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5:05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1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述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最初颁布的iSo9000-iSo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工So/tC176)成立,专门负责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该委员会以英国BS5750和加拿大CSaZ-229两套标准为基础,并参照其他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实践经验上,于1986年正式了工508402:1986《质量――术语》标准,该标准的对统一全世界的质量术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了87版工509000系列标准,即: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实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iSo9000系列标准满足了世界范围在生产、交流和合作方面对通用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顺应了世界贸易向着有严格约束机制的方向发展的历史潮流。因此,iSo9000系列标准颁布伊始,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广泛的响应。1990年iSo/tC176决定对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修订,并制定了《2000年展望》。《2000年展望》提出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繁荣和发展:使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售到世界各地。”

1990年根据《2000年展望》提出的目标,iSo/tCl76组织专家对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了第一阶段的修改,即有限修改,于1994年颁布了94版iSo9000标准,并将iSo9000系列标准定义为iSo9000标准。1994年完成第一次有限修改后,iSo/tC176对《2000年展望》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关于iSo9000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对94版iSo9000族标准从结构、逻辑到内容实施重大修订。2000年12月15日,iSo正式了2000版iSo9000族标准,即现行标准。

iSo9000标准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不受具体的行业和经济部门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促进相互理解,成为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2000版iSo9000标准特点

(一)iSo9000标准的构成。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包括四个核心标准以及其他标准、技术报告和小册子等,其中四个核心标准分别是:

1、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该标准提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表述质量管理体系12项基础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80个术语。

2、iSo900h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该标准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3、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该标准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导向,为组织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提供指南,目的是组织业绩改进和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4、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和(或)环境体系审核指南》。遵循“不同管理体系可以有共同管理和审核要求”的原则,该标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以及对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资格要求提供了指南。它适用于所有运行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指导其内审和外审的管理工作。

(二)2000版iSo9000标准的特点。2000版iSo9000标准借助朱兰、戴明、菲根鲍姆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理念和经营管理思想为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针对以前的不足,针对用户的需求,新版标准总结了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吸收了管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思想,从整体上看,较前一版本的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通用性更强,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新版标准消除了前版对硬件产品制造企业的偏重,为各特定行业附加要求奠定了共同的基础。新标准采用过程方法模式,明确规定了“允许删减”的范围和内容,弱化了文件化要求,使标准具有更强的通用性,适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2、结构简化,更利于使用。新版iSo9000标准以iSo9001标准为进行认证的唯一依据,其他标准如iSo9004则用于指导组织改进业绩、提高质量管理效率,或为质量管理提供技术工具和方法指导,结构简化,作用清楚,更有利于用户使用。

3、可操作性强。采用过程方法模式将质量管理与组织的管理过程联系起来,可操作性强。新版标准提倡采用过程方法来识别和建立体系,采用了过程方法来对质量活动运行进行控制,同时过程方法模式中又体现了pDCa(戴明环)的工作原理。过程方法符合质量活动的规律,更适合于所有行业的实际操作。

4、减少了强制性的程序文件数量要求。新版标准明确规定6种程序要形成文件,其他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可由组织视需要自行确定。新标准注重组织的控制能力、证实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而不只是用文件化来约束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

5、强化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领导是关键”已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新版标准将“领导作用”列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二项,强化了最高管理者的责任。

6、强调持续的顾客满意是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新版标准明确了顾客满意的概念,指出达到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明确组织应定期测量其顾客满意程度,

这些都是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和管理学科新进展在标准中的具体体现和反映。

7、突出对质量业绩的持续改进,并要求加以证实。突出持续改进是新版标准的重要特点。新版标准将iSo9001和iSo9004设计成一对协调的标准,iSo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最低要求,iSo9004为组织在此基础上提高质量管理、改进产品和过程提供了指导,并以附录形式提供了“自我评定指南”,鼓励和指导组织进行持续改进。

8、质量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相互兼容。新版iSo9000标准与iSo14000系列标准都采用相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原则,都遵循pD-Ca的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存在许多共同的过程和方法,并且将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质量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审核提供依据。这些都增强了两类标准的兼容性,更利于组织建立和实施综合管理体系。

三、2000版iSo9000标准的基本理念与主要过程

(一)2000版iSo9000标准的基本理念。2000版iSo9000标准一个非常突出的成果就是它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括说就是一个关键,即领导作用;一个基础,即全员参与;两个基本点,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三个方法,即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进行决策的方法;一个关系,即供方互利的关系。八项原则是开启iSo9000标准的钥匙,它贯穿于整个2000版iSo9000标准中,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也是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基础。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持续改进,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贯彻iSo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

(二)2000版iSo9000标准体系的主要过程。2000版iSo9000标准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板块过程构成。这四大过程是体系的四个支点,它们之间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产品实现板块需要管理职责板块和资源管理板块的支持,管理职责中规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要求最高管理者组织和确保有关管理承诺、质量策划及组织内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管理评审等活动。资源管理则为产品实现过程提供人员和物质上的支持,资源能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最大价值,主要取决于管理职责板块。测量分析和改进板块则通过分析本轮产品实现过程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输出结果作用于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板块,进而作用于产品实现板块,最后通过体系的持续改进进入更高的阶段。

四、政府部门引入iSo9000的意义

首先,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促进了公务员服务观念的转变和服务意识的增强,推动了政府部门从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向服务者转变,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开展工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促进政府管理向科学化与民主化方向发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政府部门按照制定的质量方针和具体的业务流程来开展工作,并将所有的业务办理过程予以记录,保证了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可溯性,从而规范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流程和制度,提高了行政效能。此外,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导向和全员参与,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反映心声,提出建议,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有利于改变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中的“一言堂”现象。最后,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改善了地方投资环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政府部门,将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不仅履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而且改善了地方投资软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培训和宣传,建立相关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政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当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大部分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许多人对起源于企业的iSo9000族标准能否在政府部门奏效持有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对于已经引入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未给予足够关注。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加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加强iSo9000知识的培训,介绍iSo9000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国外政府部门改革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2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质量;会计信息;盈余管理

一、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之理论分析

什么是盈余质量?国内外的研究尚未统一。我们认为盈余质量是报告的盈余与真实的盈余之间的差异。考虑到较少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就可以代表着更高的盈余质量,我们将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盈余的质量。scott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因此,公司操纵盈余越多,代表着越差的盈余质量;公司操纵盈余越容易,代表着允许越差的盈余质量。

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计准则可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盈余质量;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又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不能必然保证高质量的盈余。

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均有约束力。盈余信息的产生要严格遵守执行会计准则而无权变更。因此,公司对盈余的操纵必须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它们利用的常常是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对利润的操纵具有制约作用。

从会计准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如果会计准则中对基本概念有严密的定义,对企业的任何经济业务都有一一对应的、刚性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那就可以使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且内在一致的完美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存在会计选择的问题,会计盈余信息一定完全反映了真实的盈余水平,其质量一定是高水平的。然而,这只是不可能实现的期望。原因有二:其一,会计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实务中往往需要对经济事项的未来发展进行假定、估计和判断,并且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准则无法消除职业判断,允许对于相同的交易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其原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交易实质,使盈余质量更高。而只要存在职业判断,盈余管理就有可能产生。当企业可能出于某些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盈余管理时,就降低了盈余质量。其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企业界的专家等各方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得出的结果。而且,由于会计准则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制定模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这就为盈余的操纵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虽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能确保盈余质量的高水平,但是,正如葛家澎(2002)指出,反过来却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现象日益严重,虽然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但会计准则作为报表编制及审计的客观依据,在防范和抑制利润操纵方面责任重大。为了不使利润操纵的管理者或会计人员有所借口,为了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完善会计准则是提高盈余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盈余质量有关的重大突破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在整个准则体系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为38项具体准则,是依据具体准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第三个层次是作为补充的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

