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51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小学化危害

幼儿正式入学前接受的教育被我们称作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这个时期的作用不可小觑,其不但关系到儿童的智力、性格的培育,对儿童行为习惯、思维的养成等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为此,家长和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精力都很大,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想法都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忽视了对孩子天性和心理的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情况,大有揠苗助长之危。学前教育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小学化”现象的出现直接威胁到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就需要认清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老解放区的军事化管理方式是学前教育的起始,以计划分配方式为基础的财政投入方式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取代,但是独立的学前教育财政专项经费并没有设立,学前教育大多时候和中小学统筹安排。由于学前教育本身并不包含在义务教育阶段内,故而学前教育在财政预算规划中处于弱势。

2.民办教育不甚规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民办教育市场发展不成熟,缺乏有效地市场引导,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安全事故频发、收费不具体、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难以深入。

3.行政管理不到位。在政府职能部门精简过程中,我国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瓦解,现在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往往是通过委派基础教育部门的干部来完成,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缺位造成民办教育混乱不堪,学前教育质量与风气大受影响,功利化在学前教育过程中体现越来越明显。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体现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具体如下:其一,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小学教育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追求的是儿童的综合发展,故而体、美、劳、德等方面也包含在其中。学前教育依托于《幼儿学前教育指导纲要》,并且以《幼儿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相对于小学阶段的正式教育,学前教育则将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一般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是这个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故而需要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思维锻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其二,教学方式存在差异,课堂教学模式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且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这个阶段的教学是一个相互完整的体系,不但包括教师讲授、课堂练习,还包括课下作业、考试检测等。相对而言,学前教育则以游戏活动为主,知识的传授往往在生动的游戏中实现,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降低儿童学习兴趣。幼儿有自身的身心特点,对于枯燥、刻板、无趣的事物他们本就不感兴趣,激发不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难以打开他们探究、学习的大门,自然不会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

2.限制学生全面发展。幼儿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故而学前教育采取的是循循善诱,以游戏为主的交流模式,使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增强自身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若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知识储量、思维模式而采取小学教学模式的话,幼儿受到严谨教学模式的影响也会墨守陈规,这就扼杀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限制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对其未来的成长极为不利。

3.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这样使其接受知识、行为、思维等的时间延长,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果采取小学的标准课堂教学模式,幼儿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大量的教学会使其感到大脑疲劳,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危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培养其学习习惯和态度百害而无一利。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进行了区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带来的危害,希望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庚健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2,(21)。

[2]张健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常见问题;对策;衔接

一、阻碍学前教育发展的状态分析

时代在进步,人才在辈出。要重点培养幼儿,让其从小就具备良好的素质。倡导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让幼儿在学前教育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为此总结了五点。

1.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大部分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深刻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想法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很有帮助。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在幼儿教育上有所偏歧,对孩子的素质培养不重视。例如:同样经济水平的两个家庭,由于两个孩子接受的幼儿学前教育的不同,导致一方根本意识不到何为素养,而父母任其自由发展,对此不管不顾。而另一方却识大体、通情理,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从小就很孝顺、懂事。

由此可见,幼儿阶段对事物都是有好奇心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塑造性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同样重视对孩子所作所为和素质的培养。

2.近些年,由于政府没有做到完善教育体系,因此,很多地区的学前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当地的幼儿学前教育一片狼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教育情况。

3.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有缺陷,虽然相关政策对幼教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政策层次偏低,导致无法和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有规范性。

4.各国都对幼儿教育更加重视,但是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却远差于其他教师,工资体系不完善,因此,我国也做了一些政策调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没有改变这个现状,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升机会较少,严重地为幼教的发展阻碍了道路,打击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度。

5.在幼教的深入改革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教业的发展。首先,国家对幼教业的投资经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处于中专水平,能力得不到实质性提升。因此,对幼儿的真实心理不能正确地判断。所以国家应该对幼教业更加重视。

