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十篇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十篇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2:22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1

【关键词】卫生院护士;职业认可度;护理质量

护士职业认可度是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1]。近年来,有关报道对城市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的护士职业心理的调查来看,护士由于职业压力较大,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较低,影响护理水平的提高。本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基层卫生院护士职业认可度的调查分析,以了解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帮助管理者和护士正确认识护理职业,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卫生院护理人才队伍提供决策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7年11月~12月,选取滕州市三所基层卫生院105名正式在职护士,其中本科生9名,专科生23名,中专生73名;护龄:≤5年20名,5~10年55名,≥10年30名;主管护师21名,护师48名,护士35名。

1.2方法

1.2.1问卷的形成和内容采用自制的“护士职业认可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护龄、学历、职称;②对护理职业的整体认可程度;③影响护士职业认可度相关因素的客观测评,包括对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前途、个人价值、心理健康、工作环境、护理管理、护患关系、工作负荷、医学科技发展压力等10个方面的自我感受。

1.2.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现场回收。共发放试卷105份,回收有效试卷105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不同护龄、职称、学历护士职业认可度(见表1)。

2.2影响基层卫生院护士职业认可度前5位问题(见表2)。

3讨论

3.1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院护士表示喜欢护理职业只有28.7%,与陈娴洁[2]等报道的城市综合医院护士喜欢护理专业占63.2%相比,低34.5个百分点,说明基层卫生院护士承受的职业压力远大于城市综合医院,护士职业认可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态度影响人对事物和他人的反应,护士为患者提供的健康服务受其职业认可度的影响。基层卫生院护士的职业心理承诺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护士在护理行为上的偏差和护理质量的下降。不同学历、职称的护士职业认可度有显著差异性,主管护师和本科学历的护士喜欢护理职业的比例较大。说明随着护士职称和学历的提高,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处境相对稳定,薪酬待遇相对提高,护理知识更加丰富,对护士职业认识更加充分,能积极有效应对职业压力,因此对护士职业认可度也高。

3.2基层卫生护士职业认可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发展前途较小、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是影响基层卫生院护士职业认可度的最主要因素。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广大农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世俗的影响,对护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论是在基层医院内部还是在社会上,重医疗轻护理现象较为普通,瞧不起护士的现象较为突出,护士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护士的工作热情和满足感降低。由于受目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城区医院护士与基层卫生院护士之间、基层卫生院护士与基层卫生院医生之间在薪问题和自身发展机会上有较大的差距,护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回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更是困难重重,自身发展机会少。加之医生通常被认为是基层卫生院的主体,护士从属于医疗工作,护士在工作中体验不到自我价值。受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冲突,造成护士心理严重不平衡,进而影响对护士职业的认可。

3.3护理护理者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善待、体谅和理解护士,在福利待遇、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向护士倾斜,切实帮助护士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困难和问题。为护士争取和提供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专业学历层次,拓展专业知识,提升护理水平。大力开展护士职业意识教育,教育护士自尊、自爱、自强,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理想目标,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促进护士职业情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产生对护士职业的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注重培养护士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运用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心理防御,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塑造健康的职业心态。

参考文献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2

【关键词】卫生院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82-02

乡镇卫生院与一般医院一样面临许多危机,又由于服务范围不同又有所不同。本文就乡镇卫生院在新形势下的危机的产生和处理对策作一个简单的讨论。

1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和服务范围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3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层次,是连接县(市)级医疗机构和农村卫生室的枢纽,主要开展基础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综合,受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内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可适度发展医疗服务和具有一定特色专科,对周边卫生院进行一定的技术支持。乡镇卫生院从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服务范围来看,除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在服务半径上也比较贴近农村居民居住地,能够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从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费用补偿和管理环节中,乡镇卫生院作为政府的执行机构行使了管理职能;在农村居民疾病经济负担方面降低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又能够节约患者和家属支付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间接费用(如伙食费和车旅费),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它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和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关键。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主要是具有执业许可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工勤人员,专业技术要求多为全科医疗。

2医改当下的危机启示

受医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医疗服务倍受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出现一些新发的危机。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医院员工因工作压力大,呈现信心危机①。据全国卫生部门统计“医闹”和“暴力索赔”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这个统计结果主要针对各城市大中型医院,不包括多数乡镇卫生院及未上报事件的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一部分医疗机构当心影响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正常营运效率和利益,在尚未作任何医疗鉴定,或者甚至在医疗鉴定结果充分支持医院的情况下,任然向患方赔偿或补偿。其中地方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防止医闹事态扩大,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一赔了之的处理办法;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往往偏重于患方,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地位,放大部分医生收受回扣现象,武断的认为医院存在过错,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部分医生失去积极探索钻研的精神,只是机械的打工。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卫生院,医疗纠纷的影响往往更大。从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卫生院在大量产生的私营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夹击下,设备日渐陈旧,人员流失,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危重病人送到卫生院,即便抢救措施得当,一旦病人死亡,医疗纠纷产生,支持医院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立即显现不足。以心血管事件为例:患者心肌梗塞发生,以胸痛送到医院,因为缺乏设备和人员,第一时间的病程记录也许不完善甚至缺,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资料缺,在诊断的确立和救治方案的明确上缺乏有力的依据,立即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发生赔偿,卫生院无力承受,往往转嫁到实施救助行为的医务人员上,导致卫生技术人员心灰意冷,更进一步丧失工作兴趣和信心。

在潜在员工信心危机这一块上,乡镇卫生院影响员工信心的主要是无归属感和收入不高,晋升受限,工作压力相对大中型医疗机构低。作为基本医疗的保障部门,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人员收入低下,业务发展滞后,职务晋升受限(有的卫生院更本没有高级职称指标),基层卫生人员往往感到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归属感。同一资历的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和城区医院工作10年,收入可能相差15-20万元,业务技术也不能同日而语,这样不利于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在很多医学院校生宁愿选择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打工,也不愿报考乡镇卫生院,主要就是出于业务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原因。

医院危机的类型③

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00名医护人员和100名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医院品牌危机是目前医院最关注的内容,它与一般危机一样,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发作期、善后期、重建期

3卫生院危机处理对策

无论什么样的危机,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述为: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危机处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危机预防管理机构

3.1对全体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普遍具有有危机意识。

3.2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有专人负责处理,建立“隔离带”,使事件的影响缩减到可控制范围内。

3.3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加强医患沟通,制定随访制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3.4将乡镇卫生院员工工资纳入财政管理范畴,且较城市卫生机构有明显提高,在经济收入上予以政策倾斜;

