市对××区投入不多,区底子薄,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所需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2008年,××区入库城市建设维护税446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45万元的财力,只占入库数的10%。

2、财政供给范围方面。

一是教育经费负担不一样。西陵、伍家、东山、猇亭的初级中学属市级管理,而我区要承担四所初级中学380名教师、3592名学生的经费,以及五个乡镇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区级配套的相关费用。目前,我区共有14所中小学988名教师,7998名中小学生,全年教育支出2897万元,占区直部门支出的51%。学校面貌与江北城区学校相比差别很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还有××一中迁建债务520余万元。2008年,我区入库教育费附加227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152万元的财力,占入库数的53%。

二是卫生事业经费负担不一样。

西陵、伍家、东山没有或少有几所自己负担的医院,只有社区卫生室。而我区要承担4个乡镇卫生院经费,和53个村(社区)卫生室的支出。

3、乡镇机构及人员负担方面。西陵、伍家、东山、猇亭4个区,只有西陵、伍家各一个乡,相应的财政负担人员少,财政支出压力小。而我区要负担5个乡镇(街办)395人和25个部门的经费,以及乡镇特有的农村社会事务、新农村建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森林防火、抗旱防汛排涝和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民政优抚对象等支出压力。

4、村级负担方面。其它区乡镇少或没有乡镇,也就少有或没有村级组织负担。而我区有53个村(社区),村干部229人,在村干部较低工资水平下,每年仍需要180余万元的财政支出负担。

5、干部职工待遇方面从规范津补贴前的标准看,我区未落实或未全部落实的个人待遇有:小伙食补助月标准为90元,实际发放40元;生活补贴只执行了规定标准的一半;出勤误餐补助市标准为420元,我区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放200元,教师及离退休人员发放100元;一般干部电话费未得到落实;全区所有干部职工均未享受住房货币化政策;民政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应按自然增长率逐年调整,也因财力不足,已有三年未作调整;卫生系统的差额补助2003年以来未作调整,特别是基层卫生院从事防疫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从未增加。

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以后的标准看,××区执行的标准是人均每年14900元,而同在城区的西陵区、伍家区、猇亭区的标准分别为17159元、17089元、16450元。我区比同城的三个区分别低2259元、2189元、1550元,而这个标准也很难保证执行。

(三)财政收入级次划分比例不尽合理,收支平衡难2008年,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区按6:4比例分享收入,××区一般预算收入为3282万元,只占财政总收入17730万元的18.5%。而且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全区收入总体规模小,既得财力少。如果,按省管县(市)管理体制计算,我区从实际完成的总收入17730万元中,可分得财力7588万元,占总收入的42.8%,多得财力4306万元。

由于现行分税制财政政策使区级分享财力太少,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特别是最近两年,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区级必须配套的项目支出负担大、干部职工调资支出负担重、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支出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支出没有财力支撑。从总体上看,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社保、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财权与事权明显不配套的情况。但是,为了确保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设发展之需要和上级考核项目达标,区级配套支出必须落实。到2008年底,我区累计财政挂帐赤字已达到6792万元,6年年均挂帐赤字1132万元。

(四)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我区现行的乡镇财政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这个体制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财政体制,该体制在平衡乡镇间分配差距、统一规划、统一招商政策、降低征税成本、维护财经纪律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该体制也存在了一些不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一是每二年干部职工正常工资调档升级和因此调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没有纳入重大政策性增支补助范围,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二是新增收益共享政策因市区财政体制下区级分享比例低,乡镇所得利益相应不足,其激励政策的作用不明显。三是全区统一安排的大型活动没有配套相应经费,增加了乡镇支出压力。四是宜万铁路、三峡翻坝公路等重点工程拆迁和长江铝业污染等问题引发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增加了乡镇支出。五是乡镇债务特别是基金会借款没有还款资金来源,加大了乡镇财政困难程度。

三、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的建议

(一)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体制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是构成财政体制的两大基本要素。财政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是准确匹配财权与事权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议市财政局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