新会计准则整体将对上市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显著作用。基本准则开宗明义地把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与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相比,这一财务会计目标的新提法,有机地统一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指出:会计信息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监督考评的依据;另一方面服务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与目标相呼应,基本准则中用单独的一章突出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修订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明确提出了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要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也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各具体准则中。基本准则还把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强化了可比性、重要性等原则,构架了以真实可靠为前提,以相关为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的同时,对确认计量原则作了系统、严格的规定。一大突破是首次提出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及不同属性,规定了各会计要素一经确认,应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会计报表。前提是按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确定其价值,否则会计信息质量就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等就无从谈起。明确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其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大亮点,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同时,为防止利润操纵导致公允价值滥用,严格界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必须是保证所确认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从信息披露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对原有财务报告披露要求作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的全面系统规定,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包括盈余信息在内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新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积极影响

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着公司业绩特别是净利润的变化,但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业绩。这是因为,实际业绩是由经济业务决定,而并不因会计准则的变更而变化,只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实际业绩反映得更准确,公司报告的盈余数据信息更能真实地体现实际业绩从而质量更高。新会计准则较大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垒实了经营业绩对盈余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变革对盈余质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的数据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趋于平稳,如果有影响,也是短期影响,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总体业绩产生差异,存货准则的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得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比较,提高了盈余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革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能够造成企业利润在年度之间转移,这是我国一些企业经常使用的手段。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为了隐瞒利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相反,在赢利较小的年度,企业为了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以减少当年费用,增加当年利润。针对这一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已经确认,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一变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但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对2007年以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从而大大提高了盈余质量。

(三)关于债务重组方法发生的变革

现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作为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以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现行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不进入利润表而记入资本公积,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债务重组收益实质上是由于债权人的让步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还其本来面目,使盈余信息囊括了应该囊括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考虑到一些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新准则中规定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了滥用新准则、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操纵利润的现象。

(四)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强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分。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在实质上并没有经过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并非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新合并准则对此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人为的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准则考虑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实质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规范,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别是合并损益的质量。

(五)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对于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化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遵循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样也就减少了母公司通过与某些特殊子公司的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性,阻断了企业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一些途径。

(六)关于借款费用的变革

与现行的借款费用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两个方面做出了突破,其一是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方面,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不仅仅是固定资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予以资本化;其二是在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一般借款如果被用于构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将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列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更能够将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配比,体现真正的会计盈余信息。

(七)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和限制

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色是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引入。如果会计固守历史成本,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和市场价值越离越远,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将大大降低。新准则明确规定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惟一原则。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合理估计公允价值,从而有效提高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而在公允价值同样适用的非货币交易中,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该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切实提高盈余质量。

(八)关于所得税处理方法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限制了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的选择,这是所得税会计中的一个根本性变革,改善了盈余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强调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净利润。而当使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时进行调整。这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

(九)其他方面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很多空白点。如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股份支付、企业年金、政府补助等,从而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了盈余信息的质量。以金融工具为例,新准则公布了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套期保值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以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将越来越小。

四、新会计准则下操纵利润的可能方式及其对盈余质量的不利影响

第一,警惕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来调节利润。新准则体系在各方面采用公允价值时极为谨慎,但考虑到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并且在具体执行时,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上市公司可能会因趋利本性而将公允价值作为工具操纵利润,而使公允价值再度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尤其对于房地产企业。

第二,警惕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的让步即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获得巨额利润。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应谨慎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注意识别出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

第三,警惕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硬性指标,通过主观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界限而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如在固定资产方面,警惕上市公司通过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

第四,警惕上市公司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第五,警惕上市公司通过想方设法使关联方的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即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等形式的非货币性交易,进而改变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

第六,警惕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变更合并报表范围,将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或对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的交易不做充分抵消,人为调节盈余水平。

五、配合新会计准则与实施,切实提高盈余质量

盈余质量受会计准则、外部机会、制度约束、法律风险、人员素质等诸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才能达到提高资本市场上盈余信息质量的目标。为了切实提高盈余质量,配合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实施,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属于会计准则执行中“人”的问题(刘泉军和张政伟,2006)。由于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不同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作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因素的限制,加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大、难度之高,客观上提高了会计人员执行的难度,由此必然产生实务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新准则执行的不到位,给会计盈余质量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关方面应面向会计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企业和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尽力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应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从“人”的方面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使新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积极影响落到实处。

(二)提高会计环境质量,加强制度性建设

会计准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应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环境。我国上市公司自身仍存在很多的治理缺陷,如国有企业的股东缺位、广泛的一股独大、债券监督的不力、对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缺乏治理约束。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有待完善,市场监督体系与基本法治基础薄弱,这些不仅导致公司缺乏对高质量盈余的有效需求,而且助长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粉饰报表的动机,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盈余质量,在加强准则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制度变革,如加大诉讼风险、完善股权治理、解决出资人缺位等,积极培育公司对高质量盈余的有效需求。只有准则建设和制度建设“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显现会计管制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段艳琳。解读新会计准则体系[j].投资北京,2006,(5):34-38.

[2]葛家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2,(7):3-6.

[3]顾中国。对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几点理解[j].会计之友,2006,(6):90-91.

[4]刘峰,王兵。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来自中国a、b股市场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6,(3):25-33.

[5]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j].会计研究,2004,(5):8-19.

[6]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3

关键词:基本准则;政府会计;电视行业

目前,全国电视台大致分为两类会计核算方式,第一类是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目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二类是实行完全企业会计核算,以上海文广等为代表。2013年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做出了很多突破和创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但是并未涉及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操作应用。因此,第一类电视台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2015年《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出台,对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电视台真正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探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这类电视台的影响及电视台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会计改革背景及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一直以来,在政府会计领域我国实行的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在加强资金预算资金的管理方面,在宏观经济据测覆盖面,这种体系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本身有很多优势,例如有利于预算执行和监督,满足政府对资金进行监督;操作简便,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确认原则比较简单,对会计人员要求较低等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体系开始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需求,主要如下:

1.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政府资产状况。行政事业单位新购置的资产,都进入当年支出,没有进行资本化。由于没有资本化,对固定资产也就未计提折旧,各项固定资产的净值无法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固定资产发挥效益的长期性,导致核算时无法真实和完整的反映成本,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不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使得公共监督无法真实有效实行。

2.无法真实完整的反映政府负债。原来在以收付实现制核算时,只有以现金支付的负债才会计入财务报表,而对于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然而却实际可能存在的负债,财务报表则完全无法体现。由于缺少对这部分债务的核算,部分真正的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完整的体现政府负债情况,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对于决策部门,由于无法看到真实的财务信息,很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影响财政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决策。

3.成本核算不准确,无法科学评价政府绩效。之前的政府会计主要注重的是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在核算政府成本时,收付实现制容易漏掉实际成本的核算。例如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利息支出,实际是已经发生的成本,但却没有在报表中体现。例如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收付实现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科学的评价政府绩效。

4.提供的财务信息简单,同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之前的政府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预算的执行和管理,却忽视了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应该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忽略了除政府部门外各个方面、不同层级的需要。收付实现制下的财务报表仅仅注重对于预算情况的反映,并不包括对债权债务的核算,也不包括对资产合理耗费的核算。真正的资产、负债使用情况和资金去向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也就无法在报表中全面体现相关单位当期的真实财务状况。

综上,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2015年10月,财政部正式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17年1月1日在全国执行。

(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创新

首先,确定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二分法”体系,建立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二元结构”。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包括决算报告,也包括财务报告。实现了核算与报告相统一,这样有利于提供客观完整的政府财务信息,也有助于推进绩效型政府管理。

