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5:53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1

【关键词】自媒体微博爆料新闻线人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线索和图片一经采用,即付报酬。”这是《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在线爆料”的推广语。2011年12月7日,扬子晚报新浪微博“在线爆料”正式运行,在腾讯微博推出的“扬子晚报微博爆料台”也正式开通。在此之前,南京另外两大报纸《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分别于11月29日和11月21日在微博上正式开通爆料台。微博爆料台、微博在线爆料、超级QQ群和传统的新闻热线共同构成新闻线索爆料平台。“新闻线人”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微博爆料更加专业和有效

他们最先出现在事发第一现场,他们是事件的直接目击者甚至是当事人,他们拍照、录像,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他们是距离新闻最近的人,被称为“新闻线人”。据调查,全国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60%来自线人爆料。新闻线人有别于专职新闻从业人员,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行业,发现新闻线索主动提供给媒体,并从中获得酬劳。

《华西都市报》曾做过调查,每天新闻热线人员会接到上千个电话,但70%以上的电话要么与新闻线索无关,要么就是假线索,真正见报的不到10%,而微博爆料相比较电话爆料而言,爆料人的身份首先经过了筛选,爆料的内容公布于众(除私信外),新闻线索更加专业和有效。

该报在2010年围绕“成都地铁站牌该不该设数字编号”策划了一组报道,读者积极参与讨论,这一系列报道促使地铁公司最终增加了站台数字编号标牌。这一新闻线索就是来自于一位网友的微博爆料,他发现即将开通的成都地铁居然只有站名,没有数字编号,这一缺失有失国际水准。发达国家的地铁,早就采取数字编号了,因为数字编号相比较站名更易让人甚至文盲一目了然①。这些爆料内容显示了新闻线人的专业性,更易被记者采纳。在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看来,微博爆料人具备传统媒体记者不具备的优势,传统媒体有其局限性,不能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但微博爆料人有自己的职业和圈子,他掌握了很多自己领域内深层次的内幕②,娱乐圈中的一些“猛料”大多就是明星在微博上晒出来的,无形之中明星也过了一把新闻线人的瘾,甚至还有一些明星、名人们热衷于微博爆料,乐此不疲。

一般情况下,新闻线人的爆料内容会公开在网上,线人在爆料时也会考虑到新闻线索的真实性、可信性,会尽可能用图片、视频等元素来反映新闻真相。

二、微博有偿爆料,新闻线人成新职业

“只要是您觉得可以出现在我们报纸上的,都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告诉我们,相关线索一经采用,即付报酬,重大新闻线索300元起步,上不封顶,多报多得,见报即有,欢迎读者积极参与。见报奖励既可以本人来领,也可以充手机话费”。这是《金陵晚报》微博爆料的宣传语,“爆料有偿”似乎进一步深入人心。

新闻线人作为松散的新闻源提供者,身份和目的迥异,有学者把他们分为五类: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举报新闻线人、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③,有媒体把“新闻线人”列为十大新兴职业之一,这些线人大多以获得报酬或解决问题为目的,各大报纸媒体也常常以“高额线索费”来吸引大家爆料,在发达地区做新闻线人月收入甚至超过万元。

新闻线人在西方新闻界司空见惯,著名的“水门事件”就是来自线人的爆料,西方国家新闻线人要比新闻记者的数量还多,在我国,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这之前,各大媒体把提供新闻信息源这一劳动理所当然视为无偿,可当媒体进入市场后,才意识到付出一些代价获得新闻线索是值得的,特别是独家线索。“北京最早掀起这股风气的是新闻晨报,上海则是新闻午报”④,报纸相继打出了“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设置新闻热线等方式为新闻线人开辟绿色通道。

如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报业能否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还有待时间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内容为王,渠道制胜”是当前的最好出路,后一句话更为重要,好的内容没有好的渠道,就无法产生影响力,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微博,显然已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忽视的渠道。于是各大报纸相继开官方微博,精心维护。

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缩小报纸“每天新闻”与微博“每秒新闻”的之间差距,报纸纷纷开辟微博爆料平台,想方设法开辟新闻来源。2011年10月10日,一组照片在腾讯微博上流传,在南京街头,一个老者,手上拿着一本语文书,教身旁一个同样衣衫褴褛的少年认字,网友帮助记者们从茫茫微博中筛选出这条新闻线索,向“金陵晚报慢新闻”微博爆料,记者随后采访了当事人并对事件的细节进行修正,第二天就发了半版题为《9年了边乞讨边学认字》的报道,报社也支付给这位线人相应的报酬。

三、全民皆“线人”,人人都有麦克风

微博用140个字改变了世界,也给人类传播带来了一场变革,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能是新闻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者,老百姓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2011年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微博应用元年”,真正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

全民皆“线人”,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掌握新闻线索的微博网友都有可能成为消息来源,吵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让爆料人姜鹏勇成了“风云人物”,他提供了大量的线索,不断补充新的爆料,媒体经过查证后进行系列报道,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在这之前,姜鹏勇只是一个普通人,他通过朋友认识郭美美,后来知道郭美美在微博上出名了,他才去关注,出于正义感他成为了积极的爆料人。时统宇认为应该鼓励并支持这个群体。

再快的专职记者也快不过在现场的爆料人“郭美美事件”、“7・23动车事故”、“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南京护树绿丝带”等热门事件,微博呈现出“我在现场”的直播魅力,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或当事人或目击者几分钟内就能将新闻事件传播出去,有图有视频有文字,相比较传统的新闻线人,微博线人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微博线人弥补了传统新闻线人的诸多不足,在传播新闻上的作用更加明显,关注与被关注、互相关注、转发、评论,各自思想观点的传播,给传统媒体以集结各家之言的思维角度,为报纸多层次挖掘新闻真相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四、促进报纸采编方法的创新

新闻线人在微博上线索后,记者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手机,跟受访者(很多时候记者会采访新闻线人)约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微博采访,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也能够准确而清晰地提问和回答。

微博采访的优点除了方便突破空间的限制,还不会使受访者感到紧张,便于受访者畅所欲言,还因为微博的内容在网上,有据可查,不担心内容丢失,而采访对象也会顾虑到自己所发表言论的公开性,在回答问题时更加负责。

媒体从业者已广泛关注微博,一方面锁定官方微博的爆料平台,另一方面从海量的微博信息中寻找新闻线索,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线索,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最早的信息就来源于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此后网友持续在微博上发表对事故救援、事故现场处理的最新消息。

同时,一些报纸增设“微新闻”版、“网络头条”版等,从微博中选取精华,汇聚在一个版中,一个版有几十条信息,成为信息超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也借鉴微博写作特点,满足受众的“浅阅读”需求。

