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3:27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1

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先听了韩老师,陈老师的关于心理健康这门课的设置,教法,耿老师的学校心理案例等。他们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2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3

〔关键词〕教师培训;积极心理;专业成长;生命成长;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0-03

记者(以下简称记):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每年培训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其他各类教师以及各类社会培训学员一万余人次,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培训了大批专业人才,可以说是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跑者。请问在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最关注的是哪些突出问题?

包华影院长(以下简称包):首先我们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大家讨论和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讲,我们不太赞成“教师职业倦怠”这样的说法,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在较大范围内、跨年龄梯度、群体性的教师心理不良反应就是不正常的。

二是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在教师从属关系方面,一般包括个人层次、团队层次和学校整体层次;从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团队层次一直是一个薄弱层次,也是相当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大有作为的层次,针对教师团队的多元性和功能的多样性,把握教师培训的走势,引导高效率的教师团队建设,是学院培训工作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一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有完善的能力结构、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和谐的人际交往的教育家型教师,来发挥学科带头的作用。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四是教育教学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专职和兼职的,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部199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但是目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意识不足、总量不够、分布不均、专业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为满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加大这方面的师资培训力度,联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改变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问题,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看到问题或是烦恼背后的原因,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平衡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使教师在培训中通过互动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教育理念。

记: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教师是被领导“点名”参加培训的,参加培训成了执行行政命令,而非教师的内在需求。对这一现象您是如何理解的?

包:学习和成长是人终身的生存方式,也是获得专业发展、享受工作的基本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师培训不仅仅是教师为了适应工作变化需要的一种外在的强制和约束,更是一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作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权。虽然近年来,实施培训的单位和培训者越来越关注受训学员的需求,注意并引导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但传统的培训习惯往往使“学员”的主体地位“旁落”,结果必然是学员被动应付,培训收益不大。现实中,确实存在教师被动参加培训、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我认为,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化,只有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倾听教师的心声,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设计培训方案,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出发改革我们的培训模式,才能让培训成为教师的内心需要,才能使培训成为“一切为了教师”的培训,成为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培训。

记:针对这些现象,学院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激发学员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

包:首先我们要作好培训需求分析。教师培训除了满足教师的知识更新、思维转变、能力提升、信息交流等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我经常提到教师培训工作要深入教师的心理,首先就要把握受训教师的心理动机,奖励优异、稳定普遍、消除滞后。教师培训是一种服务,可提供培训课程、培训资料和咨询服务等一系列产品,同其他提供服务的产品一样,教师培训也要使自己的服务和产品满足学员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培训项目开发前,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师工作中有哪些困惑、参训的原因、对培训的要求和期望;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背景资料,以及对各种培训方法的态度等。培训需求分析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是培训工作的起点,是使培训工作及时、准确和有效的重要保证。只有从学员的需求出发,才能设计出好的培训项目。教师的进取心都是很强的,但培训内容必须是紧密联系实际、切实有效的,是教师们真正需要的知识,才能激发教师参训的内在积极性,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是改革评价制度,应以正面评价为主,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切的渴望莫过于期望被重视、被尊重、被赞美”。教师们也同样期望得到赞美和享受成功的快乐。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参加培训的“要我学”现象,我们需要改革评价制度,采取正面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我要学”变成教师深切的渴望。例如:优秀学员评选、优秀学员表彰、优秀学习论文结集出版、优秀学员与媒体交流,培训后跟踪评选优质课和优质教案等,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真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参加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

记:我们注意到学院在今年的工作规划中提到了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注重在培训过程中激发教师的潜能和优势、提升教师的积极情感和愉快体验,请您谈谈这一举措的初衷,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包: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一股新兴的研究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在培训工作中,重视学员正在经历的乐观、满意等主观感受以及积极体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重视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使教师享受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师面临很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很多教师身心俱疲,陷入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之中。长期的不良情绪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悲观、易怒、情绪暴躁等不健康心理,工作上得过且过,生活上感觉疲惫而单调乏味,教师个体生命呈现低迷、低质量的状态。如果教师不能从作为生涯历程的教育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他们的日常教育生活就可能成为生命中不得不承受的一种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带有稳定性的情绪体验,包括对职业性质、价值和意义的正确认识,对教师职业浓厚的兴趣和神圣的使命感,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从学生的成长中体悟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时刻享受职业生活乐趣和幸福的情感体验。积极的职业情感是促使教师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它能不断引导教师激发内心潜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并力求实现职业生活与主体生命的完美结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培训不仅要扩充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更要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使其正确认识职业的特性和意义,逐步将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涯联系起来,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使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压力和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其次,在培训过程中要激发积极体验,让教师享受培训。合格的教师培训应当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被支持,这样才能实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让教师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的行为带进课堂。因此,我们导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注意保护和激发学员的正向情绪,培养学员的积极情感和生命价值体验,比如通过发现进步点、闪光点来激励学员进步;给予学员足够的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员享受阶段成就所带来的快乐,克服传统培训中“听了一火车,一句话没说”的填鸭式培训模式;导入新的培训模式,满足学员丰富多彩的个性以及多样的心理需要。

记: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基于积极心理和积极情感的培训模式都有哪些?

