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十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十篇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34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12-01

一、引言

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介于江苏省南京市与本省芜湖市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同江苏省江宁、高淳、溧水3县接壤,与江苏省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份。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长江黄金水道、皖赣铁路、205国道、314省道和马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4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两座机场,县城8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6座长江大桥,宁宜城际铁路正在修筑中,芜申运河也正在开挖。水、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快捷。全县耕地面积65万亩,水面47万亩,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县。近年来,当涂县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争第一,中部争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上下一心,凝神聚力,锐意开拓,顽强拼搏。

二、现状

在省、市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当涂县始终坚持把培育、扶持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涂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少部分合作社能正常发挥效能外,近60%的合作社几乎是徒有虚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成立合作社,国家有补贴,就可以享受一部分国家资金,可以不劳而获;一是成立了合作社,国家就应该扶持,忽略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一根本。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来还停留于松散型组织的状况,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建议

为改变上述不良状况,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良性运转轨道,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从而推进农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视和扶持。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了足够的重视,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体现合作社的优势,才能充分调动合作社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维护好合作社的形象,加强内部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扶持可以实现点、面结合的方式,对于粗放型的合作社,给予少量的资金补助,引导和促进他们规范化运作;对于合作社经营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可以重点奖励,扶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推动有关政策的落实。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这就需要各部门形成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动机制与协同效应。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合作社发展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加强其自身造血机能,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3.种模式:一是农机大户带动型。二是种粮大户创办型。三是企业团体资本投资创办型。四是村集体领办型。

4.加强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的结合。农作物的培育和生产管理,离不开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促进农业增产,必须加强农机、农技的有机结合,使他们自觉协同为农业生产服务。如种子的培育,农作物的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仅仅靠农机一家,是很难顺利完成的。这就需要农机、农技部门摒弃行业偏见,加强沟通协调,同心协力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切实做好农机使用培训。应该继续运用以往发挥过效益的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使用的培训,如农机化学校(农业机械训练班)和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农机使用技能培训;搞好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努力培训阳光工程学员,扎扎实实的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加强当涂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培养更多的诸如农机操作员、农机修理工及其他专业性或复合型人才。

四、发展前景

农机装备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需求,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1.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劳动力来替代原有的人力,农机化生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2.随着农机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化生产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会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产前、产中,一直往产后延伸,几乎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农机化生产手段和技术,这就能使更多的劳动力日益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理念,农民不再死做田,做死田。而新的农作方式,又促进了新型农民的产生,这就又为农机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奠定良好基础,能较好促进农机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3.农机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将更加刺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从新型农业生产中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这促使一部分农民自觉加入农机产业化经营的行列。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2

选准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日,记者走访了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一家远近闻名以种植赤灵芝为主的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灵芝栽培、种植、加工、销售与科研为一体。该合作社筹建于2003年(正式成立于2007年),基地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抚州,依着素有“灵山”美誉的将军帽山,傍着环境优美的东江河畔,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其地理位置优越,充足的水源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作物种植。该合作社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在认识了赤灵芝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后,结合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食品的趋势,以战略性的眼光瞄准当下赤灵芝广阔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赤灵芝这一主导产业。

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带动更多农民走向富裕为根本目标,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大胆探索,联合富余劳动力,整合耕地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赤灵芝,依靠优质优价的产品及良好的企业信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道路,推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已由最初的11户社员发展成为一家拥有近500户社员的省级农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其拥有4000多平方米标准化栽培基地,约600平方米储备仓库、400平方米办公场所、近300平方米赤灵芝文化展览馆以及600平方米的加工室、实验室、灭菌室、接种室、检测室、包装室、贮藏室等生产实验中心和超低温孢子粉破壁车间,年产赤灵芝子实体及赤灵芝孢子粉约25吨,拥有河源市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赤灵芝食用菌生产基地,成为栽培技术科技创新占据领先地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多方合作力求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李海添是一位睿智且富有远见的农民实干家,他表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合作社通过引进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坚持走“合作社+企业+基地+院校+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高等院校技术力量为依托,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依靠高等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发展赤灵芝栽培与产品深加工,企业经过技术改革和科技创新,在一批国内高等微生物学家、生化专家及医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打造了“义宝牌”顺景赤灵芝系列产品。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了iS9001:2008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GZCC有机产品认证。于2011年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认证。合作社先后荣获“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河源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产学研实验基地和赤灵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展龙头作用带富一方农民

作为农业领域的龙头合作社,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及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应当积极发挥其示范及带动作用。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4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我国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其核心组成要素,而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断促进新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为基点,使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化,优化信息化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要素,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2]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43.