二、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1.相关教育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幼教业的重视。各部门领导从根本上转变对幼教业的看法,强化幼教业的体制,把幼教业作为重点工作。根据现状,全面落实贯彻培养人才的原则,全方位地发挥孩子可塑性的优势,制定適合幼儿学前教育的长期发展机制。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立,对幼师的聘用机制全面提升,激励幼师进行能力培训,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幼师的思想观念。

3.将当地社区作为办园条件,依仗人民群众力量,根据当地情形,让人员各归其位,创立正规化的办园体制。

三、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的对策研究成果

1.及时改善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午睡时间要足够充裕,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学生在下午的学习中保持精神,集中注意力,争取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

2.创造孩子对校园的渴望。学前的孩子普遍年龄较小,内心世界是单纯的。进入小学之后,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当然,周围的人对学前生活的议论,也很容易影响孩子对世界的向往。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激励并且安慰孩子,把小学的美好生活导入孩子的思想中。例如:亲自领着幼儿去置办新书包、新工具,并且告诉学生你已经长大了,已经步入小学的殿堂了,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必须合理计划幼儿的生活,多带幼儿走进新校园参观,让孩子尽早适应新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孩子对校园的无限向往,切记不要用严厉的语言吓唬幼儿,让幼儿对新校园产生恐惧。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很多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从小就对幼儿十分疼爱,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发展。例如:幼儿在学校学习时生活上难以独立,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需要明白,这种做法不是溺爱,是伤害。所以想要孩子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老师相互努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分地宠爱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中多组织鼓励幼儿参加校园活动,遇到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处理。如果想让孩子更优秀,就必须让他们经历人生每一个阶段必须经历的事情。

4.培养学生在校园的沟通能力。在进入小学校园时,幼儿对周围都是陌生的,他看到的是不认识的教师、不熟悉的同学、不适应的环境,很容易让幼儿远离这个班集体,形成内心的阴影。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方面必须注意,经常为幼儿讲述人性本善的道理,教会孩子如何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时刻叮嘱孩子要与其他同学和平相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组织一些团队游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团队思维,创造和平的教学环境。

总之,幼儿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共同培养。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8).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3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80-01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对策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在学前教育中纳入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重心趋向于小学,缺少对幼儿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脱离幼儿园办学理念。这种忽略小学幼儿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学化”教育背离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原因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活动为教学手段。游戏作为幼儿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只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副产品。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明确要求,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采用灵活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方式开展游戏教学。但是,幼儿园为了追求学习效率,采取小学课堂教学形式。幼儿与小学生一样在教室里接受知识,如读卡认字、讲解字词和书写练习等。幼儿教育方式与小学完全一样,毫无游戏色彩可言。

2.教育内容上,侧重知识数量和难度。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表象认知阶段,思维能力比较差,无法完成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但是,普遍存在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甚至将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作为教学材料,把学习数学运算、学习读写和背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并要求幼儿掌握一些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和语文知识。如此强化知识的教学内容严重偏离教育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教学的规定,使幼儿生活常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得不到落实,很难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3.在教学管理上,用小学制度对幼儿行为进行管理。幼儿每天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时间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幼儿园课节数一般控制在2~4节,每节30分钟,而小学课节数一般在5~6节,每节40分钟。但是,许多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与小学一样,基本以集体教学为主,规定了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实施文化课教学,游戏教学活动占据的课节很少。

4.幼儿园课程超载,早期专业特长过度开发。许多幼儿园为了吸引学员,常常开办特色教学班,幼儿除了学习生活常识之外,还要学习英语、计算机、钢琴、绘画和舞蹈等课程。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特长,花时间和金钱进行某方面特长训练。使幼儿超负荷学习,影响正常成长。

二、学前“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1.父母“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近年来,家长对幼儿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幼儿能否承受压力,强迫幼儿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急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这种强迫性的学习行为,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阻碍幼儿身心发展。

2.幼儿园之间的生存竞争。近年来,幼儿教育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各种特长形式的民办幼儿园兴起。民办幼儿园由个人或者合伙创办,以营利为目的,大多数幼儿园财力有限,教学设施不全,办学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民办幼儿园为了盈利,开办特色班,增加小学教学内容课程,以弥补资源不足。许多家长会选择这些教幼儿识文断字的学校,迫使大多数幼儿园为了争夺生源改变幼儿园教育初衷,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

