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读研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55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1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职前的长达数年的课程学习和见习、实习,有在职的短期研修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有日常的教学观摩、同事间的交流探讨,还有教师的教育期刊阅读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文献回顾,相对而言,在诸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中,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研究较为鲜见,为了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于2010年9月至10月在四川省达州市开展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为了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调查在达州市的一个主城区和两个农业县进行,对3所城市小学、3所城市中学、3所农村小学、3所农村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本调查研究共计发放480份问卷,回收454份问卷,回收率为94.6%。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见表1如下。

2.研究工具

自编《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调查问卷》,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以及专家多次审定和矫正后定稿。问卷涉及四个维度: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动机、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对问题“你是否有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选择“基本不看”或“从来不看”的教师共有64名,这部分教师对“阅读时间”、“阅读动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能否满足你的阅读需求”等相关问题不作答。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l7,0进行处理,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3.调查程序

本研究由专人统一对被调查学校教师发放问卷,并对问卷进行说明,使被试明确测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答完后当场回收,整个过程约为15分钟。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对部分教师进行追踪访谈,同时收集被调查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的教育期刊,以便充实研究资料,对相关问题作深入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阅读习惯

由表2可见,经常看教育期刊的教师只占26.9%,59.0%的教师偶尔看,12.3%的教师基本不看,1.8%的教师从来不看。不到1/3的教师称自己经常看教育期刊,近六成的教师称自己偶尔看,基本不看和从来不看的教师的人数占到14.1%。可以看出,当前,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

2.阅读时间

从表3可以看出,有53.1%被调查的教师自称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1-2个小时的教师占30.3%,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2-3个小时的教师占10.8%,自称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教师只占5.8%。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中小学教师每月花在阅读教育期刊上的时间并不多,有超过一半的教师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不到1小时,每月阅读教育期刊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教师还不到1/5,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出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

3.阅读动机

(1)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大致相同,选择“积累知识以后用于教学”和“备课”的人次都最多,选择“了解教学研究动向、方法等”和“写文章”的人次排在其后,而选择为了“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修养”和“喜欢做题,了解别人做了什么”的人次比较少。

以上结果显示了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积累知识以后用于教学”和“备课”,这两项都与中小学教师平常的教学实践关系紧密,这说明中小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教育期刊阅读改进自己的教学。还有部分教师想通过阅读教育期刊“了解教学研究动向、方法等”和“写文章”,这反映了当前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书之余开始重视教学研究了,他们希望借助教育期刊的阅读来培养科研能力。

(2)中小学教师不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

有64名教师对“你极少或从不阅读教育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由表5可见,在给出的5个不阅读的原因中,认同“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很多,读不读期刊没多大关系”和“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没多大帮助”以及“学校在期刊阅读方面没要求”的人次最多,分别达到了41人次、38人次和34人次。认同“没有可阅读的教育期刊”和“没有足够的时间”的人次最少,分别为12人次和3人次。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教育期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对教学没多大帮助”是阻碍这部分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因素。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也影响了他们阅读教育期刊的积极性。“时间”并不是阻碍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主要因素。

(3)阅读倾向

从表6可以看出,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倾向大致相同,主要倾向于“学科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而对“科研知识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和“教育信息方面的内容”的关注相对较少。

中小学教师主要对三类阅读内容感兴趣:能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能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们除了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期刊改进他们的教学外,也想借助于阅读教育期刊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4.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

学校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包括:在硬环境方面为教师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在软环境方面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学校给予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情况,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对部分被调查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对学校资料室和办公室的教育期刊进行了收集分析。

(1)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可供教师阅读的教育期刊情况

由表7可见,有63.4%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资料窒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认为没有或不清楚的教师占36.6%。结合访谈和实物分析,大部分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

(2)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对教师阅读需求的满足程度

由表8可见,有近一半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只有不到1,5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为什么有近一半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呢?结合访谈和实物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数量不多。虽然大部分学校资料室或办公室有教育期刊可供教师阅读,但数量有限,基本上每种教育期刊只有1本。第二,种类有限。大部分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属于综合类,例如,《四川教育》、《达州教育》等,而专业类的教育期刊较少。第三,质量不高。根据对各个被调查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校订购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较少,大部分是地方出版的刊物。在访谈中,很

多老师都谈到“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内容与自己教学联系不紧密,对教学没多大帮助”。

(3)学校领导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情况

由表9可见,只有16.1%的教师能感觉到校方领导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重视,回答“否”和“不清楚”的教师达到83.9%。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学校在软环境方面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支持力度是非常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没有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给予评价激励,在被调查的12所学校里,有9所学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没有对教师教育期刊的阅读给予关注。第二,缺乏对教育期刊的组织管理。大部分学校没有资料室,教育期刊一般放在行政办公室,没有专人负责管理,保管比较混乱,没有制定期刊借阅制度。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达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是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中小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教育期刊阅读改进自己的教学;中小学教师主要对三类阅读内容感兴趣:能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能增进对学生的了解、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大部分学校欠缺对教师阅读教育期刊的行政支持,主要表现在硬环境方面为教师提供的阅读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软环境方面没有为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造成教师缺乏阅读教育期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阻碍当前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教育期刊的习惯,以便充分发挥教育期刊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为教师提供丰富高质的教育期刊

学校订购的教育期刊要种类丰富,不仅有综合性的教育期刊,更应该有各种专业性教育期刊。在数量上要尽可能满足学校教师的阅读需要,在质量上要保障期刊内容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联系紧密,对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有帮助。在选订教育期刊时,要坚持学校统一订购与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多征求教师的意见,选订出适合教师们阅读需要的教育期刊。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的组织管理,配备专门的资料室存放教育期刊,专人负责管理,制定期刊借阅制度。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2

关键词:提升内涵

三种精神

两种意识小学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在该公式中,教师的分值越大,乘积就越大,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教师内涵的发展建设应该作为基础建设抓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

一、特殊的活动,培养三种精神。

第一个活动是“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即以“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为主题,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平台,以育人一得、身教一例、格言一条、建议一点等“四个一”为内容,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在当今物质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时候,精神文化的需求慢慢体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其需求一个正确的引领方向,形成学校精神的凝聚者,学生的潜移默化者,让一届又一届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第二个活动是“相约星期五”教师读书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薪火相传,传帮带”老教师传经验,新教师带理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教师如下三种精神。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引导教师的内涵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学校的精神内涵。现在,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不仅仅影响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发展。要让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不能盲目: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设置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自动放弃;目标过低,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工作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难点、弱点,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我校选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应把特色教育装在心中,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育中敢于独树创新,敢于挑战现况,不断刷新的现有成绩,创造在小学教育上昂首翘楚的成绩。

二、另类的阅读,打造两种意识。

(一)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去除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埋头读书修炼内功,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情呼唤。教师读书不能是盲目的,要有选择。尤其是年轻教师,存在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缺陷,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应多读《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韩国小学教育考察》等包括人文类、实践类等多方面书籍,以丰富自身阅历。同时,老教师应该不断适应新文化的发展,紧跟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打造精品的改革意识。

