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34

人口统计分析篇1

关键词:人口就业;统计;经济运行分析;数据

为了推进本地区的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彰显人口就业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人将几年来从事人口就业统计工作中所获取的一些数据以及基础的工作方法与广大读者共享一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推进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发展。

1我县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基层人口就业统计,主要是指县、乡、村(社区)级别的人口就业统计。基层人口就业统计是全国人口就业统计数据的基础,是国家、省、市出台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1.1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正在逐步被打破,许多农业人口自始就没有参加过农业劳动,而是很早的就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此外,与以往的就业情况相比,现在的人口就业市场还出现了下岗人员增多、人口流动加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必须在重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力争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地反映基层就业市场的现状及需求,以便为相应政府部门作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1.2滦平县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目前,随着国家政策方向的调整,国家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在逐步地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生的各种结构性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目前,从我县的产业结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铁矿采选仍然是我县的支柱性产业,人口就业也主要集中在该行业之中。(2)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的发展不充分,第二产业的发展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的稳定性不够等等。2014年,我县财政收入总额为23.53亿元,有个体工商户6876家,企业单位255家。

1.3滦平县的人口现状。我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西南部,总面积299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00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是省政府确定的民族县、国家扶贫县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县。目前,全县总人口3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万人、劳动力4.2万人;农村人口25.44万人、劳动力16.7万人;年均单位从业新增500人左右,新增个体新增1000人左右,灵活就业新增1900人左右。目前,我县的主要就业渠道是矿产业、建筑业、养殖业、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在身体条件、专项技能、从业经验上都有一定要求。

1.4滦平县人口就业现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协调性。辖区商业、服务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入,而就业人口的增长不仅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又进一步促进了三产更好更快发展。

1.4.1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总体上呈现出“总量大、比重高、增长快”的特征。2014年年末统计数据显示,滦平县从业人员59018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6885人,占总从业人员数量的62%。

1.4.2三次产业就业人口主要由我县劳动力组成。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构成情况来看,户籍人口相比保持平稳,比重维持在45%左右;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

1.4.3就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布的年龄段来看,主要集中在20~40岁的青壮年,这显示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为三产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2滦平县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2.1要做好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及领导高度重视。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一贯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均为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这使得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得以长期、持续、有效的开展。而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为我县的政府决策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2要做好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需要保证和提高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对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多年来,我县一贯重视对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数据的有效性和可参考性。从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人员素质培养角度来看,我县主要采用开展政策学习、倡导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知识学习等角度开展工作,以改善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知识结构,持续提高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质。从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业务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我县主要采用业务交流、业务学习、内外部业务能力培训的方式以及评比、综合考核等方式,提高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工作,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队伍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均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从而为我县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和技术保障。

2.3要做好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需要财政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政部门对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财务保障。

近年来,在县政府及县领导的协调和努力下,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及补助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个稳定的财务保障,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从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我县的经济的发展。

综上,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继续做好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做好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需要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需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积极性,需要对统计数据做好对比分析和经济运行分析等等。只有这样,我县的基层人口就业统计工作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黎辉.完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生态――缓解湖南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J].科技和产业,2009(09).

人口统计分析篇2

关键词基层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运用

一、前言

近年来,人口计生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与我国人口管理存在密切联系。早在20世纪末,我国便在人口计生工作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原有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人口计生管理的需求,应用范围小、信息孤岛及信息采集效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对人口计生数据信息利用率较低。所以,非常必要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规律及特点,以此来提高工作有效性。

二、基层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统计数据管理

基层人口计生数据信息非常庞大,涉及内容较多,如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调入调出、病残儿等。对统计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能够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减少工作盲目性。

(一)过期数据管理

在人口计生信息系统中,过期数据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已经完成,且不会再发生变化的数据;二是在一段时间范围内,该部分数据利用率较低,具体时间长短由计生部门决定,如3个月、6个月或者1年。[1]比如新生合喙厥据,经过一段时间后,该部分数据不再使用。人口计生信息系统长期运行涉及大量数据,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无形资产,其中一些数据信息需要长期在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管理,则会增加系统运行负担,导致业务处理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不仅如此,过期数据与在线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增加了系统风险。对此,我们将采取三种方法进行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回倒及过期数据库优化。其中,第一种方式是在备份服务器上建立在线数据库,而后按照时间对过期数据进行转存和删除。[2]具体方法:对新生儿建立转储策略,设定时间段,转储中出现异常,对事务进行回滚,进行针对性处理。第二种方式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删除数据信息。此时可以采用回倒管理方式,将过期数据回倒到在线数据库中,为实践工作提供支持。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存储大量数据信息,包括过期的和在线的,此时转储后应及时压缩数据库,以此来优化数据库。

(二)在线数据管理

与过期数据相对的是在线数据,通过客户端能够及时访问数据信息。在线数据主要通过备份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一方面,在服务器上利用数据库自有备份功能进行定时备份。例如,利用《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库维护计划定时备份,通过创建计划等自动备份数据库。在实践中,可以设置每半小时做一次日志备份,3天为一个周期,到第4天删除首日备份。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够确保数据安全,且能够有效节省大量存储空间。[3]另一方面,异地备份,利用系统自有工具及软件,自动将主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数据传输到异地计算机,能够避免硬件发生故障时对数据的破坏。

三、基层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统计数据的运用

(一)制定计生决策

新时期下,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对于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践中,最初的人口计生数据处于独立状态,而随着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开展,统计数据积累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及时获取数据,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国当前人口现状,并通过联系不同信息系统数据来制定人口计生决策。

(二)实现信息整合

为了提高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切实加强公安、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拓展信息采集渠道,每月收集各部门的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只有将数据向信息转化,才能够充分体现数据资产的价值。加强数据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数据统计应用的重要基础。[4]将隔离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据整合到一起,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为实践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和依据。

通常来说,正确的数据需要合理的统计方法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从而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据运用中,应引入专门的数据处理工具及落实方法,将各类信息系统中的异常数据及差错数据删除,提高数据信息准确率,以保证数据信息分析结果的科学性。数据统计方法较多,基于数据运用目标,应将数据统计运用支撑决策作为核心,以此来预测数据信息的发展趋势。

(三)利用现代技术

现阶段,基层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统计数据的运用主要借助数据库技术达到目标。数据库技术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特点,目前,人口计生统计工作主要利用的是《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在实践中,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归类,对数据进行变更、查询、汇总、归纳,使得原本无序的数据得到相应的处理,成为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5]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构建数学模型,为人们提供不同分类数据的同时提供对应的分析模型,以此来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效率,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例如,某一育龄妇女通过身份证号,可以查询到当事人的户籍、结婚、生育、避孕等一系列的基础信息,不需要亲自到某一部门去查找数据信息。可见,利用信息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

四、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到信息化智慧时代,数据信息作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工作开展的依据。我国基层人口计生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对于统计数据的管理,可以采用过期管理与在线管理两种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使得数据信息更具利用价值。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运用,指导计生工作决策、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及特点,并利用现代技术对数据信息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深入分析数据信息,将数据真正意义上转换为有效信息,以此来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从而加快我国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作者单位为如城街道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丰.流动人口跨地区服务管理机制衔接研究[J].社会科学,2014(01):91-98.

[2]王素艳.计算机网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40-41.

[3]李梅.临沂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2):232.

[4]杨景.基于aSp技术的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发[J].电子设计工程,2015

人口统计分析篇3

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注的焦点,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承载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组织文化创新等多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职能,持续、快速、敏捷的综合创新能力是企业致胜的法宝。作为企业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知识员工,他们是企业创新致胜的根本。amabile指出,员工是组织实现创新职能的最重要的能动性资本,是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1]。woodman,sawyer&Griffin认为,员工的创新能够提升组织抓住机遇、适应环境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

近年来,知识员工个体创新行为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个体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当前主要关注组织内部因素和个体因素。关于影响创新行为的个体人口统计变量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工作行业、工作职位等因素上。当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博士和硕士毕业论文中,且大多只是简单作为t检验和anoVa(analysisofVariance)分析的内容,未能对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很少针对人口统计变量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提出管理对策或建议。根据既有文献,本研究选择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位四个变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从企业视角探讨如何针对这些影响改善管理对策。

1基本理论与假设

本研究将知识员工界定为:在企业正式上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这里所说的企业不分行业、不分性质,但是在规模上有要求:1)知识密集型(含高科技)企业1必须有50名及以上的知识员工,2)一般企业必须有100名及以上的知识员工。这里所说的“正式上班”的员工,是指具有企业正式员工身份的人,不包含实习生、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因各种原因2个月以上在家休息休假的员工。本研究将企业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界定为,员工将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构想、意愿、行为、成果等)予以产生、导入以及应用于企业任何一个层面的所有个人行为[3]。

关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已经有较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Scott&Bruce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性别、年龄、职责对其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4]。Zhou&George研究证实,男性员工比女性员工具有更强的创新意愿和行为,学历越高的员工具有越强的创新意愿和行为[5]。卢小君的调查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在创新构想产生和创新构想实施方面均优于女性;高中/中专及高中以上毕业的个体在个体创新构想产生方面优于高中及高中以下毕业的个体;大专及大专以上毕业的个体在个体创新构想实施方面优于高中以下毕业的个体[6]。卢小君未论及其他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情况。朱苏丽的实证调查显示,男性与女性的创新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员工的创新行为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然后再上升的过程;不同学历员工的创新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7]。赵行斌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知识型员工的性别、年龄和学历对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婚否和单位性质对创新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8]。前述国内学者都没有研究职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另外,文献研究还发现与前述结论不一致的观点,赵鑫通过对来自浙江四个地区的1257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员工创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学历和行业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9]。赵鑫对于其实证得出的结论没有解释,笔者认为其得出的结论可能受其调查的样本属性限制。

