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2:50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课程方案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高师体育院系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深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教材教法,其造就了大批专项运动成绩突出的体育人才,充实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体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替代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健身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还停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培养模式,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到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上来,对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本文通过对t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比对分析研究,以期对高师体育院系课程方案的改革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实证参考与借鉴。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以培养体育教育的t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课程方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因为高师体育院系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育历史,其课程理念与方法等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2.2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方案改革基本情况的前后对比研究分析。为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t高师体育院系自2007年起对原来的课程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优化了各级各类课程的分配比例,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程方案改革前后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比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得知:课程方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和所学科目上作了调整。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由原来所占比例的82.3%调整到72.6%,减少了近10百分点,而科目总数由28个上升到36个,增加了8个必学科目。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总数的比例调整的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5.7%和3.4%,而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8个和16个分别增至9个和21个。在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调整的幅度较大,学时总数比例上升了6.9%,所学科目总数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2个。由以上的统计分析来看,课程方案的思维模式一改过去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了适合于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上来,根据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配置,在确保完成基础核心课的教学的基础上,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总数和所学科目总数的比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多能一专,一专多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2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基础核心课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分析。对学生的田径和篮球普修课的运动成绩及技术评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在基础核心课上取得的成绩基本在同一标准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改革前所取得的成绩,当然这与教师们的努力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异和努力程度是有关联的,但是主要说明在课程方案改革后,在基础核心课上仍可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偏废这些科目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各类专业和非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摆脱了以前单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老框框,在增设了如体育经济学、运动营养学和保健推拿按摩等实用性强交叉性的课程科目,不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为适合终身体育的需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3课程方案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变化的调查分析。对学生对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方案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

4.对高师体育系课程方案改革的对策措施

4.1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是课程方案改革的前提。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的范围来认识,而应着眼全民健身计划和与国民体育相衔接来考虑问题,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探索出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国民体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而卓有成效。

4.2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面对终身体育教育这一形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朝着多样化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充分的实践三个基本、五个终身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更应给学生一种理念,特别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组织群体活动等各种实用体育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体育人才。

4.3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和选择实用的教材,是课程方案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选编上,要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选编能结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教材,彻底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大众需要,重竞技而轻理论的现状,合理安排与终身

体育目标相配套的教材。教材体育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形成合乎群体需要的教材体系。

5.结语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5-01

1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

由于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很多,目前,许多学校的医学专业都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而大班授课是一种规模较大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能够很好地节约教学资源的优点,但是这种单向性的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员的自主思考和其自主性学习的能动性,它依然延续了过去传统的教师授课,学员被动听课的模式。

1.2教学规划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教育模式普遍都采用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规划,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略显单一,几乎都是以课堂讲学为主,缺乏创新。这种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医学专业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以及其完整性,而比较少关注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以及本学科间的知识的交融性、沟通性以及实用性等。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细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上占据大量的教学课时,给学员造成了相对过重的学习负担。

1.3教学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

过去传统的教学成果评价模式几乎采用的都是单一性质的终结性考核模式,这种年末考核的模式无法及时总结日常的教学成果,也不能给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对于了解学员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成果的意义不是很大。而注重学员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形成性教学能够及时了解学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成果,对于学员学习过程的全面预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形成性考核是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方向。

2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分析

2.1切实转变教学思路

要有效实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转变教学思路做起,所谓“教学实践,理念先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就要在医学专业范围内实行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讨论和研究,让教师和学员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旨思想以及基本内容等。

2.2建立课程改革目标体系

只有确立了医学教学改革目标,才能在改革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实际操作。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创建与现代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整合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医学临床教学模式,加强学员的临床技能培训,以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并以综合性的学习评估体系作为考察学员学习成果的基本原则体系,以期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估体系。

2.3改革教学课程框架

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再按照自身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建立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块,形成以pBL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整合教学等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以临床实践、临床实验以及临床见习等为医学课程教育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此外,在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要积极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员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估方法和体系。

2.4教学改革的进程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试点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再得到改革可行的试验结果后,再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医学教育改革必须要经过小范围地精心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实施阶段。

3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3.1培养优秀的医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要从有效培养一批出色的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开始。要帮助医学专业的教师树立先进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学员的学习观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员去国外优秀的医学院校进行观摩、实习和考察,学习别人有用的经验;还可以聘请国内国外在医学研究或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pBL教学以及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等医学教育教学专题的指导和特定的学科讲座。

3.2划分医学教育教学模块

实践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将所有的学科课程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方向来进行分类划分,构筑七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共同构建成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部分的内容:公共基础学科模块、人文社会模块、临床医学实践模块、健康与卫生模块、生物医学模块、科学实验模块以及临床医学技能模块等。

