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藏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11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1

1.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物藏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不足。目前,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传统管理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71(1)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缺乏。目前,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机构是博物馆、文物保管所等文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不断地增加,使我国文物藏品建档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大型博物馆对本馆馆藏并没有建立数量全、质量高的文物藏品档案,更不用说其他级别的文博单位了。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专职管理机构,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专职管理机构是大力发展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的有力途径。[2]256(2)文物藏品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建立与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文物藏品保护的相关法规中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制度性规定;另一种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编制相关的规范。但是对文物藏品档案中的鉴定、分类、定名、定级等工作,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档案内容的表达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指导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标准,也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举措。(3)文物藏品档案人员过少、身兼数职。为文物藏品建档是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法定程序。然而,长期受“重藏轻用”思想、体制缺陷、客观条件、档案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的领导缺乏为文物藏品建档意识,不重视文物藏品建档工作,文物藏品建档不及时,导致许多单位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文物藏品档案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基层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机构小,人员少,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并且任务量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文物藏品建档的进程。(4)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欠缺。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接受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们受非营利观念的影响以及没有正确认识到文物藏品档案的重要性,导致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适应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需要。极大地限制了文物藏品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不符合档案的发展趋势。[3]1-21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出现了许多不足,导致文物藏品档案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根据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出现的问题和现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今后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4]24-31

二、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条件

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我国在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方面已基本具备成熟的条件。主要表现在:[5]1.设备和技术支持。我国档案保管部门都基本配备计算机、扫描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等等。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技术也已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对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作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2.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改善。档案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档案保管部门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专业信息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准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设备基本能熟练操作,熟练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尤其是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前者,还要对文物藏品进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断加大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有秩序的开展。3.文物藏品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2002年,我国制定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提出档案工作要以建设专业网络为根本,全面建设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加快传统档案资源向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迈进的步伐。因此,成熟的管理条件是文物藏品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只有拥有成熟的管理条件,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有序不紊的进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154综上所述,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涉及文物藏品档案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快建设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加快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三、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文物藏品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了,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是适应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的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文物藏品档案是属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珍贵的信息资源,但是在我国却没有一个统一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机构,这就使得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更加分散、杂乱无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如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局,文物藏品档案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主体,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责任也更加直接,领导层的管理意识也会变得更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也会也会越来越高,更加容易摆脱各单位管理的不足和短视,国家也会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会使文物藏品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明确,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更加方便、有效。2.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制度。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同时,要想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也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理论管理体系。[7]533.确立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防范系统。规范操作、病毒防范等基本的安全意识应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应提前制定,安全意识培养、病毒预防与病毒查杀的方法与技巧等需要对每位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障网络环境中各项操作的安全。也可以在原有的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嵌入保护安全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安全的情况,符合实际需要。或者文物藏品档案工作人员为了防止信息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可以使用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进行处理。扫描文物藏品原始数据方面,应该实行高速集中扫描,进行保存时,要统一文本格式。从数据备份角度来看,要进行双重备份,而且还要定期备份,双重备份包括磁盘备份和电子备份。也可以通过设置权限、防火墙等安全防控手段来加强文物藏品档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安全性。4.完善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检索性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检索性数据库主要是对文物藏品档案的开放范围、开放的目录等进行介绍,以及提供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是达到齐全完整地录入文物藏品档案的原始数据的目的,而且还要开发有关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软件系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所需要的有关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极大地方便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同时,推动和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8]1395.建立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队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加强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学校档案教育方面,学校不但要注重对档案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将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等都纳入到档案教育课程中,培养出符合档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全面型管理人才;要注重选拔人才,并对在岗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利用it行业的信息化人才资源,聘请专家、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要求掌握并且熟练应用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更新文物藏品档案业务基础知识;引进急需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应用的专业人才。关注和重视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是造成文物藏品档案工作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弱、人才引进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和重视档案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9]135因此,文物藏品档案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提高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效率,也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脚步。

四、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实现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文物藏品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相伴而来的是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安全问题。例如在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时间比较晚,其自身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而且大多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对信息类的档案保密程度不重视,以至于在调档时经常会发生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泄露,以及在网络的传输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漏洞盗取档案信息等情况。再者,由于档案工作者大多不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而且也不具备高级防护系统,会导致被黑客入侵或者遭受网络病毒侵害等现象。因此,对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以及领导对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不重视,都导致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难以进行。2.文物藏品档案人员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提升。传统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模式及其封闭式运转体系造成了文物藏品档案内部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有所欠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而由于现阶段许多档案工作者年龄过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老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因此难以满足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制约了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3.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共享机制问题。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平台,运作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作为指导标准。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业务不衔接,文物藏品档案信息难以共享。4.“双套制”管理文物藏品档案的资源浪费问题。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单位,在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保存的同时,也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纸质版进行保存,导致了相同内容、两种文件进行双层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阻碍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进程。[10]69

五、结论

文物藏品档案是博物馆、文管所等文物藏品档案保管单位进行文物藏品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利用文物藏品档案的需要了。因此,通过对文物藏品档案的传统管理现状进行探索,分析和总结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不足,从而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想法。大多数研究文物藏品档案,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现状入手,提出针对文物藏品档案传统管理的措施。主要是从文物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目标、意义等方面入手,提出文物藏品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为之前的研究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吕惠敏.试论如何做好文物档案管理[J].决策探索,2013(24):71.

[2]董琳琳.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4):256.

[3]蔡燕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1-21.

[4]薛四新.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4-31.

[5]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张音.浅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弊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154.

[7]李玮.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2(6):53.

[8]苏甦.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25):139.

[9]朱远征.浅谈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0(21):135.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3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其在博物馆工作应用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不同意义,数字化博物馆应当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所谓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文博单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陈列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不仅积极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博物馆既有的工作模式也因之而有所改变、有所发展。而数字化的博物馆是指以文物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为收藏、展示的主体,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对观众进行传播、和推广、宣传的一个不具实体意义的博物馆。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基础构建,针对博物馆不同工作领域开发和各类应用程序、导览系统,以及陈列展示中所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设备,等;数字化的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等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传播和展示,因其是不具实体意义上的博物馆,所以以其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十分重视文物安全,经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避免藏品的“重藏轻用”倾向。此外,在藏品的征集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是手工整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不足。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藏品本身,大大降低了损坏的成本,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功能,能迅速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几个部门要多日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文化、地域分化明显,会出现文物定名不准确、称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制定、推行工作显得较缓,现有标准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套。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函需各地文博同仁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说,建设还有些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面设计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依照“在有限版面内尽可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原则,根据网站内容来合理安排信息的分布。在具体设计时,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和习惯,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首先考虑到网页的色彩与层次。所谓色彩不仅仅是指网页的整体色调,更包含字体大小、排版比例、尺寸、字间距、行间距、留白等方方面面。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营造庄重肃穆之感,往往以黑色系作为网页的主色调,结果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抑和疲劳。其实要烘托庄重感不必使用容易造成压抑感的色系。采用暗灰系色调,在把握整体基调的同时巧妙地进行色彩组合的搭配,同样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设计需考虑的另一大要素是页面的层次。所谓层次是指观众在浏览时接受到信息的先后顺序。一些博物馆的网站为了使观众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往往在网页上加载一些新窗口,结果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事实上,如果利用错落的字体粗细变化,形成退后和拉进的错觉,照样可以使观众率先发现更新的信息。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4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管理政策

【正文】

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是一个新的复杂问题。笔者检索了国内三大数据库,发现专门讨论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文章很少,这说明,目前图情部门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国内现状来看,有些大型馆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还是比较重视的,都有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虽然不一定科学,但至少体现出重视管理的思想。就国外现状来看,世界各国在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予以保证,进行应用性部署,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了解国外进展,学习别国经验,开展国际合作,对于推动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分析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外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相关立法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对策。

1 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典藏摄取过程中的典藏权问题

“摄取”是指对数字资源进行典藏管理时,从资源拥有者那里获得或接收要典藏的数字资源过程。从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典藏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图书馆是否获得对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复制、存储和传播的权力,即所谓对数字资源的典藏权。典藏权不仅涉及直接的内容数据,还涉及两类相关数据:(1)与内容数据的典藏和使用相关的“元数据”;(2)支撑典藏系统运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组织体系、利用与链接环境等有效利用内容数据“复原”技术的数据服务。数字资源典藏权与其生产方式、获取途径和资源体系制度安排相关。典藏资源的摄取方式:(1)自建数字资源,包括对馆藏文献数字化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规定,对有版权的馆藏资源应合法地数字化,合法取得典藏权。但仍存在对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和对外服务权受限问题。(2)外采数字资源,指图书馆通过采购获得数字资源的使用权,但它只具有网络使用权。这涉及三个问题:永久使用权;采购合同范式;协同合作典藏。(3)呈缴数字资源,指依据国家法律形式规定数字资源生产者向国家指定图书馆免费呈缴的数字资源,即包括电子出版物,也包括职务作品版权拥有者向单位呈缴的电子版作品。对这类数字资源的典藏权,其核心问题是呈缴制度是否包括数字版本。(4)网络公开资源,指在网络上可公开使用的数字资源。这包括:在版权保护期限外的作品及按照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公共资源;开放资源,指在网络上经版权拥有者允许使用的资源,但“允许使用”在使用方式上和使用目的上存在限制[1]。

