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7:5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措施

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都未成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此时更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下面从家庭和校园两个方面着眼,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措施展开探讨。

一、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改,减轻学生负担

当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等得到广大家长的青睐,大量占用了小学生的自由时间,多数小学生不仅要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还要在家长的强迫下学习很多特长,小学生从入学伊始便踏上应试的道路越走越远。学业和课外的诸多压力使他们对教师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产生焦躁、忧虑、易怒等情绪,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做出反驳家长、敷衍教师的举动。对此情况,作为小学教师,应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空间。

二、以身作则,使其建立正确的社会性认知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小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对教师的感觉也会有所转变。在低年级时,学生对教师尤为尊重,并会带有一些依恋,教师于学生而言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会下意识地对教师进行模仿,因此,对待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教师务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小学生的表率。之后,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对教师产生一些质疑,只有教学严谨、具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此时,教师应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会他们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评判。

三、加强与家长沟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然而在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惑和心理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现状,弘扬爱国理念,为不断培养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以心理科学的教育为范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心理学理论作为教育的基础,以科学性的原则作为指导,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积极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的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有关键性的作用。

2、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塑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改变和调节学生心理状况问题。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和消除学生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和障碍。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水平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运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观念的塑造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和复杂。具体来说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对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4、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同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在课堂讲授的方式和说教的形式,在因材施教方面有所欠缺和,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宣泄和疏导,注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情感沟通,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断帮助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困难的疏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努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对象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对自身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高校在培养和塑造学生问题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和问题,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目标相同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强调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当学生在心理上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时,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两者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无论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都会采取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和强调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高,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2、教育方法的整合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应当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塑造和培养,在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依据大学生个性化的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目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个性化的特色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采用说教的形式和一刀切的方法,这样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教育环境的整合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和动荡,传统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了。尽管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体系已经日渐成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旧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状况的缓解。

4、教育内容的整合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极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和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康复的措施,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采用思想疏导和教育的方式,对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5、教育原则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注重保密性原则的采取,强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积极运用和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措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结语:

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具备良好的情绪把控能力,有效地塑造自身良好的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措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原则是一致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两者进行全面整合,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并且有利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有利于我国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2]詹小平,丁立平,黄任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3]周晓晔,杨冬梅.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2,(20).

[4]郑云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2,(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3

一、防控现状

结核病作为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学生是结核病发病的重点人群之一。校园内人群密集,通风条件差,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机体免疫功能不健全,卡介苗的保护效力下降,在学习负担重、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旦感染结核菌后,容易发病并造成传播。我区近年来时有学生结核病病例发现,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暴发聚集性结核病疫情风险较高。通过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疾控中心、各镇(中心)卫生院、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年例行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导中发现,我区校卫联动结核病防控机制不够健全,学校日常防控措施落实还需加强,师生和家长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不高,防范意识普遍不强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联防联控、校卫联动的工作原则,区教育系统、卫生健康系统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创建“无结核校园”活动,加强学校结核病日常防控措施落实;增强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学校的卫生健康环境;提高学校发现、协助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创新学生结核病患者治疗关怀模式。

三、具体目标

全面落实学生健康体检、晨检、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及早发现和诊断学校肺结核患者,加强治疗管理,开展疫情主动监测,防止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提高师生及家长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创建成“无结核学校”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新生入学及教职工入职体检结核病筛查比例达到100%;

2.学校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落实比例达到100%以上;

3.学生结核病患者规范休复学管理率达到100%;

4.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100%;

6.每学年开设1堂结核病主题健康教育课,播放1部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片,开展1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7.三年内无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8.学校建立了结核病防控志愿者团队。

四、实施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

五、实施内容

(一)师生健康素养提升

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黑板报、专题讲座等校园内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等多种常态化宣传形式,向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和基础知识等,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和“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开展“无结核校园”主题健康教育活动。

2.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规范作息制度,减轻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得病后及时就医、确诊后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等良好健康素养,减少讳疾忌医和对肺结核患者的歧视现象,培养学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家长对肺结核的防范意识。

3.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科学掩口鼻等健康生活习惯普及教育,促使其养成勤洗手、多锻炼、人群密集环境多开窗通风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定时定量吃好三餐、营养均衡、不偏食等合理的饮食习惯。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特别是要贯彻“无结核校园”的理念和原则,并具体与结核病控制及其他健康科普知识相结合,同时将创建活动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相关的学科教育中去,建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思想。

