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1:10

德育研究现状篇1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当前,高校德育正伴随着社会网络化的趋势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对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端正研究生网络使用动机,增强研究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促进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沈阳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24

作者简介:贾玥(198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张林芝(1974—),男,辽宁鞍山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万敏(197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化。当前,研究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已较为常见,研究生网络道德失范损害研究生身心健康,扭曲研究生人格发展,降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研究生德育教育,而且,影响校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不懈地探索解决之道,是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及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分析

“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换言之,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互动性、预见性、趣味性、主体性、隐匿性等传统德育所不具有的特点”。[1]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研究生网络道德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研究生在科研、学习、生活中严重依赖于网络。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网络行为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网络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90.82%的研究生每天都需要接触网络,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和宿舍,52.5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有39.29%的学生甚至超过3小时。从以上数据来看,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生对网络的利用更趋于理性,上网动机较为端正。调查结果显示,89.29%的研究生上网主要是查阅文献资料,70.14%的研究生上网是进行与学习相关的内容,57.65%的研究生进行资讯浏览。相对来说,研究生群体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网络来促进专业学习,从网络当中吸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当然,在以学习为主导的前提下,网络也是研究生放松身心的主要娱乐方式。

(三)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网络安全意识较强。调查发现,仅有15.03%的研究生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希望能够通过网络最大化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内容,但同时不愿意个人的身份隐私被暴露,也不愿与他人共享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

(四)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有很清醒的认识,对反动、淫秽信息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和抵御能力,遇到不法信息时不会主动进行散布、传播,但也不会主动举报。据调查,仅有32?33%的研究生表示会主动举报网络不良信息。

(五)对网络道德的相关法规政策内容了解得不够,引用网络资料文献时标注不够规范。尽管当前研究生能够自觉地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但对网络法规的相关细节了解仍然不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另外,在进行网络文献查阅时,很多人缺乏自律性,16.84%的研究生表示有过将间接

参考文献改为直接

参考文献的行为,没有严格遵守引用标准,养成正确的标注习惯。

二、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探讨

(一)开设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关课程

既然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已离不开网络,我们就必须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能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来压制、反对。应当为研究生开设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课,要让学生了解网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世界,要懂得保护他人权益,尊重知识产权,在共享信息资料的同时,杜绝学术抄袭、剽窃行为,自觉摒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主动传播反动、淫秽图片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传授,并且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开设并且愿意选修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学生开设网络法规政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规范意识。

(二)从技术源头抓起,推动技术创新

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技术滞后势必影响网络道德的实效性。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仅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去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一定的技术约束也是帮助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任何主权国家都应该有义务和能力对外来信息进行审查与控制。[2]我们要从源头抓起,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开发防火墙软件和网络监控程序,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过滤、甄选,防止反动、消极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多媒体教学平台,提升网站内容的丰富性和优质性,增强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方法陈旧、网站内容泛化、网络功能单一等状况。[3]各高校及相关单位“堵”与“疏”双管齐下,加大网络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定能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前,研究生群体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内容和方法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努力将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将课堂说教与具体服务结合起来,针对研究生年龄大,自主性强,知识水平高等实际特点,采用微博、微信、网络图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加强针对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确保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加强网络德育专业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是研究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各高校要尽快打造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网络技术过硬、政治素质高的网络德育专业队伍。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和素养,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感染力、有影响力地开展工作,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次,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应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多媒体应用水平,这样有利于在工作中创新网络平台,优化网络服务质量,及时发现网络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另外,高校的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应当熟悉网络语言,这样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可以迅速减少距离感、增加亲和力,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使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细致深入。

(五)制度建设是关键

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高校网络德育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研究生网络道德自律性差,网络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一手抓严格有效的制度规范,两者的契合是实现研究生健康成长目标的关键所在”。[3]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德育相关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出符合研究生实际需要及符合网络环境的工作管理制度,以确保网络德育真正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良玉.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尹发跃,周均,薛娟.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

[3]何期,钱玉博,陆茜.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制约因素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11(4).

