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14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1

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谈话》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和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这表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生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突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调研,我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五多五少”:一是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固然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必然性,社会也渴盼自己能得到有用人才,可是他们就没看到一个人的成才过程是受家庭、社会影响,甚至制约的作用,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二是多教育理论,少实践活动。远的不说,就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已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学校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三是多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还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只要读书好、分数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四是多纵向发展,少横向联系。一个青年,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就是小学、中学,直至走向社会才发觉世界原来是如此的多彩,又那样的无奈;五是多书本知识,少社会实践。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我认为,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形形的思潮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内容的政治教育、以立志建功为重点的理想教育、以学史建碑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究职业道德、转变社会风气为标志的道德教育、以普及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与法制教育、以读书活动为具体形式的科学教育,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教育等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校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缺少一个丰富有效的德育课堂。

(*)各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力量分散,各行其事,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对策

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实现教育的“网络化”,这种网络化不是电脑世界里所讲的“网络化”,而是所讲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和各方面都要来关心支持。”简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化,大致可以把它概括为“地域的扩大化,渠道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从教育地域、渠道、内容各方面大联网,真正做到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1、地域的扩大化目前的教育除了内容的单一性外,还存在着地域的狭隘性。不同地区之间很少交流,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大都只局限于本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在读完中学之前很少走出去,有的甚至连离开家庭都没有过,也从未写一封信,这样的青少年能有多高的素质可想而知,在知识经济大潮面前又怎能立身处世。为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拓宽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祖国大川名山、名胜古迹,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激发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地域扩大化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访问团、采访团,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本乡本土以外的世界,也可以采用联谊的方式,建立地区间友谊团组织、友谊少先队组织,用通信的手段进行联系,有条件之时举行联谊夏令营活动,另外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有组织地集中对域外的人、事、物进行知识竞赛、辩论大赛等。版权所有

2、渠道的多样化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发展是不可能的。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又是一个人的终身学校,家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所以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首先要对青少年家长进行教育,教育家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从小培养子女长大后要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不仅是家长的义务,也是他们的责任。还没进入学校之前,必须给子女上好人生第一课,进入学校之后,则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把子女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社会是由无数家庭组成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只要每一个家庭都从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样由无数家庭组成的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因而,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多样化教育则更集中地是对家长的教育。

3、内容的丰富化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将做为这一时代的特征,世界形势将显得更加复杂,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危机时刻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你死我活的竞争,社会主义事业何以能够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年青一代。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方针。素质教育将会克服以往“多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多学书本知识、少教生活实践”的弊端,它将更多地从青少年思想教育出发,着重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实践能力,让他们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品德去面对生活,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解决各种现实矛盾。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在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在以学校为龙头的基础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要一齐上。教育要从学校走出去,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生活实践的机会、社会尽量满足青少年生活实践的需求。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2

一、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区104个社区及部分区直单位、学校、企业中10至35岁之间的中、小学生、在职团员青年以及社区闲散青少年。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青少年的工作优势,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在2004年9月至10月间。

3、调查内容:本次调研思想道德的内容包含着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但突出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主要的问题或指标涉及对理想信念、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看法、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目标追求等。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其中男性占39%;女性占61%;年龄在10-20岁的青少年占52%,20-30岁青年占30%,1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青少年分别占1%和17%;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占12%,共青团员占60%,一般群众占21%,少先队员和派人士分占6%和1%;学历为大学专科以上的占36%,高中或初中的占61%,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3%;在校生占57%,行政事业单位青年占17%,企业青年占7%,其他性质或无业人员占19%。

2、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特征:

(1)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念要求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倡导爱国主义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青少年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我区青少年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见表1),对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相当高的认同(见表2),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见表3)。

表1:您觉得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主要体现

比例

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80%

发挥的作用有限

10%

说不清楚

10%

表2:您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是否必要:

比例(表2)

比例(表3)

很有必要

76%

86%

重要但不必要

14%

7%

不必要

3%

5%

说不清或与我无关

7%

2%

表3:您认为当前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否必要:

同时,90%的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表示满意,93%的青少年对表示应“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决不放弃军事斗争的手段”,60%的青少年充分肯定了“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与规范政府所起的作用,95%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有90%的青少年认为当前有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分重要,这充分说明我区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已经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带来较大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日趋弱化。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它与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的社会风尚。青少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他们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空讲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因此,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对确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意义。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教育趋于弱化。这一方面体现在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上的模糊,另一方面表现为过于实用功利,现在青少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调查中显示,人们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环境(即影响因素)”也提出了置疑,在各项环境因素中,47%和20%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风气和学校风气是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最大的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社会风气和学校至少还不是最受大多数人满意,也是最为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见表4)

表4:你认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影响最大的因素

比例

社会风气

47%

学校风气

20%

家庭熏陶

19%

社区环境

8%

朋友

6%

其他因素

0%

同时,调查表明,当前36%的被调查青少年经常上网,52%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有较大影响。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美丑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比如对于周围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只有4%的人选择多方面制止,27%的人采取举报和反映,7%选择用媒体曝光,32%的人会表示不满,而28%的人表示无能为力,另有2%的人表示与已无关。

(3)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但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当今青少年个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充电”,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同时,社会现实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青少年价值目标的不断重构,带上深刻的市场经济的烙印,即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什么是最大的幸福”时,45%的选择“家庭幸福”,22%的选择“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是符合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表现出实用主义特征,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不再呈单一模式,而是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见表5和表6)。

表5:你最崇尚下列哪一种工作方式:

比例

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工作

67%

埋头苦干,争取早日出人头地

14%

与世无争、悠闲度日

13%

投机取巧,钻营人情世故

0%

其他方式

6%

表6: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

比例

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

25%

拥有可观的收入

17%

拥有高尚的人格

20%

恋爱婚姻生活美满幸福

24%

拥有丰富的学识

9%

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5%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

四、思考与对策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实践性。

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反映,青少年对道德教育活动意见最大的是“形式单调”,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要通过家庭实践、社区实践、岗位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文明和人生价值取向与法律规范和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文明保持一致。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职青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本领。

5、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评价的示范性。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整个世界日益信息化,互联网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网络方面的工作却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80%的网络信息来自美国,我国网络信息输出流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0.05%,进口流量占0.1%。这种状况下,就形成了西方殖民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势必影响我国人民尤其是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都会受到挑战。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并非难事。不让他们接触网络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青少年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还缺乏明辨是非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因此,能否搞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搞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迫

在眉睫。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是主阵地。面对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应如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当然,教师除了具有熟练驾驭网络的技术之外,自身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辩证对待网络的能力,能够认清网络的利弊。

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

要改变以往过于追求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信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更要始终坚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始终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要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要想让这一目标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信念,就要改变教师的强势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达到育人、感人、化人的目标,增强学生自觉抵御网络污染的能力。

三、开设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信息时代,对青少年避而不谈网络,不让其接触网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接纳网络,不能因为它存在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为此,各中小学都应积极开设网络基本知识课、网络教育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网络,懂得网络,正确区分利弊,学会做网络的主人。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尽量让学生少去网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明文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网吧反而是未成年人是主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学校可以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绿色”软件,过滤垃圾信息、网站等,避免学生因误点、好奇而受到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样,既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要,也能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四、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青少年毕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制力,除了加强教育,引导规范他们的行为以外,也需要通过制订一些强制性的纪律条文,硬性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当然,这是“堵”的方式,但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人格塑造