3.幼儿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不科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幼儿掌握的知识和考试成绩,而忽视幼儿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为了满足考试需要,教师注重教科书中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兴趣爱好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学习任务繁重。虽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小学不许进行相关招生考试,但是许多小学还是喜欢优秀生源,通过成绩筛选学生。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幼儿园成为进入小学的预备班。

三、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的对策分析

1.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目标,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有关。各级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电视广播、权威讲座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幼儿教育目的宣传,使家长对学前教育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多交流和沟通,让家长对学前教育有所了解,认识到学前教育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幼儿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对社会的简单认知,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的错误观点。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幼儿园要端正办学理念,采取正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教授幼儿这个年龄段应掌握的科学知识。学期教育“小学化”教学模式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教会孩子独立生活才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学前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育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如通过游戏教学活动,增强幼儿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对好坏行为的辨别,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各个方面的变化。

3.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教育部门应该担负起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加强对幼儿园教学的监督管理,明确幼儿教学内容,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一是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二是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制度,划片区分配学生,根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根基;三是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幼儿园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幼儿为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创造优雅和舒适的学前教育环境,推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96-98.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性”特征;幼儿园;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75-03

一、当下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

由于社会需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以幼儿园为载体的学前教育,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幼儿园大多数属于民办,不少人是冲着赚钱而来,于是匆促上马,条件并未达标,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仍处于一种简单、肤浅的低层次认识,以致产生一些认识误区和欠科学的做法。比如:

1.有些地方和有些教师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小孩托管所、留守儿童集散地的收管工作。

2.有些地方和有些家长,把学前教育窄化为单纯的幼儿园教育,却忽略了从出生到入幼儿园之前这一段的学前教育。

3.有些地方和有些教师,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入小学之前的教育,以为是给小学的预备性教育。

于是,在家里,许多父母把小学生才学的东西提“前”教给孩子,还以孩子能认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诗等作为炫耀的资本——早教的成果。在幼儿园,尤其是那些不规范、欠科学的幼儿园,则完全是按小学课程来上课,还出现了许多“双语课”、“课外兴趣小组”、“特长班”等等,更是把学前教育上成了“小学”甚至带有特色专业型的教育,殊不知作为具有儿童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是应该让儿童玩,在玩(游戏)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开发潜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二、学前教育必须具有“学前性”特征

在学前教育阶段,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除了目前主办者素质及办学条件等因素以外,还与缺乏对学前教育必须具有“学前性”特征和实施要求的整体理解与科学操作有关系。为此,务必从理性上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尽可能减少认识误区。

1.从“学前教育”的产生意义来看,学前教育本来就是“学前性”的,是因“学前性”而产生的。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儿童在正式入学前的教育,现在一般通称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具有“儿童性”特征、针对人的“幼稚性”阶段的教育,也就是关于人成长的启蒙性教育。一句话,就是一种具有“学前性”特征的教育。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这里的学前教育的“学前”,并不等于是入小学之前。虽然它要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但是这里的“学前”应该是广义的,是相对于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所有正式学历性学习,以及还可以包括有关学力和技能之类的培训学习等在内的继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及价值取向都在人的一生身上。民间有一句俗语:“从小知大,三岁看老”。其中有一层含义,就是指包含了开展儿童教育所产生的终生性作用,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学前教育不是因为有小学教育才被附加出来为小学服务的预备性教育,而是人生教育整体中的最初阶段的教育,且形成一种与小学、中学、大学等既互相并列、独立却又循序递进所构建为一条龙教育机制的大教育。

2.从“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学前教育从来就是“学前性”的,是在“学前性”前提下走向进步的。学前教育,最早散见于古代一些著作中,如在《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在西方,一些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有过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19世纪后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等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验,认为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

我国到20世纪初,各地先后设置了少数幼儿园。在幼儿园实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后学习欧美,受教会影响较大。当时也有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如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