1、核定收入基数。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鄂政发〔2002〕29号),按照税收属地管理和分税制政策,划分税种,比例分享,确定收入基数。建议市财政局考虑历史原因,重新核定我区税收分享比例,扣出中央、省分享部分后,市区按2:8比例分成。

如划分分享比例实在无法综合平衡,可设置一个或两个共享税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共享税基的办法。税基共享制的最大优点,可以使市区两级财政都能建立随经济发展而自动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财政收入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

2、核定支出基数。支出基数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建议根据现行政策重新核定支出基数。基本支出基数。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供养系数、城区平均工资水平、城区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和工资及公用经费的自然增长率等参数,给定控制财政供养系数核定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出来的支出基数就是基本支出基数。其公式为:基本支出基数=核定财政供养人员×〔平均工资水平(1+工资自然增长率)+平均公用经费水平×(1+公用经费自然增长率)〕。或者:基本支出基数=核定财政供养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基本支出水平的自然增长率。

项目支出基数。一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农业、科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等法定支出项目基数;二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交通、环保、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省、市政府规定的项目支出基数。

收支基数核定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根据其整体经济实力和建设任务,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实行定额上解;二是实行比例上解;三是实行比例递增上解。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部分,根据其财政困难程度,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定额补贴;二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增;三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减。

(二)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养人口和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推、不包、不揽。一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三种办法。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推向市场,财政逐步停止供养资金;对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双重性质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其补贴或上交;对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其经费保证。二是财政逐步退出经营性、竞争性投资领域。除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外,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保证教育、科技、扶贫等重点公益事业支出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坚决确保离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养老金和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加快经济快速发展

我区作为城区的近郊,虽然具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旅游源等,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无法承接市级及主城区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的辐射,经济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宜昌、××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积极探索宜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在坚持“财政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的原则下,市区两级在财政投资项目建设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实现更高层面的融合。

实现“财政统一”

有利于推进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原因,市及各县市区财政运行呈明显的生产型特征,政府包揽过多,加大了财政运行的压力与风险。推行“财政统一”既是市区财政并轨对接的过程,也是市区财政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筛选过程,有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实现“财政统一”

有利于净化投资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展开,为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财政统一”有利于加大政策的透明性和简化性,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统一财税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规范国企产权交易,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财政统一”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统一”的统一性其实也是一种公平性,它通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来营造一种公平的社会价值观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应充分利用财政机制中的诸如转移支付“劫富济贫效应”,缩小区与区、县与区之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这是“财政统一”的核心内容,也是“财政统一”的切入点,当然也是一体化的应有成本。

实现“财政统一”有利于对既定财税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检查。首先统一优惠政策口径,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第二要定期检查既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防止优惠政策到了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解释,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尝试性地建立外来投资者满意程度的反馈机制,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复查制度,建立违反既定政策的惩戒制度。

(四)建议调整体制时,充分考虑××区沉重赤字包袱,以便××区轻装上阵,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区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收入总体规模小,区级税收分享更少,财力十分有限。在市政府和市财政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基本保障了干部工资发放、机关运转。为了使××区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建议市财政局在调整财政体制时,充分考虑××区沉重的财政赤字包袱这一实际困难,每年通过困难性转移支付方式解决一部分,我区从每年享受的激励性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一部分,通过3到5年时间逐步消化财政赤字。

(五)适时调整乡镇财政收支基数

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收支基数重新核定调整。根据乡镇所承担的事权对支出基数实行“零基预算”的方式重新核定。在争取市对区的财政体制调整后,加大对乡镇发展经济的激励政策的力度。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7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困境具体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就贵州乡镇财政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府管理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日,农民的负担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但基层乡镇却普遍存在财政困难,财政收入较税费改革前大大减少了。贵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的乡镇,其下属乡镇的财政收入税费改革前主要靠农业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税外收费的途径没有了,直接减少了乡镇的财政收入。

