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十篇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十篇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25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1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下城、上城、西湖、拱墅、江干等五个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其他尚未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区、县(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深化社区建设的内涵。

刚才三个区民政局、两个街道、两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爱心连锁站代表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如下城区的试点经验、天水街道的经验,抛砖引玉,对我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王马社区和萧山爱心连锁站,则是新时期社区民间组织的新形式,体现了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精品之作”。上城区的备案表和登记须知也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新鲜经验,西湖区召开社区现场会,不仅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也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总体来讲,五个城区都很好的贯彻落实了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和市民政局于去年底下发的4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的通过了省民间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同时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各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先行试点的天水街道党委,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精神统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社区建设工作,下城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社区的试点城区之一。20多年来,*市各城区对社区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潜心研究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对加速我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要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培育管理好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优势,能极大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先进文化角度讲,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既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办法。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培育,大力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创新上,萧山区又给我们带了好头。前面我们已经听了萧山区的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经验介绍,他把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社区服务中,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是一种适合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使社区建设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生命力、凝聚力,应该说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手段。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民政工作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社区工作的很多服务活动也可以以民间组织为纽带形成现代服务体系。萧山区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整合了社区资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加速社区民主自治目标的实现。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推动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各级领导要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最小组织,组织虽小,但可牵动大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难度大作用不大”等等消极认识,畏难情绪,从社区建设的大局,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切实落实,抓出实效。

三、借鉴经验,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现在,五个城区开了个好头,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希望你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开展下去。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要在学习兄弟城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精神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造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我们要求各区、县(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做到“8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调查论证;有试点先行;有经费保障;有政策法规和章程示范文本;有登记备案;有总结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的要求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我市开展这项工作的特色:

1、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起区、县(市)和街道、乡镇两级工作机构。各区、县(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各街道做到了“三个到位”,即:(1)领导责任到位,街道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2)科室职能到位,街道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3)工作人员到位,街道有一名具体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落实,主要抓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审核章程、发放登记表格、召开会员大会、指导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等。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先掌握起来,这是我们搞好培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前提条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的所有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规模、人员结构、活动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3、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区、县(市)要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也可以在民间组织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确保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制定行政规章,完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经各区、县(市)要出台《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如:《社区民间组织调查备案表》、《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证明》、《社区社会团体有关业务知识须知》等,这些资料上城区都有。各区、县(市)政府依照《条例》的规定,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到民政局登记,同时可以明确授权由街道、乡镇作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对于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在今年12月份以前完成备案工作,填写《备案表》,此《备案表》由社区居委会填写,到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20*年元月份,*市民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统一和规范。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2

各社区:

为认真贯彻*市和谐社区建设大会精神,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的若干意见》,街道在庆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推广庆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推广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意义和目标

1、建立工作站的意义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真正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有利于理顺社区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更好地承担起日益繁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有利于完善社区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为社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2、推广工作的目标

建立有利于管理服务、资源整合和居民工作生活要求,具体承担社区行政事务和其他公共事务,机制完善、运转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搭建起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模式。

二、推广工作中重点把握的环节

1、坚持交叉任职、分工负责。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套机构应实行交叉任职、分工负责。社区党组织负责社区党建工作,负责对社区各类组织实行领导;社区居委会负责履行社区自治组织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承担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副站长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社区,副站长由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兼任。

2、坚持条块结合、合署办公。除社区警务室、卫生服务站以外,“条条”在社区设立的其他站(室),原则上全部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同时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对由上级部门主管、独立设置的社区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赋有指导监督职能,必要时可协调这些站(室)参与社区工作。

3、坚持“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把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确保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不增人员、不增经费、不增任务”。

4、坚持理顺几个关系。一是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承担经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准入”同意的公共服务工作职能,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二是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行使社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接受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各项工作的评议和监督。三是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是社区居民(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主体组织,负责执行社区居委会的决议,对本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对社区居委会负责,完成社区居委会赋予的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的监督、指导。四是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要依托驻社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为驻社区单位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要积极支持、配合物业管理单位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应加强与社区民间服务组织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长效管理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有效落实。

5、划分工作网格,创新管理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固本强基”的原则,根据社区地域分布特点,将辖区划分若干管理片区,探索建立“分块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基层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协调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一是分块管理。各社区按照其地理位置与户数构成特点,划分为若个管理区块,各设组长一名,由工作站人员担任,配备一名社区工作者协助开展工作;并设组员若干名,以社区党员、楼道长为骨干,聘请若干名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情信息员和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担任“荣誉组员”。

二是以块为主。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与组员一起负责所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调解、民政福利等工作,熟悉掌握所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家庭、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民情信息员及时上门入户收集民情信息,并及时向社区传递,各个区块内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确保每位社区工作者全面掌握居民信息,真正使社区管理无盲点、无遗漏。

三是条块结合。每个区块的工作原则上由组长负责,区块内的日常工作事务由组长带同组员、民情信息员共同解决,如碰到组长不能解决的事情,转交给站长或街道相关部门,如有超出工作站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上报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居民。区块内如涉及到政府买单的社区公共性事务类,则采取条块结合,由条线专职社工负责落实处理。

6、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分类服务。社区内的自助和互助服务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为便民、利民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并积极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义务工作队伍,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特定的服务与帮助。由政府主导的帮扶救助、劳动保障、为老助残、安全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由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负责。市场化服务则由居委会与工作站共同承担和提供。工作站与居民委员会共同做好引导企业面向社区,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调动驻社区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其为社区服务提供场地、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是分级服务。根据居民各自的不同需求,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在提供服务中采用“分类管理、分级服务”的三级服务模式。一级服务:这类服务人群主要是针对对社区日常服务基本无需求的居民,通过民情信息员与志愿者,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日常沟通的服务。二级服务:这类需要服务的人群主要是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未成年人、育龄妇女、矫正归正和人员等对社区服务有特定需求的人员,这类服务具体由各区块内的工作人员落实安排,同时整合共建单位、辖区单位等各类资源,为其提供切实可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项服务。三级服务:需要这类服务的人员主要是指困难低保、高龄独居孤寡老人、重残人员等对社区服务有全面需求的人员。这类服务由各区块内组长带同各组员、民情信息员和志愿者实行“包干到块,联系到户,责任到人”的特定服务。

7、坚持制度规范和理念创新。结合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实施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制度,创新社区管理理念。探索进一步提高和促进社区配套用房使用效率的办法,在资源整合、功能调整、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机制性研究,实现社区配套用房的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首要任务,要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规范化管理、社区档案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规划制度,通过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推进工作的时间步骤

1、第一阶段(2月20日—2月28日),宣传发动阶段。

(1)根据庆和社区试点的情况,召开庆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试点工作推广会。(2)各社区主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进行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制定切合本社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2、第二阶段(3月1日—3月10日),实施阶段。各社区针对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座谈会、分析会等形式,研究在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3、第三阶段(3月10日—3月20日),总结阶段。各社区申报实施工作总结,街道将召开推广工作总结大会,在全街道推广先进经验和事迹。

四、推进工作的要求

1、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社区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研究会、分析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严格按照“三位一体”的工作要求,好中求快,积极推进。

2、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是对传统社区居委会工作模式的一次突破,是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关键环节,是继续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市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使社区单位和居民明确体制改革的意义,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参与改革。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地思想工和,确保试点稳步有序推进。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3

一、现状

过去的五年,我县的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促进我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初步建立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实现了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为老龄人口服务能力切实增强,福利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全县每万人老人拥有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已达204张。社会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民间组织稳妥发展。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三连冠”的目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遗体火化率继续保持100%,实现了婚姻集中登记。认真完成了三峡库区移民的试点工作和安置任务,得到了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的表彰。过去的五年,我县的民政事业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民政事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充分发挥了民政的职能,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开拓创新,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完善民政工作目标体系建设,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机制,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促进全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步伐。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不断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改革,提高民政部门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要求,准确定位民政职能,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政府实施社会政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规范完善城乡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进建设和谐社区步伐。优化民间组织总体结构,努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政策完善、运行顺畅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探索形成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捐赠机制。倡导形成群众互助氛围,促进社会扶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办法。