纸媒借助微博的强大爆料功能,对爆料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通过重新采访见诸报端,挖掘新闻的“深度”,同时保持新闻的“温度”⑤。

当然,微博爆料是把“双刃剑”,它丰富了报社获取线索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微博爆料更易威胁个人隐私、虚假新闻扩大化、新闻价值难以保证、线人的安全面临着威胁等,这些问题使报纸记者面临新的考验,要利用好“微博爆料”平台,就要牢牢守住新闻真实性的准则,强化传统媒体的“把关”职责,规范对“微博线人”的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①⑤赵晓梦,《一条微博引发纸媒变革的四点思考》,《中国记者》,2010(10)

②孙夏力,《质疑声中的微博爆料人》,《环球人物》,第158期

③张栋,《“新闻线人”:新兴的传媒职业》,《新闻天地》,2004(2)

④胡春阳,《报料的缘起和价值》《新闻爱好者》,2004(4)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2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 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对比新时期之前的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屡屡有佳作问世。然而,对当代文学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仅仅小说一个文类就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70后美女写作”、“80后青春写作”乃至近几年的“底层写作”。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流派写作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得到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个人性得到极大张扬,这些都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而出版方式除了直接出书、报刊连载这些传统方式,还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这样就越过了编辑们的层层把关,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能够更加全面体现作者的风格和才情。

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评论的困境

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新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数字杂志等手段,将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传媒时代的特征,就是让人丢失传统。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深受西方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往往缺乏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加上近年来对国学教育的疏忽,对西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精神依赖的血脉与根基。除此之外,图书出版商们也在用尽种种手段打造市场卖点,致使文学创作在对市场的迎合中不得不放弃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状况:过分张扬自然人性、肆意渲染感官刺激、充分暴露个人私欲、彻底消解传统价值的作品大行其道,所谓“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私语化写作”侵占了图书的大半市场,而对爱的表达、对理想的追寻、对真善美的探索、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的作品,不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学创作怎能让人乐观!别林斯基曾说:“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如此:无论是怎样蓬勃的创作力,如果只把它自己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作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如果它认为地面上不值得它去施展本领,它的领域是在云端,而人世的痛苦和希望不应该搅扰它的神秘的预见和诗的瞑想的话———这样的创作力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已。它无论怎样巨大,由它产生的作品绝不能伸入到生活里,也不可能在现代或后世人的心中引起热烈的激动和共鸣。”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作品是经不起阅读的,只有保持文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东西,它才可以不被遮蔽而成为世界性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不竭动力。正如唐诗宋词、京剧、茶文化、园林艺术等,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受青睐,其根本就在于它们充满着鲜明的、不易被模仿的、无法被替代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成就了这些艺术文化,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唯一缘由。

三、文学评论的的出路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由于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的出现,并不是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新媒体技术,也不是要一味地责怪市场的作用。而新媒体时代技术的高效原则,再加上经济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必然要求在最节省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结合到文学创作上说,经济的效 益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去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必须在短时间内创作更多的作品,必须不断翻新花样以免引起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粗制滥造之作实在是在所难免。这样,经济的刺激和新技术的支持导致作品的更新和代谢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作家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生活,更没有时间精心思索,闭门造车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但“技术无过错”,我们不能把创作所遭遇的困境嫁祸在无生命、无理性、无思想的“技术”身上,拨去文学创作困境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文学目前的创作困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自身。这些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了文学创作上的诸多困境。文学的困境在本质上其实表现为人性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白烨;在适应中坚守——文坛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文学,2004,01.

[2]丁国旗;;“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3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高潮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二、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三、总结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解析

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和个人长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切的影响力量。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综合性文化发展形态的变革,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综合性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备重要的影响力量。新媒体时代基本特征的发展强化,给今后一段时期之内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变革力量。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一)多种形态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形态媒介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是新媒体时代最鲜明的发展演化特征。在新媒体领域相关技术形态的发展演进背景下,国人传统认知理念体系中涉及的多种常规媒介形态之间的差异界限日渐模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信息资讯媒介技术平台逐步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传统媒介形态之间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给我国大众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创造了强烈的推动力量。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展开细致考量,新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演进带来了新的实践要求和挑战,各级高校只有切实对新媒体技术形态的发展特征展开充分适应,才能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创造充分的保障条件。

(二)大数据时代形态演进路径逐步深化。

2013年是我国“大数据”技术形态发展的第一年,时至今日,“大数据”已经极其深刻地渗透到我国网民群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并且切实给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助力条件。

大数据技术形态的深刻发展,较大规模地实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在数据存储和信息容量有效拓展层面的发展趋势特征,以KB、mB、GB等作为网络信息流量计量单位的历史时期已经归于湮没,大数据时代背景,能够切实确保当代大学生个体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对海量化资源和信息对象的即时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空间实际承载的信息资源对象本身具备的良莠不齐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

(三)网络化生活模式的日渐形成。

新媒体技术形态的稳定有序发展,使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形态特征,大学生群体在开放性的网络技术空间内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信息与接收终端,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还可以通过建立在网络技术形态技术背景之上的社交软件应用平台,实现与全世界范围内开放性网络技术实践空间之内的独立人类个体之间的即时性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行为。高校大学生应当切实用好网络技术平台为自身学习生活实践行为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对网络技术形态中积极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的生动检验。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切实抓好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

第一,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导向,就是要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查找行为,切实打破课堂教学空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务中的垄断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愿望和学习兴趣特征,并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科学影响下,切实运用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找寻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的导向功能,切实助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原始初衷,在充分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放式发展特征的背景下,还要切实保障有关教育工作充分的教育属性,让大学切实形成有效辨识网络资源对象优劣属性的本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稳定取得预期教学效果。

(二)充分引入新媒体技术形态,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贴近。

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切实完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得大学生能够切实实现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制目标,用理性对行为实施科学有效的约束。因此,开展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力度,逐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贴近性,并以此助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只有充分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化在校生活的贴近性,才能切实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文选取两个具体角度展开了论述分析,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现有发展阶段条件下,要想切实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大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并逐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贴近性。

参考文献:

[1]张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08:223.

[2]宋金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5,07:167-168.

[3]郑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5-118.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5

>>试析微博的媒介属性和传播特征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探究微博传播时代的媒介融合政府微博新闻传播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从传播结构、受众到操作系统“微博”环境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微博非语言传播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传统报纸和其在微博传播的不同微博广告的传播特征研究微博舆情的传播特征政府微博传播的传播特征与策略浅谈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对微博新媒介的应对“微传播”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框架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启示微博传播中的网民媒介素养分析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框架分析微传播时代的微博写作特征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播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苏克军,赵彬.我们既媒体[J].读书,2006(3).