[3]刘庆发.从新农村建设环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78.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应用型人才;农村职教;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19-04

【作者简介】谢革新,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0)综合科科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

一、缘起

众所周知,一个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以中职教育为主体的农村职教仍在艰难中前行。我们认为,造成当前农村职教发展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正是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指出的,“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职教的主体是中职教育,它地处农村,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农村职教是整个职教的重要基础,农村职教的发展事关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农村职教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差距有多大?这是农村职教工作者寻求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下,笔者于2014年8~10月间深入苏中地区的扬州、泰州两市境内的21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应用型人才状况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1家企业的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技术部、研发部、车间等企业管理层负责人,调查共涉及50670名企业员工。调查共开展实地调研访谈21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292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问卷有效率为86.9%。问卷调查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应用型人才现状,二是企业应用型人才愿景,三是企业对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普通大学教育(包括本科、大专)和普通中学教育(包括高中、初中)四类不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评价。调查力图通过了解企业对具有四类不同教育培养员工群体的岗位能力和岗位之外为岗位能力提供素质支撑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能力的映像、评价、愿景及比较,摸清当前农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结果

1.岗位能力。对“安心本职工作”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大专本科38.28%、中职33.98%、高(初)中14.45%、高职13.28%;对“胜任本职工作”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大专本科50.79%、中职26.38%、高职15.75%、高(初)中7.09%。从这两项调查结果看,中职教育背景员工群体表现较好,仅次于大专本科。对“敬业精神很强”的评价结果依次为:高职72.84%、大专本科67.89%、中职61.79%、高(初)中45.59%,中职教育背景员工群体表现略欠,仅好于高中教育背景员工群体。对“岗位动手能力很强”的评价结果依次为:高职74.12%、中职67.26%、大专本科28.54%、高(初)中27.21%,中职教育背景员工群体表现次于高职教育背景员工群体。我们发现,虽然目前企业需求排第一位(占企业人才需求的49.61%)的仍是技能操作型人才,但是企业对招聘员工的学历层次要求排第一位的却是高职、大专(占48.42%),企业最主要最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引进渠道是高校招聘(占39.30%)。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面――动手能力上并未完全达到人才培养要求,或者说并未完全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同时看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机构排第一位的是高校(包括高职、大专、本科)(占68.90%),目前中职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上相对欠缺。

2.智力因素能力。对“岗位继续学习能力很强”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大专本科86.71%、高职69.78%、中职50.30%、高(初)中39.46%。对“思考与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大专本科64.88%、高职7.92%、高(初)中5.96%、中职3.83%。从上面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企业岗位继续学习能力、思考与创新能力上表现最优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员工群体依次是普通本科、大专、高职,同时显示被企业所看重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能力的认可度是和其受教育的层次、年限成正相关的。说明在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企业岗位人才的智力因素能力越来越关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越来越被企业所青睐;同时还说明在这一新常态的新背景下,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单一、层次偏低和智力因素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凸显,中职毕业生缺乏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3.非智力因素能力。在对“完全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评价中,职业教育背景员工群体的得分仅为46.80%。在对“员工职业素养”评价所设置的5个选项中,职业教育背景员工的得分占比依次是:职业道德47.06%、专业知识17.25%、创新能力16.47%、团队意识15.69%、沟通与协作能力3.53%。从上述两项评价的结果中可见,虽然职业教育背景员工群体在非智力因素能力方面的职业道德上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整体而言职教背景特别是中职教育背景的员工群体在非智力因素能力方面发展不尽如人意,在适应企业发展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说明中职教育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力较差,适应现代职场和企业发展的能力不够;同时反映出当前各地方中职校在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方面不平衡、有欠缺,对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4.应用型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引进渠道主要是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占39.30%)和人才市场中介招聘(占30.74%),合作职业学校上门推荐和网络招聘仅各占10%左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机构的选择主要是高等职业院校(占39.37%)和本科高校(占29.53%),中专、中职学校仅占15.75%;企业引进应用型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的选择主要是高职、大专、本科及以上(占69.29%),中专、中职仅占28.35%。企业的上述选择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从这一调查结果可见当前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培养的人才吸引力较弱,受企业青睐度在降低,出口的空间在被压缩。

综上所述,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人才培养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上出现问题,这就是当前中职教育特别是农村职教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层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和指针。《决定》明确要求,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职教发展的新背景。按照《决定》的要求,职教必须“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因而必须在适应和服务于这一新背景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加快推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按照《决定》的要求,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

基于当前农村职教角度的审视和领会,结合《决定》的精神,笔者主要有两点认识。第一,在国家层面,《决定》中涉及的中职教育强调了两个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两个对接是破解农村职教发展瓶颈的牛鼻子。首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之间互为前提和依据。“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的前提和依据,因为“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即提高人才培养的吻合度,这是大力推进农村职教发展的出发点,要在这一出发点上推进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必须符合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要求,必须放在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中来实现。其次,“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也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前提和依据,因为“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是大力推进农村职教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这一宗旨,在当前新背景下就必须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着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其次,“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它们都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依据。第二,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中职教育特别是以中职教育为主体的农村职教的人才培养与当前经济社会需求在吻合度上出现的偏差,我们认为只有变革才能突破,才能适应新常态这一新背景的要求;我们要从当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和新常态的要求出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做文章、寻出路。