根据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性别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且男性比女性具有更显著的创新行为。

假设2:年龄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年龄为36-45岁的员工具有最强的创新行为。

假设3:学历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学历越高,创新行为越突出。

假设4:职位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且职位越高,创新行为越突出。

2研究方法

2.1变量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统计变量为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位,其具体构成是,性别分为男女2类,年龄分为20-28岁、29-35岁、36-45岁、45岁以上等4类;学历分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4类;职位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职员等4类。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创新行为,在国内外已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开发、修改形成了企业知识员工创新行为量表,该量表由2个维度(创新构想产生和创新构想实施)、8个题项构成。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每个题项提供五个选择项:“从来不这样”、“很少这样”、“偶尔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依次分别给予1、2、3、4、5的分值。

2.2样本采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样本。问卷发放的地域范围主要为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湘潭、株洲、重庆、海口、大连、宁波、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区2。本研究力求样本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职位层次、不同工作岗位(部门)、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等方面都有分布,以提高样本的有效性。研究者通过现场调查、委托亲友同学和本校学生现场调查与网络调查等方式,一共回收了122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25份,样本有效率为67.57%。

2.3样本特征

调查对象在4个人口统计变量上的特征如表1所示。

表1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

变量名称变量类别频数(人)所占比重(%)

性别男45455.0

女37145.0

年龄20-28岁44453.8

29-35岁31037.6

36-45岁647.8

45岁以上70.8

学历大专26131.6

本科48558.8

硕士769.2

博士30.4

职位一般职员37945.9

基层管理人员22927.8

中层管理人员18021.8

高层管理人员374.5

2.4样本分析方法

本研究先采用软件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其他初步的统计分析,然后用SpSS17.0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再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效度;最后用SpSS17.0对知识型员工个人特征变量与创新行为变量进行了anoVa(analysisofVariance)分析。

3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3.1创新行为的因子分析与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在国内外专家开发量表的基础上,经过多道程序最终选择12个题项作为初试量表的题项,初试量表经净化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员工创新行为量表由8个题项和2个维度(因子)构成,2个因子对整体解释的总变异量达到了65.870%。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对员工创新行为(iB)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表2员工创新行为因子分析结果

条目标记条目(题项)具体内容因子(主成因分析法)

iB1创新构想产生iB2创新构想实施

BB1我会去关注工作、部门、单位或市场中不常出现的问题0.8420.194

BB2我会去寻找可以改善单位、部门、工作流程或服务等方面的机会0.7730.271

BB3我会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构想或新的解决方法0.7410.320

BB4我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以获得更深入的见解0.6710.251

BB5我会冒着风险以支持新构想或新方法0.1510.814

BB6我会去从事可能对单位产生益处的改变0.3260.779

BB7当应用新方法于工作流程、技术、产品或服务时,我会设法修正新方法所产生的毛病0.3330.730

BB8我会将新的构想和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改善工作流程、技术、产品或服务0.2630.675

特征值2.6752.595

Cronbach’sa系数0.7850.796

从图1中可以看出,8个匹配条目对iB1、iB2的回归系数在0.56到0.81之间,表明员工创新行为变量与其2个维度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另外X?/df值为4.676,小于5.00;RmR值为0.023,RmSea值为0.080,均小于0.10;GFi值为0.963,nFi值为0.951,iFi值为0.958,CFi值为0.958,均小于1.00而大于0.90。可见,前述指标均符合温忠麟、侯杰泰[10]总结的拟合评价标准。因此,可认为拟合情况良好。

由此可知,本研究生成的员工创新行为2个因子、8个题项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2员工人口统计变量与创新行为变量的关系分析

在上述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创新行为变量的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位对创新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如表3所示。

图1员工创新行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图

表3知识员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创新行为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

变量名称变量类别iB1创新构想产生iB2创新构想实施

均值标准差F值均值标准差F值

性别男14.83042.442242.749**13.99562.544093.434**

女14.36662.371082.758**13.36662.703423.414**

年龄

20-28岁14.22522.297069.495***13.44372.638313.894**

29-35岁15.00652.4402213.95812.64786

36-45岁15.45312.6602914.39062.39455

45岁以上15.14292.6095113.71432.05866

学历

大专14.36402.522533.195*

13.44832.697971.706

本科14.65772.4048813.78762.66331

硕士15.19742.0397414.10532.16382

博士16.66671.5275314.66671.52753

职位

一般职员13.89712.3042336.260***

13.18472.6049819.206***

基层管理人员14.69432.2030713.61572.51677

中层管理人员15.57782.3325614.54442.48419

高层管理人员16.94592.1978015.67572.51721

注:(1)*:p<0.05;**:p<0.01;***:p<0.001;(2)均值越大,创新行为越突出;反之则反之。

(1)t检验显示,性别对创新构想产生(iB1)、创新构想实施(iB2)存在显著性影响(p<0.01),且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创新意愿和行为,假设1得到了验证。问卷调查后的深入访谈发现,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下,在男人应该在事业上“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国当前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男性的情境下,男性员工为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个人成就,在工作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时间和心血,具有更强的意愿和能力开展创新工作,而女性员工(特别是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女性员工大多在40岁以下,正处于家庭建设的重要时期)却将更多的时间留在了家庭。

(2)年龄对创新构想产生(iB1)、创新构想实施(iB2)存在显著性影响(p<0.01),且年龄对创新构想产生的影响更显著(p<0.001)。另外,从均值来看,45岁以下,员工年龄越大,其创新行为越突出,但是,45岁以上,其创新行为的均值明显低于36-45岁的年龄段。因此,36-45岁的员工具有最强的创新行为。所以,假设2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进一步的深入访谈和逻辑分析发现,20-28岁的员工,大多处于不断的职业(或单位)转换状态或在同一单位工作不久的状态,在中国传统“人微言轻”、“论资排辈”的人文环境中,他们一般出于“职业自保”考虑而不愿意主动创新;29-35岁的员工,大多处于职业生涯的稳定期,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但是,相对于36-45岁的员工而言,他们拥有相对较少的资金、技术、信息、财务和人事权资源,因而创新意愿和行为也相对较弱;45以上的员工,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管理经验,应该是更丰富了,但是,他们大多处于职业生涯的后期,大多数人员处在职业高原状态,且其精力不再充沛、配置的资源不再丰富、分享的信息不再充分、受到的支持不再有力,因而创新行为也相对不突出。

表4职位对创新行为两维度的方差多重比较表

因变量(i)您的工作职位(J)您的工作职位均值差

(i-J)标准误显著性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创新构

想产生

(iB1)基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79723*.19069.000.42291.1715

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1.68068*.20623.0001.27592.0855

基层管理人员.88345*.22694.000.43801.3289

高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3.04885*.39240.0002.27863.8191

基层管理人员2.25162*.40367.0001.45933.0440

中层管理人员1.36817*.41124.001.56102.1754

创新构

想实施

(iB2)基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43102*.21350.044.0120.8501

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1.35975*.23090.000.90651.8130

基层管理人员.92872*.25409.000.43001.4275

高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2.49098*.43935.0001.62863.3534

基层管理人员2.05996*.45196.0001.17282.9471

中层管理人员1.13123*.46044.014.22752.0350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3)学历只对创新构想产生(iB1)有显著影响(p<0.05),对创新构想实施(iB2)没有显著影响。从均值来看,学历越高,iB1和iB2均值越高。因此,假设3只得到了部分验证。这一结论与前述基本理论中Zhou&George[5]、朱苏丽[7]、赵行斌[8]、赵鑫[9]所得到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经过对这些学者论文所选变量和样本的分析发现,他们分析学历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时,是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看待的,未对其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他们选择的样本在学历方面与本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的访谈调查发现,“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一般而言,学历越高的员工其知识较丰富、思维视野较开阔,创新的想法、点子会更多,创新意愿会更强,但是,创新构想要付诸实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来自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和承受失败的风险,学历高的员工可能会因理性分析多、“系统”思考多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所以,在创新构想实践方面员工学历起不了显著作用。

(4)职位对创新构想产生(iB1)、创新构想实施(iB2)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p<0.001),且职位越高,员工的创新意愿越强,创新行为表现越突出。因此,假设4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创新构想产生(iB1)、创新构想实施(iB2)这两个变量的方差为齐性,其假设组间效应是显著的,因而采用方差齐性假设下的LSD方法对它们进行多重比较,其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显示的为组间均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相关数据。

从表3和表4都可以看出:创新构想产生和创新构想实施会因知识员工的职位不同而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LSD法比较发现,从总体上看,随着员工职位的提升,其在创新构想的产生和实施方面表现越好,且职位级别高的比职位级别低的表现好,也就是说高职位级别的员工比低职位级别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构想、更愿意推进创新构想的实施与应用。这种现象的总体原因是:组织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组织内部条件动态变化,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作为企业所有者委托的不同级别的人,必须通过变革、创新去面对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职位级别越高,承担的管理责任越大,越需要全面、深入思考问题和前瞻性的探索新机会,越需要帮助企业或员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职位级别越高,掌握的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越多,越容易知晓或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越容易从不同的视角去深入的发现并探究问题;职位级别越高,拥有的管理经验越丰富、掌管的各种资源(如物质、信息、资金、人力和人脉等)越多,越有能力去实施和应用新构想。

4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企业知识员工人口统计变量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以企业1221位知识员工为样本,主要探讨了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位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前述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位对创新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职位、年龄、性别、学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创新构想产生和实施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29-45岁的员工显著性优于20-28岁的员工,36-45岁的员工具有最强的创新行为,20-28岁的员工在这两个方面的均值是最低的;学历越高,创新构想产生和实施的均值越高,但是,学历只对创新构想产生有显著影响,对创新构想实施没有显著影响;高职位级别的员工比低职位级别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构想、更愿意推进创新构想的实施与应用。

由于知识员工创新行为因不同的人口统计变量而有较显著差异,所以,企业需要针对不同背景特征的员工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管理。就人员招聘与岗位配置而言,企业要为研发、营销、广告等需要具有较强创新意愿与能力的岗位招聘与配置人员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点:男性要优于女性;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优先;29-45岁的员工优于其他年龄的员工。对于需要照章办事、循规蹈矩、例外事物较少的岗位,企业在配置人员时可以考虑女士优先、低学历者优先、刚毕业的大学生和45岁以上的人员优先。在创新人才激励对象选择方面,需要重点肯定和支持的员工类型是:36-45岁的员工,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员工,中高层管理人员。

注释:

1约80-90%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2因为有些问卷是同学亲友通过网络联络方式收集来的,所以实际分布地域范围更大些。

参考文献:

[1]amabile,t.m.,amodelofcreativityandinnovationinorganizations.inB.L.L.Cuminings(eds.),[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1988,(10):187-209.

