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28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1

一、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改革思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保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构建完善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运行体制。

(二)、基本原则。坚持勇于探索,大胆实饯,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集体资产按份共有、同股同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规范化改革的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实行产权改革,构筑农村集体经济新型产权制度框架,改革理顺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体制,确保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创新,实现集体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监督约束法制化。

1、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构成股份化。将村集体生产经营性资产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基本原则,以股权形式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实现由共同共有变为按份共有。在明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所占份额基础上,吸纳组织成员个人适当比例的现金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2、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股红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革后,村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取消传统的分配办法,改为遵循同股同利的原则,按股分红。

3、实现集体经济运营监督约束法制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建立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式与政策措施

(一)、主要做法。村集体生产经营性资产在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基本原则,折股量化配股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吸收个人适当比例现金入股。依法改制为股份经济合作社。

(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

1、清产核资:清产核资范围,包括生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生产经营性资产。非农用土地并办理了变更使用性质手续的,要列入清产核资范围;农用土地暂不列入清产核资范围。要本着先易后难,先生产经营性资产,后非生产经营性资产的原则,进行清产核资。

2、资产评估: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镇统一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生产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以此做为量化配股基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册资本金。

(三)、股权设置。

1、主要形式。设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由集体经济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持有,其余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含个人现金入股),由其本人持有。两种股权设置形式的选择和确定,由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并报其所在镇人民政府批准。

2、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测定的基本原则。测定集体股比例,一是以前3年平均村办公经费占该年限平均收益的比例测算应提公益金的比例;二是根据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测算出应提公积金比例。

(四)、量化配股股东资格认定及时限。明确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持股人的范围,统一限定为20xx年1月1日起,到20xx年8月30日止,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分配关系,并还健在的人员内。

(五)、个人股配置与构成。本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村集体经济贡献大小和购股配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基本股、劳力股两种股份一次性配股。配股之后,新生、新落户一律不再配股,只能购置现金股;此次配股持股人,不论其今后身份变化,是否居住在本地,其本人股东身份不变和收益权不变。一律不再对原始股东进行增股扩股,可在新上项目时,吸纳成员现金入股。

具体配股办法:1、基本股:是指本村社区配股范围及时限内零岁(含零岁)以上的所有组织成员均享有的股份,基本股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配股总额的40%。

2、劳力股:是体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贡献大小的股份,在享受上述两种股份配股的基础上,年龄在18周岁至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再配给劳力股份,其比例不高于配股总额的30%。

3、现金股:①本着配股、购股相结合的原则,在按照上述两种股份因素配股的同时,要吸收配股成员一定适当比例的现金入股,原则上不购股,不配股;②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新上项目时,经股东会同意,持股人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其他人,可以购买现金股。具体购股办法按《章程》规定执行。

(六)、改制后的经济组织机构设立、人员产生及职责。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设立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按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管理。

1、股东会。股东会由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持股人组成,坚持同股、同权、同利的原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为限,依法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大会是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2、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是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决策机构,监事会是常设监察机构,其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大会负责。

3、理事会、监事会的成员数额为奇数,理事会5-9人,监事会3-5人。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其成员产生采用直接选举或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产生,差额比例不少于20%,以得票多当选。“两会”成立后,分别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

4、选举表决方法。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举,一般实行一股一票制,集体股不列表决数。

(七)、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任职条件。“两会”成员必须拥护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解放,开拓进取意识强,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两会”成员不得交叉任职,财会人员不得进入监事会。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负责人是股东的,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两会”。候选人或当选人中如存在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只能确定一人做为候选人或当选。

(八)、股权证、股东证的发放及管理。由该组织向股东发放记名股东证。股权证和股东证由县统一印制,并加盖认证章。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股东花名册及所持股份,交镇备案、托管。

(九)、股份管理。集体股由理事会持有,只享受分红权,未经股东大会讨论同意,不得增加、减少、转让、馈赠;集体供养的五保户的股份,由理事会代管,不得转让、继承和馈赠,具体事宜由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定。其他股东的股份转让、继承、馈赠,须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并报镇审核备案,同时办理变更手续。

(十)、加强财务管理。改制后,财会人员必须持合法资格证上岗,也可对外招聘。会计人员任用和更换,必须经监事会批准。积极推行财务电算化管理,切实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十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三、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步骤

工作步骤。整个工作从20xx年10月10日开始,至12月底前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10月10日至10月31日)。主要任务是: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工作组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二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分别登记造册;三是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核确认资产,张榜公布;四是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五是股权界定、登记颁证;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完善提高阶段(20xx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主要任务:一是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机构;三是召开工作总结会议。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首先要在村两委班子中统一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下设宣传组、资产清查组、咨询顾问组等,具体负责改革工作。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

农村集体经济又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历经了农村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级公司三个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农村尤其是城郊农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村集体资产迅速膨胀。这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机会,给农村资产改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焕发活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温饱问题,也为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可知,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农村产业非农化特征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异军突起,许多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变为经营性资产和货币资产,如许多城郊耕地全部被征用,农村变身为城中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农村集体资产如山川、矿产资源等尚未列入集体资产入账范围内,无法给集体带来更多的效益。第二,村企合一。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在经营中采用的大都是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村集体组织成员以村委会成员居多,集体组织大事多由村委会左右,由此引发的问题有:村企产权组织缺位,集体资产经营效果不理想,经常会受到村委会人员变动影响,集体资产造益于村民福利的能力有限。第三,集体实业经营能力不高。许多企业公司都不具备公司制企业法人资格,法人组织缺乏严密性,经营运作方式也缺乏独立性。因此,在产生经济纠纷时,由于农村经济时期财产关系非人格化,集体经济没有量化到个人,法院也很少会承认其法人资格。

2.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

2.1合作社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避免两极分化,我国农村就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生产合作社。这种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性质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与公司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与公司以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资本联合相比,合作社是以社员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其经营所得主要用于社员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分红,少数用于农民群众所需的交易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实践模式为:在农村集体资产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清算股权,按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办法将股权折股,进行产权登记;调查本村可以享受集体经济成果的对象,以原经济合作社土地资源收入、集体资产积累及社员工作时间,进行股份量化,设置人口股、农龄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联合起来,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就改革性质、合资方法、折股方式、分配原则、运作管理等问题进行商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方案制定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最后确定改革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选举股东代表、召开股东大会,制定股份制章程,组建股份制组织;在方案实施后,及时查漏补缺,完善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2社区股份合作形式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其对象主要是乡村两级社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其改革模式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财产所有的基础上,依照合作制原则、以股份制的形式,将原来所属于社区的集体财产全部量化到个人,让社区成员个人持有股权,以在社区内部成员拥有集体资产的据对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情况下,合理进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原因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不清,在集体资产管理上,许多乡村社区实行的都是“归大堆”式的管理方式,即名义上人人都是集体资产的主人,但是人人都不能做主,只有生产大队和个别干部在集体资产管理和核算上有一定的自。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土地纠纷、土地经济收益分配等问题也越积越多,农村干部经济问题和农民越级上访问题极其普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明确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股份因素和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让生产资料真正归劳动者集体所有。

