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4:36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闻报道;舆论环境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5-0025-02

1新闻策划的原则

新闻策划是指以事实为基础,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机、报道手段、报道艺术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新闻策划一般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集中报道、组合报道等形式,不论何种形式均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策划最基本的原则。新闻工作人员在对重大事件进行策划时,要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前提进行策划,在保留事实的基础上深化主题、掌握全局,防止新闻报道出现脱离新闻事实的情况。

1.2可操作性

新闻策划要遵循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准则,对策划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策划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同时,策划还要考虑采访计划、资金准备、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问题,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做好策划工作安排,保证新闻策划实施顺利。

1.3独特性

新闻策划要以独特的视角,对新闻的内容、地域、时间进行全面报告,充分挖掘真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在新闻策划的选题阶段,要将内含重要信息的新闻作为题目,如国家颁布的新政策、与民生相关的措施等。在策划过程中,多从微观的视角出发,采用推动报道方式报道事件的发展,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透视,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

1.4典型性

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提高新闻报道质量,这就要求新闻策划必须选取具备典型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拓宽新闻事件的宽度,开发新闻事件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新闻策划也可以将某一新闻事件的局部、侧面和重点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从小处着手发现具有典型性意义的事实。

2新闻策划的作用

2.1体现新闻价值

在同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独特的新闻视角进行新闻策划,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闻素材,深化主题,能够使报道耳目一新,实现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加深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新闻策划在报道角度、挖掘深度、推出时间、版面处理等环节作出了精心安排,能够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对于重大题材的报道而言,新闻策划能够充分凸显事实本身蕴藏的新闻价值。

2.2突出报道重点

新闻策划能够有意识地发掘广大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抓住报道的重点,增强报道的效果,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新闻策划中,要以具体事物为观察点展现大主题,这样能够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事件,抓住新闻精髓。

2.3引导社会舆论

新时期下,新闻媒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利益诱惑,如果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为此,必须做好新闻策划工作,弘扬主旋律,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增强新闻宣传效果。此外,新闻策划还能妥善应对突发性新闻事件,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精心、周密策划,可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3做好新闻策划的建议

3.1找准题材

找准题材是新闻策划的首要环节,在策划选题时必须选择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大问题等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坚决不能漏报。新闻策划要在短时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占据某一版面或时段进行报道,使报道做出声势,吸引受众注意力。尤其在社会新闻选题方面,新闻策划要掌握全局,找准取材方向,使选题既是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从而将政府解决的问题与百姓要求解决的问题有效衔接起来,使新闻报道争取到政府和群众双方的满意。此外,新闻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在选题时应当保持独特的视角,凸显鲜明的主题,明确新闻的中心思想,找准新闻的最佳着眼点,要体现自己在策划中的特色。

3.2把握报道时机

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也是新闻策划的最佳时机,把握好最佳时机能够使新闻策划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即时性是新闻传播的本质特点,所以新闻策划要遵循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对于问题性报道而言,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会使报道不深入,掺杂报道者对报道对象的主观认识,而过晚会降低报道价值,陷入重复报道的窘境;对于突发性事件而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报道,一分钟也不能耽误。同时,新闻策划还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选择合适的信息,避免向受众夸大社会阴暗面或渲染暴力,这样会对社会舆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违背新闻策划原则。

3.3精心编排

编辑排版是将新闻策划落实到版面上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策划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使广大受众乐于接受。在编排上要围绕着新闻策划的选题服务,利用图片说明、文字表述、图文并茂等手段增加版面的吸引力,使选题更加突出。编辑可以选取某条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新闻中心,运用图片、评论、消息、特写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从而塑造独家新闻。

3.4避免新闻策划误区

在新闻策划工作中,要避免在认识和实践中陷入宣传误区。首先,杜绝刻意炒作。新闻策划要尊重新闻事实,按照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使策划既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又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当前,有一些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争取更多的关注度,无底线地炒作新闻,在新闻事实上进行肆意捏造,并倾向于报告名人隐私、娱乐新闻、灾害事故等题材,从而严重降低了新闻价值,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杜绝个人偏好。新闻策划是一项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工作,采编人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偏好选择策划内容,更不能人为地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而是应当合理地安排报道内容和编排方式,体现最佳的新闻价值。再次,杜绝“策划新闻”。“策划新闻”是指对新闻事实进行策划,以达到某种社会效果或宣传效果的一种新闻制造或导演方式。这种“策划”会使新闻事件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严重歪曲新闻事实,必须严厉禁止。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走入“策划新闻”的误区,以免引发读者的怀疑和反感,进而降低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

4结论

总而言之,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开发新闻资源、提升新闻媒体社会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策划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选好题材、抓住时机、做好编排,确保新闻策划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毅.新闻策划及其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2

【关键词】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节目创新

一、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侧重宣传成就,服务性不强

地方新闻联播是农民获取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网络、移动新媒体的兴起,地方新闻联播时政报道、成就报道偏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使得节目的服务性不强,很多农村观众普遍感觉到这些信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帮助不大。

2、面孔刻板生硬,生动性不足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媒体报道的着眼重点在都市生活、城市建设和大工业项目上,对“三农”报道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三农”报道普遍面临着路途长、住宿差、时间紧的客观情况,很多年轻记者也没有农村生活经历,造成了部分“三农”报道出现了采访不深入、内容不生动等问题。

3、新闻主题陈旧,鲜活性不够

不同历史时期,“三农”问题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三农”报道的内容、形式必须紧跟时展。当前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中,部分报道主题比较单调、陈旧,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农民、农村、农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主题单调陈旧、选点不新鲜、捕捉热点能力差等,也成为部分“三农”报道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新闻联播“三农”报道如何创新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发挥掌握政策信息的政治优势,让“三农”报道更加具有服务性、更加生动好看、更加与“三农”现实联动,成为各地“新闻部”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电视媒体人在前期策划、采访制作两方面进行创新。

1、从组织策划着手,推进“三农”报道创新

新闻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策划的竞争,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抢占先机实现独家报道。农口报道中很大一部分是重大的非事件新闻,这就更需要我们提高策划水平。

2、提高对“三农”工作认识,提升“三农”报道的策划质量

作为关注社会舆情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地方新闻联播应该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在“三农”的宣传报道上,不仅要加大力度和密度,还要提升档次和水平。

在组织策划新闻报道中,使“三农”报道与工业报道、科技报道、民生报道之间实现有机平衡。同时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性,采取动态消息、头条报道、政策解读、农事快报、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等多种体裁和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让报道更鲜活、更真实、更新颖、更深刻。

3、精心策划重点系列报道,形成深度持续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做出的连续性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式之一。相比平时的动态新闻和单条重点报道,能突出展现主题思想,起到深度、持续的传播效果,也最考验电视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成功的系列报道需要有好的策划。主题确定后,可以抽调业务精湛的一线记者和策划部门一起组成策划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做策划,各个分主题确立后,记者根据分到的主题进行联系和采访,这种“既统又分”的策划方式,避免了过去策划部门拍脑门、闭门造车的方式,同时也让熟悉行业特点的记者参与到策划的全过程中。比如今年“十”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倍增计划后,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栏目就及时跟进这一热点,策划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系列报道,通过选点新鲜、数据支撑的一系列报道,及时反映了各地在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方面的新举措,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4、改变传统的报道观念,增强“三农”报道的服务性

信息传播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壮大,媒体竞争进入新的白热化状态。地方新闻联播在发挥权威性优势、做好政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等多种信息服务。

媒体采访应该改变过去“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三农”面临的难题,把这些难题及时、准确传递给全社会,以引起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进而促进相关问题及时妥善地得到解决。比如在2011年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内蒙土豆大丰收销路遇难题”连续报道,不仅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公众的关注,央视甚至在节目中还播出了当地的电话,帮助农户推销起了土豆。地方新闻联播也可以采取这种连续追踪报道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新闻联播靠近基层的优势,把新闻报道与为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服务性。

