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01

乡镇卫生制度篇1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

第三条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类卫生服务事业单位,主要由县(市、区)政府举办和管理,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必须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可实行县(市、区)统筹管理,也可实行县(市、区)、镇共管,以县(市、区)管理为主。

第四条乡镇卫生院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严禁超诊疗科目和执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

乡镇卫生院业务工作接受县(市、区)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指导。

第五条省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实行宏观管理。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所辖县(市、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评价。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抓好本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每年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要进行一次自查自评。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六条乡镇卫生院选址、设置,应遵循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和交通等情况确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发展前景和最大辐射功能。

第七条乡镇卫生院的设立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程序报批。

第八条乡镇卫生院是专有名称,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该名称。乡镇卫生院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乡镇卫生院的命名原则是:所在的县(市、区)+所在镇(乡)卫生院。

第九条乡镇卫生院统一使用卫生机构专用标识。

第十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按功能将乡镇卫生院明确划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第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建设依照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所规定的建设标准,严禁举债进行超标准建设。

第三章公共卫生管理

第十二条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面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十三条加强公共卫生管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做好免疫规划工作。

(二)做好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和康复工作。

(四)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和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做好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做好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五)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

(六)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重点人群,结合实际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农村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并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七)做好食品、公共场所、学校、职业等卫生专业指导与管理工作。

(八)加强信息管理,建立执行相关统计及报告制度的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协助镇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

第十五条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辖区内村卫生机构及乡村医生进行管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负责对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组织对村医的培训、考核,逐步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第十六条健全村医例会制度,每月组织召开村医例会。通报、反馈各卫生机构工作情况,传达上级卫生工作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

第十七条积极参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协助做好补偿支付工作。

第四章医疗服务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医疗、护理、医技工作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按照病人第一、安全有序、首诊负责、重点突出原则,加强妇产科、儿科、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和中医科建设,把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放在首位。

(三)成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进行全员质量教育,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发现、纠正医疗缺陷,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的管理。

(四)落实首诊负责制、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五)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操作规程、抢救常规,配齐常用急救药品、器材,保证基本医疗和抢救工作及时有效进行。对不能处理的危重疑难病人及时转诊。

(六)按照《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认真书写门诊、住院病历。

第十九条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急症抢救,危重病人转诊和救灾抢险医疗工作。

第二十条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保洁管理。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十一条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药品管理制度,推行“阳光采购”。

第二十二条加强中医药工作,规范中医药服务管理,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条积极推广应用适宜新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第二十四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及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严禁向外提供出租业务用房,严禁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以营利为目的办医行为。

第五章人事管理

第二十六条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按照精简、高效原则,以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合理规范设置。

第二十七条严格准入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助理及其以上医师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严禁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专业技术服务。

医师、护士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不得超范围执业。

从事专项服务的人员,必须依法参加有关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应资格。

第二十八条大力推行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考或推荐聘用,副院长由院长提名,按有关程序任免。一届聘期3-5年,其中试用一年。中心卫生院院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一般卫生院院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

第二十九条院长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主要内容为行风建设、业务发展情况等。

第三十条推行人员聘用制,因事设岗,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人员。新录用人员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开招考,与录用单位签署聘任合同,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第三十一条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建立健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学习、考核制度。认真实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积极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学习和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六章财务后勤管理

第三十二条执行政府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并在门诊、病房以及对公众服务窗口等明显位置,设立公开栏、宣传橱窗、电子大屏幕公告栏,公开主要药品及诊疗收费标准,增强收费透明度。

第三十三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和监督审计制度。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必须接受主管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同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健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加强高危设备、手术室、放射室、分娩室等特殊区域和剧毒、剧麻、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十五条美化院内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

第七章行政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成立院务管理委员会,由正、副院长、科室负责人组成,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第三十七条加强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职工会议,通报卫生院重大决策执行落实情况、日常管理和运作情况,听取职工对卫生院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第三十八条建立健全考勤、学习、会议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

乡镇卫生制度篇2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9.013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9-0023-01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这对卫生院的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院长负责制已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的要求,引发的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然,不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问题,有效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已成为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1财务管理不到位

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实现了卫生院的自主经营,在推动卫生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院长负责制使得卫生院的权力过度集中,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会计监督制度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这种制度下,如果法律意识、财务意识比较淡薄的话,就会在卫生院财务管理中不按规章办事,受利益的驱使,搞“一言堂”,做出违法乱纪之事,使得卫生院会计管理工作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对会计实行监督。同时,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一般来说任期较短,卫生院管理者追求更多的是短期效益,不注重卫生院的科学发展,忽视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导致财务管理不到位。

1.2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薄弱,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特别是在会计账簿的管理、档案管理、票据管理方面比较混乱,更有甚者一些卫生院的住院发票与看病门诊发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有的卫生院会计账目管理只是走现金流水账,其中的固定资产、事业基金等缺乏凭证;还有的卫生院不注重保管原始凭证,相关手续不健全,有的还存在打白条现象;很多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账外资产现象比较常见。由于对会计工作不重视,会计监督制度存在不足,不利于会计作用的发挥。

1.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由于受条件限制,人才比较匮乏,甚至有的卫生院没有专门的会计工作人员和负责人,会计监督职责也由财务管理部门承担,很难确保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质量。即使是条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也不严格,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低,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要求,规范了会计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1.4会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目前,一些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会计监督机制,但由于会计监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会计监督有名无实,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监督职权划分不明。部分乡镇卫生院监督制度中没有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监督权限,财务部门唯一的工作任务就是提取、发放、保管资金,会计人员负责凭证填制活动,而对医院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的监督只限于凭证填制、记账等是否准确,对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合法,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等无权过问。

2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院长任用管理机制

院长负责制有助于卫生院的自主经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院长任用管理制度。首先,院长聘任时,卫生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员来担任。其次,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具体规定院长任期内的目标、权限、责任等,完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结果来考察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次,院长任期结束时,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院长任期内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任期目标是否实现等进行详细的审计,督促院长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2.2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依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首先,严格审查会计从业资格,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包括业务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杜绝无证上岗。其次,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机制制约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确保其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工作需求。

2.3财务支出采取会审会签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成立理财小组即会审会签小组,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从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首先,加大对会计票据、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对卫生院的重大金额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医疗仪器购买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后再做决定。这样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会审会签制度,切实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乡镇卫生制度篇3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新医改;分配制度

【中图分类号】R9.2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83-03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和中坚,在农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1]。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在实施“收支两条线”、“药物零差价”后,探究乡镇卫生院分配制度的改革现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新医改一系列改革中,与卫生院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新医改的目的除了减轻群众看病的负担同时,又要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福利待遇,让医务工作者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笔者对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10间乡镇卫生院就新医改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一、阳东县基本情况

