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06

低碳城市建设篇1

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

要实现城镇的低碳发展,不能仅依靠节能减排技术手段,还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标准衡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从城镇结构入手,整体减少城镇的碳排放量。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空间秩序而作的关于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低碳的城市规划要在对城市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和内部秩序等方面综合考虑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低碳的城镇规划是通过对城镇进行全面的评估,探讨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城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构建绿色建筑标准以及绿色交通体系,引导居民进行低碳生活,最终达到减少城镇碳排放的目的。国内外学者认为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城镇规划有东京市的《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纽约市制定的《纽约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等,其中围绕低碳建设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建筑、产业等进行了综合的规划。

1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定从排放审计开始,可以分为四步: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是审计城市的碳排放量,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然后根据审计排放量得出的结果,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减排目标以及各阶段的检测标准、确定检测方法;接着进行多领域的技术可行性论证,制定相应的低碳政策;最终确定方案。

2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

要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首先应明确低碳城市的特点,就规划的角度来看,余猛等人认为低碳城市应具备规模合适、形态紧凑、拥有高效的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的特点。陈洪波认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涉及面广,涵盖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空间布局及各种基础设施等,涉及到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则应该抓住几个核心要素,尤其是城市低碳发展的目标定位、关键领域和保障机制本[3]。综合东京、纽约等城市的规划内容,我认为低碳规划内容应着重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改革/升级、建筑、交通以及基础设施五个方面。

(1)城市低碳空间布局

巨大的城市规模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距离过远的功能分区、混乱的交通、私家车滥用等问题增大了城市的碳排放量。许多学者就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如克劳福德和弗伦奇就从城市形态结构、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的角度,论证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目标[4]。各国学者基本认同低碳城市应结合公共交通走廊塑造多核心、具有合理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但是,城市的空间形态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这将会导致城市在很长时间内沿着高碳的轨迹运行。因此,在规划初期,引入低碳的理念,对于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城市已经将空间规划纳入低碳建设规划之中,欧盟资助欧洲部分城市进行低碳化建设,就大力倡导城市的致密化改进,以此限制城市规模无节制、不合理的扩张。在规划中实现低碳空间布局要专注于职住平衡、密度适中以及绿色布局三个要素。职住平衡一方面是指土地的混合使用,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开发者或使用者可以自发地配置最有收益的使用功能组合,使土地上就业和居住人数大致平衡;另一方面是街区功能混合,在同一街区的土地利用性质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提倡功能分区。城市组成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等,在空间分布上达到一定强度,密度达到合理水平,主要倡导城市空间紧凑发展。开发高密度社区,打破传统功能分区,不同的社区组合作为城市最小功能体,依靠公共交通联系,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发挥城市区域的地缘优势,既方便居民生活也减少交通带来的碳排放。低碳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途径,所以绿色布局也很重要,保证城市拥有一定的绿化面积,将其平均的分布于城市之中,一方面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增加城市固碳吸炭的能力。低碳城镇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涉及到城镇地域范围内的产业安排、建筑规划、交通网络设计以及基础设施分布四个方面,是一个全局性的综合规划。因此,在地理规划的角度上,城镇的低碳空间布局包含了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基础设施的布局。

(2)低碳产业结构改革/升级

谭志雄等人认为低碳产业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5]。陈洪波则认为,低碳产业不仅仅指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企业,还包括节能减排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即使在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也存在着低碳产业结构升级的愿景,企业低碳与否应在行业内比较[3]。根据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2009年在低碳产业战略远景(LowCarbonindustrialStrategy:avision)中提到低碳产业内容,其中包含:提高能源效率、重视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低碳汽车以及建设低碳研发中心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产业结构的低碳改革和低碳升级存在于每行每业。因此,城镇的产业低碳化升级,一方面应重视对城镇中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和升级,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应推动低碳新型产业的发展,如美国两任总统分别签署的《新能源法案》与《清洁能源法案》,都指在发展美国的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节能减排,构建本土的新型低碳产业。我国也很重视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列出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碳排放量低且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是未来低碳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城镇低碳建设规划中应积极推动本市低碳产业的发展,向该类企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3)低碳建筑

在东京和纽约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的低碳化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标准和推行的政策。例如东京市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以及对建筑碳排放具有约束力的碳交易制度;纽约市总体规划中规定提高现有建筑能效、发展高能效建筑、促进城市建筑的绿色化,到2030年要通过“建筑节能”减少16.4百万吨碳排放[6]。低碳建筑规划在城市总体低碳规划中必不可少。通常,低碳建筑的规划内容只关注建筑运行环节中碳排放的问题,陈洪波提出运用全生命周期法拟定低碳建筑规划的内容。全生命周期法,既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和建筑垃圾处理的每一个环节着手,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由于目标和过程复杂,难以管理,生命周期法虽然科学,但难以实施。现实可行的低碳建筑管理措施有:加快对大型公共建筑的低碳改造。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60%以上的耗电量。如对空调、照明采取改进,那么既有的大型公共建筑可降低30%以上的耗电量;规定排放最高标准,建立商用楼碳排放交易制度,控制商用建筑的碳排放;进行居民房屋的供暖、照明改造;打造绿色建筑标准,开发高效能建筑,推行低碳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住宅新模式。