3.3pBL教学法的实行

(1)pBL教学法的实行,要从医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开始。新课程标准下,医学案例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教室、临床教室等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医学案例的编写。编写案例时要重点注意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包含对问题中隐性专业知识的考察、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考察、对精确知识点的细分考察等。医学案例的编写要注意融入常规的医学法律内容、医学伦理内容以及预防医学内容等知识要点。

(2)医学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要按照案例所配备的教师讲解标准、学员学习指南等,这种对师生的指南主要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例讨论目的、讨论步骤、具体的讨论内容。讨论要求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讨论,有利于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3)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合理的安排。每个案例的讨论次数要有一定的规定,一般都在2~3次左右,每个案例的课堂讨论课时一般有4个课时。讨论的开展需要有专人负责课堂讨论的主持和讨论总结工作,还要对讨论的过程和总结进行认真记录,课后打印或上传至电子稿,分发给各位学员,方便学员在课后进行课堂教学的巩固以及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等。

(4)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积极开展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来为学员进行教育评估考核。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形成性考核,对学员的参与、交流、互动、思考、精神状态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考察和评定,及时掌握学员的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性的理论考试成绩考核,用主要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定阶段的考核评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程度和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3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云娟,陈辉.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

2001年9月在全国全面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中教法)作为培训中小学数学教师后备军的主要教材之一,也应从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但就目前中教法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与新课标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及时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失去了中教法设置的初衷。笔者通过近两年来担任中教法的实践经验,认为如何将《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完美渗透到中教法的教学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5

一、深化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任何改革都是有目的、有价值取向的。区域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应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深化阶段的区域课改是以已有的课改为基础、以适应重庆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为己任的课改,在价值取向上,应更加注重“五性”:

(一)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制。区域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政策、标准和重大原则要求,完成好“规定动作”。这就要求区域课改创造条件,主动适应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将国家课程要求分解、具体化到区域教育中去。比如,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我市部分区县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三课”开设不到位,师资匮乏,资金不足,设备不完善,需要尽快整改和落实。

(二)促进发展的均衡性。重庆当前仍然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化区域课改,一方面要促进课改本身的均衡,切实解决过去课改中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挤不进”课改中心、被边缘化的问题,通过实施“领雁工程”“捆绑发展”等方式,让课改“抵达”每一个有教育的角落。另一方面要把区域课改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区域课改,加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内涵发展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普通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

(三)提升内涵的优质性。尽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解决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如果说已有的课改为基础教育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框架和范式,那么深化阶段的课改必须突出抓好课程的实施,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区域课改也同样如此,如果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没有作为,再好的理念、模式、经验都是“空头支票”,一文不值。

(四)强化区域的特色性。课程改革总是在特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下进行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的特点,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化区域课改要善于把本地区的“差异”变成“特色”,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内容和路径,凸显区域教育特色。值得强调的是,区域课改的特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地方课程,把当地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引入课堂就了事,而是要深入分析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自身的结构,在课程机制、结构、实施路径等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并“精耕细作”,走出一条区域课程建设的新路来。

(五)发挥课改的牵引性。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成功、有效教育的三大“核心支柱”,而课程则是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石”。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深化区域课改时,不能就课改而谈课改,要以课改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青少年创新人才“雏鹰计划”等,推动区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面建设,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现代化。

二、深化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

改革需要科学设计。没有一个好的设计方案,改革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把教育给搞乱了。深化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而审慎地设计课改方案。整体设计区域课改方案,尤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提出区域课改理念和思想体系要“科学论证”。区域课改需要发挥思想理念的引领作用。但前提是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要自成体系,科学可靠。从目前区域课改的情况来看,不少地区步入了“空洞化”“简单化”“口号化”的误区,诸如提出“幸福教育”“心动教育”等概念,却没有实质性的思想内容,有的甚至还不能做到逻辑自洽,经不起推敲,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提出区域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要遵循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准确把握时展脉络,正确研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现代化、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统筹兼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领域,统筹兼顾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各个环节,统筹兼顾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知识传承与实践体验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改理念和思想体系。比如,某地区深化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建立以基础学力为基础,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内涵的、再生性强的教育体系,确立了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材发展的理论体系,就做得比较好。

(二)完善区域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要“适切多元”。所谓“适切”,就是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与新挑战,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对人才结构、层次、素质方面的迫切要求,深入研究课程的结构、容量、难度、顺序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的关系,使课程结构内容与人的认知成长规律相符。所谓“多元”,就是不能把区域教育当作一所放大了的学校,设计统一的课程结构和模式,一刀切地推广实施,而是要着力建设课程资源库,提供菜单式的课程服务,加强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为学校选择课程、完善结构,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可能。这样的区域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才能够形成百花齐放、多彩教育的大格局,鼓励每一所学校把课程改革和特色发展结合起来,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与行为系统要“开放创造”。课改中最深刻也是难度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与学的方式是在不断探索中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任何教学范式都是有实施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的。在设计区域课改深化方案时,既要针对前期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如“观念与认识问题”“应试与教育问题”“目标与条件问题”“考试与升学问题”“考试与分数问题”“形式与内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策略,也要鼓励每一所学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分类别、不管条件如何都必须做到课程方案(包括总方案和分门别类的子方案)、课程改革与开发计划、教学设计(备课活动和教学案)、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五落实”,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放教与学,把研究、自主、合作、思考还给学生,创造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和行为方式。

