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46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策略

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促进高校长足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工作标准化,也能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聚合效应,提高高校活力和竞争力。文章将重点就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理论思考

(一)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含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组织、措施、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学校能够对高校内外的资源进行统筹和科学运用,引导广大师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目标,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内容当中包括学校总务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风校纪管理、校容校貌管理等,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务,也是维护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规范化指的是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确保管理秩序,并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严格遵守制度和程式。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对于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

(二)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特点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满足高校的发展要求,同时也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科学性。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必须严格遵循高校管理的实际规律,秉持实事求是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必须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也要结合高效的管理实际,提高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确保行政管理规范化能够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水平相协调,并且建立在管理统计扎实以及在师生承受范围内的基础上。第二,激励性。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实施当中的各项规范以及制度不应该成为师生枷锁,需要采用合情合理以及科学性的规范方法给予师生正确引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民主性。民主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制度,而行政管理规范化仍然要坚持民主性原则,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形式,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借助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明确和贯彻落实,最终形成一个全校上下共同遵守的行政管理规范局面。第四,超前性。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坚持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而在规范化的进程中,更要充分发挥其管理优势,确保管理的先进和超前性。

二、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高校制度管理

进一步强化高效的制度管理,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要求高校能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发挥其作为高校最高法规的主导作用。高校管理制度体系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招生分配管理等,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规范,能够确保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制度当中,高校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就必须进行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的各级领导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人员所要遵守的工作要求必须进行进一步明确,确保其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循工作准则以及相关的报告请示制度,在强化高校制度管理的同时,也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加快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进程。在促进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的同时,高校也要适应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科技体制的改革要求,积极响应改革要求和顺应潮流,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调研,积极改革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制度,尤其是影响师生切身利益的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促进行政管理规范化进程的加快。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属于职能部门的工作范畴,纵向部门仍然要对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基础。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建立起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对高校的总体行政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同时也对各项管理责任进行划分,这样不同的部门以及管理工作环节都能够有序地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开展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的管理工作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以及规律,同时在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之下需要按照管理工作性质的不同采用差异性的责任制度开展管理工作,如党政管理目标责任制、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勤管理承诺制等。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纵向部门都需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并严格依据目标责任的实际要求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向、目标等,实现分层管理,同时也能形成一个自我管控和层层负责的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动力支持。

(三)落实岗位和学分制

岗位责任制以及学分制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开展中占有重要重要地位,为了促进各项管理工作进程的进一步规范必须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学分制。岗位责任制是高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实施目标责任制度的有效手段,能够保障高校各项管理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确保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和规范化发展。岗位责任制包括高校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奖惩、任职、薪资、考核、岗位规范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岗位职责的发挥,也会对行政管理规范化造成巨大影响,只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岗位管理责任的落实质量。高校在落实岗位责任制的过程中必须对内部人员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将工作岗位进行有序划分,并为每一个序列岗位提出责任规范,同时每一个岗位配备人员的选拔和聘任都要严格依据考核进行。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区别于学年制,逐步变成高校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解决了专业定向问题,并为高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学分制度的落实,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落实学分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目标管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达成高效教育目标。

(四)明确津贴和奖学金制

校内津贴是关系到高校教师切身利益的内容,也是教师工资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校内津贴制度落实必须真正体现出教职员工的职责、业绩、责任以及任务完成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内津贴制度的运行作用。校内津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是经济杠杆,而这一杠杆作用能够起到对教职工的激励价值,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环节的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校内津贴制度,在制定该项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与目标管理以及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严格按照考核管理的结果,对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津贴的评定,提高校内津贴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校内津贴制度应该体现人性化特点以及教育特征,将薪酬以及工作完成质量联系起来,通过严格的考核以及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教职工的津贴进行评定,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奖学金制度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项管理制度,关系到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质量。奖学金制度的贯彻落实能够让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相应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高校在制定和完善奖学金制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确定分配制度以及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原则和导向原则,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有效运用经济利益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综合进步。