3.5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定期送到省、州、市及医疗机构进行全科和专科的业务培训,同时上级医院的医生也真正到卫生院服务和业务指导,使基层卫生人员对医学发展有动态、现实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当好“守门员”的角色;

3.6在职务晋升上予以政策倾斜;

3.7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

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工作能力,减轻员工压力感,提升员工对医院的信心,使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被重视感,强化卫生院的品牌力量,留住医疗卫生人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真正做到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和慢性病的康复工作留在基层医疗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致力于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和研究,节约医疗成本,减轻上级医疗机构员工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医院危机管理Database》.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3

同志们:

这次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是经过市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会议对2009年度全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对各县市区的典型工作经验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都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借鉴。刚才,*同志对2009年全市卫生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对今年的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讲的很好,我完全同意,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2009年,是全市各级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也是全市卫生系统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经济超常发展、建设现代“水市湖城”这一重大战略,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卫生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新农合参合农民312.51万人,参合率达到89.51%,共发放补偿资金3.024亿元,涉及参合农民162.13万人次。“百万贫困患者复明工程”完成1200例贫困患者复明手术,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为全市42425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696万元,“博爱燕赵行”活动使79名先天性心脏病特困儿童得到成功手术救助。二是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始终坚持关口前移、联防联控,加强疫情监测和疫苗接种,强化重症识别和医疗救治,有效遏制疫情向学校、社区和农村扩散蔓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是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3个,总建筑面积14.342万平方米,总投资2.791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卫生监督执法、爱国卫生、农村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行风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也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卫生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下面,就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把握大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卫生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综合分析当前我市卫生工作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委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五宜”(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型现代“水市湖城”的战略决策,破解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难题,启动了*科学超常发展的新进程。如何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发展的重任,为“水市湖城”建设保驾护航,是对今年卫生工作的新考验。二是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地位逐步提高。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府财政支撑和保障卫生的能力明显增强,一些多年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卫生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为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当前,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看病就医问题已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疫情不断增多。伴随城际间交往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从近些年情况看,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重大疫情,对我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转变,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和一些职业病的危害也愈来愈重,这些都为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总之,今年卫生工作可以说是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加快“水市湖城”建设,切实增强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全市卫生工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卫生工作健康深入开展

(一)统筹安排,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把医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指导原则,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积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全市要有60%的县市区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由此减少的收入,各级财政要给予补偿,并保障补偿经费及时到位。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让群众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我市虽然不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但要未雨绸缪,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精心研究部署,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与提高效率的具体实现形式,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线扩面,扎扎实实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扩大新农合保障面和受益面。各级政府和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组织推动,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最高支付限额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筹集基金的25%。要对筹资困难的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给予资助和帮扶。二是加强基金使用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简化群众就医补偿程序。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今年要全部实现出院即报,武强、阜城、枣强、安平要积极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真正让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

(三)预防为主,毫不松懈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一是抓好甲流感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局部地区出现暴发的风险仍然存在。据有关部门监测,在我国个别地方已发现少量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异株,病毒变异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甲流感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可有丝毫懈怠和麻痹。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控和实验室检测,科学调整防控策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二是抓好其它重大疫情的防治。每年春季,是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期,各级要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定点医院救治水平,着力降低患儿死亡率;加强艾滋病防治,积极实行高危行为干预,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进一步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认真落实“七率”要求,确保全年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以上,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三是抓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落实。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逐步提高接种率,构建覆盖城乡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四是抓好卫生应急管理。巩固和完善部门间卫生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水平。五是继续深入开展“清洁城乡、保护健康”爱国卫生运动。要重点搞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工作,强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确保201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2%的目标。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镇)、卫生村的创建活动,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四)重心下移,全力以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是国家“4万亿”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发改委原定于去年四季度下发的第五批2000亿元中央投资,有可能结转到今年执行。据了解,今年中央投资卫生事业的资金规模将高于去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精心谋划,积极跑办,全力争取更多项目在我市落地开花。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紧紧抓住当前施工的大好时机,提早动手,尽快开工,加快进度,尤其是哈院扩建综合楼、市中医院新建综合楼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要争取尽快竣工、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发挥作用。发改、建设、财政、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把工程质量、项目进度和资金安全作为监管的重点环节,共同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二要抓好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完善城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帮扶、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的管理机制,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三要完善补偿机制,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今年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良好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转变作风,深入细致开展“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是“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细化和延续,是医疗卫生行业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效抓手。各级医疗机构要以深入开展“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为契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围绕“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大力便民惠民、促进医患和谐,优化服务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加强行风建设工作,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热情、高效、优质、规范、价廉的医疗服务。

(六)深化改革,不遗余力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平稳过渡。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春节前,市政府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对部分部门职能进行合并和调整。其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市政府管理,市卫生局增加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综合监督、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职能。同时将属于卫生局职能的食品卫生许可和餐饮消费环节、保健食品监管划归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市编办正在审核各部门“三定”规定草案,预计3月底完成。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过渡时期,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确保职责平稳衔接。要切实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单位稳定,确保职能平稳过渡,保证机构改革顺利进行。二是要严防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空白。各部门在积极推进机构职能调整的基础上,坚持调整、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周密制定各项配套政策,保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减、水平不降。三是要明确各自责任。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积极探索履行职责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办法,全力保障全市人民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妥善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改、财政、人事、卫生、药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权责明晰、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政策支持。新医改强调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强化地方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医改的支出,保障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落实。要积极探索,采取政府投入、社会集资、个人捐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及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多方面争取资金支持,为加快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协调发展卫生事业的能力。要倡导先进的人才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和岗位成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要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以提升行业文明程度为目标,全面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全力塑造医药卫生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4

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国内唯一的

传染病学科院士

李兰娟教授从小家境困难,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都是靠助学金来完成学业的,所以她一直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格外刻苦勤奋,成绩也非常优秀。李兰娟说:“在别人的印象里,我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我觉得,只有认真,才能把事做好;更重要的是,人得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正是这种认真和执著,使我能在传染病学术领域不断地创新探索。”

李兰娟领导的课题组创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攻克了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这一国际性难题,中间历经10年的艰辛磨砺,真可称得上是“十年磨一剑”。

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当时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但李兰娟深信:只要攻克治疗中的几个技术难点,还是有成功可能的。就这样,她带着必胜的信念做了一段时间,却因重型肝炎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有的课题组成员没有了信心,李兰娟只好另外找人:谁愿意,跟着我做!