阳东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2043平方千米,是粤西地区相对较落后的山区县,全县共有10个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总数为575人,其中,中级职称人数23人。2011年10月,全县10间乡镇卫生院全部按照新医改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药物零差价”,在职职工的全部工资待遇由县财政统发。

二、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

目前,阳东县乡镇卫生院在分配制度上,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按每人每年1.2万元作为基本工资下发到各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按每人每年1.8万元标准下发,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绩效工资制度为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推行,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医院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牵一而动全身[2]。根据阳东县卫生局下发的《阳东县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阳东县乡镇卫生院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试行)》,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原则

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科学原则为指导,以保证考核的高效、便捷、合理。第一,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第二,有激励、有约束,充满生机与活力,搞活医院内部分配。第三,切断职工收入与药品、检查费用的关系。

(二)考核对象

根据岗位性质,将考核对象分为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防保人员、医技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六大类。其中,医技人员包括影像人员、心电B超室人员、检验人员和药房人员。考核指标针对六类人员分别设计。

(三)考核内容

现行的绩效分配考核细则按公共考核项目及专业考核两部分,其中,公共考核部分按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进行考核,专业考核部分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按工作量以及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医生关键业务指标:一是服务数量指标:收治病人数、查房次数、诊治疑难危重病人数、手术例数等;二是工作质量指标:出入院病人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甲级病历比率、丙级病历比率、门诊处方抗生素2联及以上使用率、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被记录的不符合政策的次数)、病人满意度比率、被投诉次数等;三是其它指标:医疗文书的规范性与及时性、参与培训、医疗事故等;四是否决性指标:医德医风等。

护士关键业绩指标:一是服务数量指标:护理病人数量、护理查房次数等;二是服务质量指标:护理数据测量准确性(抽查)、护理文件规范性、病人满意度比率、院内感染等;三是其它指标:病区环境管理、护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达标。

同理,可以把公共卫生工作部门和医技、药剂、行政、财务、后勤等部门的工作进行量化设计,确定关键业绩指标。将关键业绩指标分解到每个职工后,要对关键业绩指标赋予相应权重、明确评分标准。

由上表可以看到,大部分普通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后勤人员对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满意的,上述人员中尚有少部分人不满意,不满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以前年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相比其他相对高薪的医务人员,自己的年均收入仍是偏低的。医改以前医院收入基本是由医院的业务骨干和部分领导努力所得,普通医务人员对医院贡献有限,收入比例相对较少,觉得可以接受,但现在医院的绩效工资都是由财政统一支付,都是政府的钱,自己的收入凭什么就比别人少,所以有不满情绪。另外,92%业务技术骨干和62%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现行分配制度是不满意的,觉得现行的分配制度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成正比,认为医院的业务收入大部分是由他们创造的,但是年均收入却减少了很多,无法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部分门诊看病群众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因为新医改实施后,能明显降低病人的门诊看病费用,但有72%住院病人对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不满意,不能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认为卫生院医生服务意识不强,让病人对卫生院医疗质量信心不足。

四、现行分配制度的剖析

(一)绩效考核容易流于形式

目前,乡镇卫生院成立由卫生院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科组长任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职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是位于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农村地区民风淳朴,人际关系融洽,同时,乡镇卫生院人员有限,规模不大,在10间乡镇卫生院中有5间职工总数不足50人,人数最少的为24人,领导之间、职工之间相互熟悉,关系密切,整个乡镇卫生院形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这种情况下的绩效考核,在操作时就会产生诸多人情现象,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就会合格,使考核形同虚设,考核结果就容易失去客观真实性。此外,考核领导小组主要由院内中层以上领导抽调组成,缺乏专业绩效考核方面知识,使绩效考核在执行和改进方面存进一定瓶颈。而且,如果仅仅依靠乡镇卫生院自身来推行绩效考核,不仅对绩效考核效果效率不利,而且很难保证长久的内在动力。

(二)绩效考核指标细化量化不足

根据阳东县卫生局制定的《阳东县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阳东县乡镇卫生院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试行)》两份具有指导意见的文件,在绩效考核内容设计上存在难量化,单一的现象。单纯的评价考核医院的结构功能和工作程序也不能反映其卫生服务绩效,较少有病人层次的评估考核指标,较多地关注各种组织管理形式,指导意义有限[3]。一是对各乡镇卫生院采取统一的考核内容,没有具体考虑乡镇卫生院的区域地理位置、人口及经济状况的差异性,有失公平性。二是即使对不同类别的医务人员进行分类考核,但对同一类别不同层级的医护人员却采用同样的考核指标,甚至每项指标的权重也一样,这使不同岗位间的职责以及对任职者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法体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也大大降低。三是没有根据医务人员其工作的劳动强度、责任大小、岗位风险的不同设置相应岗位风险系数,无法体现特殊岗位、关键岗位的特殊性。

同时,现行的考核周期设计不科学,对乡镇卫生院整体的绩效考核采取半年度及年度考核。如果仅实行半年度及年度考核最大弊端就是很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考核者容易将被考核者最近几周或几个月的表现视为对其年度考核的尺度,其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大大降低。缺乏日常、连续、合理的考核频次,容易导致绩效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很难保证。

(三)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难于体现

医院管理人员主要工作是为医院一线提供行政指导和后勤保障服务,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辅助。虽然有时也会与临床一线科室有一些交叉,但却因为管理工作的不同,其具体工作内容也较复杂和难以定量。因此,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要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的管理科室很难做出统一的评价,不能确定不同管理工作的公平性。目前,乡镇卫生院把对临床、医技科室的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而对于行政方面的考核较少。由表一可看到,62%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现行的绩效分配制度是不满的,因为行政职能科室经常会被误认为是消费的部门,长期以来医院并未真正关注过这一行政职能部门,其经济效益体现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造成其劳动价值难以衡量和体现。医院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绩效考核指标方面,管理人员的定性考核指标多而定量考核指标少,影响了行政职能部门在医院地位,不能使其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面临“大锅饭”及“平均主义”难题

现行的分配制度,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部分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1.2万元标准下发,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40%。奖励性绩效是在扣除医务人员加班费、节假日补助等开支后实行分配,已所剩无几,工作最出色、工作量最大、医德最高尚的医务人员与表现差的医务人员所得的奖励性绩效差别在200-800元之间,无法体现能者多劳多得的劳动价值。因此,现行的绩效分配制度有“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倾向,容易造成新一轮的不和谐,无法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由表一可看到,31%的普通医生、护士及92%的业务骨干对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不满的,这种不满的情绪集中体现在对诊治患者上有抵触情绪,认为诊治患者多少与自身收益无关。在目前医患关系高度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务人员的少作为、少诊治病人意味着承担的医疗风险就越少,多诊治病人就可能承担更多的医疗风险。由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设计,难以体现多劳者多得、高风险者多得、医德高尚及让病人真正满意者多得,医务人员对于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往往会以各种借口往上级医院推诿,造成新一轮看病人情况发生,本来可以在乡镇卫生院解决的一些小病,往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金钱到上级医院就诊,新一轮的看病贵就可能会产生,那么,与新医改的初衷背道而驰。

