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6:4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智能训练,即帮助小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小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对于涉世不深、面临基础性发展任务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小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发展,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他们也会现实地遇到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应激,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退缩,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异常,需要外界的及时帮助和有效干预。此外,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危机期的出现,种种冲突和不平衡客观上需要调适。学龄早期(4~7岁)主要面对主动性与退缩内疚的发展任务,学龄初期(7~12岁)主要面对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任务。如何处理这些发展任务是儿童客观面临的抉择,也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

2.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竞争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效面对各种压力和烦扰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专门的辅导和帮助。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社会经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虽然他的着眼点是5岁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入学后的个体在成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学校紧密相关,学校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他们的发展发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系统性、专门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儿童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在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发挥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个人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也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准确性、深刻性等都将带来干扰;小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发展低下,而是由于动力不足;一些小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是由于他们意志薄弱,很难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部分小学生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小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科学理论化程度不够,所以急需对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加强借鉴学习,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由于西方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较早,有很多经验和理论,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理论。

(3)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教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制定有个体特色的资料计划,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1、1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口头健康教育。观察组于围术期各分期分发健康教育卡,并根据各分期的特点实施分期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师及责任护士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均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技能培训;②制定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病种及其围术期各阶段特点,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专科特点及护理经验,健康教育小组制定各阶段健康教育卡。健康教育卡分为住院指导卡、疾病知识卡、温馨提示卡、出院须知卡、复诊指导卡等。患者入院日分发住院指导卡,术前、术后分发温馨提示卡及疾病知识卡,出院日分发出院须知卡,复查日分发复诊指导卡;③健康教育方法:入院日主要采取口头宣教方式介绍医院环境及住院制度等;术前期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疾病相关知识,配合以生动的图像,并采用模型示范手术方法,指导患者术中配合方法;术后期根据患者需要可一对一指导或以播放视频的方式宣教;出院日通过集体讲座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复查日通过手机通话、短信、微信等宣教或通知。

1、2质量控制由事先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经详细讲解后由患者自行填写,随后经2名护士统一审核、回收,问卷数据真实、可靠。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数据均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108例患者中,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4161±52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296%,中学占4630%,大专及以上占4074%;手术类型:肝脏手术占2037%,胆道手术占1667%,胃、十二指肠手术占2222%,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占1481%,腹腔手术占1296%,其他占1296%。观察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龄(4214±5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667%,中学占4074%,大专及以上占4259%;手术类型:肝脏手术占1667%,胆道手术占2222%,胃、十二指肠手术占2037%,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占1667%,腹腔手术占1481%,其他926%。2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性别=035,t年龄=052,χ2文化程度=017,Z手术类型=026,p均>005)。

2、2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心境变化2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2组心境状态中7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2组患者在精力与疲劳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焦虑、抑郁、愤怒、混乱、自卑5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2组患者教育前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2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预防、护理、用药、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等知晓率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比较2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均存在饮食、作息等方面不良生活习惯,遵医行为较差,健康行为执行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2组患者遵医行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合理作息等健康行为执行率均有所上升,但观察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5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除了护理配合度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护理态度及护理投诉事件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普外科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对疾病缺乏了解,健康保健知识匮乏,不仅易导致发病率上升,还会使术后疾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危险性增加。健康教育通过增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促使其培养并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但普外科手术各个阶段注意的内容不同,因此需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普外科疾病是临床多发病,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心理冲击较大,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不仅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还会影响手术疗效。王华芬等[4]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会降低手术患者的耐受性,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不仅影响手术配合,还会延长术后康复时间。本院对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帮助其适应医院环境,消除患者陌生感及紧张感,手术前、手术后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本研究中,教育后观察组在焦虑、抑郁、愤怒、混乱、自卑5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心境,减少负性情绪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

全程分期健康教育中全程是指自患者入院登记到出院复查的全过程;分期则包括入院日、手术前、手术后、出院日、复查日5个阶段。全程分期健康教育贯穿于治疗及护理始终,并延伸到院外,使患者在各个阶段能轻易获取各种信息,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预防方法、自我护理及用药有关知识的需求。分发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卡,并结合多元化的宣讲方式,增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并有助于其记忆。王若[5]研究报道,对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健康教育,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本研究中,教育后2组对疾病相关知识、预防、护理、用药、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等知晓率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若[5]的研究基本相符,提示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而随着患者对健康知识了解的加深,其治疗、护理依从性及健康行为执行率随之提高。Lewallen[6]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影响普外科患者健康行为实施的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对健康行为的改善有正向作用。本研究中,教育后观察组遵医行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合理作息等健康行为执行率高于教育前及对照组(p<00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是当前学校开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开展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最直接工作者就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在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要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以及意义。