1.2 数字资源组织中的规范控制问题

所谓数字资源组织,是指对摄取的数字资源进行分析、选择、标引和处理,为数字资源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字资源在有序化的基础上必须有足够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从而有利于对数字资源的快速存取。根据关联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方法原则,在对数字资源的组织中,需要揭示数字资源的关联、层次和功能的组织,即如何反映数字资源对象间的结构和语义的内在关系,来保持数字资源对象学科的完整性,同时对数字资源进行多维整合,体现资源整合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这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为方便用户获取有效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在数字资源组织时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利用数据管理模块对它们整理并编制长期保存元数据,将数字资源和元数据存入长期存储系统,并根据需要维护被存储数据的持久可用性,以便使典藏资源库中组织起来的分布式海量资源在各数据库之间自由流动。规范控制是数字资源组织的关键。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对数字资源规范控制制定标准。现用的规范控制如:传统的文献资源规范控制采用CnmaRC或UnmaRC标准。maRC标准是针对纸质文献而设计的,而大量数字文献的出现,过于精细的基于RiCH格式maRC标准已无法适应。DC元数据只是一种标引方式,如处理不好标引资源的存储,其功能将弱化。对如何处理针对文献种类提供特定的目次信息、期刊文献跳页、文集的页号、按文章标引等问题,远不能适应对数字资源标引需要。XmL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数字资源的组织,同时作为元数据数字资源载体,在数据交换领域被广泛应用,有优异的跨平台、跨语言等特性。通过XmL可将数字对象、目次信息及其标引对象有机组织在一起,方便用户与系统之间交换数据[2]。因此全面支持XmL是数字资源典藏建设与应用软件之间实现无缝整合必须解决的问题。

1.3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存储问题

随着馆藏资源建设中产生的数字对象越来越多,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积累意味着馆藏知识财富的增加。但也意味着这些宝贵的馆藏记录和文档面临因技术过时和载体变质而引起损失的危险。JeffRothenberg指出,“‘21专家组’的研究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目前根本无法对数字信息存储的效果做出任何保证[3]”存储问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表现得尤其突出,其突出问题表现在:数字对象被永久存储于物理媒体并不等于具有持久的可用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指出了数字对象的存储和永久性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存储涉及一个对象的技术寿命和质量,持久性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存储,但也指对象是否仍然在将来以任何形式存在。持久性暗含了对对象维护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对其可访问性的持续保持[4],否则会缩短数字图书馆的平均寿命[5],降低被存储资源的可访问性。存储策略、存储框架、政策、法律等相关问题是数字资源存储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权限控制机制问题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典藏部门,典藏工作只是作为采编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是设立了专门典藏部门的图书馆,其典藏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多是有责无权。从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如果典藏权不明确,那么馆藏资源的调拨、分配、清点等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及协调馆藏建设与用户工作部门在馆藏资源利用上的关系等将无法进行,况且在网络环境下,典藏工作的内涵增加了,其职能也必将得到延伸,典藏管理权限的不明确将成为新时期典藏工作职能发挥的一大障碍。从以上分析已经看出,在对数字资源摄取、组织、标引、存储过程中必须获得授权才可得到典藏的权利。但数字资源涉及的权限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具体的权利归属。

2 国外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政策简介

美国法定典藏以1976年版权法和theCodeof FederalRegulation为标准。版权法中407节和408节规定,在本土出版的作品一律要求典藏并符合强制典藏要求的伴随可自愿登记。美国在线作品的自愿典藏是通过电子登记与典藏递送系统CoRDS完成,很多类型的电子作品可以通过它注册电子版权和进行典藏。1989年,计算机程序机器、可识别的出版“数据”,成为强制典藏的对象。但对于网络出版物美国版权法中规定“出版”与传播联系在一起,在网络上创建复本被认为是出版过程或展示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出版”。存取方面的限制和在线资料的复制被定义“有限出版”,依据版权法被认为“未出版”而不强制典藏。

荷兰出版作品版权典藏法案对原版权法案进行修订,同时将网上的电子作品也包括在规定典藏范围,但是规定只限于表态作品,对于数据库,则由版权典藏机构来完成典藏。荷兰皇家图书馆(RLD)通过国家书目可以了解所有出版作品的信息,根据修正案,所有符合RLD典藏标准的网络出版物都必须被典藏。

1992年2月澳大利亚版权法评审委员会做出一项决议,建议将“图书馆资料”的概念范畴予以扩大,将电子资料包括在强制典藏范围内,但典藏的资料在存取受限的基础上可拟利用。同年国家图书馆又向联邦政府提请对版权法案典藏立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正。1995年国家图书馆向版权法评审委员会提出对电子出版物典藏做出规定。1996年澳大利亚创建pandoraproject,开发选择、搜索、存档网络出版物的程序,并公布一项网络出版物选择标准指南,只收录具有国家象征的电子出版物[6]。2000年澳大利亚政府实施数字议程法案,对1968年版权法案的修正考虑了互联网这样的新事物,但没有对法定典藏进行修正。

加拿大于1995年通过修订各种物理格式出版的电子出版物而颁布国家图书馆法案和国家图书馆图书典藏制度,但不包括网络出版物。国家图书馆eppp系统通过开放存取、远程控制和在线咨询3种方式完成接受、分类和典藏网络出版物。目前网络电子出版物典藏和保存是自愿的,但存取受制于出版商[7]。

德国的自愿典藏从1998年7月开始,其选择典藏的是商业出版物、在线学位论文、期刊和大学出版物,免费存取的资料采用自动传播方式,直接由出版商传播的是成本、正式出版物、与出版物同时提交的还有出版的格式,提交的电子格式是国家图书馆基于长期存取目标规定的提交格式。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法案2003(thenationalLibrary ofZealandact2003)要求图书馆收集、保存新西兰电子文档,并提供访问服务。为了正确执行该法案,新西兰国家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研究建立长期保存数字资料的仓储条件等。

转贴于3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政策及内容

3.1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的内容及其定位

传统典藏是文献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典藏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文献布局是否合理。数字化及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馆藏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馆藏资源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为“现实资源+虚拟资源[8]”,而且馆藏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特征。从理论上讲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就是一种馆藏数字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它包括了馆藏数字资源组织和馆藏数字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简单地说,馆藏数字资源组织就是将摄取的数字资源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合理布局、排列、保护和清点的过程;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则是对馆藏数字资源组织的控制、调节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目标,通过馆藏资源利用效果、统计、评价等信息反馈,有效地控制馆藏资源运行的方向、速度、范围和密度,从而使馆藏系统和用户系统有序结合运转,并处于均衡饱和的最佳状态。因此,数字资源典藏管理工作定位于既是记载、验收、统计、存储、保护馆藏数字资源的技术性工作,同时又有复审、分配、清点、核查、处理馆藏数字资源的行政职能。

3.2 数字资源组织中的规范控制政策

数字资源组织政策,就是按照一定科学规则和方法,来对数字资源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序化的过程,以方便用户对馆藏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为目的。数字资源馆藏由“现实资源馆藏+虚拟资源馆藏”复合组成,因此数字资源馆藏政策也据此复合而成:(1)现实资源组织方法包括:按照学科内容的组织法、数据库组织法和数字资源整合工具法。(2)虚拟资源组织方法较为复杂,从数字资源组织的类型看,有一次虚拟资源组织和二次虚拟资源组织两大类。一次虚拟资源组织法包括www信息组织、Ftp信息的组织等;二次虚拟资源组织法有导航网站、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等。但图书馆目前常用的组织方法主要为:学科导航、联机编目法、数据组织法。Calis联机编目系统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组织的成功范例[9]。XmL被广泛应用于对数字资源进行组织,通过XmL可将数字资源、目次信息及其标引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元数据和内容标准将继续朝着以XmL框架及与之相关的技术环境发展。这些发展将使得图书馆应用技术更少专门化和领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maRC等已经在向适应XmL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maRCXmLSchema等[10]。数字资源组织的方式有多种,各馆数字资源数量种类和服务对象不同,组织方式也要因馆而异,也就是各馆要制定具有自己个性化特色的数字资源组织政策。