另类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本,一位优秀的教育骨干、一堂丰富的教学案例、一个知名的教育团队以及一个春天的小学校园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即“读他人,钻学问”。所谓“读他人”就是选择一个优秀的阅读对象,通过寻找他、阅读他、学习他和探讨他的步骤,深究其先进的文化思想、教学思路、办学理念,发掘其文化与自己的改革关联,探讨其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法。“钻学问”就是要在整个群体中进行交流和研讨,把读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成自己的内涵思路,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读的多了,读的深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做到引领小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各个性格和年龄阶段的学生交友。我们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三、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我校目前的小课题有很多,如《守中求变,本真妙解千千结》《在解构中破茧,在重建中化蝶》等,这些小课题无一不是直击目标,立足学生本体的。我们求创新、不重复、不停步,着力打造123工程,使师生生活在幸福中。

123工程是什么呢?“1”是奠定“一校和睦”。我校对教师实行“群众管理”,基础建设决定上层建筑,将学校的决策方向放手给群众引导,权利事务全方面下调转移,让一线工作者有话语权,让一线工作者创造出适合一线教育的教学工作环境,做到真正的权利民主化,权利群众化。“2”是取得“两张通行证”。我

校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识记、践行和验收考核三个阶段,强力推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是第一张通行证。优秀的成绩是第二张通行证。“3”是打出“三张王牌”。这三张王牌就是写好字,读好书,练一个特长。我校围绕办学宗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紧追先进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小学生未来成长为中心,创教师内涵为手段,闯出了一条高效之路。

总之,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教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2]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3

品质教育

1.强化战略地位

多年来,东莞东城区委、区办事处始终举全区之力办教育,带着感情办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东城的跨越发展,东城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东城”工程,全力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东城区委、区办事处围绕区内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和实际,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落实东莞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研究推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心全意为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做大事。按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要求,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三优先”: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2.强势经费投入

东莞东城区始终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2008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1.54亿元;2009年总投入1.86亿元;2010年总投入2.15亿元,其中投资2600多万元对东城一中和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改造扩建。2011年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校交付使用。由于各级各方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东城区教职工待遇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为东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东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强力奖教助学

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情况下,东城还积极动员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干部群众踊跃捐款,共筹集善款三千多万元,成立了“东城区教育奖教助学金”,主要用于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教育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积极上进、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2008年发放157.28万元,2009年发放169.46万元,2010年发放184.89万元,2011年发放190.51万元。此外,2010年各社区、居民小组对1183人次,发放了315.85万元奖学助学金。2011年,各社区、居民小组对1215人次,发放了270万元奖学助学金。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激励机制。

4.强调均衡发展

东城区有户籍人口6万多人,外来人口30多万。为了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近年来,东城区坚持“扶持引导,规范管理”的方针,大力鼓励、支持企业、集体、个人办学,使民办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民办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解放思想、政策扶持。近年来,东城区旗帜鲜明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并将这种支持落实在具体政策上。规定凡在东城筹办民校或幼儿园,区城建、教育、物价、供水、供电等部门都给予政策的优惠,并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管理、奖教奖学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二是扩大总量,满足需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现状,我区积极增加民办学校数量,不断提高民办学校覆盖面。目前,全区共有民办中小学12所,民办幼儿园46所;三是提高质量,做大做强。在实现数量优势的同时,东城区还积极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开展财务检查和办学资格年审,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帮助民办学校建立董事会,评估办学质量,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以支持发展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政策体系。

优质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教师。

近年来,为提高教师素质,东城区重点实施“三大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校长培训工程、师德培训工程),逐步建立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培训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已初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构建模式,抓牢为着力点

东莞师范附小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一个三年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包括学校分析、个人分析、成长内容、成长目标、主要措施、条件保障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主要模式有:专业对话自主发展;校内专题系列讲座;同级同伴互助成长;科组专题教学研究;分类搭建成长平台。这种明确校情,依据科情,基于个人实际定目标,基于个人教学问题开处方,基于课改理念寻依据,基于教师个性找良策,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以个人成长规划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以个人反思为前提,以同伴互助为基础,以专业引领为保障的教育成长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在莞师附小逐步形成体现学校个性的教师专业成长文化。

2.大力培训,打开提升突破点

东城区中心小学通过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提高。培训的内容包括:学历的提升、教学技能、管理能力等,学校组织培训与教师自身学习相结合,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进修计划,建立成长档案。学校组织培训包括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例如到其他先进的地区跟岗学习或外出听课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为教师开展培训等。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各科组、各年级组根据科目的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开展专题教学研讨等,通过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东城三小的培训则以“立足课堂”为指向。自2007年以来,学校构建了“主研人”平台:即每个学科先把4名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坚持三年不间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既注重教材处理培训,也注重教学策略培训;既注重学案为载体的自学方法的指导培训,也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训;既注重课堂口述语言的培训,也注重课堂调控能力的培训。因而,“主研人”素质快速提升,造就了一批素质优秀的年轻教师。而他们的成长,带动了其他教师的转变:从安于现状的“终结型”转变为努力上进的“学习型”,从循规蹈矩的“经验型”转变为追求创新的“科研型”。

3.引导阅读,抢占思维制高点

长期以来,教师是怎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就是从学校毕业以后,凭着自己在学生时期学到的知识,拿着教科书、教学参考,在那里教书、辅导、出卷子考学生,能够坚持读书,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很少,教书人不读书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怎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东城区朝天实验小学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着力引导教师阅读学习,努力改变教书人不读书的现状,让读书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工作方式,一种职业习惯。

朝天实验小学把引导教师读书和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把教师读书学习分为两大快:一块是共读,一块是自读。学校每学期都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推荐2、3本共读数目,要求教师阅读,还在局域网中设置“校本研究学习资料”专栏向老师推荐专家、名师具有指导性或借鉴意义的好文章;设置“校本教研视窗”专栏,向大家推荐本校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撰写的好文章,确保老师们能够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卓有成效地读书学习。自读的书目和文章则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满足自身个性化的读书需求。

学校许多教师的读书都经历了一个由不情愿、不自觉,为完成任务而强迫自己学习,到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东西,逐渐尝到甜头的过程。为促进教师读书,朝天实验小学改革教师例会,每次都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教师的读书交流,老师或推介好书,或发表读书心得,或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

美德精进

德育是难题,尤其是在当今价值多元化、观念碰撞冲突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东莞市东城区立足区域实际,对德育进行内容拓展、方式创新、领域延伸,通过健全体制、丰富载体、深化模式、完善平台,成功构筑起具有东城品质的“大德育”体系,全区学校德育百花争妍,呈现出学生品行优异的人文胜景。

1.注重健全体制

东城区中心小学把健全相关体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相继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绩效奖励机制、班主任岗位津贴月评机制、学校文明班考评机制、日常行为量化评价机制等德育体制机制,为德育工作的执行落实提供了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学校德育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了学校、家庭、关工委及社区等方面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东城五小通过德育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健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感恩教育常态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知恩、懂恩、感恩”。二是关怀教育常规化,每年寒暑假,学校都组织学生到东城敬老院看望老人,使尊老敬老活动落到实处。三是实践活动多样化,学校相继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真正增长见识,丰富体验。

2.侧重丰富载体

东莞东城第一中学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原则,以“学会做人”为德育核心,以“体验式教育”为手段,每年定期举办“朝阳伴我行”读书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动会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这些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校形成蓬勃向上、积极向善的校风、教风、学风。