(二)日常防控措施落实

1.落实健康体检。各级各类学校应将肺结核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中高考毕业和教职员工入职、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对有疫情暴发风险的的大中学校中设置的藏(彝)区班等,每年开展主动普查。

2.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级卫生员落实晨午检工作,着重了解每名学生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尽早掌握因病缺勤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原因,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后,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并由学校卫生室(保健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3.建立卫生保障机制。发挥学校是学校结核病防控的责任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将学校结核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规范设置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和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均使用面积。根据学校特点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等。

(三)疫情报告及规范处置

1.加强疫情报告。学校、疾控中心、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畅通的患者登记报告和信息交流渠道。发现疑似肺结核或患者后,应及时报告。

2.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学校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开展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学校应当密切关注与确诊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健康状况,宣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就诊。如果出现聚集性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救治患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严格休复学管理。学校对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定符合休学要求的学生病例采取休学管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好转后,学校凭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复学诊断证明为学生办理复学手续并督促学生落实后续治疗管理措施。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由区教育局和区卫健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机制。区教育局负责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学校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控各项措施,严防结核病疫情在校园内蔓延。学校承担学校结核病防控主体责任。区卫健局负责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学校开展接触者筛查和疫情处置、结核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和健康体检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4

实施科学管理,促进体卫艺工作不断发展。提高认识,摆正位置,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完善体卫艺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学科,开足学时。

一、学校体育工作

1.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区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提议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努力建设符合我区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2.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的指导思想,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锻炼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规范的体育技能。

3.全面、有效地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及时、准确地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的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测试原始数据和会总表要妥善保存,作为体育但档案备查,测试数据要导入管理软件并进行备份。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按时直报国家数据库的工作,不断提高上报数据质量。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整改措施,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4.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在25至30分钟,增强学校群体的全员性、趣味性。进一步规范队列、,广播操,十月份开展一次3至6年队列表演比赛,11月份开展一次广播操比赛,并保证开足、开齐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进一步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级举办的体育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在开展各级、各项比赛活动中,加强组织管理和安全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体育赌东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

二、学校卫生工作计划

学校卫生工作以健康教育为中心,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计划管理、传染病防治、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强化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

6.加大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强、规范学校师生饮用水的管理,落实《食品卫生法》、《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杜绝学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定期向师生员工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教育,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7.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加大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做好甲流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继续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落实课时和师资,确保开课率达到100%。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视力保护、口腔保健、传染病预防、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要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更好的学校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落实到学校具体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级。

把有关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作为开学后的第一堂课,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争取学生积极配合学校防控措施落实。特别要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到校内、外人群聚集性场所,注意日常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

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要立即按当地有关规定,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等活动。

指定专人每日负责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一旦出现学生、教职工因病缺勤,应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如与甲型H1n1流感有关,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学生和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须及时在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到校医室或学校所在地医疗机构就诊。学校应提供必要条件,对该学生和其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8.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工作。建立健全学生体检档案。要加强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监督检查,提高体检工作质量。全面应用《学校卫生管理软件》对监测数据做好统计、汇总、分析,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防近为中心、防龋为重点,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指导学生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体质状况。做好食品卫生监督、校医培训工作,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9.做好入校新生的查验接种证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师生防控传染病的意识,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晨检、消毒工作,规范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防止卫生突发事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确保师生安全。

10.继续搞好红十字会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红十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群众性救灾、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工作。

三、艺术教育工作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要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增强学生艺术素养。

11.学校在保证音美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美教学质量,为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巩固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加强管理,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13.组织教师参加市艺术团指导教师培训班、市中小学教师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通过培训与展示,提高我乡艺术师资业务水平和组织指导艺术团队的能力。

四、国防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5

师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可能会发展为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精神疾患。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要想解决师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对二者共同干预,营造舒适的校园心理环境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保障职业教育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1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我国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结果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郑延芳等运用SCL-90问卷调查195名高职教师,结果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等学校。一项2013年调查的河南省6所高职院校584名教师的研究中,高职教师的心理异常人数比例高达52.3%,特别是焦虑、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校教师的常模(p

