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税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13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1

年初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年财税工作,根据工作分工,设立了财税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国、地、财有关人员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与手段,狠抓干部工作作风,要求财税服务上门,政策公平、公正、公开,严禁“索、拿、卡、要”。为外商企业创业、纳税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二、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今年我镇财税以“依法诚信纳税,构建和谐社会”为突破口,大力加强税收宣传,利用黑板报、宣传手册,宣传车等切实有效的宣传工具,努力营造从纳税的良好氛围促使各企业自觉纳税,以纳税为荣。特别是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玉山县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办法进行大量的宣传,针对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宣传政策,使他们对税收政策了如指掌。在加强宣传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执法力度,首先是对建筑工程,汽车运输,餐饮服务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额核定税收,全额收取。对于异地办厂的招商引资项目的纳税大户,我们坚持挂点服务,上门服务,促使其加大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实现税收新的增长。其次是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罚没收入管理力度,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再次是对有些企业法人,不照章纳税进行严厉打击。

三、挖掘税源,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

2009年上半年税收序时进度完成这是我招商引资的结果,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财力不足,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大。加上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诸多企业出口困难,资金回拢慢,货品积压严重,从而税收大幅度下降。为此,我镇财税工作人员在征管力度,民营企业内部下大功夫,尽量挖掘税源,做到应收尽收,不留死角,其中5个砖厂,比去年同期税收增长100%,餐饮、服务也比同期增长98%,汽车运输比同期增长60%,个体工商户比去年同期增长50%。同时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其中引进的玉山博扬有机硅有限公司上半年纳税额达100多万元,成为我镇新的税收亮点。

四、了解税收进度,掌握税收动态。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2

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保障我县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反映乡镇财政收支全貌、规范乡镇预算债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财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完整方向迈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总会计核算职能上有缺位。目前乡镇财政所设有总预算会计、企事业财务专管员、农村财务专管员、惠民补贴一折通专管员、非税收入及票据专管员、经费会计及出纳等业务岗位,而其中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有的调控、核算职能却有所弱化,现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全面反映乡镇财政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诸如乡镇惠农补贴类、民生救助类、村级三项资金类、涉农涉企专项建设补助类、乡镇融资债务类等项目平台资金,执行着单项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多数采用县直接支付和直接报账单独结算模式,未全额纳入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统一核算,发挥不了总预算会计资金总关口、总核算、总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完善财政所内部监督机制,不利于确保财政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2、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待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推行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业务的规范,同时提高了乡镇财政财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的会计基础工作尚有以下欠缺:一是财政预决算核算统计口径不统一。目前个别乡镇对预算外收入核算口径把握不清,出现了预算外收支业务放在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账套中核算反映;总预算会计将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支出与预算外支出核算“两账合一”,不能直观反映乡镇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预算外支出的实际情况,导致乡镇总会计在编制预决算报表时取数随意性较大、选用核算科目的选项权较大,年终容易出现人为调节预算外支出或挂账,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二是账簿设置不健全,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现象。部分乡(文秘站:)镇总预算会计账簿及辅助台账设置不健全。有的不设预算指标账或以表代账;有的即使建立了指标账,但平时记载不及时,年终突出补记;有的不设财政周转金总账和明细账,以表代账;有的对往来款项明细核算不清,往来单位个人名称或资金性质记载不明。年终报送财政决算报表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数据后,对调整事项未及时作会计处理,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问题。三是预算收入记账核算不及时。由于国税、地税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区域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够按月及时地向各乡镇财政所提供月度税收入库报表纸质资料,加之各乡镇每月未入库税收有调增调减事项,需经县财政部门认定后才予确认,致使乡镇总预算会计不能在账套中及时核算每月税收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只有在每年度终了时,县镇财政结算才一次性记账核算。

3、往来资金长期不清,资金占用过大。笔者经调查发现,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和原财政周转金账套中,财政性债权债务发生时间久远、累计余额较大。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以上的事项较多,累计余额也较大。由于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长期挂账往来的有效性较差,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有些因会计人员业务核算错误,应将收支核算业务记入往来科目核算,有的确实成了无法清收的呆账、死账,也容易给单位不法人员产生经济舞弊行为提供可能。

4、财政报表信息失真。在乡镇财政审计中常见到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财政收支数据“掺水分”。乡镇政府迫于上级财税收入指标考核需要,想方设法“做税”或“引税”,从而虚增收入;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收入来源少、支出保障压力大、基建投入多、债务负担过重、增收节支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年终出现财政赤字多,但为了谋求面子上的收支平衡,只好采取虚减支出、赤字挂列“暂付款”或部分“暂存款”转为收入,任意调整往来科目。最终导致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不真实,给决策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5、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到位。目前乡镇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基本纳入了总预算会计账户归口管理,收入缴存入镇财政所预算专户;但所有的支出拨款未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仍通过镇财政所预算专户再转拨至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专户,再由镇会计站账户支付结算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从而不利于乡镇总预算会计加强对用款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适时监控。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财税政策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二是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财政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核算错误。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完善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应当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核算要求,适应财政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与镇村债权债务审核与管理,完善拨款支出的审批流程,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总预算会计职能作用,有效控制各项财政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是增强乡镇分管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深入学习财政、税收、财务等重要法律法规,提高财经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支持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三是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充实了部分年轻干部,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良莠不齐,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还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会计核算工作的素质能力。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能够适应和满足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需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整合现有财政会计队伍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会计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辅导活动,增强财政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新常态;乡镇财政税收;建设措施;强化管理

一、经济新常态下乡镇财政税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由于在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涉及的职能部门较为复杂,包括政府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因此,工作的流程和环节比较烦琐。如果乡镇财政税收部门缺少高效、快捷的工作运行机制,很难实现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高效税收体系的建设。同时,如果税收工作运行机制不科学,会导致各级税收部门之间的对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区域整体的财政税收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步伐停滞不前。

(二)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财政税收相较于城市财政税收,任务量更为巨大,运行机制更为传统,因此,乡镇税收工作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开展工作。但目前由于乡镇财政和税务管理工作环境及待遇条件一般,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且大部分从业人员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岗,专业性较差。同时,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复杂、任务繁重,也容易引起员工的厌烦情绪及抵触情绪,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机械化地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提升乡镇财政税收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责任意识需要提上日程。

(三)财政税收管理效率低目前,我国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体系还较为落后,管理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税收管理方式,导致税收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均难以达到要求。财政税收管理费用过高是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采用税收分配制度能够缓解这一问题的不良影响,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始终限制着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发展及进步。同时,税收管理配套设备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导致税收管理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财政支出承受负重过大乡镇财政税收部门的经济支出过大,也是影响财政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而农业税又是乡镇税收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导致乡镇的整体税收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乡镇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道路维修、乡村医疗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整体财政支出额度远远大于税收额度。

二、新常态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建设体系,规范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在新常态下,开展强化对乡镇财政税收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建设体系,对乡镇财政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与完善。应结合乡镇的实际情况组织乡镇政府对基数法的财政体制进行取消,跟随新常态的发展步伐实施因素法的管理,促进乡镇国库的建设与管理。为了最好的将乡镇财政困难解决应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乡镇企业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一步步发展和进步,在实际的乡镇财政建设管理过程中结合以往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常态下乡镇财政建设管理的需求等依照“国家基层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管理经验建设各项优化管理规范及统一乡镇财政体制”,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通过规范及合理的方式、流程将财政资金运用在有实际用处的点上,促进乡镇财政建设体系的完善,为乡镇财政建设管理奠定基础。