东莞师范附小在德育工作中推行扁平式管理,强调管理者要“用人人德育的眼光发现德育”,育人者要“用人人德育的思想做好德育”。学校要求老师们拥有“德育无小事,事事关我事”的思想,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德育工作。首先,开展“一班一品”创建工作,班主任根据班情选择切合本班实际的主题进行创建,创建做到有规划,有方案,有秩序。学校在检查班级的创建工作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参与性,资料的全面性,落实的有效性。其次,学校推选“新三好”评价,即“好习惯、好品格、好思维”。坚持用细化的标准每双周做好各项指标的评价工作,期末评选出“新三好”学生。

东城小学建设书香校园,塑造文化品位。学校在寒暑假开展的“160朝阳读书”活动中,结合德育课题《校园学生贴吧的引导与管理探索》,在校园网站上的“风采贴吧”榜上中开辟“班组读书活动平台”,由教师和迁出的学生做管理员,在网站上进行班组读书门外汉活动。倡导“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既促进了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展,又引导和培养了学生在网上文明发贴的意识。

东城六小以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学校朝着“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润泽校园,让美德在读书中发扬光大”的目标,每个学期通过实施“一、二、三”读书活动策略(“一”即一个家庭读书主题,“二”即建设学校、家庭两个读书阵地,“三”即完善“举行校园读书周、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160工程”三个载体),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3.着重深化模式

东城初级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优先,育人为本”的德育原则,把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每年组织学生军训,在艰苦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每月进行文明班、文明宿舍的评比。德育处总结出“激发动机――明确要求――强化行为――反馈激励”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个性特色的《东城初级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责任到人,上下共抓”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推重心育平台

花园小学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定期召开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会议,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心理环境健康素质得以正常进行,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该校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心理环境。该校从校容校貌的建设入手,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一进校园,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孕育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为了更好地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该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小屋,在这里,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困难、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们在这些地方可以得到心情的调节、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从而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品味优教

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推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东城区立足区域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确立并推行了“135”教学研究方案:“1”指的是一个中心,即以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3”指的是三个结合,倡导每位教师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5”指的是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写作(反思)等五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且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东城注重引导学校和教师全员思考科研、投入科研、成就科研,并始终坚持教研活动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从而使东城教学研究逐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特色,为东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1.创新模式

东城初级中学狠抓教育科研,创新课堂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学科教学唯书、唯授、唯练的程式化弊病,在教学中能注重探索、强调知识迁移与反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提升了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设疑提问―激励探索―建构创新―巩固拓展,充分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2.革新制度

东城区花园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四个教研组,学校对教研组实施制度化管理,落实学校行政领导分组管理责任制,提高教研组建设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创新机制,实施策略。学校积极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层级分明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校――科组――级部科组”立体教研网络,实施“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行动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益。(1)“学研共同体”的组织机制。以学校科组为高层研究集体,以现有的级部为基层研究集体,以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为载体,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层次分明地发挥学校名优教师和级部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学习、交流和分享各种教学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促进研究集体成员全面成长的目的。(2)“三位一体”的研训机制。以专题课例研究为核心内容,以学习反思为基础,为教师搭建一个“教研训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具体措施是开展任务驱动下的“磨课”,即专题课例研究,分级分层分专题研讨。

3.更新思路

东莞师范附小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在做好资源的整理、建设的同时,强调引导教师形成五个共识:教师成长需要公开课,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公开课;让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是教师的成长路径;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什么样的课算是优质课;科组长结合科组实际开展有价值的教研;让科组内每一位教师学会议课。当教师们形成共识后,对于教研便能步调一致,科研工作的开展便变得顺畅起来。

东城区中心小学则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教研能力的提高)。确立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整体提高”的教研思路;拟定了“加强理论学习、教学观摩研讨,专题研究,实践体验”的教研程序。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根据科目的特点进行教学研讨,如:数学科围绕数学计算、解决问题等专题进行研究。

东城五小的教研工作坚持既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教研形式多样化:理论学习、心得交流、集体备课、听评公开课、观看录像、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等。在开展常规教研的同时,结合学科实际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项目。比如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数学科组的数学智慧乐园备受学生关注。

4.变新载体

东城三小将教研、科研、课题研究有机融入常规教学活动中,将研究过程深层内化为常规教学的工作环节,创新教科研载体,不仅利用“学案”教学打造了五个平台(“先学后教”预学平台、“口述表达”交流平台、“小组合作”互动平台、“主研教师”成长平台、“反馈验证”评价平台),还借助“学案”教学实现了五个创新(创新了由“教”转变为“学”的教学资源,创新了“评―议―点―练―升”的课堂结构,创新了口述表达模式,创新了“小组合作”形式,创新了自学能力评价体系)。

特色品牌

东城区进一步深化“创名校、育名师”工程,打造教育品牌。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主张,努力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进一步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以“立足本土、立足实际、满足市场”为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名校,以优质等级学校推动区域教育上台阶和上档次,初见成效。

1.书香家庭见实效

自2008年以来,东城一小开展了创建“书香家庭”活动。由于东城一小地处市郊,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长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总不理想。因此,东城一小通过开展创建“书香家庭”活动,引导家长利用空余时间,放下要看的电视节目,放下要玩的麻将、扑克,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东城一小创建“书香家庭”活动分自荐和班组推荐两种形式。经过学校检查验收,达标的家庭,由学校统一颁发“书香家庭”的牌匾。在检查验收的过程中,学校发现不少家长为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都会和孩子一起拿起书,一起学习。家长陈亮珍说:“以前我只是全力工作,忽视了给孩子引导。现在只要我有空,就会跟着孩子一起看书,孩子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

2.口才训练进课堂

21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谁拥有自信与胆量,谁就能为成功加码;谁拥有一流的口才,谁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教学生六年,想到的是学生六十年。东莞市东城区第二小学精心为学生搭建演讲与交际的口才训练平台,开创特色办学新路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为了能让学生的口才训练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体现和实施,东城二小在学科教学管理中明确要求:不管哪一门学科,哪一位老师授课,都必须把“口才训练引进课堂,保证学生一节课至少有十分钟的自由表达时间。”为了达到学校的“口才训练”要求,老师们尝试了“三五五”教学模式(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课中五分钟小组交流、课后五分钟谈学习体会),除了遵循这一模式以外,老师们还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可诵可说可演点。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4

学校教科室紧紧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重点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结合学校"读好书,写好字"活动的开展,学校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并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阅读的书籍,开展基于问题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开展了班主任读书论坛、教师读书论坛和教师读书反思评选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有效开展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的教革方向。

本学期,学校的历城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生活德育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进入了课题结题阶段。课题组认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向历城区教科室提交了课题结题材料。

2015年11月,学校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节日文化与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新的课程的成功申报,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提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

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同时,本学期各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其中,语文组开展了"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微课题研究;数学组开展了"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研究"微课题研究;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微课题研究;品生社教研组开展了"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创造高效课堂研究"微课题研究;科学教研组开展了"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微课题研究。在微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并以微课题的研究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开展了展示课活动。

三、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安排,有记录,有总结。每月各教研组还要上报活动总结和过程性活动资料。本学期,学校英语组、语文教研组和品生社教研组还承办了教育办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五、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师的成长。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5