对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树立理想、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应紧抓这一阶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一、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思想品德是内在形成的与他人、社会相处时的心理方式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人事物,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课程。每册思想道德课教材都综合了心理、道德、法律等多方面信息,蕴含了大量人格塑造素材和知识,“健全人格的塑造”无疑贯穿思想品德教学始末,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当然,人格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思想道德课对个人素质的形成有积极引导作用,而好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又是思想进步的基础。意识到这点,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拼凑在一起,而应结合二者的定位和优势,在把“健全人格的塑造”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始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利于将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最大化。首先健全人格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品德、积极向上的心态等,而思想品德课将诸多内容全部包含,思想品德课的集中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次,与其他学科简单渗透健全人格知识不同,思想品德课更直接、更正面,直接传递着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对的,什么又违背道德观念等信息,这种直接性特点让学生容易形成正面的思维观念,达到教学目的。

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过于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论知识灌输,使思想道德课过于机械和乏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建议。

1.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和人格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中学阶段,学生无论是人格、情感,还是思想都处于生长和健全期,对真、善、美、恶等的体验和认知都比较欠缺,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耳濡目染的对象,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自我提升,加强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禁的治学态度等,更要求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用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发现和创造各种良好的教育环境,用自身人格力量感化、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都是社会化的,周遭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中学生的品德素质。必须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外部灌输结合起来,当然这里的外部灌输指社会教化的影响。首先就是父母,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往往是社会的隐射和化身,父母的措辞举止默默影响着学生。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的紧密交流,提醒父母重视日常化教育方式,做好正确的示范和引导,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形成与父母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这种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再者每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升和相互影响,才导致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3.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健康人格是自主内化、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经过自身内部矛盾斗争形成的,期间主观能动性起到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体人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也是人格塑造的前提。创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公正民主的教学环境,校园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因素,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点、行为方式上汲取积极、健康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人格。所以,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比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园精神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培养学生集体,好的集体能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关注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吸收良好的思想认识,矫正自身思想误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开展多方面教育活动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94-02

21世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应对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手段

(一)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网络道德规范及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正面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观与法制观。目前,在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已经增加了此类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所占篇幅不大、案例不多,而且并非重点内容,这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听报告、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其他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网络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他们引以为戒,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升道德水平,防患于未然。再次,学校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防范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如,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及惩罚措施,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二)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教学基地

网络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要摒弃网上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应主动建立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的网站建设,吸引青少年关注自己校园网上的信息。一方面,加强网上图书馆的建设,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方便阅读相关书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或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等实用并受学生欢迎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管,积极与青少年进行网络沟通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监督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充当青少年的信息“把关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通过关注青少年在论坛中的留言、微博或QQ空间中的日志,或直接与他们在线交流,留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此过程帮助青少年过滤不良信息,引导青少年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信息,一旦发现他们在网络上发表了消极的言论或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就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尽早解决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网络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如利用校园BBS、e-mail或是QQ聊天工具等。走近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与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量使教育教学方法现代化、网络化,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枯燥的,仅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只会使青少年感到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课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当中;在教学网站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教育对象在线实时互动,有问有答,对青少年进行远程教育等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网络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社会监督,创造健康上网环境

(一)在网络上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正面宣传

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宣传。作为社会主要媒体的互联网,应承担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发挥其对青少年重要的导向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除了学校的网站之外,还需要在网络上开辟更多专门的网站或专栏,对青少年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类似的“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此类网站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政府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增加投入

网络是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起着主流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性网站,应加强建设的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发展。对于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网络环境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上网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使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运营商应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职责,自觉监督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决不能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做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企业和商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尤其是那些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设计者,应该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找准发展道路,自觉掐断色情和暴力的源头。网吧的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手机上网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又一重要途径,我国的电信企业对此也加强管理,防止手机信息毒害青少年。只有社会各界互相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出健康的上网环境。

(四)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单纯地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去约束那些见利忘义的违法者。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加快开发相应软件与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保护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关注,尽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出措施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二十几部与网络管理相关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中增加了惩治网络违法的相应条款。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亟待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三、营造和谐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