[3]伊伦.twitter来了[J].互联网天地,2007(10).

[4]李翔.微博凶猛传统媒体小心[J].经济观察报,2010(3).

[5]刘兴亮.微博的传播机制及未来发展思考[J].传媒,2010(1).

[6]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

[7]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J].青年记者,2010(4).

[8]赵民,张军峰.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与发展方向[J].新闻大学,2009(4).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6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传统定义,"阅读"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而1999年出版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则作了重新界定,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阅读方式随着阅读的载体变化而变化.人类的阅读载体经历了从甲骨、竹简、布帛、纸张、电视、电影传统媒体载体到以网络、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载体的嬗变.

 

关于新媒体,没有统一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而美国《连线》wired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技术上数字化和传播上互动性.

 

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电子书等新媒体阅读载体的发展,跟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如线性阅读转向非线性阅读;纸质阅读转向屏幕阅读;固定阅读转向移动阅读;单向阅读转向交互性阅读;深阅读转向浅阅读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嬗变,就是由深阅读转向了浅阅读.

 

在纸媒等传统媒体时代,为应付考试或陶冶情操,人们更多的是深阅读.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思维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式.由于网络和超文本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急剧增加,阅读心理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出现了相应的嬗变,出现了以追求浅显和娱乐为目的的浅阅读方式.

 

二、新媒体语境下浅阅读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浅阅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浅阅读指人们以快速获取信息,追求阅读娱乐性为目的,借助新媒体,采取浏览式从符号获取信息而不需要深层次思考的浅层次阅读方式.它具有浅显性、浏览性、娱乐性的鲜明特点.

 

1. 娱乐性.娱乐性指浅阅读过程中人们在轻松愉悦、互动参与的状态下获取信息的娱乐化特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更多是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这种以休闲为目的的浅阅读方式与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阅读方式有很大不同.

 

2. 浅显性.浅显性指浅阅读的内容浅显,不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浅显性表现在网络新媒体信息往往图文并茂,文字内容浅显、通俗易懂.如网络新媒体中大量的娱乐、社会新闻就体现了浅阅读浅显性的特征.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目的在于追求娱乐性,加上海量的网络信息,决定了人们阅读的内容必须浅显,这样才能浏览尽量多的阅读内容,尽快找到自己所需信息.

 

3. 浏览性.浏览性指浅阅读过程中,采用浏览式甚至跳跃式阅读网络新媒体信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和阅读内容的浅显以及互联网超文本的出现,决定了人们采用浏览式、跳跃式阅读,往往一目十行.

 

跟传统媒体的深阅读方式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浅阅读方式适应了网络信息爆炸和人们追求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强调的是阅读的浅显性、视觉性、愉悦性.

 

随着2009年微博这一新媒体在新浪正式上线公测,新媒体语境下的阅读方式出现了新的嬗变.跟其他新媒体相比,微博的阅读方式除具有其他新媒体的浅阅读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快速性和碎片性,笔者称之为"瞥阅读"."瞥"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

 

所谓的瞥阅读,目前还没人下过定义.笔者认为,在微博语境下,所谓的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不仅仅与微博自身的特点有关,且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阅读内容简短化的阅读心理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等因素有关.

 

三、微博的特征

 

1. 碎片性.微博的碎片性指微博内容的简短、不完整性及用零碎的时空阅读并微博信息.微博的碎片性首先体现在字数上.微博信息受140字字数限制,常常都是"三言两语".其次体现在内容上.微博信息往往只言片语,内容存在不完整性.再次体现在信息阅读和上.现在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的零碎时空里,通过手机阅读并微博信息.2. 即时性.微博的即时性指微博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手机、QQ 等聊天工具即时阅读和信息.3. 多媒体融合性.微博的多媒体融合性指微博的内容由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构成,相互之间可以切换、融合.

 

四、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的解读

 

微博瞥阅读方式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即微博自身特征和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二是社会因素,即阅读心理的改变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技术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微博独特的阅读方式--瞥阅读.

 

1.瞥阅读产生的技术因素

 

(1)微博自身特征.如上所述,微博具有碎片性、多媒体融合性等特征.微博简短的文字和碎片性的内容,使人们瞥一眼就能看完.同时,微博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浅显性,人们也无需花太长时间去看.(2)手机移动终端的因素.如果浅阅读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产物,那么瞥阅读跟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具有弥合性、便携性和即时性,微博用户利用碎片性的时空瞥一眼微博信息成为可能.且由于手机容量有限性和输字不方便性, 手机不宜像博客那样的长篇大论,只适合像微博那样的简短内容.这就决定了微博阅读内容的简短性.

 

2. 瞥阅读产生的社会因素

 

(1)阅读心理因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也增大,劳碌的人们没有很多时间去阅读像博客那样的长篇大论.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的:"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5]

 

因此,在多种压力下,人们更喜欢快速阅读内容简短、具有娱乐性和视觉冲击力的信息,以此宣泄和释放压力.而微博的瞥阅读恰好反映了这种阅读习惯的转变.在微博语境下,微博的简短文字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速度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理.

 

(2)时空的碎片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的时空呈现碎片性的特征.时空的碎片性体现在由于频繁的时空移动与转换,时空被分成不同的小块, 如等车、坐车、工作、学习的休息间隙等.借助手机终端,微博正好适应了现代社会时空碎片性的需求.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性时空阅读信息.

 

由于时空的碎片性,人们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长篇大作,更愿意瞥阅读像微博这种内容简洁、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信息.

 

(3)社会的碎片性.微博的瞥阅读适应了当前社会碎片性的需求.研究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 美元时,便处于一个以社会的"碎片性"为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被瓦解,被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性分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贫富悬殊不断拉大,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民营企业家、个体户、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娱乐明星等,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导致整体社会意识、思维趋向多元性和碎片性.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产生,打破了官方的话语权垄断,碎片性的社会各阶层都想借助微博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决定了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性.所以无论精英抑或社会的草根阶层,都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仅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字,这使瞥阅读成为可能.

 

五、微博瞥阅读方式的特征

 

微博自身特征、阅读心理的变化及社会、时空的碎片性、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决定了在微博语境下,瞥阅读方式具有其他新媒体所没有的阅读特征,即快速性和碎片性.