一、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成为坚强、忠诚和理智的人。小学图书室对小学生情操的熏陶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图书室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教育。我校要求每个班级都建立图书角,并设立图书角管理员。如三月份是学习雷锋活动月,就动员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及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等书籍;四月清明节则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事迹;“五一”劳动节就向学生介绍有关劳模的书籍;“六一”期间则组织学生阅读《做新中国的小主人》等书……学校图书室结合不同节日的特点,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此外,我校图书室还开展了“我做书香儿童”课外阅读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图书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向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使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树立了远大理想,图书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渐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服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当今社会,新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是通过书刊资料来进行的。任何科学理论研究都必须从图书里搜集、掌握、熟悉,掌握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掌握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相邻学科所提供的新的资料,以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作出新概括,取得新发展,获得新成就。这就必须从记载已有科技成果的图书资料中去学习、吸取和掌握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料,明确了解科学家研究发明的整个过程和研究成果的有关依据及原理,以便开阔眼界、扩展思路、受到启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校图书室也积极主动地向全体师生介绍并提供这方面的资源信息,做好服务工作。如我校校长,她在指导学生进行迎奥运读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奥运知识的书籍,图书室就及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方面的读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

三、以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图书室的主要功能是以书育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园地。如果说授课的教师是言传身教的老师,则图书室里的书籍便是无言的老师,它对每一位读者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便会有收获。近年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我校非常重视建设规范化的图书室。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等,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年龄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基础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如刚开始,我把图书分发给低年级学生后,不到几分钟,有学生就举手说“看完了”,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们只是把书翻了一遍,根本不知道书中讲些什么。于是,我就耐心地指导学生读书、看书。中、高年级则有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到图书室借阅书籍,有些学生也在班级教室里的图书角借阅图书。如今,各年级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看书、读书并且能自觉摘抄好词、好句,做好读书笔记,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水平。

目前,社会上录像厅、游戏厅、网吧、不健康的光盘书刊等,随时可能危害青少年一代,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最好的抵制方法就是把学生吸引到图书室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丰富的优秀读物,引导学生在精神世界上树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自觉抵制社会上那些不良的影响和危害。为了教育学生利用图书室里的图书充电,学校领导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了学样教学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阅读指导,规范阅读时间。时间上,每班每周都至少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学生们在这些有益的书籍中获得了身心的享受,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6

我国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一开始就和教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如艾伟、龚启昌等在汉语文教育心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有的侧重于综述性研究,如龚启昌曾撰文从“阅读之机能”、“阅读之理解与速率”、“阅读之兴趣”、“阅读的方法与条件”和“阅读之教学原则”五个方面,介绍了自20世纪初国内外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其中着重评述了国内学者研究汉语文阅读心理的一些重要结论;而另一部分则侧重于专题性实验研究,比如艾伟等人支持的一系列单项实验等等。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方面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一、阅读兴趣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艾伟一直潜心于自己的实验研究,在中文阅读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对语文教育界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1938年9月,艾伟以文言文作材料,举行了第一次阅读兴趣实验。实验对象为小学五、六两个年级上学期的9名学生,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在阅读中不同特质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低排列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写与叙述、生动的描写与叙述、静的叙述。由于此实验存在着被试人数少,材料也少且仅是文言文,实验手段不够科学等因素,所以实验的结果不太可靠,结论也相对比较片面,在编写教材时可采的价值不大。

1939年6月,艾伟又举行了第二次规模较大的阅读兴趣实验。被试对象仍为小学生,分布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下学期,共计26人。最后,艾伟对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了归纳:(1)随着读物特质的转变,学生阅读兴趣的浓淡也发生了转移;(2)读物的特质可以分为惊异、生动、动物叙述、谈话式、幽默、情节、男性、女性、儿童、成人、静的叙述、知识灌输、道德暗示等十三类,前九类为儿童最感兴趣的,而后四类则最不感兴趣;(3)小学各级儿童对于读物兴趣都比较相近;(4)韵文对于儿童而言似乎没有特殊兴趣,此外儿童在寻常家庭的生活经验方面的兴趣表现也很淡然。(5)阅读兴趣与阅读难度没有太多相关;(6)儿童对于文言文兴趣不如白话文浓厚。通过种种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为儿童文学之写作,异常重要,而写作者对于儿童心理应有认识,更加重要。相比首次实验,本次实验结果可信度有所提高,科学性也大大增强。

到了20世纪40年代,艾伟还把实验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初中,先后进行多个实验,主要有“学生对读物兴趣之评判”实验、“由背诵结果分析学生之兴趣实验”等。实验的结论是:儿童的兴趣与成人不同,成人依照自己的喜好为儿童选择读物,不尽受到儿童的欢迎。所以说在儿童所读的材料中,儿童不喜欢内容的比例和教学质量是呈反比的。

1943-1944年,胡士襄、江文宣在艾伟指导下从事了一次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的实验,此次实验规模比较大,被试者为初小三年级上学期至高小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共计685人。由研究结果可知,它与艾伟的研究结果颇为相近,这说明实验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国语课本的编写、国语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速率研究

1、汉字直排横排对阅读速度的影响

自商朝的甲骨文开始,我国的文字均为纵行排列,阅读者的目光关注点一般从上往下移,看完一行再向左移。一页有十几纵行,阅读的顺序是从右至左。这是我国阅读文字的一般习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来自西方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日益加剧。同时,很多来自中国的有志之士也开始主动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以期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在这种西学东进的背景之下,以拉丁文字为主的外国文字相继传入中国,一些学者注意到西文的阅读方法与我国的阅读习惯恰好相反。汉字的组织与西文不同,是方块字,既可以直排也可以横排,所以在民国初年以来的一些坊间教科书中,出现了横排和直排混杂的现象,在排版上没有一定的标准。1904年,我国首部汉字横排的印刷品《汉语字典》的发行,1915年,《科学》杂志的创刊号业首先采用了横排印刷,横排与直排这两种相互并存的印刷局面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从中西文字排列方向的比较中,得出汉文是横排或是直排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更利于提高阅读速率的结论。但是,究竟哪种排列形式更加完美,哪种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的规律,在当时来看,依旧是一个谜。

早在1918年张耀翔以中国留美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结论是直排优于横排;1923年杜佐周的实验结论倾向于横排优于直排。1925年沈有乾运用照相机研究眼球运动方法来实验阅读横排或直排材料哪个效率高的问题。最后,艾伟得出的结论是,汉文适合采用横排印刷以改变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同年,陈礼江、哈尔二人也进行了汉字横排与直排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横排和直排阅读没有好坏之分,速度的快慢纯粹受习惯与训练的影响。艾伟的横直读实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艾伟得出初步结论:对于低年级而言,直行阅读成绩较优秀。对于高年级而言,横行阅读成绩较优。对此结论,他又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意见,例如杜佐周、陈礼江、哈尔、沈有乾等人,认为在排除习惯和熟悉材料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速视法进行实验,证明横行阅读成绩最佳。总之,艾伟所研究的汉字横排与直排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汉字横排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将会为以后教材、印刷物的印刷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于汉字横行和直行排列问题,直到建国前夕还有不断的争论,但是随着汉字左起横排的书籍和报刊的增多,在实践中横排阅读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最终在建国不久便得到了广泛推行。

