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1:48

农村养老现状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养老问题存在着许多不足。以湖北省咸宁市某乡镇为例来看,该乡镇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养儿防老”式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有限,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员日益增多,农村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不能够满足养老的需求,而且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

“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老龄人群则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深入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此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为主要方式,确定了七个相关的调研主题:1、老年人的子女有没有外出打工,如果没有是否与子女一起居住;2、老年人如果独居,那么其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是什么,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来源;3、他们是否了解或者购买过养老保险;4、他们是否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并谈一下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5、当地政府有没有对老年人实施补贴;6、他们有没有低保;7、老年人闲暇时主要的娱乐方式是什么;8、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获取了当地的养老保险实施现状、老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娱乐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一、关于老年人的居住方面

绝对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是一个人住,原因主要是子女在外打工或者是老两口一起居住,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与子女一起居住,这类老年人群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70岁之间,他们与子女一起居住的原因主要是要帮子女照料小孩。而还有极少数的老人单独居住的原因是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年人,87岁高龄仍然一个人独自居住在老房子里,并且她的腿脚很不利索也无法正常走动,所以她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每月90元的低保,每天只能维持两餐的伙食。而通过聊天我们了解到她有四个子女,但是这四个子女已经离开家十几年没有回来过了。

二、关于独居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方面

农村独居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田和种地,在该镇,种田是指耕种稻谷、红薯等粮食作物,而种地则是专指种蔬菜。独居老年人一般都是靠这两样来生活,而他们的子女大多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来探望,比如其中一位80岁的老年人就说,逢年过节的时候他的儿子会带着肉,女儿会带着鱼和粮食来看望他。也有少数老人的生活并不能那么如意,他们也主要是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并且子女不能尽赡养义务,而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不得不去“拾荒”。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可以拿到政府的低保费,但是那都是极少数的人。

三、关于老年人养老保险的方面

在我们所有了解的对象中,只有一位65岁的老年人购买了养老保险,这位老年人退休前在食品公司供职,他的养老保险费用退休前是公司交纳,在退休后由他自己交纳。其余的老年人在谈到养老保险的问题时,都只是模模糊糊地说“买不起”、“没有那个闲钱”。据我们了解,该镇的养老保险费用为每年2000元,正如一位老年人所说的:“2000元已经足够我一年的花费了,干嘛还用这钱来买什么保险,自己留着钱最保险了。”

四、关于老年人农村合作医疗方面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当地人告诉我们,平时看病,县城可以报销50%,而镇上可以报销75%,当谈到合作医疗的效果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表示很好。但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有一部分老年人告诉我们他们患有腰痛、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一直没有去看,他们说即便是可以报销,但是他们自己要负担的那部分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十分昂F的。其间,也有一位老人是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在于,合作医疗是他们村所在的大队出一部分钱,自己要交纳剩余的那部分,而当初办理合作医疗的时候他没有钱交纳自己所承担的费用,因此没能够参加合作医疗。不过,整体上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老年人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得到了普及和落实。

五、关于政府对于老年人的补贴方面

该镇的老年人尚未拿到该项补贴,据当地人描述,当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统一由政府照了照片,但是具体的补贴措施尚未落实。村民大多猜测或者听闻县里的或者镇里的补贴已经落实,而只有部分农村尚未落实。

六、关于农村老年人低保的方面

通过调查了解,绝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低保,在了解过程中只有一位老年人享有低保待遇。据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当地农村,低保是要靠“面子”才能拿到,也就是“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老年人没有申请,而是他们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

七、关于农村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与我们之前所预料的相差不大,农村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并不十分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单调的。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就是每天下午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也有一些老年人可以看看电视,而那些身体不好行动不甚方便的老年人基本上每天就呆在家里,“在家里坐坐”。这主要可能还是与农村的娱乐设备不完善有关,通过我们调查,我们并没有在农村发现任何可以利用的娱乐设施,如戏台、健身器材等。

八、关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在生活满意度这一方面,我们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有大部分老年人都觉得生活马马虎虎,说不上好但尚过得去。而也有一部分认为生活很满意,这主要集中在那些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群里。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不够好,无法满足生活保障和物质需求。在谈到经济条件的时候,有些老年人还告诉我们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影响。可见,要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满意度不高的现状。

通过对该镇农村养老现状的调研发现,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特征,亟需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进行补充,即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以及其他老年人的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现状篇2