在当时的1990年,国内的不少专家也普遍认为这个项目没有前途、没有希望,但李兰娟带领课题组还是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并在临床上成功救治了几例重型肝炎患者;由此,她的信心更坚定了;一直到1996年,她的课题组做到45例时,明显的疗效标志了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成功,攻克了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创建了一套确切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到43.4%,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由此,她也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然而,对这样一个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却没有申请专利。“我是一名医生,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就地治疗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李兰娟说,“所以我们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人工肝技术,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为此,我们成立了省人工肝中心及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举办了13期部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主办了第一、二、三、四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会议,主持了人工肝技术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并颁布实施,还主编了国内首部《人工肝脏》专著。到目前为止,已有英、美、德、日等国家及香港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6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参观或进修,使人工肝技术更好地造福于患者。”北京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黄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会诊的电话时,李兰娟正远在舟山海岛出差,她立即决定带领人工肝治疗组火速进京,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

在成绩面前,李兰娟仍在不断创新,一步步地超越自我。她说:“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超越自我的钻劲儿。”非生物人工肝技术取得成功后,李兰娟和科研小组并没有停步,为使人工肝更接近肝脏功能,他们对生物人工肝细胞源和混合型人工肝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并获国家“863”和“十五攻关”课题资助。她和她的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863”、“十五攻关”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

李兰娟还应用新兴的生命科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生态变化及其在重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防治进行系列研究,首次发现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杆菌科细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率先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理论;提出了应用微生态原理治疗重型肝炎的新思路;还首次在浙江省获得了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值的数据,为微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她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微生态学在慢性重型肝炎疾病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她说: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加强基层卫生网底建设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兰娟在今年“两会”期间和记者谈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决心,强化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国家意志。”李兰娟院士说,“作为一名卫生科技战线的政协委员,我深受鼓舞。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我为实现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多年的卫生工作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由社区责任医生队伍组成的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李兰娟院士介绍,在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社区示范项目中她发现,四川省凉山自治州布拖县1万人艾滋病基线调查感染率高达8.61%,同时发现丙肝感染率为8.85%,梅毒阳性率为4.41%,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艾滋病感染率甚至高于非洲的平均感染水平,而非洲某些地区由于艾滋病的感染人均期望寿命大大降低。李兰娟院士说,布拖的艾滋病高感染率除了性乱、吸毒等不良习惯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共卫生的“网底”破损、基层卫生队伍不全。要想控制该地区的艾滋病流行,一个亟需解决的任务就是基层医务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基层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纲要指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每千人口全科医生达到0.2人。”面对这个数据,李兰娟院士告诉记者,这样的人员配置达不到网底建设要求,势必会影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国家新医改要求,基层卫生服务网底队伍要承担三大类9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她以浙江省为例,给记者列出了几个数据:“根据浙江省社区工作经验和已出台的文件政策,每千人口至少要设1.5名基层医务人员事业编制,包括0.6名全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0.6名全科护士(社区责任护士)、0.3名其他医技和管理人员,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还要适当增加,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另加每床0.7个事业编制,才能基本满足基层卫生工作的需求。”

考虑到纲要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李兰娟院士建议:相关部门应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事业编制人数,每一千常住人口应不小于1.5人,并落实这支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基本待遇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中专毕业生安心社区工作,让他们成为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主力军,才能使基层卫生社区“网底”得以加强,体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中央、国务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使人人得到健康保健服务目标得以实现。

以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服务健康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最后一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同志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要突出强基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医改的“四梁八柱”的唯一一个技术支柱,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尤为迫切。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中心、远程诊疗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

李兰娟院士说,卫生信息化发展机遇与问题并存:新医改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机遇,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27个亿用于基层卫生信息化,今年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为全国70%以上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大力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在中央财政大力投入下,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势头十分迅猛,发展日新月异。

李兰娟院士还告诉记者,在卫生信息化工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中央财政的投入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缺乏对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二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由各地投入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乏标准和规范予以管理和统一;三是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取得的卫生信息化关键技术成果需要大力推广和应用。李兰娟院士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把握好时机,大力推广顶层设计的卫生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她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使用,大力支持卫生信息化发展。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形成惠及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一项民生工程,将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更应该合理利用。除了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投入外,东南沿海地区也应参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标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投入。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实现卫生信息化经费的合理利用:一是财政设立专项的方式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如: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数据中心为枢纽,一卡通为纽带,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以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为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二是将每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5元中安排3~5元用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维护。三是政府引导,医院出资,开展公立医院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建设,来确保东西部地区共同进步,逐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全覆盖,从而真正实现人人有电子健康档案,人人有家庭医生,到医院就医的患者,人人都有电子病历,人人享有社保(农保)“一卡通”,人人得到健康保健服务。

第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卫生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广、内容涵盖多、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整个过程人、财、物的投入相当巨大,需要基层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各地投入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也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务必要顶层设计,规范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支持卫生信息化标准的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文件统筹规划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则可以根据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差距来分步实施,逐步实现。

第三、依托现有科技成果,鼓励推广实施应用。对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如:“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已经研发了一系列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成果,这些成果既是项目的成果,更是国家的成果,应大力支持推广应用,避免因为科研项目重复投入,而造成浪费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依托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动力和技术支持,促进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发展。

最后,李兰娟院士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合理利用政府投入,大力推广现有成果,促进卫生信息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使卫生信息化技术真正起到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5

大家上午好!

重上山,又饮清江水,情切胜炽热!今天,受中国初金会的委托,我们一行十人专程来到山水秀丽的县,参加县政府组织的为基层乡镇卫生院装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村卫生室装备中医经络康健仪的捐赠仪式,对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初金会、健康扶贫工程组委会向一贯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重视百姓健康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各位同仁及广大的卫生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党和政府把“本、层、础”作为新医改的工作重点,这为我们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机遇方面来讲,一是随着新医改重点的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会更加关注基层,必将为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随着各级政府对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增加,必将加快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三是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标准的提高,必将启动新一轮的广大农村卫生需求;四是随着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均等化的逐步落实,必将带来农村广大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等等。从挑战方面来讲,我们更不能忽视。一是我们要从盲目地向医院方向发展转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功能定位上转变;二是要突破人才紧缺的瓶颈,不拘一格选拨和培养人才,加大卫生科技工作,尽快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三是要尽快采用和掌握尽可能多的适宜技术,包括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为广大的百姓提供价廉、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保健服务;四是要尽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档案,满足广大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五是要围绕医院的发展,逐步添置一些必需的设备和诊疗手段,来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等等。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卫生局长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应该是我们公益组织关注和帮扶的重点。