为此,我们农村职教人和农村职教办学者应抓住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利契机,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依据新常态背景下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的需要,变革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

四、对策

第一,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一是在农村职教的专业设置上,参照研究最新版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开展对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紧跟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节奏,重点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发展的产业和行业,紧贴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结合建立、完善与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贯通和农村职教自身办学优势设置专业,科学、准确地确定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压缩、撤并或撤销供大于求、技术含量低、薪酬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的陈旧专业。二是在农村职教的课程设置上,依据农村职教各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深化与行业企业一体化合作,研究和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要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之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二为一,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均受益;针对农村职校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分层教学思想,每个专业的课程都可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基础进行分层,分别制订两个或多个层次的课程设置方案。三是在农村职教的宣传上,要在农村地区加大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企业文化的宣传,要大力宣传新兴产业和企业,大力宣传经过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与改造后的现代企业的新兴岗位和新兴技术;认识到职教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岗位的熟悉度和认同度。

第二,在专业技能和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一是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上,要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在实际场景中进行。二是在专业技能和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上,实行学徒制和分层制培养,借助企业的力量在专业技能上实行现代学徒制和分层制培养。三是在专业技能和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评价上,和分层制培养相对应实行分层制评价,即将学生和师傅对应地分为基础技能型、技能操作型、技术应用型、技术创新型等层次和创新创业型等方向,要求分别达到各自层次的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基本层次的要求是要掌握一至两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并尽可能适合中高职衔接需要,较高层次的要求是要掌握多个相关联岗位的操作技能,同时完全适合中高职衔接需要,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要掌握岗位群的关键环节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等,通过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层次、方向上成才。四是在特长学生的培养上,要打破常规,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其营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将这部分学生纳入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选择行业企业中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其进行特殊培养;利用和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合作,同时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将高年级特长明显的学生直接带到企业技术研发一线,由师傅团队在研发中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既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又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合的、留得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高职和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在德育工作和精神品质的塑造上,要发现和挖掘地方行业企业中取得成功的典型人物和人物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消除社会上认为文化基础差就一定不能成才的偏见和思维定式。二是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上,要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关乎职校学生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将来职场竞争力的基础;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要瞄准学生进入高职和继续深造、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农村职校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分层制,充分运用互联网+、智能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在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上,要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具有新的内涵,直接关乎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职场必备的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要把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基本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设置和学期的教学计划之中;同时要融入农村职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利用职教教学与社会、企业岗位实践提供的真实教学场景接触密切的特点,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进行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为核心和表现形式的职业学校非智力因素能力养成教育;师傅和教师既要教授技术技能又要注重培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非智力因素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张德江.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R].中国人大网,2015-6-29.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李白故居;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村庄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全局出发所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系统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各地大力实施村庄规划,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周围有村庄和居民存在,村庄已经融入到了风景名胜区,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 人/Km2,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 100 人/Km2。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既有一般村庄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特性,与此同时也具有了作为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特殊性。作为一般的村庄,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作为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资源,则应体现其景观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风景名胜区的风格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目前来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由于地方政府保护性发展受到更多的制约,有时为了迎合风景区,定位混乱,经济发展反而比较落后,村容面貌风格特异。这就更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经济支持,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风景名胜区形象;同时,在不影响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业、观光业等第三产业,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形成风景名胜区与村庄共生发展的和谐局面。

因此,无论是从开发与建设风景名胜区、增加旅游资源的效益,还是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风景区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协调好风景名胜区和农村的关系,探讨在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出路和对策,都是进一步开发风景名胜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积极措施。本文将以李白故居部级风景名胜区与青莲镇月圆村为案例,通过分析月圆村在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的基本情况以及村庄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试图探寻一条在风景名胜区内适合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景区——新农村互动发展,达到双赢的结果。

1.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及开发类型

1.1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

(1)李白故居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南部青莲镇,占地面积约五百余亩,控制开发范围约8平方公里,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部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上的重要风景点,也是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通往“神话世界”九寨沟和“人间瑶池”黄龙寺的最佳门户,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风景名胜区以李白文化遗存为特色,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后人为纪念李白而建的纪念性设施,其中尤以李白故居——陇西院著名,这些各朝各代留下的文物古迹,构成一幅李白文化的历史长卷,其历史跨度长,文化种类多,保存程度好,文化价值高,使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能最完整反映、追溯李白文化源流的地方,其资源与历史根基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唯一性,是考据李白历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少有的李白文化历史实物。

(3)2000年,政府投资兴建了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石雕石刻艺术、园林胜景于一体的太白碑林并于2001年开始对外开放。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了李白故居的保护范围,增设了游客中心和李白文化广场,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李白故居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了李白文化资源向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2011年,李白故居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门票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1.2 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优势。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题突出、品味高、影响大、号召力强,而且具有唯一性。