包:比如参与式培训模式,适应学员学以致用的心理需要。在根据教师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在参与的氛围中,让学员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其优点在于,学员通过参与式活动转变角色,获得感受、体验、思考、辩论的空间,容易在专家、学员之间产生共鸣,增强学员消化、提升培训内容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容易产生乐趣体验,培训内容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容易得到升华,培训效果得以增强。

提问式培训模式,满足学员渴望互动的心理需要。借鉴新课程教学双向影响、双向交流的教育理念,加强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员,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实现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的互动。培训专家从培训的目标出发,根据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向学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发学员积极思考;学员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不断分析,寻求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最佳答案,进而找到新的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点。这样,原来高高在上的理论转化为学员的新理念,成为学员可使用的技能,又促使学员不断产生新的需要。

反思式培训模式,激发学员追求自我改进的心理需要。学员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受原有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对新观念、新理念一时难以接受,或者是当时听着很有感触,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一切又恢复原样等问题。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法,促使学员反思。不光写,还要交流评比,最后从学员的心得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装订成册或结集出版。学员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既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又反思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与其他学员比较,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产生自我改进的需要。而培训者及时给予反馈,会促进学员产生更多的思考,取得更大的进步,使教学变革成为其内在的动力,最终成为一个变革的践行者。

参加培训的学员内心需要各不相同,培训需求多种多样,培训模式也各有所好,单一的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是不能满足学员需要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培训模式以外,我们也会尝试采用主持人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模式等,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模式进行培训,尽量满足学员不同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院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有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包: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只要发掘和培养潜在的积极心理特质,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和幸福。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发掘人性的美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规章和规范的范围内,采取柔性管理手段,在整个培训管理过程中,创设尊重与民主、沟通与对话、和谐与舒畅的氛围,充分尊重学员的人格、价值和合理需求,给学员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最终达到实现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4

关键词:心理满足;情境学习理论;元认知;第三物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从心理学角度来透视教师培训全过程,重点增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满足感,这是提高教师培训效益与喜欢度的一种有效路径。

一、教师喜不喜欢培训是一种心理感受

“R-S”即刺激到反应,是心理学最简单也是最著名的公式,标题中的喜欢-S反应,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按照唯物观审视,是涉及到教师培训本身的质量-R刺激。

为什么教师们普遍不喜欢原来的培训?首先源于这个刺激,即一系列教师培训的相关变量组成。诸多实证研究显示,总体上教师们意见非常集中,无非是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方法简单;细致深入分析,教师们会悉数如下问题:培训主体以专家、培训者为中心,培训内容以专业、理论、教材为重点,培训地点以培训机构报告厅为据点,培训形式以授受式讲座为灌输等变量;总之,综观目前各种学历型、学分型培训,确实存在缺乏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等实际问题。

如果进一步追责,这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首先,大多问责培训机构或者培训设计者,而培训机构会坦陈人手不够、精力缺乏;其次,归咎于讲课专家,如马德清干脆发文题为《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历数专家讲座五大弊端:大而空洞、照本宣科、没有知识更新、无视教师需求、枯燥缺乏吸引力等,视频讲座更是违背教师主动发展的规律。确实,比如某省高校教师资格证4门考试的讲座视频25个,上述诸多问题无一例外。

笔者培训班的网络投票调查显示,教师们呼唤好培训之特性,其关键词主要有:“有针对性”“互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演讲技术高”“实践性”等;课间的访谈调查,老师们更是直言不讳“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喜欢理论,因为听不进去,昏昏欲睡,只好看手机。”当然还有很多研究,如袁振国等专家《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的报告高屋建瓴,都很有意义,但鲜有从心理学视域下分析研究。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喜欢是一种情感,喜欢是由内而外发自真心的悦纳,而不是口服(迫于压力)心不服的现象。虽然我们发现,在某省师训平台上一些培训机构分数都是100分,说明教师们在电脑里对培训评价打分是满分,众所周知,这里还是很有水分的。因为培训机构给学员学分,是在学员给培训评价之后,在这种程序设计的制度下,学员给培训打100分,可能就是无可奈何的心态。而教师对培训的真正喜欢,是快乐地接纳,一种主观的体验与感受;如果教师对培训的喜欢度达到心理满足的境界,那就是真正满打满分。这时,心理满足的教师们往往主动忽略了对培训伙食等物质方面的种种不满意。

