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十篇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十篇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05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1

区政法委: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在区委的统一部署下,我院立足审判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辖区经济形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在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务实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辖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工作开展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把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领导带头参与是搞好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的关键环节。我院党组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按照区委的要求及时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识。党组成员带头学习区委的有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克服了存在的不良思想倾向,把党组一班人的思想统一到区委要求的高度上来。二是带头参与。成立了以院党组书记、院长于洪武为组长,主管民事、经济、执行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审判庭庭长为成员的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组成员全体抓、主管院长侧重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的上下协调、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工作网络。三是带头查摆。在查摆中,院领导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查找自身在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指导不利、措施不到位、存在就案办案的思想,为经济建设服务力度不够等(请登陆政法秘书网)。针对这些问题,院党组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为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始终

在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我院不仅做到了在思想上与区委保持一致,还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制定方案,明确责任。我院以区委确定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围绕服务经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突出解决、干扰阻碍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问题为重点,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鸡冠区法院关于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专项推进工作方案》和《鸡冠区法院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目标分解表》,明确了全院各级岗位在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的责任范围。

2、严肃认真查摆,提高思想觉悟。我院要求干警每人写出一份自查材料,主动查找自身在服务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指派专人逐条进行整理,分出共性和个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制定和完善了《强制措施适用管理办法》、《目标惩戒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干警的思想行为,增强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自觉性。

3、从实际出发,搞好结合。一是内外结合。在充分调动内部主观因素的同时,我院还通过聘请执法监督员、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发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形成了系统的外部监督网络,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二是结合相关活动。我们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建双满意”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司”等三项活动,使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与这些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三是结合审判工作。在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我们以提高干警素质、提高审判水平、抓治理促进审判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三、加大力度,服务经济,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在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住重点,在“人民满意”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注重宣传,扩大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的社会效果。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服务于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设立举报箱。我院在办公楼的明显位置设置了举报箱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大型横幅标语,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举报电话,将各项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党组成员分成小组,亲自带头,分别走访辖区企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我院民二庭和行政庭还深入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他们讲解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在管理和生产中遇到的种种法律问题。两年以来,全院共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上法制课10余节,提供法律咨询近百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积极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通过与辖区各大、中、小学校共建法制校园、邀请特邀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成立希望学校、定期回访考察以及充分发挥“两条龙”帮教体系作用等措施,促进对失足少年的教育、改造,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我院的少年法庭先后被团省委、省高院和团中央、最高院授予全省和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荣誉称号。四是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让社会各界了解法院、理解法院、支持法院的工作。两年以来,全院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稿件300余篇。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2、改革审判,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环境。随着案件数量的大幅度上升,新类型的疑难案件也明显增多。为此,我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各项改革措施。刑事审判推行了普通程序简化审工作,成为全市刑事审判简化审工作的蓝本;民事审判规范了庭前程序,强化了指导举证及对庭审活动的监督,突出了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行政审判制定了庭审程序和证据规则,被市中院在全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中推行。同时,各部门积极在提高庭审质量、落实公开审判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初以来,全院共审结各类案件3106件。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我们依法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减化了办案程序,有效地缩短了案件运行时间,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当事人的好评。

3、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我院立足公开审判,在一楼办公大厅和两乡法庭分别设置了公示板,面向当事人公开审判流程内容、案件收费标准、办案法定期限、案件开庭时间等,同时向诉讼来院的当事人发改各种指导诉讼的小册子,提高审判工作的公开化程度和透明度。二是积极扶助辖区国有大型企业脱贫解困。制定了《为辖区企业服务的十项措施》,对涉及重点企业的案件,多做调解工作,一般不用强制措施,而采用以物抵债或执行第三人的办法解开债务链,活化资金,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三是加强执行工作。实行“三制”,即案件运行跟踪制、院长督办制、典型案件处理结果反馈制,将严格执法与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政策相结合,在采取保全措施、适用强制手段等方面则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便利,扶助企业发展。在依法办案的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重审理案件的社会效果,以社会效果反馈检验办案质量,从而将个案的执法与法院整体审判工作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以保证服务于经济发展职能的实现。

四、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政令畅通,为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提供保障

我院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审判任务、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的首要环节。在领导班子建设上,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着重解决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推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干警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提高两个素质为先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法院的“大比武岗位知识竞赛”活动,使全院干警在考核中优秀率达15%。为增强干警的责任意识,在我们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各级审判组织的职能作用,公开选任中层领导干部,激发了干警的工作热情。今年,我院深入开展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为谁掌权的根本问题,提高了干警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年初以来,全院共收到赞扬干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表扬信19封,以实际行动,为维护政令畅通,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做了积极的贡献。

一年来,在开展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如,个别干警适应审判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服务意识有待强化,执行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改进等。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促进开展改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是继续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妥善审理群体性涉诉案件和“三农”案件,加强依法调解工作,多调少判,提高调解结案率,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司法便民措施,对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开通绿色通道,降低诉讼成本,使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积极完善执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权利兑现方法,认真落实执行工作岗位责任制,减少执法随意性等问题,不断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效率。

二是继续加强涉诉工作。严格按照“4个100%”的要求认真处理涉诉案件,强化意识,预防和降低新访;同时,制定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确定案件终身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并把工作的好坏与提职、评先挂钩、纪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管案和管人的有机统一。

三是继续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庭审质量管理、审判组织管理、案件质量管理和审判信息化管理,推广庭前证据展示、交换等制度,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严格各审判机构的职责和关系,强化案件主办人责任和执法过错责任,提高质量意识;抓住审判流程这个重点,强化审限跟踪、督办催办、案件送达以及、执行工作动态管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审判管理的科学化。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杭州;庭院改善;低碳化;节能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urtyardtoimproveobject,combinedwiththeactualcasemodificationschemecomparisonandanalysis,summedupthelowcarbonbuilding,lowcarbonenvironmentalandlowcarbontransport,lowcarbonlifeandrenewableenergy,lowcarbonconstructionfouraspectsofcourtyardoflowcarbonimprovementstrategy,providepracticalengineeringexperiences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thecourtyardimprovementworks.

Keywords:Hangzhou;improvingthecourtyard;lowcarbon;energysaving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市容市貌、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为了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落实管理措施,着力营造功能相对齐全、长效措施落实、环境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从07年开始,杭州市历经3年时间,累计完成972个庭院4532幢房屋的改善任务,受益户数21.9万户,受益群众65.7万人,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项工程实施以来,老百姓对于庭院改善的效果越来越满意,参与度和关注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已经实施的改善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庭院改善介绍

2.1庭院改善对象

在主城区范围内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的、没有物业管理、近期又没大规模改造计划的旧小区。这个“庭院”,不是指一个墙门里的院子,而是广义地指由几幢房子围合而成,中间有个公共场所的空间结构。

2.2庭院改善内容

改善内容总体包括道路平整、积水治理、立面整治、截污纳管、景观照明、园林绿化、城市家具、违建拆除、缓解交通两难、架空线“上改下“、平改坡、危房修缮、标志牌多杆合一、缆线序化、车棚改造、楼道洁化、公用管线一户一表配套、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增设休闲健身设施、晾衣架设置、太阳能装置和公共厕所改造、设置物业管理用房、完善监控设施配套、完善消防设施、拆违建绿等27项。

2.3庭院改善目标

注重居住环境的提升和市民生活的需求:实施照明增设,绿化调整,截污纳管,保笼凸改平,立面修整,线路整理等,解决夜间通行、拓展空间、污水出路及景观脏乱差问题。

2.4庭院改善分类标准

庭院改善标准分为达标类和特色类,达标类:改善后的庭院达到路平、水畅、灯明、功能相对齐全;特色类:在达标类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内涵、增加交流空间、提升绿化品位,改善后的庭院在历史人文、景观方面具有鲜明特点,达到“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效果。

3案例分析—环城西路96号、98号

3.1工程概况

环城西路96号、98号庭院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位于环城西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口,分别各有3幢多层住宅建筑,共214户居民,坐落于市中心黄金地段,但是庭院整体环境并不理想。根据居民群众的要求,该庭院作为杭州市2010年低碳庭院建设试点,进行庭院改善工程,主要包括屋顶平改坡和平改绿、立面整治、楼道整治、景观及公共休闲服务设施的重新规划设计、市政道路及设施的改造、电力设施上改下等几个方面。

3.2现状分析

环城西路96号、98号庭院内部比较拥挤,路面破损严重,无停车位,自行车库破旧,基本无绿化以及景观可言,如图1,图2所示。外立面较为陈旧,面砖和涂料剥落面积大,雨篷、晾衣架等生活设施使用年限较长,损坏程度严重,沿街店面店招不够美观,阳台窗户安装混乱,急需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体翻新设计。

改造前,庭院内建筑护结构主要为240mm厚的粘土砖和钢框单层玻璃窗,空调采用家用型分体式空调机,主要通过开启窗户取新风。其围护结构构造如表5所示。

表5改造前护结构构造方式

项目构造方式

外墙10mm瓷砖+20mm水泥砂浆+240mm粘土砖+20mm水泥砂浆

屋面30mm砾石+30mm细石混凝土+5mm油毡+20mm水泥砂浆+12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外窗5mm厚单层钢窗(卷帘内遮阳)

3.3方案设计与比较分析

经过专家和老百姓的多次座谈和讨论,共提出两套节能改造方案,如表6和表7所示。针对本工程特点,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有关各方的多次探讨提出以下两种改造方案,如表6和表7所示。并通过建筑节能能耗模拟分析软件pKpm比较分析每种节能改造方案的能耗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表6改造方案一

表7改造方案二

图3年能耗水平模拟对比分析

图4年单位面积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通过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对原建筑、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模拟分析,每年单位面积能耗分别为65.6kwh/㎡、61.8kwh/㎡、54.3kwh/㎡;方案一和方案二相对原建筑,每年分别可以节省54895kwh和163375kwh。

3.4施工方案

综合节能效果大小、施工难易度、经济投资等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方案一,如表6所示。通过对立面保笼、杆线、饰面的整治,立面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观,如图5和图6所示。

3.5改善效果分析及反馈

通过经济、可行、有效的改善,环城西路96号、98号庭院不但外观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美化,也取得了实际的节能效果。相比改造前,单位建筑面积电耗降至61.8kwh/㎡,节电达5.8%,节省能源费用30192元(电费按0.55元/kwh)。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环境效益。以2009年全国发电标煤消耗342g/kwh、标煤碳元素含量85%计算,仅节电这一项,环城西路96号、98号庭院每年节能量相当于标准煤18.8吨,减排二氧化碳58.6吨。

4总结

通过对环城西路96号、98号庭院改善的工程实践,为如何进一步开展庭院改善工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际工程经验。庭院改善工程从小区庭院环境、配套设施、房屋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思路,根据庭院实际情况的差异,区别对待,查漏补缺,综合老百姓不同需求进行实施改善。

对于庭院改善工程,前期调研至关重要,根据现状分析和能耗模拟分析提出经济、可行、有效的改善方案,针对每一个工程的特点,对症下药,以最适宜的技术手段达到最佳的改善效果。

4.1前期调研分析

根据庭院改善对象现状情况,确定庭院改善的低碳节能潜力级别,预估可能的造价投入、技术难度与工期、节能效果和减碳量,做好调研与可行性分析,为技术方案制定提供充分依据。

4.2低碳建筑

建筑低碳改造主要包括屋顶改造、外墙改造、门窗改造、遮阳改造、楼梯间及楼道空间改造以及建筑附属设施改造。根据改善目标选择切实可行、符合实际工程需要的技术方案。

4.3低碳环境与交通

低碳环境与交通主要主要包括采光与照明、通风控制、噪声控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绿化、管线综合、道路与停车、城市家具以及其他设施。

4.4低碳生活与可再生能源

通过向居民倡导健康低碳生活理念,引导鼓励低能耗的建筑使用方式与生活消费习惯,避免过度追求室内环境舒适度而大量使用能耗,是低碳庭院改善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低碳庭院的关键之一。

4.5低碳施工

低碳施工对于庭院改善的综合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的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加强施工运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封豪华,濮青,何佳杰.杭州市庭院改善工程调查报告.杭州研究[J].2010年第1期.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3