3.从“学前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学前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学前性”的,且都在为“学前性”而认真探索。首先,中外教育家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比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最先将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曾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

然后,通过对“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来确保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比如,比利时教育家德克罗利的教育体系以3个过程为基础:观察、联想、表现(通过活动,通过口头语言、文字和手工来表示)。他还重视并亲自编订了一些教学游戏。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内容方向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育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2.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诸方面因素。

3.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正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提高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并巩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思想,使其乐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增长才干,增进专业学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这一呼声不仅不能降低,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偏远农村地区;学前班教育;现状;对策

学前班教育是西部某白族偏远农村些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学前班教育指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所)教育的5至6岁幼儿在入小学前所接受的,为其入小学学习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适应性以及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等方面打好基础而接受的一年的入学教育。本研究试图在充分借鉴现有农村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通过对西部某白族地区小学附属学前班现状的调查,分析学前班教育的现状,探索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偏远农村地区学前班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少数民族偏远农村地区学前班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学条件差

(1)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差。当地的学前班是附设在小学中,学前班幼儿人数有30人,所使用活动场地却不到30平米,没有自己的户外活动场地及体育运动器械、玩具。桌椅是前几届小学生用过的,桌面都是刻痕,且大多数桌椅过高不适合幼儿使用。教室内除了桌椅、黑板和粉笔外,没有其他的教学用具及幼儿读物。教室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通风、光线不足。

(2)缺少活动场地。当地学前班幼儿的所有活动场地只有教室和教室外面的操场。操场的基本设施只是一块场地和两个篮球架,而且大多数时间被小学生所使用。

(3)学校缺乏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当地学前班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依据小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进行,没有依据幼儿园的组织和管理制度进行。校长杨老师这样说到“学校所设的学前班,目的是出于服务这个拥有2000多人的大村子中5到6岁的幼儿。他们7岁需要入小学,入小学之前的学前教育就只有学前班。我们只能根据学校的一些相关制度结合幼儿的一些特殊性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跟小学生一样一起管理。”

2、教育教学小学化

(1)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应根据幼儿教育特点,使用专门的学前班教材。但调查中发现,学前班幼儿所用的教材与小学一年级的完全一样,学前班教学内容包括:读、写、算、记、背。读主要表现在读拼音,读生字,读数字,读诗,读课本内容。写主要表现为写名字,进入学前班的首要任务就是写会自己的名字。算是指要会20以内的加减法。当天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记和背是幼儿课后的任务。

(2)教学方式单一。据调查,学前班一年下来教师授课的方式基本上以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跟读和仿写。跟读即教师读一遍幼儿跟着读一遍,这样反复的教读过程。而仿写就是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需要幼儿当天认识的拼音或数字,用课堂剩余时间及下一堂课的时间仿写练习。

(3)课程安排单调。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中有明确提出:要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每周上课节数不得超过12节,六至七周岁学前班的下学期,每周上课节数不得超过14节,每节不得超过30分钟。不得给幼儿留家庭作业和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入小学时,也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然而通过调查,该地学前班的课程分主科和副科,主科包括语文、数学。副科包括体育和美术。每天包括自习课在内有四节课,每堂课的时间与小学上课时间统一皆为45分钟。从课程的安排来看根本不能使幼儿得到全面的教育。

3、教师专业素养低

学前班教师来源为一是学校附近的农户中刚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为各种因素限制不能继续学习的初中生。二是学校附近的农户中在家带小孩而不能外出劳动的妇女。第三,她们没有参加过任何学前教育教学培训,对学前教育一无所知。她们对学前班幼儿怎么管,怎么教,教什么,全凭个人的组织和安排。加上学前班由该地小学管理,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学前教育师资管理的特点,,致使学前教师极大地缺乏专业素养。