二、如何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

(一)教师培训基础点:唤醒了解元认知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里,早就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学习不同于孩子学习,是一种成人学习;教育学家认为,成人学习的核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所以,教师培训基础点,就是首先要唤醒每一个教师经验、了解教师的元认知。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如果讲课专家能够唤醒听者的感知与经验,那么,培训教师自然认真学习。当然,著名的维果斯基提出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到果子”,支持并证明了类似的观点。因此,每一个培训班,即使是同一个专题,比如新教师的培训或者区域骨干的培训,面对不同的学科、区域的不同班级,也需要做好前测调查,教师的身份、年龄、经验、需求与困惑等。显而易见,只有对受训者足够的调查,培训才能“对症下药”,提高针对性。《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论点,学习的本质是一种“遇见与对话”,快乐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对话,包括与书本、与人物、甚至与环境。有了教师培训先期调查,为了本次美丽的遇见与对话,教师一开始就对与众不同的培训充满了好奇的心理期待。

(二)教师培训立足点:第三物与主体性

设计教师培训,究竟是应该从授课专家资源出发,还是从受训教师出发呢?其实,没有非此即彼的对错,各有利弊侧重,都要兼顾平衡。而美国帕克?帕尔默(parkerpalmer)的《教学勇气》另辟蹊径地认为,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即要学习的事物,称之为“主体(Subject)”。他进一步解释说,应该以学习的事物(主体)或者说是问题(problem)为中心。当然,这个“第三物――主体――问题”可能是培训教师面对的越来越多问题学生、可能是处理问题人际关系,也可能是教学技能提升、多媒体的使用等。所以,建议要基于帕尔默的这个“主体――问题”为中心设计成“培训主题”(Subjectoftraining)。在培训进行时,面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进行需求性统筹解决;面对教师特殊性问题,培训组织者和专家进行个性化应对。如果教师的培训有了如上类似“解渴的前提”,那么,教师心理满足之主要内容迎刃而解。

(三)教师培情境点:在现场与操作性

“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learning)提出者让?莱夫(JeanLave)教授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首先,成人学习的动机源自于现实情境。该流派的博希尔(R.Boshier)等通过“教育参与量表”所得到的实证研究数据清楚地反映了成人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基于社会现实情境的特点。其次,有效的学习在于参与和实践。“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将参与生活世界、生命旅程中的每一项、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珍视为可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学习行动。”第三,让?莱夫甚至认为:“知识也根植于情境。知识不是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个体与情境发生的联系,并依其变化而变化的产物。因为知识产生于真实情境中,并用于知识的活动之中。”所以,该流派还推导出:知识具有个体与情境联系的属性!

不言而喻,在报告厅口耳相传的能力和技术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走进教育现场,走进学校、走入课堂,走近校长、走心教师。所以,培训设计者必须要增加实地考察的时间,在校园、教室、职能情境中。教师学习在真实的世界中面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其过程必然是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爱丁纳?温格(etiennewenger)也这样认为。笔者组织的培训班4天走访了4所典型学校,观摩全市第一名优质课4节,经验型介绍4讲,考察心理辅导室、档案资料、器具,面对面互动式对话交流。

(四)教师培训策略点:共同体与故事性

勒温(KurtLewin)在场论基础上的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实验给出很多借鉴: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成员身份适应的心理过程。因此,尽管教师培训是临时的学习共同体,但是有效的培训就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等社会心理学原理,迅速构建研修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ofschoolmasters)的过程。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参与、对话、分享、叙述、活动。培训研修过程中,除了专家、组织者与学员的关系,同时建立同辈教练(peercoaching)关系,通过社会性的互动与协作来增进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小组共同体建设是恰当必要的做法。

另外,要利用有关注意力、记忆力的心理学规律。注意(attention)通常指选择性注意,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心理特征。为什么很多讲座让人“昏睡百年”?源于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如果讲课主题、内容与方法不适当,人的注意力是可以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看手机)而忽视其他刺激(听讲座)的倾向。假设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有差异的教师能快速理解原理、定律与知识,那么,培训专家就要跟好莱坞影视编剧一样,要强调故事性,就是意味着专家善于讲故事,让教师分享时说故事。当然,要重视每一个教师有意愿地表达,不提倡强迫发言。好的故事,让原理、定理、知识更鲜活,更抓住人心,自然也更容易记忆。

(五)教师培训检验点:成就感与实效性

培训实效性的评价,机械的电脑设置打勾很容易,但教师培训中个体经验的唤醒、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落脚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马上行动与改变。其实有个关键检验点――教师愿意分享的做法、创意是否在本次培训中得到应有的肯定与激励,而且如果教师被点燃了提升、改变的欲望,那么培训心理满足感的分值将极高。专家经常被戏谑为“砖家”,如果在培训中被哪怕一次的“拍砖”,教师得到的是无助感、无力感,导致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降低,那么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培训组织者与专家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人,运用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原理采取培训措施,在研修互动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频繁地、具体地、富有变化地进行鼓励与赞扬,时时让教师充满了班杜拉(albertBandura)所说的“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三、被验证的“遇见与对话――走心型”教师培训模式

根据诸多培训实战案例经验,以“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4天培训班为例,基于教师心理满足的理想型培训模式分三步骤:

