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十篇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十篇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7:03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1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谋划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保障,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治本之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市委书记姜大明同志、市长鲍志强同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里多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全市上下形成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为切实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市里明确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并成立综合指导组和五个分片指导组,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以县(市)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市形成了共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制定好改革方案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为此,市和各县(市)区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握上情,吃透下情,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既全面贯彻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又结合实际,努力使改革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意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做到既精简机构,又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有效运转;既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又有利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既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又切实保护广大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

二、试点先行,配套联动,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综合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抓好乡镇撤并工作。去年下半年全市共撤并乡镇24个,其中镇改办事处6个,撤销乡镇18个。第二步,今年上半年抓好济阳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市里成立了试点工作指导组,重点加强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和总结经验。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济阳县乡镇机构改革已全面完成,实现了“五个到位”:一是乡镇政府职能规范到位。二是领导班子配备及交叉任职到位。三是内设机构精简到位。各乡镇统一设行政机构4个(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稳定办公室)、事业机构5个(财政所、司法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比改革前减少8个。四是人事编制管理到位。核定行政编制335人,比改革前精简25.6%;核定事业编制295人,比改革精简35.2%。五是人员分流到位。通过八条路子分流人员,共分流在编人员572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三步,在认真总结济阳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把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市推开。7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市农村综合改革方案》,确定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先导,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工作为着力点,综合改革,配套联动,扎实推进,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目前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正逐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九月底可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争取明年年底全部到位。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做到坚持标准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特别是在竞争上岗这一环节,严格按照公布编制、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聘用公示等程序进行,实行全程阳光操作,做到了政策、方案、过程、结果四公开。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严格按照政策和既定的程序实地监督指导,保证了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到基层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一个有关人员,落实到每一件事,引导广大乡镇干部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决定,正确对待个人去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尽最大努力为分流人员找出路、找机会。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努力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2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取得实效,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2013年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通知》(国农改[2013]1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2]437号)等文件精神,我部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做好试点各项工作。

附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财政部

2013年9月30日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条为扎实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规范各项试点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遵循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自我考评与抽查考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各试点省份对省以下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财政部对各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具体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四条考核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点工作是否受到重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工作保障是否得力,宣传培训是否到位等;

(二)试点方案实施情况;

(三)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四)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制度等;

(五)试点工作成效,主要包括农民满意程度、试点经验可推广价值等。

(六)试点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包括是否加重农民负担、截留挪用资金,是否出现群众上访等。

第五条考核评价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的政策文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国库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各试点省份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

第六条考核评价以自然年度为周期,实行自评和抽查考评相结合。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年初各试点省份对上一年度的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并进行自我考评,自评报告(连同考核评分表)于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第七条抽查考评分为书面考评和实地考评。各试点省份对本省份的自评报告真实性负责。书面考评以各试点省份的自评报告为基础结合平时调研、宣传情况等进行评价;实地抽查以组成检查组形式赴有关省份开展检查,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20%。

第八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开展专家考评和农民满意度调查。专家可以从有关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学者中遴选,也可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民满意度调查。

第九条考评的组织实施。包括制定考评方案、下发考评通知、实地检查考核、量化考评结果等环节。

第十条考评结果的应用。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参考因素。

第十一条考评工作的纪律要求。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真实地对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应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注重廉洁自律。

第十二条各试点省份应参照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报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2013年10月30日开始施行。

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量化评分表(略)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3〕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统计局、林业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审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细化配套政策,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评价,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3

2009年,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继续巩固完善提高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广泛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全程制,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努力探索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2009年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要点是:

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环境、扶持典型、加强示范引导上来,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三年内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乡镇事业站所未经省政府批准,仍实行以乡镇管理的体制。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制订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育规划统一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增强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等资源均衡配置的统筹力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城乡和区域内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任务。一季度完成市、县(市、区)债务偿还兑付目标任务。按照工作要求,制定省级考核验收方案,认真组织各市、县(区)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自查自验工作,上半年做好省级考核验收工作,并为国家验收做好准备。

三、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涉农民生工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支出责任,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继续加大省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全面推进为民服务全程制。拓展为民服务全程范围,将基层应当提供而且能够提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事项纳入为民服务全程范围。规范为民服务全程服务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规范有效地开展工作。继续推进“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推进惠农政策和资金管理工作体制创新,保障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

五、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在全省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制定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方案和有关制度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指导,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六、推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改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发证工作。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林权流转。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开展商品林采伐限额改革试点,全面放开毛竹采伐和运输管理。探索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七、加强和改进“三农”服务。建立健全“三农”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三农”服务方式,鼓励并支持县级探索农村公益服务“政府购买”、“以钱养事”;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规范农民负担行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继续推进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北等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大工作指导,研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具体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

九、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权属改革,适当时机,选择肥东县、当涂县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政策指导,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措施。

十、加强农村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基层水管体制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水管工作效率和效益。支持鼓励农民生产用水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减轻农民生产用水负担。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务实、精干、高效农技推广队伍,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改革试点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主要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快速实现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四有五化”,即:有专业队伍、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示范基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把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村合作经济为补充,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

按照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三)重点内容

1、明确公益性职能。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⑴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⑵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⑶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务管理和技术培训、安全监督管理及安全教育;⑷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⑸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再从事经营,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离。

2、合理设置机构。根据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服务农民、方便管理的原则,我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了以下机构:市农业局下辖三个副科级单位和10个职能科室(股级);畜牧水产局内设四个职能科室;各乡镇分别设有4-5个农业基层站所。这次改革将把19个乡镇的农技、农机、畜牧水产四站进行合并,实行综合建站,挂一块综合服务站的牌子,内部设立农技、农机、农村能源、畜牧、水产等五大块管理,实行站长负责制,根据工作需要,可实行一员多岗工作制,年12月底前选择两个乡镇试点。