一般而言,农村集体经济施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步骤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机构,成立由乡镇集体经济负责人、乡镇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启动改革,并做好改革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见收集、思想教育、宣传鼓励工作,使乡镇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再次,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小组在考察本地实情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案,上报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办公室审批。乡镇集体经济改革办公室在接到上报后,组织相关成员就改制进行讨论,并将改革方案上报上一级政府,然后由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对其备案,并督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资产核算、评估和清查工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上级指导下,对组织内部人口、资产登记、清查,并依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明确投资者和劳动者的产权份额,合理处置原始入社古今和资产份额,将剩余资产按照集体股、劳动贡献等形式进行量化,量化到集体和个人。最后,在改革筹备工作结束后,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召开股东大会,并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成立后,民主选举成员,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相关文件归档、保管工作。

2.3公司制模式

当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公司制经济就出现了。这种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经济组织形式的主要表现除了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外,还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在传统集体产权治理结构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主要局限于资金、资产和资源配置上,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主要靠上级行政监管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究竟会走向何方,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即使是与集体形成了利益链和机制的农村社员在股份占有上,对具体占有多少份、能获得多少收益都认识不清。在农村社区性集体经济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在集体产权制度上引入全产清晰的公司制治理模式,可以为集体经济以项目股份制的形式筹集资金提供便利,还可以引导社区走抱团开发、其他市场投资经营等新兴项目开发之路,这不但可以强化农民对主人翁意识,还可有效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动力。如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来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并以投资者认购股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股价等形式发行股票、筹集和注册企业资本,然后再通过资本筹集、原始资产出让等形式,对相关利益进行再分配、再调整,赋予集体经济组织以突出的经济性能。

与其他两种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相比,公司制具有明显的资合性、民主性、灵活性等特征,然而,公司制在股份管理上,一般只允许股份转让和流通,不允许退股。在我国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将农民、合作社、公司等要素综合起来,走各种模式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萍.渔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3

一、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工作的意义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将明晰村民个人在村集体资产中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城市化进程中村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化解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工作的原则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运作规范、利益协调的新型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一)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要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确保改革方案为大多数村民所接受。

(二)坚持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要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基本前提,促进集体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要程序规范,依法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应根据改革实施的条件,做到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分步进行。

三、实施步骤

1、成立机构。依托办事处、村(居)成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改革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

2、宣传、发动。召开村民大会和有关座谈会,传达有关改革精神,广泛听取村民意见。

3、界定人员。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设立基准日,对村级组织人员进行性质界定,并经公示后,由村(居)民大会确定。对股东资格认定有异议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讨论决定。

4、明晰资产。所有集体资产一律登记,并进行公示;债权、债务及或有债权和或有收益要明晰。

5、资产评估。委托有资质的、熟悉改制工作的资产评估机构,按有关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界定权属,明确产权关系,确认净值,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相关街道办事处资产管理部门审核。

6、分离有关资产。以资产评估确认的净资产为基础,按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剩余资产等进行分离,并进行公示。

7、制定有关方案。按照各村(居)实际情况,确定资产量化方案、股份制改革方案、居民安置方案及公司发展规划。方案进行公示,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8、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选举产生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经公示后,报请区发改委批准设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其法人的管理结构。

四、几点要求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要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要紧密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按照明确定位、统筹兼顾、充分尊重民意、一村一议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整个改制工作扎实有效。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劳动局(区医保办)、区民政局、区局及相关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区发改委作为责任部门,要认真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好改制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各成员单位,要相互配合,及时解决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办事处也要根据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需要,健全工作组织机构,确保各项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2、深入调查研究。各相关办事处对所辖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要深入了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摸清村情、社情、民情,核实村级资产情况,帮助村(居)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作用,确保改革的有效进行。

3、做好宣传发动。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社会稳定的大事,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向村民讲清改革利弊,讲透政策,讲清道理,讲明方法,消除群众思想顾虑,统一村民思想,取得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4

及集体资产处置的意见

为推进“城中村”配套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规范“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根据有关规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民主、公开、稳妥、有序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推动“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中村”综合改革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__年,石家庄市二环路以内“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实现“城中村”与城市管理的接轨;到2015年,市内各区“城中村”村办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依法运作的原则。对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对改革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规定,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下同)依法表决通过。

2、坚持资产处置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产权制度改革先行的原则,推进“城中村”配套改革。集体资产处置要与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同步实施,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村委会(居委会)、村民(居民)、股东与企业的关系。

3、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城中村”可根据各自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方案。

二、集体资产的处置

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时,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实施财务审计,核销呆坏账及其他资产损失,在对集体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处置。

(一)清产核资。村委会(居委会,指由村委会改设的居委会,下同)成立专门的清查小组,对集体资产(包括生产经营性资产、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和土地等)依法清查登记,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界定产权归属。清理出的各项资产损失,经中介机构认定,村民代表大会核准后,可核销处理。核销的应收款项实行账销案存,由村委会指定专门机构追讨。

(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由村委会委托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和评估结果由村民代表大会确认后,向本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并上报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及区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出具核准意见。

(三)集体资产处置的基本办法。评估确认的集体资产,按照以下办法处置:

1、从资产总额中扣除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包括供水、供电、道路、桥梁、涵洞等公共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设施,整建制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后,居委会使用的原村委会办公用房及其附属设施等。

2、从净资产总额中扣除一定数额的资产,预留给改制后的经济组织,用于支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养老、伤残抚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为企业职工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及支持原村办的公益事业、公用设施的运行等费用。

3、剩余的净资产及或有集体资产损益确定为量化资产,量化给符合条件的人员。确定享受资产量化人员的基本原则:以截止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之日的户籍在册人员为基本依据,以参加集体分配的人员为基础,兼顾原户籍在本村的大中专学生、义务军人等。资产量化的方式:应依据村龄、劳龄、基本身份、村民贡献等因素综合确定具体享有的资产量化份额,并坚持资产量化配送与现金增资入股相结合,原则上不增资的不配送。具体量化的人员范围、量化的份额和增资与量化的比例,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4、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并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改制后的经济组织继续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用途;集体经济组织可供量化的净资产为负数时,可用国有土地出让金抵偿负数,用于抵偿负数的土地,由国有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