20__年,我院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法院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平安、和谐”工作主线,突出“公正与效率”主题,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10月,全院新收各类案件2829件,办结2325件,同比分别上升4.3和6.7,存案601件,结案率为79.7。一、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应有的司法保障。年初以来,我院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着眼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准确把握法院工作与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继续抓好审判和执行工作,为建设“平安__”,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应有的司法保障。1、认真开展刑事审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今年刑事案件收案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1-10月,全院共新收刑事案件298件488人,同比分别上升27.4和42.3;审结289件471人(含旧存),同比分别上升27.3和38.5。结案率为94.4。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审查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案件质量。刑事案件上诉56件,上诉率为19.4,其中全部或部分改判8件。大力推广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提高审判效率,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10件,占总结案数的38.1,普通程序简易审99件,占总结案数的34.3。刑事案件平均审限23.8天,当庭宣判176件,当庭宣判率达60.9。认真落实防止超期羁押长效机制,继续保持超期羁押案件零的记录。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利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共审结“两抢一盗”案件175件272人。充分[,!]运用财产刑等刑罚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审结挪用资金、偷税、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9件11人,审结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5人。积极开展集中打击和涉毒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共审结案件9件26人,审结涉毒案件6件7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继续抓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工作,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6件36人,其中对16名初犯、偶犯的未成年罪犯,本着有利教育的目的,分别判处了单处罚金和宣告缓刑等较轻的处罚,为矫治失足青少年创造有利条件。2、精心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经济安全、社会和谐。共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1582件,审结1288件(含旧存),同比分别下降1.5和3.7,结案率为79.7。严把案件质量关。通过质量意识教育,抓庭审和裁判文书质量,全院民商事案件整体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10月民商事案件上诉70件,上诉率为5.4,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上诉改判15件,无发回重审案件。努力提高审判效率。认真落实简繁分流审判制度,扩大简易案件受理范围,提高诉讼进度;加强审限管理,建立案件报备制度,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二个月内未办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五个月内未办结的民商事案件,实行跟踪监督,严防超审限。高度重视案件审理效果。立足化解和疏导矛盾,积极采用诉讼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将诉前、诉中、诉后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的传统优势,做到“案结事了”。1-10月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408件、经调解撤诉267件,调解、撤诉率达52.4。其中、、等基层法庭调解、撤诉率达到了80以上。坚持从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精心审理,妥善审结了一批集团性案件和新类型案件,社会效果良好。3、慎重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努力促进依法行政。共新收行政诉讼案件19件,审结15件,同比分别上升58.3和36.4。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43件,同比上升25.4。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08件,执结90件(含旧存)。在审判中,坚持从促进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做好疏导和协调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非诉行政执行尤其是房屋拆迁等矛盾较为尖锐的案件时,注重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仔细研究最佳执行方案,既保障行政行为的顺利开展,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4、不断强化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实际利益。新收执行案件920件,执结729件(含旧存),结案率达75.4,执行标的1563.5万余元,执行标的到位率达68.1。全院继续保持“执行工作良性循环”,今年3月,我院被评为全省9个“先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法院”之一。将执行标的到位率和执行案件质量纳入业务考核范围,使执行业务考核从单纯数量考核向质量考核转变,增强对债权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认真贯彻执行穷尽理念,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穷尽所有执行手段,对已查明的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坚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执行,以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继续注重借助外部力量缓解“执行难”,积极争取党委、人大与政府支持,改善执行环境;继续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案件、执行矛盾易激化的案件以及热点案件的执行,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疏导、协调,促使当事人和解或自动履行。二、积极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品质。年初以来,我院坚持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双抓并举,积极开展司法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认真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建立了一套涉及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管理、司法为民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促司法规范化。——规范法官细节行为,提升法官形象。印发《法官行为提示》150条,对法院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细节问题,提示法官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应当避免的情形,消除当事人合理怀疑,维护法官的形象公正。实行院风院貌督查制度,采取实地明查暗访的形式,对全院各部门的院风院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督促改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督查,全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增强,工作效率、工作作风以及庭风庭貌、办公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实施庭审考核,规范庭审行为。成立庭审考评委员会,以观摩庭为主线,通过旁听审判人员庭审,从法官着装、言谈举止、指挥当事人举证质证、归纳争议焦点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查明案件事实、调控庭审节奏、掌握庭审气氛的能力进行点评,按庭审规范记分,从而有效促进审判人员克服庭审随意性,严格按规范办案。组织司法警察进行业务素质集中培训,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使值庭、羁押进一步规范化。——规范执行工作,促进执法公正。把“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想、规范执行行为”作为执行工作重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进一步做到公正、公开、规范、文明,以程序合法确保实体公正;认真贯彻执行省高院关于执行九项制度,严格落实执行权分权行使、扣押查封物品拍卖以及分配公示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拍卖委托抽签制度和执行听证制度,确保执行各环节公开、公正、规范;高度重视规范、文明执行,坚持以思想工作为主、强制执行为后盾的工作方法,注意文明用语,重视做好被执行人思想疏导工作,努力消除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解决执行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审判监督,保障司法公正。严格执行程序法和实体法,对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或程序违法的裁判,按照“有错必究”的原则,坚决依法提起再审,共办理审监案件6件,审结再审案件5件;严格落实内部案件质量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立审、审执和审监分立,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强化不同诉讼环节间的相互制约;严格落实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督察室共检查案件2593件,编发《督察简讯》5期,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案件裁判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做法。——切实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对全院5个基层法庭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和监督,并根据“严格、规范、科学”的要求,查漏补缺,努力提高人民法庭管理水平,使法庭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促进法庭各项工作的开展。——规范人民陪审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要求,认真开展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和考核工作,确定了28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由省高院组织的封闭式法律知识培训,并接受了区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使人民陪审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三、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扎实改进司法作风,保障群众司法利益。年初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把司法便民、安民、利民、亲民和取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贯穿到法院工作之中,保障群众的司法利益。——认真落实《人民法庭司法为民18条措施》和《关于为普陀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为渔农村群众提供更多司法服务,为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基层法庭充分发挥扎根渔农村、接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在做好各项审判工作的同时,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政府采取非诉调解等方式,及时妥善处理了一批突发性事件和纠纷。为方便群众诉讼,法庭在辖区内四个交通不便的社区设立法庭巡回审判点,安排干警定期赴各审判点值班,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欢迎。——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及时提供司法救助。共对39件民商事案件缓交诉讼费12万余元,减、免交诉讼费9471元(其中2件全免、3件减免),及时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继续发挥审判职能优势,重视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调解工作水平。共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培训会7次,累计培训200余人次。社区巡回法官定期走访社区,接受法律咨询,指导社区调处纠纷,促进了基层有关组织及时消除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实行工作统一领导,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专人办理、分工协作、层层负责,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737人次,并诉前调解8件涉及劳动工资、损害赔偿等案件,促使当事人及时兑现应付款项15.8万余元,及时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渔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刑庭、法庭专门与学校建立法制教育网络,定期为学生上法律知识课;法庭派干警担任辖区中小学的法制辅导员;法庭坚持每月向乡镇村及调解组织送发“以案讲法”的法制宣传资料,在当地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5月份,我院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组织了70多名法官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送法到5个未设法庭的海岛,为群众解答有关法律问题。四、以专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全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和党员干部先进性建设,确保队伍整体素质稳中有升。年初以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法官队伍。——开展专题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学习法院系统内的一些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组织部门中层干部到外地先进法院考察,向兄弟法院学习高效的办案经验,组织开展“如何在审判工作岗位上体现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立业在法院,奉献于司法”的主题大讨论等,使干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法院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积极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结合本院实际,认真查摆问题,狠抓落实整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环节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继续抓好法官业务素质建设。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结合审判实践开展“一素养三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和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先后邀请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汤黎明副院长和华东政法学院邹荣教授为干警讲课。鼓励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研究疑难问题,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自我学习提高,1—10月,全院干警共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文章50余篇,编发内部调研刊物《审判思考》5期,举办审判业务沙龙2次、民商事审判工作例会3次。组织开展审判能力集中考评和优秀审判长选任活动,对在审判岗位上的审判人员庭审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进行一次量化考核,通过考核,在全院形成一股比能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继续做好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加快提高全院法官的学历层次。通过论文研讨、邀请专家开讲座、审判业务沙龙、专题例会、专题学习会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法官业务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业务水平和办案技能得到新的提高。——加强法官廉政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逢会必讲,警钟长鸣,并结合先进性教育以及“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活动的开展,加强法官廉政意识教育,提高法官自我约束的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法官廉政保证金制度,约束法官不廉洁行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加强与社会廉政监督员、法院工作联络员的联系,强化对干警八小时外廉政情况的监督。一年来,未发现干警违法乱纪情况。——继续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日常联系和沟通,自觉将审判工作置于代表监督之下。狠抓人大司法评议整改方案的落实,及时向人大汇报司法评议整改落实情况,通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在去年司法评议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不足,进而推进审判工作的开展。向人大报告上半年法院工作,向区政协通报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积极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对我院近几年执行拘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法院工作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由专门机构依照相关程序办理,并狠抓落实,及时反馈,以此推进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时向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寄送《审判动态》和《法院工作简报》,通报法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便利。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庭审,共组织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旁听庭审21次,累计旁听160余人次,为代表依法监督司法工作创造条件。五、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审判人员大局意识还不强,还存在机械办案、就案办案的思想,在有些案件的处理中,未能把握好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是司法为民理念还未深入到部分审判人员的头脑中,司法为民举措兑现上还存在缺陷,部分审判人员不重视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解释工作;三是执行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执行案件执结率虽然较高,但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对一些故意逃避、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制裁措施不够有力;四是有些审判人员的法律适用水平、庭审驾驭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类型或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五是少数审判人员对当事人存在态度欠文明、工作方法简单、执法形象不佳等现象,有的审判人员不注意谨言慎行,特别是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表态草率,直接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六、二0__年工作思路20__年法院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公正与效率”不动摇,坚持司法为民不放松,继续强化审判职能,狠抓队伍建设,努力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建设“平安_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具体围绕以下六方面开展工作: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队伍建设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强队伍,抓素质”的工作重点,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把队伍建设置于基础性地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干警大局意识、司法为民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继续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审判业务培训,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三个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法官的三个能力。采取讲座、讨论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教育培训。结合审判实践,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完善调研工作机制,指导审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严治院。始终把加强院庭两级班子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上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增强班子工作实战能力,增强院庭领导的党性观念,积极发挥院庭领导的表率作用。2、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在审判工作中要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把办理具体案件与服务大局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和避免因机械执法而导致矛盾激化,发生极端事件。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综合治理,继续贯彻“严打”方针,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与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化解矛盾,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不仅要正确适用法律,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做到定纷止争,力争“案结事了”。行政审判要突出搞好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联系,及时与行政机关沟通交流,既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监督支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为,增进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力促进依法行政。3、以及时有效地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不断推进执行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执行工作,最大限度地、及时有效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大对拒执行为的打击力度,寻找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新的突破口,扭转执行工作被动局面。深入推进公开透明执行工作制度,避免当事人合理怀疑,建立执行结案率、实体执结率、标的到位率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提高执行工作的公信力。4、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涉诉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把化解和处理涉法上诉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矛盾化解和防范两手抓,落实责任制,在案件处理上要努力把工作做深做透,抓牢抓细,打“主动仗”,确保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对抗,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稳定因素滋生的可能性。5、认真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法院工作指导方针,强化宗旨观念,构建审判贴近群众的司法为民机制,在审判流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便民措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文化差异,依法适度行使职权,强化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加强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速裁方式,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做到快审快结。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按“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的原则,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法官调解、调解员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通过调解方式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6、立足于法院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各项工作基础。积极推进“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开展,建立司法规范长效机制,通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落实要求、强化监督,将我院的各种司法活动纳入到规范化轨道,确保司法权正确有效行使。以新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为起点,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率、要效果。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依靠科技挖掘审判资源、依靠科技强化审判能力、依靠科技开创一流的工作。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推进软件建设,提升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增强办公科技含量,为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搭建起一流的平台。要同步提升法院整体形象,树立新风貌,培养新精神,营造新风尚。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4

1、认真开展刑事审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今年刑事案件收案数量比去年有所增长,1-10月,全院共新收刑事案件298件488人,同比分别上升27.4%和42.3%;审结289件471人(含旧存),同比分别上升27.3%和38.5%。结案率为94.4%。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严把案件审查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确保案件质量。刑事案件上诉56件,上诉率为19.4%,其中全部或部分改判8件。大力推广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审,提高审判效率,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10件,占总结案数的38.1%,普通程序简易审99件,占总结案数的34.3%。刑事案件平均审限23.8天,当庭宣判176件,当庭宣判率达60.9%。认真落实防止超期羁押长效机制,继续保持超期羁押案件零的记录。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利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共审结“两抢一盗”案件175件272人。充分运用财产刑等刑罚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审结挪用资金、偷税、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9件11人,审结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5人。积极开展集中打击和涉毒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共审结案件9件26人,审结涉毒案件6件7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继续抓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工作,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6件36人,其中对16名初犯、偶犯的未成年罪犯,本着有利教育的目的,分别判处了单处罚金和宣告缓刑等较轻的处罚,为矫治失足青少年创造有利条件。

2、精心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经济安全、社会和谐。

共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1582件,审结1288件(含旧存),同比分别下降1.5%和3.7%,结案率为79.7%。严把案件质量关。通过质量意识教育,抓庭审和裁判文书质量,全院民商事案件整体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10月民商事案件上诉70件,上诉率为5.4%,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上诉改判15件,无发回重审案件。努力提高审判效率。认真落实简繁分流审判制度,扩大简易案件受理范围,提高诉讼进度;加强审限管理,建立案件报备制度,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二个月内未办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五个月内未办结的民商事案件,实行跟踪监督,严防超审限。高度重视案件审理效果。立足化解和疏导矛盾,积极采用诉讼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将诉前、诉中、诉后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的传统优势,做到“案结事了”。1-10月民商事案件调解结案408件、经调解撤诉267件,调解、撤诉率达52.4%。其中++、++、等基层法庭调解、撤诉率达到了80%以上。坚持从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精心审理,妥善审结了一批集团性案件和新类型案件,社会效果良好。