2、篇幅长短等对诵读速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背诵一些经典文章对于初学者提高语文成绩是大有裨益的。如何提高诵读速率,已为人们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艾伟曾对此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艾伟一共做了四次研究。首先是“篇幅长短与诵读速率”的关系研究。其次是“文章内容在背诵与默写上的影响”。以初中一年级所读的文章为研究材料,从中选出七篇让学生诵读,直到会背诵为止,同时观察内容的深浅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此外,有学者从整读和段读的角度实验其对阅读速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是:(1)朗读与默读在理解和速率这两个因子上,都能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朗读在速率上次于默读;(3)在理解方面,朗读比较适合低年级,而默读在高年级则独显优势。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大都采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情形的弊端在高年级尤为突显,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的提高。艾伟等人诸多有关阅读速率的研究,对于改进当时的阅读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今语文教学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

三、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1、中学生文白能力的比较研究

“”以来,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很深,废除文言文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首先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的,其次从继承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并不尽是糟粕,文言文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是儿童学习所必要的。鉴于此,艾伟先后做过三次实验以探测儿童学习文白的能力,他的结论前后稍有不同。1926年艾伟来到沪宁杭三地,通过对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测验,艾伟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全面理解文言文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艾伟认为应该废除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在初中教材中从易到难开始编写文言文内容并进行教授,同时文白内容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从1940年开始,艾伟在中大实验学校主持教学工作,并在小学高年级中进行文言文教学实验,这次教学实验成果十分突出,因此艾伟提议从高小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他文白观念的三次转变,对中学文言白话的阅读能力的分级测量以及文白的理解力都有细密的研究。

2、默读能力研究

默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在20世纪20年代时逐步得到重视,对于默读能力的研究以艾伟的研究最为突出。1936年,艾伟开始对默读行为与阅读速度及理解程度的关系进行实验,结论是:(1)阅读理解力越强,阅读速率也越高,同时,默读能力与智力也是呈正比例的关系。(2)中国孩童的默读速率与理解都可以借助训练而逐步提高。(3)原本默读能力比较高的,训练起来提高较慢,而原本比较差的,经过训练则会进步较快。艾伟通过这些测试实验,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艾伟还依此编制了中小学各级默读能力测验,都有常模,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得以广为流传。

对于阅读(默读)的理解能力,艾伟曾作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他通过对实验成果的总结把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三类:(1)理解是人类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人类思维对于理解客体的习惯性本能主观反应。(2)在第一种的习惯性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情况下,需要长时间的联系作为理解能力的补充,使得这个本能反映得到巩固和加强,叫做第二种理解能力。(3)在普通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的前提下,阅读者的理解能力仍然不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生疏文字和生疏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就需要循环往复地多次阅读。称之为第三种理解能力。由此可见,艾伟的三种理解力,实际上表明它们与个人经验背景以及联想、习惯等因素的密切关系,经验的厚实、联想的迅速、阅读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助于阅读理解力的提高。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改革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作者简介]李冬莲(1966-),女,广东龙门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及商务英语教学。(江苏南京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201142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86-02

一、引言

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并借助于其他大脑活动来获取信息,从而了解、适应客观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因此,研究英语阅读的方法,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成为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英语阅读也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分析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国内语言教育者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些教学研究与实践无疑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虽然这些阅读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孤立的、为阅读而阅读的培养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具备很好的阅读能力,但在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发展上严重地不平衡。

应该说,造成这种英语能力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阅读分数占总分数的40%,中学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大学英语阅读能力与其他英语能力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许多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围绕阅读能力来进行阅读教学,没有把阅读能力与学生其他各项英语应用能力协同起来,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模块训练来完成不同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而较少将几种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训练。结果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跟不上。反过来,其他能力的滞后,也会阻碍阅读能力的发展。英语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只有通过综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英语语言教学目标。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鉴于以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这种以单纯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进行大胆改革,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扩展听、说、写、译等能力,并将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向未来和课外延伸的新阅读教学模式――这就是“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一)“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含义

1.“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同“泛读”之间的区别。这里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与阅读教学中的“泛读”(extensivereading)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泛读是区别于精读(intensivereading)来说的,是一种通过大量阅读,借助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来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而笔者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是指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听、说、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扩展,使阅读能力与其他几种语言能力平衡发展,并使阅读为学生的未来和现实生活服务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摆脱过去那种孤立培养阅读能力、忽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模式。

2.从阅读过程的角度来理解“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一个系统或过程,将阅读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起点(阅读的准备)―中点(阅读)―终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应该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前两个阶段做得较好,但大多数就止步于第二阶段,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第三个阶段――阅读的扩展与延伸,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阅读内化的关键一步,也是语言教学的运用环节和终极目标。

(二)“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形式及其理论依据

通过多年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形式来实现“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1.技能培养上,由单一的阅读技能向听、说、写、译等技能扩展。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听、说、写、译能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包括输入和输出能力。而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又分别包含听、读和说、写、译能力。这些能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将这五种能力同时进行培养,学生才能最自然、最灵活地将它们运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课程中,适时地实施其他能力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理念。

2.在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让这些信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服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做准备,高校教师不应把职业教育仅仅看作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的任务,任何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向未来延伸。

3.在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信息,而且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获取的信息运用到课堂之外,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际运用,才能内化为能力,语言教学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目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教学也必须在空间上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向现实生活延伸。

(三)“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实施方法。

“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实施方法总体上可概括为“实践活动”。以下将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这些方法的使用。

1.阅读技能向其他英语技能扩展的方法。一是阅读技能向听、说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一:陈诉活动。步骤:(1)在学生完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即“预读”和“阅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阅读过的材料写出10个陈述(statements)。要求这10个陈述中必须包含正确的陈述和错误的陈述。(2)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先由一个小组的各个同学分别说出这10个陈述,由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判断这10个陈述的正误。例二:提问活动。步骤:(1)活动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将阅读过的材料分为几个部分,由各小组分别根据其中一个部分拟出10个问题。要求这10个问题必须包含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要求特殊疑问句尽可能由不同的疑问词(如what,who,when,where,How等)来引导。(3)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活动。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二是阅读技能向写作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三:问题扩展写作活动。步骤:(1)在例二中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材料提出10个问题,现在要求学生将这10个问题写在纸上,每2个小组进行交换。(2)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另一个小组所提供的问题,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这个段落不能只是这10个问题的答案的简单叠加,而必须要有很好的逻辑关系,要用适当的信号词(signalwords)来连接。(3)要求各小组将写好的段落誊写在a4纸上,由小组长朗读完之后,贴在教室里。三是阅读技能向翻译技能扩展的方法。例四:摘选―翻译―交换译文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要求各小组从阅读过的材料中摘选出5句最精彩的句子,并写在纸上。(3)每2个小组将精选的5个句子进行交换,并译成汉语。(4)2个小组再交换译文,进行对比,评价双方的翻译技巧。(5)每个小组将这5个句子及译文誊写在a4纸,然后贴在教室里。

2.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的方法。例五:讨论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找出文中哪些观点和建议可能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帮助。(3)教师汇总各小组观点和建议。(4)全班共同讨论这些观点和建议的价值,并按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帮助程度,将这些观点和建议进行排序,形成一个清单(即结论)。(5)请学生将清单誊写在a4纸,然后贴在教室里。如该教材的第7单元的课文“areYouaworkaholic?”(你是工作狂吗?)一文谈到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教师可按以上步骤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分析这些职业可能带来的压力,并讨论如何解压。