三、抓住“三农”报道的特性,创新采访和制作技巧

1、坚持“走转改”活动,使其长效化、动态化

地方新闻联播如何摆脱“生硬面孔”,以一种更为亲和清新的形式,让观众接受和喜欢,这是电视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地方新闻联播的节目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纷纷开辟走基层专栏,创作出了一大批清新活泼、言之有物的新闻节目。

“三农”领域更是因为它的基层特性,成为了各大媒体“走转改”活动的首站。如何把这一活动长效化、动态化的开展下去,需要各地新闻部门逐渐摸索建立业务考核、奖励激励等制度保障,使这一活动能够长效化、动态化,避免沦为“一阵风”。

2、掌握“三农”报道的采访技巧,善于听取农民的心里话

农民朋友具有朴实、羞涩的特点,面对镜头往往紧张,难以将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镜头前面,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与农民朋友沟通的技巧。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做到与农民朋友平等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采访中,记者可以先与农民朋友唠家常,再逐步引导他们对采访问题进行回答,这种过程容易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能达到心贴心的沟通效果。

同时,记者也要善于从聊家常中发现新闻细节。农民朋友说话都比较朴实,但正是这些朴实的话语,蕴藏着新闻报道里生动的细节,因此,记者要善于发现并放大这些细节为报道增彩。

3、调动电视特技手段,对“三农”报道进行特色包装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让新闻竞争更加激烈,改进传统的特技模式,引进最新电视特技手段进行包装制作,根据“三农”报道的特点进行特色化包装,已经势在必行。

由于“三农”报道涉及很多的政策和数字,如何让城乡观众记得住这些生涩枯燥的政策和数字?最近很多地方新闻联播节目中,开始大量的尝试应用三维动画特技和卡通剪贴画。这些三维画面动感十足,而卡通剪贴画则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特技效果,让画面、新闻、数字能够灵动起来,也让电视新闻更加轻松、易懂。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个融合多种工序的工种,后期制作人员只有理解新闻的主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才能设计出更加简明清新、灵动活泼的特技。而这些优秀的的包装创意,也将为“三农”新闻报道增添色彩。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3

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对新闻报道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配备,对即将进行的新闻报道进行一系列详细的策划,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新闻报道策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一项规划和设计,组合、分析已有新闻信息并对其“新闻核”部分精心选择决策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按照新闻规律来认识新闻报道策划,构成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可供传播的客体。

即为策划者所意识到的客观变动的事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客观存在;二是被策划者所察觉。

2、读者的获知需求。

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基础的,没有读者的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合乎读者获知需求的新闻报道是无效的报道。因此,新闻报道策划要以报纸读者的获知需求为依据,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3、实现传播的条件。

新闻传播活动是依存一系列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具体到一次新闻报道,报纸有客观存在的报道,以及读者对这一客体有求知需求以外,报纸要完成报道,还要具备其他外部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如政策,法律等;内部条件如报社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等。

通过对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报纸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将新闻报道策划归纳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一、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来分,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划分为可预见性报道和不可预见性报道策划两类。

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城市运动会、奥运会的举行等,都属于可预见性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如《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新安晚报》等都有过这方面成功的报道策划经验。不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如地震、水灾、火灾、交通事故、战争等,都属于不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一般无法提前进行,通常是在事件发生后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策划报道活动,并且尽量做到详细、透彻、全面。

二、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来分,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划分为独立型和连动型报道策划。

独立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仅限于新闻事实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如报道两会的召开情况、地方机构改革、交通事故等,新闻媒体通常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连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有关联,并相互发生作用。如《新安晚报》曾经成功地策划了“烛光行动”、“春蕾行动”,分别帮助下岗职工子女受教育和捐助失学女童,使其重新走进课堂,产生了轰动效果。在这种报道策划中,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的双重角色,使报道策划与活动策划“连动”,从而产生“双赢”的效果。《滁州日报》近年来特别注重在民生题材方面进行选题,组织策划报道,先后推出《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栏目,对老百姓关心的新农村建设、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赢得读者的普遍赞誉。

三、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则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两类。

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度、月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指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一般不可能提前纳入常规性的报道策划中,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

就《皖东晨刊》而言,目前社会上的反映良好,就是因为新闻策划工作做得好。但大多数为事后的追踪,即先有新闻报道,再根据报道内容进行跟踪,继续挖掘,将新闻做深做透。如:倒树事件,校园安全问题,出租车价,社区安全等。为赢得更多的读者群,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皖东晨刊》注重结合滁州实际,密切关注市里的政策动态和信息,进行新闻解读;同时注意做到眼光向下,充分了解老百姓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注重报道策划、打造名牌栏目、推出精品文章,形成强势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皖东晨刊》的《特别关注》栏目来看,每期都非常具有份量,也有很强的可读性。《聚焦大排档》《你看你看,生活的‘脸’悄悄在改变》《小山村告别无电史》等,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已成为晨刊读者心中的品牌栏目。对于今年年初的南方地区大雪和四川汶川地震,晨刊进行了很好地新闻策划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皖东晨刊》事先准备、精心策划,推出了《奥运号专刊》,连续十六天以四个版面对奥运赛事和奥运人物进行全景式地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对于报纸而言,策划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同时也应该注意版面的制作。新闻是内容,版面是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乏味的;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就无美感可谈。就《皖东晨刊》的版面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首先,标题基本上采用通栏横标,重要稿件的标题用超粗黑体、大黑体以彰显其重要性;其次,采用大图片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再次,文章成条成块排放,少用或基本不用花边。而是使用简洁明了的直线,以方便读者阅读。

作为成功的新闻策划,必要的包装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包装,实际上就是对于新闻策划的处理形式,即目前各家报纸所采取的集中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

1、集中报道,以版面强势取胜。

集中报道作为新闻策划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是短期内在版面上集中较多的篇幅反映某一新闻主题,而这一新闻主题又是当地市民关心的热点。例如,2008年4月份,滁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推动机关办事效率的“百日提效”行动,《滁州日报》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策划,推出《积极开展“百日提效”行动全面提升效能建设水平》的专栏,对此次活动进行周密的策划,以消息、通讯、评论、专访等形式给予了全方位的集中报道,为“百日提效”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连续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动态进行跟踪。

连续报道,就是记者随着新闻事实本身的发展,连续及时地作出的跟踪报道。如2008年滁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滁城”建设的浩大工程,为宣传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策,《滁州日报》立即着手部署策划,推出《大滁城建设工程连续报道》《建设大滁城造福皖东人》等一系列栏目,为顺利推进“大滁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今年8月份,滁州市团委发起“滁州市2008爱心圆梦大学行动”后,《皖东晨刊》经过精心策划,设置栏目,随即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连续报道,为爱心人士对贫困生进行捐助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3、系列报道,多层次挖掘报道主题。

系列报道是新闻策划采用形式最多的一种。与连续报道不同的是记者在采写系列报道时,新闻事实已经存在,只是需要记者转换视角,多层次挖掘主题,使每个单篇既要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又服务于整个报道的中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各篇之间相互联系。如2004年《滁州日报》在市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反腐倡廉的系列报道《为官者戒》,对滁州市一批因贪污受贿被处理的官员进行解析式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为官者戒》栏目也因此在当年的安徽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栏目。此外,《皖东晨刊》的一组关于市民素质问题的系列报道,将人们习已为常的身边小事放在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审视,通过多角度选材报道,显示出了重大意义和新闻价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一致好评。