3、理顺管理体制。为整合全市技术力量,有利于重大农业突发事件的处置,便于统一调度,我市已把乡镇农业五站的人、财、物“三权”收归市农业局和市畜牧水产局管理,行政(党务)及中心工作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由市财政全额预算支付,每人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00元,是植保员和动物防疫人员的,每人每年另行安排3300元。还安排动物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经费6万元,储备金10万元。

4、核定人员编制。我市在1996年三定方案中已核定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局和畜牧水产局)总编制数158个,乡镇农业五站总编制数302人。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政策重新核定我市人员编制,着重充实基层,确保各乡镇农技人员编制达到8-12名。

5、创新人事制度。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基础上对我市局属各业务站的所有技术干部进行全员竞聘,竞争上岗。具体办法见市农业局发(农字[]51号文件);二是推行三方考核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的工作绩效实行三方考核,市农业局(畜牧水产局)、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在考核权重分中分别占40%、20%和40%,考核结果将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个人年度考核优秀的,给予年终目标考评奖;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津贴;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作待岗处理,只发基本工资。

6、建立村级服务网点。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村选聘1-2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热心服务农民的村副职干部,作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协助做好辖区内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村级农技推广协作员由乡镇府领导、村委会管理,并接受乡镇综合站的业务指导。

7、创新推广方式。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力求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①开展结对帮民服务。所有农技人员按照所学的专业和具有的职称,进行优化组合,与全市的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结对帮民服务活动。每名农技人员结对10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个农户。

②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全市每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都必需建立2个以上的种养示范基地。要使基地成为周边农户学技术、看实效的大课堂,起到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民的作用。

③利用新闻媒体开展技术服务。在《报》和电视台广泛宣传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推介当前各种农作物的主推品种和栽培技术、及时当前农作物病虫为害及处置信息,使各种服务信息能快速、准确地传送到农民手中,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年7月31日-8月31日)。根据省农业厅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级上报至省农业厅科教处。

(二)实施阶段(年9月1日-11月30日)。根据本方案制定的目标和内容,精心组织实施,逐项落实到位。

(三)总结阶段(年12月1日-15日)。对该项目进行自查和总结,并书面逐级上报至省农业厅科教处。

(四)验收阶段(年12月16日—31日)。积极做好各项工作,迎接省农业厅对该项目的检查验收,并做好项目建档和管理。

四、保障措施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5

镇立即着手作了工作布置,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现将前阶段工作及下一阶段性工作计划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一、前一阶段工作

主要是开展了项工作:

镇立即着手召开党政班子会议,一是组织一次学习。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准确及时全面传达会议精神,并展开了班子成员层面的座谈交流,就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初步商讨。同时把县委综合改革的主要精神向机关干部进行传达,使每一位干部对该项工作做到心中有底。此基础上,及时组成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分组落实,做到责任到人,时间到人。

立即组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分成5个小组就农村综合改革5个重点内容进行调研,二是制定一套方案。全镇班子会议后。听取镇机关老领导、村、厂、事业单位四个层面的建议意见,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县委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最终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级财务化解、村级组织运转等五方面工作进行了明确。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于10月24日下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召开了镇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充分地动员详细地布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亲临会场,对我镇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组织全镇22位村支部书记召开了一次读书会,三是召开一次读书会。10月27日。专门邀请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王群,县经管总站副站长孙挺军同志为支部书记进行专题辅导。读书会重点就“一事一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并就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的锦坞经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再次强调布置,主要是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即:进行一次民主管理培训;发放一本村民自治手册手册;疏通一条村务工作渠道;制订村级行事规则一套制度;规范一套民主管理程序;推行一项“党员+代表”联户做法;开展一项服务等。通过“锦坞经验”推广,把我镇村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定为:民主、依法;团结、和谐;发展、稳定;实干、诚信;服务、便民;重心定为是重大事情决策“六步法”实质定为党内民主与群众民主相结合,团结依靠群众与引导服务群众相结合,干部自律与制度监督相结合。

建设、环保、安监、社保四个部门行政执法管理权限的下放方案,四是开展一次培训谈心。针对综合改革中。邀请上级部门领导、专家及时对相关办、中心人员开展了一次培训,要求相关办、中心对上述下放的四项行政管理职能权限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并从这些办、中心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且具有相关执法资格的机关干部作为执法人员,直接行使县行政执法职能。同时,还组织驻村指导员进行了个别谈话,驻村指导员中,民主选拔推荐副镇(局)级后备干部,征求驻村指导员微调方案。

根据综合改革中有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五是成立一个委员会。适应农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对现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委员孟雁凤任主任,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副主任,另设委员7名。镇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下,研究决策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

二、下一阶段工作

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一是开展一项试点。确保村级组织运转工作中。下阶段,将着重把重心放在和两个试点村身上,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两村原有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制度,突出“一事一议”制度”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再在全镇面上予以推广。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二是进行一次微调。今年年初“四办两中心”机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四办两中心”格局,保留党委政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驻村指导中心,将调处中心改为综治工作中心,并组建一个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个别中层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岗位进行微调。

全镇已有兴联、锦坞、新迪埠等村建立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三是建立一个中心。即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下一阶段,将在其余村推广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对村民所托工作实行全程,要求做到六个有”即有牌子、有房子、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有考核,实现“农户办事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目标,初步构建起“知民情、解民忧、方民便”新型便民服务机制。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6

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

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杭州市围绕“三个率先”,在建立创业创新金融人才支撑体制、探索消费券拉动消费模式、构建“五房并举”住房保障体系、创新“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建立投资审批服务代办制、开展市级机关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民主决策和阳光运行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嘉兴、义乌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重点在“两分两换”、生产生活用房分离等宅基地换房改革试点方面加快探索,联动推进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温州、台州市围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在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土地要素保障、搭建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决定,明确各设区市及义乌市11个方面的试点主题,建立省、市、专家三方联动机制,加快试点方案的编制。各市现已拟定方案初稿,正在全面征求意见。宁波、舟山的试点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正在抓紧上报。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将试点作为其联系点。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取得重大进展。义乌的改革试点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理、、王歧山副总理就义乌的试点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在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后,已于去年11月1日向国务院办公厅上报同意在浙江省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相关部委领导多次赴义乌专题调研,省市联动的试点方案编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推出新举措