通过比较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焦虑、抑郁、人际敏感、躯体化等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和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1.2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引起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总结归纳为以下四条: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有研究[3]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佳、职业压力较大,工作状态、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部分通过工作状态来实现。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教师减轻职业压力,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应从多个角度采取对策:①学校方面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促进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团队,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采取对策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完善激励手段;营造和谐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②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③提供更多途径促进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1.3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多是以问卷的形式量化监测,反映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理论性的干预对策。而国外学者做了许多有关教师适应性、职业效能感、人际关系等的研究,研究方向更加全面、细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也更加明确。国外学者在心理干预方面,已经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和增进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方案措施。我国对于对策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或进行经验分析,缺少实践应用研究,无法探究其科学性和适合性,很难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因此,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措施的研究,如开展心理辅导研究、干预性实验研究、干预效果的对比研究等。

2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1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研究文献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自卑、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不同的研究样本其结果可能不甚一致。一项对1971名高职学生进行SCL-90测试的结果显示:心理有问题学生占5.89%,筛选心理问题学生样本,发现位于前五位的症状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5]。

也有研究指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令人担忧。400名高职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躯体化等因子得分上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和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按比例大小依次为:焦虑、偏执、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6]。

2.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学校、家庭、个人及社会四方面因素。国内也有学者开展更加细致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人格特征、体育活动等的相关性。我国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模式尚在探索构建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匮乏,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l:5000的师生比。另外,兼职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机会甚少。加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研究对于干预措施的实施主要针对学校和个人因素。我国已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且重在预防的理论指导思想。在干预措施上开始尝试通过体验式教学、团体辅导和网络心理教育等方式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的潜能,如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剧等,同时辅以专题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进行多层面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

2.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也更具体,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结果更具可信性,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比高职教师更细致深入,已经有比较具体的干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团体辅导、网络教育等。但是这些干预途径依赖于专业心理教师,并没有发挥全员参与教育的强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心理教师严重不足,只能在个别班级试点进行,难以进行全院推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1-0115-01

为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自身体会,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56例儿科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其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56例患儿,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14岁,平均(7.9±2.7)岁,病程1~24d,平均(5.6±1.9)d。其中25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8例为小儿胃肠炎,13例为小儿心肌炎。家长年龄为22~45岁,平均(29.4±3.1)岁,文化程度多为大专以上,占89.5%,其余均为高中以上。

1.2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首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所有人员均参与讨论,实施期间定期进行方案的研究,随时根据开展情况进行方案的修改整理,并由专人负责记录。住院后首先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包括其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患儿家属一般多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特别关注。了解患儿病情后做出相应评估,告知患儿家长疾病发生的病因,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告知家长此疾病的好发季节,在此时期应多给患儿补充营养,注意防寒添加衣服。在流感高发期间应多进行室内通风消毒,饭前洗手,少去公共场所。高热患儿告知家长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并给予其指导,告知注意事项[1-3]。胃肠炎患儿应告知患儿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发病期间应多补充水,避免脱水情况。心肌炎患儿应告知家长让患儿尽量休息,避免劳累,以促进疾病康复。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在与患儿沟通时应注意语言,多夸奖儿童,微笑面对,可准备一些玩具,配合语言沟通。与患儿家长沟通中应注意语气,多为家长考虑,治疗护理过程中劝导家长劝导患儿配合,以顺利进行治疗护理。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在出院时均进行满意度调查,并与上一季度儿科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对患儿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与上一季度患儿平均出院时间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向患儿及家长传输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家长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穿插地为其讲授此方面的知识,加深其认识,为日后预防疾病有促进作用[3]。另外健康教育还可加深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在治疗中给予积极配合,促进治疗护理疗效[4]。

本组资料显示,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为患儿及家长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不但可避免患儿发生并发症,还可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信任,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5]。儿科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应注重于患儿及家长沟通,通畅的沟通有利于护理治疗措施的开展,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素敏.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4):63-65.

[2]童春晓.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治疗依从性及哮喘控制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8-21.

[3]王,赵世武,歧晓红.小儿哮喘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51-53.