其次,确立了“3+5”会计要素的核算模式,分别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其中:前三项为预算会计要素,后五项为财务会计要素。与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不同,重新引入了了“收入”、“费用”两项会计要素。这些会计要素的制定有利于准确反映政府活动真实成本、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科学评价政府绩效状况的工作需求。

最后,对计量模式进行了创新。《基本准则》第三十条指出,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这样打破了以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的单一模式,在不同情况下的资产可采用其他计量属性,为提供准确客观的资产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充分考虑了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也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环境背景。

(三)《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意义

《基本准则》的正式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方法》的重要成果,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完善了政府会计体系,有助于提供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二是满足政府财政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三是有利于准确反映政府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真实成本,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四是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电视行业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目前的电视行业一部分还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一部分虽已进行改制,但仍然按事业单位进行核算。受传统事业单位体制影响,财务管理观念受到束缚,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缺乏风险防控观念,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和考核,针对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电视台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会计核算模式不统一

我国目前的电视行业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不同的核算模式:有的执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的执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制度;有的实行内部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对外提供财务信息时却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报送。

(三)相关财务制度不完善

电视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欠缺现代财务管理趋势下的财务制度,亟待建立针对经营业务的投资风险、资本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电视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媒体融合趋势日益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财务人员会计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通常并不高。务人员专业知识面受限,缺乏成本核算,市场分析、投资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能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电视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变化

(一)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框架

在以往的会计核算制度下,不同电视台财务会计核算存在差异,难以统一。这就对电视行业数据的搜集、相互之间的比较造成了影响,也会对各电视台财务上的沟通造成影响。《基本准则》的出台,能让电视行业会计制度做到统一、规范。

(二)将进一步规范电视行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在预算会计方面,电视台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在财务会计方面,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真实的财务运行状况。《基本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示等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随着后续具体准则的出台,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具体化,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都将有助于电视行业对其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

(三)将提升电视台财务管理水平

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电视行业首先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其次还要优化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基本准则》的制定有利于电视行业严格落实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应对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推进电视行业成本核算,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四)将完整反映电视行业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基本准则》对信息披露方式进行了相应创新,电视行业除了像以往一样编制决算报告,还要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告,完整反映电视行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财产物资、债务、权益等,使得电视行业的财务状况体现得更加完善、透明,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电视行业针对政府会计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基本准则》的学习培训

相对原来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在会计核算基础、账务处理原则等方面变化较大。尤其是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相对收付实现制更为复杂,电视行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理念,熟练掌握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例如收入、成本的确认原则等与原收付实现制不同的方面。同时,相关单位也应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电视行业发展需求。

(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电视行业应结合政府具体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完成配套会计核算软件的升级工作。通过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简化工作的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管理。规范和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积极做好新准则制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三)做好会计工作的衔接

新准则的实施,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都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一笔业务既要使用收付实现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满足财务要求,电视行业需要完善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避免资产、负债、费用等的核算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通过制度约束会计工作,保障会计工作有序衔接。

(四)加快企业化管理改革进程

随着电视行业竞争加剧,实行企业化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基本准则》的出台,电视行业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对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考核,加强风险防范,考核媒体投入产出比。通过实行企业化,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管理也必需向企业化转换,建立以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促进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财务会计,2015-23.

[2]张月玲,李真,郝梓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主要创新分析与实施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6-07.

[3]张曾莲,高Z杰.《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文本分析及与实施建议[J].会计之友,2016-13.

[4]刘芸.广播电视传媒行业财务管理浅探[J].财会通讯,2013-7.

[5]周义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9.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4

一、“原则基础”会计还是“规则基础”会计

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包括至今仍生效的会计研究公报(arb),31个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意见书,150个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告和大量的解释及技术公告,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政策推荐公告和指南。另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文献,例如,租赁会计准则就有许多解释、修正的内容。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文献避免了一些问题,但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经过这几十年,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成了“规则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前身,它意图明确,不复制别人的东西,而是坚持自己的逻辑,提供总的指导而不是对每一经营业务颁布具体准则。iasc不遗余力地坚持“原则基础”的另一原因是缺乏制定一系列具体准则的财力。

安然事件后,iasb对“原则基础”的准则制定模式更是充满信心。2002年2月iasb主席david tweedie在评价iasb与fasb准则制定模式的优劣时指出,fasb之所以选择“规则基础”模式,完全是环境使然:公司需要详细的规则,以减少交易设计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详细的规则,以减少与客户的纷争并在诉讼中寻求自我保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详细的规则,以便于监督实施。但david tweedie认为,“规则基础”模式下的详细规则往往被别有用心的公司和个人通过交易策划所规避。此外,“规则基础”模式不利于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发挥专业判断,可能诱使他们过分关注会计准则的细节规定,而忽略了对财务报表整体公允性的判断。david tweedie认为,“原则基础”模式有助于营造一种以专业判断取代机械套用准则的氛围,但他也承认,采用“原则基础”模式是有前提条件的: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能够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己任进行专业判断。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或者将其作为财务报告审计的标准),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可以把握住具体的经济交易事实,因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比美国会计准则更能经受交易创新的考验。但“原则基础”会计要求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很强的中立性和职业道德观。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经济学所普遍认可的自利经济人假定,我们就有理由推测:“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是企业和会计职业界需求的产物。即便美国会计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也会因为实践的需要而逐渐修订、过渡到“规则基础”。很难说将来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完全以“原则”为基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之间可能是互动发展的关系。有些地方,美国会计准则将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iasb与fasb的联系也将会更加紧密,一体化的步伐将加快。

2002年6月初高盛公司的全球ceo亨利·保尔森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提出:国际会计准则也有缺陷,因为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标准在解释时可能存在许多分歧。这也可以被管理层所利用。美国的会计准则需要在原有的规则上加入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否违反标准不但要看是否违反规则,还要看是否违反原则(比如说财务报表要真实地反映收入和风险的原则)。美国标准体系今后的建设需要和欧洲标准体系相互取长补短。

iasb在2002年年度报告中指出:①由安然公司的倒闭和其他企业的失败引发的财务报告问题不仅震惊了财会界,也导致了对曾经被认为非常完善的财务报告准则的重新评价。2002年之前,被质疑的不仅有安然公司,还有其他许多家喻户晓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数量之多令人担忧。②安然倒闭后对会计准则的部分批评意见是错误的。2002年报导的财务报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败的结果。实际上,2002年有330家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遵守美国会计规则而重新编制它们的财务报告,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270年的总和。许多企业的失败源于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分析师、监管者、投资银行和新闻记者的严重失误。贪婪、欺骗和过分关注个人喜恶而非公众要求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③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开始审视公司治理,就像准则制定者关注公司倒闭事件背后的问题。由于iasb的管理权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会计报告对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准则制定者的调研得出的三个需要马上注意的问题是关联方交易、收入确认和表外(特殊目的)工具。关联方交易的问题早已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两个问题正由iasb与fasb共同考虑。

二、会计准则高质量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1.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了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准则必须高质量——它们必须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须充分揭示信息。1998年12月,fasb发表了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对高质量的准则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看法。每一份高质量的准则必须做到:①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相一致。②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包括明确的或默许的)。因为可比性和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具备有用性的前提,而备选方案的存在就很难保证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贯性。③清晰(不含糊的)而全面,使准则容易被编报者和审计师(他们必须应用准则)、监管机构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