(五)抓好高校四风建设

四风建设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当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需要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落实。第一,校风建设。校风是高校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行为风尚,综合体现了高效精神,也反映出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水准,更是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保障。校风建设能够为高校发展积蓄更大的精神力量,最大化的发挥校风的导向、激励、规范以及凝聚作用,维护高校教学以及管理的秩序,将高校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阵地。第二,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的广大学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广大学生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当中,积极响应规范化管理号召,提高对自身的管理能力。第三,教风建设。教风建设的主体是高校教师,教风凝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教学质量都会对教风建设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当中保持严谨的态度、正确的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第四,作风建设。高校的各级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构成了作风,在作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并积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三、结束语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并不是对个人自由的排斥,倡导的是一种以有序自由,因为只有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开展管理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弱化强制性管理,更大程度上发挥规范化管理的诱导性和功效性。高校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规范化,努力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促进高校管理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更大程度上发挥高校在中国梦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深化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81-82.

[2]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24-26.

[3]陈小霆,王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执行力的提高途径刍议[J].科技创业,2015(12):47-48.

[4]车蔓.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高行政效率[J].科技文汇,2011(12):58-59.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7-02

动物重大疫病存在几大明显特点,即传播速度快、危害性高、破坏性高等[1]。为了动物及人类的健康,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并在防控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重点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犍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同时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两份资料在畜类、疫病种类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对于动物疫病来说,潜在三大危害性:①由于养殖规模大,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②在人畜共患的情况下,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③在疫病发生而得不到有效防控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同时大大降低社会效益。针对动物重大疫病存在的这些危害性,采取有效防控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而纵观近年来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以及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犍为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制度缺失,主要表现为畜禽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畜牧兽医中心站动物防疫督查制度、调入畜禽隔离观察制度以及动物防疫消毒制度等均不完善[2]。②动物防疫档案管理不规范,该方面工作做不好,将会加大动物流行病的发生率,同时难以搜集到有效的防控信息。③专供疫苗缺乏规范化管理。其后果是疫苗的管理松散,从而发生疫苗乱放、随意丢弃等状况。④出入境动物缺乏规范化管理。此方面管理的缺失会导致外来疫病入侵。⑤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于相关防控人员缺乏技术培训,从而加大了管理的风险。

1.2.2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成立小组,由小组成员对解决动物防控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制定规范化管理模式,并将其实施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的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工作中,规范化管理模式如下。

(1)构建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制度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保证和依据。对于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来说,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显得非常重要。如畜牧兽医中心站动物防疫督查制度、调入畜禽隔离观察制度以及动物防疫消毒制度等,均需要加以完善,并根据所制定的制度,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及流畅性,进一步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实现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依据。

(2)动物防疫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防疫规范化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从多方面加以完善。对于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来说,要对各项文件进行构建和完善,如防疫通知书、免疫回执卡以及免疫档案等。将这些文件资料统一起来,进行存档,并做好各类档案的分类工作,从而为动物重大疫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

(3)针对强制免疫专供疫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了使强制免疫专供疫苗管理更具规范性,需要对疫苗的相关信息进行严格记录,如疫苗的名称、生产日期及批号等。对于养殖场(户)来说,在对畜禽进行引进的过程中,需具备动物检疫合格证,在通过各级审核后,方可引进。并在引进的同时做好免疫实施工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实行程序免疫。对于对强制免疫专供疫苗倒买倒卖的现象需严厉打击。

(4)加强出入境动物规范化管理。除已有的检疫申报制度外,还需要对隔离观察制度加以构建,使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除此之外,为了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更具规范性,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如针对兽医进行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注重技术的强化及操作的规范性,以此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规范化的实现提供保障和依据。

1.3统计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结果与分析

2.1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相关问题发生情况对比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制度缺失、档案管理薄弱、专供疫苗缺失以及出入境动物管理缺失而引发的管理风险发生率降低,仅为3.63%;而实施前发生率为22.94%。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管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x2=12.349,p

2.2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对比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制度建设、档案管理、专供疫苗管理、出入境动物管理以及宣传培训管理五项指标,设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越规范。

