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实施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3:16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郑州市委关于巡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中央第一巡视组巡视河南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根据xx市《中央巡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方案》,结合xx中心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接受认领并坚决整改巡视反馈意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各中小学党支部要根据中央巡视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巡视反馈意见专项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极高的政治站位,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扎实抓好整改落实,做到“条条有整改、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通过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省委巡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全面提升xx镇中心学校意识形态工作。

二、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没有落细落实的问题

1.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面化程式化,系统深入不够。

整改措施:一是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为学习重点,将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通过精读原著、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强化理论武装,推进学习转化。二是加强中心学校总支委员会及各中小学支部集中学习,建立学习台账,完善学习制度,保证党员干部参与率,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及调研报告质量,确保学习效果。三是把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支部全年集中学习研讨不少于8次,严格落实日常督査通报、年终述学考核等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2.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的自覚性不够,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没有完全形成。

整改措施:一是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要成立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二是落实中央、省委、郑州市及我市市委相关要求,完成好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的规定动作。各党支部(总支)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民主生活会和班子成员述职报告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定、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及时了解涉及本单位的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动向,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协同联动处置问题,掌握工作主动权。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3.“上热中温下凉”的情况没有根本政变。

整改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督查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题督查活动,督促各支部认真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针政策。二是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教育培训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分类开展领导干部、党员教师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培训活动,提高基层干部、教师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落实市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追责问责办法,加大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处置力度,加强典型案例通报,强化警示教育作用。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4.意识形态考核指挥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整改指施:一是对照郑州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任务落实。二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的权重,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使用、单位工作评价、责任追究上来。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5.履行意识形态管理责任不到位。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党支部(总支)主体责任,加强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管理。二是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全面落实到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之中,综合运用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教师、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对发现的问题硬起手腕、严肃追责。三是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提醒约谈制度,对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力的及时约谈提醒,督促整改落实。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ニ)关于宗教在各个领域与党争夺思想阵地、争夺人心,非法宗教、邪教渗透形势严峻的问题

6.基督教在广大农村扩张蔓延。

整改措施: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郑州市及新密市委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坚决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二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徳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和无神论宣传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整改期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7.非法宗教、邪教向学校渗透形势严峻。

整改措施:一是严格落实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二是严格落实一事一报制度,加强对学校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的管理,严把政治关、导向关、内容关;严肃学校课堂纪律,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绝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三是对全镇各学校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项目和活动进行全面排查,严防境外基督教等组织和极端宗教势力变相开展传教活动。四是把好学校教师入口关,加强对学校重点人群的管控,严厉打击地下宗教活动、邪教组织活动。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2018年9月完成全面排查,各项管理规定长期坚持

8.党员干部信教、搞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党员干部、学校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二是把是否信教、搞封建迷信活动作为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说明事项,作为组织生活会普通教师党员宗教信仰政策教育内容。三是严明纪律,教育约束党员干部、教职员工不得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全面排查党员干部、教职员工信教问题,对信仰动摇、参加宗教活动的党员干部、教师,及时帮助教育,经教育后仍不改正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三)关于意识形态阵地和队伍管理宽松软的问题

9.阵地存在失守风险。

整改措施:深入贯彻中央、省委、郑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和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要求使用教材,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各项管理制度长期坚持

10.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噪音不断。

整改措施:一是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会。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读阐释,对错误思想言论进行批驳。二是按要求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百姓宣讲活动,继续利用好“微型党课”等载体广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宣传省委、郑州市委、新密市委全会精神,使党的理论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举措进校园、进课堂、入人心。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1.舆论导向错误时有发生。

整改措施:加强学校校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的管理。全面排査“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对履职不到位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2019年9月份完成全面排查,各项管理制度长

期坚持

12.有的媒体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不过关。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学校校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从业人员增强政治意识,落实“四向四做”要求。加强对传播平台从业人员的管理,决不允许出现舆论飞地。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四)关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比较薄弱的问题

13.主阵地和主流思想舆论不够壮大。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围绕中心校重点工作和宣传思想核心议题,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二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李芳精神等,在教育系统营造当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浓厚氛围。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4.舆情应对引导能力不强。

整改措施:一是提升各学校敏感舆情态势的感知力、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二是实现网上與情早发现、早预警,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5.媒体转型融合发展迟缓。

整改措施:支持学校校园电视台建设,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智能化融合。

责任单位:xxx中心校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6.基层文化建设欠账较多。

整改措施:一是对各校体育健身设施配备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以新密市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抓手,抓好查漏补缺,确保健身场地的正常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学校图书室的使用功能。

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完成时限:2019年9月底前完成全面排查,其他任务按时间节点推进,并长期坚持。

17.文化事业投入总体偏低。

整改措施:加大对体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学生体育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责任单位:各中小学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8.基层文化工作力量薄弱。

整改措施:各中小学党支部要配齐宣传委员,解决好宣传委员兼职过多、难以聚焦主业的问題,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人干、阵地有人管。

责任单位:中心校总支及各中小学党支部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19.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整改措施:学校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一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责任单位:各中小学校

完成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三、整改步骤

抓好巡视检査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一)学习动员、自查自纠阶段(9月13日ー9月17日)。

根据巡视整改工作的精神要求,逐一对照反馈问題,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

(二)集中整改、汇总上报阶段(9月18日一10月7日)。

整改领导小组原则上定期召开整改工作协调会,及时了解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整改工作进度。10月6日前,各学校把整改落实情况上报中心校。