 

1. 快速性.一是微博文字阅读的快速性.微博有字数的限制,文字一般不超过140字,多数是一句话,甚至有的就是一个字,或只有图像,没有文字.如赵薇 2013年7月14日的新浪微博仅仅是一个表情.7月13日的微博只有"算了!睡吧!"这几个字.文字内容大都口语化,往往是个人的生活琐事或心情表达, 具有浅显特征.由于微博文字的精悍和内容的浅显,阅读起来就比较快速,只需瞥一眼就可以了.二是微博图像阅读的快速性.微博具有多媒体融合性,除文字外, 还由图片、视频、音频等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图片.新浪名人微博中,姚晨、赵薇等明星的微博,大多都有图片.姚晨新浪微博于2013年7月18日在其生完孩子后"父子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下面即一张她老公和儿子的合影.图像内容大多反映日常生活,具有视觉的冲击性和娱乐性,无需深阅读,往往只需瞥一眼即可完成阅读.三是微博切换的快速性.微博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之间可快速切换,其他的如超链接、关注、转发、评论等也能很快切换.

 

2. 碎片性.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除快速性外,还有碎片性的特征.如上面分析微博的碎片性特征那样,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首先体现在文字的碎片性上.微博受140 字的限制,微博的文字往往是一两句话.其次,微博的瞥阅读碎片性体现在其内容具有碎片性,微博的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对语言形式往往不加修饰,口语化明显,是"大量即兴、零敲碎打、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的感觉式表达",[7]具有"零编辑、零语法、零文采、零形式"特征.再次,微博瞥阅读的碎片性体现在人们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性的时空来阅读微博信息.

 

六、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快速性和碎片性等特征,使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具有不同于其他新媒体阅读的优缺点和影响.

 

1.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优缺点

 

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优点在于其快速性阅读,能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微博信息,适合遇到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急欲了解新闻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追求快速、新奇、浅显和娱乐休闲的阅读心态.但微博瞥阅读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性、碎片性、浅显性等不足.

 

其海量的具有娱乐化表征的信息,往往会"分散受众注意力,为受众提供消遣,减少受众的理性思考".

 

其不利于思维逻辑的训练,不适合较深的学术知识学习.

 

同时,微博文字的简短和零碎,人们很难获得像传统深阅读那样的阅读审美情趣.

 

2. 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影响

 

第一,体现在它增加了人们阅读微博的兴趣.由于微博简短的文字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加之可利用碎片性时空阅读的便捷性,调动了人们阅读的积极性,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

 

第二,促进了微博叙述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博瞥阅读的内容大多是生活的日常琐事,无需考虑语法和逻辑,所以微博叙述多流于表面,较为肤浅,呈现出娱乐化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涂鸦化"趋势.另一方面,要想瞥一眼就能迅速了解乃至记住其内容,就要求微博的叙事语言精练、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如导演冯小刚在其新浪微博中对"亲爱"二字繁简变化的阐述就让人过目难忘.他说繁体字"亲爱"简化成"亲爱"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然后,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他认为其他字都可以简化,唯独"亲爱"不可简化.

 

同时要注意修辞的多样化,使其内容活泼生动、通俗易懂.为吸引眼球,博主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修辞方式.如"咆哮体""凡客体""tVB""淘宝体"等.

 

2011年8月1日上午,外交部就在微博上用淘宝体了一条招聘信息."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 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找人啦!这是个国际组织,马上要在裴勇俊李英爱宋慧乔李俊基金贤惠Rain故乡韩国建立喔 有意咨询65962175,不包邮!""亲""有木有""不包邮"等词语,深得淘宝体的精髓,其语调轻松、幽默,内容活泼、通俗易懂,立即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

 

综上,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经历了由浅阅读向微博语境下瞥阅读的嬗变,这种阅读方式的嬗变不仅仅是阅读媒介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阅读心理变化和社会、时空的碎片性对阅读方式的新要求.微博语境下的瞥阅读增加了人们的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微博信息的即时传播,同时,它对微博叙事方式的变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08,996.

 

[2] 王余光,徐雁. 中国读书大辞典[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50.

 

[3] 陶丹,张浩达.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5] [美]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 喻国明. 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7] 微博隐忧:公共事务的平台别被娱乐化[n]. 中国经济导报,2011-01-11(B07).

 

[8] 高冬可. 微博新闻文体特征解析[J]. 新闻爱好者,2011(6).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7

关键词:媒介记忆;宏观信息;形塑“共识”;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40-02

1999至2013年迄今十五个年度,每一年度的岁末年初,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回顾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事件,体现了新闻传播主体组构的媒介记忆形式。作为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交叉领域的概念,“媒介记忆探讨传媒如何在运作过程中起到一个记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1]。媒介记忆首先是一项集体记忆活动,必须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与一定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媒介记忆已经成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媒介记忆与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概念演变而来。在哈布瓦赫的研究之后,对“记忆”的研究范畴扩展到诸多社会层面,与国家权力、族群认同、社会建构、历史想象等问题联系起来。社会记忆与媒介记忆之间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同时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记忆在社会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纽带关系。众多个人记忆通过媒介的传播效果形成社会记忆,具有社会认同功能的社会记忆也会深刻影响着个人记忆,媒介记忆起到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二、媒介记忆与内容类别

媒介记忆的功能在于搭建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桥梁,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认同。媒介记忆内容的选择,并非媒介所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有助于其记忆功能的发挥,也不是所有被媒介采编的信息都值得媒介记忆。某些历史事件、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纪念事件都是有助于媒介记忆功能发挥的信息编码特征。1999年至2013年度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的重大事件,按照报道数量的比例,内容类别依次是:第一,政策举措。党和国家在该年度新近出台,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革息息相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等,近十五年期间共有27件入选。第二,文体事件。国家传承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动态,近十五年期间一共有24件入选。第三,民生经济。致力于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生活发展的新闻,一共有14件入选。第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团结主题的鲜明旗帜,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地区和个人的报道,近十五年期间共有11件入选。第五,纪念事件。针对少数民族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等进行的一系列庆典活动,有10件入选。纪念事件的发生通常形成一定时间周期规律,英国学者康纳顿认为,“社会记忆的传递或多或少是通过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2]。媒介通过对纪念仪式的记忆与放大,强化了社会记忆的形成。

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事件”评选,反映组织专业化的“把关”机制,此外还有典型人物、会议表彰、督导检查、突发事件等其它重要动态报道。多数入选的新闻事件围绕少数民族区域化发展主题展开,体现了近十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转型期间,以国家战略思想为基础的政府重大决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