(四)制定区域课程改革政策要“整合力量”。政策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坚强后盾,不管是深化区域课改新方案的制定、实施还是评价都要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包括政策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对教育关注程度等,都要力求在政策最大支持范围内进行,这是区域方案能够实施和成功的重要保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区域课改政策时,一是要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减少改革的阻力;二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将行政手段、学术资源、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统整起来,为课改服务,为提质服务。

三、深化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区域课改是基于某一地区范围内以及区域之间的明显差异而实施的课程改革。这样的改革具有区域性,重点不是寻求解决课改的共同性问题,而是探求区域内课改的内部职能差异的层次性,以及在区域系统中如何实施新课程。尽管重庆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探索,但区域之间发展十分不平衡,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化区域课改要在区域统筹、强基固本、突破薄弱、强化落实上下功夫。

(一)抓统筹,完善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一是要加强行政领导,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各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的力量;二是要利用高等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业队伍的力量,成立专家指导组,从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到具体的规划协调再到方案的设计论证、过程指导、效果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系统;三是要搭建学校间的课程交流平台,按照“以校为本、区域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校际网络资源共享、联校课改等的开展,创建区域联动互助合作的课改新格局;四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把对基础教育学校领导和管理的重心及时转移到对课程改革领导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上来。

(二)抓培训,提升干部教师课改能力。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课改能否成功、取得多大成效,取决于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要增强课程改革意识,把握课程改革理念,走进课堂,贴近师生,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给予专业支持。要依靠教师智慧,在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作息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大胆探索。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在认真落实国培、市培计划的同时,开展课改专项培训,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课标、课堂,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教师的课改水平。三是要提高教研员的课改指导力。加强教研科研机构建设,发挥好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引领、指导、服务作用。广大教研员要和基层学校建立稳定的联系制度,深入学校、深入学科、深入问题情境,与校长、教师、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备课教案编写创新

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也应主动学习以新课改的理念,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备课作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在教师对于教学的预先设计,是对于教学过程的指导,编写教案是将教学设计的书本表达,备课教案也需要创新和变革。

一、当前的备课教案形势

在当前的新课改当中,很多教师的教案还遵循着“导入—讲授—作业—小结”的旧思路,还沿用着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旧模式。很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只是应付检查,将教案的编写视作备课的全部,要么是抄袭旧教案、他人教案,要么查找参考书、网络上的教学设计,简单地抄袭或者照搬照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备课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如何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指导备课、教案的编写

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顺利、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新知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课程计划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教学评价的监督者,教师不再是原来的执行课程,全程、主动、合作地进入到课程的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之中。在备课中,教师应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接受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课改前沿动态,不仅仅要备教学的内容,更多要着眼于教学氛围的营造、合作学习的创设、学习方法的引导,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新课改下的备课教案改革

(一)备课教案的基本要素

备课包括研读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目标、备练习内容及方式、备学生、备教法学法等。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强调德育为先、注重能力培养、创新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应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备教材是指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优劣特点,了解教学任务,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教师在备课时要分清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合理制定课堂、课后练习的内容和方式,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备学生是指教师要对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和学生个体的自然情况进行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比例、班风及主要舆论动向、学习习惯和基础、本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姓名、年龄、爱好、性格、兴趣、学习基础、智力特点、家庭教育环境等情况。此外,还要对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和预设。

(二)编写教案的原则

教师备课时要编写好教案,有以下几项原则必须遵循:第一是科学性原则。教案要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编写,遵循教材的内在规律,避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还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第二是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教育理论、别人的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根据个人教学体会,精心组织,制定教案。第三是差异性原则。每个教师的知识经验、个性特长、教学风格千差万别,面对教学这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时肯定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编写教案也因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风格,结合地区的特点和时代特点,自我创造。第四是操作性原则。教师在写教案时,要注意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无论是详案还是简案,都要考虑到教学的灵活性。

(三)特色教案的编写

根据教学的灵活性和艺术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很多教师在课本上加以批注、灵活实用的“笔记式”记录、方便易行的电子教案、针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课件”式教案,都是特色教案的形式,不论怎么形式的教案,都要在体现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的同时,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常规中教案检查如何适应新课改