[2]woodmanRw,SwayerJe,GriffinRw.towardatheoryoforganizationalcreativity[J].academyofmanagenmentReview,1993(18):293-321.

[3]Kleysen,Robert,F.andStreet,Christopher,t.towardamulti-DimensionalmeasureofindividualinnovativeBehavior.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1,2(3):284-296.

[4]Scott,S.G.,andBruce,R.a.DeterminantsofinnovativeBehavior:apathmodelofindividualinnovationintheworkpla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4(37):580-607.

[5]ZhouJ.,GeorgeJm.whenjobdissatisfactionleadscreativity:encouragingtheexpressionofvoi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1,44(4):682-696.

[6]卢小君.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朱苏丽.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工作生活质量与组织文化导向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赵行斌.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组织承诺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人口统计分析篇4

关键词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一、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目前对敬业度(engagement)的概念都没有一个统计的界定,主要有两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管理公司和学术界。管理公司主要以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学术界则是从学术角度提出相关的理论。

第一,在管理公司领域,盖洛普公司的盖洛普博士将敬业度定义为:企业首先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优势能得到有效发挥,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让员工在组织中有一种归属感,让其感受到自己就是组织的一员,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盖洛普公司将员工主要分为敬业、守业和怠工员工三类,这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情感上认同工作和组织的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度;翰威特公司认为敬业度是用来衡量员工期望留在公司的程度,以及对工作尽心的程度,据此翰威特公司提出了积极评价、渴望留任和竭尽所能三维度的敬业度。韬睿公司将敬业度定义为员工意愿和努力帮助组织取得成功的程度,据此公司将员工敬业度分为理性敬业度和感性敬业度两个维度,即建立在工作给自己带来利益前提下的敬业行为和建立在对工作认同和情感归属上的敬业行为。

第二,在学术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中,Kahn将敬业度定义为:企业员工自发地控制自己,以将自己与工作角色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将自己置于一种“角色内状态”,并且他还将敬业度分为三个维度:行为敬业度、认知敬业度和情感敬业度;maslach等学者则从工作倦怠的对立角度出发将敬业度定义为对工作积极的一面,他认为敬业度和工作倦怠分别为一个三维连续体的两极,敬业度的精力、投入和职业效能感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着工作倦怠的情绪枯竭、犬儒主义和效能感低落三个维度。相对于工作倦怠程度高的员工所具有的无能感和耗竭感,敬业度高的员工通常精力充沛,不同于在工作和组织中处于疏离状态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有效进入工作状态;Schaufeli等人与maslach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敬业度是工作倦怠的对立面,而他们认为敬业度包含活力敬业度、奉献敬业度和投入敬业度三个维度。

综上,本文所使用的敬业度概念为:企业中员工在工作角色中自我表达和自我投入的程度,以及员工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维度上对工作、组织的认同程度。

二、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两个维度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的得分平均数进行F检验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二)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i度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两个维度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的得分平均数进行F检验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三)不同年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本文将国有石油企业的员工划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在敬业度各子纬度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

(四)不同学历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在敬业度各子纬度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五)不同工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

不同工龄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的差异分析(如表5)。

三、国有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在以上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只有员工婚姻状况对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有较大影响,而石油企业员工敬业度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工龄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其原因是受研究对象,国有石油企业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的影响。

不同婚姻状况的国有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敬业度无明显差异,但在组织敬业度这一维度上以及整体员工敬业度上的差异却很显著;石油企业的已婚员工不论是工作敬业度、组织敬业度还是整体敬业度都高于未婚员工,究其原因,已婚员工其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亲戚朋友等人际圈子范围也相对固定,对家庭承担责任也更大,他们对于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同时已婚员工较未婚员工年龄大,各方面相对成熟,更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工作积累和经验都相对较好,对企业更有归属和认同感。

(李季单位为兰州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高海燕单位为中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

[作者简介:李季(1983―),男,辽宁开原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HeaneyCa,israelBa,HouseJS.Chronicjobinsecurityamongautomobileworkers:effectsonjobsatisfactionandhealth[J].SocialScienee&medicine,1994.

[2]DavyJa,KinickiaJ,ScheckCL.atestofjobseccurity,sdirectandmediatedeffectsonwithdrawalcognitions[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7.

[3]GreenhalghL,RosenblattZ.Jobsecurity:towardconceptualclarity[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4,9(3).

人口统计分析篇5

关键词:统计口径;医院财务分析;影响

医院在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医院的管理,对于其价值提升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核心的地位,所以强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从现阶段的医院发展来看,医院的有效运行需要各个部门得到有力配合,而财务管理需要在统筹各个部门运行的基础资料上进行措施的落实,所以强化各部门统计的口径,有助于实现财务管理的一致性。本文深入探讨财务管理中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影响,根本意义是要全面了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和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

(一)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实践来看,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是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发现,统计指标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各部门的统计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门统计项目的针对性对于部门统计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部门差异比较明显会造成财务工作的混乱。简而言之就是各部门的项目统计不一致,所以财务分析的工作标准性大打折扣,效率提升也较为困难。第二是各个部门在相同的指标统计上,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会造成财务分析的混乱,进而影响最终财务分析的结果。第三是在指标分析中缺乏发展性理念的嵌入,因此对于财务分析的未来把握性不强。正是因为这种把握性的缺失,出现了体系完善问题。

(二)信息来源复杂

信息来源复杂也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在资料获取方面,不仅利用传统的渠道,信息渠道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就传统方式而言,获取信息主要是进行登记信息的查询和检索,而就网络信息的获取而言,因为信息来源的网站具有多元化,而不同的网站在信息标准方面又存在着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获取信息的千差万别。简单来讲,正是因为信息来源具有了较强的复杂性,所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难度会明显的加大,统一统计口径的利用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借助不同的统一口径进行信息资料的分类研究。总之,因为信息来源的复杂性造成了分析统一化的难以实现,所以不一致的统计口径得到了较强的利用。

(三)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差异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的差异也会造成不一致统计口径的产生。在医院工作中,虽然财务工作由综合财务部门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科室和部门,也会有相对性的简单财务分析工作。为了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会制定具有相对性工作制度和标准。在不同的工作制度和标准之下,采取的统计口径便具有了不一致性,久而久之,部门会形成自身的统计传统,而这种不一致的统计口径也很难改善。所以说,造成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里,部门工作制度的差异性不可忽视。

(四)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工作中,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情况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一致统计口径产生。简单来讲,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一致性较强,规范性也十分的突出,所以一致性差异的产生率非常的低。但是目前的医院财务人员,一方面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缺陷,所以对于工作的具体认知不够,因此在问题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纰漏。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不仅流程完整性上问题比较严重,标准执行也十分的不到位,这些情况使得统计口径不一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简言之,工作人员的素质严重的影响了工作质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现象。

二、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造成人员统计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统计的差异方面。从医院的工作人员组成来看,其中包括了两大类:第一类是在编制之内的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在编制之外的工作人员。各个部门在进行人员统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在人员统计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某医院在进行人员福利分配的时候,有些部门统计了所有的人员,但是有些部门却将编制之外的人员进行单独统计,这就造成了人员数量上的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人员人均效益分析中,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因为总体统计人数的增加,人均效益的核算便会偏低,而未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其效益会显得相对较高。简而言之就是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了某些项目人员统计方面的出入,由此造成了经济分析准确性和参考价值的下降。

(二)造成收支分析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对于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另一个突出影响就是造成了收入和支出上的差异。就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收入和支出需要进行项目一致性的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核算医院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的经济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如果收入核算的项目多于支出核算的项目,那么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成本抵扣会明显的偏低,这就会造成医院经济效益的虚高。换言之就是因为少报或者漏报支出项目,造成了医院财务分析中经济效益的理论偏高。总而言之,医院的支出和收入是核算其经济效益的两大基础性数据,如果不能利用统一的统计口径对其进行计算,必然会造成收支差异的加大,而这种差异性的增强,会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失去可靠性。

三、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建设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

强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主要建设措施。统一指标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医院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项目的申报要以财务部门的报表为基准,这样就可以避免各个部门财务申报项目差异的产生,进而可以实现财务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第二是在指标的标准性确立方面,需要以财务工作的优化为基本目标,这样财务工作中涉及到的指标会具有更加统一的标准,在具体的财务分析中,因为标准的统一,分析质量会明显的提升。第三是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对于各个指标的发展性分析也要强化。强化发展性分析可以更好的预见财务分析的未来趋势,这样,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做好创新,及时的应对外界的变化。简言之就是通过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可以保证统计工作差异性的明显降低。

(二)强化信息的统一性获取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避免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发生,一项重要的措施是进行信息获取的统一。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因为各个部门在进行信息获取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途径,所以数据的复杂性比较强,为了将这种复杂性进行改善,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获取数据库,这样,各个部门获取的消息具有一致性,由于信息不一致造成的统计口径差异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统一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信息来源的复杂程度,从而实现统计口径差异率的减少。

(三)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

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统一性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人才建设而言,主要目的是强化医院财物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而人才建设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进行理论的强化。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只有具有更加强大的理论储备,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财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解决。第二是要进行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专业化的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得财务分析人员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就技术利用而言,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强化分析手段的提升,这样,财务分析的效率也会显著的增强。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的提升与利用,这样,整个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完善性会得到加强,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问题也会明显的改善。

四、结语

医院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医院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医院管理中,财务管理价值巨大,但是目前的财务管理可靠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为财务管理提供参考的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存在着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为了全面分析这一问题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本文就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两项有效提升统计口径统一化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进而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全面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欣悦.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4(01).

