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7:16

企业融资政策篇1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在不断增加,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平抑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工具。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比较依赖持续的高投资拉动,而除了政府投资之外,投资行为的另一个重要主体便是企业,因此,研究微观企业投资行为应该是理解宏观投资特征的基础。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讲,投资行为也是决定企业未来增长和企业价值的重要决策之一。

然而,以往文献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而较少有文献直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Fazzari等(1988)等均指出了企业内部现金流对投资具有显著的作用,而abel和Blanchard(1986)则探讨了销售收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Lang等(1996)考察了企业的负债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国内方面,姜国华、饶品贵(2011)基于对国内财务和会计领域研究的回顾,也指出国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对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而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

关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早期的利率传导渠道或新古典传导渠道(neoclassicaltransmissionChannel)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Jorgensen,1963)。需要注意的是,新古典渠道下,利率一方面会影响企业外部借贷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内部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该渠道没有区分企业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差异。Bernanke和Gertler(1995)则进一步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资本市场往往是不完美的,从而企业的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往往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存在外部融资溢价。而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进而对不同企业和部门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将这一作用机制称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CreditChannel)。

国内文献对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而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刘金全(2002),王立勇、张代强和刘文革(2010)等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宏观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冲击效果。闫红波和王国林(2008)则从行业层面探讨了货币政策冲击的行业异质性效果。王先柱、毛中根和刘洪玉(2011)则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文献对于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文献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具体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因此,本章将重点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冲击和异质性作用效果。

二、理论分析和假说

1.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通过企业正式融资影响企业投资的渠道包括了新古典传导渠道和信贷渠道。在新古典传导渠道下,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从而对企业投资产生影响。但是新古典传导渠道并没有区分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差异。然而,考虑资本市场并非完美,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企业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的成本存在明显差异,即存在外部融资溢价,基于此,信贷渠道则认为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而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异质性的作用,这就使得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冲击存在着一种放大效应。

为了检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本文借鉴Rajan和Zingales(1998)的方法,构建衡量外部融资依赖度(FD)的指标,其具体计算方法如(1)式所示:

FD=■(1)

其中,调整后的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存货的减少+应收账款的减少+应付账款的增加,资本支出采用企业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度量。同时,为了消除企业层面内生性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定义行业层面的外部融资依赖度,即根据每一年每个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中位数作为当年该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度量。此外,考虑到FD指标数值规模较大,本文进一步将其标准化到[0,1]的区间。

Rajan和Zingales(1998)指出,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eFD)实际上反映了该行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状况。而企业所在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也表明企业对外部融资溢价变动的风险敞口越大。同时,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机制下,货币政策变动会对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产生影响,从而,如果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存在,那么,货币政策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行业内的企业的冲击应该更加明显: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投资降低幅度应该更大,而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投资行为增加幅度也更大。基于此,得出假说1:

H1:货币政策冲击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越大。

2.融资约束与货币政策异质性作用。同时,以往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民营上市企业比国有上市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信贷融资约束,并且当货币政策紧缩时,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会进一步加重(叶康涛、祝继高,2009)。基于此,本章也进一步区分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考虑到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对货币政策的变动会更加敏感,因此,如果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存在,那么货币政策变动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冲击应该比对国有企业的冲击更为明显:即货币政策紧缩时,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下降的越明显,相反,货币政策宽松时,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上升的也越明显。然而,货币政策对于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国有企业的投资的作用应该无显著差异。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假说2:

H2:基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货币政策冲击对民营企业投资的作用显著大于国有企业。

三、模型、变量及样本

基于以往文献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Hubbardetal.,1993;Langetal.,1996),本文使用的企业投资的基本实证模型如(2)式所示,

investit=?琢0+?茁1Stateit-1+?茁2Cashflowit-1+?茁3tobinqit-1+?茁4Sizeit-1+?茁5Leverit-1+?茁6Seoit-1+?滋j+?酌t+?着it(2)

其中,下标i,j,t分别表示企业、行业、年份,α和β为估计参数,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说,在实证模型(2)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入货币政策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交互作用,得到(3)式:

investit=?琢0+?籽1FDjt-1*mpt+?籽2FDjt-1+?茁1Stateit-1+?茁2Cashflowit-1+?茁3tobinqit-1+?茁4Sizeit-1+?茁5Leverit-1+?茁6Seoit-1+?滋j+?酌t+?着it(3)

其中,mp和FD分别表示货币政策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度量,本文使用的货币政策度量主要为加权贷款利率的变动(DRate)。为本文主要关注的估计参数,反映了货币政策通过外部融资依赖度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的大小。其他变量含义与(2)式相同。需要注意的是,(3)式中没有直接引入货币政策的单独项,这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单独项的信息涵盖在了时间固定效应中。

本文采用的样本为2003年~2013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企业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剔除了金融类和St的上市企业。同时,由于公司上市前后企业可能存在盈余操纵行为,并且企业获取ipo融资也会对其投融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同样剔除企业上市后前两年的观测。宏观层面货币政策变量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人民银行。此外,对于所有企业层面的连续变量,采用winsorize的方法对首尾1%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极端值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表2给出了企业投资行为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估计。列(1)给出了实证模型(2)式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State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国有企业的投资率水平整体上要低于民营企业,Cashflow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现金流的增加会促进企业投资的增加,同时tobinq的作用同样为正且显著,反映投资机会越好,企业投资也越多。Size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而Lever的作用显著为负,与Lang等(1999)的结果一致。高负债率一方面可能通过强制企业还本付息,可以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了投资不足,因为大部分投资回报会由债权人获取。此外,企业增发配股(Seo)对投资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表2的列(2)基于加权贷款利率变动(DRate)度量了货币政策,并检验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企业投资作用的信贷传导渠道(实证模型(3)式)。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度量(mp)与外部融资依赖度(FD)的交互项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企业的投资受到货币政策变动的冲击的确越大。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紧缩时(贷款利率上升),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企业投资下降的越明显,相反,货币政策宽松时(贷款利率下降),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企业的投资上升的越明显。因此,假说1得到验证。

为了检验假说2,表2中列(3)和列(4)进一步区分了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比较货币政策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差异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民营企业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也越严重。而国有企业投资对货币政策冲击并不敏感。这一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对民营企业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对国有企业冲击则较小,支持了假说2。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企业融资政策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政府支持;多元融资;青岛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14-02