2.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fasb的第二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信息如实反映、具有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3.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作保障,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环境中同样会存在会计信息的失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一个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环境,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企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其中,企业会计信息生产是企业会计师在企业经营者领导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利用会计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如实反映。若将经营者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蓄意干扰、企业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低这两个因素搁置不论,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4.如何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在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时代,国家的经济繁荣需要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核心作用是通过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来吸引投资者投资。究竟是先发展与完善会计准则,还是先考虑国际融资的需求呢?这里可能存在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个贫穷的国家很可能无力建起一套良好的会计准则,但没有一套良好的会计准则,又会阻碍向国外融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流入,也不会有对会计改革的强烈需要。因此,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刺激对会计改革的需求,并且为会计改革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创建高质量会计准则,在一开始对会计改革的投入巨大,反倒可能会消耗过多的经济资源,进而扼杀整个改革。考虑到这种情况,谨慎的选择应该是推迟进行那些代价昂贵而又雄心勃勃的会计改革,代之以渐进式的制度变迁。这样能够促进一个良性循环,即最初对会计准则的变革能适度促进融资及提高经济增长率,随后的经济增长则能为更进一步的会计改革提供所需的资源。我国在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方面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向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发展。

三、公司治理的完善

完善会计准则的目标是,有效抑制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但正如iasb2002年在年度报告中所呼吁的:在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加强公司治理同样显得重要。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5

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随着2011年的“三公经费”及2015年10月“天价U盘”事件的曝出,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如何既能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又能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政府会计改革的迫切要求,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对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记账基础以及政府会计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地规范与统一,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政府会计既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达到绩效管理的要求。下面笔者将从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这两条线出发,对《基本准则》的内容作简要解析。

一、预算管理要求下的《基本准则》

政府预算是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安排计划,而预算管理则是反映和监督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为了满足管理预算收支的要求,《基本准则》建立了一套包含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等在内的预算会计理论体系。

(一)政府预算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设计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是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是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2006)。因此,只有先明确政府会计目标,才能对政府的公共活动开展有效的会计工作。根据社会契约理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力的让渡,并且公民是国家财政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政府作为公民权利与资源的受托人,应当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公民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供给者,有权利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政府预算会计就是对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因此,《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决算报告的目标是向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

(二)政府预算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般地,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所以,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根据政府会计目标加以确定,才能真实反映政府会计信息质量(陈志斌,2012)。政府预算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披露以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由于政府掌握着预算信息披露的主动权,而公民在获取信息时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很容易纵。当信息不对称时,公民对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保持怀疑,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披露的预算信息不能只流于形式,应当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够满足公民的信息需求,从而有效地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因此政府预算会计更加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三)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政府会计要素是对政府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分类,也是实现政府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陈志斌,2012)。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公民作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有权利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满足公民需求,政府预算会计需对财政资金的收支进行科学的记录、计量和报告。政府预算的执行主要涉及现金的流动情况,最终形成的决算报告也是对各会计主体的实际现金收支信息的反映。所以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要体现各会计主体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现金流动情况,便于控制各会计主体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因此《基本准则》在第二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

(四)政府预算会计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是决定一项经济业务是否纳入核算体系,以及如何纳入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其中收付实现制是将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支出,不区分该项收付款业务的实质归属期间。因为这项支出已经发生,并且占用了与购买该项资产同等的资金量。政府预算会计是对政府主体的实际预算收支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主要关注实际的现金流动情况,因而只有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上,才能达到预算管理目的。

因此《基本准则》在总则第三条中明确规定,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

(五)决算报告

政府会计报告是政府会计主体披露其会计信息的媒介,是利益相关者了解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窗口。政府决算报告是政府预算会计的最终产品,政府预算会计对政府经济活动的过程(预算收支)和结果(预算结余)信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在确保预算信息真实可靠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和计量,最后将其以决算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全面反映了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将决算报告与政府预算进行比较,可以比较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差别,借此来评价预算管理的绩效,并为下一年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二、绩效管理要求下的《基本准则》

“财务”中的“财”指资产,既包括货币资金,又包括各种实物资产,而“物”是指管理、经营,即财务是对经济主体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对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这就将绩效管理的概念引入政府会计系统中。为了满足绩效管理的要求,《基本准则》建立了一套包含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等在内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一)政府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主体在管理和经营各项财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的结果进行绩效评价,从而发现管理的不足之处,以此提出改进措施。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内部都存在委托关系,其中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需要借助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来评价政府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上级政府为了进行业绩考评,需要借下级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财务管理的效率作出判断;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拨付机构,为了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资金利用状况,也需借助各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来做出分析和决策。因此,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提供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Q策的相关信息。

所以,《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第五条中明确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二)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致力于为实现政府会计目标而服务,而不同信息使用者利用政府财务信息的目的不同,如公民使用政府财务报表是为了评价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情况;上级政府希望借此来评价和考核下级政府的业绩;监督机构利用它是为了评价政府会计主体有无违法乱纪行为等。因而政府财务会计应当满足他们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与他们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政府财务会计在信息质量要求上更加强调相关性,使利益相关者据此做出有效决策。

(三)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绩效管理不仅对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资源进行监督,同时也对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进行控制。政府财务会计在对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其资产负债的结构,从而更好地预防财政风险,又要关注其实际的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会计要素可以将政府财务信息进行清晰地分类,增强政府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为了有效反映以上各类信息,《基本准则》在第四章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政府财务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为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基础

绩效管理要求政府财务会计对政府的资源消耗进行全面合理的披露,只有将政府的运行成本进行完整地确认,才能科学地评价政府的管理效率。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政府财务会计以收入和费用在其权利和责任实际发生时为标志进行确认和计量,符合经济实质,也有利于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准确性。另外,权责发生制要求对政府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既可以防止高估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价值,又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运行成本,使信息使用者对政府绩效作出准确评价。

因此,《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明确提出: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五)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最终产品。为了达到绩效管理目的,政府财务会计加工和输出的信息应既能满足公民监督和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资产的配置效率)的需要,又能满足政府内部对财产使用效率(运行成本)进行评价的需要。

因此,《基本试颉诽岢稣府财务报表包括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结构的资产负债表、反映政府运行情况的收入费用表以及揭示政府会计主体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等,另外将一些难以用财务数据表示,但是又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在附注中反映,从而为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三、结语

《基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建立了包括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更加全面的政府会计系统。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既适当分离又相互协调,两者在政府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报告方面适当分离,各有侧重点,政府预算会计是为预算管理而服务,政府财务会计是为绩效管理而服务。同时两者又相互协调,使得政府会计既能够提供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的信息,又能提供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运行成本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实现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使用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决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J].会计研究,2006.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6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会计准则金融监管

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及含义分析

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之一,2009年11月5日,iaSB了iFRS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建议对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原《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根据征求意见稿,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的初始账面金额,应在初始确认时即估计其未来存续期间的预计信用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进行修正,由此产生的金融工具账面差额计入损益。这一方法的核心是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为基础,以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间为时限,在相关减值迹象发生之前,预先估计并确认损失提取减值准备,因此称为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之处,因此在应用中不但可能因过于复杂和主观而缺乏可行性,更有可能造成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混乱,甚至导致对信息操纵的纵容。这一模型实质上反映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对以金融监管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妥协,因此该模型在理论上立足于金融监管逻辑框架而非会计概念框架,这意味着会计监管的独立性原则受到破坏,一旦采用将会对现有的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造成冲击。

预期损失模型引发的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相分离的理论分析

(一)强调金融监管的需要而背离会计的客观真实性目标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其核心在于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会计信息应真实公允、客观公正。而金融监管尽管也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其侧重点与会计目标明显不同。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其目标强调存款人利益至上,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作为监管的基本要求。会计目标与金融监管目标的不同,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规定或者监管规定,为了满足不同的目标,二者需要分离。从这个意义上,预期损失模型明显背离了会计目标的客观真实性要求,而为服从金融监管需要导致的这种背离,可能使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引起会计理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二)与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相冲突