五、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第三方考核的组织机构

绩效考核应基于公平、公正、客观的考核原则,鉴于目前,对乡镇卫生院内部员工的绩效考核组织机构是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组成,应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的考核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可以由县卫生局负责统筹安排,并明确分工负责。同时,根据不同的被考核者选择不同的考核人员,既做到民主又做到科学。选择考核人员的首要原则就是应当对被考核者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其工作行为有最为密切的观察。在对不同的被考核者选择考核人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考核人员必须能够消除或者减少在考核中的个人偏见,保持客观标准。第二,必须是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思想与流程比较了解。第三,考核人员必须有机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全方位地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观察。

(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

现行的分配制度考核,主要从乡镇卫生院的整体考核及乡镇卫生院员工考核两部分进行考核。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整体考核时,对考核结果不及格的乡镇卫生院限期整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且均位列全县最后一名的乡镇卫生院,对其负责人作出调整处理。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引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收益”理念,将业绩指标、成本核算和执行结果纳入预算体系,以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要求的实现,提高财政补助对公立医疗机构改善医疗质量和提高服务的激励效果[4],做到既要节约卫生院运营成本,又要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可以考虑从“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平均每床日住院费用”、“人均住院天数”和“单病种平均费用”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把投入与降低费用挂钩,对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次均费用低于同类医院的机构,均次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日均门诊量高于同类医院的机构给予奖励性补助等等,并对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并进行监督,这即可引导并约束乡镇卫生院及其相关科室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又能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分配制度的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绩效分配改革的重要原则,若改革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那么改革往往会因为缺乏员工的主动参与而失去动力和意义。因此,任何的改革都必须以人为本,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目标,对现行的绩效分配制度,把基础性绩效(60%)与奖励性绩效(40%)的比例进行重新调整,取消平均主义倾向的基础性绩效,将绩效工资100%实行奖励性绩效,让多劳者多得,医德高尚者多得,临床一线者多得,高风险高技术岗位者多得,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者多得。

(四)进一步量化细化绩效考核细则

根据不同的岗位等级与类别对公共考核指标及专业考核指标通过岗位目标管理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方法进行细分和提炼,确定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服务满意度作为关键绩效指标,并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地确定相应的指标权重,增强科学性以减少主观性。为提高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考核指标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被考核者建立不同的子指标;第二,在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被考核者进行考核时,赋予各关键考核指标不同的权重;第三,对每个子指标具体详细的说明,以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准确地把握内涵,减少因对考核指标理解有异而导致偏差;第四,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强化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分别把医生职系、护理职系、公共卫生工作职系、医技药剂职系、行政职系、财务会计职系、后勤服务等职系的工作都进行量化设计,合理确定其关键业绩指标的各子指标;第五,并将同一职系中不同的岗位根据岗位价值、风险和贡献程度及职称要求,确定不同的岗位系数,特殊贡献人员可酌情调高岗位系数,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合理设置指标评价等级,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被考核者设置等级不同的指标考核评价标准,体现以人为本和客观公平,通过对考核指标的细化量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考核者的主观性,提高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结语

乡镇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决不仅仅是关系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得益收入问题,它关系到一方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乡镇卫生院分配制度必须要具有包容性,要留有适当的空间,可以进行逐步的完善,卫生院绩效考核实施机构对绩效考核实施效果要及时跟进,定期总结,认真分析,并及时反馈和修正完善。总之,新医改和实施绩效考核改革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医改核心,采取合理的对策,主动适应医改和绩效考核改革的本质要求,主动适应医改和绩效考核改革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类新特点、新情况,才能抓住机遇,开创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做到政府满意、人民满意、社会满意、医护人员满意。只有医护人员满意了,才能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雷瑞杰.高建民.钱玉燕.基本型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标探讨―――以陕西省眉县金渠镇中心卫生院为例[J].农村卫生伦理,2011,2(24).

[2]高建民.雷瑞杰.基本型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方案设计[J].卫生改革,2011,(11).

乡镇卫生制度篇4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起在乡镇卫生院率先实施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制度调整和变化。文章关注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失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联和作用,从制度建构过程入手,分析制度结构特征,发现制度结构失衡与影响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螺旋式制度变迁模式。

关键词:制度,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54-05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徐缓(1966-),广西桂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张汝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卫生行业最基层事业单位,也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随着新医改全面启动,国家决定从2009年10月起率先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先于其他大部分事业单位,涉及全国3.7万个乡镇卫生院及120多万医务人员。通过4年多的实践,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发生了一系列调整和变化,本研究试图探寻该制度的结构失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联和作用,以期为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提供借鉴。

一、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建构过程

(一)制度推行进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先后经历了四次根本性改革,包括1956年的等级工资制度、1985年的结构工资制度、1993年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2006年起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三部分组成。

2009年9月,在全国已执行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同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2号)(以下简称《绩效工资制度文件》);此后,按统一部署,全国至上而下全面推开,纳入到医改全局任务统筹推进。截止2013年3月,据卫生部医改监测简报统计,按时足额发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的县区数达到100%。

(二)社会建构的结构性嵌入作用

格兰诺维特提出,“社会制度不可能以某种必然的形式自动地产生,而只能通过‘社会建构’形式形成”[1]。同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具有“社会建构”的过程,许多制度要素嵌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性嵌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制度的微观结构嵌入。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嵌入管理循环链条中,涉及经费补偿、人员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机构运行系统性结构。仅人员管理,就涉及编制核定、岗位聘任、机构绩效考核、个人绩效考核等方面结构制约;在收入分配中,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与绩效工资也是一个系统性结构。

二是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的中观结构嵌入。国家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作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相配套的医改举措,由于基本药物实行“零加成”,再没有药品收入,使乡镇卫生院原先实施了许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发生了根本改变,启动了乡镇卫生院整个运行机制转型升级,是一场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的全面“革命”,对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

三是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宏观结构嵌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长,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大锅饭”思维和平均主义观念,有效地激发了全社会生产能力和创造活力,但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并存,这些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宏观结构因素必然会作用于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特征

人们广泛运用制度结构的概念,但对其做出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笔者以为,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就是那些决定制度内在规律以及外在表征的内涵,是绩效工资制度的基因,也是该制度区别与其他工资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绩效工资的结构