尽管处于金融危机背景下,但青岛市的中小企业还是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促进就业、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保持市场竞争活力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青岛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起步较晚,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已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青岛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15%,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的51.9%;完成出口额185亿美元,增长26.7%,占青岛市的56%。截至2008年末,青岛市民营企业注册29.2万户,注册资本金2337亿元,同比增长2%和12.7%。

2.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2008年,中小企业实现税收288.6亿元,同比增长21%,占青岛市税收的31%。中小企业对青岛市地方财政贡献达到45%,吸纳的就业人员占青岛市75%以上。

3.中小企业创新性显著增强。2008年,中小企业在机电、纺织服装、化工橡胶、农产品加工和海洋医药五大优势产业方面,主营收入同比均增长25%以上。依靠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以在线环保监测仪、工业臭氧发生器、空调变频控制器、激光切割机等为代表,拥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产品,成为推动优质中小企业高速成长的亮点。

二、目前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信贷供应不足。由于银行风险意识增强、中介服务机构少,加上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明显,经营状况不理想,融资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存在贷款成本问题,商业银行仍然偏重于重点项目和大企业。根据2008年青岛市工、农、中、建等22家商业银行数据表明,青岛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50亿元,仅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5.4%。另一方面,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太少,其自身资金实力又太弱,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担保能力不强。尽管最近两年来青岛市担保业务发展迅猛,但总体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担保业整体实力弱。由于担保金规模偏小,有些担保公司运作又不规范,银行不认可,业务空置率高。即使银行与之合作,银行给予的放大倍率也偏低,一般处于3―5倍之间,而成熟的担保效应一般能达到10倍左右。(2)担保制度不完善。由于起步晚,青岛市的担保业还处于制度完善阶段。2008年才开始引入对担保业的风险补助机制,财政资金才开始进入。而对于各担保公司来言,多数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因此他们在开展业务时也较为谨慎。

3.政府财政支持范围太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目前的环境下他们几乎不能享受到政策优惠,因此对于那些能够促进就业的中小企业进行政策资金补助或优惠也是刻不容缓。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措施

青岛市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财政金融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最近三年,已逐渐勾勒出一个财金支持体系的雏形。

(一)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1.逐步完善政策措施。早在2005年青岛就制定实施了《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创建了优质环境。2007年又出台了《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该《办法》在财政、金融、担保、直接融资等方面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设施,提出在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而且要求各区市也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置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科目。在技术创新领域,允许中小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允许中小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其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2.加强财政资金引导。2008年开始青岛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业升级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其中2009年就有3000多万元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占专项资金的60%以上。

3.注重提升服务水平。2008年,青岛市还实施了《青岛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并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联盟中的中小企业可优先得到投融资服务。2009年6月,又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4.减轻企业负担。在落实国家停收取消100项、山东省停收取消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青岛又暂停(减半)征收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了9项经营性收费标准,取消和停止收取3项经营性收费项目,减少涉企收费4亿多元。

(二)建立统借统还平台,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

为解决信贷条件不足、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以政府出资增信、组团担保、统一借款、统一还款为手段,开展了统借统还平台建设。由青岛市经贸委委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联合国开行青岛市分行,并组织协调银联等担保公司组团共同参加,完成了担保组团和机制设立。

2009年,青岛市首次对担保公司进行了奖励,推动了担保公司增资扩股、积极开展组团担保和集合贷款等担保业务。截至2009年10月底,青岛市法人担保机构达到87家,新增担保机构32家,1亿元以上担保机构达到27家,已为800多家企业担保贷款担保25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全年担保额。担保业务品种扩大到股权、林权、设备等动产抵押以及贸易融资等。

(三)建立融资对接平台,为融资各方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化融资服务

1.为实现网上融资定期对接和日常对接相结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政府各部门、银行、担保、中小企业等资源优势,开展了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建设。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通过启动《青岛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计划3年内将完成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采用政府买单、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和评价,将评级企业信用信息录入到青岛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录入青岛市非银行信用信息查询平台。

3.实施产业链融资,帮助产业龙头企业为配套中小企业及时回笼货款。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建立了大企业、银行、政府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发挥大企业优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大企业加快对在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结算进度。利用大企业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产业链融资新渠道。仅2009年1至10月份,中小企业就利用产业链融资130亿元。

4.开展还贷周转金试点,扶持中小企业解决流动资金暂时困难。出台了还贷周转金支持政策,组织协调国有投融资机构和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还贷周转金试点。

四、完善财政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

(一)扩大财政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支持

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增资,并设立专门的基金,如创业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信用担保基金等,作为一种引导性基金,充分利用基金的调控功能,通过基金的投向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多元融资组合体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利用中小企业网,做好政府、银行、担保与投资公司、中小企业等多方的沟通交流对接,做好相关融资、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培训工作。

(二)增强财政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

1.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对于下岗职工自己创业的或吸收下岗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新办企业,可直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其发展壮大。

2.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可以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

3.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

4.加大担保风险补助力度,引导更多的担保公司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在重点领域设立政府参与或互的担保公司,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互信。成立担保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增强担保实力。

5.政府采购中对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倾斜。允许中小企业组成承包团的形式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分包一部分产品和零部件。

(三)创新融资服务体系

通过引导创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私募融资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市场中介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进入中小企业板进行融资等方式,打造高效的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具体包括:股权质押贷款融资、企业债融资、信托融资、杠杆收购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

(四)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及优化资金监管模式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监察等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需要优化的服务体系来贯彻实行,因此责任分解、贯彻落实相当重要。同时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都需要有相关的跟踪监管机制,而这也是政府支持体系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青岛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9).

[2]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2007).

企业融资政策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的作用,是创造就业,促进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按照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常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全球融资难的问题困扰,很难从中小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一、评析我国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制定的金融政策

(一)财务政策

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但也需要免费的政策、鼓励和环境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场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在财税方面,当然希望政府给予鼓励和放心,企业政府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内部市场调节形成双向的环境。兩种环境在资金上不能彼此分开。一是制定中小企业的规范,在合理,守法的领域中进行运营;二是要求监管机构在金融服务体系中正确行使职能。绝不能对严格的要求有所放松,不能为违反法律的人开后门。我们必须让政府法令和规则应用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这也为中小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人均GDp稳定增长的状态,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趋势。所谓的正常新事物通过GDp增长来刺激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进而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促进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化。另外,刺激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是反映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建设和创新上的五个供给要素,国家对供求关系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希望通过改革来调整经济结构,使供给分配在需求上具有灵活性。及时根据人民的需求进行调整,通过颁布这两个经济法令,不断释放国民经济的生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提供了专项资金。该基金已于2014年正式分配给中小企业,最初是通过整合以前支持中小企业的若干专项资金而获得的,现已整合到一起,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主要用于鼓励他们发展专业的高强度项目,并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除了发放专项资金外,国家还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进行收购,政府每年拨出数亿元支持这项政策。当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所有类型的企业时,其中18%专用于中小企业的收购。国家将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给予购买中小企业产品的优惠待遇,并鼓励大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如果小型和微型企业构成财团的一部分,国家还将在购买财团产品方面实施价格优惠。除了优惠购买政策外,国家还建立了多个试点信贷项目。