预期损失模型以对未来信用损失的预计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显然与会计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制”基本原则相冲突,而且这一冲突影响的并不仅限于金融工具,而是构成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冲击,从而产生财务会计究竟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的问题,传统的会计概念将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以金融资产在存续期内的预计未来信用损失来实现减值的提前确认,也可以在后续期间改变预期,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不符。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企业对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是在金融资产已经发生减值之后。然而,预期损失模型中减值准备计提自由度过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对内外部环境要求较高带来更多的实施成本

金融机构对预期损失的估计是建立在同类或类似贷款的现金流量和信用损失历史数据基础之上的。目前多数金融机构面临着用以预计损失的历史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的问题,所以其预估值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同时,由于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不再需要减值证据的支持,而是要求主体根据自身会计职业判断预估信用损失,这也会增加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和管理预期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此外,尽管预期损失模型主要是从金融机构自身的角度设计,但模型的可操作性还依赖于是否存在一个稳定可靠的软件系统,能够获取必要数据以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然而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尚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估算预计损失对其软件系统和数据基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些因素增加了模型的实施成本,阻碍了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

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报告主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在需要修订时计入利得或损失,这会增加报告主体的工作量。该模型还要求披露大量的会计信息,包含金融资产信用质量、压力测试等敏感信息,提高了报告主体的操作难度,这与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改革目标背道而驰。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对预计损失进行估计、现值计算等程序,以及涉及的各种利率、汇率等专业金融知识,远远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和使用需求,使其很难明白财务报告中相应数字的含义,更难以增强投资者自身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相协调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准则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基础

金融监管者不仅利用会计准则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金融监管需要借助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信息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仅仅依赖金融监管的力量,难以维持金融稳定,而高质量会计准则为市场约束力量的发挥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准。此外,无论是在金融稳定期还是金融危机时期,会计准则都是金融监管者维护金融稳定、提升市场信心的重要工具,这也间接地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完善。因此,对于金融监管来说,会计准则既是金融监管的标准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条件,是金融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二)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统一性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和一致性,这使得两者之间具有了统一性。首先,两者有着相似的理论基础。两者都是源于解决市场失灵而产生并发展起来,都是促进市场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尽管会计准则作为一门科学有着严密的理论基础,但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解决金融市场失灵、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两者都具有政府管制的性质。两者都是政府对市场实施监管的方式,都是为了弥补公共产品市场失灵而采取的措施。第三,两者目标具有统一性。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金融监管,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并且随着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影响程度的提高,这种统一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相协调的若干途径

(一)尊重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的独立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的独立性,来自于会计所固有的基本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客观公正,具有较强的专业独立性。在现有条件下,以投资者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会计目标最接近这一要求,满足这一框架的信息可以满足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尽管受到了来自银行业和监管者的大量质疑,但最终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没有被废止,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求的。因此,必须在尊重会计准则独立性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二)利用会计准则加强金融监管

会计监管规定具有基础性和权威性,在认可这一前提的基础上,金融监管可以与会计监管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同时金融监管可以根据自身的监管特性,在通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包括要求商业银行增加特定风险信息的披露要求,或者在会计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拨备计提等,不仅可以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可以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从而体现其特殊的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同时又不与会计监管出现矛盾。具体到金融资产减值方面,会计准则以发生资产减值迹象为依据,针对已发生的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既不推迟也不预计,可以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而金融监管出于资本充足的要求,可能认为已发生损失模型审慎性不足且容易导致顺周期性,因此可以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预期未来损失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而确定监管资本。

(三)积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

首先,监管机构应当强化对金融机构信息质量的检查力度,提高运用会计准则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水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规范监管者与外部审计师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提高外部审计的有效性。第三,根据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从金融危机的产生的根源来看,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落后于金融创新,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针对金融创新及时改进金融监管,建立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至关重要。

(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加强合作

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两者具有较高程度的统一性,因此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应加强合作,共同促进金融稳定。两者应加强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会计准则专于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披露,而金融监管关注于所有有助于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的信息。两者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互补性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提升市场约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两者应加强合作发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在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加强合作。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非常复杂,公允价值的确定、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审慎性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尺度。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就这些重大问题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合作。

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之间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统一性。ia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更多地反映了金融监管的需要,立足于使监管主体提前估计损失、多提准备以保证资本充足,体现了金融监管的“审慎性”要求。然而,这很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透明度降低,使投资者难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真实质量,无法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因此,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需要适度分离,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保护存款人权益。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协调的基础,能够保证兼顾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随着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监管影响程度的提高,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统一性也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人民出版社,2010

2.司振强.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2009

3.刘玉廷.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趋势与我国的改革成果[J].会计研究,2010(4)

4.郑伟.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5)

5.司振强.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与会计准则协调研究[J].金融会计,2010(6)

6.彭南汀.关于iaSB的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分析[J].金融会计,2011(1)

7.龚玉姣,马广奇.引入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资产计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1(11)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53-02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最为主要的,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具体准则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其颁布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上来说,新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转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向重视资产负债表理念转变;第二,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在资产减值损失、企业成本核算等各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实践证明,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施行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各方面来说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等各方面的利益主体也更加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实务,详细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并且在这一前提下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

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从重当前利润到重长远发展的突破,同时也更提倡和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这种注重点的变化更有利于规避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效益,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计量可以从原则上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使用的质量,较大程度上满足会计报表内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新准则应用实施一年多以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的会计报表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报表信息,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也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谨慎地改进。例如,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投资性房地产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即在一些领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

2.新会计准则在财务资产减值规定、企业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影响

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会计处理上也做出了严格的规范,新准则规定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够采用购买法、可转化债券在股价上升的情况下不能够确认损失等,这些规定都有利于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使用公允价值以后,新准则规定的为实现收益和损失都要加以确认,增加企业账面利润,由于此部分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撑,可能会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进而增加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方面的规定,也为上市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等环境下,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此外,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新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国际趋同,这一方面使得

3.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财务方面的控制,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

为配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应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监控制度。首先,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效率直接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包括各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的重要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认真对待、层层落实,严格资金管理和支出的控制。其次,企业也应注意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此外,企业也应该强调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允价值的操作运用。要积极适应会计变革的要求,要强调经济活动的实质、经营环境变化作用于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影响。

4.注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财务制度的支撑,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目前的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对比于以前的会计制度而言,新会计准则更强调的是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简单地关注企业的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更注重于资产的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权力义务。因此,注重培养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企业应该根据实际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联系和借助内外部力量解决问题,尤其是财务主管人员的观念意识应该及时更新。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联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财务经理人,聘请其为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设计,同时财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未来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也必将受到更为深刻的影响。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完善,新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必将越来越完美。编辑

参考文献:

[1]张育红.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管理,2008,(3).