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制度建设(68.3±1.9)分、档案管理(72.4±0.6)分、专供疫苗管理(63.8±1.4)分、出入境动物管理(61.9±2.6)分;宣传培训管理(63.2±2.8)分。

规范化管理实施后,制度建设(94.6±2.1)分、档案管理(98.2±0.4)分、专供疫苗管理(93.2±1.8)分、出入境动物管理(91.8±3.4)分;宣传培训管理(96.8±2.3)分。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规范化管理前(p

3小结与讨论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包括:制度缺失、动物防疫档案管理不规范、专供疫苗缺乏规范化管理、出入境动物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位。鉴于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并加强档案管理、专供免疫管理及出入境动物管理等。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实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明显改进了管理模式,进而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也进一步保障了出入境动物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健全制度规范政策落实责任为主要内容,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使科学发观在全校得到进一步落实,现代教育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着力建立充满微型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形成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在提高领导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方面取得成效;°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取得成效;在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方面取得成效;在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方面取得成效。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把“规范管理年”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促进教育规范管理,在“规范管理年活动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大局,用规范有序的管理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普及率、人民群众满意率。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把“规范管理年“活动与各处室、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抓住各自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取得管理成效;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四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充分听取、吸纳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是坚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及时规范。各处室、各年级要通过自查、上级督查、群众反映和社会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及时规范,使规范管理活动尽快取得成效。

四、主要内容

1、规范学校决策行为。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校务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保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必须经教代会审议。

2、规范校务公开。推选校务公开,制定公开规程,明确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形式。与教职员工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校内收入与分配、职称评聘等事项应当纳入校务民主管理和公开的范围。

3、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推选“阳光财务”,加强预算管理,增强教育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制度,确保校舍建设工程质量。

4、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严格遵守教育收费政策,落实学校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

5、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学校招生工作应遵守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加强内部纪律约束,不发虚假广告、不欺诈学生、不突破计划,切实做到诚信招生、规范招生。

6、规范教师管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岗位规范。坚持教师准入制度,严禁有编不用,聘用不合理代课人员行为。查处长期占用编制、外出打工的行为。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7、规范教学管理。健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机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依法办学,开齐开足课程,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8、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首选品质和文明习惯,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充分发挥学生团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

9、规范后勤管理。建立健全门卫、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房等区域的管理制度;建立校舍定期检查、维修制度;后勤采购制度化、规范化,节约成本,提高质量;严格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登记、保管、使用和处置备案等制度。

10、规范学校安全稳定管理。确立学校法定代表人为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稳定的突出问题,严防发生重大和在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出现影响稳定的事端。加强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提高卫生管理水平。畅通信息渠道,严格执行安全稳定事件报告制度。

五、实施步骤

“规范管理年”活动时间从*年4月开始到*年9月结束,时间为半年。活动范围为学校各处室和年级。活动实施步骤共分五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4月)

1、宣传动员。召开“规范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部署活动开展。大力宣传“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形成宣传声势、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学习讨论。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开展“规范教育管理”为主题的大讨论,明确“规范管理年”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提高教育系统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人人自觉参与活动。

3、制定方案。各校要成立相应的“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制定《关于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校领导机构及实施方案于4月25日前交县教育局“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查找问题阶段(*年5月)

1、查摆问题。认真对照规范管理的目标要求和主要内容,全面、客观地分析本处室、本年级管理观念、管理思路、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现状,切实摸清底子,找准问题、差距与不足。学校5月20日前要形成自查报告并交县教育局“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征求意见。学校召开不同层面的各种类型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家长以及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投诉电话:*

(三)边查边改阶段(*年6月)

针对自查和征求意见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按照“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及时规范”的原则,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改进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整改方案应当向基层和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及群众进行一定范范围的征求意见,逐一规定整改时限和责任。学校整改方案6月15日前报县教育局“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建章立制阶段(*年7月-8月)

学校围绕“规范管理年”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力量修订和完善现行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以及各项管理措施。学校规章制度应当由相关部门提出方案,经行政会、校长办公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规范管理的长校机制。

(五)评估总结阶段(*年9月)