1、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其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政策、文件进行补充、丰富。

小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和进步的“储备军”,其能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健康地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亡,而心理健康发展是确保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已经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监督以及指导,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

目前,各级中小学都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可见,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

2、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质量,国家颁布相关规定,将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划定为小学班主任的职责范围,不仅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势的重视,更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义。

2.1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在我国,传统小学德育主要是由政治、思想、道德三部分构成,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原有的道德教育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教育部门颁布了全新的《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规定中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以及职责做了新的界定,要求各小学班主任能够全面做好学生的综合教育工作,并积极协调学生对于各科知识的学习工作,做好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2创新小学班主任的观念和方法

国家教育发展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能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传统的小学班主任教育方式往往只是限定在说服、强制、引导等方面,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定,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小学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对于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使班主任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加强班主任与广大学生之间沟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2.3全面提升小学班主任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已经逐步在小学教育中发展成为一种实践活动,而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广大小学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才能确保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过程中,在全面提升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小学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使自己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也是全面提升广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对各个因子得分上>8分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各因子得分>8分的检出率:学习焦虑41名,检出率36.3%;对人焦虑1名,检出率0.9%;自责倾向7名,检出率6.2%;过敏倾向7名,检出率6.2%;身体症状15名,检出率13.3%;恐怖倾向3名,检出率2.7%;冲动倾向1名,检出率0.9%。根据人数比例进行排序依次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在各分量表上的焦虑水平及总焦虑倾向水平的得分均<8分,但各因子得分都高于城市儿童。其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在各因子及总分t检验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城市儿童差。

不同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66,p<0.05),这说明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关系、文化水平、教养方式以及与孩子的关系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见表3。表3数据显示父母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3,p=0.555)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见表4。表4数据显示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55,p<0.05)。父母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见表5。表5数据显示父母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1)。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见表6,7。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4,p<0.05),而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5,p>0.05)。

本研究中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仅为7.1%,低于全国常模[3],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这与刘正荣[4]调查的12.1%相比明显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自从199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2002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具体指导各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增多,教师更加关注学校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心理发展与问题疏导。但与城市儿童相比,还是偏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13名被试中,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41名,达到36.3%,这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3]。究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注重学习成绩,加上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本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恰当的学习方法,而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教育方式简单,从内外2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7.1%,学习焦虑的检出率达到了36.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产生了教育要求、性别期待的不一致,即一般要求男孩要胆大、勇敢、坚强、做男子汉,女孩要细心、斯文、安静、成为淑女等。与城市儿童相比,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偏差,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模,但是,与城市儿童相比,当前小学生中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等各种心理活动,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自身的健康以及不健康的情绪状态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自我认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还应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学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克服各种心理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谢旭媛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二小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5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1.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内容相互融合。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3.职能相互衔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4.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6

在《意见》十周年的今天,到底应该如何深入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看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04-04

记者:王司长好。您在多种场合谈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强调它的重要作用。”请您就此谈谈您的观点。

王定华: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而一定要站在时展、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它的现实性及迫切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再次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最后是统筹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

记者: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就呼吁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您为什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观点。

王定华:“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我们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强调、予以加强。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需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教育。所以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不是合格的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不是称职的校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不是全面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地方。

记者:去年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志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认识、新成绩、新发展。这次您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您为何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王定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广大中小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依靠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合理需求,以所有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目标,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为中小学生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并热爱学习,能让他们公平发展、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认识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行动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行为中。

记者:您为什么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王定华: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面的“民主法治”强调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其中就包括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强调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与人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与人的健全开朗、合群友善的健康人格分不开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更离不开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心理不健康,如果对社会仇视,如果有很多极端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内心深处,人就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如果再不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就很难具备承受挫折、自我教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可能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言行。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但是和谐社会却是有底限的,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的安定就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体、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力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这也是教育工作的理想和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意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整体综合反映。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才能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抓紧、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方面下大力气,努力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难想像,这样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一定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所以,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记者: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定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统筹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现实需要。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教育工作面临一些不适应。在一些地方,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只读书不做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学校,学生小小年纪就感到郁闷、孤独、无助;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消失了。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认真地加以解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积极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记者: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基础上,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随着《意见》及《纲要》的颁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谈谈您对现状的看法和理解。

王定华: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谈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不能要求过急。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它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进程。依我看来,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从民间自发、到上世纪90年代部里文件、到本世纪初的近二十年的摸索和研究,虽然它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我们可以从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各地所取得的典型经验、国外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汶川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给我们的昭示,以及我们已有的一些研究基础这六个方面来理解这些“条件”。