按照《绩效工资制度文件》,笔者将绩效工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广义绩效工资指所有工资性收入。狭义绩效工资仅仅指工资收入三部分中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为60~70%,主要是反映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水平、本人所聘岗位职责等分配要素;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为30~40%,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主要反映本人工作数量和实际作出贡献等分配要素。

(二)绩效工资水平的结构

从广义绩效工资水平看,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财务年报资料》得到各类卫生事业单位名义人均工资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实际年人均工资收入为26989元,2012年为35939元,年人均增加8950元。实施绩效工资前(2007-2009年),乡镇卫生院工资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4%,实施绩效工资后(2009-2011年)为8.4%,工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从狭义绩效工资水平看,通过对31个省(市区)的专题调查发现,2012年,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水平为年人均2.2万元。

(三)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结构

专题调查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际发放比例,比例等级从1比9(即基础性绩效工资占1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90%)顺次变化至9比1。结果显示:在实际发放中,该比值为7比3和6比4的乡镇卫生院共占73.4%,该比值为5比5和4比6的共占13.4%,说明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际发放比例以“七三开”或者“六四开”为主,基本执行制度要求。

(四)单位领导与职工绩效工资水平的结构

关于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职工平均绩效工资水平的实际发放比例,该比例小于1倍的乡镇卫生院占65.0%,1倍、2倍、3倍及以上的共占35.0%。

(五)绩效工资财政保障水平的结构

从绩效工资经费保障看,属于财政全额保障的乡镇卫生院占54.1%,差额保障占45.2%,自收自支占0.7%,有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需要通过服务收费获得绩效工资相应经费,大部分经费由县(区)本级财政负担,但由于相当部分县(区)财政底子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三、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的制度结构失衡与影响因素

制度均衡是一种行为均衡,意味着,对于利益相关人群而言,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2]。由此可以推导,当制度结构出现失衡时,意味着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存在互斥关系,处于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状态,或者不适合各群体意愿的状态。

(一)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与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联动机制

首先,绩效工资水平联动不够。制度设计未明确绩效工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年初核定的绩效工资水平要管一年或若干年,许多地方将当地乡镇卫生院前几年工资收入中对应绩效工资的部分进行测算,提出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的水平,没有直接与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工作情况挂钩。为此,许多地方2009年以后一直未调整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水平,基层反映“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不封顶,而绩效工资会封顶”,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量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之间联动不够。据《健康报》报道,在2012年,浙江省18个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工资水平较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前有所下降,而2009年~2013年期间,基本医疗工作量增加了4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增加了40%,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所得与其劳动付出不相当[3]。

其次,经费补偿联动不够。从人员经费补偿角度看,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乡镇卫生院便没有药品加价的利润,这部分损失经费应该通过政府财政经费补偿,但实际上往往补偿不到位,影响了绩效工资足额发放。江西省研究发现[4],对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经费到位没有问题,市级财政补助有限,县级财政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安徽省[5]、四川省[6]等地研究也表明,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仍存在缺陷,一是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的标准不明确,差额多少取决于财政部门的解释,甚至出现怪现象,工作发展快、工作收入上升的乡镇卫生院因资金缺口小而得到财政补足少,工作没有起色、业务收入少的却因资金缺口大而得到财政补足多,被称之为“干得多的不如干得少的”、“截长补短”、“鞭打快牛”。二是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助政策不明确,一些地方将上级拨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冲抵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收支结余部分抵消财政补助;有些地方只拨付编内人员的人员经费,编外人员仍需要乡镇卫生院通过业务收入发放工资;有些地方财政只拨付人员的绩效工资经费,基本工资仍按照原来渠道解决。

(二)收入分配外部合理性不足

从社会各行业收入水平比较角度看,近几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医务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一些长期形成的突出矛盾初步得到缓解。但是,一些结构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我国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依然偏低。2012年我国城镇不同行业就业人员收入数据显示[7][8],在19个行业中,金融收入水平、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三个行业位于前3名,卫生、社会保障福利共同排第9位;卫生行业年人均工资相当于金融行业的59.1%,仅为各行业平均水平的1.13倍。

(三)收入分配内部合理性堪忧

从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看,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性存在“三低”,一是乡镇卫生院绝对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其他卫生事业单位,2012年其广义绩效工资水平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0%、公共卫生机构的75%和公立医院的57%;二是与绩效工资实施前相比,乡镇卫生院广义绩效工资年增长速度降低了近14%,在各类卫生事业单位中下降最明显;三是部分地区狭义绩效工资水平的过低,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绩效工资为年人均3~7万元,数倍高于其他省份的年人均1~3万元水平。

从每个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看,收入分配差距过小。理论上,绩效工资是一种将职工工资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的动态的工资计量方式,作为工资分配中相对活的部分,主要体现业绩和贡献,工作绩效高、贡献大,收入水平就高[9]。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基本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是全国统一标准,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定标准,乡镇卫生院通常将上述部分工资作为固定部分发放,只能对奖励性绩效工资拉开差距发放,成为整个工资收入中相对“活”的部分。即便如此,据各地反映,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40%的比重过低,拉不开差距。假设狭义绩效工资为月人均2000元,占4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月人均800元,按理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最低为0元,但是在操作中,乡镇卫生院不可能给某些职工完全不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于是,医务人员之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差距只能有300-400元幅度,拉开差距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四)出现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意外性负向功能

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10]注重考察社会现象和其结构之间同一关系的两面,功能分析专注于阐明社会现象对不同结构背景的结果,结构分析则是要寻找社会现象来自结构背景的决定因素。默顿提出,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一个结构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功能的种类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也译为反功能),还有显功能与潜功能(也译为隐功能)之分[11]。结构失衡可以导致功能偏离,负功能就是意外性政策后果,包含着紧张、压力和张力,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没有适当的社会规范来约束和限制时,就会出现变迁[12]。

就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而言,“调动积极性”是综合衡量该制度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功能之一,绩效工资制度在存在结构失衡的语境下,对于医务人员积极性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负功能影响。

显性负功能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目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不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与职业要求高、培养周期长、社会责任重、职业风险高、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等职业特点不相符,与国际上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通常列于社会各职业前列的行业薪酬规律也不相称。其次,绩效工资水平与乡镇卫生院或医务人员的绩效优劣未建立有效联系,技术、风险等因素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完全实现绩效工资的初衷。

隐性负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医务人员对内部收入差距的承受程度偏低,平均分配文化与绩效工资激励文化发生冲突,有些医务人员担心拉开绩效工资差距将损害自身利益,比较流行“绩效工资是从自己腰包掏钱来奖励他人”等类似“零和博弈”的心理和观点,在这种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各方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集体利益最大化[13];其次,根据《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2013年与2009年相比,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入院人数、病床使用率等3个重要工作指标均出现了相同的“V”字型波动变化,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下降,偏离医改目标,2012年和2013年才出现连续回升,回归医改议程;再次,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出现隐性流失,与2010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数相比,2011年减少了14061人,平均统计,每个乡镇卫生院约流失0.38人[14]。究其原因,业务骨干和编外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出现下降,影响这些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人才队伍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用不上”被动局面。