(三)持续整改、建章立制阶段(10月7日以后)。

各学校要将中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视和省委巡视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结合起来,一同部署推进、一同督查落实。要按照整改方案明确的整改目标和完成时限,持续抓好后续整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整改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镇中心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巡视检查整改领导小组,负责中央意识形态责任制巡视检查反馈意见整改和省委巡视工作中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反馈意见整改落实。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2

教育局意识形态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按照市委的要求,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现将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书记抓和抓书记工程。明确要求党委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委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处室系部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党总支(学生直属党支部)书记是所属部门的第一责任人,直接抓、亲自抓,切实解决师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

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20xx年10月5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xx〕52号),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中共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意见》,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

三、加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1.以党委书记专题党课开局,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做到四讲四有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2.加强党委中心组织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全院教职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列入《2017年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印发全院开展学习和研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3.开办铜职大讲堂6期,不断加强全院教职工的理论素养,全面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和职教能力。院内所有讲堂、报告、论坛的开办,均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负责审批。

四、强化正面引导,加强阵地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师德工作考核办法》,坚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真正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20xx年已开办师德大讲堂4期。学院工会将师德大讲堂纳入2017年突破性目标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2.制定了《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全院,并对《实施意见》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

3.学院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院团委近年来相继开通了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腾讯、新浪官方微博和团委青春尚德手机微信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青春正能量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成长,传播主流文化,展现青春风采。目前,关注粉丝突破3000多人,阅读点击量日趋攀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五、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思想动态

1、近年来,学院相继制定印发了《院级领导五个一制度》《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层及科级领导干部三个一制度的通知》《机关干部下基层、进班级、结对子活动安排》,系部党总支还制定了《党员联系班级制度》。通过上述制度的实施,促进了领导干部广泛深入教学一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2、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坚持定期到政治教研室,参加教研活动和听课,及时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关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主动与政治课教师交流沟通,提出课改的思路和建议。

六、管理用好新媒体,积极传播正能量

1.学院建有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官网,各处室、系部都有自己的网页。所有上传信息由学院办公室统一管理。学院规定,教职工在使用学院办公QQ群、工作微信群时,只能用于日常工作和传播正能量信息,不能聊天或作其他用途。学院网站和系部处室网页信息更新情况纳入月评季考。

2.学院成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学院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关注学院师生的网络舆情,及时监控和删除网络不良信息;负责学院网络的维护更新工作以及上传信息的审核、统计工作。及时为领导研判舆情提供依据。

3.制定并实施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处宣传和信息一律按制度办事,否则将实行责任追究。学院内所有宣传栏、文化长廊的内容更新由学院宣传统战处统一审核管理。

七、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院党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职业化引导、专业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月评季考,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纪律严的辅导员队伍为目标,连续三年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每学期开展德育论文评比活动和职业能力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在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获陕西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获批省级辅导员精品项目1项;先后有两名专职辅导员荣获省级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多名辅导员撰写的工作论文荣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xx年在《铜川教育》刊物上专门出版了一期《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论文专刊》,受到多方好评。

八、定期进行研判,及时开展工作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3

根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情况通报》(XX字[2020]XX号)文件的要求,针对意识形态督查发现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针对问题,认真查摆在意识形态开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方案,推动意识形态的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针对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召开专项主题会议,定期分析研判全局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与行业管理充分结合,将意识形态工作在企业中进行延伸,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二是严格按照意识形态工作“四个纳入”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成立了以XX为组长,其它领导班子为副组长,XX局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明确要求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局长是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局长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三是认真学习研究省委意识形态专项检查反馈意见,严格落实省委第六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于不足之处条条整改,须强化之处层层落实。明确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有计划地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整改。并完善整改台账。

二、针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成效性不够高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将全体干部学习强国账号纳入单位学习架构,要求全体干部每日进行学习;二是为落实好“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广使用,局领导高度重视,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持久激发学习热情;三是将定期以政治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巩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

三、针对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完善局内意识形态工作相关文件管理,将相关意识形态工作文件整理归档;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工作人员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层,努力成为善学习、勤思考的典范;三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主抓及具体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加强网评工作落实,将评论工作任务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自整改以来,我局网评员已接受XX次网评指令,完成了XX次转发点评,每周按时报送信息动态,每月按时报送社会舆情信息稿件。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4

一、 思想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我委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明确要求党组领导班子对网络意识形态和网信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工位书记任组长,党工位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工位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主抓分管各部室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信重点工作,对职责内的网络意识形态和网信重点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党支部书记是所属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直接抓、亲自抓,切实解决各部室及各企业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省委相关文件精神及市委《XX市党委 (党组)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学习XX市政府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及网信重点工作相关文件精神,认真传达落实,将有关精神反复学、扎实学,确保将精神深刻领会,并学以致用贯彻到学习和工作中。

三、注重舆论引导,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我委始终坚持做好本单位网上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做到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健全了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网络热点和舆论方向,及时做好我委门户网站在线留言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及时有效的进行答复,平时注重掌握了解各级新闻媒体的舆情动态,健全重大决策及项目的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管理用好新媒体,积极传播正能量

我委建有XX官网,所有上传信息由信息部统一管理。我委规定职工在使用单位办公QQ群、工作微信群时,只能用于日常工作和传播正能量,不能聊天或作其他用途。我委的网站由专人管理,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舆情管理工作,及时维护更新工作及上传信息及投诉问题的答复处理工作。

