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十篇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十篇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17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1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22

1引言

公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受关注。但是随着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毒大米等一系列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出,这也显示了该问题的严峻性。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不同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尽量控制甚至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涵盖了生产、销售、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条经过生产的田地到饭店餐桌的漫长供应链,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生产者、加工者、流通者、消费者等,监管难度之大,需克服的困难之多显而易见。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就是指在整条链中能够决定其运行节拍和效率,在物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方面承担农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的企业,在本文中的农产品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流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距离发达国家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仅仅将其质量安全问题交由政府,这显然远远不够。应该加大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根据生产流通模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进而确保其质量安全。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可以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管;也有一些学者从我国农产品组织模式的视角来探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该类型的供应链形成机理来为其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来看待该问题,本文拟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功能定位出发,以供应链中四个主要环节为坐标,分析现阶段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后概括性地为实现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三点建议。

2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质量和安全两方面提出要求,质量要求指的是满足或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安全即是对摄入农产品的人们无任何危害或副作用。对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位于不同的环节,例如:环境、生产者的行为、流通环节等等。

在生产种植环节,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河流、土壤、大气污染等都会使得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人为的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上对农作物产量的追求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都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存在小而分散的局面,在生产环节的产业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的随意性也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加工环节,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评价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因而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负责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也存在各自为政、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出现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故相互推诿,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支出不能够完全发挥价值。

在流通环节,物流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包装分拣技术不达标以及落后的流通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未加工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同时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因而无法保证出售的农产品质量。

3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

基于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企业角色的差异,其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应由不同企业来承担。同样针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环节的不同,该核心企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存。具有资金技术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不仅需要促进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更有义务在多主体监督下承担起保证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责任。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来构建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形成生产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销售控制型四种基于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3.1生产控制型

生产企业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如果生产企业不能够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落实,那么后面的企业做出的努力都是徒劳,生产企业应该在推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做出贡献。生产控制型是指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时,确保农产品要符合国家安全质量的标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生产地的环境尽量远离污染源,同时该企业能够参与或者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温氏集团将家庭农场模式与农业企业模式相结合,引入现代要素提高生产力,采用现代生物科技创新养殖模式。同时以信息化管理嫁接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居于领先地位。

3.2加工控制型

农产品的加工可以细分为初、精两种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环境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工控制型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承担着包装、分拣、流通等主要任务,它们连接着生产企业批发销售主体。北京旗舰食品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旗舰集团馒头主食加工已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QS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书,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获得该证书的馒头生产企业之一。本着对食品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公司上层领导亲自严抓安全质量工作,力求打造安全卫生的旗舰主食品牌。

3.3流通控制型

流通控制型企业指的是在整条供应链中,批发流通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它们是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具有调节供需、流通集散的功能。该类型的企业在面对供应商时,应该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在面对批发销售企业时,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确保销售厂家的环境卫生符合质量标准。作为比较典型的流通控制型企业,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利用自己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管理保障澳门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洁、有序、卫生。作为唯一一家经营广东输澳门活畜禽和蔬果鲜活农产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数十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

3.4销售控制型

销售控制型企业主要指农产品在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这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销售控制,首先是大型的连锁零售超市,其次是大型的连锁餐厅以及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型的连锁超市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靠的单品管理系统,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连锁餐厅而言,可以加大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管,构建完善的考核监管机制。就大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而言,B2C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日益成熟,这些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物流配送的优势,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属于销售控制型比较典型的企业有百佳、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它们利用现场设备对瓜果蔬菜、加工食材等进行现场快速抽查,并且对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复查与抽检,快速解决顾客投诉,并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4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1)首先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利用媒体宣传平台使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认识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监管约束作用。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使各方主体都能够参与或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指导监督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来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等。

(2)借助现代化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输入过程中,引入射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红外感应技术等,实现快速准确的安全信息输入,以便于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追根溯源,寻找责任源头。高度的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使责任主体化,更能实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物流、信息流的公开,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通过对运输车辆的严格监管,对流通节点位置的合理化设置以及内部构造现代化设施的引入,对物流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等等,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对质量安全信息的基本涵盖,以安全信息的畅通来保证其质量安全。

(3)想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加快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是信誉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帮助、鼓励其发展。利用政府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等引导完善其自身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使其在能够保证原本良好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规模化。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将农户纳入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这也将推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构建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主要环节的社会责任体系,并使其承担主要的经济、环境、公益责任,从而尽到核心企业应有的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秉恒,钟涨宝.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955.

[2]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2.

[3]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5.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2

一、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农村财务管理基础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财会队伍素质

针对不少农村财会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且推行村帐街道代管后,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时难以奏效,造成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的实际,开发区财审局利用农闲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各街道经管审计站、村级报账员分阶段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农村财务托管方面的知识。有关人员还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村级报账员进行有关票据领用、核销、业务结算等会计实务培训。同时,注重加强财经法规、廉政纪律及思想道德教育。近两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财会人员423人次,切实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重点开展好三个层次的审计监督:一是各街道经管审计站组织的对所辖村的审计。重点对收支、现金、档案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及财务处理程序合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监督,发现违规问题及时通报处理。二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街道农村财务托管中心的审计。通过对全区4个街道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村级托管资金有无公款私存、侵占、挪用或违规出借问题,两年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30多条,保证了村级托管资金的安全。三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重点村的审计。每年年初,重点对建设占用土地补偿多、集体经济来源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进行梳理分析,确定4-6个村作为直接审计对象,通过对会计核算、票据印章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资产债务及合同管理等进行审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近两年实施重点审计项目30多个,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3

随着我省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牧业经济结构、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经济部门对农牧业统计资料、统计信息及咨询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袭了多年的以全面统计逐级上报为主体的统计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广泛采用抽样调查技术,提商了数据质量,依据其特点和调查目的不同,调查结果只能反映某项指标情况和为某个目的服务。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全面评估农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改革农村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

一、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农业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源于统计、会计和业务三大核算,但高于三大核算。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核算是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和宏观决策需要的有效工具1、农业经济核算是新时期实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决策基础。根据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这次调整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目标与以往不同,它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农牧业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是科教兴农的过程,是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过程,是农村和牧区新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二是要求与以往不同,这次调整本质上就是要求所有的农牧产品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变到更多地追求质量提高上来,要让农牧民有钱赚。三是面临的形势与以往不同,过去的几次结构调整,发生在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而这次调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纵深阶段的调整,它应当是价值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反映。只有遵循价值规律的调整,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确保实现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掌握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内部的比较效益,是保证政府宏观决策、宏观调控适应价值规律要求的重要基础。而且这种比较效益的把握还必须是宏观的、总体上的。因为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生产经营单位的投入、产出状况,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单靠微观信息不足以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但现在我们的信息支持系统,恰恰只能提供个案情况,缺乏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产品投入产出状况的总体评价。农业经济核算,是全面评估农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只有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才能从总体上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搏,深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状况的认识,支持党和政府更加有效地、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2、农业经济核算是实施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战略的决策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对农业的渗透日益加深,农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工业和科技对农业的投入。二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供求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若干热点问题,如种粮效益低、增产不增收、养畜不挣钱等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各地对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甚至负效益的个案反映,是否适应整个农业产业的宏观状况?当前农业产业还存在多大的获益空间?二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工农关系”,在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机制的今天,是如何演变的?与其密切相关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又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化?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来观察,农业产业还能否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建立和实施农业经济核算的目的,就是从宏观上、总体上回答这些间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实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战略提供科学依据。3、农业经济核算对于我国农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到全球的竞争之中,特别是加入wl,0之后,农产品也不例外地要参与国际竞争,承受国外农产品的挤压。总的来看,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这个特殊原因,与其他国家比较,虽然土地生产率较高,但劳动生产率很低,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很弱。所以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加快,大宗的初级农产品到底能否扛得住国际市场的压力,五年保护期之后如何应付等。所以,现在就必须研究应对措施,找出小生产应对大市场的办法,发现我们的优势所在。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农业经济核算。