[2]江蒙喜,李卫平.县级医院内部管理流程缺陷对实施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05).

[3]王学梅,任珊珊.医院财务分析误区及缺陷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

[4]张文惠.大数据对医院财务分析的改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1).

[5]李琼.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08).

[6]郑大喜.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全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1).

人口统计分析篇6

关键词:GpiB接口,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

 

1引言

根据市场调查统计,频谱分析仪是微波测量仪器中需求量最大的门类之一。,GpiB接口。市场的需求,促进了频谱分析仪的研制和批量生产。在以前的频谱分析仪生产调试和性能测试中,基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测试、补偿和记录,由于使用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各不相同、操作方法迥异,不仅对生产调试、测试检验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并且速度慢、设备利用率低、重复性差,同时容易造成人为误差或错误,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而且批量越大,这种问题就越明显,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的Cam/Cat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Cam或Cat系统可以采用GpiB、VXi、RS-232、USB等接口。GpiB(GeneralpurposeinterfaceBus)接口是测量仪器配备的标准接口,技术标准成熟,速度满足系统要求,因此,我们用带有GpiB标准接口卡的计算机与测量仪器设备组成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各设备,自动完成频谱分析仪的参数校准、频响补偿和性能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记录。

2GpiB测试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典型的GpiBCam/Cat系统主要由个人计算机、GpiB标准接口卡和若干台配有GpiB接口的设备通过标准的GpiB电缆连接组成。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GpiB接口编程方便,减轻了软件设计负担;

2)提高了测量性能。利用计算机对带有GpiB接口的仪器进行操作和控制,可使用各种自动校准、多次测量平均等方法,从而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3)便于将多台配有GpiB接口的仪器组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自动测试系统,高效灵活地实现各种不同的测量任务,而且组建和拆散灵活,使用方便。

4)便于扩展传统仪器的功能。由于仪器和计算机相连,因此可利用计算机对测试数据进行更加灵活、方便的传输、处理、综合、利用和显示,使原来仪器采用硬件逻辑很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5)测试方法简便直观,人机界面更加友好,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运用该系统进行自动测试。,GpiB接口。

3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的组建与连接

频谱分析仪的应用广泛,生产过程中要调试的参数众多,整机需测试的性能指标就多达20多项。调试和测试需要使用的设备有合成扫频源、合成信号源、网络分析仪、频率计、微波功率计、功分器、打印机等。如图1所示,首先在计算机中安装即插即用pCi总线ieee488.2接口卡,加载驱动程序。然后用GpiB标准电缆把计算机和所有需要程控的仪器连接起来,并用打印电缆连接计算机与打印机。为了方便在生产线不同工位上使用,我们把这些仪器装入可移动机柜。同时,考虑到其他的应用可能,我们把所有设备采用软固定的方式,活动机柜门保证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可在3分钟内完成拆装,这样,可方便地组装系统或拆成单台仪器,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

4软件设计说明

系统软件设计是系统开发的主体。,GpiB接口。软件完成仪器控制、数据采集、通讯、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信息输出等任务。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BlandC++Builder编程开发环境。系统软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共分为测试配置、测试控制、结果存储/调用和打印输出四个部分。测试配置主要实现人机界面管理和各仪器的GpiB地址分配,使整个系统能够很好的协调工作;测试控制是整个测试系统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实现了频谱仪各项指标的测试过程。由于测试项目众多,因此每一个测试项目都编写成一个独立模块,减少软件系统模块间的耦合,每个模块都实现一个完整的测试项目;结果存储/调用部分实现了数据的存储与调用,方便了测试完成后的数据处理和备份;打印输出部分主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实时打印输出。

为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兼顾不同厂家和型号的测试仪器,并顺利完成新型或其它厂家的频谱分析仪测试,在软件设计时把各种常用仪器的控制程序列写成不同的子程序模块,对某种测试仪器配置,软件根据系统配置检测结果调用相应的子程序模块。被测频谱分析仪的控制模块也写成子程序模块,这样,系统的功能扩展和维护就变得容易。

对于一个测试项目,测试软件需要对测试流程、测试仪器工作模式、被测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等进行连续控制。我们以校准器幅度准确度测试模块为例,说明测试控制部分的程序编写流程,图3是该测试模块的流程图。首先获取各个仪器的控制句柄,从而能够对不同仪器进行分别控制;其次设置信号源频率为300mHz,幅度-20dBm,设置频谱分析仪“CF300mZ;Sp50KZ;RBw3KZ;VBw30HZ;LG1DB;RL-18Dm;”执行峰值搜索、定标,将信号输入电缆从信号源移至校准信号输出,再执行搜索峰值,读取信号差值。判断读取数值是否在指标范围之内。这样便完成了校准器幅度准确度的测试。,GpiB接口。

5系统功能

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提供的是按钮形式的界面,通过按钮弹出的下拉式菜单,使用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功能,执行相应的操作命令。

1)系统配置,根据测试仪器配备情况分配GpiB地址,选择相应控制子程序。

2)系统自检,进入自检状态,系统对自身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系统的完整有效。对于自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生成自检报告,以供查看。

3)测试人员、环境条件记录,内容包括,口令、测试人员、测试时间、环境条件等。

4)测试项目选择,在主界面列出了频谱分析仪整机需要测试的所有指标测试项目,每个项目都可以被单独选择测量,也可以选择任意几个直至全部项目进行组合测量。

5)测试过程组合显示,进入组合测试程序后,可以逐个进行各个项目的测试,同时逐个显示测试向导,确认后按照测试流程完成测试,测试的同时,界面显示测试项目的限值、测试结果或波形。

6)测试结果报告,在组合测试结束后,形成测试结果报告,使用者可以选择阅读报告内容。,GpiB接口。

7)发生异常情况时,使用者可以随时中断该系统的测试过程。

6结束语

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已经应用在aV4032和aV4033频谱分析仪批量生产中,在使用中,充分体现了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快速、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扩展能力强的特点,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频谱分析仪的频响平坦度补偿,若手动操作需要2人花费8小时,而用频谱分析仪Cam/Cat系统只需一人30分钟就可完成,仅此一项每台频谱分析仪就可以节约15个工时;其次用自动测试系统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产品一致性及质量可靠性。,GpiB接口。另外将计算机用于生产便于对每台频谱分析仪生产过程及维修情况进行建档存储,有利于质量跟踪及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擎天赵继业等现代通信测量仪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人口统计分析篇7

由于工作关系和职业习惯,笔者对各种各样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分析文章中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比较关注,经常可以发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被误用的情况。本文通过一些实例,分析由于不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特点而造成统计方法和数据误用的情况。

1 个案与群体

〔实例1〕某调查报告称,某村2001年出生婴儿10人,其中男婴6人,女婴4人,出生性别比高达150,严重失调。

〔实例2〕某乡给某村下达人口计划,其中一项指标是计划生育率,要求当年的计划生育率不低于95%,而该村一般每年出生不足20人。

〔实例3]某地计生委根据群众举报,查出某县一个超生5胎的情况,据此称该县超生问题严重。

〔实例4〕某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近年来在孕妇中推广服用“福施福”。上级要求检查服用“福施福”后,人口缺陷发生率是否逐年下降。还有不少地方把孕产妇死亡率是否逐年下降当作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考核内容。

这几个例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以个案或少量发生的情况,说明一个地方宏观的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所分析的对象(人口)或事例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的人或事件集合而成。每个个体是否发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作为表现群体规律的统计数据,只有当群体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才有意义。群体的规模太小,尽管对每个个体的统计是准确的,指标的计算也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群体的规律。

如实例1,一个村的出生人数仅为10人,计算的出生性别比要么是100(“绝对平衡”),要么就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实例2中计划生育率受出生总数的影响,要么计生率正好100%,只要有一个计划外出生,计划生育率就低于95%。例4涉及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或孕产妇死亡率一般统计时均以10万作为分母,对于一个县,每年出生几千人或1万多人,即使按照出生缺陷、孕产妇死亡发生的平均水平,每年也只有几例,偶然性很大,在统计数据上很难表现为逐年下降。至于例3,以一个特例说明全县的情况,更是欠妥。各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教材上并未说明各项统计指标适用的人群至少要达到多少,但一般说来这些统计指标绝大部分不能用于分析规模在几百人到一千多人的村级情况,许多指标在县、乡级使用也不太合适。多年来各级是通过报表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表由上级制发,基层单位按统一的口径填报每个项目,然后逐级汇总、上报。这样以来,上、下级的报表式样相同,只是数量大小有差别,于是,上级单位计算哪些指标,下级单位“照葫芦画瓢”计算相同指标。特别是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逐级分解、落实,相应地,工作指标也被层层分解,上一级控制的指标(如出生率、计划生育率)也被一直套用到基层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