3.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方法。例六:问卷调查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的主题,拟定一份问卷调查,以验证该文的思想观点的正确性或调查相关命题的现状。(3)教师要求各小组实施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4)各小组提交调查报告,并贴在教室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写作教程)第二册》为例。该教材的第8单元课文“there’saLotmoretoLifethanaJob”(人生的意义不只是工作)一文,通过几个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学业过分以未来的职业或薪水为重,而忽视了生活中其他有意义的东西。教师在阅读的延伸阶段可布置类似的问卷调查活动:请各小组设计一份英文问卷调查(问题不少于10个);调查对象为本班或外班同学(不少于20人);并统计调查结果,比较调查结果与本篇课文的调查结果的异同,撰写出一份英文报告。最后,经全班评比,选出最优调查报告贴在教室里。

四、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事实上,许多英语教育者多年来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但具体到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等细节时,却往往成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方法等细节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大潮,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阅读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服务,促进学生的英语技能全面、平衡、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诗艳,秦春黎.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与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刘为凯,余雪琳.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58(3).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8

关键词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

分类号G760

1问题的提出

以“倡导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以及“建立能够接纳并满足所有学生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为主张的融合教育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便以其卓越的进步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变革的主要动力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尽快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普及义务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家将随班就读明确做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班就读”取得的成绩更多体现在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上,这些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普通学校残疾学生“流失”、“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等现象严重,因此,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成为继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后更加迫在眉睫的重大议题。

此外,国内外众多研究均表明,相对于班级规模、班级结构、物理环境、学生背景等其他因素,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师缺乏特教专业知识和方法”是目前随班就读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我国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对优秀随班就读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和提取文献中关于随班就读教师核心素养的规定和描述,并与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对照和分析,同时综合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在保障研究资料来源多样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提炼出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和需求,为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培养提供依据。

2方法

2.1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随班就读教师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融合教育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师资队伍通常包括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由随班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承担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研究中将随班就读教师仅界定为:在有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班级从事班主任及学科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不包括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

2.1.2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叶澜指出,教师专业素养由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成,同时,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不同学者的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大多从知识层面、理念(态度)层面以及技能层面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将教师的专业素养界定为:教师成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时所必备的品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三个方面。需说明的是,本研究仅关注在随班就读情境下教师尤为需要的品质,不探讨其基本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素养。

2.2研究对象及步骤

本研究采用四种方法和途径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旨在探讨优秀随班就读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采用“三角验证”的方式,通过对多种途径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相互映证,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2.2.1文献收集与分析

(1)文章收集和筛选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与融合教育或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进行广泛收集和筛选:中文部分,以“融合教育教师”、“全纳教育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态度”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挑选公开发表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并对随班就读教师素养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献;英文部分,以“inclusiveeducation”、“inclusivepractice”、“teacherquality”、“teachercompetence”、“teacherpreparation”等为关键词在pro-Quest、eBSCo、eric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由于文献数量庞大,将最终人选的文章限定为2000年以后的、发表在“同行评审”(peerreviewed)期刊上的文章。最终共筛选出文章58篇,其中中文部分23篇,英文部分35篇。

(2)文献内容的归纳和分析

为确定已有研究成果中对随班就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探讨和规定,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内容分析法多用于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但同时也可用于对文献资料内容的提取和比较。先将每篇文献中提到的素养条目进行归纳和统计,合并表述相似、本质相同的条目,然后将共同出现在10篇以上文章中的素养条目归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类,形成文献分析部分的研究成果。

2.2.2与我国普通教师专业标准对照

由于随班就读教师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并且随着随班就读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每一名普通教师都有可能成为随班就读教师,其间并没有严格界限。我国最新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均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本研究将从文献中提取的相关内容与我国普通教师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要求和规定中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的部分,进行突出强调。

2.2.3向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征集意见

一线教师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最直接的实践者,直接从事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更直接的体会,本研究将通过访谈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已有的文献研究结果向其征求意见,从而进行进一步印证或补充。

2.2.4向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集意见

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对与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有更专业、更理性的认识,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提出建议,从而丰富已有的文献成果,明确随班就读教师在工作中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上述四种关于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要求的不同信息来源能够尽量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不同来源之间的对比和印证有利于把握其中的最核心要求,获得较有效的研究结果。

3结果

3.1文献的归纳和提取结果

经过对所搜集文献的分析,将出现在lo篇以上文献中的核心条目进行提取,结果如表1所示。

3.2与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对照的结果

将文献研究的结果与我国《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对比,提取《标准》中与文献研究结果表述一致或相近的条目,其结果如表2所示。

3.3向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集意见的结果

研究者将文献研究结果分别呈现于随班就读一线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为保证研究的代表性和深入性,本研究共选取随班就读教师10名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5名进行调查,通过电子邮件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邀请其指出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中最值得突出强调的条目并提供补充意见。

整体来看,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及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对已有文献研究结果表示了较为一致的赞同态度,但在有些条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体来看,在知识领域,双方都对“残疾儿童定义、分类及身心特点”、“残疾儿童学习和行为特点”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突出强调,而对“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政策”的要求相对较弱。在技能领域,“差异教学能力”、“多元、客观鉴别与评估能力”、“课程调整能力”等技能同时得到了双方的一致强调,但在“合作能力”、“环境创设能力”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一线随班就读教师和高校特殊教育专家都对技能领域的条目进行了补充,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最后,在态度领域,双方认识较为一致,只是在补充条目“对特殊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上有所差异。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3.3综合研究结果

根据与我国教师标准进行对照以及向一线随班就读教师、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征求意见的综合结果,最终保留文献研究结果中的所有项目,并在“技能”领域加入由一线教师和高校专家补充的“自我发展、反思能力”,形成“随班就读教师核心专业素养条目”,其中知识3项,分别为“残疾儿童定义、分类及身心特点”、“残疾儿童学习和行为特点”以及“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技能8项,分别为“差异教学能力”、“多元、客观鉴别与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课程调整能力”、“与家长、同事及专业人员合作能力”、“实施合作教学能力”、“和谐环境创设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反思能力”;态度2项,即“承认融合教育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接纳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三个维度条目共计13项。

4讨论及建议

4.1讨论

4.1.1中西方文献中对融合教育或随班就读教师素养的规定和期望存在一定差异

毋庸置疑,融合教育是全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对于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理应放在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但研究者发现除“差异教学能力”、“课程调整能力”等学者高度关注的共性要求之外,中、西方文献对于随班就读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所强调的内容各有侧重,例如,几乎所有的国外文献中都将“与教学助手、康复训练师、家长、社区等高效合作的能力”列为融合教育教师首要掌握的能力,而在中文文献中提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国外融合教育的支持系统较为完善,大多数融合学校都配备了完备的各类专业辅助人员,而在中国,这种合作的基础较为缺乏,所以学者们对合作能力的关注程度与国外存在差距。再如,整体来看,国内文献明确强调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分类、心理行为特征等,而国外文献则较少对知识领域做明确要求,更关注教师技能的需求,这可能源于中国“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的教育传统。

4.1.2差异教学能力、多元评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成为随班就读教师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