(二)结合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差异性、多层面的税收管理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乡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每年能获得较为可观的财政税收;而西部地区具有较弱的乡镇经济发展实力,财政税收情况不容乐观。且同一个城市下的各个不同的乡镇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财政税收情况。因此,在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乡镇财政税收建设发展水平应构建差异性、多层面的税收管理制度。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及工作积极性结合当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及财政税收建设需求等分派相应的任务在经济条件较好、财政税收较高的乡镇政府中,针对一些经济条件一般偏下且财政税收较低的乡镇实施县城及乡镇联合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优化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管理的有效性,转变以往粗放型、单一及统一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乡镇财政管理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优化管理形式及管理结构,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及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提升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单位,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来讲,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为财政税收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对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财政税收内容的全面了解。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期进行,这样能够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从而促进他们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改善乡镇财政税收的工作质量。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要注意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对他们培训。同时,不仅要对管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和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培训,还要注意加强他们对于乡镇财政税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应用先进的工作理念来展开工作,这是促进乡镇财政税收建设创新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策略。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乡镇财政税收改革负债

一、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县乡经济总量小,目前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财政总体实力弱,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政策性减收明显,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财政支出增长快,一是政策性财政支出增加较快,二是财政供给人员多,“僧多粥少”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缺口大,县乡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问题成因

(一)税收改革的影响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

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三)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三、解决措施

(一)积极培植乡镇财源,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财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并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系列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转变。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建设新兴财源。要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结合现有乡镇企业的转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尽快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竞争发展的经济格局,不断提高来自民营经济的财政收入份额,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乡镇财源结构。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动乡镇聚财理财积极性

1、上级财政在与县乡财政分割财力时要坚持“财力向下倾斜、缺口上移”的要求,以事权划分财权,以财权决定事权,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确保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全面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要从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缓解财政困难状况、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出发,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3、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县级政府要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对各乡镇财政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逐步缩小乡镇之间的财力需求差异,均衡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履行职能所需的基本财力。

(三)调整理顺乡镇财税征管体制,进一步提高乡镇组织收入水平

1、要理顺财税征管体系。要从有利征收、有利管理、有利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出发,在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结构合理、配置适当、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财税运行机制。

2、明确工作主体,将国、地税任务落实到职能部门,减轻征官成本。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将税源核查清楚,重新下达任务。税务部门应是完成国税、地税的主体职能部门,应将此项任务从乡镇卸下来落实到税务部门,乡镇只是协助税务部门完成国、地税收缴工作,这样既可极大地缓解乡镇财政压力,又可杜绝税务部门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收入。

(四)妥善清理乡镇债务,进一步防范财政风险

1、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县、乡领导要对乡镇债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把债务工作抓紧抓好。要树立“增收是政绩、消化债务也是政绩”的观念,防止“新官不理旧事”、“债多不用愁度过三年就换届”的消极应付思想。把债务列入乡镇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内容,对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2、要制订还债计划。在全面清理核实乡镇债务的基础上,按债务的来源、用途和现状,区别不同债务情况,制订相应的偿还债务计划,而且,每年)的偿债计划要纳入乡镇综合财政预算,确保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要按照“上级支持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的办法建立乡镇偿债准备金,用于偿还由乡镇财政承担的到期债务。

3、要积极主动消化债务。通过拍卖方式盘活乡镇资产及资源,解决部分债务。同时,上级财政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力度,给予乡镇政府必要的资金援助(包括贴息);金融部门也应积极帮助乡镇,对贷款实行停息挂帐,免除部分债务。

4、要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乡镇政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一律不准对外提供任何经济担保;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财力发展计划,不得打赤字预算,不得在没有偿还保证和偿债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搞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许正中,吴亮,石红.我国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5

根据《关于年深化农村税费工作的通知》(发号文件)、《办公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发号文件)、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市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财采购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⒈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⒉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⒊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⒈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⒉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⒈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⒉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⒊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⒋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⒌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财政分配机制,推行税收属地管理,引导和鼓励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规范县乡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合理调整财力增量分配格局,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资源配置合理、宏观调控有力、激励发展有效、统一规范稳定的乡镇财政体制。

(二)基本原则。一是促进发展,注重实效原则。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行税收属地管理,调动和激发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引导乡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推进。二是强化保障,有利公平的原则。通过提高乡镇经费保障标准,增强乡镇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促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确保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县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是简便易行,相对稳定的原则。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力求客观公正、关系简明、统一规范、便于执行和操作,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体制执行的连贯性。

二、体制模式和具体内容

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基础、发展潜力以及上一轮乡镇财政体制实际执行情况,2014年起,取消镇、马圈子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全部实行“收支统管、核定支出、收入考核、节支留用”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一)收支统管。税务部门在乡镇辖区内组织征收的各项税收集中上缴县金库。乡镇支出由县财政按统一标准和时间进度进行拨付,银行化和非银行化人员经费实行按月拨付,正常公用经费实行每季度首月10号前均衡拨付。

(二)核定支出。人员经费按乡镇年初实有人数和实际执行的工资标准测算核定;基本运转经费按照编制人数2万元/人·年、超编制人数1万元/人·年的标准核定(不包括人事关系在乡镇,但在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县税管办、县矿业局等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人员),年度内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增加或减少不予调整,包干使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补助村级支出根据政策标准核定。体制执行期间,编制内增人及政策性增资由县财政统一核定拨付。

(三)收入考核。为强化税源监管,发挥乡镇协税护税作用,县政府对各乡镇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别以上年乡镇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剔除县级专享收入后,按县政府确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比例计算并下达年度收入考核目标任务。

1.考核范围。乡镇财政收入考核实行属地征收统计管理,辖区内所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纳入乡镇收入考核范围。

2.奖励办法。定额奖励:按照乡镇年度收入考核任务分为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100—500万元(含500万元)、500—1000万元(含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四个档次,完成对应档次收入考核任务的乡镇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40万元;完不成年度收入考核任务的乡镇按对应档次分别扣减经费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超收奖励:乡镇通过协税护税、维护企业外部环境等措施,当年收入实际完成数超过考核目标任务部分实行分档累进奖励的办法。将超收部分划分为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100—500万元(含500万元)、500—1000万元(含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四个档次,分别按20%、15%、10%、5%实行累进比例给予奖励。

(四)节支留用。乡镇核定支出后,对通过严格管理、厉行节约等措施节省下来的资金由乡镇自主支配使用。

三、配套政策

(一)为增强乡镇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县财政局、县地税局《关于开展耕地占用税清理征收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实行“三七分成”的激励政策(县级30%,乡镇70%)。

(二)根据县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县促进总部经济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精神,乡镇引进的总部经济企业实现的税收,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外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奖励总部经济企业,60%奖励引进乡镇,10%奖励引进中介人;若乡镇直接与企业对接,没有中介人的,按70%奖励引进乡镇。

(三)对于乡镇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参照县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的通知》执行。

(四)体制执行期间,若创建纳税亿元以上大企业集团的纳税总额首次达到1亿元,定额奖励企业所在地乡镇100万元(大企业集团所属企业分散在2个及以上乡镇的,按所属企业实际纳税额所占权重,分别奖励所在地乡镇);对于上年度纳税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或大企业集团,若当年实现的税收达到年初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增幅目标的,按其超县定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目标部分的10%奖励企业所在地乡镇。

(五)相关体制配套奖励政策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不得重复享受。体制执行期间,各年度税收奖励返还资金按不低于50%的比例专项用于化解乡镇以前年度政府债务,剩余部分可用于弥补当年经费不足和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各乡镇要严格管控债务风险,努力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将年度节余资金尽可能多的用于化解历史债务,切实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制订偿还计划,不得违规举借新债,逐步消化历史债务。县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建立监管工作巡查监督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巡查。县财政部门每半年至少要牵头组织一次财务大检查,确保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因落实县政府对企业税费优惠政策,致使乡镇无法享受地方留成税收,影响乡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既得利益的,按影响税额相应延长企业税收归属乡镇年限。本体制执行期间,若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财税政策等因素影响,致使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大幅减收,全县年度预算需调整时,适当调减乡镇保障经费水平和体制奖励政策返还额度,县乡共担风险,确保全县财政收支平衡。

(七)大巫岚镇、肖营子镇执行镇区一体的财政管理体制,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乡镇财税;常见问题;发展路径

