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运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28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1

关键词:智慧物流;供应链;制造业;大数据;物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出现,智慧物流也应运而生。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交流、企业及时获取货物的多方位信息,掌握货品的物流状态,监控货品的品质和物流活动。智慧物流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反馈、分析处理,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分为基础层、感应层、传递层、分析层、决策层。基础层包括物流仓库、运输车辆等,这是物流最传统的基础设施;感应层是安装在车辆、货物外包装和仓库中的各种类型感应器,比如,光感器、远红外线、监控摄像头、湿度感应器等,能够将感应转换成数据;传递层是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设备传送到企业供应链物流控制中心;分析层是利用各种云计算软件和测评系统来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决策层是根据分析层的报告对企业战略做出具体的部署决策。其中基础层、感应层和传递层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而分析层和决策层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了制造业物流的智能化。

1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智慧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扩大。智慧物流能够最大化地将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供应链作业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中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数据后,能够利用机器人手、光感应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地实现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将客户信息、订单信息、货物信息、运输车辆定位信息、承运车辆的运能、物流网络等汇总到企业物流供应链数据技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经过云计算数据分析,得出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供应链的物流方案、调控物流运力、物流路线规划和物流承载力预测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物流的智能水平持续上升,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从头到尾的管理,确保了供应链整个流程的数据可以查询,可以追溯。

2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物流要素资源共享协同程度低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将物流新兴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所带来的竞争性优势,因此都建立起了物流智能化项目。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需要进行多方产业协调,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企业共同参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企业合作协同才能共赢。如果盲目草率启动,缺乏相配套的物流优化环境,发展单一会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企业引入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但是企业的文化理念跟不上,战略先导不能带动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不能够顺利推进和贯彻智慧化物流。企业之间B2B领域的物流环节,配送活动涉及众多因素,运力、车辆调度、路线优化、运输成本、路况等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但是企业间缺乏协同,联系不足导致发展效用差别很大。在智能化仓储领域同样也存在入库、存储、分拣和保管、配货要素之间相互割裂,物流协作优势受到制约的情况。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化和协同化水平低,使得企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2.2智慧物流标准化不到位,监管不足

企业制造对商品信息化标准建设不足,这样商品信息的输入就会受限,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互相割裂,产生信息孤岛,导致智慧物流的数据共享没有统一的标准。智慧物流中有很多新兴设施设备,但是设备的型号、规格缺乏统一标准,这样设备和设施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影响了物流供应链作业的效率。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实力情况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在选择标准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导致标准差异给物流活动带来了制约性影响,难以发挥优势。智慧物流下,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等it技术的普及,使这个行业内涌入大量的物流行业参与者和利益参与者,所以急需继续健全企业的征信体系。当前物流行业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存在真空地带,政策法规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现行的监管制度在智能货柜、无人机等无人化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智慧物流的发展产生了制度性障碍。

2.3新兴技术人才不足

智慧物流在制造业中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比如,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图形图像、财务金融等,所以建设智慧化物流供应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复合人才培养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人才队伍的需求。对于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是一项急需的重要任务,影响着智慧物流供应链的建设。

3智慧物流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建设策略

现今企业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快速反应和环保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现在的企业需要将众多it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等重要的物流环节中去。结合智慧物流中的机器设备,比如,机器人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RGV、无人驾驶配送机、自动配送车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的物流体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物流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产业链,物流企业、行业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3.1建立智慧化的仓储中心

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机器人手进行拣货和堆码作业,aGV、自动拣选机等设备,配合传感器、光感器等电子技术,对货物的入库、在库、堆码、拣选作业进行自动化的高效无人作业。通过空气传感器和光感器对空气中气体进行检测,当空气指标超标时发出警报,对不正常货物出入进行提示,提高了仓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产品的入库、出库数量进行记录,汇入企业大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汇总,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对接匹配,这样企业能够及时掌握真实的库存情况,了解存放时间、存放数量、批次等,合理地调节仓库的库存量,达到经济库存量水平。仓储过程实现智慧化仓储,能够对物流作业信息和库存货品信息全面掌握,协调管理。

3.2大数据下产品的物流监控

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故障,为了能够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对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生产,产成品入库,到最终商品销售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同样追溯产品需要企业从采购、物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从产成品入库、包装、装车运输,到送货完成这些物流环节都需要保证信息是可以追溯的。产品的追踪可以双向进行,一方面产成品完工后,拥有自身对应的唯一编码,登记入大数据库中,对其后续的物流仓储、运输、销售和送货等环节进行记录登记,收集相关数据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追溯该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商等信息,包括入库记录、库存保管记录、验收报告等。这样就保证了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信息能够一一对应,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所在,实现对每一环节异常情况能够提前预警、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企业风险。

3.3物流供应链流程可视化

将摄像头、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技术与企业物流技术相融合,比如,物流的GpS卫星定位系统、RF技术等,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从采购原材料、仓储储备、配送车辆运输调度、物流在线调配等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进行实时传输和监控。比如,在货物运输过程中,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监控显示在企业控制调度中心,可以实现产品运行轨迹的及时调配和监控,当某地区对产品有紧急需求时,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对产品的目的地进行及时调换和更改。如果在仓储中心或者物流中转站建立这样的可视化系统,能够配合视频检测系统,更好地对产品的质量、状态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监控。比如,在产品的外包装上、运输车辆上、集箱上安装监控设备、光感器、红外线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器等,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图形、字符信号传回企业,这样企业就能监控产品。