德育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现状 焦点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

[1] [2] [3] 

、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德育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问题研究

一、小学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1、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内涵包含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事物的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比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而这些内容并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并且渗透在德育的每个步骤。

2、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是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学生的品德行为处在处在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逐渐由低级向高级过度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塑性强,我们只要在这个时期正确引导,就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体现了我国现代精神文明的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以及民族精神。所以,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并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

二、小学德育的现状

1、学校政教工作方法简单

学校政教处似乎成了“垃圾学生”处理厂,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围追堵截”和“抓”“查”“处罚”学生上,政教主任和班主任就像是警察、法官、侦探的一个有机结合体,只是一味的禁止学生做不该做的事,而没有寻根追底,探究学生为什么会做这些“错事”,从根源是关心爱护学生,从思想本质上教育学生,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走向一条健康的大路。

2、德育内容不够丰富

小学德育的内容过于陈旧,也不够丰富多彩,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许多德育活动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形式主义花架子”。此外,我们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所进行的是理想教育,教师只讲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不讲假、恶、丑。所以学生在学校书本中接触的世界同他所处的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定差距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当学生带着对社会理想化的眼光走向社会的时候,一但碰上假、恶、丑,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被污染。

3、德育教育的评价制度陈旧

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从本质上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德育的考评成绩也是由班主任说了算,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客观来讲,即使再公正班主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多少也会带有一点主观的色彩,评价的内容可能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评价的结果自然也就不能算是十分准确了。而且现阶段学生班级中的好人好事记录本流于形式,比如说对于拾金不昧,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老师,为的就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4、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德育的时候,社会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纷繁复杂,学生被一些不良的风气所诱导,家庭教育极不合理,甚至有的家庭对学校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对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的效应。社会上对于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的错误强调,给学校德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学生在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80%以上的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关于父母吵架、等一些家庭中不良行为。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三、对策思考

1、改革德育机构

学校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德育工作培养计划。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不是临时召集的议事机构,而是以校长为首的有职有权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挥中心,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各评价小组的成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真正把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职责,为形成全员参与德育、全面育人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寻找有效方法,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实际,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掌握道德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小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决对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其中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加应深入学生之中,从而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生的认识。

3、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入研究授课的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前提条件,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我们要知道德育课程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是不同的,德育课程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桥梁,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学生的观念,影响学生的行为。德育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上德育课的时候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思想道德的观点要讲懂,还必须具有感染力,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例如在第7册思想品德第4课《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中,课文一开始就以一位女同学给男同学写信的形式告知大家真实的心里话――别人给自己起绰号,自己感到心里很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势问学生“你们给别人起过绰号吗?或者是你喊过别人的绰号吗?”然后让学生实话实说,让学生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述出来:a这封信给你的感受是什么?B你想对这些给别人起绰号的同学说些什么?C你想对这位女同学说什么?D你以后还会给别人起绰号吗?这样就会把情感做为贯穿课堂的基本线索,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情感领域,调节他们的情感,通过换位思考,使学生保持一个思维活跃的状态。

4、联系实际生活,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塑造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其中塑造和发展不够充分和成熟的需要加以训练和培养,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思想,对于指导道德行为和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教学《我爱国旗》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升国旗,降国旗的时侯要立正、敬礼,这样在每周星期一升国旗的时候,让学生落实到自己具体的行动,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的能力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对于每个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教育他们自己该做些什么,还要在同学之间营造一种相互评价的氛围,在同学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要求学生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6、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

就目前来说,通过考试,我们只能考查出学生对思想平的知识掌握了多少,然而,这却不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究竟有多高,这充分说明了思想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为了搞好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工作,我们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成立相应的评价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使评价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实行思想品德评价的目标管理,使评价内容合理化、具体化,从而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管理手段,增强思想品德评价的实效;三是发挥创新功能,使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结束语

由于我们探索和实践的时间不长,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有信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求索,使德育工作生活化、创新化;使德育工作更富有针对性、更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罗国安.德育环境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5]娄兰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2)

德育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德育内容;分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78-01