(二)金融政策

中小企业融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国家应出台一些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帮助,确保中小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经营活动。我们要鼓励中小企业勇于创新,提升自身的实力,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的大型金融机构外,国务院和银监会也积极参与其中制定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昂贵的问题。

一些国有金融机构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贷款评估,可以享受绩效考核加分。例如,中小企业信用占全部企业的20%时,可以将绩效奖励积分加1分,多计算5%,相应的绩效奖励积分为0.5,依此类推。修订后的金融企业绩效衡量方法也再次强调了奖励积分政策。国务院还批准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中长期投资方式,以鼓励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此外,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和条件,还可以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可以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原有资金和表外利息。

另外,政府还应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支持,鼓励那些中小企业融资行业,鼓励这些行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并促进整个社会的企业精神和创新。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随着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普惠制金融概念的广泛认可,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困难是我国政府的责任,而财务金融政策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政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财务困难,为使财政政金融策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践,提出了今后的建议。

(一)善用间接财政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但政府资金有限,因此难以缓解大多数仅直接进行金融投资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困难。因此,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继续清理异常的行政费用,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为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政府不仅要进一步减税,还要规范政府行政费用。近年来,减少付款已成为中央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之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17年中央政府预算报告比涉及到的减税方面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政府承诺在2017年分别削减企业税金和费用3500亿元左右,释放出政府削减企业成本和帮助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在这种支持下,各级地方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关于降低中小企业的关税,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程序,确保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例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指导,使其参与门户网站上的政府采购;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援助,以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为企业解决招标纠纷与反采购的问题提供帮助此外,中央银行应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中小政府收购信贷融资”,对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提供的政府收购信贷额度实行差额准备金率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需求和资本市场的财务状况之间的差异,特别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适当高效的金融平台,着力建立监督场外交易市场,为不满足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融资机会,改善政策风险资本,并允许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积极扶持资金。鼓励债券市场的建设,使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集体票据融资,集体债券、集体信托等新的金融方式发挥作用,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困难。鼓励信贷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加快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信贷提供,鼓励采用新的抵押方式,如知识产权承诺、仓库协议承诺、商业企业的信贷市场使用商业信用保险政策的承诺,商业因素和其他抵押融资新方法。

(三)发展小金融机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小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指规模较小,经营灵活的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为附近社区和乡镇的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具有较高的经营效率和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说,小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具有天生的契合性,它们应该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据我国银行业协会统计银行数量到2013年为止,中国的农村银行数量较少。到2014年底,我国共有8435家社区银行,包括837家小型和微型在线银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小型银行的数量和分布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财务需求。因此,必须加快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适当减轻单一持股比例的限制。小型贷款公司的投资者,允许合格的贷款公司重组为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鼓励私人股本和外资参与,我们应鼓励商业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以明确小额贷款的市场地位主要服务于小型和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明确小型金融机构增加服务位置并在区域和城市中扩展。

(四)健全监管制度,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企业融资政策篇4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是维护社会就业稳定的重要助力。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占比高达99.8%,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并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1]。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十分要的意义。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微企业大多属于机会型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2]。中小微企业缺乏管理人才,难以从管理特别是财务制度上去完善自己。中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的最大阻力是其经营指标不符合银行贷款投放要求[3],难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同时,中小微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且财力薄弱,难以购买固定资产,不能提供不动产抵押的担保,资产担保能力弱,风险信用大,缺少良好的信用担保体系,故难以取得贷款,资金短缺造成中小微企业面临发展难题。

由于银行的手续繁、流程多、高收费等问题的影响,许多中小微企业不愿意到银行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从规避风险和控制业务成本的层面考虑,不会愿意将业务的重心转移到中小微企业上来的,往往会出现银行惜贷,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故中小微企业更多的转向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会收取高额的利息率,其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其融资的另一途径就是企业债券。但由于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严格,对企业准入的条件要求高,中小微企业难以进入,也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能源和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劳动成本较快上涨,导致企业不堪重负[4]。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融资问题更为严重。

二、国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出台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国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出台的财税政策

1.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财政政策

在政府引导上,在2011年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免征税务部门对小微企业收取的税务发票工本费①。在2014年的相关文件中指出免征小微企业有关政府性基金②。对中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费的减免减轻了其税费负担,是政府间接引导其他企业对其融资的导向。

在专项资金上,在2003年的相关法规中首次提出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相应的科目,安排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③。随后,在2012年的相关文件中对专项资金的贷款贴息额度做了规定,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确定,每个项目一般不超过200万元④。同时,在2014年的相关文件中指出要规范和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⑤。财政方面对其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扩大化,管理严谨化。

在信用担保上,在2012年的相关文件中指出通过业务补助、费用补助、资本金投入和其他方式鼓励担保(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担保)服务,并做出了具体的补助方式及补助比例、金额等⑥。财政给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机构提供财政支持。

2.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税种上,在企业所得税上,一直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营改增上,一直积极地推进营改增。在税率上,中小微企业的企税一直沿用按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上,在2014年的相关规定中规定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⑦。在营业税上,一直沿用对各个不同行业征收不同的税率的原则,且对某些营业税现已取消。在税基上,在2011年的相关文件中规定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低于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税⑧。在2014年的相关文件中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小于低于10万元⑨。国家对中小微企业所得税的税基在放宽。在2013年的相关文件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中月销售额(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⑩。在2014年的相关文件中对月销售额(月营业额)2万元(含本数,下同)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上,国家缩小了其税基。

(二)国家针对中小微融资的财税政策的不足之处

1.财政支持的不足之处

在政府导向上,财政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其融资的措施很少,导致其他相关的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帮助也很少。且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较差,有许多未能实施。

在专项资金上,对中小微企业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健全的财务制度,管理良好等,限制了许多中小微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来融资。同时,专项资金属于政府财政行为,也会有政府寻租行为的发生,以及甚至有些企业对此项政策几乎不了解因此,许多中小微企业难以受惠于此项政策。