根据人口普查局的官方数据,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而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农村人口占的比例约为65%,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76亿,占总人口比例的月14%,而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23亿,这个数量远远大于城市人口总60岁以上的人数,约为城市60岁以上人口数量的1.7倍。而在所有的农村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约占20%,与之相对比,城市人口中老龄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例约为8%,这一比例足以看出农村老龄人口比例之高,突出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相比而言,城市人口有着较高的收入,这使得本来已经较为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低收入外加过高的老龄人口比例,养老保险问题在农村社会成为了一项关注度极高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表明了政府对于养老保险的关注度的提升,2010年,将加快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政府将养老保障视为全社会的试点工作,这一工作的普及必然首先起步于城市,目前,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农村养老保障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从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来看,政府没能将城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区分开,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还不容乐观。

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制度问题进行研究,如今已有10几年的研究过程,也呈现出了多种现状以及特征,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目前主流的观点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养老制度、传统救济养老模式三大类,而从各个学者的研究中能够发现,目前许多学者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认识还比较局限,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许多人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简单的理解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去研究,而缺乏了对福利待遇、救济制度等问题的研究。综合各类观点,笔者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将其分类: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其中,社会救济是指传统的对于农村贫困老人由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救济金、救助款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险是指农村老龄人口应该被给予的各类保险款项,包括养老保险、土地保险、土地征用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险等项目。农村社会福利是指农村老龄人口应该享受的相对于年轻人来说的优待项目,包括社区养老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生活津贴、医疗服务等。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含义与这三大类息息相关,它是指用来指导三类中具体项目实施规则的国家规定。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于各个项目中,具体制度如下:

3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现状

3.1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已经出台了几项针对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专有政策法规。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个问题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占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法规的大多数,国务院于1991年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即规定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直接由民政部负责,下一年中,根据《决定》中提出的关于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纲领性指示制定了细节的实施方案,即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实施养老保险的细则,包括养老保险发放的途径、申请的标准等等细节。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向全国各地区发放正式通知,强调各地区要根据《决定》与《方案》认真开展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工作,体现了国务院关于该问题的重视。2002年又出台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整顿工作规定,保障了农民的利益。2007、08年,国务院联合国家几个部委一同探讨10几年来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出台解决方案。2009年,国务院出台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新政策,旨在改革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模式,使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更加有利于农民,并于2009年、2010年分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二者都明确指明要狠抓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提高老龄农民待遇。

图1

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法规。国务院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出台《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弥补农民因被征用土地而对其造成的重大损失,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意在使农民不因其土地被国家征收而造成其个人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表明了国家不因整体利益而损害农民个人利益的态度。国务院同样也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相关政策法规,目的是保障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又拥有农村户口的打工群体的利益。国务院于2001年、2006年分别出台《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一直以来农民工问题就是社会中最有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随身处城市,但并不能享受城市人口养老保险政策,《通知》和《意见》给了高龄农民工以社会保障。

我国目前存在的国家层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法规如图1:

3.2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

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是以国家出台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政策法规为基础,针对地方不同情况而出台的具有地方特性的政策法规,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中有些地区为国家关于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政策法规的试点地区,因此其更具有创新性。而有些地区农村迅速城市化,大量农民土地被征,因此其补偿力度较大。而有些沿海省份经济较为发达,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因此出台了较为有待的农村老龄人口福利待遇政策。因此,基于我国地区不一样的经济情况、政治情况,我国目前地方性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政策差异也相对较大。笔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法规现状加以分析。

北京为我国首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养老保障政策较为优待。北京对于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主要通过调剂金、基础养老金等形式发放,具体的较为标准为根据上一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9%-30%位农村老龄人口缴纳保障金,每人每年补贴30元作为缴费补贴,同时对于残疾人老龄人口将按照等价给予参保补贴,其待遇标准为每人每月280元,通过个人专门的养老金账户按月分发,并且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可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苏南地区的养老金缴费标准分为100、200、300、400、500、600、720、1200、1800元九个档次可供农民选择,根据缴费的多少后期的补贴额也不同,其对农民的缴费补贴为每年60元,对于残疾人的补贴政策与北京相同,对于缴费15年以上者每月补贴120元起,多缴费者补贴额更高,缴费不足15年者每月补贴100元,采取按月发放的方式发放养老补贴,同时可与城镇养老保险衔接;广东东莞地区按照上一年度全市职工最低工资的15%收取费用,其中,由单位缴费7%,个人缴费8%,对于缴费未满15年的人员由单位补缴,市镇村按3:3:4的比例分担费用,从来未缴费的人员每月补贴200元,缴费满5年的人员每月补贴430元,缴费不足5年者每月补贴300元,同样采取按月发放并可与城镇养老保险衔接的政策;山西宝鸡地区缴费标准分为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八个档次,对于缴费200以下者补贴30元,缴费300元则补贴40元,缴费400元补贴45元,缴费500元以上者补贴50元,对于60-69周岁的老人每月补贴60元,70-79岁老人每月补贴70元,80-89岁老人每月补贴80元,9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90元,采取按月发放并可与城镇养老保险衔接的政策,但其养老关系不可转移。