(4)低碳交通

城镇规模蔓延式发展,功能分区混乱,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使得城镇私家车剧增,交通已经成为城镇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降低交通系统带来的碳排放,东京市政府采取了建设紧凑型城市、研发环保生物柴油、鼓励使用低污染低能耗汽车、提出生态驾驶口号等具体措施。纽约主要关注公共交通方面的低碳建设:扩建公交基础设施,增加主要拥挤线路的运载能力;改善现有公交服务,研究解决城市范围内某些区域的交通拥挤状况。除此之外纽约规定提高私家车、的士和其他交通工具的燃烧效率,降低燃料Co2排放浓度。哥本哈根秉持“自行车之城”的理念,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出行,拓宽自行车车道,建立了自行车高速公路等等。综合各城市采取的举措,国外建设低碳交通主要是通过扩建公共交通,提高机动车的燃烧效率,鼓励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小排量汽车或使用环保能源的车辆。建设低碳交通要优先公共交通,科学合理的组织高效综合交通体系,降低城镇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

(5)低碳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分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类[8]。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的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交通设施(铁路等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航空)。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医疗、体育、社会保障等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设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就会长时间运行,规划时选择不当,将导致未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基础设施规划中,能源供应类设施,如路灯,需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能源利用率高的设备;建筑类设施则采取低碳建筑规划中的策略,降低现有建筑能耗,研发新型节能建筑;供给类设施,包括电力、管道煤气、给排水等,利用先进技术降低运输途中的损耗,提高供给效率;废物处理类设施,如排污及废弃物收集处理,在提高处理环节能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要回收利用资源,如利用污水淤泥中的甲烷,减少甲烷排放,或合理使用垃圾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减少化石能源的排放。

3低碳建设规划应因地制宜

由于各国城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不同,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低碳城镇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联合国人居署的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目前属于建筑主导型的排放,中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如香港等目前属于交通主导型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目前处于工业主导型的排放。由于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低碳建设的重点大都放在建筑、居民生活和交通减排等社会生活方面。发展中国家城镇的低碳建设必须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节能减排,因此侧重点则在产业结构改革/升级。伊朗目前在一个名为Hashtgred的35公顷小镇上进行着低碳城镇的试点建设,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方案,以“低科技”为主旨,“低成本”为原则,根据伊朗传统文化,注意房屋的高矮密度以及紧凑性,尽可能减少制冷和供热的需求[9]。方案中“低科技”是指依据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既低碳环保又合乎情理的城镇建设,不以高排放的高科技为主要手段,依靠自身条件解决建设进程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值得发展中国家的小城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学习。根据城市人口以及发展规模的不同,低碳规划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人口众多的大都市规模扩张,为解决低密度扩张、经济无序发展以及人炸式增加带来的高碳发展问题,规划重点在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改革/升级、建筑、交通以及基础设施五方面。对于城镇规模小、人口密度低的小城镇,低碳发展规划则侧重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因此,根据城镇的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将低碳城市规划的侧重点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国外城镇低碳化建设政策分析

低碳城镇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建设低碳城镇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东京、纽约、哥本哈根、那格浦尔、北帕默斯顿在建设低碳城镇过程中制定颁布的政策进行分类与总结,分为控制政策与鼓励政策两大类。控制政策包括排放标准、建筑标准、税收控制以及其他处罚;鼓励政策包括专项基金、税收减免以及津贴。这五座城镇均具备至少一项控制政策以及鼓励政策。政府作为城镇低碳建设的发起者与促进者,一方面要把握好城镇低碳化建设的整体局面,利用控制政策管控建设过程;另一方面要促进城镇的低碳化发展,引导以及鼓励企业与居民走低碳之路,鼓励政策可提高企业与居民在低碳化建设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将政策细分为行政方面与经济方面两类(图7),国外各级政府对城镇中企业以及个人采取的奖惩政策,推动了城镇的低碳化建设,“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制定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减排行为的奖励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拉力,通过奖励促进企业以及市民节能减排,协助政府建设低碳城镇;另一方面,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惩罚则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力,督促企业和市民摆正观念,改变高碳的生产、生活习惯。在政策提供的拉力与推力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城镇更好更快的向低碳模式发展,实现减排目标。

城镇低碳化建设离不开三方合作的治理结构

建设低碳化城镇离不开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的努力与合作,政府负责制定低碳城镇的规划与政策,企业和居民按照规划与政策通力配合,形成良性的合作模式,一起向着低碳城镇的目标迈进。在建设低碳城镇的过程中,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政、企、民三方合作治理,规划与政策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1)政府主导

第一、建立完善的低碳城市治理组织架构。将具体规划内容与减排目标分配给相应部门的负责领导,合理分工,架构完善,建立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第二、将碳减排量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以及领导工作考核的范围。第三、根据城镇低碳建设的发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的规划研究、项目实施和效果评价,适时适度调整减排目标以及政策。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低碳城市领域的财政投入,给具有低碳性质的生产与消费提供补贴;向企业与市民宣传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进行环保节能以及垃圾分类等低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第五、提供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的平台,构建和谐低碳社会。

(2)企业配合

第一、积极进行产业低碳改革以及升级,引入清洁生产技术,逐步用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第二、开发新的低碳技术、绿色能源、低碳管理方法,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进行低碳建设的推广,使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企业的新发展点。