元数据可以理解为“关于数据的数据或描述其它数据的数据”。元数据具有对数字对象的描述、定位、搜索、评估和选择的功能。元数据与数字对象的关系就如同书目数据与图书的关系一样,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数字对象的全貌。为了便于用户有效获取数字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典藏入库时,有必要对数字资源进行标准化标引。对此,国际上制定了对数字资源的标引方法,即DC元数据。DC元数据集是元数据格式发展中比较熟悉和成功的一种,已成为对数字资源标引事实上的标准。DC元数据标准的创建,是通过对数字资源的提供者对资源属性的描述并对其内容进行缺省的标引方法,进一步保证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在提供标准化标引方法的同时,数字资源库与应用软件系统也可以提供图书馆创建自己的标引方法,即系统提供标引模版,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性质设计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DC元数据资源描述方案又称为网上资源的编目。由于DC元数据已被结构化,并支持字段查询,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编目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11]。

3.3 数字资源典藏保护和存取政策

作为对数字资源管理政策的一部分,典藏保护和存取是有长期计划的。任何政策的制定必须解决对典藏资源的安全性跟踪并保证经过一段时间后资源的可存取性。这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保护政策也称安全管理政策:在制定安全管理政策时,应考虑数字资源的保护与纸质文献保护的区别。在制定对数字资源安全管理政策时,各馆应考虑本馆各因素的重要性和不可预见的灾难事故,也要考虑典藏员素质的因素。科学的安全管理政策应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防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不同的因素,依据其重要性的不同分类分级分别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12]。二是存取政策,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历史遗留典藏资源如何存取和激活;(2)当前典藏资源怎样快速存取;(3)未来典藏资源如何存取及控制。这三个问题涉及潜在复杂的法律问题,在对这样的数字资源进行存取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因此,存取政策的制定应包括:连续存取数字资源的特定策略,移植策略的不断发展及标准。数字资源存取需要在法定许可范围内进行规范操作。

3.4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限控制政策

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权限控制政策不同于对纸质文献的典藏规则,对数字资源典藏控制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许可授权、法律障碍及解决、技术解决方案等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1)如何确定数字资源的存储等级,由谁管理;(2)哪些数字对象可以被移植至永久存储;(3)数字对象如何合法对外传输;(4)呈缴数字版本典藏操作与权利如何界定;(5)如何对被典藏资源进行灾难防范与安全管理;(6)如何确定数字对象的生命周期;(7)多馆协同合作典藏系统的对外服务权限。妥善解决数字资源典藏的管理权限问题,是建立可信赖的数字资源典藏机制的基础,否则图书馆难以获得资源商和版权拥有者的积极合作,也难以形成可靠的协同合作典藏关系。就图书馆现状看,作为数字资源保存和服务机构,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相关规定,通过与版权所有者或拥有者签订典藏许可协议等方式保证图书馆的典藏权利,同时建立可靠的用户管理机制[13],加强对图书馆馆员和用户的法制观念,并积极解决或协助解决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管理机制和合作氛围。 4 结束语

在制定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政策时,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信息产业界、图书情报界和软件开发商参与讨论制定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各种元数据、多媒体资源能相互包容的标准,数字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挥政策、法规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具有互惠互利经济结算机制的数字资源利用共同体,以实现在统一的协议下,充分地满足各方对数字资源共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宛玲,张晓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2] 陈文翠.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及解决方案.情报科学,2004(1)

[3] RothenbergJ.avoidingtechnologicalQuicksand:Findinga ViabletechnicalFoundationforDigitalpreservation.toCouncil onLibraries,1998

[4] watersD.theDigitalLibraryFederation:programagenda.a programoftheCouncilonLibraryandinformationResources, 1998(6)

[5] KahleB.preservingtheinternet.Sciencificamerican,1997, 276(3)

[6] nationalLibraryofaustralia.onlineaustralianpublications: SelectionGuidelinesforarchivingandpreservationbythenational Libraryofaustralia.[2005-05-25]..au/selectionguidelines.html

[7] elizabethmartinmanagementofnetworkedelectronic publication:atableofStatusinVariousCountries.[2005-10-28].collectionscanada.ca/obj/r7/f2/r7-100-e..pdf

[8] 顾扬.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典藏工作探讨.情报探索,2004(12)

[9] 索传军.论数字馆藏管理政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

[10]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

[11] 郝亚玲.metadata: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5)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5

20世纪末,正是电脑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改变了知识的管理和传承,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储存,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面对此冲击,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不断转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文献资料(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典藏的数字化,可以有效提升知识的累积、传承与运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世界各国和地区也正在积极推动典藏数字化工作,例如联合国的“世界记忆计划”、美国的“美国记忆计划”等。而当时台湾已是全球资讯制造与服务的重镇,网络基础建设逐渐成熟,岛内已有近700万上网人口,全部中小学均已联网,再加上“电子化政府”、电子商务、宽带固网、网络教学及网络医疗等项目推动方兴未艾,在华文市场及汉学研究上皆占有一席地位,台当局希望凭借台湾在全球资讯产业、中文资讯处理成果与能力,及中华文化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地位,能够更上一层楼,加大对数字与网络科技的投入,借机登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此宣示发展知识经济和绿色硅岛的愿景,加速文化资讯产业升级,确保学术发展优势,因此决定推动数字典藏计划。

台湾“国科会”在1998年曾组织实施“数字博物馆专案计划”、“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和“国际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但规模都不大,效果也有限。1999年7月,台湾“行政院”召开第九次“电子、资讯、电信策略会议”,讨论建立所谓“绿色硅岛”、“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及“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等议题,最后决定根据台湾整体发展的需要,承袭“国科会”往年实施的这些计划,并将其合并为所谓“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以此作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重要内容。

2001年1月,“国科会”将前述三项计划进行重新规划,整编为所谓“国家型科技计划”,并于同年3月“国科会第152次委员会议”上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构想书,正式展开筹备工作,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一期计划执行时间为5年(2002~2006年)。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将台湾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进而以台湾数字典藏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当时台湾唯一一个着重人文与科技内涵的“国家型科技计划”。

综观当时世界各发达国家对数字典藏的利用,主要着重于下列领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以及新文化的肇兴;各级教育和各种教育的提升与革新,促使学习资源开放和学习机会均等,丰富教育的素材,协助推动终身学习和远距教学,以建立公平社会;改善学术研究工具,发展未来各个学门的学术研究环境;产业提升与经济贸易配合知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生态和环境的关怀与生活素质的提升;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民众素养的提升;资讯基础建设的配合。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参考了以上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将台湾岛内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数字典藏档案,希望以此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其中,在产业与经济方面,除建立公共资讯制度的雏型,促进有价资讯市场的健全发展外,还积极鼓励产业增值,利用各项数字典藏,促进各项相关生产与管理技术(如知识管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本地常用语文及语言相关技术等)的研发,进而推动在商业、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民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利用。在人文与社会方面,创造台湾文化新优势,开启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新局面,以资讯科技辅佐文化的进程;精致文化普及化,以此陶冶社会的体质,提升人力的素质;发展多元的社会文化与社区文化,以利新文化的肇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并得以普及社会大众使用资讯服务掌握资讯与知识的能力,提升生活的品质。

台湾数字典藏计划的特点

2002年,台当局拨发预算经费3.8亿元新台币,并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内设立总计划办公室。其执行的计划分为核心计划、机构计划及公开征求委外计划等3种。

总计划办公室执行的核心计划共包括“内容发展”、“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培训推广”、“维运管理”等5个分项计划,分别开展各项研究发展、应用服务及培训推广工作,并沟通协调各参与机构间及各类计划间的整合性工作。各分项计划各司其职,以期达成该计划的目标,如内容发展分项负责调查、建立及发展该计划数字典藏内容;技术研发分项积极研发各项数字典藏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分项负责厚植数字典藏整合及增值的研发能力与人力资源,并推动数字交易平台与市场运作;训练推广分项负责数字典藏成果推广及人员培训;维运管理分项则负责协助“计划办公室”推动年度成果展览、开发相关软体系统、出版发行及资料搜集等工作。

机构计划由“国史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文献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及“中研院”等9个单位共同参与执行,初步目标是建立一个“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供民众查询使用。

2002年度公开征求计划共有5个委外技术研发计划、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及52个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其中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将构建17个主题网站,提供民众数字学习环境。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分别为:

“中研院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台湾原住民数字典藏计划、语言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外交经济重要档案数字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历史地图与遥测影像资讯典藏计划、珍藏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台湾动物相之典藏计划、台湾本土植物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典藏技术发展与技术支持计划。