(1)类型齐全、数量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给出的类旅游资源中,李白故居旅游资源总体上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购物和人文活动七大类,其中,每一大类又包括很多亚类,类型齐全,数量也比较丰富,构成了李白故居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2)特色突出、主题鲜明。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不仅种类较多,而且特色突出、主题非常鲜明,主要以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同时,围绕李白遗迹和名胜古迹还增建了纪念及观赏设施,并开展了李白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的人文活动,丰富了李白故居旅游资源的内涵。

(3)品味高、影响大。

李白故居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古建筑和古遗址很多。李白是饮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对我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且李白故居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陇西院作为李白故居具有无可替代的珍贵文物价值;磨针溪、石牛沟、粉竹楼等串连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历史遗迹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为纪念李白所建的太白祠以及体现李白诗歌文化的太白碑林也把李白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

2. 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内月圆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概况。

青莲镇月圆村因李白的同胞妹妹李月圆而得名,地处青莲盘江流域,是绵江产业带经济发展重点村之一,位于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太白碑林、太白祠、磨针溪等著名景点坐落于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具有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2.2 存在问题。

(1)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清。

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月圆村仅作为一个基层村在管理,并没有纳入景区范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同时由于地处城镇规划区与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之间,造成村庄归属混乱、自身定位不明确,村庄建设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村庄风貌杂乱,由于没有规划,也影响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现状的月圆村还不到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和谐的生活环境,随意的住宅空间、杂乱的商贩、老化的公共设施等都是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其实居住环境只是月圆村表象显示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规划不合理,建设不科学,产业不适应,只有更深入地对其空间、产业、经济等问题的改造才能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与所在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不协调。

月圆村对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南部呈半包围状,与太白碑林、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紧密相连,但该村却并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游廊,景区附近多数为小餐馆,室、便利店,并未与李白文化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为了消除旅游障碍,必须对位于景区南大门的月圆村进行合理改造,使其符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要求,利于景区旅游的开发。

3. 月圆村建设发展对策

3.1 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区。

(1)不同的景区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像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且两者和谐相融,还有大量农村居民居住的景区不适合采取 “外迁”的措施。而且,景区文化是景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当地居民来继承和传袭的。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村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生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基于因地制宜与有限干预的原则,将月圆村区域规划为李白文化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和居民区等三个功能区。

(2)旅游区位于景区对面,依托李白文化,人脉传承。形成以“农家乐”为主题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情特色旅游区。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推出“休闲+观光”的精品组合。随着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成熟,仅通过单一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无法吸引游客,因此要丰富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在观光的同时让游客得到心灵的释放,设计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3)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位于旅游区以南,依托顺辉科技农业种植园发展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花卉种植业,配合旅游发展的消费和观光。该园应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及餐饮、住宿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精品园,有植物园、盆景园、四季花卉园、七彩果园等景观园,以供游人参与农事劳作、观光、品果、观赏现代高科技农业。在园区内还可建田园情趣小路、凉亭、绿色长廊、观光大门、农家小吃街、集果品交易与停车功能于一体的停车场以及相应的农业设施。

(4)居民区保持其规模 ,对目前生活区进行控制,实行旧村改造,以旅游业为依托,围绕“太白故里”、李白文化旅游,着力打造唐代民居风格,放大“诗仙太白”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

3.2 制订科学的建设措施。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发展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求,月圆村的建设发展措施可以从科学定位、风貌改造和产业调整等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定位。

月圆村生产定位围绕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服务业;生活定位于休闲功能,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实现休闲、消费、观光全覆盖;生态功能定位农家乐、自然人文景观营造,达到休闲放松、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2)风貌改造。

月圆村的房屋建筑风格应完全结合李白故居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业发展实际,选择底蕴厚重的唐风设计风格。一是借助特殊素材和色彩的改变,以及丰富的相互穿插的层层屋面,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塑造具有浓郁唐代气息的建筑特色;同时,利用两坡顶、白墙红瓦、高低错落的立面和木结构加强唐风气息的表达,体现绿色生态古雅的地域特色。二是采用“大进深,小面宽”的设计手法,加强空间层次的有机利用,以体现规划理念的“节地”要求和实用性的原则。三是突出生态原则,按照物质循环的原理进行生态节能设计,使民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采用CL体系的住宅结构,达到房屋抗震的要求。该片重点以庄重、大方为建设原则,以节地和凸显特色为目标。

(3)产业调整。

月圆村的农村产业发展,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开发高档次无公害农产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使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依托地处李白故居景区优势,鼓励农户经商、开办旅游产品加工;三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观光休闲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4. 结语

(1)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范围大、种类多,山岳型、湖泊型、人文风景型等数不胜数,不同类别的风景名胜区中“三农”的基础条件、可利用资源也各不相同,但都是要达到风景名胜区的良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类似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这样住宅多、人口多、社会问题复杂的近郊风景名胜区,只有在认真调研和分析下,以保护风景资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取得风景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就此案例而言,月圆村在经过了科学的规划建设,充分改造房屋、整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调整,将成为一个定位明确、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符合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性质、有着李白文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同时因为产业的更加合理,农村经济也会因此发展迅速,继续可持续发展。居民也可以在旅游、观光农业、餐饮、旅游纪念商品、花卉种植等多个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仅仅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同时能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而月圆村作为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南入口将会发挥紧邻景区的优势,依托李白文化,加快建设步伐,将会激活李白故居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景区休闲、游览、学习、观光的多种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洪.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J]. 中国园林,2002(1 ): 16.