(二)农业经济核算是提高农村统计乃至整个统计工作水平的必要途径1、农业经济核算是进一步改革农村统计制度方法的龙头和核心。回顾这几年农村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情况,我们在调查方法体系改革方面迈出的步子较大,但在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方面一直没有采取大动作,有些过时的、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指标仍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决策急需的指标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改革。但是,要保证农村统计指标体系转换的整体性、系统性,没有一个龙头和核心是不行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就是龙头和核心,只有围绕这个龙头和核心,才能更好地理顺农村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使农村统计主要宏观指标之间更加协调一致,最终建立指标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标准统一,能够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农业经济核算要求的调查内容和指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农村统计由生产统计向经济统计转换的过程,是农村统计不断适应领导决策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2、农业经济核算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准确把握农村经济运行态势的有效手段。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国民核算帐户(Sna)为依据而建立的,是描述农业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的完整体系。其有机联系起来的指标群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它的实物量平衡以及帐户内部、帐户之间的关联与平衡,对于检测和评估农村统计重要宏观数据的准确性,探索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农业经济核算,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农村经济运行态势,科学地评估农村统计调查数据,促进农村统计数据质量和分析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农业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交流和国际比较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行业部门,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它对各部门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随着二、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会有所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延伸和细化。因此,实施农业经济核算,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框架的基本原则

完整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其总体框架包括生产流程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形成核算等一系列帐户,还有实物平衡表等辅助内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本身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工作量很大,不可能一墩而就。按照国家的要求,我们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农业经济核算的完整体系。

(一)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逐步转换、逐步接轨的渐进过程,这是由当时的形势和条件决定的。今天,我们研究、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所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是领导实施宏观调控、宏观管理的决策需求增强;二是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决策需求增强;三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美国、欧盟和经合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农业经济核算的成功经验,国内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的经验,为我们开展农业经济核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我们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和实施农业经济核算,必须坚持高起点、离标准的原则。在目标选择上,必须涵盖农业经济核算的整个体系,包括生产流程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形成核算等所有内容;在理论、方法上必须坚持与联合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一致;在标准、规范上必须坚持与国际标准和规范相衔接。当然,由于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与其它国家有较大不同,学习先进理论、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国际标准,必须与我们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推行农业经济核算必须坚持的原则农业经济核算体系是由一套连贯的、一致的经济帐户组成的,涉及生产、分配、消费、积累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后面帐户的编制,必须以前面的帐户作为基础。并且越往后,其技术要求越高,工作难度越大。此外,农业经济核算作为我国专业核算的开端,缺乏现成的经验积累,需要逐步探家和实践。再者,就目前农村统计内容和指标体系来看,离全面实施农业经济核算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即便是编制生产帐户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和农用生产资料购买者价格、中间投入等,也孺要建立专门的调查制度,才能满足偏要。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能在各个层面同步展开,必须坚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目标的约束之下,建一个帐户,巩固一个帐户,稳步推进。

三、我省实施农业经济核算的基本情况

(一)通过生产帐户编制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对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利用多渠道收集的资料,运用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办法编制了生产帐户,掌握了核算的第一手材料和核算方法,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在生产核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方面,结合青海实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得出了树梦结论,取得了共识,为生产帐户编制工作的全面推开打下了较好基础。如在核算的层次上.整个核算体系的建立,应局限于国家和省两级,但具体到生产帐户,可以适当下沉。在核算的方法上,应立足产品法。在核算的实施上,应坚持方案的统一性和具体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核算范围、对象、口径和计算办法等要统一,取材办法要灵活处理。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4

一、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农村财务管理基础

开发区将财政财务管理、经管审计工作纳入财审局统一管理。针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严等实际,结合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托管制度,重新修订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规定》、《农村合同管理规定》等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农村财务托管暂行办法》,配套实施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日常开支备用金管理制度》、《农村日常财务处理程序》等等。通过进一步明确农村财务托管中心及村级报账员的主要职责,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财务大额开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等,使全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的规范化轨道。目前,开发区已将除有经营收入的14个村外的123个村财务管理全部纳入托管,对所有村的土地租赁、建设征用款项实行了专项托管制,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安全完整。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财会队伍素质

针对不少农村财会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且推行村帐街道代管后,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时难以奏效,造成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的实际,开发区财审局利用农闲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各街道经管审计站、村级报账员分阶段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农村财务托管方面的知识。有关人员还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村级报账员进行有关票据领用、核销、业务结算等会计实务培训。同时,注重加强财经法规、廉政纪律及思想道德教育。近两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财会人员423人次,切实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重点开展好三个层次的审计监督:一是各街道经管审计站组织的对所辖村的审计。重点对收支、现金、档案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及财务处理程序合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监督,发现违规问题及时通报处理。二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街道农村财务托管中心的审计。通过对全区4个街道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村级托管资金有无公款私存、侵占、挪用或违规出借问题,两年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30多条,保证了村级托管资金的安全。三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重点村的审计。每年年初,重点对建设占用土地补偿多、集体经济来源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进行梳理分析,确定4-6个村作为直接审计对象,通过对会计核算、票据印章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资产债务及合同管理等进行审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近两年实施重点审计项目30多个,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5

 

淅川县电业局属国有大型企业,始建于1973年,现有变电站25座,总容量220.745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总容量96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总容量116.7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总容量8.045万千伏安。现有220千伏输电线路7条共97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34条共428.19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30条共261.42公里。全县供电营业区内共有用户数量总数达170778户,其中居民用户164357户,农业居民用户96858户。2010年完成供电量40.65亿千瓦时,销售收入20.9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企业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在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中位居前茅,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网公司文明单位”、“国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等荣誉称号,连续19年保持了“河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随着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城乡同网同价的实施,以及农村电网大规模改造的不断推进,供电企业的农村电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农村劳动用工体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淅川县电业局紧扣时展脉搏,超前思维,超前着手,转变管理理念,近年来实施了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改革,企业的农村电工队伍得到规范和稳定,农村电工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强化,人员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产生的背景

农村电工是供电企业以合同形式正式聘用的农村电工。由于县级供电企业需要面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用户,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供电企业的职工无法完成对广大农村的供电服务,一直以来县级供电企业都是通过聘用农村电工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供电服务。长期以来,农村用电及农村电工管理一直困扰着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是业内人士不断探讨的话题。

随着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陆续完善和持续推进,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直接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到户,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逐步实施,农村电工在农村电网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农村电工是供电企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农网设施的保安员,农民群众用电的服务员,农村电力市场的推销员,供电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因此,抓好农村电工的管理,是农村电网管理的重要环节。

但是,一直以来,由于体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电工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务关系问题。农村电工的劳务关系没有从主体上明确农村电工的用工关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工的归宿问题,使农村电工没有归属感,不能融入社会,缺乏主人翁精神,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2、行政干预过多。过去,农村电工以务农为主,村级领导干部不经供电部门同意,时常干预农村电工人员使用问题,以各种理由擅自更换农村电工,给劳资管理和用电服务带来了很多问题。曾经发生多次农村电工携带几万到十几万元的电费突然不知去向的现象。

4、同工不同酬问题。从目前农村电工工资水平来看,农村电工工资待遇与农电企业在编人员相比要低得多,造成农村电工心里不平衡,影响农电队伍的稳定。

5、农村电工素质问题。在专业管理上许多农村电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基础的专业知识,工作中盲干,有章不循,无章可循,习惯性违章作业严重,自我防范能力比较差。

6、粗放型管理问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办法,有的地方还存在“以包代管”现象,承包方式脱离了安全生产和设备评级考核。

