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十篇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十篇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7:47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兴趣探究性民主课堂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热情洋溢

1.通过实验增强兴趣

化学实验生动有趣,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的体会能刻骨铭心,达到持久的记忆。经过动手参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动力,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为每一次实验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实验产物也有异,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研究,对潜能的挖掘、对智力的开发均有很大的帮助,能迅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手帕为什么不怕燃烧?产生了疑问,有了求解的过程,明白了化学的规律,这样就提升了认知能力。

2.信息化教学丰富学习过程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黑烟滚滚,学生看得触目惊心;演示2:市中心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了大量的废气,我接着播放了一组资料: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全市3/4的人患病,因此美国一再呼吁健康出行;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爸爸有一台车,我妈妈正准备买一辆属于自己专车,看来他们没有认识到机动车造成的危害呀;演示3:春节欢庆,大家欢天喜地燃放无数的烟花爆竹。演示完毕提出问题(1)你感到了污染的可怕吗?(2)你怎样决定改善这些染源?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我提议同学们课后积极搜集有关资料,因为网络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在使用信息过程中与信息互通、把信息重组,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和信息结合起来,不断地提升认知能力。

3.教学联系生活,增强趣味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加深生活和知识的联系,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在生活中,知识得到积淀,反过来,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有所用。课堂传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毕竟课堂上的时间短促,要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化学知识,课下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长和不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丰富。活动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观察,多作总结,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也只有学有所用,知识才能够记得牢固,知识才能够像经验哲学的鼻祖培根说的那样成为力量。

4.了解学生的特点

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擅长、心理特点、能力的大小等多方面的因素,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语文创作,就鼓励其撰写化学小论文;有的学生字写得漂亮,就安排他制作化学墙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制造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不断地对新知产生兴趣。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习化学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一切都需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投身学习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1.课堂观念的更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让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注重自身的进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基本技能。

2.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任何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求,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不搞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这个经历里面了解知识,总结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能够全面的交流自己的意见,达到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对化学教学的探究性有着良好的体现,在实践过程当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小插曲”,让学生感觉到新颖生动,让大家在一起说出自己的理解,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沟通是智慧的表达,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要找到更好的答案,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注意德育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之零点零三。很多因素都存在着,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着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养殖业的发达,动物的呼吸产生了巨大的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根据这些变化,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和动力: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应该做,从而利用知识,改善环境,为世界造福。

三、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

1.树立良好的典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且要在学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与魅力,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亲如一家,彼此和睦相处,课堂上允许即兴发言,打破所谓的“师道尊严”,创造民主的教学课堂,用和谐的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

2.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达到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学的起点不要过高,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接收和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收获。大量的经验表明,进行开放性的问题测验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学习。比如,提出下列问题:灭火方式有哪几种?这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们也能够迅速地回答出来,那么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一个图书馆发生了火灾,考虑到图书的特质,我们如何去选择灭火方式?这样问题的跟进,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就能深入地思考。

3.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我听你讲,你说我做”,学生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推一下,学生动一下,匮乏善思质疑的良好行为。完成作业以后,也很少进行自我检查,教师指出错误,我就改正,不正确的话我再改,完全不动脑去思考,很少去想我错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等等,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则从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

4.打破唯分数论

唯分数论过于呆板,但是一统天下,似乎分数主宰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前途,其实不然。民主教学的效果有些是隐性的,分数显然无法很客观的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品质始终左右着学生的成长。

5.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2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研究的话题。基于此,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而且可以给学生展现更为清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彻底的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第一,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都是利用板书及书本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面对这些静态的、抽象的数学内容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情景生动化、有趣化,化静态为动态,以有声替代无声,不断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初中数学知识中涉及到了很多抽象的数学定义及图形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是以口述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普遍不会将具体的、直观的图像作为讲解依据,学生很难掌握到例如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的要点。即使教师在黑板上手绘出一些举例图形,也很难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如果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形象、方便地将一些抽象的图形及定义直观、具体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具体化。第三,扩充数学课堂的容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局限于粉笔、黑板与教科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播放使用准备好的课件,不仅降低了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对课堂的时间进行了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扩充了课堂知识的容量,使教学效率最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