[2]李萍.浅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和对财务管理决策的影响[j].商业文化,2008,(9).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8

【关键词】基本准则;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3-0018-05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并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准则[1]。该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运用到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中,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政府会计体系,防范财政风险。尽管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政府会计核算一般是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基本准则对这些制度规范进行统驭和限定。新基本准则的弥补了这一块空白,使政府会计体系更完善。

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框架,在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统驭地位,它能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制定具有内在一致性,为今后新具体准则的制定和新问题的处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了解新基本准则就十分有必要了。本文通过比较的方式体现新基本准则与现行准则的差异,方便体会改革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一、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章节的比较

基本准则共六大章节,作为起统驭作用的准则,它只是将政府预算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要素分为两章,对其核算要素进行简要规定,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详细,其会计核算所用的要素分别列为独立章节。

(二)总则的比较

制定依据不同,基本准则是依据《会计法》《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共同制定的,对政府会计核算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加以规范,兼顾会计核算预算监督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职责,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依据《会计法》制定。在总则中规定的制定准则的目的、适用范围、构成、四大假设以及会计基础都有所不同。首先是制定目的不同,基本准则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的会计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其次是适用范围不同,相比于基本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较小,它只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再次是对会计四大假设的区别在于基本准则假设主体可以持续运行,而事业单位准则假设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最后是会计基础不同,基本准则规定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定收入和支出,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以取得权利或义务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并对会计核算基础制定单独条文加以规定,这充分说明基本准则重视双重会计核算基础;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2]。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

基本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六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提高信息质量。

(四)会计要素比较

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采用“3+5”的核算方式分别对预算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进行核算,并且对其所包含的要素进行简要界定,明确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相比之下,事业单位的五大要素,每个要素独立成章,准则对于会计要素的规定更为详细,它对于要素的核算种类进行进一步划分,规定应使用的会计科目并给出相应的定义,例如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资产的核算科目进行规定,这样明确且具体的规定使事业单位的核算更有依据,更为规范,增强其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准则中收入和费用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更为接近,更为全面地涵盖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日常操作中可能的情况;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更具有部门特点,也较为片面,仅包括资金上的流入与损耗。

(五)计量属性的比较

基本准则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它规定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政府可以根据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对负债进行计量。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一般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相比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计量属性种类更多,在实际计量时更为灵活,更符合市场需要,与国际政府会计准则的规定更为接近,但在实际操作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资产、负债的核算更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避免中饱私囊的行为发生。

(六)报告的比较

基本准则中政府报告包括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分别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其中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三大报表反映和监督政府部门财务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要求既反映财务状况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七)附则的比较

基本准则在其附注中明确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和会计术语的定义,避免产生异议,便于相关利益者理解准则的内涵。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附注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适应用准则进行补充规定。

二、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前七章的比较

(一)章节的比较

基本准则有六个章节,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共有十个章节,它将会计核算要素分别列为独立章节,制定相应的会计科目,对科目的范围和账务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规定,操作性更强。

(二)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

新基本准则可以通过全面会计核算反映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行成本,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现有规定中政府会计一般采用可以满足财政预算管理需要的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确定当期部门的收入和支出,这样的处理可以加强政府对于现金的管理,更为实际地反映预算收支情况,便于考量预算的实际执行状况,并且该制度操作简单,容易理解,但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十分有限且关于决策的相关性不高,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实际资产负债情况,政府运行成本未能做到公开透明,不利于政府绩效考核,为不法者中饱私囊提供机会,增加财务风险,并且具体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处理时部分资产采用“双分录”记账,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财务管理要求,但在操作时较为混乱。新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领域,实行双重管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政府管理体系,使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准的决算报告来监督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以权责发生制为基准的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考核政府偿债能力。两种核算方式同时采用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保障财政可以持续发展,基本准则在满足我国公共管理快速发展需求的同时,使我国政府管理符合国际财政管理的趋势。

(三)明确会计处理的范围和会计术语的定义

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会计要素的规定并不全面,存在定义不清的问题,行政单位疏于对其直接负责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资产的会计核算,新基本准则在对非流动资产进行规范时明确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等科目增加到准则内并与“固定资产”分开,这意味着政府单位应对公共资产单独列项,重点管理该资产,并且通过核算反映单位为公众提供服务或实物的具体情况,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会计核算,使信息更为具体,方便对政府职员的绩效考核,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同时,由于现有政府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未对一些会计术语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术语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歧义,在新基本准则的附则中对于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等概念进行明确的规范、限定,避免产生异议,便于相关利益者理解准则的内涵。

(四)注重资产负债的经济实质和市场价值

新基本准则规定的信息质量要求中增加了对于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规定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况下,以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这是我国加深同国际经济交流,实现公共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实质重于形式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惯例,我国想要与国际制度保持一致,就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提供真实的、可比性强的会计信息。同时政府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注重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使计量接近实际情况,更容易实现财务会计目的,会计信息要为决策服务,要具备相关性,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多地体现了市场对政府资产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可以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同时,在比较正式稿和意见稿后发现,虽然正式稿和征求意见稿都有意将财务和预算适度分离,但规定的重心、力度存在差异,征求意见稿分离程度更高,重点强调政府应关注财务会计方面的发展,关心自身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更近似于企业会计,但它忽视了预算、决算的重要性,缺乏对于预算执行状况的考核,规定略微片面。相比之下,正式稿对于财务和决算都较为看重。虽然我国政府出台该项政策是希望解决现有规范不健全、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缺失等问题,使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可以与国际接轨,但从我国政治体制、实际情况考虑,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于经济的掌控、指导能力较高,通过制定各种计划、预算来保障我国经济逐步稳健发展,在此情况下政府对于计划制定的依据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反馈信息仍然十分看重,在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体系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预算会计的规范。因此正式稿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五、新基本准则面临的挑战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基本准则在完善政府会计体系、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进步,但如果忽视新准则实施过程中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而导致新旧准则衔接不当,就会明显降低新准则的效果。新基本准则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准则与制度衔接不畅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顺序比较特殊,正常先制定基本准则为政府会计的运用提供框架,政府会计制度(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对政府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等会计要素、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规范。我国现有政府会计制度与新公布的基本准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针对会计处理和报告的规定,新基本准则在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的基础上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新的“3+5”会计要素和双报告制度与现行的会计处理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现有的会计信息不足以完成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加产生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的要求,需要政府进一步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或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指导下),在此期间基本准则仍不能发挥框架作用,正式实施将在2017年1月1日。

(二)准则实施准备工作复杂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9

2001年11月,美国能源巨挚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爆发,之后,世通、施乐等财务欺诈案又先后曝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丑闻表明现在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对问题的反思很快就集中到会计职业界,集中到报表编制和审计所依据的会计准则上来。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美国会计准则现状的分析,提出理想的会计准则应该具备的特征,并就我国准则制定提出政策建议。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现状

1.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原则性特征

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principles-basedstandards),也称作概念基础的会计准则(concepts-basedstandards),或概念式准则(conceptualstandards)。其特点是:没有或只有很少的例外及备选会计方法;很少量的详细的实施指南;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要依赖大量的职业判断。fasb认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具有如下优点:[1]①适用范围更广,更容易理解;②可以更清晰地传递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③极少的例外情况,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④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快;⑤能促进fasb与iasb之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制定高质量、高透明度的会计准则。www.lw881.com

纵观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历史,美国将会计准则纳入正式的会计规范体系应该是在1939年以后。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制定机构先后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年),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2年),至今日的fasb(1973-),准则制定机构数次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前两任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之间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和系统的理论框架。所以,fasb成立伊始,除了针对重大的会计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外,就全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理论架构,其结果即为先后发表的7辑《财务会计概念说明》,该系列概念说明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框架,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基本上就是以此概念框架为指导的。特别是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要素定义后,只有符合概念框架中定义要求的要素,才会被计量和确认,纳入财务报告,也就是说,至少站在报表编制者的角度,只有满足财务报告要素定义的项目对投资者来说才是相关的。所以,从会计准则制定以概念说明为基础框架来看,应该说美国的会计准则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根据财务会计概念说明第二辑,会计准则对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是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表现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schipper认为,实现可比性和一致性的愿望,是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因。[2]也就是说,不同企业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如果相同的业务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不同的实体以及一个实体不同时点上的财务报告,才有可能进行比较和评价。只要同意可比性是合理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有助于决定合适的准则。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致力于提供可比、相关和可靠的财务报告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美国现行公认会计原则中不乏原则基础准则的例子。颁布比较早的如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34(利息费用资本化)和sfasno.52(外币折算),最近颁布的如sfasno.141(企业合并)和sfasno.1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特别是sfasno.141和sfasno.142这两项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合并只要求唯一的会计处理方法,即购买法;要求被购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将购并中产生的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而不是定期摊销。这三个方面均体现出原则基础的特征。