(一)营造和睦家庭氛围,主动关心孩子,引导其正确上网

家庭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与孩子平等的意识,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积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关心他们的网络爱好,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习惯与精神需要,这样才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不必视上网为洪水猛兽,而应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教育他们不要沉溺在网络游戏与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做;教育他们不浏览和传播不良信息,不在网上骂人,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教育他们不可以轻易地见陌生的网友等等。当然,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们聊天,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才能更容易走近他们的世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以身作责、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目前,许多青少年留恋网吧,不愿意回家也与家庭氛围不和睦有关。要监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首先就要把他们留在家里,绝对不能让青少年迷恋网吧。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对家庭产生眷恋,愿意留在家中,以便于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二)及时与学校沟通,掌握青少年思想动态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6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1.1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潜伏着思想工作的危机

这几年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重智轻德。高考指挥棒操纵一切,由于片面要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扭曲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切为了高分,甚至连思想政治课也不得不为升学“捞分”服务,品德评语为了升学遮遮掩掩,使学生的品德考核流于形式。尤其到了初三毕业班,为了升学考试,一切让路,出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断裂层,这就必然潜伏着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危机。所以中学德育工作这几年来尽快努力改革,然而由于方向不准,干扰太大,地位不稳,其收效不大。现实教育我们,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

1.2家庭教育的负面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只寄希望于学校老师;有的家长偏重于智力投资,对子女成长期望较高,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娇宠;家长的思想政治倾向给子女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反映了家长的思想。故有的学生在思想目标的追求上,希望成才立业,然而光有职业理想,缺乏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有的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注重自身的存在,脱离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行为上,希望受人尊重,不愿循规蹈矩;有的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向往现代化美好生活,然而往往脱离国情,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只希望别人理解关心自己,而很少去理解关心别人。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1.3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剖析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如何全面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需要站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做深入的剖析。在现在的中学生的头脑中,对于我国的国情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国情和国史教育,也缺少必要的革命传统和马列主义教育。形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着幼稚的青少年学生,使之产生盲目崇拜。这个深刻而现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2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2.1在教育的内容上忽视了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

这几年来,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根本建设,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主线,甚至一度出现企图以品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传统教育否定多,而继承发扬少。@几年来较多的是抓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而不是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就事论事教育多,而系统理论灌输少,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没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上的基本建设。

2.2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和偏离的倾向

在教育途径上,知与行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在教育工作上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复说教多,行为训练少,这往往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行知脱节,实践能力差。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了渗透疏导,而又否定了必要的灌输;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注意生动活泼而放低教育要求;强调自我完善而放松了互相督促。

3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加强道德规范的训练,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学校实行品德教育的依据,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中,要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培养现代人的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学习雷锋等方面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3.2加强基本政治观念的教育

政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灵魂,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必须把坚持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特别抓好学生的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必须上升到社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3.3从学生不同层次思想基础出发,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德育工作要改变一刀切,一般化的毛病,就必须坚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的要求和内容上要有坡度、分层次。对于思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骨干还要在德育上更上一层楼,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他们更好成长。

3.4发挥德育工作的整体功能,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7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还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有了这种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更加彰显魅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摆脱贫穷落后和挨打的局面,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实践和活动中,体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当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体现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上。中华民族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是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精神。因此,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从以上论述可知,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同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上述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和现实的落差,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

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父母亲应与孩子共同观赏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懂得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实的知识、健康的体态,文明的举止言谈。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8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腾讯QQ、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众多社交应用软件可以使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互联网上并传播出去,有时候一些信息会迅速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人利用互联网虚拟、开放、自由的特点故意制造虚假、歪曲、负面的信息误导网民。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相对于理论书籍、报刊文件、新闻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轻轻点击鼠标,搜索相关材料,这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和素材。

其次,网络舆论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网络舆论的互动和开放突破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把教育信息资源发放到专门的交流网站、论坛、博客上,利于青少年上网浏览与阅读,随时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完全局限在学校的“围墙”内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

(二)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内容的包罗万象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受到不良干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难以验证和控制,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特殊阶段使得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时没有道德上的约束,网络日渐成为各种观点的“集聚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这些信息大多难以区分真假。

其次,我国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早已悄悄渗透到网络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实力大肆向我国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主张,以达到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很多青少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好”假象。