从以上各地区政策可以看出,虽然全国的国家性政策相同,但是各地地方层面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差异很大,呈现出综合保险与专项保险并存、市民待遇与差别待遇并存、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并存、整体保障与特殊群体保障并存的特点。

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现状

4.1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项目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虽然各个地区有着差别较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法规和制度,但是,从目前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开展情况来看,各个地区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各个地区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已经开展的较为全面,也对提高农村老龄人口待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其他类别的开展水平则较低,绝大多数地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在农村人口中的覆盖率和实施水平就低,很多地区甚至还没有开展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相关的服务也业务。并且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政府最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时间段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间,在近五年的时间内,国务院仅仅了少数几项关于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相关通知,但是并没能出台改革政策和重大改进措施,同时各个地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领会偏差的问题,即使各个地区的地区层面政策不一致,但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主旨是一致的,仍然有地区背离主旨开展养老保障活动。

4.2社会保险项目有待完善

农村养老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 保障制度 河南

一、引言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据统计全省现有农业人口多达7000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700多万。河南省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农民仅靠种地难以实现致富目标,外出务工仍旧是目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需要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重点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二、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一)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的意识相对滞后

河南省地处我国的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比较严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较低,很多农民主要还是被“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所占据,参与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同时,很多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自我保障意识较差,加上有的农民长期受到传统经济的不利影响,担心货币贬值或政策变化,对农村现有保障制度还持有一定的疑虑。

(二)农村养老保障资金存在较大缺口

从河南省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还存在较大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导致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

1、省政府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不足

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河南省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在逐年增长,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农村保障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所占河南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与河南省养老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由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关系到农村经济与政治的稳定,资金投入过低也不利于河南省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养老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不规范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被基层政府挪用、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河南省也不例外。有时,当中央政府把保障资金发放到河南省的基层政府后,政府部门出于地方财政紧张等原因,将社会保障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或其它投资项目,未能及时兑现政府给予农民的承诺和支持,使得农民的权益遭受损害。

3、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河南省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即城镇居民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享有比较完善的、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农村居民则是长期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随着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然需要尽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4、农民养老保障负担过重

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是人口基数大,尤其是老年人口和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随着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存在,需要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增加相关投入。

5、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而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在该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使得河南省很多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不够规范,造成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无序流失或转移。同时,河南省的很多基层管理机构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混乱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障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挫伤了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各项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三)提升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对策

1、加快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解决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只有加快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此,河南省要进一步将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继续加大对食品等农村支柱产业的帮扶力度,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2、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土地更是当地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一种相对低效和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河南省相关部门要结合国家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最新政策和精神,结合当地社会经济体制特点,要敢于对传统的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和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奠定更好的基础和保障。因为这不但可以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及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民进城务工或就业,增强农村家庭的农业外收入,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3、拓宽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筹措渠道

为了进一步缩小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缺口,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投入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社会保障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集体的投入和个人的缴费。目前,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障取代家庭养老保障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相关部门要明确国家、地方和个人的投入比例,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国家和省政府要适当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集体经济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调动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构建和完善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科学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法制建设

养老保障工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是确保农民各项权利和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制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要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是是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针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河南省在遵循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的农村现状,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条例”;二是坚持公平与效率一致原则。在坚持公平的前提下,能使每个农民的合法权益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不可忽视效率的有效激励作用,只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激发农民的干劲,实现农村社会财富的增长,才能确保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三是是坚持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任何人都享有国家和法律规定的养老保障的基本权利,但同时也要积极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享受权力和履行义务的和谐统一。

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现状的分析,表明河南省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需要,须要相关部门根据河南省的实际,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将河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杨静,徐丹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公共投资优先次序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09(8)

②张红霞.北欧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③张颖.加快构建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④郭金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⑤杨中柱.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3)

⑥叶明.农民工社保权益受损的法制原因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农村养老现状篇4

一、农村社会家庭养老现状

我县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中供养,县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光荣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37所,供养老人1480人;二是分散供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20__年4月,我们深入茨岩塘镇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子女孝顺老人基本上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60%;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0%;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占8%;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有2人。上述情况说明,政府组织办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养老有限,满足不了社会老人需求;“养儿防老”已难适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通过调查了和解,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人结婚后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赡养老人意识逐渐淡薄;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关系,一些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农村养老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研究