一、德育内容的确定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德育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德育内容的确定大致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第一,国际环境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制度,都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为了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德育内容要有共享性和国际性。第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都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政治的推动、经济的进步,德育作为其一大推力,必须更新内容,突出时代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三,人的身心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有时代赋予的观念、价值和理性。又由于人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分类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下的德育,在此环境下可将德育内容分为: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按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轨迹,可把德育基本内容分为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根据德育内容的重要程度区分主要的和基本的德育内容。根据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按照德育的目标要求,把德育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方向性内容、认知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从德育内容涉及的对象领域来划分,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关于学生个体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他人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国家的德育内容。按德育内容主导作用区分为道德主导型、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和法纪主导型。如按层次划分德育内容,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黄向阳博士把德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主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德育内容的分类系统不统一,内容多而广,繁而杂,不具有系统性。传统的德育内容分类有“三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不管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还是上面的那些分类,每个类别又不是那么的清晰,容易混淆,这样在教育分工的时候就会产生各自偷懒,相互推卸责任。如果单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老师教得乱,学生学的难。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的德育内容分类体系对于我国的德育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去寻找?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再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多,只求精即可。比如,可分为人作为“个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社会中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际中人”需要的教育。

三、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

笔者认为,要比较中西德育的话,必须在同一环境、同一定义下进行。因此,最好选取学校德育进行比较。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学校德育内容有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1.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相似点。

首先,都具有政治倾向性,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增强本国本民族的凝聚力,德育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其次,重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在西欧等具有深厚宗教文化的国家中,普遍重视在学校中加强宗教教育。而我国也强调把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第三,德育内容都具有多样性和涵盖面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所提出来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顺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第四,德育内容构建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于德育内容的庞杂,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德育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比较清晰。

2.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差异性。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同。西方国家所提倡和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我国是比较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德育内容侧重点就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自尊、权利、平等,同时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我国是侧重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第三,公德私德有偏差。中西学校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西方重视公德,我国重视私德。我国学校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国家仅限于道德教育。第四,西方德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第五,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中的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而我国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内容却相当贫乏。

3.西方德育内容对于我国德育内容的可借鉴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西方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些不足之处,可从西方德育中予以借鉴。

首先,在强调集体主义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个人发展好了,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重视私德的同时,更要重视公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素质,展现给外人的主要是以公德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再过分强调私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公德。第三,加强道德规则教育。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第四,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我国学校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德育内容还是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德育的主干。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国荣,朱美芳.中外学校德育内容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4,(4).

德育研究现状篇5

   一、调查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笔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选取了山东省某市分布于市区、山区、矿区较有代表性的五所小学、五所中学的4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在“指导语”中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在调查对象方面,中学阶段主要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计199人;小学阶段主要选取五年级学生,计225人(详见表1)。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观、英雄观、集体观、价值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荣辱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方面设计了63套题目及313个选择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挑选了13个典型问题,运用统计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量化处理与比较分析。

   表1[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基本结构

   (附图{图})

   骨干学生包括班组干部、团队干部、小学少先队员、高中共青团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比较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思品总体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总体水平(详见表2)。

   表2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总体平均水平分析

   (附图{图})

   上述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对复杂,接触社会较多,加之部分学校只忙于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正面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将来的升学考试,不愿参加甚至不愿过问学习之外的其它活动。很显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学要艰巨得多,也重要得多。

   此外,由表3可见,在爱国思想、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方面,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异不大。差异比较显著的,一是“对惩治腐败的态度”,高中生明显比小学生认识深刻、反应强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这说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批判性、正义感、责任心显著增强,开始用评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切盼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洁;二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该项小学生明显比高中生态度积极、行动自觉、坚持经常助人为乐。表明高中生的关心他人、互助合作观念尚须加强。而差异非常显著的,小学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依次是:(1)对谈恋爱的态度,即中学生不得谈恋爱的观念;(2)对劳动的态度,即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3)对怪异装扮的态度,即不穿奇装异服、衣着整洁大方的审美观念;(4)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即遵守考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荣辱观念;(5)参加班组活动,即集体主义观念;(6)为病人、灾区募捐,即扶弱、济困的同情心、爱心。而高中生平均分高于小学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则依次是:(1)有困难自已克服,即知难而进的自立自强精神;(2)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即对党中央“反腐倡廉”这一举措的认识与评价(详见表3)。

   表3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

   (附图{图})

