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项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0:26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陕西;专项应急预案;规范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2-0029-05

ananalysisofStandardizationandScientificConstructionofShaanxiSpecialemergencyplan

ShaanxiacademyofGovernanceResearchGroup

(ShaanxiacademyofGovernance,Xi’an710068,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Shaanxispecialemergencyplansystemhasachievedgreatdevelopment,thespecialemergencyplanorganizationmanagementsystemhasbeenestablished,specialemergencyplanrealizedthesystematization,andspecialemergencyplanofemergencypracticevaluehasbeenrevealed,butspecialemergencyplansystemisimperfect,specialemergencyplanisstilllackofstandardizedstandards,atthesametime,thespecialemergencyplanimplementationalsohassomeprominentproblems.therefore,topromoteShaanxispecialemergencyplanstandardizedscientificconstruction,weshouldgraspspecialemergencyplanstructure.

Keywords:Shaanxi;specialemergencyplan;standardization;scientific

一、陕西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是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境内除汉民族外,还杂居、散居着42个少数民族。在公共安全方面,陕西既有与全国类似的问题,也有特殊情况。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多,贫困面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在拉大,国企改革滞后等等。这些情况给做好公共安全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也给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增加了难度。长期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05年10月成立了陕西省应急委员会,2005年12月成立了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随后,应急管理的地方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应急组织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应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展开。2006年7月31日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006〕28号),并连续五年召开了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省政府编制并实施了《陕西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同时,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2004年省政府印发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构架指南》(陕政办函〔2004〕122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陕政办函〔2004〕121号)两个指导性文件,全省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迅速推开。2005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后相继编制了26个省级专项预案和95个省级部门预案。2009年8月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09〕125号),旨在进一步促进预案的规范化管理。

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编制各类预案12万件,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与此同时,全省共组织了100多次较大规模的演练,通过演练,检验了预案,锻炼了队伍,完善了机制,提高了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陕西省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陕西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

1.专项应急预案的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建立。陕西省级应急管理机构从无到有,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省级各部门应急机构已经成立,而且大部分已有独立编制(其余正在申请办理中),机构与人员配备基本齐全,办公设施逐渐完善。应急管理人员经过多次培训、演练以及应急参与,应急专业知识逐渐丰富。省级应急专家库建立,专家已参与组织建设、预案制定、应急演练、人员培训等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省上提出并制定了“四进五有”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标准,通过省带市、市带县,总共建立了180个示范点,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见表1)。

专项应急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组织实施有赖于主管部门的积极、有效、科学的工作。由于省政府的积极工作,应急组织体系很快建立并有效运行。各主管部门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对9个主管厅局的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部门领导对应急工作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高度敬业精神,这是促成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2.专项应急预案实现系统化。目前,陕西省颁布四大类共26件专项应急预案(见表2)。

3.专项应急预案的应急实践价值已经显现。陕西专项应急预案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修订,此前的预案有一部分被实际应用,其中一种情况是间接应用,比如省卫生厅参与玉树地震救援、舟曲泥石流救援;另一种情况是独立应对的省内应急救援,比如陕南洪灾应急救援、商洛“10·20”液化天然气泄漏事故应急救援。专项应急预案的价值在这些救援活动中的已有所体现,一方面,预案对事件处置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实践证明预案不仅是必需的,而且要不断完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预案修订的诸多想法都来源于这些活动,比如救援者自身保障问题、专项储备问题、群众自救和参与救援问题等。

(二)陕西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现有的26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了认真研究以及对环保厅、省安监局、省交通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水利厅、省地震局、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9个厅局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陕西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专项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备。(1)某些预案目前还存在一些未具体规定预警标准及响应措施的特殊事件,现实操作中缺乏预案依据,亟待修订补充。(2)虽然专项应急预案体系中基本类别的预案已经颁布或修订,但由于某些危险源具有多样性特点,制定细化的专项应急预案就存在必要,如防洪专项应急预案中关于局部山洪泥石流、各支流的防汛规定还是空白。

2.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参照《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结构和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首先在于为今后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一个较为规范化的标准。

3.专项应急预案的内容中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内容不够。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其结果是导致预案在应急实践中难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预案中文字性表述过多且语言还不够通俗,不利于具体操作人员学习、领会和掌握预案。

4.专项应急预案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应急预案实施效果与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等应急工作的所有内容相联系。针对专项应急预案的特点,其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1)应急组织体系中组织机构职责还不够明确,尤其是层级指挥不清晰,多头指挥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2)有关联动机制在操作中的有效协调存在一定问题。在调研中,多个部门提出了部门(各机构)协调问题,如有些部门(机构)间协调能力欠缺,既往对协调能力的培养不够;有些部门认为部门间职责交叉,责任主体是谁不明确。

5.专项应急预案的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化。应严格落实2009年8月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09〕125号),使专项应急预案的评审、修订、培训、演练、、备案等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二、以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为抓手推动陕西专项应急预案规范化建设

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龙头”。专项应急管理的所有其他工作都可以看作专项应急预案的实践。因此,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并不仅仅是一个制定应急工作计划这样一个静态的文案设计,而是蕴含着动态的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实践的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故应以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为抓手,推动陕西专项应急预案及其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一)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

如前所述,目前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够强,使得预案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分析解构专项预案各关键要素,制定应急预案结构标准,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了提升专项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首先要求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和程序必须规范化。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化是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讲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成立科学合理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省级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因此,预案编制小组成员应包括突发事件处置所涉及的所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同时,应吸收相关专家参与。特别要明确牵头编制的主责部门。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科学的风险分析。任何预案的可操作性都是建立在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省级专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突发事件的处置一般都是特别重大和重大事件,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科学的风险分析就更加重要。为此,编制预案前应由省应急办公室牵头,相关厅局参与,全面分析突发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危害类型及危害程度,按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有针对性地排查危害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在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因素分析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陕西的危险源、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后果,进行危害风险分析,并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危害。同时,对陕西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在风险分析评估和应急能力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3.边演练边制定预案,边完善预案。如前所述,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因此,预案的编制往往是以目前可能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了使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具有有效性,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同时,提高各参与处置部门的协调性和联动性,提升应急处置效果,在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就需要边演练边制定预案,边完善预案,而不是在预案编制完成之后再演练。

(二)专项应急预案结构的标准化

1.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的含义、原则、目标。

(1)含义:即以实现专项应急预案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为宗旨,通过分析抽取专项预案各关键要素,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的标准化结构,为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提供规范统一的标准。

(2)原则:该课题研究的具体目的在于分析解构专项预案各关键要素,制定应急预案结构标准,为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标准范式;通过专项应急预案结构的标准化促进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管理的规范化并优化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同时,通过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的研究为专项应急预案智能化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应急平台辅助决策系统和应急预案库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专项应急预案标准化结构的确定应坚持以科学性、兼容性(普遍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便于数字化为原则。

(3)目标:该课题的研究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项应急预案的功能和作用,二是为了达到《专项应急预案结构标准化研究》的具体目的,即分析解构专项预案各关键要素,制定应急预案结构标准,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应急平台辅助决策系统和应急预案库建设奠定基础。为此,确定的专项应急预案标准化结构应该具有指导功能、查询功能、管理功能、前数字化功能。具体讲即确定的专项应急预案的标准化结构应具有: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作用、促进专项应急预案的规范化管理作用、专项应急预案的便于查询及宣传作用、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的作用以及便于数字化应用的作用。上述应具备的几个功能或应起到的作用,正是该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专项应急预案标准化结构的确定。

(1)确定的依据。虽然专项应急预案涉及的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的起因、处置的方式等有很强的特殊性,但是作为突发事件又具有一些普遍性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从四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都分为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要完成的应急任务和处置流程是相同的。从应急预案应发挥的作用或应具有的功能来看,应该能够清楚地回答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应急工作“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用什么资源做”。为此,我们以应急任务为驱动、以应急流程为导向来确定专项应急预案标准结构。具体讲,根据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应急工作应完成的任务和应急预案应具有的功能和应发挥的作用,抽取关键要素为预防准备、监测与预警、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处置、后期处置(恢复与重建)和资源保障。然后对要素进行层层分解。

(2)确定的步骤。第一步:编制专项应急预案编制通,则即专项应急预案规范化、标准化文本结构;第二步:从标准化文本结构中抽取专项应急预案各关键要素;第三步:把专项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表格化或模板化,即完成专项应急预案由标准化文本结构向标准结构模板的转化。

(3)标准化结构。为了体现专项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在对现有陕西省专项应急预案研究及其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项应急预案标准化结构包括三个大的部分即总则部分、功能部分和附则部分。对于专项应急预案的功能部分(专项应急预案标准化结构的核心部分)我们以应急任务为驱动、以应急流程为导向确定并抽取了6个一级要素,22个二级要素,64个三级要素,105个四级要素。

在标准结构设计中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省级专项应急预案涉及的突发事件需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因此,在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中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在应急处置中多部门权限、职责划分及其联动的问题。为此,在标准结构关键要素的抽取中我们试图对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机构进行准确定位和分类,抽取了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机构、现场指挥机构、协同参与单位作为指挥协调机构的二级要素,以此为准确划分各参与处置机构权限、职责确立前提。同时,为了使各个参与应急处置的机构和部门尽可能“联动起来”,增强专项应急预案的操作性,要素的抽取中突出了协调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协调机构主体、协调情形和协调事项进一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是资源保障的问题。资源保障是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应急保障的重点和要求不同。为此,我们抽取了应急准备保障、预警支持保障和应急处置保障作为资源保障的二级要素,并对这三个二级要素又进行了进一步详细分解。

(三)专项应急预案实施中需进一步探索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

1.应急指挥机构规范化问题。现有的专项应急预案中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中相关机构的组成及其名称还不够规范。在预案编制、实施及应急处置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促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的职责、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为宗旨,逐步使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设立及其名称和职责规范化。

2.应急处置程序规范化问题。一是在预案编制、实施及应急处置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编制各类突发事件处置操作规程,使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规范化;二是逐步明确应急处置的各环节各处置机构的职责、失责情形及应承担的结果,探索应急处置的问责程序并逐步使之规范化。

3.应急资源分类标准化问题。在应急资源储备和应急资源数据平台建设中,逐步探索应急资源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实行条形码制度,以促进应急资源储备和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提高应急资源的调用效率,提高应急处置的效果。

4.应急标识规范化问题。逐步探索应急机构、应急人员(指挥人员、救援人员、专家人员等)标识的规范化,在应急处置中使用的灾情地图、灾情统计表、汇报工作表、下达命令表以及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工作记录等的规范化。以利于事后查清责任、总结教训并为应急培训提供真实鲜活的教材。