在政府担保上,政府只在2012年提出用对担保机构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并未提出政府财政如何通过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其担保,如建立政策性融资机构,或直接为其提供担保等。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未形成,融资难以实现。

2.税收优惠的不足之处

在税种上,对三大税种的征税力度没有明显的弱化,还有对其他税种上的征收使得中小微企业的留存收益减少,阻碍了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税率上,对中小微企业的税率都没有明显的减少。在企业所得税上,中小微企业都是按照同一标准纳税,费用以及成本扣除少,且20%的税率较高,其税收负担较重。对中小微企业的增值税一般都按3%来征收,不像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所以增值税负担重。有些中小微企业营业税的税率为3%-20%,在实行营改增后,实行了17%、13%、11%和6%四档税率以及3%简易征收,使有些中小微企业的税率更重。在税基上,对三大税种的起征点都有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所惠及到的中小微企业较少,再加上货币贬值,中小微企业享受的税基下调的税收优惠是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内源融资也就削弱了。

三、完善我国财税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财政扶持力度

1.财政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内部问题

在中小微企业管理方面,政府应制定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法律法规,运用财政奖惩手段来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制度化的建设。在财务制度方面,财政可以给其提供相应的财务人员培训,从人才和资源上给予支持,让中小微企业健全自身财务制度,增强各贷款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信任度。同时,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页等形式向中小微企业传达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解读,给其营造一个正确的经济环境以及融资方向。

2.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

财政可在财政支出中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规模和范围来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财政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直接资金补助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相应的规定和标准来约束的力度稍微放松。从补助对象上来讲,比如针对各项信用记录良好,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财务制度中无重大错误问题的中小微企业即可发放专项资金。从补助额度上来讲,针对不同规模和不同经营状况的企业有不同的补助资金。如对规模较完善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相对较多。

3.采用政府信用担保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政府尽量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机制,提高其信用度。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奖励考核制度,落实已出台的小微型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忍让度。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扩大对其担保的业务规模,对担保机构进行补贴,规范担保机构的各项收费标准。

财政应与中小微企业在运行中风险共担,建立政策性融资机制[5]。担保公司可由政府与商业机构共同组建,担保公司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其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受出资人监督,经营亏损由财政承担[7]。担保公司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之前,要实地考察企业后,在符合担保条件后再为其提供担保。同时,政府可直接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担保,但政府出面担保的中小微企业也必须经过筛选后再担保。

4.优化中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

首先,财政采用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引导商业银行专设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的部门,开设绿色通道,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快速地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其次,财政应整合零散的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放贷业务,并设置贷款利率的上限,补贴商业银行的中介管理费用,降低其融资成本。最后,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债券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作用,为尚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服务。政府可为中小微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提供一定政策保护,为中小微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渠道。

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国内外环境,政府出台财税政策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信用担保或再担保,让中小微企业能够融资。同时,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帮助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二)进一步完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1.从内部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

从税种上,企业所得税应主要在企业融资和科技创新上加以完善;从营业税上,可加快营改增的步伐,取消营业税税种;在营改增上,适当合并税率档次,将一些中小微企业纳入一般纳税人,降低其税负;就增值税而言,应降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负,实行留抵税额退税政策。

从税率上,首先,应降低中小微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将中小微企业可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进一步扩宽。在营业税上,要进一步加快营改增,取消营业税税率。在增值税上,可降低对中小微企业的税率,简化税率档次,为其取得更多的税后利润,从而为中小微企业自身资金链的良性循创造条件。

从税基上,缩小中小微企业的税基。如把起征点改成免征额,并增大免征额的范围,或者进一步缩小税基、提高起征点。同时,将可税前扣除的费用成本部分也进一步扩大,缩小中小微企业的纳税所得额,从而较大范围的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最后,对中小微企业采取少取多予的方针,进一步推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税外收费,减轻中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使得中小微企业内部资金链得以循环。

2.从外部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对开设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取得的贷款的利息收入按低税率开征,并且给商业银行的此部分费用给予减扣。用税收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给中小微企业贷款,同时用税收惩罚来规范商业银行的各项收费规范,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

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减征增值税或者实行低税率的企业所得税,鼓励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担保,为中小微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方便。同时,对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及大型企业变相借贷现象给予税收惩罚,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融资。

注释:

①源自于2011年的《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

②源自于2014年的《关于对小微企业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的通知》。

③源自于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第二章第十条。

④源自于2012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第二章第九条。

⑤源自于2014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一章第七条。

⑥源自于2012年《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二章。

⑦源自于2014年的《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

⑧源自于2011年的《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⑨2014年的《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⑩源自于2013年的《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

源自于2014年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谢望津,刘章屿.“财园信贷通”涌流融资活水――江西省中小微企业新模式调查[J].时事报告,2014(8):42-44.

[2]刘丽.财税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融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67.

[3]武丽.当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决策探索,2014(9):61-62.

[4]沈诚君,相德伟.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参考研究,2013(40):38-40

[5]贾康.财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融资[J].现代产业经济,2013(01):23-26.

企业融资政策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企业;信贷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02-02

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从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出现的“钱荒”来看,很多企业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但由于缺乏资金导致破产。这些事情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没有保障。企业筹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企业筹集资金关系到全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合理配置,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与效果。企业融资活动受到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等,其中,金融市场环境是企业融资活动的根本所在。任何一种环境的变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麻烦,企业融资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环境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货币政策与企业融资

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传导渠道:

第一,银行贷款渠道[1]。银行贷款渠道理论表明,即使存在凯恩斯主义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导致利率传导机制失效,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渠道发挥作用。银行贷款渠道下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投资需求产出GDp。

第二,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因为特定借款人受信用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放松贷款与证券不可完全替代的假设,Bernanke&GertleK1995)[2]描述了一个更为广义的信贷渠道,即资产负债表渠道,该渠道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净资产发挥作用。Bernanke&Gerller强调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不完全的金融市场上,信息是非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时行为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借款成本会因此增加。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资产净值,进而影响贷款数额,从而影响投资的过程就是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与企业融资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3—201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的企业作为样本分析对象,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第一,删除保险、银行等金融类上市公司和总资产为零或小于零的公司。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各商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资产总额、长期借款、短期借款、总资产净利率(Roa)等数据,这些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经过整理计算得到各指标所需要的样本数据。

(一)各变量的定义[3]