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的资料,而且优化了教学模式。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过程中应注意它的灵活性的特点,设计出趣味性强、有针对性的课件,以便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二)保障数学多媒体教材的可行性与专业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普及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种措施,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普及的前提则是多媒体教材的不断完善。初中教师与学校应合理化、科学化地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数学教材中,从而使初中数学教材更加完善,教学目的、难点及重点明朗化。初中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且对于资料的检索也更加快捷、方便。利用这种授课方式,数学教师可以自行掌控教学思路及方式,充分利用自主的发挥空间,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强化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与理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给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假如教师固步自封,坚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取忽视的态度,那么必定会给初中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教师与学校应不断强化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与理解,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初中生数学教学服务与教学活动最优化。从学生成长方面来看,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与学校充分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普及,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数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新课改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应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替换原有的教学手段,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教材与多媒体技术科学的、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促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黄淑霞单位:甘肃省庆城县冰淋岔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蔡庚.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设计与案例分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3

【论文关键词】初中学生;人格教育

本人从事初中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多次担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一直从事初中的教育工作,给我的感觉是初中的教育工作要比高中难做,特别是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更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知道,人格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

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初中生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核心

人是能动的、自主的,是万物之灵。人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2.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3.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产生良好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设美术园地、音乐兴趣小组等,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陶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大力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学生身心的统一。

4.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正合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初中生心理品质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受轻视的情况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不令人满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不令人忧虑。

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当前德育工及其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使初中生人格健康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4

摘要对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展开分析,分析认为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

“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相衔接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上海市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对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为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至此,“健康第一”思想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并在我国广泛推行。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简体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至此,“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健康第一”的思想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升学考试更加重要。学校体育应该把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上海市教委在印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引领,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发挥体育全面育人价值,促进本市学校体育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由此可见,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因此,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

二、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至今,我国的学校体育课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年学校体育课根本上变化不大。大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衔接不畅,前后重复,层次划分不连贯等问题。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是“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导引,也是“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前提。初中学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如没有初中体育多个运动项目的多种体验,小学阶段在兴趣化的基础上所培养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习惯就会逐渐减弱或者丧失。初中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体育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没有初中体育多个运动项目的多种体验,“高中体育专项化”的选择可能会集中于篮球、羽毛球等学生比较熟悉的项目或者仅是按照体育兴趣选取没有实践基础的一些项目,以致个别项目人数过多或学生之间的运动技能差异过大。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多个运动项目的多种体验,不仅小学阶段所萌发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习惯可以得到加强,而且也使得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后找到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项目,为高中阶段的专项化打下基础。因此,实施“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大、中、小w各学段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

三、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首先,初中生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容易疲劳;其次,如今的初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缺乏互助、缺乏交流与信任合作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力图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注重选取多个运动项目及其练习方法、多样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多种练习体验及学习经历为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旨在体现小群体性和对抗比赛性。课中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并穿插游戏和比赛等,贴近了初中生容易出现疲劳、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

综上所述,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特征;成因调查;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工程是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使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达到或接近城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看到,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异。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我国3.4亿青少年中,学习困难生(学困生)比例高达18.6%—36.4%,而在农村初中学校,学习困难生的比例有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据我们的调查,学困生在被调查的初中生中所占比例高达34.7%,也就是说,农村初中生中三分之一是学习困难生。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辍学的原因由原来的经济方面因素为主转变为因学习困难而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放弃学习。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等问题。如何帮助农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使他们不仅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且建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界必须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提高农村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之一,它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如何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研究,多从改善办学条件、减免学费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关注农村地区的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教育干预,以此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还不多。