三、进一步促进陕西专项应急预案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纵观国内外应急预案建设经验,结合陕西专项应急预案建设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陕西专项应急预案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预案结构上,注重省级应急预案与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与美国类似,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省级应急预案也是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为指导编制的,而且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借鉴美国经验,必须首先确保陕西省省级应急预案在基本结构上与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的内在统一性和相容性,然后再加强省内各级应急预案与省级应急预案结构上的统一性,以保证整个应急预案体系的协调兼容,促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的规范化。

(二)预案适用上,保证省级预案标准结构模板适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省内应急预案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省级预案结构的科学化、标准化,促进其地区内的指导性和通用性。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以比较粗线条的基本结构设计为基础,以特色化的各类功能支持附件为支撑。这样,既确保了预案标准结构模板适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又兼顾了预案内容上的可调整性和灵活性。

(三)预案内容上,突出不同层级预案功能及操作标准的差异性,注重危险性分析和风险评估

预案结构的标准化有利于促进预案建设的规范化,同时,在标准结构下,突出不同层级预案内容在实现功能及相应操作标准上的差异性,由高向低,渐次细化功能和措施内容,逐步实现最低层预案措施直接、对象简单、目标明确的操作效果。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升预案的可行性,使预案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借鉴美国经验,陕西在应急预案建设中务必重视危险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内容。科学细致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是确保预案具有实用功能的根本前提。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来做分析评估,还要有当地经济、社会、政治等基本情况的具体数据资料库作为分析依据,同时,务必有既往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资料库作为重要分析参考。

(四)预案的制定与修改上,强调预案生成的合作推演过程

从美国经验来看,预案的演练是检验预案实用性及对预案进一步丰富完善的极佳手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陕西应在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改中强调演练环节,通过合作演练,预案涉及的相关协同单位既熟悉了预案,又加强了彼此的合作默契,还能在实践中检测出预案与现实操作不相融合的内容,以及时对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五)预案的技术处理上,加强支持附件的丰富与更新

预案标准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才能确保预案体系的逐步规范化,同时,预案支持附件的定期丰富与更新,才能保证预案内容在使用中能不断顺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其更加灵活与合理。当应急机构及人员出现调整、应急措施及方法出现创新、应急法规出现新颁或修订等种种新情况时,要在技术处理上确保预案支持附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更新与丰富。

(六)预案的配套落实上,重视各类资源、专业队伍和相关应急能力技术建设

从国外众多国家应急预案建设的经验来看,预案建设都是同现实应急管理水平提升紧密联系起来的。不抓好各类资源的储备与管理,不搞好各种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加大应急能力技术平台的建设,再完美的预案设计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为使陕西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就必须狠抓预案的配套落实,把各类资源、专业队伍、相关应急能力技术建设真正带动起来。

(七)预案的机制构建上,强化统一领导下的属地管理应急反应机制

不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都特别注重加强属地管理的应急反应机制。事实上,这种机制更有利于确保应急反应的速度,同时,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也使得属地管理更能“因地制宜”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借鉴该经验,陕西应急预案的建设,最终应积极促成建立一套统一领导下的属地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当地应急反应组织的指挥实施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上级领导组织在资源调度上的配合保障作用。这种统一领导、就近指挥、有效保障的应急管理模式,必将使陕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课题组成员:王孝琪,吴琼华,王高社)

参考文献:

[1]赵正永.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陕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J].中国应急管理,2010,(5).

[2]程卫帅,黄薇,刘丹.中美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比较分析[J].人民长江,2009,(8).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2

第一条目的与原则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应急预案,是组织、指导、协调全委应急工作的总体部署,是规范委内各科室、代管机构和委属机构的基本程式。预案坚持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反应快速、运行有序、分工负责、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及时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协调工作,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二条编制依据

依据《国防法》、《防震减灾法》、《价格法》、《传染病防治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省发展和改革委综合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第三条应急工作范围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工作包括:

1、按照省政府、市政府要求,做好经济领域突发或异常情况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阶段应急措施的制定;

2、重点做好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警预报、情况监测预报;

3、遭遇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恐怖事件时,协调重要物资的应急生产、应急采购(进口)和应急调运等;

4、监控粮食、棉花、药品、医疗器械和重要物资等国家应急储备资源,必要时提出动用国家、省或市储备建议并按国家、省或市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5、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状态恢复阶段经济社会政策建议。

第四条应急预案体系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应急预案,主要规定应急状态下协调经济运行、重要物资供应和恢复阶段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指挥机构、应急响应基本程序等基础性内容,是我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制定的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是综合应急预案支撑性程序文件,对特殊工作要求分别做出具体规定。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第五条组织机构

作为市应急指挥体系组成部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应急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委主任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科室长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各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经济运行局,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六条职责

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预警、预防、缓解、应对和恢复各阶段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形成集中决策、统一指挥的快速高效工作机制。

领导小组职责:根据市委、市政府指令,领导全委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对各职能科室的各类预测预警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并报告市政府,根据市政府决策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应急机制的基础建设和日常管理。汇总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紧急状态时经济运行管理的建议;综合管理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生产储备、社会储备;提出煤、电、油、气、运及粮食、棉花、药品和国家、省、市应急储备重要物资及重要原材料的应急调度措施建议;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协调和集中采购(包括紧急进口);建设并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物资储备与调度系统网络;负责应急专项资金管理和相关信息报送。

各专项工作组职责:各科室根据工作职能分工和应急工作需要,服从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在应急响应状态下,分工负责重要物资和商品储备、市场价格监管、经济政策调控、产业政策协调、新闻等有关专项应急工作。

第七条应急机制运转原则

一、资源共享。为适应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时间、类型、程度和范围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管理的相关资源要及时沟通情况,保证应急调用及时有效。

二、分工协作和效率优先。在现有机构和职责基础上,按照应急工作总体要求明确应急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应急工作与现有科室职能分工的有机结合,体现分工负责特点和效率优先原则,发挥全委应急协调整体优势。

三、协同配合。在全市应急体制中,参与事项积极沟通配合。建立应急预案联系制度和应急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与市卫生局、市工信局、市粮食局、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县(区)和重点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以及预案备案制度,开展交流和培训。

第三章监测预警机制

第八条监测预警信息

完善各类经济信息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做好宏观经济、市场价格、经济运行动态(煤电油气运)等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出监测预警报告。

一、报告内容。监测预警范围内的异常现象、异常原因初步分析,动态趋势判断(消失、持续、扩大),预防措施建议。应急状态时的监测预警重点报告事件原因、主要过程、已产生的影响和损失,有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当前事态受控制程度和发展态势预测,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建议等。

二、报告程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科室按分管领域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监测预警情况、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有关重要信息。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及重点企业等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可以直接报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关于异常情况报告或预警信息后,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分析判断,评估措施建议并协调落实;继续跟踪动向,重大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并组织提出预防处置的有关措施建议。领导小组根据监测预警报告以及办公室的建议,综合判定事态性质和程度,确定响应级别,发出预警信息,采取预防缓解措施。

第九条异常情况判断和响应

本预案重点对涉及经济运行调节,应急生产组织,重要储备动用,价格干预和价格紧急措施实施等应急情况做出程序规定。特定异常情况在相关预案中另行具体规定。不可预见异常情况及时补充提出。

一、粮食、主要副食品供应方面:粮食、主要副食品(含食用油、肉、蛋、禽等)供应紧张或出现市场异常波动,涉及数个县(区),在较大范围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购买或粮食、主要副食品脱销等事件的处置,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省粮食应急预案》、《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二、煤电油气运方面:煤电油气运突发性供应困难,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受到明显影响的情况,按《省煤电油气运调度协调应急预案》执行。

三、市场价格方面:当粮食、药品、化肥等重要商品(与群众生活及生产密切相关对价格异常波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消费品)个别品种价格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大幅度上涨,可能对群众特别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按照《省粮食应急预案》、《省药品储备工作预案》、《应对突发价格异动事件加强监管工作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医药用品方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物化学恐怖袭击事件、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对医药用品提出紧急需求的情况,按照《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省药品储备工作预案》执行。

五、物资储备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

件,以及初级产品、成品油料等物资严重短缺或过剩时,按照《省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执行。

其他方面的异常情况识别原则,根据需要和单项预案内容及时补充提出。

第四章应急响应程序

第十条应急响应级别和启动条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响应状态设为两种模式:一是一级警戒应急响应(全市应急状态)。适用于达到严重程度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启动条件为: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未得到有效控制,或者突发性、破坏性很强,严重威胁多个县(区)甚至全市范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县(区)或有关部门应急措施已难于控制事态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全市性应急措施(启动总体预案或专项预案),成立统一指挥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即动员全部力量,采取多种综合及专项应急措施。实施一级警戒应急状态时,启动全部应急指挥系统,并视需要增加新的专项工作组。二是二级警戒应急响应(预警准备状态)。适用于较重程度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启动条件为: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已对个别地方产生较大影响,扩散态势尚不明朗,县(区)或部门已采取相应措施(启动县区预案或部门预案);领导小组根据有关县(区)或部门报告或监测预警信息,研究认为有继续扩散的可能性,在市委、市政府做出明确决定前,需要办公室有关成员加强监测预警分析,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应要求采取配合支援措施或准备采取应急措施的情形。实施二级警戒应急响应状态时,主要启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专项成员。

第十一条应急指挥工作流程

应急协调领导小组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组织执行交办的重大应急任务;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出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重要决策。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的特点,会同有关方面及时向市应急办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包括灾害或事态情况,预测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提交相关预案及对策建议等。根据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办公和通讯系统,实施24小时值班,建立工作联系网络。必要时提出动用市级储备建议,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组织和实施应急物资以及煤炭、电力、油料等紧急调运(调度)。根据需要组织重要物资应急生产和集中采购(包括进口),办理有关费用的预算、结算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指令,结合具体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的特点,按照快速、有序、准确高效的要求,分别做好职责分工范围内的有关专项任务落实工作。迅速编制储备物资或商品调用方案,落实品种、规格、数量和具体单位;迅速明确市场价格监控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商品,派出检查或执法队伍,依法果断处理价格违法事件;迅速分析突发事件对宏观经济以及重点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出财政、税收、价格、投资、贸易以及产业政策、运行调节等不同层面的调控措施建议;提出群众特别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应急生活保障政策建议。各有关科室必须及时把握和报告专项工作进展动态,保证全委应急协调机制高效运转和应急保障任务如期完成。

第十二条重点专项工作

一、新闻。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委办公室负责新闻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并协助有关科室提出新闻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其他部门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接受采访或信息。