1、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活动评价体系。主要测评群众对各部门、各学校规范管理实际效果的满意度,对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满意度。测评对象主要以各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为主,同时,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在活动中反映情况、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代表参加测评。主要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不、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分层面开展测评。对群众意见大的处室、年级,学校将及时加大整改力度。

2、认真总结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并写出书面材料,于9月20日前限报县教育局“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江洪流

副组长:章旭东洪昌水朱少华陈民丁全昌胡党梅刘国华陈双然

成员:学校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双然同志兼任,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七、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股室、各学校要把加强和改进

管理工作当作当前和今后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密切结合实际,组织全体教职工,围绕“为什么要提高管理水平,怎样提高管理水平”等问题,深入开展大讨论,充分认识加强“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认真建立责任明确、领导有力、

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推动“规范管理年”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要把“规范管理年”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履行政令畅通、管理到位、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层层建立起抓规范管理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和学校责任制,把促进规范管理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学校责任制,把促进规范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学校、落实到责任人。要把“规范管理年”活动融入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结合到“规范管理年”活动中来,认真统筹兼顾,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前言

全国总工会2009年下发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强调了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将为我国当前以及日后的工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如下,笔者我国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行探讨。

二、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

自《规范》实施颁布以来,我国各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全面落实2009年制定的新《工会会计制度》的同时,纷纷开展学习《规范》的主要内容,我国各省则组织各市、县、乡、镇的工会学习,以此来全面提高工会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地区的工会组织先后转发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与《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系列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以我国的重庆市为例,各县乡镇的工会组织积极学习了《规范》的全部内容,并下发《关于在全市工会系统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与此同时,又对重庆市的各地工会的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开展提出相关的具体要求。通过定期开展财务工作会、专题培训班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规范》中的新方法做了具体地、详细地讲解及强调,进而加强了该市各地的基础工会的领导与财务会计人员对新办法、新制度的认识及理解。重庆市的财政局还印发《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相关财务会计规则,重庆市还主要就《重庆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组织全市各地的工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并把此细则列入未来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为了加快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开展,重庆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的财务会计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工会财务会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得重庆市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开展顺利进行下去。整体上,我国各地区的市总工会积极对产业工会、区县的工会以及各大重点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培训,要求企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统一运用国家财政部以及全总研发的新制度软件,积极地为软件的服务费用提供一定会的资金支持,使我国各地区的工会组织顺利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建设工作有效开展下去。

三、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首先,各级工会领导需切实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应不断地提高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工会的财务会计工作作为工会进行各项工作的保障及基础,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会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将会各省市的工会财务工主要发展的重点与主线。各级工会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的领导人,应站在讲制度、谋大局、促发展的最高点,努力把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切实把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全总财务部在结合《规范》的具体要求,指出各地区工会应从制度、机构、流程、标准以及审计这五个方面来学习掌握。因此,我国各地区的各级工会组织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全总的《规范》为基础,以全国各地区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关的财务会计规范化制度。在这些制度中,首先必须要涵盖上述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其次,制定出的这些财务会计制度必须符合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相关需要。再者,在这些制度中,应以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量化规定。最后,所有的制度必须是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逻辑关系强的、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整体。目前,大多数企业单位以积极开展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工作。大体上,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工会经费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工会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工会财务机构设置和岗位责任制度》、《工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工会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工会货币资金》《工会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工会财务分析制度》、《工会经费收缴作制度》、《工会票据管理制度》、《工会资金支出审批管理制度》、《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考评制度》以及《工会系统集中采购管理制度》等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为各地区的工会制定规定作了坚实的基础,把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骨架构架好,使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结合我国各地区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在本文中,除了各级工会领导需切实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自身认识、建立健全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制度这几点措施之外,科学规范我国的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激励机制以及重视对各项财务会计基本制度的保障落实等均能促进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治俊.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中国工会财会,2011,(01)

[2]朱思泽.以新《工会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全面做好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J].中国工会财会,2010,(01)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财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执行效率

规范性文件是指除规章以外,由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文件的总称,包括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范性文件。财政工作实践中常见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包括规定财政管理体制、税收政策、非税收入征收及使用管理、财政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财政规范性文件是财政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主要载体。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规范,直接关系到财政管理行为的合法性。