农村税费改革后贵州乡镇财政现状

而在财政支出方面却有增无减,使得财政更加难以平衡,主要表现为:

(一)财政赤字现象突出

随着贵州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减负力度的逐年加大,乡镇财政平衡不断地被打破,乡镇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其财政增收压力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使得乡镇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这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实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收入增加的困难和支出逐年加大,使得财政赤字现象突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乡镇财政收支差额在逐年加大,2003年财政赤字1.94亿元,2004年财政赤字1.26亿元,2005年财政赤字7.73亿元,2006年财政赤字8.57亿元,2007年财政赤字22.96亿元,2008年财政赤字29.73亿元。

(二)债务负担沉重

由于出现年复一年的财政赤字,乡镇政府不得不靠举债来维持乡镇的运转,主要通过向银行、信用社、单位和个人贷款。近年来,有些乡镇的债务到了还款高峰期,大部分债务已成为“呆账”、“死账”,难以解决债务到期归还的问题。根据对贵州乡镇债务的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乡镇债务主要呈现三个特征,第一,隐蔽性强,透明度差。对于乡镇债务的规模很难估算,不像企业那样有清晰的财务数据。第二,违约率高。乡镇政府属于政府部门,在企业与商家之间属于强势的一方,因此乡镇政府利用强势进行违约的可能性很大,严重损害乡镇政府形象。第三,缺乏完善的债务管理体制。乡镇不具备上级政府那样完善的债务统计和预算制度,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农村税费改革后贵州乡镇财政困境原因分析

(一)取消农业税后税源减少

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前,贵州乡镇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各种税收,主要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工商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其中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从2002-2005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别占据当年乡镇财政收入的39.5%、30.4%、24.6%和21%,2006年除烟叶税外农业税全面取消了,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政策彻底结束。另外一方面,由于贵州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的落后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基础原因。贵州的乡镇不像沿海发达城市的乡镇,没有发达的工业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幅并不大,所以导致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外的税收收入增收困难。在农业税是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取消农业税而其他税收收入增幅并不大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会对乡镇财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乡镇政府很难从正规的税收收入中增加资金来源。

(二)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

税费改革后,由于乡镇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增大,取消农业税后更是困难,因此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弥补乡镇财政缺口就很重要。然而,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导致转移支付资金被挪用、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当乡镇财政发生困难时,许多转移资金根本无法到达乡镇,使得乡镇财政更紧张。另外,通过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弥补农村财政缺口、均衡财政能力的作用。

(三)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且财政开支过大

目前来看,我国已有的农村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税费改革来进行的,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因此在农村乡镇机构改革方面,主要从减少人员、减少项目、减少开支来着手。截至2004我国乡镇数量为36952个,民政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乡镇数量将保持在3万个左右。目前大多数乡镇人口在3万以下。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贵州共有1543个乡(镇、行政办事处),共有行政、事业编制人员41万名,包括中小学校教职工,实际在编人员近39万人。乡镇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支出,加大了财政开支压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是弥补乡镇财政缺口的重要方法,乡镇政府要解决财政困难仅依靠自身是很难实现的,这时就需要中央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乡镇适当的财力支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明确转移支付的原则和目标。转移支付的原则必须统一规范、公正合理和公开透明。转移支付目标是要解决地区间的纵向平衡和均等化和横向公平。其次,为转移支付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上一级政府在接受来自中央的专业支付资金外,还可以选择将其重要税种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作为对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统计乡镇各项经费开支需求,合理划拨转移支付资金数额。另外,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截留和挪用,要增强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的中间环节,直接转移支付给乡镇财政。

(二)推动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开展

乡镇机构臃肿庞大,人员严重超编,乡镇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行政和事业性支出,这是现今乡镇机构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行政区划,合并乡镇,精简乡镇机构编制。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的数量,减少新增人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贵州毕节地区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的工作方法。毕节地区为加强对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坚持全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从2005年起就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和巩固了确保全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化解乡镇债务

