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十篇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十篇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09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1

一、兼合职权,拓宽管控领域,执法由“分散”变“集中”

执法领域的确定是改革的前提。在学习考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上级关于执法事项划转的“四项原则”,结合高密市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时间久、基础好、有经验的实际,在原有城市管理领域8项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基础上,把执行相对容易、技术要求不高、交叉执法明显、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执法事项,予以一次性整体划转。经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相关方面共同论证,把市容环卫、城乡规划、文化市场、土地矿产资源、水行政、建筑业、农业等17个领域的1322项行政处罚权统一交由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通过改革,不但改变了原来相关部门“自审、自批、自查、自罚”的“自管自”、“无约束”状态,斩断了利益链条,铲除了权力寻租,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管罚分离”,避免了一些领域的执法混乱。结合中央、省意见,特别是中办发〔2016〕20号和鲁发〔2016〕26号文件精神,把“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和“环境卫生管理”等职能纳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部门职责一次性调整到位,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的同时,突出“城市管理”主业,实现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的历史顺延和有效融合。

二、整合机构,压减多支队伍,执法由“多头”变“专门”

执法机构的确立是改革的基础。根据改革要求,综合执法部门必须为行政机构。为解决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减少现有政府部门精简压力,在市直层面,搭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执法中队的组织架构,整合城管、文化、农业、水利、国土等执法机构,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正科级行政执法机构。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更名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12个执法中队,11个中队派驻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工作,1个机动中队负责全市范围重大疑难案件的专案工作。在镇街层面,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为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党政工作机构,定性为属地管理的“实战主体”,负责辖区内综合行政执法的协调、调度、推进等工作。为解决“镇级政府看得见的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的看不见”等突出问题,镇级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履行属地责任,以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名义统筹协调辖区内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卫生计生、交通运输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区执法力量,打造“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执法监管体系。改革前,全市有12支行政执法队伍;改革后,全市压减为1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以及6支专门执法队伍,将腾出的机构资源用于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三、组合力量,配强精干人员,执法由“弱势”变“强势”

执法力量的组建是改革的核心。为破解人手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按照“编随事走”和“好中选优”原则,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核定编制。根据上级“协管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人员”的要求,为综合行政执法局核定200名执法辅助人员。改革期间,按照“工作需要、个人自愿、组织分配”的原则,从相关部门划转在编人员161名、执法辅助人员164名,此后又公开考选10名公务员、30名执法辅助人员,全市“带大盖帽”综合执法人员达到365名。为使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执法力量配置上注重向基层倾斜,一线人员配备达到了编制总数的85%以上。在每个城镇社区和行政村设立综合执法信息员,发现违法行为随时报告,减轻了执法队伍日常巡查压力,提高了执法精准度,筑牢了综合执法前沿防线。出台《高密市关于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高密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培训工作方案》,进行2次大规模全封闭军事训练,开展各类培训36次,累计参与人数2195人次。通过培训,执法人员办案实务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改革前,全市涉及改革领域的专兼职行政执法人员有520名,成“”状分散在不同执法队伍中,分散履行执法权。改革后,行政执法人员压减为365名,成“块”状集中在一个执法部门中,集中履行处罚权。人员看似少了,但更精干了,“小分队”变成“大部队”,有利于集中力量处理复杂社会矛盾,办大事、办大案,成为党委政府的“铁拳头”,人民群众的“保障军”。

四、综合考量,创新各类制度,执法由“粗放”变“规范”

执法制度的创新是改革的关键。机构统一、人员增多、权力增大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谁来监管这支队伍。制定出台《高密市综合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责任追究的内容、情形、程序、方式,按照“责任倒追”和“跟踪问效”的要求,由市纪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高位监督”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涉及改革的相关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权。为妥善处理好职能划转后监管与处罚的关系,防止出现“改革之前谁都管,改革之后谁都不管”和“新交叉、新重叠、新推诿”,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形成“1+7+1”的协作配合框架,即制订1部协作配合意见,建立7项协作配合制度,出台1套“管理”和“执法”的职责分工办法,详细界定业务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权责关系。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综合行政执法局机构、职责、人员“三定”规定,公布综合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执法办案程序规定》《综合行政执法暂行规定》《执法文件汇编》等执法规范手册,形成综合、系统、规范、科学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突出“规范执法”和“精准执法”,管理制度、执法标识、法律文书、执法装备、岗位薪酬、教育培训“六统一”,确保执法公平公正。所有的制度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靠制度管人管事。改革前,制度缺失、管理失范,监督失控,“大事小事经常出”。改革后,制度完善,管理到位,监督有力,实现“干成事不出事”。

五、聚合资源,提升装备水平,执法由“简易”变“高端”

执法装备的完善是改革的保障。这次改革,全市共设立11个镇街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和综合执法中队,为充分利用资源,两者实行联合办公,由镇街区协调解决办公场所,其中朝阳街道、姜庄镇、柴沟镇、柏城镇为其调配了单独的办公大楼,设立综合执法服务大厅。从农业局、国土局、水利局等单位划转11部执法车辆到综合行政执法局后,又专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涉及的经费、服装、车辆以及执法装备等事宜进行研究,明确了综合行政执法特殊岗位执勤补助标准和执法辅助人员工资标准,将执法装备和执法人员服装购置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先行增配20辆执法车辆和1辆商务警车,购置20万元的执法记录仪、数码照相机及破拆工具等。目前,执法车辆、执法装备已通过政府采购配备到位,满足了综合执法工作的基本需要。为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能,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完善“12319”语音呼叫系统、网上办案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执法通”移动巡查系统、无线对讲系统、GpS执法车辆定位系统,组建市容执法和环境卫生管理等9支应急队伍,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的要求,第一时间受理、派遣、处置和解决群众投诉求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通道。改革前,资金短缺,装备落后,保障薄弱,不能保障执法的基本运行。改革后,资金充足,装备先进,保障有力,基本实现“科技化、信息化、规范化”,向科技要战斗力,有力保障综合行政执法“高效运行”。