[2] 黄大勇.风景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与脱贫致富)))以南川市三泉镇大河坝村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96~99.

[3] 黄郁成.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进行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因素,决定我国农村差异性很大,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漓江是独一无二的,漓风景区的农村建设是敏感的,但意义也非同寻常。

1.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更多更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1.1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纵观全世界,在农村建设成就显著的国家都是物质基础雄厚、生产力发达。鉴于我国现在的国情。为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很难持续。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漓江风景区农村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市场大背景的双重契机,努力承接乡村旅游的需求,发展相关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俗观光旅游和农业体验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1.2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漓江风景区村民教育水平低下,懂经营乡村旅游事业的很少,一些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也很匮乏。这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

1.3加快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第一,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规划指导,促进农村事业的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突出前瞻性,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又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能出发。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订基本社会事业设施配置标准,村民住房标准、村卫生所、农村小学等社会事业基层机构。建立社会化的绩效评估制度,实行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第二,加大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应科学调整分配格局和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形成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涉农投资整合以及涉农投资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第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事业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1.4恢复景区生态环境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漓江生态系统的退化是长期演变而成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良好的阶段,为人类造福。为此,必须做到扼制人类无度的开发活动,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漓江生态系统的调控既要治水,更要全流域综合治理。多年来,漓江的生态保护问题,受到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漓江生态景区。条例明确规定了水资源保护、植被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开发利用及法律责任。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将严格按照这个保护条例进行规划。

1.5严格保护漓江水体

漓江不仅是中国的漓江,更是人类的漓江。保护漓江水体,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漓江景区村民的必然要求。各界人士要高度重视对漓江水体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采取必要措施,在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是,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大力推广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景区的生产生活污水要统一收集,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漓江。加强景区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对景区农村和游客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合理规划餐饮业项目的布局,严禁对危害漓江水体的项目审批。加强风景区自助烧烤和野炊等自助游活动。风景区的任何决策都要首先考虑是否对漓江水体产生影响。外来游客的到来对漓江水体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方面要加强宣传,在一些显眼的地方要告知游客,对于从事旅游产业人员要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旅游从业人员再对广大游客进行宣传,在景区要养成良好的保护漓江水体氛围。

1.6变无序为有序的控制规划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的限制,“度”的调控能力,是使事物发展达到预期目标的要素。而这种要素通常需要“控制”作为约束手段为其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漓江风景区农村一直是处于放任自流的发展状态,导致了今天发展的无序性格局,这种无序性导致了农村建设分散凌乱,耕地、林地等资源被大量侵占,如果再放任这样的建设方式在农村继续横行,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空间格局将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和规划,建设一种以密度和质量集约型规划,与山水空间格局相和谐的规划。

1.7空间生态格局保护规划

有学者把天然的山水、森林等称为第一自然,把农业的果园田野等称为第二自然,把园林称为第三自然,而把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第四自然【2】。说明田园绿化要比人工绿化更为接近自然原生态。我们将城市里的人工景观移入农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中知道的,漓江风景区农村大部分坐落在山脚下,滨临漓江,这些农村点缀在这山水格局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

漓江风景区农村位于漓江沿岸,坐落于山脚下,自古以来形成的格局就是“漓江――村庄――山”,村庄普遍偏小,周围基本被农地包围,漓江和山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自由散乱和缓慢对这种格局影响变化不大。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兴起,科技的发达,交通工具的增多,这种山水主导格局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农村周边的土地开始慢慢被侵占蚕食,交通量的增加以及村庄的活动对山水的格局正在产生变化,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山水与村落之间的和谐关系。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新农村建设时要继承和保护好这种山水空间生态格局,耦合农村与山水,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鉴于种种因素,漓江风景区农村建设模式创造性的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将农村绿地田园化、果园化,将菜园、果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耦合了山水生态自然格局,也为农村增加了田园风情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了“三带”式生态格局,规划成“漓江――果蔬园――山”生态格局。

3.结语

乡村旅游已不是新鲜话题,全国早已有先例,如何在千万个乡村中脱颖而出,特色是唯一的选择。漓江沿岸的村庄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那就是这张漓江名片。如何突出漓江风景区新农村旅游特色,如何避免“灯下黑”【3】(漓江名声太大,其乡村旅游难以突出出来)的残酷现实,是下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朔.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11-0237-0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一批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遇,结合多年从事农机推广的实际,就如何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谈一点看法。

一、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得到优化

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近366959.44Kw,农业机械原值达27501.49万元,拖拉机保有量2335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4台,小型拖拉机21719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3975部,机具配套比1:0.95;农产品加工机械3654台,全喂合收割机137台,插秧机88台。2013年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7644.13公顷,机收面积4384.9公顷,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9.97%。各种农用机械始终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农田作业、农业运输、粮食种植收获、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环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农机服务领域