(二)模型设定

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企业个体特征变量包括银行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和现金流量指标(Cfo)、净利润报酬率(Roa)、企业成长性tobin’q(Q)、控制权类型(Cont)。此外,还加入货币政策变量与企业个体特征变量的交叉项(Q*mC)和(Q*Cont),用以探讨货币政策变动对具有不同个体特征企业的冲击是否呈现不一致的现象。因为企业个体特征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造成估计结果发生偏差,在模型中采用滞后一期的特征变量,而非当期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1.中国企业的银行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在模型中,10%的置信水平下,基础货币供给量增速的长期系数均显著异于零,并呈现预期的正向关系。考虑企业个体特征时,基础货币供给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率提高0.18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银根宽松时期,企业的信贷融资约束越小,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越大,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多。货币政策越紧缩,企业的融资面临约束,银行贷款越小,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量将增加。

2.从交叉项mc*cont的系数与loan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显著正向关,说明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更加敏感,相对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最终控股股东为民营的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下降得更多。如果要检验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融资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即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则需检验模型一中的是否显著异于零,并且预期系数应为正。这一检验结果代表货币政策是否影响企业的银行贷款行为。

3.企业成长性的托宾Q、mc*Q的回归系数在10%、5%、1%置信度下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a股上市企业的成长性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在经济宽松时期有可能过热,银行可能考虑抑制经济过热,有限度的给成长性企业贷款。

4.从企业的个体特征变量对企业的银行信贷影响系数来看,企业规模(size),总资产报酬率(roa)对企业银行贷款具有显著性影响。企业规模(size)系数为正,企业的规模越大,其融资渠道相对较多,采用企业渠道融资的可能性较大,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较小。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系数为负,对于企业的盈利越强,企业就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周章英,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34-43.

[2]BenS.Bernanke,markGertlerandSimonGilchrist,theFinancialacceleratorandtheFlighttoQuality[R].workingpaper,no.4789,

nBeR,1994.

企业融资政策篇6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采用了市场经济的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需要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

一、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是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2003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共有98.7%来自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更难获得贷款。其次,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影响创业投资的势头。我国虽然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或者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但是由于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需要。

2.法律与法制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人意,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在“抓大放小”的政策下,资源分配对中小企业不平等。在“抓大放小”的经济政策下,政府往往利用行政手段把好的资源交给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跟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存在着不公平,私人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还有诸多限制,对私人资本可以或不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没有具体的说明,民营资本很不利。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要充分重视政府转型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政府要转变基本理念,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总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减员增效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转变;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着一个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转变;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政府转型当中,要提供有利于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制度保障;要为农民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限制、规范政府权限,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自由、自主的空间。首要的任务是限制、规范政府的投资权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随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进程,政府的公开和透明将成为一个最基本的发展方向,这会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腐败现象也会明显减少;随着政府的转型,未来几年将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尤其是民间商会的发展,这有利于中小企业面向市场发展壮大。

3.变“抓大放小”为“放大扶小”。政府应在资源上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以同等的地位。政府抓大放小的结果,造成中央企业占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积极主动扶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清理私人资本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

4.要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现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不平等,调查发现,70%以上的民营企业对这条意见很大,要加快税制改革;落实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5.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首先,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做到信息透明、消除财务混乱等现象,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用,争取融资机会。其次,要加快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再次,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明晰产权,降低金融系统性的风险,减少投资波动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21写作秘书网

6.建立适合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现在我们信用评级是几家多头搞,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中央政府、各地政府都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用这个档案数据库来引导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

7.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加强创业、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服务等。政府要支持发展信用担保、创业指导、信息咨询市场、人才培训、各界合作的服务型机构;国家要设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还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转换。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尽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1.要大力培养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这对提高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要提供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首先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其中专业服务很重要,即在营销、金融、筹资以及商业计划等等方面做出的服务。其次要在大学、私有企业等之间创建网络联系。以改变目前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运营,缺乏灵活性,不能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做相应调整的状况。

企业融资政策篇7

当前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从显性成本看,工资水平的普遍上升使得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体的小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2010年,全国除重庆外其他省份均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2011年年初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浙江、深圳等地最低工资标准已超过1300元。2010年全国有29个省份了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涨幅同比提高了3%左右,基准线平均涨幅比上年提高2%左右。从企业实际承担的工资成本看,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0759元,同比上涨2560元,较2009年增长14.06%,较2008年增长21.6%,工资逐年上涨的趋势逐步强化。部分省份情况更为严重,有学者在浙江调研时发现,机械、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已大幅上涨达30%。

从隐性成本看,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中小企业用工的解雇成本明显上升,中小企业员工维护自身权利意识日趋增强,“五险一金”等福利保障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逐步转变,中小企业可用工人数量趋紧,为了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中小企业不得不提高各类薪酬待遇和显利水平,实际用工成本也有所增加。

原材料价格上涨。由美国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所导致的国际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iee)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原油、金属、铁矿石、稀土等工业原材料涨势凶猛,有的已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由于我国能源类大宗商品对进口依赖较大,输入性成本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部分原材料供应商大量囤积货物,哄抬原料价格,加大了原材料波动幅度,导致中小企业利润率受到了较大侵蚀。此外,中小企业本身在产业链条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成本转嫁能力较弱,从2010年以来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ppiRm指数一直高于ppi指数3~5个百分点,说明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利润压缩较为明显。据温州经贸委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35家出口型小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其中亏损的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形势相当严峻。

外部融资难度加大。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就在今年6月2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将达到历史最高的21.5%和18%。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被当作经常性调控工具的情况下,每月市场上都有数千亿流动性被冻结。在非对称的流动性紧缩效应影响下,小企业可以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势必更为缩减,实际资金成本显著上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63.4%的中型企业和70.9%的小型企业认为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这些小型企业中,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比较难”、“非常难”的分别占41.18%、31.03%和27.79%。在企业资金周转方面,44.5%的小型企业和40.9%的中型企业认为资金紧张,而大型企业认为资金紧张的比例为26.1%。而来自中小企业大量集中的温州地区的一份调查结果则显示,以往贷款满足程度较高的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49.2%已开始感觉资金面吃紧,而中小企业更普遍感觉贷款难。

正规银行渠道银根收紧后,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地下”利息节节攀升。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监测,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1%,比2010年四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幅度明显加快。据华创证券调研估算,民间借贷的年化利率已高达180%以上。

“小贷十条”核心内容

面对如此困境,银监会适时推出了酝酿已久的《通知》,为银行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这份被业界称为“小贷十条”的《通知》中,除了银监会一贯强调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加强小企业专营管理建设,创新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等内容外,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和新的亮点。