一、当前规范性文件制定及执行现状

2011年至2017年,**共制定并公布规范性文件43件,其中,规定专项资金管理类规范性文件20件。近年来,**从源头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从过程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执行,有效预防了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为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严格程序管控,突出规范性文件源头管理。制定出台《**县财政局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打造规范性文件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明确规定规范性文件由各业务科室负责起草,送交法制科进行合法性审查;涉及公众切身利益,或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公开征求意见;规范性文件,需经局办公会议审议决定,并由主要负责人签发,20日内向社会公开,未向社会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每年年初制定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明确规定未列入年度规范性文件立项计划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局法制科原则上不予审查。

(二)坚持扎口管理,保障规范性文件执行效力。建立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所有规范性文件实行扎口管理,由办公室统一登记,统一编制“宝财规”文号,并由办公室统一对外公布。同时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机制,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修改、废止,对有效、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确认。2011年以来,**共开展4次定期集中清理,清理公布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35件,清理废止3件,需要修改5件,进一步摸清了现行规范性文件的底数,保证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能有效适用。

(三)严格合法性审核,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合规。坚持“有件必审、有错必纠”原则,局法制科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制定依据、制定权限、制定程序、送审稿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审核,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审查,同时对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一并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提升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

(四)强化执行力度,增强财政管理威信。大多数起草规范性文件的业务科室能依据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注重执行力度,明晰部门管理职责,做到了管理“不越位”、“不缺位”;按照项目申报、资金拨付、管理监督等程序,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扎紧专项资金管理的笼子,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技术不过硬。一是结构不规范。有的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法律适用关系,即以往相关规定是否继续适用、如有不同规定如何处理等内容;规范性文件属单独制发的,不需单列明解释权条款,联合制发的应当明确解释权,有的规范性文件没有解释规定。部分规范性文件没有写明实施时间或者规定的实施时间不符合间隔30日的要求,甚至溯及既往。二是语言不准确。有的用口头语代替书面语、同一概念前后用语不一致、具体概念笼统化,规范性文件条文意思表达不够清楚,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三是引用不合法。个别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引用不合法,仅以市、县文件作为制定依据,一般情况下规范性文件应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制定依据,不直接引用党政机关普通公文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确有必要的可以进行概括表述为“根据×××等有关规定”并在印发通知中说明,引用依据需要注意法律、法规、规章应用全名不标注字号,其他文件应当使用全称并标注发文字号。

(二)制定程序不规范。一些起草科室对规范性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复杂、内容要求严格,于是将本应该以规范性文件名义制发的文件以普通文件制发,规避了法制科的统一审查把关,直接导致文件执行效力难以保障。一些科室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缺乏全面、超前谋划思考,在某项专项资金需尽快使用时才想起来制定该办法,导致集体审议不及时,甚至个别规范性文件在制发后才经局办公会议审议,影响了规范性文件制定的法律效率。同时公开征求意见流于形式,对一些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没有按要求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直接导致规范性文件的合理性、全面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文件质量有待提高。一是专项资金管理职责不清。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仅规定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未就部门间的管理职责进行具体划分,甚至两者之间职责互相混淆,从而变更了法定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管理权限。二是专项资金要素不全、重复支持。相当一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未明确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执行期限;资金分配没有可执行的量化标准;对同一个项目进行重复支持。

(四)文件执行不到位。部分科室重规范性文件制定,轻文件的解释、宣传、执行和评估。文件制定后,没有及时向文件所涉及的相关方进行宣传,对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前期跟踪,不利于形成财政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导致部分单位在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致被问责处理。按照规定,规范性文件实施满一年后要对其文本质量、实施实效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2011年以来,**仅对《**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进行评估,评估范围小、评估方法单一,而且未根据规定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评估效果不明显。