“文化艺术数字典藏计划”完成台湾美术馆约1700件前辈美术家美术作品的照相、数字化及诠释资料的研析、著录及建档。

“日据时期与光复初期档案数字化计划”。

“台湾大学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台湾大学岛内文献文物典藏数字化计划、植物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昆虫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地质科学典藏数字化计划、人类学系典藏文物数字化计划、动物博物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及数字典藏资讯技术研发计划。

“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完成馆藏50种昆虫学门鳞翅目标本影像数字化的台湾特有及重要鸟类、兽类32种,两栖类13种、特有节蜱30种标本建档;完成深度介绍代表性馆藏维管束植物标本50种、影像资料500笔,并修订数据库架构,校订馆藏标本各项资料;完成布农族标本文物数字化96件、赛夏族标本文物13件、卑南族标本文物96件;大马U文化代表性遗物200笔;进行鱼形总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等脊椎动物的影像数字化。

“典藏国家档案与总统文物数字化计划”开发完成“国史馆”档案文物数字典藏系统;开发完成编目著录系统与简易型目录资料检索查询系统;进行“国史馆”数字典藏计划专属网站的研发与建立。

“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系统之研制”进行“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文物精选”数字化;台湾故宫书画数字典藏子计划,检讨各类藏品属性,改进现行数据库的著录栏位;故宫清代档案数字典藏子计划,将分析完成的标准著录格式转档;故宫文物图档建立及管理子计划,完成仪器设备更新及文物图档管理系统开发;台湾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应用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网络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缮本古籍数字典藏子计划。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包括“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典藏数字化、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国家图书馆”期刊报纸典藏数字化计划、建立“国家图书馆”数字典藏资讯系统软硬件设备。

“国家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包括汇整典藏陶瓷类各类型资料的目录、索引与摘要;完成历史文物分析;整理博物馆网络数据库索引词目;规划历史文物词目架构、建立历史文物索引典;完成各类型文物资料的影像资料数字照片,及具深度内容与提供相关学术索引的专业网站。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同时期的一些国外数字典藏计划相较,其特色为涵盖多样性主题的学科内容,如生物、史地等学科,藏品项目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多种的型式,数字化藏品有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的媒体形式,其内容知识专业精深。

为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发展,自2002年度起开始进行“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系统建立计划”。建立《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的目的是汇整该计划项下各机构计划数字化后所建立数据库的成果,提供一引介平台,以增加原典藏部门的效能与其典藏品的曝光率,提高网络世界中知识资讯的质量。在联合目录中查询到的每个项目都提供网络连结,可以连到原来的数字典藏子计划或典藏部门的数字典藏品的后设数据(也称诠释资料)页面。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联合目录,连结到原数据库更加丰富、深入的资讯,并进一步使用原典藏部门的检索系统;使用者也可以继续使用联合目录的系统搜寻、浏览,以接触种类更广泛的典藏数据库。联合目录数字化媒体材料汇入数量越多,则可提供使用者的资讯则越丰富与多元。

该计划的产出除了建立后设数据、历史地图、语言时空典藏档案,为数字产出共同参照及互相融合的基础外,还包括原住民、近代史料、动物、植物、矿物、考古、金石拓片、铜玉陶瓷等器物珍藏、古旧照片、书法、绘画、善本古籍、档案及期刊报纸等数字典藏。

所有产出资料都汇集至“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并分为典藏级、电子商务级、公共资讯级3个等级的数字化产品。典藏级档案为精密的数字化产品,目前暂不开放;电子商务级可提供业者进行各种商业产业增值;公共资讯级的典藏将免费开放民众使用。

为达到典藏重要文物、保存传统文化的目标,该计划第一阶段优先发展的项目是充实数字典藏的内容。而发展数字典藏内容,必须先了解岛内的主要典藏,以排定数字化的优先次序,并根据数字化规范相关知识,制定各种技术规格和技术标准,进而与世界上其他的数字典藏计划接轨与相容。

该计划注重人文与科技领域的沟通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对于计划相关的各种文件、档案及资料等皆予以保存,以供后期计划或相关研究参考;此外,也期望通过该计划培育相关人才,延续数字典藏工作。

除了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该计划更期望能普及精致文化典藏内容的应用。藉由该计划提供大量的数字资讯,做为发展各行各业的应用基础,如教育、研究、商务、产业、民生(食、衣、住、行)及休闲娱乐等,同时建立公共资讯展示系统,开放精致文化典藏内容予民众共享,进而提升民众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并建立新文化。此外,藉由该计划的推动,形成公开的内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与增值产业的发展,刺激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为数字台湾打造基础。

一期成果丰富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6年,该计划一期各项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在内容发展成果方面,根据统计,参与该计划的“中研院”、“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咨议会”等机构陆续将其典藏品进行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档案与后设数据结合成数字化产出,包括动画、影片、语音、录音、照片、影像、文字等资料,2005~2006年数字化产出总计达256.77tB。数字典藏联合目录汇入的数字化媒体材料达250万笔。

这些数字化媒体材料包括生物与自然、生活与文化、文献与档案、地图与建筑、艺术与图像、语言、影音与新闻等六大主题,依典藏品类型与特性可细分为16个领域,包括动物、植物、地质、人类学、档案、器物、书画、地图与遥测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闻、语言、汉籍全文、影音、建筑等,并建立联合目录,根据主题分类,建立网站汇入数字典藏品,数量共约26万笔,依11个分类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同时记录各项数字化工作流程出版成手册及影片,以供推广与培养数字典藏专业人才及有兴趣的大众使用。2005年进行了15份数字化工作流程简介,全部置于网页,并于2005年完成13部数字化工作流程影片的拍摄,置于网页供使用者免费观赏。

在技术研发成果方面,完成佛像石刻造像拓本系统等46个主题计划的典藏系统支持与服务系统,包括分析后设数据、引进国际标准、开发数据库等工作,开发出多媒体处理技术、典藏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环场环物互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与隐私权管理机制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后设数据分析技术。语言处理技术计有汉字构型数据库系统、断词系统、中英语言跨语言资讯检索技术,开发老旧印刷档案光学字元辨识技术并已技术转让。还完成Livetrans跨语网页搜寻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mtaLip、aCmtoiS、JaSiSt等主要期刊以及重要国际会议,如SiGiR、aCL及JCDL等。仅在2007年便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内容涉及对数字典藏学术应用与文化传布议题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如何可在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具体导入各类数字典藏专案计划等。另外,还申请5项专利,包括技术研发分项计划的“无线网络的视讯安全传输技术:可容忍几何处理的数字影像赫序方法与系统”等。

该计划一期重要技术研发成果包括: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整合过去发展的影音技术,包括影片分镜侦测技术、关键画面撷取演算法、浮水印、读取SRt档字幕格式、影片字幕加入、档案格式转换等功能,成为电子编辑工具。开发影音博客系统工具与技术,包括影音线上编辑、整合flash影像串流服务器、整合地理资讯呈现、声音播放、系统管理、Gadget应用程序等,并营运影音博客系统。

web2.0核心技术研究包括借重群体智慧来做预测或决策、汇整群众意见的品质、安全性议题及防制恶意行为。

视讯内容了解技术应用局部不变性特征比对不同类型的视讯内容,发现在比对两两相邻的影片时,对应点的数量会随着视讯分段时的影片过场特效而有明显的减少,能将目前摄影机晃动或是视讯中物体快速移动误判为影片过场特效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且发展新的视讯内容自动分镜演算法及测试在不同影片中自动分镜演算法的效果;同时结合局部不变性特征与基于模拟疫苗概念的复制影像侦测方法,首先搜集常见的复制影像攻击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预先攻击原始影像,产生新的复制影像,再从新影像中撷取局部不变性特征,产生模拟影像。采用approximatek-dtree的方式快速地比对出遭复制的影像,经由实验图库进行复制影像侦测实验,所提出的演算法能有效抵抗常见复制影像攻击,并能更有效率地比对出复制影像。

音讯处理及检索技术开发SoVideo影音新闻检索系统及Somusic歌曲检索系统。

地理资讯系统共研发7件系统或技术,包括“跨越时空・鸟瞰地图与数字地球的结合”展示系统及单机版应用程序;地图影像及应用软件工具,包括地图影像分割及套件以及地图影像分割应用套件;多人互动触控桌与数字地球整合技术;运用谷歌地图mapplet技术,开发“台湾新旧地图比对-台湾堡图”网络服务;多点触控桌(屏幕)整合应用;车用录影机结合电子地图动态展示街景;建立在影音资料平台上的数字版权管理保护机制。