减轻企业负担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实施增值税、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制调整改革,通过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率等体制改革,共计为企业减负1420亿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负担。

帮扶企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加大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环保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省财政安排3.5亿元外贸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安排9000万元用于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促进企业投入和市场拓展的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主题的“双服务”专项行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一点、银行承担一点、存量盘活一点”的困难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机制,帮扶企业脱困的机制加快形成。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出台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开展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试点,在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整合提升试点。积极推进工商用电同价改革,出台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意见,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千家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试点,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引导机制加快完善。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制度。新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和部级工程实验室2家,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70家,吉利集团、中控科技等5家企业被列为部级创新型企业,全面启动临安青山湖省级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区域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有利于企业并购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出台促进企业并购的激励政策,杭钢集团成功引进宝钢集团重组宁波钢铁,能源集团合并重组水利水电集团,省建设投资集团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新杰克、吉利等1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实施海外并购。温州市的泵阀、汽摩配等行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重组100多家行业相关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台州市今年完成飞跃、善好酒业等2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产权重构。

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加快形成。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25个县(市、区)实质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共347笔,涉及交易金额1.57亿元。建立高耗能产业淘汰机制,淘汰改造工业锅炉1500台,关停并网小火电机组14台,关停粘土砖瓦窑121座。建立跨行政区域交接段面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四、地方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

加快金融业开放和组织创新。全省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浙商保险”成为首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杭州银行、宁波银行、浙江泰隆等7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效显著,88家开业营运,累计放贷465亿元。村镇银行试点积极推进,已有8家开业运行,注册资本14.3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温岭、临海、德清、缙云4县(市)开展试点,临海市涌泉镇“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已开业运行。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股权、林权、农房产权、海域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试点,全省已分别放贷0.5、7、386、9、47、0.2亿元。银团贷款取得突破性发展,已组建银团21个,贷款总额达264亿元。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已发行123亿元。探索了“抱团增信”、“网络联保”等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领先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海盐等地探索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临海市探索开展“丰收小额贷款卡”的农村小额信贷融资。

构建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意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了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规模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杭州市设立了市县联动、总额7.5亿元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服务业产业基金,设立了工业债权基金,政府出资,银行放大,规模已达30亿元。其他各市也在加快筹建各类基金。

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

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宅基地变性、移位、复垦增量为主要形式的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嘉兴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组建投融资主体,扩大“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已启动13个镇(街)的试点,签约换房农户1.2万户,入住4321户。试点地区有50%以上的农户自愿选择公寓房安置,大大提高了土地节约率,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户均占地0.25亩,比原有的户均占地1.16亩节约了78%,比联排房户均占地0.35亩节约了28%。

土地权属、用途改革有序推进。义乌市选择江东街道端头村、北苑街道留雅村开展集体土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将人均少于0.2亩的剩余农用地、未利用地统一征转为国有土地。积极开展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改革试点,温州市3.3万亩农业用海已通过海域使用论证,8345亩已转为建设用海。加快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2.97万亩低丘缓坡转为了耕地。

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义乌市5个镇街开展了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出让金分批缴付改革试点,已出让土地26宗554亩。温州市探索建立项目备案筛选、按合同出让土地的新机制。长兴县开展新兴产业用地优先、限制性产业不予供地的工业园区用地出让方式改革,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

六、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全国首份承包地流转合同范本,有45个县(市、区)、658个乡镇和8392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到去年10月末,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611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30.9%。出台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提升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改革试点。总结仙居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70家。

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和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加快推进。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在农业、水利、林业、海洋渔业四部门开展了部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整合改革。在三年试点基础上,两大保险全面推开,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增奶牛、油菜、林木三个新险种,开展了水稻保险气象理赔指数试点;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面已达98.6%。

中心镇(村)培育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机制建立完善。加大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全省11个市和2/3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试点工作意见,选择平湖、上虞市和莲都区开展试点。按照“一个社区规划、一套社区组织、一批公共设施、一揽子服务项目、一支工作队伍”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25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4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七、就业社保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医疗保险。省政府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推进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就业促进行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3%。制定出台了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已有64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保,参保率达到78%。

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16周岁以上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外人群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590万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居民将享受不低于60元/月的基础养老金。

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省级统筹。建立符合浙江实际、“四统四分”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统一实行14%的单位缴费比例,省级调剂金上缴比例由原基金征缴额的1%提高到1.5%,加大了省级调控力度。

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5大方面、27项具体改革任务,各市的医改实施意见正在抓紧制定。

推进五大改革。2009年,国家和省确定的14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达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3%、80.9%、92.6%,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人均补助120元、108元,新农合统筹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出台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调整公布301个通用名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确定了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个试点县(市、区)。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开工建设县级医院30家,乡镇卫生院219家,明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4万元/年以上,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3.5万元/年以上,村卫生室2万元/年的补助补偿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部落实。嘉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进入论证审批阶段。

九、扩权和审批制度改革推出新举措

扩权强县强镇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从强县扩权向扩权强县的转变。出台扩权强县政府规章,推进34个省级放权部门和11个市规范化、法制化放权,下放了义乌市618项、其他县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放权事项已全部落实。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五个市和义乌、温岭、南湖等22个县(市、区)探索开展了扩权强镇改革。

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和职能整合改革全面推进。1/3的市、县(市、区)已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2/3以上的县已完成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改革任务,宁波市探索开展了“批管分离”的体制改革,实现了审批和监管职能的分离。

启动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开展以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制定工作,选择在杭州、温州、台州、绍兴四市进行审批现状的调研剖析,初步完成“四减少”改革方案制定,为下一步推进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按照构建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职能。探索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温州市已将18项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7