四、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螺旋式变迁

(一)推动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综合改革

面对上述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失衡存在的突出问题,2011年,安徽省率先提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综合改革,出台了10个方面30条制度改革措施,被称为“安徽模式”[15]。2013年,安徽省又出台18条“补丁”政策,弥补制度漏洞,推进经费支出政策及经营自主权、收支结余分配权的落实,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达60%以上,构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绩效工资长效机制[16]。

经过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中央政府推开了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等制度文件连续出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相关要求:“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呈现阶段性变迁

截至目前,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显现三个阶段变迁:第一阶段,全国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显现某些制度结构失衡;第二阶段,安徽等地方政府对失衡制度结构进行调整,探索绩效工资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打“制度补丁”,形成新的局部性制度平衡状态;第三阶段,中央政府对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国性调整,推行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形成新的全面性制度平衡状态。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均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可以纳入林毅夫提出由政府进行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情形[17],但是,第二阶段由地方政府通过改革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基层探索首创,属于由基层政府主导自下而上地进行制度变迁,既不符合“强制性制度变迁”自上而下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农民、居民、企业等经济行动者为主体的特征。有学者提出[18],我国农村制度变迁存在“家长制模式”,笔者认为,“家长制模式”实质上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

西蒙指出[19],“完全理性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中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制度决策者会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导致一项制度存在决策的局限性。笔者发现,绩效工资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在各类事业单位中先行一步,在绩效工资制度设计过程中,决策者存在“有限理性”现象[20],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存在不相适应的失衡方面,对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调动积极性产生了负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螺旋式制度变迁模式”来解释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结构的均衡和优化过程,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协调发挥再平衡作用,制度主体和客体共同维护发挥正功能的均衡性结构相对稳定,对产生负功能的失衡性结构进行纠偏。二是渐进型变迁与跨越型变迁结局交织出现,近几年绩效工资制度的变迁属于渐进型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4次工资制度改革属于跨越型变迁。三是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制度路径有机结合,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既来自制度主体的主导,也来自制度客体的倡导,制度变迁发生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相互交织。

参考文献

[1]甄志宏.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2]宋智勇.论制度结构和制度均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4).

[3]胡玲,蒋晓霞.基层绩效改革:自己做主有点难[n].健康报,2013-09-09..

[4]云昌.江西省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财政全额保障机制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0,(5).

[5]徐杰.安徽农村医改:得在哪,缺什么[n].健康报,2014-01-13.

[6]谢道明,赵丽惠,刘邦智,熊伟.基层绩效分配改革仍有瑕疵[n].健康报,2012-05-24.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于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0](波)彼得·什托姆普,林聚任.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美)罗伯特K默顿,唐少杰,齐心.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2]林聚任.林聚任讲默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15]冯立中.安徽推出基层医改“更新版”30条政策补丁巩固成果[n].健康报,2011-09-01.

[16]周然.皖18条医改新政出台[DB/oL].人民网安徽频道,2013-07-15.

[17]林毅夫.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林毅夫自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18]吴睿.我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家长制模式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3,(8).

[19]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乡镇卫生制度篇5

【关键词】新医改经济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深化对于卫生院经济运行模式的改革更有必要,这不仅在于乡镇卫生院的很多经济管理与运行模式都十分低效,这也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经营绩效的根本。本文将深入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模式所提出的一些深度革新,并且解读这些变革在乡镇卫生院可以有的实施方式,进而让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会计制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建设。

一、深化对于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控制

新医改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首先,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成本控制有了更好的管理,这对于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运营绩效,让卫生院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很有帮助。这种转变可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透过对于运营成本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很多乡镇卫生院不必要的活动成本及医疗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院的高效运营,并且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绩效;2)透过全成本核算的实行,这将会极大的为价格主管部门在各方面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上提供参考依据,为单病种的医保方在付费时提供有效的成本参照,这也会为医改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3)全成本核算的推行,能够促进乡镇卫生院各级部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4)实现全成本核算还能够很好的增强乡镇卫生院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进而在卫生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会促进节约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并且能够实现乡镇卫生院内部人员、设备、资金等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够充分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财务制度在乡镇卫生院成本管理上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与方向,这些指引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本核算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

二、加强对于乡镇卫生院预算的管理

一直以来,乡镇卫生院在预算管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新医改制度下对于卫生院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很多全面而细致的要求,这些制度在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执行将会极大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旧卫生院制度中涉及很少,新制度明确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明确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对卫生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卫生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革新,极大的弥补了一直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预算管理上的各种漏洞。

三、渗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新制度下让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会计以及经济运行的管理上都趋向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过往的很多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上都不够清晰透明,很多管理上的细节做得比较马虎,这一点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管理与运行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改善的问题,新制度下在这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革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能够很好的得以体现。首先,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提出了更为深入与具体的要求,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有助于乡镇卫生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良好建设。新制度对于成本管理也更加清晰与细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也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分摊流程的制定、成本管理的范畴、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模式等都做出了更为明晰的限定,这将会极大的细化乡镇卫生院的成本归集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够为医疗成本的分摊及核算提供可供验证且口径一致的参照数据。这些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慢慢缓解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看病贵”的担忧,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体制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领导下,由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财务核算机构或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可实行会计委托记账。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具体办法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透明性,提高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规范性与可用性,深化对于卫生院财政支出的有效监管。新制度的运营将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对于国家投入的利用效率等有更加清晰的呈现,对于收支分类会有更明确的界定,财务报表也会更加规范与透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信息也会更为精准。这些都是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落实的范畴。此外,新制度下也会进一步促进乡镇卫生院完善自身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将会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这些都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规范与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向各方公布相应的财务信息,进而实现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公开透明。

五、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管控

新制度下为乡镇卫生院在财务风险管理上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是过往被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忽视的一个环节,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乡镇卫生院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长期借款;2)大型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建和租赁,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经科学论证,并按规定报主管部门会同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批准;3)严格禁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4)在资产核算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对期限超3年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核销。

六、转变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的模式

一直以来,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都受到人民群众的诟病,卫生院过分注重盈利,以商业目的为首要考虑也是造成人民“看不起病”、“看病贵”的呼声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点不仅在城市内的医院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很多乡镇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也非常常见。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允许以盈利为追求。这种转变非常可喜,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所在,这将会极大的改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观念与服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卫生院会更加注重对于患者的服务,会将效益的考虑放在次要位置,而是首先给患者解决他们的问题与担忧。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类似公益的行为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这种理解并不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营模式上做出深度革新,会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加强对于成本收支的核算,这些都会推进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朝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并且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要改变自身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与运转模式,要推进卫生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革新,要透过专业人士的引导来为乡镇卫生院建立更加规范、标准、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这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乡镇卫生院的运营成本,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会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七、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将会朝着更加规范、标准、透明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解决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效率低的实际问题,这也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模式的革新,进而让乡镇卫生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新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实现了零利润,作为替代,财政进行药差补助,药品价格及销售量均大幅降低,医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明显。由于有稳定的财政补助保障,生存问题可望解决,且不合理医疗行为已变得无利可图,乡镇卫生院开展“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获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八、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提出了很多革新方向,这些变革极大的推动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经营绩效。新医改背景下首先极大的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成本管控效率,并且深化了对于预算的有效管理。这些管理模式上的更新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新医改背景下让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理念也有所更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很好的得以渗透,对于乡镇卫生院财务的标准化管理也在慢慢得到落实。这种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此外,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乡镇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思芬.浅析卫生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J].知识经济,2009(04).