3、慎重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努力促进依法行政。

共新收行政诉讼案件19件,审结15件,同比分别上升58.3%和36.4%。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43件,同比上升25.4%。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108件,执结90件(含旧存)。在审判中,坚持从促进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做好疏导和协调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非诉行政执行尤其是房屋拆迁等矛盾较为尖锐的案件时,注重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仔细研究最佳执行方案,既保障行政行为的顺利开展,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不断强化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实际利益。

新收执行案件920件,执结729件(含旧存),结案率达75.4%,执行标的1563.5万余元,执行标的到位率达68.1%。全院继续保持“执行工作良性循环”,今年3月,我院被评为全省9个“先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法院”之一。将执行标的到位率和执行案件质量纳入业务考核范围,使执行业务考核从单纯数量考核向质量考核转变,增强对债权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实际利益;认真贯彻执行穷尽理念,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穷尽所有执行手段,对已查明的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坚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执行,以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继续注重借助外部力量缓解“执行难”,积极争取党委、人大与政府支持,改善执行环境;继续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案件、执行矛盾易激化的案件以及热点案件的执行,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疏导、协调,促使当事人和解或自动履行。

二、积极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品质。年初以来,我院坚持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双抓并举,积极开展司法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和体现司法公正。

——认真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建立了一套涉及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管理、司法为民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促司法规范化。

——规范法官细节行为,提升法官形象。印发《法官行为提示》150条,对法院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细节问题,提示法官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应当避免的情形,消除当事人合理怀疑,维护法官的形象公正。实行院风院貌督查制度,采取实地明查暗访的形式,对全院各部门的院风院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督促改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督查,全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增强,工作效率、工作作风以及庭风庭貌、办公环境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实施庭审考核,规范庭审行为。成立庭审考评委员会,以观摩庭为主线,通过旁听审判人员庭审,从法官着装、言谈举止、指挥当事人举证质证、归纳争议焦点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查明案件事实、调控庭审节奏、掌握庭审气氛的能力进行点评,按庭审规范记分,从而有效促进审判人员克服庭审随意性,严格按规范办案。组织司法警察进行业务素质集中培训,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使值庭、羁押进一步规范化。

——规范执行工作,促进执法公正。把“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想、规范执行行为”作为执行工作重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进一步

做到公正、公开、规范、文明,以程序合法确保实体公正;认真贯彻执行省高院关于执行九项制度,严格落实执行权分权行使、扣押查封物品拍卖以及分配公示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拍卖委托抽签制度和执行听证制度,确保执行各环节公开、公正、规范;高度重视规范、文明执行,坚持以思想工作为主、强制执行为后盾的工作方法,注意文明用语,重视做好被执行人思想疏导工作,努力消除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解决执行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强化审判监督,保障司法公正。严格执行程序法和实体法,对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或程序违法的裁判,按照“有错必究”的原则,坚决依法提起再审,共办理审监案件6件,审结再审案件5件;严格落实内部案件质量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立审、审执和审监分立,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强化不同诉讼环节间的相互制约;严格落实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督察室共检查案件2593件,编发《督察简讯》5期,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案件裁判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做法。

——切实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对全院5个基层法庭的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和监督,并根据“严格、规范、科学”的要求,查漏补缺,努力提高人民法庭管理水平,使法庭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促进法庭各项工作的开展。

——规范人民陪审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要求,认真开展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培训和考核工作,确定了28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由省高院组织的封闭式法律知识培训,并接受了区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使人民陪审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三、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扎实改进司法作风,保障群众司法利益。年初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把司法便民、安民、利民、亲民和取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贯穿到法院工作之中,保障群众的司法利益。

——认真落实《人民法庭司法为民18条措施》和《关于为普陀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为渔农村群众提供更多司法服务,为地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基层法庭充分发挥扎根渔农村、接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在做好各项审判工作的同时,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政府采取非诉调解等方式,及时妥善处理了一批突发性事件和纠纷。为方便群众诉讼,++法庭在辖区内四个交通不便的社区设立法庭巡回审判点,安排干警定期赴各审判点值班,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欢迎。

——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及时提供司法救助。共对39件民商事案件缓交诉讼费12万余元,减、免交诉讼费9471元(其中2件全免、3件减免),及时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

——继续发挥审判职能优势,重视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提高基层调解工作水平。共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培训会7次,累计培训200余人次。社区巡回法官定期走访社区,接受法律咨询,指导社区调处纠纷,促进了基层有关组织及时消除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

——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实行工作统一领导,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专人办理、分工协作、层层负责,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737人次,并诉前调解8件涉及劳动工资、损害赔偿等案件,促使当事人及时兑现应付款项15.8万余元,及时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渔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刑庭、++法庭专门与学校建立法制教育网络,定期为学生上法律知识课;++法庭派干警担任辖区中小学的法制辅导员;++法庭坚持每月向乡镇村及调解组织送发“以案讲法”的法制宣传资料,在当地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5月份,我院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组织了70多名法官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送法到5个未设法庭的海岛,为群众解答有关法律问题。四、以专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全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和党员干部先进性建设,确保队伍整体素质稳中有升。年初以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法官队伍。

——开展专题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学习法院系统内的一些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组织部门中层干部到外地先进法院考察,向兄弟法院学习高效的办案经验,组织开展“如何在审判工作岗位上体现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立业在法院,奉献于司法”的主题大讨论等,使干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法院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积极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结合本院实际,认真查摆问题,狠抓落实整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环节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继续抓好法官业务素质建设。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结合审判实践开展“一素养三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法官职业素养和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先后邀请了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汤黎明副院长和华东政法学院邹荣教授为干警讲课。鼓励审判人员在审判实践中研究疑难问题,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自我学习提高,1—10月,全院干警共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文章50余篇,编发内部调研刊物《审判思考》5期,举办审判业务沙龙2次、民商事审判工作例会3次。组织开展审判能力集中考评和优秀审判长选任活动,对在审判岗位上的审判人员庭审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进行一次量化考核,通过考核,在全院形成一股比能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继续做好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加快提高全院法官的学历层次。通过论文研讨、邀请专家开讲座、审判业务沙龙、专题例会、专题学习会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法官业务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业务水平和办案技能得到新的提高。

——加强法官廉政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逢会必讲,警钟长鸣,并结合先进性教育以及“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活动的开展,加强法官廉政意识教育,提高法官自我约束的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法

官廉政保证金制度,约束法官不廉洁行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加强与社会廉政监督员、法院工作联络员的联系,强化对干警八小时外廉政情况的监督。一年来,未发现干警违法乱纪情况。

——继续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日常联系和沟通,自觉将审判工作置于代表监督之下。狠抓人大司法评议整改方案的落实,及时向人大汇报司法评议整改落实情况,通过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在去年司法评议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不足,进而推进审判工作的开展。向人大报告上半年法院工作,向区政协通报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积极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对我院近几年执行拘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法院工作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由专门机构依照相关程序办理,并狠抓落实,及时反馈,以此推进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时向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寄送《审判动态》和《法院工作简报》,通报法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便利。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庭审,共组织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旁听庭审21次,累计旁听160余人次,为代表依法监督司法工作创造条件。

五、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审判人员大局意识还不强,还存在机械办案、就案办案的思想,在有些案件的处理中,未能把握好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是司法为民理念还未深入到部分审判人员的头脑中,司法为民举措兑现上还存在缺陷,部分审判人员不重视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解释工作;三是执行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执行案件执结率虽然较高,但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对一些故意逃避、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制裁措施不够有力;四是有些审判人员的法律适用水平、庭审驾驭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类型或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五是少数审判人员对当事人存在态度欠文明、工作方法简单、执法形象不佳等现象,有的审判人员不注意谨言慎行,特别是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表态草率,直接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

六、XX年工作思路XX年法院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公正与效率”不动摇,坚持司法为民不放松,继续强化审判职能,狠抓队伍建设,努力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建设“平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具体围绕以下六方面开展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队伍建设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强队伍,抓素质”的工作重点,确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把队伍建设置于基础性地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干警大局意识、司法为民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继续以岗位培训、能力培训为重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审判业务培训,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三个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法官的三个能力。采取讲座、讨论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教育培训。结合审判实践,开展应用型审判研究,完善调研工作机制,指导审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严治院。始终把加强院庭两级班子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上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增强班子工作实战能力,增强院庭领导的党性观念,积极发挥院庭领导的表率作用。

2、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在审判工作中要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把办理具体案件与服务大局紧密联系起来,防止和避免因机械执法而导致矛盾激化,发生极端事件。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综合治理,继续贯彻“严打”方针,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与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民事审判要突出搞好化解矛盾,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不仅要正确适用法律,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做到定纷止争,力争“案结事了”。行政审判要突出搞好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联系,及时与行政机关沟通交流,既要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监督支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为,增进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力促进依法行政。

3、以及时有效地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不断推进执行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执行工作,最大限度地、及时有效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大对拒执行为的打击力度,寻找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新的突破口,扭转执行工作被动局面。深入推进公开透明执行工作制度,避免当事人合理怀疑,建立执行结案率、实体执结率、标的到位率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提高执行工作的公信力。

4、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涉诉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把化解和处理涉法上诉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矛盾化解和防范两手抓,落实责任制,在案件处理上要努力把工作做深做透,抓牢抓细,打“主动仗”,确保从源头上减少冲突对抗,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稳定因素滋生的可能性。

5、认真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法院工作指导方针,强化宗旨观念,构建审判贴近群众的司法为民机制,在审判流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便民措施。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文化差异,依法适度行使职权,强化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和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加强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速裁方式,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做到快审快结。加大诉讼调解工作力度,按“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审结合”的原则,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法官调解、调解员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通过调解方式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5

第一章总体概述第一节项目名称一、项目名称某某人民法庭某某人民法庭某某人民法庭二、项目建设单位:某某人民法院三、项目负责人:四、项目投资估算:156.585万元五、项目建设期限:

第二节市区基本情况市区是中心城区,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4平方公里,辖区一乡两镇、九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蒙、汉、回、满、朝鲜等22个民族,总人口40余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0万人,常年暂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日均2万人。第三节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法院基本情况人民法院位于,全院现有13个内设机构,分别是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民四庭、立案庭、行政审判庭、刑事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局、政工科、办公室、调研室、法警队,有三个派出人民法庭,分别是南新街人民法庭、永巨人民法庭、城郊人民法庭。现有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102人,其中包括院长1人、副院长3人、纪检组长1人、庭长13人、副庭长8人、审判员42人、书记员22人、法警8人、工勤人员4人,负责辖区内所有民商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及执行工作。从近三年案件审理情况来看,人民法院年均受理各类案件4500余件,受理案件数量年均递增15%左右。第二章法庭概况第一节红山区人民法院基层法庭基本工作职能人民法院所辖的三个基层人民法庭,承担着全区各类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案件的审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艰巨任务.由于基层人民法庭处于审判工作的最基层、最前沿,因而人民法院承担的审判工作任务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基层人民法庭来完成的。第二节红山区人民法院基层法庭基础设施情况人民法院的“两庭”建设,按照上级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部分基层法庭的建设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建设的“五有”标准,但由于法院经费严重不足,历史欠帐较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三个基层人民法庭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和审判用房,不得不暂借房屋,作为审判办公用房,随着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和人员的增多,派出人民法庭现有审判用房的面积、布局已不适应审判工作的基本需要,严重影响了人民法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人民法庭情况:位于东郊卫星路北侧,管辖昭乌达路以北4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各类民商事案件,辖区面积10.4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5万人。庭内现有干警10人,2004年受理案件582件,年均受理各类案件520件。南新街法庭现租借房屋办公,面积120平方米,有电话2部,汽车1辆。二、永巨人民法庭情况:永巨法庭位于红山区东郊卫星路北侧,管辖红山区昭乌达路以南5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各类民商事案件,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3万人。庭内现有干警11人,2004年受理案件543件,年均受理各类案件510件。永巨法庭现租借房屋办公,面积120平方米,有电话1部,汽车1辆。三、城郊人民法庭情况:城郊法庭位于红山区东郊原城郊乡政府北侧,管辖红山区桥北镇、红庙子镇、城郊乡范围内的各类民商事案件,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6万人。庭内现有干警9人,2004年受理案件642件,年均受理各类案件560件。城郊法庭现租借城郊乡政府房屋办公,面积150平方米,有电话2部,汽车1辆。第三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规划背景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审判机关的最基层单位,人民法庭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工作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和规范人民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民法庭依法履行职责的必要保证.只有良好的审判工作条件,才能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才能使大量的案件得到及时处理,才能使当事人平等参与诉讼,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司法为民的宗旨得到落实。为改善三个派出法庭的审判、办公条件,虽然我院经过多方努力,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鉴于红山区地方财力状和我院实际情况,目前无法靠自身财力解决现有困难,因此,急需上级财政予以支持。第二节法庭用房建设的必要性规范和建设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法庭履行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基层人民法庭承担着辖区内民商事等各类案件的审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艰巨任务。由于基层人民法庭处于审判工作的最基层、最前沿,因而人民法院承担的审判工作任务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基层人民法庭来完成的。为了保证人民法庭依法履行各项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尽快解决基层法庭房屋建设的问题。规范和建设人民法庭基层基础建设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基层人民法庭管辖范围内,有赤峰市制药集团、赤峰市啤酒厂等大型企业,因此,加快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辖区范围内的民商事审判工作,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解决纠纷,制裁违法行为,对红山区形成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规范和建设人民法庭基层基础建设是严格公正执法的需要。法庭用房竣工后,将实行审判、办公分区管理,不仅避免法关于诉讼参与人不必要的接触,杜绝司法腐败,而且有利于强化庭审功能和公开审理案件,提高审判质量,进行法制宣传,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规范和建设人民法庭基层基础建设是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需要。法庭用房竣工后,除了有办公室、审判庭外,还有了接待室、立案庭、宿舍、食堂等用房,同时配备网络设施,将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法庭无房的问题,将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法庭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为广大群众参与诉讼,接受法制宣传,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必将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第四章规划方案第一节总体方案根据上级的统一要求,结合法院实际情况和审判机关职能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的原则来规划,达到“起点高,实用强、投入少”的目的。为此,人民法院规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三个人民法庭用房建设项目,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土建工程总投资156.585万元(由于赤峰市属于地震活动较频繁地区,工程造价在平均造价的基础上上浮30%),项目土建工程投资来源全部申请国债资金,项目征地费和相关的建设性收费由当地政府和我院自筹解决。第二节具体方案一、2006年规划新建南新街人民法庭用房,总建筑面积为730平方米,土建工程总投资为52.195万元,全部申请国家资金解决,项目征地费和相关的建设性收费由当地政府和我院自筹解决。二、2007年规划新建永巨人民法庭用房、城郊人民法庭用房,总建筑面积为1460平方米,土建工程总投资为104.39万元,全部申请国家资金解决,项目征地费和相关的建设性收费由当地政府和我院自筹解决。第五章项目管理第一节项目建设中的管理项目在建设中,将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对土建设计、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国债资金运用等环节上,严格按照哟关规范操作,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杜绝浪费和挤占挪用,使项目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最终确保国债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第二节项目建成后的管理项目完成后,及时主动地纳入法院的固定资产,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将成立管理机构,定期检查房屋、及时修缮,清除使用安全的隐患。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成立法院人民法庭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具体人员由区委分管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区审计局局长、区法院院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法院,主任由分管人民法庭的副院长兼任,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第二节做好前期工作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基层法庭用房的实际情况,了解存在主要问题,对建设方案,多方征求意见,采用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工。第三节管好用好资金在建设资金管理上,按照有关要求,本着“管好用好国债资金,积极投入自筹资金”的方式,实行“两条线”管理,对国债资金实行报帐制管理,按基本建设程序采用“三专一封闭”方式运行。即“专项调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按照工程进度申请资金,实行滚动报帐,工程验收后进行决算。第四节严管项目管理为了更好实施基层人民法庭用房建设项目,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实行责任制。责任人对计划实施、资金管理、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等工作实行全面负责。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施工中不断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使各项规范和质量标准得到落实。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6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检察院、法院的工作量,控方证人甚至有可能因为没有经验落入辩方陷阱从而给指控犯罪造成影响。对于控方来说,作为证据提交给法院的案卷笔录已经能够直接作为定案的根据,而且一般情况下法院对该案卷笔录“高度认可”,再加上法院实现良好的庭审效果、顺利给被告人定罪的愿望,这些都促使控方一般不会主动申请法庭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而被告方更没有充足的诉讼资源让证人出庭。再加上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保护、经济补偿等制度大多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新法施行以来,证人出庭作证率未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新《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作证相关制度作一反思。

二、修正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理解与解析

(一)设置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

让所有案件中的所有证人全部出庭作证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出庭作证的仅限于“关键证人”,第187条第1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这一条款在法律上确定了我国关键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则。第187条第2款规定:“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新《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防止冤假错案,提升侦查人员素质及办案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187条第3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证人不出庭作证,其之前所做证言并不当然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鉴定人不出庭,当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法院也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经通知鉴定人仍不出庭作证的,则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二)强化保护措施以免除证人作证后顾之忧

证人出庭作证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作证之后自己或是近亲属会受到报复,而原先的《刑事诉讼法》缺乏对证人应有的保护。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了作证保护措施,对四种犯罪提供证人保护措施,但是,如果犯罪分子不能被判处死刑或是较长的刑期,很多证人会因为害怕报复而不敢作证,在司法实践中,又限制适用死刑,使得证人更是不敢作证,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证人的方法促使证人作证。一般来说,案件承办人在办案过程中要做好证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亲属关系等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证人作证前后免受干扰或报复。[1]当证人因为作证而使自己以及家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司法机关应当提供人身保护。

(三)落实保障措施以维护证人作证的合法权益

证人作证会产生交通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如果不能使得证人的经济损失得到弥补,将极大地影响证人作证的积极性。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作证保障制度,第63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司法机关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助标准,对证人因为作证产生的费用予以补助,同时监督证人所在单位不得因为作证而克扣证人薪酬和福利待遇。

(四)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或是出庭后拒绝作证,将极大地影响庭审效果,导致公诉人不得不申请延期审理,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这一规定,使得司法机关尤其是检、法两家对于证人到庭质证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证人的作证义务在庭审阶段得到了落实。同时,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排除在强制到庭作证的范围之外,并不强制要求证人“大义灭亲”,维护了社会细胞“家庭”的稳定,体现了人权保障理念,实现了“亲亲相隐”的回归,是我国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实质性进步。

三、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一)证人出庭作证范围界定模糊

新《刑事诉讼法》在证人出庭作证范围的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并没有原则上要求所有的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但是,新《刑事诉讼法》对出庭作证范围的界定也有不足之处,“控辩双方有异议”虽然属于比较明确的客观性标准,但满足这一条件并不是证人必须出庭的充分条件,还要看是否符合其他两个条件,即“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法院认为有必要”,而这两个条件同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2]证人证言是否对案件有重大影响与证人是否有必要出庭均由法院自由裁量。但是,不以保障被告人的对质权,而仅以保障法院查明事实真相为出发点,必然导致法院有可能以对定罪量刑没有“重大影响”以及“没有必要”等理由拒绝控辩双方(尤其是辩方)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此外,对经法院通知后拒不出庭或是出庭后拒不作证的人,其在庭审前的书面证言如何处理,法律没有给出明确规定。从第187条条文前后对照来看,证人证言仍然可能被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鉴定意见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这种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缺乏,必然导致法院进一步怠于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解释何为“重大影响”和“没有必要”。

(二)证人保护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是打消证人作证时的畏惧心理,促使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保障。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证人保护制度,尽管加强了对证人的安全保护,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小的障碍,具体由谁来执行?司法机关本就面临人少事多的难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执行保护措施,公检法都没有积极性执行,最终的结果就是除非必要即不申请证人出庭,而证人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更不会主动要求出庭作证,因此,应该确定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此外,对证人的保护也不应该仅限于几类犯罪,而应该扩大为所有需要保护的证人。只有证人保护的范围足够广,才能打消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顾虑,促使证人积极出庭作证。

(三)证人作证补偿制度落实困难

证人经济利益受损会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新《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人作证补偿制度有助于增加证人作证的动力。但是,这样的制度真正落实起来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且不说同级政府财政能否保障经费到位,关键在于怎么样体现出该经济保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证人在接到司法机关的通知后告知单位自己要去作证,单位在司法机关没有明确书面函件的情况下是否会相信该单位的员工是去作证?在支出的交通、住宿等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要求证人先垫付?“给予补助”是全额报销还是报销一部分?[3]笔者以为,对于距离较近的,可以直接由司法机关派人派车去接证人,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给证人单位,产生的费用由司法机关负责,作证完毕由司法机关派车送回。对于距离较远的,可以先电话联系证人到庭作证,待庭审结束后由司法机关审核相关票据后双倍、全额报销其费用(含归程费用),提供作证证明材料给单位,真正免除证人作证的经济后顾之忧。

注释:

[1]刘欣:“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证人作证制度研究”,载《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四期。

[2]宿腾飞:“我国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评析”,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3月第22卷第2期。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7

   上述情况和问题,山东省高院非常重视,号召全省法院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法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成功经验:首先,从法制宣传教育入手,通过开展“双聘”活动,举办“离婚学校”,通过电视直播等活动,向广大妇女宣传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强化庭前和庭审指导,提高女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辩论能力;再次,积极推行证人作证制度,防止伪证行为;同时,认真执行法律援助制度,为保证妇女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补救措施;并注意纠正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偏差,坚持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妇女合法权益的实现。

    

   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庭审功能得到了全面加强,改变了过去法官包揽取证、庭审走形式、证据不质证、审理案件采取暗箱操作的做法,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基本达到了及时平息纠纷和化解矛盾,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广大妇女由于受传统的社会分工影响,文化层次、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对审判方式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加之少数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的某些方面走入误区,在诉讼活动中,一些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情况还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山东省法院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审判方式改革中保障妇女权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女当事人举证能力较差,影响其合法权利的实现

    

   在当事人中,普遍存在女当事人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习惯于将纠纷提交给法院,由法官去查明案情、分清是非、作出裁决,不懂得就自己的诉讼主张进行举证。即使有举证愿望也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而无法做到。有些人即使提供了证据,其所提供的证据质量也不高,或者盲目举证,所举证据不能证明待证事实;或者举证内容不完全,缺少关于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必备要素或遗漏某些重要情节;或者所举证据形式不规范,缺少举证时间、取证人等要素,影响其证据的证明力,不利于其合法权利的实现。

    

   (二)由于女当事人自身以外的原因,使一些涉及妇女权益案件的女当事人举证困难

    

   1、离婚案件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及数额问题,女当事人往往无证可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的表现形式日趋庞杂,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在过去生活消费单一职能的基础上,都增加了生产投资职能,家庭财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银行尚未实行存款实名制等原因,致使产生了大量个人隐形收入和财产名义权利人与事实权利人发生错位的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男性较之女性更多更深地参与到了经济生活中,因而女性对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并不完全掌握,特别是男性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者。在离婚时,女方很难提供由男方一手掌握的财产情况的证据,在法院对此不作调查的情况下,对案件的处理,往往使女方的财产权益受到损害。

    

   2、在男方有过错的离婚案件中,女方对男方的过错行为举证困难,法院对男方的过错情况亦不作深入的调查,不能在财产方面有效地保护无过错的女方的合法权益

    

   党的富民政策使一些厂长、经理或个体户、工头及供销人员富了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饱暖思淫欲,在外面找情人或女秘书陪伴,渐渐喜新厌旧,最后要求与妻子离婚。而女方对此虽有觉察,但往往没有真凭实据。法院对此一般以无证据证实为由不予认定。致使女方在分割财产时得不到照顾。

    

   3、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女性的合法权益往往因无伤情凭据及证人不愿作证而得不到有力保护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行为被视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许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而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为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传统势力和世俗恶习仍然根深蒂固,加之社会某种程度上对夫权的认同,使丈夫殴打妻子成为祖祖辈辈司空见惯、无人质疑的恶习,暴力行为长期“合理”地存在于某些家庭。随着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备和普法宣传的不断深入,广大妇女反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断提高,因受虐待而要求赔偿及追究侵权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已不鲜见。然而,从审判实践来看,许多家庭暴力案件由于伤情的特殊性,侵害行为的连续性以及致伤部位的隐蔽性,常使受害妇女缺乏伤情的原始凭证,特别是因侵权人与受害人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没有第三者目击侵权过程,有的案件即使有目击者,其亦认为是受害人的家事,不愿为受害女性作证,致使受害人举证困难。有的案件虽有证人证言,但因无其他证据证实该证言的真实性,法院亦无法认定侵权事实,因而,常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受害人的诉讼请求。

    

   (三)女当事人的质证、诉辩能力较差

    

   质证即当事人通过对各种证据进行直接地辨认、质疑,揭示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明效力,进而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或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的一种诉讼活动。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利对相对方的证据进行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证据。从总体上讲,由于女当事人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法律意识较薄弱,不懂得在诉讼前收集、保管证据,在诉讼中不知如何反驳对方,发言往往偏离中心问题而纠缠于细枝末节,有理表达不清。多数人因经济条件所限又无力委托律师诉讼。这样,在对方当事人质证,诉辩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往往发生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