一、乡镇财税常见的问题

(一)财政开支很大乡镇经济尚处在持续发展完善期间,许多地区的经济依旧没有成熟,经济收益来源比较单调。从我国实施分税制以后,乡镇财税的开支也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加上社会需求即发展持续增多,乡镇税收重点用作建设基础设施,且表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加之部分税收负担,乡镇经费流动难以顺利运行,从而影响着乡镇财政收支的平衡性,限制着乡镇财税的深入发展。

(二)财政机制不健全因为政府财力配置坚持集中制原则,乡镇是一个小分支但要肩负与本身权限不相同的工作,造成乡镇财政明显滞后。乡镇落实本身的职责与工作均需要相关的财务支持,价值政府财权分类不均衡,乡镇财政负担就不断提高,一直无法获得发展。乡镇是地区政府,而许多有益的税收降免全均集中在高层财政部门,地区财政缺少话语权,在不够健全的地区财税机制下,乡镇财政难以得到正常运转与发展。对此,唯有持续健全财政制度,方可有效平衡地区和上层的财税,促使税收的合理管理,更好推动乡镇财税发展。

二、乡镇财税发展路径

(一)健全乡镇财政机制,更好防范财政风险科学的财政机制可以保障财政业务的顺利开展,不仅能够有效约束职工行为,也能够形成较好的工作氛围。为有效规避财政风险,乡镇要结合本身具体情况优化制度,经济水平高的乡镇能够提高财政支撑,更好推动其发展。而经济水平不高的乡镇能够强化财政收付管控,通过设计相关流程与制定制度体系,使财政管理不断规范与科学。除一般的财政制度以外,还要求执行相应的财政业务,如审查、报表等工作,对于乡镇财政开支的每笔款项均保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经严格管控经费,为财税提供更好保证。乡镇财政经费均是引入国家收支系统,因此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当严格监管经费,加强对乡镇经济的控制及监督,进而提升财政管理效果。

(二)精简乡镇组织结构,降低基层财政负担为有效改善乡镇税负,经过简化组织结构,促进资源的整合应用。乡镇财政要求设置员工岗位与权限,针对部分不必要的岗位能够删除,从而有效节约财政支出,调动财政工作者的热情。精简结构以后,其消耗的物品与供养的员工会得到管控,不断减少乡镇财政的经营费用。经过结构完善整合,实现乡镇财政方面的“开源节流”,各尽其责。经过精细化控制与简化业务管理,不断提升乡镇财税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镇财政职权机构,更好创造稳定的公共财政环境。

(三)加强税收差异控制,提升财政工作效果因为不同的乡镇他们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别,税收也必定会有一定差别,为此政府部门要结合不同能力的乡镇展开分层管理,方可保障乡镇得到更好发展及进步。经过税收差异化控制,可以更好实现综合发展,使各个乡镇均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税收差异化控制也属于税收精细化控制的重要表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升税收业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有效弥补了简单式管理的不足。

(四)监督控制经费流向,促使财政充分应用据相关信息表明,单位的财政开支占有乡镇税收较大比重。所以,乡镇应注重单位的大型项目经费流向,严格监督与控制项目的效益评级,防止出现不必要浪费,进而提升经费使用率。经过相应的预算制度控制,对项目申请、经费状况、使用率等进行整体评价审查,保证经费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对每笔经费均有详细的情况把握。能够通过实施“三专一封闭”体系,即专人、转账、专户控制,对财政经费进行标准化管理。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8

由于会议召开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并未正式通过,与会者作为论据的经验事实都是《村组法》试行期间发生的,因此乡镇政府的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在1998年底《村组法》正式通过,“乡政村治”格局在法律意义上确认和强化后,许多乡镇政府在处理与村级组织间关系上并没有多大程度的转变,这一点可以在之后各地依据《村组法》开展的村委会直选中乡镇政府屡屡违法干预、操纵选举上得到很好地说明。

改革的基本路向是市场化与民主化。乡镇政府在村民自治工作中的消极与抵触无疑是逆潮流而动,既违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又剥夺了农民的民主权力,从而遭到农民的反对。那么乡镇为什么要继续其对村的控制,从而在乡村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一个很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呢?其行动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村民自治背景下,新型乡村关系建构的基点何在?不弄清楚这些问题,而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乡镇干部认识落后,因私废公等,恐怕既不利于乡村民主发展,也不利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因此,本文力图在对湖北省长镇进行实地调查并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述问题作出回答。

个案:乡村关系的经验描述与初步分析

长镇隶属于湖北省Z市,位于汉江中游,属江汉平原向鄂北山地过渡地带。该市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平均宽约18公里,南北长15.5公里,总面积275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65—75米。境内有长河自北向南纵贯全镇,并建有水库一座。

长镇分为四个管理区,辖16个村,134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为20865人,劳力8436人,其中男劳力4440人,女劳力3996人。有耕地50647亩,其中水田44704亩,旱田5943亩,人均耕地约2.43亩。

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镇发育成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多数所谓的乡镇企业也都是农业领域的“绿色企业”,如林场、果园等。

为了了解长镇乡村关系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镇干部邓某进行了访谈,请她详细的讲述了长镇最近一届村支部与村委会换届的情况。

1.选举过程中的乡镇控制

长镇的“两委”换届是在Z市1999年9月下达“两委”换届的文件之后开始的,于1999年11月结束。当时镇里也就此发了文。镇里首先组织对村里进行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一届村干部的工作成绩,工作方式方法和群众的反映;二是就下一届村“两委”候选人的情况进行民主推荐。推荐是由村支部实施的,首先要座谈党员,了解民意。村委会看上去有很大自主权,但是《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对村支部负责。村支部又对谁负责?村委会主任一般是村支部委员,这样便于控制。下去考核时,我们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作引导工作,不能直接说选谁,不选谁。

包村干部是选举领导小组成员。我在杨村(邓某包的村)座谈了8位党员。有的农民很聪明,会顺着领导的意思讲。在征求党员意见时,大部分都说现任(村)干部“还可以”,也有些人反映现任(村)干部有经济问题,这可能会对班子调整有影响。

村委会选举难控制一些。(因为)村委会实行“海选”,各小组在全村范围内提名候选人。(因此)要保证镇里认可的委员(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胜出。由村干部包组,配合组长开展工作。

可以利用宗族的影响力。宗族的影响力不是很明显,但是在选举中可能表现出来。选出来的干部,对乡镇里的工作要有帮助。跟镇里唱反调,绝对不行。宗族影响力大的村,宗族里一定有一个人在村里当干部。(当然)绝对不允许出现宗族领袖和镇里看中的人竞争(村干部)的局面,一定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可以让宗族领袖做副主任候选人。

对差额的人选也考虑很多,让村民一看就知道该选哪个。大部分工作在候选人出来之前就做了,选举开始后只是一个程序问题。……如果觉得局面无法控制(指不能确定乡镇中意的候选人顺利当选),我们就会做另外一个候选人的工作,让他退出选举。

我们提出的候选人不可能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内定候选人的演讲稿我们都要把关。

2.挑选村支书的(内部)标准

第一,保持(村班子)稳定,以原任支书为好;

第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第三,群众基础较好;

第四,以前的工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各项任务指标,如合同款、粮食入库、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等。衡量村支书工作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各种税费收缴的怎么样。搞林果基地、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最终都是希望村里有钱好上交。让农民富起来,有钱交。

3.乡镇的目的

选出的村官对乡镇负责,要积极完成上级(乡镇)交给的各项任务。

现在农村工作“第一难”是款(税费)难收。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第一难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养不起。各种任务中首当其冲的是税费,现在义务工很少,很多都折钱(以资代劳)。

完成各项任务主要是钱,该上交的钱交上去后,(乡镇)就说你工作做得不错。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在镇里都不算难。

乡镇只所以控制村干部的选举产生归根到底是出于财政压力。(文中着重号由笔者加注)