   *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非常显著

   (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小学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对雷锋和赖宁的态度、报效祖国的志向、为病人或灾区募捐、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班级活动。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对惩治腐败的态度、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对劳动的态度、对谈恋爱的态度。三是得分率在0.5层级的,如“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认为令人讨厌须严格禁止或从重处罚(选项1、2)约占69.6%,而说不清、无所谓或认为纯粹是个人爱好、不应禁止(选项3、4、5)的占30.4%。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崇尚奇装异服,而是因为小学生审美观尚未成熟,对“怪异装扮”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还需在审美教育方面着力培养。四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如“有困难自己克服”,这是一个小学生得分率最低、认识最模糊、最需要的加强培养、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方面。

   表4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n=225)

   (附图{图})

   注:选项1、2、3、4、5分别代表学生在各个思想品德典型问题上所持的五种不同态度的倾向性选择:非常积极、积极、一般(无所谓、说不清)、消极、非常消极。下同。

   2.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由表5可见,高中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呈多样化态势,大体可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和“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过去曾有人断言,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学生政治观念将愈益淡薄,参与意识渐趋“冷漠”甚至患上“政治冷血症”。调查结果并非如此。目前高中生仍很关心我国的政治生活,只不过关注的方式已由过去的“空谈政治”转向了对政治现实的务实关注,并愿将英雄模范人物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而积极进取、改过迁善。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和“志在报效祖国”上。这说明高中生已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前途命运甚为关心,并渴望将来学有所获、报效祖国。三是得分率在0.6层级的,主要体现在“为病人、灾区募捐”、“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和“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上。说明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同情心、自信心和羞耻心。特别是在考试方面,认为作弊可耻并应从重处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考风考纪、学业成绩方面保持了比较理性的态度,对有悖公平竞争的作弊现象十分反感。但也有个别同学认识模糊、动机不纯、考风不正,对此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得分率在0.4层级的,主要有“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和“参加班级活动”。可见,高中生为了应试升学,已不愿再象小学生那样乐此不疲地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再为帮助他人而花费时间。对此,尚需加强助人为乐和集体观念教育。五是得分率在0.3层级的,主要是“有困难自己克服”和“对劳动的态度”。可见,高中生知难而进、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意识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对劳动持无所谓的消极态度(选项3、4、5)的人数竟占41.7%,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六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主要是“对谈恋爱的态度”和“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这是高中生得分率最低、在认识与态度上最具多样化特点的两个方面,选项很不集中且呈消极态势,体现了高中生在“恋爱观”与“审美观”上的迷惘和困惑。这一方面与其生理成熟、思想活跃、好奇心盛、模仿力强、喜欢随大流赶时髦有关,一方面也与他们在扩大开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受到一些黄色书刊的腐蚀、诱惑、污染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在这方面应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表5高中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n=199)

   (附图{图})

   3.小学生与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彼此差异比较

   由表4、表5排序可见,中、小学生对十三个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相异、相反之点,有的甚至差异非常显著。为明晰起见,谨将中小学生思品典型问题得分率比较图示如下。

   (附图{图})

   (三)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调查表明,文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家庭子女,其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上进心较强、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较浓。就小学生思想品德13个典型问题的总平均分来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高居首位,工人家庭的学生位居第二,干部家庭的学生居于第三,农民家庭的学生名落第四。对此,我们分析,知识分子较为重视子女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成才意识培养;工人虽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冀子女成为“文化人”的心情甚为迫切,因而对孩子在德才方面要求严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忙于工作事务和个人发展,无暇顾及或疏于子女教育,加之“官风”影响,使子女优越感甚浓,上进心不强;而农村地区比较闭塞、单纯,对经济腐败等问题感触不深,因而得分较低,以致影响了总体分。但在个别典型问题上,这种排列又有所变化。如“关心国家大事”一项的平均分就变为:农民子女居于首位;知识分子子女居于第二;干部子女居于第三;工人子女居于第四。在“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农民子女又排在第一位。可见,学生总体水平与具体问题之间也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问题上一定要作出具体分析(详见表6)。

   表6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n=225)

   (附图{图})

   2.高中生思想品德善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同小学生一样,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高中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背景的显著差异,则会带来影响的显著差异。例如,在“对劳动的态度”方面,工农子女由于受家庭的影响,要比干部子女强;但在为“病人、灾区募捐”方面,由于工农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方面原因,比干部子女要差(详见表7)。