我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作为农工党中央主办、卫生部主管的全国公募基金会,自成立的十几年来,一直特别关注着中国的农村卫生事业,始终以资助中国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为己任。面对当前新医改给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带的新挑战,我们主动出击、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多方整合国内外资源,募集了大量的公益慈善资源。这次拟在全国首批进行的捐赠,主要是为乡镇卫生院装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村卫生室装备中医经络康健仪。下一步还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装备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彩超以及卫生院病房供氧设施等等,其目的就是致力于协助地方政府,扶持基层医疗卫生,以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做出我们公益组织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县是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县,且是山区贫困县,理当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视和关注。这几年,在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开展了“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妇女病普查普治”等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贵县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普查的热情,县卫生局等部门及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县委县政府重民生负责任的务实作风,一直感动着我们。意同者合,情投者动。这次我会再次为县7所卫生院捐赠装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08所卫生室捐赠装备中医经络康健仪,价值达400多万元,就是表达我们对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情系百姓、关心群众的崇敬之意,更是表达我会对土家儿女健康的关心和厚爱。当然,你们能够作为省首批受赠单位,也与你们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卫生部门的雷厉风行、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中国健康科学院、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隆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鼎力援助和大力支持。今天的孙总、的隋总以及健康科学院的教授老师们都专门参加了这次捐赠仪式,并且会后还要为我们大家讲授技术。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面对新机遇,谋求新发展。我们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让我们沐浴着新医改的强劲东风,踏着时代的和谐弦律,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新的措施,为建设文明、健康、绿色、和谐、繁荣的而共同努力!我们深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在座各位的齐心协力,的卫生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跃,人民的健康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坚信,明天的,一定会更加美好!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6

[关键词]

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9-0001-0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从而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乡镇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而作为农民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40名贵州省余庆县乡镇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贵州省余庆县下属乡镇的9家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医护工作者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0份,剔除废卷10份,有效问卷240份。在最终的样本中,共有137名医生,103名护士;男性共95名,女性为145名;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154名,初级职称74名;较高学历(本调查界定为本科及其以上)50名,较低学历(本调查界定为大专及其以下)190名。

1.2 研究工具本调查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的前18项内容进行问卷测量。该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其中的1、3、6、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测试样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18项的男性平均得分为75分,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是15和18分)。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1.3

调查与分析方法调查前,研究者组织各医院的护士长协同发放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说明,让受测人员理解调查表的项目,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类别、学历、职称)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两个部分。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独立填写并不记名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录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幸福感性别差异按照平均得分(男性75分,女性71分)比较,不同性别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水平:男性/>75分51人(54%),71分97人(67%),

2.2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性别差异对幸福感的因子进行分解,以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见表1。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的总体平均分接近常模的平均分(75分),而女性的总体平均分稍高于常模平均分(71分)。6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2.3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职称差异本调查将职称作为变量之一,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医护类别差异见表3。结果表明医师和护士的总体幸福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在“松弛和紧张”因子上,医师和护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学历差异按学历划分,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天蓝CC21”为你整理了这篇卫健委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区委办工作要求,现将我单位2020年以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基本思路

2020年,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卫生健康委关心指导下,坚持以服务民生为根本导向,以“健康颍泉”建设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铆足“精气神”,精准发力解难题,倾情奉献惠民生。疫情期间,全卫生系统人员倾尽全力,用实际行动促进防控工作的落实,较好控制住了我区的疫情,确保全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疫情防控工作

1、取得的初步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单位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做好重点地区人群排查工作。截至11月27日,全区累计摸排入境来阜回阜人员357人,其中回阜人员206人(含异地入境隔离观察后返阜人员151名),已全部解除隔离观察;累计排查湖北省、武汉市来颍泉人员2023人,北京返阜来阜人员477人,累计集中隔离314人(境外53人、湖北含武汉176人、北京85)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已全部隔离结束;自13日起,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开始排查青岛来阜回阜人员共计254条信息,其中省推送199条,社区排查55条;自26日起开始排查喀什来阜回阜共计16条信息,其中省推送13条,社区排查3条;截至11月27日,经过社区镇办进行摸排,我区务工返阜人员为342人,均已做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并纳入社区健康监测管理。

2、提升“四个能力”,坚决做到“早发现”。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市五院已规范设置发热门诊,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预检分诊点,123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置预检岗,发现可疑发热病人及时规范转至市五院就诊,杜绝截留病因不明的发热病人,确保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严格落实入院和住院患者管理,实行“应检尽检”,严格一患一陪护制度,落实戴口罩、测体温、查安康码等疫防措施。扩展延伸监测预警,健全多渠道信息来源机制,实施多部门协同监测,做到及时监测发现。二是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区共有核酸检测机构6家(市五院、区疾控中心和4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点115个。目前市五院日检测能力1000份,与第三方签订签订紧急检测协议日检测能力2000份,区疾控中心日检测能力360份。同时我单位与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紧急检测协议,日检测能力14000份,总计日检测能力17360份,按照10合1检测,可以日检测17万人份。截至目前市五院门、急诊核酸检测共39872份,全部阴性。三是提升疫情防控风险排查能力。全区医疗机构开展疫情防控风险排查,坚决守住“院内零感染、院感零容忍”的底线;落实“院长管院感”制度,强化院长作为院感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发挥院感专职人员作用;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全区重点场所开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四是提升流调溯源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区首席流调专家制度,组建流调队伍,24小时值守,对流调人员进行以培带训、以训待战;通过桌面推演方式、核酸采样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

3、突出“三个重点”,坚决做到“早处置”。一是突出重点人群抓防控。综合运用公共卫生、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对青岛、喀什等中高风险地区返阜来阜人员开展全面彻底摸排管控。二是突出重点场所抓防控。对公共场所、学校、养老机构等8类重点场所,强化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抓防控。持续做好冷链食品风险排查,截至11月27日,全区累计检测冷链食品及其相关的外环境和人员样本35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做好“三个准备”,坚决做到“早救治”。一是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制定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组建区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涵盖呼吸、重症医学、院感、中医等10个专业。二是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市五院配足配齐急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做好医用耗材、药品、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实行动态储备管理,确保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需求。三是做好隔离场所准备。我区主选隔离场所有2处(青皮树酒店80个房间、中益宾馆40个房间),已签订合作协议;备选隔离点1处(桔棠酒店80个房间),一旦有需要,一小时内可投入使用。同时安排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隔离场所随时进行指导,确保及时能够对隔离观察的密接和次密接及时按规定开展三次核酸采样检测工作。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紧密型医共体工作基本运行。2020年出台《颍泉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颍泉区紧密型医共体党建工作实施办法》等7个附件。为加强业务帮扶和交流,牵头单位对各成员单位安排一名副院长或医务科科长,进一步提升上下分级诊疗及帮扶工作,各项工作已经基本有序运行。