3.4供应链上下游控制智慧化

智慧化的供应链涉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在信息的传输上,上下游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在信息的传输、共享上达到及时、准确。因为当今的供应链数据信息数量大,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传统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所以,需要利用新兴物流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合,实现整条线的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从物流需求、原材料采购、产成品运输、货品仓储、市场销售、财务分析、战略决策等全方位地进行整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下游销售商的共享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分析出市场的销售情况、客户的需求情况,从而改善产品,调整产能,改进工艺,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计划分享给上游供应商,原材料商能够据此精确地预测原材料供货量,从而明确交货期、制定合理的工业计划,尽量做到Jit生产和零库存,确保了整条供应链上生产的稳定性。

3.5智慧物流采购活动智慧化

原材料采购品质是企业面临的问题,采购品质难以控制,企业不可能对全部原材料进行检验,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大宗货物的价格变动频繁,一旦价格变动过大,企业会面临被违约、以次充好的困境,采购环节信息也不对称,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采用了智慧物流后,我们可以利用智慧物流的监控功能,在原材料仓储和运输过程中,运用感应器智慧物流实时监控采购的原材料货物的状态、温度、湿度和出入库情况,防止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差异和在库原材料因为保管不当导致的变质和毁坏。在采购价格方面,运用大数据系统,将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和市场上同品质、同地区的价格相比较,能够控制采购的价格,防止采购中舞弊的风险。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2

摘要:智能交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不能满足我国当今社会严重的交通难题,为了进一步改善交通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由于物联网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更大的技术优势,因此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为现代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在物联网和智慧交通理解的基础上,研究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体系架构。

 

关键词:智慧交通;物联网;体系架构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4)应用层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截至目前,浙江交通已拥有了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道路运输综合管理平台等多个信息化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浙江交通在多个环节开创了先河:首次在春运冰雪天气抢通时况;首个“五一”免通期实现全省路网流量翻番,事故死亡率减半;首次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一体化指挥;首次成功实施抗台应急指挥并首次实现央、省、地传媒实时连线,参加里东、苏村救援,出台交通应急保障制度;率先推出了“浙江交通出行”微信公众服务号,高速公路实时通行状况。

在大数据热潮涌动的今天,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勇立潮头、高瞻远瞩、超前关注大数据技术,经过具体调研后,理清思路,将运用大数据创新技术为“四个交通”建设服务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引领浙江交通投身于交通大数据开发大会战中。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高速公路通堵情况方面,浙江省取得了重大突破,优势凸显,近两年来实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伤亡人数同比双双减半。同时,紧跟移动互联网趋势,首创了通过移动基站大数据分析结果实时监控高速公路拥堵状态,推出了“手机大数据分析应用”,准确率达到91%以上,实现全省全部拥堵点全覆盖,同时节约直接投资80%一90%。全国首创的手机信令大数据实时路况监测系统,科技水平已达世界领先,在破解城市治堵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五”时期以来,浙江省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改改两大试点省份之一,运用信息化智慧成果完善实时非现场执法等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发挥出了引领示范的作用。智慧交通是浙江交通的亮点,是综合交通的纽带,绿色交通的依托、平安交通的撬杆,发挥好智慧交通意味着在交通运输结构上迸发出巨大的经济动能。在浙江2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光涉及交通运输领域的就占到了五分之一,省交通运输厅的干岛湖智慧港航、省交投集团的智慧高速、宁波的智慧物流、嘉兴的智慧交通等四大“智慧试点”项目日渐推进,有的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细分领域上,智慧治堵、智慧质监、智慧打车、智慧驾培以及智慧政务等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建设与管理结构,降低交通运维的经济成本。

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共下交通运输一盘棋

区域交通信息资源一体化是今后大交通下打破区域、部门的条框限制、增进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的需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交通运输部区域交通运信息资源一体化项目,成功实现长三角江浙沪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交通地理数据、省际流量数据、营运车船数据、“两客一危”车辆与“四客一危”船舶数据、毗邻地区视频监控图像及服务信息数据等;促进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沪苏皖闽赣浙eCt联网通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覆盖全省3900多公里,“一张网、一张图、一个中心、一大平台、一套标准体系”的船联网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初步实现了从“数字港航”向“智慧港航”的新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于2007年在杭州诞生的LoGinK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尤其是近几年来,平台以标准和数据交换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与阿里物流平台、宁波四方物流平台等系统服务商建立“应用建设及推广”合作;而交通、公安、共商、海关等管理部门信息资源的大量提供,使平台形成了公共服务的“洼地”,也成了物流园区、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物流信息的总汇和物流信息服务的“一站式”窗口。据统计,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企业40万家,日均信息交换达两千余万条,年服务货值13.5万亿元,入编《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绘制信息发展蓝图上最闪亮的一抹。平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再次刮起“互联网+物流”旋风,成为制定东北亚物流信息标准,并参与制定全球标准,撬动国际物流业的整体转型。