三、提升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率的建议

规范性文件管理是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率如何,不仅将关系到行政效率和行政机关的权威、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益,还对财政管理中的风险与隐患的排除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从维护财政部门公信力角度进一步重视规范性文件管理。新《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向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将直接削弱部门公信力,影响部门在社会中的形象。这一规定也有助于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所以各业务科室要进一步提高对规范性文件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执行《**县财政局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强化法治意识,淡化人治观念;注重制定质量,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约束行政权的行使,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增强依法理财能力,规避涉法涉诉风险。

(二)从提高规范性文件全面性角度进一步完善制定程序。认真贯彻《**省财政规范性文件标准化管理规范》,不仅要实现文件形式、格式的标准化,更要实现文件制发程序和实质内容的标准化,有效提升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一是加强立项管理。强化规范性文件源头管控,每年年初根据工作重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急需的、发文条件成熟的项目列为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二是提升公众参与度。遵守民主参与和效率原则,吸收利益相关人参与到规范性文件起草过程中来集思广益,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规范性文件中涉及分歧较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是加大合法性审查力度。规范性文件草案起草完毕后必须经法制科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的,不得上会研究或签发。重点审查内容是否合法,是否与其他规范相抵触;结构是否合理适当;是否超越权限;文字的表述、文种使用、文本格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制定要素是否齐全。四是重点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水平。严格按照“一项资金一个办法”的原则,结合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情况,重点提升规范性文件文本质量,把握结构要素,全面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从提高规范性文件到位率角度加强规范性文件执行。一是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交流、培训和宣传。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既面向行政机关内部,也面向社会公众。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与业务学习,特别是要加强依法行政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管理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法律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规范性文件制定及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机关内部,要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交流,促使大家了解和遵守规范性文件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懂得正确运用规范性文件来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对于社会公众,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社会关注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动员社会各界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外部监督,形成内外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常态化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除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的清理外,局每两年清理一次,重点对不适应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或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及时进行相应修改或废止,并向社会公布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依据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限。凡未列入有效目录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当事人有权拒绝执行,确保规范性文件质量管理的常态化。三是稳步开展规范性文件后评估。起草科室要牵头对实施满一年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评估,采取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邀请行政执法人员、法律专家、管理相对人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对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论证评估。主要评估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规范性文件本身是否健全完善、科学合理,使用范围和调整力度规定的是否合理恰当、行之有效。四是实行规范性文件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坚持“谁制定、谁负责”原则,规范性文件经法院确认违法,并因其实施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财办〔2013〕42号)

[2]《江苏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省政府令54号)

关于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的几点思考

信息来源:市法制办    

近年来,安庆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安徽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的要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质量不断提高,制定程序不断完善。在工作过程中,市政府法制办对规范性文件的工作开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从政府法制机构的角度,分为对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实务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有效的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

一、对规范性文件的基本认识

对规范性文件的认识,不宜拔高到行政法渊源的层次,认为只要有文件即可作为行政行为依据;也不宜简单认为其界定不清、范围模糊,否定其应有的地位。规范性文件有着自身的定位和作用,是行政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需要。规范性文件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而来,也是对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和细化,是立法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讲,相当一部分法律法规的实施,都需要依靠规范性文件来具体落实。

二是促进依法行政的需要。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重要的抽象行政行为,是规范政府行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制度基础。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可以有效约束政府行政职权的行使,也利于公众对权力公开运行的监督。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因为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相比于具体行政行为,如果规范性文件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要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不良后果更严重,培根有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源”之一,影响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  

三是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需要。规范性文件制发的程序较为灵活,更能适应行政管理复杂化、专业化和经济社会动态多变的形势,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措施的适应性、针对性,从安庆市近年情况来看,规范性文件制定大幅增加,可以反映出对规范性文件的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也为本市的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展示本地良好形象的需要。规范性文件的公开性,是对本地政务环境、发展环境的展示,比如本市出台的工业、农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这样的产业政策,投资者可通过规范性文件了解投资环境,判断投资前景。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也就是在提高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市规范性文件工作现状,结合调研考察中了解到的其他地区情况,近年来,在规范性文件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草程序不严谨。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过程中,部分存在未进行调研论证,对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密切相关的文稿,未做到广泛征求相对人意见和其他部门意见,送审前本部门法规科未进行合法性审查,诸如此类,致使送审的规范性文件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合法性问题。