   表7高中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n=199)

   (附图{图})

   三、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通过本次就13个典型问题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平均水平、得分率、家庭影响几个方面的调查、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也是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日趋向多元、多向、多变方面发展,再加上有的学校重智、轻德、忽体、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致少数学生偏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轨道。因此调查后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事关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和深化。德育工作者务必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当前的社会状况、学生特点和德育对策,使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启发和思考。

   (一)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民族,如仁爱、孝悌、忠恕、克己、尊亲、敬长、利国、谦逊、勤敏、廉洁、公正、守信、和乐、助人、好学、俭朴等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列宁所说的那些“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教育”[①],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

德育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生活化;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向着多样化、多边性及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这有效提高了人们选择不同生活的权利,同时带来了一些弊端。中职学生正处在智力及性格形成发展阶段,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不仅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技术及文化教育,还要重视他们的德育教学,让他们在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因此,本文就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如下研究。

一、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1.行为习惯及自控能力较差

为了全面了解中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现状,调查人员专门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学生出现随地吐痰现象;约有31%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期间宁愿在网吧上网,也不愿意做兼职,为自己挣得生活费用。从该调查可以得知,中职院校的学生希望具有独立的人格,但又害怕独立,这种矛盾始终左右着他们,使他们在做出某种选择时显得举棋不定。

2.学习目的不明确

问卷调查显示,中职院校的所有学生中,约有22%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学习,约有10%入学目的不明确,约有42%的学生只在乎毕业证是否能拿到手。这种现象明确反映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差,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基于这种特性,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都会具有只在乎毕业的想法,并没有将提高自身的能力作为入学的主要动机。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目前,在升学方式上具有一种偏见,即只有考到高等院校或者高等高中,才能算优秀学生,而考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则被视为学困生,受到严重歧视。有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及认识,中职学生便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不具备列入优秀学生的资格,从而自暴自弃。这种心理及认识,如果长时间占据他们的心里,便会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很脆弱。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1.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其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德育课生活化的教学特点,将良好习惯贯穿到教学当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组织的定期检查中,老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床铺散乱、生活没有次序、饮食没有规律等,不仅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使学校蒙上一层负面因素。其三,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有些中职学生由于受到一些消极思想左右,显得独处及孤僻,不仅将自己封闭起来,同时影响了班级的正常交流,更重要的是,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中,从而影响了事业发展。

2.重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机构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开展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及技术素质,还要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给予重视。而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开展效果。就实施实践教育时需要注意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组织争优评先活动。将德育生活化教学和评优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道德思想进行应用,从而加深对其的认识及领悟。在评优活动开展时,需要指出的是,老师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将比赛的细则讲述给学生,并发挥其带领作用,投入到比赛中,以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其二,开展班会活动。班会活动也是有效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载体。在班会中,可以将一些德育思想有机融入班会活动中,使学生在丰富的主题中享受德育教学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重视德育生活化教学。

3.创设德育气氛

实践表明,如果只具备德育教学课程,而没有德育环境,即使教学效果良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良好的德育气氛很重要,中职院校在开设德育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使学生在该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在具体开设时,需要将德育生活化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使其渗透在班级文化的每一个环节。此外,需要将德育生活化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让学校这个大环境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我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应给予重视,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技术人才。因此,本文首先对目前中职院校的德育生活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策略,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德育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对策

0引言

思想道德教育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特色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重要精神力量。当前随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不断变化对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探讨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德育工作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并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开展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等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素质。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1德育课程不受学生欢迎

德育课程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中职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受我国当前发育不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学生受社会流行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从而扭曲了学习目的,也产生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因而技工学校经常出现德育课程上学生逃课的严重现象也使德育课程功能被架空。

1.2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首先,学校课时安排不充分,由于整个技工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由优质向成熟转变的阶段因而应该将德育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学校一般都把德育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二年级并且课时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次,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德育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师往往学历层次不高、研究能力差,而且学校也没有安排相应的培训,导致这些教师很难将政治理论、心理学和思想道德等知识融会贯通,所以造成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1.3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当前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说教方式,教师往往在课程上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做是没有情感和意志的学习接受者,所以目前技工学校德育课堂一般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在德育课堂上打盹的事情屡见不鲜。