数字典藏成果推广与应用

为使社会大众能领略多样、深入的典藏内容,带动民众运用典藏内容,该计划从使用者为社会大众的观点及效益出发,将典藏内容经视觉设计包装及互动功能引用,完成FLaSH版公共展示系统“数字101【经典意象・珍藏台湾】”,于2005年该计划成果展出期间正式对大众开放,内容包括数字艺廊、藏品目录、专题特展、典藏说明、教学中心、商务授权等。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强调“动手动脚玩数字,随时随地做典藏”,参观人潮达1.4万人,有多家知名媒体陆续采访报导,如tVBS、“中国时报”及联合报等。

为建立提供更完整、清楚的成果展现与交流平台,使民众亲近了解数字典藏,在持续改善充实网站内容后,该“计划办公室”又建立“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总门户网站,制作及开发HtmL版公共展示系统,提供数字艺廊、精选目录及专题特展等项目,让大众免费体验精致数字典藏。至2006年12月底为止,网页浏览人次已达208,906人次。

为推动数字典藏在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与软件产业,以及教育、学术研究、民生、休闲娱乐方面的应用,该“计划办公室”每年都通过“国科会”向社会公开征选研发项目,征选的范围包括数字典藏内容开发、数字典藏技术研发、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及数字典藏创意学习(2004年度增设)等4类。例如2005年数字典藏内容开发公开征选项目有31件,数字典藏技术研发公开征选项目有15件,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项目18件,数字典藏创意学习公开征选项目23件,共计87项目。

此外,2006年度共举办58场次推广活动与培育课程,参观人数共计18,522人次。例如举办iCDat2006国际会议,邀请国际metadata领域及多媒体影音专家演讲。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陈跃教授发表演讲,主要议题则包括影音典藏技术与后设数据技术,及技术分项的成果展示。参加人数约180人,受邀讲者13人,成果展示有8项。于数字典藏的后设数据方面,研制后设数据需求设计DiY教材,提供15场后设数据培训课程。

为培育数字典藏人员专业能力、加强典藏部门对建立数字典藏的概念与能力,促进参与部门的经验交流,2005年规划14门数字典藏专业培训课程已于2005年10月15日授课完毕,课程讲义全部置于网站供使用者免费下载。为培育台湾文件符码化的种子教师,该“计划办公室”还主办多场文件符码化协会教育培训课程,由国际文件符码化协会主席法兰德斯(JuliaFlanders)及文件符码化协会北美地区编辑包曼(SydBauman)授课,内容分4个主题,包括文件符码化及标志介绍、文件符码化教学介绍、文件符码化格式与验证及未来文件符码化教学议题。

为探讨数字内容应用的议题,该“计划办公室”还先后举办各类研讨会,如数字典藏增值推动与营销策略座谈会、数字典藏增值应用技术研讨会、数字出版研讨会、品牌创造与品牌策略座谈会、国际授权人才培训研讨会等。2006年以“台湾创新”为主题,带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团队参加纽约国际授权展,以培植岛内典藏部门与增值商品厂商的海外授权能力。参展厂商包括12个典藏部门、8个企业品牌,授权项目计有实体商品40件,图像授权514件,影像授权12件,其他授权69件及品牌授权等,吸引500家以上国际授权买家参观,现场交易延伸产值达3.9亿元新台币。2007年再次参加纽约授权展,共有5个授权品牌、5个创新品牌,约吸引1800参观人次,共达成约4400万元新台币预估授权金以及5.5亿元预估产值。

该“计划办公室”还积极开展数字典藏增值应用示范性案例辅导,包括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计划辅导、内容数字典藏增值应用辅导、数字典藏产出的移动内容开发应用辅导、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厂商媒合辅导及数字典藏厂商辅导咨询等。

如为推动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数字内容供创意文化产业进行增值运用,曾尝试通过以下各种方式:Y世代设计商品,邀台湾6所大学所组成的学生设计团队设计,共同开发系列“故宫文化设计精品”;新锐设计精品,邀请岛内多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为故宫的商品打造新的面貌;与意大利国际知名品牌alessi合作,以故宫典藏文物发想设计吉祥物新象征图案等相关商品;摩登t恤设计大赛,委托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举办“oldisnew时尚故宫-摩登t恤设计大赛”;邀请国际知名的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研发设计产品。

近年来岛内数字典藏的产业规模已俨然成形,为整合这些厂商的研发能量,使其不断投入与成长,形成产业聚落,共同建立数字典藏产业的市场利基,该计划办公室于2005年规划成立“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其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营销推广平台,提供厂商虚拟进驻,给予各项辅导措施,协助厂商发展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与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数字典藏增值商品开发,建立数字典藏商品示范,并媒合辅导厂商与典藏部门的合作。到2006年底,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共有100家机构进驻(32家典藏部门与68家厂商),并有多家公司进行合作意向书的签署确认;商品上架数已达930件,并促成典藏部门获得授权收益15.8万元新台币,厂商创造约197.5万元的产值。

由于数字典藏的内容已累积一定数量,增值与应用也走向多元发展,交易与授权的议题愈显重要,该计划办公室还邀请产官学研界专家担任产业推动暨知识产权咨询委员,针对数字典藏发展现况及未来趋势给予建议及指导,共同探讨典藏应用在相关产业的可行性、可能的商业模式,辅导厂商规划商业产品,实际取得数字内容授权,协助解决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知识产权问题。如2005年4月举办“迈进国际市场:数字内容授权说明会”;5月举办“数字买卖与数字分享:2005数字典藏授权暨成果展”,参与厂商约100家。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6

[关键词]古籍书库;文献评估;管理模式

古籍书库文献典籍篇卷繁富,藏品类目体系完整,版本价值极高,装帧形制多样,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载体。[1]对古籍文献藏品进行分析评估,构建古籍书库管理模式,合理保存文献典籍十分重要。

1图书馆古籍书库文献分析评估

古籍文献分析评估,即对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效率、系统运行状态及能力进行全面衡量。古籍文献分析评估的核心是对馆藏文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藏品价值及文献质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价。

1.1古籍书库文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分析

古籍文献年代久远,藏品类型丰富,呈现出系统性与完整性相结合的特点。以首都图书馆所藏古籍文献为例,古籍书库的藏品卷帙甚丰,收藏类目遍及经、史、子、集、丛各类。古籍文献的庋藏著述,合计收藏有普通线装古籍35000余种27万余册、善本古籍6019种55467册。善本和普通古籍分类保存,分别归入甲、乙、丙、丁各部。其各部类藏品又自成体系,涵盖文献颇丰。古籍书库藏书体系完整,藏品篇帙宏富,因此,需要书库管理人员合理构建书库的管理模式,优化藏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1.2古籍书库藏品价值分析

古籍书库藏品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版本价值和文化价值。

1.2.1古籍文献的版本价值。就古籍版本价值而言,古籍书库版本类型较丰富,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源流及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文献来源。以首都图书馆典藏库为例,其古籍版本收藏颇为丰富。

其中稿本有:《浣花草》[善本]:四卷/(清)董虎文撰清道光(约1821—1850年)。《爱莲书屋诗稿》[善本]:一卷/(清)孔广权著稿本清乾隆(1644—1911年)。《梅村诗征引书目》[善本]/王树藩著稿本民国24年(1935年)。

抄本有:《野获编》[善本]:三卷/(明)沈德符撰抄本清(1644—1911年)。《斩鬼传》[善本]:十回/(清)烟霞散人撰抄本,重抄,清乾隆50年(1785年)。

活字本有:《桑梓潜德录》[普通古籍]:六卷/(清)张惠言编清光绪6年(1880年)。《乱后记所记》[普通古籍]/(清)李召棠撰民国7年(1918年)。《补梅花馆遗稿》[普通古籍]/骆元邃撰民国8年(1919年)。

珂罗版印本有:《古文尚书周书残本》[普通古籍]/罗振玉辑民国7年(1918年)。《刘知远诸宫调》[普通古籍]/郑振铎辑。

聚珍本有:《景文集》[善本]:六十二卷/(宋)宋祁撰聚珍本,木活字北京:武英殿,清乾隆46年(1781年)。《学易集》[善本]:八卷/(宋)刘跂撰聚珍本,木活字北京:武英殿,清乾隆41年(1776年)。

套印本有:《世说新语》[善本]:八卷/刘义庆撰;刻本,四色套印明(1368—1644年)。《春卿遗稿》[普通古籍]: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宋)蒋堂撰刻本,朱墨套印清光绪21年(1895年)。

文献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雕印技术、版式风格及刻印特点。古籍书库收藏不同时代的版本珍品,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文献来源。书库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文献管理模式,进行文献的整理与保存,才能更好地延续文献的版本价值。