二是报送材料不完整。报送合法性审查的文件,未按要求提供相应的说明材料和背景资料,导致合法性审查时不了解背景情况,降低了审查效率,影响了审查质量。

三是制定依据不明确。文件中涉及行政权力事项,以及设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时,没有注明法律法规依据,

四是送审文稿不规范。将不属于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范围的材料,如活动方案、工作计划之类,提请合法性审查,另外,部分存在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和其他省、市文件的文稿。送审这些不规范的文稿,拖慢了部门的行政效能,也是对合法性审查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的几点对策

根据对规范性文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结合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若要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要严格遵守制定程序,《安徽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作为纲领性文件,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循的准则规范。同时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进行细化和补充。安庆市在2015年8月份就对《安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进行了大幅修订,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从规范制定程序、明确职能分工、提高文件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二是要严格做到合法合理。从合法性上讲,政府规章的起草必须符合上位法规定,维护法制统一,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内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定。从合理性上讲,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体现公平正义。

三是认真把好审查关卡。充分发挥好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职能,在审查过程中,综合采取书面审理、征求意见、实地调查、座谈论证、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充分与起草部门沟通,掌握文稿制定背景,了解本市客观实际,审查时做到严格、客观、精细,确保文稿合法、科学、实用。将审查结果与依法行政考核挂钩,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起草部门主动提高文件起草质量。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6

   (一)加强合规管理的政策引导

   保险监管机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职工应共同努力,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合规管理机制。严格根据国际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的通行做法,制定相匹配的合规管理办法,方便合规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起企业可遵循的合规机制。所以,应不断强化合规管理指引,对保险公司的合规工作予以规范,这是现代市场环境下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组织机构体系

   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实施合规管理工作的时间较早,且构建了相关的组织机构。比如,aiG采取双重合规管理领导与监督机制,在董事会下设规则、合规以及法律委员会,在管理层中配备了首席合规官。荷兰国际集团在总部中构建了合规部,在集团各个层级任命合规官等。组织机构体系是推行合规管理顺利运行的重要组织保障,一套完善高效的组织体系是促进组织保障作用全面发挥的前提。行之有效的合规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涵盖了纵向的合规管理机构与横向的合规执行部门。保险公司中的所有机构和从业人员都是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组织体系的纵向环节具体涵盖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合规管理专业岗位;横向环节具体涵盖了: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承办实际业务的工作人员、基层机构。在这样的纵横交错的组织构架中以及公司合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基层机构、从业人员均属于合规的执行者,共同进行合规管理。

   (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构建制度体系过程中,应确立公司和从业人员实际所要遵守的制度的范围,构建详细的制度清单,以确保公司各机构和工作人员充分的掌握了解和自己业务活动相联系的外部规范与内部制度,这样,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时就会严格执行。由于外部规范的编制和整改不取决于公司,所以,公司必须时刻观察外部规范的变化情况,同时,更新公司中现行的制度清单,防止因执行制度错误而导致风险的发生。在制定内部制度过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实时观察外部规范的立、改、废实况,确立公司所要严格执行的全部规范;其次,按照外部规范的具体要求,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制度,比如,按照保监会对信息披露、关联交易规定等编制行之有效的相应制度;最后,结合自身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实际需求,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违规的处罚制度等。

   外部规范通常是对公司行为予以规范,比如,保险法中关于公司经营方面的规定,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另外,外部规范还明确指出公司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公司有义务把外部规范所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内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约束,此情况是内部控制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若缺少了这项工作,那么,公司所构建的制度将存在很大漏洞,进而造成合规风险的发生。外部规范也好,内部制度也好,不管有多完善和清晰,必须开展相关的培训与合理的方式公示,增强职工的认识度,以将其变为约束职工行为的准绳,只有这样,所构建的制度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意义非凡。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7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8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要素有5个:公开,目标,界定缺陷,测量缺陷,奖励。所谓公开,即每个职工都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公开做出自己对致力于无缺陷工作的承诺。所谓目标,即公司为每项工作和个人确定现实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在界定缺陷时,考虑到每个公司情况以及每项定货要求不同,对缺陷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西屋公司界定的缺陷有12个: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着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1982.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9