在新课改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应注意外在形式与内在要求的结合,从查进度、查篇幅、查数量转向查教案的创新精神、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等,甚至可以鼓励教师从手写教案转向电子教案,让教师从疲于应付,走向自主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备课及教案的编写应摆脱旧习惯的桎梏,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科知识体系及学科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原有发展水平,选择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制定出新颖独特且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教育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7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所谓课程,应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部。因此课程有静态的学习科目,也有动态学习进程规划。

目前,我国新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如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地方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好,这是每一位校长必须认真而又严肃考虑的问题。张丰主任指出:在课程建设中,以往学校只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习方式,那是偏面的。因此造成了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方红峰处长强调:后普及时代(指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时代)快速到来,但教育者思想还停留在教育资源稀缺时代,认为好学生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育者不仅认识上不足――唯成绩、唯分数,而且在行动上更表现不足――高度统一的课程、基本一致的教学要求、划一的评价标准,造成当下学生厌学、没有想象力、缺少思维品质等现象。

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育人模式乃是当下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最为急迫的问题。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努力学会让国家课程校本化,重点在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活动中的能动性。换而言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校长课程执行力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程建设

方红峰处长指出:小学学段的任务定位于“补短”,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未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小学教育观念应从过去的“甄别人才”转变为现在的“人人成才”,教学方法应由全班当一个人教转变为每个人当全班教,由差距教育转变为差异教育,教师由园丁转变为土壤(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肥沃)。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真正的变革,必须从三方面着手,即制度、内容、能力。

学校已着手开发的“快乐健体”“快乐实践”“快乐学习”三大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

快乐健体――以快乐足球课程为核心,开展阳光运动通过“快乐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将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融合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全力追求“团结、争先、自信、快乐”的课程目标。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每学期开展一次体育节、艺术节,每年3月份开展班级足球联赛,以此增设丰富多彩的足球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快乐实践――以德育实践课程为主题,开展有效德育通过“德育实践”主题活动开展,将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文明、自理、合作、向上”的课程目标。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课程,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通过亲情家长会来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

快乐学习――以教学课改为平台,开展快乐学习通过书香校园、快乐社团、课堂改革三大课程平台,全力实现“爱学、会学、博长、阳光”的课程目标。开设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每年一次丰富的读书节活动。

要实施这样的课程体系,要建立《长超小学三大课程体系教学制度》《长超小学快乐少年评价机制》《长超小学教职工教革执行力评价制度》等,以保障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真正为人人成才奠定基础。在这三大课程体系中,构建“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乃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体现。

深化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

国家课程校本化最为关键在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途径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基于学情的备课。如何把每个学生当全班人教,必须要充分地基于学情的备课。为了真正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在课改中实行了“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以导学单为个性化教学的拐杖。

导学案的功能主要为:一是触及核心学习内容的提前思考,是为课堂学习作铺垫(让学生有备而来),而非课后练习提前做;二是通过学案呈现学生独立学习进展的差异,为教师诊断学情(批改与反馈)合理介入提供依据;三是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学的方法,是学法指导的载体,促进学生将学习方法变成习惯。

如何将“小组合作下的导学型课堂”深入下去:一是继续加强理念意识的教育,转变教师的育人观与教学理念,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学改革乃是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二是精心设计导学案,决不让导学案成为训练单;三是定期研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小组合作”“导学案”真正发挥其作用。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8

分析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提出化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多、生源质量下降与中职学校资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实现“胜任岗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五步法”。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基础;护理专业

1新时期中职教育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门槛的降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职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3/4。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业内流行的观点是中职生是第三、四批录取后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调查显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学时中考成绩等级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无中考成绩的占80%,高中毕业生不足7%。表明学生中考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67%的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30%的中职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1]。中职教育改革整体滞后。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各类中职学校经历了“联合、升格、划转、撤并”等关乎学校前途命运的改革。从此,中职教育进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观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开以及国家免学费等资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对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中职教材《病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课程难度并没有降低。这可能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及要保持专业课的专业性、实用性、完整性等有关。我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果见表1。3个年级为同一教师授课,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3个年级的实测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均达不到预期。由于2014及2015级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故现象有所好转。另外,中职学校采用的传统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也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治疗与预防严重脱节[2]。

2病理学基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病理学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