2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实例5〕1995年8月,在全国上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上,某省计生委分析本省当年上半年二孩出生数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的原因时称,由于自当年起全省广泛推行“三结合”,许多群众为了发家致富,主动退出二孩指标,于是二孩出生明显减少。笔者的同事立即对此理由提出了置疑:既然是主动退出二孩指标导致二孩出生减少,那么原来应在1995年上半年生育二孩的妇女至少在1994年上半年就应退出二孩指标,而那时候,该省并未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至于1995年上半年开展“三结合”后退出的二孩指标,其二孩出生减少的效果应在1996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群众退出二孩指标与二孩出生数量的减少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实例6〕许多文章分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孩子越少。

这两个例子说明分析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应考虑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口生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现象的发生既受自然属性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社会属性对人口现象的影响和制约是有条件的、间接的。而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是无条件的、直接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常常要通过自然属性来实现。在分析人口现象的时候,首先要解释人口的自然属性,然后再解释社会属性。就实例5而言,从妇女退出二孩指标到二孩出生减少,至少间隔10个月,即妇女的怀孕期,无论推行“三结合”力度多大,妇女10个月的怀孕期不能缩短。退指标的发生与出生数的减少在时间上不“同步”,至少要“滞后”一年。也就是说,1995年上半年因开展“三结合”妇女退出二孩生育指标不会影响这个时期的二孩出生数量。关于实例6,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属于社会属性,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的确会影响其生育行为。然而,影响生育的自然因素,直接因素是避孕节育行为,具体地说,影响生育的生物因素包括推迟结婚(不发生性行为)、采取避孕措施和流产(终止妊娠)。妇女文化程度影响到上述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如文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掌握避孕知识,可以提高避孕的有效性,减少怀孕的可能),并通过上述因素影响生育孩子的数量。直接讲文化程度与孩子数量的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3 定量与定性

〔实例7〕各地每年都要分析当年的人口形势,将当年的数据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许多分析报告在列举了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今年的工作比上一年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如果我们仔细察看各项指标的数量,发现变化并不大,如计划生育率由88.5%上升到89%,出生率由15.4‰下降为14.9‰(这其中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多孩出生由165人减少为149人,多孩率由2.2%下降为2%等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得出的定性结论应当是:“工作稳步发展,人口增长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分析,并由“定量”的描述引申到定性的判断。如果忽视定性的分析,那么,所谓定量分析不过是数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而已。把握好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定性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即“定量”在前,“定性”在后。那种先“定性”,再计算数量变化的做法,违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本规律。这样进行的定量分析,只是给定性的结论加一些数量的点缀。

4 模糊和精确

〔实例8〕某地区的一份材料称,根据20年来每年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推算本地区20年来少生了1831275人。

〔实例9〕某县计生委利用农村赶集日人口比较集中的机会,出动服务车,设置咨询台,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县计生委的汇报材料称,“一个月来在集日上接受宣传、咨询的群众累计达到127328人次”。

乍一看,实例8和实例9中的人数和人次数的统计和计算十分认真仔细,数字如此精确,令人钦佩。但转念一想,不免生疑:实例8中利用总和生育率计算少生人口,需要以年龄别生育率与分年龄妇女人数相乘计算出生人数,一般来看,每个年龄组的计算结果都不会是整数,只好四舍五入。每一年若干个年龄组累计下来,个位数已经含糊不清了。再把20年的少生人数累计起来,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位数呢?况且20年间,该地区的人口并非处于“封闭状态”,各年龄组人数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也会影响到计算少生的数量。至于实例9,在一个开放的、人们频繁走动的集市上,如何判定哪个人接受了宣传,哪个人接受了咨询,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使有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把握,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逐人统计。实例8、实例9中看似精确的数据令人感到滑稽,倒不如模糊一些,说“20年大约少生了18万人”,“一个月在集市上接受了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的人次达10余万”,或许有几分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所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事情,与此相应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是大致的状态或趋势,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到精确。许多同志在应用统计方法时,往往注意的是方法本身的定义和计算过程,而对计算中数据的来源不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很多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全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全局报表),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或影响,存在着调查误差,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特点之一。

5 原因与结果

〔实例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口出生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提高多少个百分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全国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均GDp的数量变化进行计算,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关系数。把人口出生率作为自变量,看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影响因变量(人均GDp)变化的数量大小。

在这个例子中相关分析法本身以及有关的数据都是正确的,然而,用这样一个函数式来解释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有问题的。其一,就统计方法来说,相关分析只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说明因果关系;其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固然相互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最终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降低,即经济增长是“因”,而人口增长是“果”。颠倒了因果关系,不仅逻辑上讲不通,数量上的“相关性”也失去了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体会到,由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所具有的特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数据的解释有别于其它部门和领域对于统计的一般要求。正确地应用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特点和规律,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避免在统计分析中陷入误区。

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

郑真真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副教授)

统计学的应用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几乎是无处不在。有了一定规模的数据和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估算和分析。然而由于统计分析方法本身并不像加减乘除那样简单,而一些统计分析软件已经发展到几乎是人人都可使用的程度,如果使用者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操作并得到结果,可能出现对统计分析方法误用或滥用的现象。本文仅对一些统计分析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准确、全面、正确的描述是所有实证分析的基础,如果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么其后的所有分析都将是值得怀疑的。一项研究能够将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描述清楚,就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而描述的偏差可能会引起公众或学术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误解,甚至误导政府决策。但是因为描述性统计所用方法简单易得,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均值的局限 普遍用于描述样本集中趋势的测量之一是均值。它对于近似正态的对称分布样本来说是比较好的测量,对于不对称分布则不然,尤其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两个分布完全不同的样本可能会有相同的均值,因此均值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样本内部的差异,而往往这种内部差异正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或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为了弥补均值的这个缺陷,一般在报告均值的同时也报告方差,或用直方图/散点图的形式描述分布,以提请读者注意群体内部的差异。

不同群体的可比性 在描述性统计中,往往涉及到对不同时期或不同人群的总体描述,以反映社会变化或地区差异。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人口研究中,不少事件的发生都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如我国妇女大部分在35岁以前完成了生育,从而导致35岁以上育龄妇女中极高的避孕现用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样本之间存在避孕现用率的差异可能只是年龄结构的差异,而不是年龄别避孕现用率的差异。又如在报告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于常住人口,但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常住人口完全不同,且青年男性是犯罪率较高的人群。这种对两个不同群体的比较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绝对数的使用 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巨大,调查研究也比较容易得到大容量的样本,所以对任何小概率事件用绝对数报告都会出现惊人的巨大数字,单纯对绝对数的强调往往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比较合理的方式一般是在报告某事件绝对数的同时,给出该事件的发生率或占研究人群的比例。

小样本的代表性 在一次抽样的小样本中求得的率或比例会非常不稳定,与另一次抽样的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距。因此当研究仅限于从小样本获得的资料时,应当在报告比例的同时也报告样本量。

2 双变量统计分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首先分析的往往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用相关或列联表等方法。一般在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确实有某种关系,如在经过统计检验后证实两变量有显著相关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才有意义。因此,双变量统计分析在实证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在应用中对有些问题的忽视,双变量统计分析也很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

卡方检验的局限 在利用列联表对两个定序/定类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时,需要进行统计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的相关是否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不少研究结果都用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报告相关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卡方统计量的计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样本越大,卡方值就会相应增大,因此大样本的卡方检验很容易得到显著结果。所以一般在报告卡方检验结果以说明两变量是否显著相关时,还应当同时报告相关强度,即相应的相关系数,如Gamma,Lambda等。

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与差别的实际意义 在检验两个定距变量的均值差别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时,也存在相似的问题。由于样本量越大,样本均值分布的方差就越小,因此常用的t检验结果就越可能显著,任何细微的差别都可能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但有时具有统计意义显著性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意义并不大,如同在两个草堆之间找出一根草的差距,对判断两个草堆的大小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对任何检验结果都应当有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

虚假相关问题 双变量分析中的虚假相关问题,几乎在所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中都会涉及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中也被视为经典问题。但是多少年来,人们仍然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个“经典的错误”,即认为可见的或统计检验结果显著的相关就是真正的相关;更为大胆的做法是把这种相关关系推向因果关系。我们知道,对于有的变量来说,即使是经过检验判定两者具有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也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关系,因为可能有未考虑到的变量或不可测量的变量在同时对两个研究变量起作用,有时甚至可能完全是偶然的巧合。例如,火灾的大小是以火灾损失来衡量的,而参加灭火的消防员人数是与火灾大小有关的,火灾越大,出动的消防员就越多,但凡是具有常识的人都不会根据出动消防员人数和火灾损失两个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断定出动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就越大,因为火灾的规模是决定因素(但很难直接衡量)。在有关人口科学研究中也有报告虚假相关的现象,如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导致了经济增长的提法就是一例。因此,在分析相关关系时,应当根据理论、知识、经验、甚至常识来判断这种分析是否有意义、是否存在其他变量的作用(称为外在变量),避免得出有悖于常理的分析结果。有些虚假相关是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判别的,如在控制了另外一些变量后观察两个变量的偏相关,或在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多变量分析深入研究。