第一步,顶层设计与团队建设。“培训主题”的确定也需要前测调查,还包括受训教师的元认知。组织者根据当前心理学发展最新进展,Y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后,确定本主题,提前一周建设好主题QQ群,通过手机短信邀请入群。在QQ群推送培训手册等内容之外,对本主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需求,设计QQ网络投票进行培训前测。根据投票结果修正培训内容,增加青春期性教育、家校沟通中的积极心理学,沙盘疗法重点讲沙盘的图解与分析等。具有意义感的开班仪式之后,是团队互动建设,按自由的小组座位,进行班长、班委、组长的民主推选与微信组阁。

第二步,前测调查与现场互动。组织者对教师身份等进行调查,比如普通教师、心理专职教师、分管校长、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还是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Ba证书等。将调查结果,提早告诉授课专家。调研受训教师关于每个相关主题的困惑、需求与疑难,互联网、问卷法、现场访谈都可以,也是帮助受训教师梳理自己的问题。培训前的1.5天一般都是开设讲座3次,解决基础理论问题,每一次开场就是呈现相关主题问题,可以递交、可以现场举手分享、也可以写在各自用a4白纸折2折做的姓名牌旁边。第4次就是下学校实地考察,然后就是半天讲座、半天考察,继续解决帕克?帕尔默所说的培训学习“第三物”之问题。在每一次讲座、考察结尾处,都有一个5到15分钟的反馈环节,教师说一说本主题印象最深的内容或者收获。

第三步,集体研修与解决问题。整个培训过程中,分组合作建立研修共同体,对共性问题进行需求性分类解决,对个性问题个别化引导应对,帮助教师自己拿出解决的办法与措施、至少有应对的思路,截至培训结束前需要确认。讲座型课“积极心理学的要义”强调务实与操作,开列书单与网址,供老师们进一步研究理论。情景型培训地点更多在学校里,在面对面对话过程中一一解决问题。在最后将很多被考察学校的接待教师也加入到QQ群,无私分享ppt与操作流程、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种woRD文档与表格,让这次“遇见与对话式”培训更加拓展与深入。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倒三角型中,尊重是处于第四层的较高级别需求。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马斯洛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一般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指人希望有威信、有地位,受到别人的信赖和高度评价。所以不难推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用处与价值。在上述三步骤中,培训教师因我的需求、我的问题被重视,我是被尊重的,从而得到自己问题被本次培训解决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分享对话不断获得鼓励性赞扬,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还激发了改变与行动的欲望,教师们在不断地遇见与对话中成长。这不就是教师培训真正目的所在吗?

综上所述,“遇见与对话:走心型”教师培训模式,是基于成人教师个体经验与问题的共同体学习,要重视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心理满足感,才能使意义深远的教师培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士平.直面挑战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2017(1).

[2]马德清.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n].中国青年报,2015-10-19.

[3]袁振国.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J].未来教育家,2016(12).

[4]奥苏伯尔.佘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5

关键词: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策略

教师培训机构是教师习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海南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

1存在的问题

1.1机构类型差异性大,资源分布不均衡

以培训机构的性质为维度,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例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市县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二是高等院校设置的特别是师范院校设置的培训机构,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三是社会性的教师培训机构,例如北京继教网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但各类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的省级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建有专门的培训楼,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食宿要求;而部分市县级培训机构连独立的办公室都成问题。教师培训机构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严重。

1.2基础建设落后

教师培训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为项目经费,即各类部级项目、本市县项目和机构自身项目的培训项目经费。培训经费必须专项专用,政府统一划拨的专项经费较少,各个培训机构很少或几乎没有经费用于自身建设,导致培训机构基础建设落后。各机构基础设施水平相差较大。海南省40%的培训机构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教室,62.5%的培训机构没有专门的电脑室,13.33%的培训机构只有1间培训教室,其余培训机构培训教室在4—10间左右,有电脑、投影机、网络等基本设备,但因数量有限,设备比较陈旧,配套服务不全,因此75%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主要为租用酒店场地和借用学校场地。这些设备不仅不能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符合培训的专业化要求,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这是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伤”,综合表现在没有专门的培训场地,培训场地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培训设施设备陈旧,后勤保障不足等。

1.3培训者队伍素质问题

从调查结果看,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队伍存在着素质低、老龄化、专业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研究人员和专职授课老师严重缺、师资依赖外请等问题。根据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反应,培训管理者有较大一部分来源往于即将退休的校长、干得不好的校长、不能上课的老师、得不到重视的小学科老师,这些人员培训观念陈旧,培训队伍老龄化严重。总体而言,教师培训机构队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不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欠缺专业技能。

1.4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海南省许多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对机构的定位不准确,行政归属、行政级别界定、职责的划分不清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机构举步维艰,在经费执行、项目管理上遇到许多阻力。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动力不足,其研究力量薄、培训与教研融合不深、专业权威缺失、培训设施落后、培训经费不足、培训业务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内在动力。

1.5培训文化缺失

培训文化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工作理念、工作价值观,它指导着培训机构工作的执行、机构的发展等。通过问卷调查,53.3%的培训机构表示没有培训文化,20%的培训机构认为自己机构有培训文化,但却无法具体表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训文化只是一种“墙上静态文字”,并没有成为机构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目标,对自身工作、自身发展的思考较少。这样就导致培训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精神,专业认同感、责任感、服务精神不强,培训机构持续发展动力不强。综上所述,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培训专业化的视角来研究教师培训机构,给教师培训机构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培训设施,还要求培训者具备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2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的定位与特征