全州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乡镇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于发展的原则,结合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海西州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来的41个乡镇调整为35个,撤并6个乡镇,精简14.6%。同时,以构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乡镇体系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7个乡撤乡设镇,拓展中心城镇发展空间,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乡镇类别划分上,根据我州乡镇区域面积大、但辖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的特点,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的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创新乡镇分类标准,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将人口单位和经济指标单位由大变小,并将土地面积单位指标由小变大,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将35个乡镇划分为一类乡镇13个,二类乡镇5个,三类乡镇17个,以此作为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

(二)明确界定乡镇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五大职能,各地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和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十字”方针,确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七项: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和建立农村牧区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乡,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和政策。同时,结合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等实际,进一步细化乡镇具体职能,突出乡镇的新职能,如工业类型镇,突出加快城镇化具体职能,工业化进程,提升社会事务服务功能的职能;农业类型乡镇,突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职能;牧业类型乡镇,突出了加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等职能;城乡结合型乡镇,突出围绕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强城镇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做好劳务输出服务等职能。

(三)理顺县乡村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乡镇工作实行综合、一次性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按程序依法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执法职能上划县政府主管部门。坚持村社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取消乡镇干部“包村包片”的做法,放权于村社,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提高村级自治功能。

(四)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按照乡镇类别和“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乡镇领导兼职、交叉任职。

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593名,比机构改革前的627名减少34名,精简5.4%。乡镇领导职数一类乡镇核定7名,二、三类乡镇核定5名。考虑到个别乡镇自然条件艰苦,服务半径过大、乡镇干部轮休的需要及人口数量大、扶贫任务重的实际,对1个一类镇、一个二类镇领导职数各增加1名,2个三类乡镇各增加1名。全州乡镇(冷湖行委冷湖镇除外)共核定领导职数213名(含德令哈市街道办事处14名),比机构改革前的257名减少44名,精简17.1%。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建设,增强基层公安、司法队伍力量,将乡镇机构改革中预留的34名行政编制置换为公安专项编制29名,司法专项编制5名。

(五)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职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类别和撤并乡镇的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职位,除在人口数量较大的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四个镇各设置一个党镇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内设机构,只设综合性职位。

在职位设置上,根据组织建设职能设置了党政综合事务联络员、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综合职位;根据发展经济职能设置了农业、牧业、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统计财务等综合职位;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设置了民政、科教文卫、人事劳动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综合职位;根据维护稳定的职能设置了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综合职位。同时,制定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职位职责。

(六)整合规范事业站所。根据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事业站所。结合实际,各乡镇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并更名林业站为林业环境保护站,整合并按流域设置水务管理站。撤并乡镇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组建为农牧业经济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牧业、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撤并乡镇综合站、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广播站),组建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劳动就业培训、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构改革后,全州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卫生院)93个,比机构改革前的151个减少48个,精简32%。核定乡镇事业编制612名。比改革前的622名减少10名。

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中,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水管站三个事业单位实行以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党团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通过实行双重管理,以解决乡镇事业单位“看不见、管得着”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七)规范上级派驻机构。对上级派驻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现状不变。为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海西地域面积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和外来人口增加等实际,改革中全州新设10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同时,根据省编办、省司法厅确定的海西州乡镇司法所设置数,设置乡镇司法所30个。

(八)加强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根据改革的要求和上岗工作的需要,我州制定和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并以县为单位分类组织开展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事业站所如何发挥职责,搞好技术服务以及农林牧水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乡镇工作人员意识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岗前培训,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九)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这次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为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结合海西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定岗工作的意见》和《海西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以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实行以县为主,按照总编制不减的原则,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符合条件的上岗,不符合的待岗培训。公开竞争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共82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公务员286名,事业单位职工540名;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97名,其中公务员283名,事业单位职工514名;考试考核不合格未能上岗的29名,其中公务员3名,事业单位职工26名。

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全州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程序。按照青海省人事厅统一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内容,乡镇事业站所514名上岗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按照《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对基本符合退休条件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在分流期内达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离岗、鼓励分流人员辞职自谋职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创立社会中介机构、下派到村社任职或挂职等办法进行分流。鼓励分流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十)建立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一是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职责,凡属县级职责的行政事务,不再推到乡镇,使乡镇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为乡镇“减压松绑”;二是县对乡镇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性综合考核,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德、能、勤、绩”标准和工作指标及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和农牧民群众满意度为内容对乡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四是成立了乡镇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定期考评,作出评价。

海西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和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机构改革前期,州、县(市、行委)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海西州委常委会3次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次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给予指导。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对全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特别是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海西指导工作组每到改革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州、县、乡镇进行调研和指导,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重要指示,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中,州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就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情况、听取乡镇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乡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一乡一策”的指导思想,要求乡镇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标准,给了乡镇一定的自。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理解“一乡一策”的内涵,不能曲解为各自为政,制定的改革方案不能背离省上的要求。严格按省州机构设置、编制与领导职数核定等改革要求制定改革方案,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严守改革的“两条底线”,在职能确定上体现了不同特色。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根据全州乡镇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但存在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和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实际,我们强调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乡镇职能转变和优化人员结构。据此,将“不以减人为目的”作为工作基点,将改革的目标和重心放在了乡镇职能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全员竞聘上岗方面,在保证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增强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事业站所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是推进改革的保障。改革中,州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定岗、人员分流、人员培训、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和人员聘用、干部纪律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和办法、确保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有步骤、依程序规范运作。

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依然存在体制障碍。由于乡镇一级在县乡管理体制中始终处于执行者的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如果仅仅是乡镇一级职能发生转变,而县以上政府依然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最终将反弹到以往的工作状态。

(二)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待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促进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事业单位功能作用发挥的绩效考评机制尚不够完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乡镇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学历较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培训工作滞后,专业知识老化,能力素质不高,需要强化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农村牧区纵深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联动深化机构改革。把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结合起来,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继续探索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方式,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县级机构改革,认真解决县乡两级职能转换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农牧区运行体系。

(二)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道“底线”。

(三)健全乡镇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乡镇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起促使乡镇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乡镇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8