[2]卢继青,杜文娟.卫生院会计制度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思考[J].财会通讯,2009(13).

[3]陈岳.卫生院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0).

[4]袁立坚.现行卫生院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8).

乡镇卫生制度篇6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状况评价;影响因素;卫生政策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01—03

基本药物是根据公共卫生相关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相对成本一效果等证据遴选出的、能够满足人们重点卫生服务需要的药物。基本药物制度是政府为满足人们重点卫生保健需要,利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保障民众用药安全、有效、合理而推行的国家药物政策,它贯穿在药品生产、供应和使用每个环节[1]。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和促进合理用药[2]。

作为近期医改重点工作,湖南基本药物制度是省物价部门从2011年1月31日开始实施,全省123个县(市、区)政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加上湖南增补药物共计4800多个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3]。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效果的监测报告。本研究通过对郴州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患者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为新医改下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湖南省郴州市四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县(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区和桂东县)乡镇卫生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门诊/住院病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调查样本,首先在四个试点区/县随机抽取两个区/县,然后在所抽取的两个区/县中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门诊量和住院量的不同,随机选择数量不等的医生和病人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监测评价医师调查表》和《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评价医生和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满意度情况。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当场填写并回收。同时收集乡镇卫生院近一月(2011年9月)的门诊处方单,调查药物使用情况。

医生调查表主要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从医年限、职称;(2)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包括是否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否阅读、学习过《用药指南》和《处方集》,是否按照《用药指南》和《处方集》给病人开药等方面、是否有参加过《用药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班;(3)基本药物制度满意度:包括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可获得性、是否满足现有疾病的诊治、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是否合适、医生个人收入的变化,对于零差率销售制度的态度、对是否应该普及的态度、对患者的医疗消费负担是否有所缓解;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86。

患者调查表主要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2)就医基本情况、(3)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及就医满意度: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药的满意度、基本药物的质量、疗效、价格、可获得性;此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594。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评价满意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采用构成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就调查目的、方案、调查表内容与填写方式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在调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随机抽样监督调查员的工作,对每天完成的问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资料整理分析阶段通过双人双份录入、逻辑核查及对10%录入数据抽检等方式控制录入质量。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有效率为97.4%。其中医生149人,男性72名(48.3%),女性77名(51.7%),平均年龄为34.3岁±6.7岁;患者110人,男性58名(52.7%),女性52(47.3%),平均年龄43.5±23.3岁(详见表1和表2)。

2.3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与满意度结果

2.3.1患者就医基本情况

患者就诊主要以内科为主(65人次,占59.1%);大部分可以报销(72人次,占65.5%);此次就诊医药费平均(196.4±248.6)元;就医路上所需时间平均(23.5±18.0)分钟。

2.3.2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及就医满意度

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是较低的(不太了解26.4%、完全不了解54.5%);其他条目中,选不知道的人群也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基本药物的疗效(与其他药物相同42.7%)、质量(较好59.1%)、销售价格(合适54.5%)等方面满意度是居中的,对零差率销售制度零差率销售制度(较满意32.7%)的满意度偏低(表6)。

2.4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应用结果

共收集100份门诊处方单,平均每张处方总药物种类数量平均为(4.2±2.1)种,其中基本药物种类数量平均为(3.6±1.9)种,基本药物种类数量占总药物种类数量的百分比为86%;抗微生物药的处方率最高,达到了74.7%(即调查的医生中有74.4%的人会处方该类药),其次是解热抗炎药(69.2%)和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62.3%)。处方的剂型中,以针剂(80.8%)为主。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医生对于基本药物制度较高(80.0%),同时对于基本药物的质量(81.0%较好/非常好)、与其他药物相比疗效(74.4%相同/较好)、可获得性(78.5%较容易/非常容易)、零差率销售制度(92.6%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是否应该普及的态度(85.2%大力普及)、是否会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91.3%认为会减少)等方面满意度较高,表明医疗从业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呈支持、赞成态度,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湖南省基本药物制度在郴州乡镇卫生院中实施效果良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是目前使用基本药物、推动临床合理用最主要的专业人权,他们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与评价直接反应了制度设计、操作策略和政策实施效果[4]。但是本研究发现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是较低的(26.4%不太了解、54.5%完全不了解),对零差率销售制度零差率销售制度(较满意32.7%)的满意度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因为患者和居民是否接受基本药物理念,愿意使用基本药物是该制度能否在我国长期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5]。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也暴露出医生认为基本药物的品种短缺(80.5%)、基本药物无法完全满足常见疾病的诊治(67.1%)等问题,与现有研究[6]发现情况基本一致。我国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广泛,但存在部分品种短缺的现象,这集中表现为廉价药、限价药及罕见药短缺[7]。《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种,品种数远低于2009年各乡镇卫生院临床应用600个常用药种类,有临床医生反映目录内部分药品品种落后,疗效不理想。而且各乡镇卫生院采购药品必须进入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药品品种及生产商、配送商所选范围大大变窄,质优价廉很难保证。另外,医生对于科室收入的变化(61.7%减少)、个人收入变化(85.2%减少)的满意度较差。多数被调查的医生表示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但是,政府是否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补偿药品销售收入是否到位是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顺利实施、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和保障医务人员待遇的关键[8]。

针对在本次研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例如医生对于科室收入和本人收入减少满意度很低,基本药物品种缺乏,疗效欠佳,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度过低等,有关机构应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法[9-11],例如增加医院和医生的个人补助、改良基本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完善药品种类等。

参考文献

[1]李幼平,王莉,杨晓妍,等.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及实施的循证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1):1131-1134.

[2]董朝晖,李大魁,吴晶,等.基本药物制度理论与实践[J].中国药学杂志,2009(1):1-2.

[3]人民网.湖南今年实现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eB/oL].[2012-08-10]..