2.1课程改革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设置特点、版面布局、易用好学、职教目标契合度与不足4个方面对3版教材进行归纳比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参照大专教材,针对中专生特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难度,没有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也无课后习题,教材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及职教目标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显改进。①分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能适度区别不同专业要求;②对内容、标题、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课后习题和较丰富的图表,教材的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优化;③知识目标难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临床知识链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立足岗位,重实践,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针对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进。①学习目标设置情感、知识、能力3个维度,但知识目标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传统不易评判的动词划分,情感目标没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支撑,此外,对临床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优化;②增加了较多的彩图案例分析题,但缺乏其他题型习题,故易学好用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或临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导入”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贴近岗位。总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内容优化、易学好用、职教目标、服务行业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结合当代中职生特点(专业兴趣低、自学能力差、教化转变难),紧扣新课改目标(贴近岗位、对接标准、服务行业、终身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病理学基础的3版教材比较,见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学时由第一版的74学时降为36学时,而字数由249千字升为298千字,平均每节8.28千字,相当于每分钟207字,即使除去非讲授内容,课时仍较少。第三版教材参考学时为46学时,字数324千字,学时数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学时,笔者认为若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课时基本够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则约需增加15~23学时,共需61~69课时,而这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2.2教学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学改革主要以ppt课件制作为代表,辅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较少进行具备成熟理论的教学法的应用实践。2008年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人才的频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机引发大批企业倒闭,促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职业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对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的核心观点:一是胜任岗位;二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病理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着重的时间来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改革;从着重的教学主体来看,分为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着重于课堂内的改革:一方面是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呈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应用教学技巧、教学道具和语言魅力,增强课堂效果,如应用思维导图[3]、数字化虚拟切片[4]、四格图片(正常器官切片、异常器官切片,正常组织切片、异常组织切片)方法[5]等。着重于课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课堂学习重心,把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增进师生互动和解难答疑。翻转课堂教学法[6]、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一些以往难以说明的问题或原理,如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此类方法多属于着重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则多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述面向课堂内外和针对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改革探索,有利于丰富教师病理学基础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1)课程改革包括课时改革没有跟上;(2)没有或很少能获得学校及以上层面的支持;(3)几乎是单兵或小分队作战,难以获得实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条件。

2.3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

由于上述3个问题没解决好,加之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进度、有难易梯度地传授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传统讲授法更符合教师、教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当前大国办教育国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教师忙于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的主动学习机会,这既不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当前“能胜任岗位,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传统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节点。

3改革方向与设想

为改变教学资源短缺、课程改革滞后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顶层设计构想。以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教学为例,提出如下设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课题组;(2)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3)取得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具体分5步走:第一步,以赛选才。通过组织全区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骨干竞赛,选取合适人选作为课题组成员。第二步,课改先行。(1)按照原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不同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法;(2)按选用的教学法编写教案(推荐教案);(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要求不同、课时数不同);(4)按新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第一成果)进行由点及面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三步,理实兼重,同步进行。即同时对参与教改的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保证效果。第四步,再赛选优,找到典型。在第一阶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赛,挖掘优秀教师和作品(典型教案、课件等作为第二成果)。第五步,录制视频,二次推广。把优秀教师典型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进行较大面积地推广。

3.1课改

成立课题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重新对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梳理,对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按上述方法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新编写,课时数按新教学法重新规划,教案为推荐教案。上述材料为第一成果。此阶段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1)找出病理学基础各章节最适用的教学法,并加以教学设计;(2)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时数;(3)出台相应文件,要求试行学校给予课时数、资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课程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加以宣传,鼓励学校和个人参与,进行2~3年的试验,每年进行总结改进。此阶段为第一成果的应用,是由点及面的小范围实践,相关培训可由参与方自行完成,最后经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师改

针对可选用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等[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这却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短板。故在组织教改时应尽可能选用“双师型”教师或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保证教改质量。

3.4改革成果及其应用

在2~3轮总结改进后,课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课本、教学大纲和教案将成为第二成果。利用该成果再进行1~2次授课比赛,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作品,然后对优秀教师典型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形成第三成果,随后在学校间推广使用。录制视频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录制公共讲解部分,即前情知识、目标、要求、做法、学法、注意事项等,把师生互动部分留给现场授课教师;二是注意各章节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留时间给师生互动,确保视频的实用性。课程改革“五步法”的优点:(1)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2)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现场授课教师;(3)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和时间;(4)较适合目前教学资源短缺的中职学校现状。缺点:(1)格局较高,涉及面较广,不易控制,需要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牵头;(2)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3)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综上,待课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学科、更大范围推广,具有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93.

[3]张玉丽.思维导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万立会.翻转和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8):32.

[5]张宁.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14):23.