为了揭示学习困难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学习困难生教育理论体系,进而为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一定的启示;促进广大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转变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方法,进而为提高广大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提供理论平台;探索一条有效的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教育途径和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而为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素质和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构建良好的农村初中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的转变学习困难生的教育环境,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自2007年2月起,由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牵头协调,宣州区狸桥中心初中与区教学研究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安徽省教育学会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学校与教育科研机构以及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密切合作的关系,狸桥中心初中正式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成立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集中了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生、乡镇分管教育领导、社区管理领导、教科研人员、基层学校校长、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教研组长、班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构成的多层次调查、实验和研究群体,构建了一支由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科研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该课题于2007年10月被安徽省教育厅与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批准为安徽省2007年普通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07JGo7366)。

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其研究目的是,力求通过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特征以及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农村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原则、途径、策略和方式方法等,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干预诊断机制和模式,为解决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阶段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的研究》课题,是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以提高农村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质量的有益的一项科研尝试。因此,它强调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动态性、可操作性。

该课题研究时间从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设计,研究论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编辑《课题研究通讯》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该阶段又分为三个具体的研究阶段:

1.12007年4月——2007年9月,对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初中所属四校初中学习困难生展开调查,着重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的原因。对学习困难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

该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

1.1.12007年2月——2007年3月,为调查问卷的设计环节;

1.1.22007年3月——2007年7月,为调查的实施环节;

1.1.32007年8月——2007年9月,为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环节。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特征、成因的调查研究报告》。

1.2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以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所属的四所农村初中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实验,着重研究对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进行教育干预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同时,建立各校子课题:

1.2.1农村初中学困生社区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1.2.2农村初中学困生学校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1.2.3农村初中学困生家庭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

1.2.4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重点:一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行为加以推广;找出影响学困生发展的典型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加以矫正,从而实现预防和减少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学习、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在教师中举办"我的教学观"、“我的教育理想”等专题教学征文活动。了解学生的正常合理需求,转变教师观念,调整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活动。

二是调查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教育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基本表现形式,探索推广的措施。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使积极的行为得以强化,不当行为加以矫正,为学习困难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我的教学困惑”、“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育反思”、“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我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等研讨征文活动:观察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引导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研讨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动机等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教师较典型的不当的教育行为。

三是探讨满足学困生特殊需要的策略:(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研究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各项教育策略:(a)心理辅导策略:分析学困生心理症状,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消除他们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b)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掌握各门学科具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c)情感教育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健康情感,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d)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直接教学、策略教学、诊断教学、任务分析等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个别教育和辅导。(e)环境教育策略:建设以“成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f)分科实施和分步推进策略:教研组发挥协调作用,任课教师具体承担学科辅导工作,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步分阶段实施指导。

四是加强教学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a)学困生学习档案的建立: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表现情况;(b)学困生的学习评价问题;(c)对学困生教育帮助行为与效果的反思;(c)制定学校奖励学困生制度;(e)教师“一帮一”辅导学生制度。

该阶段又分为三个环节:

(1)2007年10月,为学困生教育干预实验的设计环节;

(2)2007年11月——2009年7月,为学困生教育干预教育实验的实施环节;

(3)2009年8月-2009年10月,为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环节。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1.32010年2月——2010年6月,进行综合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学科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干预对策思考》。

第三阶段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进行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成果:《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第四阶段为课题结题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召开课题总结大会,整理研究成果资料,申报结题评估验收。

2.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

本课题的研目标是揭示农村学习困难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探索一条有效的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教育途径和一整套的教育方法,进而为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素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构建良好的农村初中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的转变学习困难生的教育环境。

2.1研究内容

2.1.1关于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成因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对学习困难生本人的调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进行调研,着重调查导致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差的各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一般特征。

2.1.2关于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以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心初中本部及所辖的南湖初中、昝村初中、卫东初中等四所初级中学为实验基地,以狸桥中心初中本部及所属四所初中7—9年级学生为调查实验研究对象,着重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的原则、途径、策略和方式方法等,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干预诊断机制和模式。