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是指机构在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标准化而提供专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并逐渐具有“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拥有清晰而健全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客户礼仪和社会礼仪),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基于高度的社会认可),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1]的过程。

2.1功能定位

2.1.1引领指导中心

引领主要是指引领教师发展方向和教师培训方向,就是要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舵手”和“风向标”,同时为下一级培训机构、学校校本培训提供行为模式的范例。指导主要是指省级机构要指导下一级机构开展培训工作,要给予教师个体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指导,同时要指导学校做好校本培训。

2.1.2咨询服务中心

咨询服务是指培训机构要为教师、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优质发展的促进者、服务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2.1.3实践研究中心

培训机构要不断了解、掌握教学一线动态,将教育教学理论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指导,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的针对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资源,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一线教学问题,使培训机构成为真正的专业引领者。

2.1.4评价反馈中心

“培训效果评估关系到整个培训工作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关系到培训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益,关系到整个培训方案是否科学有效。”[2]对培训环节、下级培训机构、校本培训、培训机构自身的评价都是培训机构主要职能。同时,引进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部评价专家和第三方视角会给培训注入新的活力,对培训机构开阔视野、交流经验、共享资源、提升思路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2.2基本特征

2.2.1有行业组织

要实现培训专业化,不仅各个培训机构要努力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外,同时要推动行业的专业化,它需要行业协会的引导、培训、监督、协调、公正、研究等,建立协会章程,协会成员按照协会章程,享有章程赋予权利,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例如江苏省就成立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协会,有明确的性质和宗旨。

2.2.2有伦理规范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必须建立行业的行业规范和伦理约束,对各个机构进行伦理规范和价值导向,可以为各个教师培训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顺畅的运行机制,对机构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内在驱动的储备[3]。

2.2.3有科学知识体系

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培训机制是机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结合本地实情和实际需要,研究相关理论,构建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相关理论。

2.2.4有高度的自治权

自治权是行业专业性的最高体现,能产生更多高质量的成果。海南省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机构协会,各个培训机构都是政策的产物,行政控制和管理居于首要位置,自治难以实现。

3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3.1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树立明晰发展方向

从政府层面说,要明确省、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相应级别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是各级区域内的引领指导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研究实践中心、评价反馈中心。政府要围绕“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提供包括政策、经费、硬件、智力等支持。

3.2加强培训机构间的纵横沟通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尽快建立一个行业组织,既有行政管理功能又有业务指导功能,由政府组织成立,来协调各培训机构之间、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探讨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规划,培训专业标准、培训经费等问题,实现资源、经验共享,扩大影响力,争取各级行政部门的理解支持,统筹培训机构的整体发展。

3.3建设机构培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培训机构文化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精神指向和基本信念,是推动教师培训机构内涵发展的根本,构成机构人员的行为准则。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梳理自身的文化积淀,借鉴其他各省市培训机构优秀的机构文化,加以整合、内化,总结凝练出自身的机构文化,形成自身的工作方式。

3.4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提升培训机构的专业地位

专业标准是行业专业化的前提,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是教师机构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标准。教师培训专业标准应包括培训机构建设与资质认证标准、教师培训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组织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标准、教师培训工作者能力评价标准等。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业标准,提高教师培训专业水平,进而促进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地位。培训者的素质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质量和培训机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通过专业标准来严格规定培训者的准入门槛,同时实行优胜劣汰,减少行政干预;其次,要建立教师培训动态专家库和兼职教师专家库;再次,要不断加强对培训培训,制定培训者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到中小学挂职锻炼、驻校指导机制,使培训者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最后,完善准入、聘任和评价制度,加大其教学监控和效能测评,形成动态管理。

3.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构保障机制

海南省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构的硬件、师资队伍、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首先要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经费明确纳入政府财政的统一预算中,其次要设立教师培训机构专项建设基金,对于场地、设备、培训者培训等急需解决的事项要专项督办,最后灵活政策,允许培训机构将盈利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用于自身软硬件建设,提升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

3.6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资源分享、信息、互动平台

信息化是教师培训机构适应时展的标准,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学员申报、信息整理、需求调查、培训评估、培训过程等培训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建立信息化培训平台,实现学员线上沟通,促进资源分享、信息,促进学员互动,创生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性研究,2005,(5):128-136.