[6]谢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3):887.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9

这次省级实验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学校实施方案交流会,是今年三月份在建湖召开的全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研讨会的一个后续会议,旨在进一步交流全市省级实验小学对市教育局颁发的《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贯彻落实的情况。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比较丰富。昨天下午七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了会议交流。今天上午,同志们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博士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小学发展性教学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相信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想就我市今后推进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谈几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年初,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充分表明教育部领导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今年春天,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等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联名写信给总书记,恳请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的实施,胡总书记、温总理对此都作了重要批示。最近,教育部正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素质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可以说,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顾我市课程改革三、四年来走过的历程,我认为,我市小学新课程实验总体来说运行情况是良好的。20*年我市大丰成为首批省级实验区,同时建湖起始年级率先使用新教材。2003年秋学期我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当前,全市小学正朝着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发生着深刻、喜人的变化:变化之一: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现在的课堂大多改变了以往满堂讲、满堂灌的状况,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也富有了灵性,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变得更加喜欢学校、更加喜爱学习了。变化之二: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正在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广大教师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一大批教师,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正在借助课程改革这个极好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小学各科教学的骨干。变化之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改革开始启动。不少实验学校已经把评价与考试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注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一些学校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重视知识、技能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老师总认为:这次课改同以往的课改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开头轰轰烈烈地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所谓改革,到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老模式上去。二是改革主动性比较缺乏。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途径。要改革就要有创新,就要动脑筋、花力气。而一些同志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新的改革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等待观望。三是畏难情绪较大。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七次改革,而是一个整体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质量、经费投入、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于是一些同志过分强调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新课程实验面前望而却步。四是形式化现象严重。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许多人对这次课程改革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甚至还有人认为改革只是换一换教材,说一说时髦用语。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搞一些看似热闹的对话交流和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的过多地将歌舞绘画、多媒体等引进课堂,从上课到下课热热闹闹,花拳绣腿式的课堂教学显得浮而不实。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等真正需要改革的东西,却很少去思考、去研究。

以上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各位校长、各位教研人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二、落实措施,扎实推进,以评价改革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

评价改革既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度以及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我市自新课程实验开始以来,就同步进行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初,市教育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上半年,全市32所省级实验小学和市大庆路实验学校、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按照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分别制定了学业评价改革的学校实施方案,市教科院已经将这些方案汇编成册,并作为会议材料分发到每所学校。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将纸上的方案变成实际的操作行为,以评价改革的扎实推进,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宣传。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影响改革深入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各位校长要带头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学习《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在统一班子成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讨论,以形成共识,增强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把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利害关系向家长、向社会进行宣传,以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为新课程推进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课程改革中舆论宣传工作很重要。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改革了成绩公布方法,学生考试成绩以等级制公布,学校考试结果直接通知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成绩只公布等级很是不理解,有的还找到学校质问老师:我们的孩子在你们学校读书,结果考试连个分数都不能知道,这怎么行?这是对学生、对我们家长负责吗?有一些领导干部也找到我们,要查一查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素质教育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对新课程实验中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做法,要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宣传栏、校报、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赢得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对《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教科院已将各校的实施方案汇编成册,并在会上发给了大家。昨天下午,代表不同层次的七所学校,又做了大会交流。这些根据各自学校不同校情制定的、各具特色的、有一定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希望各学校组织班子成员及教师认真学习、借鉴。应当指出的是,有一些学校对这项改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自己的思考,实施方案制定得简单、粗糙,有的干脆把市局的《指导意见》依样画葫芦地翻版了一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做法。这次会议后,希望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的修订,并进行细化,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位老师。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把方案修订、完善的过程,变成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提高,进一步统一认识的过程,绝对不要仅仅一两个人草草地拿个方案。市一小等学校的方案制定得比较具体、详细,操作性比较强,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研究。实施方案有了之后,不要仅仅是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为什么这次《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市教育局要紧紧抓住省级实验小学?一是因为省级实验小学有条件来承担这个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也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实践和探索。二是因为评价改革不仅能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而且也为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因此,我们的校长应当好好把握机遇,主动地去研究、去实践。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探索具体的实施途径。比如形成性评价怎么评?展示性评价展示什么?水平性评价如何命题?等等,这些需要各实验小学先行探索、超前思考。当然,现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扬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对水平性评价改革的实践和研究问题。水平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的学科水平笔试。强调这个问题,就是想表明这样两个观点:一是考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考试;二是考试需要研究,要严格把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坚持考查学生应知应会、教师应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又要避免任意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学科考试的命题上要进行研究、要进行改革。市教育局组织的20*年、2004年的质量调研及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其试卷命题坚持“用素质教育思想命题,为课堂教学改革导向”的原则,对试题进行了精心的研制,应当说,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调研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小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各学校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考试命题,进一步改进水平性评价,使考试的导向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四,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实施评价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一蹶而就,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完善、提升,从而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次会议主要是实施方案的交流会,下一次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评价改革的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到时能介绍自己学校有特色、有个性的经验,展示自己学校在评价改革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更好地发挥省级实验小学的示范性、实验性作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我市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学校校长是评价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评价改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各学校都要成立学业评价与监控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一把手校长不要成为一个不问事的名誉组长。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要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真抓实干。学校的职能部门、学科的教研组长、相关教师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探索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评价改革操作途径。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资料,加强学生学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确保学业评价与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教研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研究和指导的职责。实施新课程,教研部门、教研人员要身体力行。教研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能力;要把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进行调研,和一线老师一起实践、一起研究,并及时解决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和教师一起及时反思评价改革中的优劣得失,不断提升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实施水平;要及时发现、培植、总结先进典型,绝不能做“教研官”。最近,市教育局常局长在大丰召开的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市、县教研室和教研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县都要建设高水平的教研队伍,各县(市、区)要配齐配足教研员;要实行教研员聘任制度和流动制度,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要加强教研员的工作考核,考核要和学科教研活动、学科教学质量挂钩,要看帮助基层解决了多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员每年要开设示范课,下基层指导教学工作四周以上,要在学科研究、教师培训、命题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要加大教学视导力度,今后要改变教学视导只是数数学生作业,查查教师备课,看看学校课表等粗浅的、低层次做法,要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作用,反馈意见要站在教改前沿,击中实质和要害,重在帮助学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市教科院、各县(市、区)教研室很好地贯彻落实常局长对教研工作的要求,加大对小学教研员工作的考核力度,努力发挥教研员这支队伍在全市新课程实验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