三、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和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

(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充分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在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程度和致贫致困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实行救助。有效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做好教育、住房、养老、法律、就业、医疗等各项救助、援助工作,有效保障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提高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等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规范可行的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做到应退尽退。提高动态管理水平。

——加强灾害救助工作。健全灾害救助预案,规范核灾标准,落实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体制,逐步建立应急避灾场所。建立《灾民救助卡》制度,规范“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切实加强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监督,确保救灾款专项使用和重点使用。

——规范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部门协调,衔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种类,探索实现零门槛救助。提高救助时效,做到随时申请随时核报。合理安排医疗救助所需资金,规范资金管理,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总量年人均标准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规范住房救助工作。根据救助对象住房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救助。农村采取新建、改建、扩建、修建、修缮、置换等方式实施救助;城镇采用廉租房、发放住房补贴或租金减免等形式实施救助。五年内力争完成对500户危旧房困难户的住房救助,确保困难人员居者有其屋。

——完善教育救助制度。确保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免费就学。逐年扩大低收入家庭子女资助面,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资助比例。对贫困家庭中录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结对助学、慈善助学等方式,力争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健全集中供养长效机制。集中供养率巩固在90%以上。敬老院管护人员按不低于供养人员数的10∶1配备。组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服务质量。健全制度,抓好落实,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使供养老人得到有效照料,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继续加大敬老院改扩建力度,现有50只床位以下的和目前无空置床位的敬老院逐年进行改造,每年至少完成对一所敬老院的改扩建。不断探索敬老院社会化新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寄养老人入住率,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福利服务中心。

(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以老年福利服务为主体,着力提高服务对象生活质量,逐步形成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提高福利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县老年公寓的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为全县其他同类福利机构提供示范,辐射小型福利设施,并使其成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教育、培训和实践基地。尽快形成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的新格局。落实福利机构管护人员配备比例,逐步提高管护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健全服务承诺制,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参与机构福利服务的机制。

——大力发展公共福利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对除机构福利服务外的其他需要服务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动员社会资源,多渠道解决其具体困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机构,落实对民办福利机构的扶持政策,探索民间组织参与公共福利服务的有效途径。健全社区福利服务网络,筹建县老年活动中心,力争在2010年建成。探索“星光老年之家”长效运行机制,逐步将其建成社区综合性“老年之家”,以社区为依托,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切实提高农村老年活动室的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促进社会扶助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努力倡导全社会关心慈善、热心慈善的氛围;设立慈善分支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开展经常性形式多样的慈善募捐活动,不断壮大慈善基金规模;大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逐步扩大救助面,广泛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为社会捐助搭建平台;探索总结慈善超市有效运行摸试,逐步建立和扩大慈善超市,提高慈善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重视义工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到2012年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占城镇人口的8%以上,积极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职业资格认证,初步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互助理念,努力营造广大群众参加公益服务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福利企业的社会效益。依法维护残疾职工的基本权益,确保残疾职工的工资及养老保险平均增幅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幅。加强对特困残疾职工的救助及企业回报社会福利事业的机制建设。逐步建立残疾职工风险保障金制度。大力支持电脑福利的发行,增设站、点,年销售量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8-10%。力争在2007年开展中福在线即开型的发行销售工作。

(三)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规范完善社会成员民主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作用。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依法在全县各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普遍增强依法选举意识,规范选举程序,完善选举办法,认真解决选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指导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拓宽公开的渠道、范围,促进村务管理制度化。完善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大会授权办法,规范村民代表推选程序,明确村民代表权利和义务,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完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积极推进《村务公约》在各村的落实、推行。改进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推选方式,有效监督,责任到位。积极推进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的常规化、制度化,总结推广村级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等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经验,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

——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步伐。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将社区建设由县城向建制镇及有条件的农村推进。指导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提高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水平,探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改进社区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发展规划,逐步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对社区承办、政府委托的事项采取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途径,做到“权随责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积极引导社区内各类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健全共建机制、协商机制和指导监督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服务、协调、沟通等作用。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扩大社区服务内容,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到2012年各社区都要建立服务用房面积100m2以上的社区服务站。2008年前完成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社区服务中心(96345)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到2012年70%以上社区居委会达到省级示范社区居委会标准。

——加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格局,探索民间组织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民间组织诚信建设,规范其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政府设置民间组织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预算资金。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等。加强监督,有效查处非法民间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2007年年底前完成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的脱钩工作。

——做好行政区划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促进县城区的布局和规模适应发展需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稳妥推进街道设立,加强中心镇培育,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指导做好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巩固勘界成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的联合检查,建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全民依法守界、依法管界意识,促进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提升双拥工作水平。按照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密切关系的要求,开展经常性双拥活动。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强化军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意识,着力解决双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双拥工作新机制,继续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县”活动,积极推动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

——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省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制定《县军人抚恤优待实施细则》,健全和完善抚恤、优待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完善优抚保障机制,把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与社会优待相结合的新格局。

——继续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行以自谋职业为主、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除重点对象外,自谋职业率达到100%。积极探索重点对象安置改革,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做到重点安置与推荐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依托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建立完善退伍军人技能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退伍军人劳动技能。落实社会保险、教育、就业等优惠政策,依法维护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

——切实做好军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军休干部政策法规,确保其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推进接收安置多样化,快速高效地完成军休人员安置任务。

(五)公共事务管理体系

探索创新各种公开、透明、规范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切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级政府、移民所在村“村两委会”都要满腔热情地做好移民工作,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确保中央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扎实落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各项任务,修订《县地名管理办法》,健全地名命名规则及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地名命名与更名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地名标志设置管理,规范有序编制门牌,路名牌、门牌等地名标志设置制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实现地名标志设置全县城乡全履盖;依据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和地名规范,编制县地名命名更名规划;加强和完善县地名数据库建设,建立区划地名网站,开展地名热线(问路电话)、地名光盘(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的地名信息化服务。

——依法加强殡葬管理。按照“管办分离、依法监管、强化执法”的原则,探索殡葬管理体制创新。规范殡仪馆内部管理,推动殡仪服务市场化,建立和完善殡仪服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依法加强公墓管理,各镇要加强对骨灰堂(塔)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公益性公墓开展非法经营活动。加强对现有三处经营性公墓的管理,切实做到文明、有序、节约、生态。继续推进葬法改革,全县遗体火化率保持在100%。

——健全完善婚姻集中登记制度。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完善档案管理,严格依法登记,规范登记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依法办理收养登记。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收养登记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登记,规范程序,热情服务,维护收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收养登记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完善民政事业的支撑体系

(一)努力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提高民政工作依法行政水平。强化依法行政的责任和能力。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大力宣传民政法律法规、政策,认真实施民政“五五”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全系统的法治意识。

(二)加快“数字民政”建设步伐

建设县社会救助信息平台,覆盖县级相关部门和各镇,并逐步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县民政视频系统,通过视频构建救灾工作指挥系统,实现救灾指挥工作的信息化、图像化、即时化。建立全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区划地名、民间组织、婚姻登记、社会捐赠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民政网络的功能,积极拓展网上办事项目,实现民政信息公开和快捷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三)确保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益

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县镇两级财政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民政事业发展投入机制。通过社会化机制,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形成以财政资金为主,公益金、捐赠资金、福利企业回报社会资金等共同发挥作用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民政事业费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使用安全和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以人才战略为导向,全面提升民政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形式,优化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切实加强乡镇民政干部队伍建设,镇域内每1.5—2万人口配有一名专职民政干部。重视培训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轮训制度,提高民政机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五、切实抓好规划的实施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各镇要把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在政策、资金、力量的投入上做到与其他各项事业同步。民政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成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有效保障规划目标的落实。