“两委”换届的情况表明,长镇的乡村关系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公社大队)关系已经有所不同,具有了后公社时期的一些特征,比如乡镇不再是直接任命村委会干部,而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但是,这种乡村间关系离制度意义上的“乡政村治”还有很远的距离,就村干部的产生而言,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乡镇的意见。长镇的干部甚至已经学会了在直选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合法的选举来达到控制村委会人选的目的,“大部分工作在候选人出来之前就做了,选举开始后只是一个程序问题”。除了人事控制外,长镇还通过以下办法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控制。

1.村帐乡管。长镇所辖各村的账目统一由镇经管站管理。每月月初,各村会计都到镇经管站做帐,未经经管站审核不得入帐,同时上报各村收支细目,便于乡镇核查。

2.签定目标责任状。每年年初,市里都要和镇里签定年度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责任状。之后,镇里也要与村里签定目标责任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村,年终进行考核结算,奖优罚劣,并与村干部的工资挂钩。

3.决定村干部报酬。按照《村组法》,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必须由村委会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是在长镇,村干部的工资(而不是“误工补贴”)是由镇里决定的。在《长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1999年度农村干部工资的通知》中,对村干部工资构成、标准和支付渠道都做了详细规定。按照这个通知,该镇1999年度村干部工资中最高的是4701元,最低的是3049元,大约相当于当地农民人平纯收入的1.5—2倍。但是能否获得这笔收入和获得多少收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能否当上村干部,二是年度目标责任完成的情况,前者决定能否获得这笔收入,后者决定收入多少。由于村干部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乡镇,而目标责任制的又是由乡镇下达和考核的,因此村干部报酬的决定权实际上是在乡镇而不是村民手里,尽管是村民而不是乡镇负担这笔开支。

对长镇乡村关系描述和分析支持了村委会直选之后,乡镇仍然在延续对村级组织的控制,从而成为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这一判断,然而乡镇为什么要扮演这种角色依然没有充分的答案。

不过,在镇干部邓某的谈话中,已经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初步答案:“选出的村官对乡镇负责,要积极完成上级(乡镇)交给的各项任务”。而“现在农村工作‘第一难’是款(税费)难收。……各种任务中首当其冲的是税费。……完成各项任务主要是钱,该上交的钱交上去后,(乡镇)就说你工作做得不错。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在镇里都不算难。”总之,“乡镇只所以控制村干部的选举产生归根到底是出于财政压力。”

邓某的话可能有些以偏盖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把她的话理解成:财政压力是影响乡村关系的重要变量。

那么,邓某所言的财政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很多,但是笔者以为,现行财政体制——分税制的不完善和行政体制——“压力型体制”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制度根源。

“分税制”与“压力型体制”:乡镇财政困境的制度根源

1.分税制与乡镇正税收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中“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引起了中央政府对“国家汲取能力”下降的深深忧虑,最终导致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出台。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力度和范围最大,影晌最为深远的一次财政制度创新,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的重要步骤。

实行分税制后,“两个比重”逐年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和扭转。但是,从目前分税制实施的情况看,其对农村乡镇财政税收收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正税收入不能满足乡镇财政支出需要。因此,地方干部对分税制的评价是,“中央财政很好过,省级财政也好过,地(市)财政可以过,县乡两级真难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镇税制结构不合理,主体税种不突出。所谓主体税种是指复合税制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税种,一般具有税收收入的可靠性、调控经济的主导性、税收制度的稳定性等特征。就乡镇财政而言,以前好的税种都被上收了,如今乡镇本级税收收入主要有工商税、企业所得税和农业四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显然,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以从工商税、企业所得税中获取大量收入,而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来说,其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依赖程度较高。以长镇为例,从下表可以看出该镇税收收入对农业税(含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和农业特产税的依存度很高,两者合计占了财政责任目标的70.6%。由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根据农业经营收益来征收的,对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来说,大多数农户还是靠天吃饭,极不稳定,如果按照田亩大小和历史产量做征收依据,那么就会弱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作为乡镇主体税种是不适宜的。但是在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仍然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情况下,乡镇无法因地制宜地开征新税,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与管理,调控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长镇2000年责任书财政数据指标

(注:此表由长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二是,政府间税收收入上移。在分税制下,作为主要税种的增值税收入的75%上交中央财政,剩余的25%则由各级地方政府分成,其他一些重要税种的收入或全部归属中央,或在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分成。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范围和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是靠相互交涉决定的,而且不断改变。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交易中必然处于最为不利的谈判地位。这样,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各自的财政收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不得不采取层层下压的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那些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这样势必造成作为最基层一级财政的乡镇税收收入的减少。

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乡镇正税收入包括本级税收收入和上级通过转移支付对乡镇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政本级收支缺口,是分税制国家的通常做法。可是,乡镇财政获得的上级转移支付的财政补贴是非常少的。据任宝玉在河南某乡的调查,转移支付只占该乡1998年预算内包干收入的3%。王绍光将其原因归结为中央和乡镇的直接上级县政府的财力不足似乎并没有切中要害,更主要原因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其一,中央财政的调节地区间差距的财力并没有随着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由于分税制改革是在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大多是通过税收返还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做固然保证了每个地区的既得利益,便于改革的推进,但是中央政府就只能够用十分有限的收入增量来考虑地区间的平衡,因而中央财政在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上的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其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各项专款过多,且缺乏程序化、公式化的分配办法,随意性大,转移支付功能弱,转移支付办法不完善等问题,从而使转移支付很难发挥平衡乡镇财政收支的作用。

2.“压力型体制”与乡镇财政支出扩张

“压力型体制”是荣敬本等人在河南省新密市研究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后,提出的一个概念。究其实质,“压力型体制”是集权式政治体制在行政体制上的反映,是计划经济加上承包制在政治生活中的混合产物。“压力型体制”对乡镇财政支出构成了持续的扩张压力。

首先,“压力型体制”导致各级政府将事权下移,最终都落在行政链条最低端的乡镇头上,加重了乡镇财政支出负担。一是体现在各级政府将本该由本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事权)交给下级政府去做,从而将支出责任下划。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乡镇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就长镇而言,长镇教育战线现有公民办教师(含离退休教师)386人,其中公办教师256人,离退休34人,在编民师68人,临时代课教师28人,2000年工资共需314.5952万元。仅教师工资一项所需支出就与该镇正税收入相当。二是体现在一级政府接到上级下达的指令后,一般都要“打提前量”,将各项计划指标按一定比例放大,然后再分解给所辖各下级政府。下级政府接到指令后,再次放大,然后再分解给下下级政府。民谚中所谓“一级压一级,层层加码,码(马)到成功”说的就是这个理。从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镇,这层层加码,最后都落到乡镇头上。

其次,“压力型体制”要求机构“上下对应设置”的原则导致机构编制膨胀,增加了乡镇行管费用支出。为了保证各项指标的完成,上级往往以拨款和物质相威胁要求下级政府设置对应机构,结果乡镇也设置了七站八所,造成机构林立,人员臃肿,少的乡镇70——80人,多的乡镇200多人。设机构,增人员就,就需要相应地增加办公经费和人头费。

其三,“压力型体制”使乡镇政府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增加了公共品供给的压力。为了达到并超额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经济增长目标,乡镇政府往往介入竞争性生产领域,“上项目”,大办乡镇企业,提供“越位”公共产品。为了在短时期内使城镇建设等各项公共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取得好名次,争得好声誉,乡镇政府往往不顾实际情况和财力条件,修广场,建市场,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强调高速度、超水平,用有限的财力办最大最多的事情,在最短时期内在各种评比中取得好名次。这样,必然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支出压力。

这样,一方面是分税制后的正税不足,另一方面是“压力型体制”下的支出扩张,其结果是乡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额越来越大。据《中国财政年鉴》统计,1993年,全国县乡两级财政收支赤字为42.21亿元,1994年扩大为726.28亿元,1995年扩大为827.7亿元。这几年县乡两级的赤字更大。