五、强化督导检查,加大问责力度

XX、党工委、纪工委加大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重点网信工作的督导检查,各党支部书记要狠抓落实,对不负责、不履职、不担当、失职渎职的干部职工加大处理力度,为担当者担当、为尽责者尽责,在XX树立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zdc100”为你整理了这篇机场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机场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根据县委部署,2020年10月9日至11月7日,县委第三巡察组对内蒙古凉城县岱海机场有限公司进行了巡察。根据《关于巡察县属企业联合党支部的反馈意见》的通知,我公司高度重视,对巡察组反馈的6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深入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为确保公司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推进工作,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针对县委第三巡察组反馈意见中指出的问题,我公司高度重视、态度鲜明,完全赞同和诚恳接受巡察组的巡察反馈意见,要求以上率下、全员参与,以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和壮士断腕的责任担当打赢整改“攻坚战”,以巡察问题整改的实效推动建章立制、推动工作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董事长任组长,2020年12月份以来召开领导班子巡察整改专题会议3次、干部职工会议2次,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二)抓实责任分解。经多次完善,形成了《关于落实县委第三巡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根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清单》,领导班子主动辨析问题,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主动认领问题、划定责任,上下层层带动,深入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制定巡察整改问题台账,逐项制定整改落实的举措;把整改事项落实到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明确了完成目标和时限,要求不回避立行立改、不敷衍改出成效,确保一件一件落实、一条一条兑现。

二、整改落实情况

(一)聚焦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推动被巡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1.存在问题:学习制度不健全,对重要思想和全面扩大开放重要指示精神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未撰写学习心得。

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健全学习制度,围绕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用好“学习强国”等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抓好党员学习培训,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文、悟原理,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整改完成情况:有计划的组织了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2.存在问题: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部署要求行动迟缓。

整改措施:贯彻落实《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整改完成情况:认真深入的学习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3.存在问题: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部署。

整改措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学习、民主生活会、述职报告内容,党组定期研究、定期向县委意识形态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抓好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工作,旗帜鲜明针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开展监管。

整改完成情况:成立了意识形态领导小组,严格认真的向县委领导小组定期报告工作,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二)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

4.存在问题:公司法人结构不合理。

整改措施:协助企业完善企业法及相关制度,推进董事会责权归位工作,完善公司“四会一层”议事管理规则,提高董(监)事履职能力,提升公司决策效率,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企业依法治企。

整改完成情况:规范管人用人,加大人才管理力度。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5.存在问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整改措施:指派专人负责“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和记录。指派专人定期参加组织部开展的党建业务培训会。健全党支部“三会一课”的会议记录。

整改完成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完善“三会一课”的会议记录,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6.存在问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不够有力,党支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整改措施: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定期研究廉政工作。拟定近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整改完成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对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公司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了排查,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6

进一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各学校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省委巡视苏州高新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反馈意见落实整改工作,现就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各学校迅速组织开展本单位、本部门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职能,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单位,从思想动态、制度机制、舆情掌握、岗位职责、信息安全等方面,认真查找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列出具体情形,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管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梳理岗位风险清单、强化风险预警、定期分析研判,系统化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闭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重点排查和防控五类风险:1.思想动态风险。因党性意识不强、学习不到位、思想警觉不高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风险;2.制度机制风险。因制度、规定缺失或者相关的要求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风险;3.舆情掌握风险。因对管理服务对象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动态缺乏了解,存在舆情隐患的风险;4.岗位职责风险。对岗位意识形态职责认识不清,工作履职可能错位、缺位,进而引发行为、言论偏差的风险;5.信息安全风险。因工作流程、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可能存在重要信息违规泄露的风险。

各学校党组织应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排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防控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全过程,从严从实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意识形态岗位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数购网”为你整理了这篇医疗保障局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2020年7月6日至7月31日县委第四巡察组对肇源县医疗保障局进行了巡察。2020年8月20日,县委巡察组向肇源县医疗保障局反馈了巡察意见。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和巡察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察整改情况予以公布。

一、基本情况

县委第四巡察组《关于巡察县医疗保障局的反馈意见》下达后,县医保局迅速行动,立即召开班子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并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动员部署,同时认真对照巡察出的各种问题,研究制定了《肇源县医疗保障局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并制定了“一台账三清单”,坚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责任明确到位、问题整改到位。目前,通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反馈意见》指出的四个方面13个问题已整改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统一思想,推进落实整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新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改观。

二、问题整改措施及成效

(一)关于“基金风险管控不够有力”的问题

针对县政府有关医保工作要点落实问题,召开班子会议深入学习研究了县政府2020年医保工作任务,制订了“开展非公企业缴费稽核、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联合稽核、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大异地就医政策宣传”等四项措施,明确了责任分工,分阶段推进实施,确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针对基金调控失衡问题,严格落实总额预算制度,严密实施总额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深入全县定点医院开展了付费总额控制专题调研,并开展了总额控制风险评估测算和指标调整工作,全力规避基金运行风险。针对保障能力不强问题,与财政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保证了职工医保基金按月足额拨付。同时与税务部门召开了协调会,实施了非公企业用工保费征缴稽核工作。针对内审执行不严问题,重新制订完善了各股室业务经办规程、岗位工作职责、廉政风险台账、意识形态风险台账、权力清单台账,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和风险防控清单。推进领导干部工作下沉,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避免失职失误行为发生,同时积极培养财务专业人员,强化工作力量,增配了基金财务人员1名。

(二)关于“基金监管力度不强、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强实践锻炼。推进实施季度稽核、两定机构专项治理,组织稽核股、招采股及相关分管领导开展了联合稽核,通过业务通办联办,提高稽核队伍工作能力;二是开展岗位练兵。开展了传帮带结对子、业务大讲堂以及“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系列活动,通过传考试、测评等方式,共评选出岗位能手、学习强国标兵和党员先锋岗20名,并于11月18日举行了表彰大会;三是加强基金监管。开展了“定点医疗机构规范使用医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研究细化了方案措施,严格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共检查定点医院27家,定点药店75家,其中有22家医药机构存在问题,共扣缴基金35857.93元,约谈卫生院5家。