六、切合民生,回应社会关切,执法由“治民”变“为民”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2

一、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过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前谋划机构改革

溧阳市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地方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和总的遵循,确保中央关于深化地方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中央在三中全会上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后,我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机构改革工作,多次听取机构改革工作汇报,指示编办按照“宜早不宜迟、紧先不紧后”的原则,早谋划、早启动,于2018年3月中旬,对全市所有镇区、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市于6月初成立专门工作小班子,草拟了《溧阳市机构改革方案(预案)》。

(二)按照省市要求,修改完善改革方案

2018年11月30日,省委编办召开市县党政机构改革视频培训会,并下发了《市县机构改革有关口径》文件,对市县机构限额、机构设置的口径要求、有关时间节点等予以了明确。我市严格按照37个机构限额的规定修改了原拟订的机构改革方案(预案),在具体机构设置上,坚持总体保持上下对应一致的原则,凡是中央和省明确必设的机构一律设置;中央和省没有强调必设的机构,因地制宜,力求体现有利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应设立。

2018年12月17日,我市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溧阳市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并按程序上报审批。经省委编办审核,2019年1月21日,省委编委批复了常州辖市区机构改革方案(苏编〔2019〕4号)。2019年2月11日,常州以两办发文的形式批复了《溧阳市机构改革方案》(常办发〔2019〕5号)。

二、机构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

(一)优化机构设置,确保改革精神落地

一是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落实到位。组建和调整议事协调机构7个,新建市委审计委员会、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委员会、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完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将其中部分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市委工作机关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强化市委对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市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明确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市委编办、公务员工作;市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市委统战部统一领导民族宗教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

二是把精简压缩机构编制的要求落实到位。遵循市县党政机构设置与中央和省级机关基本对应的要求,加大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党政部门统筹设置力度,探索党政机构合并设立、合署办公,确保37个党政机构的限额不突破。坚持从紧原则,整合归并的党政机构,原则上严格按照不设3名行政编制以下内设机构的口径,综合性科室合并为一套,业务科室根据工作的内在联系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该精简的精简,该加强的加强。通过改革,我市党政机构总数由39家精简到37家,减少5%;部门乡科级领导职数由230名精简到200名,减少13%;部门内设机构总数由293个精简到257个,减少12%。

三是把优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要求落实到位。根据中央统一要求,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管理、退役军人事务、文化旅游、医疗保障等重点领域,优化职能、组建机构,确保与中央、省、市步调一致。凡涉及职责划转和职责分工的,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职责分工主动对接,做到逐条明确。例如,理顺应急管理局与自然资源、发改、水利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对森林防火处置、应急协调指挥等职责予以细化落实;理顺民政、商务、应急管理等部门与发改委在物资储备工作方面的协调配合关系。

(二)强化部门配合,高效推进转隶组建

这次机构改革时间紧、任务重,部门重组多、划转职责多、人员转隶多,我们按照“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提前研究拟订职能、编制、人员调整预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研究下发了《关于做好机构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转隶组建、经费资产、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文件印章、档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2月22日上午,我市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会议要求在2月底前完成机构改革转隶组建工作。会后,市委组织部多次召集编办、人社、财政等职能部门专题研究转隶组建工作,明确市委组织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调整方案,人社局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一般工作人员转隶方案,编办负责职能划转和编制调整。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渡。2019年2月22日上午,我市召开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会议要求在2月底前完成机构改革转隶组建工作。共转隶公务员26人,整体转隶事业单位在职人员827人,事业单位退休人员655人。

(三)加强组织领导,如期完成三定工作

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后,我市以编办发文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市级党政机构“三定”和市级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改革有关具体工作的通知》,部署启动党政机构“三定”工作。考虑到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多、且距上一轮“三定”时间较长,我市将机构改革后设置的37个党政机构全部纳入“三定”工作范围。为确保3月底前完成“三定”工作任务,市委编办将全体工作人员分成三组,集中力量投入“三定”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三定”规定是部门运行和依法履职的基本依据,“三定”工作是机构改革组织实施过程的中心环节,事关机构改革全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求各部门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人,把“三定”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二是明晰职能边界。在“三定”过程中,我们参照省、市对应部门“三定”规定中关于部门职责分工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明确部门职能边界。例如应急管理局与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部门在自然灾害防救方面的职责分工,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救灾物资储备方面的职责分工都在“三定”规定中予以具体明确。三是严守政策底线。做到规定口径不讲条件、不搞变通、不开口子。在“三定”过程中,我市严格限定了机构设置的最小编制规模,实现了原则上不设置10名行政编制以下的机构,部门综合性内设机构原则上不超过内设机构总数的1/3,原则上不设3名行政编制以下内设机构。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除纪委监委和公安局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待省、常州市对口部门“三定”规定出台后参照制定外,我市其余35个党政机构的“三定”规定文件已于3月底前全部印发。

二、关于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工作进展

(一)整合基层审批服务力量

一是积极探索综合设置基层审批服务机构。我市在“两镇两区”,即天目湖镇(首批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社渚镇(第二批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镇)、江苏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溧阳经济开发区(省级以上开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综合设置基层审批服务机构,其中在两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或行政审批局(为民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市级部门下放的审批及便民服务职责,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其中天目湖镇便民服务大厅办公面积1200平米,社渚镇行政审批局400多平米。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溧阳经济开发区均设置行政审批局,采用“2号章”和“3号章”的方式行使市级部门委托下放给管委会的的审批服务事项,做到“区内事区内办”。在经济发达镇实行“前台+后台”工作机制,审批服务机构作为前台之一,其他后台职能机构为审批服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二是积极整合基层审批服务力量。市级下放给天目湖镇和社渚镇的审批服务事项分别为215项和65项、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委托下放给中关村和经开区的权限分别为53项和58项,主要涉及企业设立、项目审批、建设规划等与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提高项目审批效能,加速项目落地速度,释放开发区发展活力。在机构编制限额内,充分利用现有行政、事业编制和编外用工资源,保留档案工资,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和开发区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不断充实审批服务人员队伍。目前天目湖镇便民中心各类审批服务人员24名,社渚镇17名,中关村13名,经开区20名。并通过跟班学习、内部培训、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提升审批服务人员业务水平,确保权限接得下、用得好。