[4]范文君,蒋虹丽,陈文,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患满意度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1):36-39.

[5]孟锐,马昕,逢士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药事,2008,22(12):1060-1064

[6]李锋.关于构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7):456-458

[7]郭塨,孙振球,何琼,等.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现存的问题及建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31-36.

[8]陈定湾,沈堂彪,胡玲,等.浙江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8):803-805.

[9]郭连波,刘世君.对公立医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政府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8):365-366.

乡镇卫生制度篇7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六统一”规范管理。

二、主要内容

(一)统一行政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命名规范,标牌统一,建设标准、设备配置符合《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市)考核评估标准(试行)》要求。村卫生室按照《关于市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实现“一村一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统一村卫生室命名,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机构印模和工作制度。

2、明确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乡镇卫生院受县卫生局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管理职责,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作为独立的医疗机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开展业务发生的债权债务、民事及相关法律责任。

(二)统一人员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准入管理。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护理、公共卫生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法定的执业资格,经县卫生局注册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卫生技术人员应占编制总数的90%以上,公共卫生科人员不低于编制总数的30%。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公开选聘,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应具备法定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经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卫生院考核,县卫生局批准,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聘用在村卫生室执业。村卫生室负责人由村民委员会公开选聘确定,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乡镇卫生院协调各村民委员会,共同做好本乡镇范围内乡村医生统一调配使用工作。大学生村医实行“乡管村用”,规范管理,并落实相关待遇。

2、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业务和服务考核。县卫生局定期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和医德医风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绩效工资、定额补贴、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等发放和人员调配使用的依据。

(三)统一业务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门诊登记、病例、处方等各种医疗文书按规定统一样式,做到门诊有登记、住院有病历、用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宣教有资料,并书写规范。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管理,严格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2、明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任务。乡镇卫生院采取工作例会、病例讨论、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指导,对辖区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理用药、业务培训等工作,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做好各自承担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四)统一药械管理

1、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和《省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配备使用药品,严格按照《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规定的乡村医生用药范围执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根据国家、省和市基本药物有关规定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2.加强器械设备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政府配备给村卫生室的医疗器械,由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验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并记入固定资产账,及时分发到村卫生室投入使用,并统一组织设备的维修、计量监测等工作。

(五)统一财务管理

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村卫生室要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财务实行专账管理,建立村卫生室政府投入固定资产、药品购销等明细账目。

(六)统一绩效考核

县卫生局依据《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制定考核实施细则,成立考核组织,负责考核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在县卫生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负责对村卫生室的考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政府补助经费发放和机构负责人任免的依据。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年2月15日-2月29日)

县政府制定并印发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各乡镇在摸清乡镇卫生院人员和乡村医生底数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政策,广泛搞好宣传发动。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3月1日-10月15日)

各乡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落实管理内容,执行规章制度,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管理,全面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县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

(三)考核达标阶段(年10月16日-10月31日)

县卫生局制定考评标准,在乡镇自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对各乡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情况逐乡镇进行考核验收,通报考评结果,表彰奖励先进。县卫生局将结合日常督导和考核验收情况,树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标杆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副县长蒲月英任组长,成员由政府办、卫生、发改、财政、人社、食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各乡镇政府主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卫生局牵头负责指导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指导。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县卫生、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大对非法行医和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秩序。县发改、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卫生制度篇8

(一)健全领导机制,狠抓乡镇卫生院班子建设

本着“选好一个院长就能发展好一个卫生院”的认识,我区认真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竞聘制,将一批德才兼备、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骨干人才选拨到领导岗位,为卫生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定期对卫生院领导班子进行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院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健全投入机制,夯实乡镇卫生院工作基础

为改善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环境,我区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内部增收节支等形式,积极推进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共筹资1000多万元对乡镇卫生院院容院貌进行改造。目前,我区值夏、新圩、云楼卫生院综合楼已全面完工并搬迁投入使用;东固、富田卫生院综合楼、新圩中心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区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5000㎡以上,一般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3000㎡以上,为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初步建立起了以财政补偿、医保购买服务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药零差价补助等多渠道的卫生院补偿机制,对卫生院的事业经费实行区卫生局统筹安排,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并且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费、结核病防治、扩大免疫等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2012年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投入达1044.9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4%,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健全运行机制,深化乡镇卫生院分配改革

根据医改的总体要求,我区全面推进了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聘任制”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激活了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优化了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制定出台了《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方案》,对乡镇卫生院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改变原来单纯以业务收入特别是药品收入核定绩效工资的做法,将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费用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职工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极大地提升了卫生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改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健全管理机制,规范乡镇卫生院诊疗行为

一是健全医德医风管理制度。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医德医风管理档案,制定了医德医风考核奖惩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晋升、晋级和福利挂钩,促使卫生院职工自觉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全面推行挂牌上岗,热情服务、微笑服务、诚信服务,树立了卫生院良好形象。二是健全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全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扎实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各卫生院统一悬挂张贴了《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严格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化开展。同时,专门制定出台了《区医疗纠纷、事故责任追究暂行管理办法》,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考核与通报,对人为因素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事故追究责任,有效防范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四是健全乡镇卫生院量化考核制度。制定出台了《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强化新农合监管,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量化计分管理,严格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让群众真正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健全考核机制,激发乡镇卫生院工作热情

为推动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区实行局领导挂点乡镇卫生院工作制,每一名局领导挂点两个乡镇卫生院,督促指导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落实。同时,把乡镇卫生院工作纳入为全区卫生工作重点,专门制定出台了《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将业务管理、医改工作、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重点工作纳入了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定时考核、动态管理、全程问效”。每季度对乡镇卫生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一督查一通报工作制,通过季度督查和年终考核的方式,对工作有特色、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进度缓慢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大大促进了卫生院落实医改及民生工程等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六)健全培养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

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我区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的培养力度,2012年共选派24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安排11名儿科业务骨干参加全省儿科医师培训,选派27名卫技人员参加全市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组织25名医务人员参加全市适应技术培训班。组织全区医务人员开展了“三基”理论知识竞赛活动,营造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对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重点培养和动态管理,积极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专科。通过培养对象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8名专业技术人员、吸纳2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七)健全督导机制,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我区积极推进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实施方案,强化了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和建设,加强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在村卫生室全面推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差率销售。同时,乡镇卫生院强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规范村卫生室诊疗服务行为,强化绩效考核,夯实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对院内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服务环境。各卫生院基本上都做到了门诊部、住院部、职工楼分离,部分卫生院还建有独立的医技楼,切实做到了“乡乡有新院,院院有新貌”。同时,各卫生院还加强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所有病房均配备了空调、彩电,为群众就诊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年来,我区通过扎实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目前,所有卫生院都更新添置了B超、生化仪、X光机、心电图等一批诊疗设备,并购置了救护车,彻底改变了以往靠“老三件”诊断、靠经验用药的落后面貌,整体技术水平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功能。目前,我区2个卫生院被评为全市首批“十佳卫生院”,3个卫生院被评为“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院被评为“母婴安全乡卫生院”。