4、组合报道,多视角关注生活。

组合报道,就是用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段所发生的具有联带意义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报道能够使新闻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提炼,从而获得出人意料的报道效果。组合式报道法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旨在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众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1991年《经济日报》针对飞机、火车不正点的问题,组织地方记者同一天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昆明五机场观察飞机的正点率写成稿件,推出《话说“正点率”》系列报道;第二天又以同样的方式推出了《火车站前看正点》,分别报道了武昌、郑州、天津、合肥、沈阳、哈尔滨六个城市火车站的正点情况。《滁州日报》经常在头条的选择上采取这种方式,不同地方就同一个新闻事件的做法进行组合,产生的效果很好。

应当说,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是一张报纸强筋壮骨、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报纸拥有读者的法宝。在媒体竞争几近惨烈的情境下,《滁州日报》及《皖东晨刊》能沉着应对,注重新闻策划工作,并在新闻实践中通过报道的角度选择、报道深度的挖掘和报道方法的创新,去影响读者对客观事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两个满意”,即市委满意、读者满意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

②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③刘宪义《新闻策划论》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4

【关键词】新闻好“点子”新闻策划创新

古人曾断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韩愈也认为:“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积累的人生经验,对于今天我们研讨的新闻策划问题,当然也是适用的。因此策划之于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一、关于新闻策划

《策划人》一书的作者为新闻策划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新闻策划,是指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当然,新闻策划不是策划制造新闻,而是对新闻信息搜索、整理、升华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通过策划可以使那些漫而无序的新闻信息获得一份理性的力量,使新闻采写者产生一种灵感,使新闻得以升华。成功的新闻策划往往首先取决于一个好“点子”。例如,抚顺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今非昔比莫地沟”荣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就是源于作者的一个好点子。抚顺的棚户区改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面的,这项备受关注的民心工程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棚户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展现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想到了他的一个摄影师朋友。棚户区改造还没开始的时候,这位摄影师就来到莫地沟拍摄照片,之后近十年间他每年都到棚户区拍照创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感受了棚户区改造前后的种种变化。作者经过精心策划,便以这名摄影师的现场讲述为主线,穿插老照片和棚户区居民的新旧对比,完成了这部作品。作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棚户区今昔的巨大变化,以每一个小家的变化,展示社会的发展变迁。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全片大量运用同期声和现场画面,真实感人。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次报道之所以成功,正是有了切合实际又符合新闻规律的好点子,才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受众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和思想的共鸣。然而,如果某些点子平淡无奇没有创意,或者单纯为了标新立异而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不考虑社会效果,往往也会使新闻报道工作走进误区,那样的点子就算不上好点子,而只能是“馊主意”了。

二、好“点子”应该具有的特征

1.好“点子”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有创意。我们身边每天都l生着一些事情,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都有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和问题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中。从中发现新闻需要的是我们的新闻敏感,而把这些新闻事实深刻地揭示出来,不是平平淡淡地报道,就必须依靠富有创新意识的新闻策划,在选题角度、报道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体现出时代性、新颖性。以新颖的题材、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将新闻事实耳目一新地呈现出来,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在新闻策划活动中,没有一个超群拔俗的创意,缺乏新的角度、新的见解、新的手法或新的活动样式,都难以打动受众。事实上,没有创意的策划根本就不是策划,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报道计划。因此,给新闻出一个好“点子”,首先应立足创新性,要对某种思维定式有所突破,才能产生与众不同又合情合理的报道效果。

2.好“点子”必须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要有一种先见之明。策划永远是为了未来,那么策划者就必须对未来有一种科学的预见性,提出具有超前思维特征的好“点子”。从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来说更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因为人云亦云和“事后诸葛”式的报道起不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先声夺人、敢为人先的报道才能震撼人心。优秀的新闻策划者光懂新闻是不够的,应该具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史学的知识、社会学的背景,必须把目光瞄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最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走势,探寻人生哲理。通过对社会上的热点、疑点、难点甚至被别人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透视出某种倾向性问题和规律性东西,立身现实,推演未来,预测出新闻事实的发展走势,先于他人提出一个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主题或给人启发、使人顿悟的思路,这样的点子才能引发设计出一个好的报道预案,产生成功的新闻策划。

3.好“点子”必须具有贴近性。这既是新闻规律自身的要求,更是受众的心理需求所决定的。新闻的贴近性原理强调报道的新闻事件与媒体的受众群要有一定的关联。其关联程度越大,新闻的受众接受率就会越高。因此我们在给新闻出“点子”做策划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受众的心理关切点,选准报道的侧重点,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尤其是备受人们关注或可能激发受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强调好“点子”的贴近性,既包括对报道选题和切入点的针对性的考虑,也包括对节目设置和内容风格定位的对象性研究。如缺乏贴近性的点子即使很有新意和颇具超前性,也难免会曲高和寡。

4.好“点子”必须具有动态灵活性。新闻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给新闻出“点子”,除了要考虑已获得的新闻资源外,还要考虑由于新闻事实的发展演变而产生的新的信息资源对原有策划可能带来的考验与冲击。好“点子”应该是既有系统性,又讲灵活性。也就是说,好的“点子”要对可能产生的新闻报道活动有个较系统的预想和构思,而不能是随意的不成熟的临时动意。这样才能促进新闻策划活动的完美和成功。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给新闻出的点子再高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完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变,及时调整、修正原来的报道方案,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果。而不应该使某一报道活动僵化地陷入人为设计的圈套中。一个具有灵活性、系统性的好“点子”,往往可以使原本单一的新闻事件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

5.好“点子”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了好的“点子”不等于有了成功的新闻策划和成功的新闻活动,因为“点子”还仅停留在意识形态,没有进入具体操作阶段。那么这个“点子”是不是真好,还必须被新闻实践所检验。如果这个“点子”难以在实践中操作,那么再好的“点子”也只能束之高阁,永远停留在“点子”那个层面,不会推演出好的新闻策划和成功的新闻活动。失去了应用价值的东西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好东西了。因此,给新闻出一个好”点子”,除了要对客体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整合的构思外,还必须对可能实施的这种配置与整合的主体因素进行考虑,比如谁来实施,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和条件来实施,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可能解决等等。忽视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点子就有可能脱离实际,难以很好地实施下去。

三、实施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给新闻出一个好“点子”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不能代替新闻策划的全部内涵。实现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还有许多细致的组织工作和实施环节要完成,组织实施得不好,再好的点子也会变糟。

其实新闻报道策划的主体是多层次的,同时也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工程。总编辑、部门负责人以及编辑、记者都是策划的主体,把一个好“点子”变成具体的报道方案,最终付诸实施需要发挥一个系统的整体优势,集中大家的智慧。记者是新闻报道策划的最终实施者,也是策划的参与者,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报道计划是离不开记者在实施中的“再创作”过程的,这种“再创作”是预想和现实结合过程中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到达美好彼岸的水手们在实施船长和舵手意图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因此,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要努力去实施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又要开动脑筋,在实施新闻报道策划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完善改进策划预案,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完美,同时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

新闻报道的策划也有大有小,大到涉及整个媒体或几家媒体联合行动的大的采访战役,小的则可能具体到一个新闻线索、一个单向的采访活动。但无论规模大小,有了新闻报道的策划,就可能升华这一新闻的主题,深化报道的内涵,拓展受众对这一新闻事实的认识,扩大这一新闻所产生的影响。就像一块埋在泥土里的璞玉,没有独具慧眼的艺术家发现它并对其进行精心地构思和雕琢,它永远不会成为艺术珍品。

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像那些艺术家一样,在新闻实践中高度重视新闻报道策划这一重要环节,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广泛运用新闻策划的各种手段,化平庸为瑰丽,化腐朽为神奇,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引人注目、打动人心甚至震撼心灵,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受众的渴望,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5