4、教师人员不足

教师与幼儿比例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1:6或1:7的比例。目前该地学前班幼儿的生活、教学、组织和管理都是由教师一人负责,教师与幼儿的比例为1:30。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更需要教师的细心照顾和引导,然而1个教师30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更谈不上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少数民族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1、建立明确的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为学前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应通过多种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可将学前班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在国家给农村的教育经费中将一部分作为学前班教育经费或国家直接拨款,建立和稳定学前班教育经费。同时依靠政府的力量,为学前班幼儿发放教育津贴,对贫困家庭进行扶持,或减免入学学费等。也可鼓励该地农民自己出钱办教育,以一种先负担后受益的方式,让当地居民为自己的下一代教育做贡献等等。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近年,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特岗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政府可以运用这一方式为学校招收一批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年青教师。也可从县或乡级招收喜欢幼儿教育工作的高中毕业生,还可以找寻一些热心于学前教育的社会人士,致力于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人,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幼儿教师的素质。

3、帮助家长更新学前教育思想,加强家园合作

在信息闭塞的村庄,家长们接触到的信息较少。加强宣传是学前教育获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家园合作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运用讲座、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给家长一些教育信息。其次是居委会,要将一些重要的教育信息在与村民集会的时候进行讲解。还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幼儿教育信息走入家长的生活,帮助他们摆脱不正确的育儿理念,树立新的学前教育观念。

4、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创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前班教育

当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源,如白族曲艺、扎染、木雕、绣花舞、霸王鞭;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节日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这些地区一般是以种植业为主,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到田间观察学习,还可以让幼儿种植自己喜欢的种子并观察。学前班教学完全可以结合以上资源,就地取材,选择幼儿喜欢的活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创办出有地方特色的学前班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S].[86]教初字006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S].[2001]教基20号.

[3]殷艳娟.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J].新课程研究,2010.187.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8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小学教育;优化方向;创新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可塑性,小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健康心态的综合教育,以树人为主要教育目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原则,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优化发展。

三、实现我国小学教育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国学教育的启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启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国学教育启蒙实质上是应用国学经典展开素质教育,有助于达到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事理,学会为人处世。另外,通过针对性地诵读和解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学的深层次感悟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同时习惯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思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化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养教育发展,由模式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小学作为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培养,这需要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改革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基础。

(三)注重社会人教育的转变

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时期,存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重要阶段。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小学教育是注重实用性教学,育人目的在于促进其成为有用之人。与西方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普及,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小学教育也应进行优化发展,切实回归至教育的本质,使人具有人的本质,促使小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教育转变。实现这一发展方向,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科知识入门和品性特征养成。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入门,而小学教育则偏向于基础学科入门,同时需要针对学生培养其关于责任、方法和美的感悟这些方面的品性特征,促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责任感,了解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此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正应和了传统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质理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应不断寻求多元化理念的发展,应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人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教育树人这一重要理念的实现。

作者:夏冬梅单位:南昌市广南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20-25.

[2]秦克铸,薛忠祥.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07,04:3-13.

[3]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9

1.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老师大多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教培训,仅仅是依靠一些传统的教学经验就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对于初步步入孩子的教育不同于小学生的教育,他们的大脑还未得到开发,所以启蒙教育对他们至关重要,而这些老师又不懂怎样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启蒙教育,所以农村的幼儿园演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大多幼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幼师从业资格,他们中有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在家待业人员,有的是兼职小学老师,所以农村孩子接受的学前教育并不正规和标准。

2.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欠发达,所以很少有国家财政支持的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私人办学,由于私人的经济能力有限,园内的基础设施大多都很简陋,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幼儿园的室内建设并不符合国家的规定,园内面积小、课桌椅简陋、卫生条件差,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不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不利于孩子们智力的开发。

3.学前教育小学化

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学前教育的对象都是3~6岁的儿童,他们的身体和智力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教育更要细心。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养员和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教育配备一名教师,教学方法上也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们偏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接收学前教育的儿童由于记忆力有限,所以老师通过这种小学化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实现教学目的。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策

1.提高对农村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的从业资格要求

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严格幼师的从业资格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严格农村幼师的从业资格,规定没有接受过专门化幼师教育的人严禁从事此类行业。其次,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老师,并把他们纳入编制,以体现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对现有的幼儿教师,要定期组织对他们进行幼儿教育培训。

2.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建设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教育环境