(二)制定计划,明确工作目标

各镇要根据“县民政事业发展规划(2007—2012)”,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工作措施,每年的民政工作重点和具体工作目标要与规划的总体目标相衔接。每年对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及时梳理,掌握进度,及时修正,以利于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进步。

(三)突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规划的要求,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查漏补缺,明确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实施规划时,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重视民政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县民政部门重点抓好以下项目的实施。

1、建立县社区服务中心(96345)。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服务中心(96345)是社区服务的有效载体;在2008年前完成综合性、多功能、广覆盖的县社区服务中心(96345)的建设,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4

一、2012年工作预总结

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年。这一年,文化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为中心,以社区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以优化辖区环境为基础,以为辖区居民服务为己任,突出抓好了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民政、司法、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以及党建等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辖区第三产业,全面推进了街区建设,提高了街政管理水平,街道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

(二)、社区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街在社区建设上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普遍建立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所”,即: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室、警务室、图书室,生活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党(居)务公开栏、宣传栏,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场所,配备了电教设备,实现了电脑办公,为拓展社区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基础建设,强化了领导管理功能;9月份,经街道和社区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周密部署,细致安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入手,建立了各项工作责任制,普遍建立两委班子工作守则、干部工作纪律、各项制度,干部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加强了制度建设,强化了社区规范化管理;街道成立服务中心,社区分设服务站,扩大服务覆盖面,最终形成街道为社区服务,社区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级网络,加强了长效管理,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四)、综合整治辖区环境卫生

2012年企业景气调查工作总结|钻探公司2012年工作总结|2012年烟草商业个人述职报告|中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2012年中学工作总结|2011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新生军训工作总结|小学语文教研组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到部门工作总结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五)、实施民生工程,着重抓好民政工作

(六)、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

(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5

一、军营社区产生的背景

军营社区的创建,是在深化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双拥硕果。她的产生一是适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现代军事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由于军队营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长期以来形成了生活服务保障大包大揽,被保障对象等、靠、要的现状,一些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严重制约了社会化改革深入发展。为此,从1999年开始,联勤部机关从经济领域进行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探索,在机关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减少了用兵用车,节省了经费开支,总后勤部在联勤部召开现场会,向全军推广了经验做法。军营社区的建立,使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二是顺应城市化建设和加强部队营院管理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部队营院居住人口渐趋复杂。有现役官兵及职工家属,离退休未进干休所的军队老干部,也有离退休随子女共同居住的返京人员,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退职工,还有随机关社会化保障改革进驻营院的地方人员,以及临时来队住户和务工人员,多达1700余户、5500余人,相当于机关军人的10多倍,加上外来流动人口,较以往机关人数增加了近20倍。这些居民由于隶属单位不同,类别各异,很难以部队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实施统一有效管理。因此,必须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创造新模式。20__年初,我们将机关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延伸,专门成立了营院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居委会、派出所、老年和儿童活动站的工作,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20__年8月,为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形势变化,经地方政府批准,将“家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使传统的城市街道居委会管理模式与新兴的“军营社区”管理模式有机的结合。

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军营社区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军营社区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营造健康向上、团结互助、安定和谐的人居环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四是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军营社区的建立,把城市建设理论、管理模式用于部队营院建设,对部队营院所居住人员实施统一管理,体现了军政、军民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对双拥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中,我们把军营社区建设作为双拥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筹划建立到工作部署都纳入到军地双拥工作的整体规划。征求区政府有关部门、驻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认真筹划、严密组织,妥善处理好军地、军民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军营社区作用发挥好了,就能营造和谐的营院内部环境,进一步融洽军政、军民关系,加深军民鱼水情谊,推动双拥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建设军营社区的做法

军营社区建立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军地携手谋划。军营社区建设离不开军地双方的共同参与。工作中,军地双方都主动将社区建设纳入军地改革和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其他工作一起筹划部署,一起检查指导,一起总结讲评。联勤部首长多次到社区进行指导,明确指示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把营区和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探索社会化改革与管理,走出一条军民共建的新路子。民政部、全国双拥办、北京市民政局及双拥办、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等领导多次深入机关调研指导军营社区建设,共同谋划、设计。

二是军地合力共建。军地双方把军营社区建设作为共同职责,石景山区体育、文卫、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门按职能分工,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投资建成综合教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创作展览室、文化娱乐室、室内健身场和军营社区公园,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20__年4月份,石景山区在我部召开军民共建“军营社区”现场会,举行了“军营社区”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揭牌仪式。20__年8月份,总政治部老干部局在我部召开“依托军营社区,加强待安置离退休干部教育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现场观摩会”;10月份,北京市双拥办在我部召开“驻京部队军营社区落实‘星光计划’经验交流会”。

三是搭建工作机构。按照强化组织领导、发挥骨干作用、促进志愿服务的原则,我们把机关各部(局)、直属各分队、驻院内兄弟单位及北京巴士公司公交车队,地铁和113电站、驻地公安、环保、工商等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吸收进来,共同组成了社区工作协调机构,加强了组织领导力量。聘请富有管理经验、责任心强、有一定专长的部队离退休党员,充实到军营社区的各个组织,发挥他们的骨干和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官兵、职工、家属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为特困家庭送温暖;为干部战士讲革命传统,培训文体骨干。

四是规范服务内容。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在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从1999年开始,为改变“军队办社会”的现状,我部把大力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工作与逐步深化的社区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狠抓了饮食、商业、交通三个系统,绿化、环保、工程维修、职工管理四个项目的改革。使军队资源与地方资源融合,军事经济与社会经济兼容,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目前,联勤部机关大院为居民服务日趋完善,综合修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等8类50多项,基本涵盖了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医等方面。

五是明确军地职责。军营社区建设过程中,军地双方既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又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在社区组织、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六大类项目中,军地共建成立了军营社区组织机构;成立了军警民治安联防队,实行昼夜巡逻;军地双方共同投资,改善了社区环境。由军队负总责,地方配合的社区卫生,部队出资负责垃圾外运,地方进行协助。由地方政府负总责,军队配合的社区各项服务和文化建设,根据《20__年军营社区建设意见》,将社区居委会完全纳入城市街道管理体制,由部队提供场地保障,人员经费等交给地方管理。

三、军营社区建设的实践效果

从实践看,军营社区各项服务功能作用发挥明显,社区居民满意率逐年提高。总的感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我们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大力搞好教育引导,让先进思想文化占领阵地。利用老年大学,定期组织大家学习革命理论、健康常识、文学艺术、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讲座,结合时展形势探讨热点问题;依托广播室、闭路电视系统,对居民定期开展各种教育;在道路两侧、楼房之间和各服务网点,制作灯箱、宣传展板,营造教育氛围;每周一次在社区公共服务站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有较大提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牢了平等、友爱、团结的思想基础。

二是组织建设作用明显。为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我们与五里坨街道办事处协商,并报请军地双方上级党委批准,在原来营院管理办公室党支部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军营社区党总支和六个分支部。既有军队管理的人员支部,又有地方管理的人员支部,还有院内的外单位人员支部,使社区党组织管理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与五里坨街道办事处共同建立的共同研究、筹划、指导军营社区全面建设,定期研究解决军营社区建设的各种问题的军地联席会议制度,促使了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是文体活动开展经常。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军地双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教育和科普活动。老年协会中的歌曲组、戏曲组、舞蹈组、球类组、健身组、老年服务组每天都有活动安排;老年大学中的书法、绘画、诗歌赏析与写作,法律等定期举行知识讲座,经常开展老年保健、健康咨询,英语日常用语学习及计算机知识培训。还经常组织歌咏比赛、评比“五好家庭”等系列活动。据统计,社区老年大学目前举办各类讲座100多次,累计有3000余人次参加听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军心、民心,陶冶了情操。