3 多变量分析

回归分析是多变量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尤其是逻辑斯蒂回归更是被广泛地应用。在众多应用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使用方法是否得当和对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是否规范、合理(见2002年第2期《人口研究》刘金塘文)。此外还有一些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各变量之间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分析框架,那么回归的结果有可能会引起质疑。一般应在报告回归分析结果之前,介绍该分析的框架,如各变量的定义、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假设关系及其理由等,对建立的回归模型做出合理性论证。有一些变量可能是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的,如性别、年龄等,最好事先解释清楚。对假设因果关系的模型,应当至少能够说明:(1)该因果关系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是合理的;(2)从事件发生的时间上来说,应当是原因发生在先、结果发生在后。如有些回归分析中,未加说明即把所有与因变量显著相关的变量都囊括在自变量中,甚至有些自变量与因变量有明显的互为因果关系,显得分析逻辑混乱;还有的论文在简单介绍研究背景和数据来源之后,急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推出回归分析结果,然后再根据各变量在回归模型中的显著性一一说明,这相当于事后解释;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在具备“奔4”微机和较易操作的软件的今天,转瞬间就可完成一次回归分析,但是在此之前,需要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检索和理论框架构建,才能确保统计分析的科学性。

分析方法应用的条件 每种多变量方法都有各自的前提条件或假设,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假设不成立,该方法的应用就成问题。如pearson相关是考察线性相关关系,多元方差分析只能辨别线性相关因变量的多元差异,线性回归分析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因子分析方法也是建立在各变量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基础之上的;另外,在逻辑斯蒂回归中,每个分类都应保证有足够的频数,如果频数太少就会影响参数估计的稳定性;等等。尽管一般不在报告分析结果时说明各种假设是否成立或条件是否满足,但是在进行分析时应当自觉地进行考察。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假设不能成立,就对数据进行转换或调整后再分析,或者改变分析方法。

多变量分析结果的展示和解释 多变量分析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列表来展示的。现在一种并不少见的做法是直接把统计软件的输出直接复制到论文中,我们往往会在文章中看到包括回归参数估计、参数标准差、检验统计值、检验显著性、偏相关系数等等n行m列的大表,使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实际上参数标准差和检验统计值是提供给分析者的信息,没有必要列在结果中;如果不是有特别需要的话,偏相关系数也不是关注重点;最主要的应当是回归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

在列出分析结果之后,应当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和讨论,而不是复述分析结果的数学意义。此外,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分析者对变量作用不具有预期统计显著性的失望,因此绕开不显著的变量,甚至对数据或模型进行各种调整以获得显著结果。其实,统计分析结果不显著往往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例如在分析我国高龄老人的地区分布时发现,高龄老人比例与当地医疗卫生指标没有显著关系,这说明我国医疗系统还没有具备延长老人寿命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高龄老人的存活不是主要靠医药维持的。所以,在解释分析结果时,只要是在分析框架中涉及并参与分析的变量,无论作用显著与否,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讨论;对于那些由于知识或信息的限制难以下结论的结果,可以作为问题提出,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研究。

此外,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分析结果也不会十分完美。因此在讨论结果的同时,也应当就此向读者说明。例如当一个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确定系数较低时,需要指出该模型有限的解释能力,探讨可能存在但没有纳入分析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必求最新、只求最合适 有些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常常因为自己没有应用最新的统计分析方法而感到忐忑不安;在评论某项研究的创新性时,有时也出现把学术创新和应用新方法混为一谈的现象,例如认为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的研究水平低于应用解释性或预测性方法的研究。新方法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出现了新方法并不意味着传统方法就不再适用,而是各有千秋。统计分析方法是工具,哪件合适就用哪件,能用锤子解决的问题不必开冲床。有时越是复杂的方法,假设条件也会相应较多,应用的局限性更大。因此,盲目追求方法的新颖并不是高水平研究的保证,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最合适的方法。而对所用方法的真正了解,是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前提。

总和生育率的内在缺陷及其改进

郭志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

1 总和生育率的应用目的及评价原则

年龄别生育率及其概括性指标总和生育率(tFR)是生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体系。但是现在它们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本文不讨论出生漏报导致统计失实的问题,因为其性质并不在于统计方法,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只局限于这一指标体系内在的有效性问题的方法论讨论。一个指标是否有效应该以研究目的为标准来判断,因此这一讨论将结合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进行。

统计指标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对调查对象本身特征的直接描述,另一种则用于推断估计。很多情况下,统计指标同时承担着这两种功能,比如样本统计量反映了样本对象的特征,同时又服务于推断估计总体参数。既然是一种估计,自然会有推断偏差或误差。评价不同估计的优劣是看谁的偏差或误差更小。

那么通常我们应用tFR到底要反映什么?一是为了在控制育龄妇女结构的条件下概括时期生育水平,二是作为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注:在这一方面,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的粗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的性质类似,后两个指标中只不过又控制了下一代的性别和死亡因素的影响而已。)两种性质都反映在各年龄组生育率的合计上。通常,不同基数的相对数指标不可以直接相加(注:如男性平均年龄加女性平均年龄没有意义。)。为什么年龄别生育率可加,是因为设置了假设队列的概念。tFR主要不是平均的概念(注:早期将其翻译为平均生育率的确是错误的。至于年龄别生育率对妇女其他差别所做的均质假设,其实存在于所有汇总指标之中,而不论其分组有多细,但是都不会因此而称为“平均××率”。),而是总和的概念(即假设队列经过所有年龄后生育总和)。因此,tFR一身兼两任,其内容为时期生育率总和,其形式为队列终身生育水平。从前一种意义上使用时描述了该时期生育水平,从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时则是假设队列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注:但这种估计从原理上不同于一般统计量从样本推断总体的情况,但有关评价原则却是类似的。)。其值实际上涉及了35个实际队列,并且只有在生育水平及年龄模式长期不变的苛刻条件下,它才真正与实际队列终身生育水平相吻合(但是队列仍是泛指的)。尽管这一假设队列与真实队列并不能很好对应,但起码可以及时提供一种队列终身生育的估计来满足实际需要。

2 缺陷一:总和生育率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背离

表现a:最早对tFR的批评是由于其剧烈的时期波动。一逢时期突发事件(如中国1958~1961),实际生育量发生了变化,tFR就会大幅度下降。应该说,批评并不是指向其描述时期生育水平的功能,而是指向其作为终身生育估计的功能。因为,这时tFR的下降只是由于时期特殊原因影响,并不意味着终身生育水平真的下降。实际上,时期效应一过,tFR马上便会出现反弹(即常说的生育补偿),然而反弹的水平也并不能标志终身生育水平真的那样高。总之,tFR短期内剧烈波动时,将其作为终身生育率估计来理解很成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弹年份的分孩次tFR(i)会超过1,特别是一孩tFR(1)会大大超过1(注: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姚新武,1995),1963年tFR=7.463,其中各孩次tFR都大于1,最高的是tFR(1)=1.568。作为队列估计,即是说每人生育一个半一孩,显得很荒唐。)。人口统计学对此采取的对策是,避免采用这些年份的tFR来作为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或者采用若干年份的tFR的平均值来作为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希望将欠年与盈年的误差相抵消。

表现B:然而,有时即使社会中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事件,tFR也会背离终身生育水平。但是,往往只是在tFR提高时才会受到一定关注(注:如1983年左右中国人口学界对tFR的讨论。)。理论分析可以证明,这种背离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特别是在负偏离的情况下,往往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并且,这种负背离实际上正是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此特别需要重视。

这种背离产生的原因是婚育年龄的变化,或者说是队列的年龄别生育模式的改变。而负偏离则对应着婚育年龄的推迟。与时期突发事件对婚育年龄的推迟的暴发性影响不同,生育模式的自身转变具有较长时期的持续性、变化上的渐进性、现象的隐蔽性等特征,并且它并不一定伴随生育补偿现象。甚至有时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偏离的存在。

人口统计学早就揭示出,晚婚晚育可以延缓人口增长,但这是从长期人口发展的角度来证明的。而晚婚晚育对年份tFR有什么影响,则很少有人涉及。从理论上说,取得同样的终身生育总量,可以有不同的进程表。即假定各队列的终身生育数量不变,从某一时期开始各队列的生育年龄开始推延,这一过程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期,直至最终稳定在一个新的生育模式上。我对此做过一些模拟计算,在这种情况下,生育模式转变时期中每年的tFR一定会低于事先所设的队列终身生育量,而这段时期两端及以外各年份的tFR则可以等于事先所设的终身生育水平。这表明,即使将整个转变过程或更长时期中各年的tFR都加在一起平均,得到的还是—个偏低的终身生育估计。

更普遍的情况是生育模式的变化与终身生育量的变化同时发生,这时tFR下降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变化的影响,由生育模式变化导致tFR对终身生育水平的偏离便较难分析。

实际问题:实际工作需要不允许我们等很多年再提供真实队列终身生育统计,而现在只有tFR一种估计方法,并且我们知道tFR还会经常偏离队列终身生育水平,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更好的估计来取代它。否则尽管当前tFR的值虽然很低,即使不论统计失真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否仅仅反映tFR发生了负偏离,那么我们凭什么肯定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了。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当生育年龄推迟告一段落时,tFR向终身生育水平回归时会回升多少。要知道更替水平的真正概念是实际上某队列与其终身生育后代数量的比(注:从这个意义上,净人口再生产率等于1仅是一种时期估计的标准,并且也服从上述偏离,并不是真正的更替水平。)。

有关改进:Bongaarts和Feeney(1998)提出了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该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根据时期数据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较好估计(注:Bongaarts和Feeney(1998)警告说,这一方法不适用于那种特殊时期效应(即重大灾害等)的年份。)。郭志刚(2001)对此进行了介绍,并用中国多年生育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结果是tFR'作为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的确大大优于tFR(注:郭震威(2000)认为tFR'不伦不类,既不是时期生育指标,又不是终身生育指标,是个尴尬的指标。我认为,它只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另一种根据时期生育信息对终身生育水平的新估计而已,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尴尬的。统计中凡是不能直接测量的时候,都得采用估计来代替。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它是否比传统tFR更接近于终身生育水平。)。