瞻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思考如何解决和完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农村养老的表现形式与现状分析

农村的养老问题大致包括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抚慰三个方面,养老方式大致可分为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商业保险养老三种类型。

1.1家庭养老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以老年人为中心,老年人拥有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为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社会中有着重大影响,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表现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道德体系的崩清,农村居民养老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第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使青年夫妇的经济负担加重。与古代农村相比,现在农村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一对青年夫妇通常要瞻仰2~4位老人和1~2个孩子,青年夫妇经济负担的加重,使农村养老正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第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工厂、楼房、道路占用,人均可耕土地数量急剧下降,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弱化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养老机制。现实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和可耕土地的减少,造成农业收益难以保障普通家庭的经济支出,也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不相识应。

第三,外出打工成为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严重冲击了传统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青壮年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导者,老年人的家庭权威地位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家庭财产的支配权,经济来源的重大转变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第四,多子女家庭通常形成多个独立经济单位,他们虽然都是瞻仰老人的主体,但一些多子女家庭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在瞻仰老人问题上通常又相互推诿,最终出现谁也不养活父母的的局面。这种情况虽然不多,新闻媒体却不断曝光,兄弟姐妹为了养活父母而对薄公堂的案例屡见不鲜,负面影响很大。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老人大都与子女同住,因而家庭养老占主要地位。家庭养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负责老年的衣食住行、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由子女负责。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劳动能力逐渐降低以至丧失,最终完全依靠子女的供养。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青年夫妇瞻仰老人和培养子女日益加重,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1.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又一表现形式,由集体筹资解决老年人的生活资料。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老人的晚年生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孤寡老人的衣食住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五保户制度。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由生产队从集体财产中供给各种生活资料,负责孤寡老人的吃、穿、医、住、丧葬问题。1980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不再掌握农村劳动产品的分配权,农业产品归各户所有,五保户的供养由生产队各户分担。最近几年免除农业税和农业提留以后,农村五保户制度正在消失。

第二,乡镇敬老院。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了敬老院,用于解决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农村提留取消以后,五保老人的晚年生活日益受到政府重视,各级政府制订了相应政策,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接合。随着敬老院建设步伐的加快,集中供养正在成为孤寡老人养老的重要方式。

农村敬老院的资金非财政全供,房间设施及生活标准分为不同等级,根据入住人的要求收取相应费用,收费标准通常为每月500元至上千元不等。事实上,现在敬老院入住者多为经济较好家庭,其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真正的孤寡老人进入敬老院存在较多困难,一是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孤寡老人的入住需求;二是孤寡老人没有子女提供费用,本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法支付每月费用。

第三,低保制度。低保最初试行于城镇,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要求1999年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均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从现有的农村养老方式比较来看,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只有筹资渠道稳定,制定出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发放制度,该项措施的推行将对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1.3保险养老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其他保险业理赔难等因素的影响,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农民近乎为零。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的商业养老保险虽然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制约,商业养老保险只是在我国少数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户中存在,多数农民被排斥在经济壁垒支外,人数微乎其微,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大局几乎不构成任何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主要宝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匮乏,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不多,没有多余资金购买个人养老保险;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没有资金承担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险;国家没有提供资金支持。由于资金问题,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多。二是缺乏制度性保障,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保险金的发放,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大都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执行,在保险金的管理和发放过程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措施。

2建设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思考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农村情况比城市复杂,建议将农村地区划分为富裕、中等和欠发达三大类,政府部门应考虑各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社会成员,按照各自责任,共同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2.1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巩固完善家庭养老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农村老龄人口明显多于城镇,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的资源供给却很有限。在人口基数庞大、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低且增长速度缓慢,在前期储备缺乏的广大农村,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政府社会保障的缺位,部分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难题。

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在我国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出于稳定社会局势、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均大力宣扬儒家的忠、义、孝、悌思想,历代表彰孝子的例子不绝于史。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敬老、爱老的传统教育,从正反两方面收集素材,采用新闻、影视等多种渠道表扬那些敬老、爱老者的光荣事迹,对那些不愿赡养父母的人,以公开栏、曝光台等形式在社会上进行公开批评,加强舆论监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老敬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强化社会舆论的同时,也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从道义和制度两方面巩固家庭养老功能。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公开化、制度化,使政府部门的监管有章可循。

同时,政府应要采取一定措施,给赡养老人的子女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在物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比如对赡养老年的低收入家庭,应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对赡养高龄老人的农户,如住房紧张,要优先划拨宅基地,当地企业招工优先让他们进厂上班等。