四是生活保障更加有力。我们充分利用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在原有综合修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等项目基础上,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又引进了首食“早点工程”,方便了居民生活。目前,联勤部机关营院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实现了官兵及社区居民购物、消费不用出社区,生活保障基本放心满意。

五是安全管理秩序井然。把搞好社区稳定作为一项政治性任务来抓,采取建机构、强队伍、严监控等措施,加强社区安全管理。在营院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统一管理下,军警民治保联防队员严格落实社区管理规定,白天严格检查监督,夜间加强值班巡逻。开展维稳创安活动,加大对外来人员管理和接待工作力度。今年,还做好“对讲防盗门”安装试点工作,购置“车辆测速仪和酒精测试仪”等,使军营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群众感到安全舒适的和谐社区。20__年10月,一举抓获4名到院内企图散发反动宣传品的社会“×××”分子,进而捣毁了印刷×××宣传品的地下黑窝点,受到北京市公安局、总政治部的通报表扬。

六是环境美化舒适优雅。近年来,我们在军营社区建设中,对营区环境进行了大力改造,拓宽了东西两个营门和两条主干道,更换了路灯;建设4万平方米的翠戎小区,引进了管道天然气,清整垃圾场地7100平米,新增绿地3万余平米,改建了11000平米的水上公园和近万平米的社区公园,植树15000余棵;新建了室内游泳馆、室外公共厕所;修缮了大礼堂、多功能厅;平整改建了东山沟综合训练场;对污水进行治理,将垃圾外运消纳,使社区环境大为改观,达到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实现了营区绿化、环境美化、路面硬化和营院亮化。机关营院已连续10年被北京市和总后勤部评为“花园式”营院,连续13年被北京市和石景山区评为“卫生红旗先进单位”。

军营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有效载体。创建军营社区离不开军地双方的两个积极性和互相支持,这既是新形势下军民共建的新发展、新内容,又是军营社区建设的共同基础。军营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只有顺应时展的步伐,融入整个社会,借助社会力量,才能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建设新型军营社区,才能改变部队营院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靠军事行政手段自给自足、封闭管理的模式。

四、对军营社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军营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许多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把军营社区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军营社区“后院”和“前沿”作用应进一步加强。军营社区是部队机关干部、战士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场所的“后院”,又是服务群众,连接军地,沟通军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双拥共建工作最直的“前沿”。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营院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建设。因此,建议上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军营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投入,充分发挥军营社区的作用,推进双拥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军营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应进一步理顺。从军营社区居委会运作情况看,居委会属于部队管理,其党政、行政、业务受地方指导,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地方街道管理脱节,难以实施有效管理,部分居民成为军队管不好,地方管不着的死角,有时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部队稳定。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军营社区居委会机构和工作人员,纳入地方街道管理体制,负责其党政、行政及经费、工资保障,部队在场地环境等保障方面,继续提供必要条件和支持。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6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在稳定社、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构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都十分重要。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处于整体性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的兴起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为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而采取的应对举措。

在建设我国城市社区中,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社区业委会四方各自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1.社区党支部

围绕创建一个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文明社区的共同目标,以共驻共建为载体,搭建起社区文化的共建平台。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调动了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了社区党组织资源与辖区单位组织资源的整合优化和良性互动。

在多元复杂的社区治理环境中,总揽全局的能力无疑是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党组织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就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纲领和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社区工作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联系社区实际,紧密结合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制定出符合社区发展的决策,注重社区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社区发展的主动权。总揽全局能力的高低是社区党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水平高低的体现。社区党组织要做到总揽不包揽,切忌用社区党组织取代社区其他组织,否则,社区党组织则会陷入具体事务而迷失工作方向,偏离社区全局性目标,难以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2.社区居委会

居委会是宪法规定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形式,它是居民选择,也是政党选择和政府选择的结果。居委会依法行使社区自治权利,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管理。在我国城市中,在大部分居委会还没有实行居民直选的情况下,作为政府选择的最基层的管理形式,无论从经费来源还是从完成的任务上说,它都具有准行政性质。居委会的设置及选举成了居民的真正的政治利益的现实,体现了居民对国家的直接关系,居委会本身成了居民在国家中和国家在居民中的真正代表和感官世界:没有国家对其选举的代表进行最终确认和提供办公经费及生活费用的居委会,国家的许多政策就难以顺利落实;而没有居民对居委会组成人员的选举和认可,居民对国家事务的有序参与和利益诉求也难以实现。

3.社区物业公司

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之间联系紧密,尽管目前许多地方物业管理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有的地方较为落后,但它代表了社区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趋势

物业建设与管理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己经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内,大多都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在安全防范上,不仅采用了“人防”,即保安人员二十四小时值守巡逻,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的运用,一部分物业还采用了“技防”,即安装红外线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等设施,保障了物业和使用人的安全。另外随着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的加强,以及在社区管理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较好的维护了物业的安全。物业管理为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促进安定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区业委会

业委会是体现业主大会意志的常设执行机构,负责日常事务。加强业委会建设,建立一整套自我约束、便于监督、善于沟通的业委会工作制度,是业委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业委会的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职责界定、组织架构、决策方式、办公室管理、财务制度、内部沟通制度以及业委会及委员的选举、更换、增补制度等。居委会是宪法规定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形式,它是居民选择,也是政党选择和政府选择的结果。居委会依法行使社区自治权利,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管理。

社区建设与管理是近年来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应运而生的。社区建设管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还包括对社区成员的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婚姻家庭、文化娱乐、邻里关系等各方面的建设管理,当然也包括物业建设管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群众的创造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切实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做细做活做实。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社区教育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通过建立市民学校或基层党校等教育阵地,做到组织、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加强社企联合、区域共建,使社区内的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建立多角度的社区文化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宣传治家格言,进行健康教育。成立多种形式的业余文体活动队伍,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建立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社区教育同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同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寓教育于服务与管理之中,增强教育的感召力。

2.党的群众工作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四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由重点抓公司、市(区)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积极探索社区内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新路子。二是在工作对象上。由重点抓社区机关、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覆盖到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等各个层面上。三是在工作内容上,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四是在活动的开展上,由重点抓社区机关、居委会自身组织活动向驻社区各单位延伸,围绕“共建社区大家园”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和引导驻社区单位共同开展活动。

3.贴近群众的需求

不断创新有效工作载体,增强社区党建的实效性。一是创新组织载体。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党建活动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其他组织的联系和协调,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力。二是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社区群众争做文明居民、争创文明家庭等活动,推动文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服务载体。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为民办实事的载体,实施党组织凝聚力工程,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要。

4.强化运行机制,明确责任,确保社区党建顺利进行

构筑社区党建新格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工作机制是关键。一是同步规划。把社区党建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规划、发展、管理一体化。二是建章立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社区党建第一责任人。建立辖区党员领导干部与社区基层组织结对联系挂钩制度。建立居民议政监督制度,听取社区居民对社区办事机构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5.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7

一、××年民政工作回顾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年全区城市低保工作要点;完成了全区低保证的更换和低保申请表、变更表、收入证明等系列审批表格的更新工作;建立了低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贯彻落实了省民政厅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试行);完成全区低保户医疗救助的调查摸底工作,并落实了户受救助户;配合市粮食局开展“情系困难职工——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好油”的活动,使户低保户得到了实惠;多次联合区财政局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对低保申请户进行审批核查,截止月份,共审批了户申请户,清退了户,变更了户。

⒉为严格执行当前低保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规范低保管理制度,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及低保资金专款专用,六月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及低保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核查分为两个阶段即自查和复查,采用听反映、实地查的方法进行了一户不漏的清理核查。整个核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对因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符合原有享受水平或不再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低保户进行了核减或清理,全区共核减了户低保户,核减低保资金元;清退了户低保户,停发低保资金元。截止月份,我区共有低保户户人。常补对象户人,非常补对象户人,累计发放保障金万元。

⒊成立了南昌高新区社会救助领导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印发南昌高新区加强对流浪乞讨等人员救助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救助管理方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效地防止流浪乞讨人员返流现象。