(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足”的问题

领导班子召开了意识形态专题会议,重新深入学习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具体实施细则》、《意识形态工作调查研究制度》、《意识形态域风险点排查研判和监控管控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并认真开展了座谈研讨。调整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督查检查小组、网信领导小组三个领导小组,强化了工作力量,研究讨论了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同时重新梳理了本部门意识形态风险点,并建立了台账,制发了《医疗保障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防控意识形态工作风险“十严禁”》等相关文件,召开全体干部大会进行了动员部署,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工作落实。下步将按照“五纳入”要求推进实施。

(四)关于“政策宣传不广泛、不精准”的问题

充分运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工作。10月份应用微信小程序制作了宣传单,在党员干部的朋友圈、社区的居委会住户群、物业部门居民小区业主群、乡镇政府工作群等各类微信群中广泛持续转发,并通过《肇源融媒》app等官方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参保人数不断提升。同时依托乡村医生入户随访,一并开展政策宣传,面对面为贫困户讲解医保政策。

(五)关于“工作谋划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协调市县征缴部门税务局,2021年参保工作推行了微信缴费、农商行柜面缴费、乡镇批量缴费等三种缴费方式,让群众不见面缴费、就近就便参保缴费。二是进一步理顺了相关股室经办规程,设定各环节工作时限,明确工作责任,保证20个工作日内结算。三是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切实解决“报销慢”问题》的通知,设立了异地就医咨询电话,通过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异地医地医院直接结算,有效缩短报销周期。

(六)关于“民主决策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制订了《医疗保障局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明确了议事原则、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和议事纪律,规范了民主决策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局基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明确定点、试点等要情报告和集体决策事项,健全完善监管机制。三是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常态化,11月份再一次开展了全体党员干部谈心谈话活动,认真听取党员干部各方面意见建议,充分发扬民主。

(七)关于“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针对考勤制度执行不严问题,研究修订了《医疗保障局考勤管理制度》,成立干部风纪检查组,实行日常检查记实,主要领导带头执行了日常考勤等各项纪律。针对业务经办不规范问题,依据《黑龙江省新增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办理规程(试行)》等有关规定,修改完善了《关于新增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了评估条件、标准及程序,并严格组织实施。

(八)关于“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从健全完善制度入手,修订完善了《医疗保障局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了预算编制执行、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措施。研究制订了医疗保障中心财务管理制度,细化了基金内控制度、基金财务岗位责任制度、基金支付流程及财务结算管理制度等14项子制度,同时落实了内部监督审查责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九)关于“主体责任没有压实落靠”的问题

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梳理并制订了主体责任、第一责任、班子成员责任“三个清单”,制订了《廉政风险、意识形态风险、权力清单台账》,按高、中、低确定了风险等级,建立了风险防控措施,举办了党支部书记廉政党课,并于11月份开展了廉政提醒谈话工作。今后将按照既定的各项制度措施,形成常态化机制,一以贯之的推进落实。

(十)关于“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医疗保障局学习制度》、《2020年医疗保障局学习计划》,按月制订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针对《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展了集中学习研讨。并建立学习情况监督检查制度,由各支部委员负责对党员学习笔记、体会文章等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按照既定的的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学习强国标兵”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

(十一)关于“抓党建工作不够扎实”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局2020年党建工作计划》,逐月拟订工作任务,研究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全年计划开展各项任务68项,并在全体干部大会上予以安排和部署,接受党员干部监督,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严格落实了党务会议专题召开、专题研究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监督执行。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换届选举知识”专题学习,严格规范换届选举工作。

(十二)关于“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

针对问题整改不到位问题,对各级各类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查缺补漏,确保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针对财务档案管理不规范问题,维修改造了标准化的档案室,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和“十防”制度,落实了各股室档案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赴大庆市医保局学习考察档案管理工作,并集中开展了业务档案、财务档案全面整理工作,对基金财务以及各业务股室的历史档案资料全部归档立卷,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规范。

(十三)关于“整改缺少长效机制”的问题

以此次巡察整改为契机,把已经形成的制度措施长期固化下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坚持不懈地推进实施,防止各类问题再次发生反弹。同时针对违规收费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县定点医药机构深入开展了药品、高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自查和抽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按照《服务协议》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同时积极鼓励民营医院公共平台采购,目前县内四家民营医院已完成注册工作。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8