一、主要工作内容

年月日至年月日,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建设;年月至年月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性建设;年日至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项目部规范管理的建设;年月日至今,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本人实际上是从事了12个月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6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个月的项目部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完成了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主持制定了17套规章制度,其中亲自主笔编写11套,这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公司目前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为公司实现企业现代化规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公文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各种内、外公共文书的管理流程,使公文的收、发、送、阅、审、存、借有了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文传送的及时性、公文执行的有效性及公文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3.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立了公司专业的档案室,并实行了专人管理,对公司档案进行了分级、分类、编号登记管理,对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借用实行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并实行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延续性。

4.完成了前台接待的标准化管理。公司现有三个前台,均进行了统一的形象布置,并对前台接待员的岗位进行了全面培训,统一了公司的接待流程及工作要求,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接待起到了模范作用。

5.会议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议,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及会后跟踪,都能全面完成,无论是会议接待、资料制作、会场布置都能较好地完成,保证了各项会议的成功召开。

6、印章管理工作基本规范。严格按照《印信管理办法》执行印章使用审批制度,对印章的启用、保管、使用均进行详细的登记管理,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总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海南企业中已达到了上等水平,我们的公司也跨入了现代化规范管理的企业行列。

(二)信息管理工作

1.加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对网站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网页,及时上传新信息、搜集外来信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并对网站后台进行了分析、汇总,及时掌握网站使用动态。

2.建立了企业信息库,完成了公司信息的统一管理,规范了公司信息的使用流程。目前已建立客户信息、通讯信息、项目信息、新闻信息、资讯信息五个子库,并完成了通讯信息、客户信息及资讯信息三个子库的信息收集,共收集信息515条。

3.加强了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工作,增大了公司的信息量及信息流,按照公司领导要求进行了《资讯周报》编制,并提供给公司中、高层领导学习与运用,方便了领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制定并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细则》,规范了招聘、录用、转正、离职等人事工作流程,明确了人才选聘标准。

2.完善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人事档案规范内容,健全了人事档案,规范了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3.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项目开工典礼、周年庆典、抗震救灾捐款、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大、小六场培训活动,并组建了篮球队,开展了多场篮球比赛,以及印发《项目简报》41期、参展冬交会、参展海洋渔业博览会等多种宣传活动,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有效地塑造了企业文化。

(四)后勤管理工作

1.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对公司资产在进行彻底清查的基础上,依据公司《资产管理办法》分别按部门对资产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或保管人,规范了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回收、调拨等管理流程。

2.车辆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公司车辆的调度审批、调配使用、维修维保、行车安全、违章处理、费用控制、车辆保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了派车审批制度,达到了有效地使用车辆和有力地控制费用的双重效果。

3.办公用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了办公用品月计划制度,并结合以旧换新的节约措施,既保证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办公成本。

(五)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工作

1.以创建先进集体为目标,加强本部门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使本部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且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本部门在公司的重大活动中均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2.本着严要求、勤指导的方式,以树立模范、培养骨干为目的,加强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三、主要工作经验

1.做人原则:做员工表率,为下属老师,当同事朋友。

2.做事原则:原则坚定,奖罚分明;身先士卒,带头实干。

3.管理原则:理论上高度,实践到深度;分工要明确,责任必到人。

四、工作中的不足

1.行政管理力度欠佳,行政监督职能不强。

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制度时有宽松之短、仁慈之弊。

3.考核制度还待进一步完善。

五、新年工作愿景

1.为总经理分忧解难,与员工一道艰苦创业,为实现公司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拼搏。

2.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3.务实敬业、勇担重任,希望有机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新年工作设想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在对现行规章制度执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行规章制度,并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新建《合同管理办法》、《保密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办公场所管理规定》、《员工行为规范》、《工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3.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或应对企业经营危机;

4.建立规范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二)后勤管理工作

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篇10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 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 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