首先要增强乡镇自身的财政能力,提高化解债务的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取消农业税的时代背景下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规划模式。其次加强领导,分类化解债务,防止新债发生。政府要积极研究债务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改变“新官不理旧事”的现状。在化解债务方面上级政府应给予乡镇政府支持,加大对乡镇的资金援助。在防止新债方面要集中本乡镇的自身财力,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收入管理和严格支出管理,合理预算。

参考文献:

1.庄丽杰.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几个难点问题[J].农业经济,2005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8

一、乡镇政权面临的风险

农村新旧体制的冲突和矛盾的激发,导致乡镇政权陷入困境,面临多种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笔者这几年对农村的调查情况看,乡镇政权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风险。当前乡镇政权普遍存在“收入难增、支出难控、资金难筹、负债难消”的现象,有的乡镇财政负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风险。乡镇经济风险一方面表现为乡镇债务风险。以湖南某县为例,剔除财政转移支付,该县乡镇财政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可用财力空壳乡镇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76%,2005年底该县乡镇负债达到1.3亿元,平均负债260万元。另一方面乡镇财政赤字风险是乡镇经济风险的又一表现形式。虽然乡镇财政坚持了账面预算平衡,但是乡镇财政累积赤字和新增赤字仍然存在,乡镇疲于应付各种指标任务的检查验收、项目升级达标以及完成高成本的税收任务,行政运作的高成本加剧了乡镇财政赤字风险。造成乡镇政权经济风险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抵御风险的财力更加不足。其次是乡镇机构臃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幅度过大,乡镇财政越来越成为“吃饭财政”。再次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不完善,财权与事权相背离。

(二)信用风险。乡镇政权的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极为低下,带来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据抽样调查,湘南某乡2003年公民支持率为71.3%,2004年为63.4%,2005年为49.7%,呈下降趋势。乡镇政权的公信力持续下降,一方面表现为乡镇领导的承诺无人相信,各项基础实施等公用事业的建设无法有效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民因安全无法保障而对乡镇政权日益不满。在生产安全方面,乡镇政权对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给农民生产带来的危害难以独立消除;在生活安全方面,乡镇政府对地方性疾病、流行病以及禽流感、非典等大规模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必须依赖上级部门才能有效控制;在人身安全方面,乡镇政权无权执法,面对农村宗派势力、黑恶势力等社会不稳定势力难以掌控,群众安全感的缺乏加剧了对乡镇政权的不信任。乡镇政权出现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是不受监督和控制的乡镇债务导致信用危机。地方政府长期欠债不还,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是乡镇政府的短期行为加剧了乡镇政权的信用危机。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和维持运转,乡镇政府把凡是能卖的企业都卖了,能借的债都借了,能预收的款都收了。乡镇政府为维持运转所采取的各种办法基本上是以出卖政府信用为代价的,透支信用的直接后果是群众对政府合法性的置疑,造成了政府信用的缺失。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低下导致信用危机。公共财政资源严重短缺的直接后果是由乡镇政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极为低下,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

(三)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乡镇政权面临的又一风险。当前乡村社会宗派势力日益抬头,出现了农村宗族势力公然对抗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违背计划生育法、组织非法选举等情况。同时部分农村黑恶势力猖狂。因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权力的缺失,造成一些地方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上的失控,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宗族、房头,甚至黑恶势力渗透到村民自治的组织中,把持着农村政治、经济资源,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健康肌体,危害社会稳定。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诱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因素逐渐增多,地下、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山水资源纠纷、禽流感等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多,给乡镇政权带来了巨大压力。乡镇政权政治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职能单一,条块分割严重。上级政府的变味政策是造成乡镇政权政治风险另一重要原因。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压下来的名目繁多的各项任务和维持自身运转,不得不向企业和农民摊派转嫁财政危机,加重了农民负担。加上乡镇干部在与民争利时出现了各种非法的失范行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直接造成了群众与政府的对立。