三是加大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在经济发达镇按照“四个一”模式,完善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和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天目湖镇整合设置民生服务、社会保障、项目建设3个“一窗通办”综合窗口,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与市级政务服务部门同步启动与推进“互联网+”和“不见面审批”。启用“双推送”移动政务终端,整合融入所有需要事中、事后监管的审批服务事项,第一时间将办件结果推送至执法机构,强化办件事中、事后监管。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审批服务、综合行政执法、日常监测监控系统等,以统一平台实现信息汇聚、跟踪督查、派分处置、力量调度、绩效考核和监督问责的一体化。

(二)整合基层执法力量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我市在“两镇一区”开展区域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即在天目湖镇(首批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社渚镇(第二批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镇)、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具体承担原由市级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目录由市委编办会同各镇、街道梳理,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常州市政府法制办、省政府法制办备案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向社会公布。目前下放天目湖镇、社渚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分别有727项和219项,下放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320项,涉及物业管理、文化体育、镇村建设、安全生产、农林水利等领域。

二是推动城市管理等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及力量向乡镇下沉。按照市级综合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原则,将城市管理执法事项充分下沉、充分授权的执法模式,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由所在镇统一指挥,各派驻中队在各自镇域管辖范围内,具体承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将执法力量充实各镇(街道)派驻中队,乡镇一线实际执法人员数量将不少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总数量的80%,大队现有聘用的执法辅助人员要随着执法职能调整同步下沉,改革后我市城管大队直属科室及执法中队减少8个,正式执法人员下沉36人,编外人员下沉232人。同时将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综合执法力量采用执法队伍与分局(所)“局队合一”的模式向镇下沉。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3

今年发生的两起案例则更加引起人们对城管执法的质疑。

2007年2月,极少数城管收取保护费“窝案”事发。在海淀区塔院小区有一群“地头蛇”,他们和城管队员、小区物业经理、保安队长勾结在一起,用“城管抽查”的名义打击不交保护费的小商贩,一个地方大、位置好的摊位每月要收2000元,一个人一年至少能收十几万。事发海淀塔院小区涉案20余人被警方带走。

2007年5月到7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朝阳城管和平街城管分队的两任保安队长陈刚、张彦军接连被警方抓获,其问题均与敲诈和平街附近的无照小贩有关。

当这些人将执法权力转变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时,其执法目的的正当性、其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自然要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虽然在整个执法队伍中害群之马只是极少数,但却严重影响城管组织在市民心中的形象。近些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执法机构受到的百姓指责和批评像城管队伍这样多。那么,1997年从北京发端的这个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2007年5月,北京市综合执法局规定,今后对“路边摊”等违法行为,北京城管将不再“一步到罚”,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同违法行为尝试告诫制等6项措施。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城管人员将进行劝诫,并记录违法者的详细身份,如果重犯将加重处罚。该局负责人还表示,以前城管人员往往只重罚款,轻预防和监管,这种执法方式难免会引起违法者的不理解,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暴力抗法与野蛮执法事件,不仅不能收到执法效果,还对城管执法机关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合执法试点

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出多门、职责不清是我国传统城市管理体制弊端的基本特点。在实际运行中,有的执法部门把执法权当成牟取本部门利益的手段,有利则争,无利则推,利大的多管,利小的少管或者不管。“九龙治水”、“十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是对这种传统城市管理方式弊端的生动形容。但深究下去,人们会发现每一个部门都打着“依法办事”的旗号,似乎没有人应该对管理的无序和混乱负责。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一贯的部门立法方式。法律草案和规章的制定和征求意见往往由政府部门来主导,解释也由部门来进行,在立法和制定规章的过程中,如何扩大部门权力,争取到有利于部门“寻租”的法律规定成为说不出口但心照不宣的规则,这样审批权、处罚权这种能直接带来利益的权力成为立法中竞相争取的香饽饽,而法律责任、管理责任的规定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法律条文往往直接将具体的处罚权授予某一个部门,这就有可能新建一支执法队伍或者扩大原有的人员规模,慢慢地执法队伍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庞大,遇到利益冲突,便“依法打架”。

1997年,北京市仅市一级执法队伍便有127个,执法人员6万多人,另外还有高达17万人的群众协管人员。当时,庞大的执法人员队伍并没有带来真正高效的城市管理秩序,各级政府往往用联合执法等“运动战”的方式突击解决应急问题,而被管理对象则以“游击战”应对之,治理城市“脏乱差”成为那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新闻报道用语。社会发展呼唤体制的创新。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的依据,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就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向国务院致函请示(京政办函[1997]2号),国务院法制局下发了(国法函[1997]12号)《关于在北京市宣武区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复函》,批准在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全市第一支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率先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一年后,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区域扩大到城八区,2000年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市。