[2]王冬凌.建构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模式:内涵与策略———兼论教师培训机构走向专业化的路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8-72.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6

一、教师培训的现状

(1)培训理念落后,模式单一。目前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集中的(或函授的)教师培训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学理论灌输或旨在获取学历或学分的应试教学,长期沿袭了“千人一面”的培训理念,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课程、思维方式,使教师培训成为人们固有观念中的“走过场”,并不认为是一项教育的提升。

(2)重理论,轻实践。已往的教师培训,不是以教师在实践情景中直面的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为轴心,而是界定于对所有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样的教师培训,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并且有理论落后于教学实践之嫌,造成基层学校与培训部门情绪上的对立。教师培训在教师心目中成为一种教条的、机械的、无用的教学,从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的任务仍然非常紧迫。

(3)不以学习者为主体,忽视学习者的特点。成年学习者有自身的特点:具有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是自主的学习者、能进行批判性反思、是从经验出发的学习者。因此,对于成年学习者,培训教师宜采用对现实问题、个案等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方法来缩小成人之间先前经验的距离。对于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理论的传授都不应是唯一的方式。他们更需要把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而我们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训主体-教师的特殊性。

二、科学把握教师培训的特点

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就应科学把握教师培训的特点。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教师的培训计划必须以相关的研究为基础,反映根植于正确理论土壤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这就是说,培训的课程应为相关研究证明是必要的,既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际需要,又不失其前瞻性。同样,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当被有关研究证实是有效的,适合成年人学习的特点,能导致和培训目标一致的结果。因此,科学把握教师培训的特点,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

一般情况下,接受培训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经验的人员(即便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他们也有接受教育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他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接受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培训中的教与学过程来看,这种培训是一种成人教育。这种成人教育应该重视其特点,以他们本身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培训教育。

2.教师培训主体的特殊性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教学”有着比较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他们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直接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同时他们也在体验和感受培训环境、培训气氛与培训方法等,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受培训教师的培训收益。因而,在教师培训中,就不能只提供固定的培训方式、简单的内容结果和唯一的培训要求。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和实现师生互动,首先就必须在教师培训中将这些教学规律体现出来。这就是教师培训区别于一般成人培训的特殊性,这也为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师培训应该能力培养和发展个性为核心

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在教师培训中必须恰当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培训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学习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受培训人员的重要背景之一。要坚持人为中心的培训观,围绕“人”进行培训,以完善人为目标,不仅关注职业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培训者的体验和感受以及人格的完善,培训的内容紧密围绕教师的需求来开展。因而,教师培训应该以能力培养和发展个性为核心。

三、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需要实几个转变

1.教师教育培训应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中,对教师的培养可以说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广大教师培养阶段主要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他们的主动性、灵活性较小,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要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了解教师的需要。这要求在教师教育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不是“教育者懂得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是以教育者的“资料占有为中心”,而应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不是知识本位,而是人本位。在目前和谐社会中我们提倡要充分地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过去的教师教育实效性低下,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人。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了解教师的需求,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内部动机调动不起来,就没有办法提高教师培训较高的实效性。

2.实现传统的终结性教师培训到终身教师教育的转变

我们国家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以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培养为中心的一次性的终结性教育,忽视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培养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在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引领和培训过程的专业指导下,强化实践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并在进一步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实践的创新和专业化的发展。当前的培训以工具性的观念要求教师,以工具性的观念操作教师培训,缺乏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专业化成长受阻,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化倾向比较严重,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寄希望于“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忽视了对教师本身知识发展水平状况的调研。因而,教师培训应实现观念的转变。

3.实现由共性化的培训观到个性化的培训观的转变

教师的成长是一种个性化的成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每位教师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以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需要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教师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每位老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也都会导致教师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因而培训对教师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非结构性的、情境性的、个性化的知识,教师教育要从教室走向教师的教学田野,在教师的教学现场去观察和指导教师的教学,为每位教师“量体裁衣”,体现个性化的教师培训理念,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益明.教育领域培训改进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2003(2).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7

一、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部分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援助计划”。2009年“援助计划”培训范围扩大到四川、甘肃、陕西三个地震受灾省,培训对象以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从未参加过部级灾区教师培训的一线学科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在总结2008年培训经验和对灾区教师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注重心理康复教育的同时,强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拓展其学科知识。此次培训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5个学科分批次举办13个培训班,共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培训中小学一线学科骨干教师1200余人。

二、结合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009年的培训重点是帮助灾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科知识。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以心理健康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模块。陕西师范大学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采取“模块+专题+行为”的课程结构,模块体现主题和方向,专题体现需求和特色,行为跟进则体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使“问题解决”这个中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重庆教育学院采用了“三小模式”课程设计方式,即小切口、小专题、小点子,设计了“8224”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八个专题报告、两次课堂观摩和“同课异构”活动、两次主题班会、四次体验性参观考察。

为使参训学员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活动中,本次培训大胆创新培训形式。首先,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鲜活案例,使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保证辅导技巧的传递,使学员在培训中既可学到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又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再次,专家们为参训学员布置研修任务,学员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

三、培训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个,满足不同需求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川教育学院“从小处着手、从学员的需要出发”,让学员一开始就有“温馨、温暖、家的感觉”。每班配备两名具有辅导员经验的年轻老师担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踪服务。乐山师范学院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分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宣传、心理抚慰、文体活动,每天培训结束后召集会议,针对当天情况和第二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确保培训顺利进行。重庆教育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即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培训成效问卷调查的“三线监控”;培训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班委干部的“三级监控”;学员评教、教师评学、单位评价的“三评监控”。配套实行“每日一查”“每日一巡”“每日一问”“每日一评”“每日一会”的“五个一”管理制度。“三三三”监控体系和“五个一”的培训管理制度,保障了培训的有序组织和科学运作。