交通政务最多跑一次,提升公众出行满意度

“最多跑一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彰显了政府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需。浙江交通政务服务网作为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子网,大力加快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利用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各种创新科技力量,提升在线项目服务治理,实现网上审批、在线监督行政审批全过程,努力为全省涉及交通运输行业和领域的从业人员打造“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系统。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内的评选中,浙江交通政务服务网共荣获17次第一名。

浙江交通“公众出行”栏目获得全国网站精品奖。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4

[关键词]:智慧港口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智慧港口是供应链以及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其发展模式不只局限于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概念中进行处理的,这种港口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相对机械化的运行体系。很多学者对智慧港口进行了分析,其中,大连海事教授吕靖在研究中认为,智慧港口应该在实现第四代港口的基础上实现进行产物的分析,并认为智慧港口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理念。总而言之,智慧港口是充分容融入了物联网、传感器以及云计算的智慧型港口运行模式,通过对港口供应资源的协调分析,能够实现港口管理的智慧化运行,并在最终程度上实现港口物资处理的智慧化、信息化发展。

一、智慧港口发展现状

1、智能技术在港口运行中的成效性

在现阶段智慧型港口设计的过程中,其智慧技术主要应用于集装箱智能闸口,物流运输的实时性监控主要应用于集装箱智能闸口,以及物流运输实时性的监控。与此同时,在利用GpS、GiS等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物流运输的实施性监控,货物的货主、货代企业等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形态的登陆,及时掌握货物的运输过程。通过智能集装箱的无线发射系统的构建,可以将业务的重点放在信息存取以及信息发送的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集装箱的存取及位置堆放的准确性。

2、信息系统中的五大体系基本完成

第一,很多地区智慧港口的构建逐渐实现了以eDi为中心的控制体系,例如,宁波港口在智能港口构建的过程中,其中的eDi中心通过推广,逐渐成为宁波港口物流信息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并在集装箱作业码头、与船舶公司配合作业以及与海关配合工作等项目中取得了成效性的进展,与此同时,在以eDi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构建中,在整个信息化的平台中,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增值服务机制,实现网络服务、信息服务以及集装服务为一体的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口岸集装作业的整体效率。第二,实现管理系统的协同化发展。对于分散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环节而言,通过集中业务以及信息资源的优化,实现了集团业务部门以及集团基层之间的协作性发展。第三,aiS船舶监控平台系统,对于这一智慧型的信息平台而言,在运行的过程中实现了GpS(全球卫星定位)、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以及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其整个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港口可视化的船舶调度。

3、港口竞争同质化现状的分析

虽然在智慧型港口构建的过程中,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展的区域,存在着港口竞争同质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港口的建设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在这一状态下,港口之间为了共同争夺相对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化的发展。而且在港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产业链中低端的现象,其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的应对能力都相对较弱,从而出现了区域港口产能结构过盛的现象。

二、智慧港口发展的优化对策研究

1、提高港口设施构建的智慧化

首先,实现闸口的全智能化,在智慧港口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箱号识别技术、RFiD车号识别技术以及GiS等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港口集装箱车号、箱号的自动识别,实现过关卡不停车,从而实现高港口检测的高效性。其次,实现码头装卸设备的智能化,在智能港口构建的过程中,通过集成大型设备pLC的运行,可以实现设备系统的集中性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安全性控制,并在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港口远程监控以及故障的及时性排除。最后,堆场仓储管理智能化设计,在这一智能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监控、识别传感器等技术的运用,全面了解货物的重量以及装卸的状态,充分保证了港口发展的安全性。

2、优化港口设计的产业化管理

在现阶段智慧港口建设及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强化生产业务的协同机制,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协同控制,提高管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应该加大集装箱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完善,提高港口集装作业的智能化运行,实现信息化港口物资管理的完善性,并逐渐加快散杂货码头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产业的高效性发展。与此同时,在港口智慧型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船、箱、货、人”信息的统一申报以及业务的查询,并围绕口岸单位进行政务的监督及管理,为企业以及口岸监督管理单位提供信息化的交流平台,通过云服务模式以及多种数据监督管理平台的构建,将项目监督的重点放在电子装箱单、报关单等信息监测的过程中,保证初始信息与最终信息的一致性,合理控制监督风险,从而有效提升港口通关的效率。

3、实现智能港口构建的集疏运网络体系智慧化

在现阶段智能港口构建及运行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提高港口集疏运场站中的物流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通过港口集疏运网络节点之间的紧密配合,实现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在提高物流结点作业整体过程的基础上,实现结点内部物流企业信息监控的有效性以及运输作业的及时性。与此同时,在智能化网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不同物流节点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物流节之间的相互连接,有效提高港口物流之间的有效配合,并为智能化港口的设计及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智慧港口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国际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组团出击,将客户作为中心,构建灵活性的港口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进行资源的运用及创新,并将港口联动与资源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将国际航运作为运行中心,实现智慧港口构建的合作化、区域化以及社区化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港口建设的区域性运行,并逐渐实现智慧港口构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郑静,陆路.宁波智慧港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40-41+36.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5

交通运输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但伴随着经济新常态,交通发展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重,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约束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服务品质需求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服务面临的效率、生态和安全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走综合、平安、绿色、智慧的发展道路。