纵观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虽然在研究背景、切入角度、语言表述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均体现出对融合教育教师差异教学能力、多元评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重点关注,这三项要求也在对文献内容的量化统计和访谈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课堂的差异性无疑远远大于传统课堂,驾驭这种大差异课堂往往是所有随班就读教师的最大挑战,差异教学从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应了随班就读的发展。此外,传统、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再能够满足特殊儿童评价和进步的需要,在有特殊儿童参与的普通课堂,教师应能够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调整测验方式、时间和难度,保证特殊儿童的进步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客观的评量。最后,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各类专业人员及特殊儿童家长的高效合作能力必将成为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形成教育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合力。

4.1.3我国普通教师标准越来越多地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目前国内外的现实均表明,融合教育已成发展趋势,随班就读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通过对比发现,在我国最新试行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规定和条目已经体现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例如,要求教师具备多元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且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还特别提出“了解有特殊需要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规定,要求每一位教师为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4.2建议

4.2.1充分认识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素养

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随班就读发展的水平较低,在对教师观念的引导、支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随班就读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境与西方融合教师并不完全相同,在此背景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更强调对资源和支持的获取以及教师自我更新、发展的能力等。由于本研究更侧重于在国际背景中对融合教师素养的初步探讨以及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所以并未完全聚焦于中国的现实情境,而这应当成为后续研究的又一着力点。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9

我们最初知道周德藩先生关于“科学认读”的构想,认为思路可行,意义重大,从而决定组织实验,是1998年底的事情。周德藩先生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而锡山区当时还是“锡山市”,市教委领导陪同周德藩主任到荡口中心幼儿园和荡口实验小学,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介绍实验构想,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经过热烈讨论,形成了几点共识:

1.“科学认读”构想的首要目标,是“让八岁中国儿童实现自主阅读”,进而使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升。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确定的教育目标,而且可望有一定程度的超越,相应地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也会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整个义务教育将会因此而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2.“科学认读”构想的实施,必须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要充分利用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生活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汉字认读”因素,把“前阅读”的内涵拓展与提升到能够认读相当数量的汉字,并且能够阅读一定数量的幼儿读物,养成相应的阅读素养。接着在小学低年级综合运用已有的各种识字教育先进经验,提高其效率。如果这样,那么,“让八岁儿童实现自主阅读”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3.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幼儿教育中能不能引入汉字认读因素,怎样引入,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做到既拓展和提升“前阅读”素养,又有利于幼儿原有教育活动的开展,或者说不仅不背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而且是它的一种有益拓展。对于这个关键性问题,荡口中心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作了慎重的思考和深入的讨论,初步的判断是肯定的,这让老师们觉得既有方向,又有信心。

得出这个初步判断主要是基于下列两方面的事实:一是周德藩先生关于识字教育科学化的理念,老师们都能理解从而相信。例如“从‘字’、‘人’和‘环境’这三个方面着手”优化识字教育,才是“科学的”,而科学的识字教育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教育的效率。这一点在老师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只是以前没有这么明确的意识,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上加以认识,没有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而已。又如“一个三周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在生活环境中整体认读汉字、词的形、音、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让他们开始汉字认读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一点老师们也很容易理解,平时的现象观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依据。二是对于如何保证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汉字认读因素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周德藩先生提供了几条“实施原则”,其要点是(1)幼儿园的汉字认读,同其他幼儿教育活动一样,要“以语言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幼儿生活为内容范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2)幼儿的汉字认读,必须在“教者有心,学者自然”的状态中进行;(3)严格限制教育要求,只认读,不写用;(4)充分尊重幼儿个性,不考核,不攀比。

但这样的判断和认识需要实践来加以证实,因此我们决定确立“幼儿园‘科学认读’实验研究”课题,把荡口中心幼儿园作为周德藩先生倡导的“科学认读――培养儿童语言素养”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实验点,从1999年秋季入园的“小班”正式开始实验,并用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课题实验小组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工作计划,筹措实验资源等。最终随机确定一个实验班,主要实验老师是时任荡口中心幼儿园副园长(现任园长)的华立萍,其余平行班自然成为对照班。

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实验小组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1)在荡口中心幼儿园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进行汉字认读?(2)以上各种途径,分别可以实施哪些认读活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读,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效的?(3)怎样安排工作进程,使各个实施途径逐步运用起来?各种活动开展起来以后,又怎样处理相互关系?期间要运用哪些教育资源,怎样及时有效地筹措?

针对上述问题,初步的解决方案是:(1)适时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环境中具体事物的汉字标牌;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例如活动室、休息室、走廊、大厅、庭院等,设置作为所见事物标识的汉字名称,随机告知读法,鼓励孩子相互指教;(2)在原有的“游戏角”依主题设置实物和相应的汉字标牌,让孩子在不断接触之中自然感知,逐步学会认读;(3)在原来的“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适当“渗透”汉字认读,强化孩子对活动中关键性事物的感受和理解;(4)每周安排一次二三十分钟的“认读游戏”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巩固对接触过的汉字标识的认识,激发幼儿的认读兴趣;(5)发动家长布置家庭认读环境,引导孩子关注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中的汉字符号,并且在给孩子讲儿童故事的时候,让孩子适当接触读物上的汉字,逐步进入认读状态。

就这样,我们走上了“科学认读”的实验之路。历经三年,到2002年9月,在实验班的孩子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实验小组对实验过程资料及实验结果(包括分阶段实验小结,幼儿群体和个体行为的观察记录,家长反映,个别了解以及这个班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所做的认字量“前测”数据等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综合,得出下列实验结论:

1.周德藩先生关于“科学认读”的构想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原则,在荡口中心幼儿园一个实验班的三年实验中得到了初步证实。这个班39个孩子经过三年“科学认读”,平均认字564个,最少188个,最多1001个;阅读素养得到发展,表现在能关注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符号,主动认读;所有孩子都喜欢阅读幼儿绘本,能主动找来读,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字,能安静、有序地翻阅,平均读过幼儿读物18本;乐意与同伴分享,口语发展显著优于对照班。与此同时,其他各项教育活动正常开展,身体成长、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能力,艺术兴趣与表演能力等都见长于对照班。实验全程,没有因为引入汉字认读而增加孩子的活动负担。当然,在开始阶段,教师的工作负担有所增加,主要是理论学习、资料准备,活动设计等,但经验积累到相当程度,这种负担便相应减轻了。

2.所取得的实验经验可以在后续年级推广应用。

3.需要进一步研究上述第二、第三层面的问题,进一步积累实施经验,并开展深层问题的探索。

这是实验的第一阶段,实验在幼儿园一个实验班开展,时间三年。

二、积累和提升

2002年9月至2008年9月,是实验的第二阶段,在幼儿园和小学同时开展。荡口中心幼儿园的实验拓展到后续年级的各班,逐步变成全园开展。所研究的问题除了上述三个层面以外,增加了第四个:“引入科学认读以后的幼儿园教育管理”,主要解决全体老师参与以后怎么保证“实施原则”的贯彻执行,防止出现偏差,也就是防止“小学化倾向”的问题;而第一个实验班39人进入荡口实验小学以后,按原班级进入小学阶段的“科学认读实验”。学校建立了实验领导小组,组长是时任校长邹雪亮,主要实验教师是语文老师司马黎。同年级其他班级也自然成为“对照班”。除了语文老师专业水准较高,并且按“科学认读”实验方案开展教育工作以外,实验班的其他各方面教育条件同对照班相当。