为了平衡乡镇财政日益扩大的赤字,理论上可能的政策选择有六种:(1)在现有财政体制不变、地方政府征税权力不变的情况下,加强税收征管工作;(2)赋予乡镇政府设税权,增加地方征税权力;(3)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款;(4)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减少地方政府支出;(5)通过融资,借钱吃饭办事。(6)寻求各种非税收入。

就办法(1)而言,现在乡镇对税收的征管工作已经十分重视,许多乡镇甚至把其当作中心工作,因此在乡镇经济没有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征管促进增收的潜力较小。第(2)和(3)种选择并不取决于乡镇,而是由中央和上级政府决定。在“压力型体制”下,第(4)种选择也不可行。这样,前面四种选择要么不可行,要么对乡镇财政的增收十分有限,因此,乡镇实际可用的办法就只剩下借债和寻求各种非税收入上。

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乡镇财政一面是负债累累,一面是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成为威胁乡镇财政安全的两大“毒瘤”。现在很多乡镇,特别是农业地区的乡镇财政负债累累,入不敷出。乡镇负债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没有权威的数字。仅据农业部1997年对10个省的一项调查显示,乡镇平均负债规模已经达到400万元。全国现有43311个乡镇,据此计算,乡镇负债的总额近2000个亿,并且近年来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借债只是权宜之计,总是要还的。对绝大多数农业地区而言,工商税、企业所得税税源很少,乡镇偿还欠债的钱最终还是要落在广大农民头上。因此,如何从农民手中把钱收上来就成了乡镇平衡财政收支的关键。

村民自治:民主与乡镇财政动员能力

作为现代国家制度重要支柱和标志的民主制度与财政密不可分。当年英、法等国最早的国会并不是基于什么民主的政治理念、而纯粹就是因国王必须就征税问题与"纳税大户"(后来随民主的发展而演变为一切对国家有义务的公民之代表)协商而产生的。也正是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基础上形成的纳税人认同,使现代国家拥有比传统国家更强的征税合法性和更大的实际征税能力。

如此说来,民主制,至少是议会民主制是统治者为了提高征税能力的产物,换言之,也就是民主政治能够提高政府的财政动员能力。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的乡镇政府要弃村民自治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形式而不用,而偏偏要如前文谈到的那样违法地扮演一个“绊脚石”的角色呢?这样做的逻辑究竟在哪里呢?

在对长镇政府干部邓某的访谈中,她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乡镇之所以控制村干部的选举产生归根到底是出于财政压力。在我理解,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村民自治及村委会民主选举会弱化乡镇财政动员能力,不利于乡镇完成税费征缴任务。那么,乡镇为什么会得出与理论分析相反的结论呢?

要理解乡镇看似反常的行为,还得从财政制度入手,不仅要了解乡镇正式财政制度安排,还要掌握乡镇财政运作的实际。

乡镇财政的收入可以分成三个块:第一是预算内收入,主要是各项税收组成;第二是预算外收入,主要以各种附加税为主,如农林特产税附加、教育事业费附加等;第三块是乡镇自筹经费,包括隶属乡镇政府的企业向乡镇政府缴纳的利润,乡镇向辖区内农村居民收取的各种费用,包括乡镇统筹收入、各种集资捐款收入和罚没收入。前面两项收入也可称为体制内收入或者习惯上所说的“税”,每三块可以称为体制外收入或习惯上所说的“费”。

相比而言,体制内收入有财政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而且其管理也较为规范,因此乡镇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小。而体制外收入是乡镇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来实现的,收支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乡镇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因此,乡镇往往非常愿意在乡镇自筹资金上下功夫,来满足自己的财政支出需求。加之作为“纳税人”的农民无法通过现在的制度安排对乡镇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又难以通过自由流动,“用脚投票”来约束乡镇政府行为,因此,乡镇可以根据其财政支出需要来决定财政收入。如此,“乱收费、乱集资和乱罚款”也就不可避免和愈演愈烈了。乡镇财政实际上已经退化为“量出为入”,而离一级国家财政相去甚远,与公共财政更是不着边际。因此,从乡镇财政运作的实践来看,乡镇政府便拥有了“实际定税权”。即使是“‘三提五统’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的5%”的政策“高压线”,乡镇也可以通过提高农民人平纯收入的办法来突破政策限制。

但是,乡镇的“实际定税权”是不具合法性的,既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相违背,又没有建立在“纳税人”——广大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因此,为了维护“实际定税权”,乡镇一方面要利用其作为上传下达中介的地位节流国家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换,另一方面势必要保持对农民的行政控制。

然而,村民自治的实行显然是不利于对农民的行政控制的。村民自治进入乡村社会必然会带来乡村原有权力结构的变化,乡镇对所辖农村区域内原有的行政管制权会有一部分逐渐让度给广大村民和村级组织,演化成为村民的自治权力。同时,乡村政治领域内的变化必然会在财政领域得到反映。

首先,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乡镇如果真正通过村民自治这种民主形式,来解决财政动员问题,就会出现一个它不愿看到的结果:原来由乡镇独享的“实际定税权”就变成了收缴双方——乡镇政府与农民共享。

就农民而言,当然希望自己少交税费。一方面他要求国家不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求国家不断增加社会福利的产量。而村民自治正好为农民表达自己对公共品的需求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这样乡镇在“征税”时不得不考虑村民的需求偏好。农民也因此获得了交什么“税”和交多少“税”的部分决定权。这样,原来由乡镇垄断的“实际定税权”就变为乡镇和农民分享,至于分权的比例则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地位和能力。村民自治恰恰会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带来其与乡镇进行谈判地位的提高。虽然“较小的集团(特权和中介集团)常常能战胜大集团”。可是与战胜如“马铃薯”一样分散的农民相比,乡镇战胜组织化的农民所付出的成本更高,损失的“实际定税权”也就越大。这显然是乡镇所不愿意的。

其次,村民自治会弱化乡镇税费征管权。在广大农村,乡镇干部直接征收税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乡镇征收自筹资金是应当的,但是乡镇政府直接收税就显然违法越权了。根据财税体制安排,乡镇预算内的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牧业税)由乡镇政府的财政部门征收,工商各税、企业所得税、城市教育附加税、屠宰税由地方税务所(分局)征收。因此,乡镇政府并不是前述各项税收的法定征收机关,因此既无权力也无责任征税。那么,乡镇政府的干部为什么要充当“税官”的角色呢?这又要从分税制和“压力型体制”上找原因。

分税制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我国绝大多数县市是“吃饭财政”,而农业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税收一旦出现缺口,干部工资就难以按时发放。可是,在我国农村目前生产水平和农村经营制度下,农业税税源分散,税额小,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单纯靠财税部门征缴农业税收,无法完全征缴到位。特别是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根据国家规定要据实征收,其征收要面对千家万户,税源核实难度大,据实征收委实不易。

不得已,县市政府就通过“压力型体制”将农业税收的主要任务下达给乡镇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来强化征收力度,并制定了严厉的奖惩办法。不能如期完成的,县市财政停发乡镇干部的工资;按时足额完成的,则按比例返还数量可观的税款。而且在有些县市领导看来,税收征缴如何,还是考察乡镇干部工作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标尺。因此,为“吃饭”计,为“发展”计,乡镇的领导干部们不管是否违法,都要尽力拼命地收税。于是“乡官”就事实上成了“税官”。

然而,面对几百平方公里内几千上万户农民,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仍然存在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因此,乡镇也就将税费征缴任务进行分解,根据人口、土地等确定每个村的税费征收任务,由村干部负责征收,而乡镇干部一般不直接面对农户收款。而村干部在接到乡镇下达的税费征收任务后,通常也会召开村组干部会,将任务进一步分解到村民小组。