7、农村设备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虽然,近几年已投入巨资对农网进行了改造,但标准偏低,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很少,还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如接户线、农户内部装置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安全隐患等。

以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电的安全生产和队伍的稳定,给农村用电服务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因此,探讨新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稳定的农村电工队伍成为淅川县电业局决策者前几年所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淅川县电业局为了很好解决农村电工的问题,以贯彻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对农村电工管理大胆创新探索,设计出一套统筹管理模式,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

二、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的内涵和主要作法

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是淅川县电业局创新管理、稳定农村电工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核心内涵是引入统筹管理模式,成立淅川县电业局农电工管理中心作为一个二级报账单位,对农村电工实行统一管理。农村电工由农电工管理中心统一管控,用工合同签订由淅川县电业局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负责,而日常管理、培训全部都由农电工管理中心负责,淅川县电业局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统一向农电工支付工资、交纳保险和其它福利发放。

在这样一种统筹管理模式下,淅川县电业局又通过企业化管理、系统化管理、合同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大大提高对农村电工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2008年,淅川县电业局以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为契机,成立了农电工管理中心,开启了一种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新模式。

(一)设计农村电工统筹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电工,是供电部门直接聘用的,简单而直接。如下图所示:

 

 

淅川县电业局

17个供电所

劳务

纠纷

劳务

纠纷

 

 

 

 

农村电工

农村电工

农村电工

 

在这种模式下,淅川县电业局要面对一个个农村电工,不但管理起来比较复杂繁琐,而且效果还不好。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淅川县电业局设计了统筹管理的模式来对农村电工统管,大大减少了管理难度,提升了管理效率。该模式是通过成立农电工管理中心管理全县所有农村电工的一切劳务报酬,解决了农村电工的后顾之忧,形成了企业化管理农村电工,淅川县电业局根据服务工作量,从维管费中提取劳务费拨付给农电工管理中心,农村电工个人的一切问题,均由农电工管理中心负责。如下图所示:

 

 

 

 

 

淅川县电业局

农电工管理中心

维管费

劳资

管理

劳务

纠纷

 

 

 

 

付出劳动

农村电工

农村电工

供电所

用电管理

 

 

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要求我们在农电用工机制上必须有新的尝试。淅川县电业局通过建立农村电工归口管理单位,成立农电工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农电工队伍。农村电工的招聘录用和考核都由农电工管理中心办理。淅川县电业局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与农电工签定用工合同,并下派到各农村供电所工作。农电工管理中心结合淅川县电业局的工作要求制订考核制度,和各个供电所一起按月考核农电工,并依据考核结果核算工资。淅川县电业局按《劳动合同法》的要求,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给农电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和其他应办的社会保险,每年按农电工业绩发放福利和奖金。

在农村电工统筹管理之后,淅川县电业局引入“企业化管理”、“系统化管理”、“合同化管理”等理念,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对农村电工队伍进行了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管理。

(二)实施企业化管理,全面提高农村电工待遇

随着农网改造和升级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农村电气设备增加,使得农村用电量大量增加。这也为农村电工全面实施企业化管理创造了物质基础。淅川县电业局自行摸索出一条农村电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形成了一套农村电工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结合供电所对农村电工进行考核。其中关键的一条是抓住了效益这一龙头,以利益为纽带,将农村电工纳入了企业管理之中。

1.实行工效挂钩

在成立农电工管理中心,对农村电工实行了归口统一管理后,淅川县电业局首先抓住工效挂钩考核这一环节,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制定出简明的、与农村电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按用电量、设备容量、线路长度、抄收户数等,参照村干部年收入水平,综合确定村电工的工资基数,规定每月500元至900元不等,然后再按电费收缴(40分)、线损管理(40分)、安全管理(10分)、规章制度(10分)四大块计30条内容逐条考核,得出奖励系数,将奖励系数与基础工资相乘,得出村电工的月工资收入。如果设备没有管好,电费收缴、抄收不到位,月末电费拖欠,出现安全问题,未能完成供电所交给的任务,未能很好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农村电工的收入随之降低,甚至一分钱也拿不到。另外,淅川县电业局还在效益上大做文章,规定每月25日前必须交清电费,同时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抄表,统一复核,统一票证,统一核算,统一张榜公布)的,另奖电工40分。线损管理达到供电所核定的标准的,另奖87分,按照对各村核定的线损标准考核,每下降1%,再奖13分,这样累计最高分可达320分左右。另外;淅川县电业局还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电费收缴,二是线损管理。每个乡镇供电所对农村电工分组划片集中抄表,每月11日~14日抄表,然后集中由微机核算开票,由农村电工去收费,再进行复核,这种做法,基本杜绝了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并使线损台账公开明了。如果管理不到位,按照考核办法扣罚,就直接影响农村电工的月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电工必须去管好设备,做好电费收缴工作。

2.坚持以利益纽带

留住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保证企业化管理正常进行的根本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管住了人,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化管理。坚信"捉在笼中的鸟养不长,飞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向高收入的工种流动是正常的,留住人的关键是要充分考虑农村电工的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和养老保险等。淅川县电业局在留住人、拴住人上有一套好办法。首先提高薪资待遇,农村电工年收入逐年呈上升趋势,有的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超过了淅川县电业局主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村电工的积极性。其次,给每位农村电工买了“五险一金”,解决了农村电工的后顾之忧,农村电工觉得工作有干头,老了不愁没人管。农村电工与淅川县电业局签订劳务合同后,淅川县电业局就为员工买一份工伤保险,农电工从事的电气工作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买工伤保险就是最可靠的保证,一旦出现危险,由社保部门予以解决。淅川县电业局还每年为员工买医疗保险,解决员工生病有灾之难。再者,对农村电工还实行类似于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实行离岗补贴。农村电工各项工作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后,即线损率符合要求,电费月结月清。安全没有问题,规章制度较好,每月从电工收入补8元,淅川县电业局补贴12元。年线损率低于12%以下,增加半年离岗补贴。淅川县电业局统一到银行办理,每人手中均有一本账,到退休年龄一次性发给本人,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建立系统化管理理念,提高农村电工素质

1.实行农村电工归口管理

淅川县电业局成立农电工管理中心后,把农村电工统一归口管理,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地域界限,改变以村设电工的传统办法,以400户为基数设一名电工,兼顾自然村实际情况。农村电工异地工作,其人事关系、工资劳保全部归口于淅川县电业局,上对淅川县电业局负责,下服务于农村居民用户,不受任何村的行政干预,以杜绝村干部换届,村电工换茬的现象。实行抄、收分离制度,确保了农村电费的及时收缴,保证农村电工的工作与农民用电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2.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农村电工

在农村电工的招聘问题上,原村电工、有志投身农电事业的社会青年自愿报名,统一参加淅川县电业局组织的考试,合格者择优录用。录用的农村电工应有进网作业证,有高中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热爱农电工作,为人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原农村电工优先。在用人过程中,坚决杜绝认人唯亲,搞不正当行为,坚决把那些曾经违约用电、窃电、动机不纯的不法人员拒之门外,以保证农村电工队伍的健康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对农村电工进行量化管理

在农村电工工作到位后,淅川县电业局陆续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设备巡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线损管理制度、用电检查制度、抄表核收制度等,每月一次,责任到人,当月兑现,使履行规章制度与电工的考核工资、奖金直接挂钩,用经济的手段保证工作的开展。

淅川县电业局按照公开、公平、考核的原则,运用综合指标考核的形式奖优罚劣,对不同班组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对线损、电费回收、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权重对班组做了具体的划分。使得考核指标更加贴合班组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将非全日制农村电工的考核工资与本所的业绩指标完成情况紧密结合。