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建设目标,景洪农机化作业服务已逐步渗透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化发展空间广阔,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农业机械作业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一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到示范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装备和技术支撑。

3.农民成为农业机械化投资的主体,农机化投入增长较快。

2013年,景洪市农业机械总投资景洪市农业机械总投资1163.81万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农民是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关键因素。

二、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械少。缺乏满足特色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新型农机具。

2.农机推广经费不足

我市农业机械化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经费购置做实验推广的机械,实验基地、试验田都是临时选址,这些都增加了基层推广和集成化研究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受基础设施、技术力量、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独立履行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3.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变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有农机户2624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农机户的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服务功能和手段不强,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比较落后,机械分散经营造成农机业作业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差,农机作业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

三、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从景洪市实际出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使用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达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农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产业政策

农业机械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效益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和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的金融扶持等措施,把加快农机推广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来抓,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农机推广的法律法规,制定发展规划,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为农业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健全和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大力宣传农机推广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农机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即: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实验、示范、推广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安全监理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等。强化和提高县一级、加强完成乡镇一级农机管理服务的建设,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抓好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机推广队伍,丰富推广手段,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科研、推广、维修及信息服务等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完成时代赋予的各项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3.加大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

技术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继续做好对农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时合力更新人员知识结构,以满足新型农机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和现场会,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认识使用农机技术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把提高农机化水平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主动参与当前开展的科技入户等培训工程,使农机技术融入农业生产、融入农民群众。

参考文献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9

xx村支部书记xxx

xx街xx村位于xx区xx生态文化旅游区东环线重要节点。全村辖x个自然湾,xx户xx人,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村“两委”成员x人,其中妇女委员x人,党员共x人,其中女党员x人。我村自然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传统民俗“走高”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一村两景,7axx”,笑迎八方来客。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下,在xx区及街道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我村屡创佳绩。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6年被评为“xx省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xx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xx市十大美丽乡村”、“xx省三乡工程典范村”,2018年被评为“xx市法制建设示范村”、“xx省百佳村民委员会”,2019年被评为“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目前,我村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一、积极发动能人回乡,助推乡村振兴

xx村党支部通过党组织力量,运用乡土情怀招商引资,用感情留人,引在外发展的能人xx回村投资,利用原有村湾、农田、山水资源等优势,兴建xx农庄。xx农庄坐落在xx市xx区xx境内,风景秀丽,是xx生态旅游胜景之一,占地面积xx余亩,其中水面xx余亩。农庄员工x%都是当地周边村民,公司的劳务用工、岗位用人都是优先考虑周边村民,切实解决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农庄每年解决就业xx余人,为村民增收xx万元;租赁土地、盘活资源为村民增收xx万元,带动x户x人贫困户脱贫。

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促“旅”

1.抓好特色作物种植。2003年,xx村委会积极招商引资,促成玫瑰花种植项目落户我村,将村集体荒山和农户的土地流转后,由玫瑰园公司提供良种及相关种植技术,雇佣农户负责玫瑰花的种植,并向农户支付工资;玫瑰花成熟后由玫瑰园公司回收,提炼玫瑰精油,制成玫瑰系列化妆品,远销海内外。后来在村“两委”的建议下,探索出了“花卉种植+旅游景区”一体化模式,该项目建成后,既充分利用了我村的闲余劳动力资源,又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打造xx文化旅游业,实现了土地的多重利用,同时业实现了村和企业的双向促进、双向发展,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xx万元。

2.发展农村蔬菜合作社。蔬菜种植作为xx村的一项传统农业项目,一直存在着小规模、不集中、低产出的问题。2015年以来,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成立了xx村农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各农户修整种植环境;合作社统一购置种子、肥料等物资,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障了蔬菜健康成长;由村聘请蔬菜种植的专家,亲赴现场进行指导授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让蔬菜种植户学习相关知识要领。合作社发挥联户集体优势,统一销售服务,多方联系客户,并派营销员常年在外联系市场。经过x年的发展,目前xx村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x万元。

三、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以“旅”带“农”

1.盘活闲置资源。原xx小学作为xx村集体的一项重要资源,曾一度被闲置,没有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xx玫瑰园建成后,xx村委会主动作为,积极与玫瑰园公司沟通,将原xx小学租给其重新装修后作为公司办公室,每年收取x万元租金,将闲置资源重新利用,变废为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乡工程”市民下乡活动开展以来,xx村成为xx市“三乡工程”乡村旅游型示范村,为尽快让村民生活好起来,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在村民中广泛发动宣传,拉网式清查村里空闲农房,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最后有x户村民愿意出租,统一贴上标牌,公布房屋信息、租赁价格及联系人等。