二、交通运输协调。在应急响应状态下,根据应急工作对运输的紧急要求,交通运输专项成员负责重要物资紧急调运的综合协调工作,确保应急物资在规定时限内运抵目的地。

三、市场价格监管。市场价格监管成员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提出价格管理政策,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并组织实施;依法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价格干预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

四、其他专项工作。根据应急工作需要,领导小组可以要求有关科室参加或组建专项工作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中的特定工作。

第五章应急工作保障

第十三条应急信息、技术与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指挥调度计算机网络平台,整合、衔接现有监测、预警及储备管理等系统,形成精干高效的应急指挥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科室结合应急工作需要,加强与有关部门以及有关行业协会、相关重点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收集、跟踪动态信息。建立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工作专家数据库,为各项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

第十四条应急资金与后勤支持保障

将应急工作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用于应急措施研究,编制应急预案,开展相关应急教育培训、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应急调度系统建设等。应急响应期间所发生的储备、采购(进口)、征用、补偿和赔偿费用不足,按实际需要额向财政部门申请特别应急专项经费(在紧急情况下,有的企业为服从国家应急需要,经济上受到损失后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应急响应期间应确保所需物资供应,保证所发生的储备、采购(进口)、征用、补偿和赔偿等费用及时到位。特别紧急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可行使紧急征用权。

第十五条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应急工作中擅离岗位、、失职渎职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要及时做好应急指挥相关后勤支持保障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名词术语

一、本预案所称应急,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紧急状态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冲击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正常秩序,采取有效预防、缓解、应对和恢复措施的全过程。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市的经济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三、本预案所称紧急状态,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及其连锁反应在社会经济领域突然产生的大范围急剧严重损害或严重威胁,已经或极有可能造成经济社会秩序持续紊乱,危及经济社会安全,必须由政府采取非常规措施迅速消除、抑制、缓解全社会所遭受的破坏性影响,全面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的情形。

第十七条与县(区)应急预案的关系

县(区)有关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定本辖区经济领域应急预案时,可以参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应急预案,明确衔接关系,完善相关应急机制。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对电力供应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城市生产能源、生活保障、通讯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的供电是城市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电网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联络广泛,电力突发事件具有危险源多、次生灾害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一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电网极易受到影响,造成供电中断,给城市功能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研究提升供电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前,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灾害管理方面。2003年的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还较弱。“非典”之后,国家下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给出框架和依据。国家电监会、国家安监总局也分别对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2008年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14个专项应急预案,框定了南网公司系统的应急管理模式。

严格依从于南网公司的应急管理模式,玉溪供电局经过两年多建设,基本建立了以应急预案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运转机制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影响及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效率、应急培训及演练的广度与深度。

2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探索和思考

2.1改善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的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类。不同种类的应急预案,其编制目的和作用也不相同。提高三类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可从系统层、操作层、执行层三个层面分别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

2.1.1综合预案的编制应系统、全面。

综合应急预案是针对供电局整体,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共性方式、方法、原则的说明,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纲领文件。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应充分理解国家、行业、上级单位对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充分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风险及应急资源情况,对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通用流程等作详细说明,从源头对本单位应急管理体系构筑总体框架。所谓“纲举目张”,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全局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牵引和奠基作用。

2.1.2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具体、明确。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如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人身事故、自然灾害等),明确其应急程序和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骨干文件。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应突出“专项”,即专业性。在依从于综合预案的前提下,专项应急预案应从本专业出发,深度分析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及内部可调用资源、外部可联动资源,拟定明确、具体的处置流程及措施。专项应急预案按专业对综合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专项应急预案应可直接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脚本。

2.1.3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突发事件现场作为应急处置的“第一地点”,是最直接的信息源和处理终端。综合预案的框架构思、专项预案的骨干支撑,都需要在现场处置方案得到落实。同时突发事件现场又是最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所,及时、正确的第一时间处理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以触电人身事故为例,伤员触电后实施急救的黄金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只有现场迅速正确处置,才可能挽救生命。因此,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必须突出简洁、明了的特点,依从于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以最少的文字描述最重要的流程和信息——如详细行动步骤及顺序、信息报送方式及渠道、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实际运用中,也可以图表形式具体体现并张贴,以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2.2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应急处置的作用,就如同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是根本因素。笔者认为,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流运转、判断与决策、资源调配、指令执行与反馈,其中信息流运转联络其他三个要素(见图1)。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关键在于信息的高速、准确流转。

图1应急指挥系统运转过程

2.2.1应急指挥机构应明确、唯一。

应急指挥机构是大脑。多个应急指挥机构并存,必将导致多头指挥,指令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将互相排斥或交叉,造成信息混乱,直接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

实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供电局应明确突发事件所对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对应于每一个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唯一的组织机构履行指挥职责。响应级别及指挥机构的确定和对应,应在管理标准或应急预案中具体给出,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协调和统一,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如: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关系和区别、各自的职责和指挥权限等,应给予明确描述。

2.2.2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应明确、唯一。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信息报送、指令传达的要求是快和准。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南网公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都对下级报送信息的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信息流转快速准确,必须明确各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在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明确信息报送对象联系方式、时限、内容要求等内容。同时,为了减少事发现场和下级单位信息报送工作量,信息通道宜唯一,或尽量避免辐射式报送。如,在信息报送要求未整合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现场发生一起设备事故,当值负责人在组织现场处置的同时,还需分别向调度、生技、安监、变电管理所等部门报送信息,短时间内信息报送量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2.2.3应组建强大的信息处理组,避免信息堵塞。

应急工作组是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工作组的数量和种类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信息流“处理泵”的信息处理组,应是必不可少且应强化组建的。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处理组承担信息接收、统计、分析、汇总、及上报等工作,是信息流运转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信息工作组配给资源不足或运行不畅,势必造成应急处置过程中大量信息无序流转或堵塞,甚至出现错误支持信息提供给决策层,导致错误决策。

考虑到上述因素,信息处理组不应临时组建。应在专项预案中明确信息处理组的固定人员(包括B角)、职责、工作流程,并实现表单化。通过日常演练磨合,充分准备,应急处置时才能做到高效快捷。

2.2.4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为指挥系统运转增效提供强力支持。

网络和视频系统的广泛运用,可极大提升信息流转频率和实效。主动运用南方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对下级单位信息索取,亦可大大减少信息流量,增加流转效率。在日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除注重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外,还应加强运用能力培训,使信息化手段能够真正为系统运转增效服务。

2.3普遍、深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基础环境。

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概念,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针对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大型工机具使用方法、生命自救互救的学习,可称为应急培训,示范性、检验性应急演练,也可作为应急培训。两者目的都是促进应急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2.3.1宜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

我们企业的应急队伍和应急专家组都是基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建立起来的,成员并非专业应急抢险人员,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一支“24小时待命”等待抢险任务的应急队伍。鉴于日常生产工作地点的离散性以及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要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派遣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就必须做到各专业部门随时能够派遣熟悉应急管理的技术人员到位。因此,针对“固定名单”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方式,对几乎所有员工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对其中的骨干组织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此种方式对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较大支持。

2.3.2培训和演练应关注深度,务求实效。

员工的应急意识、知识、技能,以及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员工应急意识、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和浅尝辄止的培训和演练,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未必有效,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培训和演练的实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提高培训和演练的实效,关键有二:一是要有的放矢。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分解制定培训、演练计划,分批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逐步实现目标;二是要闭环管理、持续改进。针对每次培训和演练认真总结分析,查找问题,逐一落实解决,拟定下阶段改进方向。

3结束语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企业推进实施时间并不长,国家对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处在在发展中。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的研究和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借此文对现有的一些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今后将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应急预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应急预案是指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事先制定的应对处理方案或者措施[1]。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国内外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纷纷制定应急预案,学术界对应急预案也有较多研究[2-10]。对应急预案综合性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内容、分类和应急预案编制步骤等方面。

应急预案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规则构成了应急预案体系。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运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更加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应急事件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自陶岔渠首开始,沿线经过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长1432km,全线布置各类建筑物2385座,沿线周边环境复杂,运行管理难度大。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主要为工程事故突发事件、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四类。

(一)工程事故突发事件主要指工程结构、自动化系统、机电金结及供电系统发生破坏或失灵的突发事件,包括:工程结构破坏突发事件,如决口、堰塞、pCCp爆管等;自动化调度系统失控突发事件;金结机电及供电系统突发事件,如闸门损坏,供电系统瘫痪等。

(二)水质污染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外部原因造成总干渠水质发生污染的突发事件;社会影响突发事件,包括:渠道沿线化工厂等污染源渗入渠道污染水源;装载有毒有害化学品车辆坠渠引发水质污染;人为恶意投毒导致水质污染等。

(三)社会影响突发事件主要指可能对工程造成负面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包括:沿线水事纠纷事件;沿线人员私自进入渠道管理范围导致溺亡事件;渠道汛期左排建筑物行洪引起冲淹事件;沿线地下水污染纠纷事件等。

(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主要指受当地复杂地形地质和气候变化影响,存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可能造成工程或人员伤害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洪水灾害;冰凌灾害;暴雨灾害;地震灾害等。

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预案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应急预案体系由应急管理办法、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及二级运行管理单位的应急预案组成。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及二级运行管理单位的预案均服从总体预案。

(一)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由一级运行管理单位、二级运行管理单位、三级运行管理单位组成。一级运行管理单位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管理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及专家组;成立各专业应急指挥部,具体负责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并下设专业办公室及专家组。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参照一级运行管理单位设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三级运行管理单位服从二级运行管理单位指挥,配合完成应急响应有关事项。

(二)应急预案的级别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4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事件)、Ⅱ级(重大事件)、Ⅲ级(较大事件)和Ⅳ级(一般事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由一级运行管理单位、二级运行管理单位、三级运行管理单位组成。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对照事件分级发生Ⅰ、Ⅱ、Ⅲ级突发事件时,一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一、二、三级响应;发生Ⅳ级突发事件时,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四级响应。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级单位启动相应预案。

(三)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四级,对照事件分级发生Ⅰ、Ⅱ、Ⅲ级突发事件时,一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一、二、三级响应;发生Ⅳ级突发事件时,二级运行管理单位启动四级响应。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级单位启动相应预案。

当国家或地方启动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时,各级运行管理单位相应应急指挥机构接受统一领导。

(四)应急保障

1.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基础应急通信系统,并大力发展视频远程传输技术,保障救援现场抢险与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通信畅通;做好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通讯畅通。

2.物资保障

各级运行管理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做好应急物资监测、预警、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工作,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特殊物资应提前签订相关应急供应协议,保证及时供应。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应急物资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计划调配。同时了解地方政府的应急物资管理情况,必要时请求地方政府调拨。

3.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运行管理单位要建立各类相应的应急队伍。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力量和作用。应急队伍建设应分为先期处置队伍、后续处置队伍、增援队伍,以保证应急队伍处置情况时的连续性。