中华民族有着优久的敬老、爱老传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历史背景。某些社会思潮虽然冲击了个别人的敬老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并给以相应的政策性鼓励,对于在家庭养老方面有着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敬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将会得到发扬光大,家庭养老也将会在农村养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大力推广集体养老,扩大低保的覆盖面

农村社区既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村落,又是人们生活交往的集合体。农村集体养老主要形式表现为乡镇、和村委会建立敬老院或老年公寓等。这些农村养老组织离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地方很近,人文环境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大体相同,能安心、平静地在此生活,同时,也便于老人的子女对社区养老组织工作的监督管理,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集体养老曾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集体养老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养老的资金来源,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生产队和村委会,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开支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列,村干部务工补助、村务活动、建设支出,主要依赖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虽然有一些村、队的工商业取得较大发展,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大多数生产队和村委会没有工商业,取消农业税和村提留以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以现有的经济水平根本不能履行村委会管辖范围内的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税费改革后,乡村收入大幅度减少,现在的许多村委会不再申报老年人入“五保”现象。个别村办敬老院也是形同虚设,有的敬老院地盘当成了村办企业或个人承包干其它事情。

乡镇是地方一级政府,具有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应该在农村养老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现在的乡镇敬老院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能够接纳的老年人数有限。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养老设施的建设步伐,使每个乡的“三无”老年人在敬老院里颐养天年。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将富足人员分流到敬老院里照顾老人,使养老逐步形成一种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施的完善,不断吸收有子女且经济来源较好的老人有偿入住,增加敬老院的收入,以养老事业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比而言,“低保”是简便宜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措施之一。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提高农村低保专项补助资金比例,组建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来施行。鉴于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经验,应督促各级民政部门建立专门的低保管理机构,就农村低保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保障低保的公平有效,政府应规范农村低保的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对各乡镇农村低保核查扩面提出具体要求,放宽准入条件,收紧审批权限。由乡镇(街道、开发区)民政干部入户走访,参加村民代表评议,公示无异议后审核上报,将农村低保发放花名册、工作规程、新申报(调整)低保待遇名单、举报电话等相关内容常年公开,使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这一惠民政策一目了然,使许多农村特困户就是通过低保而获得低保救助的。

2.3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应通过立法手段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保证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向农民和农村的倾斜力度,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由财政拨款,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工作经费却是从农民社保基金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公平和不平等。应比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管理费方法,对经办机构经费实行财政拨款,使农民交纳的保险费更多地用在农民身上。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方面,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应及时增加对农村养老工作的财力支持,优先解决无子无女老人的生活保障,照顾独生子女老人的生活,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既能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最终减轻政府部门在农村养老方面的财政投资。

参考文献

[1]王华菊,李朝.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21-22

[2]陈玉玲.农村养老问题探讨[j].河南农业,2009(05上):52.

[3]杜艳辉,刘婷.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132-133.

[4]元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眼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05):15-18.

[5]王玮,赵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眼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2009(04):128-129.

[6]王兴业.改革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06):55.

[7]张海凝.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初探[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3):36-38.

[8]郎明朗,卢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究[j].学理论,2009(05):91-92.

农村养老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养老 现状 立法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一)家庭养老,即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999年6月,农村97.6%的老人仍然为家庭所供养。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2.4%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

   (二)土地养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障。土地分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对土地的使用和收益是父母的专有权利。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使用权,必须以赡养父母为前提。千百年来,这种让渡与受让的实践,要求年轻一代必须负责家庭养老。这不但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且是一种近乎于因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强制性义务。直至今日,土地仍然在维系农村养老关系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拥有土地的农民还可以依靠土地的产出作物或有偿让渡给他人使用获得收益来维持生活。

   (三)储蓄养老,就是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平时积蓄维持生活的养老类型。这在农村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年轻时有所为,年老时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同时没有什么负担,生活上可能比子女要好些,因此他们没有向子女提出赡养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农民因为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了信心,认为只有钱财才是可靠的,因而在年轻时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四)集体养老,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主要包括五保供养、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农民退休养老和养老院制度。

   (五)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000多个县(市、区)的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二、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农村养老现状篇7