⒋为了提高我区民政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按照“三提高”的要求,我区对辖区内各民政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此,我区还专门筹集资金为各镇(处)民政办配置了专用电脑和打印机。目前,全国民政事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区得到应用,实现了“微机操作、规范管理、银行发放”的目标,我区城市低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⒌在市农经网、区局域网及《社发动态》上发表了题为《当前我区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并提供给区管委会主任和分管委领导参阅。发表新闻稿件篇,其中题为《南昌高新区顺利开展××年低保核查工作》先后被市民政网、区局域网、区刊《南昌高新区》及局刊《社发工作动态》四家转载。

(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步入新阶段。

按照市民字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区对今年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各级民政干部经过调查摸底,严格按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实施分档救助,分为每人每年元、元、元、元四个档次,全区户人得到社会救助,全年总救助金额万元。同时督促各村做好证(卡)的使用和管理,监督各村社会救助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救助政策的兑现以及发放救助款物的公开、公平、公正。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号)和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民字号)文件精神,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南昌高新区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将为我区特困群众和五保户提供医疗救助。

(三)救灾救济工作创造新格局。

安排好受灾地区的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的稳定。我区民政部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深入基层对困难群众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受灾的真实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统筹解决好春荒期间的灾民生活困难,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上半年我区下拨了万元救济款用于春荒救济,依据“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采取普遍调查和重点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将救济款全部发放到最需要救助的灾民手中。并且根据省民政厅、市民政局要求,救助凭证发放。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获得新成绩。

⒈对全区需负责安置的名城镇退役士兵全部实行自谋职业,由区财政局按照我局提出的标准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经济补助金,全面推进了以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的退伍安置工作。

⒉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退役士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择业观念。我处加强了全区退役士兵在待安置期间的管理教育,并建立了退役士兵安置保障金专户,及时、足额地发放了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共万元,圆满地完成了××年度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⒊为使我区伤残人员(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换证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市民政局的要求,我区对辖区内的伤残军人进行了重新核对核实,从月份起开始启动《革命伤残军人证》换证工作。目前,全区共有名伤残军人办理了等级套改审批手续,换发了新式证件。

(五)社会福利工作换得新面貌。

为落实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的通知精神,我区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做好我区五保供养工作我处做了以下工作:

⒈我区五保户通过“农转非”纳入低保,提高五保户的供养标准,截至××年月份共为名五保对象办理“农转非”并纳入低保范围,全面提高了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散居五保户达到元人年;

⒉下拨万元用于全区敬老院的维修;

⒊督促昌东镇利用撤乡并镇后空置的办公用房的现有资源,用来建设敬老院,以提高集中供养率;

⒋要求各镇(处)大力支持五保供养工作,划拨一些土地用以建设敬老院的生产基地来增加敬老院收入,提高供养五保户的生活水平。

⒌加大敬老院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昌东和麻丘两镇统一制作上墙。

(六)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⒈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落实和推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六月份我区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检查的通知》,并进行了部署。月份,对昌东镇的三联、芦源、光明村,麻丘镇的麻丘、刘城、鲁溪村,艾溪湖管理处的北沥、广阳村等个村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这次检查是在各镇(处)自查的基础上,通过听取镇(处)、村负责人的汇报,现场察看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询问各村村务公开工作情况,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形式进行。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社发局检查组与各镇(处)的分管领导和干部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各镇(处)针对检查结果已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意见,以期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区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同时,社发局对这次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⒉随着我区湖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建成区人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矛盾日显突出,为切实解决这些难题,区管委会经请示市有关部门同意,决定成立南昌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万科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做好这项工作,管委会成立了由社发局牵头,包括财政、规建、公安等部门在内的筹建指导小组,艾溪湖管理处成立了以处党委书记为组长,处党政办、综合办、规建办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截止月底,已完成了各住宅小区建筑面积、居住户数和人口的调查摸底工作;完成了申报材料的报批;派员到兄弟单位的精品社区参观学习,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居委会各类规章制度;已向市政府申请了社区办公经费;在万科房地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用房已落实,目前,该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开展。

⒊顺利开展了南昌高新区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如培训、资料收集等;以区管委会得名义出台了指导小组和实施办法,圆满完成了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七)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我们将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着“勤恳干事、热情服务”的态度,坚持“督促、协调、服务、指导”的工作方针,尽职尽责,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本职工作。

二、××年民政工作思路

××年,我区民政工作将更加努力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按照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民政常规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工作有所突破,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的具体打算是: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把民政工作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课题研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加快推进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抓紧建立和完善灾民救助、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等相关制度,结合全区实际,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落实。

(三)创新优抚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双拥工作。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新思路,全面推进以自谋职业为主渠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

(四)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万科居委会建设管理为契机,集中力量,打造全市精品示范社区。强化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居委会为居民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职能作用。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8

项目名称:*市*区20*年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区中街办事处辖区内

主管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民政厅

建设单位:*区民政局

责任人:*(*区民政局局长)

建设内容及规模:在*区中街办事处辖区内建成1个示范性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新民路、*、*、二天门4个社区服务站。具体建设内容为:

1、中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在*中路138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33间、二层砖混结构楼房20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办公服务设施。

2、新民路社区服务站:在西兰中路2号新建四层砖混结构社区办公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站:在*路5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电脑、桌椅等办公设施。

4、*社区服务站:在*66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设施。

5、二天门社区服务站:在*中路235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设施。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385.2万元,其中:中街社区服务中心150万元,四个社区服务站各58.5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330万元,占85.7%;设备购置投资55.2万元,占14.3%。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85.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220万元,地方配套165.2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市*区地处*东部、*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25′-1*°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西与*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和*镇原毗邻。

(2)行政区划:20*8月撤销原*市(县级),设立*区。全区辖17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3个街道办事处、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26.5%,其它少数民族约占0.5%。20*年底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6万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农业总产值8.*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91万吨;20*年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市*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西接*,北上*,东连*,南下*,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次),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4、社区建设概况

*区城市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6平方公里。城区共辖东关、中街和西郊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东关办事处辖兴合庄、解放中路、解放北路3个社区居委会;中街办事处辖东大街、万安门、新民路、*、二天门、*6个社区居委会;西郊办事处辖广场、西门口、三天门3个社区居委会。共有社区干部90名,建立社区服务网点166个,创建省级文明社区2个、市级示范社区3个、市级文明小区11个、区级文明小区62个。20*年8月,*区被省民政厅命名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

(二)社区服务设施现状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路子,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新的社区自治组织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社区工作基础巩固发展。根据“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社会资助”的筹资原则,解决了社区工作经费。每个社区每月办公经费确定为400元,社区干部生活补贴为350—400元,投资240余万元,解决了5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地址和办公用房。二是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社区服务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方针,已建立服务网点166个,从业人员846人,其中下岗职工占52%。服务项目由理发缝纫、百货副食、自行车停放发展到家政服务、物业管理、装璜修理、法律咨询、信息交流、中介服务等。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在城区已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和卫生服务站7个,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57.3万元,建成3个卫生服务中心和3个卫生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7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必须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对社区的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和要求,建设配套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已成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加强社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推进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基层服务工作全方位开展。三是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工程的建设,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引导他们参与各种健康、文明的活动,使聚众,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风气明显下降,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有力地促进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有利于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热情很高,社区已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基层组织,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将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使社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有利于加强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对于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居民群众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社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工作人员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组织城市居民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竞争、顽强拼搏的意识和团结向上、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四是具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的条件。中街办事处位于*城区中心地段,各社区都具备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土地、水电配套设施等基本条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切实可行。

四、拟建设街道和社区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涉及中街办事处和其下辖的4个社区,具体情况如下:

1、中街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

*市*区中街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于*年在原城关镇的基础上撤镇设处成立的,区域总面积5.47平方公里,居民人口8.24万人。下设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省级文明社区1个。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89个,企业单位87个,商贸经营网点128个,中小学校7所,医疗卫生机构48个,宗教活动场所6处,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住宅开发小区15个。原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地处*中路138号,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八十年代修建的三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服务设施陈旧,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服务的需要。

2、新民路社区基本情况

新民路社区位于中街办事处北部,辖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社区下设16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6438人,其中少数民族9205人,占总人口52%。辖区驻有行政、企事业单位43个,有医疗服务网点15个,经营门店1250个,宗教活动场所3处。社区服务站现租用新世纪集团四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3、*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中街办事处南部,辖区总面积1.72平方公里。有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9359人,其中回族3559人。社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2个,学校2所,宗教活动场所1处,部队2个,企业单位9个。有医疗卫生单位2个,各类商贸服务网点73个,幼儿园1所。社区现有土木结构平房7间10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且服务设施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服务的需要。

4、*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区中街办事处东部,因境内有明代*而冠名。辖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有居民小组16个,常住人口9436人。社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35个,其中各类学校6所,是*文化教育集中地。社区设民调小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夕阳红老年活动队、秦腔自乐班、社区服务中心、治安巡逻队等组织,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服务体系。社区服务站现租用新世纪集团三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510平方米。

5、二天门社区基本情况

二天门社区位于中街办事处西部,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辖12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1559人,其中少数民族626人,占总人口5.4%。辖区驻有行政企事业单位59个,驻军单位3个。社区设有民调小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夕阳红老年活动队、秦腔自乐班、社区服务中心、治安巡逻队等服务体系。现有旧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服务设施陈旧,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服务的需要。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目标

在中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建成1个示范性街道服务中心和新民路、*、*、二天门4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建设内容和标准

1、中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在*中路138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33间、二层砖混结构楼房20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办公服务设施。

2、新民路社区服务站:在西兰中路2号新建四层砖混结构社区办公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站:在*路5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电脑、桌椅等办公设施。

4、*社区服务站:在*66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设施。

5、二天门社区服务站:在*中路235号新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服务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购置办公桌椅、资料柜、文体器材、电脑等设施。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85.2万元,其中:中街社区服务中心150万元,四个社区服务站各58.5万元。分项目投资额及比例为:基本设施建设投资330万元,占85.7%;设备购置投资55.2万元,占14.3%。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85.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220万元(中街社区服务中心100万元,四个社区服务站各30万元),地方配套165.2万元(中街社区服务中心50万元,四个社区服务站各28.8万元)。

七、建设期限

项目从摸底调查、实施方案编制、批准立项开始至全面建成通过验收,建设期限一年,20*年底完成。

八、效益分析

一是项目建成后,将在辖区内形成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发挥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二是项目建成后,将惠及中街办事处辖区的8.24万人民群众,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各方面的服务需要。三是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开展对一残疾人、孤寡老人、五保户、贫困下岗职工、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的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居民身上,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工作上台阶。

九、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民政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财政、审计、建设、国土等部门和中街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社区服务设施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工作。各成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社区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工作。区发改局负责项目的申报、审批、投资计划的下达等前期工作和项目管理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管理和配套资金的筹措,确保建设资金及时拨付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区审计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检查和跟踪审计,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区民政局负责项目的选点和实施,确保项目按期建成,发挥效益;中街办事处负责做好社区服务设施工程实施的配合工作,将社区服务纳入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社区服务活动全面开展。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9

(一)区民政工作现状

十二·五以来,区民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总目标,不断改革创新,认真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职能,想方设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区民政事业费逐年上升,2010年全区民政事业费支出52773457.59元,2014年全区民政事业费支出120785088.26元,年增长30%左右。

1、社区建设和基层政权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区社区社区建设进一步巩固“883”成果,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两型社区”创建,十二.五中后期,社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区两级投入大量专项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幸福社区创建,特别是市区两级按1:1的比例匹配每年每社区20万元惠民资金,同时,市区街道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社区党员群众活动服务中心的普遍提标和升级,社区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我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了拆村建居工作,社区总数达到130个。社区换届直选率达到40%以上,80%以上社区的书记、主任实行“一肩挑”,社区群干、专干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层次大幅提升,社区党组织和自治功能得到有效加强。地域区划调整更加合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社区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2、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区社会救助成效显著,以低保救助为主体、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大病医疗救助优惠政策相配套、以慈善超市为依托、以慈善总会为平台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益发展和规范。城市低保标准从“十二·五”初的月人均300元提高到目前的580元。2010-2014年,救助低保户63.89万户次,130.23万人次,共发放低保金3亿5千万元。城市低保工作的有序实施,有效保障了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2014年,我区低保工作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示范区”。

重大节日慰问、社会特困物资救济工程更加完善。五年来,春节期间慰问特困家庭累计达10500户,发慰问金315万元。以教育、住房、供水、大病医疗救助、慈善超市和慈善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领域不断拓展。我区做好对308户特困户物资救助,已经坚持了7年。2010年-2014年,共救助18480户次,144.1万元。

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全区共建立慈善超市13个,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社会捐助网。2010-2014年,全区接收社会捐款及接收捐赠物资拆款共计276.2万元,使453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区共建养老院23家,实有床位数3151张,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33家,为65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一键通”呼叫器25096部,老人的业余生活进一步丰富,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扎实开展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工作。

积极驱动式创新双拥模式,广泛开展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区(县)为龙头的群众性双拥活动,搭建双拥创建平台,加大优抚安置政策督导落实力度,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以基层为重点,发展双拥“六+一”特色,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六连冠”。

认真落实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和烈士褒扬政策。

以完善待遇标准体系、规范数据管理、创新服务方式为重点,使优待抚恤工作更上一层楼,按照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抚恤优待标准,加强优抚数据和资金管理,据实发放优抚经费。积极探索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三难”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烈士褒扬条例》,积极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全面弘扬烈士精神,研究解决烈士评定上报疑难问题,健全完善烈属抚慰、走访慰问等优待机制,努力解决烈属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完善退伍士兵培训安置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条例》,逐步形成以“扶持就业、经济补偿、重点安置”为主要内容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保证安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以就业需求和退役士兵愿望为牵引,选准用好培训机构,加强教育培训,保证有参训意愿的退役士兵100%参训。建立完善退役士兵技能专长和就业意愿信息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协调召开专场招聘会、就业推荐会,指导帮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做好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日常服务管理;坚持对特困优抚对象重大节日走访慰问。

认真做好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工作,完善数据库,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全面落实无军籍职工合理待遇。长期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工作,对特困优抚对象进行重点帮扶,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拥军优属工作。想法设法利用社会资源,造福特困优抚对象,努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4、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民间组织发展、管理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区共登记民间组织247个(社会团体5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1个,其中新登记181个,变更148个,注销60个),全区民间组织登记合格率100%。

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养等工作人性化服务不断增强。四年来,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20928对,年均增幅10.05%,离婚登记5421对,年均增幅8.34%。殡葬工作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殡葬火化率达10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依法办理社会弃婴收养登记90件。婚姻登记中心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被全国妇联评为“巾帼示范岗”。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将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关键的五年。党的十八对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民政工作的发展也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区委、区政府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顺应民声,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会为我区民政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财力保证。因此,我们将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更加重视老年群体,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孵化和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作用;不断加大社区建设的创新和投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努力开创民政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发展大局,以“惠民、强基、善政”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民生保障,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充分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总体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总体部署,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理念提升、制度建设、管理创新,不断完善具有特点的标准化、法制化民政工作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大民政”格局。

1、全面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和法治建设。依照鄂民政【2015】20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民政公共管理服务标准,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精细化,以民政标准体系促进民政工作“精细化”管理。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依照鄂民政【2015】20号文件精神,加强民政法制队伍健设,完善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强化民政行政执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政务和信息公开,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强化法制实施的监督检查,为我区民政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进一步完善惠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慈善事业全面发展,促进各类社会保障的有机衔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需求基本满足,优抚安置对象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3、逐步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工作格局。居民自治充满活力,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进一步优化壮大,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4、加快构建多元、多层、多样的社区服务网络。基层政务服务方式和社区服务产业日益完善,建设一批贴近大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设施,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覆盖全体社区成员、内容完备、机制灵活、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体系