该课题和国内已有研究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1)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以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知识、技能、动机、兴趣、心理等)和外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在此基础上,以宣州区狸桥地区的若干所农村初中为实验基地,对如何有效转化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问题展开实验研究。(2)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运用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学困生成因等问题进行阐述,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有显著差别。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分析、筛选、比较和研究,了解了当前学困生研究的成果,对中外学困生研究相关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了解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和趋势,写成文献综述。

2.2.2问卷调查法:将设计好的问卷发放到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让被调查者做出回答,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得相关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2.2.3访谈法:事先设计好访谈的问题,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访谈。以开放式的方法来搜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某些观点,通过倾听与研究对象沟通互动,真实反映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

2.2.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配合,探索解决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困难问题的途径,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

2.2.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定期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科学验证和提炼,并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思考并撰写相关研究文章。

2.3研究过程。

2.3.1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措施。

本课题的准备比较充分,为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正常、严谨开展、有序进行,课题研究的一系列工作做得实实在在,科研态度严谨,内容科学,步骤踏实,方法有效。

(1)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对课题组成员以及各个承担课子题研究的四所学校的教师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课题研究工作的方向,并引导其加强理论学习。我们采取各种手段,组织教师在业余实践中进行自学,阅读科研理论、教育教学书籍、杂志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空间,并组织教师多次参加省、市、区、片教科研会议,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进行评奖,并汇编成多部专集。

(2)制定规范合理的研究制度。每学期初,召开课题组会议,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出可行的研究计划,使组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课题组定期集中活动,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以外,还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提出疑惑;每学期请安徽师大何更生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以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3)课题研讨形式丰富多样。互动研讨,教师将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和思考写成文章,相互交流;论文评选,课题组针对本课题研究设计了不同主题的七次论文评选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的参赛积极性,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2.3.2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

(1)对学习困难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对影响学习困难生成绩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撰写。

(2)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干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3)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编辑汇编了《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对策研究》、《学科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干预对策思考》、《学困生教育典型案例》、《我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育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等系列研究成果专辑以及《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教育干预研究资料专集》,撰写了《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特征的调查与教育干预策略研究报告》、《农村初中语文学校困难生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写作困难的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学困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学校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家庭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社区教育干预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成因、特征及其教育干预的实践与探索》、《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研究研究报告》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教育学术会议并提交学困生教育研究论文进行会议交流多篇获奖。

3.课题研究的成效以及问题思考

3.1研究成效。

3.1.1学校方面。

通过这项课题研究,学校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1)讲述自己的故事——教育叙事。经常讲述和写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故事,能养成观察事件、思考问题、及时动笔的良好习惯,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能够融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此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我的教育故事”、“我的教育反思”、“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我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评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总结教育的经验——科研论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肯定给教师留下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出来,对同事是启迪,对自己是鞭策。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七次组织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思考撰写科研论文,并汇编成专辑。

(3)探索解决的方法——教育教学。本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我们引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困生教育讲座等,促进学困生学业提高。这样,既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4)关注学生精神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作为农村初中,有其特殊性,教育工作者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课题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入手,找到了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并制定了相应配套的措施,如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组织心理团体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等等,在学困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2教师方面。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多读书、善读书。子课题组学校以及成员订阅了教育教学杂志,如《课程教材教法》、《中外教育比较》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进行阅读,并且有针对地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些阅读活动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鼓励教师撰写教育随笔。通过对教育随笔的研究,丰富教育研究的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研究途径,去关注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自己的人生历程,以此刷新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撰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使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提升科研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随笔中享受教育生活的幸福。