三、明晰产权,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一)改制形式

1、对已组建了公司制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公司中的集体股权要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增资与量化,明晰权属,优化股权结构,体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益。

2、对已成立了非公司制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根据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结合集体资产的处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有关规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来源:文秘站

3、对没有组建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可根据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村集体资产处置,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选择符合本村实际的股份经济组织形式,建立集体经济组织。

(二)合理设置股权比例

公司股权设置应有利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现金出资及量化的资产作为对公司的出资,按出资比例享有股东权利。提倡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加大现金出资额度,提高持股比例,增强其风险和责任意识。具体股权比例结构由股东大会决议。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和协调运转机制。

四、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程序

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初步方案。在区发展改革局及街道办事处(乡、镇)指导下,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制定改制和资产处置初步方案。方案应包括集体资产处置基准日、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资产处置办法、享有集体资产量化的人员条件和范围、改制形式等主要内容。

(二)区发展改革局对改制初步方案进行把关,认为可行的,上报主管副区长同意后预批,进入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筹备阶段。

(三)区发展改革局及街道办事处(乡、镇)指导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筹备工作。主要包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公司章程及相关文件制定等。

(四)方案确定及实施。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应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数审议表决通过,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其他事项

(一)在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资产处置过程中,通过招标方式聘用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服务等中介机构,降低改制成本。涉及政府收费的土地、房产交易管理费,按有关规定标准收费在10万元以下的减半收取,10万元以上的最多收取不超过5万元。资产变更登记、房屋产权产籍变更和工商、税务、土地等变更登记时,有关部门一律只收证照工本费,每项收费最高不超过100元。

(二)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水、电、汽、暖等配套生产设施的供应渠道不变,沿用原有的各种自营进出口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有关证照及资质,有关部门负责办理有关变更手续。改制后的经济组织享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荣誉称号。

(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为企业职工的,改制后的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其费用应列入企业成本。

(四)按照城市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市教育、文化、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办法,将原村办公益事业、公用设施纳入城市统一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在“城中村”与城市管理完全接轨以前,应继续对原村办公益事业、公用设施的运行予以支持。

六、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稳妥推进。各区应依据本意见,结合实际,提出本辖区内“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操作规程。各区发展改革局、劳动保障、民政、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协调、指导、服务,及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顺利推进。

(二)搞好宣传发动。要把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好,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积极支持和参与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工作。

(三)强化监督。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的重大事项,都应接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充分体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利。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过程的法律监督,可聘请律师对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提供法律服务。各区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应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以及隐匿、私分、侵吞集体资产的,按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5

一、基本原则和改革范围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办事。严格履行程序,规范操作运行,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相一致,使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2.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把政策和办法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不同地类和林种,允许经营形式和改革方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4.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尊重历史、重视现实,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及时化解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做到以改革促发展,确保农村稳定和谐。

(二)改革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1.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尚未确权到户的商品林、宜林荒山(滩),适宜分户经营的按人均分到户经营;不适宜分户经营的,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代表同意,可采取按人“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均股均利方式落实产权,并通过拍卖、出租、承包等形式明确经营主体。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承包优先权。

2.对按林业“三定”政策划定的自留山和责任山,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和经营。对采取“均山均林到户”形式确定的责任山,可列入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对非“均山均林到户”形式确定的责任山,可归入其他方式承包或流转的林地。

3.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依法获得的集体林地,按合同履行义务的,其经营权稳定不变;合同不完善的予以完善;合同不合法的,依法纠正并妥善处理。

4.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公益林,保持原有经营管理方式稳定不变,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通过均股均利的形式,明确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

二、任务目标和具体步骤

(一)任务目标。在2010年**区林改试点的基础上,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明确经营主体的改革任务;到2013年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的经营管理、采伐运输管理、林权抵押、信贷支持、森林保险、证件管理等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二)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3月)。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出台意见、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和组织培训等。

(1)成立组织机构。各市区、镇(办事处)要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林权纠纷调节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成立林改工作小组。

(2)制定改革方案。各市区、镇(办事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层层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市区级改革方案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林改办公室备案。各镇(办事处)根据经批准的市区改革方案制定本镇(办事处)改革方案,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方案要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镇(办事处)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并报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3)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林改工作。镇(办事处)要召开党员干部会,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群众讲明林改的目的意义、政策规定、方法步骤等。通过创新宣传形式、下移宣传重心、扩大宣传覆盖面,使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对林改加深了解,把林改政策、方法、程序、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群众。

(4)组织培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和镇(办事处)政府负责同志进行培训。各市区要选配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有责任心的人员参与林改工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确保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操作规程,顺利开展工作。

(5)准备物资和技术资料。林改涉及大量的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档案保存工作,各地应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好所需仪器设备、技术软件、地图表格、合同文本、登记台账、档案橱柜等物资和技术资料。为保障外业调查成果的准确性、标准性和完整性,对外业调查专用技术设备GpS的使用,要实行全市统一标准。

2.外界勘察阶段(4—9月)。主要包括调查摸底、完善合同、实地勘界、林权调处等。

(1)调查摸底。各地要以村为单位对林地、林木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特别是对已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改制、落实经营主体的林地、林木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对没有签订林地、林木经营合同的要依法补签,填写相应调查表格;对已经签订合同的要审查认定;对合同不规范的要依法予以完善;对未经合法程序获得的林地、林木经营权,群众意见较大的,可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合同,调整利益分配办法,也可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和办法解决。

(2)实地勘察。按照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指导,镇(办事处)、村具体实施的原则,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村林改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对林权所有人的林权进行现场调查,确定林种、树种、面积和四至界线等,逐块调查登记。统一用GpS定位仪测量面积,勾绘成图,并将林权内容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公示。市区内或相邻市区,以及相邻镇(办事处)、村在勘界时要团结协作,可采用一次指界多方共用的方法。

(3)调处纠纷。对林权存在争议的林地、林木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行调处。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成立由各级政府主导,林业、国土、司法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林权纠纷调处机构。并充分发挥农村威望高、能力强、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人员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做到“村间问题不出镇(办事处),镇(办事处)间问题不出市区”,及时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各市区之间的林权纠纷,各方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依法协商解决。