5、基本健全协调、协作、协同的民政工作机制。增强民政工作的开放性、融合性、科学性,提高民政综合统筹和社会动员能力,形成综合协调有序、部门协作有力、社会协同有效的工作局面。

(三)发展指标

1、基础民生保障类指标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分类救助政策基本完善,单项救助范围进一步拓展,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各类经常性社会捐赠点达160个。

——全区养老床位总数达5000张以上,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自我照顾服务需要,完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落实优抚政策,对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

2、基层社会管理类指标

——居委会直接选举率达75%以上。

——居(村)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条件逐步改善。十三.五末,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1000平方米达到80%。

——民间组织的作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注册社区志愿者比例达到居民12%以上。

3、基本公共服务类指标

——完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服务功能,社区事务受理项目一次办结率达90%。

——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全面实现与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1、不断深化幸福社区创建,夯实幸福、平安、和谐基础

“十三.五”期间,以创建幸福社区为抓手,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创建机制和体制,优化创建方式,共驻共建扶持和鼓励全面改善社区

2、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壮大社区民生根基

“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改进和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规范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促进社区民生不断发展。全面完成社区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到“十三·五”末,所有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达到功能齐全。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以上。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每个社区社会组织达到20个以上,社区志愿组织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不断完善,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5%以上,社区公共服务、中介服务、自助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全面形成。提高社区和单位公共服务设施对居民开放程度,支持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区商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鼓励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中介服务进社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对社区组织开展公益和社会力量兴办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初步形成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短信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并存和区、街、社区三级联网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全面为社区减负,强化社区社会治理,不断壮实社区民生根基。

3、不断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建设,凸显基层政权活力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健全以基层群众高度自治为基础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建设,确保基层组织和党建全覆盖,实现社区的“无缝隙”管理;建立社区规模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建设实际需要,对社区管理规模进行适时合理地调整划分和科学设置,完善网格化管理,不断改善和优化社区建设工作的治理基础。深入推进和发展社区“三自我”、“四民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适应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拓展基层群众自治范围,逐步扩大社区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健全完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和培训措施,每年安排不少于一周时间集中培训,实现培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到“十三·五”末,实现60%以上社区工作者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每个社区至少有1-2名社区工作者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深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整合工作,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适应社区建设发展需要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创新,增强工作效能,提升治理水平。

(二)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要求,逐步完善机构健全、法制完备、政策协调、手段先进、运作高效,具有特点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分类施保”。完善有利于保障不同困难人群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继续完善各项积极救助政策,探索制定与家庭规模、结构相对应的救助标准和与促进就业政策联动的救助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的范围,逐步体现救助政策的“梯度效应”,体现公平正义的救助理念;注重做好救助与其他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开展社区综合帮扶工作。

2、健全救助体制机制。坚持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尽责、社会参与、街道实施”的救助管理体制,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按照“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要求,不断深化救助工作“一口上下”运行机制。继续深化社会监管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困救助,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助工作氛围。

3、改进救助管理手段。不断推进和深化基层社会救助信息化操作,强化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建设;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和机制;加强宏观规划和调控,建立各项救助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强化救助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救助方式和手段,基本实现事后、事中、事前全时空、全方位有效救助。

(三)加快发展社会福利

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服务。着力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福利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

1、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邻里互助、“自雇”等服务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大力培育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组织和专业队伍,推行集约化运作、项目化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2、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积极推进为老年人集中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需求等服务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对养老机构按功能分类、按配置分级、分区域布局,逐步建立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长期供养和短期入住相结合的机构养老服务网络。

3、规范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推进社会福利企业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企业,加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力度。建立健全残疾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分配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职工的保障水平。

4、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推进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社会化运作方式,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四)巩固、优化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加快推进拥军优属工作的法制化、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双拥工作平台作用,促进军政团结,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落实和完善优抚政策。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根据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及时足额兑现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研究制定重点优抚对象承租、购买住房优先优惠办法,不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质量。

2、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倡导树立正确择业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建立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支撑,以自主择业为方向的城乡一体化的退役士兵市场化安置保障机制。

3、深化发展新时期双拥工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重点,完善政策体系,拓展工作内容,开展领导干部“军营一日活动”,名万(人次)市民看军营,十万(人次)青少年参加国防教育活动;规范创建双拥模范先进活动方式,健全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五)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民间组织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整体规划、有序发展,分类管理、重点扶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通过健全规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完善党建工作体制等措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民间组织发展新体系,基本形成分工明确、管理高效的民间组织管理新体系。

1、促进有序发展。重点培育促进经济发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团体;鼓励发展慈善、教育、社会福利等非公募基金会以及社区服务、科技创新、养老助残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财力支持措施,建立健全民间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2、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民间组织由分散管理为集中有序管理;加强登记管理机关建设和管理力量,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管理、预警”功能,加强日常行政检查工作,防范、打击非法违法组织和活动。

3、推进自律建设。引导民间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内部制度,发挥章程在民间组织管理和运作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深入开展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监督评估机制;分类制定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和创优活动。

4、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网络和法人信息数据库、民间组织诚信数据库,搭建民间组织网上办事和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民间组织申请登记“一门式”服务,逐步推行网上年检、核名、变更登记,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六)加强其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改革,发挥婚姻、收养、殡葬等民政业务在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行政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1、加强地名区划管理。按照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积极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和完善地名管理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地名普查和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加强地名导向系统建设,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

2、加强婚姻(收养)登记管理。要以《婚姻登记条例》为依据,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实现婚姻登记信息网络化、婚姻档案管理电脑化,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四、“十三·五”期间重点民政基础项目建设

(一)社区建设

项目一:幸福社区创建

基本规划:到“十三.五”末,市级以上幸福社区达到50%以上,按照区级幸福社区创建每年创建资金每社区不少于20万元,市级幸福社区创建每年创建资金每社区不少于50万元标准,同时,每年每社区投入惠民资金20万元。

投资测算:130个社区惠民资金1.3亿元,幸福社区创建资金按每年700万元计算,5年计3500万元。总计1.65亿元。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项目二: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用房

基本规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区办公用房,不断强化社区建设阵地,到“十三·五”中期,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到500㎡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1000㎡以上的达到80%,并建立完善的社区工作用房保障和落实机制。

投资测算:每年至少需投入经费1000万元。计5000万元。纳入区级财政预算。

(二)社会福利

项目三:完善并规范区社会福利院养老大楼建设与管理

基本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60万元左右,兴增楼顶平台及地面立体绿化面积约100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收养老人生活环境;

计划投入20万元,在裙楼顶兴建约120平方米室内晒场(玻璃房),解决冬季和阴雨天老人衣被晾晒问题;

计划投资40万元,建立垃圾压缩回收站,以解决大楼垃圾清运难矛盾。

运营管理:健全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养老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加强成本核算,逐步减少政府财政的投入。

项目四:积极推进“计划养老”带动“市场养老”,助推养老事业社会化进程

基本规划:一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建成老年人服务中心(站)31所,“十三.五”期间将逐年新建增加,每个中心都配备一名专职服务员;为90岁以上有需求的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不断拓宽老年人的惠及面。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按照先行先试,分步推进的办法,分批引进中爱智慧、道能义工、盛世天颐、援通公司等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共建互惠的形式,在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开展建设运营社会化试点,探索“市场养老”新模式。三是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营模式,培育创新企业,形成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三)双拥优抚工作