11月8日,温州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高调抛出以“民间资本阳光化”为主要对象的地方金融改革“1+8”行动方案。“1”是指温州市政府新近起草并已在上报过程中的《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8”是指在前述《总体方案》的框架下,配套8个地方性专项具体子方案。

当天,温州市政府还了《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温州将用七大重点举措推动温州金融业发展。

熟悉温州发展史的人知道,这不是温州第一次提金融创新。事实上,早在2002年,温州就曾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引发各方关注。但此后该试验区无疾而终,温州在全民借贷的路上越陷越深,并最终引爆了今年大规模的老板跑路潮,引发举国上下的持续关注。

今年10月4日,国务院总理南下温州考察。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温州的一系列救市方案密集出台,温州金融局势瞬间趋于稳定。

但正如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所说,“这些措施大多是‘止痛药’、‘退烧药’,可以一时缓解病痛,但无法有效根除病根”。在此背景下,温州紧急重启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并通过浙江省政府上报中央,试图从体制、机制上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当地发展的金融难题。

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否最终花落温州?温州6000亿元民间资本,能否就此有效疏导,答案还是个未知数。

遍地流金的温州

上世纪80年代初,偏处浙南山区的温州各地,出现大量家庭作坊和专业化市场,并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被著名学者费孝通称为“温州模式”,传诵至今。

1983年,温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1984年,温州集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农民城。这些已经载入史册的事件,标志着温州曾经的辉煌。

2000年后,“温州模式”开始发生变异,积累了巨量财富的温州人,开始形成庞大的炒作大军,以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为代表的温州资本,四处攻城略地,令各地闻“温州游资”而色变。在这过程中,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并在近年形成“炒钱”风,最终引发了今年数以几十计的老板跑路潮。

在温州经济最发达的乐清,仅2009年,就有高秋荷、郑存芬两位农妇,因犯集资诈骗罪被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均改判死缓),两人的涉案金额,都为1亿多元。

今年以来,温州各地又连续爆发非法集资大案,如永嘉的施晓洁案、龙湾的王晓东案、泰顺立人教育集团案等,涉案金额都以数亿计,温州11个县市区,几乎无一幸免。

截至10月底,温州公安部门共立案侦查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38起,涉案犯罪嫌疑人57名,刑拘39人,涉案金额36亿元。而这显然还只是冰山一角。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

这些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自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包括:温州当地生产生活结余的资金,全国各地在外温州人的投资回流资金,温州在世界各地华侨汇回的资金。

单以华侨汇回的资金计算,数量即十分惊人。

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根据温州侨联统计,温州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有50多万人,遍布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在温州的归国华侨和侨眷就有43万人。

令当地监管层担忧的是,这些日渐庞大的侨汇资金,除进入楼市外,还有可能进入地下钱庄和高利贷公司等领域。由于投资渠道的缺乏,近年来,温州汇市外汇交易量一直处于北京、上海两城市之后,高居全国第三。

虽然温州人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温州人对财富的追逐,并没有停歇的迹象。“没有三套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温州人。”温州一家报社的记者这样自嘲。他认为,温州人天生就是生意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要多挣钱。温州人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经商的血液,大部分温州人最大的志向,就是要当老板。“几个温州人碰到一起,第三句话,八九不离十就是最近有什么投资门路。”

温州人“挣钱不问出处”,但失去实业的支撑,“钱生钱”只能是一个泡沫游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今年三次在温州调研。他认为,温州实业“空心化”和民间资本“热钱化”是当前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两大潜在风险。

在11月8日召开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亦表示,温州出现的经济金融问题,是温州“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问题的集中体现,“究其根源,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建立起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

温州金融业现状

一边是民间资本充溢,四处寻找出口;一边是金融体制制约,没有合法的出口。震惊全国的老板跑路潮,开始倒逼温州金融改革。

在民间资本充溢的温州,金融业发展虽然有着各种制约,但相比一般地级市,已经发达许多。

温州超过6000亿的民间资本,加上该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多年连续为全国最低,吸引了全国银行业的目光。国内几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温州开了分行。

目前,温州共有25家商业银行。其中温州银行为总行,其余24家都为分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10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台州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5家总部在浙江的银行,及恒丰银行、福建海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温州分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温州办事处。

除现有的温州银行外,温州方面一直希望再成立一家温州华侨银行。但迫于政策制约,目前华侨银行尚在前期申报阶段。

温州下辖的3区6县2市,每个县(市、区)都有各自的农村合作银行(信用联社)。温州村镇银行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亦处于领先位置。2009年3月,由瓯海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的永嘉恒升村镇银行成立;当年5月份,由建设银行发起的苍南建信村镇银行成立;2010年5月,由杭州联合银行发起的乐清联合村镇银行成立。

截至2010年末,上述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亿元,不良贷款为零。资本金总额5.48亿元,其中,主发起金融机构出资2.02亿元,引入民营资本3.46亿元;实现利润2403万元。

2009年8月23日,正在温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曾专程到永嘉恒升村镇银行调研,对温州村镇银行的发展表示关注。

2011年5月和6月,由北京银行发起的文成北银村镇银行、由浦东发展银行发起的平阳浦发村镇银行先后开业。至此,温州村镇银行的数量,已经达到5家。

目前,温州正处在筹建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有3家,分别位于温州泰顺、瑞安和鹿城,发起行分别为温州银行、招商银行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温州离实现一县(市、区)一村镇银行的部署,已为时不远。

小额贷款公司方面,自2008年10月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温州市至今获批组建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2家,数量居浙江全省第一。这22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达55.2亿元,银行融资28.12亿元,贷款余额92.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金2.51亿元,高于2亿元的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

上述金融、准金融机构外,温州还有4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得经营许可证。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温州的融资性中介机构数量达1879家,其中包括186家担保公司、1088家投资(咨询)公司。

2008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温州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温州此后四年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左右;银行存款余额达5600亿元,贷款余额达45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11年,全市上市公司达30家以上,融资规模达100亿元,拟上市企业达50家以上,逐步形成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中的“温州板块”。