3.登记发证(10—11月)。主要包括林权申请、登记、审查、发证,立卷归档等工作。

(1)登记发证。通过勘测定界无纠纷、公示无异议的,林权所有人向市区林权登记管理机构(林业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由林权登记工作人员对林权人申请林权登记时提交的证件及其他资料进行审查。初步审查后,认为林权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有关规定的,林业主管部门将审核符合条件的林权登记申请书、审批表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然后由林权登记工作人员按照统一制发的“林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微机录入,建立台帐及管理档案,并打印林权证及附图。林权证书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打印并发放。不符合规定的,暂缓受理或不予受理,并应当说明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2)整理归档。档案管理是巩固林改成果,稳定和完善林权关系,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林改过程中,要及时将整理好的权属文件材料审查无误后立卷归档,建立林改档案。林改档案可按照不同类别如合同类、林权登记类、调查类、综合类等进行类目设置,也可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采取其他适当的分类方法。

4.总结验收阶段(12月)。检查验收采取镇(办事处)和村自查、市区全面检查、市复查、省抽查的方法进行。总结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1)权属明确情况。权属明确,合同完善,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2)确权发证情况。应发证的林地、林木,发(换)证率达到95%以上。

(3)档案建立情况。林改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归档齐全,有固定存放地点;建立了林改信息化管理系统,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建档,配有专门库房或专柜,有专人负责接收、收集、整理、归档、立卷和保管、服务。

5.配套改革阶段。(2011—2013年)。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主要做好以四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区为单位建立林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林业产权市场。

(2)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根据勘界确权实测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建立全市集体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随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

(3)建立和完善林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培育一批规范成熟的木材、林产品、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等林业有形市场。

(4)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政策性保险等新机制。金融部门要探索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为林农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推动开展政策性林业保险业务。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林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一件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林改工作,既要充分认识林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估计林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推进林改工作。镇(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都要亲自参加一次村民会议、参加一次外业勘界、调处一次林权矛盾纠纷。

(二)依法依规,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民主决策,规范操作,做到“政策、程序、方法、内容、结果”五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实行村级改革方案、明晰产权和林权登记发证公示制度,改革公开运行,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林改工作的公开透明。要求召开村民会议研究决定林改事宜须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经村民会议授权,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改革事项,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参加。要让群众通过民主决策,自主决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形式,自主选择林改的方式。村级改革方案、山林招投标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票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6

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机制为目标,动员和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和其他经营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绿化河北步伐,促进林业发展,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坚持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的原则。鼓励有能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以多种形式参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力。凡将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经营的,在同等条件下,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坚持改革与稳定并重的原则。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由于政策多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民主决策,自主确定集体林经营管理形式,自主选择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自主制定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改革过程中要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坚持让利于民,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调整现行林业投资和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重点和目标(三)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和重点:本次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改革的重点是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宜林地。已划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暂不列入改革范围。权属存在争议的,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措施,组织和督促当事人通过协商、行政处理、司法裁决等办法解决争议,争议解决后再列入改革范围。

(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从2006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把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林的产权,完成林权登记发证,落实林业政策,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具体实施分两步走:第一步,2006年,每市至少确定一个试点县(市、区)先行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第二步,2007—2008年,全面开展并完成新一轮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五)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确定林业发展目标,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成果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专家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行评审,协调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履行审批手续并认真组织实施。对规划确认的林业用地,依法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林业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有林地变更为无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变更为商品林地。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认本行政区域林业用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是:山区、丘陵、坝上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分别不能低于50%、30%、20%和12%。同时,要合理确定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比重,确保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50%以上。

(六)明晰集体林业产权。以现在的林地、林木权属为基础,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对林业“三定”中划定的自留山,实行“生不补、死不收”、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保持个人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稳定不变;对林业“三定”中划定的责任山和林业“三定”后承包、租赁、购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宜林地,已经按承包合同规定完成绿化的,保持个人和其他经营主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稳定不变;对本次改革前已经明晰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集体所有的有林地,保持个人和其他经营主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稳定不变。

对目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持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稳定不变。

对目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商品林,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策,可以按人口分包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联户承包;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确定由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入按规定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也可以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继续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的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等持有,收益按股分配。

对目前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宜林地,可以采取直接分包到户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明晰使用权。对未按合同规定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的责任山和林业“三定”后承包、租赁、购买的集体宜林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纳入本次改革范围。“责任山”和林业“三定”后承包、租赁、购买的集体宜林地,没有签订合同的要依法签订合同,合同没有明确完成绿化期限的,要明确完成绿化期限。

获得集体林地使用权的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可以将部分或全部使用权转包或出租给第三方,原经营主体与发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关系不变。转包或出租期限不得超过原定经营期限减去已经经营的期限。获得集体林地使用权的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可以转让集体林地的使用权,转让集体林地使用权的,依法进行林权变更登记。

(七)依法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集体林产权明晰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进行林权登记,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核发或换发国家林业局统一监制的林权证。林权登记和发证由权利人向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受理后,张榜公布30天,权属无争议的,依法进行登记,报县(市、区)人民政府确认林权,核发或换发林权证。权利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前,要与四邻明确界线,经四邻签字认可并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明确界线困难的,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帮助明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并经营的林木和林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林权登记申请;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个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其他经营主体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其他经营主体提出林权登记申请;联户承包的或多户分包的林木和林地,可由承包户协议推荐林权代表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合作造林的,由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提出林权登记申请;义务植树使用的林地和栽植的林木,树随地走,由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在非林业用地上栽植的树木,不进行林地使用权登记,如权利人提出申请,可以进行林木所有权登记。

(八)优惠政策。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确认由个人和其他经营主体经营的宜林地,应当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规划,优先安排造林投资计划。未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规划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安排适当资金补助。

个人或其他经营主体承包、租赁宜林地完成造林绿化后,自愿按照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成林后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和有关条件优先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范围,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

人工经济林、人工薪炭林采伐不纳入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但必须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依法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商品用材林权利人有权自主确定林木的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权利人提出采伐申请后,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在法定期限内审核批准,依法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所需采伐限额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给予保障。

获得集体林使用权的个人和其他经营主体,在所经营的林地内修筑直接为营林生产服务的林路、防火道、望火楼、集材道、蓄水池、种苗库、营林房舍等基础设施的,报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各级人民政府要协调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帮助权利人以林权作为抵押,获得贴息贷款,用于林业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要支持协调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开展森林资源财产保险业务,提高抵御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要积极组织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

采伐销售木材按销售收入征收育林基金的标准,由12%调减为6%。扑救森林火灾、防洪抢险采伐林木的,免缴育林基金。生产销售干鲜果品的,免缴育林基金。育林基金分成比例由原来的省10%、市20%、县(市、区)70%改为100%留归县(市、区),用于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商省林业局制定。