(3)居民监督

第一、了解低碳城市建设的举措,转变高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进行自身碳预算管理。第二、通过政策制定平台,积极参与低碳城镇建设。第三、自发组织成立以低碳环保为主旨的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协助政府进行低碳城镇建设,监督企业进行产业绿色升级,呼吁居民正视减排义务以及减排责任、引导其他城镇居民进行低碳生活。从超级大都市到偏远小城镇,宣传低碳理念的nGo对城镇的低碳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已经成为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居民的纽带,在矛盾凸显时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低碳城市建设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因而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成为当下最热点话题。现在可以称为是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低碳建设的革命,都在努力改善我们全人类的生活环境。然而这样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似乎让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在提出建设的同时,就应该将低碳建设,保护环境的决心与理念带到发展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新型”的城镇化建设。

二,国际低碳城市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城市就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能源积聚短缺的压力下,走上了低碳发展之路。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环境污染给带来的后果,所以,城市在碳减排方面非常成绩极为显著。很多国际大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低碳城市的探索和发展之路。

(一),英国

低碳经济的概念始源于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该政主要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策略,制定《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英国伦敦在大伦敦规划中,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实现低碳城市改革。2004年2月,颁布文件《从绿色到清洁能源——市长的能源战略》、《伦敦规划——大伦敦的空间发展战略》。2006年5月,《可持续设计和建设——伦敦规划补充文件指引》,2007年6月《伦敦规划工作计划修订》。

(二),日本

日本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90年时期,另一个阶段是2000年后期。在第一阶段,日本的一些县根据国家减排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计划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这些措施包括增加信息宣传以及增加公众对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认知。

第二阶段是2000年初期,日本各个地方相应提出了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一系列法规,条例的制定,以及对基础设施开发和能源的再选择。

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重点方向

从目前国内对于低碳的研究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在初始阶段,而各个领域对于低碳的研究是封闭式的,缺乏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对整个国家发展做出整体的低碳调控,国内具体实施的低碳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建筑节能为代表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制定,另一个,就是在总体规划上做的相关尝试。

(一)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海运交通,而城市道路交通中的汽车客运交通便是全球交通系统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城市交通的低碳建设可以从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来实现。

·城市交通模式

在客运交通中铁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碳排放水平较低,而私家车由于车型和排放标准差异,碳排放也不同,但整体水平均高于公共交通,航空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较高,其全球的差异也较小。

从出行的交通成本与碳排放量来评定,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比较低,私家车的排放水平高于公交车和电动自行车。

由此,政府应该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是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机动车类型转变

机动车的车型转变主要是由传统燃力机动车朝向电动汽车转变的过程,以及传统燃力机动车的节能改造,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减排温室气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汽车被认为是道路交通领域减少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增加电动汽车的销量。

不同机动车类型,其产生的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有所不同,因而选择小排量的机动车,不仅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而且对于减排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篇3

——专访于群2009年9月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召开,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504个团组参加了此次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在本届投洽会上,城乡发展、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工业、旅游产业、新型农业等成为国际投资领域的热点。其中“两岸携手共享新能源商机——2009保定·中国电谷(厦门)推介会”尤为抢眼。在会议间隙,本报记者专访了保定市市长于群。记者:严重的能源危机、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我们必须选择科学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作为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保定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于群:保定拥有1123万人口,还处在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阶段,当前,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早日实现科学发展。2006年,我们借鉴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的构想,总的设想是,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依靠现有知名龙头企业,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三年来,中国电谷以年均50%以上的增速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6%,已迅速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保定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记者: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与它们相比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什么独特优势?于群: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保定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攀升。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谷依然表现强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增速达到53%;实现出口创汇10亿美元,增速达到83%;实际利用外资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4%。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近30%的增速。我认为我们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完善健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我们已建有5个部级研发中心、9个省级研发中心,在六大产业集群中,光伏领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光伏设备产业园。创新体系活力突出。围绕建立保定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成立了15名院士参与的国内首个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并已自主研发成功2兆瓦风电叶片。正在组建风电整机工程技术中心、风电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光电转化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工程中心,风电整机、风电叶片、风电控制三大检测平台已经开始建设。记者: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定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于群: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战略投资者把目光向新能源聚焦。我们认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才是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的最佳途径。在金融危机中,保定经济总体上“冷”得不是很厉害,“冷”的速度也相对较慢,表现出了一定的抗御风险能力。保定去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完成42.6亿元,增长35.4%,成为保定现代制造业中增长最快、拉动力最强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保定的新能源企业也都有不俗表现,成为经济寒潮中的一股暖流。记者:保定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城市”,您能否谈谈怎么建设“低碳保定”?于群:打造中国电谷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建设“低碳保定”则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低碳保定”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重点工程。总的想法是:把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打造以“太阳能之城”、生态园林城市为特征的绿色城市,争取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低碳城市建设篇4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城市建设。

关键词:碳金融绿色信贷信贷创新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温暖化以及由此而在全球特别是欧盟展开的低碳经济建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报告是全球数千名科学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它以无可争辩的科学事实阐明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而应对气候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尤其是低碳城市的建设。

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就是将通过试点城市在能源生产、使用及新经济开发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可供其他城市学习的模式,为中国城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2008年1月,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正式起步。

以河北保定为例,2010年8月14日,保定市区首座天然气加压站建成,日供气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改造的97辆公交车、149辆出租车用上了清洁能源,这是该市实施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措施。2010年以来,保定市围绕“中国电谷”建设、“太阳能之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低碳化社区示范、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整合等6大工程,强力推进低碳城市示范项目建设。