小学阶段的实验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阶段分别制定实验方案。低年级“科学认读”实验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主阅读”。所谓“自主阅读”,不仅反映在识字和阅读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阅读的意愿和能力上,即对生活中的语文因素较为敏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较为准确,感悟和想象较为丰富;基本掌握了朗读、略读、默读和熟读背诵的方法;养成了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习惯;具有热爱母语,积极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意向。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爱好,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主动找书、买书来读;认字量达2500个左右,能利用拼音、字典等工具认读生字;阅读文本从绘本转向纯文字书籍,内容由寓言、童话、故事向文学、社会、自然等各方面拓展;读书与交流成为多数学生课余最乐意做的事情之一。

为达成这样的目标和要求,采取下列实验措施:

1.改革语文教学。包括(1)适当延长一年级开头的拼音教学时间,同步开始阅读教学;(2)综合运用“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识字教育的先进经验(语文新课标及其教材已经体现了这个精神,现在要充分利用并且在实验班具体条件下运用得更好),提高识字教育效率;(3)改革语文阅读课教学,积极实行课内、课外拓展阅读。2.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识字教育或者课本阅读。3.进一步开展亲子共读。4.开展各种评价激励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持续动力。邹雪亮校长从学校领导的角度,将其概括为“学科全覆盖,教师齐参与,家校共配合”。

中高年级的实验则是在实现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以阅读素养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比《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水准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阅读素养要有这样的表现:认识常用字3000个以上,阅读量累计四年级达到100万字,六年级达到300万字;阅读内容加深拓宽,重视并喜欢阅读经典作品,诵读大量古今优秀诗词,并且向各科学习和校外生活延伸,开始出现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爱好;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对文本内容有独立的感悟,有自己的评价,有创造性因素,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实现这样的目标的措施,实际上是低年级相关措施在中高年级条件下的提升和发展,包括了营造“书香校园”,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实行“生活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让语文因素渗透到校内外各种场合的学生生活之中。

到这一阶段结束时,第一个实验班39人小学毕业,荡口中心幼儿园和荡口实验小学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分别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且由省里有关专家和区教育局(2001年锡山“撤市设区”)有关部门做了检测和评估。结果表明,荡口中心幼儿园后续班级乃至全园教育,因为引入“科学认读”实验,幼儿的阅读素养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保持了第一个实验班的水准,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荡口实验小学的第一个实验班,在二年级结束时的阅读素养全面达成了“自主阅读”目标,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优于非实验班。到六年级结束,第一个实验班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素养,显著优于非实验班,连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成绩,乃至个性特长、社会活动能力和文明行为表现,也显著超过非实验班。由于这个成效的影响,荡口实验小学的后续年级也开展了“科学认读”实验。

在这六年实验过程中,实验小组每年都依据实验过程资料,结合平时观察,进行阶段总结,不断修正与充实行动方案,归纳实施经验。

三、盘整与拓展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实验进入第三阶段,盘整与拓展。

“拓展”之一:第一个实验班39人小学毕业以后,17名优秀学生升入其他初中,其余22人升入荡口中学初中部,另外编入12人共34人组成实验班,继续开展初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这个班的中考成绩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优于非实验班。“拓展”之二:张泾实验小学等7所小学参与“科学认读实验”,这些小学原本有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与“科学认读”有相当大的“交集”,借鉴了“科学认读”以后,三年之中都取得显著成效。“拓展”之三:东湖塘中心幼儿园等12所幼儿园参与“科学认读实验”,结果,与荡口中心幼儿园的初期实验一样,都取得相当好的成效。在这过程中,我们建立了骨干学校课题研究中心组和区教育局课题实验指导小组,加强了对实验的研究和指导。

“盘整”是指在荡口中心幼儿园和荡口实验小学,分别对前几年的实验措施加以梳理。凡重复实施证明有效而且可行的措施,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并且坚持实施,使它们常态化;存在问题的经过调整以后继续进行实验。分别编写了科学认读实验的经验汇集,荡口实验小学的名为《科学认读十年》,荡口中心幼儿园的叫做《让孩子快乐认读》。

存在的问题中,最难的是“差异问题”。人际差异客观存在,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既是教育的难题,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用好这种资源是我们的任务。科学认读实验中的“差异问题”起始在幼儿园,但因“尊重个性,不考核,不攀比”的原则要求,只能使之自然存在,而在小学一年级面临新的“教学起点”时,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例如第一个实验班幼儿园三年实验结果,认字数最多的1001,最少的188,后来的班级最多认字达两千多。这里面有一个“敏感期”因素,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读敏感期”出现有先有后,与“智商”关系不大。一些孩子对汉字认读暂时不敏感,认字少,一旦敏感期到来,会很快赶上去。荡口实验小学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基本对策是:1.语文课堂教学“关注中下,落实《课标》;同伴合作,各有所获”。2.课外拓展阅读“激发聪颖,鼓励超前;帮助后进,个别关怀”。3.经典诵读,“全员参与,一个不落”。实践效果相当不错,即使是“最差的”也比不搞实验要好得多。

2011年6月,也就是这项实验进行了十二个年头的时候,江苏省教育学会在我们区召开了“‘科学认读’实验研究”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在考察了荡口中心幼儿园、荡口实验小学以及张泾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实验成果以后,与会专家对我区“科学认读实验”的实验设计、实施成效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振有先生给出这样的评价:“‘科学认读’课题虽小,但意义重大”,而锡山区实验学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巨大”。对于前一句,我们认为恰如其分,至于后一句,我们觉得相当程度上是一种鼓励。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验成效虽然显著,但问题还有不少,需要在以后的推广实验中继续研究,不断解决。

四、推广与深化

2011年9月至今,实验进入推广与深化的阶段。由于实验成果的广泛影响,全区所有幼儿园和小学自愿参与“科学认读”实验,形成了区域性推进的局面。为了保证实验在面上的有序、良性发展,同时组织力量研究解决实验中的重点问题,区教育局于2011年调整充实了“科学认读实验”指导小组,现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副局长、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领头,规划办、教研室及教育学会的同志为成员,周德藩先生始终给予关注与指导。指导小组的任务在于了解情况、分类指导,同时组织力量对当前重点问题进行协作研究,以保障指导的有效性。当年编写出版了《一项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实验――从效果看‘科学认读实验’的意义》一书,修订了《区域性推进“科学认读实验”实施方案》《幼儿园“科学认读实验”指导意见》和《小学低年级“科学认读实验”指导意见》等文件,总结12年来开展科学认读实验的基本经验,给各实验学校参考采用。同时,组织各实验学校的实验骨干成立协作组,幼儿园和小学各三组,分别研究一个重点问题。幼儿园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幼儿绘本阅读问题、认读环境的创设与利用问题和“家园共建”问题;小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是低年级语文识字教育高效化问题、课内外拓展阅读问题和识字教育的“学科渗透”问题。

小学教育读研方向篇10

论文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一、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读书现状分析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显示,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学校的图书馆,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著,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不是参考、学习、借鉴,而是照抄、照搬,图方便,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