策划对象上的现象与本质

新闻策划应有深度、广度和高度,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使其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引导性、真实性。但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同其他事物一样,有时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表象或假象,也有些是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事件。如果我们的媒体忽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很有可能有悖于新闻真实性的规律。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多问、多看、多想、多积累、多质疑、多核实。多问,就是多方询问,兼听八方,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少留疑问。多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固然重要,多看更重要。多想,是一个由表入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有时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现象,表面看会和其本质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需要多想,去伪存真。多积累,就是策划人员要多积累知识和各种资料,以便在策划时随时“取用”对照,排除失实成分。多质疑,怀疑不是一种好品质,但做新闻策划的却应多质疑,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策划者必须广撒网,才能把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失真成分过滤掉。多核实,提出质疑后还要核实,而且要多方核实或向权威部门核实,才能真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六多”,完成对各种现象的透视分析,弄清真相,揭示事物本质,使新闻策划有理有据,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仔细推敲;策划的报道和活动入眼入心,有说服力、有深度。

策划思路上的“上天”与“落地”

策划的思路,决定了宣传的出路。一个好的新闻策划思路必须既要“上天”,更要“落地”。两者缺一不可。

所谓“上天”,就是要吃透上情,即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执行。始终使新闻策划有据可依、有向可循,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经济导向、生活导向和行为导向。

策划“上天”时,要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不断组合、提炼,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用,引发一连串灵感,做到以出奇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打造媒体的影响力;以出味培养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从而打造媒体的美誉度;以出彩吸引和打动受众,从而打造媒体的竞争力。

策划“落地”时,要切合本单位执行能力和具体情况,注重可行性,确定最佳切入时间和最佳方案,做到贴切、贴近、贴心。贴切,就是在大量掌握新闻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关注传播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尊重事实,在整体性与针对性上做文章,要能大能小,能发散能聚焦,有效地发挥传播效果,借以提升公信力。贴近,即全方位地考虑受众,包括民风民俗、文体等因素,从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求切入,多一些“视觉新闻”,少一些枯燥、呆板、干瘪的东西;多一些融人、事、理、景于一体的立体化写作,少一些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把严肃的报道活泼化,把高雅的报道通俗化,使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贴心,即要注重策划的震撼力,能够引起共鸣;注重策划的服务功能,做到及时有用,让受众与媒体互动起来,增强传播的亲和力。

策划动因上的服务与功利

新闻媒体有着“喉舌”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实质上就是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功能。但是有一些地方媒体,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与功利的关系,使新闻策划偏离了正确的服务方向,凭空造假,违背新闻报道规律;谋取私利,与当事人合伙制造“事实”;违反职业道德,一味推波助澜;隐性采访中触犯法律和规定,还有哗众取宠的策划以及将文学与新闻报道混为一谈等,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形象,扭曲了“喉舌”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媒介是社会的公器。我们的一切新闻报道都是为大众服务的,不允许有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守望者、望者。对于我国的新闻传媒人来说,要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这既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高举旗帜,围绕大局,科学策划,服务人民,传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把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提高受众的精神境界和科学认识为归宿,防止单纯追求所谓的热点、消极迎合某些人不健康的文化品位,抵制形形的功利主义策划、有偿策划,始终保持新闻策划的高品位。

策划选题上的善取与敢舍

新闻策划作为现代新闻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并不意味着它对每一个新闻素材都要进行策划,新闻策划的重点应是那些对社会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蕴藏着重大新闻主题但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且具有导向价值、服务价值和兴奋价值。由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会现象纷纭复杂,许多新闻事实需要通过表象进行理性透视,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其发生不是偶然的,如果往深处探究,可能就蕴藏着重大的主题。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既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能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又能满足群众的愿望要求。虽有领导重视,而缺少群众的关心,或者虽有众人关注,但上级一时难以解决,都不宜纳入选题之列。筛选选题,要审时度势。矛盾刚暴露,工作才展开,时机不成熟,策划报道则不宜抢先。时过境迁,工作重点转移,不宜再炒冷饭。选题,既要注意结合点,还要注意切入点。在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和热点新闻报道时,切入点要小,要有利于新闻报道的纵深发展。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选题,才能始终赢得受众,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

总之,在新闻策划的选题上,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善取,又要敢舍。取其精要,舍其杂芜;取其厚重,舍其轻薄;取其时宜,舍其陈旧。有取必有舍,舍是为了取。取有所值,舍有不惜。那种不权衡策划价值,既不善取又不敢舍的新闻报道,只能落得个“好心不得好报”和“劳民伤财”的结果。

策划时机上的抢先与后发

新闻策划的抢先与后发,即是指策划介入时机上的快与慢。新闻策划贵在“快”,但并非所有的新闻策划都必须占尽先机。而有些报道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与策划的介入时机是否恰当直接相关。这里说的恰当,既包含着该快则快,又包含着该慢则慢。先后合宜,快慢有度,恰到火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时机的选择大致有四种情况:

配合而不雷同。即配合形势变化、政策颁布、工作布置等的需要进行的策划。由于配合式(新闻)策划一般是许多媒体同时进行的,表现在时间上,可能有先有后有中,弄不好,就容易雷同。因此,策划要特别注意发挥创造性,推出独家的策划,讲求宣传艺术,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即时而不墨守。即一旦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立即进行报道策划。这类策划以灾难性事件居多,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偶然性,难以预测,策划不可能提前进行,对报道的过程也无法预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和克服看看再说的心理障碍。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变应变,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使人力、物力达到最佳组合,牢牢掌握报道的主动权。

预见而不坐等。即对尚未发生、可能(或肯定)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策划。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其策划的难度更大,往往要设计多种方案,以便随时调整。包括春节、黄金周等节庆报道以及奥运会、世界杯等可以预知的重大体育赛事等。

滚动而不僵化。新闻策划具有动态性的特征,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因此,必须根据新闻事实本身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适时修正与补充原先的策划方案,它既是考验策划者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策划者对报道把握的可持续性,切忌“一个策划用到底,一个方案贯始终”。

策划内容上的同与异

在当今“信息共享”、“同题竞争”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新闻题材,如何通过策划思路的创新把看似普通的选题做出新意,在众多媒体中“一枝独秀”,争夺更多的受众,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十分重要。就是要在同中求异,在“异”上创新。力求时宜性,讲究时效性,注意合理性,强调可受性。为此,一要因势而变,更新策划观念。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把“发现”和乐趣还给读者,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二要前瞻预测,触动读者最敏感的神经。努力做到揭示矛盾抓难点,删繁就简抓特点,以宏观视野抓新点,反弹琵琶抓冷点,从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好我快”的态势,以实现新闻策划的预期目标。三要深入挖掘,打造独家新闻。做到展示独特发现,给受众留下不可忘却的印象;挖掘独特的思想,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以独到的见解吸引人,以新颖的理念撼动人。把策划的思想灵魂与选取独特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使独家新闻更加鲜活且具有说服力。

策划手段上的强化与炒作

新闻策划既要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主题,按照新闻规律,进行发散式思维,又要从报道时机、报道手段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和集中报道。这种强化性的报道容易引起共鸣,更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这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但这种强化式的新闻策划,必须是有效的、有序的、有度的策划。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媒体的新闻策划陷入了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走入了过多过滥、创意平庸的误区;二是走入了策划新闻的误区,不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而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策划;三是走入了哗众取宠、虎头蛇尾的误区。新闻策划一旦走入误区,就会失实、失序、失度,进而变成炒作。所谓“炒作”,就是“为扩大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作反复的宣传”。但从实际运用和受众的印象分析,“炒作”常常有贬义色彩,它是用捏造、夸大、臆测等非常手段对某人或某事在一段时间内作集中的、连续的、有一定规模的“宣传”。这看起来与新闻策划手段上的强化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无论在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策划原则和对象来源途径上,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的各级新闻媒体,在强化策划手段上,要着力于重大题材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并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防止新闻策划手段的强化异化为新闻炒作,以炒取“热”,以热求“卖”,破坏党和人民“喉舌”的形象。