体育课改革方案篇10

从2005年1月20日开始,法国各地陆续爆发了抵制《教育指导法》(本刊今年第6期对《教育指导法》的内容进行过详细介绍———编者)的。学生和教师,特别是中学生间断性地多次举行全国性大规模罢课和游行。目前看来,尽管《教育指导法》已经正式走完所有立法程序,但双方的争议仍未完结,罢课仍此起彼伏。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很值得中国在进行中等教育改革时深思。特别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酝酿中的高考制度改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参考价值。

一、中等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与总体情况综述

从2002年至今,法国新的《教育指导法》(又称《学校未来导向法》,Loid’orientationpourl’avenirdel’ecole)已酝酿3年多了,法国教育部为此专门设立了讨论该法的网站,先后有近千万人参与讨论。2005年1月12日,继教育部长会议讨论通过该法草案第一稿后,教育部长费雍又向国民议会报告了该草案。然而,“费雍法案”(法国各大媒体均将此草案称为“费雍法案”)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教育工会和各界的强烈反对。为此,教育工会于今年1月20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有十几万人参加的罢课和示威游行,散发传单,上面写着“别毁了我们的未来”等。由于“费雍法案”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有关中学教育改革的部分,因此,罢课和游行的参加者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学教师。鉴于中学生几乎均未达到法定罢课年龄,因此老师为了让学生参加罢课和游行,就要求中学生“必须经其监护人事先签字同意”。所以,实际反对该法案的人数还更多。从1月20日到1月底期间,部分地区又陆续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罢课和游行。

据法新社2月15日报道,2月11日和2月14日,全法又有数万名中学生走上街头。“国民议会本周起举行有关学校改革法的辩论。中学生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已先声夺人,必将使国民教育部长递交的政府草案受到严峻考验。议会的相关辩论就成了本周政治时事的焦点。”在巴黎,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对改革方案喝倒彩,尤其是抗议针对高中毕业会考的改革。全国师工会(FSU)号召举行罢教声援学生。中学生的反应如此强烈,主要是担心将各种成绩载入毕业文凭会使高中毕业者获得的业士学位失去国家统一文凭原有的价值。对此,费雍在当时的《周日报》(Journaldimanche)中指出,如果不能消除中学生的担忧,如果形势始终很紧张,法国教育部可能会取消对高中毕业会考进行改革的计划。但他同时重申,进行学校改革的决心不变,并声言“绝不放弃改革高中毕业会考的理念”。随后,费雍的决心和观点得到了总理拉法兰的支持,也得到了人民运动联盟(Ump)主席萨科奇的支持。他们希望费雍能坚持不懈。3月2日,法国国民议会进行投票,以人民运动联盟346票赞成、左派政党(社会党、绿党)178票反对、法国民主联盟(UDF)弃权,初审通过了《教育指导法》,并将该法转交参议院审议。3月8日,全法又有超过20万人举行罢课和游行,口号是“彻底撤销学校法”。法国媒体认为,教育部“蔑视中学生运动”,对此不予理睬,反而请求启动紧急立法程序,试图尽快通过此法案。3月10日,全法有超过100万人参加了罢工、罢课和游行。参加者绝大多数仍是中学生和中学教师,也有不少工人、政府职员和科研人员。传单上提出的口号是“呼吁全民协同”。当天游行后,拉法兰总理在电视上明确表示,学生们其他的要求都可以接受,惟有有关学校改革的法案绝不能撤销。