4.经费保障

突发事件处置经费纳入通水运行预算,应急经费实行专项拨付、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应按照突发事件处置要求,及时下拨经费。

5.其他保障

(1)各级运行管理单位充分利用社会应急医疗救护资源,支援现场应急救治工作。

(2)各级运行管理单位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三、现行应急预案分析

中线局应急处置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有效提升全线输水调度应急管理能力,保障输水运行安全,中线局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突发事件应急调度预案》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全线应急调度演练:开展了专项应急调度演练。通过模拟北京段工程pCCp爆管、天津段工程箱涵严重渗水、京石段工程水质污染、河南段工程渠道决口4类典型工况下的应急调度,提升了各级输水调度机构有关人员的应急调度能力,同时通过演练发现了应急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预案制定方面

1.体系尚不完整

中线建管局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体系,但是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内容不全,各项应急预案的划分、编制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有的还没有正式出台,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和情境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2.针对性较差

分级响应措施缺乏差异性,三级所对应的分级响应措施比较相似,不能体现不同级别响应间的差异性,不利于不同级别人员应急状态下参照进行具体的操作。

突发事件救援是以相应的情境为基础的,对情境估计不足或者考虑的较少,这样的应急预案必然是有偏差的。应急预案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基于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的动态方案,而目前在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则很少这样去做,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基本是基于领导的判断而来。

3.可操作性差

预案中对应急响应只是按部门罗列了响应行动,导致应急响应流程复杂,不够流畅,影响应急人员对预案的执行。

(二)预案执行方面

1.缺乏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地进行实战,应急演练可以检验预案,并培训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在对应急预案进管理时,要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后勤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演练效果有人评估。

2.缺乏应急救援效果评价

没有对预案进行定期的评价,特别是在进行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导致应急预案不能及时进行修改。

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没有得到真正的演练,另外还有物资保障,演练过程没有涉及这些后勤保障部门,结果会导致后勤保障达不到应急预案的要求。

四、建议与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建立相应的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订、修订、管理工作,做好制订工作完善预案,组织学习培训,互相交流,演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对预案作出修订。

(二)明确各级单位的角色责任和关系

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在公司、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在救援力量方面部署,把侧重点放在各个层面的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有指导意义。

(三)积极组织演练

应急演练通常作为检验预案及培训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重要手段。主要的演练方式包括:桌面演练、功能演练、疏散演练、全面演练等,努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

(四)建议构建应急响应仿真系统

研发应急响应仿真系统,提高应急管理研究基础和实践决策能力。

五、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正在完善之中,预案体系存在的问题会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通过科学管理,应急预案将真正起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11.

[2]曹羽,温家洪等.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及展望[J].灾害学,2010,25(1):112-118.

[3]贺银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及完善思路[J].河北学刊,2010(3):159-163.

[4]胡甲均,孙录勤,张勇林,槐杨.长江流域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J].人民长江,2010,04:41-45.

[5]殷青山.重庆市防汛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1,10:59-66.

[6]陈骥,田忠,孙昱,刘庆,陈涛.对我国水电工程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认识[J].四川水力发电,2013,S1:75-77.

[7]唐燕,卢通等.水利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4,2(1):47-53.

[8]汪涵,惠康柏,赵.沿海水利工程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5,04:21-22.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5

(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镇江212009)

【摘要】根据《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本文就企业如何与编制单位配合、环境风险能力评估、预案分类与编制、信息传递等方面,结合现有预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中肯合理的分析,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探讨

基金项目:2014年环保部监测司科研基金项目“镇江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张先宝(197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环境应急专家,从事环境应急监测与管理工作。

编制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能够使企(事)业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制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事件产生的环境影响[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文件,《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都详细规定了编制准则和要求,笔者曾经多次参加急预案报告评审工作,在报告评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总结分析供各位同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提出不同意见共同商榷。

1业主与编制单位有机结合充分沟通

《应急预案》编制主体是企(事)业单位本身,要求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别,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应急预案》是企业在遇到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以自身能力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降低损失的作业指导书。对于风险源辨别、程序格式、信息传递等《应急预案》专业性范畴,需请相关专家编制,两者应有机结合,及时充分沟通。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业主单位往往认为既然委托给编制单位,就由编制单位全权负责,只提供项目基本情况、环评、安评等基本资料,其他工作不主动配合,编制单位调查不充分,赶进度求形式,模式化进行,同一编制单位编制不同企业应急预案类似,使得《应急预案》与实际出现偏差,具体到操作层面,指导性不强,对《应急预案》应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业主单位要与编制单位充分沟通,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1风险评估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风险物质环境影响的测算是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预判环境事件等级理论依据,但多数编制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时,风险物质环境影响评价真接引用环评报告书中环境风险评价内容;而企业生产、储存、运输等实际情况往往与理论上存在差异;周边环境与环评时相比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按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物质统计和风险影响测算,结合气象、地形和区域分布,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进行评估,确保计算结果相对客观准确。环境事件与安全事件要分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往往由安全生产事故所引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事件都会引起环境事件,要考虑到发生事故后,对企业周边区域水、气、土壤、生态以及敏感目标是否产生影响。

有的报告根据重点风险源和风险物质最大可信事件选取重点分析,多数选前两三个,实际应先预算,要针对最大可能的情况下,出现事故时的影响范围来确定,只要能引起区域污染事件的,都要进行专门重点分析,否则会误导企业,认为此类事件不重要或不可能发生,而一但此类源和物质发生事故,企业在《应急预案》中找不到指导依据,失去应急储备功能,就会影响事故救援和处理效果。

1.2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一致

现场防护设施是保护应急救援人员的必要设施,而救援设施是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保障。应急预案中现场防护和救援设施与清单,往往需要根据风险物质、事故特点、环境风险、现场应急成员来确定,而企业在实际配置中经常会存在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不全,物资过期,摆放位置不符要求等情况,因此编制单位应配合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核清防护和救援设施配备情况,并在应急预案中明确防护和救援设施使用规程,明确物资核查与更换周期,确保防护和救援设施常备有效,随时取用。

1.3现场处置制度措施细化具体

目前应急预案多数现场应急救援措施模式化程度较重,针对现场具体防护、防火、防爆、防漏办法,以及救助、救火、堵漏、防渗、防污染扩散待措施,基本能够描述,但均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现场应急制度措施是企业的作业指导书,防护救援应具体到人,应急处置应具体到工段。工作规程明确所有应急救援办法,明确现场应急组人员职责。危险源位置应细化到点,必要时竖立警示牌,防护处置工作责任到人,重点岗位职责上墙。要针对相应情况编制现场处置预案,强化演练,确保警钟长鸣,任务熟练,一有应急任务不急不慌,应急救援按要求进行,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和损失。

1.4企业环境应急能力评估到位

多数《应急预案》对企业自身环境应急能力没有分析,直接按导则要求制定相应的救援组织、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和保障制度等内容,实际上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从安全角度出发,自身是有一定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只是现有的应急能力,能否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相结合,应急制度是否满足环境事件应急要求,应该认真分析与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结合企业原有的应急能力,优化、合并、扩展和完善,确保在强化原有应急能力的情况下,补充完善与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组织、制度、技术、物资、方案,要将企业所有的应急能力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并从环境事件应急的角度,对企业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预案分类清晰,内容贯通一致

应急预案讲究可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根据企业大小、环境风险种类,区别对待。因此,为体现应急预案针对性、目的性和简洁性,预案分类要清晰。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由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和附件组成。

2.1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况全面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综合环境应急预案概括性强,针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适合于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规定,《应急预案》有总则、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和演练、奖惩、保障措施、预案的评审、备案、和更新、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附件16项内容。《应急预案》编制一般章节都不会少,但其中内容繁简不一,多数预案一点不拉的将每一个内容与小章节都列入《应急预案》中,没有实质性内容就将导致原则性原话生搬硬套,指导性不强,失去可操作性。企业与编制单位要根据相应企业的类型、生产工艺、风险源和风险物质特性,对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最大可信事件,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降低污染,制定相应措施,对导则规定每一部分要求,涉及到的详细描述,对不相关的可少写或省略,以免画蛇添足。因此,综合应急预案要求内容全面是指按导则要求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求描述完整,不是将导则上的要求全部照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保证《应急预案》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专项环境应急预案详实具体

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主要针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因此,应当针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注重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事件的判断。

对一些大型企业,风险评估确定有两类以上的风险物质或风险源,为了突出重点,强化指导,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专门的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另外,对一些存在一类风险源或风险物质的小企业,可不编制综合预案,只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2.3现场处置预案责任到人

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主要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注重预防应急措施,指导性强。

如果说《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处置救援的作业指导书,具体体现就落实在现场处置预案,应急现场应急预案制定一定要详细、明确、简洁,对于企业来说,一线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薄弱,一但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能手足无措,不仅不会应急救援和处置,有时还会干扰和影响救援和处置,情况突出时还可能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伤害。因此,在现场应急预案编制,责任应该具体到工种和岗位(考虑到工人有到班和换岗),防护和操作规程用流程图形式,个人防护、救援和处置操作要求应该直接和命令式,确保现场人员简单培训就能参与《应急预案》的演习与实施。

2.4附件材料完整有效

附件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批复、文件、环境风险评价、制度、清单、合同、图件等资料,应注重收集应急救援行动、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救援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和参考的相关资料,同时还要考虑在风险评价等相关计算分析时需要的资料,这些资料是预案的辅助与补充,因此,在《应急预案》实施期间,应规定对这些资料的查新计划和对救援物资的更新计划。

在《应急预案》中,现场处置预案是必须要有的内容,而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则视环境风险种类和企业大小而定。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和附件内容和特点要分清,各预案环境风险分析、应急分组、信息上报、救援责任要一致,附件收集信息尽可能完善。

3事件考虑周全,应急措施到位

《应急预案》往往涉及到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特别是一些从事过安全评价的人员,过多重视安全问题而忽略环境事件。对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是对上级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补充,也是本单位安全评价的延伸。

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1]。安全事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两者定义表明,环境事件考虑的影响因素多于安全事件,安全事件主要指造成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环境事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环境功能影响、生态破坏、社会不良影响。从管理的社会分工角度,公司内部因安全问题人员、设施等受到的影响,由安全部门管理。公司外部(区域级安全事故)影响由环保部门管理。因此,在环境应急预案中,重点要分析对外部影响的风险物质、风险源、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对象。并重点规划一但此类事故发生后的内部应急救援、应急防护、应急储备;外部救援说清敏感目标、责任部门、疏散路线、联系清单和降低外部影响的配合方式。