2、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五院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了医院内组织管理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管办分开。整合医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科资源,统一管理行政后勤事项,有效盘活区域医疗资源。市五院于2019年3月16日实现全面搬迁,门、急诊就诊人次及住院人次逐年递增。截至10月底,较去年同期增长15.84%。

3、分级诊疗制度渐趋成熟。通过加强科室共建、下派帮扶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2017年市五院第一医共体正式托管闻集中心卫生院,截至10月底手术台次比同期增加60%以上;2019年4月份伍明中心卫生院接受市五院托管,截至10月底手术台次比同期增加20%以上,特别是中医康复科专家以及骨科专家的坐诊,给伍明镇中心卫生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周边群众就诊带来方便。

4、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2020年6月4日,颍泉区医管委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2019年度公立医院考核。此次考核包括党建工作、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费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医共体的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满意度等工作。2020年截至10月底,市五院平均住院日为8.4天,较去年减少0.5天。

5、医疗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市五院已顺利完成三级医院设置的省市级现场验收并完成三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工作;宁老庄中心卫生院已成功创建二级医院,成为颍泉区首家获得“二级综合医院”的乡镇卫生院,闻集卫生院创二级医院工作,目前正在验收中;全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家单位已经顺利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6、互联网+医疗。一是智医助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帮助、智能随访、智能预警功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并方便患者就医。智医助理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帮助家庭医生完成预约体检、慢性病随访、预约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指导等服务。疫情期间,系统新添加新冠肺炎风险监测模块,从病历中筛查出发热等风险病历,及时开展跟踪随访。2020年截至目前,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系统已完成62.7万余人次的辅助诊断建议,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系统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30万余人次,重点随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3万余人次,完成人工智能电话干预64万余次,提醒医生干预66万余次,有效提升了家庭医生践约率和居民获得感。二是医疗远程会诊。市五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建成后,先后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多家一流医疗中心、省内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立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联系。截至10月底,进行远程会诊数十例,远程教学40场有余。切实提高了我区区级龙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三是“互联网+医保服务”。目前按照国家医保局统一标准,我区已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及时对接皖事通app,实现参保人员本地线上即时就医、购药结算、信息查询等功能。

7、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工作。一是区级医疗人才引进。制定了《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实施方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有序开展编制周转池工作,通过“育、招、引”,截止2020年10月,市五院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共计112人,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1人,本科48人,大专42人。二是基层医疗人才培养。通过2020年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受援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主要临床科室的业务水平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截至10月底共派出对口支援医务人员29人次。落实《颍泉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目前根据省、市工作要求,线上培训14人、线下培训19人。启动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有3人签订合同。自2019年以来,通过区卫健委资格审查、乡镇卫生院聘用,共新进11名村医,其中2019年新进7名村医,2020年新进4名村医。

8、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根据《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制定《颍泉区卫生健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为突破口,持续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守护医疗质量安全底线,改进行业作风,净化行业环境,改善就医感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和健康权益。截至目前,颍泉区卫健委对全区138家医疗机构开展了督查,查出医疗机构非法租借救护车一起,责令立即进行了整改,并进行了批评教育;查处医务人员违反“九不准”2人,1人给予暂停执业活动6个月的行政处罚,1人给予私收费用的5倍罚款;无证行医7人,处罚22万元。2020年9月,我单位联合区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10月联合医保局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覆盖全区所有医疗机构。

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2020年截至10月底累计行政处罚125起,罚款86万余元,开展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共记225份。

(三)健康脱贫工作

1、贯彻落实政策方面:一是会同医保局落实351、180医保政策。二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对于无法签约履约的贫困人口,通过微信、QQ、智医助理等方式予以告知,对人员解约情况及时登记存档。实行“周报制”,对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情况实时调度,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截至10月底,34大病专项救治确诊9020人,累计已救治9020人,救治率100%;贫困人口41011人,有诊疗需求已签约33756人,已履约服务33756人。

2、问题整改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于反馈问题,照单全收、立行立改、举一反三、补齐短板。针对各类整改问题清单,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马上整改到位;对需一定时间解决的,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规定时间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对需要长期坚持的,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抓、锲而不舍地改,注重标本兼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目前所有问题已整改完成,并持续推进。

3、开展健康促进攻坚行动。一是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针对村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各乡镇卫生院及所辖各卫生室已开展贫困村讲座200余场,受益近9千人。发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医保健知识读本”、“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近千份、口罩800余个,健康支持性工具、礼品600余份,受益群众600余人;二是健康教育进家庭。已印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宣传画2万份,即一家一张“明白纸”,目前已全部发放给全区贫困户,培养明白人近万人;三是健康教育进学校,截至目前全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已开展进学校百余场,受益6000余人;四是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在贫困村设置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内容,截至目前,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共制作710块宣传栏,已更新五期,内容涉及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中医药保健知识及新冠肺炎疫情知识;年初与阜阳市电视台教科农频道签订合同,定期健康公益广告,每月播放7次,截至目前已播放70次。

(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2020年全区出生6767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457人,其中二孩出生3079人,二孩出生占比45.50%,较去年同期下降2.4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全区新生儿出生下降明显,虽然孩次仍以“二孩”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随着政策放开生育堆积效应的释放,我区二孩效应逐步趋于平稳

三、典型案例

1月16日根据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市五院立即启用发热门诊。1月21日成立院内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部署医院防控工作。2月5日,我单位正式启用市五院为备用定点救治医院,先后组建隔离病区4个,共投入一线医务人员210人次。截至目前,隔离病区共留观收治168患者。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草药参与率96%。截至11月27日市五院门急诊核酸检测共计39872人次。

市五院自抗“疫”战争打响以来,勇于冲在了疫情的第一线,我单位领导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院内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共递交请战书300余人次,其中抽调210人参与一线防治,医院先后获省级抗疫先进个人1人次,市级先进个人3人次,区级先进21人次。

四、存在问题

1、个别重点场所防控工作个别出现松懈。部分商超、工厂消毒、体温监测等工作有所懈怠。

2、村医断层危机。村级医疗机构村医老化严重,呈现出“引进难”的局面,村医老化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瓶颈”问题。

3、医疗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因分级诊疗体系不够完善,老百姓的对分级诊疗的接受程度不高,医联体业务合作单位的医疗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指导有限,需要紧密型医共体进一步融合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五、明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打算

(一)提高疫情防控意识。进一步巩固深化疫情防控成果,把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意识不松懈、防控不过度、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不断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机制。