一、智慧交通的理论探讨

智慧交通是信息、管理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其在提供信息和知识方面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判断、自处理、自适应能力,是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现代交通决策科学、管理智慧、生产智能、服务人文等各个方面将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基本特征

1.变革。智慧交通本质是交通领域从信息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交通自身革命的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的变革,成为生产力变革的动力,同时引起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的变革,成为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

2.融合。信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重点在业务、技术、文化融合等三个方面。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形成新的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和服务形态,是交通运输由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向注重设施设备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发展的变革,是交通运输线上与线下,虚拟和现实,跨区域、多方式之间协调运行的变革。

3.智慧。智慧交通的根本是让交通具有人一样的、甚至超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途径,通过信息化的共享性、可预知性,掌握交通运输业务的规律性,预测交通运输的未来趋势,而且还通过其渗透性、改善性和可干预性实施交通运输状态的自动高效调整和转变,达到优化交通运输的目的。

4.全面。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所有业务、所有人、所有设施、所有装备、所有企业,涉及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各方面、各环节,统筹协调是实施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的根本要求。

(二)支撑和引领作用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改变和影响的实践证明,智慧交通不仅可以实现交通运输生产、管理、服务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和约束,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交通生产要素,转变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形态,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促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一是高效衔接经济社会需求。交通运输的目的和归宿就是支撑经济协调运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服务百姓日常出行,智慧交通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与经济社会各方面需求的按需实时对接。

二是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安装各种传感器,实现对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自身状态和周边环境及时准确的检测、预警、智能控制,提高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适应自身或周边环境变化,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

三是改造交通运输生产和管理方式。通过对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打破部门间、业务间、区域间信息壁垒,实现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扁平式、协同式、智能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业务新模式,形成伞网络、大规模、大范围、多业务、多环节、多方式的综合物流的生产组织模式,甚至是调整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提高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效率,降低行业管理成本。

四是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及时应用,实现交通运行状况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掌控,交通运输态势的及时预警,转变交通运输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相关分析和深度挖掘,寻找并发现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明晰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交通运输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科学决策,降低交通运输管理的决策风险。

五是透明服务公众和企业。百姓获取出行信息、办理票务更加方便;企业随时随地都能办理各种许可、提交各种材料、支付各种费用、获取各种规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获取行业运行状态,发现并解决行业日常运行存在问题,制止各种违章违法行为。

二、智慧交通实现路径

近年来,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实施若干重大信息化工程,使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各业务领域。例如,加强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路网运行、航道运行掌控能力明显提高;加强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试点工程建设,生产协同能力逐步增强;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公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发展决策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社会化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迅猛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了路径导航、实时路况、出租车电召、公交动态、航班动态等多种类型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品,并呈现互联整合、规模经营、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一)智慧交通建设的趋势分析

未来,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变革作用将集中显现,这些变革作用倒逼交通运输行业利用新技术增强交通运输运行感知、预控和应变能力,改变交通运输乍产组织和服务交付模式,提高行业治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并切实提高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科学决策效能,推动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总体来看,智慧交通的趋势性变化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决定了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要求不同区域间、不同方式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一体运行。

2.便利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克服了交通运输服务时空限制和约束,改变了支付方式,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流动化。

3.精准化。车联网、传感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交通生产、运行的实际状态的全面掌控,使交通管理智能化、精准化成为可能。

4.集约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瓦联网等新技术推动行业技术体系的集成发展,形成国家和地方统一的集成技术体系。

5.市场化。公众信息服务是交通信息化主体,通过积极推进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百姓可以感受交通信息化带来的快乐。

(二)智慧交通发展目标

通过交通运输信息能力的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显著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发展决策数据化、运输服务智能化、行业管理一体化、出行服务多样化。具体体现如下:

1.发展决策数据化。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加大应用范围和力度,实现交通运输决策基于大量鲜活、真实的数据,满足新形势简政放权管理方式的需要。

2.行业管理一体化。开展交通运输管理业务的顶层设计,实现交通行业行政许可、应急处置、市场信用、行政执法等行业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形成交通运输协同管理新格局,满通运输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3.运输服务智能化。实现城市公交、长途客运、货物配送、远洋运输等运输调度和港口装卸、枢纽换装等生产调度的自动化。实现交通运输票据的电子化、规范化,实现多种方式联程联运,满足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

4.出行服务多样化。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广播、电话、交通卡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获得出行前中后的集成连续的信息服务、售票服务、联程票务、交通电子支付服务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多样化,满足人们交通出行新期待。

(三)构建智慧交通的框架体系

初步构建成决策科学、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人文的智慧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提升交通运输宏观决策体系