这样,在征税主体乡镇政府与纳税人农民之间还有两个环节: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这样乡镇征税链条就体现为:乡镇政府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民(户)。这样一个征税链条实际上是行政层级里“压力型体制”在乡村社会的延伸:中央省地(市)县(市)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农民(户)。正是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链条保证了政府对农业各项税收的征收。

但是这个链条的上下两端却有所区别。乡镇以上征税链条的维持和运作遵循的是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逻辑,但是这个逻辑在后公社时期却不能适用于乡镇以下的链条。因此,乡镇在沿用公社时期的行政命令的同时,还往往会采取其它办法来调动村干部的征税(费)积极性。

一是,物质激励。主要有四种:(1)税收提成或手续费;(2)颁发奖金;(3)与工资挂钩;(4)吃喝招待。

二是,包村驻点。乡镇机关领导干部从书记、乡镇长到一般工作人员,大多都有自己负责的村(包村),其职责主要是上传下达,督促检查。

三是,私人间感情。通过个人交往,乡镇干部与村组干部建立起互惠的私人间感情。在乡村社会里,良好的私人间感情是工作的助推剂。

四是,帮助“拔钉子”。征收税费工作中,出于各种原因总有一些村民拖欠甚至拒绝交纳,村干部又往往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或者担心村民报复,不愿意“得罪人”,用强制的办法征收。对此,乡镇往往也给予充分理解,一般会自己充当“恶人”,集中清理“钉子户”。

当然,在各种措施里,“最重要的是行政压力”。但是,村民自治的推行却会减轻乡镇政府对村干部的行政压力,从而可能会打破整个征税链条的完整性。

村民自治的实行会使村委会干部授权来源发生变化。村委会干部再不是由乡镇任命,而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样村委会干部的授权来源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乡镇政府,而是“自下而上”的广大村民。其权力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由行政权变成自治权。授权来源和权力性质的变化必然会对村委会干部的行为发生影响。村委会干部会由以前主要执行乡镇命令,完成乡镇下派的任务,维护乡镇的利益,转而更多地是执行村民会议的决议,代表村民的利益,为村民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村委会干部会由以前主要扮演乡镇政府“人”的角色转而更多地扮演村民“当家人”的角色。特别是当乡镇交给村委会办理的事情与村民利益相抵触时,村民委员会往往会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而村民亦可以通过其自治组织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甚至抵制这些于已不利的事情。

就征收税费而言,农民往往对其中的“国家部分”,即税收部分比较认同,认为“种田完税”是农民的义务,因此农民也愿意积极完税。但是农民对乡镇政府平摊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做法十分不满。至于“集体部分”中的既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超出标准范围、不顾农民承受能力的各种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收费,农民更是深恶痛绝。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行村民自治后,村干部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卖力的征收这些农民反对而乡镇财政又十分依赖的税费。对此,乡镇政府显然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村民自治还不利于乡镇控制村级集体资产。虽说如今乡镇政府已经不能像人民公社时期那样平调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资产,如果能够控制村级集体资产对于缓和乡镇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大有益处的。乡镇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行政层级里各级政府间存在的财权上收的翻版。但是,按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之间已经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要达到财权上收的目的,就要维持这种行政上下级关系,控制村级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村财乡管”既是乡镇控制村的手段,也是乡镇控制村的目的。如果真正实行村民自治,实现“村财村管”,就会进一步削弱乡镇的财政动员能力。

从前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真正实行村民自治会削弱乡镇财政动员能力,这对于已经处于困境中的乡镇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乡镇弃村民自治这种民主形式于不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乡镇政府又不能不推行村民自治,这样要担上违法的风险,因而在当下村民自治实践中,乡镇政府采取的策略多是阳奉阴违,以村民自治之名,行乡村控制之实。

结论

在转型时期,建构一种既能解决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有效贯彻,又能实现社会力量对国家权力约制的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实现国家与社会权力的互强,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9

樟坪畲族乡位于贵溪市东南端,赣闽交界武夷山脉西麓,东邻铅山县,南交福建省光泽县,西连贵溪市冷水镇,北靠贵溪市文坊镇,区域面积122km2,平均海拔700m,年平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850mm,是一个冬有严寒,夏无酷暑的山区小乡。全乡总人口4400人,其中农业人口3419人,畲族人口1090人,占31.88%,下辖4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970户,1855个劳动力,其中少数民族有15个村民小组238户486个劳动力。是个典型的中部山乡。

2002年江西省贵溪市创新财政分配体制,面向乡镇出台“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着力培植基层乡镇财源。具体而言,“异地办厂,原地纳税”就是贵溪市通过财政投资3亿元,统一规划平整土地,搞好基础设施,建立了“贵溪工业园”,各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可入驻园区,项目产生的税收全部归引资的乡镇。樟坪畲族乡把握机遇,积极招商引资,短短五年内就从一个落后的中部山区乡镇发展为江西省百强乡镇,人均财政收入一度位居江西省第一名。

1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效果分析

2002年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后,樟坪畲族乡经济发展发生了质和量的转变。2001年至2006年这五年内樟坪畲族乡GDp共增长了2.74亿元,年平均增长数度63%,工业总产值增量为29.96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93%。财政收入从25.3万元飞跃式的增长到了1.02亿元,年平均增长数度为231%。2006年,该乡人均财政收入达3万元,居于江西省第一位,樟坪畲族乡列入江西省百强乡镇,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到了2012年该乡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见表1,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樟坪畲族乡的各类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建成了畲族文化广场、龙鳞大桥等富有畲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该乡畲族马灯舞多次获得部级比赛大奖。

2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问题分析

2.1引资结构不合理,多以资源消耗型企业为主

2002年樟坪畲族乡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政策以来,由该乡引入的主要企业均围绕铜矿的加工制造,而现代化的农业和服务业企业则屈指可数,对于该乡的经济贡献也非常少。目前,产业机构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多以资源消耗型为主,当地铜业资源的状况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状况,这种企业的发展前景是比较暗淡的。目前樟坪畲族乡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2.2税收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税收贡献少

樟坪畲族乡自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以来工业产值一路高涨,尤其是2002年,其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亿元大关,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到了2005年过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30%~50%的比重相去甚远。从2002年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以来,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加速上升,尤其是在2008年,全乡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95%以上。目前这一状况仍没有改变,不得不引起重视。业结构不够优化,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精深加工比例也有待提高。

2.3税收承诺太多,可用财政资金较少

“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实施的效果关键在于招商引资的情况。在该条财税政策实施的前两年,樟坪畲族乡的招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所谓的“樟坪奇迹”。樟坪畲族目前招商优惠大概有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改善硬件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出以2007年为例,该年樟坪畲族乡各种税收合计1.2亿元,但是可用财政收入只有不到8百万,可用财政占整个税收收入的6.4%不到。在维持政府和教育事业正常运作的工资支出方面,都占了整个财政支出的近1/3,随着经济发展,樟坪畲族乡的财政收入不断上升,工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其实际支出额依然是非常巨大的。

2.4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

在对樟坪畲族乡政府工作人员实地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对于影响“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招商引资,已经越来越困难。如表3从2007年至2012这6年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樟坪畲族乡引入的实际投资额有所增加,但是在平均企业资产方面这一核心指标方面,却是不断下降的。以2008年为分界点,樟坪畲族乡引入企业的平均资产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虽然进园企业的数量增多,完善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但是也使得园区的管理比较困难。进驻太多规模小的企业也不能发挥园区的规模效应。

3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原因分析

3.1经济基础薄弱,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樟坪畲族乡在实施“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前全国区县并没有可以提供参考的案例,所以在工业园区的长远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致使,招商的前五年,进驻园区的企业均是围绕铜矿的制造和加工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这类型企业的前期投入较大,产值也不错。所以,在短期内该乡的经济数据不断攀升,但使得产业结构失调。