(二)加快推进村医养老保险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18号)要求,加快推进村医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已制定了《颍泉区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正在排查在岗村医身份及执业资格,预计十二月份能够全面落实。

(三)积极推进健康颍泉建设。实施健康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工作,科学防制病媒生物,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活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卫生镇建设,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活动。

(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五)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铁全覆盖等战略机遇,聚焦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市五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中心卫生院二级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及精神卫生防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群众基层首诊、转向转诊、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格局。

(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完善“早发现、早报告”传染病报告系统,落实“四早”措施,加强监测发现和规范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推进职业病防治法制化建设。

(七)推进大病救治健康脱贫工程。继续落实34种重大疾病患者救治政策,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保障作用,落实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及健康促进工作。

(八)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深化综合医改重点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予以推动落实,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工作,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加强发展支撑保障。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前行,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建立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十)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

(十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九不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完善内部监察和社会监督制度,坚决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采取多种方式严格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不断规范医疗服务从业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被举报在医疗服务中滥检查、乱收费、不合理用药以及拿回扣、收“红包”的人员及时严肃查处。

(十二)推动医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内医疗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硬件设施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补齐医疗短板,提高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就诊需求。十四五期间计划医疗项目7个。其中包括: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区、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新区应急项目、颍泉区医疗卫生综合提升项目(包括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伍明分院迁建项目、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宁老庄分院综合楼建设项目)、颍泉区妇幼保健院项目、颍泉区中医院建设项目、颍泉区亲情养老社区项目、周棚医养结合项目,预计总投资20亿元。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8

2005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所有这些都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重大变化,就业重心将下移,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目前,新医改正在全国有序推进。但由于诸多原因,医学生基层就业并不顺畅。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结合新医改,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1.基层医院招人难,医学生不愿意去基层

就业尽管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总体上他们仍偏向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很少首选基层医院。

调查数据显示,生源地为省会城市的毕业生100%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来自地(市)县的学生有48.7%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无人愿意到乡镇农村就业;生源地为乡镇农村的学生有54.2%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42.6%的学生希望到地(市)县就业,只有3.2%的学生愿意回乡镇农村就业。[1]这就出现了大城市大医院毕业生挤破头,而中小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难以招到人的怪现象。

2.基层医院留人难,医学生不愿长期留在基层医院工作

基层医院不仅招人难,某种程度上留人更难。本来愿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生就很少,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因一时找不到更好工作”或其他原因去基层医院就业的不可能安心在此长期工作。他们或考研或考执业医师资格证或边工作边找关系,时机成熟就一去不复返。

二、医学生基层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早就陆续出台了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与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体系还不太健全完善,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如: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流动过程中,一些地方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事、户籍、档案等方面转接渠道不畅通,手续复杂,毕业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有些基层企图通过设置障碍以控制大学生流动,严重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工作的积极性。[2]

2.医学生基层就业条件较差

与大城市大医院相比,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有待提升,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也有很大差距,同时一些基层医院对人才只引进、不培养,令许多医学生对于基层医院所能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表示担忧。这些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热情。

3.医学生个人甚至家庭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读书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医学生甚至家庭都希望在大城市大医院找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加之医学生的培养成本较高,3-5年的基本培养费用大致要四-七万元,这也加剧了医学生与家庭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倾向。

4.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基层医院

对人才的需求有脱节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性缺陷影响,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教学为主,实践性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在专业设置上,基层医院紧缺的专业如全科医学、急救医学等人才培养也较少,基层医院必须拿出很高的成本再培训新来的大学生,所以都谨慎招聘医学生。

三、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1.是缓解当前医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客观需要

从1999年开始高校持续扩招,医学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之后医学生每年以大致20%-30%的速度递增。

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医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08万人左右。医科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医科毕业生就业难”。[3]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已经出现了人才“准饱和”,很难再消化、吸收多少医学毕业生。在这些背景下,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使就医市场和就业市场“重心都下移”。在农村,更多的病人由于新农合推进而选择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在城市,很多社区卫生服中心(站)也日益得到居民认可。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在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医学生就业的大市场,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2.是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医改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4]

大量的医疗卫生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而广大基层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都比较低,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因此,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将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这就要求引导和鼓励医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以增强基层医疗力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3.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学生个体及家庭角度分析,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在城市,既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又没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高不成、低不就,“漂”在城市里,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同时老百姓花钱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如果“毕业就失业”,也很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分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新观念新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是医学生个人健康成才成长的需要

基层医疗单位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人才竞争少,实践和动手的机会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也很大。特别是新医改之后,基层医院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医学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主动到基层医院工作。实践证明,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

四、新医改政策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

1.从政府层面上看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像韩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针对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大、乡村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制定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到偏远地区工作2-3年,否则不发行医执照的规定,并同时保障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住房和工资等基本要求。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医学院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投身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5]

首先,健全完善和落实好鼓励与支持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为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把国家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结合实际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在人员编制、户口迁移、户籍、档案管理、偿还助学贷款、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考录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6]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财政投入。这主要用于引进和培养人才,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环境,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如江苏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

第三,鼓励基层医护人员参加在职在岗学习与培训,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生培训制度,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函授、网络教育、临床进修、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多种形式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通过“特岗医生”、“免费医学生”、定向招生“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实用的卫生技术人才。

一方面可以参照“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通过制定实施“特岗医生”、“免费医学生”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基层卫生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培养医学生制度,即“定县、定乡、定专业、定服务年限”的招生办法,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的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从源头上打开医学人才通向基层的渠道。

第五,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制度。选聘面向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进入“基地”培训学习一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在此期间不占用人计划编制,适当给予岗位津贴,通过人事解决户口档案),一站式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此举既能逐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又能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7]

第六,建立扎根基层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在基层就业中做出显著成绩和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给予评选表彰和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面向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奔赴基层、扎根基层。

第七,建立本地医学生信息库。各级政府可以协同当地基层医院,主动搜集当地在读的和即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名单,建立本地医学生详细的信息数据库,同他们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关心他们,在他们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毕业后热情邀请他们回乡工作,相信这样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回乡工作,调查显示60%的医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上首选是家乡。[8]

2.从医学院校层面上看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医学院校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正确的择业观教育。邀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逐渐明白和接受医学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大众化时期;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加大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认识到面向基层就业不仅能解决个人工作问题,还可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医学院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更多全科医学、社区医学及急救医学等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医学毕业生在基层“用得上、留得住”。

比如在临床教学模式上将传统的“三段式”改为“两段式”,即基础教学和实习教学,将原本在教室里进行的专业理论教学安排到医院进行,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