60后农民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他们结婚生子的时候,正赶上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4-2-1”式家庭人口结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将是2个成年劳动力来赡养4位老人并且抚养1个孩子,由于收入水平有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力不从心。我国养老服务最困难的是今后独生子女父母一代,对未来的养老问题,应未雨绸缪,“防洪与抢险并重”[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处在探索阶段,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农民的土地养老保障模式,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最终建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1我国农村土地的双重功能在土地制度问题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最大不同是: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1.1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是指,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土地自身是有产出的,这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当然,土地的这一功能并不能自我实现,而需要人们对土地有所投入才能实现。正如威廉•配第所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由于土地自身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以及人们耕种方式和市场环境的不同,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而很难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土地的这一功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发现土地的产出要等于甚至少于自己对土地的投入。这也构成农民抛荒土地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土地农业生产功能的存在。人们可以改变土地的肥力,通过调查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作物和耕种方式等,实现土地的农业生产价值。1.2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算不能够依靠种地来发家致富,也能够养家糊口,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就是土地保障的雏形,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土地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保障功能。手中有一份土地,农民就可以在上面辛苦劳作并以此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在土地上的劳作还可以为农民换来经济上的收益,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尽管同时存在着大批农民抛荒土地进城打工,但这并不能否定土地的就业保障功能。因为这是农民的唯一退路,在进城务工的农民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重整旗鼓。二是养老保障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养老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民手中有一份土地,自己耕种或交给自己的子女耕种,这就可以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一份基本的养老保障。2我国农村土地养老现状———基于对重庆市永川区大安镇60后农民的问卷调查为了解我国农村土地养老的现状,笔者对重庆市永川区大安镇60后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安镇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百强镇,位于永川东部,东距重庆主城区50km,西距永川主城区10km。幅员面积92.46km2,城镇建成区面积约3km2。总人口61400人,其中农村人口39400人,人均占地0.15hm2,土地收益低。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征用,同时由于一些涉农项目进驻大安镇,土地流转较为普遍。此次土地调查,采取案例调查与农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由于样本村和农户的选择没有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因此,有关案例情况和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主要采取简单直观的数据汇总和均值分析方法。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图1、2和表1。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也成为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尤其是经济支持力的最主要来源。由图1可知,受调查的94位60后农民中,有62位农民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其中又有32位受访者家里只有一个女儿。这充分说明,等未来这部分60后农民需要被赡养的时候,仅依赖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行不通。从受访者对土地的态度看(图2),大部分(54.26%)60后农民认为养老必须依靠土地,29.79%的人认为土地可提供部分养老。这说明,土地养老在60后农民群体中具备心理基础。老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是影响其养老保障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随着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养老保障程度也在增加。被调查区的土地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油菜和蔬菜,种植收益差异不大。从表1可以看出,承包土地面积不同,对农村老人养老支持有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作土地面积大,自然产量多,卖粮收入增加;而是由于大安镇的地理优势,土地很容易流转出去,使这里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心理支持,即使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把土地转包给他人,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流转收入。另外现在大安镇的经济发展很快,各项建设占面积比较大,土地被征收时,可以获得一笔征地补偿款来防老。以上分析表明,土地对农村老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受访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流转权。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3种形式,即家庭养老,养老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都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来提供;机构养老,村里或镇里有敬老院,老人把宅基地和承包地交给村集体,村集体为其提供在敬老院的费用;无人赡养的老人虽有子女,但是子女不在身边外出打工或不在本村居住,对老人长期不闻不问,老两口或一个老人独自生活。此次调查显示,有90.35%的村民都愿意将来老了之后实行家庭养老;只有9.65%的人由于自己现在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已出嫁到远方或考虑到孩子将来有可能会不和老两口生活,而选择了到敬老院机构养老;但都害怕将来单独生活无人赡养。3农民土地养老保障的实现机制3.1农民养老保障的国外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养老保障的发展史证明,养老社会保障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养老保障资金来源来划分,主要有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险型、个人储蓄型、年金型等几种养老社会保障模式[2]。国家福利的普遍养老金模式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国家为每一位国民都提供养老金保障。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普惠制。该模式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公民,甚至部分外国人。第二,养老金的获取水平与个人收入状况无关。无论年轻之时做什么工作,居住在城镇还是乡村,国家都为其提供一笔可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金,不需要对申领者进行“道德调查”。第三,养老保障资金完全来自国民税收,不要求公民缴纳任何费用。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在欧洲和发达国家盛行,如德国、法国。社会保险类型国家强调农民养老的“个人责任”,待遇与个人收入、缴费年限相联系,同时,国家对“自助者”给予补助,也就是说,养老首先是个人的义务,然后才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福利国家模式相比,“社会保险型”福利体系的特点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二是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就业为重要目标;四是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个人储蓄积累基金型模式是以个人账户积累为主导的社会保险制度,公民按个人收入的特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国家不进行投保补助,不负担保险费,只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p#分页标题#e#农民养老年金模式基本内容是:第一,农业产业工人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工人和雇主共同承担,雇主的养老保险费用由他自己承担。