二、规避乡镇政权风险的对策

乡镇政权受观念、体制、职能、权责等多因素制约,面临着经济、信用和政治风险。现阶段,规避乡镇政权风险必须从改革基层政权体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入手,强化和巩固乡镇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转贴于

(一)强村固乡(镇)策略。乡镇政权是我国最基本、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镇政权在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不可替代,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政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的政权基础,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村级政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加强和巩固乡村两级政权,必须完善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基础。要实行乡镇还权给村,努力构建和形成“村为主”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模式,正确引导与巩固村民自治制度,实现村民广泛自治。要进一步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诚信型的乡镇政权。

(二)撤乡并镇策略。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官民比例严重失调,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加剧了乡镇政权的经济风险。随着农业税的全部取消,计划生育工作难度逐渐减弱,基层政府职能除了必要的秩序控制和一些服务以外还在总体弱化,富余人员将会逐步增加,乡镇政府机构更为臃肿。我国在深化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堵住增加农民负担源头的同时,还应通过撤乡并镇来减轻农民负担。“撤乡并镇”是为了“集中管理,转换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机关效能”,改变过去小而散的乡镇建设。它有利于集中有限财力用于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有利于减少乡镇行政机构及干部数量,从而可以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等等。当前实行撤乡并镇应以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同时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理概貌、城镇(集市)建设、交通通讯、村镇规划等因素,尽量达到经济的同类性或互补性、交通的便利性、历史的延续性、城镇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共享性的要求。对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乡镇,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予以撤并。要对撤并后的乡镇的进行合理划分,对乡镇机关内部机构进行合理的设置,使之与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提升素质策略。做好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前提是要不断地提升乡村干部素质。要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素质培训工程,着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乡村干部的素质,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当前提高干部素质应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要提高领导素质。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要求,着力提高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不断提高领导能力,掌握领导艺术,尤其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农民的领导艺术和方法。二是要提高服务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政策来指导各项工作,提高政策服务水平;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使乡镇干部自觉用法律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法律服务水平;要加强科技、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林、牧产业专业培训,使每个乡镇干部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提高乡镇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服务水平;要积极为群众寻找致富的门路,为产品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扎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9

摘要:文章通过探索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以北镇市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7-03

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1],其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85%以上,是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的终身课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连接城市与乡镇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受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观念落后等问题,束缚着延伸服务的开展。

1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尚未建立延伸服务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金字塔式四级管理结构,县(区)图书馆处于第四级[2],而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并没有完全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内,县级图书馆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只有组织协调和业务辅导的作用。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为了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电脑、阅览桌椅等资源和设备。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县级图书馆对资源和设备也不具备统筹管理权利,致使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2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延伸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县级图书馆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封闭、僵化的管理理念,馆员素质低下,缺乏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被动服务观念盛行;从管理者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大多都是得过且过,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停留在口头上,普遍均等、公平服务的服务理念严重缺失;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只满足于日常借还、阅览等基础服务工作,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工作很少开展,致使有限的馆藏资源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的职能都难以发挥。

1.3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延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类型资源[2]。但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馆藏建设仍以纸质文献入藏为主,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入藏较少。有的县级馆甚至是零入藏,与之对应所开展的服务也是借还纸质书刊资料,还没有摆脱传统图书馆的状况,没有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远程服务及网络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移动阅读成为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4软硬件条件欠缺,使惠民工程延伸服务落实不到位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等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受经费、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如:公共电子阅览室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的网络文化需求而建设的公益性的免费上网服务场所,主要服务对象有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然而由于经费的不足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等因素,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没有正常开放,各类读者活动及相关的公益服务开展得也较少。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应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县级图书馆正常的基础服务工作还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更遑论为弱势群体的延伸服务。

2开展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

2.1建立完善的总分馆体制,延伸服务体系

要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县图书馆这四级公共图书馆框架,还应把乡镇(街道)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并且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汲取成功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经验,通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并及早落实,使县级图书馆服务向下延伸,必须下延到乡镇、社区图书馆(室),才能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这也是真正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农家书屋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3]。