(3)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的学习活动。反思性学习是从教师的自身出发,从本质和根源上激发教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自觉的反思意识,从而加速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不同方式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要求教师立足于自身实践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4)教师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提升,极大地焕发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写作的极大热情。课题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实践。贯彻课题研究全过程,狸桥中心初中、狸桥片教研中心积极组织广大教师锐意探索,深入思考,开展了多次课题研究论文征集评选活动。2008年初,118位教师参加了“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成因调查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征文评选;2008年6月,开展了“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征文评选;2008年6月,组织教师撰文参加全区第八届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全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征文评选和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2009年3月,开展了“学科学困生教育对策思考”征文评选;2009年5月,开展了针对学困生教育的“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我的教育反思”作品评选;2009年7月开展了“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征文评选;2009年10月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论文评选。2010年4月,各校举办“我是怎样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经验报告会以及学困生帮扶经验交流会;2010年6月,片教研中心举办了学困生教育案例及个案研究征文评选。教师的几十篇论文获区级优秀论文奖;3篇论文获市教育科研论文奖;课题组组长、张家忠校长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获2008年全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二等奖,两位教师的论文获三等奖;张家忠校长的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获2009年全省教育科研研讨会交流论文评选一等奖。

3.1.3学生方面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教育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处于青春发育初始期和社会化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其个性的形成。因此,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对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向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教育,指出了“金钱至上”的弊端,引领学生要树立人生的理想,要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

(2)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对所测对象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百分之四十五的学生学习成绩取得很大提高,甚至有一些学生成绩已经跻身中上等。卫东初中获得2010年区教育体育局中考教学质量提升奖,狸桥中心初中、南湖初中学生在2011年中考中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3)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习惯的比较,发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是盲目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去学习知识,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4)开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初中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负责课题课题研究的四所学校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并对其中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还开展了“学困生”进步奖评选活动,点燃了学生进取的火苗。通过对“学困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加深了师生感情联络;使他们自我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最佳学习心态,促进自我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各种良性刺激的迁移功能,达到求知与做人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的研究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论证严密,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课题目标明确,思路正确;实施严谨周密,步骤稳妥,方法得当;领导重视,专家引领,教研人员协作,四校教师全员参与,研究资料丰富翔实,成果比较系统全面。几年来开展的科学、有序的理论探讨、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校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们共同努力,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付出了心血,做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促进了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广大教师对学困生教育问题的认识;为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业务素质的不断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平台;探索了有效的学困生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了良好的农村初中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转变学困生的教育网络与环境,为新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关注学困生群体,促进了农村学校特殊群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培养了教科研骨干力量,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和组织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宣州偏远农村地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12年1月30日,狸桥中心初中与安徽师范大学承担的安徽省“十一五”普通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研究》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荣获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省级课题结题证书》。专家组鉴定认为,“课题组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的教育使命感,致力于本地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践研究,体现了可贵的教育情怀。从整个研究过程看,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工作较扎实,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同意结题”。专家组希望课题组继续探索,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完善,努力实现“让每一位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教育愿景,为他们打下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2问题思考

通过研究,本课题组成员感到尚有以下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深入研究:

3.2.1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

3.2.2校内各学科教师协调配合的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

3.2.3如何根据各学科特点有效实现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品德素质文化修养

一、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其以不断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根本、核心的任务,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养成一个非常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有效增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的实践能力,正确领导初中学生在能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前提下,还能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品德素质目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树立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日渐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正式教学的课程内容中,通过教师对政治课程的教学,能够渐渐转化成为学生的智能以及品德心理结构(也就是品德认识、品德情感以及品德行为)。

1.政治教学内容可帮助学生品德认识形成。学生的认识基础就是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进行分析,人类社会道德的不断进步、社会中个人境界的不断提高,都离不开政治学科中文化科学知识的飞速进步与增长。而同时,初中政治课程根据该课程的标准要求,从初中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方面与生活实际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着其成长中的自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四条主线,有机整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品德、法律常识以及具体的国情教育等四个关键方面的学习内容。

2.政治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正确传授,能够给初中学生提供与展示一个非常生动并且具体的道德品质形象,帮助他们真实地受到教学课程内容的感染与熏陶。例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情景再现”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特点,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经历或者重视的问题设置多种不同的情景环境,通过提问、选择、分析、模拟、实物、评价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形成。这其中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该情景的学习中再现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和活动”中的阅览人生、感悟名人名言的二级栏目,通过采用紧扣政治课程的本课主题、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典型的阅读材料,帮助初中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感悟,产生共鸣。