国家给予税收、利息、财政补贴等政策性优惠和资金支持,并且缴费费率与收入水平挂钩。第二,养老金的领取水平取决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收入越高,缴费越多,领取的养老保障金就越多。第三,养老保障金的给付一般是按照一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来确定支付养老金的标准。该模式将养老保险的储蓄机制、保险机制,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经济学的均衡消费、风险共济原理,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养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养老保障模式,既有强制性的普惠制国民养老金模式,又有专门针对农民的养老年金,还有自愿基础上的农民个人储蓄性商业保险。既照顾到全民的公平,又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养老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可能做到为人数众多的农民免费实行较高层次的养老保障,因此必须让农民个体也要缴纳一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3.2农民土地养老保障的实施从物质条件看,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全国农地价值可能有50000亿元[3]。以土地为依托,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面对当前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所出现的实际困难,要打破主观上的思想束缚。一要多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保障,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社会保障相关知识,逐渐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土地即是保障”狭隘思想。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层面上接受社会保障,保证社会保障政策的顺利实行。二要有效利用土地,扩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忽视土地———农村最大,最宝贵的财富,以土地为依托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并不是说依靠土地单纯的劳动产出来筹措资金,很显然,土地单纯的劳动产出是无法满足构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的;而是指从农村最宝贵的资源———土地入手,合理分配土地资本收益,充实农村养老保障资金[4]。3.2.1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享有经济补偿。当前我国土地的利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力转移、户口外迁等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撂荒现象。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对个体农户来讲可以减少其负担,增加其收入(土地流出的农户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土地流入的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承包费用的收取,增加或增强集体收入,减轻集体负担,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现实中的土地流转是以农户的自发流转为主,缺乏有效的社会化的服务。转让方(农户)较多关注的只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缺乏对土地收益金的合理安排和规划。如果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取部分注入农村养老保障账户中,将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为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培育一个专门的为农户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组织,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该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服务,做好长远的养老准备。3.2.2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充实保障基金。构建现代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大笔资金的投入。2006年初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其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方资源的支持,目前尚不具备城市全面反哺农村的条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在土地经济功能日益弱化的前提下,农民失掉的已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而是蕴涵在土地背后的保障功能。而实践中,我国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对农民的安置方式主要是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农业安置、留地安置等基本形式,但大多是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大部分农户对此不满,因为这些补偿费只能暂时解决近期的温饱问题,如果今后就业困难,农民可能很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更不用谈养老和医疗问题了[5]。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与其相衔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也实行个人、政府、村集体3方相结合的缴费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3.3土地养老保障金的运作设立2种与农民养老有直接关系的组织:一是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公司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团法人,投资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回报农民,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国家应给予其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在投资途径、破产还债等方面进行特殊保护,确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政府不直接管理农村养老保险金,可以设立养老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及资金投向负责安全监管,并通过法令来规范公司的行为。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模式是借鉴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总公司,在各省设立分公司,统一管理,各自经营,既能体现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统一性,又能照顾到地区差异性的要求,既有竞争、又有内部协作。对于基金的运营,总公司及各分公司既可以自营,也可以委托其他信托投资公司、专业基金公司、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理财。第二种模式是由多个机构组成的管理及运营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基金管理人———全国设立农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法人、基金保管人———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另外,设立农村社区公益性的养老服务组织。该组织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或社区集中养老服务。其运行经费来源于各种养老保险或年金的支付以及农民个人的其他财产。4结论#p#分页标题#e#(1)土地作为养老保障的手段,能够为给农村居民提供了农业生产手段和农业就业机会,能够提供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和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农村土地制度都承载了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这种制度设计也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6]。(2)虽然目前土地提供给农民的保障水平不断下降,但土地作为农民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最大的一笔财富,因为除了土地,农民没有多余的储蓄等其他资源,土地本身所具有的承载功能、养育功能和仓储功能,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3)通过对养老保障资金的分析,得出了可通过转包、租赁、土地产权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偿地流转土地,使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多养老支持。还可以从征地补偿来款中提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过政府及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管理、运作使这部分基金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来保障60后农民这一养老保障中的弱势群体的老年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农村养老现状篇8