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带着在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临床适应能力。[9]这些对于培养基层卫生单位需求的实用人才很有作用。

第三,积极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由于许多医学生缺乏基层生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基层状况,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实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真正深入基层医院,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到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切实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到基层就业的信心与勇气。

3.从医学生个人及家庭层面上看

第一,客观面对现实,树立合理正确的就业观。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倾斜,也体现了对医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医学生应认真学习、了解和领会新医改政策,积极调整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追求和国家、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基层锻炼自己成长成才。家庭也应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理解和支持子女到基层建功立业。

第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胜任基层工作做好准备。医学生应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医德修养等,使自己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层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到基层就业、胜任基层工作。

4.从基层医院层面上看第一,努力改善自身环境。

基层医院都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新医改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市有关项目支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自身管理,努力改善医院大环境,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第二,认真落实好医学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

基层医院要努力改善毕业生就业条件特别是要将各级各类有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贯彻好,切实保护好基层就业医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9

全科医生要掌握多门专科知识,综合程度较高,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通俗来讲,就是可以什么都不精,但什么都得懂。全科医生队伍的建立,对于医疗资源向基层沉淀、削减公立医院对老百姓看病的权重至关重要。然而,即使是像北京这样较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培养的城市,依然面临很大缺口,遑论中西部地区。

2011年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建立全科医生制度;7月7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声称“到2012年要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使顶层的医疗资源向基层分流,是新医改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然而旧有的医疗体制却阻塞了资源流通的渠道,以至于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裹足不前。未来,如果不能有所突破,“看病难、看病贵”恐仍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有概念,没队伍

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的时间并不长,管辖着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杨清玲开始感到人手不够用,她正向上面申请扩编。“我觉得老百姓对社区医疗机构越来越信任了,我们中心刚成立的时候病人不算很多,但现在逐渐增加,业务量比上半年增长了26%。”杨清玲说,对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的需求因此而增大。

杨宁宁今年55岁,本来准备退休,由于业务精练,加上人手不足,被杨清玲留了下来,担任下辖建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杨宁宁是中国第一代经过规范化培训拿到资格证的全科医生,1999年,她还在二级医院做儿科大夫时,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班。“当时院长问我,有个上大学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我说当然愿意啊。”杨宁宁说,虽然当时全科医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她感觉社区医院是发展趋势,特别方便群众看病,全科医生肯定会受到欢迎。

一年的培训并不轻松,边工作边上课,周六日也不能休息,课程涉及内外妇儿、耳鼻喉等诸多领域,而让杨宁宁最头疼的是统计学,知晓率、达标率、管理率等术语,常常需要费很大的心思才能准确记忆,1000多元的学费,也造成了小小的压力,参加培训之前,院长就给她打了“预防针”:拿到培训合格证才能报销学费。这次培训之后,拿到了合格证的杨宁宁就下社区了。2001年,人事部首次设置了全科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杨宁宁成为第一批参加者。“考试挺难的,什么都要懂,我们那一批北京市一共有25个人报名,最后只过了5个人。”杨宁宁说。她便是那少数的幸运者,正式成了一名全科医生。

到了基层,杨宁宁才发现,全科医生真的特别受欢迎,因为各科的药全科医生都能开,病人会觉得比去大医院方便,有的病人到大医院要挂好几个科,而到社区挂一个全科就可以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也会不被信任。“社区卫生服务站刚开始发展的那几年,病人会觉得社区的大夫肯定不行。”杨宁宁说。“全科?都懂?”有病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杨宁宁会耐心地回答:“我不见得都懂,但是你放心,如果我不能看,一定会让你赶紧转到医院。”小区曾经有心脏病人来找杨宁宁,她检查后,觉得病情已经相当危险,赶紧让护士打120,把病人送到大医院做了搭桥手术。

信任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虽然这让杨宁宁心感满足,繁重的工作也让她觉得疲累,她直言如果不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很难再坚持下去。她所在的建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一个平房里,冬天冷、夏天热。小区有9000多人,但是只有她一个全科医生。打扫卫生、清理厕所这样的事情,也需要躬亲处理。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的全科医生于春芳也有同样的感受,大庄科乡有5000多人,作为唯一的全科医生,病人都特别愿意找她看病,忙得抽不开身,还要兼职防保工作。

全科医生的大量匮乏是不争事实。根据2010年的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名全科医师,仅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每万人只有0.45名全科医生,距离每万人2~3名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这主要是过去一贯重治疗轻医保、重高端轻低端的医疗体制造成的。”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按照他的分析,医疗机构本身没有提供充足的服务市场,无论是技术、资源还是政策支持,都是按照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和大小来配置,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决定了大机构拿得多,小机构拿得少。供方主导的模式,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利,260多万的医生队伍便呈现出分配不均的态势,优质资源很难被配置到基层,自然形成了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局面。

“基层医疗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他们面临的是老百姓的常见病、慢性病,而补供方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全科医生队伍的壮大。”刘国恩说,长期以来,中国有全科医生的概念,而没有形成全科医生的队伍,不健全的医疗服务市场使全科医生的培养成为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空白区。

对此,刘国恩认为,短期内,只能靠现有医生转岗和分流的办法,鼓励上游医院的全科医生多点执业,是必要的配套措施。田村路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一边招人、一边让现有的医生参加培训,规定在一年内拿到全科医师资格证书。杨清玲坦承,转岗培训是目前较为现实的方法,也被各个社区医疗机构普遍采用。

高负荷,低待遇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只是全科医生的小部分工作,他们更多是要进行基础医疗卫生保健和普查。繁多的数据统计和档案建立是全科医生不得不承受之重。“我现在的病人量每天也就20多个,如果光是看病,那就太轻松了,一天看四五十个都没有问题。”杨宁宁说。真正让她感到麻烦的是各种名目的统计报表,拿居民健康档案来说,要填写的项目就非常详细,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是否抽烟、睡眠情况等等,都要调查。“比查户口都要仔细,现在的病人隐私观念非常重,他们不太愿意配合。”杨宁宁说,这给她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魏淑会每天也就看10多个病人,但她的工作量一点也不少。“组织一次健康大课堂讲座,至少要有50人来参加,定好日子以后,我们就得去请人来听。”魏淑会说,有一天她发出去300多份传单,只来了10几个人,这让她感到非常沮丧,更郁闷的是,还有居民会把她当成是来推销的。她觉得,专科医生或者大学生到社区,不一定能适应。“临时任务特别多,比如肿瘤随访、接种疫苗什么的,我们这里就像是一个筐,社管、医保、疾控,都会给我们派活。”魏淑会说。