变“两个不低于”为“一个不低于”。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冲击,银监会连续两年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两个不低于”目标,即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增量不得低于上一年同期贷款的增量。作为近两年来小企业贷款方面最为强有力的指标规定,在引导银行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方面起到了较好效果,截至201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7.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01%。2010年小企业贷款新增18394亿元,较2009年同期多增4771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0.37个百分点,完成了“两个不低于”目标。2011年年初,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在银行整体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银监会将“两个不低于”目标简化为“一个不低于”,即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并在《通知》第二条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客观而言,不再提及对小企业信贷增量的目标规定是在货币市场整体形势发生变化后审时度势的一项政策改进,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是“两个不低于”还是“一个不低于”,更多地是运用行政力量和监管指标约束,强制性要求银行加大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于银行而言尚难以形成投向转型上的内生动力。

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通知》中关于风险权重降低、不纳入存贷比考核、市场准入优先等政策规定,则更多地通过政策优惠,激励商业银行自发地选择发展小企业客户,而非一如既往地“傍大款”、“垒大户”。其中,《通知》第八条规定,“对于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的商业银行,经监管部门认定,相关监管指标可做差异化考核:对于运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对于未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对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在满足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可视为零售贷款,具体的风险权重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执行”。如果按照此条规定,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则将降低小企业贷款部分的风险权重,使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变小,从而减轻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这对于2011年以来资本再次吃紧的商业银行而言,不啻为一个利好消息。

由于中国银行业即将实施新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正在修订之中,在具体政策规定不明朗的情况下,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对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尚难准确测算。按照目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据此业界普遍预测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将降低小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如按50%风险权重、依据2010年末数据测算,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将提高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7~0.9个百分点。

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通知》第七条规定,“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同时严格监控所募集资金的流向”。第八条规定,“在计算存贷比时,对于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2011年以来,存贷比75%的监管指标成为制约银行贷款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各银行纷纷将拉存款视为今年经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开展了较为激烈的吸存揽储大战。而小企业本身资金链就相对紧张,一旦获得银行贷款,往往迅速转出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生产经营周转使用,因此难以转化为存款,使得小企业贷款自身存贷比较高,进而加大了银行的吸存压力。如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显然有利于缓解银行存贷比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以小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且自身流动性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而言,作用将更为明显。

设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通知》中也多处表明,对于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准入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如第四条规定,“优先受理和审核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事项的有关申请,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对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且风险管控良好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积极支持其增设分支机构”。第五条规定,“鼓励小企业专营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支持其在机构规划内筹建多家专营机构网点”。第六条规定,“鼓励商业银行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放宽作为银行监管三大手段之一的市场准入,对于提高商业银行提供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性,具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2011年以来,以小企业为主要服务群体的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跨区设立分支机构政策收紧的形势,更有消息称,各银监局已暂停审批城商行跨区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并正在研究制订跨区新设机构的新监管准入标准。因此机构准入“绿色通道”的设立,对于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有待进一步明确的细则。“小贷十条”的出台,向着银监会提倡多年的小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大为增强。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小贷十条”的意义更多地是在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使其向经济发展的支撑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倾斜。由于银行对小企业贷款议价能力较强,利率上浮比例通常较高,在整体资金趋紧的环境下将为银行带来更多收益。此外,如前文所述,在货币政策偏紧的形势下,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资金紧缩的影响,融资难度和贷款成本均显著提升,加之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削弱,贷款风险极易集中爆发。差异化监管政策的出台,也有助于降低银行压缩小企业贷款倾向,缓解小企业经营压力,进而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

不过,“小贷十条”仍是一份方向性、引导性文件,政策能否落到实处,银行能否切实感受到发放小企业贷款所带来的政策实惠,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应的配套细则。如降低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发行金融债所对应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的前提条件都是“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且需要“经监管部门认定”。且发行专向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需要“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目前上述条件的判定标准尚未明确,何为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多少视为符合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又将如何认定,等等不一而足。此外,《通知》中虽已明确,“根据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然而由于小企业贷款本就具有风险高的特点,在监管部门未明确对各银行进行小企业不良贷款比例差异化考核的具体指标的情况下,银行仍无法彻底抛弃发放小企业贷款将造成不良贷款率升高的顾虑,也难以在内部考核时落实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的政策要求。

多头出击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众所周知,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并非银行或者监管机构单方面可以完全解决的。从小企业自身看,部分小企业存在盲目扩张、资金用途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诚信文化缺失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支持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小企业划分标准有待完善,其所造成的优惠政策针对性不强;地方政府财政杠杆作用发挥不够,资金使用分散;小企业信息分散在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门槛较高,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等等。因此,满足小企业科学合理融资需求,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尽快制订科学统一的企业划分标准。目前我国企业划分标准的主要依据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这一标准一方面对于小型企业划分标准过于宽泛,只要不满足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标准其一,即为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并未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进行区分,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一般职工人数较多,销售额和总资产额较小,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恰恰相反。此外,由于该标准已执行8年,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企业规模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一国家标准的诸多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机构又制定了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小企业划分标准。银行在统计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是依据国标统计一个数据,依据银监会等监管指标统计一个数据,依据自身标准再统计一个,造成各项披露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同时,过于宽泛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也使得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

通过财政、税收杠杆拉动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各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小企业进行一定财政补贴,并明确补贴方法、程序和标准;同时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银行发放符合一定条件的小企业贷款产生不良时,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降低银行展业风险。在税收方面,可以考虑对于以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并在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制度方面进行适度突破,允许不良贷款造成的实际损失在税前列支。同时,对于小企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在降低小企业经营发展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小企业为了逃税漏税而编制不规范甚至是虚假的财务报表,使银行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

完善征信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在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时,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信息获得成本高,获取渠道不畅通,固然可以通过“三品”、“三表”等非标准化信息渠道多方位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但是相应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也有所增加。因此,建立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整合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环保等多部门信息的信息共享平台至关重要,同时,针对小企业个人化、家族化经营特点,将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与企业信用记录有机联系加以综合考量,很有必要。此外,积极发展民间小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建立真实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前景和信誉等重要内容,降低银行展业成本。