3月15日,法国参议院开始正式审议《教育指导法》,依法要审议3~4天。由于法国政府已宣布对该法采用紧急程序,因此,在参议院审议后,该法将被提交对等混合委员会(Gmp,即由7个国民议会议员、7个参议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审议。为了对参议院的审议造成直接影响,3月15日,全法又有100多万人参加了罢工、罢课、罢教和示威游行。中学生散发“费雍,你完了”的传单,情绪比较极端和冲动。尽管3月24日又爆发了全国性的罢教和罢课示威活动,但法国国民议会仍然在当日最终通过了费雍的学校改革法案。正式的法律文本包括63个条款和1个附加报告。25日,法国各地再掀抗议高潮,抗议者占领了全国的数十所高中,并举行了不同规模的示威活动。经历了周末和3月28日“复活节”的短暂平静,3月29日至4月1日,规模不等的地区性抗议活动仍时有发生。之后几天,举国上下的形势趋于缓和,但4月7日~8日,巴黎的许多中学仍连续出现罢课游行和学生拥堵校门不准任何人进入的情况。个别地区还发生了学生向警察投掷玻璃瓶,引起双方肢体冲突,甚至造成一个中学生受重伤的后果。据媒体报道,目前学生组织者声明仍坚持今后每周罢课一天,直至取消高中毕业会考改革制度。他们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990年通过为期15年的现行《教育指导法》后,正是由于学生一直坚持罢课和游行,教育部最终决定不予执行涉及高中毕业制度的改革方案。

二、各方对中等教育改革方案的争议点综述

组织这次的各团体反复强调,游行示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中等教育的质量。而“费雍法案”中所谓的改革强化了社会对个人前途选择的社会决定权和不平等,严重伤害了中学生固有的权利。近年来,“教育财政预算的匮乏已经导致了这种恶果”。组织者认为,是政府挑起了此次“学生运动”,而又“拒绝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合法要求”,促使学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高涨。部分中学生更是言辞激烈,称其已被政府“作为敌人攻击”。新法有损教育的基础,有悖政府和学校公共服务的宗旨,“毁灭了社会的希望”。而的组织部门和参加者才是最关心学校未来的,费雍则是非法的,因为他的改革方案只是为私营企业中部分人的利益服务,而不能对教育进行良好的管理。一些中学生悲观地说,他们不知道以后该如何学习,因为他们将来可能会一无所有,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在持续了两个多月的中学生运动中,罢课、罢教和游行示威者始终坚持六项要求:(1)政府撤消中等教育改革法案;(2)立即恢复2002年以来削减的9万个中学教学职位并废除2002年确定的辞退教师的计划;(3)保留以往行之有效的各项教育政策和一系列法规措施;(4)保留高中毕业会考前一学期的辅导制度,以及为保障学校安全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5)免费实施各项学校发展规划,尤其是各项职业培训措施;(6)增加中学督学的数量而不是设立中学学警。据法新社2月15日的报道,教育部的改革法案虽经长期讨论和多次修改,但各方针对法案中以下几点改革措施的争议焦点始终未变:(1)颁发文凭的标准是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实习考试成绩和鉴定的综合计算成绩;(2)修改现行请短期病假或事假教师的代课体制,改由缺勤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学小组“内部”其他教师加班代课(每周不超过两个小时),不再设另请代课教师的职位;(3)增设初中毕业文凭证书;(4)从小学毕业班开始建立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业评估和考核制度;(5)高中一年级的第二外语属于公共课程;(6)改革教师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修订师资培训章程;(7)五年之内把专门为辍学学生开设的校外辅导班从现有的300个增加到1500个;(8)将优秀奖学金的名额增加3倍,奖学金的金额由每年700欧元提高到1000欧元,压缩其他社会福利补贴;(9)在初中四年级(初中毕业班)增开探索职业知识及职业经验的选修课,每周3~6小时;(10)增加计算机课时。#p#分页标题#e#

三、法国中等教育改革和的启示

法国的这场中等教育改革风波发人深省。教育改革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事关在校学生的学业和前途。改革既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又能为广大教职员工所拥护,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因其受益,这才是改革的目的之所在。为此,笔者认为,法国中等教育改革不能忽视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改革措施的公平性。法国教育部这次改革的初衷是通过将平时成绩纳入高中毕业成绩,“避免毕业会考一次考试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我国教育界在讨论高考制度改革时曾有人提出过类似对策。不可否认,就平时考试的标准而言,难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任课教师直接支配学生前途的权力过大,这样就有可能影响到高中毕业成绩的公正性。此外,各中学教育质量和声誉的好坏,也极易造成“同样的中学毕业文凭而价值不同”、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同以及高校的入学录取参数不同等结果。这对较差学校中学习优良的学生有失公平,特别是对因经济拮据而读不起好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公平,因而引发众多学生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