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加大数据网络化采集力度;深入推进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深化交通基本要素、共享要素和重要系统间交换的信息标准,构建部省市三级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数据中心;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推进交通运输信息的统筹管理和共享服务。充分利用行业业务系统产生的各类交通数据,转变交通运输统计信息采集方式,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提升交通运输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打造互联互通综合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智慧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加大大范围交通动态和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监测力度,积极推进路网运行、养护、管理、应急与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推动跨省、跨区域路网运行管理、日常养护、应急处置、公众服务的业务协同,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全国etC联网运行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水运管理,继续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和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加强“电子巡航”、“e-航海”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水上交通、航道运行、海事应急、溢油处理、船闸调度等协同管理,推动流域内、沿海和内河之间的协同管理,促进水上交通安全发展。积极推进智慧运输服务,完善交通运输电子证件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的全国统一认证和服务;加大公路运政与路政、水路运政与海事的协同管理,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同运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实现与公交企业、客运企业、出租车公司、货运企业、路段公司等生产调度系统互联互通,掌握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和安全状况。

3.建立协同联动的交通执法体系

开展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信息在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市之间互联互认。推进行政执法信息与行政许可信息的双向共享,促进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间的业务协同、联防联控,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优化行政许可效果;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交通综合执法建设,实现多业务协同执法。创新交通运输执法模式,加大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力度。开展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实时执法情况,实施全国性重大违章违法对象追逃制度,实现跨区域协同联合执法、阳光执法,提高交通运输执法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4.智化综合运输体系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货运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增设信息化能力作为行业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平台健康发展,依托第三方物流平台开展“中小企业联网行动”,大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运力、线路、货源等资源的整合;加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城市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力度。鼓励并引导大中型货运企业加强调度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运输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路单制度,建立多式联运机制,推动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深化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方式的联程联运生产服务:依托公交都市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公交智能调度,提高公交运营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城市出租车电召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并有效保障乘客权益;鼓励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客运枢纽加强换乘综合信息服务,推动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同运行。

5.建设惠民便民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交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网上办事平台,凡是能够网上办理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政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显著提升政务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提高百姓满意度;建立统一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用等级评定公开透明、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有序促进政府交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交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发交通出行、联网联程售票、交通电子支付、物流服务等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产品,显著提升公众体验感。积极推动交通客运电子支付和电子客票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检票;鼓励开展客运联程联网服务,支撑公路、铁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客运一体化运输服务的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交等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引导公交企业或第三方运营企业推进区域性电子支付联网工程,并推动城市公交与地铁、城际铁路等电子支付业务的融合。

6.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加大行业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和规范密码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重要数据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有效解决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问题,并为安全审计、安全可控提供支持。开展行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工作,根据业务系统、工控系统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相应安全防护建设和管理,有效控制安全风险和危害程度。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指挥和通报机制,统筹建设行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平台,重视行业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性和灾难恢复能力建设。建立和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应急预案,处理重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6

宁波市不仅是智慧城市的先行者,也是智慧物流的先行者。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拥有物流企业近5000家,2013年1~9月份,宁波港域完成货物吞吐量3.70亿吨,同比增长10.27%,完成年度计划80.43%,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亿吨,同比增长13.76%。前8个月,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3.29亿吨,同比增长11.18%,吞吐量位居沿海港口第三,且领先第四名苏州港2203万吨。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和得天独厚的港口基础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作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试点之一,宁波早在几年前就启动智慧物流项目,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第四方物流市场,集物流电子商务和物流协同运营服务为一体。在宁波智慧物流展示中心,显示屏上的中国地图上面遍布了绿色的货车,这些货车每5秒变换一次行驶轨迹,用鼠标点击每一辆货车标识,就能出现各种信息,如货车上装的是什么,发车时间,当前货车在道路上的运输状态如何,帮助货主和客户清楚地知道,从订单到物流计划再到运输执行各阶段中人、车、物及库存之间的关系。

云计算最大的价值是资源共享,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的是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我们首先想要提供的是全面的信息交互和感知,我们希望所有业务信息以及其他关联在贸易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在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即时传递,这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有效地掌握目前的业务运作情况,以便于控制企业风险、降低成本。”宁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李乐乐说。

“智慧物流云平台”设计跨越云计算、物联网、优化和智能分析以及移动技术,涉及物流运作管理服务、供应链可视化服务、关联方门户服务、供应链协同网络服务、智慧物流移动服务等多个领域。它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帮助货主企业提升供应链水平,通过产业联动,帮助成长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智慧的物流云还可以将物流行业的闲散资源汇聚起来,以大中型物流企业带动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促成物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此,iBm全球副总裁兼北亚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表示,智慧物流也是很多企业转型发展的契机。企业的物流资源过去只为本公司服务,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从企业物流变成物流企业,将资源放置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使得整个城市的物流环节可以得到优化,这将成为实现智慧物流或智慧城市中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落脚点。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7

所谓农村智慧物流是指借助地理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来配送农产品的全过程。在农村发展智慧物流产业,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从体制上来讲,体制缺陷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我国农村智慧物流为什么难以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呢?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存在着问题。农村智慧物流产业培训工程要将农产品整合起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当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多层次行政管理策略,影响到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

1.2从技术上来讲,技术较低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在推动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智慧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将侧重点放在了物流设施上;2、忽视了物流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缺乏竞争力。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策略

2.1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整合农村资源

站在政府部门的立场上来讲,为了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从宏观上来说,还是从微观上来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都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为此,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出发,在满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

站在物流部门的立场上来讲,其要构建协调机构。农村智慧物流产业是否能顺利发展下去取决于其他企业的配合度。在其他企业的配合下,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为管理农村物流企业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让农村物流企业公平竞争,这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2.2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促使农村智慧物流系统化