三、媒介记忆与宏观信息

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事件”编辑模式,呈现新闻文本的宏观社会构成特点。比如:第一,标题。通常反映报道中的首要话题或关键事实,确立了社会公众由此理解报道内容的主流价值标准。第二,新闻导语。只有新闻开篇的第一段或者前几段内容,彰显了新闻价值“大写意”的方式,回顾与再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宏观景象和某些重要细节。第三,新闻词汇。几乎很少使用某些类型的文体技巧,比如隐喻、术语、委婉语、双关语等,概要式“个性化”的表达模式,更加符合新闻报道权威性和客观性的要求。第四,时空顺序。新闻事件一般按照年度时间顺序展开,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空间地理方位,仅仅作为新闻场景所提及,并无具体描绘。第五,默认读者。对想象中读者群的认识必然影响对新闻事件评定的形式和内容,对读者的构想必然体现了一系列与阶层、民族、文化背景等受众相关社会属性的预设,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事件”的默认读者,主要是与我国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相关的一些党政干部、公务人员,以及其它国内外一般社会公众。这项活动的信息编辑模式,从总体上采用强调新闻价值和事实的方法,概述年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构成。“人们只有以宏观的和历史的眼光,观照新闻传播和新闻内容时,才能发现新闻是呈现一定社会历史演变过程的一条主线”[3]。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信息的宏观构成,它所关注的不是特定时刻某家媒介报道的具体内容,而是主流媒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总体关注、总体反映和总体报道,构建了一定历史年代媒介记忆的主要景象。媒介的记忆存在于它与历史的关系中,只有在历史如何作用于它,它如何作用于历史的关联中才能体现影响力和价值感。

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信息构成的宏观特点,其一,弘扬与社会时代主题的一致性,时代的发展趋向决定新闻内容的主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时代主题,决定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总体走向,决定作为媒介记忆一种形式的整体结构和图景。其二,反映与媒介生态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十大新闻”在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上的媒介记忆图景,与我国媒介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高度相关,当前存在怎样的媒介生态和宣传报道,就会有什么样的媒介记忆样式。其三,建构与国家认同的高度关联。国家认同的五个层面,从高到低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地理认同,“少数民族十大新闻”宏观信息构成,涉及政策纲领和文体事件的报道数量最多,作为媒介的一种记忆形式,突出国家认同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以建构社会公众对于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形象的心理认同。

四、媒介记忆与形塑“共识”

媒介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录与传播,不仅能够影响公众的集体感知和记忆,而且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形成并构建公众长期整体的社会记忆,有助于公众形成对社会的“共识”。媒介记忆的深层领域具有长期性,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的评选,是对每一年度不可枚举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众多媒介浅层记忆信息的积淀化、档案化和历史化,这使得媒介信息已不再是一种即时消费的传媒产品,已经转化成具有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资料,意味着信息产品从媒介消费到媒介存储“质”的跃迁,是媒介新记忆与旧记忆的交结与互动,由媒介组织加以勾勒为一幅幅高度凝练的社会“共识”图景。

从意义的精神层面来讲,“媒介周而复始的短期记忆生产和处理过程,逐渐沉淀进入媒介深层记忆之中,于是零散的浅层记忆信息被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形成了某种经验的或理论的复杂概念,或者说构建了一种图式和框架”[4],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往往支配着新闻图示和框架的总体取向。反过来讲,新闻图式和框架建构的背景前提正是社会“共识性”,正如霍尔所言,“只有当一个事件能够被安放在一系列已知的社会和文化共同感之中,或者关于社会‘意义地图’中的时候,它才具有意义”[5]。

媒介的深层长期记忆,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档案化还是精神意义的建构化,都会对今后媒介浅层记忆激活、生产和创建构成影响。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的互动过程,主要形成当代社会主流的现实观,超越了受众差异的社会阶层、民族和文化属性,广泛积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正能量。

五、媒介记忆与文化象征

媒介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形式,如同社会领域其它象征形式一样,大都是在文化分析的范畴内展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B将文化区分为两类概念,即描述性概念和象征性概念。“文化的描述性概念是指一个特定社会或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常规、习惯和做法,以及物质制品、物品和工具[6]。文化的象征性内涵可归纳为:文化是体现于象征形式,包括行动、语言中的意义形式,人们依靠它相互交流并共同具有一些经验、概念与信仰。汤普森对文化的象征性分析进一步延展到“结构性”范畴,“第一,象征形式是一个主体为了同另一个主体之间的表述。第二,象征形式的生产和构建,以及被接受的过程中典型包含着各种规则、规章或常规惯例。第三,象征形式典型包含着相互具有决定性关系的要素。第四,象征形式是一些构建,突出了某些关联方面,典型地代表和指称某些内容。第五,象征形式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背景进程之中,存在于产生、传输和接收象征形式的体制化范畴”[6]。

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的文化象征形式,体现为典型的整合模式,以独特的方式整合了一种媒介技术――国家民委网站,一个机构部门――国家民委相关部门,以及广域的传播时空――超越传受双方共处的地域限制。互联网技术传输的优势赋予媒介文化象征的信息广域储存效能,国家权威部门是媒介记忆和意义象征得以实施的选择机构。文化的象征形式在互联网的传播时空内,促动媒介记忆的象征形式产生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效能拓展。尽管如此,效能拓展的性质与程度还需要取决于媒介技术特性,以及媒介所属的机构部门和受众的社会属性等其它共鸣以及制约因素,这是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仍有待深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忽略的因素。

综上所述,年度“少数民族十大新闻”活动是我国媒介记忆重构文化象征生产、传播与接受的社会互动领域。我们不仅要关注这类媒介记忆的文化象征形式和手段,还要剖析文化象征的生产和接收条件,否则将会陷入内在主义和简单主义的谬误,从而继续探索媒介记忆中意义建构的有效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传承进步。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

[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杨保军.新闻本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邵鹏.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J].新闻前哨,2012(6).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8

新媒体的概念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及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新媒体的出现及影响是全面而彻底的,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更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一词也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也层出不穷,笔者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今天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体只是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和旧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报道形式首创者丹・吉尔默曾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media。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学者在界定的内涵及外延上是不统一的,不在一个界定的层面,理解自然各人各异。但综合大家的相同理念,我们倾向于理解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

无限的包容性。笔者认为,无限的包容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征。这里的“无限的包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包容性”,从传播形态上看,新媒体的包容性非常强。传统媒体将媒体的形式界限分明,如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输时代等,而这一切在新媒体时代已没有意义。因为新的传播技术将传统媒体的不同类型综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新媒体可以进行文字传播,同时也可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用户可以将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随时浏览,也可以用流媒体的形式即时使用。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态的复合体。