在落实好xx市xx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xx村还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市民租房入住。村党支部书记xx带头,村里成立市民下乡工作服务队,对前来看房的市民发放联系服务卡,对确定租赁该村民房的市民,给予“荣誉村民”待遇,与村民享有同等权利。可免费进入村域范围内的4a级景区xx农庄、3a级景区xx玫瑰园游玩,还可根据需要免费获得一块菜地来自我供给。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吸引下,xx村共接待到村现场考察x余次,空闲农房现已基本全部出租,年租金收入达xx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近千万。其中,有x户农房出租给了市民,现在有x家已经入住,其余x家还在装修。xx村发挥临近景区优势,开发发展较为成熟的民宿公司资源,将村内xx套空闲房屋分别出租给xx公司和xx国际公司进行民宿开发。

2.盘活土地资源。xx村作为传统农业村,传统种植不但费时费力,产出效益还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抛荒问题严重。为改变现状,xx村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山水资源,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毫不动摇地打造生态旅游名村。将原xx林场出租给xx农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建成国家4a级景区。完成了国家3a级景区玫瑰园的土地流转,使村民增收的同时,村委会每年向其收取x万元的管理费,直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我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直接推动了全村景区化,景区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四、乡村休闲游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旅游业的大发展,较好的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近从业问题,直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或经营乡村旅馆,在景区务工,出租土地或房屋、出售农副特产等方式,年收入大幅提升。协调安排村民x人在景区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x万元以上;通过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投资景区旅游项目入股分红、出租土地或房屋、出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等方式,发展农家乐x家、合作社x家、农业基地x余亩,帮助村民提高家庭年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村民xx为贫困户,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女儿在xx读大学,家庭收入靠自己住在xx城区娘家打些临工还债和供母女俩生活,去年“市民下乡”,委托村委会将自己一栋x间两层楼房招租信息公布后,被xx市民尤先生看中,以年租金x万元价格租下,租期x年,已投资x余万对房屋进行了装修,供自家老人下乡养生养老和全家周末休闲,xx家也因此实现脱贫。

五、农旅结合带动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

经过区、街道、村“两委”的努力和上级各工作组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调,xx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举措已经初显成效。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篇10

和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镇**村驻村工作队

(2019年6月)

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村工作指示精神,抓好当前**村工作,不忘驻村初心,履行使命任务。为进一步助推**村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乡村振兴工作,**镇**村驻村工作队,着眼当前工作实际,结合半年来驻村见闻,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镇**村概况

**村为省定贫困村,距**城区17公里,距成都市主城区60余公里,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350户1031人。

**村当前已脱贫贫困户共计94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9人,其中低保户14户24人,特困供养户29户29人,残疾人口41人。因残因病因老致贫人口比例大,靠脱贫政策脱贫比例大。

2017年底全村实现“村摘帽、户脱贫”。2018年6月以来,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围绕“**新农村新样板、城乡融合新试点、乡村旅游新典范”的的“三新**”建设目标,提出**村乡村振兴“一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两年乡村振兴初见成效、三年乡村振兴形成样板,并最终实现乡村持续振兴”的“三步走”发展策略。目前全村正迈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

二、主要措施与取得成效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沉下来,抓班子、带队伍,促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利用蓉城先锋等线上线下平台,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彭清华书记、成都市委范锐平书记、**市委赵春凎书记重要指示。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出,被中共四川省委评为2018年先进党支部。二是走出去,学先进、长见识,引导党员干部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到战旗村、宝山村、两河村党支部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全村党员干部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增强,全体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空前提高。三是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养殖业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二)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在张佳副局长、乡村处、**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市乡村规划师团队全面参与。一是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村乡村振兴规划。二是完成**村三个景观节点设计方案和小龙溪治理提升景观设计方案。三是打造**村精品林盘,编制了**市**片区精品林盘建设实施规划。

(三)引进一批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批农业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一是引进蓝剑集团,对**村土地进行全域流转,共计约2800亩,打造了蓝剑亚美天府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是通过**汇众农投公司引进同方股份、松下电器、有机农夫、知音元、一祠八堂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了一、三产业。

三、**村乡村振兴规划

(一)提升“五大价值”探索公园城市“**表达”

一是提升生态价值。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充分依托丘区山形地势,注重保护林盘聚落、火连桥水库等资源,发挥2024亩耕地、312亩林地、480亩水域湖泊的生态资源优势,做好空间规划编制,筑牢生态发展本底。

二是提升美学价值。聘请知名规划、文创设计单位,参与**村总体规划、景观设计、家风文化挖掘等,打造“莲香水岸·梦栖**”主题景区,整合整田、理水、秀山、护林、植业、绿道等项目,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农村丘区样板。目前,3公里绿道、1.5公里小龙溪河景观打造提升和村口节点、**、荷花广场等景观节点已完工,家风**概念策划已基本成形,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三是提升经济价值。蓝剑亚美天府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一亩田”核心区、蜜桃庄园、玫瑰庄园等430亩,“大田”景观建设基本成型;**汇众农投公司引进同方股份、松下农业、有机农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种植黄金柚、血橙、美国甜橙等1400余亩,试种巨型水稻20余亩。2018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9元,增长17.54%,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8460元,增长13.87%,村民增收明显。另外,在成都市委办公厅的帮扶带动下,贫困户段刚发展养鸡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