各校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文体娱乐、文化考察活动等,增强交流互动,让学员在文体活动中进一步释放心理压力,对培训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首先,使灾区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学科知识得以拓展,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实施课改的信心和能力。其次,培训为灾区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积淀了一批优质资源。再次,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了辐射效应。参训教师作为“种子”,回去后发挥示范、传递作用,引领、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推进实施课改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灾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灾后教育重建。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8

一、培训体系建设必要性

学校情况分析:伴随着教师交流,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及职称比例有了很大变化。目前我校一线教师共计64人,其中35岁以下的54人,占全体教师的84.4%,这54人中,新上岗教师19人,工作满两年的8人,工作3-5年的18人;从职称看:全校高级职称13人(语文3人,数学2人)。从中我们看出黄河路一小拥有一支非常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为了使这批充满热情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们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丰富教师内涵的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们发放了《黄河路第一小学教师培训调查问卷》,经过梳理发现:75%的教师有非常强烈参加培训需求,62.5%的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技能的培训,78.2%的教师需要教学方法指导的培训,70%以上的教师需要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估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的培训。

二、培训体系具体实施

(一)成立培训体系领导小组制定培训制度

为了克服培训的随意性,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二)具体实施以及形式

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多,本着实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们开展了多层,多方位的培训: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形式与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教学示范相结合;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培训课程体系化

从教师成长动态的轨迹来开发、设置培训课程,主要分为四级课程:新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基础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学科能力培训课程,教师提升培训课程。

(一)新教师培训

每年新招聘上岗的教师实施的培训(包括新交流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含:学校简介、(含班子介绍)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发展前景介绍。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进行。时间放在新上岗教师报到一周内进行。

实行师徒结对,我们对每位新教师配备1─2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进行“知、能、操、行”的传、帮、带。

根据所任教学科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如:小范围内班主任工作交流、重点学习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和外来务工家长进行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等。让家长感觉孩子在黄一是幸福的,家长是放心的。再如学期中的教学常规、期末的复习指导等等。

(二)基础岗位培训课程

1.师德师风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金水区教师十不准》、时事政治、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要求。引导教师在追求和享受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好职责和义务。加强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为人师表,一举一动堪称楷模”。

2.新课程理念培训。开展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

3.教师读书培训。读书也是一种培训方式。学校每年的教师节都免费为教师赠送教育教学类书籍,供老师们阅读,并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分享读书感受、交流学习体会。

(三)学科能力培训课程

教学常规培训:包括怎样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怎样批改作业等等。教材教法培训、教科研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等

(四)提升培训课程

1.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指3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他们是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在培训中,我校仍将以“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将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2.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指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一是以科研为先导,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寻找研究专题,二是以能力为关键。我们主要抓了掌握教材的能力、驾驭大纲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开拓思路,接受教育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求做到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要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一批教师脱颖而出。

3.教研组长培训。教研组长是在学校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直接领导下的年级学科负责人,负责年级的学科教学与教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一定能够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因此我们定期对教研组长的进行培训。

以上是我校教师培训的基本课程。每年根据教体局的中心工作安排和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会创造性的设置一些课程:如怎样撰写课程纲要、导学案的撰写、怎样进行作业备案制、带着语文意识教语文、贫困生的指导、怎样和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进行交流等等,这些课程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高专业素养。

四、培训体系化评估

为保证培训实施后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发现优缺点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教导处将视需要对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评估因素从教师接受知识情况、能否将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培训课程设置、主讲授课风格等方面进行。

1.评估主要是考核教师对培训主讲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合适等。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2.检查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

3.“心得报告评选”:将优秀的教师“培训心得报告”在教师会进行交流。

4.教师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实效。

五、培训体系化资源管理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9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召开区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会2011年年会,举办校长和镇(办)教育助理员论坛,交流研究成果和挂职学习体会。深入开展校长读书工程,以小学校长研究会为载体开展校长读书论坛活动,充分利用校长博客、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小学校长教育论坛,加强交流,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启动新一轮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并向副职延伸,举办第十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成绩计入校长档案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借助研究会、名校长工作室等载体,加强我区校长同省内外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多种形式将镇办教育助理员和名校长外出学习的经验分区域,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广泛传播。

二、开展“百位名家名师进活动”

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积极邀请全国教育名家名师来我区中小学送培、送教、送研,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分享优质培训资源。今年3月份,举办“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基地”项目启动仪式暨“百位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开幕式。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先进的教育资源,利用知名的专家和名师,引领和培养区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觉性;提升全区教育培训的品质,通过名家名师和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进一步发挥区已有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加入名师成长行列;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提高区域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有效培养途径和评价机制,建立名师后备资源,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师资质量,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