4危害方式说清,保护目标说全

环境事件的产生有安全事件引发的,也有其他情况引发的,不仅对风险源可能产生爆炸、火灾、泄漏、环保设施故障等直接危害方式分析,还要对可能衍生的环境危害进行分析,特别对事故处置时可能产生的次生环境危害,事故处理后产生废水、危险固废的处理,保证这些物质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应急预案》要关注环境次生事件,要求企业做好与周边敏感人群沟通,做好宣传,以免一但出现突发生事故时出现群体性事件。

5环境应急预案应当承上启下,注重衔接和联动

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的基础,要注意与周边企业联动,预案编制过程中,不仅要参照预案编制导则和相关文件,还要注意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或园区管理部门等相关环境应急预案衔接,特别涉及到的救援物资和技术人员的应急储备,要在企业预案中作出说明,还要进行培训与演习。预案风险评价中影响范围涉及周边企业的要将可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告知对方,同时要针对附近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6应急监测方案要规范

多数报告编制人不清楚如何制定环境监测方案,要么与排污口环境监测混淆,要么超企业范围与能力。实际上,根据导则要求和环境监测责职范围,《应急预案》中环境监测应该分两部分,一是针对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进行的监测,二是在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监测。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重点危险源监测监控是企业自主行为,应急监测方案应建议定点监测点位,仪器设备,报警限值,流动监测方式,监测频次;应急监测记录;核查要求;数据上报和信息传递规定等内容。

事故发生后,区域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监测,由环保部门监测机构负责,但在《应急预案》也要规定企业配合方式,要求企业结合风险源监测监控情况,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事故位置、污染因子、大致排放量等基础信息,同时按《应急预案》模式,根据事故情况和气象条件,初步计算可能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供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参考,并由专人配合监测部门的后勤、联络和服务等工作。

7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评价审核,进行环境应急预的编制单位和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偶尔也会见到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值得称道的报告。本文中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进行业务交流,共同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6

一、总则

(一)目的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请记住我站域名/]续的科学发展观,规范和强化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分级处置。县人民政府负责全县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和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3、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4、平战结合、军地结合、公众参与。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充分依靠和发挥驻忻城部队、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民兵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行政法规,国务院办公厅《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来宾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五)突发公共事件类别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冰雹、雷击、高温等气象,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炭疽、伤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等。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六)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等级

1、根据对已收集到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分析推测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和特别严重(i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的具体界定,县各应急专项预案应当予以细化。

(七)突发公共事件状态等级

1、根据已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性,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

V级)四级。

2、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

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o0万元以上,或产生特别重大社会影响或跨市、县(市、区)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如万元以下,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跨市、县(市、区)的突发公共事件。

4、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或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或跨县(市、区)的突发公共事件。

5、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

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

6、洪涝、地震、地质灾害的具体等级标准由县有关应急专项预案确定。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县应急委员会

按照“精干、统一、高效”的原则,县人民政府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应急委),作为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协调机构。县应急委成员为县长、副县长,有关部门负责人,武警中队负责人。

2、县应急委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上级应急工作机构的决策;

(2)审议决定本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重大决策;

(3)组织指挥协调忻城县范围内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协调跨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

(5)指导本县应急重点项目建设;

(6)承担自治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3、忻城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

依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经县人民政府同意设立的县突发公共事件各应急专项指挥部、领导小组、委员会(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等),是县应急委处置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对有关应急专项处置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协调。

4、忻城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县应急委的决策;

(2)负责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

(3)负责组织指挥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负责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日常工作;

(5)承担县人民政府和县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5、县应急委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负责县应急委日常工作。县应急办设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县应急办主任。县应急办成员由各相关部门抽调。

6、县应急办的主要职责:

(1)执行县应急委和应急专项指挥机构的决定;

(2)负责汇集、研究县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提出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发展趋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3)具体负责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4)负责救流、呼吁和接受外来援助;

(5)负责县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6)承担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7、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分别设在忻城县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

8、县应急委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责:

(1)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专家,为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工作建议和技术保障;

(2)根据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要求,参与应急监测、预警、响应、保障、善后处置等工作。

(应急组织体系图见附录)

9、各乡(镇)人民政府明确本级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以及专家咨询机构,负责本辖区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联动机制

1、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要做到县、乡(镇)人民政府及部门相互联动以及部门之间相互联动,互相支持,社会各方密切配合。

2、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区直、市直驻忻城单位、驻忻城预备役三营、武警忻城中队根据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提出的支援请求,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参加县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建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网络机制,负责沟通信息、协调业务、传达指令等方面的工作。

4、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实施统一接警、统一处警,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和应急反应效率。

三、监测、报告、预警

(一)监测

1、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体系,负责相应突发公共事件日常监测的管理和监督,并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2、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测工作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监测制度和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交流制度。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信息,收集单位应当保密。

(二)报告

1、各乡(镇)人民政府、部门及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机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机构、其他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及其负责人、责任人是受理报告和向上级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主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设立公布110、119、120、122、12395等报告电话和电子网站(邮箱)。有条件的可设立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信息报告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反映突发公共事件隐患和信息;有权举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监测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的不作为或违法作为情况。

2、突发公共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机构和有关单位获悉可能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或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应急工作机构报告。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应急工作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复核确认,及时采取必要应急措施;情况严重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和应急工作机构报告;情况特别紧急或重大时,可以越级上报。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应急工作机构,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范本见附录)

(三)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工作按以下规定办理;

1、县应急办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分析判断,必要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识别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

2、县应急办将识别确定的属于一般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通报;将属于较重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向县人民政府通报;将属于严重和特别严重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将属于特别严重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

3、较重、严重、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报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向全县或事发地乡(镇)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止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机关等内容的预警公告;

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公告可以通过广播、有线电视、通信网络、警报器和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新闻媒体、通信网络和人防等单位有义务按规定向社会发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公告;

5、对于达到特别严重(i级)、严重(ii级)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县应急委或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协调各有关部门、各类应急处置力量进入应急状态,做好启动本总体应急预案或市应急专项预案的准备;

6、县应急办根据预警信息变化情况和专家评估意见,对原的预警信息提出变更或解除建议,变更或解除预警公告按预警规定。

四、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发生或即将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得到确认后,事发地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本级政府相关预案,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有关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先期处置。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下列必要的应对措施:

1、立即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紧急调配辖区应急资源;

3、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6、及时向县应急办、应急专项工作机构报告,对无力处置或需要县支持、帮助的要同时提出明确的建议。波及其他乡(镇)的,要及时予以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二)应急基本程序

1、县应急办、县应急专项工作机构接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运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等级和可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分析判断结果和具体应急处置意见按有关规定向上级报告。

2、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接到关于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应当召集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判明需启动预案时,直接决定启动县应急专项预案或本总体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如下决定:

(1)对事发地的乡(镇)人民政府作出具体的处置指令;责成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

(3)调集专业处置力量进行抢险和救援物资增援,必要时,请求驻忻城部队和武警忻城中队给予支援;

(4)县应急委、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有关领导赴现场组织协调。必要时,县长赴现场组织协调;

(5)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指令;

(6)向县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请求市政府或市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向有关县(市)通报情况;

(7)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和县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及时将中央、自治区、市和县领导同志的指示传达到事发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应急专项工作机构和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加强与事发地和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事件动态,督办落实情况。

3、县各职能部门接到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应急指令后,立即按照本总体应急预案、县应急专项预案和本部门相应预案的要求,研究部署各种行动方案,责成各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立即进入岗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

4、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县应急委领导到达事发地后,进一步了解先期处置情况,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应急处置的需要,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立即研究制定各种应急处置方案,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应急行动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2)指挥协调抢险救援;

(3)组织指挥人群疏散、安置;

(4)对人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肇事者及时进行监控;

(5)组织协调有关方面搞好保障和支援;

(6)向县人民政府及时报告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事态发展难以控制时,报告市应急办或市有关部门。

5、现场指挥部一般由县或乡(镇)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有关应急救援部门、事故责任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指挥长一般由县或乡(镇)长担任,全权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并承担相应责任。

6、事发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以及区直、市直驻忻城单位等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人员应当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可成立若干工作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信、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特种应急、信息综合、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现场指挥部各工作组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7、在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县专家组要迅速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处置方案和建议,供现场指挥部和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决策参考。

(三)扩大应急

1、重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有扩大趋势或影响其他地域、领域时,由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决定进一步措施,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全县趋于严重时,县应急委应当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需要市或其他县(市、区)提供援助的,上报市人民政府或市应急领导机构请求支援。必要时,县人民政府可提请市人民政府决定忻城县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一般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展为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报告。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如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份亡、失踪、被困,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由县外事侨务办公室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办理;需要国际社会援助的,由县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四)新闻报道

1、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报道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__]22号)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改进和加强区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桂办发[20__]42号)规定。

2、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适时向社会公众通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采取的应急措施、救援工作的情况、存在的困难、介绍下一步工作安排等。

(五)应急结束

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人员、财产、环境的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由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或县应急委宣布现场应急结束,或提请市人民政府决定终止紧急状态,转入正常工作。

五、突发公共事件的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事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有关人员的安置、救济、抚恤,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置等工作。

2、事件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灾民安置和灾民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秩序。

3、事件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做好现场污染物或危险品的收集、现场清理、消毒、疾病预防、疫情监控等工作,防止发生重大事故。

4、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紧急征(调)用的物资、设备、安置场所等,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予以归还;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作其他妥善处理。

5、县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情况和当地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等进行初步评估后,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赈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二)社会救助

1、县民政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情况及灾民救济需求情况,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政府救济、社会救济,并做好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县红十字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要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国际非政府捐赠款助款物。

3、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在事件中受害的单位、人员有权依法提请行政或司法救助,请求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员给予赔偿。

4、县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订社会救助工作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保险

保险监管机构应当积极督促保险机构根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保险。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积极参与灾害事故保险。保险机构及时做好灾害事故保险承保,事发后快速勘查、快速理赔。

(四)调查和总结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及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和要求成立联合调查组,全面开展事件调查,核实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以及开展减灾工作的综合情况,总结教训并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调查报告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2、突发公共事件责任单位应当配合联合调查组开展事件调查,并做好自身调查和事件隐患整改工作。

(应急工作流程图见附录)

六、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应急办应当利用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向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现场指挥部提供抢险救援装备、队伍、交通、医疗卫生、物资、资金、专家数据和现场处置等信息。

2、县应急办会同各应急专项责任单位,提出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各应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的方案,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保障等基础数据库。

3、各有关部门负责本系统相关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并按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度报的要求,定期向县应急办报送;重要信息和变更信息要即时报送。县电信局配合做好县各应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之间传输网络的协调。

4、县应急办负责应急信息的综合集成,定期向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报告,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通信保障