在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项,编码农产品;第二项,统一物流信息传输格式,将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障碍消除掉,为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销售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当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要将农产品物流编码技术放在第一位,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物流系统的自动化。

构建、实施农村智慧物流产业这项工程较为系统,这必须要建立与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相协调的组织,规划好物流路线,配置相关的资源。地方政府要将发展农村智慧物流放在第一位,整合各个区域的优势,开发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相符合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2.3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农村物流技术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系统时,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作为基础。通常情况下,与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物联网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感知层;第二部分,信息交互层;第三部分,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的功能在于,将农产品的物理空间与物联网的信息空间相结合起来,借助终端可视化信息采集器来对物流客体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信息交互层的功能在于传输、处理感知层与应用层间的物流信息。应用层的功能在于将应用型软件作为工具,准确识别用户、货物以及信息等。

对于农村物流系统管理者来说,其要将物联网技术规范作为参考依据,确保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管理者要想真正实现设施、设备与信息这三者的相贯通,那么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可以引入GpS、GiS等信息技术,保证物流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控制农产品的物流进度。农村智慧物流系统要分析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并挖掘数据,寻找资源,优化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改善农村智慧物流系统。

2.4完善农村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时,不仅要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还要整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的“智慧”二字主要体现如下:体现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优化配置系统上的各种信息、这为物流系统提供了支持。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是对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即时信息进行处理,为运输农产品、配送农产品提供最完整的方案。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互通,全面优化、共享物流信息,将物流即时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农村智慧物流活动涉及到以下的活动:农产品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等。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便于更快速的流动农产品,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要将物流企业基础信息、公共物流设施等相结合起来,借助信息平台来完善技术,完善处理物流信息的各项功能。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8

目前智慧物流仍属于一个较新的事物,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中高级人才较为短缺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业是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精耕细作,发达的交通网络,快速的商业资讯及多元化的交易平台,’使广州已经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港澳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广州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建设智慧物流既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广州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业务已基本全面实现网络或信息化处理,但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对重点物流企业的抽样调查,80%以上的物流业务的已基本实现电子单证管理、货物跟踪等技术的应用;70%的重点物流企业已应用了卫星定位技术。但RFiD、云计算、物联网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在物流业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33%的重点物流企业使用了RFiD技术和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仅有一家物流企业使用了云计算技术。

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研发、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不强。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州物联网、云计算、RFiD等技术发展迅速,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广州市已培育了中大微电子RFiD芯片、海格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传感器技术只要集中在陕西及东部沿海地区,RFiD芯片技术以上海、深圳为主,gps核心技术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二是在云计算方面,广州从事相关研发的企业有杰赛、品高,但与华为、浪潮、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相比,实力相差较大。

信息化程度不均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是目前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据调查,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较好,96.1%、97.1%和73.8%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和运输管理系统;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已实现的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基本只局限于仓储管理、电子下单等简单操作。

目前智慧物流仍属于一个较新的事物,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中高级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懂得智慧物流相关核心技术以及物流项目操作的高端物流人才十分紧缺。根据抽样调查,广州市重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平均比例为84.9%,普通服务人员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或专业资格的平均比例为76.91%。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构成中,物流专业的占41.9%,经济管理专业占32.7%。与智慧物流核心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信息及自动化专业占3.66%,it专业仅占1.02%。

目前各个层面对智慧物流的扶持政策仅仅限于宏观的指导层面,具体的政策如土地优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基本没有,这使得政府在推进智慧物流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显得不足。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反应,目前广州缺乏明确的融资扶持政策,对智慧物流的补贴、奖励政策少有出台。同时各种金融机构也并没有围绕物流行业的特点设计与之配套的金融产品,这使得属于服务行业轻资产的物流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很难进行资金的筹措和运作。可见,目前政府引导力量不够,相关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广州物流基础设施对智慧物流的应用程度不高,已有的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比较低。已规划的8个物流园区中除了国际物流园区初步建成外,区域物流园区基本都还未落实。货运站场基本是自发形成的,对智慧物流的应用极少,从事的仍然以附加值低的传统货运为主,难以实现智慧物流的物流信息化、物流智慧化、物流自动化、物流网络化等高端服务。

信息资源较为分散,公共信息平台有待完善。目前广州市已经分散建设了电子口岸、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大型物流企业也纷纷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交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构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导致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对接方面耗费很大。

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有待推进。目前物流相关工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操作标准,特别是在物流信息标准化方面,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这将影响智慧物流的发展。未来应加陕研究和制定物流信息技术、编码、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

广州智慧物流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智慧物流节点城市、中国先进的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设施领先的智慧物流标杆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提升智慧物流技术应用为切入点,以优化智慧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基础,以设施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智慧物流人才培养为保障。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智慧物流体系,率先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智慧物流示范城市,大幅提升广州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大力推进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在物流业中全面应用,建设一批云计算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物流示范工程,努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构建产业研发新模式,实现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研究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加快通用标准、信息技术基础标准、面向业务应用标准和项目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应用推广和贯彻实施,从技术设备、业务流程到项目管理方面,都形成统一的标准,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点,推广智慧物流新技术的应用。