3.2片面最求经济增速,忽视财政收支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干部的提拔,很大部分是由其在职的政绩决定的,因为在干部考核时,着重就是看干部的政绩。在这种制度催动下,乡镇领导不管是为了升帽子还是保帽子,都会竭尽所能地搞一些政绩工程,这样就可能导致乡镇因造政绩工程而忽视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实施的早期比较明显,政府为了加快招商引资,给企业承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目前樟坪畲族乡给引资的企业承诺的优惠政策有:(1)投产后3年内,政府以各种方式将收取的税收返还给企业,然后税收返还逐年减少。(2)政府负责园为园区提供基础设施和管理。(3)政府出面为困难企业进行融资贷款。(4)政府负责联系企业产品的销售等,试图将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疑虑全部消除。但是这样的不良后果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虽然地方的GDp上去了,但是由于给企业的税收优惠太多,实质上,政府收到的可用财政资金,在企业投产后的1~5年是很少的。其次,政府出面为企业解决资金和销售渠道等问题,导致了政府负担加重。而且这些问题不一定政府出面就能解决,一旦失败,则政府的公信力会大大降低,甚至会爆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冲突。

3.3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已由初期的“国外资金”的引进转变为“辖区外资金(包括国外和国内的资金)”的引进。引资对象的增加使得招商引资竞争更为激烈,形式更趋多元化。目前樟坪畲族乡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改善硬件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降低准入门槛等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各种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并以此为基地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以及公共服务等手段展开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竞争,逐渐将竞争推向白热化。

3.4政府机构臃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要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一是乡镇机构管理混乱,与上级配套设立相应的部门,导致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容易产生人浮于事的情况,如樟坪畲族乡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和部门达到了22个。二是由于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公众没有渠道和途径对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实施有效监督,对基层政府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从而导致增员随意性大,把关不严,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剧增。三是工资刚性支出增长过快,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

3.5现行财政体制下,樟坪畲族乡缺乏招商引资动力

目前樟坪畲族乡实行“乡财县管”,在主要税种的分享比例方面:个人所得税乡镇分40%,上解60%;企业所得税乡镇分40%,上解60%;营业税乡镇留50%,上解50%。近几年在贵溪的几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中,樟坪畲族乡不管是在招商引资额还是税收贡献方面都名列前茅,但是巨大的上解支出、乡政府招入和管理工业园区企业的成本使得樟坪畲族乡感觉到目前招商引资的“性价比”并不高,自己实际可用资金并没有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加而增加多少。加之,目前招商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樟坪畲族乡招商引资的激情并不如以往那么火热。

4江西省樟坪畲族乡“异地办厂、原地纳税”财税政策改进建议

4.1合理规划,有倾向性招商引资

从财政收入源头把关。不再一味的招商引资,而承诺企业过多的税收返还,保证乡镇财力的稳定发展。将更多的民族企业纳入税收优惠范畴,可以鼓励广大投资者参与到文化挖掘、保护、开发中来,让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和经济开发工作相互促进,到达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

4.2发展畲乡风情旅游,完善产业机构

在园区成立一个开发畲乡风情旅游公司,以樟坪民俗资源为平台,突出畲族文化,打造畲乡风情游。着重围绕当地自然景观并对畲族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挖掘、开发和保护,积极申报畲族马灯舞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畲族马灯舞、对山歌、烧篝火、婚俗、上刀山等民俗表演,以卡紫冈、上山生态资源为平台,突出自然风光,打造生态休闲游。培养“农家乐”“畲家乐”示范户,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助,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弘扬畲族文化,打造畲乡风情游。不但将资源真正转化为优势,更能优化产业机构。

4.3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界定基层乡镇的工作职能与机构,严格编制管理,并实行定岗定编,严把乡镇工作人员入口关,防止编制任意更变现象出现。如是,方可能精减乡镇机关人员,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稳步前行。

其次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监管,在无紧急或特殊状况下,应严格执行不得任意变更关于本级人大代表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如乡镇遇到时特殊状况确实需要变更收支的,必须事先编制详细的财政预算变更方案后并按程序提请本级人大批准,且需获得人大的批准后方可变更。与此同进,乡镇人大应严格对提请的财政预算进行严格的审议,对于财政预算的执行的应加大监督力度。

乡镇财税工作总结篇10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中国新一轮的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分配关系的一种调整,它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构建都会带来一定影响。从中国农村现实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转变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使乡村干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但是,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财政困难等原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无疑对乡镇财政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收入的消减效应明显

税费改革取消了自1953年确立的财政自筹制度。由于财政自筹资金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强制征收,成为游离于政府财政预算的制度外财政收入即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各种行政性收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收入灵活性比较大,很多乡镇政府在财政资金难以保障正常运作的时候,经常会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非税收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加之对自筹制度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致使它成为乱收费、乱摊派等“寻租”行为的制度性根源。就全国范围而言,税费改革全面推行以前,乡镇自筹统筹资金在乡镇财政中的地位日益加重,其增长的幅度超出乡镇财政预算收入。以山东省为例,在乡镇可用财力中,自筹统筹资金的比重将近1/3。农村税费改革明确提出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乡镇财政自筹渠道减少,原来自筹资金的支出项目改为由预算资金支付,并且规范收费权限、标准、范围,这将会使原先很不规范的非税收入走向规范化,这对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督和管理,有效遏制“三乱”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由此而引起的财政收入下降问题却比较严重。取消乡镇自筹统筹资金后,乡镇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对于大部分乡镇而言,由于可用财力少,而且收入增幅普遍低于财政支出,加上各种法定支出项目以及硬性增支政策带来的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由于乡镇财政收支缺口大,导致相当部分乡镇不能按时足额地发放工资,拖部职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改革中对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的替代效应较弱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填补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收支缺口。一方面,上级财政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的用以填补缺口的转移支付主要限于预算资金的损失。而改革对乡镇财政最大的冲击并不在于预算资金上,而在于三提五统、行政性收费等自筹资金的减少上。对此,由于以往乡镇财政操作的不规范和数据的不确切,上级财政并不认可,即使给予适当的补偿,也较之改革前少很多,很难弥补财政收支的缺口。另一方面,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很不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以上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本能按标准落实,但经过层层往来特别是县、镇级财政挤占、挪用,最终到村所剩无几。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从农业税为主转变成其他所得税、流转税等税收,才会减少遭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冲击。但是,乡镇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制度上作出重大调整。如农村户籍制度、中小企业投融资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而在现在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继续发展乏力;小城镇建设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实现实质性进展;农民进城务工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收入提高比较困难;农民收入水平低,无法调动农村市场。这些都制约着乡镇经济的发展,想在短期内为乡镇财政找到新的税源或调整税源结构,很难实现。

二、当前乡镇财政运行的困境

(一)乡镇债务包袱沉重,财政风险加大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债。乡镇的负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前多年积累以及偿债能力明显降低造成的负债。尽管许多债务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就已发生,并非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但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乡镇财政政策性缺口、收支结构及其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的刚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改革前留下的乡镇债务问题的解决难度。税费改革堵死了三提五统和各类非法集资、收费的渠道偿还债务,除个别省份乡镇企业较成规模外,绝大多数乡镇的企业税收都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债务成为乡镇政府的一个长期包袱,而固定的利息支出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这样的支出比人员支出和法定支出具有更为强烈的刚性。2008年4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CaS)在全国有代表性地抽取了5个省(江苏、四川、山西、河北、吉林)25个县的50个乡镇进行了有关乡镇债务情况的调查,截至2007年末,样本乡镇债务总额为4.3亿元,每个乡镇平均负债902.2万元,以此推算,目前全国乡镇债务总额估计已不低于4000亿元。随着债务规模的膨胀,债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乡镇财政对债务形成了较高的依存度,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且乡镇债务率的快速增长也使农民个人负担率超过10%的警戒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债务是一个数额巨大的黑洞,并可随着时间的继续而不断放大。