  (四)证人出庭作证难,伪证现象较严重,致使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我们的审判机关实行的是纠问式的审判方式,忽视证人出庭作证。审判方式改革提出要变纠问式的审判方式为诉辩式的审判方式。这一新的审判方式强调的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庭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严格执行当庭举证、质证、宣判等一整套规范化的审判制度。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这些制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证人不愿为女当事人出庭作证,使这些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缺乏证据或证据不足而得不到保护。这些案件的证人不愿出庭作证除了立法不完善方面的因素外,其原因主要有:1、证人的法律观念淡薄,认为诉讼与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知道出庭作证是公民的义务。2、知情人多为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担心作证后遭亲朋好友的“白眼”和“嘲笑”,背靠背提供证言尚可,与当事人面对面作证感到心理压力太大。3、知情人惧怕男方家族势力,特别惧怕刑事被告人出狱后打击报复而不敢作证。4、有的证人由于贪图私利,接受男方当事人或其亲友的好处,以不作证作为交易。5、知情人所在单位因证人出庭作证影响出勤,不支持证人出庭作证。6、一些证人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差,担心在法庭上语无伦次,当众出丑而拒绝作证。7、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证人担心出庭作证有失身份、丢面子,只同意提供证言而不愿出庭作证。8、证人不愿出庭作证与其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及减少的收入得不到补偿也有关系。

    

   证人不出庭作证,使一些证据特别是证人证言的来源、取得方式、形成原因及过程、证人与当事人的关系等均难以质证,加之有的证人受文化水平所限,证言辞不达意,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人所调取的书证往往根据需要有所取舍,而证人不出庭作证,这些问题很难发现,导致伪证现象较严重。

    

   伪证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当事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追求额外的诉讼效益或逃避法律责任自己伪造证据;证人法律意识不强,经不起金钱诱惑、亲情感化、恐吓威逼,为当事人提供假证伪证;有的法官综合素质不高,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较低,使伪证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对伪证行为制裁不力,没有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客观上纵容了伪证行为。

    

   (五)强调当事人举证,忽视了法院调查取证,致使有的女性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

    

   传统的审判方式体现了国家干预主义和法官职权主义,法官几乎包揽了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忽视了当事人的参与作用和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淡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庭审时,法官往往角色错位,在刑事审判中控审不分,代替公诉人询问被告人,行使控诉职能。在民事审判中,往往直接与当事人进行辩论,违反了“法官中立”的原则,损害了人民法院、人民法官不偏不倚、公正公平的形象。所以,认真贯彻“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切实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适当限制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对于摆正诉(控)辩审的角色和位置,架构诉(控)辩审的合理格局,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强调当事人举证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法院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的思想倾向,认为既然要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为了保持中立,做到不偏不倚,法官就只管“坐堂听审”,哪方当事人证据充分就判哪方赢,没有必要搞庭外调查。致使一些文化素质较低,法律知识缺乏,举证能力较差和其他非主观原因如受伤、患病等,以致举证不能的当事人的请求,一律认定为证据不足,对其请求不予支持,使这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事人举证和法院依职权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的关系,在审判方式改革中,从法官职权主义极端走向了当事人主义的极端。而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民诉法的规定。 

     

   

 二、针对审判方式改革以来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省高院重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省高院号召全省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审判工作中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高对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结合审判方式改革中保护妇女权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出相应的措施,通过审理婚姻家庭、继承、劳动争议、财产权益、残害妇女犯罪等案件,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二)全省各级法院,均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和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特别加强其对举证责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举证能力和举证的自觉性

    

   自97年以来,各级法院都开展了“双聘”活动,即法院聘请驻区妇联干部为特邀人民陪审员,专门审理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目前,全省已聘请1200余名妇联干部为特邀陪审员。社区妇联聘请法官为其法律顾问,负责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定期给社区妇女讲授有关的法律常识特别是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打官司,并鼓励广大妇女反对家庭暴力,在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到法医门诊进行鉴定,以保存证据。使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在诉讼中的举证、质证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定期开办“离婚学校”,向离婚当事人讲述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律知识,鼓励女当事人尽可能提供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的证据或证据线索。

  

   各级法院均结合日常审判工作,通过庭审,以案释法,并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法律,宣传法院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提高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公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对新的审判方式的适应能力。如青岛市各级法院与电视台联合举办“庭审直播”栏目,济南市各级法院与电视台联合举办“现在开庭”栏目,将典型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电视直播或实况转播,使广大观众了解怎样胜任当事人的角色,以提高其参与诉讼的能力。

    

   利用集中排期开庭等形式,鼓励当事人旁听其他案件的审理,并组织一些诉讼能力较低的当事人到庭旁听,使其通过亲自旁听,从中受到启发,而提高其自身的诉讼能力。

    

   2、强化庭前指导,提高女当事人的举证能力

    

   在立案阶段,由立案庭向当事人发送《当事人举证须知》和《提示举证通知》,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告知其举证责任及举证范围,使其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以及举不出证据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并明确列举出该类型案件的举证范围。如离婚案件的举证范围大致为:à当事人婚姻状况的证据;á婚姻基础方面的证据;?婚后感情情况的证据;?感情是否破裂的证据;?财产方面的证据;?债权债务方面的证据;?子女抚养能力方面的证据;?其他有关证据。并特别告知当事人可委托他人诉讼。

    

   3、强化庭审指导,提高当事人的质证和辩论能力

    

   主审法官根据当事人起诉、答辩的内容,理出双方争议的焦点,指导当事人出示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指挥双方当事人对所举证据互相质证。对于诉辩能力较差的女当事人在进行举证指导时,除不失时机地主动询问外,还引导其向对方发问或交叉询问,以便暴露对方证据的矛盾、错误或不实之处,从而降低对方证据的证明力,使对方承认某些有利于女当事人的事实。同时还就女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证据向对方说明,对方不否认的,就认定女当事人的主张是真实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法官均适时加以引导,使整个举证过程有条不紊。需指出的是,法官的作用,只是按照庭审程序适时地指导、引导,是居中引导,而不是直接参与,帮助一方对抗另一方。对于当事人自己不能提供的证据,只要其提供证据线索,即认为已举证,具体证据由法院依职权调取,然后再由双方进行质证。在质证过程中,允许当事人运用相关的证据、事实依据、逻辑推理来对抗对方的证据,允许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辩解,把道理、情理、法理讲清、辩明。在辩论阶段,引导双方当事人紧紧围绕案件的实质性问题,即争议焦点、是非责任、适用法律等方面进行辩论,及时制止一方当事人打断另一方的发言及向另一方进行人身攻击等不正当行为,为认证打好坚实的基础。

    

   4、积极推行证人作证制度,防范和杜绝伪证行为

    

   在涉及妇女权益的案件中,有一大部分是知情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庭为女方作证,使其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法院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à订立制度,规定案件的证人除民诉法和刑诉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外,一律通知其出庭作证。在立案阶段,即向当事人了解有无证人及证人的基本情况,如当事人能带证人出庭,则由当事人自行通知,否则由法院在开庭前三日书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á对于证人因病、残等健康原因不能到庭的,证人路途遥远,出庭作证确有困难的或工作性质决定不能离岗的,以及法院认为证人到庭确有困难的其他情形,经许可,可提供书面证言;?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意识。在送达出庭作证通知书的同时,附上证人权利义务的有关法律规定,说明保障证人及其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规定和措施,针对证人不愿作证的不同情况,分析证人的基本心态,作必要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落实证人作证的补偿措施。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问题,目前法律无明确规定。我省法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不同情况加以处理。证人因出庭而发生的交通、误工等费用一般由当事人承担。对于出于社会责任感而出庭作证,自愿承担经济损失的,予以提倡;对于证人要求法院出具证明,回单位报销有关费用的,给予支持;对于证人要求法院开具出庭作证证明,以免影响其所在单位考勤、考评和评奖的,给予提供;?切实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在庭审中,明确告知当事人及旁听人员证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告诫其对证人不得打击报复,否则,法院视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一经发现,立即处理;?对于无正当理由而拒绝作证的证人,在诉讼法对此作出规定之前,为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我们采取了几种措施:第一、对于涉及案件主要事实的主要证人,法院通知或当事人邀请均不到庭的,由法院通知双方当事人到证人处质证;第二、为防止证人庭审作证质证的时间过长或个别证人不到庭而影响整个庭审活动,对于证人较多且较集中的,即在开庭之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到证人处对证人证言进行当面质证。

    

   证人出庭作证,既要面对法官,又要面对当事人,有效地防止了一些证人作虚假陈述和当事人伪造证据行为的发生。同时,对已经发生的伪证行为按照民诉法和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厉制裁。另外,注意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当庭认证的能力,引导审判人员特别注意伪证现象,对每一证据在认证时要查明其来源、取得方式、形成原因、证据形式、证人与当事人的关系等。及时戳穿伪证,切实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认真执行法律援助制度,为保障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补救措施

    

   要实现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就必须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平等的、公正的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客观条件。只有使每位公民把写在法律条文的权利都实实在在地在现实生活中享有了,才可以说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无能力聘请律师诉讼,而其自身的诉讼能力又不高的女当事人,其权利的司法保障离不开法律援助制度。所以各级法院对于这些诉讼能力差,又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女当事人,在减免其诉讼费的同时,主动向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为保障其合法权益提供补救措施。几年来,经法院联系而为女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全省已达数百人。这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这些案件中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6、及时纠正少数审判人员在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偏差,坚持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妇女权益的实现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3-0066-04

司法执行权运行机制是法院执行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执行权运行的有机整体的制度。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执行当事人、案外人与执行人员之间发生各种争议和纠纷,需要加以解决。这类解决争议的行为,具有司法裁决的性质,关系着司法执行裁决权。民事执行裁决权是指执行机关依法享有的对民事案件执行程序中不需经诉讼程序确定的实体和程序事项,依当事人及案外人申请或依职权作出裁断或决定的权力。[1]134就其内容而言,有学者认为,执行裁决权包括争端裁判权和拘留决定权,[2]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执行事项审查权、确定执行依据权、执行纠纷解决权、执行复议权等六项权力。[1]137-142当前,基于对执行权性质、执行工作规律的认识、理解不同,学界和实务部门对执行裁决权配置的设计也不同。笔者从学界和司法实践的双重视角,对执行裁决权的配置提出设想,以期为建立统一、完善的执行裁决权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一、现行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实现执行权的有效分离。目前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仍集中在执行局内,执行员的自由裁量权仍游离于司法审查之外,当事人和第三人缺乏充分的权利资以对抗。另外,在实际运行中,裁决权与实施权未完全分离,裁决权显得过于薄弱,对实施权往往难以起到应有的监督制约效果,这在基层法院表现得较为明显。裁决人员在具体裁决时,一般都由实施人员提出初步意见,裁决时只进行形式审查,事前与实施人员沟通,确保内部关系和谐。这些操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决权与实施权的完全分离。第三,分权不明还体现在很多法院对执行实施、执行裁决及裁决中实体与程序问题认识区分不清,限制了执行裁决功能的发挥。

2.执行裁决案件不断增多,执行人员难以适应专业化裁判的要求。由于现行执行异议审查程序不收费,一些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恶意提出执行异议,甚至提供虚假证据,引起执行异议审查和复议程序,以阻碍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再加上当事人权利维护意识的增强,导致执行裁决案件数量不断呈上升趋势。执行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兑现裁判文书的内容,将当事人“纸面上的权利”变为真实的权利。长期以来,执行权的行政权“惯性”强大,执行工作与裁判工作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执行人员在工作方法和思维理念上难以承担执行裁决的艰巨任务。

3.执行裁决权的配置不利于内外部的监督。目前,法院执行裁决权的行使在实践中未听说过被再审的,实践中也没有被抗诉的。因为法院没有把执行裁决权真正作为司法权来对待。同样,检察院可以对生效的裁判进行抗诉,不能对执行进行抗诉,执行异议的审查只是内部监督手段,只有进入诉讼程序才存在抗诉的可能。在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只是局部修改,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围绕是否有权针对执行中的法院裁定提起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曾各自司法解释,而其内容正好针锋相对。这个事例似乎意味着,围绕是否对执行实施检察监督,两个实务部门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类似“博弈”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既有部分的协调,也始终存在着潜在的对立冲突。于是,有关执行检察监督是与否的“引入说”和“反对说”差不多也就成了检法两家分别秉持的基本立场。在民诉法学界,主流的观点是明显地倾向“引入说”,主张实施检察监督,作为对当事人执行救济渠道的补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就是主张检察院对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所有裁定都可以提起抗诉。[3]有数据表明,当前许多地区的涉诉中,有关强制执行的大约会占从20%到30%多、甚至近40%的比率。如单独考虑涉及民商事审判和执行这两项总和的话,涉执行的比率会更高。[4]而现行执行裁决配置无法引入检察监督和再审程序,使执行监督行同虚设。

4.执行裁决权的配置没有实现法院内部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执行裁决案件由执行局裁决科行使,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前应先提出执行异议,由执行裁决人员进行前置审查,不能通过异议程序解决的,案外人才能提起异议之诉。这种裁决权配置有如下弊端:

一是不利于执行裁决效能的提升。由于执行裁决与案外人异议之诉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审理,由于其他部门还需要重新熟悉案情,不熟悉的地方还要向执行裁决人员进行咨询,由于审判角度不同,还可能导致执法尺度不同,难以保障执行裁决效能。

二是执行裁决在各个部门分散行使,加大了执行实施与裁决部门协调的成本,不利于裁决与执行实施工作的协调配合,影响了裁判效果。执行裁决与案外人异议审查在不同部门审理,必然加大执行实施部门与裁决部门及其他审判庭的协调成本,导致一个执行案件,需要在三个以上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沟通,难以保证执行效率。

二、对现行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的思考

1.不符合审判、执行工作分离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实现对执行实施权的监督制约。现行的执行裁决机制体现了司法权、行政权不分的缺陷,不符合分权制衡规律,应当予以打破。只有将执行裁决完全独立于执行部门,另设执行裁决庭,按照审判庭对待,才能实现审判、执行的完全分离,理顺执行裁决与执行救济、检察监督及再审的关系,将检察监督引入到对执行裁决监督的法律渠道上,能够通过审判方式解决执行不公难题,防止对执行横加干预。

2.配置现状不符合执行裁决权的性质,不利于执行裁决案件的科学审理。从工作性质看,执行工作主要是非裁决性的执行实施工作,不需要裁决行为所要求的推理和判断,只要对该执行行为的实施完成即可。将执行裁决权配置在执行机构内,容易混淆两种权能的行使,违背了民事执行与民事审判的不同制度原理。现实配置中,实体裁决(异议之诉)与程序裁决分离在不同部门处理的方式违背了同类案件类型化集中审理的原理,不符合分案规律,影响了执行裁决案件的整体审理效果。

3.不符合执行改革目的的要求,不利于实现执行公正。分开设立执行实施机构和裁决部门是执行改革的要求。执行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变过去执行权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的问题。一个公正裁决的基础是由公正无私的人来审判,那是一个与纠纷无利害关系的人所作出的裁决,这一裁决永远都不能以利用权力地位为基础。由于权力在客观上存在着扩张性,目前执行裁决与执行实施权配置在一个部门行使,难以避免执行实施和执行裁决等不同性质的权力互相侵蚀对方的领地,这在基层法院尤为可能。由执行员包办执行案件,从调查财产、采取各种执行措施到价款或者执行标的物的分配与交付,以及对各种执行异议的处理,全由一人或一个部门内的人负责,权力过分集中。加之执行工作的社会性、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又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是造成错误执行、违法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当将审查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和复议等事项从执行实施事项中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裁决部门行使。执行实施机构与执行裁决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有利于执行权的公正行使。而且,由于执行裁决事项和执行实施事项性质不同,对负责办理的人员的资格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设立专门的执行审查(裁决)机构,有利于执行队伍专业化建设,从体制和人员上保障执行工作的公正、顺利开展。

4.不符合世界司法改革潮流和国际惯例:执行实施机构独立或裁执分离。在国外,执行实施机构不管是否保留在法院内部,但基本实现了执行实施权由执行实施机构独立行使,并裁执分离。在国外,执行裁决分离后集中行使,重在提供充分执行救济的层次和空间。如瑞士为保证执行救济程序中裁判的公正性,在负责执行具体性事务的机构(执行事务局和破产事务局)之外,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立和超然的裁判机关――州监督机构和法院,使裁判机关独立于执行机关,让监督者超然于具体的执行事务,实现了裁判者与实施者的彻底分权,这样,使得裁判者不会卷入具体的执行事务、避免自己裁判自己执行行为,导致自己否定自己的执行行为的尴尬发生;也避免利害关系人的顾虑和质疑――裁判者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出于方便执行工作的需要,对当事人提起的救济作出有利于自己工作的裁判,这样利害关系人提起的救济就会交由一个超脱的监督机构或者法院去裁决。美国也实行执行机构与裁判机构分离,联邦或州的执行官负责执行事务,执行中有关异议的解决由法官来裁判。德国《民事诉讼法》第766条规定:“对于强制执行的种类和方式,或对于执行员在执行时应遵守的程序提出申请、异议或抗议时,由执行法院裁判之。”日本《民事执行法》第11条规定,对于执行官的处分及其怠慢,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法”第12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对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指债务人和第三人对债权人的请求存在着实体上争议问题的救济),由于各国法律均规定执行机关对实体争议无权裁决,故该争议需由审判机构按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加以解决。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中,虽然未明确作出类似于大陆法国家那样的规定,但由于其国民及司法机构对于公民在发生法律争端时要求司法机关审判的权利有自然、清醒的认识或认同,所以这种诉权是实际存在的,法院也是承认并接受当事人对执行官所提出的执行异议的,并通过审判程序加以解决。

5.不符合执行裁决的正当程序要求。过去,我们在考虑执行救济时,并没有考虑争端事项是否涉及实体事项的问题,而是不分实体、程序事项笼统地通过执行异议程序加以解决。虽然有学者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指出,我国应当区分程序上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方法,并希望能够建立实体上的救济方法。但由于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滞后,始终没有得到反映。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树立程序正当化的观念,对程序正当性缺乏充分认识,往往基于权利实现的效率性要求而忽视救济程序的正当性。正如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所言:“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如果不经过具体的判决,就只不过是一种主张或‘权利义务的假象’,只是在一定程序过程产生出来的确定性判决中,权利义务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或实定化。”[5]而将执行裁决及案外人异议之诉案件通过独立的执行裁决庭来审理,有利于树立执行裁决的程序正当观念,有利于提高执行裁决的公信力。

6.不利于提高执行裁决工作效率。根据法释[2008]13号的规定,案外人异议之诉按案件类型由法院其他审判庭处理,这种将案外人异议之诉与执行异议审查分开处理的做法不妥,不符合裁决效率原则。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使两类成本之和最小化。第一类成本是错误的判决的成本……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诉讼制度的运行成本”[6]。执行异议审查与案外人异议之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围绕同一个执行案件展开,交由同一个部门审理,利于发现案件事实。其次,从修改后的民诉法规定来看,民事诉讼法第202条的一个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应当通过不同途径救济,只是笼统地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究竟执行行为违反的是涉及执行程序的规定,还是实体法的规定,并不清楚。因此,执行异议审查仍然是实体与程序审查相结合的过程,不应与案外人异议之诉截然分开。再次,将执行异议之诉分散到各个庭进行审理,不利于总结执行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统一执法尺度,总结审判经验。第四,执行救济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供充分的救济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执行程序本身的效率和效益,尽量防止因程序设计过于复杂,影响执行效率,扩大执行成本。实践中,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情形多种多样,繁简不一,而诉讼程序相对复杂,对案外人异议一律通过诉讼程序处理,在效率上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会被案外人恶意利用,拖延执行。执行机构的审查程序相对简单,将执行机构审查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可以先行解决一部分案外人异议问题,有利于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执行效率。案外人异议的前置审查程序,决定了案外人异议之诉应当与执行异议审查一并由执行裁决庭审理,更加符合效率原则。第五,从司法实践来看,执行中争议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显然是难以穷尽的,很可能会因为各地、各人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认识,导致对执行争议是属于实体争议和程序争议认识不同,有的争议既有实体又有程序,导致执行裁决混乱。另外,从实证研究结果看,目前执行中实体争议纠纷增加,案外人异议比例较高,不集中到一个部门审理,难以保障执行裁决的质量和效率。

三、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的出路

1.明确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的权能划分标准,厘清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的权限分野。笔者认为,是否解决争议是区分执行实施权与执行裁决权的本质要素。在执行实施权的运行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争议,执行实施权运行的目的是实现确定的权利,而在执行裁决权的运行中,当事人或案外人认为法院执行实施行为存在违法或不当等种种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应有权利,要求予以停止或纠正,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控制、约束和纠正公权力的不当行使,给予当事人、案外人合理的救济;另一方面则在于尽快排除执行障碍,推动执行程序的进行。因此,是否解决执行人员与执行案件相关人之间的争议是区分执行实施事项与执行裁决事项的关键。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一些执行事项如审查执行依据、作出中止、终结执行裁定等行为具有判断的内容和特点,应当属于司法权性质,因而将其归属于执行裁决事项。这种观点对执行裁决权的理解过于机械化、片面化,其结果必然是将活生生的执行程序人为地割裂开来,与过去高度集权的执行权运行模式相比,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此导致执行环节增多,执行效率降低,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因此,这些行为虽然是对于事实或法律问题的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并不以解决争议为目的,不是对于权利的确认,而只是对于权力运行的启动、范围、步骤等的理解和把握,因而不属于司法权而只能是行政权,不涉及争议的执行事项都应属于执行实施事项。

2.增设执行裁判庭,将执行裁决案件与案外人异议之诉集中到一个部门审理,建立完整的执行裁决机制。目前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执行裁决权的行使提出了几种方案:成立执行裁决庭与执行局并列;执行裁决保留在执行局内,设立执行裁决(审查)科,裁决执行争议,另设执行裁判庭,负责审理实体上的执行异议之诉;设立执行监督庭专司执行裁决;执行程序争议裁决仍由执行局内设裁决机构负责,执行实体争议事项可由原审判庭审理或审判监督庭、单独的执行审判庭审理。目前,认为应在执行机构外设立专门的执行裁决庭,执行裁决庭为与其他民事审判庭并列的审判机构观念的人非常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但是学者和实务界的探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执行裁决的完整配置问题,根据前面对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权权能划分的标准,将执行裁决案件和案外人异议之诉应一并划给法院内独立建制的执行裁判庭审理(裁判者应具有法官资格)。执行实施部门发现当事人提出执行异议时,及时告知当事人到立案庭进行立案,再交由执行裁判庭的法官进行审理。在审理时,适当区分执行异议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功能,对于能够通过执行异议解决的问题,则不启动案外人异议之诉,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另外,对于案外人提出的执行异议,按照前置程序的规定,应先由执行裁判庭进行审查,符合执行异议诉讼条件的,告知案外人到立案庭立案并交纳诉讼费用,再由立案庭分案给执行裁判庭进行审理。同时,针对执行裁决案件,在考虑到其审理期限较短的同时,在二审(执行复议)阶段尽可能不实行书面审理,以实现对当事人异议权利的充分救济。对于案外人异议之诉,一、二审原则上都应开庭审理,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3.设立执行事务局,行使执行实施权。这是执行裁决权重新配置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按照执行实施权是行政权的性质进行重新配置,以与执行裁决权的配置改造相衔接,实现上下级执行事务局的统一垂直领导。这种情况下,执行员不一定具有法官资格,但应通过执行员资格考试,这样就可以降低执行人员门槛,增加执行力量。

执行事务局行使的执行实施权,包括简单的执行实施权和复杂的执行实施权。前者是一种单纯负责具体执行事务实施的权力,行使这部分权力的工作主要是外勤性的,通常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法律判断。如发出执行通知、实施执行措施等。后者较为复杂、重要,具有较多的决意性,又被称为执行决定权。如作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裁定或决定,交给执行员实施;办理委托执行事务和对外协助执行事务等。这样重新配置执行权,既能使上下级法院执行事务局之间建立起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的工作格局,保证执行工作的高效,又能发挥执行裁判机构的救济、监督功能,实现执行工作的公正、权威。

执行裁决是保障执行公正的前提,也是保障司法公信的生命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行裁决权的重新配置则会给执行工作带来勃勃生机。在崇尚法治的时代,机制创新需要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在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中,阵痛固然难免,但可以使权力得到规制,权利获得新生,司法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参考文献:

[1]童兆洪.民事执行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34.

[2]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9-30.

[3]王亚新.执行检察监督问题与执行救济制度构建[J].中外法学,2009(1),138、139.