策划成本上的投入与产出

策划成本上的投入与产出,实际上是一个投入要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投入大于产出,那就得不偿失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表现为新闻策划的多与少。新闻媒体每天的报道内容是广泛的、大量的,没有必要全部去策划,也不能为策划而策划。策划只是媒体日常工作中的“阵地战”,策划选题一定要瞄准大众关注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对这样的素材搞策划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处理策划成本中投入与产出二者的关系,从质的方面来讲,首先要抓准、抓好选题;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普通的、大家都关注的选题中找准角度,整合出有独家见解、令人耳目一新的策划来。从量的方面来讲,即要根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反对“唯策划论”。另外,针对某一专题的新闻策划,也要加以量的控制。切忌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个版,看似丰富斑斓,其实空洞无物,令人生厌。而那种不讲节奏、不讲张弛、不分轻重缓急,对什么都搞“地毯式轰炸”的做法,不仅出不了精品,反而会降低整个报道的质量,甚至会品尝到恶果。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6

【关键词】新闻策划项目管理运作机制

近年来,《临川晚报》得到了飞速发展,报纸版面增加了,报社人员增多了,采编经营部门也由原先的编辑部、记者部、广告部增设为总编室、新闻部、特刊部、网络新闻部、广告部、专刊及小记者部等部门,新闻部还根据版面分别设置时政新闻组、民生新闻组、社会新闻组。这些部门的增设与工作分工的细化是报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做强本地新闻报道、服务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新闻采编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做新闻策划,原先报社虽只有十几人,但大家都参与,目标明确,雷厉风行,把策划做得风生水起;而部门和人员增多,某一部门有策划,因沟通欠缺,协同配合部门的人起初根本不知道,等策划方案出来时,他们云里雾里,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即使他们了解大致情况,也会觉得这是其他部门的策划,不会花更多的心思去做,导致一些新闻策划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情况,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呢?

当前,不论是招商引资、工程建设,还是企业生产投资等,我们听的最多、提的最多的就是“项目”这个词,它不仅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表述不同门类的事物,而且还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管理中。新闻策划是为了一定报道目的而进行的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活动,它一般以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深度报道多是采用不同视角、不同资料背景甚至不同观点进行立体式、全景式的报道,是多种报道综合体,它很容易分成一个个新闻项目来操作。同时,新闻策划是需要多部门及多人协同配合的组织活动,也适宜采用项目管理。因此,笔者觉得,解决地方晚报新闻策划中出现的问题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项目制。

一、引入项目制使新闻策划有了组织保障,强化了新闻策划执行力

新闻策划不同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它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结构来实现新闻策划。换句话说,新闻策划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新闻策划的组织和管理。尽管人们更多地在强调新闻策划中的创新思维、报道设计“出奇制胜”之类,但所有这些思维、设计都是一定组织结构中的产物,而且都要通过组织的功能付诸实施。在实际操作中,新闻策划的失败并非都是新闻策划中的创意、设计的失败,有些很好的方案未能取得预期的收效,问题经常是出在组织管理方面的。

项目制也叫“项目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即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设立的专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地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在《临川晚报》,目前重大的新闻策划一般由总编辑出“点子”,确定采写方案,然后分派记者采访,记者采写完再交总编辑审稿,稿件通过后再统一交编辑部门编排;而相对不是重大选题或报道面较小、内容单一的报道,由新闻部出“点子”,记者采写完交部门负责人,然后转交总编室,再分发到编辑手中,完成稿件编辑及版面设计。在整个策划过程中,策划大多还停留在个人的“点子”策划阶段,新闻部记者分担的是写作任务,总编室编辑分担的是编排任务;记者参与了策划,对策划意图有所了解,但编辑是接到稿件后才知道策划内容的,对策划突如其来容易产生反感;记者参与了策划,策划得好记者声誉也高、稿酬也高,而编辑被当作了策划“局外人”,工作量按平时的版面价值来计算,因此,他们很难主动去对策划内容进行深化。这种策划管理其实缺乏统一的执行组织和具有目标激励因素的考核组织。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组织,采编等各部门在策划报道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了执行者,而各部门都存在自己的利益和职能鸿沟,加上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横向沟通较少,策划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使策划容易脱节;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组织对策划进行控制和对反馈情况进行梳理,策划很难做到位;由于缺乏具有目标激励因素的考核组织进行考评激励,策划参与人看不到目标效益,也很难公平公正地分享目标效益带来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很难被激发。这些都会使新闻策划执行力大打折扣。

引入项目制后的新闻策划组织是根据策划的需要而由编委会授权临时设立的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设立项目负责人,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以实现报道策划中所确定的报道效果。它采取面向项目的目标管理模式,把整个新闻策划细分成一个个项目,并围绕这些项目来组织资源,各项目的参与成员从采编等各职能部门临时抽调,归项目负责人统一管理,对项目负责人负责,待项目完成后又回到原职能部门。在新闻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各个项目进行组织、指导、检查,以确保策划目标的完成。项目结束后还有编委会另外授权的考核组以目标效益考核项目参与人,而项目参与人在既定项目目标下,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出色地完成自己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新闻策划顺利执行。

二、引入项目制使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发挥了新闻策划最大效益

在新闻策划中要利用到各种资源,但有两种资源是最重要的,一是策划的对象:新闻信息,二是根据新闻信息进行策划的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能力,挖掘新闻信息所蕴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和新闻信息资源充分结合,才能把新闻策划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

目前,地方晚报的新闻策划管理模式大多是以编委会统筹各部门进行策划的传统管理模式。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编委会只是一种会议制度,并不是职能执行部门,它把任务还要再分给采编等各部门。因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鸿沟和各自利益,这种策划管理模式难于把各部门人力资源发挥使用到极至。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采用的是项目管理的方法,把整个新闻策划分成一个个项目,项目成员从采编等各职能部门临时抽调。在这个管理模式下,项目负责人选定的项目成员,都是精心挑选、素质精良、业务熟练的采编等部门骨干。他们一方面对项目具有独特感悟和个性思考,一方面具有采写各类新闻报道的良好执行能力。同时,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在人力资源使用上还具有开放性,可以聘请报社外专家能人加入项目团队,以提高攻关作战能力。这样就使每个项目都聚集了一批最能体现各自特长的人员,使不同岗位部门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化。

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可以使新闻信息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我们知道,新闻策划是媒体对已占有的新闻信息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并制定出可行的报道计划,最终充分发挥出新闻信息资源价值,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目前许多报纸都注意到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更是离不开新闻策划。他们有的按照不同报道形式,采用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表现手段,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进行集中“轰炸”,形成较大的声势;有的从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挖掘,组成一个报道整体,形成报道的广度和力度;有的对事件的发展变化进程进行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以上几种策划使新闻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使报道增色不少,也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但是,这几种策划却并不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配置。集中“轰炸”式报道,瞬间扑面而来的信息往往使读者的头脑一片迷茫;而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挖掘也破坏了外部资源,而且很难挖得深;全程追踪式更是只攫取了表面的资源,流于报道的过程。