   一、间接故意内涵的界定

   间接故意犯罪类型是否为刑法故意犯罪的规定所含括,刑法第14条明确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一规定揭示了犯罪故意应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部分构成。换言之,行为人能够认知其行为具有社会非难性,同时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发生的心态,则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故意。由此可见,刑法规定本身并未将犯罪故意厘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划分完全是一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但探究间接故意的价值取向对犯罪故意理论具有积极的作用勿庸置疑。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分野源于刑法第14条对行为人意志因素的表述,即“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希望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直接故意;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理论界关于间接故意概念的介述基本上援此为据,虽争鸣不甚激烈,但仍然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一,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注:参见高铭暄着:《刑法总则要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7页。)其二,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注:参见王作富着:《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页。)其三,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质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注:参见陈兴良着:《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关于间接故意的涵义,不仅学界的见解不尽相同,各国的刑事立法也不一致。仅有少数国家刑法中明确规定了间接故意的内容,如俄罗斯、台湾地区等;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未作规定,但其中一些国家的刑法能够反映间接故意的内容,如《奥地利刑法》第5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有意实现法定构成之事实且明知其可能实现而予以认许者,为故意。”《澳门刑法》第13条第3款规定:“明知行为后果可能使符合一罪状之事实发生,而行为人行为时系统受该事实之发生者,亦为故意。”《罗马尼亚刑法》第19条规定的间接故意是:“预见到行为的结果,虽不追求其发生,却接受了该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显然,这些规定并未对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加以限制。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故意既指希望结果发生的直接或目的之心理状态,也指间接故意。只要证明被告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是“事实上的必然”会造成这些结果,不管是否系故意的,均可成立或推定为“间接”故意。(注:不管是预见到事实上的必然性,还是预见到“极大的可能性”,都仅仅是推定故意的证据,只有事实上的必然性,才足以作出这种推定。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大陆法系学者的故意界说多采用容认主义,(注:容认主义,又称为容认说,主张不以仅认识犯罪事实为己足,且亦不以意欲(希望)结果之发生为必要,而系以容认犯罪事实之发生为己足之学说。洪福增:《论故意》,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6卷第1—2期。)普遍认为,凡在目的上实现犯罪事实之发生者,为直接故意;凡容认实现必然的伴随目的行为而发生之恶害者,为准直接故意;凡预见伴随目的之行为可能发生的结果,而予以容认者,为间接故意。(注:参见洪福增着:《刑事责任之理论》,台湾1982年版,第142页。)前苏联学者指出:行为人认识到产生结果的必然性,则不属于有意识地放任。(注:法律没有把意识到后果的必然性列入故意的某个形式,刑法理论界和刑法实践对认识到后果的必然性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犯罪人心理状态的差异会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某人已经意识到了必然会发生某种结果,但他无视这一点,继续实施自己的行为,他在心理上更希望产生这种结果,而不是有意识地放任。根据这种情况,应当把认识到产生结果的必然性看作是直接故意的一种表现。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这一结论为我国理论界间接故意的通说所承袭。至于立法者为何沿用1979年刑法第11条有关故意的内容而未作任何删改,考其原因在于,无论行为人主观上出于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对其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并无影响,所以立法者于刑法条文中没有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予以明定。

   笔者以为,上述三种间接故意的概念基本上揭示了间接故意的本质特征。但第二种表述中并列使用了“可能”和“会”两个词,表明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和必然性认识,这两种认识混合使用,混淆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界限。第三种表述中的“有意”,则具有某种希望的意志,而“放任”是希望意志的派生意志,那么用“有意”来修饰“放任”也存在意思上的重叠。因此,间接故意,应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正如英国学者边沁所言:“在意图的结果中,有直接故意的结果与间接故意的结果。当某结果的发生构成行为人决意实施该行为预期的诸原因的连锁的一环时,该结果便为直接的或直线的结果;与此相反,当行为人实行该行为时虽然发现某种结果,认识到该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该结果的发生不是构成其预期的连锁的一环,那这种结果便是间接的或附属的结果。”或许这种说明更能揭示间接故意的本意。实践中无论是间接故意,还是直接故意,对故意犯罪的成立及责任并无影响,因为刑法惩治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系故意犯罪(少数为过失犯罪),所以,只有将间接故意与刑事责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才能突显其现实意义。否则,没有必要划分故意的类型。

   二、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问题

   (一)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的认识因素

   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在心理形式上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组成。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这是理论上通行的解释。然而,刑法第14条所反映的认识因素内容仅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单纯理解法条的语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具有相同性,这与学理上解释的间接故意认识因素大相径庭。可以选择的答案有二:一是立法者并无划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竭力意图。因为,通观整部刑法典难以寻到直接规定间接故意的相关条款,换言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出于间接故意,并不影响其刑事责任的承担。二是立法者确有划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意图,由于存在立法技术上的失误,而未将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内容载明。笔者以为,正确的答案只能是前者。尽管我们可以探讨立法的不足,但没有必要怀疑立法的意图。立法者将间接故意订入条文之中并非难事。如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5条第3款规定:“如果犯罪人意识到自己行为(不作为)的社会危害性,预见到可能有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虽不希望,但却有意识地放任这种后果发生或对这种后果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犯罪被认为是具有间接故意实施的犯罪。”(注:参见黄道秀等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台湾刑法对间接故意的规定是:“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论。”(注:《台湾刑法》第13条第2款,陶百川等纂:《最新综合六法全书》,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857页。)可见,立法者并无明确区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意图。因此,我们的研究宗旨应建立在深层的理论之上,而不是品评立法的优劣。然而,由于刑法对间接故意认识程度未作规定,所以为讨论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埋下伏笔。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行为人对其行为社会危害性存在与否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认识程度究竟表现为“可能性认识”,还是“必然性认识”,抑或是两者兼有,此乃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注:在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上,有的学者认为既包括可能性的,也包含必然性的。如姜伟在《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中,指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不仅包括对危害结果一定会发生的认识,也包括对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的认识。也有的学者则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仅涵盖认识的可能性。如苏联着名刑法学家a·H·特拉伊宁在《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将间接故意称为可能的故意,他指出:可能的故意-它的特点也就在于-就在于犯罪人在不希望、但却有意识地放任发生的结果,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能发生,但也可能不发生。)有的学者指出,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明知程度,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也对行为的目标对象以及诸环境因素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二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对于行为目标对象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认识却是模糊或不明确的。(注:参见刘生荣着:《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程度等条件。在上述客观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对其行为即将引发的危害结果产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即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明知某种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而决意为之,那么,行为人所持的心理态度也就超出了间接故意的范畴,而跨入到直接故意的领域。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由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两个部分组成。其认识内容与直接故意的认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事实上认识内容决定着行为人的认识程度,除具有专门知识者以外,行为人应对整个犯罪活动情况有一般性的认识。而且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只能是一般或大致的认识,而不是确切或精确的认识。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1)行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犯罪中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认识到的内容包括明知做什么或正在做什么;在某些犯罪中必须认识到的内容有:行为的方式,行为的时间,行为的地点等。(2)行为的结果。(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说明犯罪客体的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指犯罪对象,其次指那些能够说明被侵害社会关系的其他事实,如社会心理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等。(5)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当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这些内容具有一般性认识即为己足。正如德国刑法学者梅兹格所说“在行为人所属的常人领域的平行性评价”。这种认知并未反映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实质特性,决定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关键是行为人的认识程度。由于刑法规定仅表述为“明知会”,并未指明认识程度是一定还是可能,所以导致理论界的纷争。通说认为,间接故意只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如果行为人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必然发生,那就不能说他对结果发生或不发生抱着听任的态度了。因为在这里,其预见中根本不存在结果不发生的问题。(注:参见高铭喧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有的学者提出,明知自己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形也是间接故意。(注:参见朱华荣:《论我国刑法中罪过的内容和形式》,载《法制建设》1984年第1期。)