记者:请您就这六个方面展开阐释为什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初具条件。

王定华:第一,国家重视。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把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写入党的最高文件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教育部也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现实性及迫切性,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中都有涵盖,这都体现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但是意识领域重视,而且在行动上也有所体现。今年,我司指导开展了多项心理研究工作。

第二,专兼职队伍逐渐形成。我们不仅在大专院校有一批专家,在基层也有一批长期努力工作并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同志,就是既有理论专家,也有实践专家,还有广大的班主任队伍和学校涌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方面,这支队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任职要求也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班主任必须自身心理健康,还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队伍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第三,各地的做法富有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广东省在全省推广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编制、有师资、有培训、有经费、有读本,而且作为各个地市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争创教育强县、强市的重要指标;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有校长抓、有老师教、有空间谈、有部门督,石家庄的党、政、教相结合,民办与公助相结合的经验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浙江省的四级心理健康辅导的网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了;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分别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内蒙古心理健康教育视导队伍的组建对指导当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福建、安徽和重庆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宣传和普及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

第四,国外的经验也给我们启示。现在很多国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美国“9・11”事件给众多民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及时启动紧急预案,划专款用以矫正灾难对生者造成的恐慌、焦虑和臆想,同时纽约市教育局派出资深学校心理学家,逐校与学生、家长谈心,进行心理辅导,排解人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为幸存者、遇难者家属以及参与救援工作的志愿者等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目前,美国正经历着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专家提出,在金融危机的时代,真正的危机除了经济领域的变动之外,还要关注人们心理上的危机。心理危机导致人心理状态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严重的将使人精神面临崩溃或失常。心理危机是悲观绝望、积怨仇富、即时行乐、彷徨等待等病态心理,常常表现为焦虑、呆滞、药物依赖、自杀或他杀等,是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美国在采取大胆行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五,我国地震灾害之后的心理重建也给我们一些昭示。2008年在四川汶川等地发生了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教育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在这个过程之中,心理的重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地震之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救灾期间,我本人带领四川灾区的千名中小学生到俄罗斯疗养,疗养期间其实吃、住条件很一般,但却给这些孩子们心理上一些抚慰,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六,已有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中央教科所、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天津教科院、浙江省教科院、安徽省教科院、福建省教育厅、重庆市教科院等都做过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不少大学也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也都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2009年4月29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工具论证会上,您在谈到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时说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努力。您认为今后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王定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包括人员编制的问题,有些地方领导或校长思想不够重视的问题,辅导时间难以保障的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纳入学校教育的问题等。所以目前不能说这项工作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考虑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视起来。

一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劳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差异,努力在校园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贵在长效。只有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三要加强调研工作,坚持专家引领、培育先进典型。要坚持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做好“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工作。这有利于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在新形势下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供理论基础。要坚持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心理学学者及专家们的作用,充分发挥那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中青年同志们的作用。不断梳理和总结地区的成功经验,培育先进典型,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形成星罗棋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上).4~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7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113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将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04,p=0.031。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呈负相关,说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了解得越多,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就越少。蔡笑岳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会选择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示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构建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平台。

三、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期待学校在倡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有配合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它直接支配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也是家长形成不同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塑造儿童不同的人格特征,缺陷型的人格模式将成为儿童日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对待儿童的不良态度、行为和言语,可以成为外部刺激因素,直接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家长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主导。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学习以外的事不让孩子过问,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意孩子眼前是否“听话”,不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上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上年龄阶段特点和个别特点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儿童个性的培养;儿童品德的培养;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如学习动机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等。

(3)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首先,要具备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基本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的行为引导到社会赞同的方式上来。再次,学会表扬与批评的艺术,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的行为以强化,让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留,不良行为及时得到矫正,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在推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社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在配合、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认识不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1)提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学历较低,未受过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教育,且多为兼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实践活动。社区卫生人员应精心设计和策划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率,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建设。要积极吸纳教育、心理、法律、卫生、保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充实到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田昕,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2]李娟.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3]何.儿童精神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蔡笑岳,方传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朱晓鹉.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

[8]秦慕萍,汪婵娟,刘媛.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武汉学刊,2006(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编号:2008a02)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前迈进,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一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就该课题进行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调查时间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为期一年。此次调查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安徽、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的50个区县进行,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班主任卷各发放300份,教研员卷发放50份,合计发放950份问卷,有效回收818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6.11%。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于长学处长认真听取了各方发言后,对本次调查表示满意,并表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德育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接受委托任务以后,一直非常投入,时间并不太长,但拿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工作十分认真,而且非常负责。调查工作卓有成效,调查报告卓有成效,调查结果富有参考价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9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0

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4.2021年6月8日举行“护蛋行动”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