即便这样,收入却不见涨。魏淑会的基本工资2000元,加上奖金也不过三四千,她直言,一家要是有两个社区大夫,生活会很紧张,单位的男同事也不好找对象。大庄科乡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于春芳每个月才拿2000元,她抱怨道:“总说要涨工资,但现在还是这么低。”

目前,社区卫生站普遍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部收入上缴财政,虽然没有经营压力,但也因此而无法获得更高的报酬。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生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卖药所得,而社区卫生站普遍实行药品“零差价”,这让基层的全科医生没有利润可图。“现在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极端不合理,医生开处方不值钱,而开出来的药值钱。”中国医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中心教授代涛说,不光是全科医生和公立医院医生之间,不同的公立医院、不同的医生收入差距也很大。这是由不科学、不合理的医院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要保证全科医生的收入,必须改变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和支付方式。“全科也是一个专科,如果不让他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这个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只有网罗到高素质的全科人才,我们才会为全科医生付费。”代涛说。在国外,全科医生都是和家庭签约,由病人付费。而目前中国的社区医生离真正的全科医生仍有差距。

事实上,社区医疗机构也正在朝与家庭签约的方向发展。2011年6月,北京卫生局便在网站上贴出了“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致居民的一封信”,鼓励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信中描述了签约服务的优势:“无需缴纳任何签约费用,便能享受到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个性化健康呵护。使您不出社区即可得到常见病、慢性病诊治,健康咨询和指导;当病情需要转到大医院诊治时,还可以帮助您进行转诊预约,免去您到大医院的奔波之苦;社区卫生还可以使您得到比大医院更高的费用报销比例,节省您的医药费用。”杨清玲称,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团队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由于人员不足,很多全科医生都是同时跨好几个团队。

资源向下分流是医改关键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而能否真正建立“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让社区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则取决于医疗资源向下游分流的畅通渠道。全科医生只有首先“下得去”,才能“留得住”和“用得好”。

2011年是中国新一轮医改3年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改革重心。县级医院改革试点的启动、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开、鼓励公立医院在郊区开设分院等一系列措施都意在为“强基层”做铺垫。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全科医生的载体,唯有在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附着其上的全科医生才能成为医疗队伍中的一极。

“‘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只有通过某种整合的模式让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共享资源才能实现。否则,公立医院不敢把病人转到社区,他们会担心病人出问题,而社区也没有动力转诊。”刘国恩说,当上下游参与各方能够找到共赢点的时候,才能分享资源,而不是抢夺资源。

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感受篇10

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困扰钱玉喜多年。早在2008年,医生诊断他必须进行手术,可是县医院开出的两万元的手术费用令这个普通的农民一筹莫展。

“花不起钱,只能拖着。”钱告诉记者。次年,当初给钱玉喜诊断的当玉田县虹桥骨科医院被划归为镇中心卫生院。由于财政补贴,乡镇医院的手术费用要比县医院便宜大约30%,新农合的报销比率也从县医院的15%,提高到了乡镇医院70%的报销比例。2009年6月,钱先生只支付了大约3000元的费用,仅为之前预算的15%。

近年来,随着医改各项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政府投入的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步下降。2009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2000年的58.98%下降为38.19%。

截至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超过12.7亿人。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也计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全科医生制度已经获得国务院的审批通过。医生“多点执业”试点也已经逐步展开。

医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中有的就直接展现在普通患者的眼前,有些则属于机制上的优化,还需要时间逐步释放其应有的效果。

患者的实惠

虹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立峰向记者介绍,在新农合实施之前,乡镇卫生院无论从资金,还是人员上都已经濒临解体。农民有病基本都是到县医院进行确诊,然后拿着处方到乡镇卫生院买药。吃药费已经成了乡镇医院的生存模式。

“新农合实施之后,给基层医院带来了生机。”刘立峰介绍,新农合规定村民每年只需交纳20元的保险,县财政再为其补贴80元。当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时,新农合会为患者提供医保报销,最高报销限额为3万元。

在新农合实施后,城市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让城镇居民得到了实惠。

北京市广外社区医院的于姓大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原来病人一次80万单位青霉素500毫升的输液,药费、输液费、床位费等就要将近50元,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随着药费的降低、医药加成的取消、医保支付比例的提高,现在,一次这样的输液,患者只需支付十几元钱。

不仅仅是北京,在全国各地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都已经给患者带来了切实的好处。

据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陪才村村民的董红兵介绍,他在2010年6月因发热到卫生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青霉素”、“病毒唑”和肌肉注射用柴胡,三天仅花费70.4元,而在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前,同样的发烧,同样的用药,他两天就花费150多元。

常乐镇卫生院院长王淼表示,没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前,乡镇卫生院治疗一个普通感冒一天的药费就是60多元。而海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据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门急诊费用仅为47.93元,下降了34.06%,住院人均次费用2012.9元,下降了11.81%。患者明显感受到了实惠。

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了12.7亿人,超过8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超过90%的统筹地区实现基本医保统筹区域内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新农合参保比率达到95%左右,参保人数8.35亿,筹资水平从人均30元提高到200元以上。同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25%左右。

机制在进步

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方面,过去省级招标采购经常会出现只招标,不采购的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要经过二次议价才能采购药品。其结果出现了省级招标价高于基层实际采购价的不正常情况,而且基层机构采购药品难以保证质量。

以“安徽模式”为蓝本,不断加以完善的“双信封”制度和直接向生产商招标的模式,全程监管、统一配送的模式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研究制定的,目的是优先保证药品质量、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截至目前,安徽通过对供应的基本药物全覆盖抽检,没有发现一起基本药物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基本药物两日内配送到位率已经达到95%左右,明显高于集中采购前。

有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实践证明,这个新办法比老办法有很大的进步,当然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药品价格降下来了,药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满意,说明新办法治理‘药价虚高’开始起作用,群众得到了实惠。”

截至7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中,部分省份还同步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方面,基层医疗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在岗培训、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补充全科医生。

有关人士指出,总体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新机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基层综合改革明显滞后于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而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运行机制才是此次改革的重点,而不仅仅是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一项内容。其中,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建立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等四项改革工作缺一不可。

据河北省医改办副主任毛宇山告诉记者,截至6月中旬,河北省近90%的县(市、区)完成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核编定岗工作,超过一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完成了院长选聘工作,绩效考核、人员分流安置等工作正在按时间节点要求积极推进。吉林、陕西、河南、广东等地,也普遍采取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责任到人,限时、现阶段目标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