但目前的现状,与3年前的目标依然相距甚远。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注册地在温州的上市公司,只有浙江东日、报喜鸟、森马服饰等7家,不到全省的1/30,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四。

无疾而终的几次改革

2002年12月20日,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在温州召开“深化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

《国际金融报》当时报道,新一轮六项金融改革方案大致内容如下:

―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三包一挂钩”。信贷员包放、包管理、包收,提成贷款收益的一部分。这是创新国有银行经营机制、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市场化、最终上市三步走的第一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温州在已有两个县的农信社试行的基础上,明年将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农信社全面试行存贷利率浮动,全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一定比例内上下浮动。

―改革农信社。农信社改制有三条路,今后在温州这三条路都会一起试行。一是维持现状,搞多级法人;二是组建一级法人,采用合作制;三是将乐清和瑞安的两个农信社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造温州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金,向民营银行的性质转化。

―推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推出个人委托贷款。所有商业银行都将可以做,模式比目前中国民生银行的做法还会有创新突破。这样将促使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银行来管理。

―政府组建两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002年8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到温州调研5天,提出了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设想。9月,浙江省领导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决定将温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经过三个多月的专家论证、沟通协调,温州方面提交了上述六项金融改革方案。按照当时媒体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予正式批复,同意实施”。

早在1987年,温州就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利率改革的试点城市;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改革又在温州试点。

但此事无疾而终。

今年1月7日,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各界普遍认为,温州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允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城市。温州的金融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但不到一周,温州境外直投方案,即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叫停,原因是“未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此后,该方案再无下文。

金融改革寻求突破

老板跑路潮发生后,10月4日,国务院总理南下温州,与温州多位民营企业家座谈,商讨破解温州难题的方案。温州方面重提“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现场指示周小川、刘明康等随行官员给予重视,“可以再研究一下。”

据与会人士向媒体透露,如果把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给温州动力,使其金融发展能够尽快走上正规的轨道,同时扩展融资和贷款的渠道。

以此为契机,温州市政府迅速起草了《温州国家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报至浙江省政府,省政府正会同浙江银监局、人民银行在浙机构研究完善方案,结合全省实际情况,综合以后再呈上级部门。

据《温州日报》报道,该方案覆盖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各方面,涉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三年行动计划、成立股份制村镇银行、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探索组建金融资产场外交易市场等。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温州此次金融改革主要考虑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间资本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难问题;二是补充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缺的一个断层,即“小金融”的问题,能不能在温州做一些民营性质的小金融机构试点;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发展民间金融,如建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等,让民间借贷“阳光化”。

在11月8日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围绕总体行动方案,温州市还在市级行政权力范围内制定了8个专项具体子方案,提出要将温州打造成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逐步形成民间资本的集散中心。

按照方案,温州市3年内将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20家,且今后温州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将改变以往通过申请发起的方式,变为公开招标发起,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筹建名额,向在外的温商企业招投标,引导温商企业将总部迁回温州。

同时,温州将新增11家股份制村镇银行,使民间资金由“体外循环”变为“体内循环”。全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30家,并将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对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和调整股本结构,增强核心资本充足率。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温州市也在积极争取政策,使各类贷款利率在法定贷款利率之上的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9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这里建设“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意义重大,既需要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需要它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寻求突破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模式。成立一年来,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

《教育与职业》:2012年7月,黑龙省和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协议。请问试验区将在哪些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

辛宝忠: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关注黑龙江试验区、关注黑龙江的职业教育!

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是以培育高素质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提升服务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能力为落脚点,是巩固黑龙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的需要,是推进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我们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一是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增加投入。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保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切实推动产教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二是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层次齐全的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农企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搭建涉农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的立交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畅通人才培养和使用通道,确保现代农业人才供应链的持续生成与稳定。增加涉农专业生源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业、农村一线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主产区青壮年留农、务农。创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打造与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相适应的重点专业和专业集群。提高涉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提高涉农院校服务“三农”能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建设目标是什么?

辛宝忠:通过试验区建设,有效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到2016年,形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涉农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全有力、稳定长效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显著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能力,实现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省和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全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模式。到2020年,扩大试点范围,推广试点经验,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发挥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的建设周期是多长时间?如何实施?

辛宝忠:试验区建设周期初步定为9年,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自2012年至2016年,第二阶段自2017年至2020年。建设任务和目标责任随着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实施方面: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紧密围绕改革试验目标,统筹各级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与农、林、水利和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本科、高职与中职教育机构,统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系统设计试验任务和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阶段任务和重点,落实各部门责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试验区改革。二是项目牵动,重点突破。以项目建设为牵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院校的职能作用,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建设、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三是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完善与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体系、资源配置模式等综合配套方案。发挥省部共建的领导和指挥优势,在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推动下,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四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顺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前沿理论研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践先行,由点及面,由市县到全省快速推进,确保改革有效、风险可控、引领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五是持续改进,全面推广。建立开放式改革模式,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及时总结成功实践案例与典型经验,扩大试验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强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制度建设,为国家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支持和理论支撑。

《教育与职业》: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曾表示,试点和试验区的设立,既不是教育部独自进行顶层设计,也不是单纯按地方实践去做,而是要把教育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对此,您怎么看?