2影响技工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因素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导致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形势。这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也影响了技工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2.2教育环境因素分析

我国教育界比较重视分数和升学,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都选择进入普通高中然后通过高考考大学,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中职,这样就在中职学生的心理上打上了弱生的印迹,这样学生就给自己很多心理暗示,也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些偏见。技工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所以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2.3家庭和个人的因素分析

当前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给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再加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思想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3改善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对策分析

3.1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技工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的德育工作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系统性原则。将企业、社会和学校加以统筹,从而让学生在培养自身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2将德育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技工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对所有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教育、耐心说服、增强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对学生实行学分与操行双向量化的管理机制,健全学生操行和班级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比,一月一总结或一学期一评比,将学生操行与其期末奖惩结合起来。再次,实行封闭式教育达到管理的标准化、言行规范化和思想先进化。班主任利用好其与学生接触机会多的优势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3充实课堂内容拓展德育新形势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和规范进行道德影响。其次,利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比较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在社会上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强化感知和自主体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增强其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形成主动适应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4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技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德育工作的现状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义务.中职学生素质教育读本[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德育研究现状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宁德师范学院2009级、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通过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书籍、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对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77份,其中2009级学生79份,2010级学生98份,回收17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宁德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课的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2010两个年级都开设3个相同的专项选修项目,分别是田径、篮球、健美操。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的学生选择田径的有33人,占41.8%;选择篮球的学生有24人,占30.4%;选择健美操的学生有22人,占27.8%,从2009级的来看,选择田径和篮球的学生多于选择健美操的学生。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的学生选择田径的有29人,占29.6%;选择篮球的学生有43人,占43.9%;选择健美操的学生有26人,占26.5%,就2010级来看选择篮球的学生最多,其次是田径,再次是健美操。而从2009、2010两级总体的选择情况来看,选择篮球的学生最多,接着是选择田径的学生,选择健美操的相对较少,

2.2学生选择专项的原因

学生选择不同的专项,都是出于各自的不同原因:33.9%的学生是出于对专项课的兴趣爱好:25.4%的学生是因为受同学、授课教师的影响;34.5%的学生是因为要满足自身的就业需要;6.2%的学生是因为喜欢的项目没开设而不得不选。

2.3运动兴趣对专项选修的影响

运动的兴趣在学生选择专项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知道:在专项课中,怀着很大的兴趣、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的学生都选择了自己有兴趣的项目;而那些学习态度不积极或消极的学生在选择专选时都没有注意该问题,选择存在盲目性。

通过调查,有85.3%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项非常感兴趣或较感兴趣,只有14.7%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项一般或不感兴趣;有83.6%的学生对专项课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的态度,只有16.4%的学生对专项课一般或消极的态度。由此可知,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的学生有很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的专项课很感兴趣并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专项的,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项不感兴趣且对专项项目态度消极,其原因可能有:专项项目开设不齐全,学生对开设的项目没有感兴趣的;学生在选择专项时只是随从其同学没有考虑自己对该项目是否感兴趣;学生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等。

2.4认知情况对学生专项选修的影响

对自身的认知情况和对专项课的了解情况便于学生进行选择专项,因为不同的项目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学生必须在了解该项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自己是否合适该项目再做选择,从而避免盲目选择。

调查结果发现: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项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78.6%;对专项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21.5%;认为自身很合适、合适该项目和不太合适的占76.3%;对自身是否合适该项目不清楚的占92.7%。从中说明很多学生都是在对专项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专项的,有经过认真分析和慎重选择的,但还是有部分的学生对专项项目和对自身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选择。

2.5性别差异对学生专项选修的影响

性别差异使女生和男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男女生在选择体育专项也会有所差异。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女生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是健美操、田径,分别占75.0%、25.0%,其中篮球没有女生选择,这是因为女生的柔韧性、协调性比较好及乐感较强,所以喜爱柔美性的项目,也可能与女生爱美美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而男生选择较多的项目依次为篮球、田径、健美操,分别占45.0%、37.0%、18.0%。这是因为男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比较强,所以选择对抗性、竞技性比较强的项目,这可能与男生争胜好强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2.6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专项选修的影响