全区各个学校都是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基地,各学段的全体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各单位要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通力协作,妥善安排,保证全区活动协调有效的开展。

三、全区英语教师教学素质培训

与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借助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和培训力量,开展全区英语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先期做好小学英语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是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到初中和高中学段,通过培训,为我区英语教学的新突破打下基础。

四、多形式、分层次开展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1、认真落实教师培训的课程化体系标准,定期做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去年下学期,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全区小学教师师德远程培训,从课程开发到管理模式、作业的评论反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了一线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优秀学员;今年将按计划开展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以求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活动安排另行下发)

2、做好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检查、指导、组织考核、学分登记认定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区校本培训评估标准》《区继续教育评估细则》。开展第二批校本培训示范校评选工作。以校本培训示范校的评选为契机,促进校本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2009-2013年)的通知精神,制定《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各单位应以继续教育学分为总抓手,积极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3、继续开展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关于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对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一次系统的全员培训。今年完成农村小学音美教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村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推进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和“五课功”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导学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五、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各项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1、各单位师训干训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积极关注培训资讯,合理协调安排有关培训事宜,及时反馈一线教师的需求。

教师心理学培训体会篇10

陈国强

为切实做好新时期师培训工作,搞好教师培训管理和服务,增强师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2018年12月18日,我们利用全县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之机,对参训130名校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含民办),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座谈。被调查对象积极参与调查问卷活动,座谈发言积极认真踊跃,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需求,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

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背景,进修学校在顺利了通过“省级标准化办学机构”验收基础上,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的“学术交流中心”。2018年县委县政府投资1400余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科研中心大楼已动工建设,完全符合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标准。2019年5月投入使用,为区域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

进修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赴邻县学校学习交流,汲取经验;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学办的培训学习班,开拓教研视野;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集体观摩活动,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2018年,进修学校组织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培训、小学校长(含后备)任职培训校园安全知识培训、电子白板及课件制作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2300余人次.

二、座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有130名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含民办)参加了调查,其中完成答卷并成功提交的122人,有效答卷率为93.8%。调查问卷为我们自行设计的《广宗县教育管理干部远程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属结构型问卷。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共设计了三个方面共18个问题,其中16个问题为选择题,2个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座谈内容涵盖参加培训的动因、期望、类别、形式、培训中的问题、校本培训、培训教师的需求等。座谈会以问答发言的形式进行,共有70人参加。涵盖基层校长和一线教师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干部。

三、座谈调查结果说明

1.目前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结果显示,同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教师的首选,关注度达76.2%。提高“文化知识”,排在了第二位,关注度最低的是“选择课程”项,在27%以下。可见,多数校长教师都十分重视基本的教学技能的提升与交流借鉴,因为这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容易见效果的。而一些“高大上”的“专家讲座报告”,教师反映“听不懂”“用不上”,不接地气,表现为效果差而不受欢迎。

2.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实地考察观摩与观看、网络远程培训”成为大家高关注的两种培训形式,排在了前两位,关注度均在90%以上。教学展示研讨、专家讲座仍是大家一般关注的形式,自学反思、小团体体验等形式未被大家所关注。可见,开放性、参与性的培训方式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3.目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通过座谈和问卷,大家对培训方式单一的专家讲座理论普遍反映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不实用、缺少案例分析、培训理念过。二是对培训时间,大多不希望在周末和假期。而对于工学矛盾,大家几乎不十分在意。三是大家普遍视人员紧教学任务重不好安排、经费短缺是制约培训的瓶颈。

四、座谈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当前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使教师普遍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摆在了每个教师的面前,成为广大教师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动机、培训期望的调查结果上。当前教师在职培训的关注热点都集中在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和实效性方面。

2.教师对于培训的期望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于教师培训的类别来看,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是集中与分散并存,一方面教师对于提高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关注,同时教师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前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在日益紧张,社会压力增大的环境中,教师在逐步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

3.传统形式培训影响力减少,互动、参与式培训受到欢迎,基于网络的培训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传统的讲座式培训不再受老师的欢迎。而对于实地考察、观摩的教学培训受到了教师的追捧,关注度最高,达到了97.6%。同时,同行的展示,共同研讨受到了教师认可,这体现出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的问题不能靠专家和理论解决。主动的参与和交流借鉴是解决自身发展的核心。同时,被一些专家所推崇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培训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综合分析,一方面教师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分离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应该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之一。

五、建议与对策

1.创新培训模式,实现个性化引领是教师对培训的最大期望。“会议式”培训一直是我们采用的主要培训形式,从调查来看,随着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发展,大班额培训报告会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引领式培训需求,因此,培训尽量减少大班额,多增加小班额培训形式。强化参与式、对话式、展示式、观摩式等形式的培训。

2.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干部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切实满足培训者的需求。首先,培训目标定位要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生成培训问题,变理念培训为主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其次,培训专题零散、不系统是当前培训内容设置中普遍存在的,今后应由重零散性知识专题设置为强化系统性文化素养知识专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