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到2020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物流人才占物流从业人员的50%以上。推广智慧物流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推动智慧物流人才教学研究基地。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智慧物流人才引进计划。

优化智慧物流发展环境,立足智慧物流行业发展本身,从行业协调机制、标准体系、推广政策、扶持政策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促进广州智慧物流行业做大、做强。构建广州市智慧物流协调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设立广州市智慧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市智慧物流核心技术研发、智慧物流示范应用项目、智慧物流公共平台项目、智慧物流示范企业、智慧物流标准规范研究,以及智慧物流人才培训、智慧物流重大活动举办、智慧物流(城市物流)重大课题研究以及重大项目推进等。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加强金融领域对智慧物流产业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以满足智慧物流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认真实施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税费减免政策。

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应用,提升空港、海港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水平。至2020年,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港口物流领域普遍应用,集装箱智能化应用达到100%,港口码头作业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建设智能港口工程。加快建设智能空港工程。推动铁路货运站、公路货运站、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9

多层因素,催生智慧物流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26倍。物流业增加值每多一个百分点,就会多1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2009年2月25日,金融危机时,国务院就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惟一入选的三产行业。

电商网购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物流业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然而物流行业相对的落后状态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时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7%,美国上世纪就已低于10%。而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市场研究公司YankeeGroup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3.5%,只要看看堆满空集装箱的世界港口和跑冤枉路的集装箱卡车就能明白这一点。

此外,低效的物流供应链消耗了更多的油料,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污染环境,损伤了产品竞争力。我们知道,汽车、轮船、飞机每天都在陆地、水面和天空留下碳排放的足迹,不但产生油费,还增加了成本。为发展绿色产业,时下英国的零售商会在产品包装上粘贴一条标签,标明碳排放量,当产品价格都一样时,顾客会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专家认为,也许不久之后,欧美国家会在碳排放标准上设置门槛,如果中国产品碳排放量达不到标准,或将失去出口的资格。为此,欧美零售商、消费者将来会选择更多来自巴西、墨西哥的产品,因为来自中国的产品运输路线太长,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大为增加经营成本。

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进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成本降压、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多层因素的推动下下,催生了智能物流(intelligentLogisticsSystem,iLS)。智能物流,又被称作智慧物流,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智慧物流”风生水起,应用广泛成效明显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而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随着全球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广泛推广,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亦纷纷进入国内一些企业和公用单位应用领域。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特征,打造智慧物流。

时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慧物流,以较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四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德隆物流公司每辆配送车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与客户共享物流信息。被德隆物流运载的产品则在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芯片具有识别各种产品特性的功能。通过芯片,在物流过程中,不只是物流公司,相关的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物流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而物流货物上的芯片,装卸时会自动收集物流货物内容的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入库,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目前,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以海信为例,中远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后来中远采用iBm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成功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食品跟踪与追溯解决方案也是目前国内智慧物流的一个亮点。如在一个现代超市,各种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拿起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超市”三个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记者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

而目前,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

企业如何创建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我们离智慧物流或已不远。先进的企业及其Cio应洞悉未来,先人一步,提前布局,把建设智慧物流迅速上升为企业战略,抢占先机,全面建设推广智慧物流,使之成为驱动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而未来在引进物联网、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未雨绸缪,遵循怎样的推进步伐、建设内容,创建企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愚以为:

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企业建立信息化建设和智慧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慧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二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目前企业传统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组织缺乏柔性,制约了智慧物流建设的步伐。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客户的利益和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包括观念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主要指对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三是重点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每当识读器扫描到一个epC(电子编码系统)标签所承载的物品制品的信息时,收集到的数据将传递到整个Savant系统,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则以Savant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当然,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要先做好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的选型工作,而其中信息采集跟踪子系统是重点考察内容。

四是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车辆调度:提供送货派车管理、安检记录等功能,对配备车辆实现订单的灵活装载;车辆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车辆信息,并且随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信息,监控车队的行驶轨迹,可避免车辆遇劫或丢失,并可设置车辆超速告警以及进出特定区域告警;监控司机、外勤人员实时位置信息以及查看历史轨迹;划定告警区域,进出相关区域都会有告警信息,并可设置电子签到,并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还要能做到高峰期车辆分流控制系统,避免车辆的闲置。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预订分流、送货分流和返程分流实行三级分流。高峰期车辆分流功能能够均衡车辆的分布,降低物流对油费、资源、自然的破坏,有效确保客户单位的满意度,对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车辆人员智能管理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式,在选型采购要加以甄别,选好选优。

五是做好智能订单管理。推广智慧物流一个重点就是要实现智能订单管理,一是让公司呼叫中心员工或系统管理员接到客户发(取)货请求后,录入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客户信息,管理员就可查询、派送该公司的订单;二是通过GpS/GpSone定位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派送员,将订单任务指派给最合适的派送员,而派送员通过手机短信来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三是系统还要能提供条码扫描和上传签名拍照的功能,提高派送效率。

六是积极推广战略联盟。智慧物流建设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各相关企业、it公司等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资源、降低风险、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等优势,还可以弥补建设“物流企业”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七是制定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仅要加强企业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物流建设的冲击,尽力避免或减少对客户单位、零售终端、消费者和各相关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智慧物流的运输篇10