   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而不包含“必然性认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确属明知,但对其行为间接导致的危害结果的认知是不确定的。例如,甲欲投毒杀乙,并在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与丙共食该食物后死亡。对造成丙死亡的结果,行为人仅具有可能性的认知,而不具有必然性的认知。因此,间接故意的放任心理只能建立在预见到事物发展客观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和不固定性的基础上。行为人只有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才谈得上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对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的犯罪决意,充分证明了行为人不是有意地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以自己的行为向着自己确信必然会达到的目标努力,是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正如英国格兰维尔·威廉斯教授所指出的:间接故意是指你能清楚地看到某种事情,但你视而不见。形象地说,其结果不是你直接追求的目标,但你把它作为你的直接故意(希望—故意)的不可避免的和“必然”伴随的副产品而予以接受。行为有一对孪生的结果,甲和乙;行为人所要的是甲,并准备接受那不是所希望的孪生的乙。换句话说,间接故意就是某种明知或认识到某事即将发生的情况。(注:[英]格兰维尔·威廉斯着,周叶谦译:《论间接故意》,载《法学译丛》1988年第6期。)笔者赞同这种论点。

   (二)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的意志因素

   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与前述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紧密关联,而且是间接故意构成的决定因素。正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对某种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认知的可能性,才导致其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采取放任的心理态度。

   所谓意志因素,即放任的意志,是指行为人为了某种利益,而甘冒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风险的心理态度。(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理论界对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介述,可以概括为四种学说:其一,放任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并预见到它对社会的危害结果,而且有意识地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二,同意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不作为可能产生为法律所禁止的结果,并同意这一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三,容忍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却对其结果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其四,不违背本意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的行为。(注:参见陈兴良着:《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169页。)上述四种学说中,“放任说”普遍为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接受,并成为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通说。通说的依据是刑法第14条规定,即“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的“放任结果发生”并非仅就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言。如前已述,既然刑法没有明确规定间接故意的内容,那么“放任结果发生”所对应的是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因而,这种“放任”既可以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心态,也可以是直接故意的意志心态。笔者认为,研究间接故意的“放任”心态,首先应排除那种明知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情形。

   事实上间接故意所表现的“放任”心理态度应作何解。“放任”一词,从语义上理解,是指听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意思;从心理学上讲,“放任”不是一种独立的意志形式,任何放任的心理都不是毫无情由地自发产生的,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希望意志形成的;从罪过理论上分析,刑法理论界认为“放任”的涵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放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危害结果是否真的要发生,是处于一种不能肯定的状态之下,行为人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但又不设法防止其发生,而是采取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注:参见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其二,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并不是完全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由于危害结果是基于实现行为人所追求的目的行为而发生的,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其既定目的,仍然付诸现实,这本身就意味着行为人对所放任的危害结果具有自觉容忍其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表现为实现他的既定目的比防止发生危害结果更为重要,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注:参见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248页。)其三,在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开始萌生的意志形态确系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是,这种不希望并非放任意志形态的真正含义。任何间接故意犯罪,都是以追求某种目的结果为前提的;正是这种目的结果,导致行为人原本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形态产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行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也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那么,只要停止实施预定行为,危害结果就不会发生。但是,行为人为了追求另一目的结果,执意实施预定行为。此时,其主观上则会产生一种矛盾:既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又想实施会引起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矛盾斗争的结果仍然是决意实施预定行为,于是原有的不希望意志形态自行消失,转化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听之任之的放任意志形态。(注:参见赵国强:《论刑法中的故意》,载《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1981届—1988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页。)

   笔者认为,在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中,存在着希望意志和放任意志两种表现形式。希望意志存于直接故意之中;放任意志则存于间接故意之内。“放任”的精义是,行为人在追求客观结果时的一种消极心理态样,即介于积极追求和反对之间,不计后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本身包含了一种不顾危害后果发生,执意实施一定行为或不实施一定行为的内容。如果说对行为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表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性”;那么对结果发生的放任意志,则反映其非直接追求客观结果的“间接性”。

   间接故意除具有上述本质特征外,其明显的表象特征是行为人追求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结果之间的偏差。对行为人来说,主观上的放任心理态度不具有独立性,行为人的希望意志(包括犯罪的意志和非犯罪的意志)多数是伴随着其追求某种利益的同时滋生。因而,很难追寻其作为故意犯罪应具备预谋的特性。正是这种意志的无预谋性,揭示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所怀有的不确定性,而行为人对这种不确定性结果所采取的行为,又是其追求结果得以实现的手段。换言之,行为人为追求其希望达到的目的,采取了放任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并且在行为过程中,这种放任危害结果的性质和程度随着行为人所要实现的希望意志发生了转移,使得行为人希望意志的结果和放任意志的结果产生偏差。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行为人所希望发生的结果,而是放任的可能性结果成为现实。这种“放任”的意志与其所依附的主意志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三、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界限/p>