(九)完善流转体系,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明晰集体林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继承、抵押、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期限最长可达70年。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要坚持自愿、平等、合法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改变林地的性质和用途。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方式由权利人自主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应当由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决策,并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评估结果经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可后,依法签订合同,报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完善流转体系,做好流转服务工作。条件成熟的可以组建林业产权市场,为有流转需求的各种主体搭建交易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林权变更登记、信息和资产评估等服务。省政府授权省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和业务管理。

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国土资源、农业、水利、交通、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实施,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情、林情的基础上,制定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组织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广大群众参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县(市、区)与乡(镇)、乡(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要逐年签订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责任状,把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要分层次召开会议,对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各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抽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农村政策的同志组成工作队,深入基层,采取包乡、包村的办法,帮助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工作标准,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闻媒体要加大改革宣传力度,营造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

(十二)各级人民政府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信息报告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改革计划。遇有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通报各地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情况,交流改革信息。

(十三)各级人民政府要增加对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投入,确保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所需的有关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7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林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深刻变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30年前,中央作出了实行耕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战略决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30年后的今天,中央又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把林地承包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这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空间,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有5996万亩集体林地,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41%。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管护,有效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范围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根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内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林地的权利,必须依法把集体林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要妥善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既要还权于民、让利于民,确保农民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多得利,又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既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又要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

三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农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政策要让农民明白,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必须公开,改革的结果要让农民满意,真正体现大多数农民的意愿。

四是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严格执行《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做到“依法、规范、有序”,确保改革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要以中央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路子,绝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六是坚持尊重历史,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林业“三定”以来按政策落实的林地权属,要予以维护和完善。对历史遗留问题,要依法妥善处理。对权属不清的林地,要依法依规确认。

(三)总体目标。从2008年开始,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四)改革范围。本省范围内所有的集体林地,包括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地和公益林地。

公路与铁路通道绿化工程、环城绿化工程、主干河道两岸护堤林工程,不纳入本次改革范围,其经营管理方式由各地结合实际自己确定。

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要在争议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农)场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原则上维持现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权属不变。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使用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等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依法继续承包。明晰产权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家庭承包经营。凡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都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按本集体经济组织现有户籍人口人均确权到户,以户为单位承包经营。

集体股份合作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原则上要承包到户。对集体统一经营效果比较好,本集体经济组织多数成员比较满意的集体经营形式,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方式,继续由集体统一经营,收益按股分红。

其他经营方式。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采取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管理经营。

林业“三定”以来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随意调整。

对已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要稳定承包关系,承包期满的,可直接续包;承包合同不完善的,依法进行完善,继续由原承包人承包经营;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进行纠正。

对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已落实集体林地经营权属的,程序合法、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合同形式和内容规范的,要予以维持;对双方权利和义务显失公平,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予以妥善处理。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

(二)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对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区域的商品林,承包经营者可自主决定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目标;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公益林,在不影响生态功能和不破坏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可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森林旅游业等,发展林业经济。

(三)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依法经营和开发利用。

(四)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林木的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等费用(省政府规定减免的除外),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报酬,明确管护责任。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商品用材林采伐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林木采伐管理新机制。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严格控制公益林的采伐。因遭受冰雪、病虫等自然灾害,影响林木生长,造成防护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的,依法报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凡未经批准擅自乱砍滥伐,造成生态破坏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建设。县(市、区)要加强林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要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林权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行为,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

(三)加强财政扶持林业发展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重点公益林补偿增加投入的同时,省、市、县三级财政从2009年开始,要逐步加大对集体公益林的补偿力度,特别是要把未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集体公益林纳入地方补偿范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补偿标准。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稀树种培育、沼气建设给予扶持。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年度投资建设。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加强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对集体林的信贷业务。研究制定用林权证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办法,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参照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政策,为集体林地经营者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大力加强林业协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组织、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集体林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法与步骤

(一)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按照“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分步推开”的原则,确定合水、泾川、宕昌、清水、安定、永靖、临泽7个县(区)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区)。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先期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省改革的措施和办法,适时推进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生态安全,关系林区长期发展与稳定,在推进改革中必须精心部署,统筹安排,注意方式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培训骨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改革的政策措施家喻户晓。要加强业务培训。省、市、县、乡都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掌握方针政策,熟悉改革流程,提高指导和服务改革的能力。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制订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山情、林情和社情的基础上,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改革总体方案,经市(州)政府批准,报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乡(镇)的改革方案根据已批准的县(市、区)改革方案制定,并经县(市、区)政府批准,报送市(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备案;村级改革方案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经乡(镇)政府批准,并报县(市、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第三阶段:勘界确权,建档发证。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村民委员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核实林地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由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提出申请,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书,确认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要建立健全乡(镇)、村组林权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集体林权档案的完整、准确与安全。

第四阶段:配套改革,完善体系。在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推进配套改革,力求在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进林权规范化流转、搭建林业融资平台、加强林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检查验收,总结经验,完善提高,不断巩固改革成果。

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这项工作。要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建立起县(市、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落实经费,提供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任务重,必须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市(州)、县(市、区)财政承担,并从2008年起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于财政困难的县(市、区),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三)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地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具体工作。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8

一、充分认识在郊区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本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指示,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清理压缩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规范提留统筹及“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管理制度,使农民个人直接承担的各项费用和劳务严格控制在中央规定的限额之内,农民群众基本满意,农村社会稳定。

但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还不尽合理,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承担的农民间接负担较重,农民个人应承担的合法税费征收困难;面向农民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还时有发生;在城市建设、农村教育、社会公益事业和土地征占过程中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不利于郊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事关郊区360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税费改革文件精神,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包括乡镇企业负担在内的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首都郊区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

(一)针对本市农民直接负担较轻,而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承担的间接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从轻确定农民直接负担水平,采取有力措施,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负担减下来。

(二)针对本市部分地区农民承担合法负担的思想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在改革中坚持思想工作先行,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农民增强履行合法负担的自觉性。

(三)针对乡镇机构和人员过多造成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农民间接负担较重的问题,在进行税费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量入为出,减少政府开支。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三、试点单位与步骤

昌平区为本市试点单位。整个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到明年3月结束,分六个阶段进行:

(一)统一思想阶段。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文件,使试点单位各级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培训干部阶段。对参与试点的干部和广大基层干部进行有关法规、政策的培训,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调查摸底、测算收支、编制预算、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阶段。

1.调查内容:

(1)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他农民负担征收使用现状;

(2)乡(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收支情况;

(3)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教师队伍和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4)村级干部设置、干部报酬情况;

(5)专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的项目及收取情况等。

2.测算内容:

(1)新的农业税具体适用税率;

(2)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

(3)1998年前5年农作物平均产量、平均价格及亩收益;