再次,网络舆论背景下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互联网诱使一些人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不但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且还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虚拟世界,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特别是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和积极共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正视和回应网络社会中出现的这些挑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二、网络舆论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措施

(一)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排除人与人的交往障碍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应当着重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才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社会,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超越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时,应当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要坚持道德,而且在网络生活中也应如此。三是网络心理教育。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站,通过一些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对广大青少年网民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并对他们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克服网络“依赖症”、“孤独症”等不健康心理。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舆论检查监督体系

检查监督是促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负责部门和单位应定期检查监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建立快速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有问题早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检查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质是为了防止阻碍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出现,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开展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主流文化网站,丰富网络中的健康信息资源

青少年的思想尚不成熟,易受网络舆论不良信息的误导。建立主流文化网站,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德育建设,离不开一批高质量主流文化网站。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例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站”、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此外,目前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开设了专门介绍党和政府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栏目。例如,广州市建设的“网上政府”工程。这些优秀文化教育网站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网上健康向上信息的传播,使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被排除在青少年的视线之外。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对校内媒体和信息环境进行严格的监管,多策划传播一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节目,弘扬先进文化,反对低级趣味,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启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2]周中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光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时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2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9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还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有了这种价值导向和判断标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更加彰显魅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中的集中体现。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想和追求,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摆脱贫穷落后和挨打的局面,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实践和活动中,体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当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体现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上。中华民族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是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精神。因此,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从以上论述可知,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因而作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同时,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篇10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有些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作案手法,逞“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持刀砍人,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青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龄看,现在青少年犯罪大多在15~2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最活跃,最好动,模仿力最强,探索欲最旺盛,主观意识最不坚定,是违法犯罪的高危阶段。

4.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占主体,也有少部分在校的大学生。

5.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一是思想认识逐渐成熟,敏感好奇,富有想象力,喜欢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相对来说比较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时,极易受不良影响而违法犯罪;二是自我意识渐渐增强,对成年人的依赖心理减弱,形成“自我中心”倾向,渴望独立,但往往不能如愿,充满了叛逆思想,使其理想和现实脱节,以形成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三是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特别是狂暴的激情,往往使青少年不能自控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影响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过分溺爱、打骂体罚,甚至有些父母倡导欺骗等。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一些书刊、音像制品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他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一些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影视厅等全天开放,致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学业,终日为此着迷,从而使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就教育现状来看,不少学校并未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片面地强调和追求升学率。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陈旧的、死板的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冷落和歧视,挫伤了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对自己放弃,极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峻的社会现象,建立一个自我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监护、共同教育的工作网络和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措施。

1.自我预防。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特别大,自我控制能力却非常差,好奇心强,遇事只凭直观印象而不加判断,做事不计后果,争强好胜的行为极易导致犯罪。所以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必须从自我做起,改掉青少年容易沾染的不良习惯,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些不良的习惯、性格或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如果让它在青少年中滋长、蔓延,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就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青少年必须从自身改掉一些的不良的习惯和做法,才能真正的预防犯罪的产生。

2.学校预防。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助其提高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把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技巧。特别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特别要注意“问题学生”,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需要辅导员及时的与其沟通,解除思想上的隐患。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学习,更好的引导学生。特别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措施进行矫治。此外辅导员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从而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才能使学生立志立德做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3.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度过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地,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所在,也是青少年成才的摇篮。因此,家庭教育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优越性。

我们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对家长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之间互相沟通和家庭教育培训的双重作用。学校将家长会的召开制度化,指导和鼓励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确立三个新观念:一是新成才观。当今最宝贵的是人才,未来的人才素质要求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二是新责任观。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将其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是家长的应尽职责。三是新权益观。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属于无行为能力人,但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具有完全的权利力。同时引导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起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样一来,通过提高家长的自素质、净化家庭环境,构筑起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的第一防线。

我们相信只要通过学生自身以及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犯罪率会大幅度的减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