一次考核中,加大了对农村电工工作时间、工作完成情况在考核标准中的比例,并与综合指标考核工资挂钩,促使供电所重视农村电工的管理;同时完善二次考核制度,主要针对农村电工的安全管理、设备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专业管理及优质服务开展考核,由供电所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二次考核。适度拉大农村电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让那些能力好、业绩好的职工收入得到提高。使农村电工由以前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到现在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多劳多得,有部分农村电工的工资待遇已超过主业人员收入,有效的激发了农村电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并且使得农村电工的团队精神、大局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4.发挥供电所职工作用,管好农村电工

供电所是农村电工的日常指挥机构。供电所职工除负责线路巡视、配变运行、生产施工、水利及工业配变用户抄表以外,其工作重点应落在用电管理上。简单讲,担负着用电检查、用电监察工作,加强表计的巡视,组织营业普查与查窃电活动。供电所主要日常工作是检查、监督农村电工的工作。

5.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建立农电安全管理体系

淅川县电业局实行安全专业归口管理,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做好文章,促使农电安全生产逐步走向正轨,真正使农电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全新格局,巩固和发展安全生产成果。各电工班建立了一个安全工器具和施工工器具仓库,并建立相应的试验、检查制度和台帐,实行专人管理。以抓“三票三制”、“三戴一接地”的严格执行和反习惯性违章为重点,逐步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强有力的安全检查考核体系,用“三铁”反“三违”来杜绝违章违规行为。强化用电安全管理,在开展常规性安全用电检查的基础上,普及安全用电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着重提高农村电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坚持依法经营,通过每个农村电工和其辖区内的每个农户签订安全供用电合同,依靠法律保护,以资产产权分界点为界,划分好安全责任。通过对农村电工的培训,加强对农户的触电保护器管理,实行安全用电通知单制,由农户签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6.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淅川县电业局把好日常性的设备巡视检查和定期检修关,通过农电工管理中心加强对农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及时处理,确保设备的安全健康运行。结合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春、秋季安全大检查、百日安全活动、迎峰和防汛工作,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抓住农网改造这一有利时机,彻底解决低压线路与农村住宅安全距离不够、农户接户线安全隐患多这两大影响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农户表内线路的督查和整改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支持等手段,使用户端设备的健康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不发生因用户原因而使配变总保护跳闸的现象。并有计划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农村电网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7.重视业务培训工作

虽然要求农村电工有高中文化水平,但部分电工的业务水平较低。淅川县电业局要求农电工管理中心每半年对农村电工进行一次集中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及管理能力,使其真正适应农村电工这一前沿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一是把好人员入口关,新招聘的农电工要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并通过培训使农电工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电力有关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电工基本技术、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等知识。二是经业务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上报河南省电力公司统一发给农电工上岗证,才能正式聘为农电工,并由农电工管理中心建立农电工个人档案。三是坚持经常对农电工的培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并在每年对农电工进行一次业务知识考试,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聘用的依据。

为了加强对参与农电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所有员工的人员素质,要求所有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必须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工作。根据岗位规范和技术等级标准,紧密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2009年、2010年对在职的农村电工,分三批到龙山培训基地进行培训,确实由工作原因不能到龙山进行培训的在岗人员,农电工管理中心派人到各供电所,对农村电工集中起来进行现场培训。所有在岗的农村电工已全部培训一遍,均取得了《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全体农村电工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提高农村电工文化水平,淅川县电业局与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连续四年举办了农电中专班,已累计投入12余万元,对198名农村电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满足了农村电工求职求学的需求,也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鼓励农村电工参加劳动竞赛,在每年农电举行的技能竞赛中,都有20余名农村电工参加,尽量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2010年就有九重的葛香传、东城的罗殿军等4名农村电工参加了河南省电力公司举行的农村电工技术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四)构建和谐农电管理,促进农村电工队伍稳定

淅川县电业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农电体制改革,通过统筹管理的模式,保持了农村电工队伍稳定,为淅川农电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1.多措并举,有效减少工作时间

为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淅川县电业局一是增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资力度,建设坚强电网,降低电网故障报修次数,减少抢报修占用工作时间。二是下大力度推广QC成果的应用力度,让科技发挥最大效力,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三是运用短信群发、电视飞播等先进催费方式,对未按时缴费用户进行电费催缴,从而使得用户能够自觉按时缴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农村电工入户催费所占用的工作时间。四是充分发挥短信平台的作用,运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培训农村电工,让员工随时随地感受到培训的氛围。通过新颖的培训模式,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解决了培训时间较长、占用工作时间较多的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为农村电工提供情感支撑

淅川县电业局以关爱职工、关心职工为原则,在农村电工工作之余,定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在活跃农村电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对农村电工特困户家庭进行慰问、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淅川县电业局除给予一定的补助外,还发动系统员工统一捐款,帮其渡难关,体现了大家庭的温暖。2010年大石桥乡姚家湾农村电工李国华同志因妻子偏瘫,儿子脑瘫造成生活十分困难,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淅川县电业局决定资助其1万元,并发动全体干部员工和农村电工踊跃捐款3万元,帮助该同志度过难关。

近年来,淅川县电业局还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供电所和电工班的硬件设施。根据我县山区面积大和农村电工抄表收费劳动强度大、生活没规律的工作特点,在全县建起了67个标准化电工班,统一配备了办公和生活用品,大大方便了离家路远的农村电工的工作和生活。

淅川县电业局每年都开展优秀员工评比活动,其中农村电工也按照比例投票选出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的人选,同时无论人员性质均给予获奖者同样的物质奖励,充分体现出淅川县电业局重视农村电工利益、保障农村电工权益。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农村电工队伍的思想更加稳定、更加牢固。

3.建立党群组织,强化农村电工主人翁意识

淅川县电业局工会在农电管理中心成立了工会分会。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农电员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农电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由农村电工工会分会组织全体农电员工讨论,并将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决定公示、告知员工。这既体现了《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也落实了民主管理,强化了农电员工主人翁责任意识。

淅川县电业局对农村电工的党群工作投入了很多力量。根据农村电工党组织关系属地管理的情况,对农电党员实行“两管三不变”制度,即管思想教育、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组织关系不变,党费缴纳地不变,参加地方党组织活动不变,把所有农村电工党员把组织关系转入支部,统一过组织生活,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2008年举办了首届农村电工党员培训班,全县112名农村电工党员参加了为其三天的脱产集中培训,聘请了县直工委领导和局领导分别讲授了怎样发挥农电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供电优质服务、新安全工作规程、电力法律法规知识,还实地对我局的企业文化室和调通中心进行了参观学习。有不少参加农村电工党员培训班学习的党员说:“我入党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班,电业局对我们真是关心!”