(4)费改税以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年征收总额;

(5)农业特产税的税率和征收地区;

(6)农业税附加的征收比例;

(7)乡(镇)干部人员编制及乡(镇)财政收支预算;

(8)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方案和教师队伍整顿压缩方案;

(9)村级干部补贴人数和补贴标准等。

3.制定11项管理办法:

(1)农业税征收办法;

(2)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

(3)农业税附加征收管理办法;

(4)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以工补农办法;

(5)向不承包土地但从事工商活动的农村居民收取村内公共事业资金的办法;

(6)原民办公助的农村学校资产管理办法;

(7)村级补贴干部及其报酬管理办法;

(8)一事一议的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管理办法;

(9)一事一议的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管理办法;

(10)关于取消专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的决定(公布具体项目);

(11)对违法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处罚办法。

(四)宣传、动员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进行深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这项改革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组织实施阶段。向农户收取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向不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活动的农村居民收取村内集体公益事业资金。要通过重新核发农民负担监督卡将上述合法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和农户,并采取多种形式使农民群众接受,自觉自愿地缴纳新的农业税及其附加。

(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阶段。认真总结试点单位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并制定出全市税费改革方案。

四、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搞好郊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态度要积极,步伐要稳妥,方案设计要周全,干部群众思想工作要深入细致。要充分估计试点工作的难度,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起全面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制;推进;深化

鹿城区于2003年初启动“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已有5个村完成改制并撤村建社。随着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村级组织转并联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当前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第一,成立机构,启动改制。由拟改制村提出改制申请,报上级行政机关审核批准,批准后成立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小组等改制工作机构负责整个改制工作。

第二,宣传发动、学习政策。召开各种动员会、座谈会,进行层层发动,宣传、学习有关法律和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第三,清产核资、调查摸底。包括资产和人口摸底。一是经清查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程序核实村集体资产,摸清村集体资产总量和构成情况。二是摸清人口总数和人员构成情况,确定量化对象。三是最终由村民(代表)会议确认资产总额与人口状况,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张榜公布。

第四,确定方案、组织实施。各村因地制宜,制定本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由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小组组织实施。

第五,资产重组、成立新社。在明晰产权、依法改制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等。也有通过内部拍卖的形式重组设立一个或多个新的公司或股份经济合作社。

第六,查漏补缺、总结完善。鹿城区“城中村”集体资产改制走在全市前列,政策在当时也比较超前,如不留集体股、改制为公司形式、允许以货币形式量化到人等。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有一个从不够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如申领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制发股权证,处置风险金等。

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改制因资产存量大,涉及补偿分配、历史遗留问题等,是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差距大,改制工作困难重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有政策本身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还有村民的认识问题等。

第一,政策变迁致使差距巨大。“30年河东,30年河西”,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政策变迁和城郊土地急剧增值,在“城中村”形成巨大反差,原来出不去的“老实人”终于千年等一回有了固化资产的分配权,而跳出农门的认为吃了亏,利益博弈在所难免。除纯村民与农转非人员之间的利益平衡外,还有几个特殊的群体。最典型的是“农嫁城”妇女及其子女,村民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村规民约为由,将“农嫁城”妇女及其子女排除在量化对象之外。另一典型是大学生群体,户籍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双重变迁,使“包分配”政策取消后及入学时户口迁移自愿原则政策前就学的大中专毕业生,既没有因就学带来就业的好处,也没有享受农村集体资产的量化分配,成了“毕业即失业,有家不能回”一族。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服刑人员同样将户籍迁出,却可以回村,而且以纯村民身份全额享受量化款。

第二,政策模糊造成理解差异。改制文件明确了村集体资产改制量化对象的三个条件,但对劳动(经济)关系是否在册及是否享有和承担村集体资产权利和义务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各村根据各自理解操作,造成各村在划分量化对象与补偿对象界线的差异,村间不平衡,村内有矛盾。改制文件也明确了撤村时改制风险金剩余部分,按原定量化方案全部量化。但原定量化方案指量化对象的量化方案还是量化对象与补偿对象比例分配的广义的量化方案有争议。文件对改制风险金的使用做出原则性规定,但无可操作细则,各村基本提而不用,使各种矛盾、问题引而不发。

第三,认识偏差形成思想误区。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模糊致使村民认识模糊,从而认为就算农转非了其资产份额仍留在村。一是认为村资产就是土地承包人的。部分村民认为解放后自已分到的土地入了社或自己承包地被征用才有了现在集体资产的壮大,模糊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二是认为村资产是劳动积累。把集体资产当作“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年纪大点的村民或原村民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在农田里耕作或在村办企业上班才有了现在的村集体资产,没有参加过经济组织劳动的人员量化时分得更多是没理由的。三是认为产权主体与户口无关。有了上述认识偏差,就认为自己是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人,农转非后,没有带出集体资产或仅带出部分,现在村集体资产仍有份,从资产来源上否认新增社员的权利,更不承认“农嫁城”妇女及其子女有分配权。

第四,法制滞后导致难以深化。目前还没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相关的法律法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解决了村经社的法人资格问题,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无相关规定。导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缺乏法律依据,无法进行工商登记。相应的,股东持有的股权证仅作为内部分配凭证,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直接限制了其流动性。另外,纯农村本来经营性收入就很少,却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重任,近几年不会有分红或分红很少,股东没有感觉到股改带来的变化,不利于股改的推进和深化。

三、规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总结经验。鹿城区从2003年出台《鹿城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07年出台《鹿城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补充指导意见》,从最初的广化、黎一村开展改制试点到洪殿、广化、荷花、丰收、九山5个村撤村建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不少波折,因改制而产生大量,被认为是改制必经的陈痛,解决城中村问题必须付出的代价。“长痛不如短痛”,更希望改制中能“少痛”。经过8年的探索,有必要对“城中村”改制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理清思路,明确政策,加强指导,将改制工作推向深入。

第二,明确政策。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走一步地区的可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农村股改政策和配套制度。特别是改制文件关于量化对象的条件与《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和上级改制文件精神不符,亟需调整。在改制中要尽量让大多数人员得到享受,而不是千方百计把部分村民排除在外,如农嫁女及其子女等要明确纳入量化对象,但在份额上可以有所区别。对于户籍在村的作为补偿对象必须要有明确、合法的理由,如纯挂靠户、村里已经予以安置实际已与村脱离关系的人员等。同时,鹿城区城中村、城郊村、纯农村差别较大,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但对同类村、同类问题要统一指导意见,对同意给予股权的特殊人员、酌情享受对象的享受份额、各村独有的个案处理等事项在依法依程序前提下实行“一村一策”。