3.政治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品德行为方式的形成。比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阅读和活动”中辩论时刻、活动体验的二级栏目,通过有效的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程度,广泛地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正确地培养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还可设置多种不同的实践活动,深化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主题,尽量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与技能,大力丰富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比较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二、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政治课程教学是教学实行过程中的关键组织形式。组织比较良好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相关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初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地尝试与探索各方面的知识教学、情感陶冶以及情感体验的互相联系、交融,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品德完善的作用

初中政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实效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该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比方说,初中政治课程教师需要树立以提高学校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要以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要以育人作为根本理念。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7

所谓“生活化教学”,与“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其实是基本一致的。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来说,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日常生活中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或让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政治教学的内容进行体会、学习,也可以是教学内容、形式等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政治教学,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同时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或者生活化的环境中得到学习,而同时能够使自己习得的内容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形成一个“学以致用”的教学闭环。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体现

1.教学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基于书本,这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特点。然而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总显得不具备贴近性,难以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去,总觉得是在“隔岸观火”。当代初中生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对于教学内容的接纳程度并不是很高。因而,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情节等结合在一起,以叙述、说故事、聊天等方式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书本与生活具备显而易见的联系的时候,方能够调动起初中生的关注,让其对于课本内容真正充满兴趣,学习的内容也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在于将书本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一些生活中独有的而书本中没有的内容,还可以纳入教学内容中来。对于生活中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素材的挖掘,是政治教师的必备技能。

2.教学环境选择的生活化

现代初中生的学习时间几乎都在学校中度过,长期与实际生活的隔离使得其对于教室的环境产生了厌恶感,学习效率低下,而更多的初中政治教学的素材,其实是散落在学校外部的广大社会中的,因此,初中政治教学环境的生活化,也是教师需要注重的教学元素。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上进行生活环境的模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节、情境,将初中政治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融入这些情境中,形成对于社会生活、日常消费、道德教育等的模拟,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观摩、思考,进行问题的解决,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领出校门,在教室之外寻求合适的情境,展开相关的教学,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教导学生要爱护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带领学生观摩地方人大代表投票,帮助其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中政治教学的诸多教学内容都是具备可达到的教育情境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师来说难度也并不大。

3.教学资源收集的生活化

初中政治教学的很多内容,教师也并不是其中的“行家里手”,因而有的时候也很难说通、说透,这会使得初中生产生对于教师能力的怀疑,容易产生不信任感。教师是教授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策划者,除了自己进行讲授之外,还应当集纳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辅助自身教学更进一步。例如,在讲授到“消费的类型”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请自己从事理财规划、投资贸易的朋友或者学生的家长到堂,让其花费10~20分钟的时间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流程等,条分缕析地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消费的类型;而在讲授到与社会公德相关的内容的时候,则可以请到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让其对于发生在本地的社会新闻进行评点,从中议出深意。将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引入,能够使优势资源更好地集中助力教学,使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更高。

4.教学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在教学生活化的同时,也需要引导教学评价逐步向生活化迈进。当代初中生政治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结合日常的思政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学校式的评价方式,比较死板和生硬。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提倡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用言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使得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成绩受到表扬之后能够获得内心的欣慰。教师可以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大家长”,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带领“家庭”里的学生成员进行一次拓展训练或者户外活动,作为奖励。教学评价方式的生活化,能够使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发贴近,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提高。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实验;师生关系

初中化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教师只有把化学学习情境设置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昂。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思维单纯、便于管理,如果学生觉得课堂枯燥的话,那么,中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度肯定不高。所以,初中化学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取材于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取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初中生去探索生活中每一个蕴含化学原理的小地方。

比如,大家都知道牛奶不宜用高温长久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释其中的原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并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共同找出牛奶不可高温煮的原因。学生交流分析之后,经过老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在常温下是呈现胶体状的,当牛奶加热到60~62度时,胶体状的蛋白质就开始渐渐脱水,如果长时间高温煮烫,胶体状蛋白质就会变成凝胶状态,形成沉淀。