北京市城管监察大队最初行使的处罚职能有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方面的全部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对无证违法建设的处罚权,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对违法占路的处罚权和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无照商贩的处罚权等五个方面。2002年又扩大了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等七个方面。2004年,市政府又将非法从事出租汽车(含旅游客运汽车)、小公共汽车和人力三轮车行为以及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的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政处罚权划转城管监察组织。现在,城管执法组织的职能基本涉及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讲,首都的“脸面”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支执法队伍来决定的。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概念可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区建成区扩大了4.9倍,市区人口增加了近4倍。这些人口,多数集中在主城区。上一版北京城市规划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其中预测2010年北京市的总人口将达到1500万,而实际上到2004年底,北京市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92.7人,提前6年实现目标。除人口之外,城镇建设用地提前8年超过原来预测的2010年的924平方公里,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也是提前7年达到200万辆。城市的快速扩张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交通、环境、水资源、居住条件、医疗、就业都等方面的压力都给城市的和谐运转造成冲击。

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革者希望通过城管这支队伍的组建,“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从实施效果来看,改革是很有成效的。

北京市八个城区的城管监察大队上岗执法的第一年,就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共80.6万多起,比较好地解决了沿街私搭乱建、乱设摊点无照经营、出行难等人民群众多年来反映强烈但总是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同时,通过试点,实现了城市管理执法的经常化,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分散执法时期的“突击”执法、“运动式”执法的状况;部门之间因责任不清而造成的执法推诿扯皮、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初步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和执法扰民的问题,明显地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力度。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机构和人员的调整与精简。北京市在将环境卫生管理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处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城管监察大队行使后,又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将它们的行政

审批和其他行政管理权集中到市政管理委员会,同时撤销了这三个机构。

现有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足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成熟可行的方案,因此不能指望它能彻底解决城市管理的所有深层矛盾和问题。改革的过程也伴随着指责和质疑的过程。

1、关于改革的合法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政府部门的成立和取消涉及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其基本程序必须符合组织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规定应当是一个刚性的要求,不存在能层层授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城管执法组织的成立并不具备这样的法律要件。

人们对于政府行为包括中央政府行为提出合法性的质疑,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说明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质疑政府不再和“反革命”“敌对分子”等政治概念联系在一起了。将观念化为制度,将口号化为原则,将政治宣言具体化为政府不得不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才是一个法治社会逐步完善的标志。

2、关于管理方式的问题。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是一种制度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创新和人员素质的创新。这项改革是在官员们加强城市管理力度的思路下开始进行的,改革制订者首要关注的是,是否收到了管理的效果,即街道是否干净了、小商贩是否少了、拆除违章建筑是否方便了等等。虽然在任何一个部门成立之初都会有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加强法制观念之类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冲锋陷阵”的还是那帮人,只是方式变了。城管组织履行以前多个部门的职责,执行的法律有几十件,这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法律素质,但体制的改革并不能马上带来人员素质的提高。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城管野蛮执法”这个主题词,那么会有数万个类似的条目,有新闻媒体的正式报道、有网民的博客和帖子、有法院判决,甚至还有城管“”的照片和视频。

从客观的角度看,城管为大家所关注是正常的,因为其管理范围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看得见、摸得到。城管机关也会讲:管理的事情执法难度大,对于小商贩、小广告这些城市管理的顽疾来讲,简单的处罚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有人提出要加强执法就要赋予城管队员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或者在执法的时候配备公安人员同时执法以增加威慑力,这种思路是完全违背改革的目的的,当城管可以随意抓人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改革失败的时候。崔英杰案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情绪的爆发点,改革者应当对此予以重视。

3、现有改革并未根本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

现有改革仅仅限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方面,其他的行政许可审批等职能还在原有的行政部门。行政职能部门行使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因而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监管阶段,也即监督检查阶段。行政职能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应当对该领域的事务行使日常的监督检查职责,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部门为了行使行政处罚权,也必须对该领域的社会事务进行监督检查,由此出现了监督检查职责的交叉。在有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出现了“监督检查扰民”,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又都不愿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认为监督检查职责都是对方的职责,实践中也存在谁都可以管、谁也都可以不管的局面。

4、在维护城市环境秩序和保护弱势人群权益的问题上,城管组织遇到管与不管的悖论。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4

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还采用枯燥无味的讲授法,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僵化,无法适应多变的临床护理工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案例教学法

1.1案例启发教学在授课之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认真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比如讲授《外科护理学》“水钠代谢失调”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一例脱水的临床案例,由学生去判定脱水的类型,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水钠代谢失调有哪几种?各种类型脱水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何区别?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学和查阅课外资料来解决问题[2]。

1.2案例讨论教学在讲授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结合该章节给学生一典型案例,由学生自由展开小组讨论,针对病例的主要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等作出详细的分析,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做案例分析的关键点。案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区分各种临床疾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一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综合实训和临床见习法

护理学是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综合实训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开放型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在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性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上,学生们借助仿真护理模型进行实体模仿、重复演练,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弥补临床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3]。临床见习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授课前,去医院见习前先给学生提出有关章节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预习或是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增加了学生预习课程和熟悉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如果见习的时间选择在课后,教师可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重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一次加深学生对相应疾病的临床特征的掌握和熟记。

3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采用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开展多项护理技能操作竞赛,使学生的学习训练得到及时的肯定,极大地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自信心。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形式可以既采取传统的综合题型考试,即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比较侧重记忆性题型;又按照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要求进行考试,而护士执业考试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a3、a4型题,其中a2、a3、a4型题都属于病例分析题,更侧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可采用综合题型,期末考试和学生的毕业考试则采用护士执业考试题型。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综合知识,还能熟悉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了解解题方法,甚至了解怎样有效地涂写答题卡以及如何分配考试时间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拉近了护理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之间的距离。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5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文化强省营造良好的环境,《山东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初始期间,我省将利用2-3年的时间,在全省实施“山东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

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内涵

山东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设、执法机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统一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监管体系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工程旨在通过全省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执法机构、执法队伍、统一体系、制度体系、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落实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整体推进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2011年底和今年初,在调查研究、协调沟通基础上,制定并印发工程实施的方案,并进行动员部署,开展工作;第二阶段为2012年全年,是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时段;第三阶段为2013年,将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总结工程实施情况和经验,研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新方法新措施。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6