   刑法条文本身并未指明何种状态下的犯罪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理论界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加以区分,并对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度”加以理论上的分解。之所以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于理论认识上区别对待,是因为实践中刑法分则的规定通常直接适用于行为性质和刑罚轻重的确定,而这些条款仅有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的适用规定,并无惩罚直接故意犯罪或间接故意犯罪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某种犯罪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也仅就其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过失加以认定,并不强调具体区分哪些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哪些属于间接故意犯罪,而且于司法文书中亦无需表明这些内容。因此,可以说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在实务界均被视为故意犯罪。但是,理论上划分故意犯罪内容的主导思想,是基于故意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同,以及适用刑罚上应轻重有别。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构成因素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存有区别。相同之处体现为:两者的认识因素都包含对行为社会危害结果的明确认知;两者的意志因素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说明两种故意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特性。两者的重要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别。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反映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认知;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知。二是意志因素上的不同。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区分二者的关键。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希望意志,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无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知是必然的,还是盖然的,行为人都会采取积极行为,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外在的阻力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放任意志,而非希望意志。犯罪结果的发生并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亦不感到懊悔。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不会积极地追求,也不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意志因素上的显着差异,是区别两种罪过形态的关键所在。三是行为与结果联系上的差异。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行为人采取的积极行动是直接导致结果发生的因素,此时犯罪行为与特定犯罪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基于对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特定认识,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则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因而导致危害结果的不特定性。换言之,危害结果与行为是不一致的,行为不是导致某种犯罪结果发生的必然手段。如果已产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则间接故意犯罪成立,反之,则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上的不一致性,也是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之一。

   四、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界限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异同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隶属与过失犯罪形态中。根据刑法第15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一涵义本身揭示了过失犯罪形态中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形式。其中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反映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预见性、可避免性和行为人心理上的轻率性。这种有认知的过失形式与间接故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雷同之处,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都是对危害结果有所认知,所以,两者的界限极易混淆。故有必要对其异同进行分析。

   理论界的通说认为,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主观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不同之处在于:过于自信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不希望,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或不发生都不存在希望。(注: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笔者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构成因素上的不同:

   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异。有的学者指出,两者在认识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同。因为刑法明文规定,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明知”,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在认识上只是“预见”。“明知”与“预见”从主观上看,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注:参见吉罗洪等:《试论间接故意犯罪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异同》,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1期。)从认识因素上分析,尽管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而且在认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无论这种内容认知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可能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也不能否认两者对客观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具有认识上的差别,两者于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即反映于此。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是或然的,行为人对这种或然结果的发生能够有所预见,但所预见只是该结果转化为事实的可能性,这种转化不仅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意志,而且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识也不存在偏差,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不确定认识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的联系。而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是行为人已然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其过高地估计自身因素和客观有利因素,认为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过低地估计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以至于其可能性认识成为事实。从这一点上看,似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知和现实结果的发生也存有一致性。但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程度的不同之处在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具有认知,而过于自信过失对可能性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则缺乏认识,因为行为人基于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轻信可能性的危害结果不会转化为事实,如果危害结果的事实发生了,则违背了行为人主观意愿。因此,虽然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可能性的认识,但对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程度的认识并不一致,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偏差是区分两者认识因素的标志。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完全一致,则行为人的罪过形态属于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出现认识上偏离,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是意志因素上的差别。从意志因素上看,两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持有一种不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然而,在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内涵中,对这种消极心理态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间接故意犯罪的客观危害,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那些对危害结果已经有所认识,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间接故意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不反对也不排斥的态度,在这种“放任”的态度支配下,行为人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并不是建立在能够控制事态发展的自身主客观条件之上,而是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其自身因素以外的其他外在的、偶然的因素中。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放任行为的结果没有发生,则没有违背其不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意愿;如果行为人放任偶然事件发生,也就意味着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该结果的发生虽然不是行为人所希望的,但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此乃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外在因素依托。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主观意愿的。当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轻信”能够避免,这种轻信则建立在一定因素基础上。行为人“轻信”的依据主要体现在自身能力方面,如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其次是外在的他人预防行为或固有的预防措施,以及自然现状等客观因素抑制结果发生的辅助作用。因此,行为人是否“放任”结果的发生(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或“轻信”结果不会发生(即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客观有利因素)亦是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标志。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划分标准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从理论上比较容易划分,即根据两者在意志上的不同加以区分,表现为放任属间接故意,表现为轻信能够避免则属过于自信过失。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轻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采取积极措施或以存在其他实际情况为根据的,如果毫无实际根据,只是侥幸地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那就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间接故意了。(注:参见黄荣坚:《刑法解题-关于故意及过失》,载台湾《辅仁法学》第8期。)然而,这种划分过于空泛,难以作为司法实务中的依据。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划分标准存有多种理论,主要有可能理论、盖然理论、容忍理论、漠然理论、防果理论、认真理论等。(注:参见洪福增:《论故意与过失之界限》,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9卷第6期。)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无法从认识程度上作出明确区分。因为两者都只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两者之间可能确实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但试图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则难以实现。由于认识程度与意志态度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在“可能”这一程度范围内,两者无法等同,因此,从认识程度上亦无法直接推断是何种意志态度。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如行为人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仍是过于自信过失;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如行为人不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其发生,却属间接故意。显然这种盖然理论无法对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作出划分。