目前学前教育的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在了义务教育上,并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经费,致使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因此,国家要给予农村学前教育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给园内配备现代化的、高质量的学习和游乐设施,使学前教育的质量从基础上得到提高。

3.优化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关键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国家应该安排幼儿教师从事专门化的培训,以使他们改变教学方法,针对孩子们智力状况找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摒弃小学教育的旧模式。

三、结语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韩延伦,男,山东省微山县人,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论、当代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目标指向仍内涵如下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1)知识和能力纬度。可以说,无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中小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相应能力;(2)实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纬度。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以现实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展开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另外,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能方面,确实是薄弱环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然地要确认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开发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纬度。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性的情感态度及品德修养,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改善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对于建设德才兼备、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上述目标指向所内涵的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是必须在认识上清晰把握的,否则,课程设置既难以充分体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也缺乏课程功能与目标指向间的对应性和适切性。

(二)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其特征上,(1)并不是基础学历不达标或单纯地指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相对低的中小学教师,而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2)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实际上已有着应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他们所需要的是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进一步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厚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完善与扩充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科研意识和相应能力等。因此,在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时,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才能够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其实,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学习,已不是单纯地接受性或单一的知识储存型学习,而是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持续性学习,具有自主自觉性、问题研究性、理解判断性、批判反思性以及团队协作式交流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特别关注的,因为,毕竟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继续学习而设,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考虑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是否具有适切性或适宜性,否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就会偏离了其本体性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直接降低或内在地消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绩效。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

从“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讲,“结构”影响和制约“功能”,因此,如果课程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或消解课程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就应是合理的。循此而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

就目前来讲,许多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在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时,多惯性地和模式化地“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其实,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全适宜或适应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事实上,师范类课程设置,并不是立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现实,而是建立在“准”教师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全校公共课、专业课和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课程。这三大板块,主要以序列化的专业课为主。在这一框架结构中,不仅预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程序性的相依关系,同时也预先设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及数量上的比例值,这些“预先设定”是不可随意调整的,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体课程体系的混乱和课程功能指向的迷失。如果简单“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不仅忽视了课程设置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性特质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会直接导致“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关系的割裂或错位,可能反而阻碍或内在地消减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确立何种结构,既能够体现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设置的功能?笔者认为,首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应具有开放性,打破师范类课程设置结构的封闭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毕竟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必须改变课程远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的弊端,这就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固守系统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学术性;其次,确立课程设置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可能是短期性教学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学科知识的更新性、补充性的,还可能是针对课程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性的等,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具有务实性、问题探究性、实践针对性、新知识及新理念的时效性、工具应用性等,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课程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框架结构上,不应强求课程设置的序列化、系统性、体系化或“先基础后专业”的传统规范,而应是“资料包式”的、“菜单式”的或综合性的“模块”,能够依据教师职业的现实及未来需要,随时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松散结合性、开放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最大化地发挥其达成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指向的功能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务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储存知识以备未来,而是首先依据本职工作的需要,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其“务实性”的要求和特点十分明显。但若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务实性”,就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性思维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视野,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寻求多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如设置学科新知识、新观点的专题讲座课,典型案例讨论课,经验总结和反思性经验交流课,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问题讨论课,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等等,所以,课程设置主要不是常规性的学科逻辑或序列化的框架结构,而是创建“宽、新、用”松散结合的、“模块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问题性和实践针对性,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务实性”落在实处。

2.应用性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务实性”,实质上也内在地规定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中小学教师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所设置的课程,必须面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的各个环节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及过程组织顺利展开的策略、手段、途径或方式等,使中小学教师能够把学习的结果及时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当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为实践应用而单纯地“工具化”,果真如此,就误读或曲解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师的目标指向。事实上,“应用性”主要是在“工具性”的操作层面上满足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涉操作层面上的“工具性”,更关键的是价值取向,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还必须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或新观点等讲解于中小学教师,提升其理论统摄的高度,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目的和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或弱化课程设置的理论提升性要求,应本着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忽视或弱化哪一方面,都会使课程设置偏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