围绕“中国电谷”建设工程,保定市完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能、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构建低碳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到2010年4月底,“中国电谷”已聚集骨干企业170家;一季度,“中国电谷”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同比增长48%,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实施“太阳能之城”工程,市区建筑、园林、交通信号、景区等新上示范工程已完成投资3.57亿元。到5月初,保定市累计有36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已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完成9处园林、绿地太阳能应用改造,安装太阳能灯2654基,占市区总量85.3%;102个主要交通路口完成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用改造,37条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多基;市区还有69所学校、24家医疗机构、15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和67家企业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继并网容量0.3兆瓦、年发电量26万度的电谷锦江酒店并网发电后,电谷会展中心0.4兆瓦光伏发电设备安装完毕。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已累计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规划的32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14座垃圾处理厂全部开建,其中3家投入运营。实施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市政府办公区域内公共照明全部采用了太阳能灯,办公室全部更换成节能灯。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开始试点,形成新一代C区、新世纪小区等一批低碳化示范社区。实施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今明两年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达到总量20%以上。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国内唯一的中等城市,保定市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了“2010-2012年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增强了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

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对碳金融这一新的金融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2007年,我国推出了首个中国绿色碳基金,之后,碳基金在北京、山西、辽宁大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碳金融有关业务,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

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年下半年,我国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并不涉及排放权的交易;到了2009年,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大量涌现,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2009年11月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也宣布联合发起成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2010年2月,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在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举行揭牌仪式,主要从事节能环保技术转让与投融资服务、排污权与节能量交易服务、CmD(清洁发展机制)信息服务与生态补偿促进服务等。

但是由于碳排放权本身具有复杂性,如何进行评估、核算成为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尽管国家发改委为了保证国内CDm(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不被贱卖”,名义上设置了8欧元/吨的最低限价。但CDm的注册仍然要经过联合国的机构,我国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如2009年12月初,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拒绝审批了我国10个风电CDm项目,理由是怀疑我国利用产业政策“套取”联合国的风电补贴。因此,碳排放权交易短期内大规模展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更多地会停留在自愿减排的层面。也就是说,国内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种金融创新活动,主要还是会围绕境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展开。碳金融在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

(二)碳金融支持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

绿色信贷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早在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国家环境监管部门、央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首次联合出手,为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推进节能减排,防范信贷风险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但它对绿色信贷提出的标准多为综合性的、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操作标准和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贷前审查难以准确把握。

低碳项目融资渠道不畅。通常来讲,低碳项目融资途径有三种: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借助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包括适合创业型、成长型企业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模式;三是企业内源性融资。

首先,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年报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2009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新能源开发或利用两项贷款余额,分别占该行2009年全年贷款总额的2%和1.8%;建行2009年绿色信贷项目余额只占其当年贷款余额的3.9%;中行2009年全年新增“绿色信贷”也仅占该行2009年新增贷款的6.5%。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对象的选择标准仍较高。比如风险投资在选择种类多样的低碳项目时,取决于硬性条件,即项目的技术门槛,这保证了市场的广阔程度;同时也取决于项目的软指标,即企业领导人的素质,领导人的眼光将决定企业战略。因此,有些低碳项目就由于软标准的约束而无法实现。最后,企业内源性融资不是谁都具备条件,不少规模偏小、技术成本较高、尚未商业化的项目会经常面临投融资两难的困境。

碳交易成本巨大。基于项目的交易由于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所涉及的费用较高,并且监管部门要求指定中介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而目前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又相对薄弱,进而引发有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提供虚假信息形成道德风险,这些都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目前,我国的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CDm项目的金融活动。CDm项目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对策

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城市建设。

(一)完善碳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

通过立法形式确定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并逐级分解到地方和重点企业,确立完善的监测和考核体系;制定有关环境风险等级评定的具体标准,建立“绿色信贷”目录指引,为银行的相关业务的发展服务,并且设立项目的环保标准来规范项目的实施,划分客户的环保风险类别,并在电子化的业务操作系统中启用环保标识分类,实施差异化的授信及信贷管理要求;健全碳交易监管和法律政策,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地位,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开拓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低碳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较新,需要大力开拓多类型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如企业用自身良好的信用向社会私募碳基金,政府、中介或社会福利组织也可以参与募集,增加信用额度,或可寻求政府特定机构或中介组织的帮助,获得世界银行的碳基金的资金来源;鼓励和扶持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予以强大的资本支持,这包括二级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

(三)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服务

商业银行应该大力承担和实践这种绿色金融的责任,对于低碳经济和能源保护的产业在信贷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倾斜,这不仅要在每年的信贷计划中列出单项,还要具体提出对某个单项低碳经济项目支持资金额度,也可考虑增加一些存贷比指标,并把一定时期收回的贷款,再用到存贷比,或是对低碳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时间的宽容。

另外,可以积极进行信贷业务创新,尝试以碳排放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产业做融资;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或者借用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

(四)对节能环保企业融资给予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考虑对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形式给予财政补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减排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另外也可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废水排放征收碳税。