论文摘要:当前,文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着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部分领域交叉执法等突出问题。如何通过成立并运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作了探讨。

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建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本文试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总结法律源泉、政策导向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建设的路径选择作探讨。

一、南京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及文化市场执法机构设置情况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是宣传思想战线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先进文化、打击失范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南京、文化南京的重要实践,离不开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的保驾护航。

1.市、区(县)两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设置情况

(1)市一级。设有南京市文化局(叉物局)、南京市广播电视局、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三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大文化领域中不同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

(2)区(县)一级。13个区(县)绝大多数设有文化广播电视局,个别区(县)文化局和广播电视局分立。到目前为止,上述部门均未加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牌子。但在各区(县)“三定方案”中,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职能和版权行政管理职能明确赋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2.市、区(县)两级文化市场执法机构设里情况

(1)市一级。2001年机构改革前,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均有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其中,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市广播电视局设有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在2001年的机构改革中,市广播电视局辖下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撤销,职能划给另外两个局的执法机构。目前,承担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能的执法机构有两个,即设在南京市文化局的“南京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和设在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南京市出版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南京市“扫黄办”)。前者主要负责全市文艺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艺术品市场、电子游戏市场、音像制品零售和出租市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执法工作,后者主要负责全市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的市场执法工作,以及印刷行业、版权活动、网络出版的执法工作。

(2)区(县)一级。13个区(县)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在大部分区(县),文化市场护法职能基本上由文化广播电视局的文化市场科(有的同时挂“扫黄办”或“社文办”牌子)承担。

二、文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南京市作为文化大市,文化人才密集,文化单位众多,文化活动频繁。与之相伴,也存在着文化领域违法违规活动数量多、手段新、影响大等问题。近年来,“南京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和“南京市出版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南京市“扫黄办”)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打击文化领域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为南京市的文化安全和政治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当前文化市场执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觅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执法更深人、更持久、更有效地向前推进。

1。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主要体现在市、区(县)两级。在市、区(县)两级,专门或非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均设在行政管理部门内,前者是后者的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行政管理部门集决策审批职能和监督处罚职能于一身,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z)部分领域交叉执法。主要体现在市一级。〔’〕南京市新闻出版局辖下的“南京市出版物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与南京市文化局辖下的“南京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在文化市场执法上存在着职能交叉、管理重叠问题,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音像和网络两块。根据南京市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南京市新闻出版局负责音像制品市场管理、网络出版管理,南京市文化局负责音像制品零售和出租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实践中,市文化局负责管理的音像制品经营和互联网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版权问题,如盗版、外挂、私服,等等。按照现行管理体制,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据版权管理法律、法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因此,在音像市场和互联网上网那务市场上,职能重叠、执法交叉现象难以避免。

2.原因分析

(1)制度安排有所欠缺。长期以来,我们习佃于制定一部法律、法规后就设置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并在其辖下设置一支行政执法队伍的制度安排。这种做法所基于的思维方式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集体无意识”。上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导致的后果是,执法机构不断增加,执法人员日益众多,而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却因体制原因难以提高。以南京市为例,就有南京市建设委员会辖下的南京市城市建设监察支队、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辖下的南京市劳动监察支队、南京市环境保护局辖下的南京市环境监理支队、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辖下的经济监督检查支队(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检查站)等为数不少的执法机构。

(2)职能分配不尽合理。音像、网络作为新型出版物或出版载体,本应归口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可是,归口管理原则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音像原来由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199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参照”(而非“依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归口管理原则,重新确立了音像管理的职能分工,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管理。2002年2月1日施行的新《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又从法律上对这种职能分工进行了确认。体制不顺,“一事双管”,造成诸多矛盾和隐患,是交叉执法的根源之一。

网络是新兴的出版载体。2001年底进行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闻出版总署新增了“审核互联网从事出版信息服务的申请,对互联网出版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职能,文化部新增了“负责利用互联网从事文化产品传播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及其内容监控管理”职能。网络文化活动(含出版活动)两家共管格局至此确立,交叉执法的根源亦由此形成。

权力集中和交叉执法是当前南京市文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由“病因”人手,探索并实践从根本上克服上述突出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是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从法律源泉出发,研究总结近些年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经验可知,体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原则的综合执法体制是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关于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的对策建议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后,特别是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在全国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正以试点为基础逐步推开。结合前面所述情况,现对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适时启动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工作。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关系到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关系到依法行政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文化管理机构和体制的调整,关系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引领下,结合试点地区改革经验,南京市有必要在业已启动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适时展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的调研、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工作,以确保这项工作不落在全国后面。

2.协调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机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以及机构改革的当事人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处理好相关关系,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伴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的启动,南京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南京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职能将相应划转和重新配置,其人员编制、机构规模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两个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着眼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局,正确认识并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为南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创新作出努力。

二是坚持原则与遵守法规的关系。中办发(2004)24号文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有关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的一系列原则要求。其中,绝大多数原则要求与现行法律、规定并行不悖。但是,也有极少数例外。例如,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方式”上,它的原则要求(“县级市和县现有的文化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合并,设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作为其直属机构,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名义对属地文化市场实施综合执法。”)就与一系列法律、规定(见“表1..)存在矛盾。南京市在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时,要正确处理上述矛盾,在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设置上采取独立建制模式。

三是职能分工与宗旨统一的关系。根据决策审批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的要求,行政执法队伍将从行政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调整整合为单独建制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调整后新确立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因职能分工而彼此独立,但工作宗旨是统一的,即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整个文化领域的监督管理。实践中,要从宗旨的统一性出发,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提高管理执法水平和管理执法成效。