第二层意思是“无限”,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中,包容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被趋向无限化。有学者说过,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无限的生产、无限的需求和无限的消费,正是对这一层意思的解释。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全民性的创造和传播以及无边界的传播带来的是无限的生产。创造无止境,欲求也无止境,生产的多样性必然带来需求的无限以及消费的无限。

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个性化和精准性。新媒体的受众已被做了很好的市场细分,例如像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这样的新型传媒公司的兴起,就是建立在细分市场、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基础之上的。

现代营销理论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态势上推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意思是建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坚持与受众长期的个性化沟通,使营销达到一种可测可控的高要求。

新媒体在这种新型营销观念的指引下,也在进行着个性化、精准性的信息传递活动。如新媒体中一大重要内容“广告”信息的传递,其最高境界是让广告不像广告,而是用户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可以精准到某一地区、时段、人群,甚至是对某一个体的独特广告匹配,根据你的ip、CooKieS等来识别。而广告精准匹配的有效途径,包括有与内容相关、访客潜在意向相关、用户主动订阅等。

费用低廉。网易精准广告投放是网易首创的一种网络推广方式。根据网易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爱好等特征,投放精准广告并按实际效果付费。通过精准广告投放,少量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潜在顾客。精准广告按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顾客的实际访问数量计费,用户点击企业的广告才收取费用,不点击不收费,保证企业每一分钱的效果。这是有效提升企业销售额的一条很好途径。

新媒体对于企业广告是费用低廉而且效果显著的。而对于广大的普通使用者来说,信息几乎近于零费用,这种方式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特征

针对以上分析的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的2009年1月份全国通信业运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4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3亿。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传播学大家拉斯韦尔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5w”模式的理论,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是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人人都有“麦壳风”。2008年年底,湖南卫视推出一档新的节目《挑战麦克风》,这档节目中每期邀请108名普通观众,每人手里一支麦克风,随着音乐齐唱一首歌,用机器测出谁在群唱中唱得最好谁就能脱颖而出,类似的节目还有江苏卫视推出的《谁敢来唱歌》。

中国电视发展至今,电视观众的地位类似新媒体发展中受众的地位。最初综艺类节目中,观众只是纯粹的“看客”,被动接受。后来随着《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一类节目的兴起,观众可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再到后来真人秀节目的火爆,普通观众也可以成为节目的中心,决定节目的发展。《挑战麦克风》中选手手中的“麦克风”使普通的观众也成为信息的者。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9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逐渐展示出自身的传播特点与优势,并形成了多层次的信息网络,渗透进我国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新闻也逐渐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入手,对体育新闻传播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特征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形势。各种媒介的传播通过一定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发展形势,将世界各个地域与一种层次化以及网络化的传播形式连接起来。在这种传媒发展形势下,对传统体育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媒介融合概述

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媒介形势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新旧媒介模式的融合[1]。媒介融合并不是新模式完全替代旧模式,也不是旧模式指导新模式的发展,而是通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与文化层次人群的喜爱。媒介融合是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介形式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特征

(一)竞技体育仍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现阶段的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以其紧张性以及刺激性,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体育新闻内容。现阶段竞技体育报道覆盖了体育报纸、电台广播、电视新闻等多种新闻媒介,无论是传统的传播媒介还是新闻报道新媒介,竞技体育赛事报道都是体育新闻播报的重心。

(二)体育新闻传播出现娱乐化倾向

现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种类逐渐增多,且媒体数量不断增加,新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新闻媒体为了有效地吸引受众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大新闻报道的商业化运作力度,体育新闻传播出现娱乐化倾向。与此同时,体育报道因其赛事固有的生动性以及戏剧性与娱乐新闻较为接近,因此成为现代化新闻传播娱乐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自身除了竞技性就包含着娱乐性,因此可以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恰恰是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的。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逐渐摆脱了传统沉重的政治话题,而是用新颖的制作模式以及新闻体裁来吸引受众,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其对体育新闻也具有一定的娱乐化需求,因此娱乐性质的体育新闻逐渐被我国居民所接受。

(三)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现阶段由于社会人群的分化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新闻媒体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手中对新闻需求的差异性。现阶段体育新闻已经不是青年群体的专属,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个职业的人们都对体育新闻抱以高度的重视[2]。因此现阶段体育新闻为了迎合受众对于新闻多样化的需求,主动革新自身体育新闻传播方式,其播报手段更为多样化,从而满足了各个年龄段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的要求,保证各个群体可以实时地利用自身熟悉的获取方式获取体育新闻。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与现代化技术日益密切

新闻播报作为对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直观反映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都可以在新闻播报以及媒体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现阶段新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间得到应用,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与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新闻媒体的播报速度。在日后体育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其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将日益密切,不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宽新闻播报的深度,并有效地加强同受众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受众在获取新闻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使体育新闻播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二)逐渐加强同国际新闻媒体的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在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体育新闻的传播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应当加强同国际新闻媒体的交流,通过国际化的新闻交流提升受众的体验满意度。随着新媒体与旧媒体的逐渐融合,国际间新闻媒体的跨媒体联动、跨媒体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应当主动搭建与国际媒体合作的桥梁,与国际媒体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打破新闻媒体传统自然与社会的局限,进一步推进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3]。

(三)逐渐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随着新闻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新闻媒体应当明确受众才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应当重视起受众的新闻传播主导地位,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新闻工作者制作与传播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应当与受众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受众一定的信息选择权与权,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的需求。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尊重受众的意见与需求,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新闻事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社会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媒介融合时代逐渐到来。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推进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娱乐化,并且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融合。媒介融合趋势虽然为体育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在新闻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闻播报水平,实现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3:19-21,31.

新媒体时代特征篇10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信息;信息社会;新闻观念???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即众多网络新闻媒体在新闻、服务的方式上趋于一致。这为我们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实践基础,因为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些本质特征得到了凸显。?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分析,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

根据新浪网搜索引擎的资料,中国网络新闻媒体总量为5959家,其中包括一家新闻网站不同频道的单独登录,但是根据一家新闻单位出版多种媒体出版物的做法,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一家新闻网站的不同频道是不同的媒体(见表1)。?

虽然目前中国网络新闻媒体门类庞杂、数量众多,并且良莠不齐,还有很多登录的新闻网站处于“死亡”状态,但是这并不影响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研究——我们将选择真正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分类,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媒体模式进行研究。?