(五)搭建碳交易平台以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

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六)培养中介市场

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低碳城市建设篇5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abstract]withlowenergyconsumptionandlowpollution,lowemissionisthebasisofalowcarboneconomyisamajorprogressofhumansociety,overseashasadoptedvariousmeasurestodevelopthelowcarboneconomy.andthedeteriorationoftheenvironmentandenergyshortageswillbethefutureofChina's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thebiggestbottleneck.Chinaactivelyimplementing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s,promotea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constructecologicalcivilization,hasbecomeanirreversibletrendofthetimes.Shenzhenisourcountrytheearlylowcarbonecologicalcityconstructionplanningexplorationofthecity,inlowcarbonecologicalplanningsystemenvironmentanddifferentlevelsestablishedplanningofthewholeprocessoftheimplementation,normalimplementationmanagement,publicparticipation,onhowtoeffectivelyintoandcarryoutthelowcarbonecologicalcityconceptandrequirementsofapositiveinnovationandpractice,andhasagooddemonstrationsignificance.

[keywords]lowcarbon;alowcarboneconomy;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机制,深圳以积极创新、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2探索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2.1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

深圳正在逐步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力求形成和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编制宏观层面、覆盖全市的《深圳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规划纲要》,建立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框架。

另一方面,逐步颁布和完善适用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技术标准和导则,以政府规范性文件试行后,逐步上升为地方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并选择相对成熟的内容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等政府行政规章而获得较高的行政效力。

2.2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公共交通、建筑技术、生态工程、资源利用、能源结构等领域,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深圳规划部门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尝试量化评估能源、资源、环境效益等低碳生态评价指标,现已收集整理了初选指标,包括现状值(2009年)、目标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

的阶段指标,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初选指标包括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比例(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平均建筑能耗、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等。目前正在征求相关政府部门意见,完善颁布后将成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量化指标体系。

3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推进:

3.1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现阶段深圳“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表明,深圳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于工业高碳产业。所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就是深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深圳,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三产业是物流业。深圳区域位置也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中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能耗量低于其他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业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还需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在深圳范围内选定一系列的新能源基地集中发展新能源产业,针对低碳的要求,强调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发展新型的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产业。

3.2开发引进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无疑是解决高碳排放量的根本途径。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三方面来实现。深圳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继续鼓励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引进人才更为优越的待遇,利用知识产权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保护管理政策,通过提升对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各行各业积极创新。

同时,深圳也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无障碍的技术信息交流与人才流动,并积极与国内外其他省市交流协商,促进深圳产业与国内外产业先进技术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开发低碳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速率。另外,深圳也可以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低碳投资,鼓励和约束企业向低碳生产的方向转变。

4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设计

4.1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控制能耗高的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规模,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把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候排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形成本地区各具特色的空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企业、项目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编制城市群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引导。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这些产业,在项目核准、土地供应、资金筹措、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4.2转换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产品,不准销售和使用。

依法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设施用能情况的监督。大力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各类,克服节能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低碳城市建设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4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逐渐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总量的变化。武汉市众多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但其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而低碳城市的建设最终要依赖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发生。且以往研究的关注点总是放在工业上,对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视不够。因此从家庭能源消费的视角来研究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武汉家庭能源消费的现状

1.1家庭能源使用结构偏重于煤炭

2009年武汉家庭炊用燃料使用情况中,管道煤气占13.6%,液化石油气占48.6%,煤占了1.2%,其他能源占36.6%,可见居民烧饭主要用电和液化石油气。洗澡主要用电和太阳能,以电为主的占33%,太阳能占28%,液化气占31%,其他占8%。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的占8%,电动车占32%,摩托车占16%,汽车占44%。武汉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但因其成本和技术原因,其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电力能源由于其清洁、方便、价格低廉,一般家庭都乐于使用这种能源。但中国目前的发电主要依靠煤炭,这也是从表面上看家庭煤炭消费虽很少,但总体中却占绝大比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家庭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武汉市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在数量上呈绝对增长之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6月,武汉市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2辆,增长32.2%,其中,人均车辆燃料消费146.82元,增长81.2%。同时,住房面积的增加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居民对电能、管道燃气、供热面积需求的增加,居民燃料费和暖气费支出的增加。随着这些数据的增长,与之相随的碳排放量也必然不断增长。

1.3基础设施薄弱

在以前的发展中,武汉市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对能源消费的重视不足,以至于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匮乏,能源浪费现象普遍。同时,创新能力不足,能源的高效、清洁转换技术落后。这都严重制约着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

1.4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居民家庭缺乏激励措施,如采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的家庭。对居民的节能行为缺乏激励,居民节能意识薄弱,难以形成节能的习惯,导致生活废物处理方面缺乏主动性,废物再利用率低。对生产企业缺乏激励,生产制造企业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因过高的机会成本而放弃研发和使用低碳材料。这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设极为缓慢。

2政策建议

2.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引领和推动家庭能源消费。除身体力行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者、监管者和提供者的重任,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开发低碳能源。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政府应下大力气研究开发“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改变目前家庭能源利用结构,寻求清洁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减少能源消耗时产生的温室气体。

首先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消耗时不会产生污染物。武汉作为“三大火炉”之一,全年的日照时间为1800小时左右,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太阳能的研发力度,利用太阳能来照明和进行光伏发电,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其次,推进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武汉地下水源、岩土蓄热体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18~20℃,是很好的空调冷热源。如果广泛应用于家庭,可大大减少空调的使用。