该方法基本原理可以这样来理解:现实中生育模式转变时,除了导致该年生育数量有所变化以外,还会有其他共生现象,如分孩次的平均生育年龄(maCi)也会变化(注:Bongaarts和Feeney(1998)强调要用分孩次的平均生育年龄,而不能用总的平均生育年龄,因为后者会抹煞实际变化。)。maCi实际上是生育模式转变的测量值,可以在理论上建立其变化量与时期生育变化量之间的函数关系。tFR'便是在常规分孩次tFR(i)的基础上利用maCi的变化信息来调整,得到去进度效应的分孩次tFR'(i),然后再汇总为tFR'。经过调整,tFR'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修正tFR距终身生育水平的偏离,因此tFR'更接近于队列终身生育水平(这里队列仍是泛指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tFR'来替代tFR原来所承担的终身生育估计的功能,而tFR还可以继续承担描述时期生育水平的功能,tFR'与tFR之差可以作为生育推延对当前生育水平影响的估计(注:我曾当面请教Bongarts,问tFR'方法是否可应用于预测模拟,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能。)。

我认为,尽管tFR'指标还有继续改进的余地(注:比如某一年的maCi的计算还要前一年和后一年的数据,因而多少丧失了一点及时性。然而,我自己曾尝试过另外的计算,比如只用前一年和当年两年的信息,调整的结果也并不差。),但显然Bongarrts和Feeney为解决这一估计问题指出了极富于科学价值的方法论途径。并且,这一新指标不仅可以用于监测队列终身生育水平,也可以用于分析以往的生育数据(郭志刚,2000),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生育转变史和计划生育史。

3 缺陷二:总和生育率不能控制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

对某些重要因素进行统计控制可以为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区的比较提供更大的可比性。尽管tFR控制了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但是它并没有控制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然而,当前许多人口模拟研究都不能再忽略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问题,否则会有损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注:比如,与调整生育政策相联系的人口模拟如果忽略现有一孩的妇女人数,便无法计算由于多年积累在一孩的这批妇女在政策调整时将产生的特殊生育效应。另外,有关生育政策后果方面的研究(如四二一家庭结构)也有类似问题。)。

问题的表现:实际上生育过程是严格的递进事件,也就是说,只有未生育者才能生育一孩,只有生育过一孩且尚未生育二孩者才能生育二孩。而常规生育率则是以年龄别所有妇女总数作为基数,因而没有容纳育龄妇女的曾生孩次信息,也就不能控制曾生孩次这种结构影响。因此,比较孩次结构差别较大的年份或地区之间的年龄别生育率(或tFR),便不能区分其差异到底是出于生育水平不同还是出于孩次结构不同。当其用于人口预测模拟时,如果假定两地区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相同,同样的系列生育率的假设会导致孩次结构十分不同的地区(代表着不同生育政策类型)将会有相同的出生人数,显然这严重地偏离实际情况。因此,面对当前的许多研究需要,基于年龄别生育率的tFR方法无论是用于比较分析上还是用于预测模拟,都会影响其结果的有效性(注:至于分孩次的年龄别生育率,只是对分子(即出生)划分了孩次类别,但是并没有对育龄妇女本身划分孩次结构。其基数没有控制孩次结构,因而从本质上说也没有控制孩次结构。)。

替代方法的产生:实际上,计划生育采取了分类指导原则后,便产生了多种生育政策类型,其显著特征便是孩次控制上的不同。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政策时,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便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导致Feeney(1985)和马瀛通等(1986)分别以不同思路创建了孩次递进生育指标体系。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采用孩次递进比作为生育测量的基础来构建指标体系。如前所述,每年的出生可以划分孩次。如果再将某一群体生育指标的基数由对应口径的年中妇女总数换成年初对应(即前一)孩次妇女时,便称为孩次递进比(注:实际上可理解为一种概率,如本年年初某年龄组(或孩次间隔组)只有一孩的妇女中在本年生育二孩的比例。)。然后,还可以将孩次递进比换算成递进总和生育率。

Feeney的模型突出地考虑了孩次递进间隔因素,不考虑年龄结构,因而常被称为间隔递进模型。而马瀛通等的模型则突出地考虑了年龄递进因素,因此常被称为年龄递进模型。

这两种方法不仅可用于在控制妇女孩次结构条件下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用于预测模拟(注:应该指出,其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老一辈人口学家早在1970年代所自行创建的标准(或可变)生育率预测法中也已经包含了控制孩次结构影响的思想(刘铮、邬沧萍、查瑞传,1981)。)。递进方法不仅可以在预测中控制孩次结构,而且应用于模拟预测时实际上比常规生育率方法更方便(注:这里的方便指,它只需要每年期初妇女的孩次别人口数便可以直接乘以递进比便得到对应的生育量,而不需要再计算其中妇女人数。)。由于递进比的概率性质,还能根本避免孩次别总和生育率出现的那种超过1的现象(注:尽管如此,Bongaats和Feeney(1998)认为这一类应用生命表方法的生育指标仍然没有真正控制生育进程变化的影响。)。

主持人评论

本期论坛邀请的三位专家都有多年从事人口统计和数据分析的经验,对人口学研究方法有很深的造诣。王谦副司长通过从多年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例,分析了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被误用的情况;郑真真副教授则对统计分析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进行丁独到的分析和总结;郭志刚教授对总和生育率指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分析了其内在缺陷和改进方法。

王谦副司长通过10个典型实例说明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中,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在五个方面经常被误用。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有些属于统计分析中容易犯的错误,带有普遍性,如,错误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统计分析中忽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结论不是由统计分析中得出,使得定量分析只是定性结果的一种点缀。有些问题则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特点而显得更为严重,如他指出的,大部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指标在村一级或县、乡不适用是因为总体规模不够。统计所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个别的数量关系,所以统计指标在一定的总体规模下才有意义,这是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实际中却经常被误用。我们经常看到的错误都是统计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错误”,而不是“高深错误”。统计学上的概念和方法可能很简单,也容易理解,但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并不容易,需要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

郑真真副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对描述性统计、双变量统计和多变量统计分析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她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而且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做,她所讨论的内容是大部分统计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对于正确地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具体的问题这里就没有必要再评述了。她的分析源于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很多观点具有独到性,如对描述性统计的重视,多变量分析结果的展示和解释,不必求最新、只求最合适的方法。

王谦和郑真真从不同角度对统计分析和统计数据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郭志刚教授则对人口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总和生育率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指标是否有效应该以研究目的为标准来判断,他从总和生育率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背离和不能控制育龄妇女的孩次结构这两大缺陷出发,对问题的表现形式、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以及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其中渗透了他自己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和体会。我看完他的文章觉得获益匪浅,如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调查所得到的总和生育率指标都非常低,这里面有统计漏报的问题,也有总和生育率指标自身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在婚育年龄推迟时,总和生育率会低估终身生育水平。在以往的人口学研究中,对方法论的讨论和重视是不够的。研究方法的创新源于实践的需求,面对21世纪更加错综复杂的人口问题,我们需要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是目前我国人口科学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位专家的分析和讨论有很大的实用性,值得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认真学习,但是毕竟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纳概括全面,这也不是本期论坛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本期论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中国规范的人口学研究毕竟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和研究的不规范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同样存在,甚至有可能更严重,但是我们不能漠视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同仁的重视和努力。我觉得目前至少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同行之间开展批评,这将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与规范;

(2)编审人员把好质量关,使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杂志上文章的示范作用往往比教科书要大得多;

(3)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工作。强调方法的适用性和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铮,邬沧萍,查瑞传.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2 马瀛通,王彦祖,杨叔章.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1986;1,2

3 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4 郭震威.对“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方法”的一点看法.人口研究,2000;1

5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1;1

6 郭志刚.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人口与经济,2000;1

7 Feeney.1985.parityprogressionprojection.internationalUnionfortheScientific

Studyofpopulation,internationalpopulationConference,Florence1985,vol.4

人口统计分析篇8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统计观念。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过程;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图例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同时培养学生读图以及独立作图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能对发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描绘出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感受数据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统计”,看到这两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师:是啊!小到家里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人口与经济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统计。(课件展示)请看,这是国家对全国的城市与农村人口进行普查第一到第五次的统计结果,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195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77,260,000人农村人口50,530,000人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127,100,000人农村人口567,480,000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210,820,000人农村人口797,360,000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299,710,000人农村人口833,970,000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458,440,000人农村人口807,390,000人

学生从人口变化,城镇农村人口等方面进行对比。

师:是啊!用统计表的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在综合比较分析的时候,就显得比较麻烦、不够直观。那是不是有其他的形式,可以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能清晰地观察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本课伊始,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注重体验,全程经历

现场选择大家平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行男女生的数据统计收集。其中运动项目有跳绳、跑步、球类三项。

1.现场数据收集。

四(4)班“我最喜爱的运动”情况统计表

2.学生在网格纸上分男女生情况绘制自己的单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选择几位学生绘制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展示,学生担任小评委点评,共同回忆单式统计图的绘制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统计班级里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的活动,从数据的收集到整理、绘制,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形成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探究数据,解决矛盾

1.展示点评。

师:观察这些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遇到什么困难吗?(两张图不方便比较)

师:那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两张图移到一张图中呢?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前后的同学讨论一下,以4人小组的形式完成你们的想法。

2.学生自主体验实践(分析、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

讨论评价中围绕着几个问题,利用课堂生成展开:

(1)学生各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

(2)如何表现男生、女生的数据(靠拢的条形)。

(3)如何区分男生、女生的不同(颜色)。

(4)各种方式的对比与选择……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中,自然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与图例的表示,绘制时要注意的问题等。

3.师:这种类型的条形统计图和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统计数据时有什么特点吗?(不但可以表现数量的多少,而且清楚直观,便于比较)

4.看到现在完成的统计图,你对于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想对我们学校的校长提什么建议吗?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把学生推上学习的前台,让他们互帮互助,学生自己教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走进生活、感受统计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像这样的复式统计图?