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地方性、全国性分类,还可以按照专业性、综合性分类。但是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所以本文采用将网络新闻媒体分为传统新闻媒体举办、商业实体举办两类。本来产权并不能决定新闻媒体的本质差别,但是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商业网站无新闻采访权,只能够全文采用传统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不得进行编辑(删改)①,所以网络新闻媒体的产权差别实际上也就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别:新闻采访编辑权,即所谓的原创新闻权利。而这样的差别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极有意义。?

“专题/热点新闻”包括: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3)中美撞机事件(11)反腐倡廉/大案要案(10)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41)揭批“”(24)申办2008年奥运会(24)?

“出版”包括:出版信息(14)出版社(654)?

资料来源:新浪首页〉探索首页〉新闻媒体search?sina?com?cn/search_dir/nm/2001/6/11??

依据这样的思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细分为如下类别:(见表2)?

在这些种类的网络新闻媒体中间,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有独立新闻系统的由传统新闻媒体举办的网络新闻媒体和大型商业网络新闻媒体。它们信息量大,新闻持续稳定快速,在网民中已经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因而访问数量大。依据传统新闻媒体本质研究中往往采用有巨大影响的媒体为实践基础的惯例,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媒体中亦将以这些有巨大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实践起点。鉴于网络新闻媒体众多,本文具体以表2所列出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蓝本。?

①这类网络新闻媒体仅仅只是传统媒体版本的电子化版本,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没有什么意义,故不列为本文研究对象。?

②③这类网络新闻媒体影响小,新闻量小、更新缓慢,并且大多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所以本文不列为研究对象。??

这些网络新闻媒体的详细情况如下:?

中国主要网络新闻媒体详情一览表

频道:以网站首页设置的频道、栏目名称为准?

新闻搜索:指新闻搜索引擎?

滚动新闻:指以滚动的方式更新新闻的板块?

相关新闻列表:指每一条新闻的详细内容页相关新闻的列表?

新闻排行:指依据网页点击数排列的访问最多的新闻?

新闻专题集纳:指对重要题材设立专题,将众多的新闻信息汇集到一起?

新闻调查讨论:指点击答案或简单回答的新闻调查、每条新闻在页末设有入口的讨论区?

新闻图片:图片新闻报道?

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动画新闻报道方式?

直播:指对重大题材进行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即时直播??

通过表3(见下页)相关项目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9家网络新闻媒体的相互比较的一个详细情况。关于“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的设置,笔者是在充分浏览9家网络新闻媒体内容的基础上,并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设立的。当然,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设置本身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探讨与对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认识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其探讨的过程就是认识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过程。?

10项变量中,趋同率最高的依次是图片新闻、新闻搜索、相关新闻列表、滚动新闻、新闻调查和新闻讨论,趋同率较低的是新闻排行、直播和多媒体。其中多媒体和直播虽然不是网络新闻媒体常规性的新闻方式,但是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播放过多媒体新闻、直播过新闻。比如新浪网播放过2002年中美撞机事件的视频节目,人民网在2000年两会报道中采用了即时连续的文字和图片报道方式进行直播。由于视频节目技术的特殊性限制、直播节目本身的选择性,使该两项的常规趋同率较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他们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代表性。?

9家网络新闻媒体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的趋同勾勒出了网络新闻媒体现阶段发展的基本模式,从此我们也可以探讨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①a代指audio音频。?

②R代指Realplay视频播放。?

③F代指Flas。?

④⑤多媒体和直播基本上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有过,此处只列出每天都有的多媒体播放、常规性的直播。?

⑥⑦该两项在新华网上只有项目名称,没有实际内容。??

二、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是涉及到社会性的根本转变、新闻观念的转变并决定网络外在特征的核心特征。从上文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模式背后的核心特征:1.新闻搜索是为了受众快速准确地获得新闻,这与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阅读方式是天壤之别。传统媒体是依据传者有什么新闻就什么新闻,受众及时阅读或收看,表现为新闻的及时消费。而建立在搜索引擎基础上的网络新闻媒体是受众需要什么新闻就依据搜索命令提供新闻,受众的新闻消费则是根据自身需要的时间来进行,不是及时消费;2.网络新闻媒体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基础是大量(不仅数量巨大,还形态多样)新闻的汇集,这必须是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信息量的极度丰富性,并且它是以网络数据库这样的技术为基础的;3.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同样是为“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思路服务的,通过列出相关新闻、汇聚专题使受众的需要得到更多满足的可能性,并具有拓展受众需要从而扩大受众利益的可能性;4.新闻排行、新闻调查和讨论一方面使传者获知受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使受众个体通过参与调查和讨论获知社会其他个体的态度和意见,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特殊的体现在网络上的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了解围绕一条新闻形成的舆论比了解一条新闻本身更有价值;5.滚动新闻、直播则承续了传统媒体即时阅读新闻的方式,但在时效性上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这些特征使网络新闻媒体超出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模式,更加类似于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业“是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产业”。②信息咨询服务与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信息咨询服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解决某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它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最新的新闻,还提供过时的新闻及相关的多种信息;而所有的这些信息受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全部获得,表现出接受的巨大灵活性。?

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而不仅仅是新闻的机构。此处“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于信息咨询的多种信息,有区别于传统新闻媒体强调“新鲜”的新闻(网络新闻媒体没有对“明日黄花”的鄙弃);“服务”既区别于信息咨询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仅仅最新新闻(网络新闻媒体的搜索引擎使“废旧报纸”的说法失去意义)。(见表4)?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形成有社会的根源,也有对于新闻观念的影响,还通过一些外在特征表现出来。?

1.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基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信息社会是工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社会中,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表现为厂房、设备、原料等因素决定了生产的过程,其技术基础是蒸气化、电气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在生产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以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而不断增长,直到电脑、网络技术成熟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超过了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工业社会也就转变为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首先是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其次是信息的快速传播,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应用。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利用并不是主观愿望能够达到的,特别是应用的效率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为基础。比如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工业尚未充分发展,物质资本的生产能力尚未充分释放,那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所获取的丰富快捷的管理信息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讲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没有效益。由此,我国很多企业的电脑网络主要成了职工进行网上娱乐的工具因而成了网络扫盲的工具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我国在总体上离信息社会尚有距离,本文对生产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也持谨慎态度,但是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文化艺术、公共领域和个人娱乐消费等)却有光明的前景。我国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虽然资金底子薄,但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证明。非生产领域首先步入“信息社会”,是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存在与发展的根源。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还必须为生产领域进入“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延伸,而网络新闻则是人的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延伸。人的认知能力的第一次延伸是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延伸的结果是近代新闻业产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当生产、生活向人的认知能力提出进一步延伸的要求的时候(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延伸的需要),人的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革命时期开始第二次延伸,延伸的结果是网络新闻信息服务的产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使人成了信息的寄生虫,这些虫只有在丰富的信息包围中、在高效率获取有用信息并高效率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毫无疑问,网络新闻媒体使这些虫快乐了:新闻信息极大丰富,数量巨大,多种媒体一应俱全;搜索引擎、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新闻排行使高效率获取新闻信息成为可能,而这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是不可想象的;滚动新闻、直播满足了高效率获知最新新闻信息的需要;电脑的强大处理能力满足了高效率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目前还停留在copy和传送上,将来必然有大的发展);新闻调查和讨论、新闻排行在获知公众舆论从而为个体提供公众信息参考方面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

2.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观念:新闻向新闻信息服务的转变?