关键词:情境感知;智慧图书馆;智能手机

在现代化社会中,日益进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断创新的先进技术,使各种各样的知识不断涌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背景。作为信息资源的巨大载体,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改变服务载体,更新服务观念等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先进技术为保障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应运而生。

1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和实现形式

按目前的发展前景,智慧图书馆可以呈现为三个维度:(1)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高渗透性感知图书馆的环境。情境感知的过程就是通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识别用户的信息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用户的情境信息,根据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情境感知技术有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情境信息的感知和获取在于多样化和多类型的物理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多触点的数据采集,可以在图书馆的安全预警、场景管控和日常业务工作方面实现预见性的调控,实现监控和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图书馆架构;(2)畅通高速的信息传输层面,将实时采集到的多源异构的动态信息和数据流,转化为相应的数据格式。通过网络传输到图书馆的数据处理中心;(3)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平台。由传感器网络等构成智慧图书馆的中枢系统,在对情景感知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计算和预测后,获得高级的情境信息,实现图书馆各个系统的反馈运作。智慧图书馆还能通过移动情境感知的自适应机制,根据预设的规则触发相应功能,调用相应服务。

2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建构

基于情境感知的高校图书馆体系的建构,主要是以高校的师生的资料去求以及科学研究为中心和指导思想,借助对图书馆用户类型的分析和聚类,利用灵敏感知多源异构的动态信息,做出对应的反应。这种做法有利于为智慧图书馆独特服务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和宗旨。

2.1自动感知层。自动感知层可以说是智慧图书馆感受外界情况的外层。它会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感受和辨识外界的事物,比如会运用到条形码、红外线、摄像头、电子taG、多样化的传感设备等。能够实现实时获取信息,收集资料。通常情况下,感知到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图书的感知。运用RFiD系统的电子taG感应设施,这种感知的方式的显著特点是无方向性和无接触式;第二个方面是对来访读者的感知。信息感知的主体是读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使手机连接到图书馆的局域网后,利用手机上的定位系统来辨识读者的需要和动态;第三个方面是对图书馆物理条件的感知。前端会使用智能型的传感设备来调控节点收集的不同数据,并且采用不同方式来调节被控的对象,以此来保证物理条件的和谐性。

2.2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是智慧图书馆的运行中心。借助ZiGBee、wiFi、3G网络来与智能网关连接,以通信网络作为完成传输的媒介,促进跨越时空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时还能够将收集和获得的不同信息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服务区中,开始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工作,并反馈给控制器,促进智能化的调节、智能化的决策。

2.3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是智慧图书馆具体的运用体现。它主要包括图书馆中的各类业务的管理工作,以及关于读者的信息的传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opaC体系和图书馆对于危机的管理和控制体系等方面。

3智慧图书馆的集成功能模块分析

3.1运用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工作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使用的RFiD技术已经投入了具体的应用中,不再是过去的条形码扫描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标签感应形式。运用RFiD技术有利于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工作的质量。RFiD技术可以说是建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中,一般相适应的技术是UHF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这种电子标签的识别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好、识读效率高,具备很多优势。同时它的读卡距离能够达到三米到十米,每秒钟平均可读100张卡。RFiD技术法运用,促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的高效服务。比如:(1)读者自助借还书。尤其在假期前后的借还高峰期,自助借还书大大简化了借阅流程,增进流通速率;(2)快速盘点清架。RFiD的批量读取标签和无线实时传输数据的特性,使盘点工作达到高效;(3)防盗门禁系统。RFiD的eaS系统将防盗信息存储在电子标签中,实现对异常标签的监控,达到防窃目的。

3.2图书馆环监测与危机管理

3.2.1馆藏纸质文献的保护。目前,在图书文献资料保护方面,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集书库内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实时数据,通过智能化判断,自动控制通风系统的开关、窗帘的开合等,能保证存书环境的最优化设置。

3.2.2应用环境敏感的安全服务。通过提供安全服务位置感知的传感器,可识别用户的位置、行为和活动。位置感知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用户应对危险情况下通过检测人,以确定他们的运动智能空间。

3.2.3支持移动端的opaC感知系统。智能化的opaC系统是将自动感知定位功能赋予在传统形式opaC系统中,包括图书定位和用户定位。图书定位是通过RFiD技术实现的,通过阅读器获取该层书架上所有书籍的标识信息,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根据需要实时调用;用户定位则通过室外GpS定位和室内wiFi+Zigbee定位的无缝结合技术,实现对读者所携智能手机的感知。当读者检索到相关图书后,opaC系统发起图书定位请求,利用RFiD系统定位图书,获取图书标识后,通过内嵌的移动终端地图系统,即可导航到相应的地理存放位置,实现最优化的查找。

结束语

现阶段,数字环境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主要依赖于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基于情境感知技术能够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是教育信息和科研资源的传播与核心,因此高校图书馆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环境升级形式,有利于推动用户开展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信息氛围。同时还有利于用户利用快速、方便的自然交互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资料信息。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时彦艳.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构建[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6).

[2]马骏涛,黄文,宋欣,苏叶.用户情境感知―移动图书馆发展新方向[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