四是提升人文价值。深入挖掘**村文化,邀请百余名全国知名作家到**村采风,重点挖掘优良家风、祠堂文化,提炼总结**家风文化、君子文化。实施樊氏祠堂修复,聘请专业团队修缮传承悠久的族谱,引导群众懂感恩、知奋进。

五是提升社会价值。着力从住房、交通、水利、活动阵地等公共配套设施入手,补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短板。一是改善群众住房条件,2017年新建贫困户安居工程集中聚居点、安置贫困户20户(57人);正加快推进**村全域双挂钩项目建新点建设,安置107户(305人)。二是建成**村产业旅游环线道路19.9公里,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是全面更新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扶老、托幼、助残、志愿服务、爱心厨房、430课堂等活动,成立成都市首支非公企业注资的贫困村社区微基金。

(二)创新“四合一”集体经济模式助力群众持续增收

一是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量化,清查旧办公楼、旧学校、幼儿园和其他公益性资产,核实村集体资产79万余元;清查办公场所2处、村小学校1所、林场用房200平米、林场32亩、鱼塘4亩;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1021人,界定成果报市农村经营管理局备案。成立**镇军翔股份经济合作社,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大会,严格程序流程,将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出具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

二是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荷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军翔股份经济合作社注资20万元组建集体经营开发公司,目前已承接劳务、村组工程等项目,开展农作物、花卉种植。今年以来,公司已实现收入7.2万元,年底集体经济预计可实现收入50万元。

三是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全体村民集体入股的梦栖土地股份合作社,同蓝剑亚美天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土地和林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1874亩、林地1021亩,每年租金收入155万元。

四是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村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花卉约8亩,可年产草花约130万盆,预计实现毛利润20万元。

(三)健全“五位一体”基层治理机制强化工作保障

一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坚持强村带弱村,实施连片示范发展,组建**、龙溪、黄岭三村联合党委。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强化班子配备、党员队伍建设,让村党支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二是强化自治组织基础作用。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以民主决策和村民自治方式,通过村民议事会委托汇众公司实施建设,提高决策民主性和项目建设高效性;在全域双挂钩群众自建项目实施中,由村民议事会通过确定与**汇众农投公司进行合作,由村建房委员会比选确定施工单位,确保项目公开透明。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自治方式,实现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

三是发挥监督组织监管职能。组建由3名成员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民主议事、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过程,确保各项目建设程序规范、质量可控、进展有序、运转高效、群众满意。

四是完善经济组织架构体系。充分利用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果和脱贫攻坚扶持,搭建“四合一”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建立集体资产运营、利益联结机制,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村资产资源经营管理体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五是用活社会组织资源力量。通过成都市城乡互助同盟会平台,引进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成都市同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立方”社工联盟等6家社工组织入驻**,开展走访慰问、关爱帮扶、结对联谊等活动50余次,为实现乡村振兴汇聚了强大合力。

四、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发展不够突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村将于年底争创3a景区,明年力争创4a景区,结合当前**村开展建设情况分析,特色产业缺口较大,难以支撑景区创建。

二是巩固脱贫成果缺乏源动力。部分贫困户年纪大、体弱残疾、身患多病或重病、无劳动能力,客观上脱贫能力有限,只能通过政策扶持巩固脱贫成果,此部分贫困户持续脱贫比较被动。另外个别贫困户主动脱贫意愿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导致脱贫难、不稳定,思想脱贫意愿不够,待脱贫政策解除后,存在返贫风险。

三是项目建设进度时快时慢。**村项目特点具有数量多、时限急、要求严、标准高等特点,我们在突出重点抓项目上开展得多,对小项目抓得少,导致小龙溪拦河坝、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等小项目进展时快时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推进。

四是社区发展治理能力偏弱。在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前,村里的社区服务不够完善,卫生所长时间处于半运行状态,图书室功能发挥不明显,社区发展治理文化活动开展不经常等问题客观存在。

五、几点建议

下一步,**村工作要结合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统筹抓好“一空间二产业三基础四民居五公服六文商七林盘”七大重点,加快推动**等7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莲香水岸·梦栖**”主题景区建设,推进蓝剑公司、汇众农投产业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做好民宿聚落、山地体旅、康养中心、农事体验、创客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培育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休闲体验旅游等项目。

二是系统谋划扶贫工作。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形成全力以及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体制机制,要做好一个地区的全局性谋划工作。一要将扶贫工作放到大发展格局中去谋划,有针对性地实施,不能就扶贫抓扶贫。二是抓扶贫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培养社会恒心,贫困户与帮扶人都要持之以恒。三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及延展性,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脱贫成效。

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全程监管、倒排工期进度,加快推进全域“双挂钩”、天府农业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精品林盘、大地景观再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村景观风貌品质和舒适宜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