另外,农村电工党员还参加供电所的每月一次党小组例会学习,并参加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淅川县电业局还注重抓典型,每年都对先进电工班和优秀电工党员进行表彰奖励,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系统推广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2009年4月,淅川县电业局在荆紫关供电所召开了“农电系统‘光明使者’先锋工程”活动启动及授牌仪式。这是淅川县电业局认真落实国网公司“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活动把国网公司开展的优质服务年活动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拓宽了农电党员教育管理及发挥作用的渠道。根据实际情况把局17个供电所分成四个联络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遇到“三夏”、防汛、节假日、技术攻关和突发事件的抢修等重要工作时各所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重点突击和攻关。农电党员管理教育中心在各所建立共产党员示范责任台区,实现台区精细化管理,通过一帮一的传带模式,解决了台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党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争当积极践行供电服务“十项服务承诺”和员工服务行为“十个不准”的先行者,党员与非党员员工结对,签订帮带责任书,建立党员和群众员工相互促进的战斗集体。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农电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供电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

(五)全力服务移民迁安,做和谐搬迁带头人

2009-2011年,举世瞩目的移民迁安紧张进行,淅川移民共涉及10乡镇168村36336户160348人,其中县内安置3265户14259人,涉及84个安置点。工作难度之大,世所罕见。

为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庄严承诺,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和省市电力公司交给的移民迁安的艰巨任务,保证淅川移民安全、稳定、和谐迁出,淅川县电业局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服务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出发,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全力服务移民迁安。

在服务移民迁安保供电过程中,农村电工作为保电工作的主力,为移民工作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制订了安全预防措施,做到分包到户,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把关,不留死角。各批次搬迁的关键时刻,参战农村电工都吃住在现场,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安装照明灯,拆除配电线路,随时巡视检查,圆满完成了各个移民村的搬迁保电任务。克服身体疲惫、蚊虫叮咬等困难,24小时日夜守护。为了保供电,无论高温酷署,还是道路泥泞,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更换变压器、架设配电线路。

不仅如此,移民村的农村电工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高尚品质,积极主动响应政府号召,搬迁时不多提要求,成为本村本组和谐迁安的带头人。搬迁过程中,农村电工的感人事迹也不断涌现。凌岗移民村电工凌国林,在接到凌岗村的移民搬迁通知后,提前一个月把自家工作坊生意停了下来,庄稼也找亲戚帮助收割,和供电所的同志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供电工作中。种子坪村村电工罗秀芳,家中缺少劳动力,自己的身体也一直不是很好,还有7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但他却义无反顾,为移民服务……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尤其是,在迁出的168个村中,有65名农村电工也是移民,需要迁到外地发展。为移民工作大局,淅川县电业局由中层以上干部每人结对一名移民农村电工,做好他们思想稳定工作,引导移民农村电工做和谐搬迁带头人,并与安置地协调解决好移民电工到对方落户后“三金一险”等地域差异问题,同时对每位移民农村电工都送上1000元现金进行慰问,帮助他们异地发展致富。

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但温暖了移民农村电工的心,也增加了留下来的农村电工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一)提高农村电工素质,改善了人才结构

通过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农村电工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十分浓厚。在参加省、市公司举行的各种竞赛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越来越多的有学历人才充实到农村电工队伍中来。有部分在外打工的高中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工,被淅川县电业局的管理模式和薪资待遇吸引,归乡做起了农村电工,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电工队伍。目前农村电工中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有247人,占53%,具有技术职称的有451人,占96%。

(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加强

在过去,农村配网事故频发,人事伤亡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多为农村电工的直接责任。在农网改造以后,农村的电力资产也归供电部门所有。通过县级供电企业农村电工统筹管理的设计与实施,淅川县电业局的农村电力设备管理,逐步实现了巡视常态化、维护周期化、管理程序化、缺陷消除规范化、设备定级标准化,配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事故率大大降低,2008年以来,没有发生大的人身伤亡事件。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6

【关键词】农村审计;质量管理;闭环管理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农村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力量,不仅直接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审计的作用将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使农村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农村审计质量进行管理至关重要。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本文就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农村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农村审计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提取、管理、使用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进行的专项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加强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农村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化解农村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审计质量也得到一定提高,但在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审计质量计划尚未制定

农村审计质量计划通常包括农村审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的重点以及保证措施等内容。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只制定具体的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农村审计质量计划的制定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审计质量控制不受重视

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农村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审前调查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业务会议的质量控制、审计结果落实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环境的质量控制等。目前,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审计质量控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在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三)农村审计质量考核尚未全面实施

农村审计质量考核一般以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审计项目形成的资料和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规范性文件为对象,采取一定标准,由农村审计机构内、外相关人员进行考核。由于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对审计质量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审计质量考核也未全面实施。

(四)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未全面开展

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的内容包括:农村审计质量方针、质量管理的组织、质量管理的方法、质量管理文件、质量管理的氛围、质量管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目前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尚未开展。

(五)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农村审计质量责任的内容包括:审计组成员的质量责任、审计组组长质量责任、业务部门主要领导的质量责任、机构复核人员和负责人的质量责任、分管领导的质量责任等。由于农村审计质量考核和质量后评估尚未全面展开,因此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也无法正常实施,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闭环管理系统及其在提升农村审计质量中的作用

(一)闭环管理系统概念

闭环控制亦称反馈控制,它的特点是系统有一个闭合的回路结构。它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别,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使系统的输出达到最优。在闭环安全管理模式中处处体现着“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控制”的闭环控制原理。闭环管理模式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要素组成。计划就是确定管理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方案;实施就是根据预定的管理目标和选优的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管理部门对方案实施情况、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就是采取措施对方案进行调整,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同时将本次循环中发现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二)闭环管理系统在提升农村审计质量中的作用

采用闭环管理系统对提升农村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闭环管理是提升农村审计质量的需要。闭环管理是提高农村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闭环管理,可以更好地制定审计质量计划,确定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内容,明确审计质量考核的标准、审计质量后评估以及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内容,及时发现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审计质量的建议,促进农村审计质量的提高。

2.闭环管理是提高农村审计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当前,随着舞弊手段的不断升级,审计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农村审计风险剧增。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才能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采用闭环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闭环管理是完善农村审计管理的需要。研究农村审计管理必须研究农村审计质量管理,闭环管理是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因此,对审计闭环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农村审计管理体系。

三、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系统设计

(一)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思路

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主要是把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作为一个闭环系统,把该系统中的各项专业管理作为闭环子系统,使系统和子系统内的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并通过持续反馈对原管理标准作出变革,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循环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审计质量。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农村审计人员闭环管理,是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管理,逐渐完善审计人才信息,并根据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未来项目储备专业人才,主要解决审计人员技能不足的问题。

2.农村审计信息闭环管理,是将每一个审计项目的计划、控制、考核等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以便在未来审计项目中可以随时调出,主要解决数据资料问题,以减少重复审计。

3.农村审计问题闭环管理,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后续管理,及时追踪问题整改情况,是最重要的闭环管理,主要解决审计结果未能有效整改、审计执行不力的问题,并提供未来项目问题案例。

4.农村审计成果闭环管理,是将审计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主要解决审计成果未能有效利用的问题,并为未来项目提供借鉴。

5.农村审计评价闭环管理,是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考核、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等管理,主要解决审计评价质量不高、责任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并为未来审计项目提供参考。

6.农村审计文化闭环管理,是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文化进行不断凝炼、提升的过程,主要解决农村审计缺乏约束力和辐射力等问题,为形成良好的审计文化创造条件。

7.农村审计沟通闭环管理,是对农村审计机构内部及其与外部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管理,主要解决农村审计机构内外沟通不畅、审计效率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模块设计

按照以上思路,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体系包括以下七大资源库:

1.农村审计人力资源库设计。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采用自主培养与引进、初任培训和后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审计项目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项目需要可吸收乡镇农村审计站等人员,以弥补农村审计力量的不足,并建立审计人力资源数据库。三是建立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系统。农村审计机构可向政府审计机关及民间审计组织等进行业务咨询,并建立起相应的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系统。

2.农村审计信息库设计。审计信息库的内容可分为综合类信息和业务类信息。综合类信息一般指内容较少变动,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对以后审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审计信息,如: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重要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重要会议内容、制度建设等。业务类信息主要指内容经常变动,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参考的审计信息,如: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制度、机制上的问题,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等。在形成信息库的同时,应形成信息索引。

3.农村审计问题库设计。审计问题库是农村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模块,为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提供参考基础。农村审计问题库的设计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比如,可以按农村审计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包括:货币资金审计问题、债权债务审计问题、财务收支审计问题、专项款物审计问题、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等,也可以按问题的严重程度等标准进行设计。