第三,大力宣传。以村务公开栏张贴、致村民公开信等形式,将农村股改的目的、意义、程序、相关政策等告知村民。让村民明白“农嫁城”妇女及其子女与其他村民享有同等财产权利,政策法规有规定的类似问题不属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决定的范围。特别是要让原村民明白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承包田(城中村已将资源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是做为农民的最后生活保障的,对村集体资产享有的权利相当大的部份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而不一定要参加经济组织劳动以后才获得,大部分人的社员资格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农转非后有城镇社会保障也就失去社员资格,因此是否农村户口是区分是否社员的最重要标志;其次,社员是动态的,在特定的时空才是固定的,社员资格获得不需投入资产,社员资格的丧失也不一定要带走相应份额。只有改制以后,固化了人口、固化了资产,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有一定的处置权。

第四,加强指导。城中村改制工作若没有政府有力指导,没有规范性文件作依据,对任何方案村民都不会信任,村干部也承受不了各种压力。政府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一是掌握政策,口径一致。从改制工作实践来看,政策法规或指导意见明确的,就算村民有想法一般也能够接受。因此,将有关政策、意见具体化、明晰化,统一口径,有利于改制工作平稳推进。二是把握关键,平稳推进。切实加强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确定量化对象、改制方案、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整个改制工作依法付诸民主程序等关键环节的指导,争取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三是事前把关,监督到位。按照《鹿城区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有关规定》及改制政策规定,改制工作方案及相关重大事项要经街道(镇)审核同意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并由街道(镇)对实施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监督。特别要监督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规民约等有无违法及损害某些村民合法权利的内容,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一村一策”为名,损害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体内少数服从多数,群体间协商解决,在协商一致或相近的前提下付诸民主表决,避免多数人暴政。

四、探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各地路径不同,结果也差异较大,改制完成的村仍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有些问题需更高层面,甚至通过立法才能最终解决。

第一,明确法律地位。要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明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性质、法人地位及相应的权利义务、与村级其他组织的关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工商和税务登记及税收优惠政策,股权证书发放与管理及股权流转,土地与资产处置完毕后的清算等等。在此之前,要继续大胆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法无禁止即可试,通过地方或部门政策甚至变通办法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取得法人地位,稳定股东思想,保护股东权益。

第二,搞活产权流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可以流转,是股东获得完整产权的标志之一。因此,允许股权自由流转应当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借鉴成都、武汉等市做法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搞活产权流通。做为过渡,可以规定股权向外部转让时,同等条件下,内部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城中村”要允许股权相对集中,其他村可以规定向外部转让的最高限额或单个外部人(包括经营主体)的限额。

第三,转为现代企业。改制文件明确“城中村”依法改制后以公司形式继续存在,实际中因故没有转为公司,而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过渡。“城中村”撤村建居以后不再承担相应的社会管理事务,可以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改制最终目标应该是转向现代企业制度,使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高度开放。在工商登记上,可以参照武汉市等地做法,放宽出资方式,允许“城中村”改制后用净资产出资,并不受货币出资额必须达到30%的限制;针对股东人数众多的现实可以实行股东代表制度,即由股东代表来代表广大股东进行工商注册登记。

第四,政经切实分开。一是处理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级其他组织的关系。按照“鼓励村级组织班子成员间交叉任职,保证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的原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级其他组织人员不一定分开,但机构、职能、财务一定要分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者代表,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二是调整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职能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关系。要按照公共产品供给非歧视性原则,对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仍在承担的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负担,应随村级组织“转并联”和政府职能的到位而逐步退出,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能够成为真正的、纯粹的经济组织。

参考文献:

1、刘香玲.对“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6).

2、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3、潘学方.一个身份与产权的悖论[J].二十一世,2002(6).

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篇10

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林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县府发*.47号文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通过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年全面推开,*年底全面完成。通过改革,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权责利相统一、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新机制,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历史、保持林业政策稳定性的原则。对已确权到户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维持现状不变。

2、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林农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要经当地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处理好尊重群众意愿与规范操作的关系,严禁,损害群众利益。

4、坚持权益平等原则。集体山林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每个村民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凡有承包集体山林要求的村民,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保证,确保耕者有其山。

二、改革的范围

改革的范围主要是集体商品林及其林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

对权属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中的商品林木、林地进行确权发证;对权属明晰的集体山林,应稳定完善。

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调解。调解成功的,要确权发证;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对经区划界定并经国家林业局核准的生态公益林,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晰产权

在坚持林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的前提下,以林业“三定”为基础,明晰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

1、自留山稳定不变。已划定的自留山继续实行长期无偿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允许依法继承和流转。自留山和责任山两山并一山的,要保持稳定,若多数群众要求,允许按当时政策予以区分。

2、责任山承包关系稳定不变。(1)已分包到户的责任山,在承包期内,林地使用权归农户,由农户承包经营,承包经营收益应严格按照承包合同的内容执行,承包期内允许依法继承;(2)面积、四至界限不清的,要在进一步勘验、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3)农户不愿继续承包的,在对原承包合同约定的权责和义务清理后,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处置;(4)被集体以行政手段收归统一经营,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要求归还的,应当以责任山形式由农户承包经营;(5)林业“三定”以来承包的责任山,在完善有关手续后,无论是否到期,农户愿意继续承包经营的,承包期限一律确定到2070年。承包期内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归承包者,由承包者申请核发《林权证》,允许依法继承和转让。

3、“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政策不变。现在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村、组集体山林,原则上要分林到户,落实家庭承包关系。其中群众比较满意且不愿分的山林,可按照“均山、均股、均利”的原则,实行股份合作,明确经营主体,收益按股分配;若三分之二以上群众要求分林到户的,按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现有户籍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以户为单位划片承包经营,或自由组合联户承包经营,落实承包合同。

4、“谁造谁有”的政策不变。自留山和责任山撂荒后,由集体收回统一组织造林的,要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在保持自留山和责任山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所造林木可由集体与农户协商确定分成比例。已造林未确定分成比例的,按集体70%、农户30%的比例确定,林木采伐后,林地的使用权归还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也可按此比例协商确定。责任山承包合同对未完成绿化造林任务另有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5、退耕还林政策不变。凡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计划,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退耕还林地,林地使用权用期为70年。其四至界限清楚、无争议,且由县政府颁发了《林权证》的,保持不变。未颁发《林权证》的,在本次林改中,要将《林权证》全部颁发到农户手中。

6、妥善处置宜林荒山荒地。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依法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社会经营主体,也可以将宜林荒山荒地经营权折股分配给本集体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