另外,放久的红薯比刚出土的红薯要甜?这是为什么呢?初中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发现红薯放久了,部分水分会流失,红薯表面变得干瘪,红薯内糖分的浓度增加了,自然会变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接着观察和研究,探讨水分流失是否是红薯变甜的唯一原因,组织学生用刚出土的红薯和久置的红薯比较去做实验,测量除了水分流失的原因还有什么造成了糖分的增加。经过实验发现,在水分流失的过程中,水也参与了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后变成了糖,红薯自然会变甜。

二、初中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和学习的基础是实验。在做实验时,初中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教科书上所说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通过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启发,学习欲望能够得到调动。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采取情境教学策略时,应该把实验的因素考虑到其中。

初中化学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那就是测量金属的活动顺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这方面的实验:

在试验中教师可以提供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先做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基本上可以设置出以下的实验方案:

1.铁片、铜片、稀硫酸

2.铁片、硫酸铜

3.铜片、硫酸铁

理论上,上述三个实验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想象,分组讨论、体验,找到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加便捷和经济,最后在班级中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铁比铜活泼的结论,关于金属活动顺序的实验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实验,去实验镁和铝两种金属活动性,加强对该实验的印象和化学知识的记忆。

这种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的学习方法比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实验式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化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能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把理论知识从教师的大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一个过程,教师如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就没有理由去期待学生学习有积极性。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情感的因素,因为学生对一个教师的喜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这门课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鼓舞,由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去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化学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化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设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化学教学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化学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知识、体会化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项往.浅析情境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1.

[2]朱长春.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方法刍议[J].科学教育,2008.

[3]刘丽.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班主任工作;人才观念;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一名班级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要把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处理地井然有序,是一个繁琐的工作,涉及到班级初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健康、生活等方面。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状况,尤其是多样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这就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改变观念,从事抓起势在必行。

一、指导学生认真面对每一学科的学习,不可偏废

班主任工作首先监督教导处开学安排课程课时,必须全面开课,开足课时;其次,督促教师上好各门课程,初中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参加校园劳动,都参加校园艺体活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身心得到陶冶。监督语文、数学、英语主要学科课程不能占用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课程的时间,更不能占用班队活动课上文化课,转变文化课比艺体课重要的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初中学生体质;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心态,养成健康人格;加强美育,提高初中学生艺术修养,审美和创造能力,陶冶初中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初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扶优帮困,给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新起点

班主任工作监督各位任课教师教育好每一个初中学生,耐心细致地扶持学习能力弱的初中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适当地单独辅导学习能力弱的初中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各位老师的关怀,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抛弃不放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杜绝歧视、体罚、变相体罚学习能力弱的初中学生,不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勇气,自暴自弃,给班集体带来不良影响,将来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班主任每周组织初中学生召开一次班级周前会,以表扬为主,适当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让初中学生每天看到希望,看到进步,感觉到老师慈祥的目光。班主任每月组织各科任课教师召开一次班科教师联系会,以表扬为主,适当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主任向各科任课教师提出诚恳的建议,要让同志之间感觉到有股合力,共同建设好、管理好班集体。

三、合作互助,榜样示范,构建和谐民主的班级人文环境氛围

合作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初中生的班级合作也该体现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化学、生物课,任课教师把实验器材带进课堂发到初中学生桌子上,班主任要抽时间帮助搬动、清理器材,督促初中学生使用好器材,完成好当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适当地指导初中学生跟上物理、化学、生物教师的上课节奏,让初中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和理化生教师配合默契,是我们学习榜样,帮助初中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成果是合作的结晶,不是那一个人的独创。这样既培养了初中学生的实用技能,又陶冶了初中学生的情操。