在新闻策划这个命题上,曾经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挖井不挖渠。”意思就是新闻主题的深入只需抓住一点即可,从这个点上取得策划的力度和读者的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这些信息资源的新闻磁性,展现其特有魅力。引入项目制的新闻策划正是这样开发、配置新闻信息资源的。它立足于新闻信息资源这座“矿山”,找准核心亮点,确定策划目标,然后把策划目标分成各个项目目标,各个项目根据不同目标开发、配置不同新闻信息资源。拿2011年的抚州“两会”报道为例。“两会”是新闻的富矿,媒体都会进行策划报道。但这次抚州“两会”报道当地报纸策划方案还是按会议议程来设计,如“两会”的开幕报道、“两会”花絮、委员代表的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两会”的闭幕报道等。这种策划报道还停留在重大报道层面,缺少策划亮点,谈不上是真正的策划报道。这次抚州“两会”有一个重要信息:建设殷实、文明、和谐的幸福抚州。“幸福抚州”就可成这次“两会”策划的核心关键词,“殷实”、“文明”、“和谐”三个词可按项目管理分成三个项目,并成为项目关键词。每个项目关键词可配置、整合会上会外不同信息资源。如其中一个项目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怎样提出这个关键词的,目标怎样;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抚州及抚州人民的现状及背景如何,离提出的目标有多远;委员代表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老百姓心声和期望等信息资源。这样“两会”信息资源在引入项目制的策划中就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和整合。

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将人和事充分结合,干出最好的活。引入项目制的新闻策划采用的是目标管理,项目负责人把新闻策划目标细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目标,然后对项目目标进行管理。在管理中,项目负责人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这种追踪只对事不对人,是对目标管理工作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提出意见建议;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激发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在项目目标完成后,按照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得出结论,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处罚。由于策划目标被细分为一个个具体、可量化的项目目标,不仅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对策划的执行,项目成员也可根据协商确定的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策划做得更好;由于项目目标管理有追踪和反馈,项目负责人可随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有的放矢地调整报道策划思路和策略,增加选题,丰富品种,让策划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由于以目标效益为考核内容,项目负责人关注读者对策划的满意度,就会产生倒逼效应,在无形的压力中拉高坐标,与项目成员充分交流和合作,集中攻关,想方设法创新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出策划报道的最大效益。

三、引入项目制使参与人员得到锻炼,培养了一支策划报道团队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社会人,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了组织和环境。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的里程碑》中说过:“组织发展得越好,个人发展得也会越好。”引入项目制的新闻策划使项目参与人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项目负责人大都是各部室主任,以前,他们大都在一种相对静态的环境中布置和协调日常报道,工作程序和内容相对单一。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他们工作重心从单一、局部的工作向全程策划管理工作转型,从最大范围内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和灵感,创造性地提出选题策划方案,并及时地组织各路人才对选题进行预测、论证、改进调整,以使策划方案得以顺利通过,然后以纵揽全局的眼光和能力,合理分配项目任务,并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人员的积极性,指导项目组成员踏实认真有序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业务分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们的策划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具备了组织实施大型报道活动的综合把握能力和成熟工作经验。

在新闻策划中,参与新闻策划的项目成员都是从采编等各部门抽调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的表现相对较好,但缺乏大型策划报道活动的锻炼。随着项目的推进,年轻的记者们跟随经验丰富的优秀记者一同采访、写作,在项目中学型报道的选题、素材收集、稿件构思、新闻写作、后期加工等各种技巧,实地感受新环境下的新闻实务操作,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一些版面编辑也打破了部门界限,跳出单一编辑业务,关注记者采访一线,了解新闻报道过程,与记者商量稿件、主动组织筹划稿件和版面,实践中提升了版主组织筹划能力,改变被动应付工作状态,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长期处于采访一线,不同岗位的记者与编辑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相互学习,采访目标更明确、采访的角度也更新。而且,项目执行殊的质量和时效要求,使得参与策划项目的人员自加压力,勇争一流,在紧张的项目推进中磨练了自己的思想、作风、观念和技能。

“滴水不成河,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壮观局面。在新闻策划中引进项目制不仅仅在于提升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精神,一种具有大局意识、团结协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团队精神。

在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对项目实行管理。目标管理使每个项目成员必须注重项目整体的成果,对他们来说,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并且他个人的成果也必须是由他对项目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的。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促使项目成员大局意识形成。在大局意识下,大家为了整体目标的实现集思广益,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同时,项目负责人在对各个项目目标进行管理时,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进行管理,而是通过项目成员的习惯、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入手,沟通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清楚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明确团队协作并不是要求项目团队的个体牺牲自我,相反,协作的基础是挥洒个性、表现特长。因此,他们能端正自己心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营造了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团结协作氛围。因此,大家都能真正认同团队,把团队当成自己的、并以之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在新闻策划中形成自己的团队精神。而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策划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正是有了这种“团队精神”,策划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具备这种的“团队精神”,策划项目结束了,人员虽然回到各部门,但报社还是存在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永久策划报道团队。

四、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应注意几点事项

项目制是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是基于通行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它比较注重项目目标后期管理。而新闻策划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更在意于前期的策划选题和策划方案制订,对后期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引入项目制后新闻策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选题,进行“立项”。策划选题是新闻策划运行的第一步,也是新闻策划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强化选题就是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分析,目前媒体真正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选题主要有这几类:一是可以预知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和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二是非可预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需要在及时发出第一条消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跟踪报道;三是新闻媒介自己设立的重要问题性报道、活动性报道。这三类选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选题本身的潜在社会影响力及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报道不能停留在简单、肤浅的层次上,而必须对报道客体进行充分的发掘、展示和分析,以多条稿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组合,使受众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上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以上选题不论是报社领导确定的指定宣传类选题还是有策划人上报的选题,都要进行“立项”。指定宣传类选题“立项”,一般是在社内公开招标,参加竞标者需拿出详尽的策划方案,方案最优者,则成为项目的负责人,负责该策划项目的具体实施。自报选题类“立项”,策划人根据自己提出的选题,制订详细的策划方案并提出立项报告,报编委会审批,编委会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其次要选准用好项目责任人。能否选准用好项目责任人,是事关新闻策划成败的关键。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项目责任人不仅要担负新闻策划人的职责,还要对新闻策划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新闻策划项目责任人的选用既要考虑他的新闻策划能力又要考虑他的项目管理能力。它包括:广泛获取信息并将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策划的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总体目标设计计划能力和定位目标的能力;对策划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迅速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和有效解决问题的严谨思维能力;有协调人财物能力,排除干扰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控制能力;有善于沟通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公关能力等。同时,新闻策划项目责任人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敏感性;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竞争精神;顾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胸襟豁达,意志坚强,能经受挫折和暂时的失败的心理素质等。在执行过程中,编委会要充分信任、尊重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负责人全面授权,给予项目负责人对策划中涉及的人力、物力一定指挥调度权力,并从舆论环境到政策措施,从工作协调到奖励政策,都应在不影响全局的前提下为发挥其专长和积极性而适度倾斜,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严格要求,悉心指点,多压重担,使其成为新闻行业的“重炮手”。

再次要严格工作流程。新闻策划引入项目制后,工作流程变得具有相对固定性,便于新闻策划操作、执行和控制。项目实施前,策划人根据当前形势、报道的需要或编委会报道宣传意图确定选题,提出初步策划方案;编委会召集策划涉及的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商讨,确定此次策划项目负责人和策划具体方案,并拟定了时间、规模、质量、费用、效果等预期指标,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进行约束,同时对项目负责人全面授权。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先与项目成员商讨研究,把策划具体方案进行细化、量化,形成各项目目标,将相关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成员,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负责人每日督查工作进度和质量,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协商处理出现的问题,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并布置次日工作,使人人有压力、天天有任务,积极推进报道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束后,项目组不能主观评价其实际效果,而由专门的考核组对项目全程监控后进行综合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并拟出奖惩建议,上报编委会;编委会在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讨论后,研究决定并落实具体奖惩措施。