[4]张鸿.健康教育在小儿哮喘护理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4):92-9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7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主”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护理学发展的趋势,21世纪的护理工作者,必将是从事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应呼吁全社会为了人类的健康,也为了你的健康,积极加入到健康教育的行列中。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1]。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根据患病程度可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常急性发病,也可由轻型腹泻转变而来。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下面以小儿腹泻为例,阐述在住院患儿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1评估有关患儿及家长对小儿腹泻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需求

发现以下与健康教育相关:(1)患儿年龄以婴幼儿最多,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异常感觉体验不深,表达不清。(2)患儿家长缺少小儿喂养和小儿保健知识,致使小儿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非感

染型腹泻。(3)患儿家长对小儿腹泻的病情发展估计不准。对轻型腹泻掉以轻心,对重型腹泻而惊慌失措,常急于采取止泻措施,对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原则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4)年轻父母对小儿腹泻的自我护理经验少,再加上现在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健康与否都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很多亲属的心,这些群体对小儿腹泻的基本医学知识,治疗和护理知识都表现出关心、渴望、有积极学习和掌握的愿望。这些特点是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腹泻患儿的健康教育中要了解和抓住的关键。

2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患儿或家长能够(我院允许患儿家长陪住):(1)掌握小儿合理喂养的相关知识;(2)了解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能够判断小儿腹泻的轻重缓急;(3)阐明重型腹泻患儿的护理与病情观察;(4)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

3实施有关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

3.1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1)对于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多以讲解及同病房集体指导为主。在住院期间,强调与患儿或家长交谈以解除其对医院环境包括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或者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随时指导。(2)结合儿科病房,办一些各种宣传材料如图片、小册子、墙报等最简单形式的健康教育,以适应儿科健康教育特点,促使患儿及家长有意无意地接受到健康教育的信息和健康知识。

3.2小儿腹泻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小儿腹泻与小儿喂养不当和环境因素有关喂养不当是引起轻型腹泻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过多、过少、不定时、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的喂养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以及骤然断奶等,均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个别婴儿对牛奶或其他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喂养后可发生腹泻。另外,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口渴有易不哺乳或饮水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稀释消化液,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表现为食欲减退、溢乳或呕吐,便次增多,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便,有酸臭味,可有泡沫。精神尚可,体温正常或稍升高,无明显的脱水症状,常被家长忽视,时间长了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3.2.2重型腹泻的护理常危及患儿生命的是重型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家人常感万分焦虑。重型腹泻常因肠道感染引起,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当机体防御能力较低、感染的细菌数量大、细菌的毒性强时就可发病。秋冬季以病毒性肠炎为主。重型腹泻常急性发病,呕吐、腹泻频繁,每日使余次甚至达数十次,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量多,向外溅射,可使肛门皮肤发红或糜烂[3]。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体温不升或发热甚至高达39℃至40℃,烦躁,病情进展时精神萎靡或意识不清或惊厥,常伴有中、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症状,常可危及患儿生命,必须立即救治。

3.2.3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小儿腹泻的护理

3.2.3.1做好心理疏导,取得家长的配合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着重病因治疗和液体疗法,一般不宜用止泻剂。往往患儿家长希望一入院立即止泻,这是不科学的期望。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在毒素作用下,小肠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多,与肠道动力学关系不大,止泻剂不但无治疗作用,而且延缓肠内容物的排出,可增加毒性产物的吸收,加重病情。一般疗程为6~8天,请家长不要过分担心。

3.2.3.2腹泻患儿的喂养腹泻患儿宜喂稀释奶或清淡饮食。发病期多喂水或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应少量多次添加副食,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有淡到浓、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逐渐增加。喂养前后勤洗手,食具要清洁消毒。

3.2.3.3补液护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严格执行补液原则:即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密切观察补液速度;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观察脱水情况改善程度,如精神状态、尿量、有无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2.3.4加强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天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拭干,再扑些婴儿粉,如臀红可先用3%硼酸水洗,干后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油,以减少刺激。粪便培养阳性者,每次护理治疗后正规洗手,做好床边隔离。

3.2.4患儿出院时的健康宣教向患儿家长告知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水源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提倡母乳喂养,尤以生后最处4个月最重要,避免夏季断奶;及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注意食物、食具、尿布、玩具等的日常性消毒工作,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过热或受凉,夏天应多喂水;感染性腹泻应隔离治疗;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4教育效果评价