1、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与现场指挥部之间应当建立应急指挥通信平台,保障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的总实时监控。

2、县通信运营机构应当加强应急处置专用通信网、重要通信设施、线路和装备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可靠的应急保障措施。

3、县电信局负责协调县内各通信运营机构,确保应急指挥信息畅通,为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提供机动通信保障。必要时,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可依法紧急调用或征用其他部门和社会通信设施。

(三)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1、县应急办会同负有应急抢险救助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信息数据库,并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有效期限等。

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储存环境、条件应当符合安全存放、方便调用的要求。严格执行调用登记制度和补充更新制度。

(四)应急队伍保障

1、县应急办会同各部门加强对应急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强化以应急专业队伍为主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辅助、驻忻城预备役三营、武警忻城中队为强大支持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队伍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2、驻忻城预备役三营、武警忻城中队按有关规定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人民武装部门负责组建训练民兵应急救援队伍;公安部门负责组建训练消防、治安、反恐防暴特勤队和专业队伍;人防、卫生、环保部门负责组建训练防化、防疫特勤队和专业队伍;地震部门负责组建训练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部门负责组建训练建筑、自来水、燃气抢险抢修专业队伍;环保部门负责组建训练环保监测和应急处理专业队伍;卫生部门负责组建训练医疗救护专业队伍;交通部门负责组建训练运输专业队伍;公路部门负责组织训练公路、道路、桥梁抢修专业队伍;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组建训练通信保障专业队伍和通信抢修专业队伍;水利部门负责组建和训练防汛机动抢险、抗旱服务队伍;农业、林业、水产畜牧部门负责组建训练农业、林业、水产畜牧救灾专业队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建训练地质灾害应急救灾专业队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建训练液化气体罐车交通事故、压力容器抢险专业队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建训练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事故救援专业队伍;大、中型企业根据政府要求和企业生产安全需要组建训练相应的专职特勤队伍和专业队伍;其他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队伍。一旦需要,确保各专业队伍能够迅速开赴现场开展救灾抢险工作。

县团委、红十字会、社区、街道负责组建训练有关志愿者队伍。

3、各应急专业队伍的总体情况、编成要素、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由负责组建部门每年年初向县应急委作出报告,重大变更要及时向县应急委报告备案。

4、各应急专业队伍要合理部署和配置,配备各类先进的救援装备、器材和通信、交通工具,制订各类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方案,并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演练。

(五)交通保障

1、县交通局负责交通保障的组织与实施;县公安局负责道路交通管制;

2、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及时对事件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设应急“绿色通道”;道路设施受损时要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队伍进行抢修,尽快恢复良好状态;根据应急需要,及时开通紧急运输,确保应急组织和调集交通工具,紧急疏散人员和输送物资;必要时,依法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交通设施装备。

3、交通、公安、公路、农机等部门或单位应当建立交通动态数据库,掌握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情况。

(六)医疗卫生保障

1、县卫生局统筹安排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县红十字会应当组织群众和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现场医疗救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根据事件的特性和需要,组织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

2、院前急救体系,按照有关标准建站布点,农村也要合理设置和建立救护站(点),尽量缩短反应时间。

3、县卫生局负责应急医疗救护保障,拟订医疗救护保障计划,县经贸局负责应急药品保障,医疗救护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计划组织实施。

4、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控制系统、信息系统、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七)治安保障

1、县公安局会同武警忻城中队负责组织应急治安保障,明确包括警力集结、布控要求、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各项准备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计划组织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要迅速组织事件现场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立即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持秩序,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抢劫、盗窃和造谣、煽动等违法犯罪行为。

当地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要视情况及时疏散受灾群众。

3、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要动员、组织当地单位和群众,开展群防联防,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八)物资保障

1、县民政局负责救灾物资的储备、调拨和供应,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储备、调拨和供应;县经贸局负责应急药品的储备、供应;县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局负责有关应急农业生产种子、养殖种苗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危险化学品救援物资储备、调拨和供应;县环保局负责有关应急环境监测设备、装备的配置和调拨;中石化忻城石油分公司负责应急油料的储备、调拨和供应;县粮食局负责应急粮食的储备、调拨和供应。

2、县有关部门应当与其他县(市、区)建立对口物资调剂供应的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迅速从其他县(市、区)调入相关救灾物资;必要时,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3、县发展和改革局、经贸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保障,拟订应急物资保障计划,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

4、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确保救灾所需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必需救灾物资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生产运行机制,实现救灾物资动态储备。

5、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防止储备物资被盗、挪用、流散和失效;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储备物资予以补充和更新。

(九)资金保障

1、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信息化建设、日常运作和保障,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相关科研和成果转化,预案演练、演习等工作所需经费,由各乡(镇)财政予以保障。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所需的经费列入各乡(镇)财政年度预算,县财政视情况对乡(镇)财政予以补助;必要时,申请市财政补助。

(十)社会动员保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会动员保障工作,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影响范围内的动员对象动员起来,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

(十一)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1、乡(镇)人民政府按照以人为本、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及“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鼓励利用现有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逐步建成一批避难基础设施,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应急需要。

2、县建设局、人防办、地震办等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建立和完善紧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制度。

3、加强城镇地下防护工程与地面紧急避难场所的配套建设。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可以将紧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其中,预留避难场所建设场地,完善紧急避难功能,增强应急避难能力。农村可结合本地地形、地貌特点,在方便与安全地区选定临时避难场所。

4、紧急避难场所工程建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确保质量,保持应急使用状态。

(十二)技术储备与保障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储备和保障,由县教育和科技局组织、指导、协调,拟订技术储备与保障计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县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县应急委和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的要求,派出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行动进行科学论证和提出咨询建议。

3、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借助县内外、市内外、区内外、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技术及人才的力量,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具有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

4县教育和科技局要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科学研究,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洪涝、地质、地震、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传染病、中毒、高层建筑火灾、环境等方面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及先进的救灾技术、装备研究。

(十三)法制保障

1、县应急办会同县法制办按规定程序组织制订有关应急工作综合性或专项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政府规章草案。

2、实现应急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七、宣传、培训和演练

(一)公众宣传教育

1、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增强社会公众的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

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委会负责对本单位人员和人民群众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技能及心理疏导方法,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县教育和科技局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教育规划和计划,形成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系列,在学校中普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检查落实。

(二)培训

1、县人民政府建立领导干部上岗前和常规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提高各级政府领导指挥、协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县人事局会同各部门建立公务员和应急管理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提高公务员应急工作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

3、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努力创造条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科普教育和专业应急技术培训基地。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公众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

4、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按照分级管理、逐级培训的原则,每年集中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开展1-2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处置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救援人员的快速应急救援能力。

(三)演练

1、县应急委或县应急专项指挥机构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各有关部门参与、跨区域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演练,检验各应急部门协同配合和各专业保障能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部门应急预案每年组织1至2次演练。

2、演练结束后,负责组织演练的部门要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完善本部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相关部门作书面总结报告。

八、附件

(一)名词术语

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做等问题。应急预案包括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本总体应急预案是县人民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依据,同时也是指导县直单位、部门和乡(镇)编制应急预案的依据。

3、应急组织机构:是指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而成立的机构,通常包括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

4、预测:是指预测机构通过各种监测途径采集到的有关事件信息,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级别、危害范围、程度等进行的理论推测,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制度。

5、预警:是指预警机构依照预测机构提供的突发公共事件分析推测结论,按预案的规定向社会和公众发出警报的制度。

6.应急响应:是指针对已判明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应急预案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通常应急响应分为先期处置、控制、消除、结束等阶段。

7、后期处置: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按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调查和总结工作。

8、保障措施:是指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危害而开展的提高应急行动能力及推进有效应急响应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通信与信息、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社会动员、紧急避难场所和技术储备等方面。

(二)专项预案目录

1、县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2、县突发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县森林火灾扑救处理应急预案

4、县地震应急预案

5、县人民政府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6、县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7、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县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9、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0、县处理电力突发公共事件预案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2、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13、涉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三)预案管理

1、县应急办是忻城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县应急专项预案的管理部门。

2、本总体应急预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备案。

3、本总体应急预案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修订、完善,由县应急办具体组织。每一次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都要对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应急专项预案及时进行重新评估,予以落实、更新和提高。

4、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参照本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县人民县人民政府备案。

(四)预案实施的监督检查与奖惩

1、本总体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根据需要随时向市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接受市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各乡(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县应急专项预案的实施过程,接受县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

2、本总体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奖励与惩罚按相应的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五)制定与解释

1、本总体应急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制定。

2、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监测、报告、预警、应急向应、应急保障、宣传教育、演练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本总体应急预案具体适用由县应急办负责解释。

(六)预案实施时间

本总体应急预案自之日起实施。

九、附录

(一)组织体系图

(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

报告单位:

报告人:

报告时间:

基本情况:

事件类型及可能级别:初步原因:

事件地点:

伤亡情况:

抢险情况:

救护情况:

财产损失:

已脱险和威胁人群:

现场指挥及联系人、联系方式:

预计事件的发展趋势:

需要支援的项目:

信息部门:

接收时间:

要求下次报告时间: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7

(一)基本情况。

1.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成立了由区分管建设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区应急指挥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区住建局、安监局、环保水务局、建筑工务局、经济促进局、民政局、财政局、__交警大队、__消防大队、各街道办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__区建筑工程抢险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办公室,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综合协调、分类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做到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2.应急救援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我局今年以文件印发实施《__区建筑工程抢险应急预案》、《__区住房和建设局防洪防风应急工作预案》、《__区住房和建设局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应急预案。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都明确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对每个建筑工地的应急工作组织发动等具体事项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全区建筑系统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通过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救援、应急处置整体水平。2015年,区住房和建设局共组织“防洪防汛”联合演练、消防应急救援演练、暴雨天气防台风救援演练、触电急救演练等大小应急演练近92次,通过演练,有效地检验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及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建筑工地应急救援、应急处置的整体水平。

3.进一步完善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队伍在我区从事工程队伍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选择,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用,常设1个专业抢险中队,为深圳市__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管理。通过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月、建筑工地汛前防汛防洪专项检查、消防专项检查、九打九治专项检查、防台风瀑雨灾害专项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并做好相应的隐患排查整改记录、台帐,落实整改措施及人员,积极开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较好地掌握了我市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和应急资源状况,并对其开展有效监管,通过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形成检查、监控、救援三位一体的监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模式,有效遏制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为及时迅速开展救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应急救援技术方案修订和专家评估组建设。由我局施工科牵头,负责组建由科研、勘探、设计、施工、质监、检测中心、安监等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估库,制定及修订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开展工程结构安全性鉴定。四是设立物资储备管理单位。根据区政府职责分工,由区国资委按“先征调、后补偿”的原则,负责协调我区建筑施工企业有关工程抢险物资、设备、人员的调用工作。