一、我县农村养老之现状

1、农村发展滞后,经济紧张。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比城镇经济发展还是滞后许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绝对差距甚至相对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既使有一部分也都主要用在了子女入学等方面,赡养老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缩小。

2、家庭结构转型,负担加重。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人数减少,家庭规模也在小型化,劳动力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家庭正在逐渐形成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相对上一辈对老年人,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无论是时间、精神,还是经济,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按传统习俗极少有男到女方落户,致使纯女户女儿外嫁后,父母一旦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就难免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沦为绝对贫困户。即使是多子女者也不乏“一母养十子易、十子养一母难”的现象出现。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

3、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年轻一代中,尤其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是首先考虑自己,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扩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不仅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减少,而且由于进城之后生活方式的变更、生活观念的变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导致大部分人的经济条件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更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从而逐渐将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寄希望于社会。

二、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重要意义

1、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保证。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因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及客观情况的影响,一般家庭均生育2胎或2胎以上,许多人都有生男而止的欲望和动机。因为一旦进入老龄阶段,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就只能完全依靠子女供养。如果没有儿子,生活就将无靠。尽管法律规定儿女均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农村靠女儿供养的概率并不高。所以,如果在农村全面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进入老年后,生活有保障,则彻底解除了农民对晚年的生存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会随之淡化,强生2胎或2胎以上、生儿则止的观念也会逐渐改变,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

2、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不能不大力缩小城乡差距。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实施乡村路面硬化工程、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政府投入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常规地以两位数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确实有了一定提高。但相比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不仅绝对数有差距,就是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相对数也有差距,也就是说生活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由于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城镇老年人群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在农村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仅仅拥有土地这一基本的劳动要素,他们难以生存。从中也就看出现今的城乡之间尤其是城乡老年人之间存在着不应有的差别。因此实行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必经之途,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

3、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内在要求。构成农村社会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但最基本的还是源自于生活问题、生存问题的养老问题、老年人无人赡养问题的矛盾纠纷屡见不鲜。最近虽然相继解决了农村五保户非农业户口问题并实行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离任“两老”(老村支书、老村长)人员解决了生活困难补贴,对农村特困家庭实行困难补助,而其中绝大多数资金又是用于农村老年人员,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还有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老年人因子女无能力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有的经常到各级上访求助政府帮助解决,这不仅分散党委政府领导的大量精力,还给社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是现代社会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如果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这一类的社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县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可行性

1、政策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从道德层面上升为政策要求,甚至法律规定,从而成为政府在行政中的一项重大责任。

2、社会基础。随着近年敬老院工作的发展,年老以后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已为社会所认同,为群众所接受,并逐渐形成风气。群众不必再在依靠社会、互助养老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社会声誉、道德评价考虑。尤其是全国都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都在努力统筹城乡发展,对我县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更提出了直接要求,形成了直接压力。

3、经济基础。就我县而言,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级财政实力日趋雄厚,已经有条件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当然,可根据各级财政实力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标准,但吃饱、穿暖、住好是养老的起码条件,必须予以保障。

四、推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必要举措

农村养老现状篇9

论文内容摘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完善我国舍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解决号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据2007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1.53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潮。我国农村在21世纪初已经进人了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深人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的养老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农村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两种观点都认为由于政府推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其程度不断加剧,而且甚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口老龄化同养老需求增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是因为老人与其他年龄人口相比,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需求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导致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目前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9%,而90%以上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养老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6%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资金筹集标准过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他们除了家庭外没有工作单位,因此养老负担全部落在家庭,老来生活更为拮据。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2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20岁交保险开始,40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2.8%,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三)法律保障缺失,管理混乱。

    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流失严重。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县级政府组织实行,资金由民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这些养老保险金时却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主要靠农民自己。然而许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发展滞后,不愿也无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补助。因此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际上已陷人了停滞状态。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家庭养老能力弱化。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是评价一种养老模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贫困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区老年人物质财富贫乏,精神生活匾乏,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常年累月在家中帮助做家务,部分老年人所负担的家务劳动过重,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农村老人赖以养老的一种重要资源己经缺失。再加上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该地区许多老年人负担着管理承包地和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因此,农村家庭养老的能力弱化了。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村人口是我国公民的主体,如果把这一群体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那么这种社会制度就是不完整的。目前,大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未确立,社会养老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无法可依。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贫困群体在农村中的比重高,加重了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困难。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特别是在农村,我们更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尽快形成较完善的家庭养老机制,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

    (三)巩固传统的家庭保障,使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由于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农村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代替。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应继续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法制观念使人们意识到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得到赡养是老人的权利,也可通过给付抚养费或给照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以一定经济补贴的方式,鼓励赡养老人的良好行为,以弥补因照料老人而减少的家庭收人,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

      (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探索农村新的养老形式。

    2006年我国已全面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人难以维持农村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加强社区养老保障的辅助功能社区养老是指在中国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方式。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集体养老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自我养老与家庭联系紧密,但又不同于家庭养老,当养老资源完全由农村老年人自己提供时,就是自养。

农村养老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