(2)为家庭能源消费建立良好的环境。

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对形成良好的家庭能源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形成这一政策环境有两大因素:一是具有强制性的各项法律法规,二是具有软约束力的各项税收政策。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调控下,把节能理念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有关消费节能的法律法规,形成节能型的政策环境,对居民消费进行合理引导。调整消费领域的税收政策,提高不符合低碳要求产品的税收,对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环保产品在税收上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武汉汇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专家学者,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利用现有技术基础和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能减少家庭能源消费的高新科技产品。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教育和宣传。

社会各界应积极进行低碳宣传,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让居民了解更多的低碳生活常识。让低碳环保从陌生的概念,变为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的生活理念,让居民深切地感受到低碳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推进低碳产品、新能源的推广,促进节能家电、节能灯、节能车等产品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团体的信息沟通。教育机构要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对学生传输低碳生活理念,使学生的低碳行为与低碳意识相一致。正确的家庭能源消费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创造。

(5)实现低碳交通。

在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上要从控制私家车数量、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和发展公共交通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目前私家车数量仍不断上升,其原因主要是公共交通的不便和私人交通的低价。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私家车过快发展,提高燃料价格或开征燃油税。其次,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实现低碳化的目标。再者,大力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努力实现地铁、轻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零换乘,减少交通的碳排放。目前武汉市的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低碳出行方式。

2.2居民家庭方面

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居民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行简单的改变,倡导并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1)提高低碳意识。

家庭生活中的节能减排涉及的范围广,延续的时间长,且随着家庭设施的更新而不断变化,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不断推陈出新。居民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低碳,清楚的认识到低碳与自身各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家庭生活的能源消耗和排污不容忽视,家庭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到引领的作用。要从小事做起,让低碳生活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2)改变消费观念。

随着幸福指数、生活品质等名词的出现,很多城市居民在生活中过度强调自身的舒适性,按照自身的偏好去消费,几乎不考虑所带来的后果。居民要自觉抵制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约束奢侈性、炫耀性消费行为,提倡循环消费和绿色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物尽其用,尽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多利用跳蚤市场、网上交换平台、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等途径,这样既可做到低碳生活又可减少生活开支。

(3)使用环保材料,绿色出行。

尽可能购置绿色、节能的产品,像节能、节气用具和太阳能产品,充分利用可循环材料,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积极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交通方式出行,像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充分利用武汉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武汉交通拥堵的情况,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目前,武汉市已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并行之有效的路径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家庭是城市的根本,家庭能源消费同样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正确认识武汉市家庭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对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6).

低碳城市建设篇7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低碳城市建设篇8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复杂的工程,需要不同部门和行业的配合与合作。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将低碳的理念贯穿全部过程,通过提高城市重要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清洁程度,加大城市的绿色建设,以及采用低碳的交通方式等方式促进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

一、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发展能够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问题

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2、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是世界各地共同的追求,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不仅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居住场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也不断受到重视,因为这种建筑顺应了国际国内的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环节,直接决定了节能和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建设前期要格外关注城市规划的有效措施研究。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还没有得到大量的普及,但是发展趋势良好,更多的绿色能源被应用到建筑中,相关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我国的保定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被授予“国际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并且从低碳环境、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多个方面进行低碳管理和规划,可以作为其他低碳城市发展的参考标准。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低碳城市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指导思想上,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理念,目的是保证政策实施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就低碳城市规划而言,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这种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下,响应世界性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具体来说,低碳规划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能源的合理规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为主要措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建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四、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

首先,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最后,是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2、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

首先,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缺失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对于低碳城市定义不清,概念出现多样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地位,体系以及编制的方法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

4、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出现唯技术论问题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利用,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不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反低碳的事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干扰自然环境,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完全违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

五、低碳发展理念下的城市规划

1、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能源结构优化指的是将更多的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到城市交通和建筑建设中来,而不是更多地使用有限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众所周知,常见能源的存储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下去,需要更好地进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大量、最清洁的能源无疑是太阳能,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最丰富的能源,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只有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同时加大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发,才能将太阳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

2、开展清洁能源的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开展清洁能源规划研究。清洁能源项目规划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思想也是减少利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有限资源,更多地将视线放在风能、沼气、水能、地热能等资源上,这些资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所以非常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想,只要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就可以将该清洁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从而打造最有力竞争的低碳城市。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当前重点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尽快将这些清洁能源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来,进一步节约有限能源的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效果加分。

3、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三个措施,就是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可再生资源或无污染的能源。更确切的说,绿色能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两部分,也就是说,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洁能源外,绿色能源还包括氢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这些能源都是可以再生的,但不一定都是清洁的能源,对于风力发电、焚烧垃圾发电等方案要做好前期验证,特别是核电发电等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

六、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措施

1、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第一个措施,就是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只有充分确保了城市的绿化用地面积,才能将更多的地方进行绿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活场所,具体来说,需要建设更多的健身场所、公园、室外率低、小树林、公路绿化带等,提高小区和城市的绿化地面积,增强城市总体的抗污染能力,更多地进行低碳城市理念的执行。

2、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的第二个措施,就是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重视立体绿化规划的思想,可以将城市的绿化平面面积和最大限度地增大。“立体绿化”的主要实施方案包括两个,意识墙上种植植物,二是屋顶种植植物,总之要充分利用地面以外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的空间。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提高绿化面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起到降低空气污染、防风防尘、降低噪音等作用,营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城市立体绿化是长期以来容易忽略的领域,所以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格外关注,提高“空中花园”的建设数量和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气候质量的恶性变化,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将低碳的理念贯穿全部过程,通过提高城市重要能源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清洁程度,加大城市的绿色建设,以及采用低碳的交通方式等方式促进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宝成.浅谈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思考[J].民营科技,2013,12:205.