3.破解难点,确保新的文化管理体制高效运转。从试点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难题。机构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要通过深人细致的调研论证切实破解以下难点,为新的文化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属地管理的基点定位问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实行属地管理。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属地基点是放在市一级,还是放在区一级?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有序开展分级管理。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7

一、要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今天,城区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我提出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说到底,是解决发展的空间问题、载体问题、环境问题,谁在这个方面倾注的力量大,策划的水平高,推进的效果好,谁发展的吸引力就大、潜力就大、后劲就大。这已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不争事实。发展怎么抓?省会城市有很大优势,关键是怎样把这个优势发挥得更好。简单说,一条街都是破烂房子,你怎么发展?搞一片住宅,是发展;搞有特色的商业街,是发展;搞高新技术产业一条街,也是发展。但采取的形式不同,可能发展的效果大不一样。这就看我们如何策划,策划是搞好规划的前提,策划是创造性工作,策划不仅要重视,更要下功夫、花力气,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问题,要很好地研究思考。第二,市里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集中到一点,就是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给区级政府全面放权。可能有人说,规划权没有放,实际上规划的主动权在区里,等于是放了。区里不论搞什么建设,可以先拿意见,市里只是个认可问题,虽然审批权没放,但主动权在区里,关键是怎么规划好。今天研究的是执法权,都放到区里了。管理权下放的文件马上要下发,环卫、绿化、市政等一系列管理权都要放下去。对这种新形势,各个县(市)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一个重大变化,势必对原有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等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运作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冲击。不把这些权放下去,不可能产生区和区之间的比较差异,现在放下去了,各区努力的程度不同,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这一套相关的知识是否很熟悉,是否运用得很娴熟,我看从主要领导到分工领导都要下一番功夫。否则,就要被动。下一步市直部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标准,负责监督检查,执行都放到区里,干好干坏要拿区里是问了。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要好好认识。第三,6个区不会像现在这样保持相对均衡状态了。现在是市里统管,各区基本上呈现不出差异性,或差异性很小。下一步,把城市建设权、管理权、执法权下放以后,由于各个区的重视程度不同,投入力量不同,管理水平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差异肯定就出来了。这种差异,正是推动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保持均衡不可能发展,所以我们要研究一套办法,善于打破均衡,然后再追求新的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如果都是相对处于平稳、均衡状态,事物就不可能发展,或者说不可能快速发展。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二、要把握好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方向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改革,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把握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具体的体制、制度都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目前,只是改了一部分,还有许多没触动或者是还来不及改,但并不存在不改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制和机制进入到市场经济,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它的弊端,这些弊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济南和其他先进市相比,改革的任务还很重。我们的领导同志要有改革意识,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接轨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达不到效果就要再改,改了不行,还要再改,总有那一天,越来越符合实际,越来越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因此,要善于拿起改革的武器。怎样看待改革的效果,也就是改革的检验标准问题。总的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改革成功与否,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我们自我评价。过去我们城管执法,确有老百姓不高兴、不满意的地方,一是多头执法,十几个部门,这帮走了那帮来,老百姓很烦。二是执法不作为,该管的不去管,烦事难题都不管,没利的躲着跑,老百姓不满意。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态度蛮横等。之所以存在这些久治不愈的问题,有其体制、机制的原因,因此,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概括起来讲,就是“三改一加强,实现五个目标”。一改分散多头执法为一家综合执法。这一改应该说从体制上已经解决了。二改城市执法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为“三权分离”。这是实质,必须作为一项原则,贯彻落实好。城管执法决策权在市局。具体讲,城管执法的标准、依据、行为的规范等等这些都在市里。市行政执法局行使决策权,区执法大队行使执法权,市督查大队行使监督权。三权为什么分开啊?老百姓说,你们又当领导,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相互缺乏制约,这样的体制办不好事。因此,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必须按照这样的改革方向去实践,不能动摇,不能含糊,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三改罚没全部上缴国库、实行罚缴分离,这也是个本质上的改革。罚没多少与个人利益丝毫不挂钩。特别是奖励不能简单化,不能按罚的多少实施奖惩,这会助长多罚、乱罚现象。奖励的标准应是案件执行率达到多少,执行质量如何。以上3条是改革的本质,这3条非常重要,必须认真执行。“一加强”就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把队伍建设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实现的5个具体目标是:第

一、综合执法。现在14个部门的处罚权集中过来了,下一步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向行政综合执法过渡,现在的综合只是相对的。第

二、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第

三、规范执法。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范执法行为。如:执法的事实是不是清楚、执法依据是不是充分、执法程序是不是合规、执法行为是不是得体,这都属于规范执法问题,需下一番功夫进行全面规范。第

四、公正执法。不能感情用事,遇事商量商量,就少罚一点,是不行的。要公平、公正执法。第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8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探索改革经验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论证,我们选取了商河县、槐荫区、市国土资源局作为先行改革试点单位,分类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为全面推开探索经验。

一是在商河县探索实施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将23支执法队伍整合设置为“1+6”模式,将环卫、市政、园林等18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了“一支队伍跨部门综合执法”;将未纳入综合执法范围的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等6个部门内部的执法职责、队伍进行整合,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执法”;综合行政执法局向镇街及开发区派驻13支执法中队,将90%以上的执法力量共140余人下沉到一线,实行双重管理、以镇街管理为主,同时在镇街设立综合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合署办公,进一步强化属地执法责任。

二是在槐荫区探索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在市场监管领域,整合区质量技术监督稽查大队、市场监管局公平交易局,组建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在农业领域,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执法队伍,组建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文化旅游领域,整合文化市场、旅游执法队伍,组建区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大队。通过整合,全区执法队伍由12支精简到8支。

三是在市国土资源局探索部门内部执法职责整合。将区级国土资源执法职责上收至市级,实行一个层级执法。同时,将其内部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统一交由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承担,实现了全市国土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按照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深入总结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市、县区、镇街三级执法体制改革。