项目五:完善军民共建和国防教育体系

基本规划:积极开展“军旗在社区飘扬,建设第二故乡”军民共建和谐社区活动,丰富共建内容。街道、社区与驻军部队继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整合双方能力和科学技术优势,要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共建内容即:送图书进军营、送科学技术进军营、送服务进军营、军事日活动进社区、扶贫帮困进社区、绿色环保进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军地共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把先进典型经验推广辐射到全社区,吸引更多社区及其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按照规划部署,力争用5年的时间,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132个社区(村)委员会中50%以上的社区(村)委员会与驻军部队结对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促进军队建设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提高,把全区双拥工作做得更有新意,更有特色。

建立完善的国防教育机制。在全区130个社区成立国防教育学校或社区少年军校;完善各类大中小学校国防副校长进驻制度;建立完善的全区国防教育体系。

投资测算:每年以30万元为基数,累计150万元左右,纳入区级财政预算。

项目六: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

基本规划:完善全区抚恤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政府补助为支撑,以社会优惠减免为补充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体系,区财政局、社保处、区卫生局、区民政局按照《区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试行)》,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完善医疗保障和落实机制,确保各类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落到实处。

完善优抚对象解“三难”(即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救助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动员全社会各界关爱帮助特困优抚对象,营造良好社会帮扶氛围;将解“三难”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有序推进、抓好落实,使所有应关爱对象得到政府、社会的关爱;以调查摸底、核准情况、审查公示为基础,确保调查详实、内容真实、各项数据准确无差错,先公示后实施,认真对待和处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妥善处理矛盾,有效解决问题,实行特事特办,确保特困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稳定有序开展;对面临住房困难而又不能马上解决的优抚对象中的低保户,以政府廉租房的形式逐步解决;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联合纪委、财政、卫生、社保、社会各界等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

投资测算:以每年150万元为基数,共计75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改革民政行政体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二)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标准化、法制化保障机制。以国家和省市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为基础,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积极协调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社区分管民政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深圳市宝安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169-02

0引言

近几年来,深圳作为全国变革的先驱队,各辖区街道办事处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街道管理改革模式。在2010年2月9日公布的《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减少基层管理层级,整合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

1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为对象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满意度的调查。由于街道办事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并与传统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涉及的变量应该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对公众满意度的美国的aCSi模型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建立共包含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及公众满意度四个变量的深圳市宝安区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模型,其中前提变量为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事处形象,结果变量为公众满意度。在结合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实际工作职责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可供直接测量的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量表。

2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2.1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主要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及街道办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渠道进行问卷的发放,最终居民版问卷共回收181份,有效问卷172份。工作人员版问卷共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1份。

2.2街道办事处公众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将采用Cronbachα来评价量表的信度,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量表结构效度。结果显示自编的两类量表的信度基本符合测验编制要求,且总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两类量表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62.971%和57.553%,预试样本显示问卷具有较清晰的结构效度。

3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管理现状分析

3.1辖区居民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左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辖区居民对于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的期望都较高,但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所做工作并不是特别满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给广大居民带来落差感,自然也会降低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同时,街道办事处形象在四个变量中得分最低,仅为3.11分,因此本研究对街道办形象变量中的五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变量街道办形象下的五个维度得分情况分别如下:公众总体印象得分为3.43分,职能了解程度得分为2.85分,职能机构设置得分为2.70分,办事效率评价得分为3.24分,服务态度评价得分为3.31分。不难看出,职能了解程度和职能机构设置两个维度的得分尤其偏低,辖区居民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并不清楚,且认为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机构设置并不合理。

3.2工作人员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右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所属街道办事处的期望、工作质量感知、街道办形象及公众满意度的总体水平都较高。与辖区居民的评分相比,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街道办形象和公众满意度三个变量上都要高出0.5-0.8分,这样的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首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开展各方面工作必然非常熟悉,了解工作开展的步骤、进程,乃至是工作开展的各种制约,因此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这一变量上的打分也会偏高。再者街道办工作人员同样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机构设置和工作范围等内容都非常了解,因此变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得分较高也在情理之中。街道办工作人员在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形象三个变量上的满意度较高,自然内部公众满意度得分也高出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

3.3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管理现状分析与深圳市其他区的街道相比,宝安区的街道却存在“先天缺失”:原特区内的街道是在成立区政府时一并设立的,并不是由镇政府改制得来;而宝安区的除新安、光明街道以外的其他街道均是由镇政府改设的,仅仅是更换了“牌子”,而街道办实际管理的人口数量和管理职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在成立之初,这种模式使宝安区各街道的财力、人力、物力比原特区的各街道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这种“撤镇改街”的模式逐步暴露其弊端。如果将原来的镇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不适应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称为“老马拉新车”的话,那么简单地以街道办事处代行原来镇政府就是名副其实的“小马拉大车”。通过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进行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工作任务繁重,权责不对等是街道办事处工作中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此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根源于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3.3.1街道办管理规模庞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办事处管理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联系居民和开展工作的原则设立,辖区人口一般以四至六万人为宜①。这样的规模既能够保证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又能够经济有效地运转。但是这种最优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早已经差之千里了。以2011年底公布的深圳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例,管辖范围最为合理的是盐田区,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平均约为5.28万人/个,而宝安区整个辖区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已经高达40.61万人/个,其管理规模已经严重超出合理范围之内。与城市街道办事处不堪重负的现状相对,居民的自治观念、参与观念非常淡薄,参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居民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对社区民间的非正式组织认识普遍不够,认为遇到难处就应该找政府处理。其次,是因为居民对社区中的民间组织还不够信任,而基层政府也尚未探寻到与之和谐相处之道。

3.3.2街道办事处管理职责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

在我国街道办事处设立之初,设立街道办的初衷,主要为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程度,而并不是让街道办承担过多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职责。但不难看出,现今城市街道办事处已经完全承担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三方面职能,其工作已经近乎于一级政府的职责。目前深圳宝安区实行的是“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基层管理体制,即“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的模式。在现行的体制下,管理链条很长,层级之间沟通必然存在诸多障碍,也非常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区一级政府掌握,区政府各部门在街道设置的直属机构也一般只受其所属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差遣,街道办事处难以协调其中事务。同时,职能部门又将大量的工作任务下放街道,特别是城市建设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街道一年的建设任务多达数百个,资金投入可达数亿元(含市投区建),建设内容涉及道路、绿化、路灯、公园、排水管网等,其中部分建设任务被列入市、区政府的年度工作白皮书或者是重点工作,加上各类专项督查和考核项目繁多,给街道办事处带来相当大的工作压力。

3.3.3居委会和业委会的行政化程度加深,自治色彩弱化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负担过重而资源又不足的情况之下,街道办事处逐步将居委会和业委会纳入了基层管理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四级管理”。深圳早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社区工作站,承担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并且推行“居站分设”,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依法开展居民自治。据统计,在深圳各区中宝安区的居民委员会的数量最多,已设立236个居民委员会。

但经实际了解,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基本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绝大部分社区工作站站长(或副站长)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由于居委会并未在财力、人力上单独出来,所以居委会需要依靠工作站开展工作。目前社区工作站所承担的职能已经几乎涵盖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承担许多的党政事务,如负责辖区流动党员管理、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可以说其实际功能已经越来越向行政组织靠拢,行政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我国现阶段的基层管理过程中,居委会行政化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居委会过度行政化,则会使得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代表性逐渐下降。居委会过多地承担基层管理职责,必然影响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其自身的认同危机和运转不畅。

4改革的方向

早在2009年,随着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深圳市上报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就被正式提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也先后成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因此,要深化宝安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通过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之路。通过对过往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宝安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走好以下三个步:第一步,整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第二步,调整街道办规模,明确街道办职能;第三步,转变区职能部门职责,由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指导。成功进行以上三步改革之后,宝安区也就实现了“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注释:

①《深圳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颁布,1993年1月25日.

参考文献:

[1]李荣娟,朱光喜.将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的依据与构想[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2]孙雪峰.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J].消费导刊,2009,9.

[3]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3.

[4]董娟.过渡与转型:管理哲学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以我国街道办事处为考察对象[J].公共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