低碳城市建设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3)02-0126-03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来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应对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索。

一、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意义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榆林促进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环境保护和进行生态修复的迫切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跨越式发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长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塌陷、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问题,榆林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开采使榆林26万亩植被被毁,占全市总面积57%的区域属于荒漠化地区;目前全市因煤矿地下采空引发的地面塌陷面积近20平方公里,由塌陷引起的矿震频繁发生;水源污染和水容量损失现象严重,采煤矿区的河床、沟渠煤泥沉积,地下含水层结构被破坏,造成区域性地表水渗露,地下水位下降;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环境;再加上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榆林市城镇污染问题越演越重。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现实矛盾,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削减“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以“低碳”理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提高生态质量。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榆林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在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榆林市经济发展的资源驱动型特征明显;初级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资源产品就地转化率低;传统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体系;能源化工下游和配套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企业发展成本增长,市场竞争力逐步趋弱;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以高能耗行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使榆林市的单位GDp能耗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的170%左右,这与榆林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符。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压力的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榆林市面临的现实挑战。榆林应及早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碳”为重点,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化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先行示范、引领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动选择

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中心。随着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新材料替代的趋势日渐明显,榆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城市,更应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榆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富集区腹地、“呼包鄂榆能源经济带”南部边缘和我国北方两大主要通道包(头)西(安)、青(岛)银(川)的交汇点,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榆林作为连接联动中西部的区域性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榆林市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在转型发展中进一步奠定优势。另一方面,国内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趋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改革攻坚涉及深层次矛盾,又使榆林市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榆林只有变挑战为机遇,尽快建立低碳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低碳规划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夯实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低碳产业实力增强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榆林经济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拓展。

(四)建设低碳城市是榆林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关乎民族未来福祉的长远大计。作为两者的结合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选择。榆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建成宜居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作为新兴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资源深度转化优势,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作为中国转型升级发展的城市典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必然会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榆林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形象藉此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这个高度来看,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重大意义。

三、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榆林建设低碳城市具有显著的优势。榆林市属于典型的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只有避免走“先发展、后转型”的老路,率先实现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一)比较优势

榆林市的比较优势在于榆林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自然资源开发时间较短,资源尚未到枯竭的边缘。榆林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气、油、盐富集一地,是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神木、府谷、榆阳、横山一带有目前全国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探明储量占陕西省煤炭资源总量的94%;榆林九个县(市)的地下都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资源储量占全省总量的43.4%,含油面积2300平方公里,是陕甘宁油气田的主储区;榆林是陕西省唯一的盐产区,岩盐资源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6%,湖盐探明储量1794万吨;榆林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00-5200mJ/m3,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可达150w/m3,具备开发大型风电场的条件。资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禀赋是榆林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条件。榆林市以能源化工为主导,逐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循环经济,这些优势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的,也使得榆林低碳化转型效率提高。

(二)后发优势

转型的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发达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属于一种特殊优势。[1]榆林市可以学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榆林市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又属于落后城市,在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行业风险的把握、市场的占领等方面又可以学习成功的经验,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端的专业人才为榆林市的转型做贡献。

(三)政策优势

榆林市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国家政策支持榆林市发展和转型。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神东、陕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建设坑口电站;合理发展煤化工产业;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发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布局并优先审批;加快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降低工业用地出让金标准和开发区建设用地基准地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27条”),提出全力支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放权、让利、搞活”的政策措施,榆林将成为陕西的一个“特区”。同时,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优惠的政策措施支持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治理环境。榆林市政府也制定了循环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为榆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为实现转型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榆林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榆林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路径

(一)制定低碳城市规划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城市,榆林目前已经具备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条件。《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和塞上生态名市,要着力构建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2]。根据这一发展目标要求,应全面导入“低碳”理念,制定一个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活方式全方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总体战略。应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组团式为主,合理规划城镇空间体系,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城镇体系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低碳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榆林市产业发展和增长方式仍未摆脱大规模开采资源——大量生产消费——大量排放污染的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3]。榆林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包括:(1)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产业,避免重复投资和低端扩张,实现高碳产业有序退出。坚持淘汰落后产业与扶持优势产业相结合,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大力培育高新、高端、高智能、低碳、低排、低能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节能节电和环保产业。优先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生活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为高端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市场。(3)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高排放设备,推广清洁燃煤技术来大幅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快进入能源多元化阶段。(4)实施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余压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发电、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集成、建筑墙体和设备节能一体化、工业节水与回用、餐厨垃圾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实施更严格的低碳生产技术标准

应更加严格地施行国家、陕西省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在石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以及煤的干净高效应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创新。要在《榆林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低碳行业准入规定,凡是有悖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立项。主动向企业提供涉及低碳产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省、市政策的解读,研究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高能耗低碳化改造技术的开发运用,颁布并实施能源化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案。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尽快形成低碳支柱产业。提供财税优惠,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支持低碳工程建设和技术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呼包银榆经济区碳排放交易一体化制度,开放排放权交易许可。此外,应建立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完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组建低碳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将节能减碳效益指标列入政绩考核体系。