一是合理划分市区执法权限。着眼于厘清执法边界、减少执法层级,对区里没有行政管理权限或执法任务较少的规划、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等领域,以市级执法为主;对属地监管责任明确、基层发生频率高的城市管理、劳动保障、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领域,以区级执法为主。

二是精简整合执法队伍。市级层面,主推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改革,交通运输局等19个部门整合内部执法资源,实行一支队伍执法;市商务局等14个部门,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实行一个处室执法。县区层面,指导县区参照试点改革情况,合理确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方式,各县区执法队伍压缩到8支以内,县域执法队伍总量减少近60支。

三是统筹完善镇街执法体制。镇街层面,采取商河做法的县区,由县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向镇街派驻执法中队,与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镇域内综合执法;采取槐荫做法的县区,以镇街现有城市管理机构和人员为基础,统筹区域内相关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体制调整,充分赋予镇街综合管理和执法权限,推动执法力量下沉。

三、坚持配套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为提高改革实效,我市从三方面入手,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是强化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化、网格化的原则,整合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网格体系,建立统一的执法信息监测预警、分类处理的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村居、镇街、县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制,为执法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紧紧抓住当前正在深入实施的“互联网+政务”改革,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为民办事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既大大提高执法效率,又能发挥联合执法、联合惩戒的威力。去年,热线共受理执法类问题58.56万件,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办理。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9

一、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试点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调整职能,归并机构,精简人员,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试点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规范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立,明确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地位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机构编制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精简、统一、效能。

在转变政府职能基础上,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减少执法层次,调整和归并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在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总量减少的同时,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升执法综合效应。

(三)整体运作、协调推进。

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密切衔接起来,省、市、县试点工作上下联动,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既要以积极的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着眼于我省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重点、分领域、分阶段地稳妥推进。

二、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

1.清理执法业务范围。凡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一律进行清理和规范。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依法接受委托的行政执法职权和行为一律无效,予以清理。

2.清理执法机构。符合下列情况的执法机构予以保留,但要按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规范: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设立或授权的;依照规章以上规定受行政机关委托进行行政执法的;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并由省政府公告的;经过省政府批准公告的;政府机构改革中通过“三定”规定明确设立的。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或乡镇政府自行设立的行政执法机构要立即停止执法,政府部门确有必要设立的,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统筹考虑。在综合行政执法试点之前,原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行政执法机构行使的执法权,一律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机关收回,并由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机关行使。

3.清理执法人员。全面清退行政执法队伍中各类临时、借用人员及不符合规定录用或调入人员,调离不合格的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97号)的规定,除国家指令性接收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和按计划招收录用的大学毕业生及正常交流轮岗的公务员外,对其他不符合规定录用、调入和提拔的人员,一律不予承认。

4.清理经费来源。全面清理行政执法队伍乱收费、乱罚款和以罚代养等现象,检查落实“收支两条线”、“罚缴分离”和财政经费保障等制度的情况。

5.清理执法证件。坚决取缔任何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证件,逐步做到执法证件的规范、统一。

通过清理整顿,做到“队伍管理统一、业务指挥统一、人员编制统一、身份待遇统一、经费来源统一”,并逐步实现“执法证件统一、执法文书统一”。

(二)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实行“两个相对分开”。

改革政府部门既管审批又管监督检查的体制,将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相对分开。

改革行政执法机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与技术检验职能并存的体制,逐步实现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承担技术检测、检验、检疫、鉴定职能的单位原则上要逐步与政府部门脱钩。同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区域覆盖的原则,将相同或相近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的检测、检验、检疫、鉴定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检疫、鉴定机构,尽量予以合并,整合资源,以提高设备利用率,集中力量发挥技术优势。

(三)整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行政执法。

改变多头执法的状况,将从政府部门、行政执法队伍、事企业单位等分离出来的行政执法职责进行归类综合,按领域、行业或在部门内设置集中、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依据精简原则,严格控制执法机构膨胀势头,能不设的不设,能合设的合设。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归并为一个机构;一个领域原则上只设一个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工作量不足以设立一个行政执法机构的可与其他业务相关的部门设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已实行大行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将其行政执法职能整合,设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重点在城市管理、商品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领域以及其他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合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地方,要按照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整合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不断完善、规范行政执法体制。

改变多层执法状况,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事权,减少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现象,实行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执法机构按区域设置并实行属地管理,主要在城市和区、县设置。省政府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设置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和监督指导,确有必要的,可在部门内设或明确相关机构承担行政执法的指导、监督和重大执法任务及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设区的市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不同领域,适当选择以市为主或以区为主的模式。以市为主设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所属区不再重复设置,确有必要的,可按区域覆盖原则,由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所辖区内设立派出机构或分支机构。县级政府部门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可在部门内设立执法机构,或尽可能设置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凡涉及多头执法,同一执法内容、同一标准、同一执法对象的,均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由一个执法机构具体承担行政执法任务。

综合行政执法主要采取如下模式:

1.归并同一政府部门下的多项执法职能和执法机构。

整合省、市、县交通部门及交通领域事业、企业单位的公路运政、水路运政、公路(含高速公路)路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规费稽查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按照行业管理特点,在省、市、县交通行政机关内设立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整合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执法队伍以及所属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内设立卫生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2.调整、归并同一领域内的执法职责及机构。

(1)城市管理领域。

将城市管理领域的城市规划、建设、房屋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园林、燃气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队伍、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进行整合,组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2)文化管理领域。

在省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分别在机关内设立或明确相关内设机构承担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指导、监督和重大执法任务及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将市、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体育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分离出来,与相关行政执法队伍、事业单位的行政执法职能整合,设立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文化领域执法任务少的市、县,可与其他相关执法机构归并综合设置。