辛宝忠:我非常赞同葛司长的意见,因为试点和试验区的设立,目的是在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之前,在特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区域做试验,以便取得借鉴经验,这种经验要靠地方的实践探索才能出来。“顶层设计”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但这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这是一种民主集中,是从若干的谋一时、谋一域中科学抽象出来的。因此,试验区的设立既要考虑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和需求,又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把真实的东西反映到高层,以便决策。

《教育与职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怎样做到顶层设计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辛宝忠: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在西安联合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九部门的意见是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是我们试验区建设顶层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那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国务院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将东北地区建成重要商品粮和农林牧业生产基地。推进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黑龙江省现有农业大学2所、教育部属林业大学1所、农业类高职院校9所、农业类中职学校84所,乡(镇)化技术学校1032所。“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农业职业教育坚持“大教育、大农业、大科技”密切合作的思想,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初步形成了满足黑龙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龙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服务体系。几年来,全省各农业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才26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9.5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5.57万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352.24万人次,有力推进了黑龙江农业强省建设和粮食千亿斤产能工程顺利实施,教育本身也在推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结合黑龙江“大教育、大农业、大科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试验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6个改革试验重点工程为建设平台,分别是: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工程、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条件改善工程、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工程。在这6重点工程下,我们又设计了18个建设项目,用作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抓手。18个项目是根据黑龙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比如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建设项目,是在农、林、牧、粮食等大县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较好的县(市、区),综合考虑区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资源统筹整合情况、经费投入、职普比现状、区域大农业或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涉农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基础、职教中心职能发挥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试验区建设要求,创建20个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深化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能力。完善县级职教中心、乡(镇)综合中学、村文化学校三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黑龙江试验区的建设既要遵循教育部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又要结合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发挥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与职业》:试验区也往往被视为“特区”,在政策、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能获得一定支持。我们将得到哪些支持?

辛宝忠:根据试验区协议内容,教育部对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对已申报和立项的中、高职各个项目给予更大的倾斜,对试验区拟实施的各类创新性项目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试验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和保障。黑龙江省政府将加大对试验区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试验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制度法规,落实保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

《教育与职业》:签署协议以来,我们在试验区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辛宝忠:部、省领导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一是成立了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专门组织机构,统筹管理、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二是将试验区建设项目列入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时任黑龙江省长、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2013年1月26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年度试验区建设重点。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项目,建设10个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县”,作为省政府2013年重点项目进行督办。三是加强了对试验区建设的指导。2012年8月31日召开试验区启动大会之后,12月13日又召开推进大会,教育部委派刘杰处长参加会议,对试验区建设进行了指导,对于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干劲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任主管副省长孙东生同志多次听取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有关事宜,省教育厅厅长徐梅多次主持召开试验区建设会议,研究有关事宜。四是省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黑龙江省财政设立了试验区专项经费,每年1亿元;省财政职教专项经费由2011年的7600万元增到2012年的1.74亿元;2012年为高职院校化解债务1亿元。

积极开展试验区项目建设。一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结合黑龙江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二是推进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项目。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的要求,黑龙江省启动了试验区试点县建设工作。历时近4个月,于2013年8月21日顺利完成了首批试验区试点县的遴选工作,共遴选出试验区试点县10个、重点培育县9个和培育县7个。省财政厅予以每个试点县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试点县建设期2年。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建设。启动了示范性职教集团项目申报工作。2012年省财政投入2500万元重点支持了5个省级涉农类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行密切联动。四是推进涉农人才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建设。在6个涉农职教集团确立了8个涉农专业开展贯通培养试点,制定了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和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录取办法,各专业编制了二三分段、有机衔接的贯通培养方案。2013年全省贯通试点专业招生共2200人(其中涉农专业1400人)。五是推进了涉农类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2013年度1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评审工作。

《教育与职业》: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辛宝忠:一是政府统筹力度亟待加强。试验区是省政府和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厅负责试验区建设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因此要突出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统筹力度,提高部门、行业参与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落实财政、发改、人社、科技、农委、农垦等部门、行业试验区建设任务。确保试验区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各部门呈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畅通农村人才培养和使用通道,确保现代农业人才供应链的持续生成与稳定,必须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和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要求,根据我省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实际情况,要加强政府对高中阶段普职比例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探索本科高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探索高职学校独立培养高职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教育与职业》:围绕试验区建设,未来一年,我们有何计划?

辛宝忠:继续推进首批启动的5个项目建设。在2012年基础上,继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项目、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项目、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项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另外,新启动5个项目:

一是启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立与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龙江职教领雁工程”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项目。搭建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建成共享型职业教育涉农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10个,涉农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10个,建成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100个,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是启动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需要,以涉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建设面向农村一线的5个综合性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中心、30个专业性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点建设,围绕6个涉农类专业集群20个重点涉农专业,建设好150个涉农专业点,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30万人、卓越农业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

四是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改善培训机构条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方案篇10

我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在省、市税费改革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下面就我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

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充实人员。

为强化对免征农业税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和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完善配套文件

按照省、市《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方案》及各项配套文件的要求,参照××市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经验,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配套文件。经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审议、提交政府常务会审议修改后,已上报市政府、市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并已得到批复。

3、充分准备,深入调查,奠定改革基础

为搞好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我县成立了乡镇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调查组、乡镇财政供养人口审核组、乡村债务调查组、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组共××个组,抽调有关部门领导及专业人员,深入到乡镇、村屯,对需要测算的数字进行核查,并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无误。为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组织得力、制度健全、调查细致,我县的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认真贯彻“执行一个免征、推进三项改革、搞好六个完善”的具体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执行一个免征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税收政策,从××年起,免征农村所有耕地农业税及附加,保留烟叶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三个税种。决不变相向农民收取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推进三项改革

1、改革乡镇机构

按省、市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县乡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定岗定员及人员分流安排实施意见》和《××*县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岗位竞聘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完成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三定工作。乡镇机构设置为“两办三中心”,即党群办、行政办、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党政班子领导指数按5职配备,实行兼职和交叉任职。乡镇行政编制减至××个,精简××%;事业编制减至××个,精简××%。

2、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根据省市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规模小、经济欠发达和转移支付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坚持财权和事权统一、三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和推动发展经济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原则,实行以“乡财乡用县监管”为核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机构上划。县财政局成立农村财政分局,负责全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新成立了××个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原财税办人员××名已全部上收,并已竟聘上岗。二是预算。乡镇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决算职能由乡镇财政所,将预算内外收支统一编入综合预算;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决算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三是账户统设。乡镇财政取消了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乡镇财政统一设置三个账户,“支出专户”设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用于核算乡镇政府收支;“社保专户”设在当地金融机构,用于社保资金收支;“村级账户”用于存储村级资金。四是集中收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乡镇财政收入直接上缴县级国库,定期结算。②人员工资委托银行统一发放,公用经费和事业支出分期分批拨付。③乡镇财政所对同级预算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代管单位财务核算,实行报帐制,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批仍由单位行政领导负责。