课件展示:书屋商店等销售情况、历届世博会参观人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候、人口、降水等统计图。

师:我们选取其中大家感兴趣的统计图来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的信息?

如:从“星星书屋第一、二季度各类图书销售情况”中分析各类图书的销售情况的变化,并根据销售情况制订第三季度订购新书的策略……

……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统计知识发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统计现象,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分析数据信息相关的问题,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回顾总结,分享收获

人口统计分析篇9

关键词:考试分析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powerBuild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Doi:10.15913/ki.kjycx.2016.03.085

目前,由于我国的考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日益增加。而一场考试的各项数据指标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考试分析软件是指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快速分析数据库的应用程序。考试分析管理系统使用数据库开发工具,利用继承、封装的方法,建立了易于维护的数据库应用软件。软件的设计以实用性、易用性为前提,允许教师输入相应的评语,并有打印和数据导入功能,能以图表的方式将数据显示在用户界面上,直观地表现了考试分析结果,体现了windows程序易用性的特点。

1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是当前最流行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其特点在于将系统中的各要素以对象的形式进行抽象,并提取出关键抽象。具体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比如UmL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由于考试分析系统较为简单,在此只进行简单分析。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所有的系统模块可分为系统的客户端界面和相应的数据库处理模块。在设计过程中,对上述二者的处理应尽量分开,即隔离界面的修改与数据库数据流程的修改,这样有利于应用系统的维护。数据库中的对象分为考试、学生分数、成绩分布直方图和编码表等。为了实现这些对象的编程,必须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类由属性和属性上的方法构成,对象是类的实例化。

2powerBuild应用程序设计

powerBuild采用独特的数据窗口对象,使数据库数据的相关录入、编辑、报表制作非常方便。

2.1与数据库的连接

powerBuild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其可利用多种方法与数据库建立连接,并提供多种方法实现与数据库的数据交互。以下为一段简单的数据库连接代码:sqlca.database=ksfx//数据库名sqlca.logid=sa//登录名sqlca.logpass="*******"//密码sqlca.servername=ksfx_server//服务器名sqlca.DBmS="mSSmicrosoftSQLServer6.x"//DBmS类型为mSSQLSeRVeRconnectusingsqlca;在powerBuild与数据库的交互过程中,所有与数据库交互的语句,比如ConneCt、嵌入式SQL都需要在语句结束后加上“;”。

2.2嵌入式SQL

powerBuild可直接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嵌入式SQL,嵌入式SQL可使powerBuild与数据库的交互更加简单、快捷。但有时用户需要进行一些数据录入、修改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在Datawindow上进行的。数据窗口是powerBuild的可视控件之一,每个数据窗口都与1个数据源相连接,该数据源就是1条SeLeCt语句。数据窗口实质上是利用1个SQLCa对象访问该数据源,从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并以用户自定义的格式将数据显示出来的方式。

2.3数据源

用户可使用insertrow、Deleterow插入、删除新行,也可直接在可视界面上修改记录,但是这些修改都不会实时写入数据库。只有当执行Update方法时,数据库才会将修改过的数据记录以SQL命令的形式发送至数据库。如果发送失败,则Update的反馈信息为“-1”。此时,用户可通过SQLCa对象中的相应属性(SQLDBCode、SQLerrtext)了解具体出错的代码及出错原因;如果修改成功,则Update的反馈信息为“1”。

3考试系统的设计

3.1考试分析窗口

考试分析窗口是考试分析的主窗口,也是该系统应用中最重要的窗口,如图1所示。该窗口由活页夹(考试分析、图示、录入考试评语)组成。考试分析项主要是指考试的各项指标,比如平均成绩、难度系数等。图示中会生成考试成绩的直方图,考试评语为手工输入的教师评语。该窗口左上方有1个小数据窗口,这个数据窗口采用了下拉子数据窗口的方式,可为用户提供自由输入考试编码的界面,从而帮助用户确定需要分析考试的场次。此外,统计按钮用于生成数据统计,保存按钮用于保存教师输入的评语。在统计按钮的设计中,用户可从小数据窗口中提取考试数据,并调用窗口方法wf_ksfx计算、分析各类考试数据,比如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人员总数、难度系数和标准偏差;将统计出的数据插入到dw_2的相关数据字段中,数据窗口会自动绘制相关的直方图。

3.2系统测试

人口统计分析篇10

关键词:铁路GSm-R监控系统接口监测技术监测系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1网络概述

随着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不断建设发展,铁路GSm-R通信网络覆盖里程及用户数量大量增加,组网规模日益扩大,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此外,在高速铁路区段GSm-R网络还承载了CtCS-3级列车控制、机车同步操控等重要系统的车-地信息传输业务,是列车行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有效的配置监控系统及监控手段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用的情况下,实时采集数据和信令,快速定位故障点,辅助进行网络分析,最大限度的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目前GSm-R网络中的监控方法

GSm-R网络构成设计的子系统与网元功能实体纷繁复杂,在不同功能实体的设备之间,通过定义不同的接口及特定的协议类型来进行通信。现阶段网络运营管理体系已经采用以下几大类工具。

2.1设备厂商提供的配套网管系统

网管系统大部分功能是针对各个网元硬件设备运行状态的一种监控,能够提供详细的管理维护指导和描述,但需要通过预先配置用户数据参数才可以对相应的用户消息进行跟踪。对具体问题需要联合多种类网管系统分析才能处理解决。同时要求网络维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维护经验和铁路业务知识。

2.2信令消息监测分析设备

信令消息分析设备使用比较灵活,一般通过高阻跨接方式对信令传输通道上的消息进行接收和分析。通过配置不同的板卡及内部的协议可以对多种网络接口进行监测,是网络运营维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但这类大多侧重于临时性数据分析,接口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铁路通信网络对涉及行车安全的重点业务流程全程监控的要求。

2.3针对具体业务流程的监测和记录系统。

此类设备以呼叫确认中心(aC)为代表,能够反应紧急呼叫业务的应用和组织情况记录。但由于触发机制、分析层次等原因,不能够提供业务异常状态的实时网络监控,缺少与网络状态联系的实时有效的分析依据。

2.4针对GSm-R网络接口的监测监控系统。

2.4.1GRiS接口服务器

GRiS接口服务器GSm-R核心网分组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完成各种应用数据的传送。在GRiS监控终端可以查看车-地之间业务的实时运用情况,通过监测数据流向,判断数据发送异常的故障点。这些数据能够实时显示,并有存储记录,能够为日后分析故障及事故提供可靠的分析材料。GRiS接口服务器还有一定的综合查询统计功能,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能够统计分析进路预告发送成功率、调度命令发送成功率等网络指标,为网络的管理维护提供了依据。

2.4.2Gb接口监测设备

Gb接口是分组域设备SGSn与基站控制设备BSC之间的接口,是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网的重要分界。Gb接口监测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对移动台的状态跟踪,完成对移动台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实时查看移动台分组域各种业务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

2.4.3C3接口监测系统

C3接口监测系统是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主要涉及的a接口、abis接口及pRi接口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设备,是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运用障碍,快速定位故障点的重要手段。

C3接口监测系统一般由信号采集部分,信号数据处理系统部分,数据存储部分、综合分析处理部分等构成。数据采集电缆以高阻跨接在链路上,实时采集链路上的消息,在汇接处理后进入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对采集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为综合分析系统提供数据源;分析处理系统利用存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统计,经过处理后提供给维护人员大量实用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系统以预设的用户参数为标识,对所有被监测用户的网络信令进行全程在线实时跟踪,在进行条件查询时,可以关联显示a接口、abis接口及pRi接口上的相关用户信令消息,使得整个业务流程处于一种可查、可控的状态。同时,由于C3接口监测的结构优势,整个系统在进行基本的信令消息监控之外,还能够实现许多网管设备不具备的功能:

(1)真正实现机车车辆的实时监控,通过综合分析送来最终显示的消息实时监测机车的运行信息,包括机车位置、所在小区电平情况、以及各个接口的状态信息。

(2)可以对网络信令链路的状态进行监测,对话务负荷进行统计,方便对整个网络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网络“瓶颈”;

(3)为网络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助于用户数据统一管理与报表统计。

3GSm-R网络接口监测系统的发展

随着GSm-R铁路移动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GSm-R网络接口监测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3.1多样化

能够监控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接口种类。目前整个网络分组域的监控手段还较为单一,既有铁路区段也没有配置相关的接口监测设备,随着铁路运输对GSm-R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网络监控系统的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3.2智能化

通过完善综合分析功能,将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技术和铁路GSm-R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技术相结合。通过建立合理的网络优化及故障处理知识库,运用有效的推理机制,增强和丰富系统的分析能力。针对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化的专家分析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并提供解决方案,分析网络运营数据,向网络优化人员提供合适的优化建议。

3.3综合化

通过完善的监控网络结构和功能、利用数据资源的优势,可以对网络信令链路的状态进行监测,对话务负荷进行统计、对整个网络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网络“瓶颈”,有助于对用户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报表统计。

参考文献

[1]丁建文,钟章队,接口监测系统在GSm-R运营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铁路,2011,8

[2]董丽,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接口监测系统的完善与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