企业融资政策篇8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活跃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法律法规,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当前在我国,由于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融资难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并且已成为遏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其他融资渠道,都存在着中小企业经营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大量事实表明信息不对称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中小企业经营者有关自身能力、素质和意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机构效率、项目的真实盈利能力等真实信息。这些因素将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收益,但金融机构并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这就是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使融资能够顺利进行,中小企业会主动提出自己的相关信息。发出有关企业经营、财务、投资状况及企业整体素质、企业经营者素质等信息,这就构成了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郝丽萍、谭庆美结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及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建立了一个能显示出中小企业真实质量的综合信号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方案。范飞龙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引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一问题根源是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运营风险大。以及在缺乏诚信的市场上许多中小企业赖账行为严重,而这些都导致投资者不敢对其贷款;通过构建信用信号传递模型表明,企业通过信用建设,向投资者传递良好的信用能力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关键。凌智勇、梁志峰采用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指标,建立模型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的绩效。得出了融资制度变革对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和投资均有正的显著影响的结论。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首要原因是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不够丰富,在已有的融资方式中,中小企业可选择的回旋余地很小,并且明显处于不利境地。具体而言:在债券融资方面。受发行规模的限制,尤其是1999年国家规定企业债券利息征税后,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在股票市场方面,主要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服务的宗旨和上市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基本上被排除在主板市场以外。中小企业融资可能的方式只有权益资本融资和向银行借贷形式的负债融资。

在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困难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的状况却不尽相同,有银行方面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对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

1、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政策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信贷资金的70%。然而,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导致信贷资金向国有企业倾斜。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倾斜,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

2、所有制观念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导致企业所有制观念根深蒂固,自然而然、潜意识地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选择和信贷资金的投放。一方面,中央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国企改革;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把支持国有经济发展作为已任。国有商业银行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信贷资金投放的首选对象,还有另一层用意,即贷款一旦发生呆账、坏账,政府财政以及有关部门可以“埋单”。

3、传统的规模经济观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强调集约化经营,在经营思路上都采取“抓大放小”、“抓大选优”的策略。在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下,国有商业银行偏好与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信贷供求关系,并倾向于大额或大批量的业务,而漠视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迫切需求。很多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几十万、一百万以下的贷款申请一般不予受理。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店大欺客”的问题至今未能很好解决。此外。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制,在执行中,一笔贷款放出后要由直接责任人全过程负责,迫使信贷人员更加谨慎,怕冒风险,对前景虽然看好但目前情况一般的企业贷款基本上给予拒绝。

4、信息不对称下规避风险的制约。这一制约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慎贷。银行在运用资金时十分重视风险的防范。银行更加关心贷款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企业经营状况,关心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稳定的销售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本息。然而,中小企业经营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处行业特点各不相同。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很难对它们在行业中的地位进行评价。中小企业在规模、产品经营范围和技术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的风险,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成本费用高的制约。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具有贷款笔数多、数额少、用款急的特点,银行因放贷的管理成本高而惜贷。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企业规模,出于节省管理费用等因素考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信用审核很难通过非现场监督(如财务报表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由于获取中小企业内部信息的成本高昂,银行宁可做出不贷款的决定。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障碍。

(二)社会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

1、社会信用意识差。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偏重引资、投资和招商等经济工作,放松了社会公德建设,对企业操守诚信的重要意义宣传不到位,营造良好信用的氛围不浓。一些企业和个人总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借了不还“天经地义”。个别部门或企业信用观念太弱,甚至不讲信用,贷款时什么承诺都有,什么条件都能满足或答应,贷款到期时却软拖硬磨,致使大量的贷款经常逾期,有的甚至呆滞或欠息。还有一些企业,本来信誉良好,但在生产经营中被“三角债”拖连,造成了恶性循环,一家拖欠,影响一片,货款不能及时回笼,贷款也就无法按期收回。这样一来,银行对本来信誉良好的企业也不放心,每笔贷款的审查都要慎之又慎,一丁点的不足都过不了关。对此,一些企业误解是银行在“刁难”人,是“故意找茬”。

2、缺乏信用担保机制,现行抵押担保办法已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需要。当前

大部分企业无法得到贷款支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效担保。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需要企业提供自身或第三人的资产作抵押,或由第三人作保证担保。但是处于发展和创业时期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合适的不动产等传统抵押资产。既无法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物,亦无法向为其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银行毕竟不是风险投资者,它要求有一定的资产做抵押,项目再好,不能口头说了算,像那些没有固定资产可作抵押的项目承担者,就是项目再好也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法律服务软弱,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依法打击的力度不够。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比较普遍,金融机构维护正常债权过程陷入了“诉讼难、执行更难,赢了官司输了钱”等境地。

4、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质量低下,收费过高等已经在一些领域成为贷款投放的瓶颈。很多贷款手续牵涉到地方一些职能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法等一些金融法规实行后,一些信贷手续逐步健全和规范,缺一不可。然而,个别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太差,很多企业对此非常头痛,甚至觉得这些部门的手续比银行自身的手续还难办!还有个别部门,收费太高,企业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导致小中企业宁可民间高息抬款,也不办理这些手续以谋求贷款。

(三)企业自身方面的制约因素

1、中小企业发展不稳定。存在较大风险。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具有很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①市场风险。中小企业难以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自身的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十分有限,容易发生错误决策;②技术风险。中小企业因其经济实力弱。缺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因此面临着比大企业更大技术风险;③管理风险。各类人才缺乏,生产经营不规范。管理混乱,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实写照。

2、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少。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因陋就简,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厂房、设备投入并不多。目前,银行向中小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又以抵押贷款的方式为主,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拥有较低的固定资产比例,这使得办理抵押贷款时质押品的价值不足,由此可获得的贷款数额也小。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因其土地、厂房所有权证件不全,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因而不能获得银行贷款。

3、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混乱,账目不全,不能如实反映盈利能力。中小企业账簿管理、财务分析意识十分欠缺,账目不完全或无账可查。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的审查程序。而且贷款发放后监控也十分困难。甚至有的企业公然造假账,迫使银行只能回避这类企业的贷款申请。

4、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恶化之时,企业主往往一走了之,逃废银行债务,使银企间的信用基础越来越脆弱。信用缺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5、资金借贷成本高。中小企业申贷手续繁琐,贷款利率上浮,导致债务契约达成交易成本过高。银行出于回避风险的目的,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批更为严格,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甚至导致市场机会的丧失。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本着在现实状况下找出路,本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为:①以政府为主,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服务机构、并制定专项法律、特别优惠政策、金融支持计划等,从而形成完整的国家金融支持体系。②从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面人手,共同努力,扫除间接融资的种种障碍。政府应该放宽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限制,并鼓励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的建立,尽快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银行应该尽快转变经营理念,真正面向市场,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同时加快金融创新。而中小企业自身也应提高信誉度,加强企业管理,增强财务透明度。③在我国目前现有的资本市场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规范市场运作行为,重新树立广大股民对股市的信心和兴趣;在二板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对中小企业更具针对性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努力实现资本的全流通,为风险资本的退出铺平道路。