1.2.2古籍文献的文化研究价值。古籍书库不仅珍藏有古代典籍,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古籍的装帧与文化形态具有同一性,多样的装帧形制彰显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底蕴。古籍装帧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逐步发展演变。据记载,真正的装帧艺术始于简策,简策书始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盛行。东汉时期,汉和帝元兴6年(101年)蔡伦造纸,左良改进造纸技术,出现卷轴装书。至唐朝时,卷轴装盛行,出现经折装书。宋朝的典籍装帧主要是蝴蝶装。首都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形制较常见为线装书籍,亦存有蝴蝶装、经折装典籍,如《古史》[善本]:六十卷/(宋)苏辙撰,蝴蝶装,半叶11行,行21、23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通监总类》[善本]:二十卷/(宋)沈枢撰,蝴蝶装,半叶11行,行23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有刻工名字。元朝时,王祯造木活字并发明转轮排字盘,出现包背装书。明朝时,嘉靖以前主要是包背装书,万历以后为线装书。包背装书籍以明代巨帙《永乐大典》为代表,书以黄绫为书衣,朱丝栏,每半页八行,朱笔句读。清乾隆《四库全书》亦为包背装,用绫书衣,分别贮存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版心鱼尾下刻“古史世家十四”等,版心下有刻工姓名。清朝,以线装书为主,佛经仍沿用经折装。可见,古籍书库典籍的价值不仅体现于版本,其装帧形制也体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古籍藏品为研究古代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及文化演进提供了全面的文献基础。

1.3古籍书库藏品质量分析

古籍书库藏品质量,主要指古代典籍外观的完整性。由于古籍藏品历经年代久远,部分文献存在卷帙遗失、版口开裂、书签散落、书衣和书页破损等现象。首都图书馆2004年古籍修复统计显示:《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清同治13年(1874年)刻本,散页,书皮破损。《随缘乐子弟书》民国5年(1916年)抄本,朱丝栏,修书口,加护页,书皮补残。《焦山续志》[普通古籍]:八卷/陈任旸辑,修书皮,补页,加护页。《国朝先正事略》(清)李元度编,修书皮,补页,加护页。《三园回文诗》[普通古籍]/姚文蔚等撰,首页残破,补页。古籍书库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藏品质量评估,及时统计待修复的文献数量,延续文献价值。

2古籍书库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古籍书库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会有所演进变化。古籍部门应根据文献典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规范古籍书库的管理工作。

2.1古籍书库分层管理模式

根据文献的重要程度进行定级划分,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图书馆书库文献定级与古籍普查工作密切相关。经过古籍普查,确定古籍定级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古籍书库进行文献保存工作。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可根据相关普查结果,分析古籍书库藏品的版本价值、装帧特点及类目等级进行书库文献的分层管理。对善本及普通古籍进行分类保存,分置于不同的专藏库。

2.1.1善本文献管理。由于善本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需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与收藏。加快善本文献的数字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古籍保存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对古籍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首都图书馆善本文献数字化为例,甄选馆藏古籍中的孤本、稀见本进行扫描加工,现已完成226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这些珍贵古籍包括元至正9年谢池刻本《晦菴先生朱文公行状》、元刻明修本《资治通鉴》、明初刻本《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明嘉靖吉澄刻本《诗经集传》、清抄本《古燕史》、清升平署抄本《东周列国传奇》等。

2.1.2普通线装文献管理。普通线装文献也能庋藏珍品,首先要做好“提善”工作。关于善本的界定,专家学者提出了“三性”“九条”的界定方法。“三性”主要指书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相对比较具体,第一,从时间上判断,清代乾隆及乾隆之前出版的书籍皆为善本;第二,重要的活字本、印谱、版画、题记等可归入善本。总之,对于不同典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归入善本。首都图书馆近年来先后从普通古籍中提取了诸多善本,如:《赵子常选杜律五言注》(唐)杜甫撰,半叶10行,行22字,四周单边,细黑口,单鱼尾,清乾隆37年(1772年)。《诗词歌赋》(清)张晴峰论定半叶10行,行23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清康熙24年(1685年)。《桃花扇传奇》(清)孔尚任撰,半叶10行,行19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清康熙(1662—1722年)。这些善本的提取丰富了善本馆藏,有效地保护了善本古籍,使得古籍书库藏品级别的划分更为科学合理。

2.2古籍书库文献循环式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长期、稳固的管理模式,即对古籍书库文献典籍的藏书布局、排架体系等进行多次分析评价,确定需要进行再次修复的文献。如首都图书馆古籍文献藏品:《史略》[普通古籍]:八十七卷/(清)朱堃撰,刻本,清同治5年(1866年),待修状况:书页、书衣、书口处即为修复过,但需要再次进行修复。古籍书库管理工作引入循环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保证书库管理工作的准确度,优化古籍书库管理的工作质量。

2.3古籍书库工作质量评价模式

利用科学的方法,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来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这也是一种工作质量评估方法。要优化古籍书库工作质量评价模式,制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评估指标包括:古籍用户评价,古籍文献典藏档案管理评价,古籍书库藏品类目评价等。

2.3.1古籍书库文献档案工作评价。古籍书库典藏档案记录文献藏品类目、数量,反映藏品质量、借阅情况以及古籍书库经费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古籍书库档案的建立将有效地规范古籍书库管理。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应做好档案记录与整理工作,使古籍书库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2.3.2古籍书库藏品类目评价。古籍书库工作人员定期对古籍书库藏品类目进行评析,分析经、史、子、集、丛各大部类藏书的卷册数量、质量、借阅情况等。另外,通过对古籍藏品类目的分析,探析善本文献与普通古籍的有机联系。以《世说新语》这部古代文献为例,其在善本书库及普通线装书库均有珍藏。世說新語[善本]:三卷/(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峻注;(明)凌濛初订,刻本,清康熙15年(1676年);《世說新語》[普通古籍]/(南朝宋)刘义庆撰;铅印本,民国6年(1917年)。这两部古籍文献篇名相同,作者一致,只是在版本刊刻年代等方面存在差异。古籍书库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做好藏品类目的评价工作,分析研究古籍书库藏品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合理构建古籍藏品的布局模式,并根据古籍藏品类别进行有序管理,从而有效保证藏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好地延续文献的价值。

2.3.3古籍用户评价。分析古籍用户评价信息,调研用户文献需求,优化古籍藏品质量,探讨古籍书库管理的科学方法,构建古籍书库的管理模式,使之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宏.古籍文献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之管见[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1):74—81.

[2]卜林.古籍图书的收藏与保护[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3):114—117.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7

【关键词】文献信息;数字化;图书馆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献信息数字化正在给信息的保存、传播和利用带来伟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无疑将会推动人类对文献信息的生产、保存和利用效率,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当我们认识到馆藏文献数字化带来的种种优势时,也要看到数字化存在的种种局限,并要积极正确地引导读者阅读和利用。

一、馆藏文献数字化及其意义

所谓馆藏文献数字化一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信息,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二是指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一般来说,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既可以很好地保存传统文献,又能使被数字化的文献成为其他馆的虚拟馆藏,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既可以丰富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于保护馆藏文献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失的风险。古老的文献、照片都可以转换成数字化文献,避免读者直接使用原件,以减少或避免原件丢失的机率,同时也可以扩大原始文献的利用范围。此外,馆藏文献数字化还可以对已经受到损伤的原始文献起一定的修复和补偿作用,还可以解决纸张脆化或变质文献的保护问题。

(二)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馆藏文献数字化在可以满足用户对文献的多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陈列,充分地向读者介绍馆藏,使读者充分地了解馆藏,以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三)利于开展研究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产生较原件可靠而功能性更强的数字资料,所以它有利于开展文献或科学研究,从而扩大科学研究范围。例如:对手稿字迹的鉴别,对图画、照片的放大浏览等等。

(四)利于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首先,数字化文献可以支持传统图书馆的多种需求,为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第二,图书馆既能用较低的费用和风险对馆藏文献进行拷贝,也可以有效地开展馆际互借等活动;第三,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存储空间,也有利于书刊的科学化管理和维护。

(五)利于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刻录到光盘上自用或商业发行,或制作成网络版放在服务器上共远程检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便于在线有偿服务与订购,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收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还有利于开发馆藏资源,产生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信息产品。

综上所述,尽管馆藏文献数字化只是现有图书馆馆藏形式的一种转换,但它却涉及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务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作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馆藏文献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局限

尽管数字化文献馆藏在快速增长,但它绝不会完全取代纸质印刷型文献,传统的文献和图书馆以其不可替代性将会永远存在。这是因为:

1.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着,由于纸张需求量不断增长,纸质印刷文献也会不断增长。据统计,在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全球图书、杂志、报纸出版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如20世纪90年代新成立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蒙特利分校,建校时没有建图书馆,也没有采购纸质印刷文献,想用数字图书馆替代。但经过几年实践,他们发现网上已无法找到他们所需资料,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了,于是他们又重新补购了大量的纸质文献。

2.所谓数字图书馆也要依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印刷品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所以未来的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纸质印刷型文献的继承和发展。

3.传统图书馆已收藏的印刷品文献数量极大,如转换成数字化文献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大量的资金,即使是已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原纸本印刷品仍需要继续保存,特别是图书馆保存有许多的“珍本”、“善本”及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越来越珍贵。这类书刊资料也标志着图书馆的品位和价值,图书馆也将永远把它们作为收藏重点和镇库之宝。

4.在阅读利用方面,纸质印刷型文献:一是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以各种方式阅读,无需任何设备。特别适合于各类人员尤其是儿童少年的阅读学习,也适合于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具有某些方面兴趣的人们的欣赏;二是传统书本的阅读更能够体现阅读的功能和作用。它能够学习语言、锻炼思维、体会阅读的美感,丰富想象、再现生活情景、享受阅读的快乐。而数字化文献这种强调信息检索和利用功能的媒介则不能完全体现出这些书本文字所具有的功能。

5.纸质型文献信息具有原始记录性,而电子文献由于便于修改、拷贝和难以防伪等,容易使人们对其原始性失去信任。所以一些重要的具有证实和确认意义的文献仍将以纸质印刷型或纸质手抄型存在,并继续发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数字化文献信息和馆藏文献数字化的趋势并不能代替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数字图书馆的缺陷正是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三、馆藏文献数字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馆藏文献数字化虽然存在许多局限,但它毕竟给传统文献信息的保存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数字化也将会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重要趋势和任务。在这个趋势下,鉴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在馆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重复建设问题

如前所述数字化文献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资源共享。所以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复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一方面要根据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馆藏特色和用户需要进行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因为不可能把馆藏所有文献数字化。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考虑其他图书馆、特别是成员馆的馆藏数字化进展情况,考虑全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和建设状况,使本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有利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国际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成为整个文献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所以,要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符合本馆用户需要的、急需保护的“特色馆藏”作为重点,并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这样才能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

(二)标准化问题

馆藏文献数字化涉及文献信息描述、组织和检索等多个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兼容性,尽可能实现数字化中的标准化。

(三)馆员素质问题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也给馆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已不是仅限于对传统纸张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而是将会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将要学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总之,现代的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

(四)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引导读者正确阅读

在数字化文献信息日益增长,人们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青少年的印刷品阅读质量和数量每况愈下的趋势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书本阅读的导师和顾问,而不仅仅是我们所强调的网络信息导航者和信息技术掌握者。图书馆员应该首先认识到书本阅读,特别是印刷品的经典著作阅读永远是人类思维、品格、精神、审美、成长进步的阶梯,永远是人类精神财富来源的不可替代者。信息技术固然为人类的信息保存、处理、传递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永远不能代替书本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成为21世纪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世界各国纷纷启动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产权是指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人们在科学的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中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一方面,原来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权利人无法实施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强调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利用技术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文献信息的使用,又会损坏广大用户的利益,导致知识产权与图书馆理念的大碰撞。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1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1.1服务模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在图书馆内,以馆员面对面地向读者提供“收藏”、“借还”服务为主,但随着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以提供文献为主和作为中介性质为主的服务已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在数字图书馆中,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数据库检索、e-mail文件传输、光盘检索、多媒体数据传输、电子期刊、远程获取网上计算机资源信息等服务模式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2馆藏内容

传统图书馆馆藏是公开出版和预先选择的,馆藏内容相对单一,大部分为印刷型文献(如图书、期刊、报纸)、缩微资料等。而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内容。除了部分数字化的特色馆藏外,还有大量网络信息资源:一次文献型的电子出版物、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以及全文数据库;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三次文献型的电子参考工具书和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以及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单位在网上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对于信息实体虚拟化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是无产权的,因此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3技术手段

传统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流通、服务等业务都侧重手工进行,而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崭新的事物,它的产生并不源自图书馆自身,而是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果,它的采集、组织、开发、服务更多的依赖于网络技术。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进行加工开发中所涉及的软件使用问题、对作品进行编辑的问题等都必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

1.4读者(用户)范围

传统图书馆都根据本身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务对象,有特定读者群,这类读者数量有限并且稳定,对图书馆使用多为研究学习用,侵权可能性小。但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用户)主要分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内部用户与传统图书馆用户叠合,而外部用户也就是通过网络为其服务的那部分用户,数量大并且不稳定,他们的使用多具有商业性质。因此这部分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信息时会产生知识产权问题。

2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2.1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馆藏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采集主体来源于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解决的图书,如诗词和古籍文献。但这远远不够,必须采集新的高质量作品,这就必然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所谓数字化是指把各类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目前关于数字化这一行为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对原作品进行数字化只是将作品的原有形态进行数字转换,这种转换是由机器进行的,没有任何创造性,并没有产生新作品,与传统的印刷、复印、录音等复制行为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过程是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演绎行为,数字化后的作品能够随意组合、增删、移位,和原有作品不一定有直接对应关系,数字化后的著作权属于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

笔者个人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是一种新出现的复制技术。但作品数字化过程包含着艰辛劳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数字化后所形成作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存在、传播方式,具有创造性,这部分内容应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否则会挫伤数字化作品制作者的积极性。确定了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数字化权应归属复制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这一原则也适用于it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注意到图书馆传统馆藏数字化才能适应it时代需要,拟授予图书馆一种权利,使馆藏合法的数字化。美国白皮书建议修改有关豁免的规定,允许图书馆以数字形式准备作品的三个复制件,并主张授权图书馆为保存目的制作数字复制件。

2.2数字图书馆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馆藏数字化的目的是将数字化后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传播,因此,网络传输中的暂时复制问题即对于用户调用远程终端上的信息进行阅读或浏览时,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进入计算机随机存储器(Ram)中但未拷贝,是否构成复制,对此一直存在两种观点:

以日本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暂时复制作品仅保存在Ram中,存储时间短,未把作品在合理时间内驻留在有形物上,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断电或关机,显示器上的显示即告消失,不构成复制。

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暂时复制构成复制。美国白皮书认为,用户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显示出作品,正是因为计算机Ram对其进行了复制。《wipo版权条约》草案中规定“‘复制权’中所包含的‘复制’应是‘以任何方法或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作品进行的长久性或暂时性复制”,因发展中国家激烈反对致使条约在缔约文本中删除了这一表述,但在对该条约所附的声明中提出,“伯尔尼条约第9条规定的复制权及其例外完全适用于数字化环境,尤其适用于以数字化形式使用作品。受保护作品以复制形式在电子介质上存储构成伯尔尼公约第9条意义上的复制”。因此,该条约正式文本中虽然没有再强调必须把暂时复制留下了余地,条约成员国可以本国情况自行以立法或司法解释回答该问题。

2.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无论是馆藏数字化还是网络传输,最终都是为了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数据库。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利用数据库主要有两种:

2.3.1元数据库

元数据库是有关数据的数据,是充分利用信息分类和特征描述来构造某些信息的特征数据。元数据创作凝聚着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受版权保护。

2.3.2对象数据库

对象数据库是指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经数字化加工后形成的数据库。它一般以分布式的方式存放在各地的信息资源中心,多为独具特色的专业数据库,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和智慧,数据库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版权人的一切权利。

数据库的版权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库本身的保护,一是对数据库中信息的保护。我国著作权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版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也就是说书目、文摘性的检索工具(数据库)在编排方式和内容上有创新的可以享有版权。国际上一些大型文摘检索工具如Ca、SCi等都拥有版权,不能随意复制。而全文数据库一般都是向来源作品支付版税。

3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建立和完善与数字图书馆建设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必须用法律来加以确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制定的wipo条约和tRipS协议以及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经验是我国借鉴的榜样,使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向国际标准靠拢。同时尽快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专门法律、法规、规章,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法律体系。

3.2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合理使用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伯尔尼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都确立了法定许可制度。

3.3与出版社取得授权

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达到双赢,出版社利用其专业优势及经验进行优化选题,并利用作品授权上的优势和经济性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丰富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对出版社和作品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超星数字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就是这一模式。

3.4建立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

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是指著作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来管理他们的权力,即监视作品的使用,并与未来使用者或使用单位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等。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国际唱片协会、数字媒体协会等;国内主要有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华版权中心等。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就是通过这种中介组织。

3.5技术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①采用数字技术。事先将一连串的加密水印、加密签名、加密指纹隐藏在合法文本正中,它不会因文本的修改、编辑、转化格式而改变,信息使用者一旦出现侵权行为,作品权力人可通过作品内的记号来识破其违法行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千家诗”资源库就采用了水印技术来保护知识产权。②使用客户认证技术Ca(Clientauthentication)。它是网上信息传播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对认证合法的信息使用者,可设计自动计费软件,将信息使用费自动计入使用者在该系统的网站中设置的账号里。③在网上加强权限设置。给合法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和口令,防止不在授权范围内的网上用户非法使用这些信息。④构建安全子网。即设置一道防火墙,有效将互联网和内部网隔开,防止非网络内部人员对内部网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但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进行。使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罗光灿,何儒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J].图书馆(长沙),2002,(5).