为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减轻乡镇财政负担,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政治稳定,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收支基数,对收不抵支的乡镇,县级财政给予补齐(公用经费不足部分由乡镇自行解决),乡镇通过招商引资新增的工业企业,县财政按上缴地方国库税金总额的××%比例返给乡镇。同时,在各乡镇全面开展了清理银行账户、票据、财政供养人员、资产和债权债务等“五清”工作。不符合规定的账户予以撤消;收费票据统一管理,乡镇自行印制的一律作废并予以销毁;清退的超编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认真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防止乡镇资产流失;清理核实乡村两级债权债务,做到严控新债,力解旧债,规定今后乡村两级一律不准举债。

3、改革村级经费管理方式

制定《××*县村级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五保户供养经费标准并纳入乡级财政支出。确定了村干部享受固定工资人数,误工补贴人员人。村级其他收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村经管中心负责管理。乡镇财政所对财政供给的“村干部补贴”和“误工补贴”、“农村五保户供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民政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和县农委审批,农村财政分局核准后,县财政局国库将村级补助资金拨入乡镇财政所村级账户,由乡镇财政所按省下发的《村级经费管理规定》监督使用。

搞好六个完善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按上级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农村教育实行县级统一管理,撤消了乡镇教委办,原乡镇教委办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中心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经费支出由乡镇中学、中心校制定计划,县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批。为不影响教学,计划在寒假期间全面推行教师选拔、任用、人员分流管理制度等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目前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正式启动,各项配套工作正在进行中。

2、完善乡村债务化解机制

制定了《××*县乡级债务问题处理意见》。成立了乡村债权、债务清查小组,对乡村两级债权、债务清查核实,查明形成原因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逐步化解。据统计,截止到××年,我县乡村两级债务××万元,其中乡级债务××万元,村级××万元。。我们采取核清底数、挖掘潜力、收欠款还债、以债权抵债、节余还债、以资抵债、申请豁免、整治高利抬款、拓宽增收渠道等办法积极化解陈债。××年以来,全县共化解乡级债务××万元、村级债务××万元。

3、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机制

制定了《××*县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为促进制度落实,我们利用电视、标语等手段进行了宣传,组织农委、财政等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推动了筹资筹劳制度的全面实行。××年我县“一事一议”完成项目××项,共有××个行政村,筹资××元。

4、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拟定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办法》、《合作医疗逐级转诊制度》、《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经调查统计,有××%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制定了《××*县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了享受救助的条件,指定了医疗单位,明确了办理程序,乡镇政府成立了救助评审小组。制定《××*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民政、卫生部门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组织实施。

5、完善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办法

根据有关政策,制定了《××*县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农村土地管理组织,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档案管理、承包合同管理,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奠定基础。一是在调查摸底中开展好“三查”即:清查土地现状、核查主张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资格、排查当前存在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二是积极汲取兄弟县经验,规范运作。由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带队,组织农口各部门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到××等县(市)参观考察学习。三是对排查梳理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依据政策、法规和省、市、县有关文件,农委提出了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具体意见,具体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处理工作。四是为及时处理土地纠纷问题,确定接待日,对特殊问题,随时随地接待,及时化解矛盾。通过大量的工作,全县共排查出的××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经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共同努力已解决了××起,结案率为××%。

6、进一步完善涉农收费管理制度

制定了《××*县涉农收费管理措施》,确定涉农收费部门××个,××个收费项目。实行了收费公示、定期检查和举报制度,设立了乱收费举报电话,建立了教育收费一费制。今后我县原则不出台涉农收费项目,按国家政策必须出台的一律执行下限收费标准。

二、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1、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惠民富民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起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确保基层组织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工作目标。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这次改革,是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分工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县里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组建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改,革工作,从头到尾,全程负责。下派到各乡镇的工作组负责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乡镇机构改革,二是乡村债务清理,三是处理土地纠纷。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抓好机构设置、班子调整和人员安排。财政局负责财政管理体制上划。农委负责农村各项制度的完善、落实。纪检委、监察局、审计局负责对乡镇机构改革进行全程监督。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广泛动员,加强宣传,改革政策深入人心。为了顺利推进改革,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针对改革初期一些干部对改革不理解、信心不足、存在畏惧恐慌等错误倾向,我们采取召开会议、张贴免征农业税改革公告、开辟电视专栏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免征农业税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严明纪律,加强监督,。按照《方案》要求,各相关部门都能够一丝不苟、原原本本地组织实施,这次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所有实施步骤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绝不允许矛盾上交或任其发展;坚持党性原则,做到“讲政策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不讲私情”。严禁借机构调整、人员变动之机违章调度资金。严肃保密纪律,加强档案管理。通过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农委、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杜绝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的基本经验

1、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负责是基本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次县委常委会议、××次政府常务会议、大型专题会议××次、涉及改革的座谈会议××次,成立相关组织××个,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无论是涉及数据的衔接,还是工作的协调,都能通力合作,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有效推进配套改革是关键。我县制定了配套改革文件××个,使改革涉及的各项内容都能得以全面落实,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坚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不断推进是基础。对涉及面广,群众敏感的问题,采取抓好试点,指导全县的办法。为积极稳妥地解决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我们在柳河镇进行了试点,抽调××人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了在改革中走弯路。

四、实现“三个确保“和推进配套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乡村经济落后,债务包袱沉重,如不能在改革中积极化解,易引发不安定因素;二是乡村两级债权形成因素较多回收难度大;三是实行粮食补贴、粮种补贴及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种地积极性高,农村土地矛盾相对较大虽然已经化解大部分土地纠纷,但剩余的的纠纷普遍是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四是村级“一事一议”难度大;五是事业单位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陆续开始,不安定因素增加,稳定工作任务艰巨。六是我县乡村,收入能力有限,增收空间小,改革后乡村两级正常运转的难度加大。

五、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