4.农村审计成果库设计。一是收集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新理论、新发展趋势,收集审计业务所涉及的各类法律法规;二是收集审计项目实践性经验,并提炼出审计创新理论;三是收集问题库所产生的问题案例,研究更有效的审计方法;四是通过审计人员研讨活动积累创新成果,使审计进程不断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另外,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培训审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5.农村审计评价库设计。农村审计机构需要与当地相关监管机构共同制定出农村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如: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审计技能熟练性、专业性、创新性,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性质,问题表述清晰性、全面性,问题定性准确性、深入性,审计结论合理性、可靠性,审计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农村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农村审计评价库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的有效实施。

6.农村审计文化库设计。农村审计在审计质量管理活动中应积极培育审计文化。农村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物质文化是基础,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审计精神文化是动力。因此,应积极开展审计文化库的建设。首先,各部门和单位应大力支持农村审计事业,为农村审计机构配备足够的物质装备;其次,培育积极的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和正直、客观、保密、胜任的审计职业道德;最后,应加强审计组织建设以及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积极培育和构建先进的审计文化,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审计质量。

7.农村审计关系库设计。农村审计人员应该利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加强与内外各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各种沟通的情况事先进行计划和设计,将沟通过程进行记录并及时总结,为后续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审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农村审计与适当管理层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内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外部的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农村审计机构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农村审计工作中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取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效果,确保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贯彻,从而提升农村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S].

[2]于玉林,项文卫.审计管理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郎庆田,陈杰,王元仁.闭环:一个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14年的管理与实践[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4]李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体系模型设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1(9).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7

开始的春季农业农村工作现场观摩会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是继去年之后召开的第二次春季农业农村现场观摩会议。作为一次专题会议,能有这么多的领导参加,规模这么大、规格这么高,足见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开展这次观摩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现场观摩,直观地展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坚定全县上下抓落实、干实事、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认真查找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强化措施,完善提高,扎实有效地做好今后各项农业农村工作。

这次现场观摩活动,集中了一天半的时间,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部门点评的方式,行程400余公里、遍布全县10个乡镇、现场观摩了20个农业生产示范点,所看所闻,印象很深,感受颇多。从现场观摩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乡镇、各部门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农业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工作的基础地位;主要领导超前谋划,靠前指挥,包抓领导指导有力,帮助解决春季生产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形成了各级组织汇聚一点,倾力服务“三农”工作的新机制。二是准备充分。各乡镇、相关部门春耕备耕准备充足,为搞好现场观摩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突出,工作主动,措施得力,保证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推进有力。各级各部门围绕全年工作重点,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夯实了工作责任,营造了良好的春季农业生产氛围。四是特色显明。本次活动我们共看了20个点,涉及统筹城乡发展、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传统产业等方方面面,突出了各自特色,彰显了工作水平,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有的乡镇在核桃栽植上,发挥优势,再强措施,管理到位,成为全县核桃春栽春管的典范;有的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致富增收寻找新的途径;有的乡镇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在新村建设上规划超前,模式新颖,小而精致,功能齐全,为以新型社区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有的乡镇春季绿化乔灌搭配,花草映衬,既有乡土风格,又有园林韵味,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总之,这些点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很值得学习借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是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存在等、靠、望的思想,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通过现场观摩大家能明显的感到,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差异很大,横向比参差不齐,纵向比进展缓慢。总的来看,点上好于面上,局部好于整体。三是工作质量不够高,我们所看的点都是每个乡镇的亮点所在,代表着本区域、本行业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窥一斑而见全豹”,点上的工作是整体工作的浓缩,反映出了实际工作情况。通过这次观察,个别乡镇和示范点对我的触动并不大,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四是作风不硬、责任不实在一些领域和个别部门还有突出表现,导致某些方面屡出问题。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大家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对于下一阶段的农业农村工作,刚才来喜副县长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在此,我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去年7月份,省上出台了支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28条意见,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就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农村经济繁荣了,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谋划、安排工作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工作,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发展农村,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今年统筹城乡工作要重点抓好重点镇、中心村和农村社区的建设。今后,各乡镇、各部门都要以统筹城乡的思想引领发展,以统筹城乡的理念谋划发展,以统筹城乡的举措推动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二、抓好三项工作,推进统筹城乡向纵深发展。一是产业发展。对于我县来讲,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城镇产业,重点是发展以物流、商贸为主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广泛吸纳进城农民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核桃产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核桃产业,使其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真正把打造成为核桃大县和核桃名县;旅游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谋划旅游产业,打造一批亮点景区,努力把建成集生态观光、避暑纳凉、踏青吸氧、休闲养老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城乡体系建设。按照“做优县城、做大集镇、做好中心村和农村社区”的总体要求,做好重点镇和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提高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承载辐射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县上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做好7个乡镇、10个农村社区、3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工作,保留部分过渡村,不断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市上要求,各县在5月底之前,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此,我县城镇建设工作要将“十件实事、八项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瓦子街和界头庙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率先发展一步,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摸索积累经验。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去,我们公共服务是跟着人走的,就是说哪里有人,就向哪里投资,资金洒了“胡椒面”,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效果也不明显。现在就要改变这种现象,变为人要跟着公共服务走,所有的财力、人力、物力都要向重点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建设集中,用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这就要求我们撤小村并大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配套建好水电路气网、休娱绿住商、文教卫体养、美亮污垃场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重点镇、中心村和农村社区聚集,共享公共资源和优质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坚持做大做强做优核桃产业思想不动摇。当前,从农时季节来看,我县核桃基本避过冻害袭击。丰收在望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当前核桃生产管理工作。一是抓管理,增效益。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强化技术,指导群众搞好果树修剪、改土施肥、严防采青等工作,为核桃丰产丰收打好基础。会后,县核桃局要就今年核桃如何抓,尽快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引导农民群众搞好核桃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核桃的坐果率和高品率。二是抓防冻,保增收。虽说核桃遭受冻害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决不能抱有侥幸麻痹思想,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准备。同时,要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认真研究防冻技术,培育、筛选耐寒抗逆品种,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核桃冻害问题。各乡镇、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防灾、防虫措施,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全力确保万无一失。三是抓龙头,建协会。全面加强核桃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县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干果公司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各乡镇一定要组织强有力的协会,指导农户抓管理、搞培训、闯市场,通过联农户带基地,形成核桃产业优势、集聚优势,提高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化水平。四是抓节会,创品牌。启动核桃培训大楼建设,积极筹办首届核桃节及第二届农副产品展销会。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产品,提升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效应,提高核桃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是积极实施万亩玉米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及良种推广工作,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确保总产稳中有升。二是抓好生猪繁育、中蜂养殖等传统产业,努力发展中药材、生态鸡、森林猪等特色产业,广辟群众增收新渠道。三是今年由于市场拉动,苗木基地建设初具雏形,发展形势很好,但我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因此,我们要抓住有利机遇,引导支持群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苗木培育,积极组建苗木生产协会,力争早日将打造成为苗木繁育基地。

五、狠抓农业项目争取工作。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没有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尽其功的原则,率先在农口各部门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政策,将项目、资金向主导产业开发、重点镇和中心村(社区)建设倾斜,集中人力、财力办大事、办好事。二是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专人负责,形成争、跑、要的机制;同时,要精心包装、策划招商引资项目,每年至少确定一个重点项目,确保争取到位。同时,要精心谋划五年项目,建立项目库,组成专门班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予以争取,以此破解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农口各部门要瞄准中省投资重点,及早谋划包装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项目争取团队,最大限度地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使更多项目资金落户,破解农业资金困难问题。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8