1、进一步加快现代规范的企业制度建设,给予公司制下中小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直接融资权。

2、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不断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促进金融业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健康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增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的能力,并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块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为保证这类关系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企业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其融资特点的“第二板块市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日渐成熟,国家的金融监管能力大大加强,经过几年的调查和了解。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有关“第二板块市场”的运行规律,因此,建立“第二板块市场”所必要的物质条件上的准备也已基本就绪。

4、鼓励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向亲朋好友借资。在新的形势下。完全有必要将这种亲情关系引导到一种正常的规范的创业投资关系上来。借鉴意大利和法国的做法,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向亲朋好友借资的措施。以建立一条中小企业便捷有效的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政策篇9

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基本内容。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结合自身生产状况与资金周转实情,为满足自身经营发展与资金需求,利用不同渠道,开展一系列的保证企业创业与发展活动的资金融通活动。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寻求资金帮助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中小企业的特点所限,中小企业进行企业融资活动时,会面临一些困难。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大约有4059.2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1085.72万户(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000多万户,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无法与大型企业或者国企抗衡。其资本来源也较少,受到融资环境的限制。虽然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是正是由于其生产经营规模小,所以其生产经营方向易于调整。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较好发展机会,可以逐步走向联合体制,调整生产经营方式。

传统中小企业融资多依靠自由融资,也就是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也有部分中小型企业依赖银行贷款,但是其缺乏稳定的融资服务机构与服务中介。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多元化发展,但是受到的限制较多,而且也面临一定的融资困难。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2014年下半年,银行又开始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例如中国银行的定期年息由3.3%涨到3.5%。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所以更会从自身收益与安全性的考虑,会选择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随着外资银行与地方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剧烈的竞争。生产能力较差、财务体制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

2.缺少融资中介结构。我国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介结构与平台。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策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与监督。导致融资活动中的漏洞难以被发现。政府没有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时,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或者发动亲戚的力量进行解决。

3.财务制度不规范。中小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经常存在会计与出纳两个职位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多缺乏规范财务制度,领导本身也不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导致财务信息不实,存在失真现象,不能正常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金融机构不能通过审核企业的财务工作来判断其生产能力与资金实力,不能获得可观的财务评价。从而增加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中小企业财政金融策略研究

1.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需要完善中小企业外部经营条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平台,整合中小企业资源,全力落实中小企业政策措施。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中介。政府可以加强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介服务,并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条例,确保服务中介能够发挥自身价值,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位的帮助。政府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财政优惠等策略方面的扶持。既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也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改善与银行和企业的关系。银行贷款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其安全性、稳定性更为优越。中小企业如果能获得银行贷款是最佳的融资方式。政府必须加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企业需要让银行充分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与财务状况,以及日后发展前景。银行做充分调查后,才有可能提高放贷效率。

3.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政府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从建立全新的中小型银行着手,由地方财政出资建设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或者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其次,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可以根据现有政策,建立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加强相关法制政策的建立,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恰当的融资比例。扶持银行将一定比例资金投入中小型企业中,尤其针对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4.倡导集群融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倡导中小企业通过集群的方式克服单个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的局面。可以将大量生产产品相关的中小企业集中到一起,提高外部经济规模,同时也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容易获得银行、其他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的信任,在生产技术、融资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利于解决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企业融资政策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管理宏观对策

一、紧缩货币政策的含义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在资金流动性泛滥情况下采取的基本对策,具体体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社会在不变价格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引发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通常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资金控制等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等等。因此,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除在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之外,加息和提高货币准备金已经成为央行实施政策的两大基本手段。

二、货币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一直存在的弱点,如企业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总量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投资小、经营积累较慢、内源融资的金额小,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告和经营业绩,增加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难度;此外,中小企业信誉度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自身信誉度不高,如有的中小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经营业绩恶化,于是利用经营者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多头抵押资产,逃避银行债务;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发行上市直接融资的需要,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和对投资者隐瞒重大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也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消极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金融业的整合体现出浓厚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处于关闭与合并之中。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相对较高,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由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实施预算硬性约束,使得信贷标准更加严格,直接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在整合期的贷款紧缩,而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几乎不受整合的影响,显然,这样做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尚未完全形成,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渠道单一且成本高;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效果有限;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对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着。目前我国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其调控目标直指房地产和产能过剩项目,为此央行推出了以总量为主的组合调控工具,包括数次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等等。但不幸的是调控脱靶,子弹打向了中小企业,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已经进入宏观调控的寒冬。据了解,温州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企,已经达到10%以上,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从民间信贷融资,利率高达30%,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工关门。货币调控产生的这一结果,是由于调控政策单一,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形成了一松就热、一紧主死的怪圈,导致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波动过程中中小企业在金融和资金资源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国有大型企业和大项目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推动高投资高通胀,但中小企业所获的收益并不多;而一旦收缩银根,国有企业仍有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可供选择,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就成为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受害群体。再加上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实体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许多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加上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企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无门,迫使他们纷纷逃离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样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全背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

三、中小企业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融资管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大中小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经营上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之外,加强融资管理也是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提升企业总体实力

首先,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并通过把握金融政策运用金融知识,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企业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产品市场饱和以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创新,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2、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假合同、假报表等现象的出现,并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增强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意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

3、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为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应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银行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

4、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造

在我国,居民储蓄非常庞大,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资本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中小企业,将大量闲散的社会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其利益导向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更加完善,此外,还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制度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中小企业应对货币紧缩政策解决融资问题的宏观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四成和六成左右,而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占到了九成。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其生存和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积极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宏观层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这固然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尽快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促使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规范经营行为;其次应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龙头性质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在此类企业遇到宏观政策环境所引发的资金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2、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设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它除了具有连续融资、推荐、优化、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等一般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形成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企业根据自身设备投资的需要向租赁公司提出设备租赁的要求,租赁公司负责融资采购相应设备,然后交付承租企业使用,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企业享有停租、续租或留购设备的选择权。融资租赁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既可以克服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选择,也无需具备资本市场上市所要求的那些苛刻条件,为广大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建议我国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产业,它既能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可谓是一举多得。

4、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制度中,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在此,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对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按5%和3%的征收率课征增值税,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科研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应考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制度,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的中小企业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本身,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对此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刘晓午:警惕货币紧缩政策过犹不及[n].中国经营报,201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