(1)患儿及家长了解了疾病医学知识,使其预防保健能力得到提高。(2)增加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问卷、留言等方式调查表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大有提高。(3)通过对患儿急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很好地承担起从事健康教育主力军的任务,把健康教育从住院患者推向社区健康人群。

5体会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大意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并贯穿于患者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增进了健康知识,早日成为即有健康身体,又有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的人。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级).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趋势;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论是校园环境、人际氛围,还是学习方法;也不论是个人目标、家庭期望,还是自我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近年来,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教育学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化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和队伍的优化,共同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就是发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于滨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自2002年起,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房树人投射测验等在每一届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和筛查。根据测验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针对筛查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和辅导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笔者从近三年燕山大学的新生心理普测结果和后期干预的有效经验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启示。

1、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以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2006、2007和2008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和4.83%,三届新生总体的检出率为7.89%。国内其他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2.3%-26.1%[1-3]。燕山大学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研究中三届新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9%,没有超出上述同类研究结果的范围,基本处于同类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正常。

2、三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无一例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提示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届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三届新生总体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和全国常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9个因子分均较低,提示该校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同时也表明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与大学生常模存在明显差异。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3个因子分较低,其余6个因子分较高,提示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的薄弱是三届新生的共性,应引起该校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的因子分布:结果显示,三届新生中重度症状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2007级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2008级为人际敏感和强迫症状,三届新生总体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接近或大于2%;重度症状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2007级和总体均为躯体化,2008级为躯体化、恐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小于0.5%。不难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两项的异常,是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通病,这无疑给该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众多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论述均指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认识与定位问题等方面[4]。燕山大学心理中心针对大学新生的上述常见心理适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务性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借鉴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提升出来的,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体系[5]。燕山大学以国内外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和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燕山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发,引申和扩展到我国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观念的转变和措施的开展两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1、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典型方式。从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角度来分类,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矫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碍学生为对象,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此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其特点是注重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使双方能在共情的基础上平等、真诚地对话,有针对性地消除心理问题。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矫治模式是一种被动的教育策略,即当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性的措施;而且,矫治模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2、施教者主体的转变

在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施教者的主体是为数不多的校内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是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配比要求——1:3000的比例来配置,对于像燕山大学这样一所仅本科生就达三万名的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也不足十名。这样为数不多的数名心理教师肩负着维护全校几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担,很明显是超负荷的,所以仅凭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协调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此模式的核心是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统筹协调三级网络的工作,使之服从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此模式不但能够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燕山大学为例,该校自2003年起就逐步构建起了由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学生科长和辅导员等)和班级学生骨干(班干部和“心理危机阳光小组”成员等)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网络,主要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估以及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指导等;学院的学生辅导员等为二级教育网络主体,起衔接、沟通、强化教育的作用;班级的学生骨干为三级教育网络主体,主要负责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该网络体系中各级的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不同,但大家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密切合作,通过二级、三级教育网络系统向全校范围辐射,有助于心理中心对于全校危机学生情况的掌握,信息通畅且有效[5]。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体系的丰富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两大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矫治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外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热线、危机干预等几种形式。上述工作形式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基本都是坐等心理问题学生上门,然后给予相应的辅导或干预。其工作对象是少数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状况的学生,教育和服务的范围较小。而新型的发展模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其未来发展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大部分学生学会自己应对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所以是以前摄性预防为主导思想的。此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将大大扩充,主要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心理健康常识和技能的宣传(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形式)、佳片心理解析、心理知识大赛、朋辈心理辅导、新生心理普测、各年级心理问题排查以及根据普测或排查结果给予的约谈、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新老学生座谈等活动。

2、与施教者主体扩大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预防发展模式的兴起必然要求施教者主体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从少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展到遍布全校的三级工作网络全体成员,此工作网络中,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心理骨干(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委员等)、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成为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随之丰富起来,主要有辅导员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或主题班会(常见主题同上),辅导员或学生心理骨干组织的老生经验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素质拓展等班级活动,学生心理骨干自办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板报、报纸、广播节目,同学间的朋辈心理支持与辅导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习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74-77.

[2]王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0-632.