(四)打造低碳示范社区

创建低碳示范社区,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展示低碳生活的魅力,同时为低碳技术提供实践平台。从居民用电、洗衣、做饭等各方面践行低碳方式,社区规划建设共用阅览室、健身房、洗衣房等设施,降低社区设施的能耗与废弃物排放;开展节能推广项目,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运行状况;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应用示范;应用低碳建筑技术,推广太阳能、地下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绿色城市照明”;建立低碳社区管理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高效的现代生活理念;对社区废弃物实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监督制止生活废水、消费废弃物和垃圾的违规排放;向广大市民宣传低碳生活理念,鼓励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五)倡导消费低碳化

引领市民文明生活方式是消费低碳化的前提条件。倡导适度节制消费,支持循环消费,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采用绿色包装,减少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倡导适度包装,鼓励包装产品回收和再循环;在消费过程中选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废弃物的处理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保障绿色产品供给,才能引导低碳消费行为。通过有利于绿色消费发展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促进企业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降低绿色产品的销售价格。实施绿色产品名牌战略,扩大绿色产品影响。借助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等机构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仿绿色”或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秉承科学发展、率先转型的宗旨,全面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才能把榆林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区域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周晓雯,王喜荣.基于城市竞争力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西部大开发,2010,(2):212-213.

低碳城市建设篇10

英国在2007年发表的《今天行动,守候明天》中提出,到2025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60%的目标。英国大伦敦规划涉及到能源、建筑、市政、交通等方面,同时规定城市规划的修订必须融入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内容。伦敦市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如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鼓励垃圾发电等;通过征收“交通拥堵税”,小汽车交通量减少了20%,并将每年所得的约1.22亿英镑的“拥堵税”用来改善道路。伦敦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打造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并提出“氢动力交通计划”。伦敦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市民提供家庭节能方面的咨询服务,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益[2]。

日本发起和倡导了《京都议定书》,并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的构想和行动计划。2008年1月,横滨市政府制定了进一步的低碳化计划《横滨摆脱地球变暖行动方针》,提出在2025年前将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4年度的基础上削减3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扩大10倍。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横滨、九州等城市作为推动向“低碳社会”转型和引领国际趋势的“环境模范城市”,这些城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社会向低碳化发展[3]。横滨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削减温室效应,大力兴建风力发电站;推行零排放交通项目和住宅节能性能评价制度,普及节能住宅。政府和相关团体向消费者提供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将节能意识渗透到国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丹麦哥本哈根的低碳城市战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Co2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实现全市Co2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0%。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市内36%的人口通过骑自行车上班。政府实施了海上风能发电项目,同时还新建清洁能源发电站,推广混合燃料汽车;规定市内所有新建筑都必须达到节能标准,从建筑物的通风、温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等方面进行节能管理;极力推行“自行车代步”,建立“自行车之城”[4]。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来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纽约在2007年公布了《策划纽约》,提出到2030年Co2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目标,其中50%来自提高建筑能耗效率,32%来自改善电力供应方法,18%来自交通规划[5]。政府成立了“能源规划部”,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并制定针对政府、家庭、工商业、电器用品、建筑等五大领域的节能政策;制定更加严格的建筑能耗标准,推广低水泥成分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Co2排放;扩建铁路系统和改善巴士服务,试行道路收费计划。比较上述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虽然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时采取的模式各有差异,具体措施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都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表1总结了部分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国外的低碳城市多为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能源消费主要来源于居住用能(38%),其次是建筑用能(33%)和交通用能(22%),工业用能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如伦敦的工业用能仅占到城市能源的7%[6],因此在这些低碳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主要考虑城市的消费减碳,国外低碳城市发展主要关注交通降碳、居民用能降碳和建筑节能等问题。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我国部分城市也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尝试。2007年4月,保定和上海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为低碳城市的试点。2008年1月,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选定五个探索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其中保定市和上海市率先开启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运营。同时,北京也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和普及,致力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2011年3月,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试点工作。表2总结了我国部分低碳城市建设情况。从表2可见,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实践,如研发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等。

2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①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缺少全方位的战略规划。我国绝大部分发达城市的工业化基础深厚,产业结构偏“高碳”,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着眼于新兴产业的建设,忽略了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潜力。为了完成减排目标,部分城市对高耗能行业采取拉闸限电;部分城市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外迁到其他城市,实质上属于污染转移,对社会整体低碳建设并无益处。②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目前处于高耗能阶段。城市化率在20%—70%之间,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转变,人均耗能会快速增加;城市化完成以后,产业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人均能源需求增长相对缓慢[7]。我国的城市化水平2011年超过50%,整体上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高能耗阶段。③我国城市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低碳可再生资源开发不充分。目前我国城市中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5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8]。以煤炭以及煤炭所产生的电能、热能等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也威胁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这种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成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障碍。④我国建筑市场存在建筑能耗总量大、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建筑耗能将居各耗能行业的首位。统计显示,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约300亿m2,建筑生产的能耗约为6.47亿t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15%[9]。⑤我国居民低碳意识不强。我国居民处于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得到了释放,同时市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够,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消费中盛行奢侈之风,浪费现象严重。公众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薄弱,资源节约意识、低碳意识淡薄,不仅会带来资源浪费,还无益于促进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