由于信息社会塑造了人的新闻信息需要,受众和传者的新闻观念相应发生了变化。?

(1)新闻软化、泛化?

我国近年来先后兴起的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以及电视中大量服务、娱乐节目,都说明了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一项由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medill新闻服务华盛顿局主持的对美国16家主要新闻媒体1977—1997年的6,020个新闻报道进行的研究显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渐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离开政治和国际事务”。③这说明,传统新闻的精髓——以关心政治为荣耀的硬新闻正在淡化。淡化不是说减少或消亡,而是说别的类型的新闻信息在增多。显现在新闻媒体上,就是媒体的功能多样化,除了让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国际事务、制造引导舆论外,它还提供娱乐、信息、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媒体新闻报道的这种变化,当然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决定,它只能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在网络新闻媒体中,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使新闻的软化、泛化有更精彩的表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杜骏飞对网络新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网络新闻向人民展示的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把新闻的概念提高到一种泛信息的高度。就像我们在论述泛传播的原理时所描绘的那样,今天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并通过多元化甚至达到了实在化。它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受众对世界的外观下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讯息都确知无疑,这正是信息化社会能够赋予这个世界非常强大的实在的动力的重要原因。从媒体运作来说,有关新闻内容的服务工作(包括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都已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所谓的硬新闻上,而要把眼光投射更远,远至社会形态的各个侧面。在网络时代,你所看到的最令人称奇的传播画面是,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生活。④?

新闻的软化、泛化使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在信息的种类上拓展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新闻也就转变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2)时效性观念的拓展?

传统新闻观念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今天该发而没有发的新闻,等到明天就成了所谓的“明日黄花”,而永远不能编发。过期的报纸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废旧报纸”,播出过的广播电视新闻更像逝去的清风不可追寻。但是网络新闻媒体似乎永远只有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没有边际,一切过时的新闻都不擦去,新的新闻一个劲地往上添加。于是,“明日黄花”依旧在这份报纸上。由于只有一份,也就没有所谓的废旧报纸。?

但这又不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不讲究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恰恰相反,在绝对快速的时效性方面它有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被杜骏飞誉为“全时性”:?

(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一个独特的优势,被我们称之为“全时性”,今日网络新闻也往往被视之为“全时新闻报道”。⑤?

滚动新闻板块、新闻的及时更新使网络新闻媒体的全时性传播得到生动实现。?

这样,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时效性观念在传统新闻观念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一方面要求新的“新闻”传递更快(即时传播);另一方面旧的“新闻”又不失去意义。?

(3)受众利用新闻的方式发生转变?

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并不特地界定自己是在看新闻、还是在使用新闻,是单纯接受信息、还是在全方位地生活。⑥总之,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是自由、轻松、随意的。在时间上,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没有时间限制,不像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定时、持续收看,比如报纸就必须每天阅读,电视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收看才能了解一个主题的发展过程。而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他方便、想去看的时间登录网站,都一方面可以接受当时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更有意义)可以了解到此前该主题发展的详尽过程;在利用新闻的动机上,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具有完全的自利,可以随心所欲,看不看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形成传与受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人民网也不拒绝刊登名模内衣秀的照片,就是放下了《人民日报》高高在上的党中央机关报的架子,以平等、自由的传受关系争取受众。在传者与受众两个主体的关系上,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新闻信息,并且自主地形成对于新闻信息的判断,而不再是被传者“灌输”和支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增强,因为既破除了对媒体的迷信和依赖,又有很多途径可以对其真实性权威性进行评估,比如通过比较其他信息源的信息、搜索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参与讨论、发送e-mail求证等。?

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方式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受众新闻观念的变化。?

(4)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传播中的重要性被削弱,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商业网络新闻媒体没有新闻原创(采访、删改)的权利,但是仍然生机蓬勃。很多人就对新浪网靠“粘”新闻而获得极高访问数表示不满和疑惑。其实,撇开原创新闻的旧框框,我们就会发现令人不满和疑惑的事实下面的规律:原创新闻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或许并不重要,而“粘”的水平倒很可能对网络新闻媒体至关重要。?

正是这一点揭开了环绕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各种面纱,露出真实的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的生命。曾经被报纸视为生命的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网络新闻媒体中失去其独特的重要性,退居次要地位(不是不重要,只是退到了第二位)。?

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直接关系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要、受众高效率获取和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的程度。信息社会使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在量上大大突破,大量的需求使原创新闻、独家新闻黯然失色,而大量“粘”在一起的新闻信息以其“大量”而熠熠生辉。当然,“粘”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它是极需要水平、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的一项复杂工程。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问题也就是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问题。?

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汇编质量,网络新闻媒体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并对很多专题信息进行集纳;为了提高检索质量,很多网络新闻媒体不惜花费巨资开发高效搜索引擎,使受众检索更加全面、快速、准确,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个性化的汇编和检索服务,如订阅相关新闻邮件。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发展尚不充分,这可能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比如娱乐、商务、招聘网站,登录进入个性化页面的服务方式已经比较普遍,图书馆系统的个性化检索也有一定发展。相信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会出现根据访问者的个体情况提供新闻信息的动态网站,以及个性化的新闻信息的检索服务。?

新浪网在网络新闻媒体传播中占尽先机,正是源于它那长长的相关新闻列表、详尽的相关信息以及那准确、丰富又便于阅读的检索结果。而人民网、新华网在早期是不保留“过时”新闻的,也不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和相关信息,检索功能极弱。不过,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一批网络新闻媒体很快在新闻汇编和检索方面迎头赶上。(见表5)?

3.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是由其核心特征决定的。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信息社会是其社会性的根源,它还与新闻观念的一系列变化相联系,并受信息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见表6)?

1995、1996年网络新闻媒体在中国发展以来,国内关于网络新闻媒体外在特征的描述已经相当丰富,故本文不再作详尽的论述。?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

②陆笑:《现代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特点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1999年第4期。?

③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