(3)农业管理领域。

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原则上在机关内综合设立行政执法机构。市、县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已实行大农业管理体制的,维持现状。

(4)国土资源环境领域。

整合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内综合设立行政执法机构。

在上述领域试点取得成效后,进一步推进商品市场管理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试点。

3.除上述共性执法的领域和部门外,对专业性强、行政执法任务较重的部门,要整合、规范行政执法职能,设立或明确相关内设机构承担执法职责。

(四)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加强执法监督。

1.明确定位,规范设置。

行政执法机构专司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独立设置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属于政府执行性行政机构,归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序列,经省政府批准,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2.理顺关系,依法管理。

(1)政府工作部门与独立设置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立指导、协调、监督与反馈的工作关系。跨部门、跨领域组建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一家为主,几家共管”的办法。政府工作部门要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监督、指导和协调,督促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应及时反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独立设置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领导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中层干部及以下人员、日常业务、具体经费开支由其自主管理,主管部门不得随意干预。

(2)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由机构编制部门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资格、具体执法职权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合法性审查;需由省政府公告的行政执法机构按规定程序办理。

(3)重新核定行政执法人员编制。行政执法机构使用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实行中央编办宏观调控下的分级管理。按照精简原则,省机构编制部门根据不同执法领域特点,提出全省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总额,按程序报批后,统一分配下达。

3.健全机制,加强监督。

(1)创新监督体制,成立政府绩效委员会,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绩效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事、编制、审计、法制等部门的资源,根据行政执法机构的具体职责确定绩效标准,建立绩效标准体系,运用绩效标准对行政执法机构实际取得的工作结果定期进行考核评估。绩效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各级监察部门承担。行政执法监督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统筹协调、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2)完善相关的监督体系。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派及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法院的司法监督作用,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加强行政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和法制部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制度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3)建立责任制约机制,实现权责统一。科学合理地界定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权力与责任,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4.规范执法程序,促进执法公开、公正,实现执法为民。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实行行政执法主体、权限公开;执法方式、程序和结果公开;确保严格、公正执法。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规范听证程序,实行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告知制度,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保障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知情权、申诉和获得救济的权利,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试点的配套措施

(一)规范财政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收费及罚没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独立设置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其经费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纳入预算;部门内设执法机构的,执法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行政执法人员结构,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按职位分类特点,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和职业特点,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门的考试,择优录用,在编制内定岗定员,行政执法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后,行政执法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

四、试点的组织实施

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难度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关系到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调整,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认真组织。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我省先选择部分领域、部门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推进。

(一)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试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中央编办的指导下,由省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组织实施。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抓好本地区和本单位的试点工作。

(二)精心组织试点方案实施。

试点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年8月底前,研究制定上报方案。第二阶段,*年10月-*年6月,组织实施试点方案。该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主要是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第二步,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选择文化、交通、农业、国土资源等领域和东莞市进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第三阶段,*年7月,进行全面试点;第四阶段,*年7月,进行试点总结验收。进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地区,可在本方案规定的原则和精神下,对本地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作适当调整。

(三)加强部门之间协作与配合。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协调沟通,互相支持配合,使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

水利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篇10

[关键字]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改进

一、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教育这一决定国民素质的领域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改革。在大众观念的转变下,改革考试制度以及人才选拔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正顺应了这一需要,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如下几个意义:

1、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很欠缺,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其他能力如德智体美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在未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故走向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彼时,学习教育的重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以成绩论英雄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不全面。而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教师对进行评价的方式变多,于是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再以成绩作为评断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的多元化下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

3、变更原有考试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以往的考试制度以理论为主,应用为次。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后,相应的考试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理论以书本为主转变为应用、理论不分主次。并且由于评价制度的转变,原有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成绩虽然重要但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条件,而是综合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培养诚信意识,优化社会风气

应试制度下,人们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所以导致了测试时不诚信事件的时有发生。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并且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不诚信事件的发生,间接的优化了社会风气。

二、综合评价方法

虽然当期国内学者对于怎样进行综合评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综合素质是针对之前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及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而提出的。由于传统的笔试测试不能很好的测试学生的发展部分,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素质评价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所以综合素质评价比笔试测试的成绩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当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档案袋评价以及表现性评价。其中,档案袋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方法,用以评定其的成长、努力、进步。档案袋按不同的功能分为n堂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理想型五种。

第二种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但是在国内该方法不如档案袋评价普遍。简单来说就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当然,在不同的标准下,表现性评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将其普遍的分为限制性表现性评价方式和扩展性表现性评价方式。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以上两种方法最为普遍。所以,以此分析具有代表性。

三、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无论任何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对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其主要不足有以下几点。(1)线性化操作造成了执行的僵化,造成了新的形式主义。由于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我国自二十一世纪初才引入,教师的观念跟不上这一新体制的实行,并且操作繁琐,以上原因造成了线性化的操作最终形成新的形式主义。(2)西学中用,水土不服。由于这些理论基本上是由国外向国内进行普及,所以这些理论不可避免的会不适应中国实际情况,而由于不加以改进生搬硬套最后导致了这些理论的应用与实际是脱节的。(3)可信度不高。由于教师时间、精力的问题,大部分评价并不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由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方法越多则结果越全面越可信,所以,这些不全面的评价的可信度是不高的。

对此有以下改进方式。首先,针对执行僵硬的情况,可以适当降低其理论性,或者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使其了解该如何去执行评价机制,并且加强监管机制避免因为教师的懈怠和应付心理使该评价体系变成新的“形式主义”。其次,对这些方法进行改造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降低其“水土不服”的情况。最后,增强教师意识、转变教师观念,并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后使教师明白只有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才是可信的,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四、总结

在中小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行,有助于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基本由国外首先实行,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执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适合我国社会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定会得到建立和完善。

五、参考文献

[1]靳玉乐,孟宪云.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及其改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