[3]王希华,赵广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7-29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9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民医院儿科,甘肃武威733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方法临床纳入7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对家长进行传统健康宣教,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系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知识掌握程度、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惊厥发生次数、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并发症14.29%,护理满意度97.14%,对照组并发症20.00%,护理满意度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知识掌握得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惊厥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做好相关应对措施,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惊厥发生率,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http://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应对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a)-0181-02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肌群强直性抽搐为主,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热性惊厥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该院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高热惊厥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患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吉祥鸟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0.2~6岁,平均年龄(3.1±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0.3~6岁,平均年龄(3.3±1.5)岁。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入院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小儿高热惊厥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对于刚出院的患儿,注意每日体温的测量。住院期间,知道患儿家长正确使用温度计。同时,告知家长高热发生前患儿可能伴有的症状、体征等。高热期间,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进行合理降温。物理降温时,选择患儿额头进行温水擦拭,水温亦32~35℃为宜。若擦拭后30min,患儿体温仍未见有明显减低,应该迅速送医。

1.3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窒息、舌咬伤以及外伤等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高热惊厥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惊厥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的次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

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惊厥复发次数上,研究组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小儿脑、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5]。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问题及控制惊厥。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该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2%~5%的患儿会出现癫痫等症状。特别是对此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癫痫的发生率更高[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该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小儿高热惊厥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

该研究就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进行了分组观察。首先,该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家长的配合下,共同保证患儿住院期间治疗的疗效。另外,经过健康教育,研究组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时间及惊厥复发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识,加强对患儿出院后的照顾。系统健康教育规范了临床健康教育程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常规的健康教育多以口头为主,不规范。主要围绕入院环境介绍、治疗措施、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等,受护士掌握的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及沟通技巧等因素的影响。系统健康教育有严格的时间和计划表,使责任护士不在机械等待医嘱,而是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对高热惊厥患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做好相关应对措施,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惊厥发生率,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woSB,LeeJH,LeeYJ,etal.RiskfordevelopingepilepsyandepileptiformdischargesoneeGinpatientswithfebrileseizures[J].Brain&Development,2013,35(4):307-311.

[2]钟友娣,吴枸娇,何妙贞,等.系统健康教育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29-131.

[3]柳素茹,范共好.门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2):239.

[4]伊美娜.护理干预在高热惊厥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69-970.

[5]钟小燕,赵春兰.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方法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222-224.

[6]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7]孙文环,边瑞军,王淑娟,等.健康教育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129-13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篇10

1 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知、信、行”。“知”就是普及健康的科学知识。“信”就是使人们相信科学知识有益健康,并建立起获得健康的信念。“行”就是把信念变为实际行动,落实健康行为。而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并被列为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之首。

1.1健康教育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健康教育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健康教育在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2健康教育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死因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这是医药所不能解决的。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有益于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

1.3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据国外学者测算,在身心健康上的预防性措施和投资大约仅仅相当于治疗费用的1/10,2008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4%,因病、因伤残、过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00多亿,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2%,两项将近14000多亿。我们的健康科普教育如果做好了,基本可以使各种疾病减少一半。寿命延长十年。因此从成本一效益的角度上看,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预防保健可以为国家和家庭节省大量医疗方面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1.4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作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只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才能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

2 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卫生知识传播和宣传动员,它的着眼点是行为问题,它要达到的目标,是如何促使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进而达到促进和保护健康的目的,提高生活质量。常见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预防保健知识。合理膳食,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和生活习惯。意外伤害和急救处理知识,传染病、慢性病预防,压力管理与控制等,具体内容据保健对象的需要情况而定。也可以根据健康信息档案中每个个体具体的临床症状及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合理制订个性化保健方案。使资料具有连续性。病情具有追踪性。评价具有科学性,措施具有指导性。把体检结果作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重要依据。

3 健康教育方法及其评价

合理开展健康教育,结合保健对象身体状况特点和发病规律,合理选题,认真组织,邀请专家开展大型讲座活动。同时注意“点面结合,以面为主”,组织有关医疗单位的专家,采取面对面讲授、咨询、答疑的方法,向保健对象极其家属传授健康保健知识。增强保健对象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1语言教育采用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等形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展形式活泼的健康教育讲座等。

3.2文字教育采用卫生标语、卫生传单、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卫生宣传画、干等配合图片、照片、标本、模型以增强宣教效果。并把宣传材料确保送到保健对象手中。确保健康教育效果。

3.3效果评价

3.3.1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3.3.2中期效果评价

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为: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