   在具体判断行为人主观心态时,应当以容忍理论为基础,结合防果理论和盖然理论来划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是不希望其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态度,是确定属于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根本标准。但此标准过于空泛的弊端,须以防果理论和盖然理论加以补充。如行为人采取了切实的行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属过于自信过失,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存有放任心态;如行为人未采取任何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应为间接故意,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根据当时客观条件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

   由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在认识程度上毕竟存在那种并不很明确的差别,而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又是一个直接比较容易把握的内容,所以在判断行为人是放任还是轻信能够避免时,还应该参考盖然理论。当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应倾向于认定为间接故意;当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过于自信过失。但盖然理论只能为判断行为人的意志态度提供一种思维方向,确定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心态,还必须以容忍理论结合防果理论为标准。

   五、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

   间接故意的罪过形态属故意犯罪的范畴,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犯罪目的,以及犯罪未遂问题。对此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论点:其一,间接故意有犯罪目的,也有犯罪未遂。

   其二,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但有犯罪未遂。

   其三,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和犯罪未遂;但是在间接故意犯罪无未遂问题上,提出用犯罪目的来论证是不妥的,应当贯彻“犯罪构成要件说”,用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以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来论证。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就是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未能齐备犯罪既遂特定的客观要件,主观上特定的犯罪意图未能实现。间接故意犯罪从客观上看,并无特定的既遂要件,而是多样性和不固定性的结局;从主观上看,无特定的犯罪意图,而是包含有多样性和不确定结局的放任心理。这种放任心理根本谈不上“得逞”与否,在客观方面也不可能存在齐备犯罪既遂要件的情况,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注:参见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学发展的历程》,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

   笔者同意间接故意犯罪既无犯罪目的也无犯罪未遂的主张,但是确立这一主张的立足点既不能仅从犯罪目的与犯罪既遂的角度着手,也不能单从间接故意的视角去分析,应综合三者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探究。

   首先,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危害社会结果的主观反映。(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这种主观的反映是以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内容,以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形式。因此,犯罪目的是希望意志的核心,反映了直接故意的心理内容,由于犯罪目的在犯罪构成要件中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只能作为犯罪构成的补充要件。也就是说,犯罪目的可以成为直接故意犯罪构成的补充要件,而不能作为间接故意犯罪主观内容的反映。因为,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放任”,而不是追求。在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放任结果的发生是追求结果(目的结果)的附属,或者说是追求结果的衍生,所以放任本身没有目的可言,故可否认了间接故意罪过形态中存有犯罪目的的论点。

   其次,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根据犯罪未遂的内涵,可见其特征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犯罪未能完成以及未完成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浓缩这三个特征,用简短的语言形容犯罪未遂的突出特征就是“未得逞”(未得逞已经涵盖了着手实施,没有着手实施也就无是否得逞可言)。而确认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未得逞”,应认定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结果的派生结果是否发生,如果发生,则是“得逞”;如果该派生结果没有发生,则是“未得逞”。进而推论,如果派生的结果“未得逞”,则不成立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形,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9

根据区教体局的工作安排,依据区教体局关于在全区教体系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东关小学为做好学习落实,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4月9日下午,学校首先组织召开了党支部委员会,认真学习了《区教体局关于在全区教体系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定陶区教体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定陶区教体系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方案》,《定陶区教育和体育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讨论分析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在工作作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教育教学工作标准低,个人业务能力差,部分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班级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待学生不够细心和缺乏耐心,和学生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交流与交心。2、政治思想不够硬,党的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了解不够,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不透。作为一名教师对国家的教育法规不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学校教师存在着不能依法执教的严重风险。3、意识形态方面,部分教师对作为教师为什么要学法用法,为什么要学习政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等认识不到位。重视自己教书职责,淡化了自己的育人重任。

4月10日下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区教体局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年一系列工作方案精神。认真查摆全体教师在工作作风、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全体教师在校园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思想意识形态等全方位排查。特别是对学生安全、校园欺凌现象、体罚或变形体罚学生、有偿补课、推销教辅资料、商业广告进校园、利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反动或不当言论等方面做出自查自纠报告。会上,学校就教师“五个一”工程做了统一部署。为加强作风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加强意思形态建设,学校把今后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做了统一安排。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篇10

被告人刘某与女青年廖某于2002年建立恋爱关系,后刘、廖二人同去广东打工。2004年3月,廖某结交新男友后向刘某提出分手,刘不同意,多次要求与廖某恢复、保持恋爱关系未果。2004年4月2日,刘某购买了一公升汽油放在其租住的房间,然后邀廖某前来,再次要求其与新男友分手,两人重修旧好,但廖某坚决不允。刘某一气之下将汽油倾倒至廖某身上,扬言要与其同归于尽。廖某见状赶忙放松口气,以期缓和气氛。此时,刘某烟瘾发作,便走到门口掏出打火机点火抽烟,不料引爆空气中的汽油挥发物,进而引燃廖某身上的汽油。刘某见状,忙脱下身上的衣服努力灭火,但为时已晚,廖某因大面积烧伤,于20天后不治身亡。

分歧:

对被告人刘某行为的定性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其理由是:被告人刘某在明知其点火抽烟的行为可能引燃被害人廖某身上的汽油的情况下,仍实施这一行为,其主观上是抱着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应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过失致人死亡。其理由是:刘某虽知道点火抽烟可能会引燃被害人身上的汽油时,但由于其与被害人相隔有一定距离,所以其主观是相信不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因此,其行为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