一、农村会计制度发展历程及会计管理体制

(一)农村会计制度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财务问题都非常重视,逐步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不同时代的农村会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计划性制度相一致,我国农村会计制度是一种高度统一的计划治理,具有鲜明的计划性与财政性特征,集体经济的各种财产物资统一归于集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照按需分配进行运作,集体生产采取大包干,不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和核算。二是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乡政府、村委会,实行农村自治,实施乡村企业发展战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村级各类集体和私营企业等获得大发展,农村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村账村管和村企共治等会计制度。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随着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规模日益扩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日趋增强,原有的农村会计综合素质和管理体制等都难以胜任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农村财务侵害案件高频发生,农村会计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焦点和凸点,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以加强会计核算为主旨的会计核算治理机制,影响较大的包括村账乡(站)审、村账乡(镇)代管、联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四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后农税时代。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免征、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逐渐在全国铺开。

(二)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村级会计委派制与村级会计乡镇制是目前我国村级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两种治理机制。一是村会计委派制。在委派制下,会计人员摆脱了与服务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维护财经纪律、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主体地位缺失,缺乏有力的委派会计管理机构,会计委派制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委派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不够明确,委派会计的后顾之忧没有真正解决。二是村会计乡镇制。实行后,在委托记账协议下,实行制度、审核、记账、公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村经济组织账目清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村干部的违法违章行为,推行了农村会计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该制度下乡镇政府集管理和监督职能于一身,村级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公开不规范,民主理财小组作用虚化,农村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同时会计人员服务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意识和作用欠缺。

二、农村会计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农村文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此相适应,农村会计制度应向着体现村民管理自治、强化民主监督、保障信息质量的方向变迁与完善,回归会计本位,实行自我管理是我国农村会计的根本方向,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只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过渡形式。

(一)农村会计制度回归本位是由农村经济发展和会计本质决定的一是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内在需求。农村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再由其他机构或政府代行职责,以会计主体资格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是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农民的诉求。村民自治机制要求在农村政治和经济变革过程中需重视民情,尊重民意和汲取民智,充分考虑农民自我管理资产的内心诉求。这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其他非村民参与管理其账务和资金,有一定的担心和疑惑。三是村民自治的内涵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广大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和农村工作的重心。四是会计本身的职能。面对新农村建设新目标与转型期农村特点,会计管理机制变革应回归其原本经济功能,弱化政治功能,会计制度要求明确会计主体,发挥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而其他机构和个人代为行使监督职能则违背了会计本身的内在本质。

(二)农村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高水平人员偏少,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后续教育又跟不上,业务处理水平不高,无证上岗和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基本的会计工作。二是民主理财形同虚设。村干部一言堂,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甚至不愿管、不能管、不敢管,造成财务公开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避重就轻,公开时间不及时,甚至搞暗箱操作,公开程序不合理。三是农村会计制度不健全。主要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农村会计制度和外部监督审计制度,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监控渠道不畅,监督管理乏力,政府不监督指导,不审计或

无审计,审计出的问题长期不纠正或不处理,由此造成农村村级经济组织银行账户多,资金管理乱,支出票据多,收支凭证乱,违规账目多,核算管理乱,违规问题多,财务收支乱。四是会计的主体地位缺失。实行制、委派制等虽具有许多优点,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乡镇经管站代行政府职能成为会计主体和管理主体,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中心为会计核算主体,与会计本质冲突,与村民自治相异;村民理财小组、政府与第三方审计监督同为监督主体,却不能协调统一,政府不介入,监督就消失,政府介入就导致行政化或过死。

(三)农村会计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以会计证为基本要求,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各级政府和各级组织必须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坚持持证上岗是自选或公开选聘会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账和建账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加强在岗会计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电算化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学习,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二是以第三方审计为重点,加强内外部会计监督。村级内部不能很好或没有开展各项监督,使内部监督几乎流于形式,甚至是完全的放任自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第三方审计为重点的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加强政府、审计、税务监督和社会监督,进而不断逆向促进村民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内部审计等监督组织的建立完善和工作职能的发挥,全面监控农村会计各项会计业务的处理。三是以经济法律为主要内容,加强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教育和培训。村干部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带头人,唯有为人正派正直、办事热心公道、大公无私为农民谋福利、思想认识正确、法制观念浓厚的人才能做好农村基层干部,才能当好家,理好财,才能领导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这同时也是实行村级会计自我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必须对村基层干部加强以经济法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利用培训会、党员大会、支部会、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内部监督的意识和能力,使农村基层干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扎扎实实工作,做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四是以建章立制为突破口,狠抓落实和检查。要以《会计法》为基准,按照财政和农业等部门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农村会计规章制度,如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现金收支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以确保会计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还要注重落实和检查,按照对责任追究制度,对各责任人实行上溯追究、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对有令不行者,要严肃查处,对违法犯罪者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五是以财务公开为手段,强化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财务监事会监督。各地的实践证明实行村财务公开是民主理财和村民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的一项有力举措。村民主理财小组受托于村民代表大会参与村财务管理,按制度定期或关键点时间或较多村民有异议时向村民公布总体和专项财务收支、资产债务、大额或专项资金使用、干部报酬分配、投资收益及分红、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其他财务热点问题等,使村级财务管理做到阳光操作,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村财务监事会要依法加强日常监管,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敢于和用于对各个会计事项和财务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监督,严把支出关,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完整。六是以会计规范基础,严格会计业务的计划、审核、报批、核算处理程序。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按照会计业务流程,严格落实入账前的五审关,即每笔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入账都要经过以下程序:一是把好初审关,即由村会计依据财务收支计划,对所处理的经济业务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审查,对手续不全、违规违纪的票据等退还给经手人;二是把好签字关,即由村干部对收支票据进行再次审核把关,符合条件的签字,不符合条件的退回当事人;三是把好理财关,即由民主理财小组对收支票据进行集体讨论审核,对有异议的票据,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认定把关;四是把好审核关,即每月底,由村会计将齐全的票据交县级有关管理部门的总会计审核审计把关;五是把好入账关,即由分管会计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及上级有关文件、政策的规定对审核合格的票据进行再次审核,无误后才能入账。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9

[关键词]村级组织;内在矛盾;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6-0053-03

村级组织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又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骨干力量,还是农民利益诉求的重要桥梁。应当说,我国大部分村级组织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又必须看到,在村级组织建设上还存在着矛盾,制约和阻碍着村级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解决这些矛盾,既事关农村社会的重大变革,又事关各方利益的重大调整。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着眼完善相关机制,按照依法、有序、规范、平稳的原则稳步推进。

一、要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为前提,着力解决村“两委”班子职能定位模糊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矛盾。

当前,少数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特别是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设的村,出现了两委争政、支部独政、村委揽政和班子成员之间弄权的不正常现象,基层组织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作用难以发挥。职能定位模糊是造成村“两委”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从现实层面看,村级党组织既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又是乡镇完成农村各项工作任务、唯一能以行政手段指挥的“神经末梢”。村党组织是乡镇党委政府“代言人”和“人”的现实定位,使其不得不经常越俎代庖执行过多的“政务”,从而影响到村“两委”关系。从制度层面看,制度缺失易引发村“两委”的冲突。现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权限范围的表述较为笼统,党组织作用如何发挥,核心地位如何保障;哪些事务由村委会管理,哪些事务应由村“两委”共同决策;村“两委”发生争权和矛盾时应如何裁决等等,都缺乏可操作的规范。留下了制度弹性空间,给处理村“两委”关系埋下了隐患。还有些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村支书认为自己是村里的“领导核心”,存在“大权独揽、小权不分”的思想;个别村主任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的,又是村里的法人代表,有权处理村里的各项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和危及到党在农村的执政效能和执政地位。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结合,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关系。在乡村治理关系上,乡镇党委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乡镇党委政府要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村委会工作的支持、帮助力度。不仅要学会用市场、法律、教育的手段来开展工作,而且要注重宏观指导,不干预村民自治事务。要把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作为协调乡村关系的大事来抓,真正由“管民治民”向“服务为民”转变。同时,村“两委”要自觉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切实履行协助乡镇党委开展工作的职责,积极向乡镇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不得以村民自治为借口,拒不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准确定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根据《条例》和《组织法》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的领导组织,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村委会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执行机关,对外代表本村开展工作。村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党支部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上。在村民自治的法律框架下,村支部要真正体现“领导核心”作用,应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转变领导方式。村党支部要依照法规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在政策性、全局性、重要性问题上体现更高层次的领导,把事务性、职能性、技术性的具体问题交由村委会依法承担。三是创新制度设计。重点以分权、合作、制约为原则,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力边界、活动领域,形成村党支部统揽不包揽、支持不干涉、配合不拆台的村“两委”合作共事机制。