4.应急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抓值守。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信息渠道畅通,确保24小时值班电话有人接听、有人处理、有人反馈、有人办结。明确应急工作分管领导和专职或兼职信息员,应急信息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有效,提高了应急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抓预防。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施工项目特点,市、区住房和建设局及区应急办分别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值守应急工作的通知》、《关于应对强降雨天气的紧急通知》、《关于认真作好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做到早预防,将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于萌芽状态。三是抓管理,建立应急管理长效机制。首先是抓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其次是坚持定期召开应急管理会议及时

总结讲评和安排全区建筑工地应急管理工作.5.施工企业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全面提高。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工地的“两进”活动为宣传主题。采取多种形式,使应急知识宣传有声有色。一是设置现场宣传场点、悬挂横幅标语、宣传气球、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咨询等方式,向建筑工人宣传应急知识。二是媒体宣传。利用电视、互联网、短信等媒体,充分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进行宣传。又利用短信定期向手机用户发送公众应急小知识,还组织全区建筑工地主要负责人观看了应急知识教育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管理知识。三是结合各种主题活动日,如“安全生产月”、“千万农民工共上一堂课”、“国际减灾日”、“消防日”、“法制宣传日”等进施工工地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发放宣传资料、普及专项应急知识。

6.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我局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研判、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建筑工地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参差不齐。由于今年开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较多,大小不一及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特别是个别旧改项目,虽有应急管理管理机构体系,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未能到岗履职,造成应急救援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没能充分发挥建筑工地的应急管理的优势,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应急培训力度不大,培训面不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个人应急管理水平的不足成为制约应急管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应急管理培训是这一问题最直接和有效的解决办法。我区建筑系统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区、市里组织的培训,无论从培训的面和效果上都是不足的。

3.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一是应急专业应急队伍种类不全,装备不足,技能掌握不全,需要形成长效的培训演练机制。二是应急物资分散且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准备不充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低标准阶段。三是储备物资数量少、运输时间长、储备品类单一,影响到实际救助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健全应急管理组织网络。通过健全指挥部、救援队及专家队伍,明确应急工作分管领导和专职或兼职信息员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真实。

2.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按照依托专业队伍,整合社会力量,提高装备水平的要求,坚持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工作,加强应急队伍的培养和训练。

3.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对建设工程突发事件隐患进行分析和检查,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实时监控,实现风险隐患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加大督促力度、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具体明确专人负责隐患排查的具体工作,认真做好隐患的统计汇总、分析评估和信息报送。

4.精心组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坚持以应急预案演练为着力点,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一是配合市、区应急办做好应急演练。二是区建设工程的有关单位要加强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后要有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预案,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真正将专业应急队伍打造成一支叫得响、打得胜的应急队伍。

5.加强应急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应急管理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积极参与省市组织开展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演练活动,不断加大应急知识宣传工作力度,做好辖区建设系统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建筑工地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基本情况。

目前,__辖区有6家瓶装燃气企业,共计7个瓶装燃气供应站、52个瓶装燃气服务点。在我局编制的《__区燃气行业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框架下,各燃气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方案》,各瓶装燃气供应站和瓶装燃气服务点相应制定有《应急事故处置方案》。在我局的督促要求下,各燃气企业将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登记建档,在每季度的安全生产日常检查中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点检查内容。同时,由我局每季度定期组织开展燃气行业安全生产应急实兵演练。

现__辖区范围内已铺设次高压燃气管网11.9公里,中压燃气管网339.2公里,低压燃气管网700多公里。主要以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编制《燃气管网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组建专业的城市应急救援队伍。结合__区燃气管网实际情况,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健全完善突发事故应变处置框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实物资设备储备,加强对次高压、中压、低压管线的日常巡查。同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达到“完善机制、磨炼队伍”的目的。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根据__区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变化,结合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标准要求,与时俱进,完善和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一支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重点完善瓶装燃气经营站防爆设备、瓶库间管理措施、车辆安全运输等关键环节的防恐应急工作。

2.推进突发事故应急工作的标准化建设。针对燃气安全供应的行业特点,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逐步统一规范各燃气企业和站点的应急基本措施,包括前期预警小组、物资保障小组、救援应变小组、疏散分导小组等,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统一建设,确保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大力开展以及对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因此,对于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的研究已成为目前项目管理及施工层面急需做好的内容之一。

二、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处置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尽可能地将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施工作业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大限度,把握人本原则,加强和改善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防护水平,加强自我防护教育,培养自我防护意识。2.精心准备,装备精良。切实落实风险预防理念,坚决贯彻专家指导原则,不断提高救援装备及技术水平,改善和增强救援水平,确保救援工作的严谨、及时、科学、高效。3.重视预防,专心备战。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的预警工作,把预防潜在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重视事故前的各项准备,做到预案、人员、装备时时到位。4.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确保信息传递及时、真实、准确,现场及有关应急指挥人员、专家、救援力量等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三、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1.应急管理组织机构。2.各小组职责分工。2.1项目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1)在甲方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项预案和事故处置方案,同时负责预案的修改完善和上级报备工作。(2)制定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总体预防措施,负责各专项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统一指挥和调配项目实施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3)制定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方案,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应急救援演练,从而能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4)在突发由项目经理部能够处置级别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或其他条件规定必须赶赴事故现场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设备、物资等到场进行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理,并能够根据需要实时向甲方汇报应急处置现况等相关事宜,并能够有效配合各级管理部门开展紧急情况处理和救援工作。(5)有计划地组织项目成员开展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各级员工的应急处置水平。2.现场应急管理处置小组的职责。(1)医疗救助组: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手段,能清晰判断受伤者状况,同时能够处理简单伤情和对伤者进行护理并能保证重伤者能够优先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救护;能够协助外部专业救援机构转送伤者到相应的医疗机构。(2)安全保卫组:对安全生产事故现场进行安全保卫,适时支援其他组的工作;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保护事故场地,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维持事故现场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保障抢险救援通道的畅通无阻,高效引导抢险救援人员、设备的出入;保护伤亡者的个人财产不受侵害;在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完全封闭直至收到上级的解禁命令。(3)技术保障组:提出抢险抢修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指导抢险抢修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4)后勤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救援中人、财、物的征集、调拨和调配工作;保障项目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各种物资供给的保质保量;负责救援物资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5)应急恢复组:做好伤(亡)者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协调落实事故受害者在医疗、护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关费用;做好现场施工恢复工作;负责事故现场保护和图纸的测绘;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过程的实施

1.安全生产事故预警及信息报告。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应从制度建立、技术实现、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施工、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安全防护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的专项督查,做到对危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1.1危险源监控。项目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并制定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实行实时监控,确保危险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将监控管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2)应在重大危险源和短时间内无法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部位设置必要的防护、监测监控和报警设备,并及时采集相关数据,发现异常,及时预警。(3)落实重大危险源日常检查和巡查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台账,随时了解、通报、跟踪、更新危险源情况。对检查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作业区域,应立即停止相关作业,发出相关预警。(4)保证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监控检测的投入,加强各类设备、设施的定期维护、检测和保养,确保状况完好。1.2预警分级。按照项目安全生产事故(风险)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预计可能造成的危害状况,预警级别对应分为i级(可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Ⅱ级(可能造成重大生产安全事故)、Ⅲ级(可能造成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和Ⅳ级(可能造成一般安全事故),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1.3预警信息。项目部应探索建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预警系统,对潜在事故风险较大的工程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对自然条件、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判,推断出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及时相应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类别、可能触发的时间、可能影响区域范围、预警级别、对应警示事项以及相关处置措施等。不同层级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准确且及时地向多对应的上级机关、单位报告所发生的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相关情况。1.4预警信息的与解除。项目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的或解除之前应当经过充分地核实,依据相关规定、相应职权进行、调整和解除。蓝色预警应经由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确认后或解除,蓝色预警级别以上由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并报总指挥同意后才能或解除。预警信息与解除的形式有召开会议、下发文件通知、电话通知等。1.5信息报告。(1)项目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程序图。图2事故报告与应急响应程序图。(2)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告程序。第一,轻伤事故发生之后,伤者或者正在事故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将事故情况报告项目负责人;第二,重伤、死亡以及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后,项目负责人应当将事故情况立即报告施工所在地建设部门、安监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等机构,同时应直接或者逐级向企业负责人进行报告。2.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响应。2.1应急响应分级。根据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情况,可将项目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根据相应职权划分,能够处置该事故对应级别的单位应当即刻启动项目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当启动更高级别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时,低级别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同时启动,且当预案启动后,应立即开启具体实施方案。2.2应急响应程序。2.2.1应急指挥。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实施救援,如若当地政府部门或上级机关为此事故启动更高级别预案并及时到场后,即转为接受政府部门、上级机关的指挥,并全力配合各项救援工作的开展。当发生特别i、ii、iii级安全生产事故时,应对应启动i、ii、iii级响应,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主管单位或者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协调足量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统一实施应急救援处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紧密合作,迅速开展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当发生iV级安全事故后,项目建设方或项目实施方(事故单位)要能够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自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同时,应急处置的相关情况应及时上报。2.2.2应急行动。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公安、消防、医疗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之前迅速启动本项目的应急救援预案,全力以赴将精力集中在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上,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受困人员,竭力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努力防止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如若必要应联络监理方和建设方管理处协调临近项目的应急救援力量。与此同时,项目实施方有义务协助有关部门保护事故现场,维持现场秩序的井然有序,妥善保管相关证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取证。如果由于抢救伤员、疏导现场交通等原因,涉及到必须移动现场相关物件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标识和记录,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等直录方式反映现场原状。2.2.3资源调拨。在安全生产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中,项目实施方应充分认识高效处置的重要性,全力调动自身的应急资源和力量储备开展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可向上级单位或邻近项目求援。2.2.4应急避险。在事故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应急指挥机构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现场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实时监控事故现场动态,有效规避风险,保障现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2.2.5应急扩展。当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不能被有效控制或者态势进一步扩大时,现场指挥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立即报告上级单位、当地政府以求尽快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并撤离事故现场相关人员。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重要路段、重点区域、重要会议、重大节日或重大社会活动期间,其应急响应等级可酌情采用高一级别。2.3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结束。当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已趋于停止或已经消除,被困人员全部脱离危险,受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事故现场得以完全控制,环境评价符合相关标准,次生、衍生事故隐患相继消除之后,经政府部门或事故现场最高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并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宣告完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场地,应急救援行动即结束。当应急救援工作结束之后,应当按要求做好事故上报并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所需文件资料,同时撰写并提交事故情况汇报及总结。3.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事故信息按照事故响应分级和响应程序,由事故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等通报事故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传递按照“事故报告与应急响应程序图”执行。4.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期处。项目应急救援方案及程序实施完结之后,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二次发生,并指派专人负责事故现场及相关证据的保护,按照项目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相关安排,积极安抚伤亡人员及其家属,同时尽力做好事故的善后事宜及赔偿工作,努力消除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免被居心不良者利用或扩散。在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勘察鉴定并同意后可以恢复生产活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要深刻总结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并以书面的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项目安全生产应急处置预案。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也也越来越高。项目生产安全作为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处置策略进行研究,对于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志洁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基于结果导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13):62-65.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9