[4]徐建新.涉诉的现状及机制完善探讨――金华中院涉诉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05(5),59.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9

司法腐败也暴露出旧体制下设置的法院制度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成本低效率的审判机构和诉讼程序以及低素质的司法官员难以处理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与日俱增和日益复杂的纠纷等问题。法院改革的第二目标,就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诉讼制度,高素质、严约束的法官队伍。

一改革法院体制

改革法院体制是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和统一。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实行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分开,中央法院系统与地方法院系统分开。

地方保护主义是司法公正的大敌,是造成司法腐败的重要原因。由于实行财政"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和分税制,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不同,使各地法院不仅在装备、办公条件、办案经费等方面,而且在工资、福利、职工住房等方面也出现很大差距。这样,法院和法官的经济利益同地区的经济利益连为一体,息息相关。在这种经济利益关系中,地方法官在处理有经济利益的案件和执法判决中,都会有一种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考虑,希望本地当事人胜诉,本地的钱不要被外地拿走。加上有地方党政领导的要求和支持,于是,司法活动中违反法律,、偏袒本地人、不作司法协助、甚至枉法裁判等地方保护主义就有其必然性,法院必然沦为保护地方利益的工具。这些情况表明,过去那种地方化的司法体制的设置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的法制在地方保护主义下,法律的公正性几乎丧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法院设置上的问题。因为,我国法院设置是完全地方化的,司法辖区与行政区划是完全混在一起的。法院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部分,它的名称都称××省法院、××市法院、××县法院。法院的人事任免,法院的一切经费,法官的衣、食、住、行,托儿养老,都系于地方党政手中,法院怎么能够完全置地方利益不顾依法办案呢?如果法院不听地方党政领导的意见,轻则被训斥,重则罢官;在各种权力压力和地方利益的引诱下,即使再好的法官也难刚正不阿。

在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地方保护主义也曾严重存在。在13?~15世纪,征服英国建立中央政权的诺曼底王朝面对各地封建领主划地为牢的司法制度。国王建立王座巡回法庭,适用衡平法,来解决各地的司法分裂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加强了司法的统一。美国在建国初期也曾遇到同样问题,各州存在严重的司法保护主义。联邦政府一方面建立联邦司法系统直接受理一些州际公民之间的纠纷和重要纠纷,另一方面,最高法院运用解释宪法中的联邦贸易条款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可见,要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必须从我国法院设置的改革入手。改革的措施是将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分开,打破行政辖区对司法辖区的统辖关系。建立独立于行政的司法管辖系统,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司法审判系统。中央法院系统设最高人民法院、上诉法院和初审法院。其经费由中央财政拨付,法官由中央任免。地方审判系统由高级法院、上诉法院和初审法院组成。地方法院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拨款。中央法院系统与地方法院系统实行分权管辖,管辖权划分的大致原则是地方初审法院管辖普通治安、刑事案件,普通民事案件包括婚姻家庭案件,损害赔偿、房屋等不动产案、继承、民间债务纠纷等。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由当事人共同所辖的法院管辖。双方当事人都在同一初审法院司法管辖区内的经济合同纠纷案由地方法院管辖,部分行政诉讼案件以及在双方当事人选择的条件下,都可在地方法院诉讼。中央初审法院负责审理政治案件、重大的贪污贿赂案、跨司法辖区的经济合同纠纷、土地山林和水利纠纷、涉外与涉港澳台经济纠纷、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地方上诉法院受理地方初审法院的上诉案。中央上诉法院受理中央初审法院的上诉案,同时受理某些不服地方初审法院判决的上诉案。如较重大的刑事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由当事人选择在地方初审法院审理的案件,上诉人可选择到中央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的职权大致不变。这样,实际上只有三级法院: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中央和地方二个初审法院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只存在案件管辖分工。中央初审法院实际上大致管辖的是原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加上跨地区的经济纠纷案件和其他重要案件。

这样的法院设置是为了打乱司法与行政混合的体制,迫使司法管辖与行政管辖脱钩,保证法院的独立。同时又调节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些跨地区的经济案件和重大复杂案件,实际上都由中央系统的法院管辖。这样有利于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提高办案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法院系统内部关系,原来的地方法院分省、市(地区)、县法院。虽然法律上没有规定它们有上下级关系,但潜在的上下级关系还是存在的,下级法院会向上级法院汇报工作,上级法院也会对下级法院发号施令或施加影响。改革后的制度就会大大改变这种情况。如地方上诉法院对初审法院的案件发号施令或施加影响的话,当事人上诉可选择中央上诉法院。二改革审判制度

为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保证法官的中立,集中精力审案断案,减少法官腐败的机会,应逐步取消法院内的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大部分案件实行法官独任审判制,只有对重大复杂的案件才实行合议审判制。法官不负举证责任,不亲自进行审判前的案件调查,集中精力进行坐堂问案。但是,由于中国的公民个人(包括律师)与政府机关和一些单位比往往处于非常劣势和不利的地位,取证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经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可就某一证据进行取证。

建国以来,法院一直实行合议庭审判和审判委员会制。这在过去法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保证办案质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也存在严重弊端,如审案的定不了案,定案的不审案。这不但会在判断事实、证据和运用法律上带来问题,也模糊了办案的责任,降低了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办案人员总认为有领导把关,就不那么尽心负责。审判委员会只从汇报中了解情况,判断定案,实际上一些审判委员会成了木偶[1]。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还为循私说情者广开了门路,现在打官司托人说情成风,一个案子要过这么多人的手,这么多环节,当事人能找到说情的机会就多。如果一个人办案就没有这么多干扰。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制度还大大影响审判效率,提高了诉讼成本。因为案子要几个人审,反复开会讨论,要向审判委员会汇报。人多环节多,互相牵制,浪费时间。

在庭审制度上,由于国家主义的影响,法院在审判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不但采用以法官为中心的纠问式审判方式,而且还要求法官对案件亲自取证调查。特别是现在办一些经济案件,法官也要同当事人天南海北借机会跑一通,于是就有了当事人陪吃陪住的事,这不但造成腐败的机会,也使审判效率大大降低,诉讼成本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对司法体制和诉讼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诉讼效率和降低诉讼成本。取消审判委员会,把一切审判权交给主审法官,案件办得好坏的责任也都由审案者承担。这必将大大节省法官,减少诉讼环节,缩短诉讼时间[2],从而降低诉讼成本和提高诉讼效率。法官负责制还能促使法官素质的提高。实行独任审判制,由主审法官负责,并取消审判委员会。或许有人会对这种改革提出诘难:中国的法官能胜任吗?笔者认为:

第一,中国现在完全有条件挑选一批高素质的法官来担当此任。在十几年的审判实践中,中国已培养出一批有水平、有经验的法官。在实行独任制条件下,我们可以大大减少法官数量,因而可从现有法官中精选一批少而精、高素质的法官。

第二,办案是否出错,关键在法官的素质和是不是真正负责,而不在人多。独任制会强化法官的审判责任心,若法官办案有失,责任难逃。据报道,一些地方实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保证了法官的办案质量[3]。

第三,过去采取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制度,是在法官素质极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防止出错不得已的措施。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并没有有效地防止冤假错案。相反,照样出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不负责任,办案的不能定案,定案的不具体办案,造成审判脱节。而且一旦出了错案就很难纠正,都是这种审判体制的毛病。如果有了高素质的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就成了高水平审判的束缚和障碍。

另外,独任审判制和改变法官调查举证责任、法官只管坐堂问案的改革措施,也是为了节省诉讼费用,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它有利于减少法官腐败的机会。

根据*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国正在进行庭审制度的改革。即由过去法官纠问式审判向控辩式方向改变,并由控辩双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审判由过去的暗箱操作、先定后审,变为公开的、真正由法庭审判和决定案件。但这种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跟上。这些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

(1)必须充分保证当事人和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保证律师有与公诉机关大体平等的权利和条件参与诉讼。新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将律师参与诉讼的时间从开庭前7天提前至案件移送检察院之时。但实际中,一些地方法院、检察院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限制律师参与诉讼。法院应规定,律师向知情人取证,有关单位和当事人应予以协助。如果有关单位和知情人不予协助时,律师可向法院申请取证的命令,有关单位和公民必须出证,否则以蔑视法院罪名处罚。

(2)重新考虑检察机关在诉讼制度改革中的角色。现在我国的检察机关在诉讼中既是公诉人又是法律监督者,它在法庭上可以对法庭审理进行监督,具有某种高于法庭的地位,这样,它的地位不可能与辩方的律师地位平等。所

谓的抗辩制没有抗辩双方平等的地位就难以真正建立。所以,需要对检察机关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进行改革。下文中对此进一步论述。

(3)强化证人出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对证人的保护制度。现在我国法院审判中,多数时候证人都不出庭[4]。证人、鉴定人不到庭的作证的主要原因:一是出庭作证的差旅费、误工费由自己承担,证人当然不愿意自己花钱、费时;二是有些人害怕出庭作证遭报复不敢出庭;三是出庭作证,要受双方盘问,有失自己的身份和体面。要真正建立抗辩制,法庭质证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必须制定证人法强制证人出庭。规定任何对案件知情的公民,如果法院认为必要并传唤时,都必须到庭作证,对不出庭或作伪证者,以蔑视法院罪给予较严的惩罚。还应规定刑事案件中的警察也应到庭作证,就自己的取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重要的证据都不得仅以书面方式出示。同时建立保护证人制度,对有可能因出证遭受打击报复、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的证人,应建立特殊的保护制度,以保证他们不因出庭作证而受到任何的损害。还要解决出庭作证人的费用问题,对证人差旅费和误工费应由法院解决。

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改革措施,那么法院由主动式变为被动式的庭审制改革的动机就很令人怀疑了。改革可能被认为法院是在甩包袱,而不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因为它将使被控方和辩方处于不利的地位。

[nextpage]

三提高法官素质,强化对法官的约束

对法官制度的改革措施是:抬高法院的门槛,提高法官素质,减少法官数量,改善法官的待遇和地位,加大法官责任,强化对法官的约束。

贺卫方认为,垫高法院的门槛,强化司法从业者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法官珍惜荣誉,爱护名节、保持操守。以可操作的制度手段严格地执行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违反者予以严厉的制裁。这样,职业地位与专门知识带来的荣耀,一有违反所必然带来的惩戒后果,加之大众传媒的监督,将可以有效地维护法官集团的职业道德。此外,一般而言,一个群体,人数愈多,给管理带来的难度愈大,人数愈少,所感到的地位荣誉感也会越强。因此,将法官人数限制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是必要的[5]。

在当今世界上,恐怕只有在中国是可以由没有学过法律的人来当法官的。过去几十年司法审判是阶段斗争的一部分,与政治运动和政策密切联系,司法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法律性并不强,也没有什么法可依。现在,司法审判已变成非常专业化和法律化的特殊职业,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受过正规法律教育的职业法官队伍。

但是,当前我国法官队伍的素质还远离这一要求。现在的法官队伍是*年后为适应加强法制建设的迫切需要急速发展起来的。法官队伍的来源主要:一是思想好、作风正派的复员转业军人。这在一些中级和基层法院占很大的比例;二是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选调的干部;三是法律和其他非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见,在法官队伍中,许多人没有受过正规法律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国法院只有5%的法官具有本科学历,025%的法官具有研究生学历[6]。北京市是全国法官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据悉,北京45万多名法院工作人员中,已有75%的人获得了大专文凭。但其中60%以上的人是从电大、业余大学获得的文凭,只有约10%的人是大学本科文凭,但其中有多少是法学本科文凭仍不得而知[7]。

毫无疑问,转业军人中有许多优秀的人材,但是不是适合当法官却是另一回事。除了没有受过专业法律训练这一明显的缺陷外,他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很不适应充当法官的角色,军人们习惯于请示报告,听指挥,服从命令,这与法官具有依法独立行事的独立品性相去太远。法官中的军人成分是我国司法行政化、审判行政化、法官不能独立自立的重要原因。

我国应逐步抬高法院的门槛。新颁布的《法官法》对法官任职的专业学历和资格条件过于宽泛,没有要求法官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是个极大的缺陷。法院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法官职务不分,法官的晋升、考核等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法官素质的提高。要提高法官素质,必须严格法官任职的资格和资历条件。法官必须具有大学法律本科以上的学历作为必要条件,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行遴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法官资格都是法学院毕业后还要经过考试才能取得。在日本,即使是法学院毕业的学生,要进入司法领域工作,还必须经过苛刻的考试进入司法研习所,经过两年严格的专业训练并通过严格的结业考试,才能被任命为候补法官。另一条途径是从具有法律实践经验、受过专门法律本科教育的专业人员中挑选法官。我国的律师队伍正在迅速成长,今后可成为法官的重要来源。还有有声誉的大学教授、检察官都可成为法官的重要资源。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就采取这种做法。

现在法官数量太多太滥,要提高其地位待遇也难。"物以稀为贵",人数少才能提高这个职业集团的地位,增强荣誉感。中国法官的职业化程度低,使有些法官完全缺乏法律职业道德,就是正规学法律专业出身的人也缺乏应有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品格,以及为维护法律而献身的职业情操和敬业精神,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屈膝。好的法官除

了法律知识和道德,特别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如果给法官规定了严格的任职条件和资格,那么是否对要当法官的人进行考试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要想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地位特殊、受尊敬的法官职业阶层。按照实行法官独任制的设想,可在现有法官数量的基础上减少2/3的法官,其审判效率还会提高。法官也不能随诉讼增多而无限增长。许多国家最高法院法官很少超过20个人[8]。就算中国的情况特殊,最高人民法院也不应是200多法官,而应不超过20人或最多30人足矣。要做到法官少而精,最简单的办法就把我国现在的审判委员会那样一个规模范围的人作为真正的大法官,其他的审判员作为法官的助手,实行法官助理制,每位法官配一定的助手,协助大法官办案。普通的上诉案件,大法官可独立办案,重要案件由大法官组成的法官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要防止法官腐败,提高法官的待遇和地位是有效措施之一。应该给各级法官相当于本级政府部门首长的待遇,同时对法官实行终身制保护,无过错不受免职。那么,这个职业会比政府部门领导的位子更吸引人。因行政部门的领导每届政府都要更换。对法官实行终身保护制,是为维护它的独立性,使他敢于依法办事而无后顾之忧,也是为维护他的荣誉和地位,使之成为一个超乎政府、完全中立地维护社会正义的形象。