7、确保“证、地”相符。原林权证或土地承包证上的面积与现实面积不符的,以本次勘定界线范围内实际测量的面积为准,并予以确权发证。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并依法完善或补签林地承包(流转)合同,换发林权证书。

(二)放活经营权

1、放活商品林经营:(1)对责任山、宜林荒山荒地上生产的木材,在国家下达的年度木材采伐限额内,依法凭证采伐,自主销售;(2)对在自留山、非林业用地上生产的木材,不纳入国家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实行产销直接见面,依法凭证采伐;(3)对在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生产的零星木材,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采伐林木不需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2、打破木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实行公平竞争。不得制定任何限制林权所有者、经营者自主经营的政策措施,已经制定的必须坚决取消。凡以行政手段或其他变相方式指定经营主体实行垄断经营的,必须立即停止。

3、鼓励“以林换路,以经营权换路权”的作法。在交通闭塞的地区,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丰富的资源为条件,引进投资业主,修筑林区公路,提倡“以林换路”、“以林木收购权换路权”等模式。

4、积极引导农民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在条件成熟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户走联户、联营等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三)落实处置权

1、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及外资、民营企业等单位和个人营造的林木、林下资源、森林景观资源等,依法落实业主的处置权益。允许林权所有者、林地使用者依法进行抵押、担保融资或作为合资、合作的条件,把森林资源作为资本,实行多元化资本利用形式和森林经营模式。允许其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种养业,开发森林旅游业。

2、允许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流转取得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其生产经营活动由经营者自主确定。但权属不清、有争议以及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流转的除外。

3、在坚持采伐限额管理、进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前提下,调整商品林采伐管理政策。

4、林木采伐凭有效的《林权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依法凭证采伐。

(四)保障收益权

1、农户自留山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农户责任山和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除按合同约定交纳林地使用费和国家设定的规费外,归农户所有。

2、落实征占用林地补偿政策。对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在承包期内发生征占林地的,其林木补偿费应当全额支付给林木所有权人。林地补偿费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和发包人、承包人之间所签订合同的约定内容执行。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木竹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自产自销的原木、原竹所获得的收入,依法免征增值税。对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发展林木种苗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获得的收入,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4、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集体山林流转和宜林荒山荒地招标、拍卖等方式所取得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其中70%以上可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3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并经三分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同意。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依法依规,积极妥善调处林权纠纷。林权纠纷处理好坏,事关林区社会稳定,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通过协商等方法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不能让矛盾纠纷阻碍改革进程。对难度大的,可以先暂缓,等时机成熟后再调解解决。

(二)规范林权流转。林权流转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严格按照《森林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进行。防止“一卖了之”,防止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防止农民利益受损。山林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方式由林权所有者自主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

国家保护已合法流转的集体山林经营权。对已经以各种方式流转的集体山林,凡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对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处理;对显失公正,严重侵害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可协商修改流转合同,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流转期限应根据不同的树种合理确定,一般应控制在2个轮伐期内,但最长不得超过50年,也不得超过《林权证》上林地的使用期限。

集体山林的流转,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流转,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评估。农户经营的山林流转是否评估,由农户自主决定。

(三)严格责任山承包经营收费行为。责任山承包应当收取林地使用费,具体收取标准由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定。要坚决制止借收取林地使用费之名乱收费和违法集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稳定国社合造林。对国社合造林中的公益林,不纳入此次改革的范围。国社合造林中的商品林,也要尊重历史,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实行股份合作。

(五)搞好森林区划,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森林分类经营区划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是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础,各地在林改全面启动前,必须完成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方案》确定的原则,及时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进行区划界定。凡划为公益林的,国家将给予生态效益补偿;划为商品林的,纳入此次改革范围,由林权所有者自主经营,自行管护。

五、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主要工作内容

1、成立机构。镇上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朱成担任,副组长由陈建国、林军章担任,成员:张志勇、陈卫东、祝明海;各村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各村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担任,各社社长为成员。负责改革全程的组织协调,处理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宣传发动。各村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部署林改工作。村、组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和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全面组织发动改革工作。

3、组织培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镇林改办负责对村、组参与改革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一名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能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改革工作任务。

4、制定方案。各村和集体经济组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分别报上镇政府审批,同时报上镇林改办备案。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施方案报批前,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

5、组织实施。镇林改办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改革一线,协助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明晰产权工作,引导群众自主选择“均股、均山、均利”等改革方式。要按照“申请、审查、勘查、公示、颁证、建档”六个步骤,及时核发或换发林权证。林权证发放工作统一实行计算机登记、打印、建档、统计、查询。

6、督促检查。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林改工作进行督查。各村也要加强工作质量检查,督促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时间安排

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的时间安排是:*年底全面完成。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工作准备阶段(*年10月—12月)。(1)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2)制定镇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并完成方案的报批工作。(3)召开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举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业务培训班。(4)做好林权发证、现场勘验的设备和资料等前期准备工作,制定林地承包登记发证操作办法、林木采伐审批操作办法和重大森林案件应急处理办法,建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2、培训试点阶段(*年1月—5月)。(1)各村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并报镇政府审批.(2)完成林地、林权的调查摸底,并张榜公示。(3)确定负责各村林权勘界人员(每村不低于5名),并进行培训。

3、全面实施阶段(*年6月—11月)。(1)完成外业勘查工作(*年6月-9月),由各村、组组织勘界技术队伍对林权宗地进行外业勘界、调处纠纷、签订完善承包合同。并将勘界材料报县林改办审核,向村民进行发证前公示。(2)颁发证书工作(*年10月-11月),镇组织专业人员填写林权登记台帐,输入微机,完成全县林权证核发工作。

4、总结验收阶段:*年12月1日至31日。初步拟定全镇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配套改革措施,完成总结验收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林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把林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和林业局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村、组具体操作的工作机制。林业站要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认真做好改革的具体协调等工作。镇要组织工作组进村入户具体指导和督促改革。为确保改革的进度和质量,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组建五个工作组。

*

主要负责林改资金的筹集和物资准备等工作。

(二)保障资金。林权制度改革所需的工作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林改工作,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各村适当的工作经费补助,确保全镇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细化方案,狠抓落实。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各村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配套操作的办法、措施,报镇政府批准后执行。各村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革实施意见和操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充分发挥好林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四)坚持阳光作业,确保农民利益。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镇政府批准后实施。要进一步规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程序,做到会议有记录、参会人员有签字、会议材料齐全完整且集中规范保管。要坚持“阳光作业”,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林权发证等工作要张榜公示。对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妥善解决。要坚决纠正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而由少数人操纵改革、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