总之,项目制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摸式,不仅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而且开始被社会各行各业广泛采用,报业引入项目制也是大势所趋。在新闻策划中引入项目制,可以有效地调动报社各种资源,科学配置资源,激发人干事的热情,提高报道质量,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使新闻策划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使新闻策划运作更加规范,也使新闻策划发挥出更大策划效应,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7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一)时效性性强,信息海量

网络新闻专题不但具备新闻的特点更兼有网络的特色。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并随时跟踪事件进展。迅速及时的对事件进行报导,因此。具有显著的实时性。

(二)广度与深度

在广度上网络新闻专题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主体思想完全展现在页面中。可以在一个空间内承载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在深度上编辑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拓展新闻的深度,引导读者思考。纵向横向比较。同时通过页面丰富页面色彩,详细栏目划分等形式展现主题。这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专题,都不具备的直观特点。

(三)表现手法多样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这不仅使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还可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参与感受。

(四)具有深度互动功能

网络新闻专题互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评论、调查、论坛等手段外,还可以增加其他互动方式。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第一,常规性专题。这个类型的专题主要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具备预见性的专题。例如:国内的节假,从春节到腊八都有节日,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站的性质有目的性的进行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突发性类型专题。这类型往往集中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例如,2010年的一客机在伊春坠毁事件,这个专题要求编辑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宣传思想,及时将坠毁事件中人员伤亡情况,救援情等第一时间集纳成专题页面,方便网民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消息。

第三,热点事件专题。例如:哈尔滨房价专题。热点事件专题竞争的重点本身在于资讯的权威性、独家性、原创性。独家性里面又更多包含着及时性。热点事件专题。

第四,配合网站活动的专题。在这一类专题方面更多是依靠网站方面自身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专题制作。例如:五大连池汽车拉力赛。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因此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重大的新闻话题。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侧重点。同时专题的策划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站的资源,使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贴近性,本地化,时效性的特点。

(一)可预知重大事件

可预知的重大事件指的是已经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或者时间段,整个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都已基本明确的或预知的新闻事件。可预知性事件的策划重点不是报道的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时机、规模和角度、手段等等。如时政类专题2010年黑龙江省两会的策划报道共分十二个栏目展现,在栏目设置时体现大而全的特点。

(二)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媒体品牌的塑造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重大突发事件也带给新闻网站更多的压力,因为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做专题还是一般新闻、专题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与众不同?这些问题需要策划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其次是突出后续报道的跟进。事件突发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事件必要的5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在获知这些信息之后,受众更为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诱因及事件的发展态势。

新闻专题人员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加以充分整合并及时传播出去。在追踪事件发生态势的同时,应当着手事件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突发重大事件的前期策划重点在于内容的跟进而不是版面、声像、包装的雕琢。专题策划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策划人员需要做到编辑的有序性,遇事不乱、突出主次轻重。在与同类型的专题网站竞争时,最快、最全的网站势必会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社会热点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重要话题的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期发生的与百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新政策措施的出台等。

对于重要社会话题类的隐性话题的挖掘需要从编辑方针、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出发,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因此,策划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网站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网站专题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非事件性的专题策划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报道倾向于“程式化”,重点在于对新点、热点、冰点的推陈出新,策划上趋于主动(可预知重大事件和突发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趋于被动),其报道重点更为明确,报道效果也更为明显。

(四)网站的宣传活动

借助商业活动是网站扩大品牌知名度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此类活动网站也会推出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这种专题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宣传而不是报道,其宣传性和针对性极为突出。此时的网站拥有双重身份――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媒体的报道者。

宣传专题重点在于突显网站的特色。扩大品牌效益,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与受众的互动也是保证专题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四、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具有的特点

1.政治性标准:在我国,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口舌。它起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新闻专题也不例外。所以网络新闻专题首先影符合政治性标准。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8

新闻编排过程中,要具备策划意识,强化新闻节目的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节目的基本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由于时政新闻多限于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等,表现手法单一,所以在编排这样的硬新闻时要注意搭配软性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社会趣闻等,激发观众的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在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条新闻都能引起观众的长时间注意,如果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有起有伏,就能更好地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节目的题材、形态风格应该多元化组合,交错配置。如在节目中设置“板块结构”,合理使用间奏等,使节目富于变化,便于观众接受。招远电视台《金色家园》栏目定位时,首先清晰栏目板块结构,不到十分钟的节目,我们用分板块来达到播出时间短、新闻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的目的。

2新闻策划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使自己的新闻策划标新立异,就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客观真实原则

新闻是客观事实发生后被记者发现和了解到的,不是策划出来的,也就是说新闻事实在先,是第一位的,新闻报道在后,是派生出来的,新闻策划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所有的策划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实施,这就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2.2前瞻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辑都要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纷纭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准确把握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顺势而动,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文章。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正如“快手打慢手”,决策有了超前性就能在媒体竞争中领先一步,先声夺人,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2.3创新原则

新闻策划最大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才能一招制胜。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新闻策划不能重复和模仿别人,新闻策划形式上的模式化,缺少独创性和新鲜感,不仅出不了精品,反而会降低宣传报道的效果。创新性思维是报纸编辑进行新闻策划的主要思维方式,表现为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让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编辑流程,包括策划创新、编稿创新和组版创新。

2.4可行性原则

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证实,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我们策划一个选题、一组报道,要充分论证它的可行性和影响力,充分估计实施报道的难度,以及在思想准备、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周密的谋划和准备。有的媒体在新闻策划中,或者凭经验盲目决策,或者凭感情拍脑袋决策,或者凭直觉仓促决策,或者凭印象片面决策,使新闻报道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陷入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

3.1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

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具有鲜明的舆论导向性,而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祸福。作为媒体的编辑,在作选题策划和报道时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围绕百姓关心、社会关注、党和政府重视的难点和热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选取那些“含金量”高,有针对性、有卖点的新闻事实,提炼出新闻主题,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报道。

3.2要注重人文精神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人,同样,在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媒介这三者当中,起关键作用的也是人。因此,新闻策划就要以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百姓生活需求,让新闻报道真正成为沟通政府、联系群众、传递民生的桥梁与纽带。特别是重大主题报道,要求编辑把心思和目光投向人,从人的生活细节、情感因素着手,摸准受众需求的脉搏,最大限度的保证新闻策划的百姓关注度,这样才能使重大主题报道鲜活起来。

3.3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策划目前已成为各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普遍运用的法宝。但新闻策划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据,绝不能凭空想象,捕风捉影。那么,作为编辑,怎样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科学地处理信息、努力成为新闻策划的能工巧匠呢?首先,编辑要善于鉴别各类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新闻报道策划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新闻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所有的策划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进行,超越这一界限,就成了假新闻。其次,编辑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类有效信息为策划服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编辑必须走出两个新闻策划误区:一个是为了达到某种轰动效果而无中生有制造新闻进行假策划;二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对新闻过分地进行加温,进行炒作式策划。这样的所谓新闻策划,都会大大降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媒体的声誉。那么,大量用于编辑来鉴别策划新闻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呢?

大编辑室的核心应该是“编辑调度记者”。编采的各个环节不应是简单的流程,不是记者采写稿件交给编辑、编辑把稿件编排好就算了事。这种直线的编采过程,缺乏新闻的挖掘和创新,很难使新闻的整体收听效果得到提高。编采过程应是一个多层面、系统性、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线的记者不仅要交给编辑稿件,还要及时反馈稿件之外的重大背景及其它新闻信息给编辑。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在汇集和分析各类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策划出有效方案,由记者具体行动,编辑组织实施调度,这样,编辑的策划作用就能很好的显现出来,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能得到大大加强。

4总结

结语总之,新闻策划是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新闻编辑要依据新闻资源不断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对策划的主题、内容、形式、进度、规模和强度,进行全盘考量,及时对符合客观实际的报道作出适度调整,使新闻策划与报道对象、采访环境的客观实际始终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新华出版社,2001.