场地器材是体育选项课的重要条件。[1]它不但会影响体育选项课运动项目的设置,限制该选项课的选项人数,而且影响学生对某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当前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就其开设的项目的场地有:400米田径场地一片,无室内田径场;室外篮球场一片,无室内篮球场;无专业的健美操房。对各专项的学生进行场地满意度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场地设施不满意;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对场地设施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通过对相关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得出:对田径、篮球场地设施不满意都是因为无室内的田径场合篮球场,导致下雨无法正常上课,而对健美操场地设施不满意是由于健美操房太小、没有镜子,导致上课拥挤、闷热、无法观察自己的动作、学习不方便。

2.7外界因素对学生专项选修的影响

学生进行体育专项选修时会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2],比如:就业需要、同学影响、家长建议等。调查得知: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修时受就业因素影响最大,占50.8%,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毕业生的不断增加,给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都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专项选修;其次是受同学的影响,占33.9%,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有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在选择专项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最后便是受家长的影响,占11.3%,在进行专项选修时有些学生会征求家长的意见和服从家长的安排,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主见、家长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2.8专项教师技能对学生专项选修的影响

专项教师是学生专项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3],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的专项技能会对学生专项选修产生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宁德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专项时受专项教师技能有一定影响的占42.3%,这就要求专项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还是有16.4%的学生对专项教师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说明有些专项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3.结论

3.1宁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共开设3个专项选修项目,种类较少;目前男生主要选择田径和篮球专项,女生主要选择健美操专项。

3.5宁师范学院的场地设施比较匮乏,有些课程因为天气的原因影响了专业课的进度。

3.6影响学生专项选修的主要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其中,自身的因素是最明显的;另外,同学和教师的影响是其次的。

3.7专项教师技能对学生专项选修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让学生满意,但还是有少数的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07-108.

德育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一、相关概念

(一)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总的来说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一般民族地区都是指:1.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2.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比例较大的地方;3.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4.民族地区一般都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一定的法律自治权。本文特指地处革命老区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地区高校。

(二)体育师范生

师范生是指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的学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教育外,还接受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体育师范生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生中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且未来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

(三)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从狭义上单指人良好道德品行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广义上讲,指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涉及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外在教育的教化和自我内化,经过“外育”和“内修”形成内外结合完善的系统的教育。师德养成教育是指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训练和教育生活体验以及教师文化熏陶,使个体能自觉主动地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人格的过程和方式。

二、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主要对地处老少边地区的百色学院及河池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体育师范生职业认同度;对师德的认识;民族地区高校师德教育现状以及对传统师德观的态度等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其中单选题15道,多选题3道,问答题2道。此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91份,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1.24%。

3.调查方法

本文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深入研究既往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以理论指导实际,以实际验证理论,总结归纳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老少边地区高校的体育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结果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文献调查法。通过搜集、阅读关于师德教育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杂志等,了解当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对其进行重新梳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一)师德课程设置情况

师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等一系列内容,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虽然在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时候有涉及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但都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专门的师德课程。本文认为对体育师范生进行师德知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形成师德意识和进行师德实践,这都是建立在对掌握师德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于师德知识教学永远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要通过师德知识的渗透让未来一代的“准教师”们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对其特殊性要求所在,以明确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

(二)体育师范生缺乏相应师德知识

师德知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它对于师德情感的养成、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但体育师范生掌握师德知识的情况如何呢?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在校体育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甚了解,54%的在校生不能保证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有合格的教师职业道德。据问卷统计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48名在校体育师范生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能够讲完全、讲清楚的人占5%;讲不全、讲不清的人占26%。”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也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如偷看学生信件、对学生进行体罚等违法行为,这些都反映出教师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在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教育,还应加强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有待提高

师范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也是教师,这就决定了师范院校的教师师德状况对于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师师德素质不高。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长期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师德教育工作以学校中思想政治老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者等为主,虽然他们平常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学历层次较低,职称不高等情况,缺乏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工作的意义、特点及规律没有系统、规范的把握,教育工作大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教育,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教育泛政治化,脱离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

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不尽人意,表现为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缺少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为人师表作用不明显,自律意识函待提高,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职业纪律,如随意中断课堂教学,打乱课程计划安排,随意调课,有的因为其他事务误课,随意缩短教学时间。