(二)收支矛盾突出,机构运转困难

从收入方面看,除了少数富裕地区外,中国大部分乡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化农业规模小。乡镇收入构成以农业税为主,缺乏支柱税源,工商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很小,财政收入增长潜力有限。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分税制改革后,留给地方的一些小税种。这些小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管成本高,难度大,增长潜力有限。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取消了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了屠宰税,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乡镇财力严重不足。从支出方面看,农业税改革后,乡镇财力的有限性与事权的无限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工资、保运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乡级层面上,乡镇行政管理费支出主要包括乡镇人大、乡镇政府各职能机构的各项经费支出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所发生的农村治安费用。在目前政府职能还没有变,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到位之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无疑使乡镇机构的运转陷入了困境。

(三)财力保障缺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由一定地区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如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中国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公共品的供给通过上交税费的方式最终由农民承担。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后,又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乡镇财政失去了重要的财力保障,无力提供足够的公共品来满足农民的需要。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缺口较大。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同样是捉襟见肘。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在有收费权的情况下,乡镇可通过向农民集资加以解决,但收费权取消后,大部分乡镇都无力解决配套资金。其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税费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取消了以乡村两级办学为主的乡镇统筹、各类教育集资和一些教育方面的收费项目,显然这将导致教育投入大幅度减少。虽然在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教师的工资改由县(市)统一发放,但由于中国半数以上的县级财政状况并不乐观,财政状况差的乡镇无法保证补贴的足额发放,乡镇教师的工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最后,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形成制约。取消农税后,对大部分乡镇而言,若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到位,不要说建立完善的保障支出体系,就连现有的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都将出现资金缺口。

(四)乡镇财政的管理混乱,行政成本偏高

分税制改革后,大部分乡镇实行了综合财政预算和零户统管试点,但是传统的粗放式财政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的乡镇财政所人员较少,素质不高,制度不完善,自身管理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难以对所属乡镇企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财务的有效指导管理,是乡镇财政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由于在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时,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独生子女费、畜禽防疫经费、农村环境整治经费、绿化经费等快速增长,乡镇财政的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在财力减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支出压力下,行政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加之乡镇普遍缺乏主动压缩支出的意识,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持续增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必要的办公经费得不到保证,乡镇干部的工资普遍拖欠,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人浮于事,乡镇财政陷入恶性循环。

三、乡镇财政运行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乡镇财政缺乏制度保障

一是在政府间财力分配上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际上仅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间。但至今省以下“分税制”体系并未完全到位,致使许多乡镇财政因分配关系不明确而缺乏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并且,政府事权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且缺乏法律保障。按照财政分权理论,一级政府对应一级事权,“乡事乡办,乡财乡理”。但是,乡镇政府却承担了与其有限财权极不对称的大量事权,直接导致了乡镇财政困难。二是政府间财权划分与事权划分不对称。政府财力层层向上集中,而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中国基层政权不仅要提供义务教育、本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多种地方公共产品,同时还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基层政府所安排的支出大都刚性强、欠账多,所需支出基数大、增长也快。三是地方税体系不完善。现行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且地方税收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和税收减免权都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四是中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分税制体制的配套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缺乏规范、科学、稳定性,尤其不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运转的需要。表现为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够大,形式不规范,分配办法的不科学,随意性大。

(二)财务管理混乱,举债缺乏约束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上级政府为增加工作力度,将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诸多工作列入乡镇主要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考核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领导的政治经济利益,由此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一是热衷于政绩形象工程。全民招商、零地价用地、无底限优惠,一些地方虽然搞出了成绩,却留下了大量的债务。二是举债交税、虚增收入。在一部分乡镇,由于上级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脱离实际无法完成,为了应付考核,也只得拉税、买税,借款缴税,既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假,也增加了债务。上级政府对乡镇的考核中规定了不少不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内的项目,就是没有债务指标这一项,这是乡镇债务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三是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了预算安排和执行的原则是量入为出,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乡镇财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不仅不能制止政府的随意举债行为,反而要为政府举债出谋划策。乡镇人大和上级审计部门对乡镇的举债行为缺少必要的审计和监督,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乡镇债务的增长。

(三)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缺乏经济支撑

乡镇经济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经济结构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仍占主导地位,非农经济规模小,盈利能力差,财政贡献小,基本上没有稳定的税源。但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乡镇财政收入变得越来越没有保障。乡镇财政为了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在“其他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上做文章,滋生新的“费负担”,用于弥补财力不足。同时,乡镇经济中的第二产业规模普遍较小,在中央、省、市、县地方政府拿走相应比例的税额后,乡镇留用财力很小;而第三产业在乡镇区域内发展滞后,对财政的贡献不大。

(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财政“越位”与“缺位”并存

乡镇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财政的“越位”和“缺位”并存,成为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乡镇不仅同样按照集权大一统的方式搞所谓“六套班子、七所八站”,而且,由于向下和横分流渠道的匮乏,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即使精简机构,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甚至成了解决就业的唯一渠道。中国相当部分乡镇70%~80%的财力用于养人,而缺乏办事的经费,部分贫困乡镇甚至连养人的钱都缺乏。其次,乡镇政府还没有完全从私人经济领域退出来,有的还继续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竞争性领域,直接兴办企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的越位必然引起相应的缺位,导致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没有财力保障。上级出政策,乡镇财政拿钱的规定过多,使乡镇财政在财力安排上处于被动局面。

(五)乡镇政府权责不清,公共管理体制不合理

乡镇财政困难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共管理体制本身。目前中国农业管理体制的系统是上下级机构“对口”设置,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没有必要,如中央农业主管部门负责重要影响的、事关农业发展的全局化的工作,而省级组织就没有必要有这些工作,到了市一级,主要是执行政策以及上报有关情况,机构设置并不需要“对口”。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农业管理机构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单独的宏观管理的行政机构,而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政。

四、乡镇财政走出困境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地方分配关系

首先,要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收支范围,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按照区域性原则和责财统一的原则划分各级事权,根据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相应下放财权财力,使财力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尽量减少专款规模。二是对共有事权应依法明确职责,并建立相应的支出分摊机制。其次,在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方式。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规范转移支付的方式。为更好地摆脱计算中转移支付的基数,可将原体制定额补助、增资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补助,合并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最后,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明确地方税主体税种,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加强中国地方税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地方税权,优化地方税结构,规范地方税征管和保障体系。在科学划分各级地方事权的基础上,为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完善乡镇财务管理机制,化解乡镇债务风险

健全财政监督审批制度,防范、化解乡镇财政的债务风险,实现乡镇财政的收支管理法制化、正规化。首先,加强乡镇政府债务管理,防止出现新的不正常债务,化解债务风险。对经济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或者具有明显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中心镇,应进一步扩大乡镇财政管理的自,以调动其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对经济欠发达、收支规模小的乡镇,则可实行“乡财县管”,由县级财政直接进行规范管理。其次,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上,要加强乡镇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要建立债务消化监督和报告制度,上级财政要对下级政府债务进行监控,并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要全面清理县乡政府的债权和债务,明确性质,界定责任,分类处置。逐年消化旧债,严格控制新债,不得超越财力可能举债搞建设。把消赤减债工作纳入乡镇领导任期的工作目标管理,严格奖惩。要坚决禁止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要求乡镇配套资金搞建设项目等。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力培植乡镇税源

从根本上来讲,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大做强乡镇财政的财源基础。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应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和扩大各种农副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为产品销售提供更大的服务平台。并通过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地产品的销售步伐,扩大市场空间,不断提高地产品的经济效益。在项目的帮扶上,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困难乡镇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适合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工农业项目,并相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其次,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培养税源、涵养税源。再次,要把乡镇财源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升级,通过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后,在培植财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发展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拓宽银行信贷资金渠道。

(四)精简乡镇机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机构的精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良机。借助农业税免征的政策效力,大力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压缩乡镇财政支出负担,为乡镇财政创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总体上应本着优化乡级财政性的资源配置,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原则,通过精简机构,合并乡镇,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基层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是要严格规范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节省行政费用开支;要严格控制新增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对超编单位的超编人员不得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步伐,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要清理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实施“减员增效”,降低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