2.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则性特征和原因

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rules-basedstandards),也称作界限准则(brightlinestandards),或菜单式准则(cookbookstandards)。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详细具体,有大量的界限检验(bright-linetest)、处理范围及处理方法的例外(exceptions)和数量众多的操作指南(guidance)。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越来越规则化,这主要表现在:

(1)美国现行公认会计原则中存在大量的数量界限。被广受指责的是特殊目的实体的3%的合并界限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的75%和90%的确认标准;在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中,规定了权益结合法应用的12条标准,这些标准几乎都是界限检验。界限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清楚简单的结果,但是界限检验却容易演变为会计数字游戏,导致不能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特别是在界限两侧的经济业务,经济实质未必有什么区别,但由于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后果。即使审计师,面对按界限设计的经济交易,也难以提出反驳的理由。

(2)准则制定者规定处理范围和处理方法例外的目的是希望避免与大量已存在的准则相冲突,并减少收益的变动性。例如,在sfasno.133中,就规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9种例外情况;在sfasn0.115中对有价证券划分了3种情况,规定了3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等。如果某项准则存在大量例外,则说明要么制定准则的基础性原则不使用,要么准则的范围过于宽泛,都存在准则重构的需要。

(3)界限检验和众多例外事项的直接结果就是为此制定了大量详细的具体的实施指南。具体详尽的实施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职业判断上的差异,提高了可比性;使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和假设,增加了报表数字的可验证性;同时,还减少了与监管机构(主要指sec)之间的事后争论,减少了诉讼,减少了sec事后的咨询和解释的时间和成本。任何事情皆有利有弊,详细的指南和过多的细节容易模糊准则背后的目标,会增加执行的难度,又提供了根据技术性规则进行交易设计的机会,容易发生盈余管理行为。[3]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准则会逐渐发展为规则基础呢?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围绕着会计信息的编制和使用,存在两对突出的矛盾:一是报表编制者与报表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供应和信息需求的矛盾,二是审计师与客户(报表编制者)之问的监督和被监督的矛盾,后者对准则制定的影响尤甚,而具体详尽的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对矛盾。有人说,美国会计准则中的规则性倾向是“需求驱动”的结果,特别是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强烈要求的结果。刚性的会计准则,减少了职业判断上的差异,有利于审计师履行监督职能时做出明确的抉择。种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法律风险,是审计师力推会计准则具体化的主要原因。报表编制者需要具体的会计准则,以减少交易安排的不确定性;证券监管者需要具体的准则,因为具体的准则更容易监督执行。就连sec也承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4]

(2)准则制定机构较多,有很多机构都有制定和准则的权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2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及其工作人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等机构都曾过至今仍在使用的公认会计标准。当然,这些标准的权威性不尽相同注。

各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准则难免存在冲突,带来执行中选择和比较的困难,冲突的协调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2002年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布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再负责公布“权威性”的会计标准;紧急问题工作组所颁布的结论也要经过fasb的审核认可。所以,目前只剩下fasb一家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sec仍将行使其最终的否定权和监督权。

理想的会计准则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规则基础和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各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既非完全的规则基础,也非完全的原则基础。

目前世界各国尚无完全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的例子。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原则基础的,这种说法自有它的道理,对此我们不妄加评论。不过,仅仅根据准则数量的多少来判断一套准则体系的特征未免失之偏颇。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那么,什么是理想的会计准则(idealstandards)?什么样的制定方法能保证准则的高质量呢?我们认为,一项理想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都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理想的会计准则首先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会计准则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会计准则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全面、真实、相关、可靠和可比等质量特征而制定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所以理想的会计准则必须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就是其最终财务报告的目标。根据财务会计概念说明,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信息,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助于他们对以下各种期望的现金收入来源,估量其金额、时间和偶然性:股利或利息、出售或赎卖证券所得、到期证券或借款的清偿。当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一辑中也明确提出,“确定目的和概念,这件事本身不会直接解决财务会计和编制报告的各种问题。但是目的和概念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很明显,无论什么特征的会计准则,都应该以实现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出发点。

2.理想的会计准则应当具备平衡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特征。

根据财务会计的目标,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决策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比较,从而完成投资方案的选择、修正和证实,即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

财务会计的机制不要求直接计量一家企业的价值,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对想要估计其价值的人们可能会有所助益。①规则基础的准则依靠明确的界限和方法实现可比性,原则基础的准则希望通过对业务经济实质的反映实现可比性。fasb在2002年10月的征求意见稿中,重申了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通过提供对目前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投资、放贷和其他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服务于公众利益”的使命,指出“决策有用信息的基本质量是相关性、可靠性”,并对相关性、可靠性作了具体的阐述。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这几个质量特征不可能并重,因此,一项理想的准则必须对会计信息的各项质量特征进行恰当的权衡。

3.理想的会计准则必须要能反映经济现实,中立、无偏。

编制财务报表就是把企业的经济现实转化为会计语言。无论准则制定者采用什么方法制定会计准则,管理当局和审计师都不可避免地在编制和鉴证公司财务报表时,采取许多解释性活动。

aaa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应fasb之邀发表的评论中明确提出,用于指导财务报告和准则制定的,是业务的经济实质,而非形式。反映经济现实的准则是中立、无偏的。会计信息的偏向,可能是计量方法的原因,也可能是报表编制者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为了取得预定的结果,或诱发一种特定的行为而有意发生的偏向所导致的财务报告是侵略性财务报告(aggressivereporting)。理想的会计准则要能防止侵略性财务报告的出现,做到中立、无偏。实务中,侵略性财务报告往往倾向于产生与管理当局动机一致的结果,它可以使财务报告的构成要素偏高或偏低,这种偏向不一定就是提高利润,也不仅仅限于利润表要素,还可以是资产负债表要素。②会计的中立性,对制定会计准则的人们比之利用准则来编制报表的人们更为重要,但其概念对两者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维持中立的方法也相同注。③

4.理想的会计准则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在规则基础准则下,任何情况所适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直接确定的,至少在理论上,缩小了必要的职业判断的范围。但是,在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中,也需要应用大量的职业判断,这种判断集中于许多复杂例外的情况和相互冲突的应用指南中确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准则更需要依赖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大量的职业判断。

职业判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正确的职业判断要求从业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原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人员和审计师的专业知识的类型和数量都会不同于规则基础下的要求,特别是在计量方法上,要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收益的真实水平,必然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基于职业判断的估计就显得特别重要。

5.理想的会计准则仍需要适量的应用指南。

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准则相对来说应该很少有例外事项,但也需要辅以一定数量的应用指南。比如,商誉减值测试会遇到这样的操作问题:商誉减值测试应该在企业的哪个层面上进行,多长时问进行一次?既然商誉不能单独计量,与企业的其他可辨认资产分开,那么如何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商誉减值了,又如何重新计量?上述问题有多少需要包括在准则中,详细程度如何?只有原则性规定显然无法进行实务操作。所以,准则制定者仍有责任继续提供权威的实施指南,但数量不可能太多。由于eitf的作用和运作程序发生了变化,其所处理问题的数量必然会大大减少。但实务中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财务分析师等对应用指南的需要不可能因此而减少。

应用指南的提供可能会通过一些非正式的途径协助完成。根据sec提供的研究报告,这种非正式的应用指南有几种可能的来源:大会计公司(个人的或合伙的)、职业组织(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财务经理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行业团体和学术界(主要通过在专业和学术性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方式)。另外,美国sec的工作人员也将继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当然在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准则下,这些应用指南应属于非权威性文献,不可以和fasb公布的会计准则相提并论。