[2]陆小华.激活传媒[m].中信出版社,2004.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9

在收视率和新闻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策划,可以挖掘出更加有价值的观点,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事实,也有利于记者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对整个新闻节目的编排和把握,使报道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思想性。

从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策划,综合运用多种电视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创新和出精品的效果,是电视新闻人非常可行和十分必要的手段。

综观当前荧屏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且经久不衰的节目和栏目,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等,可以说,这些节目在前期采访过程中无一不是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完成的。如对新闻背景的分析研究,对人物访谈内容的精心准备,以及在现场采访时的机位、景别的灵活选择等等,都体现出策划之功。

笔者认为,策划不仅体现在围绕一定时期重点宣传思路和重要活动所作的报道计划上,也体现在日常新闻的采访之中。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一项声画结合的艺术,新闻现场的采访过程对于一件电视新闻作品的成败得失至关重要。而要在现场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环节,不漏掉每一个关键镜头,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对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事件的进行过程以及如何拍摄做到心中有数。笔者在多年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对电视新闻策划有以下几点认识。

1.前期准备要用心,策划手法要创新

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是关键所在。一位新闻工作者曾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脚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点、独家视角和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报道内容和方式的谋划,目的是提高新闻质量,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中可以看出,策划就是通过多方论证,对既定报道主题进行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的谋划,产生一套能够生动表现主题的方案。电视新闻策划应当提早进行,精心准备,其主要内容有收集相关资料,联系采访对象,制订采访具体计划,包括场景的选择、提问的设计、镜头拍摄设计等。另外,对于报道体裁、报道角度乃至主题的提炼、叙述结构等都要综合考虑,精心筹划。策划开始于采访之前,贯穿于采访始终,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策划可以分为事先策划和随机策划,并可以随时调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了然于胸。

2.结合电视特点做策划

看报纸一般是一人独自看,而电视可以大家一起看,观众的情绪还可以互相感染,使现场气氛更热烈。我们的策划完全可以结合电视的这些特点来制定。在今天,纪实性和现场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电视新闻工作者所注重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视新闻本质的回归。许多新闻事件和现场不可能再现,因此,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动向捕捉瞬间即逝的场景,有的放矢地实现采访意图,才能达到电视新闻采访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记者遇到新闻事件仓促上阵,开机就拍,递上话筒就问,很难拍出打动观众的好作品来。

3.策划的执行:用真情做好新闻

对各类新闻节目的策划,目的在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于打动观众、引起共鸣,归根结底就是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方案的提出到具体的实施,并不是某个编辑记者个人的行为,而是媒体多个部门采编人员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的结果。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参与者要分工明确,用心做事。尤其要能从各种新闻线索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题材,选择好最佳角度,通过对新闻素材的消化吸收和重组合成,运用电视独特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情节,充分地表现主题,以感染观众,引导舆论,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新闻策划不同于新闻炒作,它是一种挖掘最大新闻价值的有效手段,这也就需要编辑记者始终坚持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及客观公正的原则,防止走入误区,出现新闻炒作、恶意策划等现象。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创新视角;新闻采访;现场互动;研究;

1新闻策划与现场采访的互动

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胜过单方面的强调策划或强调采写。缺少策划或策划不到位的采写没有连续性,不能形成风格和特色;但是把握不好策划的“度”,处理不好与现场采访的关系,也往往会事倍功半,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处理策划与采访的关系上,有四点应引起注意。

1.1划要开阔采访思路

只有思路开放,灵活处理策划与实际的差距,将策划与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失败。突破策划设想,写出与策划初衷不同的好稿件。策划中,往往不只是确定选题,而且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路线、采访方式,以及各路采访之间的协调等等,以保证整个采访计划的成功实施。这对被派出的记者压力很大,时间紧、任务重,有时竭尽全力也难以圆满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对采访对象而言,采写活动是主动的,但是对于编辑部策划而言,则基本上是被动的。只要采访对象与预先想象的不一样,就会发生新的情况,原先的计划就难以进行。当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继续追踪,争取有新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报道,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不能因此否定当初的策划,因为这时策划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过是反向的刺激作用。一些这方面的采访实例表明,如果没有当初的策划,可能对采访中遇到的相反情形还不会那么敏感,不会引起注意,是当初的策划激活了思维点,使之对新发现的情况特别敏感。策划与现场采访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由此构成向预定采访目标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削弱哪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报道质量的提高。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无论一次性报道,还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系列报道,都应该在策划上下大气力。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越位,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使记者像学生考试填空一样去完成策划者圈定的题目,这样便扼杀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的计划,而忽视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去发掘采访过程中新的触发点,而这些往往是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

1.2新闻如何采访

新闻的采访,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从所拍的现场照片,都要防止一般化的现象。现场采访中,要多接触现场周围的人,通过他们了解当地最富有特色、又符合主题内容要求的事与人进行采访,这样才能真正把最具有鲜明特点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只要新闻事件的特点抓住了,所采访到的内容就一定会生动感人。作为一些地方的新闻,往往题材比较小,但内容却很生动。没有地方特色与新鲜感的新闻大都是题材不新颖,形式概念化。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注意反映的主题要有特色、新颖,所拍摄的每一幅图片也要有一定的特点,别具一格,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提炼出来既有人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现场新闻作品。新闻的现场采访,要求记者有各种情况的储备。如掌握与采访领域或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政策准备,以便在采访中不入误区。同时,还要掌握资料和设备的使用技巧,以防临阵慌乱。记者做好前期的知识准备,深入了解你所要采访新闻事件的原委,尽量多地掌握与采访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采访线索,透视事件的本质,为现场采访做好铺垫,或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深入一线熟悉生活,熟悉所要采访的人各种各样的活动。否则,虽然到了现场,如果忽略了现场的调查研究,也可能发生该采访的内容没有采到,无关紧要的东西倒采了不少,通过现场的调查研究,可以选择准确的采访对象,使采访到的内容更贴近主题。如何在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做到深入观察和精心提炼,这既是一个采访的技巧,也是一个采访的作风。

1.3划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

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从一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报道看,几乎没有最初的策划与后来采访完全合拍的情况。现实是复杂、流动和变化的,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流动和变化,才使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报道新意迭出。熟谙这一点,策划就不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要在记者的采写过程中全程跟进,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采访要点。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任务、编辑部工作部署、社会大环境和本报报道领域的实践反馈。策划是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策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能否吻合,即主观与客观能否统一的问题。

2于创新视角的新闻采访现场互动往往是必要的

2.1现场新闻是通过细节的连结

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抓住报道中的细节,也就更能有效地反映出主题的生活内容。

现场采访时,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跌宕起伏。这就要求进行现场采访时要做到对新闻事件心中有数,要在新闻现场机智灵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表达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2.2记者要有各种情况的储备,以便在采访中不入误区

记者做好前期的知识准备,为现场采访做好铺垫。在进行现场采访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只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记者在采访中更要具备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想采访到理想的现场新闻,每到一个现场,必须从多方面了解与这一新闻事件有关的情况。问就是调查研究,这叫做嘴勤。

2.3多问,多打听

可以从多方面获得所要采访的相关内容,丰富、强化所要反映的现场新闻的主题。通过多问,可以获得想像不到的内容,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单位:联合日报社)

参考文献:

[1]殷春永.如何在新闻采访中提好问题[J].才智.2009年12期

[2]冉茜.试论媒体新闻的音乐艺术和观察艺术[J].中国报业.2012年08期

[3]戴丽岩.浅谈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J].新闻界.2007年06期

[4]丁勇.陈爱军.浅谈新闻采访中的观察艺术[J].青年文学家.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