抬高法官的门槛,提高法官的待遇和地位是为了加强法官的责任,强化对法官的约束。要制定一套法官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法官纪律惩戒委员会,遴选的法官必须具有完全独任审判的能力,并能阐述处理该案的法理,法官必须对自己处理的案件承担全部责任。

建立起错案追究责任制和赔偿制度,加大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力度。对法官有意或因不负责任造成错案的一定要追究责任;有任何枉法裁判的必须由检察机关送交审判;因不负责造成错案的应受到罢免;因业务能力差或过失原因造成错案,在国家对被害当事人赔偿之后,法官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并根据过失错误的程序和次数,决定是否予以免职。法官纪律惩戒委员会负责对法官遵守职业纪律、道德情况和对业务能力、水平进行督察,纠举法官的失职、违纪和枉法行为。与此同时,放开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这里有一个界限需要明确,既要有大众传媒报道、监督案件的自由,又要保证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不受舆论的干扰,司法机关可以拒绝回答媒体有关正在审理案件的问题。四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诉讼制度

昂贵的诉讼费正在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年颁布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看,规定的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但问题不在于法定的标准收费,而在于规定了有些不合理的多头收费。如除一方要交费外,另一方反诉要交反诉费,如果申请诉讼保全要交诉讼保全费,上诉要交同样一笔上诉费,判决之后胜诉方要申请执行又要交一笔申请执行费。问题还远不仅如此,诉讼当事人还要承担法院各种非法的、不合理的费用。如法院当事人强行索要所谓的"赞助",法官要求当事人请吃请喝、休闲休闲,有的甚至要求表示表示。至于法院派人去异地取证、执行的差旅费自然是由当事人掏腰包。

上述各种合法的和非法的费用,使本来就限于争诉困境的当事人雪上加霜,高额的诉讼费使当事人望法生畏,增加民众的畏诉、厌诉心态。

要降低诉讼成本,必须:(1)坚决杜绝司法机关向当事人摊派、索要和收取一切不合理的费用。这一点要通过加强反司法腐败来做到;(2)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诉讼收费标准。减少法院的收费项目,在收取案件受理费后,其他的费用如诉讼保全费和执行费应免收或尽量少收。上诉费也应当减少,而不能按费同样再收一次;(3)要加强对律师的收费监督,并可通过立法限制律师协议收费过高,对违规者给予严重处罚。要明确一点,法院的经费维持不是靠诉讼费,而是靠国家财政。

为了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更重的是要作一些制度上改革和创新,减少一些诉讼环节和程序就可大大降低诉讼成本。如建立小额赔偿法庭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制度。

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篇10

一、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全面加强各项审判执行工作,截止至十月份共受理各类案件xxx件,审(执)结xxx件,结案率达xxx%,较去年提高xxx个百分点。

(一)大力加强刑事审判工作

刑事审判坚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惩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截止到十月份共收案xx件,结案xxx件xx人。其中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xx人,3至10年有期徒刑xx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xx人,拘役xx人,免于刑事处罚xx人。针对杀人、抢劫、贩毒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重大案件以及盗窃等响本县群众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从严处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过失犯罪以及一些因民间纠纷、生活琐事所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宽缓为主,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强调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依法保障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并对轻微犯罪等人身危险性不大的罪犯,依法从轻、减轻处罚。

(二)及时有效地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

截止到十月份,受理民商案件xxxx件,结案xxxx件。调解撤诉xxxx件,调撤率达xxxx%,结案率达xxxx%.民商事审判坚持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相结合,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结合,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坚持化解群众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不断加大调解力度,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驾护航。在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指导方针,强化案件质量管理,杜绝案件超审限。认真做好案件的判后答疑工作,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特别是今年8月,我院根据最高院《关于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规定》,与县司法局协同,由县政法委负责牵头,成立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协调领导小组,由县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法院院长、司法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时开展工作,由司法局与县法院退休干警作为人民调解员,先行在xxxx镇进行试点,经过2个月的时间,受理案件xx件,结案xx件,效果非常明显。

(三)积极稳妥地审理好行政诉讼案件

加强行政审判工作,截止十月份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xx件,受理行政案件xx件。坚持维护、监督与支持并举,依法维护合法行政行为,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协调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的关系,依法审查、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非诉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倾全院之力,做好“清积”工作

强化执行工作,积极清理执行积案。截止到十月份新收执行案件xx件,结案xx件,执结标的xxxx万元。积极落实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组织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一是加强领导。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清积”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清积”工作,要求全院干警树立对债权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意识,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实际权益;二是明确责任。在清积活动中,我院实行一把手亲自抓,执行局局长具体抓,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保障到位。我院专门成立“清积”领导小组,并长期抽调多名人员参与执行局“清积”工作,同时在资金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经费。四是穷尽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被执行人,穷尽所有执行手段,对已查明的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依法坚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执行,以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五)狠抓涉诉工作。

认真落实《关于依法处置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进一步规范程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部门的联络工作,建立互动、互通的联动机制,针对出现的个别影响较大、难处理的案件,及时请求有关部门给予配合。成立了案件质量评查小组,对重点上访案件进行评查,确定责任。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重点解决赴省赴京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等难点问题,妥善处理了一批上访老户和群体性案件。特别是在国庆六周年期间,派专人专车进京组织协调稳控上访人工作,保证了特殊时期稳定工作顺利进行。加大惩治力度对多次无理上访缠诉的xx人依法拘留,对其他无理上访、缠访、闹访人起到了威慑作用。

二、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法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人民群众对公正、廉洁、高效司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法院队伍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我院把队伍建设作为事关人民法院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来抓,始终把政治建设置于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抓紧抓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院队伍。今年我院1位院长参加了国家法官学院组织的基层法院院长培训,2名干警参加了全省预备法官培训,8名干警晋升为助理审判员。

(一)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安排,我院从2009年3月开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规定动作出新、自选动作出彩”的要求,注重“四结合”,即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创人民满意法院相结合、与执法办案相结合、与知行并用相结合、与案件回访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落实到“让人民满意”的根本宗旨上来,真抓真学、突出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4月10日、11日院主要领导分别进入所帮扶的企业xxxxxxxxxx“进企业帮助保增长、进农村帮助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对接。在“两进”活动中我院始终坚持把帮助企业、农村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帮助中兴乡大水村筹措资金xxxx元,购买了两台水泵,解决了该村春耕生产抗旱的燃眉之急。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本单位实际,院党组研究确定了调研课题,并形成了xx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其中针对我县法律服务市场混乱,诉讼人成分复杂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公民职业问题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呈报上级法院和有关部门,为今后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认真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

2009年是“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启动之年,我院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09年度工作实施方案的决议,认真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使广大干警的思想政治觉悟有新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有新提高,司法作风形象有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提高。重点解决了对“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认识不到位,“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思路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效果不明显,内部监督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少数干警司法不公、不廉等问题。深化对“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的认识,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健全完善案件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继续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认真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先后深入到六中、一中进行普法宣传和行政诉讼法宣传。开展法律大集活动,6月26日,进行了禁毒法宣传。

(三)完善健全监督机制,促进法院党风廉政建设

我院认真组织干警学习相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一岗双责”规定。一是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重点,查处是关键,核心问题是查处的工作方法。认真履行职责,对违法违纪苗头性的问题不能总是等待群众举报,而应及时调查落实。及时介入法院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逐步建立查处机制。制定了瑕疵案件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提高干警的工作责任心,确保队伍不出问题。二是加强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警示教育。我院继续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从严治院,从严治警。认真贯彻“五个严禁”,组织全院干警多次进行了“五个严禁”的学习,做到人人皆知,适时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干警观看了警示教育片《xxxx》、《xxxxxxxx》。三是完善监督机制。设立了“五个严禁”举报电话和举报电子邮箱,加强对干警八小时之外的有效监督,积极预防和遏制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全年无干警违法违纪。

三、进一步加强法庭基础建设

从人、财、物各个方面向法庭实行倾斜,优先保障法庭,促进人民法庭建设规范化。截止到10月份,四个法庭共受理案件xxxx件,审执结xxx件,结案率达xxxx%,审判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一是领导精力上倾斜。领导的精力做到先基层后机关,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要求党组成员要经常下法庭,指导、督促法庭的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人员配备上倾斜。选派年富力强的法官担任法庭领导职务。同时,实行院内与人民法庭法官的交流轮岗制度,要求年轻法官轮流到基层法庭工作,使法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是政治待遇上倾斜。从政治、生活上关心、照顾在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提拔使用优先、任命审判职务优先、晋升职级优先、评优评先优先。2009年,我院四个法庭都已完成标准化法庭建设,并已投入使用。

四、坚持能动司法,全力服务大局

“能动司法”,就是要求法院、法官正确处理司法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运用审判职能,既主动有为,又依法慎为,以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效担负起“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司法使命。

一是发挥优势,当好参谋。根据“两进”活动的要求,我院及时派出精兵强将投入到相应的解困工作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精通法律法规、熟悉诉讼程序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梳理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建议,帮助完善解困方案和措施。二是依托职能,建言献策。在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针对经济纠纷案件增多、类型变化的实际,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妥善应对经济纠纷,切实防止经济下滑的建议。三、健全机制,争取主动。主动贴近基层,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对影响面广的大要案及苗头,及时报告有关县领导,以利于从全局统筹的高度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控制负面效应。建立群体性纠纷、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机制。

一年来,我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不全面、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不高的问题。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发展办法不多的问题。三是少数干警作风漂浮,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法院队伍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的问题。四是少数案件质量不高,对新类型疑难案件的研究和探索不够,审判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尚有差距,便民、利民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五、涉法涉诉问题仍很突出,处置措施还需加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高度重视,在明年的工作中,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克服。

2010年度工作思路与重点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界四中全会精神,促进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查摆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任务落实到法院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做到始终坚持“三个至上”,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人民法院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坚持抓好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确保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始终坚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确保人民法院事业健康发展。

二、继续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全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开展刑事审判工作。要继续贯彻依法严厉惩罚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坚决惩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惩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重大金融诈骗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严厉打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重大盗窃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侵财犯罪。积极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要继续坚持调判结合的民商事审判原则,平等保护各类诉讼主体的合法权益。继续与司法局密切协调配合,加强对诉讼与非诉讼的协调机制,力争将大量的民商事纠纷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处理好,要加强对调解纠纷的培训,计划在年初至农忙前对全县调解组织进行一次培训。要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社区邻里纠纷,促进家庭邻里和睦、社区村镇稳定;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惩罚拖欠、克扣工资等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和合法劳动收益权。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民商事审判工作带来的挑战,认真审理好由此引发的金融纠纷、劳资纠纷、企业破产纠纷等案件,保障国家应对当前局势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积极开展行政审判工作。要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行为。要加大对拆迁、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中引发的行政案件审判的力度,制裁违法占地、用地行为。要及时向违法行政行为机关发出司法建议,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开展执行工作。要继续推行“联动执行”创新课题,强化联动执行威慑机制和联动执行长效机制,大力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在县委领导下,紧紧依靠人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具备执行条件的案件,竭尽全力予以执行,切实执结一批“老大难”案件。积极开展立案、申诉和审判监督工作。要准确依法立案,防止滥用诉权造成审判资源的浪费;做好立案调解工作,促进当事人以非诉方式和解解决纠纷。要继续坚持院长接待制度,坚持判前释法、判后答疑,建立源头预防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协调联动的申诉工作格局。

三、稳妥推进审判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全面开展

进一步深化审判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审判,文明司法。要进一步整合审判工作监督力量,努力建立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审判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对案件审判、执行运行过程实施全程跟踪、有效监督。要继续强化审判组织的职能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院、庭长对案件审判的监督指导作用,把强化职责与加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继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培训、使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继续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清正廉洁、文明公正的审判队伍

进一步推进法官廉政建设工程。要教育广大法官忠实于宪法法律,切实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切实提高司法能力,切实规范司法行为,切实恪守职业道德,切实改进审判作风。要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以思想政治建设和司法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着力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和完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邀廉政监督员对审判工作监督的作用,使社会监督纳入常态化轨道。认真纠正审判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违法办案现象。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执行权贪赃枉法的行为,做到违纪违法案件发生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护短。

五、进一步以能动司法服务大局、保障民生

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对能动司法的理念、调研、机制、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科学阐述,提出了增强能动司法的自觉性、前瞻性、有序性、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新要求。通过组织学习,要使全院干警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必须在司法为民上下功夫,真正在思想上深刻理解人民司法“人民性”的深刻内涵,通过能动司法,真正化解各种矛盾,服务和推动xxxx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要把“能动就是主动,能动就是推动,能动就是互动,能动就是联动”贯穿到审判和执行等具体工作之中,贯彻好、执行好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工作的大局,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能和法院工作职责,公平、公正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为xxxx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结合当前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审判业务庭、人民法庭和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巡回法庭的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院的优质服务、人文关怀和亲和力,提高法院的社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