三、我国的现状

自1992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一项《企业会计准则》和16个具体准则,以及一套历经多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证监会在1992年成立后,也先后了一系列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并不断更新。一般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阐述了会计假设、核算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等基础性问题,基本上相当于概念框架。比之美国的财务概念说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概念性基础要简单得多。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列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算是对基本会计准则的一个补充,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更需要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准则(中文)、准则(英文)、指南、讲解和国际比较五个部分。由于准则的颁布基本上与证券市场的危机有关,属“救火式”的,出台时间紧迫,未能反复公开征询意见,准则的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有些准则实施不久,就进行了修订。《企业会计制度》更是多次修正。

我国的具体准则中存在许多明确的数量界限的规定,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指南部分,有三个数量界限:关联方销售占总收入比例的10%及以上属于应当披露的重大交易;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比例占20—50%属于重大影响;以及判断主要投资者个人的10%的比例。《租赁》准则的指南部分,也规定了融资租赁业务判断的界限标准:续租租金远低于正常租金(70%);名义购买价远低于购买日公允价值(5%);租赁期限远大于尚可使用期限(70%);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相当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90%)。还有以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30%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证监会所规定的6%(原为10%)的净资产收益率的配股线也成了企业会计处理所遵循的一个数量界限。相反的变动也有,如,1998年以前,原来的行业会计制度中对坏账准备提取采用的是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比例因行业而不同,工商企业是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新的会计制度列出了三种方法,不再规定提取比例,给了报表编制者职业判断的自由度。现行会计规范中八项准备的计提也需要企业和审计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另外,我国还有五项具体准则进行过修订。④修订后的准则基本取消了公允价值的使用。《现金流量表》准则报表的格式由繁而简。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取消了债务重组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的做法。沈振宇以《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修订前后,进行非货币性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非货币性交易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修订是从原则导向转向规则导向。[5]并得出研究结论: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交易的目的是操纵利润。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在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操纵利润,在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下,设计不同的交易内容规避规则的约束操纵利润。总之,我国的准则制定,也是兼顾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双重特征。

结语: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于会计标准、会计与审计实践以及立法和管制这三大支柱,而后两部分可以归结为会计标准的实施问题。类似美国公司的财务欺诈在世界各国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财务会计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是准则制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是财务报告体系中从管理当局到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董事会、财务分析师、评级机构、公司顾问、监管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制衡未能阻止或发现在那些大公司中已经存在了相当时间的重大舞弊,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法制、监管、公司治理、财务分析师等一系列问题在会计上的集中体现,如果治理、监管等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单纯地改变会计准则是没有用处的。

其实,目标导向-原则基础的准则与规则基础的准则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两者之问更多地体现为准则制定指导思想的差异。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本身具有不完全性,[7]制度的过时、修正是正常的,美国准则制定机构的不断更替本身就反映了其对理想会计准则的不懈追求。在准则的制订上,fas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透明度很高的、相当民主的工作程序。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仍不失为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的会计标准。原则基础的准则是建立在健全的公司制度、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环境、从业人员素质都不同于美国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至少在现阶段是不适合完全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的。但强调概念框架和目标导向,对我国的准则制定仍不乏借鉴意义。

注释:

①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②一般情况下,如果涉及到利润,有偏财务报告都是指夸大利润,如果交易的结果是减少了当年利润,则会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或稳健的处理,实务。这样的财务报告一般不叫侵略性财务报告。但本文认为,只要是为了既定的目的偏离了经济现实,就应该是侵略性的财务报告。

③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④这五项准则是《现金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修订后的准则都是在2001年1月18日颁布,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

参考文献:

[1]fasb,proposalforaprinciples-basedapproachtou.s.standardsetting,october21,2002.

[2]katherinesehipper,principle-basedaccountingstandards,accountinghorizons,vol17,no.1,march2003.

[3]mrak w. nelson, behavior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principles-androles-basedstandards,accountinghorizons,vol.17,no.1,march2003.

[4]sec,secstudyonadoptionbytheu.s.financialreportingsystemof principles-basedaccountingsystem,2003.

[5]沈振宇,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悖论[eb/ol].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网。

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53-02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最为主要的,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具体准则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其颁布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体上来说,新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转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向重视资产负债表理念转变;第二,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在资产减值损失、企业成本核算等各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实践证明,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施行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各方面来说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投资人、债权人、经理人等各方面的利益主体也更加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实务,详细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并且在这一前提下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影响

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从重当前利润到重长远发展的突破,同时也更提倡和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这种注重点的变化更有利于规避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效益,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计量规定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计量可以从原则上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使用的质量,较大程度上满足会计报表内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新准则应用实施一年多以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的会计报表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报表信息,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也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谨慎地改进。例如,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投资性房地产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即在一些领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

2.新会计准则在财务资产减值规定、企业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影响

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会计处理上也做出了严格的规范,新准则规定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够采用购买法、可转化债券在股价上升的情况下不能够确认损失等,这些规定都有利于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使用公允价值以后,新准则规定的为实现收益和损失都要加以确认,增加企业账面利润,由于此部分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撑,可能会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进而增加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方面的规定,也为上市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等环境下,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此外,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新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国际趋同,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进而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有利于企业扩宽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3.强化了企业财务管理概念的新思维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规范仍然还是以非上市公司规范为主流,所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从根本上强化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概念的新思维。例如,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企业财务报表列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等具体准则,可以从全方面多角度来披露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职工薪酬、政府补贴等相关规定制度,也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各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企业价值的分配。这些规定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产生最为直接的冲击,使得绝大多数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价值的创造和可持续性增长,更加注重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和良好的现金流等价值信息。

4.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融资经营决策分析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在投融资等方面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核算规定主要在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四个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规范。例如,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一章中规定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按成本法核算,这就会影响集团企业投融资报表的分析。如果从单个报表看,假如子公司盈利,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利润减少;假如子公司亏损,将使母公司个别报表的利润增加。这必将会大大影响母公司尤其是自身没有主营业务的母公司的利润,尤其是影响其投融资分析的利润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判断。

三、完善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建立现代企业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企业树立类似与公允价值等现代企业价值观,充分地与国际观念接轨等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占有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并且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必将转向更为深层次的知识相关的综合管理目标。这是因为知识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等突出特点将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兼顾企业内部外部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现代财务管理目标和未来经济社会价值理念的统一。

2.完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新准则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详细规定了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这要求企业建立及时、准确、全面财务信息系统作保障,特别是准则中各种计量属性的运用更依赖内部财务信息系统的支持。同时,新准则更着眼未来,要求财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另外,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调整,尤其是所得税的核算要求企业通过软件升级和针对性开发来实现其核算功能的完整性。

3.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财务方面的控制,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

为配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应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监控制度。首先,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效率直接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包括各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的重要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认真对待、层层落实,严格资金管理和支出的控制。其次,企业也应注意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此外,企业也应该强调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允价值的操作运用。要积极适应会计变革的要求,要强调经济活动的实质、经营环境变化作用于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影响。

4.注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财务制度的支撑,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目前的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对比于以前的会计制度而言,新会计准则更强调的是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简单地关注企业的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更注重于资产的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权力义务。因此,注重培养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企业应该根据实际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联系和借助内外部力量解决问题,尤其是财务主管人员的观念意识应该及时更新。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联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财务经理人,聘请其为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设计,同时财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未来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也必将受到更为深刻的影响。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完善,新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必将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张育红.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管理,2008,(3).

[2]李萍.浅析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和对财务管理决策的影响[J].商业文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