四、针对初三分流现状,适当开展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班主任工作每天要检查初中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否完成,每天回家是否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果没有完成好,要及时与初中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好孩子,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天一天的积累,初中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扎下根来,初中学生才会一天一天地成长为有学习习惯,有劳动态度,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初中学生将来会终身受益,天天有行动。大多数、甚至全体初中学生读完初中课程将升入普通中学读高中,升入职业中学读职中。有一部分初中学生三年后将升入大学继续学习;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相信每一位初中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努力推进小学、中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多种合作,使人才培养的体系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化。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的言行、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初中学生灵魂的发展。有了好的班主任,有了好的观念,有了好的教育措施,才有好的班魂,初中学生才会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初中篮球教学;教学意义;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篮球运动是一项既锻炼身体,又有助于锻炼思维的团队性对抗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篮球运动就成了人们十分重视,也愿意参与的一项运动。在初中阶段,学校和教师如何利用体育进行合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传授学生篮球运动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以便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求学、工作生涯中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一、初中篮球教学的意义

(一)让初中学生更有朝气和活力

篮球运动是一项激烈的运动,需要全身所有肢体部位的协调统一,包含了跳跃、奔跑、投射等多种身体运动方式。它能全面地、综合地促进正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初中生的身体,让初中学生的人体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纠正长期伏案读书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有些学生因为长期不正确的读书姿势造成人生骨骼发育有些畸形,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通过激烈的运动可以减轻甚至纠正学生的以上问题,从而让初中学生更有活力和朝气。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节奏生活限制了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需求,初中学生更是因为繁重的学业而变得心理有些压抑。篮球运动给了他们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压抑的心情也能随着剧烈的运动而得到宣泄与释放,从而成为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方式方法。此外,篮球运动因为是团队竞技的形式,所有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接受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三)增强初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生产活动越来越精细化,这就更需要整个社会人群有默契的团队合作精神。初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主要时期。初中篮球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通过篮球竞技可以让初中学生建立起集体荣誉感,并且能够为此与团队合作。初中篮球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正确的理解团队精神和团队的价值,并且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等。

二、当前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观、体育观影响着初中篮球教学

当前,整个社会和学校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就是成绩好,争取考一个好的高中,升学率是初中学校最关系的,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更多人群将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篮球教学和篮球运动对初中学生的意义,从而造成轻视或者忽视篮球教学。正是因为这种教学观念和社会观念导致对初中篮球教学观念理解出现偏差,使得初中篮球教学师资力量有限,设备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也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初中篮球教学的发展,也限制了初中学生有效开展各种篮球活动。

(二)初中篮球教学方式和内容自身的不足

我国初中篮球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长时间以来都不曾改变,从而无法适应和迎合时展中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初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初中学生的个人意愿无法在篮球教学中得到体现,从而造成初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并不是很情愿的接受教师的各种安排与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篮球教学质量就可以想象。

(三)初中篮球教学缺乏普及意识

初中篮球教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对篮球教学的普及性不够,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懂得有效的引导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热爱。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教学更多的只是完成篮球教学内容,完成一些基本的篮球训练,而轻视了篮球教学在初中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性教育。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教师对篮球教学课堂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更无法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篮球没有意思,掌握不了篮球技术,从而导致我国篮球事业难以快速发展和进步。

三、初中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以培养初中学生篮球运动兴趣为基础

初中篮球教学是普及阶段,在今后的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加看重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篮球运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篮球教学首先要传授初中学生篮球运动的基本常识,因为初中学生和篮球接触较少,各种关于篮球运动的知识面比较浅,只有让初中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篮球知识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普及篮球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初中篮球教学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多媒体途径、书刊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欲望,从而最终引导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

(二)以培养初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主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化,团队合作精神将是今后社会最需要的一种精神特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身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篮球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篮球比赛,通过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拼搏来实现团队的胜利就是培养初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最佳时刻。在比赛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形的就形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初中篮球教学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

初中篮球教学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更好的迎合每个学生的需求。篮球分层教学就是将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三个层级,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篮球教学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每个层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层级的不同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从而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并且乐于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篮球教学更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性格、爱好等诸多特性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是初中篮球教学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初中篮球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篮球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学方式应该分析如何才能更好的迎合学生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学领.篮球教学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