全市首次就应急管理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标志着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公共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上午,省委桂维民副秘书长和西安交大朱正威教授就应急管理工作做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对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刚才,许胜同志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并对*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这是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的,希望大家做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搞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年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决策。*、*年,全国两次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去年省上也召开了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对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按照中、省要求,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正在抓紧进行。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已印发并报省政府备案,25个专项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11个,72个部门预案编制完成18个,其余正在编制过程中。13个县区总体应急预案全部印发,10个县区已完成专项预案编制工作。重点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结合工作特点,也已形成了应急预案。二是应急办事机构初步确定。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和各位副市长、秘书长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的*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市政府总值班室、市长热线办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市应急办机构设置、职能编制等正在按程序报批。公安、水利、民政、卫生、安监、气象、煤炭等部门和各县区也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三是应急演练工作陆续展开。*年12月以来,我市成功组织了食品药品应急模拟演练、天然气泄漏应急演练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演练,提高了事故防范、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四是应急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年,我市建立了110、119、122“三台合一”报警救助系统、信息指挥平台和水、电、气、防洪、防震、防空等应急联动机制,配备了应急现场指挥车。建成了全市防汛监测指挥系统,对市城区河堤和全市9座病险水库进行了加固处理。民政、卫生、消防和粮食等重要部门分别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五是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地处置了子长*年“7·4”矿难、*年“4·28”矿难、*年“4·11”液化气槽车翻车等数十起安全生产事故,成功地抗击了非典,有效防治了延长县和吴起县部分学校学生出现群体性发热症状,有效防止了动物口蹄疫和鸡新城疫的大面积发生,*年及时了7.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成功指导了全市防汛工作。全市应对突发事件和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也是检验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社会承受能力、政府公信力和国际影响等。如果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当,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就是政府作为不当、履职不全。近年来,世界范围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如“9·11”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高致病禽流感的蔓延等等,对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严重,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约2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和自然环境破坏都可能引起潜在危机随时爆发。从我市情况来看,大家比较熟悉的大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有1977年的*洪灾、1年的洛河流域“8·31”洪灾、*年非典和近年来几次大的矿难事故等。当前,我们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也并不容乐观。一是自然灾害隐患多。目前我市共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710处,涉及13个县区147个乡镇,受威胁人数19846人。“十五”期间,我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73起,因灾害死亡73人,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489.21万元。二是安全生产任务艰巨。去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34起,死亡321人,比上年增长7.36%。三是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去年因城市客运、代课教师、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镇拆迁等引发的集体上访405批,9325人次,比上年分别上升4.4%和下降33.4%。四是道路交通、火灾事故仍处于多发状况。去年虽然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上年有所下降,总体形势比较平稳,但绝对数仍然很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16起,死亡278人。火灾事故130起,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105.88万元。五是突发性公共安全隐患依然较多。我市是一个资源开发型城市,境内输油、输气管道铺设距离较长,危货运输车辆较多,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随时会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六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应急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知识宣传、安全防范意识等与中、省的规范和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上述问题的存在既反映了我们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也为我们今后工作明确了重点和努力方向。上午桂维民副秘书长和朱正威教授已从履行政府职能、践行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不同方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精辟阐述,我这里不再重复,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应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遵循规律,正确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全过程的综合应对管理,涉及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的统筹安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诱因多样,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但是应对突发事件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市内外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认识、把握和运用应急管理规律上下功夫,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具体讲,要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这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和主要任务。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要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力求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等,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尽量将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这几年我们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城区堤防工程、制定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排查输油输气管道安全隐患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是坚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主体力量在基层,实践证明,安全事故多发、灾害损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应急能力不强,群众安全意识薄弱。应急管理体系要努力覆盖城乡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贴近群众。只有注重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让群众掌握应急知识,参与应急管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信息是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核心要素。要把建立健全信息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作为基础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只有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苗头信息和趋势动向,才能为科学、迅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处置事件,控制事态的发展,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近年来我们在处置方面,如出租车司机集体访、代课教师集体访、复退军人集体访等问题中,只所以能做到发现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当,关键就是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报送机制发挥了较好作用。

四是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完善应急资源配置,实现机构、资源、信息传输渠道和手段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是有效开展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在市应急委及其办公室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指导下,各县区、各部门要依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加强综合性和专业性应急资源配置及应急队伍建设,强化重要应急物资的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五是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这是加强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许多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应对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事发地政府作为防范和处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综合协调部门、应急处置责任部门、应急支援保障部门和协助配合单位的作用和优势,合理编组各种力量,保证应急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年非典发生后,按照中、省的统一要求,正因为我们采取了市抗非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卫生防疫、公路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方式,才最终夺取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六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应急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据法律法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科学组织、合理调度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才能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应急办已将我市列为全国“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设计研究”四个典型城市之一,这是对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期望,也为我们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从预案体系、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切实把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这里,我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一)全力加快全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应急预案编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我市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市、县区到乡镇、乡村(社区),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人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形成覆盖各区域、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编制《全市“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今年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从现在起市应急办要商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制定方案,尽快编制,力争在今年10月底完成编制任务。各县区、部门要尽快确定一名领导,分工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在市上规划的总体框架要求下,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搞好“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抓紧制订、修订、完善总体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市应急办对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和重大活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加强指导和督查。各类预案要明确应急工作的主体和职责,明确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措施,做到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从6月下旬开始,市上要组织专家对各县区预案和各部门专项预案进行评审。预案编制完成后,要做好各项预案的宣传演练工作。今年,市上将组织一区两县进行应急演练,即宝塔区、南北各选一县进行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演练。同时,其他县区、相关部门也要进行预案的演练工作。通过演练,对预案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二)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不仅要求有预案准备,而且要求上下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专业应急队伍与群众性组织之间相互协同、高效应对。因此,要建立统一领导、职能明确、组织健全、运转高效的应急组织体系。我这里强调三点:一是应急管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和行政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的一把手是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为确保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和中组部有关地方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已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并建立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希望引起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认真履行预测预警、组织指挥、综合协调、现场施救和支援保障职能。二是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市政府是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关。市县区政府办公室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市上已决定在市政府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各县区、各部门也要按照这一办法在6月底以前,尽快成立办事机构。做到有队伍、有机构、有应急指挥中心。总的原则就是应急管理的事要有人管,工作要有人抓。会后,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人员名单、电话联系方式以正式文件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三是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公安、武警、预备役民兵、消防、交管、市政、医疗急救、森林防火、矿山救护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骨干作用的同时,要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形成统一高效的各类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能“拉得出、打得赢”。根据我市实际,当前要重点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救护、地质灾害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护等应急专业队伍建设。

(三)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要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按照整合信息化资源的思路,建立满足值守业务和应急指挥要求,实现集省、市、县三级应急平台和民政、安监、卫生、公安、水利、交通、气象等专业应急指挥平台于一体的统一的应急平台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第二方面是基础支撑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移动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和监控系统、应急通讯指挥系统、应急信息报送系统、应急公文流转系统。第三方面是综合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应急管理模拟演练系统、应急管理数据库系统等。当前要突出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要依托现已建成的市、县两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指挥平台,认真研究“三台合一”与当地民政、防汛、卫生、气象等专业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办法,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网络,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和多系统之间的相互对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要按照中、省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做好各级指挥平台建设设计工作,实行总体设计、分级实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确保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市信息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技术标准的协调审核工作。

(四)狠抓薄弱环节的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这项工作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务院要求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对我们来讲,现在时间只有一年。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将风险隐患排查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密切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实施。一是要结合各县区、各行业实际情况,抓紧制定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的实施方案,尽快开展排查工作。二是要精心组织,采用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勘察、走访、鼓励群众报告和听取专家意见等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风险隐患排查,确保应查尽查,不留死角,并做好档案登记工作。三是要确定各类风险隐患的等级和分布,对隐患成因、危害、可控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风险隐患级别和应对措施。四是要落实监管责任。对农村、企业、社区等薄弱环节,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和防洪、滑坡等重点部位,特别是煤炭、石油、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的重点企业,必须明确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事故隐患整改、抢险救援措施,做到防范有人管,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物资有保障,善后有措施。

工程专项应急预案篇10

 

大英县应急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盐井街道办事处,县应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县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预案编制全流程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现将进一步加强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各镇(园区、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深刻认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作为政治任务、民生工程、重点工作抓落实,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21年上半年,全面构建县、镇(园区、街道)、点三级应急预案架构(点:风险隐患点、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点、病险水库等点位),实现“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镇(园区、街道)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最小工作单元应对处置方案”衔接配套,解决应急预案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上下一般粗”等突出问题,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提供科学完善的决策保障。

三、建设内容

(一)扎实开展风险隐患辨识和应急救援资源调查

风险隐患辨识和应急救援资源调查是科学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前提。各镇(园区、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三个必须”要求,组织专业力量,深入调查分析本行业(企业)领域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和主要事故特点,研究制定防范整改措施;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摸排地理环境、选址布局、设施设备、工艺流程、工种配置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和现有抢险救援物资、装备、设备等应急救援准备情况。5月底前,建立完善行业(企业)风险隐患辨识和应急救援资源统计清单(详见附件1),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后报县应急委办公室备案。

(二)规范化开展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园区、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风险隐患辨识和应急救援资源调查统计情况,建立并完善应急准备,6月底前,高标准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相关资料整理后报县应急委办公室备存。

(三)精细化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作战图

各镇(园区、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实际需要,遵循“精简高效、准确明了”的原则,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作战图,重点梳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全过程、全流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到结构完整、要素齐全、表述简洁、形式规范,提高应急预案的合理性、操作性、针对性。

四、工作要求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各镇(园区、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业力量,确保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二)各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统筹加强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风险隐患点位防范处置预案(方案)的编制、修订、备案、公示、演练等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管理水平。

(三)各镇(园区、街道)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本辖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措施、明确时限、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县应急委办公室要开展中期、后期督查,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逗硬考核评价。

 

(联系人:陈力,联系电话:13982520212,

邮箱:3421197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