[3]杨锐.信息资源的管理风险———网络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杂志(京),2001,(1).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9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虚拟博物馆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深刻改变着博物馆内部管理构成以及受众的响应视角。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广泛的渗透性、普遍的带动性为博物馆事业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博物馆人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以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馆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1、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藏品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分为硬件网络平台与软件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硬件网络平台是一个物理性的载体,是由网络服务器、交换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等组建的有形实体。打造硬件网络平台方面要结合本博物馆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学规范网络环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网络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数据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在硬件网络平台之上的软件网络平台则是实现网络管理功能、数据库建设及其他信息化建设所需管理软件的综合体。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文物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构筑一个最利于专业工作开展,最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

2、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以网络化协同办公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邮件服务、议题讨论、决策支持、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有效运作将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无形资产,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的自动处理,进而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完美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所搭建的办公平台,易用、实用、好用。它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完善、简化办公审批流程,从而解决公文的交换、传输、审批。它的广泛推行将真正实现信息沟通的透明化管理,确保公务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谐化。

3、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博物馆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它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资料管理工作曾经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纯手工工作。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原始资料浩如烟海,给文物藏品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怎样科学高效的管理博物馆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化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蕴涵在藏品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并为人所利用,它以拥有海量的,经过加工后的数字化信息为后盾。它的标的包括与本馆属性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甚至三维扫描等技术将上述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并储存。这种方式具有节省空间、不易损坏以及方便传输等优点,确保了数字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内的文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的图片要求从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这样网络将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要的传输平台,进而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动。数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将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调用藏品信息,查阅、浏览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可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料数据库与网站管理平台连接,为网上提供可动态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得到共享。

4、图书资料信息化

文物图书资料资料主要为文物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为文物研究员和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藏书阅览,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文物图书资料信息化后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的时空限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所有图书进行采购、编目、检索、流通,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届时读者只要申请登陆帐号,就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检索快捷、借阅便利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建立为从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科研平台。

5、博物馆网站建设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藉以网络的特点,来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广大市民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院,来构建远距离终生学习的平台,向人们宣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缩小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真正的做到让博物院走进千家万户。

博物馆网站作为文化行业性网站还应别于其他商业性、一般事业性网站,应定位于公益性、行业性、服务性。即服务市民,方便用户,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它应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悦、及启发性的博物馆资讯服务。网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资源优势构建最快捷方便的门户网站,确保博物馆文物及展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即时,在这些整体结构和内容之外,还可安排符合表达主题的元素和场景,辅以动画、游戏和3D互动,寓教于乐,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将博物馆有特色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6、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馆可以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采用移动导览设备、数字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简捷、方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信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新鲜、现代的特点,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博物馆安全保卫中可广泛运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当盗警和火警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关闭相应的门,开启周边的灯光,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保卫人员。

三、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是用实物展示历史的场所。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它采用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虚拟博物馆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其经营方式也跟着呈现不同的展示方法与面貌,这也是传统博物馆受限于时空因素所无法达到的。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这也是卢浮宫网站点击率直线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虚拟展馆的建立让博物馆文化被更多的人学习和探索,吸引他们去实体博物馆体验参观。

利用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将最大限度的呈现、拓展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位观赏馆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亲密接触。另外我们还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赋予虚拟博物馆更强大的功能。如建立动漫与实物相结合的零距离观众互动平台。让观众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畅游寻觅,身临其境”的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博物馆人应进一步顺应信息化的潮流,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博物馆全方位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

数字化藏品管理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馆藏;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虽然都在积极推广电子资源的利用,重视馆藏资源建设,但对馆藏发展观念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似乎有些欠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的馆藏不仅要重视馆藏资源的采购,更要关注读者的潜在需求,维护好馆藏,更好的为读者做好信息服务。

1国内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起步于8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经20年的发展历程,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软件市场正在形成,已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网络。从1986年北京图书馆编制《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到1995年《中国机读目录(Cn2maRC)》已正式成为文化行业标准。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得到一定的普及,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北京图书馆装备的大型机,到一些大中型图书馆的中小型机和超级微机,以及各类图书馆的微机,已有相当数量。自动化系统从90年代以后,由研制开发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国内开发的一些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商品化,如深圳图书馆的“iLaS”系统已在全国400多家图书馆使用。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的“息洋图书馆集成系统”,北京图书馆的“文津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等。全国一大批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1993年2月,我国第一家数据库专业公司“万方数据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数据库开始走向市场。据统计,到199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已建有66个数据库,其中,《中国国家书目规范数据库》、《中国国家书目机读目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机读版》、《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金讯剪报》数据库等已被广泛使用。

2馆藏的发展

2.1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发展

馆藏发展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可是眼下国内文献中使用并不多,一般以“藏书建设”来代替,并且认为藏书建设是指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的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其活动内容包括藏书基础模式的确立、藏书体系规划、藏书补充、藏书组织管理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员工接受了人们将目光从个别的新资料转向现代的馆藏全体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员工强烈地意识到图书的馆藏不但是指图书,而且也应该是指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所以,馆藏发展不在偏重采购,而是要求馆员学会鉴别和检索用户所需信息。应当指出,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不可过早选择抛弃选书这个环节,但这一实事将被逐步接受,也是将成为馆藏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更重要的将会是整个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社会角色的再定位。

2.2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

数字图书馆也叫“电子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而言,它管理和珍藏的不是纸质的图书,而是数字化的“电子图书”,所以数字图书馆是存储和管理大量数字图书,并为人们提供网络检索和阅读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不需要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和一排排的书架,只需几台服务器和网络即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要掌握好科学上的平衡、信息形式的平衡、指导工具与研究工具的平衡、读者不同需求的平衡。要及时做好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要做到及时获取广泛的信息,信息之间能相互连接,达到无时间、空间的障碍,能便利、及时、快速存取,做到资源共享,便于存档、更新的、保存。

3确立资源建设的新策略

(1)调整印刷型文献的采购数量。对于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来说,图书的采购总是有一个复本的要求,一般来说,当经费紧张时,就会压缩和限制复本量;而当经费宽裕时,又会增加复本量。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除通过印刷型文献外,网络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时候甚至比电子文献更快、更准、更方便。因此,图书馆在开通网络之后,特别是在发展数字化之后,图书的复本量就应该作适当的调整,减少复本量,增加图书品种,使读者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图书。有些图书在出版了印刷本之后,又出版了电子版,一般来说图书馆在购买了电子版后,只需购入一本印刷本即可,有的甚至可以不购入印刷本。另外,面对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对所购图书的装帧也要给予重视,印刷本只要经费许可,就应尽量购入精装本,以便于保存。

(2)电子资源的比例要不断加大。前面已提到,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电子资源将在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在目前,数字化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还不多,因此,我们要制定合理的电子资源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入电子资源,补充原有馆藏的不足,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电子资源体系。从图书馆所收藏的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的现实比例来看,电子资源只是一小部分,但它呈上升趋势。

(3)加快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有一条捷径可供选择,那就是直接购买他人的电子资源,以形成自己的馆藏电子资源。这种电子资源可以是新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版本,或本身就是电子文献,也可以是旧印刷型的数字化形式,但不论是那一种形式的电子资源,都无法覆盖本馆所有的印刷型文献,这就需要对一部分印刷型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笔者认为,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印刷型文献都进行数字化加工,只需对具有本馆特色、能反映本馆馆藏水平的那些印刷型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本馆特色电子资源,这样特色馆藏就可以两种形式参与信息服务。

(4)加强虚拟馆藏的建设。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怎样把这些分散、无序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开发,使其成为本馆现实馆藏的组成部分即虚拟馆藏,是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任何开发和利用方式都难以穷尽其所有,所以,在虚拟馆藏建设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一种更现实的态度,即在充分了读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馆现实馆藏的特点,建立一些专门的网络资源库,形成特色虚拟馆藏,使其成为现实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成为现实,也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科学院等一系列重要部门都规划和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相信未来几年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雪君.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