2.2提升服务理念,延伸服务空间和时间

2.2.1延伸服务空间。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倡导“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阵地服务为流动服务,从服务形式单一化到个性化、多样化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走出馆区、走向社会,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延伸服务;将知识、信息、技术送到人们身边,开展送书进社区、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活动,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人们身边。

2.2.2延伸服务时间。图书馆是为民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应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需求,使广大读者能在闲暇时间享受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因此,县级图书馆也应克服自身困难,想方设法增加开放时间,或者调整服务时段。县级图书馆应逐步采取职工轮岗、义工参与的方式,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让人们在休息时间都能到图书馆“充电”,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2.3优化馆藏结构,提升延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需要,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应根据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使用程度,适当调整购买比例,适时加大数字资源的购买数量,使馆藏结构趋于合理,加快县级图书馆馆藏数字文献的建设步伐。同时,图书馆要购买适合读者需求的电子资源,考虑如何借助省、市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真正利用好三大文化惠民工程所投入的软硬件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使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提升县级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张静: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思考与实践3开展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

3.1注重宣传,提高知名度,延伸图书馆服务途径

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普及文化权利意识,树立及维护图书馆的文化权益意识,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利用图书馆,北镇市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图书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中,利用条幅、展板、专题片、电子滚动字幕等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为读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图书馆。另外,在迎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镇市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并倡议他们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使图书馆成为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3.2拓展服务平台,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近两年,为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休闲、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如北镇市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2.1讲座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定期举办“医闾讲坛”系列公益讲座,把“医闾讲坛”定位为“弘扬祈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市民素养”的综合性大讲堂;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推出了祈福文化、幽州历史、家庭教育等系列讲座,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和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积极参与,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3.2.2展览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的各种资源,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努力让图书馆成为传递知识、展示文明的窗口。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馆内展出了百余幅图片,与读者共同追忆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还多次开展当地摄影师的优秀摄影作品,吸引了读者驻足观看。

3.2.3流动平台。北镇市图书馆也开展了流动图书到社区服务,定期为四个社区送去各类书刊资料,还派业务骨干对图书馆(室)管理员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定期到社区送流动图书,丰富社区图书室书刊的种类,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对于有些展览、讲座和培训,北镇市图书馆根据图书内容和读者的不同需求,从馆内延伸至社区,为社区提供了图书馆的服务,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的文化内容,满足了社区的发展需要。

3.2.4微信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使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北镇市图书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举办了两期以“微信公众号链接制作”为内容的电脑培训班,培训针对个人、企业、个体营业者进行文化营销,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3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的触角

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舍环境、文化氛围、文献资源等与社会图书馆界合作,引导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3.3.1整合团体资源。“六一”儿童节期间,北镇市图书馆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免费的电影,有《功夫熊猫》《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等;还有自发性的社会公益团队――“爱心天使团”,这个团体由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组成,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如:亲子阅读、诵读有奖、谜语竞猜等。

3.3.2整合旅游资源。北镇市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北镇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北镇旅游官方网站“辽游网”,北镇市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其提供各种专题资料,分别展示北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向游客全面推介“祈福灵境养生宝地辽宁北镇”,宣传北镇市的旅游产业,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彰显北镇市作为中国祈福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

3.3.3整合文学爱好者资源。北镇市图书馆积极主办和承办征文活动,并拥有一支由读者组成的文学爱好者队伍,多次与北镇市旅游局一起举办以“赞美梨花”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图书馆响应市政府倡导的“文化北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圆满地承办了“四个北镇”建设征文比赛活动,参赛作品也被北镇电视台结集成《圆梦医巫闾》一书,优秀作品由北镇市电视台陆续播出。这项活动既丰富和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给文学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

4结语

县级图书馆比其他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在延伸服务方面更有发展的空间,实践的意义也更为重大。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开展得好与坏,影响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公民平等地享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城镇化条件下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6):4-5.

乡镇数字经济总结篇10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__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__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__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__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__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__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__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__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__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__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__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__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__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