(三)明确界定村“两委”成员岗位职责。根据《条例》和《组织法》规定:村支部委员会由村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由于村“两委”是直选产生的,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之间、村主任与村委会其他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在这种没有明确权力核心的组织结构中,准确界定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岗位职责和权限范围,对于协调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提高村“两委”的执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上级党委政府(如县级或乡镇级)应当制定“村支书”和“村主任”岗位职责和权限范围的示范文本,然后再由各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二、要以完善村干部队伍选拔使用机制为重点,着力解决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与新农村建设高要求之间的矛盾。

村“两委”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从当前情况看,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以安徽省芜湖市村党组织书记的情况为例,全市442名村党组织书记中,45周岁以上的为405人,占91.6%,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主要是党校学历)仅有84人,占19%。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导致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宗旨观念、奉献意识淡薄;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能妥善处理群众矛盾;有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是村干部选拔培养使用上的一系列现实和制度问题又使得对村干部的调整面临较大阻力。一是源头枯竭。村干部“政治上没想头,经济上没干头,退下来没靠头”的现实状况,对优秀青年缺乏吸引力。二是培训不够,村干部缺乏学习动力和压力,“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在培训内容上,对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科学技能培训不够;三是出口不畅,《组织法》规定罢免村委会委员的村民会议由村委会召集,形成了“要自己罢免自己”的规则怪圈,在实践中难以推行,只能依赖于三年一届的选举。要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高要求与村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的矛盾,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多渠道选才,努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的来源。广泛采取内选、外调、下派和公开选聘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村民中选拔村干部。积极选派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断改善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制度。

(二)多形式激励,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采取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多种手段,鼓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力度,努力扩展村干部进步空间。以“一定三有”为重点,全面落实村干部的待遇,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村干部的报酬标准,统筹解决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离任后的待遇和养老保险问题。要树立典型,宣传和奖励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坚决制止各种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多层次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素质。采取基层党校培训、与涉农高校联合办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开展多层次培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经费四落实。扎实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鼓励村干部积极参加网络高等教育、函授、自考等大专、本科学历教育。通过培训提高村干部素质,切实解决不想带头、不会带头、带不好头的问题。

(四)多方位管理,不断增强村干部工作责任心。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指导下,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任期总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以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每个村干部。建立述职评议制度,每个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年终要向全体党员大会述职,村委会主任年终要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

三、要以完善村民素质提升机制为关键,着力解决部分党员群众素质偏低与扩大基层民主需要之间的矛盾。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以具备一定素质的村民为前提,但目前多数村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表现在:部分党员、群众患上“近视眼”,容易为利益左右,几包烟、一顿饭就可能使他们改变立场。留守村民不少是“老花眼”,无心顾及村民自治。个别干部群众有些“偏心眼”,在村级事务上强调家族宗族本位,无原则地偏向“自家人”、“本房人”。要解决农民素质不高与扩大民主的矛盾,必须在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培育讲民主、守法律、重道德的新型农民。

(一)推动民主意识生成,提高农民“想当家”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抓手,培养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不断提高留守村民文化素质,夯实有序参与政治的文化基础。采取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民主知识、民主思想的教育,使农民真正了解民主的含义、民主的原则和规则,形成比较成熟的现代民主观念。注重通过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实践活动,切实保证农民的民利,使农民亲身感受到民主实践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民主是个好东西”,激发他们的民主热情。

(二)促进外部环境形成,创造让农民“能当家”的条件。乡镇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增强运用法律手段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积极实现依法行政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服务的关系。采取教育、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蔓延,坚持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强化法律观念养成,夯实农民“当好家”的基础。采取“法律下乡”、“普法快车”、“无偿司法援助”等形式,提高法律宣传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要以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约束机制为保障,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村级事务监督、监管不到位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与之同时,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比较混乱,村干部违法违纪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资产、资源台账不全、家底不清,村集体资产管理欠规范,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等。究其原因,既有村级民主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也有上级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到位的问题。要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村级事务监督、监管不到位的矛盾,重点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要求,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注重完善村级规章制度,拓展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的渠道。严格执行和规范村级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财务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要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开,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专项核查处理。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对新任村干部、农村财务人员、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培训,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切实增强他们执行财务管理规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全面推进村级财务专项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把村级财务账目审查明、交接清,并将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开。

(二)注重扩大民主的范围、丰富决策的程序,提高村务决策的水平。在村级公共事务决策中,对一般性事务,应由村支书、村主任协商,形成初步意见,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对集体土地承包、租赁、集体土地征用和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宅基地的安排使用、大额资金的使用等村级重大事务,必须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最后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委会负责实施。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篇10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是由村来为基础来进行经济的治理的,在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缺失,往往由一人身兼财务管理部门的多个职位,这造成了村财务管理的严重问题,将财务权利与财务审核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违背了财务管理的原则。

(二)财会人员素质问题

农村财务中的会计基础是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基础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这些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得不到发现等问题。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水平基本上偏低,操作的随意性很容易带来各种问题。因此,在农村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农村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务监督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关键手段,在当前的农村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财务审核机制也十分宽松,在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财务信息虚假的现象十分常见,财务违纪的现象总是得不到解决,农村财务监督力度明显不足。在农村的财务管理单位中,会计核查以及会计监督工作往往是混在一起的,这就使会计监督人员及核算人员的职能得不到全面的发挥。此外,会计监督的责任感落实也是制约会计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很大一部分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没有做好,会计的合格性得不到保证。所以,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培养也很重要

(四)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足

虽然我国有制度对农村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但是,制度不可能将现实当中的所有问题考虑全面,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与现实脱节的情况。此外,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制度正在逐步与国际进行接轨,原先的农村会计准则渐渐的不适应时展要求,会计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农村在实际工作中普遍运用的是现金收付的会计核算制度,在这种制度当中,所有的经济业务处理都是以现金收付的实际值来确定的,因此,在基础计算的过程中不论是否出现了需要补偿的现金流动,都直接当作应急费来处理;在现金支付中,只要是本期的现金流动,不论是否出现了不在本期中的现象都应该计入本期中。现金支付制度虽然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现金流,但是它却不能够反映农村的结算以及盈余,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会计核算信息缺失。

二、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财务管理的效果会极大的影响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农村财务管理机制一直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在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农村的特性考虑进来,形成村级经济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组织结构上,财务管理可以由上级机构代为管理,例如乡镇财务部门。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财务管理中人员素质、意识方面的问题,避免财务管理制度缺失带来的管理漏洞,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降低农村财务管理形成的成本,将农村财务信息管理统一化。此外,这样的模式还能够实现财务上的管控权利的分离,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独立性,使村民对财务的参与性得到提高,从而加强农村经济的财务监督。

(二)提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当前农村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业务工作适应难的问题。所以,农村要自觉地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农村的财务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本领,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以及娴熟的会计技能。

(三)强化农村的财务监督

农村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实现对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相分离的职责实现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同时,农村还应该做出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管理,真正地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应该使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监督,推动农村的管理进步。此外,农村还应该尽量地借助外部监督力量,用社会监督的力量来提升农村内部的管理质量,促进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实现农村的有效管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