(三)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行为明显规范。通过强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了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行为,乡镇卫生院以往存在的“大处方”、搭车药等行为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其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的增长,而药品均费用与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而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同时,通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了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乡镇卫生制度篇9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实行虽然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性的影响,但由此引起的会计监督制度上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乡镇卫生院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上的问题,推进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工作,提升会计监督作用,是当前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1.院长负责制制约了会计监督制度作用的发挥乡镇卫生院之所以要实施院长负责制,主要是为了落实卫生院的经营自,这种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该项制度导致现在乡镇卫生院的权利过度集中,对会计监督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对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管理工作中忽视监督管理、民主管理,搞“一言堂”,我行我素,直接影响到了《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致使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工作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会计监督无法到位,引起各种违法违纪现象屡屡发生。而且,院长的任期一般较短,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不注重科学发展,只追求短期效应,部份院长忽视会计监督制度的存在,这是导致会计监督制度监督作用缺失的重要原因。2.会计人员监督作用缺位乡镇卫生院的会计监督工作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应该由财务管理部门承担,一般来说在乡镇卫生院没有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和负责人,会计监督的职权是由财务管理部门成员共同承担的。但乡镇卫生院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业素质和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会计监督知识,导致其工作与会计监督的职能要求相比相差甚远。由于监督作用的缺失,致使乡镇卫生院院长的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最基本的监督和提醒,使一些管理者能够明目张胆地、损公肥私,严重损害了乡镇卫生院的利益。3.会计监督职权缺失会计监督职权划分的关键是对资金管理,现在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人员之所以无法真正的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对内部的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职权划分不合理。一些乡镇卫生院在监督制度建设中没有明确赋予财务管理部明确的会计监督权限,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部门只有提取、发放、保管资金的等管理职权,对医院财务活动、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也只限于凭证填制、记账、算账是否准确,在卫生院经营管理中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均无权过问。二、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对策1.完善院长任用机制完善院长任用机制是解决会计监督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在这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在选拔乡镇卫生院院长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领导水平、管理水平,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择最合适的人员。要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明确院长的任期内的目标、权限,以及相应责任,卫生主管部门要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察,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的结果确定该院长这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是否合格,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院长任期结束以后,要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计部门要对其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资产管理、任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详细的审查,有效的保证其在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2.财务支出实行会审会签乡镇卫生院应该在制度建设中明确财会人员的会计监督职权,明确其监督的职权范围与形式。为了乡镇卫生院应该成立会审会签小组,按照计划安排进行会审会签,详细审查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票据及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对于会审会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排查和修正,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对于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中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重大财务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医疗设备采购等,需经院务会讨论通过。3.治理会计工作秩序提高监督效果第一,要强化乡镇卫生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杜绝无证上岗,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强化从业人员的监督责任意识;第二,要不断探索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方法和形式,从制度建设中完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制对会计人员行成制约。第三,要提高会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真伪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会计监督责任意识,制定会计监督岗位责任制,明确其监督职能、内容和形式。

乡镇卫生制度篇10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基本工作;财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疾病控制、医疗保健等都是由乡镇卫生院去承担的,随着农村医疗改革的日益推进,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活动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财务管理作为乡镇卫生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以及农村医疗事业的进步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来看,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如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足、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鉴于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乡镇卫生院需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财务管理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策略,以便在更大的程度上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成优秀人才的竞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更有利于整个农村医疗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详细一点来讲,首先,乡镇卫生院要按时对财务人员开展专业的财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借助于财务管理专题会议、会计操作技能比赛、以财务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及推荐优秀财务人员外出深造等多种有效的手段,全方位地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与帮助他们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财务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乡镇卫生院要注重完善财务人员的招聘、待遇等制度,通过严格的招聘环节以及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注重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财务技能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为财务管理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再者,要十分重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宣传典型、树立标兵等合理的方式,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此进程中,乡镇卫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还要加强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财务管理的完善凝聚更多的活力源泉,也有利于拉近与财务人员的距离,便于今后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范乡镇卫生院财务基本工作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乡镇卫生院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乡镇卫生院要结合现实情况,对现有的财务工作进行创新、完善。具体来说,其一,要强化领导阶层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视,乡镇卫生院领导阶层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认真履行其监督职责,对重大的经济活动与大额资金的使用要进行认真检查与核对,要建立必要的会签与会审制度,借助于不断加大对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去保证各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其二,乡镇卫生院的各项收费要认真执行贯彻国家的物价政策,做好“应收不漏、应收则收”,但是任何部门与个人都不能出现巧立名目、重复收费、分解项目等乱收费行为。乡镇卫生院的收费部门要由财务室、住院结算处、门诊收费和挂号费组成,所开展的业务收费要由挂号室、住院收费处与门诊收费处负责,其他任何部门与个人都不得以各种理由向病人收取费用;其三,乡镇卫生院要构建独立于财务机构的内部审核机构,并且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的各项财务工作进行实时性的监督与审核,保证各项财务工作都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其四,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核算工作也要规范与及时,必须做到当日发生当日结算,尽可能避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等原因所造成的收支不明等情况的发生,力求财务工作细节上的完善。

三、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要完善各项财务控制制度,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部门的人员管理方面,要在部门内部设出纳、会计,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岗位轮换,如此一来能够在人员构成上形成合理的内部牵制,也利于财务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会计知识;二是在乡镇卫生院要构建必要的财务岗位责任制度,并且明确权限与责任,构建科学的财产清查与计量验收制度,并规范每位物资管理人员的责任;三是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亲属回避制度,乡镇卫生院要严格根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要针对亲信管收费、亲属管报销以及领导管签字等不良模式提出必要的惩罚措施,保证各项财务工作都能够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四是乡镇卫生院的各项支出必须要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报销,且原始凭证必须具备当时业务发生的内容、时间、金额、单位、经济业务的用途、出示凭证单位公章以及经办人员签名等要素,原始凭证要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内容真实合法,以备后续查账工作需要。除此之外,乡镇卫生院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构建“银行存款”、“现金”等内部管理制度,要设置必要的“银行存款”、“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在各项制度的完善上,乡镇卫生院领导者还要注重结合卫生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各项工作细则进行具体内容的补充,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地满足现行财务工作的发展要求。

四、结束语

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必须在财务管理上有所突破,从而在制度上为自身的发展凝聚必要的财务支持。乡镇卫生院领导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水平的良好途接敕绞剑在适应医疗形势改革的前提下强化财务管理,更好地发挥出乡镇卫生院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