另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师德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的正确引导,师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位老师的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还需要其他教师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认识上,民族地区高校往往将师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分内之事,没有把师德教育纳入整个师范教育的工作重点,而是将其置于边缘位置,难以发挥出其他课程所应有的育人功能。

(四)学校师德管理监督的缺失

高校教师对于师范生师德的潜在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与管理。然而,一些民族地区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对科研、教学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集中在教学课堂的监控,但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导向机制等方面流于形式,对于教师职业的态度,深层次的职业道德精神却很少涉及,更没有科学测评标准和措施;在教师培训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对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重视不够。这种管理监督工作面对现行不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师德建设体系,势必导致教师“重业务、轻道德”现象的不断蔓延。

(五)体育师范生自身的问题

体育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休,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纪律比较懒散,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导致了师德教育成效不高。

1.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等错误观念对师范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的,对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太明显。”这种结果表明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都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优越,特别是是部分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工作条件更差。同时,随着就业政策的改变,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体育师范生特别是具有球类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钟情的工作,而不必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体育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但面对现在进入学校这类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政策,很多师范生也不一定能顺利进入教师行业,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并不突出的体育师范生,在这一方面并不占优势。正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最终导致一些师范生认为师德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情感等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而要求他们要热爱教师事业就显得不切实际。

2.学生个体道德素质不高

师德是师范生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和不断发展的动力,也会对他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修养。而对于体育师范生师德的培养,除需要进行师德教育外,更离不开本人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只有自身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基础,才能形成师德发展的生长点。然而在当前,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诚信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的一大问题,如考试作弊、个人简介材料作假等;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互相攀比现象严重影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这些问题在体育师范生中同样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体育师范生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及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影响,在理想信念上出现迷茫,以致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对社会公德等方面抱着不屑一顾和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反映出体育师范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要求较低,不注重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必然影响着他们养成高尚的师德。

3.师德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体育师范生还是比较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也有从事教师工作的意愿,但他们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师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不能发挥出自己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在师德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就算是掌握了一定的师德,而并没有去真正了解一些师德知识背后所存在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他们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关注度也不够,并不清楚作为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品质,做好师德实践的准备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黄蕾主编.教育专业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王辅成,史文校,周金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德育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96

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线教师,我深刻感受到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需要被认真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传播力度急速发展,信息高度膨胀,民办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在整体上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思想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易于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也呈现出道德滑坡的趋势。毕竟学生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也存在着理论水平偏低,行为控制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渚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些学生不能把经济发展与道德要求同步起来,而不免产生拜金心理和享乐心理,他们更多地想向社会索取而不是奉献,追求物质享受成了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忽视了精神追求,价值判断也更为功利性。

2民办高校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每所高校必须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就要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专业的课程知识和一流的专业技术,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要做到以上几点,首先,要加强民办高校领导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其次,积极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人才强校”为办学理念,优化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防止人才的流失。

2.1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工作水平。首先要求辅导员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工作,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扬奉献精神。

2.7提高其他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任课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所以学校要对任课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任课老师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在课堂上发生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3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分子,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我们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提高需要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高校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发展,国际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日益严重,再加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爆炸性的信息令学生应接不暇,且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学生对世界上新鲜的充满好奇,难免缺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就更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民办高校在外来文化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果断摒弃西方文化的糟粕,防止学生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4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团组织工作

民办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党建工作,组织党建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法。第一各民办高校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让优秀的学生团员和干部参与到素质教育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党的基本方针,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基础。第二,加强党校的培训。党组织要不断地吸收思想先进的高觉悟人才入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民办高校党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坚定学生对党的信仰,通过上党课等形式向学生灌输党的先进思想,使学生积极入党。第三,对学生社团高度重视。高校里的各社团里都是相同兴趣的人,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彼此之间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因此,通过加强社团建设,组织社团活动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政治生活,提高民办高校学生政治素质教育。

5重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大学生投毒、杀人事件警示高校工作人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就业等各方面所处位置都比较尴尬,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关心学生的切实需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6结语

三十年来民办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学生容易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民办高校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也面临重大考验。民办高校要想培养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都过硬的学生就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规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亚.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2】沈燕,张红敏.民办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